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监会关于设立保险私募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5〕89号

时间:2019-05-14 07:5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保监会关于设立保险私募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5〕89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保监会关于设立保险私募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5〕89号》。

第一篇:中国保监会关于设立保险私募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5〕89号

【发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保监发〔2015〕89号 【发布日期】2015-09-10 【生效日期】2015-09-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监会关于设立保险私募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

保监发〔2015〕89号

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为进一步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相关风险,现就规范设立保险私募基金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保险资金可以设立私募基金,范围包括成长基金、并购基金、新兴战略产业基金、夹层基金、不动产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以上述基金为主要投资对象的母基金。

二、保险资金设立私募基金,投资方向应当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和领域,包括但不限于重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工程;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家重点支持企业或产业;养老服务、健康医疗服务、保安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等符合保险产业链延伸方向的产业或业态。

三、保险资金设立私募基金,应当事先确定发起人和基金管理人。发起人和基金管理人的名称、高级管理人员、主要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遵循相关规定并履行决策程序。

四、保险资金设立私募基金,发起人应当由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下属机构担任,主要负责发起设立私募基金、确定基金管理人、维护投资者利益并承担法律责任,是通过私募基金开展投资业务的载体。

发起人应当通过制度设计,与相应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划清权利责任边界,确保法律意义上的独立运作;应当通过合同约定,与投资人明确权利责任界定,确保投资风险充分披露。

五、基金管理人可以由发起人担任,也可以由发起人指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其他下属机构担任,主要负责资金募集、投资管理、信息披露、基金退出等事宜,是私募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

六、保险资金设立私募基金,基金管理人由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担任的,应当具备相应的投资管理能力,且实际投资的项目不少于3个。

七、保险资金设立私募基金,基金管理人由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下属机构担任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及其关联的保险机构在下属机构的股权占比合计应当高于30%;

(二)具有稳定的管理团队,核心决策人员不少于3名,且具有8年以上相关经验;团队成员已完成退出项目合计不少于3个;

(三)具有独立的、市场化的管理运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股权激励机制、收益分成机制、跟投机制等;

(四)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八、基金管理人可以聘请专业机构提供相关服务,包括托管机构、投资咨询机构、募集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上述机构应当符合《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九、保险资金设立的私募基金,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已完成立项的储备项目预期投资规模应当至少覆盖拟募集规模的20%;

(二)发起人及其关联的保险机构出资或认缴金额不低于拟募集规模的30%;

(三)配备专属投资管理团队,投资期内具有3年以上相关经验的专属投资管理人员不少于3名;

(四)明确约定投资策略、投资方式、投资领域、投资限制、共同投资、投资集中度、投资流程、决策流程、投后管理、退出机制等;

(五)建立由主要投资人组成的投资顾问委员会,重点处理关联交易,利益冲突等事项;

(六)建立托管机制,托管机构符合规定条件。

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其关联的保险机构不得为私募基金提供担保,不得以任何方式为私募基金的投资收益或赔偿投资损失向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做出承诺。

十、保险资金设立私募基金实行注册制度,设立方案在相应的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由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或者基金发起人向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指定机构申请办理相关手续;涉及新设发起人或基金管理人的,执行《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

十一、保险资金设立私募基金,可以向保险机构和其他合格投资者募集。保险资金投资该类基金,投资比例遵循《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十二、保险资金设立的私募基金,投资业务涉及关联交易的,应当由决策机构中非关联方表决权2/3以上通过,且投资顾问委员会无异议方可实施,投资规模不得超过基金募集规模的50%。

十三、保险资金设立私募基金,基金管理人应当于基金募集完成后的5个工作日、每季度结束后20个工作日和每年4月30日前,向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信息登记平台提交募集情况报告、季度报告、年度报告及其他相关信息。

私募基金存续期间内,发起人和基金管理人发生变更、核心决策团队出现变动、基金管理出现重大风险和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等情况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并按规定办理注册信息变更事宜。

十四、保险资金设立私募基金,发起人、基金管理人,以及基金核心团队成员存在下列行为的,中国保监会将其不良行为记入档案:

(一)公司治理、管理制度、决策流程和内控机制运作不规范,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二)管理团队未能勤勉尽责,未能依照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履行投资管理职责;

(三)未能妥善处理重大突发事件;

(四)未按照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向投资人披露投资风险;

(五)未按照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向监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六)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通知规定的行为。

保险资金不得投资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的机构与个人发起设立的私募基金。

十五、保险资金设立私募基金,应当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以及行业自律的规定并接受监管。

十六、保险资金参与发起设立私募基金并投资该基金,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及其关联的保险机构在基金管理人的股权占比合计低于30%的,按照《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七、保险资金设立私募基金,募集境内资金投向境外市场,参照本通知执行,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十八、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关政策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中国保监会 2015年9月10日

第二篇:中国保监会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规程(保监发〔2005〕101号)

【发布单位】中国保监会

【发布文号】保监发〔2005〕101号 【发布日期】2005-11-02 【生效日期】2005-11-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保监会

中国保监会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规程

(保监发〔2005〕101号)

各保监局、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为使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确保保险统计信息质量,充分发挥保险统计服务保险监管和保险业发展的作用,我会制定了《中国保监会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规程》,现予以印发,并提出以下要求,请遵照执行。

一、各保监局今后在对保险机构开展保险统计现场检查时,应严格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规程》执行。执行中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我会统计信息部联系。

二、各公司在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开展的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中,应积极给予配合和支持。

二○○五年十一月二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使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确保保险统计信息质量,充分发挥保险统计服务保险监管和保险业发展的作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 保险统计管理暂行规定》和《中国保监会现场检查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结合保险统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第二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保监局”)根据统计法规,依法对保险机构开展保险统计现场检查。

第三条第三条 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分为检查准备、检查实施、检查报告、检查处理和检查档案整理五个阶段。

第四条第四条 中国保监会负责对全国范围内的保险机构进行保险统计现场检查,保监局负责对本辖区内的保险分支机构进行保险统计现场检查。

根据中国保监会的授权,保监局可以对商业保险总公司、保险集团公司、保险控股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进行保险统计现场检查。

第五条第五条 本规程中所称保险统计现场检查的保险机构,是指经中国保监会或者保监局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的商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保险集团公司、保险控股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

对保险中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参照本规程执行。

第二章 检查机构和检查内容

第六条第六条 中国保监会及保监局应当按年制定检查计划,综合运用全面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开展检查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中国保监会统计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国性的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保监局统计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辖区内的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

第八条第八条 保险统计现场检查的内容包括:统计法规和保险统计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和保险统计管理情况;保险统计信息质量情况;保险统计信息化建设情况;涉及保险统计的其他内容。

国家安排的统计检查,其检查内容按有关要求执行。

第九条第九条 保险统计现场检查的具体内容可以涵盖下列部分或全部内容:

(一)统计法规、保险统计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和保险统计管理情况

1.统计法规贯彻执行情况

重点检查是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和《保险统计管理暂行规定》,制定了符合要求的本单位的保险统计管理制度或具体实施办法,是否组织过专门的学习培训。

2.保险统计制度执行情况

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保险统计违法违规行为:是否存在被检查单位负责人强令或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或编造虚假保险统计信息的行为;是否存在对拒绝、抵制篡改或编造虚假保险统计信息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是否存在拒绝提供情况或提供虚假情况及转移、隐匿、毁弃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账、统计报表以及与统计有关的其他资料的行为。

3.保险统计信息的管理情况

(1)保险统计数据管理体制是否完善,是否积极推进数据集中化管理工作;

(2)是否建立保险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是否定期对本单位的保险统计工作进行检查和总结,被检查单位的总公司对分支机构统计数据质量的管控是否得力,是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是否建立、健全了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的管理制度,包括是否明确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和反馈流程,并建立了相应的约束和管理规定,是否建立健全保险统计信息的审核制度;统计报表内容是否完整、准确;

(4)是否分门别类地建立了以统计表形式整理的统计资料、以统计报告形式整理的统计资料和以出版物形式整理的统计资料,是否以电子方式保存上述统计资料;

(5)是否依法公布有关统计信息,公布的统计信息是否损害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合法利益;其他有关情况。

4.统计部门设置和统计队伍建设情况

(1)是否按照《保险统计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设置统计部门或者指定职能部门负责统计工作,是否明确具体责任人;

(2)是否配备了相应的统计人员,统计人员是否保持相对稳定,是否设置了经办、复核岗;

(3)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否胜任现有工作;

(4)是否对统计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保险统计信息质量情况

保险统计信息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中国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报送的统计信息(包括数据和信息);另一类是通过纸制报表等方式采集的统计信息。

保险统计信息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检查保险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1.保险统计信息的真实性

(1)报送的保险统计信息是否存在漏报、瞒报、虚报、拒报或者伪造、篡改统计信息等行为;

(2)报送的保险统计信息是否与其账、证、表、实相符;

(3)业务报表和会计报表在相同口径下数据是否一致;

(4)报送的保险统计信息是否存在误导性陈述。

2.保险统计信息的完整性

主要检查是否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要求报送全科目数据和统计分析等材料,是否存在漏报等情况。

3.保险统计信息的准确性

(1)是否按照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的统计标准采集、报送保险统计信息;

(2)是否按照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要求,将财务处理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数据转换到中国保险统计信息系统;

(3)数据来源是否准确和可靠,数据来源的范围和提供时间是否清晰和明确,数据来源是否能完整覆盖和准确反映各项统计要求;

(4)采集、报送的保险统计数据的计算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计算数据是否正确。

4.保险统计信息的及时性

主要检查是否按照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规定的时间报送保险统计数据;是否按照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的规定编写并报送保险统计分析。

(三)保险统计信息化建设情况

1.是否为统计部门配置了计算机软硬件设备;

2.是否建立了有效和可靠的统计信息系统,包括是否按照中国保监会要求,完成与监管部门的网络连接以及各项对接系统的开发、建设与对接调试工作;是否满足监管部门数据采集的要求;能否与机构内部的相关业务系统紧密联合,业务、财务系统数据是否实现无缝连接;

3.是否制定了保证统计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规章制度;是否采用授权访问的安全管理措施,是否指定专门的系统管理员对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维护,系统管理员是否对用户创建、权限分配、口令设置等实行严格管控,以防止非法使用系统和破坏该系统安全的情况发生;

4.是否制定统计信息系统突发情况处置预案;

5.是否建立统计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制度和数据信息备份方案。

(四)涉及保险统计管理的其他内容

第三章 检查准备阶段

第十条第十条 申请立项。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开展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应先填写《保险统计现场检查立项申请表》(格式详见附件1),经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成立检查组。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根据检查任务和对象,选定检查人员,组成检查组。检查组人数按需确定,但不得少于2人。设组长1人,主查1人,其他检查人员若干。检查人员在进行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

检查组成员的基本职责:检查组组长负责对现场检查工作实施领导和有关重要事项的协调,包括确定主查人,组织与被检查单位的进场会谈和总结会谈等;主查人负责检查方案的制定、检查工作的实施,复核、确认检查中发现的事实,检查报告的撰写和处理决定的起草工作;一般检查人员应按照规定要求,做好工作底稿、检查情况的填写等检查工作。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制定检查方案。检查组应当根据保险统计现场检查任务制定《保险统计现场检查方案》(格式详见附件2)。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收集相关资料。现场检查前,检查组应收集与本次检查有关的资料:中国保监会颁布的有关保险统计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被检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机构名称、主要负责人、主要业务及财务情况、保险统计信息报送情况、以往的被检查情况等。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开展检查前培训。检查组成立后应当根据现场检查的有关内容进行检查前培训。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发出检查通知。开展现场检查前原则上应提前5个工作日向被检查单位发出《保险统计现场检查通知书》(格式详见附件3)。现场检查通知书可以提前以传真方式发出,正式件在进场会谈时出具。

特殊情况,检查组可直接进场进行检查。

第四章 检查实施阶段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进场会谈。检查组进驻被检查单位后,应当举行由全体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主要负责人、保险统计部门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的会谈。

检查组组长向被检查单位出示《保险统计现场检查通知书》正式件,说明此次检查的目的、内容、范围、检查工作安排以及被检查单位配合检查的工作要求;向被检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统计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人员提出询问,听取汇报。

会谈结束后,检查组应当形成《保险统计现场检查进场会谈记录》(格式详见附件4)。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调阅资料。检查组根据拟检查的内容,确定需要调阅的有关资料文件。

可调阅的常规资料主要包括:公司领导分工的文件;有关保险统计管理的制度和文件(包括明确保险统计联系部门及联系人的相关文件或会议记录);有关统计数据报表管理的规章制度;有关统计部门设置以及人员配备的规章制度、具体落实文件;有关统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的规章制度;统计培训工作记录;关于统计检查的制度文件以及检查报告;有关统计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各类保险会计、统计报表及报表说明、分析、文件和资料;原始凭证、会计账簿、业务台账;保险合同及附约、理赔记录案卷;相关的电子文档等;

检查组调阅书面资料和电子文档时,应当填写《保险统计现场检查调阅资料清单》(格式详见附件5)一式两份,由检查组和被检查单位双方签名确认后保存。检查组办理调阅、退回资料的工作应当由专人负责。

资料调阅可根据工作进度和现场作业的实际需要逐次调阅。必要时可委托当地保监局调查。

检查组应当妥善保管调阅的资料。调阅的资料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归还被检查单位;对确需留存取证的资料,可进行复印留存。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执行检查。

(一)检查:根据检查方案,运用专业知识和各种检查方法分别对有关资料进行审查。

保险统计现场检查方法主要包括抽样、核对、审阅、计算、实地观察、听取汇报、询问调查等。抽样比例由检查组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需要查看业务、财务系统的,检查组可要求被检查单位及其数据库管理员或操作人员配合,按照需要查阅、调阅、核对数据。

(二)分析: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需要查实的情况,检查组应通过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实地察看或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询问等方法进行核对、分析。

(三)评价:对查明的事实进行综合判断,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检查结论。

(四)编制工作底稿:检查组实施现场检查时,应当对所检查的事项及时记录,制作《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底稿》(格式详见附件6)。

1、工作底稿应对检查情况进行真实准确的表述,与问题或事实有关的附件材料或检查工作附表应当列于工作底稿之后,并在工作底稿中予以编号注明。附件材料包括凭证、报表、文件、谈话记录、有关当事人的说明等对检查事实和结论提供支持的其他材料的原件或复印件。

2、对单证、报表等有关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后,应将认定事项内容填入工作底稿。

3、编制工作底稿应当做到内容完整、真实;工作底稿应简洁、清晰,符合文档规范,便于统一装订。

(五)复核:主查人或由其指派的其他检查人员应对检查期间的所有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并签字认可。通过复核,判断工作底稿是否符合检查工作需要、是否足够支持检查结论。

在整个现场检查期间,检查组组长和主查人要及时掌握检查工作进度和检查情况,判断有关检查是否达到要求,及时解决疑难问题,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现场检查任务。

第五章 检查报告和检查处理阶段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形成检查情况。检查组应当根据《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底稿》,针对现场检查发现的情况与问题,进行分析、整理核对和集体讨论后,对检查事项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保险统计现场检查情况》(格式详见附件7)。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进行总结会谈。检查情况形成后,检查组应与被检查单位举行总结会谈,通报《保险统计现场检查情况》,与被检查单位交换意见。检查组应提前将拟进行总结会谈的时间通知被检查单位。总结会谈由检查组组长主持,由被检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统计部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

当被检查单位对检查情况有异议时,检查组应当进行核对,确有差错应予以更正。

检查情况中未能达成共识的意见,检查组应通过核查、咨询、讨论、请示等方法,进一步论证,形成最终意见,并反馈被检查单位。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退出现场。现场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应当适时退出。检查组退场前应当告知被检查单位,并归还调阅的全部资料。

如现场检查需要延期,检查组应将延期时间通知被检查单位,原则上应通知被检查单位负责人。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编制检查报告。检查组应当在确认检查事实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保险统计现场检查报告》(格式详见附件8),并经检查组组长签字后,报有关领导审定。

检查报告应客观反映被检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根据法律法规提出初步处理建议。检查组应对现场检查报告保密。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检查处理。

1、被检查单位不涉嫌违法但需整改的,检查组应提出检查处理意见,出具检查意见书(格式详见附件9)。检查意见书应当载明检查事实、检查评价以及整改意见,并提交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主管领导签发。

2、被检查单位涉嫌违法,拟被行政处罚的,按照中国保监会有关行政处罚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在现场检查中,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认为被检查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已经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向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移送案件。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实施补充或后续检查。处理决定下发前,如有必要对有关问题进行重新认定或进一步了解的,检查组可实施补充现场检查。

处理决定下发后,为监督被检查单位的整改情况,如有必要,检查组可实施后续现场检查。

第六章 检查档案整理阶段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在保险统计现场检查过程中,检查组应当及时整理现场检查情况档案。档案包括:现场检查立项申请表、部署检查的文件、现场检查通知书、检查方案、会谈记录、工作底稿、证明材料、检查情况、被检查单位的书面反馈意见、检查报告、以及记录反映检查过程和检查结果的文件及数据资料、检查意见书、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被检查单位执行处理决定的报告等。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归档的案卷应当编写案卷目录,卷内材料目录、案卷目录一律用统一格式打印,卷内文件资料目录应当放在卷首,检查档案整理完毕后,制作保险统计现场检查档案封面(格式详见附件10),封装成册,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妥善保管。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保监发〔2009〕115号中国保监会现场检查工作规程

保监发〔2009〕115号

关于印发《中国保监会 现场检查工作规程》的通知

各保监局、机关各部门:

为贯彻实施修订后的《保险法》,进一步规范现场检查工作程序,提高检查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会对《中国保监会现场检查工作规程》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月十九日中国保监会现场检查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现场检查工作程序,提高检查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现场检查,是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派出机构”)依法对被检查单位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实地检查的行政执法活动。

现场检查分为常规检查和临时检查。

常规检查是指按照工作安排对被检查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的行政执法活动。

临时检查是指针对举报投诉、其他单位移送事项、非现场监管预警信息、突发事件或者其他事项,临时组织实施现场检查的行政执法活动。

第三条 本规程所称派出单位,是指派出检查组的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所称被检查单位,是指依法接受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监管的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和境外保险机构的代表机构。其中,保险机构是指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保险中介机构是指保险代理机构、保险经纪机2 构和保险公估机构及其分支机构。

第四条 现场检查工作分为检查准备、检查实施、检查报告、检查处理和检查档案整理五个阶段。

第五条 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实施现场检查,应当遵循依法、公正和效率的原则。

第二章 检查管理

第六条 保监会负责对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法人机构和境外保险机构的代表机构实施现场检查。必要时,可以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实施现场检查。

派出机构负责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保险中介机构以及保监会授权或者委托的其他机构实施现场检查。

第七条 派出机构发现保险机构法人单位在本辖区内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保监会报告,由保监会根据情况组织实施现场检查。

派出机构发现异地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在本辖区内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予以查处,并及时告知保监会和该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保险中介机构所在地的派出机构。该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保险中介机构所在地的派出机构应当积极配合。

第八条 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充分利用非现场监管信息 3 制定现场检查计划。

现场检查计划应当包括检查目的、检查项目和时间安排等。第九条 常规检查计划原则上按制定,临时检查计划根据工作需要实时制定。

派出机构的常规检查计划应当报保监会备案。

第十条 派出机构应当认真贯彻执行保监会部署的检查计划,如有特殊情况,应当报保监会批准。

第三章 检查准备

第十一条 派出单位根据检查任务和对象,选定现场检查人员,组成检查组,并指定检查组组长和主查人。必要时,可以聘请资信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力量参与检查工作。

检查组组长主要负责对检查组的领导、管理、协调和监督,根据需要,检查组组长可以兼任主查人;主查人在检查组组长领导下,主要负责检查工作的实施、检查报告的撰写等工作。

第十二条 检查组应当根据检查计划和被检查单位情况制定现场检查方案。

现场检查方案应当包括检查对象、检查依据、检查目的、检查范围、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时间安排、实施步骤、检查组成员分工、纪律要求等。

现场检查方案应当报派出单位负责人批准。实施过程中,检4 查组经批准可以对现场检查方案作适当调整。

第十三条 检查组应当收集整理与本次检查有关的资料,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与规范性文件,被检查单位内外部审计报告及其对内外部检查和审计的整改和处罚情况、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情况等被检查单位以往报送的有关材料,监管部门收到的关于被检查单位的举报材料,以及被检查单位的业务开展情况、经营管理状况和以往监管情况等监管部门掌握的被检查单位的情况。

第十四条 检查组组成后,可以根据情况组织进场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讨论现场检查方案,学习与检查内容有关的政策法规依据以及相关业务知识,熟练掌握稽核检查信息系统,讲解检查方法、技巧与相关要求,介绍被检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历次检查情况,学习现场检查工作纪律,以及其他需要学习培训的内容。

第十五条 派出单位原则上应当提前3个工作日向被检查单位发出现场检查通知书,告知检查时间、检查人员、检查内容以及对被检查单位配合检查的要求等。通知书可以传真的形式发给被检查单位。

现场检查通知书规定的日期需要变动的,应当及时通知被检查单位。

事先通知可能影响现场检查工作的,可以不事先通知。决定不予事先通知或者变动现场检查通知书规定的日期的,5 应当由派出单位负责人批准。

第四章 检查实施

第十六条 检查组应当在规定的日期进入被检查单位。第十七条 检查组进入被检查单位应当出示现场检查通知书原件、检查组成员的行政执法证件或者工作证件等合法证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第十八条 检查组进入被检查单位后原则上应当组织进场会谈。参加会谈的人员由派出单位根据检查任务确定。

会谈内容主要包括:介绍检查组成员,向被检查单位宣读现场检查通知书,告知检查的目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以及被检查单位的权利和义务等,听取被检查单位相关汇报,了解和质询相关情况,提出配合检查工作的相关要求等。

会谈内容应当明确专人记录,并交被检查单位相关负责人签字认可。

第十九条 检查组根据检查需要,可以调阅原始凭证、会计账簿、管理报表、会议记录及其他相关资料,可以进入被检查单位计算机系统查阅有关资料。

检查组调阅资料时,应当填写《现场检查资料调阅清单》一式两份,由检查组和被检查单位双方经办人签字后分别保存。

调阅的资料使用完毕后,应当及时退还被检查单位,并在《现6 场检查资料调阅清单》上注明归还日期,由接收人签字确认。

第二十条 检查组可以采用询问、查阅资料、实地察看等方式获取证据。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调查笔录。

第二十一条 检查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进行调查取证,并取得证明材料。

检查组根据检查需要,经派出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进入涉嫌违法行为发生场所调查取证;可以询问当事人及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要求其对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事项做出说明;可以查阅、复制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财产权登记等资料;可以查阅复制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文件和资料。

经保监会负责人批准,检查组可以查询涉嫌违法经营的被检查对象以及与涉嫌违法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银行账户。查询银行账户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实施。

第二十二条 检查组在询问或者查阅资料时,可以要求被询 7 问人或者资料提供人签署《声明及承诺书》。

采用询问方式的,应当事先告知被询问人不如实提供情况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并由专人记录询问内容。询问记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并由被询问人逐页签字或者押印。被询问人拒绝的,应当注明;询问记录作出修改的,应当由被询问人在修改处签字或者押印。询问结束,询问人、记录人应当在询问记录上签字或者押印。

采用查阅资料方式的,可以复制资料。复制资料与原件核对无误后,应当注明原件出处,由被检查单位负责人或者经办人逐页签注“经核对与原件无误”字样,并加盖被检查单位公章。若复制资料较多,可在首页签注“经核对与原件无误”字样,并加盖骑缝章。

采用实地察看方式的,应当有被检查单位相关人员在场。检查人员应当就查看情况形成文字材料,并由被检查相关人员签字,加盖被检查单位公章。根据需要,可以通过下载、录音、拍照和摄像,取得视听资料。

必要时,检查组可以聘请专门机构对关键证据进行鉴定。第二十三条 在检查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检查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第二十四条 需要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的文件和资料予以封存的,应当填写《封存措施审批书》,并由派出单位负责人批准。对文件、资料采取封存措施的,应当签发《封存通知书》和《封存物品清单》,由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第二十五条 对有证据证明已经或者可能转移、隐匿违法资金等涉案财产或者隐匿、伪造、毁损重要证据的,经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冻结或者查封。

第二十六条 检查组应当认真编制现场检查工作底稿。如实记录检查全过程的相关情况和认定事项内容,具体检查人员应当签字确认。

工作底稿可以按照一事一稿进行记录,也可以视检查项目的情况进行合并处理。记录的内容应当包括检查的基本情况、发现的问题或者事实记录、评价、意见和证据名称及其来源等内容。

检查组组长应当指派主查人或者其他检查人员,对所有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并签注复核意见。复核主要是判断工作底稿是否符合工作需要,是否能够支持检查结论。

检查人员应当针对复核人员签注的意见,及时修改完善工作底稿。

第二十七条 检查组应当统一汇总检查证据材料,编制调查取证材料清单,并集中统一管理。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涂改、毁弃、转移资料、询问记录及其他证据。

第二十八条 检查组对检查中认定的事实以及有关资料进行核对、分析,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综合判断,作 9 出检查结论。

检查组可以对被检查单位业务开展情况、经营管理水平以及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做出综合评价。

第五章 检查报告

第二十九条 主查人根据现场检查工作底稿,选定相关内容,交由相关检查组成员制作现场检查事实确认书。

现场检查事实确认书应当包括被检查单位基本情况、检查中发现查证的各种问题和事实等内容,并可根据需要附上相应证据。

检查组组长应当组织检查组全体成员对现场检查事实确认书所载检查事实进行讨论定稿。

现场检查事实确认书只记录检查事实,不作出定性表述。第三十条

检查事实形成后,检查组原则上应当向被检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经其授权的其他负责人,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反馈意见。检查组应当向被检查单位提供现场检查事实确认书,并向被检查单位声明,在后续处理过程中根据需要可能会对被检查单位进行补充调查。

被检查单位应当对现场检查事实确认书签具意见,由被检查单位主要责任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并在5个工作日内反馈至检查组。被检查单位对检查事实有异议的,检查组应当进行核对,确有差错应当予以更正;未能达成共识的意见,检查组应当通过核10 查、咨询、讨论、请示等方式进一步论证,形成最终意见,书面反馈被检查单位。

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向被检查单位现场反馈意见的,检查组应当将《现场检查事实确认书》书面材料发送被检查单位,由被检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反馈书面意见。

第三十一条 检查组根据检查事实及反馈意见形成现场检查报告。

现场检查报告内容包括检查工作基本情况、被检查单位的基本情况、现场检查事实、对现场检查事实的反馈意见和给予或者不给予行政处罚、其他监管措施的建议与相关依据,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现场检查报告应当在检查组反馈意见后15个工作日内提交派出单位负责人,如遇特殊情况,经派出单位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

第三十二条 检查组退出被检查单位后,在进入行政处罚程序前发现存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核查的,或者进入行政处罚程序后,因主要事实不清或者主要证据不足,被案件审理部门退回并要求进一步核查的,可进入被检查单位进行补充调查。作为该次现场检查的组成部分,补充调查不是新的现场检查。

补充调查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有效完成。

第三十三条 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与被检查单位存在业务、资 11 金等往来的机构或者个人存在涉嫌违法违规问题的,检查组应当及时向派出单位报告,属于保险监管范围内的由派出单位组织检查,保险监管范围以外的由派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移交有关单位或者移送司法机关。

第六章 检查处理

第三十四条 现场检查中发现被检查单位有涉嫌违法违规行为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应当按照《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要求,启动行政处罚程序对该行为进行处理。

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其他问题,应当在检查组反馈意见后30个工作日内,根据有关规定采取其他监管措施。如遇特殊情况,经派出单位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

第三十五条 检查组发现被检查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报告派出单位,由派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六条 对被检查单位给予行政处罚或者采取其他监管措施的,派出单位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开展后续检查。

后续检查是指派出单位对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他监管措施等行政文书所载内容执行情况和有关监管要求落实情况实施的现场检查。后续检查中发现有新的违法违规线索的,应当及时报告派出单位,依照有关规定组织检查。第三十七条 决定实施后续检查的,检查准备工作可以简化,但应当成立检查组,制定后续检查方案。

后续检查工作的实施,按照本规程第四、五、六章有关条款执行。

后续检查工作一般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特殊情况下,经派出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三十八条 后续检查报告一般应当在退场后的5个工作日内提交派出单位负责人。如遇特殊情况,经派出单位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

第三十九条 派出单位应当在接到后续检查报告后的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或者再次进行现场检查的决定。

第七章 检查档案整理

第四十条 现场检查工作结束后,派出单位应当及时建立现场检查档案。原则上被检查单位被检查一次建立一个档案。

检查档案主要包括:部署检查的文件、现场检查通知书、检查方案、会谈记录、工作底稿、证明材料、现场检查事实确认书、被检查单位的书面反馈意见、检查报告、后续检查报告及决定等与该次现场检查有关的资料。

第四十一条 检查档案资料应当按顺序整理装订。归档的案卷应当编写案卷目录,案卷目录、卷内材料目录一 13 律用统一格式打印,卷内材料目录应当放在卷首。

检查档案整理完毕后,制作现场检查档案封面,封装成册。第四十二条 派出单位应当加强现场检查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整理、保存现场检查相关的电子文档。

第四十三条 现场检查档案应当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等有关规定妥善保管。

第八章 其他规定

第四十四条 派出单位建立现场检查回避制度。

检查组成员与被检查单位及其上下级单位有利害关系的,或者与被检查单位的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的,或者与被检查单位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检查组成员应当自行回避。

被检查单位要求检查组成员回避的,检查组相关成员是否回避,由派出单位负责人决定。

第四十五条 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建立现场检查督查制度。

保监会对已办结的现场检查进行不定期抽查,重点复核现场检查程序及相关文书制作是否规范、证据采集是否充分以及法律适用是否恰当等。

第四十六条 现场检查人员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保监会现场检查的规定,应当依法检查,文14 明执法,严格遵守保密和廉政纪律。

第四十七条 派出单位应当研究分析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找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制度性因素,对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的薄弱环节和缺失点进行分析评估,及时提出政策建议。

第四十八条 现场检查中发生抗拒执法等恶性事件以及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现场检查人员应当及时向派出单位报告。对拒绝、妨碍现场检查工作,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当地派出机构商请公安部门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对恐吓、围攻现场检查人员等涉嫌犯罪的行为,由当地派出机构及时商请司法机关依法处置。

现场检查人员受到被检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投诉举报的,派出单位应当及时调查,澄清事实。属于诬告、陷害、诽谤的,依法追究投诉举报人的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现场检查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对无故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现场检查工作职责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派出机构可以根据本规程制定实施细则,并报保 15 监会备案。

第五十一条 保险信息化检查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第五十二条 本规程由保监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保监会2006年3月14日发布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场检查工作规程》(保监发〔2006〕25号)同时废止。

附件:现场检查格式文书

1、现场检查通知书

2、现场检查会谈记录

3、声明及承诺书

4、现场检查资料调阅清单

5、中国保监会调查笔录

6、中国保监会现场勘验笔录

7、中国保监会封存措施审批书

8、中国保监会封存通知书

9、现场检查工作底稿

10、现场检查取证材料清单

11、现场检查事实确认书

12、现场检查报告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主题词: 保险监管 现场检查 工作规程 通知

抄送:国有保险公司监事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保险学会。

编录:李娜 校对:李敏

中国保监会办公厅 2009年10月20日印发

第四篇:保监发〔2012〕90号《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范文]

保监发〔2012〕90号

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为拓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促进资产管理公司创新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经与有关部门协商,现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是经中国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批准,依法登记注册,受托管理保险等资金的金融机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可以开展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

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除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外,还可受托管理养老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机构的资金和能够识别并承担相应风险的合格投资者的资金。

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受托人,可以接受客户委托,以委托人名义,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也可以设立资产管理产品,为受益人利益或者特定目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按照相关市场规则,以资产管理产品或专户名义,开设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进行独立运作管理。

五、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以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申请,依法开展公募性质的资产管理业务。

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设立子公司,从事专项资产管理业务,进一步改革完善体制和机制。

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当完善公司治理,按照审慎经营原则,健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恪尽职守,规范管理,公平公正对待所有受托资产。

八、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前述资产管理业务,应当具备相应资质条件。中国保监会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制定有关业务规则,促进资产管理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保监会2012年10月12日

第五篇:《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保监发〔2010〕69 号)

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的通知

2010-08-16 保监发〔2010〕69 号

各保险公司、各保监局: 为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保险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保险公司合规、稳健、有效经营,我会制定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年八月十日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保险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保险公 司合规、稳健、有效经营,保护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依据《保险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其他相关规定,制定本准则。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保险公司各层级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各自的职责,采取适当措 施,合理防范和有效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防止公司经营偏离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机制和过 程。第三条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

(一)行为合规性目标。保证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规范、公 司内部管理制度和诚信准则;

(二)资产安全性目标。保证保险公司资产安全可靠,防止公司资产被非法使用、处置和侵占;

(三)信息真实性目标。保证保险公司财务报告、偿付能力报告等业务、财务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四)经营有效性目标。增强保险公司决策执行力,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经营效益;

(五)战略保障性目标。保障保险公司实现发展战略,促进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保护股东、被保险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第四条 保险公司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和重点相统一。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全面、系统、规范化的内部控制体系,覆盖所有业 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贯穿经营管理全过程。在全面管理的基础上,对公司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实施重点控制。

(二)制衡和协作相统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应当在组织架构、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 等方面,通过适当的职责分离、授权和层级审批等机制,形成合理制约和有效监督。在制衡的基础上,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之间应当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提高效率,避免相互推诿或工作遗漏。

(三)权威性和适应性相统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应当与绩效考核和问责相挂钩,任何人不得拥 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力,未经授权不得更改内部控制程序。在确保内部控制权威性的基础上,公 司应当及时调整和定期优化内部控制流程,使之不断适应经营环境和管理要求的变化。

(四)有效控制和合理成本相统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应当与公司实际风险状况相匹配,确保内 部控制措施满足管理需求,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在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资源,尽可能降低内 部控制成本。第五条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一)内部控制基础。包括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和企业文化等。

(二)内部控制程序。包括识别评估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措施等。

(三)内部控制保证。包括信息沟通、内控管理、内部审计应急机制和风险问责等。第六条 内部控制基础。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基础建设,为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环境。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形成授权清晰、运作规范、科学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机 制。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应当对内部控制高度重视,带头认真履行内控职能。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险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的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按照便于管理、易于 考核、简化层级、避免交叉的原则,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分支机构和工作岗位,明确职责分工,规定 清晰的报告路线。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与内部控制需要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政策,确保关键岗位的人员具有专业胜任能 力并定期接受相关培训,公司关键岗位的考核、薪酬、奖惩、晋升等人力资源政策应当与内部控制成 效相挂钩。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安全实用、覆盖所有业务环节的信息系统,尽可能使各项业务活动信息化、流 程化、自动化,减少或消除人为干预和操作失误,为内部控制提供技术保障和系统支持。保险公司应当培育领导高度重视、内控人人有责和违规必受追究的内控企业文化,形成以风险控 制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内控制度得到自觉遵守。第七条 内部控制程序。保险公司应当根据风险规律,合理设计内嵌于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流程,努力实现对风险的过程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对经营管理和业务活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分析,发现并确 定风险点,同时对重要风险点的发生概率、诱发因素、扩散规律和可能损失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确 定风险应对策略和控制重点。保险公司应当根据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科学设计内部控制政策、程序和措施并严格执行,同时 根据控制效果不断改进内部控制流程,将风险控制在预定目标或可承受的范围内。第八条 内部控制保证。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实现对内部控制活动的事 前、事中、事后有效监控,为实现内控目标提供保证。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信息和沟通机制,促进公司信息的广泛共享和及时充分沟通,提高经营管理透 明度,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内控管理及评价机制,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整体设计和统筹规划,推动各内 部控制责任主体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定期排查,并据此调整和改进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检查,定期根据检查结果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 效性进行评估,并按照规定的报告路线及时向审计对象、合规管理职能部门和上级领导进行反馈和报 告。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内控风险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周全和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种风险情 形下的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内控风险的影响和损失。保险公司应当严格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对于违反内部控制要求的行为,不管是否造成损失,都要 进行严肃处理,追究当事人和领导责任。

第九条 内部控制活动的层次。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险公司业务流程特点和资源优化配置要求,按 照控制风险、提升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科学建立和合理划分内部控制活动的重点和层 次。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活动分为前台控制、后台控制和基础控制三个层次。前台控制是对直接面对市 场和客户的营销及交易行为的控制活动;后台控制是对业务处理和后援支持等运营行为的控制活动; 基础控制是对为公司经营运作提供决策支持和资源保障等管理行为的控制活动。第二章 内部控制活动

销售控制 第一节 销售控制 第十条 销售控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保险公司应当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以业务品质和效益为中 心,组织实施销售控制活动。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不同渠道和方式销售活动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对销售 过程的控制,防范销售风险。销售控制主要包括销售人员和机构管理、销售过程管理、销售品质管理、佣金手续费管理等活动 的全过程控制。第十一条 销售人员和机构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并实施科学统一的销售人员管理制度,规范对 各渠道销售人员的甄选录用、组织管理、教育培训、业绩考核、佣金和手续费、解约离司等。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代理机构合作管理制度,规范与代理机构合作过程中的资格审核、合同订立、保费划转和佣金手续费结算等。第十二条 销售过程和品质控制。保险公司应当规范销售宣传行为,严格按照监管规定和内部权限 编写、印制和发放各类宣传广告材料,确保宣传广告内容真实、合法,杜绝广告宣传中的误导行为。保险公司应当规范销售展业行为,采取投保风险提示、客户回访、保单信息查询、佣金手续费控 制、电话录音、定期排查及反洗钱监测等方式,建立销售过程和销售品质风险控制机制,有效发现、监控销售中的误导客户、虚假业务、侵占保费、不正当竞争、非法集资和洗钱等行为,提升业务品质。保险公司应当规定客户回访的业务范围和条件、回访比例、回访频率、回访记录等回访要求及后 续处理措施,加强销售风险监控。

保险公司应当规范与代理等中介机构的合作行为,严格实行保费收取与佣金支付收支两条线管理,定期对保费和重要单证进行清点对账,确保账账一致、账实相符,防止保费坐扣和单证流失。第十三条 佣金手续费控制。保险公司应当严格规范佣金、手续费的计算和发放流程,防范虚列、套取、挪用、挤占佣金和手续费的行为。保险公司应当杜绝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行为。

运营控制 第二节 运营控制 第十四条 运营控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保险公司应当以效率和风险控制为中心,按照集中化、专 业化的要求,组织实施运营控制活动。保险公司应当针对运营活动的不同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操作流程控制,确保业务活 动正常运转,防范运营风险。运营控制主要包括产品开发管理、承保管理、理赔管理、保全管理、收付费管理、再保险管理、业务单证管理、电话中心管理、会计处理和反洗钱等活动的全过程控制。第十五条 产品控制。保险公司应当明确产品开发流程,规范客户需求和市场信息收集、分析论证、条款费率确定、审批报备、测试下发和跟踪管理等控制事项,提高保险公司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适应性,防范产品定价及条款法律风险。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产品开发职能部门及领导决策机构,规范产品开发的程序、条件、审批权限和 职责,明确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和法律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产品开发过程规范、严谨。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市场需求调查结果,从市场前景、盈利能力、定价和法律风险等方面对新产品 进行科学论证和客观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和规定权限进行内部审查,并按照监管规定履行报批或报备 义务。第十六条 承保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清晰的承保操作流程,规范投保受理、核保、保单缮制和 送达等控制事项。保险公司在投保受理时,应当对投保资料进行初审,建立投保信息录入复核机制,确保投保资料 填写正确、完整,录入准确。保险公司应当明确核保的评点标准、分级审核权限、作业要求和核保人员资质条件等,明确承保 调查的条件、程序和要求。

保险公司应当在满足规定条件的前提下缮制保单,采取适当校验和监控措施,确保保单内容准确,及时确实送达客户。第十七条 理赔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标准、清晰的理赔操作流程和高效的理赔机制,规范报案 受理、现场查勘、责任认定、损失理算、赔款复核、赔款支付和结案归档等控制事项,确保理赔质量 和理赔时效。保险公司在接到报案时应当及时登记录入,主动向客户提供简便、明确的理赔指引。保险公司应当明确理赔的理算标准、分级处理权限、作业要求和理赔人员资质条件等,明确现场 查勘的条件、时限、程序和要求,采取查勘与理算、理算与复核操作人员分离及利益相关方回避等措 施,防止理赔错误和舞弊行为。保险公司应当建立重大、疑难案件会商和复核调查制度,明确其识别标准和处理要求,防范虚假 理赔或错误拒赔。第十八条 保全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规范统一的保全管理制度,规范保险合同续期收费、合同 内容及客户资料变更、合同复效、生存给付和退保等控制事项。保险公司应当明确各项保全管理措施的操作流程、审查内容及标准、处理权限和作业要求等,防 范侵占客户保费、冒领保险金、虚假业务和违规批单退费等侵害公司和客户权益的行为。第十九条 收付费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规范统一的收付费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收付费的管理流 程、作业要求和岗位职责,防止侵占、挪用及违规支付等行为,确保资金安全。保险公司原则上实行收付费岗位与业务处理岗位人员及职责的分离。实行一站式服务等方式的,应当采取其他措施实施有效监控。保险公司原则上采取非现金收付费方式,并确保将相关资金汇入保险合同确定的款项所有人或其 授权账户。确有必要采取现金方式的,应当采取其他措施实施有效监控。保险公司收付费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核对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及实际领款人的身份,确 认其是否具备收付费主体的资格。第二十条 再保险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再保险管理制度,规范再保险计划、合同订立、合同执 行、再保险人资信跟踪管理等控制事项,完善业务风险分散和保障机制。保险公司应当加强自身经营管理数据及再保险市场的跟踪分析,准确把握再保险需求,科学安排 再保险计划,合理订立再保险合同,确保及时、足额分保,并及时准确向再保险人提供分保业务信息。

保险公司应当持续跟踪了解再保险人的资信状况,建立必要的应对措施,防范再保险信用风险。第二十一条 业务单证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业务单证管理制度,规范投保单、保单、保险卡、批单、收据、发票等保险单证的设计、印制、存放、申领和发放、使用、核销、作废、遗失等控制事 项。保险公司应当全程监控分支机构、部门和个人申领重要有价空白单证的名称、时间、数量和流水 号,严格控制重要有价空白单证的领用数量和持有期限,做到定期回缴、核销和盘点。第二十二条 会计处理控制。保险公司应当规范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会计数据采集、账目和报表生 成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无缝连接,减少人工干预,确保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保险公司应当依据真实的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不得在违背业务真实性的情况下调整会计信息。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原始凭证与财务数据的一致性核对,做到账账、账实和账表相符,确保会计信息真 实、完整、准确。保险公司应当加强会计原始凭证管理,逐步采取影像扫描等方式辅助归档保存。第二十三条 客户服务电话中心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客户电话中心管理制度,规范电话咨询、查询、投诉受理、报案登记、挂失登记、客户回访、业务转办、业务办理跟踪反馈等控制事项。保险公司应当建立统一的客户服务专线,二十四小时开通电话服务,保障电话接通率,统一服务 礼仪和标准,及时将客户需求提交相关业务部门处理,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第二十四条 反洗钱控制。保险公司应当依据《反洗钱法》及相关监管规定,建立健全反洗钱控制 制度,明确反洗钱的职能机构、岗位职责和报告路线。保险公司应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大额及可疑交易发现和报告等反洗钱 内部操作规程,并通过宣传培训、定期演练和检查等方式,确保相关岗位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时将可疑信息上报有关机构。

基础管理控制 第三节 基础管理控制 第二十五条 基础管理控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基础管理控制主要包括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计划财务、信息系统管理、行政管理、精算法律、分支机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控制。其 中,风险管理既是保险公司基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监控的重要环节。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组织实施基础管理控制活动。

保险公司应当针对基础管理的各项职能和活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确保基础管理 有序运转、协调配合,为公司业务发展和正常运营提供支持和服务。第二十六条 战略规划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强化战略规划职能,规范战略规划中的信息收集、战略 决策制定、论证和审批、决策执行评估和跟踪反馈等控制事项,为研发机构提供必备的人力财力保障,提高战略研究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确保公司经营目标的合理性和决策的科学性。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自身经营活动及业务发展情况的及时分析和深入 研究,合理制定、及时调整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流程与组织架构设置,制定科学的业务发展规划,并为 公司的承保和投资等业务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支持。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公司业务经营情况的实时分析,定期分析评估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合理设 定分支机构经营计划和绩效指标,并实时予以指导和监督,保证公司战略目标有效执行。第二十七条 人力资源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岗位职责及岗位价值设定、招聘、薪酬、绩效考核、培训、晋级晋职、奖惩、劳动保护、辞退与辞职等控制事项,为公司经营管 理和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保险公司应当根据经营管理需要,合理设定工作岗位及人员编制,制定清晰的岗位职责及报告路 线,明确不同岗位的适任条件,适时进行岗位价值评估。保险公司应当明确员工招聘、薪酬管理、轮岗晋级、辞职辞退等工作的标准、程序和要求,合理 制定不同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权重及考核方式和程序,建立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保险公司应当制定系统的员工培训计划,明确规定不同专业岗位员工培训的时间、内容、方式和 保障等,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第二十八条 计划财务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严密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公司预算、核算、费用 控制、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财务报告等控制事项,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资产创利能力。保险公司应当建立预算制度,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明确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整、考核等 操作流程和作业要求,严格预算执行与调整的审批权限,控制费用支出和预算偏差,确保预算执行。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准备金精算制度,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审慎性经营的原则,及时、足额计提准备金。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公司偿付能力状况的分析,提高偿付能力管理的有效性。保险公司应当明确现金、有价证券、空白凭证、密押、印鉴、固定资产等资金与资产的保管要求 和职责权限。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对包括分支机构在内的公司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和实时监控,确保 资金及时上划集中。定期核对现金和银行存款账户,定期盘点,确保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信息统计管理制度,明确统计岗位职责,规范统计数据的收集、汇总、审核、分析、报送、管理等活动,有效满足公司内外部信息统计需求。第二十九条 精算法律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完善精算和法律职能,配备足够的专业精算和法律人员,明确其在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流程、权限及作业要求,为公司业务经营和日常管理提供专业支持。保险公司应当在产品开发、责任准备金计提、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等方面充分运用精算技术,提高 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防范定价失误、准备金提取不足及资产负债不匹配等风险。保险公司在制度制定、合同订立和管理、重大事项决策和处置、纠纷诉讼等方面,应当有法律职 能部门和专业人员的提前介入和充分参与,防范法律风险。第三十条 信息系统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信息系统管理制度,规范信息系统的统筹规划、设计 开发、运行维护、安全管理、保密管理、灾难恢复管理等控制事项,提高业务和财务处理及办公的信 息化水平,建立符合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统。保险公司应当统筹规划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整合公司的信息系统资源,形成不同业务单位、部 门、人员广泛共享的信息平台。保险公司应当对信息系统使用实行授权管理,及时更新和完善信息系统安全控制措施,加强保密 管理和灾难恢复管理,提高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第三十一条 行政管理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分别制定相应制度,规范采购、招投标、品牌宣传、文 件及印章管理、后勤保障等行政管理行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为公司高效运转提高有力支持。保险公司应当明确采购及招投标的程序、条件和要求,规范采购行为,尽可能实现集中统一采购,降低采购成本,防范舞弊风险。保险公司应当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品牌宣传和商业广告资源,统一公司品牌标识、职场视觉形象、员工礼仪和服务规范等,整合、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保险公司应当制定文件及印章管理制度,确保文件流转安全顺畅、保存完整,合理设置印章的种 类,规范印章设计、刻制、领取、交接、保管、使用和销毁等控制事项,加强用印审批登记和档案管 理。第三十二条 分支机构控制。保险公司应当通过授权委托书或内部管理规定等方式,根据总公司的 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统一制定分支机构组织设置、职责权限和运营规则,建立健全分支机构管控制 度,实现对分支机构的全面、动态、有效管控。

保险公司应当通过规范的授权方式,对不同层级分支机构的业务流程、财务和资金管理、人力资 源管理、行政管理、内部控制建立统一、标准、明确的管理要求。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不同分支机构的 经营和管控能力,在有章可循和可调控的前提下,适度采取差异化的业务政策或控制权限,提高分支 机构的业务发展能力。保险公司应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明确的报告要求,全面、实时、准确掌控分支机构经营管理信 息,定期对分支机构的业务、财务和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监测,实现对分支机构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保险公司应当从业务、合规和风险等方面全面、科学设置分支机构考核目标,加强对分支机构及 其高管人员的审计监督,严格执行公司问责制度,确保分支机构依法合规经营。资金运用控制 第四节 资金运用控制 第三十三条 资金运用控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经营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组 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重点领域。资金运用控制包括资产战略配置、资产负债匹配、投资决策管理、投资交易管理和资产托管等活动的全过程控制。保险公司应当以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为中心,按照集中、统一、专业、规范的要求,组织实 施资金运用控制活动。保险公司应当针对资金运用的不同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保险资金运用的决策和交易 流程,防范资金运用中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及其它风险。保险公司委托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机构运用保险资金的,应当确保其内部控制措施满足保险公司 的内控要求。第三十四条 资产战略配置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在法律法规要求的投资品种和比例范围内,根据经 营战略和整体发展规划,在资本金和偿付能力约束下,制定中长期资产战略配置计划,明确投资限制 和业绩基准,努力实现长期投资目标,有效控制资产配置战略风险。第三十五条 资产负债匹配控制。保险公司应当以偿付能力和保险产品负债特性为基础,加强成本 收益管理、期限管理和风险预算,确定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限额,科学评估资产错配风险。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部门应当加强与公司产品开发、精算、财务和风险管理等职能部门的沟通,提 高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有效性。第三十六条 投资决策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制定清晰的投资决策流程,明确权限分配,建立相对集 中、分级管理、权责统一的投资决策授权制度,确定授权的标准、方式、时效和程序。

保险公司重要投资决策应当有充分依据和书面记录,重要投资决策应当事先进行充分研究并形成 研究报告。保险公司应当规定研究工作的流程、决策信息的采集范围、报告的标准格式等,并采用先 进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评价方式,确保研究报告独立、客观、准确。第三十七条 交易行为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独立的投资交易执行部门或岗位,实行集中交易。对于非交易所内交易的,保险公司应当通过岗位分离等其他监控措施,有效监控交易过程中的询价、谈判等关键行为,防范操作风险。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交易记录制度,完整准确记录交易过程和交易结果,定期进行核对并做 好归档管理,其中对交易所内进行的交易应当每日核对。保险公司在交易管理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公平交易制度,确保不同性质和来源的资金利益得到 公平对待。第三十八条 资产托管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实行投资资产第三方托管和监督。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投资资产第三方托管制度,规范托管方甄选、合同订立和信息交换等控制事项。保险公司应当对托管机构的信用状况及资金清算、账户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进行严格考 核和持续跟踪,确保托管机构资质符合监管要求及自身管理需要。

内部控制的组织实施与监 实施与监控 第三章 内部控制的组织实施与监控 第三十九条 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保险公司应当建立由董事会负最终责任、管理层直接领导、内 控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内部审计部门检查监督、业务单位负首要责任的分工明确、路线清晰、相互协 作、高效执行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第四十条 董事会的职责。保险公司董事会要对公司内控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研究 和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组织架构设置、主要内控政策、重大风险事件处置应当提交董事会讨论和审议。董事会具体承担内部控制管理职责的专业委员会,应当有熟悉公司业务和管理流程、对内部控制 具备足够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成员,为董事会决策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第四十一条 监事会的职责。保险公司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管理层履行内部控制职责,对其疏 于履行内部控制职能的行为进行质询。对董事及高管人员违反内部控制要求的行为,应当予以纠正并 根据规定的程序实施问责。监事会应当有具备履行职责所需专业胜任能力的成员。

第四十二条 管理层的职责。保险公司管理层应当根据董事会的决定,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组织领导内部控制体系的日常运行,为内部控制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保 证,确保内部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保险公司应当明确合规负责人或董事会指定的管理层成员具体负责内部控制的统筹领导工作。第四十三条 内控职能部门的职责。保险公司内控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事前、事中的统筹规划,组织推动、实时监控和定期排查。保险公司可以指定合规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作为内控管理职能部门,或者对现有管理资源进 行整合,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合规管理及风险管理职能力量。第四十四条 业务单位的职责。保险公司直接负责经营管理、承担内部控制直接责任的业务单位、部门和人员,应当参与制定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式进行操作。同时对内部 控制缺陷和经营管理中发生的风险问题,应当按照规定时间和路线进行报告,直至问题得到整改处理。第四十五条 内部审计的职责。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履行事后检查监督职能。内部审 计部门应当定期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审计范围应覆盖公司所有主要 风险点。审计结果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进行报告,并向同级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反馈,确保内控缺 陷及时彻底整改。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与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分离。第四十六条 内部控制问责。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内控问责制度,根据内控违规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损失大小和主客观因素等,明确划分责任等级,规定具体的处理措施和程序。保险公司对已经发生的内控违规行为,应当严格执行内控问责制度,追究当事人责任。因内控程 序设计缺陷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要同时追究内控职能部门的责任。上级管理人员对内控违规行为姑 息纵容或分管范围内同类内控事件频繁发生的,要承担管理责任。第四十七条 透明度和反舞弊机制。保险公司应当加强透明度和反舞弊机制建设,防止责任主体隐 瞒违规行为造成损失扩大或内控缺陷得不到及时整改,防范通过隐秘手法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故意违规 行为。保险公司应当通过专门措施加强内外部经营管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通过网络平台、内部刊物、定期沟通和会议交流等方式实现信息广泛共享。凡是不涉及商业秘密、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都可以在企业内部公开。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举报投诉机制,设置便于举报投诉的途径,明确举报投诉的处理原则和程序并 让所有员工知晓,保护举报投诉人的合法权益。保险公司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第四十八条 对外包业务的控制。保险公司将部分业务环节或管理职能授权或承包给外部机构实施 完成的,应当确保外包机构符合保险公司的内控要求,并对其外包业务的内控风险承担责任。外包业务的内控管理工作应当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管。第四章 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管

第四十九条 内控评价制度。保险公司应当制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每年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估,编制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第五十条 内控评价制度的内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应当包括实施内控评价的主体、时间、方式、程序、范围、频率、上报路线以及报告所揭示问题的处置和反馈等内容。第五十一条 内控评价的实施主体和过程。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应当由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内控 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分工协作,配合完成。保险公司应当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对公司经营管理风险点进行梳理排查和整改完善的持续性、系 统性工作。第五十二条 内控评估报告。保险公司实施完成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以后,应当编制内部控制评估报 告。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指定内部审计部门或内控管理职能部门牵头负责评估报告的编制 工作。第五十三条 内控评估报告的内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基本情况,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标准、方法和依据;

(二)本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情况,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在内部控制建设所做 的具体工作;

(三)本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政策;

(四)本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影响;

(五)本公司上一发生的违规行为和风险事件及其处理结果;

(六)对内控缺陷及主要风险拟采取的改进措施和风险应对方案;

(七)对本公司内部控制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的评价结果,并根据监管部门的评价标准,得 出自评得分及等级。第五十四条 评价结果分类。保险公司内控评价结果分以下四类:

(一)合格。合格是指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健全、合理、有效。

(二)一般缺陷。一般缺陷是指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基本合理,基本覆盖重要业务环节和高风 险领域,但无法保证有效执行,存在运行缺陷。

(三)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未能完全覆盖重要业务环节和高风险领域,且 无法保证有效执行,同时存在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四)实质性漏洞。实质性漏洞是指保险公司因内部控制设计或运行的严重缺陷,导致公司发生 重大风险事件或重大舞弊行为,造成公司财务或声誉损失,严重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第五十五条 内部控制报告的审议和报备。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应当提交董事会审议。审议 通过后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应当于每年四月三十日前以书面和电子文本方式同时报送中国保监会。上报中国保监会的内控评估报告应当附董事会声明,声明内容包括:董事会对建立健全和有效实 施内部控制履行了指导和监督职责。董事会及其全体成员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 个别及连带责任。保险公司不报、漏报、瞒报或提供虚假的内控评估报告的,依据《保险法》第一百七十一至一百 七十三条及其他相关规定予以处罚。第五十六条 内控评估报告的鉴证和披露。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监管需要,要求保险公司在内控评 估报告报送前,取得外部审计机构的鉴证结论。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披露内控评估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第五十七条 抽查和监管评价。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监管需要,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包括对部分内控环节或业务单位进行抽查以及组织进行全面评价两种。中国保监会采取全面评价方式,可以委托独立的中介机构进行,保险公司应当配合并承担相应费 用。

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负责对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第五十八条 检查结果处置。中国保监会对经检查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及实质性漏洞的保险 公司,应当下发监管意见函,要求公司限期整改并反馈。对内控违规行为和风险事件负有直接责任和管理责任的当事人,应当按照监管规定予以处罚。公 司内控存在严重问题,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成员负有责任的,应当追究其责任。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九条 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成立的保险公司。保险集团公司、再保险公司和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内部控制,参照本准则执行。第六十条 中国保监会依据本准则的规定制定控制活动的应用规范。本准则自 201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中国保监会现行规定与本准则不一致的,依照本准则执行。中国保监会 1999 年 8 月 5 日发布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保监发〔1999〕131 号)同时废止。

下载中国保监会关于设立保险私募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5〕89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保监会关于设立保险私募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5〕89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