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隐忧分析之粮食安全
影响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隐忧分析
之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现阶段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城市化同样进入了快速推进期。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地域差异过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教育公平问题,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住宅市场的畸形发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不力带来的就业问题,再有就是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这些不稳定因素会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隐忧。
伴随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就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农业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了农业问题的关键。国家粮食安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客观现状是:
(1)由于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耕地减少、农业水资源短缺,导致国家粮食总能过产量得不到稳定保障,粮食尚未做到自给自足,粮食还存在供需缺口;(2)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和工业用地规模的扩张,农业安全用地18亿亩随时探底(根据国土资源部2007年度的公报,当年全国耕地面积存量为18.26亿亩,11年之前的1996年,这个数字还是19.51亿亩,11年中减少了6.4%。如果依照前十年的速度发展下去,不出两年我们就将触及这条“红线”)。(3)大量的青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不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从我国今后社会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
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这样就使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若此问题得不到良好解决,将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是由于:
一、粮食综合生产用地与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的扩张矛盾尖锐。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刚性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和工业用地规模刚性扩张,这会威胁到粮食的生产和供给;而且粮食产需已经出现了缺口,不能满足城市化过程中的粮食需求。若为了满足城市化进程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就必须保障农业的可耕地总量,不能触及18亿亩可耕地的警戒红线。要城市化,还是粮食,两者矛盾日益尖锐!
二、粮食综合生产用水与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的扩张矛盾尖锐。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而且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在分布上,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这种分布格局导致了我国洪涝灾害与干旱频繁并存发生。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业用水将急剧增加,工业、城市用水同农业用水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另外,在没有更加严格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情况下,水源性污染将导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会使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由此给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带来严重影响。问题更加严峻的是,我国耕地大量被占用的地区,恰好正是水资源供给充足、耕地质量比较好的地区。有水无地(或少地)和有地无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而且,从未来一段时期看,水资源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长的制约,可能会愈来愈大于耕地的制约。还有就是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三、城市的劳动收益高于从事农业活动的收益。
我国近几年城市经济增长迅速,特别是沿海地区开办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这些企业的工作收益高于从事农业的收益。这对很多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主要原因。
针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发展相对缓慢的现状,造成了“城乡二元化”,城乡发展差距过大。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要想解决粮食问题和城市化进展问题,就得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实现‘两权归一’;只有在‘国有’和‘集体’实行‘两权归一’后,只有由政府对农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才能真正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不彻底改革“二元化”的结构,深层次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都难以解决。除了实现“两权归一”外,要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体的对策还包括: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首先,需要通过政策手段进一步保证粮食耕种面积,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通过复垦增加耕地资源,减缓总耕地资源的下降速度,保证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8亿亩之
上。其次,需要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地农业和节水农业,通过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第三,强化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提高粮食质量,进而提高粮食的产量。
二、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建立和完善粮食信息预警系统对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首先,要改变目前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大、成本高等问题,对国家储备粮明确定位,合理确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储备地区逐步由粮食主产区向主销区、边远贫困区和多灾地区转移。其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粮食信息预警系统;针对目前对粮食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方面信息不流畅的现状,开展粮食产、供、销、存环节的跟踪调查;逐步建立权威的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信息发布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作为粮食安全中的重要生产力量,只有其利益得到根本保证,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面对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的现状,需要采取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直接收入补贴,继续加大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对四种粮食作物良种进行补贴、对购买大中型农机具进行补贴(“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实际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总结语:
我国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国家粮食安全是稳定发展的前提之一。我国要实现国家的富强,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之路是必然的选择。在城市化发展不均衡,国家粮食安全存在隐忧,两者之间又有巨大的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会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又必须兼顾国家的粮食安全。城市化,国家粮食安全,两手都得抓,两手都要硬,动摇不得!
参考文献: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R】.2009-07
张广翠.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瞻【D】.吉林:吉林大学2006-06
第二篇:中国烟草业未来发展分析
】中国烟草业未来发展分析(2001年文献)(4214字)
【副 标 题】张明明
【正 文】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概括的称谓,广义地说,企业信息化应包括两大部分:
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和管理的信息化。一般来讲,主要指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对于烟草企业说,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监控系统,来采集制丝、卷接包等车间有关数据,用于指挥和控制生产。而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建立烟草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从生产信息监控到计算机辅助管理,就会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那么企业就达到了更高级的信息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烟草企业信息化的奋斗目标就是CIMS。
信息化是生产力之本要不断加强
烟草企业通过实现信息化,可以迅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对市场需求敏捷的应变能力。完成生产控制自动化、生产工艺和方案最优化、原料和能耗最低化、人员配置合理化,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建立迅速反应机制,提高烟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倪益瑾局长就指出:“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信息技术是人类发展的智慧结晶,信息化建设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不跟上就要落伍。所以,我们要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科技部高科技司副司长石定怀也曾讲过:“根据中央精神,在科技计划中要突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烟草企业,必须实现信息化,才能满足当前以及未来战略性发展的需要。但就目前来说,烟草行业信息化相对其他先进行业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就更应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如何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总结企业信息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意义重大,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真正深入、认真的去做,以便用于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行业信息化的主要概况和存在问题
1、信息化进度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卷烟企业100多家,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各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效益不尽相同,用于信息管理和网络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成果差别很大:云南、上海等烟厂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益;另有一部分企业也先后给予一定的投入,在某一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也还有许多企业的基本数据库还没有建成,还没有建成自己的局域网,企业的计算机还停留在单机应用、文字处理阶段。凡此种种,说明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良莠不齐。因此,在信息化的步伐上应该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相对先进行业和企业有较大差距要赶。
2、应用范围有广有窄
先进的烟草企业已经形成自己比较完善的企业内联网(Intranet)。在财务、烟叶、原辅材料、零配件、设备、人事、工资、企业管理、领导决策、产品销售等方面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甚至有些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用于扩大对外宣传;有些企业在其中的部分管理上实现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也有一些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上基本没有做多少工作。
3、技术程度高低不一
有些卷烟企业引进技术的起点较高,建成了以卫星为载体的通信系统,采用了小型机、大型数据库系统和MRPⅡ管理软件,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内联网(Intranet),开发了比较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但也有很多企业,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程度比较低,甚至连一些小的局域网都没有建成,使单台计算机录入和统计的数据不能共享,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4、管理规范有松有紧
大部分的烟草企业在开发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时,都很重视企业的管理,尽可能达到规范有序,从而使系统运行比较成功,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一些企业虽然开发了大量的管理信息系统,但因为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尽完善,管理机构不太稳定,或者是因为管理数据不科学不一致,结果导致系统不能有效运行。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有技术基础,更要有管理基础。
信息化发展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1、规范企业管理
现代高效管理,必须在总体开发上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管理。计算机只不过是管理的一种工具,而不是管理的本体。在目前多数情况,在计算机推广应用中,对计算机期望值过高,和现实管理水平低,是一对很大的矛盾。矛盾的主体在于管理而不在于计算机,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从技术的角度看,并不是最困难的,但要提出先进的管理思想、先进的管理模式则困难得多。因此,只有企业的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机构合理稳定,管理数据科学完整,那么,企业的信息化才能健康发展,才会带来一流的经济效益。
2、规范信息来源
现代化的企业,企业与外界,以及企业部门、车间之间都有广泛的联系,相互之间每天都有信息交换,有可能会从不同的渠道传递来结果不同的信息数据。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考虑统一的数据来源、统一的数据类型、统一的编码标准,使整个系统在网络的数据传递、数据转换能够正常运行,在数据加工过程中避免出现两种结果,从而使人们对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正确性得到充分肯定。
3、必须进行信息分析
信息化社会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信息孤岛,二是信息垃圾。前者通过我们近几年来局域网、企业网以及互联网的建设而得到缓解;而正是因为网络化的发展带来了信息垃圾的问题:大量的信息资源通过不同的途径相互传递,有可能相当多的内容属于重复或者没用的信息,这些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效率和降低网络的速度。因此,在企业开发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时,一定要做好最简便的数据流图,避免数据重复和交叉,从而使系统能够高效实用。4、必须应用于企业决策
烟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应用于辅助决策,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通过生产过程监控系统和企业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将及时获得有关质量、生产、销售、产品库存、原料库存、资金占用等等方面的第一手材料,用来帮助企业领导分析问题,迅速决策。可以增进企业对市场、产品变化的反应能力,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认为信息化只是装装门面,摆摆样子,或者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不能及时用于企业的领导决策,那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打击了企业信息化的积极性。
落实信息化建设行动跟上世界的脚步
1、坚持“审慎规划,小步快走”的原则
中国人一向认同“一步到位”的消费观念,彩电也好,VCD也好,总是选那台至高至尊的。在信息化建设选型中也会有所流露。厂商当然想从你腰包里掏最多的钱,“一步到位”的名词也就让你不绝于耳,买最好的设备,选豪华级方案。但也许经费还没申请下来,设备又升级了,开发还没进入,技术又落后了。就像牵着绳子的馅饼,永远够不着。可喜的是,已经有很多精明企业家认识到了曾经有过的迂腐,掂着手里的钱计算着花,分阶段花。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信息化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和进步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不是通过一个项目就可以做完的。
信息技术各类产品的生命用期一般只有2--5年,如果在2--5年内不能产生效益,收回
投资,整个应用项目就有可能得不偿失。对企业而言,在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非常重要。企业的每一点投入,都要在利用上取得回报。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自然也不能例外。坚持“审慎规划,小步快走”的原则,有可能使烟草企业以较少的投资和较低的风险,缩小甚至消除与先进国家和先进行业的差距。
2、追求“管理简单、安全可靠、便于扩展、易于使用”的应用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烟草企业信息化中的解决方案,多半是由国内外信息技术(IT)厂商提供的,尽管厂商征求了企业有关人员的意见或吸收企业信息部门参加,但往往对烟草企业的需求“吃不透”,而且这种需求是经常变动的。因此,虽然方案的技术是先进的,但同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相脱节,达不到“管理简单、安全可靠、便于扩展、易于使用”的要求,这使企业信息化一开始就蒙上了“阴影”,如果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及时修正、完善,其成效则可想而知。
3、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家使管理专家、经济学家与信息技术专家之间形成有机的合作目前很多软硬件系统集成商在系统集成方面,做得还不够。他们关心的是怎样建网,怎样配置软硬件,而不是根据用户需求,构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系统。企业的需求往往自己提不出来,这就要求集成商高屋建瓴,能根据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分析出企业的需求,梳理好各种数据流,构造出适合企业的系统。因此,选择有丰富成功经验的合作伙伴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企业信息化不仅只是信息技术专家的事,企业信息化本质上讲是企业管理专家的课题,管理专家和经济学家才是策划企业信息化的主角。尽管信息技术专家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总体上仅仅起到技术咨询和服务支持作用。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往往是企业家使管理专家、经济学家与信息技术专家之间形成有机的合作。
4、企业信息化只是过程而不是目标
许多烟草企业的领导都有一种误解: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一次性投入,认为铺设网络、购买电脑和打印机等信息设备就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因此当网络上缺乏信息资源时就失去开展信息化的动力,从而对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持续性投入不感兴趣。
企业信息化只是过程而不是目标。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提高企业素质,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维持一个有效率的信息系统需要企业持续稳定的投入。事实上,任何信息系统都不可能给企业带来永久的竞争优势。
5、加强应用人员的业务培训
再好的信息管理系统也需要人去正确、熟练地去应用,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益,因此,操作人员的培训就便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讲,根据烟草企业的实际情况,应用人员很多都没有计算机方面的操作经验,所以,就必须认真、仔细,甚至反复多次培训好他们,使他们能够完全胜任自己的工作。如果这一点做得不好,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失败,因此,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
6、少数重点烟草企业应首先实现信息化
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宜全面铺开,应坚持少数重点烟草企业先实现信息化。这些企业必须是十分迫切又有可能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所谓十分迫切,是指不开发信息系统已难于运转甚至生存;所谓可能,是指这些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以及管理基础等方面可以承担信息系统的开发。
在少数重点烟草企业开发、运行MIS的基础上,逐步影响其他企业借鉴和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迅速缩短它们之间的差距。
第三篇:题目 中国城市化发展
题目 中国城市化发展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个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城市化发展以及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城市化相关的内容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标志:
1.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城市化阶段:
1.起始阶段
2.城市化迅速阶段
3.郊区城市化阶段
4.逆城市化阶段
5.改进阶段(再城市化)
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下中国的城市化,我们以上海为例,分别来看一下不同时期的上海城市的发展
其实中国城市化大约始于19世纪下半叶,但是由于一系列政治经济以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下,除了上海,广州等一些沿海城市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游离于城市化进程之外。其实我国的城市化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进入真正的高速发展,由于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是的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开发开放,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城市化随着工业化不断增长,我们国家用十几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达到的水平增长速度十分快
但是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体现出我们城市化过高增长的情况下,质量却不容乐观
1区域间的不平衡
2环境的破坏 热岛效应 光污染 废气污染
3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健全
接下来我们以英国为例介绍一下欧美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欧美国家的城市环境质量是十分高的,城市规划也是十分合理的 交通流畅 公共基础设施健全
通过与西方国家城市化作对比 得出中国城市化存在以下特点……
其实欧美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 应予以学习和借鉴 但是也不可盲目的照搬照抄 下面是我对中国城市化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一点解决方法
第四篇:中国城市化发展方针
中国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城市化方针比较合理
(1)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道路。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如果说工业化是产业结构的变迁,城市化是空间结构的变革,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在不同区域的耦合。因此,要继续加强乡镇企业在城市、城镇的集聚,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尤其是选择有重点、有一定产业基础、有较强集聚与辐射能力的小城镇进行发展,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发挥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2)减小城乡转移的摩擦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市化地区的转移。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看,城乡转移的摩擦力主要有农业的排斥力,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力和转移过程的摩擦力。只有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化水平提高,导致非农化率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其中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3)结合区域实际,选择合适的产业演进与城市化模式。从中国区域实践看,东部地区的产业演进顺序与国际经验基本一致:轻工业、重化工业、重加工工业,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高。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对城市的需求超过城市的供给能力,人口对城市的需求相对较低。在中西部地区,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非农化率的上升推动人口向城市、城镇地区转移;东部地区,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向70%的城市化率提升。
(4)通过培育区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传导机制,加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发展相对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在发展水平、速度、机制、规律等方面也存在省区差异。如浙江与福建的城市化初始动力都是乡镇企业,但是由于初始推动力度、资金来源、市场面向和区位动力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城市化进程。因此,各个省区城市化的推进,应该注重动力的培育与发展,并协调省区内的动力空间分布与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区位动力的发展。
(5)优化产业结构,加速资源型经济、资源型城市转型。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与资源型产业体系推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源型地区需要改变对政府投资、对资源开发的两大依赖,选择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多种产业共同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的可持续城市化道路。
(6)发挥政府与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共同作用。中国城市化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推进,完全由政府推动城市化发展会加大政府的压力,客观上会延缓城市化的进程;完全由市场推进,则可能造成城市化发展的无序和混乱,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
1.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针
中国国情与经济发展现实决定了中国必须选择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发展道路。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应该是:“工农协调、城乡共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资源整合、集约发展;因地制宜、多元推动”。这个方针的实质就是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即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营经济推动的城市化机制;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实施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多元城市化模式。
(1)产业促进政策。一是按照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演进的产业发展顺序,即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各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继续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二是城市化发展对工业化发展的空间集聚性要求,通过工业企业的空间集聚,推动生产生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村各种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在乡村地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供销合作,以农村工业化、农村非农化推动农业发展,初步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2)城市发展政策。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服从全局的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制定之后,其实施与管理同样重要,需要专门的部门来进行规划的实施管理,防止规划流于形式。二是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需要慎重思考行政区划与管制对部分地区城市化的阻碍作用,以及行政力量推动城市化带来的一些问题与弊端。建议用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发展代替地级市、县级市、小城镇的划分,根据客观发展能力给予相应的发展权限。三是采取城市群、都市区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相互联系。
(3)乡村发展政策。一是加强农村地区计划生育的实施与管理,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农村人口质量。二是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农民人口素质。通过素质与知识教育,强化农民的经济主体地位,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三是要鼓励农村居民集中建房,严格控制宅基地的新批新建,改善乡村人口生活环境,实现农村地区部分就业城市化、部分社会城市化等。
(4)城乡流动政策。一是进一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议将户籍管理制度转变为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按照户籍管理各项法律规定,废除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公民依法申报登记户口设置的各种限制;建立户口登记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管理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构建城乡平等竞争的构架,取消贷款对象限制,城乡企业一视同仁,推进城乡资金市场一体化、技术市场一体化、信息市场一体化的整合建设,(5)区域协同政策。如根据不同资源特点划分的类型区:矿产资源型区域、旅游资源型区域、人力资源密集区、科技资源丰富区等,相应的城市化模式也应该多种多样。从产业推动城市化的形式来看,可以发展工业推动型、旅游推动型、贸易推动型、服务推动型、交通推动型或者综合推动型等多种模式。从城市发展方针看,对于东部沿海城市化发展快速区,要鼓励新城和中心镇发展,缓解部分城市中心城区过密化,
第五篇:影响中国消防发展之100人
中国消防届百位名人
以下是在消防学术领域长期工作并有突出贡献和影响的消防专家、学者,在此向前辈们致敬
1.张永胜 中国消防协会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中心主任。2.范维澄 中国科技大学火灾重点实验室主任,院士。3.袁宏永 中国科技大学火灾重点实验室教授。4.霍 然 中国科技大学火灾重点实验室教授。5.廖光煊 中国科技大学火灾重点实验室教授。6.刘申友 中国科技大学火灾重点实验室教授。
7.程远平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8.蒋军成 南京工业大学消防工程系教授。9.吴启鸿 中国消防协会高级工程师。
10.陈家强 公安部消防局政委,少将,高级工程师。
11.胡传平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2.厉 剑 公安部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3.钱建民 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4.经建生 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5.郭铁男 公安部消防局政委,少将,高级工程师。16.杨 隽 武警学院副院长、博士,高级工程师。17.朱力平公安部消防局总工程师,博士,高级工程师 18.杜兰萍 女,公安部消防局副总工程师。19.杨志杰 公安部消防局防火处高级工程师。20.沈友弟 上海市消防局高级工程师。
21.倪照鹏 公安部天津消防科研所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22.朱承华 江苏省省公安厅巡视员。23.马 良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主任。
24.唐祝华 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5.李瑜璋 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6.陈引初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副研究员.。27.闵永林 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8.阙兴贵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副研究员.29.李建中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研究员.30.吴学华《上海消防》杂志社摄影家。
31.吴颐伦 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32.范 桦 国家消防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33.韩占先 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主任。
34.覃文清 女,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35.秘义行 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36李建华 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主任、教授。全国灭火救援专家委员会专家。37.张学魁 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副主任
38.景 绒 武警学院指挥系任消防监督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39.朱吕通 中国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
40.康青春 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灭火指挥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41.肖学锋 公安部消防局科技处高工。42.曾 杰 上海市消防局高级工程师。43.高正超 重庆市消防总队副总队长.44.张高潮 贵州省消防总队总队长
45.季俊贤 江苏省消防总队防火部部长,高级工程师。46.洪利川 云南省昆明市消防支队支队长。
47.陈寒根 上海市消防总队、上海市消防与灭火救援专家委员会主任, 高级工程师。48.伍和员 公安部灭火专家组成员、高级工程师。49.汪永明 上海市消防局司令部副参谋长。
50.李 海 江苏省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
51.司 戈 公安部消防局防火处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防火审核工作。52.李采芹 《中国消防手册》编辑部总编辑 53.蒋永琨 中央公安部七局,高级工程师 54.徐世荣 《中国消防》杂志社主编。55.徐晓南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教授。
56.商靠定 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灭火指挥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57.伍作鹏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教授。
58.陈 南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消防工程系信息工程教研室主任,教授。59.屈立军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教授。60.邵建章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教授。
61.丁国锋 首安工业消防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62.王际锦 南京消防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63.韩 新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64.花铁森 国家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
65.宋佳城 秦皇岛海湾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66.沈耀宗 武警学院专家组组长,灭火救援技术委员会副主任。67.杜文锋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副主任、首席导师。68.李 树 昆明消防指挥学校校长、副教授。69.兰 彬 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70.高 伟 公安部消防局科技处高级工程师。71.范强强 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副译审。
72.黄晓家 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给水排水和消防工程设计教授级高工。73.李引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建筑防火研究员。74.吕欣驰 公安部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75.周文森 云南省消防总队防火部高级工程师。76.王亚森 天津市公安消防局副局长。
77.田景章 公安部消防局火灾事故原因调查专家组。
78.徐明超 甘肃省消防总队防火指导处处长,高级工程师。79.李春孝 山东省消防总队司令部高级工程师。80.李彦军 山西省公安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81.郑端文 河北省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
82.董昭凯 山东省消防总队威海市支队防火处处长。83.孙 宇 吉林省消防总队建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84.金秀芬 辽宁省消防总队建审处高级工程师。85.林耀斌 福建省消防总队防火监督部高级工程师。86.李汝敏 天津市消防总队政委, 高级工程师。
87.廖世槐 江西省消防总队总队长,高级工程师,法学硕士 88.温燕茹《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副主编。89.孙伯春 浙江省消防总队副总队长。90.祁祖兴 苏州市消防支队高级工程师。91.高 伟 公安部消防局高级工程师。92.屈 励 公安部消防局高级工程师。
93.林 松 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94.诸 容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副研究员。
95.陈先斌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防火工程教研室讲师 96.谢福根 上海市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
97.严晓龙 浙江省公安厅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
98.李修柏 湖南省消防总队建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99.黎天荣 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副总队长高级工程师。100.沈 纹 公安部消防局防火处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