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综合规范化诊断和防治
申请金额:100万
申请科室(单位):血管神经病学学术沙龙
项目负责人:贾建文(/李敬俯),李选,樊东升
联系电话:62017691--8394、8500、8107
执
笔:李小刚
电子信箱:dsfan@sina.com
申请日期: 2007-3-24
北 京 大 学 第 三 医 院
项目简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国外有资料显示TIA患病率男性为130/10万人口,女性为167/10万人口。国内局部地区资料统计,TIA患病率,男性284.4/10万人口,女性158.8/10万人口,平均219.4/10万人口。完全性卒中的病人中,在发病之前大部分病人有TIA史,最危害的时期是首次TIA发作之后数日之内,约有半数发生在1个月之内,首次TIA后5年之内35%的病人发生完全性卒中。曾发生过TIA者有半数病人将再次发生TIA。目前我国对TIA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问题,缺乏完善的资料库、合理的诊断流程、规范化预防和治疗手段及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确切评估。为此,由我院血管神经病学术沙龙联合神经科、超声科、放射介入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及康复科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课题研究组,系统开展对TIA进行规范化研究,达到降低脑血管病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之目的。基于TIA治疗方法多样且大多数现有TIA指南已较陈旧的现状, 本研究重点在于对TIA早期诊断与预防治疗。利用血管神经病学术沙龙的科室强强联合,通过早期对TIA患者的诊断治疗的流程图,对TIA患者进行六个评估要点:确定是否为TIA;诊断 TIA 时要同时注意是否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心脏病等;总共6分的ABCD评分系统对TIA患者进行评估是否为高危患者;超声方面的评估;影像学的评估以及治疗上的评估,这些研究涵盖了TIA的初步处理、评估、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危险因素处理等多个方面,并建立TIA患者的数据库,为TIA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TIA的处理指南提供必要的循证医学资料。
关键词: TIA、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影像检查、诊断、治疗
立项依据
1、项目的科学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先进性:
1.脑血管病是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医疗费用具高的疾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居第二位。具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150万发病,其中100万人死亡,导致劳动力的大量丧失和造成家庭、医院和社会的极大负担,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前兆,是指脑血管局部病变而导致短暂性、局限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从而使其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缺血,而突发一系列的脑部症状,如偏瘫、半身感觉障碍、失语、眩晕等症。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轻、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一般其症状在24小时内恢复。TIA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国外有资料显示TIA患病率男性为130/10万人口,女性为167/10万人口。国内局部地区资料统计,TIA患病率,男性284.4/10万人口,女性158.8/10万人口,平均219.4/10万人口。完全性卒中的病人中,在发病之前大部分病人有 2 TIA史,最危害的时期是首次TIA发作之后数日之内,约有半数发生在1个月之内,首次TIA后5年之内35%的病人发生完全性卒中。曾发生过TIA者有半数病人将再次发生TIA。
2.TIA新概念:传统概念的目的是将TIA与脑梗死区分开,但近年来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人们对上述概念产生立了质疑:有些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但影像学上出现梗死灶,即所谓伴有一过性症状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transient symptoms, CITS)。因而有人建议将TIA的时间定为1小时。美国TIA研究小组最近提出了TIA的新定义:TIA是由于局灶性的脑或视网膜缺血,造成短暂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没有脑梗死的依据[3]。按照新标准,超过1小时以上的神经功能缺损,就要考虑到急性脑梗死的可能,应该积极地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包括溶栓治疗,这样病人的预后可能会更好。
3.TIA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不良生活方式等。TIA预示着将发生卒中,有TIA者其进展为卒中的几率要比无TIA者高10倍。TIA初次发作后,进展为卒中的几率将明显增加,其中一周内发生者占5%;1个月内发生者占10%;1年内发生者占20%;5年内发生者占35%。颈内动脉系统TIA伴颈总动脉狭窄的患者超过70%,其中有40%以上在2年内发生卒中。有报道:首次TIA发作到卒中发生的时间:颈内动脉系统平均为1年,椎基底动脉系统平均为2年。单纯TIA发作并不能直接导致死亡。2001年5月里斯本的第十届欧洲卒中会议提出:应该把TIA看成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个指征。事实上,TIA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冠状动脉疾病。TIA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及冠心病者约占6%~10%。TIA患者除做脑部的检查之外,还应该进行心脏及颈动脉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动脉硬化或冠心病。
4.TIA患者来院就诊,往往不是首次发作。临床可能遇到一患者在活动状态下,突然右侧完全偏瘫伴失语,数分钟后缓解,可正常行走,但上肢运动和语言仅部分恢复,且在此基础上反复发生TIA,最终,MRI影像上可见小灶梗死。从病因病理学上分析,可能是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后首先栓塞大脑中动脉主干,出现首次TIA。几分钟后,随血流的冲刷和血管自身调节,主干动脉再通,但栓塞分支小动脉,最终遗留小灶梗死。判断两次TIA之间是否完全缓解,临床靠症状、体征和影像学。5.影像学研究提示:过去认为TIA在影像学上是不该出现异常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问世,使人们深一步认识了TIA病理生理学过程。最初人们是通过制作动物模型,发现DWI可显示出脑组织的缺血性改变。DWI能够非常清楚地显示组织缺血后的改变情况,在血流完全被阻断后一分钟内,DWI即可呈异常表现。因此,梗死早期行DWI扫描有助于判断病情预后。DWI的改变意味着细胞水肿的发生,提示不可逆损伤及新鲜病灶的存在,它评估组织缺血性改变情况较CT、MRI(普通磁共振)更敏感、更客观。DWI出现异常,说明TIA已经转化为梗死。灌注成像(PWI)3 是代表局部脑血流的影像,TIA者PWI异常信号在影像学上最早出现,研究指出,PWI-DWI之间是治疗时间窗或半暗带区域的客观影像学依据。
6.许多TIA患者被证实有梗死灶(2%~48%的是通过CT,31%的是通过MRI)。若TIA症状持续在1小时以上,其CT或MRI提示梗死灶的可能性会更大。然而,由于TIA是症状学诊断,有的TIA完全缓解后,MRI上仍可见到1cm左右的小病灶,实际上是一次腔隙性梗死,但临床不遗留任何症状,这种患者占TIA的20%。对于频繁发作的TIA,考虑到大动脉狭窄或动脉-动脉性栓塞为病因,应选择积极介入治疗或溶栓,末次TIA后的治疗关键是通过减少危险因素而达到预防进一步的TIA或中风。
参考文献
1.Moonen G, Delcourt C, Lievens I, et al.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a new definition.Rev Med Liege.2004 May;59(5):281-285.2.Mericle RA, Kim SH, Lanzino G, et al.Carotid artery angioplasty and use of stents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contralateral occlusions.J Neurosurg 1999, 90(6):1031~1036.3.Johnston DC, Hill MD.The patient with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 a golden opportunity for stroke prevention.CMAJ.2004 Mar 30;170(7):1134-1137.4.Rovira A, Rovira-Gols A, Pedraza S, et al.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n the acute phase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2 , 23(1):77-83.5.Douglas VC, Johnston CM, Elkins J, et al.Head 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ngs predict short-term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roke.2003 Dec;34(12):2894-2898.6.Brooks WH, McClure RR, Jones MR, et al.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versu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for treatment of 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a randomized trial in a community hospital.Neurosurgery 2004, 54(2): 318~325.7.European Stroke Initiative(EUSI).Recommendations for Stroke Management.Acut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Cerebrosvascular Diseases.2000;10(suppl 3):22-33 8.A production of the 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Stroke—the first hours Guidelines for Acute Treatment.2000 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9.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Science.The era of reperfusion: section 2: acute stroke.Circulation 2000;102(suppl):204-216.10.South Af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Neurological Association of South Afric Stroke Working Group.Stroke Therapy Clinical Guideline.SAMJ 4 2000;90(3):276-306.11.Goubitz G, Sandercock P.Acute Ischemic Stroke.BMJ 2000;320:692-696.研究方案
目标:
1.TIA的评估的流程和技术规范; 2.制定TIA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措施; 3.研究TIA的发病机理;
4.确定TIA发展成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和救助措施; 5.建立TIA患者信息数据库。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方法: 基于人群的比较研究,所有来我院神经科就诊的门急诊患者,主要根据病史诊断TIA,诊断要点为:突然出现短暂的神经功能缺失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神经功能障碍必须局限于某脑血管分布范围;临床症状常反复、刻板地出现,发作间期无任何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诊断 TIA 时要同时注意是否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心脏病等;注意两侧颈动脉搏动情况及听诊是否存在杂音,用总共6分的ABCD评分系统按下列步骤进行:年龄小于60岁=0、60岁及其以上=1;体循环血压低于140mmHg同时舒张压低于90mmHg,评分=0,收缩压大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超过90mmHg,评分=1;单侧肢体麻痹=2,言语障碍但无口腔肌肉麻痹=1,其它症状=0;症状持续时间小于10分钟=0,10-59分钟=1,超过60分钟=2。进行以下评估:
1.临床评估:
② 一般评估:所有TIA患者接受神经、心血管和放射学评估,包括心电图、全血细胞计数、血生化、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
③ 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的特性、动脉狭窄程度与脑卒中危险;
④ 脑血管超声造影:颈动脉闭塞性疾病诊断及重度狭窄与闭塞的鉴别诊断、颈动脉溃疡斑块和血栓的识别、Willis环的代偿功能评价、脑组织活性评估等;
⑤ 影像学检查:CT及CT血管成像(CTA)、MR及MR血管成像(MRA);必要时脑血管DSA检查;确定有无动脉狭窄或闭塞;
⑥ MR-DWI和PWI检查,判断TIA患者有无脑梗死发生以及是否行静脉rt-PA溶栓治疗。
2.治疗:
① 内科治疗: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与脑卒中发作的评估; 非心源性栓子所致TIA患者, 应立即给予长期抗血小板治疗, 以进行卒中及其他血管事件二级预防;阿司匹林(75~100 mg/d),对于已服用阿司匹林但还是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栓子所致TIA的患者, 口服氯吡格雷(75 mg/d);
心源性栓子所致TIA 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瓣膜病性或非瓣膜病性)患者若发生心源性栓子所致TIA, 则长期口服抗凝药。将这些患者的目标INR控制在215(210~310)。有口服抗凝药使用禁忌证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
病程在1周以内的TIA患者若同时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 则联用氯吡格雷(75 mg/d)和阿司匹林(75~100 mg/d)。
② 介入和外科治疗:符合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血管内成形和支架置入(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CAS)的适应症的TIA患者行手术治疗,行CEA的患者的标本做病理评估,并评估术后和预防脑卒中的效果;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血管内成形和支架置入(CAS):对2~4周内发生有症状的、大脑半球性、非致残性颈动脉缺血事件且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为70% ~90%的患者可行CEA和CAS, 对于有症状的视网膜短暂性缺血患者也可适用。CEA和CAS也可适用于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为50% ~69%且不伴严重神经学缺陷的颈动脉区域TIA患者。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 50%的颈动脉区域TIA患者, 不行CEA和CAS。虽然CEA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AS治疗颈动脉狭窄被认为是一种替代CEA的疗法,可以适用于CEA高危患者,如高位颈内动脉狭窄、对侧颈动脉闭塞、高龄及有麻醉和手术禁忌症者,并且比CEA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低。
3.住院治疗:初次TIA 患者在24-48小时内住院治疗。如果症状反复发作,进行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门急诊治疗者症状一旦反复,评估是否需立即送至医院治疗。病程在1周以内的TIA患者应及时住院治疗。进行性TIA患者, 或者症状持续1 h以上、颈内动脉狭窄超过50%且已引起症状、有潜在心源性栓子(如房颤)、血液存在高凝状态或加利福尼亚评分或ABCD评分为高危的患者均需收入院治疗。
4.超声诊断科方面:
① 颈动脉狭窄、闭塞的超声诊断和分级标准。
方法:以血管造影为金标准,采用二维超声、彩色及能量血流成像、造影剂增强超声技术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
② 超声在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术前:二维超声、彩色及能量血流成像、造影剂增强超声等技术,研究粥样斑块内部回声、表面形态特征。
③ 超声评价颅内动脉狭窄、闭塞和脑组织灌注及活性及超急性脑栓塞溶栓床边动态监测
方法:血管造影、MRI为标准对比造影剂增强超声,评估颅内动脉狭窄、闭塞和脑组织灌注及活性
④ 颈部和颅内动脉超声检查在脑血管疾病规范化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临床资料、病理、其它影像学资料对比。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发病、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和流行病学,探讨脑血管疾病诊治规范。评价超声各项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价值。
5.危险因素控制: TIA患者都通过治疗来降低心血管危险。对脑血管缺血性事件复发的危险因素给予合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栓子所致TIA患者无论基础血压和血脂水平如何, 治疗都可包括降血压和降胆固醇治疗。
因为TIA患者合并心脏疾病的概率较大, 因此考虑并治疗一些潜在的心脏疾病, 大多数动脉粥样硬化栓子所致TIA患者都需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
治疗高脂血症。治疗目标应达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于100 糖尿病治疗。空腹血糖低于126 mg/dl(7 mmol/L)。
改变生活方式, 所有吸烟的患者都戒烟。体重指数(BM I)> 25 kg/m2 的TIA 患如冠心病、心率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脏瓣膜病。
mg/dl。
者(尤其是> 30 kg/m2 者)减轻体重,进行适当的运动(至少3~4次/周、至少10 min /次, 如步行、骑车、跑步或游泳),适当控制盐的摄入。
6.数据库的建立:对所有TIA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编入数据库。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TIA的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流程和绿色通道的建立。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1.多科室间合作的团队
2.对TIA诊治进行规范化流程,从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进行系列研究。3.TIA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测进展
按照我院神经科的门急诊病例总数和实际情况出发,每年筛选TIA患者住院200例,进行评估,其中TIA的高危人群占75%左右。具体如下:
2008年1月„2008年12月 完成200例TIA患者的评估和诊治; 2009年1月„2009年12月 完成200例TIA患者的评估和诊治
2010年1月„2010年12月 完成150例例TIA患者的评估和诊治,并总结阶段。
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能够为医院带来什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带动并推动相应的科室的发展提高我院在这个项目上的科研水平,加大医学教育的力度,整体提高我院的知名度。
• 三年内完成本课题的基本目标。
• 建立患者资料库,为今后本课题的深入奠定基础。建立科研协作网,与国内外类似课题组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
• 在国际英文医学杂志发表论著6-8篇,国内重点杂志10-12篇。• 申报市或部级科技成果1项。• 完成国内TIA诊治进行规范化流程。
研究基础
1.神经科:具有大量的TIA患者,病房床位60张以上,每月门急诊量达5000人次以上,大多数为脑血管方面的患者。
2.放射介入科:历史悠久,技术力量强大,设备先进,有3T核磁、64排CT、血管造影机等大型先进仪器,涉及领域广泛,与国内各个血管介入中心联系密切,可以进行各种腔内介入手术。
3.血管外科:具有老中青三代,具有CEA的手术经验,与放射介入科的合作关系密切。4.超声诊断科:历史悠久,设备先进,具有多名血管专业的教授,对全身血管狭窄的诊断具有权威性。
5.成立近2年的“血管神经病学专业学术沙龙”(包括神经内、外科、超声诊断科、放射介入血管外科、康复科等)合作熟练,建立了定期的查房制度和学术交流活动以及绿色通道。
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 神经科已完成130例动、静脉溶栓病例。
– 超声方面的工作:可准确检测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已行超声造影40例。– 放射介入方面的工作:脑血管造影:每年平均 100 例次。介入溶栓:每年20例次;颈动脉支架:累计100余例次;动脉瘤栓塞:累计约20例次;椎动脉窃血:累计约40例次。
– 血管外科方面的工作:已行CEA约10例。
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管神经病学术沙龙均可完成这些任务。
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 金额(万元)
1.合作科室人员加班费:5万 2.超声造影剂费用:10-15万、3.病理检测:10万 4.影像处理软件等:20万 5.数据库的建立:20万
6.溶栓药物:爱通立(rt-PA): 10万 7.其他费用:20万
人员的培训
在院内外的宣传
特殊病例的费用减免
学术交流 发表文章 合 计:100万
第二篇:重点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
重点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
重点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中的重要类别,其定位是在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发展领域,通过指南引导,更集中地瞄准国际前沿,整合创新资源,孕育重点突破。重点项目主要支持科技工作者结合国家需求,针对我国已有较好基础和积累的重要研究领域、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领域或新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
为实现重点突破的目标,重点项目强调有限目标、有限规模和重点突出的原则,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强调利用现有重点科学基地的条件,充分发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作用。重点项目不设子课题,一般由1个单位承担,确有必要时,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资助研究期限一般为4年。
重点项目申请人除具有《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发展现状与动态,具备领导一个研究团队开展创新研究工作的能力;依托单位应具备必要的研究条件。申请的项目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理论依据充分,学术思想新颖,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案可行。
申请人申请重点项目时,须按照项目指南的要求撰写申请书,其项目名称应根据项目自身研究内容确定,尽量避免使用领域名称。项目名称应与研究内容相符,项目的研究内容要避免覆盖整个领域范围,注意凝练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避免大而全、缺少深度的申请。重点项目申请书使用统一格式,由信息表格(规范格式)和报告正文(自由格式)两部分构成。
一、信息表格:为计算机录入专用表格,包括基本信息、项目组主要参与者和经费申请表三张表格,应当按操作提示在指定的位置选择或按要求输入正确信息;经费申请表须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认真填写,应保证信息准确清楚。
请申请人注意:项目批准资助后,申请书“基本信息”一页的内容将在基金委网站、或以其他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开,凡涉及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范围和知识产权问题的内容不得写入,项目依托单位须认真核查。必须写入摘要中的保密内容应特殊声明,并说明理由。有关声明和说明以书面形式作为附件随同纸质申请书一并申报,内容保密的摘要因申请人未提交声明而被公开的责任自负。
二、报告正文: 参照以下提纲撰写,要求内容翔实、清晰,层次分明,标题突出。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5000-10000字):
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5、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包括拟组织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等)
(二)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工作基础(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2、工作条件(包括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利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计划与落实情况)
3、申请人简介(包括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参与者的学历和研究工作简历,近期已发表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论著目录和获得学术奖励情况及在本项目中承担的任务。论著目录要求详细列出所有作者、论著题目、期刊名或出版社名、年、卷(期)、起止页码等;奖励情况也须详细列出全部受奖人员、奖励名称等级、授奖年等。)
4、承担科研项目情况(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要注明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与本项目的关系及负责的内容等。)
5、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对申请人负责的前一个已结题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及批准号)完成情况、后续研究进展及与本申请项目的关系加以详细说明。另附该已结题项目研究工作总结摘要(限500字)和相关成果的详细目录。)
(三)经费预算说明
购置5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及设备等,须逐项说明与项目研究的直接相关性及必要性。
三、其他附件说明或清单
随纸质申请书一同报送的附件清单。
第三篇:重点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
重点项目申请书填报说明
重点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
重点项目应当体现有限目标、有限规模、重点突出的原则,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有效利用国家和部门科学研究基地的条件,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重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申请。
重点项目每年确定受理申请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发布指南引导申请。申请人应当按照指南的要求和重点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根据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确定项目名称,尽量避免使用领域名称作为项目名称。注意明确研究方向和凝炼研究内容,避免覆盖整个领域范围。
重点项目一般由1个单位承担,确有必要时,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资助期限为5年。
申请书中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及有关保密规定的内容,依托单位须认真审核。由于违反相关规定而导致的一切后果由申请人和依托单位负责。
重点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
重点项目申请书由信息表格、个人简历、报告正文、研究成果和附件构成。
一、信息表格:
包括项目基本信息、项目主要参与者和项目资金预算表,须按操作提示在指定的位置选择或按要求输入正确信息;项目资金预算表须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认真填写,应保证信息真实、准确。
二、个人简历: 1.申请人简历
2.主要参加者简历(在读研究生除外)按以下格式填写: 姓名
所在单位及职称
受教育经历(从大学本科开始,按时间倒排序)研究工作经历(按时间倒排序)
三、报告正文:参照以下提纲撰写,要求内容翔实、清晰,层次分明,标题突出。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5000-10000字):
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5.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包括拟组织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等)。
(二)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工作基础(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2.工作条件(包括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利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计划与落实情况);
3.承担科研项目情况(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要注明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与本项目的关系及负责的内容等);
4、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对申请人负责的前一个已结题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及批准号)完成情况、后续研究进展及与本申请项目的关系加以详细说明。另附该已结题项目研究工作总结摘要(限500字)和相关成果的详细目录)。
(三)资金预算说明
购置单项经费5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及设备等,须逐项说明与项目研究的直接相关性及必要性。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四、研究成果
主要论著(近5年来已发表的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论著目录和获得学术奖励情况)
(1)期刊论文:①发表学术论文情况要求列出全部作者姓名(按照论文发表时作者顺序)、论文题目、期刊名称、发表年代、卷期以及起止页码(摘要论文请加以说明)。②共同第一作者均加注“#”字样,通讯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均加注“*”字样。③投稿阶段的论文不要列出。
例1:郑丹,中国癌症地图解析,决策与信息,2010,2(3):120-125。例2:Diane D.Shao(#), Wen Xue(#), Elsa B.Krall, Arjun Bhutkar, Federica Piccioni, Xiaoxing Wang, Anna C.Schinzel, Sabina Sood, Joseph Rosenbluh, Jong W.Kim, Yaara Zwang, Thomas M.Roberts, David E.Root, Tyler Jacks(*),and William C.Hahn(*),KRAS and YAP1 Converge to Regulate EMT and Tumor Survival, Cell, 2014, 158(3): 171-184。
(2)会议论文:①发表学术论文情况要求列出全部作者姓名(按照论文发表时作者顺序)、论文题目、会议名称、卷期以及起止页码、会议地址、会议时间。②共同第一作者均加注“#”字样,通讯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均加注“*”字样。③投稿阶段的论文不要列出。
例: 朱明月,李伟,夏华,鲁琰,陈移,郭峻莉,符史干,谢协驹(*),李孟森(*),抑制PI3K信号促进TRAIL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海南省第五届生命科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51-65页,海口,2013.11.23。
(3)专著:所有作者,专著名称(章节标题),出版社, 总字数,出版年份。
例:郑丹,中国癌症地图解析, 科技出版社.128万字,2010(4)奖励:获奖人(获奖人排名/获奖人数),获奖项目名称,奖励机构,奖励类别,奖励等级,颁奖年份。所有获奖人名单附后。
例:李兰娟(1/15),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3(李兰娟,郑树森,陈 智,李 君,王英杰,徐凯进,徐 骁,陈 瑜,刁宏燕,杜维波,王伟林,姚航平,吴 健,曹红翠,潘小平)
(5)专利:发明人,专利名称,授权时间,授权国别,专利号。例:郑丹.中国癌症地图,2010.9,中国,ddddddddddddd
五、附件(逐项上传)按《指南》要求必须上传的附件。
第四篇:临床药学科工作计划3篇
临床药学科工作计划3篇
(2201字)
XX年的工作中,药剂科工作将继续参照去年医院的任务目标分解任务和郑州市一级医院“医疗质量万里行”暨“三好一满意”活动的考评细则等要求制定计划行政工作计划 如下:
(一)、将继续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按照国家医改的相关文件和规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新医改的认识。在工作中和科室人员一道及时联系各临床科室并做好沟通工作,做好我院的药品改革工作。
1.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落实好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工作,做好药品零差价销售的工作。今年卫生部出台了XX版新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将在今年5月开始执行。将做好目录采购品种与临床医师及时沟通和药品的遴选和采购工作。
2.药品采购工作中 在国家允许使用的药品目录中,专人按销售量和库存量以及季节性,认真做好每一次的中西药品采购计划。做好缺药登记和及时处理,确保药品及时供应,最大努力避免缺药少药现象的发生。对于采购的药品严把药品质量关,确保我院临床用药供应的安全性和持续性。
3.按照文件的要求做好药品采购表格的填写、汇总、及时准确的将汇总材料交到财务部门,做好我院药品的回款工作。认真及时的按照医改部门的要求做好与药房工作相关的临时性工作。
(二)、新一年的处方调配工作
1.新一年的工作,严格执行常规的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四查十对”制度,工作流程科学化、细致化,双人核对发药,防止工作中的差错事故发生。并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对差错事故责任人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处罚处理。
2.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我院处方书写质量管理制度。并对我院的临床医师和药剂人员进行处方管理办法的培训和考试。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基本药物处方评价制度。定期公示不合格、不合理处方,干预不合理用药行为。严把处方质量关,从根本上提高医生对处方书写不规范的认识,解决处方质量不高的问题。确保我院的处方书写合格率达到100%。3.配合好护士的住院病人送药工作,继续做好住院病人口服药送至床边的工作,并做好病人的用药指导等工作。
(三)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是近几年的药剂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今年的工作将按照我院制定的文件进行逐项的核对、梳理,进行逐项的分工合作,从而做到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对于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做到科室的分工明确,使用做到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
1.做好我院的抗拒药物临床管理的文件、资料、培训、考核、抗菌药物处方权认定等软件性工作。
2.药房做好①抗菌药物的处方的点评和记录,并进行公示。②一类切口手术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调查表的填写并归档。③对住院患者抗菌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门诊抗菌述廉报告药物使用率测算的测算并填表做好记录工作。
3.定期公示我院使用率和使用金额前十名的抗菌药物品种及不合理用药医师名单和处理意见等。
4.对清洁手术抗菌药物的应用做好调查记录工作。
(四)、毒麻精神药品、终止妊娠药品、抗机会感染药品的管理
(765字)
一、药师参与临床
1、尽量每日到临床科室参与查房,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合理用药咨询,为重点患者建立药历,每月书写药历3份。
2、与临床密切配合,在临床需要时及时参与临床会诊与死亡病案讨论。
二、处方抽查
1、麻醉药品与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对所有该类药品处方进行处方书写与合理用药检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调剂部门。
2、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每月抽查该类处方100张,进行处方书写与合理用药检查。
3、普通处方(含急诊、儿科处方):每月协助调剂部门与科主任完成对该类门诊处方抽查的汇总工作。
(1025字)1.工作制度化
完善科室管理,做到工作制度化、运作程序化、职责明确化。加强了解药物应用情况,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与临床医师共同进行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实施与监护。在用药实践中发现、解决、预防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对用药难度大的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加强危重患者的会诊、救治和病例讨论,以避免药源性反应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2.处方及病历点评
做好处方及病历点评工作,进行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对不严格规范执行处方的正确书写、配伍禁忌用药、超剂量用药、无适应证用药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上报医务科在院周会上予以通报,并予以一定经济处罚,处罚到个人。
3.宣传用药知识
继续加强病人用药教育宣传,门诊用药咨询服务,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宣传用药知识,指导病人安全用药,促进合理用药。
临床药学期刊电子版,宣传合理用药知识,记录重点药学监护病历,进行严重不良反应通报。与相关科室做好协调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及院报等宣传工具,做好合理用药宣传,做到合理用药规范化。
4.不良反应监测
继续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对临床上报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整理上报。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转为主动服务的形式。
指导护士做好药品请领、保管、正确配伍使用工作,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掌握与临床用药有关的药物信息,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用药信息及咨询服务。协助临床医师共同做好各类药物临床观察,并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和反馈工作。
5.专题用药分析
开展专题用药分析,针对我院重点科室(神经内、心血管、肿瘤等科室)的突出问题,每月进行一次专题用药分析,从临床突出问题、专科用药问题、用药细节问题入手,以处方实例分析形式进行剖析。从药物治疗指南、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详实的分析,促进和规范了临床合理用药。
6.业务学习
加强业务学习,在科室内形成学术氛围,创建学习型科室,鼓励在各大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添置新书籍杂志等资料。
7.合理用药系统
促进合理用药系统正常运行使用,培训病房药师做好病房单剂量摆药的药师审核工作。定期参与学术会议,与其他医院保持沟通交流,接触新知识,不断提高完善本院临床药学工作。
8.讲座
申请实行外院临床药学专家会诊制度,邀请资深临床药师进行院内讲座,通过学习交流,促进本院临床药学的发展。
9.课题申请
马上就要XX了,希望新的一年,在大家的支持帮助下,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谁是中国最佳临床学科
谁是中国最佳临床学科
国内首次运用医疗大数据评估出19个临床学科,排行前十五名单火热出炉。
“哪家医院的哪些学科治疗水平高”是普通患者最为关注的话题,然而治疗水平远不是病例数量、发表论文数量、医院营业收入等某些指标能够客观反映的。因而,要想做出一个让人信服的临床学科评估体系格外困难,而这正是北京大学医学部近几年的努力方向。5月26日,国家医疗数据中心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挂牌,同时首届北京大学临床学科评估发布——中国最佳临床学科评估排行榜出炉。
医学的本质是救死扶伤,医学临床学科的目的是诊疗患者的疾病,既要有效率,又要有高质量的医疗安全。评价医疗质量要同时涉及医生、患者、医院等多个因素,因而如何评价医疗的好坏,一直是大家努力解决的难题。北京大学学科评估就是希望能够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找到一个能够全面、准确、公平的评价体系。据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管理处处长张俊教授介绍,这个评估具有三个特点:
特点一 关注学科临床水平
北京大学学科评估关注的重点是学科临床,而非承担项目,获得基金和发表论文的数量。北大医学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结合国际通行经验,从临床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运用有效医疗大数据进行学科的医疗能力-过程-结果评估。经过多年大数据测试,探索出以学科代表性疾病和代表性手术(或操作)为基本单位,以质量安全为核心,以促进学科建设为目标,主客观数据相结合的临床学科综合评估模型。
评估模型通过18项指标,对各临床学科从医疗能力、医疗质量、医疗绩效、学科声誉四个维度去评估,所有指标界定均依据现有国家颁布标准和国际上共识。该评估模型是国内首次将医疗服务客观数据与同行评议主观数据实行有机结合,对医院学科从临床技术水准到学科管理提供全面综合评估,通过大数据技术使用,其结果更逼近临床学科客观真实现状。
特点二 使用医疗大数据评估
这是国内首次使用医疗大数据进行评估,从而使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医疗已步入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一切要以真实、客观的数据说话。为了摒弃单纯依靠数次专家研讨会议、依靠各种整理加工后的报表来进行突击式的评估,我们探索了运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客观反馈学科真实现况的方法。
此次评估是在医疗大数据接收、处理、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科评估,应该说是目前最能真实反映学科真实现状的。学科评估模型所使用的数据分析结果均通过引入“标准化量尺”以百分制的数值形式展现,十分直观,既可以同一医疗机构不同时间前后的纵向比较,又可以在不同医院学科间进行横向比较。特点三 评估目的是放眼未来
做大量工作做评估,其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简单的排名,我们更希望它能引导大家关注医疗服务能力、关注医疗质量安全。比如此次评估,医疗安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有关医疗质量安全的如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非计划重返手术室率、术后并发症等均是重要的评估指标。另外,患者入院多长时间就能做上手术、住院的花费等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指标也涵盖在此次评估范围内。我们最终目的是使临床学科发展建设的同时,使广大就医患者受益。(本报记者 付东红)
附表
中国最佳临床学科评估排行榜
本发布妇产科等19个临床学科,各学科均展示前15名医院。因缺少军队医院数据,故军队医院的学科不在此学科评估范围内。数据客观评分与同行评议主观评分权重比为7:3,同行评议部分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委托中卫医疗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实施。注:中卫医疗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是独立第三方评估及咨询机构。
(一)呼吸内科 序号 医院名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4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5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6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8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9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1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12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4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5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二)消化内科 序号 医院名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3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6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7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8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9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1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13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14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 15 安徽省立医院
(三)心血管内科 序号 医院名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4 广东省人民医院 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8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9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12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4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15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四)肾内科 序号 医院名称 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4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5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6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7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8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9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0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12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13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5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
(五)内分泌科 序号 医院名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5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6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7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8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9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10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1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13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5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六)血液内科 序号 医院名称 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4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5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8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9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10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12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4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七)神经内科 序号 医院名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3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6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7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8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9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1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11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2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13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5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八)普通外科 序号 医院名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5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6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7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9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10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3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14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15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九)骨科 序号 医院名称 1 北京积水潭医院 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7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8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9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10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2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13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15 天津市天津医院
(十)神经外科 序号 医院名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2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5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7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8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9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1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12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3 天津市环湖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5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十一)泌尿外科 序号 医院名称 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4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5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6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8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9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1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1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3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十二)心外科 序号 医院名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4 广东省人民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6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7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8 武汉亚洲心血管病医院 9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10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3 昆明市延安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15 山东省立医院
(十三)胸外科 序号 医院名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 上海市肺科医院 5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6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7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8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9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10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2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13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5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十四)妇产科 序号 医院名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4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5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8 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0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11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13 山东省立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15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十五)眼科 序号 医院名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2 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3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5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8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10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11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1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3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14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5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十六)耳鼻咽喉科 序号 医院名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2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6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7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8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9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11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2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4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十七)儿科综合 序号 医院名称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3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4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5 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6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7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8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 1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11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3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十八)口腔综合 序号 医院名称 1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3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5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6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7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8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9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0 南京市口腔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3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14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15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十九)肿瘤科 序号 医院名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4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6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7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8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9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1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12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13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14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