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梳子铺乡中心小学两项督导评估
梳子铺乡中心小学两项督导评估
汇 报 材 料
梳子铺中心小学始建于1981年,通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管理水平日益提升。学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536人。教职工28人,学历达标率为100%,数年来,学校优化管理,强化教研,深化改革,坚持从严治校、质量兴校、教育质量一直名列全乡前茅,2006年我校被评为零陵区“规范化小学”2008年我校达到了省级合格学校的标准。2005,2011年两届的督导评估工作中,一直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
下面就我校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个汇报,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环境不断优化。
1、为了消除安全隐患,2012年下期,学校挤出有限的办公经费8000多元,对教师住房用电线路全部实行了整改。解决老四合院电压低的困难;投资一万余元维修教师住宿的老四合院老师住房、厕所及附属房屋。
2、争取上级资金3万余元,安装了学校广播系统,优化了育人环境。
3、更换部分教师的办公桌椅及教师烤火取暖设施,安装路灯,改善教师的办公环境。
4、成功办好教师食堂,让老师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加强了学校的管理,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
1、时刻牢记安全这根绳,从学生用车、学校食堂、以及学生的早晚自习等方面,学校都安排专人负责,并逐级签订安全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加大了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更是常抓不懈,班主任在班会上讲,校长在集会上讲,老师在课堂上讲,并要求家长在上学前叮嘱。多年来,从来没出现过重大的安全事故。
2、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并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了各部门岗位责任制,按有关规定完备了教职工人事管理制度,加强了学校财务管理,成立以校长负责,教师参与的财务清查与预算小组。
3、严格教学常规,有章可依。教导处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复习、考试等各个环节都有明确要求,每月分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有记载、有奖惩。
4、规范办学行为。按新“课标”要求,学校开足、开齐了规定的所有课程,没有乱收费、乱补课,乱办班的行为。
5、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将高效课堂落到实外。为了落实高效课堂我们做了如下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彭文卫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具体落实执行;二是重落实,围绕高效课堂开展了听课、评课活动,规定每期每个老师都至少要上一节高质量的课改课。三是改变观念。学校多次召开班子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多次召开课改专题会,给全体教师洗脑;四是提供保障。学校拿出有限的公用经费给课改做后勤保障,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6、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近几年音、体、美、信息技术等课在我校得到了重视。一是教导处按“课标”要求开足、开齐了音、体、美、信息技术等课,课时得到了保障。二是配制的师资大部分都是全日制中师毕业生,专业知识过硬。每年成功举办运动会、各种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潜力得到了挖掘。
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级师资队伍。
1、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我们自始至终坚持政治学习、榜样的示范作用,以此来提升我校教师政治思想觉悟,让全体教师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勤奋上进、依法治教。
2、树立科学育人观。要求全校教职工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家长是上帝,学生若亲子”、“育人先育德,育德先正己”的观念,关心每一个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3、注重师资培训,努力提升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每期按“新课改”的要求开展教研教改,要求每个老师全期必须上好一节高质量的课改课。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以此来提升我校教师的业务水平。近年来我校资参训率达100%。
四、注重学生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加强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嘴,规范学生的行,要求学生每天佩戴好红领巾,并安排教师一天二次的检查,要求学生见面行礼,因而我校随时可听到老师好,谢谢等声音。随处可见到红领巾在飘扬。
2、增强学生的卫生与劳动观念。卫生工作实行每天三小扫,每周一大扫,学校领导每天对各班卫生进行检查、督促、公布,学习的习惯养成了,学校亦也干净、整洁、美观。不管你随时光临我校,学校都是一样的窗明几净。
3、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玩中自律,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开展全校性的征文、演讲、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了提升,学生学风正,举止文明,上进心强。
五、师生齐努力,成绩喜人。
2012年上期远程培训中我校蒋佳新两次被评为省级优秀学员,陈明玉被评为区级优秀学员;教导主任培训中蒋佳新配评为优秀学员。
2012年下期学校派出的陈明玉、孙荣华、李文华三名教师参加区班主任培训都被评为优秀学员。蒋佳新老师参加市级骨干教师选拔,综合素质排名全市第四。在区组织的“安全征文”大赛中我校有廖宇曦、黄慧、朱锦杰等学生获区一、二等奖。刘菊梅、陈明玉二位教师获“优秀指导老师”;我校的彭文卫校长的论文在全市的“教学管理论文”征文中获市二等奖,左桂阳老师在英语培训中获优秀学员。李文华老师在全区的数学片段教学比武中荣获一等奖,课件制作获三等奖。特别推出的是我校蒋佳新等老师从上期就开始准备课题研究工作申报了省教科院《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的子课题《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中心的研究》,得到了省教科院的重视并已经立项。子课题单位24个,农村学校仅四所,我校就是其中之一。
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用房等硬件设施建设不足,部分功能室外存在共用现象。办公室及生活用房严重不足,尤其是学生教室不能满足需要,急需新建一栋综合楼。
2、师资队伍急需加强,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编制相当紧缺,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充实教师队伍。
3、教师用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我校绝大部分教师都居住在原老中学四合院中,四合院系上世纪70年代的土木建筑,已是摇摇欲坠。对教师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惩的威胁。
七、今后的发展方向。
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创造更好的育人环境、更好的师资队伍、更好的管理机制、更好的办学条件、更好的办学质量,为创建一流示范学校而努力奋斗。具体目标是:
1、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力争新建一栋综合楼及解决教师住房问题,让教师能安心工作。
2、加大新课改力度,争取成功完成我校申报的省报的省课题研究项目,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
3、提高教育质量,保持全乡年年第一。
4、安全管理上台阶,确保学校无重大的安全事故。
5、努力打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要有特色,争创“示范性农村小学”。
零陵区梳子铺乡中心小学 2015年10月
第二篇:两项督导评估汇报材料
两项督导评估汇报材料
耒阳市实验小学金杯塘分校
刘仕明
我校是市教育局的直属小学,创建于2015年8月。学校总面积9余亩,建筑面积14300平方米。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00余人,教职工66人,其中有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28。衡阳市级骨干教师2人,衡阳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耒阳市级骨干教师4人。办学以来,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带领学校全体师生励精图治,狠抓学生养成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居耒阳市同类学校前列,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各种功能室齐全。学校先后荣获“衡阳市示范性家长学校”、“耒阳市养成教育示范校”、“耒阳市学校教育目标管理考评一等奖”、“耒阳市教学质量优秀单位”、“耒阳市教育系统综治安全维稳工作优秀单位”。
一、党政重教,全力支持学校发展
在耒阳教育整体创强五年计划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上下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重教氛围,对教育高度关注,对学校高度关心,对教师高度关爱,我校从创办到后期的综合楼兴建,各级领导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可以说,我校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成绩,无不凝聚着市委、市政府及办事处主要领导同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1、关切学校安全。
学校安全问题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上级领导的心,尽管财政困难,仍然拨出专门经费,用于学校添置相关安全设施如校门口监控设备、消防设备,经常督促学校排查各种安全隐患,五里牌派出所安排驻片民警作为学校常驻人,加强学校安全防范力量。
2、关注学校发展。
我校的健康有序发展一直是市委政府关注的焦点。为了迎接两项制度评估和全国义务教育均衡检查,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及教育局、财政局领导多次深入学校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意见,对学校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许多富有指导性的意见,对学校现阶段的布局调整和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近三年市财政为学校投入了1000多万元的资金,用于学校装修改造、综合楼和操场的建设以及学校绿化、亮化、美化。
3、关心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一直是市教育局关心的头等大事,因为师资的好坏直接决定办学水平的高低。我校是一所新办学校,老师全部是从乡下招考来的,这部分老师大部分以前都教初中,对小学学科的教学不适应。学校针对教师现状制定了一系列的校本培训措施。市教育局党委领导每次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讲的最多、提的最频繁的就是师资建设问题,并与学校领导一起拟定师训的中长期计划,反复叮嘱学校一定要把师训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狠抓落实。首先是关心教师专业发展:分管教研的李局长及教研室的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具体指导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还亲自参加学校各教研组的教研会,还亲自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市教育局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近来,我校的师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4人晋升为高级教师,2人被评为衡阳市级骨干教师,5人被评为耒阳市骨干教师,4人被评为耒阳市名优教师,办校以来有5人次在耒阳、衡阳举行的教学比赛中获奖,有10余篇论文在省、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二、着眼素质教育,办学成绩显著
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
1、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学校严格落实常规管理,狠抓备、教、批、辅、改、考等各个环节,要求教师把眼睛盯在质量上,功夫花在备课上,效率放在课堂上,精力用在科研上,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2016年、2017年都被评为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学生和教师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均获得优异的成绩。
2、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
办校以来,我校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树立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端正教育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学校严格遵守耒阳市中小学划片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按计划开课设节,认真做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充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做到了严格规范教学时间,控制学生作息时间,规范考试次数和科目,控制各类竞赛,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根据市教育局指示精神,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建设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有偿家教家养;不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成建制补课;认真执行收费政策,规范教辅资料的征订;建立对师生的多元评价体系;坚持诚信办学,严格考试纪律,在平时的期末、学业水平考试中诚信度高。
3、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
①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的学科组建设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两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有50多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级奖励2人次,省级奖励10余人次。
②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体艺卫工作特色鲜明。学校坚持“特色强校”方略,以艺体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以“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努力打造特色品牌。
③传统文化教育蔚然成风。学校办校初针对学生的现状,我们就确定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我们规定每个年级坚持吟诵一本经典,学生利用每天早上的时间对这些经典进行诵读,学校每周五进行统一展示。期末各班进行星级达标考试,通过这些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这些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师资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领导班子整体素质较高,均有专科以上学历和一级教师职称,平均年龄38岁。年龄、专业结构合理、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是开展校本培训,实行“一帮一”“一帮多”的青蓝工程,争取“选苗子,压担子,出点子,指路子”的方法,广泛开展汇报课、示范课、研讨课、观摩课等活动,推行教学开放日、开放周、开放月;实行教师专业知识考试、专业技能考核,倡导集体备课,鼓励教学研究。通过这些措施,师资队伍建设有了质的飞跃,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好教师,如杨林芳、刘菲、梁云、黄素燕、张英潮等,在社会上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师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同。
三、办学条件不断得到完善。
由于学校的前身是市青少年宫,教学设施设备几乎没有。移交我校以后在领导的关心下,学校对教学楼重新进行装修,修建了学校操场,增添了学校绿化和校园文化、多媒体设施设备。2017年又投资200多万兴建了学校的综合楼,今年学校的操场提质改造已纳入计划,目前学校的办学条件已逐步完善。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还需要努力创造。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将加倍努力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学校建设成为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示范学校。
第三篇:两项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两项督导评估”迎检自查报告
鸬鹚渡镇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三月
一、基本情况
我镇由撤区并乡前的鸬鹚渡乡和板溪乡合并而成,人口39325人,其中农业人口37751人,面积109km2,全镇辖15个行政村(生源另含板溪林场)。全镇有农校一所,中心幼儿园一所,全日制学校9所,其中,初级中学一所——鸬鹚渡镇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板溪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小7所,即鸬鹚渡镇完小、长江完小、千公坝完小、双塘完小、玉华完小、梅山完小、花桥完小。全镇现有在校学生2566人,其中初中698人(15个教学班),小学1868人(47个教学班)。现有在编教职工219人,其中在职188人,在编休息28人,病假2人,停薪留职1人。
二、政府履行职责
(一)政府重视教育
鸬鹚渡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我镇每年将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并明确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每学期开学初由党政主要领导组织定期召开议教会,重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规划学校发展,规范收费行为,调整学校布局,改造学校危房,治理学校周边环境等并下发相关红头文件,并且由政府与各村支两委签定了保学控流责任状,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各村年终量化评估。由于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镇、村、学校共同努力工作,学校办学条件、普及程度、教学质量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由于政府加强了对学校的安全管理及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近几年来,学校没有出现一例安全责任事故。全镇9所学校,任何一所校门200米内无营业性网吧、舞厅、录相厅,校门附近50米内无摆摊设点、叫卖的行为,政府及其他部门无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行为。党政领导带
头尊师重教,每年的教师节政府发文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召开座谈会,并安排适当经费到中学、部分小学慰问特困教师,政府还制定了中考奖励制度,凡中考录取省属重点中学1人,政府奖励学校和教师现金100元,由于政府带头尊师重教,学校、教师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二)依法增加教育投入
1、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2010、2011两年我镇各学校共争取上级各项资金500余万元,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010年梅山完小争取上级危改资金35万元,自筹5万元,改建教学楼480平方米。
鸬鹚渡镇中学合格学校建设,争取上级资金100余万元,自筹50余万元,新建办公楼600余平方米、250米田径场一个。
2011年板溪学校争取上级资金90万元.改建学生住宿楼1000多平方米。鸬鹚渡镇小学争取资金20余万元,将教学楼大屋面进行了改造,翻新。长江完小、花桥完小、双塘完小新修了围墙。千工坝完小、镇中学新建水泥球场3个。
2011年下半年,鸬鹚渡镇中学又争取项目资金200多万元,新修高标准学生住宿楼,即将动工。玉华完小礼堂改建立项成功,争取资金60余万元,准备今年暑假动工。板溪九年一贯制学校又被县教育局定为2012年合格学校建设学校,计划投资100多万元。
2、帮困保学。2010、2011两年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村干部、教师带头捐资助学,共筹措资金5000多元,其中牌头湾村村主任夏孟其捐资200元。09年4月7日,由镇政府出面,联系鸬鹚渡(广东)经促会出资10000元,资助鸬鹚渡籍初高中特困学生12人(高中4人,每人1500元,初中8人,每人500元)。2011年6月,由镇计生办牵头组织了一次大型的捐资助学“关爱行动”,共筹集资金17.6万元,成立了鸬鹚渡镇助学基金会,第一次资助了我镇各学校的45名特困学生,人均资助金额1000—2000元不等。
3、“两基”债务已由政府还清,近年来,没有新的教育负债产生。
(三)学校危改和布局调整
1、本镇9所学校无D级危房,且近年没有新的危房产生。
2、布局调整。到2001年年底前,撤并村小13所,2001-2003年撤并12所,2004年撤并3所村小,2005年撤并锡溪村小,2006年撤并板溪完小并入板溪中学,成立板溪九年一贯制学校,到06年8月止,已全部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且撤并学校的闲置校产得到妥善处理。
三、办学条件
(四)校园、校舍建设
2011年底,我镇生均校园面积,小学21.55平方米,初中24.1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小学9.9平方米,初中9.1平方米,学校整洁,卫生较好,校园绿化、美化较好,有一定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环境较好。
我镇小学学生人数1868人,有47个教学班,平均班额39.7人,初中学生人数698人,有15个教学班,平均班额46.5人。
(五)教学装备
1、功能教室
鸬鹚渡镇中学功能教室比较齐全,有14间,板溪九年一贯制学校11间,鸬鹚渡镇中心小学有9间。
2、实验仪器装备
镇学校、板溪学校、中小达省颁布一类标准,其余学校达省颁二类标准。
3、图书室建设
我镇学校生均图书册数,小学20.4册,初中23.9册,且借阅手续齐全,保管好,利用率高。
4、体育、音乐、美术、卫生、电教等均有相应设备,保管好且利用率高。
5、中心学校信息化建设规范,镇中学、板溪学校、镇完小有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全镇9所学校均有现代远程教育接收室。
四、队伍建设与组织建设
(六)队伍建设
1、中心学校和各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内部团结,战斗力强,能依法行政,改令畅通。
2、各学校实行了聘任制,核编定岗,分流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3、各学校教师配备基本均衡,中小、中学配备了专职音体美教师。
4、中心学校有师训工作计划,新课程教师参培率达100%。
5、各学校有“校本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有关活动。
6、各学校实行了结构工资制。
7、教师无违反从教行为“十不准”的行为。
(七)组织建设
1、学校党支部工作有计划,有活动,有“三会一课”的记录,民主评议党员的活动。
2、纪检监察工作开展好。
3、学校工会工作有计划,有职代会、教代会制度,有活动,效果好,实际了校务公开。
4、团队组织健全,有计划,并开展了一定的活动,活动效果显著。
5、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制度健全,基础工作扎实,无一例违反计划生育行为发生。
五、教育教学管理
(八)办学思想
1、各学校按部颁布计划开课,无少开多开现象。
2、各学校严格办学行为,学生成绩不排队,无重点班,无乱补课,乱发资料行为。
3、中心学校制定了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并对我镇薄弱学校――双塘完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倾斜和帮助。
(九)教育教学常规管理
1、重视德育工作。各学校有德育工作领导机构,有德育基地,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
2、教学工作扎实,常规管理规范。中心学校班子成员实行蹲点联片制度,严格落实县局“四个一”要求。各学校教学管理严谨,坚决贯彻落实县局“五个一”要求,校本教研有计划,且活动经常。
3、重视体卫艺工作。各学校体卫艺课堂教学落实好,且经常开展各种活动,环境卫生好,饮食卫生有制度且落实好,传染病预防有措施。
4、学校安全管理责任落实,管理到位。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有专人负责。各学校安全教育经常,每月一主题,定期进行排查,且有排查记录和整改措施。
(十)管理与勤工俭学
1、各校制度健全,财务管理规范,中心学校对各校财务工作有检查、指导,年终有评比,并严格控制租车、会议、招待等费用,使之不超标。
2、严格按上级文件收费,无乱收费、超标准收费行为。
3、各校有勤工俭学基地,且管理妥善。
六、教育发展水平
(十一)学前教育
我镇暂无公办中心幼儿园,全镇有8所学校办有学前班,六所民办幼儿园,其中三所已办证。
2009年小学一年级322人,全部接收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一年教育率达100%;2009年学前三年儿童1014人,其中已入幼儿园人数800人,入园率达78.9%。
2010年小学一年级365人,全部接收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一年教育率达100%;2010年学前三年儿童985人,其中已入幼儿园人数815人,入园率达82.74%。
2011年小学一年级366人,全部接收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一年教育率达100%;2011年学前三年儿童979人,其中已入幼儿园人数844人,入园率达82.61%。
(十二)义务教育
1、入学率
①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2009-2010学全镇6-12周岁适龄儿童总数2453人,已入学245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2010-2011学全镇6-12周岁适龄儿童总数2515人,已入学251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2011-2012学全镇6-12周岁适龄儿童总数2543人,已入学254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②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2009-2010学全镇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总数15人,其中免学4人,缓学0人,已入学10人,入学率为93.3%。
2010-2010学全镇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总数15人,其中免学4人,缓学0人,已入学9人,入学率为86.7%。
2011-2012学全镇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总数15人,其中免学4人,缓学0人,已入学9人,入学率为86.7%。
2、辍学率 ①小学辍学率
2009-2010学:本学年初在校小学学生总数1772人,到下学年初辍学0人,小学阶段辍学率为0。
2010-2011学:本学年初在校小学学生总数1802人,到下学年初辍学0人,小学阶段辍学率为0。
2011-2012年春季:本学年初在校小学学生总数1868人,到2012你春季辍学0人,小学阶段辍学率为0。
②初中辍学率
2009-2010学:本学年初在校初中学生总数685人,到下学年初辍学8人,初中阶段辍学率为1.17%。
2010-2011学:本学年初在校初中学生总数669人,到下学年初
辍学9人,初中阶段辍学率为1.35%。
2011-2012年春季:本学年初在校初中学生总数698人,到下学年初辍学7人,初中阶段辍学率为1.0%。
3、毕业率、升学率 ①小学毕业率、升学率
2008-2009学:学年初小学毕业年级人数266人,实际毕业人数266人,升入初中人数266人,小学升初中比例达100%。
2009-2010学:学年初小学毕业年级人数239人,实际毕业人数239人,升入初中人数239人,小学升初中比例达100%。
2010-2011学:学年初小学毕业年级人数247人,实际毕业人数247人,升入初中人数247人,小学升初中比例达100%。
②初中毕业率、升学率
2008-2009学:学年初初中毕业年级人数181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人数132人,合格率72.93%。升入高中阶段学生人数164人,升学率90.6%,其中升入普高人数90人,升入职高人数74人,职普比例1:0.82。
2009-2010学:学年初初中毕业年级人数217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人数153人,合格率70.51%。升入高中阶段学生人数194人,升学率89.4%,其中升入普高人数121人,升入职高人数73人,职普比例1:0.60。
2010-2011学:学年初初中毕业年级人数207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人数176人,合格率83.02%。升入高中阶段学生人数194人,升学率91.5%,其中升入普高人数100人,升入职高人数94人,职普比例1:0.94。
(十三)职成教育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教育的基本点。2000年人口普查,我镇共有青壮年文盲89人,其中丧失学习能力的痴、呆、傻人20个,其余69人,分别在2001-2003三个开展扫盲教育,全部达到
脱肓标准。到2004年,全镇青壮年人口中的非肓率为100%。近3年来,对脱肓人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继续教育、跟踪服务,使他们无一返肓现象,跟上时代步伐,迅速发家致富。
我镇建有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一所,配备专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5-7人,建有村级农校3所(淘金山村、千工坝村、玉溪村),建立村级培训点38个。近3年来,成校牢牢把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以我镇楠竹产业、种养产业等支柱经济产业为中心开展培训。镇党委、政府统筹安排协调农校及政府各部门与生厂家开展实用技术、新型技术培训,培养一代新型农民。近年来,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长中短结合,共培训农民5821人。目前,全镇共建立示范基地5处,县镇两级示范村4个,各类科技重点示范户30户,以点带面,取得了很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我镇经济的发展。
(十四)教育教学效果
1、中心校有评价中小学教育教学效果的方案,且每期进行了一次评诂。
2、办学特色
我镇教育逐渐形成了四大特色,即文学社团、青少年科技、残儿随班就读和社区、家庭教育。
①、我镇有“淘金”和“溪语”两个文学社,其中镇中学主办的“淘金”文学社,每年都有近100篇学生习作发表。2003年,淘金文学社被教育部关工委授予“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团”。2004年淘金文学社获全省“十佳文学社团”光荣称号。2006—2011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县优秀文学社
②、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惊人。2005—2010年,我镇科技小论文《利用雄蜂提高蜜蜂产量的实验研究》获省二等奖,《竹汁保健酒的开发利用》获省三等奖。在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创造发明比赛中《地穴——是江南蜜蜂越冬的理想居室》研究项目成为湖南省仅有的两个获奖项目之一,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协20000元奖金。《对蜜蜂传递蜜源信息的行为
方式的实验研究》论文获市级一等奖、省一等奖,参加全国科技竞赛又获国家级二等奖。论文《对蜂王交尾日龄与蜂王质量的关系实验研究》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科幻画《移动教室》获县二等、市三等。论文《对防止中蜂咬脾的实验探究》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科幻画《空中白衣天使》获县一等、市二等奖。2011年,我镇又有一幅科幻画《废气利用》获市一等奖,现正准备报省参评。
③、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经验在全市推广。(“四心” :奉献爱心、重在关心、树立信心、保持恒心;“三补”:补思想素质的提高、补文化知识和生存能力的培养、补身体素质的增强;“两加强”: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广泛宣传与联系,探索残儿教育的更新方法;加强助残活动,探究做身残志坚的生活强者,贡献社会的更新途径)
④、我镇中心小学创办的家长学校2002-2010年连续九年评为县先进家长学校,且在省市县享有盛名,曾接待省市县领导及参观团20多次。
各位领导,以上是我镇在“两项督导评估”迎检工作中所作的一点成绩,离上级的要求差距甚远,敬请各级领导批评指导。
第四篇:两项督导评估汇报
邵阳县金称市镇中学 两项督导评估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金称市镇中学坐落在风景如画的芙夷河畔,创办于1913年,原名:“武冈县古峰乡城东高等小学堂”。1969年改制为初级中学,1982年改名为邵阳县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我校两项督导评估工作,中心学校和学校都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学校行政进行明确分工。县教育局各级领导及镇党委、政府和中心学校领导亲自督战,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两项督导评估迎检工作进展顺利。
(二)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1、2008年修建了高标准的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使我校学生寄宿条件彻底改观。
2、校容校貌得到了进一步美化。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对校舍进行了粉刷,对所有铁门进行了油漆,对部分旧墙面进行了翻新;更新了全校电路安装,加固了校园围墙,改造了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拆除了老就餐棚,建成了两个标准的羽毛球场;调整布局和绿化了校园环境;设置了安全设施,添置了学生餐桌。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给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3、为了进一步改善学校装备条件,2010年4月份,拆除了老教学楼,新修一栋科教楼,并在2011年3月底交付使用。2010年10月份,教育局为我们装备了我县规格较高的才艺展示厅。2011年又为我们重新装备了电脑室、音乐室与美术室。
总之,近三年来,上级共投入项目建设及购置教学设备资金300多万元,学校自筹37万元,用于购置生活设施和维修,使我校成为一所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农村乡镇中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领导,团结协作。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广大教职员工团结协作、务实苦干,逐步建立了一支素质过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2、重视提高教师素质。为了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如下措施:①坚持政治及业务学习相结合,做到学有内容、学有成效。②
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③鼓励教师在职学习进修,提高业务素质,同时派出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的各级教研会、观摩课以及示范课评比、论文比赛等。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每年对教职工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几年来,有陈剑南、唐玉中、赵军容等教师荣获县优秀教师称号,吕艳羽、乐小玲等188位教师荣获镇“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称号,孟湘林、易雨保、吕坚发、陈石兵、吕友红等5位行政被评为“优秀管理者”。先后有31位教师获得纽曼教育奖。我校共有省优秀教师1人,省师德标兵1人,市、县优秀教师22人。
(四)加强学校管理。
1、建立健全了校长负责制、教代会制、教职工聘任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学校每学年进行教职工聘任,学校教导室聘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课教师。增强了危机感和责任感,形成了有效的竞争机制。
2、学校安全工作细。为了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套安全工作制度,如沿河巡查、楼梯守护、食堂值班、放学护送、就寝值勤等,并与班主任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同时坚持学校安全排查,每次检查都有记录。
3、学校常规管理实。学校行政领导个个都在教学
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狠抓教育教学
1、德育工作。每学年订有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由政教室全面落实,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如我校每年对七年级新生进行入校教育,真正体现了德育为首的基本原则。
2、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扎实搞好“向45分钟要质量”工程,抓好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改进教学常规要求,并具体细化到计划、备课、作业、辅导和测评五个常规环节的规范要求之中。狠抓初中毕业班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施课程资源整合,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3、校园文化建设。每学年组织大型的全校性的综合文体活动,如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文艺汇演、演讲赛、“迎国庆”大合唱、各种主题的征文比赛等。建立了学校德育基地(吕振羽故居),还特邀请王敏老师到校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广泛开展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教育。
4、教研教改取得一定成绩。学校每期举行教学比武和教学观摩和研讨。教师相互听课10节以上,行政听课20节以上,并及时评课,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校长、教导、教学副校长实行推门听课制度,每期超过30次,不少教师积极主动参入教研教改,每年约有40多篇教学论文在市、县级评比中获奖。物理组的实验课题研究成果获市一等奖,易雨保老师参与的实验课题研究荣获省一等奖。2007年下学期化学组推荐的教改课获全市一等奖,主讲教师陈冲并参加2008年邵阳市初三毕业会考命题,理化教研组被评为“市优秀教研组”。
5、综合素质评价。每期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及时公示,并
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册。
(六)突出两个亮点
1、勤工俭学是我校的一个亮点,我校建有较大规模的饲养场,利用寄宿生剩余饭菜喂养牲猪,每年出栏牲猪近160头,全部用于学生食堂,每年可创收入近10万元;既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水平,又大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
2、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是我校的另一个亮点。为确保寄宿生和留守学生的安全,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每天安排6位教师沿河巡查,每天安排3位青年教师在校园内巡视,每天晚上安排行政与宿舍管理员值夜班。各班班主任既教书又育人,同时是他们的代管家长,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学校开放图书室、电脑室,并为学生提供亲情电话、亲情视频,周末还开展一系列的球类活动、留守儿童快乐日活动以及走进大自然的实践活动等,让留守学生既安心又舒心,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七)办学成果和荣誉
1、办学水平:2010-2011学年巩固率为99.6%,2011-2012学年巩固率为99.44%,2010、2011两学毕业生合格率分别达62.8%、75.6%。学校运动队多次在县获奖。师生的科技制作在省市县多次获奖,两次代表我县参加全市的科技制作大赛,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赞扬。
2、多年来,我们金称市镇中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声誉。在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1995年以来连续16年毕业会考成绩处于全县前列,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影响。学校的办学业绩入编湖南省大型历史文献《三湘丰碑》(P424)。3、2005、2006年被评为邵阳县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安全文明校园,2006年通过市“农村合格寄宿制学校”验收。2007年冬,在全县教学常
规大检查综合评比中以总分99.6分的高分列全县乡镇中学
第五篇:两项督导评估汇报材料
两项督导评估汇报材料
我校是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于1938年。学校总面积xx余亩,建筑面积xx平方米。学校现有xx个教学班,在校学生xxxx余人,教职工xxx人,其中有特级教师x人,中学高级教师xx人,中学一级教师xx人。国家级骨干教师x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市级骨干教师15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国家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校务公开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等100多项国家、省、市、区奖励等荣誉称号。
一、党政重教,全力支持学校发展
在科教兴区、教育强区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区委政府在全区上下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重教氛围,对教育高度关注,对学校高度关心,对教师高度关爱,特别是把我校作为建设教育强区的着力点,给予了大力扶持。可以说,我校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成绩,无不凝聚着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1、关切学校安全。
学校安全问题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心,尽管财政困难,仍然拨出专门经费,用于学校组建巡防队,添置、维修相关安全设施如校门口监控设备,经常督促学校排查各种安全隐患,并指示崇文派出所在学校校门口设置警务室,加强学校安全防范力量。
2、关注学校发展。
我校的健康有序发展一直是区委政府关注的焦点。提出了“举全区之力,打造名山下的名校,创建湖南省旅游窗口学校”的口号,区委书记xx同志,多次深入学校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意见,对学校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许多富有指导性的意见,对学校现阶段的布局调整和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诸如垃圾桶问题,他就建议学校采用具有土家民族风格的木制垃圾桶,既可体现民族特色,又可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区长陈竞也多次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要求区直各部门认真指导和积极配合一中建设,还专门为我校教师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专题报告。原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周琼经常深入学校调研,指导具体工作。现任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姚晓丽同志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掌握情况,督促指导工作,解决矛盾问题。四大家领导经常到学校进行调研,对学校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正是区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高度关注,学校的发展得到了空前提速,教学设施得以进一步完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区委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引资、引进建设项目等途径,为学校投入了4000多万元的资金,用于改造校园网,配备教学手提电脑和电子白板,修建第二教学楼和体育馆,添置各种教学实验设备。
3、关心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一直是区委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因为师资的好坏直接决定办学水平的高低。区委书记刘泽友、区长陈竞、原分管教育局副区长周琼和现任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姚晓丽等同志每次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讲的最多、提的最频繁的就是师资建设问题,并与学校领导一起拟定师训的中长期计划,反复叮嘱学校一定要把师训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狠抓落实。首先是关心教师专业发展:分管教育的副区长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具体指导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还亲自参加学校各教研组的教研会,还亲自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书记和区长亲自出面联系省内外的知名专家教授如王陈锟、王沛清、李金初等来校传经送宝,促使教师转换脑筋,更新理念,工作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同时,出面牵线搭桥,促使学校与中央民大附中、长沙一中、常德一中、长郡中学、湖南师大附中、人大附中、香港汉华中学等名校建立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在区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近来,我校的师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3人晋升为特级教师,40多名教师晋升为高级教师,7人被评为国家级骨干教师,9人被评为省骨干级教师,4人被评为市名优教师,11项教研课题获省级以上奖励,90多位教师在市级以上赛课中荣获一等奖,40多位教师的教改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其次是关心教师的福利待遇:书记、区长多次指示学校要想尽千方百计,确保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无论是教师的政治待遇还是经济待遇,区委政府都十分关心,在政治待遇方面,每逢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选举之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张家界一中,在名额分配上予以倾斜照顾。目前,我校有区人大代表1人,区党代表1人,区政协委员7人;在经济待遇方面,依法保障学校教职工的工资和津补贴,坚决做到教师工资从不拖欠,津补贴按标准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此外还为一中专门出台新政策,改善教师结构。近年来,区委政府给予我校很大的政策支持,每年给我校一定的招聘计划,用以人才储备,仅2010年,学校就从湖南师范大学招聘了5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公开招录了4名紧缺学科教师,极大缓解了学校教师青黄不接和学科不均衡的压力,增添了教师队伍的活力。
二、着眼素质,办学成绩显著
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
1、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学校严格落实常规管理,狠抓备、教、批、辅、改、考等各个环节,要求教师把眼睛盯在质量上,功夫花在备课上,效率放在课堂上,精力用在科研上,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2010年高考向社会递交了一份合格答卷,一本自然上线率达116人,首次突破百人大关。
2、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我校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树立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端正教育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学校严格遵守招生政策,不单独举行招生考试。在优质生源有限的情况下,依靠学校自身的过硬品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吸引学生,不采用非正当手段争抢生源;不举办复读班和招收复读生;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按计划开课设节,以指导学生课程选修、学分认定、学生多元评价为手段,激励学生乐学、上进;认真做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充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做到了严格规范教学时间,控制学生作息时间,规范考试次数和科目,控制各类竞赛,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根据区教育局指示精神,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建设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有偿家教家养;不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成建制补课;认真执行收费政策,规范教辅资料的征订;建立对师生的多元评价体系,制定《张家界市一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发展性评价方案》和《张家界市一中学生评价考评方案》,对学生不按考分排名,不对毕业年级下达升学指标;坚持诚信办学,严格考试纪律,在高考、学业水平考试中诚信度高。
3、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
①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的学科组建设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科组是凝聚学科人气,聚聚学科教师智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组织单位。我校的学科组建设成效显著,生物学科组、英语学科组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学科组”。数学学科组被评为“市优秀学科组”。语文、外语、数学、化学、生物、体育已成为市内强势学科。三年来,学校累计有2945名学生参加高考,有362人上本科一批分数线,778人上本科二批分数线。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有520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23人次,省级奖励215人次。
②校本课程开发极富民族性和时代性。我校地处张家界市城区,“体现民族特色,服务当地经济”,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我校体育组采集土家族人民劳动、生活元素,主持开发的“天门摆韵——土家大摆手校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我市中小学推广使用。英语组根据张家界旅游服务的实际需要,开发的《张家界旅游英语》校本课程,为服务旅游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集体开发的《中学生健康成长读本》校本教材,具有促进学校礼仪教育,增长学生法律、安全知识,强化管理制度,规范中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意义。学校生物园开发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湖南省十大学校生物园之首,面积达140多亩,栽培着各种水果、苗木花卉,是我校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
③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体艺卫工作特色鲜明。学校坚持“特色强校”方略,以艺体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以“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努力打造特色品牌。学校长期坚持“两课两操”,是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湖南省民族体育训练基地,在民族体育中形成了特色和优势。高脚马等项目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品牌。学校健美操运动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盛誉。从2006年以来,学校共培养国家一级运动员26人,国家二级运动员10人。
④校园文学社团阵地稳固。我校是全国校园文学社团发起者之一,学校的“边城文学社”在各年级设有分社,每学期都出1-2期刊物,如《天门噌吰》、《青春底片》、《天门杜鹃》、《百草园》等作品集均由学生撰稿,学生编辑。文学社团被“中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学文学社团研究会”、“学习方法报”等单位联评为“全国中小学文学社团——样板社刊报”。
⑤研究性学习方兴未艾。近年来,学校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有4项课题在省里立项,有7项在市里立项,获国家级奖励4项,获省级奖励8项,获市级奖励8项。中学高级教师侯志彬同志主持的《城市居民消费调查》,中学高级教师刘辉波、秦建业、岳巧媛、潘启宇等主持的《天门翻水探究》、《五倍子探究》、《大鲵探究》,特级教师熊玉林、王湘晋等同志主持的《麦田怪圈探究》分获省一等奖。
4、师资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领导班子整体素质较高,均有本科学历和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平均年龄46岁。年龄、专业结构合理、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是开展校本培训,实行“一帮一”“一帮多”的青蓝工程,争取“选苗子,压担子,出点子,指路子”的方法,广泛开展汇报课、创优课、示范课、研讨课、创新课、观摩课等活动,推行教学开放日、开放周、开放月;实行教师专业知识考试、专业技能考核,倡导集体备课,鼓励教学研究。通过这些措施,师资队伍建设有了质的飞跃,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好教师,如李安平、刘辉波、覃文学、欧炎雄等,在社会上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倪家发、田下、邱士庆、万德力等青年教师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同。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还需要努力创造。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加倍努力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学校建设成为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示范学校,让学校与名山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