第一篇:桐乡市文明村建设管理办法
桐乡市文明村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文明村的建设和管理,使文明村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明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经自我申报、组织推荐、社会认可和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考核评定,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的综合性最高荣誉。
第三条 创建文明村活动,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农村基层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式,是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
第四条 创建文明村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主要任务,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环境面貌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第五条 创建文明村活动,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文明家庭创建为基础,重在建设、注重实效、多办实事,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切实使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进村、入户、到人。在文明村创建工作中,要突出加强新农民教育,把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不增加农民负担。
第六条 创建文明村工作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明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列入农村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其必要的投入,要把文明村建设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把文明村创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章 文明村基本条件
第七条 全市所有行政建制村均在创建文明村之列。第八条 文明村的基本标准: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村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各项制度健全。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班子成员团结协作,注重自身建设,作风民主,坚持原则,以身作则,开拓创新,科学决策,公正廉洁,公道正派,在群众中威信高,干群关系融洽和谐。
(二)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思想教育工作网络健全,规划目标明确,工作制度完善。加强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宣传“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突出抓好诚信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移风易俗,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生产条件,规范经营行为,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为农民服务,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村级主要经济指标及增长幅度超过当地平均水平。
(四)村容村貌整洁优美。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制订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深入实施“道路硬化、环境洁化、河道净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和配套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生态质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无违法用地,无乱占乱建现象。
(五)科教文卫稳步发展。坚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大力推广致富实用科技,拓宽农民致富渠道。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积极办好幼儿园、托儿所,青壮年农民无文盲。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群众参与率高。文体设施、文化阵地齐全,能基本满足农民的精神文
化需求,家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健全卫生保健网络,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农民群众普遍享受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积极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达标。
(六)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治安防范网络健全,创安活动深入有效,治安防范措施落实。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干部群众法纪观念增强,农民的公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班子成员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村无恶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和无重大责任事故,无黑恶势力和“黄、赌、毒”丑恶现象,无非法邪教活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七)基层民主健全有效。扩大基层民主,保障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村委会成员依法选举产生,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关系融洽;村民会议制度完善,重大事件实行民主决策;村务管理制度健全、规范有序;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行制度化、规范化。
(八)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建立文明村创建领导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文明村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奋斗目标、具体措施、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组织领导、工作队伍、资金投入、管理协调、监督激励“五到位”。广泛开展平安村、卫生村、科普村、民主法治村、“三无村”、“城乡文明手拉手”结对共建、“五好”党组织等创建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家庭、文化(示范)户等系列评创活动,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获得实惠、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第三章 文明村评选表彰
第九条 文明村的级别分为:全国文明村、省级文明村、嘉兴市级文明村、桐乡市级文明村。
第十条 文明村的评选坚持逐级晋升、提档升格原则。
桐乡市级文明村,由镇乡街道从申请村中择优推荐,经市文明办组织考核验收,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审核后,报请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
第十一条 在向上级正式推荐或命名文明村之前,由市文明办将拟推荐、命名村名单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经纪检监察、计生、环保、卫生、综合治理、安监、信访等相关部门预审,以确保质量。
第十二条 市级文明村的评选、命名和复查原则上均为两年评选(复查)、命名一次。
第十三条 市级文明村,由命名机关发文通报表彰,授予相应的牌匾,村所属镇乡街道按照市文明委有关文件规定,予以相应奖励,奖金主要用于在创建工作有较大贡献的工作人员。凡新被评上市级文明村的,要举行挂牌仪式。
第四章 文明村日常管理
第十四条 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是文明村建设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第十五条 文明村创建活动实行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日常工作由各镇乡街道负责。各镇乡街道宣传、建设、农经、环保、文化、卫生、计生、科技、公安、司法、民政、教育以及工、青、妇等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工协作。
第十六条 按照自愿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凡坚持开展创建活动,符合基本标准的行政村均可提出申报,创建村可向所在镇乡街道提出书面申请。
第十七条 因弄虚作假,取得文明村荣誉称号的,一经发现,立即撤销荣誉称号,收回文明村荣誉牌匾,追回所发奖金,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村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八条 文明村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查。凡已命名的文明村,从命名的第二年起,参加市两年一度的复查,复查结果为保留、自然注销、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撤销等五个档次。
文明村评选、复查均按照《桐乡市级文明村考核细则》实施。
第十九条 凡新申报文明村出现下列情况者,一律取消申报资格。凡在复查中出现下列情况者,则给予相应处理。
(一)按照《桐乡市级文明村考核细则》未达到850分的,或八项考核内容中有一项考核未达到85%得分的。
(二)村班子人员出现违纪、违法犯罪行为的。
(三)未达到相应级别卫生村的(未达到规定的初级保健要求的)。
(四)未评定为平安村的;发生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的。
(五)计划生育工作不达标的。
(六)严重违反环保和土地法规的。
(七)村建制被撤销、兼并的。
(八)发生其他严重违反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
在复查中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根据问题的性质、村主要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对待问题的态度和采取的工作措施、整改的效果来作出相应的处理。
第二十条 文明村的重大创建活动以及出现重大问题,要主动及时报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各镇乡街道必须作出妥善处理。
第二十一条 文明村更名、搬迁、改变隶属关系等,要及时向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报告,逾期半年不报,作自然注销处理。
凡因行政区划调整,文明村分成数个或归并到其他村,以原单位名称命名的文明称号自然注销;如仍符合文明村标准的,及时重新办理申报手续(不受评选时间、名额限制)。
第二十二条 被撤销(注销)荣誉称号的村,由市文明办负责收回其牌匾。
第二十三条 文明村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及时收集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
第二十四条 各镇乡街道要健全文明村档案,把文明村的申报表、复查表、主要事迹材料、文明村变化情况、有关部门意见反映等基础材料收集齐全,规范归档。
各级文明村要不断完善创建档案,以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认真收集,科学归档。第二十五条 由市文明办组织文明村开展横向联系,进行经验交流;以文明村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本地区三个文明建设。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与《桐乡市级文明村考核细则》配套执行,并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实施,原下发的《桐乡市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桐乡市文明镇建设管理办法
桐乡市文明镇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文明镇的建设和管理,使文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建文明镇活动,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的和谐发展道路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式,是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提高城镇文明程度、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
第三条 创建文明镇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把全市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具有较强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三个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
第四条 文明镇是以提高城镇文明程度、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经济发展、风尚良好、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管理科学、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先进城镇,是经自评、申报、社会认可、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考核评定,由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的综合性最高荣誉。文明镇的创建对象是全市所有建制镇(乡、街道)。
第五条 创建文明镇活动,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结合,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坚持提高素质与改善环境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基层基础,以镇带村,镇村联动,加强领导,务求实效。
第六条 创建文明镇工作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指导协调和实施工作由镇创建办公室负责。镇党委、政府要把文明镇建设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列入农村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其必要的投入,要把文明镇建设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形成合力,把文明镇创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章 文明镇的基本标准
第七条 市级文明镇的基本标准: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党政领导班子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贯彻党的基本政策,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各项制度健全。群团组织健全、活动经常、作用明显。领导干部建立联村、联户制度,带领群众勤劳致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在群众中威信高。
(二)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思想教育工作网络健全,目标明确,制度完善。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认真贯彻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认真制订和完善市民文明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切实增强城镇居民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经济持续发展。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制订和完善城镇总体规划。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合理,综合实力增强,各项经济指标居本市平均水平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布局合理,科技含量高,社会、经济效益好。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
(四)环境整洁优美。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科学制订和实施城镇总体规划,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环保工作扎实,建有符合环保标准的垃圾处理设施,“三废”得到有效治理,达标排放。建立健全城镇卫生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居民生活区垃圾袋装化。河道净化,镇村道路标准化、等级化、硬化,建成区内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美化,镇容镇貌整洁、无乱扔乱丢、乱贴乱画,设摊进场,停车进点,环境良好,秩序井然。
(五)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镇文化设施齐全,建有符合标准的“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图书室、电教室、灯光篮球场、健身活动点。镇村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参与率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三下乡工作。文化和体育经营单位市场管理抽查合格率在85%以上。重视古树、名树及文物保护工作。
(六)卫生计生工作进步。重视医疗保健,全面实现国家规定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要求。镇社会保险覆盖率90%以上,居民入保率占应保人数80%以上,镇合作医疗覆盖率90%以上,参加人数占人口的90%以上,地方病达到控制标准,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达标。
(七)教育科技事业发展。重视教育事业,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完善,师资素质普遍提高。普及学龄前三年幼儿园教育,高标准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适龄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50岁以下村干部、镇农技人员90%达到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积极组织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推进“知情、明理、守法、创业”教育。加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宣传,积极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工农业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八)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治安防范网络健全;创安活动深入有效,治安防范措施落实。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干部群众法纪观念增强。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四项机制。无群体性事件、无恶性刑事案件和重大火灾、特大交通事故、爆炸等恶性治安事故,无流氓恶势力、无非法组织、无非法宗教势力、无“黄、赌、毒”等活动窝点。群防群治组织健全,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
(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重视创建工作,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它领导协同抓,形成党政领导班子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创建工作协调部门明确,各部门、单位的创建责任落实,形成齐抓共创的工作机制。建立文明镇创建领导班子,制订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规划和计划,明确奋斗目标、具体措施、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确保组织领导、工作队伍、资金投入、管理协调、监督激励“五到位”。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系列评创活动有具体标准、有活动及考核纪录、有奖励措施。
第三章 文明镇的评选表彰
第八条 文明镇的级别分为:全国文明镇、省级文明镇、嘉兴市级文明镇、桐乡市级文明镇。
第九条 文明镇的评选坚持逐级晋升、提档升格原则。桐乡市级文明镇,由各建制镇(乡、街道)根据创建标准,在自查基础上,向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提出申报,经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考核评选后,报请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第十条 市文明委在向上级正式推荐或命名文明镇之前,由市文明办通过新闻媒体将拟推荐、命名镇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经纪检监察、计生、环保、卫生、综合治理、安监、信访等相关部门预审,以确保质量。
第十一条 省、嘉兴市、桐乡市级文明镇评选、命名原则上均为两年评选(复查)、命名一次。
第十二条 各级文明镇,分别由各级党委、政府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牌匾,并通报表彰。
第十三条 凡被新评上市、嘉兴市、省级、全国级文明镇的,要举行挂牌仪式。被评为桐乡市级文明镇的,由市发给一次性奖金,其奖金在市财政列支。奖金主要用于奖励在创建工作中有较大贡献的工作人员。
第四章 文明镇的管理
第十四条 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是文明镇建设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文明镇创建和日常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日常工作由市文明办主要负责。市建设、农经、环保、文化、卫生、计生、科技、公安、司法、民政、教育以及工、青、妇等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第十六条 因弄虚作假,取得文明镇荣誉称号的,一经发现,立即撤销荣誉称号,收回文明镇荣誉牌匾,追回所发奖金,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七条 文明镇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查。凡已命名的桐乡市级文明镇,从命名的第二年起,参加两年一度的复查。复查结果为保留、自然注销、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撤销五个档次。
文明镇评选、复查均按照《桐乡市级文明镇考核细则》实施。
第十八条 凡出现下列情况者,一律取消申报资格。如在复查中出现下列情况者,则给予相应处理。
(一)按照《桐乡市级文明镇考核细则》未达到850分,或九项考核内容中有一项考核未达到85%得分的。
(二)镇班子成员出现违纪、违法犯罪行为的。
(三)未达到相应级别卫生镇的(未达到规定的初级保健要求的)。
(四)未被评定为平安镇的;发生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情形的。
(五)计划生育工作不达标,被一票否决的。
(六)严重违反环保和土地法规的。
(七)镇建制被撤销、兼并的。
(八)发生其它严重违反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
在复查中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根据问题性质、镇主要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待问题的态度和采取的工作措施、整改的效果来作出相应的处理。
第十九条 各级文明镇的重大创建活动以及出现的重大问题,要主动及时报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作出妥善处理。
第二十条 文明镇更名、搬迁、改变隶属关系等,要及时向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报告。
凡因行政区划调整,文明镇分成数个或归并到其他镇,以原单位名称命名的文明称号自然注销;如仍符合文明镇标准的,及时重新办理申报手续(不受评选时间、名额限制)。
第二十一条 被撤销(注销)荣誉称号的镇,由市文明办负责收回其证书和牌匾。
第二十二条
文明镇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及时收集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
第二十三条 文明镇的申报表、复查表、主要事迹材料、文明镇变化情况、有关部门意见反映等基础材料由市文明办收集归档。
各级文明镇要不断完善创建档案,以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认真收集,科学归档。
第二十四条 由市文明办组织文明镇开展横向联系,进行经验交流;以文明镇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本市三个文明建设。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与《桐乡市级文明镇考核细则》配套执行,并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施行。原下发的《桐乡市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桐乡市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办法
桐乡市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市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村居民建房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居民建房用地(也称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经依法批准建造私有房屋的建设用地。
第四条市规划建设局是本市规划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居民建房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是本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居民建房用地的监督管理工作;受市人民政府委托负责全市农村居民建房用地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收回和土地使用权的登记、发证工作。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是本市行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专门机关,负责对城市(镇)规划区内规划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农村居民建房用地的审核和农村居民建房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村民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本村宅基地使用方案,讨论决定村民建房用地申请,协助有关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农村居民建房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划原则。农村居民建房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并在规划确定的范围内合理安排,村庄规划区外的非定点区域除危房维修外一律不准建房。
(二)节约用地原则。农村居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鼓励农村居民建房向城镇型社区和中心社区集聚;严格控制独立建房,推广联排建设,鼓励建造公寓式住宅。
(三)先拆后建原则。农村居民建房属于拆旧建新的,地上建筑物应当先行拆除,原宅基地应交还所在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并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注销原宅基地土地使用权证。
(四)依法审批原则。农村居民建房必须按照规定的宅基地面积和法定程序、权限审批。有关宅基地的规划选址、许可,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有关宅基地的土地使用,须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建房使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二章申请条件和面积
第六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农村居民可申请宅基地:
(一)具备分户条件,确需另立门户建房的;
(二)现有宅基地面积尚未达到本办法规定标准需扩建的;
(三)现有房屋属旧房、危房需拆除新建的;
(四)因国家或集体建设,原有住房需要搬迁新建的;
(五)灾毁住房需要重建的;
(六)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宅基地申请不予批准:
(一)现有宅基地面积已达到本办法规定标准再申请宅基地的;
(二)出租、出卖、赠与或以其他形式转让房屋,再申请宅基地的;
(三)以所有家庭成员为一户申请批准宅基地后,不具备分户条件而以分户为由申请宅基地的;
(四)征地拆迁中按产权调换或货币方式进行安置补偿的;
(五)夫妻离婚未满2年申请宅基地的(一方已再婚的除外);
(六)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农村居民分户申请宅基地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户主必须达到法定结婚年龄;
(二)属本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方并承担相应义务。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居民,不得以分户为由申请宅基地:
(一)丈夫与妻子之间;
(二)子女与父母之间;
(三)孙子女与祖父母之间。
第十条农村居民申请宅基地除户籍在册人员外,下列人员可计入本户人口:
(一)家庭成员中的在校大中专院校学生;
(二)家庭成员中的现役义务兵;
(三)家庭成员中在服刑、劳动教养的人员;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计入的其他人员。
第十一条农村居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宅基地面积标准为:1人户每户60平方米,2人及2人以上户每户120平方米。
第十二条农村居民建房应当按照具体的村庄规划进行建设,建筑层数控制在4层以内,建筑檐口高度不得超过13.2米。建筑外观样式应按照统一设计要求建造。
第三章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农村居民申请宅基地建房,应当向户口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并予以公布,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四条农村居民建房审批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填写《农村居民建房用地申请审批表》,经所在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将该户申报的本户人口、申请宅基地面积、建房选址等情况予以公布;
(二)向所在地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由所在地土地管理机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会同村民委员会派员进行实地踏勘和核实;
(三)由所在地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出具《农房建设选址规划图》,建房用地位于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还应当由所在地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出具规划条件,报市规划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四)持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农村居民建房用地申请审批表》和《农房建设选址规划图》或《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向所在地土地管理机构申请办理土地审核手续;
(五)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六)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所在地土地管理机构通知村民委员会将批准结果向村民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七)向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开工申请,经市规划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审查,发给《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开工建房。
第十五条土地、规划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各自在收到农村居民提交的有关建房规划和宅基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核、审批或许可的决定。涉及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的所需报批时间不计算在本规定期限内。
第十六条农村居民建房用地管理实行“四公开、四到场”制度。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应当分别对上级下达的村民建房用地指标、核定村民建房户数、申请建房户名单、建房审批结果实行“四公开”。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土地管理机构应当指派工作人员,会同所在村民委员会实施批前现场踏勘、批后放样打桩、砌基丈量、竣工验收“四到场”管理。
第十七条宅基地依法实行登记发证制度。房屋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市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定建设用地使用权。
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农村居民建房用地审批自批准之日起一年内有效,逾期自行作废;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期建房的,经建房户申请,报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可再延期6个月。第十九条农村居民在城市(镇)规划区外未依法取得规划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划许可文件或者未按照有关规划许可文件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强制拆除。
第二十条农村居民在城市(镇)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规划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划许可文件或者未按照有关规划许可文件的规定建造住房的,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依法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第二十一条农村居民未经批准或者以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宅基地,非法占地建房的,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第二十二条施工单位不按照工程设计文件或施工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的规定给予警告,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村镇建筑工匠擅自修改农村居民建房设计图纸或者未按设计图纸施工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规定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土地、规划建设、城管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监察机关或者所在单位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施行前经批准尚未实施完毕的征地拆迁安置项目及当地政府尚未处理的有关农村居民建房遗留问题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可仍按原相关规定执行,执行原规定的截止期原则上为2010年12月31日。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桐乡市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37号)同时废止。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桐乡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43号)有关村民建房的相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四篇:桐乡市邮政局客户维护管理办法
桐乡市邮政局客户维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做好邮政客户管理工作,促进邮政业务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邮政客户建档范围和维护责任人
第二条各经营单位必须根据本单位客户用邮情况建立完整的客户档案。
第三条各经营单位负责人、客户经理以及专(兼)职客户维护人员为本单位客户维护的责任人。
第三章邮政客户建档条件
第四条一年以上的老用户或月均发生业务收入在500元以上的客户必须建立档案,根据用邮情况分为专业或综合客户。
注:综合客户是指使用两个及两个以上专业的邮政业务。专业客户是指使用单一专业的邮政业务。
第四章客户的信息资料收集和走访计划
第五条客户档案信息资料应尽可能完整,包括客户名称、企业规模(人员数、产值等)、主要产品、成立时间等,并在《客户基本资料和维护表》(表一)中填写清楚。
第六条客户走访计划。定期走访客户,及时了解客户用邮需求或变化情况,做好详细走访记录,并在《客户基本资料和维护表》(表一)中简要填写。
第七条客户维护人员必须做好客户维护接待工作,接受、分析和妥善处理客户意见、投诉,及时对客户反映进行回复。
第八条客户维护人员应及时监控客户用邮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走访,跟踪、分析原因,并形成分析报告上报市场部。
第九条各单位负责人应会同客户维护人员每月对客户的用邮优惠条件进行核定,对于不达标者,按照有关规定重新签订业务合同,并报市场部备案。
第五章考核
第十条对客户的日常维护工作,列入年终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
第十一条单位负责人应每月召集客户维护人员,对支局客户的用邮情况进行评估,并做好记录。有异常情况的,及时向市场部汇报。
第十二条客户的欠费如超过规定期限,且在限期内无法回收,造成外帐的,由负责客户维护人员承担50%,单位负责人承担30%。如数额超过10000元的,追究维护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直至撤职。
第十三条客户流失没有及时进行汇报和跟踪分析,给企业造成损失,由维护人员承担50%,单位负责人承担30%。如数额超过10000元的,追究维护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直至撤职。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市生态文明村建设情况汇报
2005年,我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千村生态文明工程”的部署和要求,把生态文明村建设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奔康工程和强基工程来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年来,全市共有108个村按标准完成了创建任务,其中有3个村被评为“省卫生村”,累计完成改厕6034户、改水6285户,迁建猪牛舍921间;铺设硬底化村巷道78公里,新修筑排污渠54公里;建设文化广场128个、篮球场82个,兴建生态小公园137个。全市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但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变了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村群众文明意识和村风民风的转变,赌博、封建迷信等陋习少了,勤劳致富、团结互助等行动多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升。
我们在创建实践中,除了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镇村两级狠抓落实之外,十分重视发挥市直部门协调、指导、服务作用,建立和落实部门挂点联系制度,较好地形成了联动、互动和推动的“三动”机制,有力促进了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分工负责,协调联动
我市强化了组织领导,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宣传、卫生、团委、妇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具体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各成员单位协调联动,根据本部门的工作职能,围绕创建活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抓好创建活动具体工作的落实。国土、规划、建设部门认真指导和抓好生态文明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交通部门积极协调指导生态文明村的道路建设,宣传新闻部门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工作,农业、林业部门大力督促指导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和搞好绿化美化,卫生部门扎实组织实施改厕、改水工作,文化广电、体育部门着重指导建立健全文体阵地、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和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通过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的发挥,全市形成了部门齐抓共管、城乡协调联动的良好工作氛围。去年,市交通部门完成了村级公路建设82公里,市爱卫办在抓好3条卫生村创建的同时筹集了17万元的物资扶持农村改厕工作,广电部门新铺设广播电视光缆80公里。
二、挂钩联创,互动共建
建立和落实了市直部门挂点联系创建制度,把市直部门直接挂钩联系到各个创建村,支持、帮助挂点村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精心组织,部门、单位与挂点村互动共建的良好局面。市直部门树立“挂点就必须到点”和“帮扶必须到位”的责任意识,不推卸责任,不敷衍应付,把帮扶共建为己任,充分发挥部门自身职能和优势,切实抓好挂钩联系点的创建工作。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到挂点村,积极出谋划策、出资捐物,想方设法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给予理念支持、信息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去年,全市108个市直部门共支持生态文明村建设资金112万元,并捐助相关物资一大批。
生态文明村创建伊始,干部群众对这个新生事物听得多、见得少,有创建热情,但具体怎样建、建什么、建成怎么样,还是比较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市直各部门一方面深入到挂点村组,认真做好群众的宣传思想工作,讲清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标准要求。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车派人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到生态文明村的先行点、示范村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强信心。请来规划局的同志指导挂点村做好建设规划。山区片的群众创建热情高,不少群众还自觉义务投工投劳,主动拆除污染环境的破棚烂屋、露天厕所等,拆屋让地建新路(绿),但这些村一般都基础差、底子薄,建设资金比较缺乏,挂点扶持山区镇的部门就从物资、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挂点扶持水南镇坑告村的市财政局拿出资金6万多元,帮助建起了篮球场、生态小公园,添置了健身设施,修建水泥村巷道200多米,还出资2万元扶持种植沙糖桔,发展集体经济;挂点扶持乐城镇近对村的市工商局,也提供扶持资金2万元并赠送了一批健身设施,市妇联发动女企业家捐赠了篮球架。市直部门为民、务实的作风和实际行动,大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生态文明村建设。
三、驻点帮助,抓好落实
我市把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挥驻村干部的牵线搭桥和穿针引线作用,推动生态文明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驻村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村干部一起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一起抓好规划,一起跑部门和动员群众筹集建设资金,一起带领群众参与建设,一起抓好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一起建章立制抓好后续管理,满腔热情引导和帮助农民建设美好家园,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也在创建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弘扬。活道镇首岭村在市教育局驻村干部的推动下,通过发动群众和争取社会各界捐助共筹集资金23万多元,群众义务投工投劳900多工,建设水泥硬底化村道3000多米,清理村内渠道1700多米,拆除牲口圈等占道房屋13间、乱搭棚栏200多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0多处,注重搞好村前村后的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得到大大改善。
总的来说,一年来我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进展是顺利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愿望还有较大差距,发展还不够平衡。我们会乘势而上,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挂钩联创机制,深入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各界更广泛参与,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我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