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米进口激增 影响粮食安全
大米进口激增,威胁粮食安全?
编者按:2012年,世界粮食的产量不容乐观:美国出现大面积干旱,粮食减产;在埃及,玉米涨价48%,食用油价格上涨约37%,海地等国出现了粮食短缺造成的暴动……很多国家都在一场粮食“灾难”的边缘。
与此同时,国际巨头的炒作行为引起人们关注。2012年高盛把客户资金投资于小麦、玉米以及咖啡和糖等“软大宗商品”,获利4亿多美元。而中国粮食进口量屡创历史新高的现象也引发市场担忧。
■ 本期嘉宾:
李国?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马文峰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 分析师 孙光梅 卓创资讯农产品
分析师 张 琼 生意社农副分社资深分析师
话题一
进口量缘何增加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粮食(包括谷物、大豆等)进口量总计8025万吨,进口额421.4亿美元,同比增幅超过25%。以2012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约5.9亿吨来计算,进口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接近14%。国内粮食进口量上升使得市场对粮食安全担忧上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推动了国内粮食进口量的大幅上升呢? 马文峰:2012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并不是因为供求关系紧张,而是企业行为、市场行为造成的,以大米为例,去年全球稻米价格指数处于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较低水平,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不振为我国企业扩大大米进口提供了契机。国内外大米价差增大导致企业进口意愿增强。而且,进口增量为价格低廉的碎米和普通白米,主要用于加工米粉、方便食品和酿酒等工业用途而不是用于口粮。
孙光梅:中国粮食供需之间短期内基本不存在结构性的短缺,相对充足。由于现在种植条件、农药、化肥技术等都比以前成熟得多,对抗干旱、灾害天气也有了更多经验,政策方面还能保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产量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最多是增长放缓。
目前,我国三大主粮小麦、玉米和水稻进口增幅的急剧扩大确实令人担忧。在2012年我国进口的2187万吨谷物和薯类中,玉米进口量达521万吨,增幅为197%;小麦进口368.86万吨,增长195.37%;大米进口232万吨,增长305%。
大米进口大幅增加是因为价格差。去年1月至10月,越南米到港均价为3162元/吨,而国内广州晚籼米均价则为4086元/吨,国内米比越南米每吨高出924元。因为国际粮价较低,国家正好利用这一机会进行收储,平抑国内价格。而玉米进口增加是由于需求缺口,但缺口并不大。玉米的进口量并没有突破进口关税配额的限制,其进口配额是720万吨,实际进口量则为500万吨左右。
李国祥:粮食进口量大增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结构上的“紧平衡”问题,结构性缺口比较明显,稻谷等口粮安全,但是大豆、玉米缺口较大;二是某些品种国际价格低,国家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收储,调节粮价。
谷物进口的增加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以稳定物价,但这只是临时性的举措。但是值得警惕的是,玉米是近年来需求增长最快的品种,新增需求主要来自于饲料。如今,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肉禽蛋奶消费量增多,根据肉类与粮食的转化比例,每生产一斤肉禽蛋奶,就需要几斤甚至十几斤的粮食,由此造成了饲料供应紧张,进而导致玉米需求增加。中国百姓食品消费的结构性变化,对大豆、玉米需求上升,但是国内农业受制于土地、淡水资源,这就是中国扩大进口的推动力。
张琼:我们一般说的主粮包括玉米、小麦、稻谷、大豆。事实上,中国农产品供应的结构性不均衡是存在的。
为了防止粮油棉争地的局面,2004年开始,我国粮油播种面积呈现出“此长彼消”的格局。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增加,而油料(包括大豆、油菜籽等)面积持续减少,这意味着粮食生产的扩大是以油料生产的缩小为代价的。所以实际上,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是采取了一种“弃油保粮”的战略。
而另一方面,中国放开了大豆产品的进口,自此之后,油料进口逐年上升,目前我国大豆的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了80%。行业内的通俗说法就是:“全军覆没。”这种结构性短缺是由于土地过少,为了保证口粮,不得不牺牲部分品种。
话题二
是否会影响国际市场
2012年,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的大量采购特别是玉米以及大米,引发国际市场对中国本国粮食安全以及对全球大米价格波动的诸多担忧。不过,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中国所进口的260万吨,仅占全部大米交易量的7%,中国对全球大米市场的影响有限。因此,对于中国粮食进口影响国际市场的担心是“杞人忧天”,亦或者是一种短期炒作?
张琼: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极端气候、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特别是金融投机和炒作等因素,也会给全球粮食安全不断带来新的挑战。
美国金融机构插手农产品市场已不是新鲜事,由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巴克莱银行等金融机构充当了为美国农产品止损的推手角色。而国际金融资本的介入使得粮食市场的“抗跌”属性正在逐步减弱,这种资本投机对于粮食危机的扩大起了放大器的作用,造成了近年来一波又一波的粮食恐慌。
国内农产品期货也是上蹿下跳。生意社监测显示,2012年农产品期、现货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波动幅度过大。以豆粕为例,年最大涨幅已经超过60%,玉米、小麦也都接近20%。除了因大豆对外依存度过高之外,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金融资本的炒作推动是脱离不了干系的。
国内粮食企业要保证自主定价能力,不要全盘根据期货定价,尤其大豆加工企业,国内期货价格是跟着外盘走,如果现货价格跟着期货价格走,那么就相当于从原材料到下游都已经被美国控制了。
马文峰:中国在粮食市场没有定价权,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的影响要大大超过中国市场对国际的影响。
美国、法国是最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即便拉美地区的产粮大国,粮食贸易也多被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等跨国粮商垄断,亚洲市场还有日本丸红株式会社这样的财团加入竞争。
国际粮食市场的定价机制与期货市场息息相关,报价都是在期货价格基础上进行升贴水,中国期货市场却还未开放,中国企业在国际期货市场都是客场作战。2012年美国农业部先高估当地干旱对产量影响,再逐步向下调整,国际大豆期货价格也坐起了过山车,不少中国企业在豆价高位时进口,到生产时大豆产品价格已经随着豆价全线回落,蒙受了巨额损失。
中国粮食企业无论在现货还是期货市场都不具有优势。李国祥:看待粮食安全的问题应当有所分层,一层是国际粮食安全;一层是国家粮食安全;一层是家庭粮食安全。
国际粮食安全方面,并不存在中国大量进口对国际粮食市场造成威胁的说法。2012年,国际市场上粮价的波动主要是由于美国在抗击干旱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消极态度。中国的进口主要集中在2012年上半年,并且都是在国际粮价处于低位之时,只是利用国际粮价较低而增加储备。
而中国适量增加大米进口非但不会引发国际粮食安全问题,更能稳定国际粮价,国际粮价受到中国需求支撑,为国际大米供给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当国际粮价涨幅较大时,中国进口数量会相应减少,也有平抑价格的作用。
中国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有依存关系,某些品种的高度依赖也不是问题,因为某些农产品从资源禀赋讲中国确实没有比较优势,它本身是可以实现一个多赢互利结局。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是某些农产品的消费大国,但在国际贸易中没有话语权,中国价格受到国际粮价牵制,如果国际市场有价格炒作,那么中国价格就会出现过山车的现象。
因此,中国仍需将大豆等自给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如果国际市场出现炒作和价格的大幅波动,中国可以通过调节进口节奏和力度的方式来应对。
话题三
是否会冲击粮食生产
2012年是中国历史上粮食进口最多的一年,中国国产大米自给率依然在98%以上,包括大米在内的口粮供应安全无虞。但有专家指出,总体来看,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需引起高度重视。早在2011年农业部公布的《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就指出要确保粮食自给率95%以上。那么,进口粮食的大量增长是否对国内农业造成一定冲击?
李国祥:各机构说法之所以差距较大,是因为国际上一般对粮食的定义为谷物概念,而中国的统计口径包含指谷物、薯类和豆类这三大类。近几年大豆进口飙升,去年达5800多万吨,这一项进口就占粮食产量的近10%。
中国设定的粮食自给率95%的线已经突破,今年中国粮食的自给率降到了90%以下。但是分品种来看,稻米、小麦的自给率基本能达到100%,加入玉米后,自给率也在95%以上,但是加上大豆自给率就在85%至90%。
不过,粮食的自给率不是衡量粮食安全的惟一指标,国家的粮食安全一方面是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包含进口能力。
不进口粮食未必就好,自给率也不是越高越好,一味地追求产能,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资源耗竭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利用国际粮价较低时积极进口,对中国将是有利无害。
而且,中国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由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美元正在不断贬值,与其让如此巨额的外储躺着睡大觉,不如用来进口粮食。
但是,进口也要保持分寸。尽管大豆进口有助于缓解国内大豆供需矛盾,平稳市场价格,但仍需将大豆的自给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国内大豆产量和国家收储量应达到2000万至3000万吨,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对大豆的话语权。
孙光梅:由于近年进口粮食数量增长、国内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叠加,使得自给率问题也越发敏感。但粮食自给率只是一个泛泛的表示供需平衡状况的数据,并不能充分说明粮食安全问题。
适当进口粮食可以平衡国内供需状况,我国耕地和现有技术难以短时间内支撑粮食产量继续大幅增长,进口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就会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进口粮食的大量增长对国内农业会造成一定冲击。一般来说粮食进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会冲击国内粮食价格,使得农户种粮积极性受挫,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影响国内粮食产量以及安全。
与大豆不同,中国粮食中的三大主粮,目前国内产量的基数较大,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重非常小。目前来看,玉米和其他粮食作物不会重蹈大豆的覆辙。
张琼:从消费量、进口量和产量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三大主粮,保证自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进口占比也都在3%左右,比例很小。我国不存在粮食危机。
此外,粮食自给率是衡量粮食安全最主要的标准,但是因为中国和外国在对于“food”这个词的统计范围上有一些不同,所以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不具有国际可比性。中国计算自给率的粮食,是包括了谷物、豆类和薯类这三大类。所以自给率较上表会低一些,但是总体仍能保持在安全等级95%上。
不过,从结构比例上来说,由于近年来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崛起,对农产品和饲料方面的需求猛涨,其中一部分就要依赖进口来解决。因此,自给率也有所下降。
从短期来看,进口粮食的大量增长是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发展。但实际上,中长期看,原料依赖进口会导致中国粮食深加工行业逐步丧失话语权。
话题四
如何解决粮价矛盾
2012年粮食进口量的增加属企业行为,也体现了国内市场的价格扭曲。一方面为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就要提高粮价,但是企业采购又在寻找价格低廉的粮源,应该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成为一大课题。为缓解这种冲突,政府对国内粮价管理无外乎价格的直接管制干预和补贴,究竟哪种方式才更加适合中国国情? 李国祥:目前市场可以向两种模式改革,一是像日、韩等将国内、国际市场分割的模式靠拢,严格控制进口,但由于中国加入了WTO,如果向这种模式转变,那么会受到粮食出口国的抗议干扰,粮食贸易的矛盾将加剧,贸易摩擦也将上升。二是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国际化,但是这对国内农贸生产加工企业来说不公平,企业生存困难。受临时收储政策托价影响,中国粮食价格比国际市场要高,即便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处于高位,加上运费后,其价格也只是和国内市场相近。而国际粮食价格处于低位时,就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我国的临时收储政策扭曲了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关系,使企业更倾向于采购国际市场便宜的粮源。
随着进口采购数量增加,国内农业政策的可持续性受到了挑战。差价补贴被认为是替代临时收储的更优的政策工具。差价补贴,即制定可以使农民获得合理收益的目标价格,该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部分,由政府对农民予以补贴。这是美国粮食市场用得较为成熟的政策工具。通过差价补贴的方式,市场上会形成三个价格,包括最低收购价格、市场价格和目标价格,这样的价格体系能够保障农民再生产和收入增加,同时又可以发挥市场定价机制。
此外,价格直接管制和干预要与补贴政策有机结合,要在价格影响最小的背景下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样价格才能更少影响到粮食加工企业。而国内粮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要利用好WTO、FAO等机构和多边机制,建立国际粮食市场管制炒作的规则,对交易主体资质进行严格的鉴定。此外,还可以尝试绕开美元建立另外一个国际农产品市场,同时对大宗农产品的标价尝试使用美元以外的货币或一篮子货币,避免受美元的波动影响。
马文峰:粮食进口量的增加也反映了国内农业竞争力的下降。目前,中国农产品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大豆单产已经退步至10年前水平,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呈现净赤字状态,这些都应该引起重视。
提高农业竞争力一是要理顺价格,调整农业补贴政策。在粮食增产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并没有实现增长,这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政府需要考虑到农民收入增长与其他行业增长相符,如果不考虑这点,将很难达到粮食稳定增产的目的。为保证粮食安全需要从农业制度方面考虑,应走集约化规模经营道路。
此外,粮食加工行业要进行兼并重组,淘汰生产落后的中小企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含量。大的涉农企业要走出去,增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应鼓励企业运用更多市场化手段,如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来管理价格风险等。
张琼:在平衡农民种植收益和企业利润方面,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保证农民收益、保证农产品食用、饲用加工,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经济补贴及时到位、国储工具的合理利用、严控农产品进出口量、对农业进行政策的绿灯倾斜,都能够保证我国粮食行业走良性发展的道路。
从国储工具来说,要保证国储粮的存放,及时收储、放储,在粮价高的时候进行放储平抑粮价,在粮价低的时候进行收储保证农民收益。再就是要确保国储粮的数量和妥善存放。防止存粮出现大面积的霉变、坏粮,以及近年曝出的虚假粮、空仓和其中滋生的腐败问题。
此外,鼓励企业运用农产品期货工具。大商所和郑商所目前正在研究的生猪、鸡蛋、禽类期货都能从一定程度上成为平衡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杠杆。
孙光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继续贯彻惠农富农政策,强调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都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2013年02月05日
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张竞怡
第二篇:进口大米流程
大米进口流程
一、经营资质:中国企业要从事进口大米业务,除了一般经营性企业所必须 的工商、税务、对外贸易资格等手续外,在注册的营业范围内还应包括大米经营资格,具备卫生许可证。
二、关税率:
1、大米是进口配额产品,配额内关税率1%,配额外关税率65%;
2、没有其他关税优惠规定;
三、增值税率:13%
四、进口监管条件:
1、《关税配额证明》------由商务部签发;
2、进口商检------需申请标签备案。
五、一般贸易方式的进口流程
1、配额申请
由于大米属于实施进口关税配额管理的商品(持有《关税配额证明》的 征收1%进口关税,否则征收65%进口关税),每年11月份,向商务部申 请下一进口关税配额证明,商务部根据本企业上一的进口情况 进行审批。需提交的申请资料如下: A、申请表; B、申请报告; C、企业营业执照; D、对外采购订单。
2、商标备案(中文注册商标)此工作需要客户自行申请,到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领取标签审核申请 表,并准备如下材料: A、企业营业执照;
B、大米质量检验检疫报告(需将所需进口的大米样品由国家出入境检 验检疫总局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C、国内经营企业的申请报告;
D、生产厂商《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及译文(此证应由出产国当地官方 机构出具); E、生产厂商《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及译文(此证应由出产国当地官方 机构出具); F、生产厂商《大米生产工艺流程》复印件及译文(只需要简单的大米 生产工艺流程说明示意,并加盖企业印章或负责人签署);
G、中文商标设计样张(保留原正面标签显示的外文,并在中文标签上
必须有对应译文,且中文品名字体要大于外文品名字体,中文必须 是简体中文。样张必须是原样大小,可以是彩色打印件)。
***注:中文商标样张(3张);原标签及中文翻译件(各3张)------注明产地。备齐以上资料,在货物抵达进口口岸前两个月,向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申请标签备案,通过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报国家总局批准,发放《进 口食品、化妆品标签备案凭证》,一款大米对应一个商标。如果一款大米 再申请一个商标,大米的中文名称不得相同。
3、进口商检
大米的进口手续是先商检后报关,假如商检未通过,货物不准入关,要 被退运。商检所需提供的资料如下: A、商检报检单; B、标签备案凭证; C、成份表; D、中文商标样张; E、原标签及中文翻译件;
F、国内经营企业的 “卫生许可证”及“营业执照”复印件; G、出口国出具的《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及译文; H、出口国出具的《卫生免疫证》、《原产地证》、《质量保证书》及译文;(随货文件,一批一证)I、对外采购合同、发票、装箱单; J、进口代理协议复印件;
K、如果是采用木质包装的,要提供出口国的《木质包装熏蒸证明》;木
质包装上需有“IPPC”标识及熏蒸国家的条形码。
商检局要在口岸货物监管区对货物进行核对:包装是否符合标准,中文 注册商标是否完备,还要对所提供的文件资料进行审核,另外,要对货 物进行抽检,检验是否符合国家进口食品卫生标准。
***注:需进口的大米应根据《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和有关规定加贴中文标签。
4、海关报关
完成以上工作后,即可向进口地海关申报,向海关申报需要提供如下资 料:
A、原厂发票; B、装箱单; C、原产地证; D、关税配额证明; E、提、运单; F、货物保险单; G、商检通关单;
H、货物的付汇证明等价格资料; I、进口代理协议复印件。
第三篇:中国粮食进入“净进口”时代 挑战中国粮食安全(本站推荐)
中国粮食进入“净进口”时代 挑战中国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全面进入“净进口”时代,小麦、玉米、大米三大农作物今年始终保持净进口态势。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进口大豆预报到港832.28万吨,创月度最高水平;1至4月稻谷和大米进口100万吨,同比增83.6%。业内专家表示,持续增长的进口增速,将让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和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三大农作物进口不断创新高
中国粮食进口去年全年超过了7000万吨,是历史上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一年。其中,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小麦、玉米、大米净进口量分别达到341.5万吨、515.3万吨和208.8万吨。此外,总进口大豆5838万吨,不断刷新纪录。而事实上,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9连增,达到58957万吨(合计589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2%。这显示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与此同时,肉类产品进口增长同样迅速。如猪肉从2008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且进口量迅速增长。
内外价差导致粮食进口激增
“内外价差是导致粮食进口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位业内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部分进口农作物的价格低于国内产品价格,同时由于相关的关税过低,没能起到保护国内农产品的作用,因此造成大量的进口农产品涌入中国市场。
综合专业内观点,需求增长驱动了大宗农产品净进口值的增加,但是最大的动力还是来自于利益层面的力量——国内外农产品的价格差距还在扩大。更有一些农产品进口不是因为国内短缺,而是因为价格原因。以大米为例,中国自然进口量达到400万至500万吨,湖南、江西的大米企业遭受冲击。一位湖南米厂老板透露,来自越南、巴基斯坦、缅甸的进口米价格是每百斤172元,而当地的米价是每百斤180至190元,“国内企业在这样的价格面前,没有竞争力。”
专家呼吁关税要发挥保护作用
调查显示,目前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62%,最高关税水平甚至能达到1000%以上,而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15.2%,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以大豆为例,大豆的关税水平只有3%。此外,中国对小麦、玉米、大米、食糖、棉花、羊毛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外关税最高也只有65%。
“这样的关税水平很难起到门槛的作用。”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也有专家认为,我国粮食总产不断上升,自给率却不断下降,全国粮食价格相当稳定,这可能意味着粮食安全标准需要调整。(文/本报记者 陆纯)
第四篇:进口葡萄酒需求激增 9月广州进口食品展共享全球美酒(模版)
进口葡萄酒需求激增 9月广州进口食品展共享全球美酒
/朝闻通/据最新数据,2015年我国进口葡萄酒总量达553573891升,同比增长了44.2%,进口额为2031670743美元,同比增长34%。这说明国内大众对红酒的消费能力不断增长,市场大有可为。
与此同时,进口葡萄酒也在近年吹起了“降价风”,进口均价3.67美元/升,同比下降了7.3%。值得关注的是,进口葡萄酒均价从2014年就开始出现下降。这也是国内进口葡萄酒迅速增长的原因。
随着葡萄酒的普及,国内进口红酒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顺应企业呼声,满足市场需求,将于2016年9月9-11日在广州广交会馆C区举行的第六届广州国际进口食品博览会,将设置进口葡萄酒特色展示区,展示来自全球各地的红酒品牌。作为5月北京进口食品展的“姊妹展”,本届展会预计展览面积近15000平方米,将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家企业携同500个进口食品参展。
上届展会来自美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韩国、土耳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十余个国际展团盛装亮相。如美国INDIANA STATE、MAPLE LEAF FARMS、欧洲CHEESEBERRY、加拿大PEI JUICE WORKS、西班牙L&P GLOBAL BV、澳洲CARDINAL SEAFOODS、PFTAGG、印尼PT MULIA BOGA RAYA、韩国CASS BEER、NATURAL FOOD、高丽堂、俄罗斯REGIONVNESHTORG、TRADE HOUSE VIK、土耳其干果协会、中企华业、四海致祥、南洋联荣、联达兴盛、优沃食品等知名品牌纷纷参展。
同时,9月广州进口食品展将同期举办红酒品鉴会,与众多葡萄酒商家一同推出“中国消费者最爱红酒品鉴活动”,不仅可以现场品尝,还能对喜爱的红酒品牌给予投票,更有机会现场拿到精美礼品。丰富的现场活动,期待您的参与,并与您一同分享世界的味道。
9月广州进口食品展 组委会联系方式
第五篇: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当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1.影响粮食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1)人口增长。人口是影响粮食需求的直接因素。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较小,人口增加将推动粮食消费量刚性增长。
(2)消费结构升级。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3)生物质能源需求增加。
(4)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1)耕地数量。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
(2)耕地质量。耕地质量问题正在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
(3)水。水是农业的命脉,水的供需矛盾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4)气候条件。气候资源综合影响着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及产品质量,对粮食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5)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推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6)种粮成本。农药、化肥、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用工成本的提高,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3.粮食价格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从我国的情况看,自2009 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粮价呈加速上涨态势,使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4.影响粮食安全的其他因素
(1)外贸依存度。当我国的粮食供不应求时,必须依赖进口解决,而我国粮食进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市场的价格,从而对粮食安全产生很大的威胁。
(2)粮食储备能力。受粮食生产和粮食进口限制的影响,我国必须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以备不测。
保证粮食安全的对策
1.严格保护耕地,遏制耕地的减少
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
4.加强土地环境保护,减少污染,保证土地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
5.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健全储备粮调控机制
6.建立粮食生产能力的“蓄水池”,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7.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灵活运用进出口手段,为调节国内粮食市场服务
8.逐步建立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救助制度,保证他们对粮食的基本需要
9.引导科学节约用粮,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