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诉唯冠一审判决书word(样例5)

时间:2019-05-14 07:4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苹果诉唯冠一审判决书word》,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苹果诉唯冠一审判决书word》。

第一篇:苹果诉唯冠一审判决书word

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0)深中法民三初字第208、233号

原告苹果公司(Apple Inc),住所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库帕蒂诺市95014-2084茵芬蒂环道1号(1 INFINITE LOOP,95014-2084 CUPERTION,CALIFORNIA,U.S.A)。

法定代表人

Douglas G.Vetter。

原告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IP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Limited),住所地英国伦敦艾利大街28号3层(28 ELY PLACE, 3 RD FLOOR,LONDON, EC1N6AA,UNITED KINGDOM)。

法定代表人

Haydn Calvin Wood。

两原告共同委托代理人杨浩,广东深大地律师事务所律师。被告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住所地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保税区21、23栋北座。

法定代表人杨荣山,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肖才元,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苹果公司(Apple Inc)、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IP公司)诉被告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商标权权属纠纷两案,本院于2010年4月19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院,并分别于2011年2月23日、2011年8月21日、2011年10月18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上列原、被告委托代理人均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起诉认为:2001年6月21日,被告在国际分类号第9类申请注册“IPAD”商标,注册号为1590557;2001年12月14日,被告在国际分类号第9类申请注册“iPAD”组合商标,注册号1682310。

被告系香港上市公司唯冠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大陆设立的研发、生产基地,被告的法定代表人杨荣山亦是唯冠控股的董事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唯冠控股在全球7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子公司,即中国、香港、台湾、美国、巴西、英国、荷兰(合称“唯冠集团”)。唯冠控股在台湾的子公司,即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也在其他国家持有“iPAD”相关商标的注册。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和董事长也是杨荣山。

2009年8月18日,原告IP公司向唯冠英国公司Timothy Lo就购买唯冠集团旗下公司持有的在世界各地的所有IPAD相关商标进行询问。随后原告IP公司与唯冠集团代表人Timothy Lo开始了就购买唯冠集团旗下公司在全球持有的所有商标的谈判。2009年10月21日,Timothy Lo通知原告IP公司就所有商标的转让与其远东地区的同事直接联系。2009年10月22日,Hui Yuan以被告的网站、邮箱、被告的身份代表唯冠集团法务部与原告IP公司开始新一轮谈判,讨论购买唯冠集团持有的所有商标。在此过程中,原告IP公司与唯冠控股、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被告达成转让协议,由原告IP公司以35000英镑的对价购买所有“IPAD”相关商标(包括涉案商标)。在将各方合意落实到书面的过程中,原告IP公司多次明确要求Hui Yuan确认将所有商标(包括涉案商标)已经都列入相关的书面协议 的附件A。Hui Yuan也确认所有商标(包括涉案商标)都列入了书面协议的附件A。除书面协议之外,原告IP公司与唯冠控股、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被告还同意针对唯冠集团拥有的相关“IPAD”商标的每个国家签署独立的转让协议,包括“中国国家转让协议”。被告和唯冠集团的代表Hui Yuan承诺其公司在原告IP公司支付约定的价款之后签订国家转让协议。书面协议和国家转让协议由唯冠集团法务部负责人麦世宏(Ray Mai或Mai Shih Huang)在台湾签署。

2009年12月23日,唯冠集团的CEO和主席杨荣山授权麦世宏与原告IP公司签署了书面协议和国家转让协议(包括中国国家转让协议)。具体转让的商标列于书面协议的附件A,其中涉案商标列入该附件A的第4栏。同日,麦世宏还签署了涉案商标的中国转让协议。在签订这些文件之后,原告IP公司的代表随即通过支票的形式,向唯冠集团指定的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全额支付了购买所有商标的价款35000英镑。

2010年1月27日,原告苹果公司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市场介绍了IPAD平板电脑产品。其后,原告IP公司代表几次要求被告的代表麦世宏完成涉案商标的转让程序,但是均被麦世宏拒绝,而且麦世宏还表明他们的立场已经改变。2010年4月3日,IPAD产品开始在美国向公众销售。2010年4月7日,原告IP公司向原告苹果公司转让其所受让的全部IPAD商标。由于被告拒不履行其转让涉案商标的义务,致使原告在中国大陆提起商标权属诉讼。

原告认为:商标专用权的取得可以是原始取得、也可以是传来取

得。基于上述事实,唯冠控股、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被告显然已同意转让所有商标(包括涉案商标)给原告IP公司。被告也同意将涉案商标列入书面协议和签署中国国家转让协议。原告IP公司已经完全支付了转让所有商标的对价。因此,被告应当履行将涉案商标转让给原告IP公司的义务。原告IP公司将依协议取得的所有商标的全部权益转让给原告苹果公司。因此,原告苹果公司去的涉案商标专用权符合法律规定。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原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第一百一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十九条之规定,特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1,判令注册号第1590557号“IPAD”商标、注册号第1682310号“iPAD”商标专用权归原告所有;2,判令被告赔偿原告因商标权属调查费、律师费所受损失人民币400万元;3,本案诉讼费由被告承担。

被告答辩认为:答辩人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并判令原告承担的案件全部诉讼费用:一,对于本案的基本事实,答辩人于2010年6月在国际商标分类在第九类上获得了IPAD商标,注册号为第1590557号,答辩人于2010年12月14日在国际商标分类在第九类上获得了“iPAD”注册商标专用权,注册号为第1682310号;二,答辩人获得涉案商标专用权后即在其自行研制、开发的专业高清液晶彩色显示器上使用该商标,并将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同时,答辩人还授权其他企业在不同类型的电子产品上使用该商标;三,涉案商标的流转:2009年12月23日,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被答辩人IP公司签署协议,协议约定: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35000

元英镑对价向IP公司转让包括涉案商标在内的共10个商标以及商标所代表并附于商标之商誉、商标所述或所衍生的所有行为权利、权力及利益,包括向过去的侵权者追诉的权利。该协议的签署人为麦世宏和IP公司的董事HAYDNWOOD。同日,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IP公司鉴定《中国商标转让协议》,约定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1英镑的对价讲涉案商标转让给原告IP公司。该份协议的签署人也为麦世宏和IP公司的董事HAYDWOOD。2010年4月7日,两原告之间签署协议,IP公司将其从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受让的包括涉案商标在内的10个商标及其相关权益一并转让给苹果公司。三,纠纷的发生:原告苹果公司在其生产的平板电脑产品上使用“IPAD”商标并向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世界市场销售上述商品。答辩人获悉后向苹果公司提出,答辩人为涉案商标的真正权利人并要求苹果公司停止侵权、赔偿损失,但是苹果公司继续实施侵权行为。2010年6月,苹果公司,IP公司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苹果公司依法取得了涉案商标的专用权,要求确认其为涉案商标专用权人,并以此为由申请查封保全了涉案商标。四,原告所主张的商标转让合同等证据与答辩人无关,原告主张的表见代理明显不能成立。

被告同时答辩认为:第一、本案存在程序问题:

1、案由确定错误;

2、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无权管辖本案合同纠纷;

3、答辩人不是本案适格被告;

4、苹果公司不是适格原告;第二、涉案商标转让协议无效:

1、不符合注册商标转让的法律规定;

2、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转让涉案商标属于无权处分;第三、本案不符合商标确权要件:

1、商标权转让的法定事件;

2、涉案商标转让未经审核公告。为此,原告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法院依法驳回。

经审理查明,一、涉案注册商标情况。

2000年9月19日,被告向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iPAD”商标,该商标于2001年12月14日获得注册,注册证号为第1682310号,核定使用的商品为第9类的计算机、计算机周边设备、显示器(电子)、电传真设备、光通信设备、影碟机等,商标专用权期限自2001年12月14日至2011年12月13日止。商标流程上显示“异议、异议复审”。2000年1月10日,被告向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IPAD”商标,该商标于2001年6月21日获得注册,注册证号为第1590557号,核定使用的商品为第9类的计算机、计算机周边设备、显示器(电子)、光通信设备、电视机、收音机、照相机(摄影)等,商标专用期限自2001年6月21日至2011年6月20日止。商标流程上显示“撤销三年不使用,续展”。上述两个涉案注册商标处于被本院查封状态。

2010年2月9日,原告IP公司以被告注册的第1590557号IPAD商标连续三年停止使用为由,申请撤销。该申请被我国商标局于2010年8月16日受理。

二、原告主张其取得涉案商标的事实。

原告提交(2010)粤穗广证内经字第74457号公证书,原告代理人通过分证处电脑进入被告www.xiexiebang.com网址的电子邮箱。为此,原告主张涉案商标交易是唯冠集团的集体交易行为,被告系唯冠集团集体转让商标主体之一。

2009年12月,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出具《授权书》,同意并授权本公司法务部处长麦世宏代为签署与本事相关的文书(即IPAD商标转让)。该授权书有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盖章,及其法定代表人杨荣山盖章,麦世宏签名。

原告提交一份2008年9月10日出版的《南方都市报》“天天财富”版面的报道——《换全球商标?美国EMC左右为难》,证明麦世宏早在2008年的就已经是被告公司法务部的负责人。

2009年12月17日,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在台湾签署了商标转让协议,唯冠以35000英镑为对价向IP公司转让商标以及商标所代表并附于商标之商誉、商标所附属或衍生的所有行为权利、权力及利益,包括向过去的侵权者追诉的权利。在商标注册的每一地区,唯冠应签署一份转让文件,以使IP公司能够在该地区备案商标转让。本协议由香港法律排他性管辖,香港法院对由本协议产生或与本协议相关的纠纷具有排他性管辖。本协议及本协议提及的一切文件构成双方之间关于本协议标的的全部协议并取代先前关于该标的的草案、协议、承诺、陈述、保证及任何性质的书面或口头安排。该协议转让的商标包括了八个国家注册的相关IPAD商标,具体在其协议的附件A,其中,包括涉案的第1590557号,第1682310号两个中国注册商标。该协议在台湾签订,协议签订人为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麦世宏,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的Handn Wood。协议签

订后,原告IP公司向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支付了35000英镑。

2009年12月23日,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在台湾签署了《商标转让协议书》,IP公司向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支付1英镑作为IP公司商标转让费用唯冠将商标及属于或与商标有关的行为权利、权力及利益,包括侵权和假冒控告的权利。唯冠承认所有商标相关的注册表或其他影响所有权转换的文件变更已生效。唯冠同意被授权的受让方或其法定代表人签订必要的商标注册表,并代表唯冠行使此转让协议备案的权利。该协议在台湾签订,协议签订人为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麦世宏、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的Handa Wood。2009年12月23日,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麦世宏给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商标转让登记申请书》,将本案所涉商标第1590557号、第1682310号转让予IP公司。

2010年2月,原告苹果公司与原告IP公司签订一份《权利转让协议》,IP公司以10英镑为对价向苹果公司转让有关商标(即唯冠转让给IP公司的所有相关IPAD商标)的所有权利。

三、其他事实。

原告提交香港高等法院原诉讼法庭高院民事诉讼2010年第739号传讯令状,证明两原告于2010年5月20日在香港法院,就双方争议的商标转让协议产生的合同违约纠纷,向唯冠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香港注册公司)、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湾注册公司)、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杨荣山,提起了民事诉讼。

香港Colin Andrew Shipp大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书》,该律师

认为:原告IP公司就中国商标的卖卖订立了一份有效并可执行的合同。在协商中唯冠被非常明确的告知,IP公司希望购买唯冠在世界任何地区拥有的所有IPAD商标,这显然包括作为IPAD商标注册所有人的全部唯冠关联公司和子公司。对于唯冠订立合同出售由其自身或其关联公司和子公司(包括被告在内)拥有的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IPAD商标(包括中国商标)这一点,唯冠不可能存有疑问,否则在书面协议之前双方之间的往来文件中以及书面协议中就根本不会将中国商标列出。被告在上述情形下属于相关协议的一方当事人。Hui Yuan系被告(当时IPAD注册所有人)、唯冠及整个唯冠集团的代表,并代表他们进行协商。在此等情形下,被告已明确同意向苹果公司出售中国商标,并有义务据此将中国商标转让给作为IP公司在相关协议和书面协议项下合同权利的受让人的苹果公司。在中国商标转让之前,苹果公司对中国商标拥有收益权益,而被告仅仅是苹果公司的受托人。

原告提交以下几个案例来进一步印证上述大律师的意见。第一,《Currie诉Misa》“对价的定义”。第二,《Sun er jo诉lo ching 》“协议的强制执行力的例外”。第三,《Palmer诉Carey》,“基于有价值对价规定转让或押记的合同会导致合同标的物所有权上转移衡平法上的权益。”第四,《Mackenzie对Conlson》“合同条款未正确反应真实意思可以纠正”。第五,《George wimpey UK LTD诉VI Construction LTD》“单边错误矫正”。

(2010)粤穗广证内经字第74458号及(2010)粤穗广证内经字

第74459号公证书,公正了有关苹果公司产品的新闻报道。证明原告苹果公司在2010年1月27日向市场介绍IPAD产品。原告苹果公司2010年4月3日开始在美国向公众销售IPAD产品。

原告请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人民币400万元,没有提供相关依据,原告认为其为维护合法权益已支付了大量的调查费、公证费、律师费,请求法院考虑对其赔偿的诉讼请求予以考虑。

四、被告对原告证据的质证意见。

一、原告的“核心”证据《授权书》、《协议》、35000英镑之银行汇票及所谓的电子邮件发生在原告IP公司与本案案外人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之间,与本案被告无关。

1、《授权书》记载的授权人,明确为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加盖的公章也是该公司的印鉴。

2、《协议》即IPAD商标转让协议以及相关配套文件,转让双方主体的记载为: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台北县6/F,No.1,Pau-Sheng Pan-Sheng Road,Yung Ho City和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而该转让协议讲非缔约方——归被告所有的两IPAD第1590557号、第1682310号中国注册商标进行转让,显然是无权处置,不产生效力。

3、巴克莱银行汇票,原告提供汇票的收款人为“Proview Electronics Co.Ltd”(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本案被告无关。

4、所谓的电子邮件发生于原告与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系人之间,我方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均不予认可。并且,根据原告IP公司与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协议,以及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系人邮件中的特别提示,电子邮件均不作为依据。

二、原告其他证据也不能成立。

1、原告IP公司以三年不使用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撤销第1590557号IPAD商标的受理通知书,不能支持原告的请求,而是与本案原告的请求恰恰相反。原告提起本案诉讼,原本就是认为该商标的有效性,是对其所谓“撤销申请”的实质性否定。

2、香港法院传讯令状、香港大律师法律意见均不属合法证据。后者实际上就是原告方的代理意见。

3、原告苹果公司和原告IP公司之间的转让,是两原告之间上演的双簧。此外,另案中,2010年3月22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已作出(2010)深中法立截字第13号《民事裁定书》,将本案涉案的两商标已经查封。原告苹果公司、原告IP公司之间在此之后对被依法查封的商标签署转让协议。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原告苹果公司不是本案的适格主体。

综上所述,被告从未授权任何人转让IPAD商标,原告与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协议对被告不产生任何约束力,原告与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之间买卖第三人的商标,其主要过失在于原告方,原告苹果公司不是本案的适格主体,表见代表根本不成立。原告对被告的起诉,要求确权并要求两个案件赔偿400万元不能成立。为澄清客观事实、维护国家知识产权秩序、维护被告的合法权益,恳请人民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无理诉求。

五、被告的抗辩证据。

被告提供两份证据,该份证据来源于香港法院案件的卷宗材料。原告IP公司的经办律师在宣誓中称其带着IP公司已经签署的转让文件及IP公司给其的35000元英镑支票,讲35000英镑交给唯冠电子

股份有限公司Ray Mai。麦世宏出具了一张个人名片,名片注明是麦世宏(Ray Mai),在深圳法博智权专利商标法律事务所任总经理。被告认为:麦世宏在商标转让协议签约时的身份是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而其出具的名片是深圳一家专利商标事务所。因此麦世宏的身份与被告没有任何关联。

六、原告主张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被告签约的表见代理成立的理由。

1、被告谈判负责人与获授权签约代表主题混同,即是麦世宏同一人。谈判邮件指出“我同事的名字是Ray Mai(麦世宏)。他负责我们的法务部。”谈判负责人Ray Mai(麦世宏)使用的是被告的企业邮箱,即ray_mai@proview.com.cn。被告法务部支援hui_yuan称“我已经给老板写了一份报。”2008年9月10日南方都市报《换全球航标?美国EMC左右为难》报道“日前记者从唯冠科技法务部麦世宏处获悉,„„”。麦世宏作为签字代表在商标转让协议签名。

2、谈判协议内容与书面合同内容完全相同。

3、被告在确定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书面合同后继续与原告IP公司协商提交涉案商标。谈判邮件:被告于2009年11月26日确定“会议安排在唯冠台北如何?地址和合同的一样”。被告于2009年12月2日确认原告IP公司邮件附件中涉案商标“就我所知,唯冠只拥有您列入附件的八个IPAD商标”。被告于2009年12月7日给原告IP公司发送了协商转让的涉案商标注册证附件,并称“附件为所有已注册国家的证书副本”。

4、被告在谈判中承诺参加商标集体转让交易。谈判邮件:被告称“如你所

知,我公司是一个跨国公司,且一致信守其诺言。我可以向你保证我公司会在收到钱后即签署国家转让合同”。

5、法定代表人主体混同,即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法定代表人杨荣山授权行为使原告产生充分的信赖。深圳唯冠网页:杨荣山在被告、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多家子公司任法定代表人。

以上事实有公证书、委托书、商标转让合同、报纸、名片、当事人陈述等证据予以佐证。

本院认为:本案为商标权权属纠纷。原告主张其根据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商标转让合同,以对价的形式获得涉案第1580557号、第1682310号两个注册商标。案件的焦点在于争议的合同对被告有无约束力,表见代理能否成立。

一、本案争议的合同对被告有无约束力。

本案争议的商标转让合同系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17日在台湾签订的《商标转让协议书》,该协议所涉及的转让商标共十个,其中包含了被告的第1590557号、第1682310号两个IPAD注册商标。协议同时约定“在商标注册的每一个地区,唯冠应签署一份转让文件,以使IPADL能够在该地区备案商标转让”。于是,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麦世宏于2009年12月23日给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商标权转让登记申请书》,将本案所涉商标第1590557号、第1682310号转让予IP公司。同日,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在台湾签署了一份《商标转让协议书》,唯冠承认所有商标相关的注册表或其他影

响所有权转换的文件变更已生效。唯冠同意被授权的受让方或其法定代表人签订必要的商标注册表,并代表唯冠行使此转让协议备案的权利。上述协议在台湾签订,合同签订人,系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杨荣山授权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务部负责人麦世宏与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的代表人Handn Wood签订。即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之间签订的协议,该协议的标的虽列明了第1590557号、第1682310号两个涉案商标,但不必然对被告具有约束力。

原告如果想购买被告的商标,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与被告签订转让合同,并办理商标转让手续。而本案所涉商标转让协议是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之间签订的协议,并非原告与被告之间订立。原告认为被告参与商标转让的直接证据是原告IP公司的工作人员jonathan与hui yuan之间的邮件,hui yuan收发邮件使用被告公司的电子邮箱。该证据能否证明被告在处分其商标。本院认为:没有证据证明hui yuan对应于哪个自然人,被告也否认其公司有一个hui yuan工作人员。不排除香港唯冠公司或者台湾唯冠公司的工作人员在被告公司使用了被告公司的电子邮箱。即使hui yuan对应的自然人系被告公司的职员,其与原告谈判,或者其他处分商标的行为,也应得到被告公司的授权,但是原告没有提交任何被告授权他人处分商标的证据。

涉案商标是被告公司的财产,处分该商标也应当符合公司法的规定,杨荣山虽是被告的法定代表人,但也无权随意处分公司的财产,况且杨荣山是以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身份出现,授权书的内容及签名均是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被告没有关联性。

有无追认问题。商标转让协议不是被告签订,而协议涉及到被告的注册商标,那么被告在协议签订后有无追认,如果追认也可以认定对被告具有约束力。对此,首先原告未能提交证据予以证明;其次被告至今也未确认该涉案的商标转让合同;再次被告不配合原告办理转让手续,拒绝为原告在相关转让文书上盖章等,更能够证明被告事后没有追认。

二、表见代理能否成立的问题。原告主张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被告签约表见代理成立的理由:

1、杨荣山是被告、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多家子公司任法定代表人。

2、被告谈判负责人与获授权签约代表均为麦世宏。拒判使用被告的企业邮箱。

3、2008年9月10日《南方都市报》刊登的《换全球商标?美国EMC左右为难》报道中称麦世宏系被告法务部负责人。

4、谈判协议内容与书面合同内容完全相同。

5、被告在谈判中承诺参加商标集体转让交易。

本院认为,表见代理的法律规定是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因此,表见代理是合同没有相对人或者相对当事人不明确,一方当事人以为代理人有权处分合同标的物,与该代理人之间签订的合同。而本案涉及的商标转让合同不是被告与原告订立,而是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原告IP公司订立,该合同有明确的相对人。被告也

没有任何书面的委托或者授权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麦世宏,与原告IP公司进行谈判或者订立合同转让商标,原告IP公司没有理由相信麦世宏对被告有代理权。关于原告主张杨荣山同为被告和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这并不代表杨荣山在授权给麦世宏时履行被告法定代表人的职责。事实上是杨荣山出具的授权书在台湾签署,授权书的名称及内容均明确宣示为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授权,盖章也是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故授权书无可争议的是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杨荣山授权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务部负责人麦世宏。关于麦世宏的身份问题,原告提交的证据是《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被告不确认该报道的真实性,即使为真实报道,也因该报道的报纸系2008年9月10日,而谈判及签订商标转让合同是在2009年10月份(涉及被告电子邮箱)之后,不能说明麦世宏在签订涉案商标转让合同期间是被告的职员。另外,麦世宏在签订合同时的身份明确是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务部负责人,并没有本案被告的明示或者授权。且麦世宏在深圳的法博智权专利商标法律事务所任总经理,说明麦世宏并非被告职员。关于电子邮件的问题,原告IP公司的职员开始与英国的唯冠联系,后来转到中国的被告电子邮箱交涉,具体是一个名字为hui yuan的人收发邮件使用被告公司的电子邮箱,没有麦世宏收发邮件的证据。被告否认该收发邮件的人系其公司职员,无法查明hui yuan对应于哪个自然人,不排除他人使用被告公司的电子邮箱。更没有证据证明hui yuan可以代表被告与原告进行商标转让谈判。电子邮件谈判协议内容与书面合同内容一致,不能证

明表见代表成立。另外,原告认为涉案转让商标协议属于集体转让交易,理由不成立。因为,谈判过程不是所有单位参与,而被告与海外的唯冠公司又是不同的独立法人单位,授权订立商标转让合同的单位只有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订立合同也只是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故不能认为唯冠集团的集体交易行为。

另外,原告诉讼请求被告赔偿其经济损失的问题,首先商标权属纠纷属于确权案件,不能同时主张赔偿;其次原告主张的商标权归其所有也不能成立。故原告的该项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原告要商业获取他人的商标,应当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应当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与商标权利人订立商标转让合同,并办理必要的商标转让手续。而本案商标转让合同系原告IP公司与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且与被告之间的表见代理亦不成立。故,原告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应予以驳回。本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两原告的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人民币45600元,由两原告承担。

如不服本判决,原告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三十日内,被告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附相关法律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九条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第五十一条

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篇:丰田诉吉利一审判决书

原告(日本)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住所地日本国爱知县丰田市丰田町1番地。

法定代表人齐藤明彦,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史玉生,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杨晓莉,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住所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宁波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矸恒山路。

法定代表人李书福,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奚卫伟,北京赛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商标代理人。

委托代理人王中,北京市五环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北京亚辰伟业汽车销售中心,住所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朝阳区小营北路55号。

法定代表人刘凤山,经理。

委托代理人王洋,北京市华正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徐长林,北京市华正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日本)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丰田株式会社)与被告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公司)、北京亚辰伟业汽车销售中心(以下简称亚辰伟业中心)侵犯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本院于2003年1月2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经过管辖权异议程序,本院于2003年7月2日继续审理,并于2003年8月6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丰田株式会社委托代理人史玉生、杨晓莉,被告吉利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奚卫伟、王中,被告亚辰伟业中心的委托代理人王洋、徐长林均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丰田株式会社起诉称:原告在与汽车相关的领域拥有图形商标(见附图1,以下简称丰田图形商标)、“丰田”商标、和“TOYOTA”商标的注册商标专用权,该商标在中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是无可争议的驰名商标。但原告发现被告亚辰伟业中心在北京市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销售由被告吉利公司制造的带有图形标识(见附图2,以下简称美日图形商标)和“丰田”、“TOYOTA”商标的汽车产品。被告吉利公司在其制造的汽车前脸、轮胎、方向盘、后备箱等显著位置使用的美日图形商标已经构成了对原告注册商标权的侵犯,同时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被告吉利公司及亚辰伟业中心在销售涉案美日汽车时使用“美日汽车丰田动力”、“丰田8A发动机”、“技术参数:TOYOTA8A”等宣传用语误导消费者,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也同时构成了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因此,原告要求法院:判定被告吉利公司使用美日图形商标、“丰田”、“TOYOTA”商标的行为构成侵犯原告商标权;判定被告亚辰伟业中心销售带有上述侵权标识的产品及在广告宣传中使用“丰田”和“TOYOTA”商标的行为构成侵犯原告商标权;判定二被告的上述行为同时构成不正当竞争;认定原告的丰田图形商标、“丰田”、“TOYOTA”注册商标为驰名商标;判令二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判令二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13920000元,并支付原告为制止二被告侵权而支出的合理费用150000元,二被告对此承担连带责任。

被告吉利公司答辩称:美日图形商标与丰田图形注册商标客观上不近似,两个图形商标不仅在设计理念、图形含义上完全不同,而且在图形基本结构上、视觉效果上完全不同;美日汽车与丰田汽车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基于相关公众在选购汽车这一高档消费品时的慎重态度以及在购车时考虑的价格、质量、外观、品牌等主要因素,不会造成混淆与误认,事实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例相关公众把美日汽车混淆成丰田汽车的情况出现,被告使用美日图形商标不构成侵犯原告的商标权;被告不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被告有自己的品牌战略,没有实施任何虚假宣传,对美日汽车所使用的8A发动机的宣传是真实、准确和符合商业惯例的,原告指控被告不当使用其商标或企业名称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原告的文字及图形商标不应被认定为驰名商标。

被告亚辰伟业中心答辩称:被告未侵犯原告商标权且未对原告构成不正当竞争。第一,被告销售的美日汽车所使用的美日图形商标与原告的丰田图形注册商标不近似;被告在销售美日汽车时没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只是向购车人如实说明美日汽车的发动机情况,有关“TOYOTA”8A发动机的表述不构成侵权;8A发动机是原告与天津丰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丰田公司)制造的,丰田8A发动机是天津丰田公司冠予的称谓并对外使用的;天津丰田8A发动机不会被误认为日本原装发动机。第二,被告销售美日汽车是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行为,被告是依法登记的具有小汽车销售资格的企业,被告不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因此,原告针对被告的诉讼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原告丰田株式会社为证明其诉讼主张,提交了三类证据材料,第一类为证明原告享有注册商标权的权属方面的证据材料:

1、丰田图形注册商标证书(第514114号);

2、“丰田”文字注册商标证书(第506683号);

3、“TOYOTA”文字商标注册证书(第135092号);

4、“TOYOTA”文字商标注册证书(第135095号);

第二类为证明原告涉案注册商标为驰名商标的证据材料:

5、“TOYOTA”商标在亚洲的宣传材料;

6、丰田株式会社在中国各个省区设立的多个丰田汽车经销点和维修点的相关照片;

8、关于丰田汽车在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销售额的书面材料;

9、丰田汽车广告费支出单据;

10、美国《商业周刊》对全球1000家市值最高公司排行榜;

11、美国《商业周刊》对全球100个最佳品牌排行榜;

12、丰田图形商标、“丰田”文字商标、“TOYOTA”文字商标在全世界注册情况列表;

13、载有丰田图形商标的多款车型在中国销售宣传材料;

14、丰田汽车广告宣传材料;

15、中国北京市公证处出具的(2003)京证经字第00275号公证书,证明“TOYOTA”文字商标、丰田图形商标是日本驰名商标,且在美国已注册;

16、日本专利局出具的日本有名商标集,证明“TOYOTA”文字商标、丰田图形商标是日本驰名商标;

17、“TOYOTA”文字商标、丰田图形商标在美国注册的商标注册证; 18、2002年9月5日《北京晨报》上刊登的《丰田、大众、通用三巨头中国赛跑》文章; 19、2003年7月8日《北京现代商报》刊登的《丰田获得五项第一》文章;

20、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发布的《全国重点商标保护名录》,证明“TOYOTA”、“丰田”注册商标作为重点商标受到中国政府的保护;

第三类为证明被告吉利公司、亚辰伟业中心存在侵犯原告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证据材料:

22、美日汽车宣传册;

23、北京勺海调查有限公司出具的《商标相似性研究问卷》;

24、北京勺海调查有限公司出具的《商标相似性调查报告》;

25、商标初审公告摘要; 26、27、天津丰田公司出具的关于8A发动机的说明材料;

28、天津丰田公司制造的8A发动机实物;

29、美日汽车产品使用说明书;

30、《北京晚报》刊登的美日汽车广告;

31、中国北京市公证处出具的(2003)京证经字第02468号公证书,证明被告吉利公司关于8A发动机的宣传在公众中的影响;

32、中国北京市公证处出具的(2003)京证经字第01484号公证书,证明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XML6482系列车所用发动机情况; 33、34、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出具的吉利公司的工商档案材料;

35、中国长安公证处出具的(2002)长证内经字第00931号公证书,证明被告亚辰伟业中心销售被控侵权产品;

36、美日汽车宣传材料;

37、中国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信息中心出具的亚辰伟业中心的工商登记注册材料;

38、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杂志,证明美日汽车2001、2002销售数量;

39、中国北京市公证处出具的(2003)京证经字第01484号公证书,证明美日汽车的利润率;

40、为本案诉讼而支出的律师费等费用凭证;

41、公证费凭证和发动机付款发票及汇款凭证。

被告吉利公司及亚辰伟业公司对上述证据材料的质证意见如下:

被告吉利公司为证明其抗辩主张提交了以下证据材料:

1、关于吉利公司市场定位的材料;

2、吉利公司制定的CIS规范手册;

3、吉利及美日品牌的市场推广资料示例;

4、部分媒体对吉利及美日汽车的报道;

5、美日汽车价目表; 6、2002年第3期《大陆汽车》中车市指南内容;

7、美日文字及图形商标注册证及核准转让商标通知单;

8、吉利集团有限公司出具的吉利公司有权使用美日文字及图形注册商标和美日图形商标的授权书; 9、2001年5月21日《商标公告》刊登的商标初步审定公告摘要; 10、2002年1月28日《商标公告》刊登的商标初步审定公告摘要;

11、美日图形商标设计含义说明;

12、吉利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13、中国法学会出具的部分法学专家论证意见;

14、美日汽车使用说明书摘要(6370型);

15、美日汽车使用说明书摘要(7130型);

16、天津丰田公司与吉利公司签订的《供货状态协议书》;

17、天津丰田公司与吉利公司签订的《供货合同》;

18、关于8A发动机的定货单;

19、中国北京市第二公证处出具的(2003)京二证字第02058号公证书,证明8A发动机上带有“TOYOTA”商标;

20、天津丰田公司的声明及相关材料;

21、天津丰田公司的工商档案材料;

22、部分汽车品牌宣传材料;

23、《丰田汽车公司简介》摘要;

24、《丰田在中国》摘要;

25、丰田株式会社与天津丰田公司签订的《丰田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和成立天津丰田公司的部分材料; 26、27、“TOYOTA”8A发动机的广告材料;

28、中国北京市公证处出具的(2003)京证经字第02837号公证书,证明针对《汽车品牌认知度调查问卷》随机访问的过程;

29、零点调查集团出具的《汽车品牌认知度研究报告》;

30、吉利公司从天津丰田公司购买8A发动机的发票。

原告丰田株式会社对上述证据材料的质证意见如下:

证据1-6所要证明的事项不是本案争议的内容,吉利公司是否有自己的品牌和独特的市场定位与本案无关;证据7-9与本案无关;证据10尚不能说明吉利公司取得了所申请注册商标的专用权;证据11所作说明不具有确定性;对证据12没有异议;证据13不具有证据效力,专家并不是相关公众;证据14、15形成的时间是2001年10月,与原告所提交的形成于2001年5月的汽车说明书版本不同;证据16-18不能证明吉利公司使用“丰田”发动机和“TOYOTA”发动机进行宣传的正当性;证据19只表明8A发动机的零配件中出现了“TOYOTA”的字样,但就发动机整体而言不能使用“丰田”和“TOYOTA”商标;证据20不能证明所要证明的事项;对证据21的真实性不持异议;证据22不能说明所涉及的广告是原告发布的,其他品牌汽车制造者对发动机所作宣传不能说明被告吉利公司所使用的方法是正当的;对证据23、24的真实性不持异议,但不能说明从法律上天津丰田公司是原告丰田株式会社的一部分;对证据25的真实性不持异议,但不具有证明力;证据26、27不能证明是原告丰田株式会社的行为;证据28、29不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和普遍性,不具有证明力;对证据30的真实性不持异议,但其与本案无关,证据25-30超过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法院应不予采纳。

被告亚辰伟业中心对被告吉利公司提交的上述证据材料不持异议。

被告亚辰伟业中心为证明其抗辩主张提交了如下证据材料:

1、美日图形商标的含义说明及申请商标注册材料;

2、美日汽车宣传材料;

3、天津丰田公司设立材料;

4、天津丰田公司的声明;

5、美日汽车买卖合同。

原告丰田株式会社对上述证据材料的质证意见如下:

由于证据1-4与被告吉利公司提交的证据相同,因此对该证据的质证意见与前述基本相同,证据1美日图形商标的含义与颜色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本案争议的图形商标呈单一金属色,在失去着色后,美日图形不具有任何独特的意义和显著性,故该含义的解释是随意的;证据5与本案无关。

被告吉利公司对被告亚辰伟业中心提交的上述证据材料不持异议。

基于双方当事人的质证意见,本院对双方所提交的证据材料进行了认证。

本院对原告丰田株式会社提交的证据材料的认证意见如下:

鉴于被告对证据1-4不持异议,本院对其真实性及证明力予以确认;鉴于证据5-20所要证明的涉案注册商标为驰名商标的事项与涉案指控无涉,本院对上述证据不作确认;对证据21、22的真实性予以确认,但其不能充分证明对原告注册商标构成侵权;证据23、24系单方委托进行的调查,且不符合商标近似性判断法定要件中关于相关公众的要求,其不能证明涉案商标已在相关公众中造成混淆,故本院对此不予采纳;证据25-30的来源客观、真实,对其真实性及证据效力予以确认;证据31的收集方式具有客观真实性,但其内容的来源是否真实,尚缺乏其他证据支持,故对其不予采纳;证据32与本案争议无关;证据33-41的来源客观、真实,对其真实性及证据效力予以确认。

本院对被告吉利公司提交的证据材料的认证意见如下:

证据1-6与本案争议无涉,故本院对其不作确认;证据7-10的来源客观、真实,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但不能证明吉利公司对涉案美日图形商标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证据11应视为吉利公司的陈述,原告丰田株式会社虽不予认可,但缺乏相反的证据和合理的理由,故本院对其予以采纳;证据12的来源客观、真实,对其真实性及证据效力予以确认;鉴于证据13系单方提供的第三方论证意见,原告对此不予认可,本院依据法律规定的证据审查、判断原则,对其证据效力不予确认;证据14-19、21、23、24的来源客观、真实,原告对其真实性予以认可,本院对其真实性及证据效力予以确认;对证据20、22的真实性予以确认,但不能由此充分得出8A发动机即丰田8A发动机的结论,故其证明事项不能成立;虽证据25-30在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届满之后庭审之前提交,但由于在此期间,经过管辖权异议程序,双方均有补充证据提交,且证据25、30是针对证据17、18、21的补充证据,来源客观、真实,故本院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并结合证据17、18、21予以采纳,证据26-29应视为对原告证据的反驳证据,其中证据26、27不能证明原告为广告内容发布者,缺乏与本案的关联性,证据28、29系单方委托进行的调查,且针对吉利汽车品牌的认知性调查与本案无关,受访者不完全符合我国法律关于相关公众的要求,故本院对此不予采纳。

本院对被告亚辰伟业中心提交的证据材料的认证意见如下:

证据1、2、3、5的来源客观、真实,对其真实性及证据效力予以确认;证据4有原告提交相反的证据在案,被告提交的该证据缺乏其他证据的佐证,故本院不予确认。

基于双方当事人的陈述、举证、质证和本院的认证,本院查明本案事实如下:

原告丰田株式会社于1937年8月27日在日本注册成立,以经营汽车制造为主。1990年3月10日,其经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了丰田图形商标,核准使用商品为商品国际分类第12类:汽车及其部件、车辆轮胎,商标注册号为514114,经续展注册,有效期截止至2010年3月9日;1989年12月10日,其在中国经核准注册了“丰田”文字商标,核准使用商品为商品国际分类第12类:汽车及其部件、车辆轮胎,商标注册号为506683,经续展注册,有效期截止至2009年12月9日;1980年1月20日,其在中国经核准注册了“TOYOTA”两种不同字体的文字商标,核准使用商品为商品国际分类第19类:汽车和12类:汽车及其部件、车辆轮胎,商标注册号为135092和135095,经续展注册,有效期截止至2010年1月19日。丰田株式会社在其制造的各款型汽车的车头、车尾等处均镶嵌有丰田图形标志。

被告吉利公司成立于2002年2月17日,其由原宁波美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吉利集团临海机车工业有限公司合并设立,原三公司的债权、债务均由新设立的吉利公司继承。吉利公司为吉利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经营范围主要为汽车(含吉利美日轿车、吉利美日系列客车)及其发动机、零部件的制造和经营。

美日文字和图形商标于1996年5月7日经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注册,核定使用商品为商品国际分类第12类:汽车、摩托车,商标注册号为836611,有效期至2006年5月6日,商标注册人为黄岩市华田摩托车总厂。1998年6月28日,该商标经核准转让注册,商标注册人变更为吉利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4月29日和2001年1月11日,吉利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向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两种美日图形商标,申请号为1621886和1757344,申请使用商品均为汽车、农用运输车、运货车、陆地车辆发动机、汽车(车辆)、汽车、汽车车身、摩托车、轻型客车。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分别于2001年5月21日及2002年1月28日进行了商标初步审定公告。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授权被告吉利公司使用上述已注册和正在申请注册的商标。

被告吉利公司前身之一宁波美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制造的MR6370A型美日汽车的车头正面、车尾、方向盘和车轮轴外面均镶嵌有美日图形商标。该车型的使用说明书(2000年5月版)前言中表明:“MR6370、MR6370A型轻型客车”“分别配装我公司生产的MQ479Q型和丰田汽车公司生产的8A-FE四缸电控汽油喷射发动机”,该车型的使用说明书(2001年10月版)前言中表明:“MR6370A1、MR6370A1豪华型客车”、“分别装配我公司生产的MQ479Q型和天津丰田汽车发动机公司生产的8A型四缸闭环电控汽油喷射发动机”。在该车型的宣传画册中表明该车的发动机为“TOYOTA”8A(8A-FE),宁波美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于2001年3月14日《北京晚报》上刊登的宣传广告中含有“丰田动力动心价格”、“搭载日本TOYOTA8A-FE四缸电喷发动机”字样。

天津丰田公司系丰田株式会社与中国天津汽车工业总公司在中国注册成立的合资公司,在中国境内,丰田株式会社向天津丰田公司独家转让8A-FE发动机产品技术。2000年1月5日,吉利公司与天津丰田公司签订供货合同,合同约定由天津丰田公司向吉利公司供应8A-FE汽油机。2000年4月12日,双方又签订《供货状态协议书》,约定天津丰田公司以协议约定的整机状态及随机附件、包装为准向吉利公司提供8A型汽油机,作为吉利公司制造的轻型客车的动力。吉利公司制造的涉案美日汽车所使用的发动机的分电器、发电机和调整带速的皮带上均标有“TOYOTA”商标,发动机的侧面标有:8A型汽油机,天津丰田公司,TTME及天津丰田公司的双环型图形商标。

被告亚辰伟业中心成立于2000年7月20日,经营范围主要为销售汽车(含小轿车)、汽车配件、润滑油等。2001年1月11日,亚辰伟业中心与吉利公司前身宁波美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签订了美日汽车销售合同,亚辰伟业中心作为美日MR6370A汽车在北京地区独家经销单位,该合同有效期至2001年12月31日。亚辰伟业中心销售了涉案美日汽车,其在宣传时使用了“丰田8A-FE电喷发动机”、“美日汽车搭载TOYOTA-8A引擎”字样。

涉案丰田图形商标(详见附图1)外部为椭圆型,内部为一横向椭圆与纵向椭圆的组合,呈“TOYOTA”的第一个字母“T”形,内部线条比外部线条粗重,原告在丰田汽车上使用的图形商标为内外部线条粗细一致,颜色为单一金属色;涉案美日图形商标(详见附图2)外部为椭圆型,内部中间为一条横向弧线,四条纵向弧线,内外部线条粗细相同,颜色为单一金属色。

另,中国于1985年3月19日成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成员国。日本于1899年7月15日成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成员国。

本院认为:中国和日本同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成员国,依据该公约的规定,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是专利、实用新型、工业外观设计、商标、服务商标、商号、产地标记或原产地名称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因此,本案原告丰田株式会社作为在日本注册成立的公司,可以[1][2]下一页

第三篇:一审判决书模块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7)楚中民二初字第××号

原告×××。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律师事务所律师。代理权限:特别授权代理。

被告

委托代理人×××,××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与被告×××纠纷一案,本院于2007年×月×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2007年×月×日,本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及其委托代理人×××与被告××及其委托代理人×××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 ……

被告××辩称: ……

归纳双方诉辩主张,本案各方当事人对以下问题存在争议:

针对以上争议,原告向本院提交××证据:…… 经质证,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 被告人对其答辩理由,向本院提交××证据:…… 经质证,原告对被告提供的证据……

通过各方当事人对上述证据的质证,本院认为,…… 根据庭审和质证,本院确认如下法律事实:…… 本院认为,……判决如下: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副本,上诉于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双方当事人均服判的,本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若负有义务的当事人不自动履行本判决,享有权利的当事人可在本判决规定履行期限届满后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向本院申请强制执行;双方或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为一年;双方均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为六个月。如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此页无正文)

审 判 长 刘亚玲

审 判 员 余 斌

审 判 员 黄 俊

二00七年×月××日

书 记 员 李发连

第四篇:一审简易判决书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

刑事判决书

(2010)杨刑初字第237号

公诉机关: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杨啸,1984年2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拘役六个月;2008年11月因吸食毒品被强制隔离戒毒二年。因涉嫌盗窃犯罪于2010年3月31日被逮捕。现羁押于上海市杨浦区看守所。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沪杨检刑诉〔2010〕199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杨啸犯盗窃罪,于2010年4月19日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实行独任审判,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未派员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杨啸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公诉机关指控:2008年11月1日16时许,被告人杨啸在本市杨浦区民主一村38号203室其叔叔杨建荣家做客期间,从卧室床头柜里偷得一只信封内有人民币3,000元后逃逸。公诉机关确认被告人杨啸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鉴于被告人杨啸在被强制戒毒期间,主动交代自己犯罪事实,是自首,可以从轻处罚,提请对被告人杨啸予以惩处。本院经审理查明的事实与公诉机关指控一致。另查明,被告人杨啸所窃赃款被其花用殆尽。

上述事实,被告人杨啸在开庭审理过程中亦无异议,并有被害人杨建荣、巫秀妹的陈述,被窃现场的照片等,公安机关出具的“工作情况”等证实,足以认定。

本院认为,被告人杨啸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民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对被告人杨啸依法应予惩处。鉴于被告人杨啸在被强制戒毒期间,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盗窃犯罪行为,以自首论,本案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依法可以从轻处罚。被告人杨啸的犯罪事实、情节、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及认罪态度等具体情况均在量刑中综合予以考虑。为严肃国法,保护公民财产的所有权不受侵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第六十七条、第五十三条、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杨啸犯盗窃罪,判处拘役五个月,罚金人民币一千元;

(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即自2010年3月31日起至2010年8月30日止;罚金自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内向本院缴纳。)

二、赃款予以追缴。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当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二份。

审 判 员 孙 颖

二O一O年四月二十二日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书 记 员 周广明

第五篇:行政一审判决书

沈 阳 市 中 级 人 民 法 院

行 政 判 决 书

(2006)沈行初字第94号

原告高波,男,1968年2月19日出生,汉族,个体业主,住址沈阳市大东区东站街27号。

委托代理人周百顺,系辽宁古京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孙海光,系辽宁申扬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政府,地址沈阳市大东区津桥路20号。

法定代表人于振明,系区长。

委托代理人李海义,系辽宁同方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王彤,系辽宁同方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高波诉被告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政府强制拆除房屋并赔偿一案,于2006年8月14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6年11月21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高波及委托代理人周百顺,被告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政府及委托代理人李海义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被告于2006年8月18日对原告房屋实施了强制拆除行为,拆除其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东站街24号的房屋。被告向本院提交的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有:

1、拆迁许可证;

2、拆迁公告;

3、延期公告;

4、关于尽快解决沈阳市大东区鹏远旧物购销站(高波)搬迁问题的解决报告,1-4号证据用以证明被告合法拆迁。

5、高波所有的鹏远旧物购销站房地产拆迁价值评估报告,证明被拆迁房地产价值。

6、物品清单,证明拆迁时物品的情况。

7、录像带,证明拆迁过程。

8、光盘(照片),证明拆迁现场情况。

原告诉称,其在大东区东站路拥有一块898.9平方米的土地,地上房屋为119平方米,均为商业用途,2005年大东区政府决定原告所在地拆迁改造,被告在没有向原告出示任何文书、没有履行任何手续的情况下要求原告接受153万元的补偿,原告不同意。区拆迁办工作人员于2006年7月21日向原告出示了其单方委托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故原告拒绝接受该报告。拆迁办在8月11日以“大东区棚户区改造指挥部”的名义向原告宣布了一个“通告”,要求原告限期搬出,否则就强制拆除原告的房屋。并且,被告在本案诉讼期间将其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非法强制实施,对原告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故请求本院确认被告强制拆除房屋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判令被告赔偿原告各项损失357。728万元。

原告向本院提交的证据有:

1、土地使用权证,证明原告拥有合法土地权利。

2、房产证,证明原告拥有合法房产权利。

3、录音光盘1,证明被告以“棚户区改造指挥部”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4、录音光盘2,证明大东棚户区改造指挥部承认实施强制拆除行为。

5、录相光盘3张,证明被告实施了强拆行为和原告的财产损失。

6、财产损失清单,证明原告财产损失的数量和价值。

7、企业流水账,原告货物数量及价值。

8、询问杨中文笔录,证明原告财产的损失。

9、户口簿,证明无产籍房可得拆迁补偿。

10、农业高新区管委会文件,证明原告围墙损失的赔偿依据。

11、工商管理费发票,证明原告月平均营业额。

12、电费收据存根及收费标准,证明原告有工业用电手续。

13、辽宁北辰资产评估公司土地估价报告,证明原告土地的现价值。

14、土地位置图;

15、出售协议及交易总表,证明原告土地还另外包括49平方米的划拨土地。

16、商品房售楼广告,证明原告房屋的参考价值。

17、评估费收据,证明原告支付的评估费。

被告答辩称,其实施的拆迁行为合法,请求法院维持拆迁行为,驳回原告的赔偿请求。

经庭审质证,本院对以下证据作如下确认:原告提供的1号证据可以证明原告对土地享有使用权,予以采信;2号证据可以证明原告对房屋享有所有权,予以采信;3-4号证据可以证明被告授权“棚户区改造指挥部”实施拆迁行为,予以采信;5号证据可以证明被告实施拆除行为的过程,予以采信;6-8号证据是原告自行记载、书写的材料和收集的证据,不能证明具体的财产损失,不予采信;

9、10号证据与本案无直接联系,不予采信;

11、12号证据是沈阳市大东区鹏远旧物购销站相关证明,原告不是该旧物购销站的权利人,不予采信;13号证据是原告自行委托评估公司进行的评估,不予采信;

14、15号证据缺少有权机关的证明,不予采信;16号证据与本案无直接联系,不予采信;17号证据可以证明原告支出的评估费,予以采信。被告提交的1-3号证据可以证明大东区城建局已取得拆除原告所在地房屋的拆迁许可证并发布了拆迁公告,予以采信;4号证据不是拆迁法规规定的程序步骤,不予采信;5号证据是拆迁人大东区城建局自行向评估机构委托作出的评估报告,不符合法定程序,不予采信;6号证据不能证明清单上记录的物品是被拆除房产范围内的全部物品,不予采信;7号证据内容不完整,不能证明下达限期拆除通知的全过程,不予采信;8号证据可以证明拆迁当日现场的情况,予以采信。

本院依职权调取了沈阳市大东区鹏远旧物购销站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该证据可以证明该旧物购销站在原告被拆迁的房屋内经营,经营者为姚会佩。

经审理查明,原告在沈阳市大东区东站街24号自有一处房地产,土地证记载使用权面积898.9平方米,房证记载建筑面积119平方米,均为商业用途。原告的母亲姚会佩在该房产内经营沈阳市大东区鹏远旧物购销站。2005年7月28日沈阳市房产局为沈阳市大东区城市建设局颁发了拆许字(2005)第63号房屋拆迁许可证,并在当日发布了沈房拆公字[2005]63号拆迁公告,原告的房地产在拆迁的范围之内。原告与拆迁人大东区城市建设局之间就拆迁安置补偿问题未达成一致,2005年8月11日,“大东区棚户区改造指挥部”工作人员向原告口头宣读了限期搬迁通告,原告不服,于2006年8月14日向本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被告于2006年8月18日对原告的房屋实施了强制拆除的行为,并对旧物购销站的部分财物登记保管。原告在诉讼中变更了诉讼请求,请求本院确认被告强制拆除房屋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判令被告赔偿原告各项损失357.728万元。

本院认为,根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05号)第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告作为被拆迁房屋所在地的政府,有强制拆迁的职权。被告作出的拆迁行为应该符合《城市房屋拆迁工作规程》(建住房[2005]200号)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沈阳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沈阳市人民政府令31号)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拆迁人大东区城市建设局与原告之间未达成补偿安置协议,应当先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的规定进行裁决,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未搬迁的被告才可以强制拆迁。并且,在实施强制拆迁前,应经过听证和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被告违反了上述法定程序,对原告房屋实施的拆除行为违法。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各项损失357。728万元,对于其房地产因拆迁造成的损失,应通过拆迁裁决的方式进行补偿安置;对于其主张的房屋拆除过程中造成的财产损失,缺少有效的证据予以证明,并且沈阳市大东区鹏远旧物购销站在被拆迁房地产内经营,实际使用该处房地产,对财物的损失应由该旧物购销站的经营者向被告提出赔偿。综上,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七条第二款(二)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三条,判决如下:

一、确认被告于2006年8月18日对原告房屋实施的强制拆除的行为违法;

二,驳回原告的赔偿请求。

本案诉讼费100元由被告承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祝 妍

审 判 员 赵士元

代理审判员 张宇声

二00七年二月一日

任玉等诉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人民政府不履行法定职责案

安阳市文峰区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2009)文行初字第20号

原告任玉(化名)。

原告白梅(化名)。

二原告委托代理人马朝民,安阳市文峰区司法局永明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被告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人民政府(以下简称:高庄乡政府)。

法定代表人郭新民,职务:乡长。

委托代理人李庆喜。

原告任玉(化名)、白梅(化名)诉被告高庄乡政府不履行法定职责一案,原告于2009年8月5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于当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9年9月1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任玉(化名)、白梅(化名)及其委托代理人马朝民、被告高庄乡政府的委托代理人李庆喜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任玉(化名)、白梅(化名)诉称,原告因与南邻吕平(化名)侵占房产和宅基地纠纷一事,从2005年1月多次找文峰区政府、高庄乡政府二级信访机构反映,因高庄乡政府由于人为因素,出具了错误的信访意见,未能充分维护二原告的合法权益。二原告于2007年7月9日向被告高庄乡政府土地管理所提出依法确权申请,要求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高庄乡政府土地管理所以种种借口推脱,让二原告找文峰区国土资源局,文峰区国土资源局以高庄乡土地管理所处理为宜,又推回高庄乡土地管理所,二机构相互推脱,致使二原告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保障,因此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判令被告高庄乡政府履行法定职责确认原告土地使用权,并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二原告向本院提供的证据有:

1、白梅(化名)户籍证明;

2、宅基地转让协议;

3、高庄乡政府土地所宅基地平面图;

4、高庄乡大官庄村委会证明;

5、任玉(化名)宅基地现场照片及现场环境草图;

6、任尚(化名)个人建房用地清查登记表;

7、吕进生个人建房用地清查登记表;

8、任金安宅基地使用证;

9、汪义和、王景田、王文俊、王文义、任存平等人证明;

10、特快专递详情单;

11、土地使用权确权申请书。

被告高庄乡政府辩称,原告要求被告为其确认宅基地的使用权,并为其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手续无法律依据,被告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不为其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确认其土地使用权的行为有法有据,是正确的,请求法院不予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被告向本院提供的证据有:

1、高庄乡政府关于任玉(化名)反映问题的调查处理报告;

2、高庄乡土地所关于任玉(化名)反映问题调查处理意见。

经庭审质证,本院对庭审举证作如下确认:对于被告向本院提交的证据,原告提出异议,认为二份处理意见系信访意见,不产生行政法律效果,且未按照行政法规定的确权程序,内容不合法,原告承认收到该二份证据,本院该二份证据的真实性予以确认。对于原告向本院提交的证据1、3、4、5、6、7、8、9、10,被告未提出异议,本院对予以确认;对于原告向本院提交的证据2,被告提出异议,认为原告是通过任存平购得任尚(化名)的宅基地,而当时任尚(化名)已去世,因协议中已注明任尚(化名)去世,与被告陈述相一致,该证据的真实性予以确认;对于原告向本院提交的证据11,被告认为该申请书落款为文峰区国土资源局和高庄乡土地所,不应仅起诉高庄乡政府,对证据本身无异议,该证据予以确认。

上述有效证据,可以认定以下案件事实:原告于1997年8月通过中间人购得任尚(化名)宅基地一片,2004年二原告与邻居吕平(化名)因宅基地发生纠纷,之后原告任玉(化名)向被告高庄乡政府反映,要求被告进行处理。2006年4月25日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土地所作出“关于文峰区高庄乡大官庄村任玉(化名)反映问题调查处理意见”,查明原告任玉(化名)之子任和平已与吕平(化名)订立出路对换宅基地协议:吕平(化名)西屋北山至灰庄宽为三米一,东边以灰庄为界,由任和平对换给吕平(化名),认为任和平对宅基地由继承权和管理权,与吕平(化名)订立协议后,便盖了房,已经形成事实,原告任玉(化名)反映问题不属实。2007年5月10日被告高庄乡政府作出“关于任玉(化名)反映问题调查处理报告”,处理意见同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土地所作出“关于文峰区高庄乡大官庄村任玉(化名)反映问题调查处理意见”。2009年3月26日二原告向被告高庄乡政府提出土地使用权确权申请书,要求高庄乡土地主管部门确认争议的宅基地因归其使用。被告高庄乡政府在收到二原告的申请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处理。

本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因此被告高庄乡政府对辖区个人之间的土地争议具有处理的职权。本案原告任玉(化名)、白梅(化名)因宅基地使用权与邻居发生争议,向被告高庄乡政府申请对争议的宅基地使用权进行确权,被告高庄乡政府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答复,现二原告要求被告高庄乡政府履行职责,对争议的宅基地使用权做出处理,理由正当,本院予以支持;二原告要求被告高庄乡政府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因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应在对争议的宅基地确权后进行,二原告的该项请求不予支持;被告高庄乡政府和高庄乡土地所作出的二份关于任玉(化名)反映问题调查处理报意见,属于信访处理意见,且未对争议土地明确作出处理结果,被告辩解已作出处理的意见不予采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三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人民政府在本判决生效后30日内对原告任玉(化名)、白梅(化名)申请对争议土地确权作出处理。

二、驳回原告任玉(化名)、白梅(化名)的其他诉讼请求。

本案案件受理费50元,由被告高庄乡政府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刘 立 铭

审 判 员 晁 顺 祥

审 判 员 王 胜 军

二OO九年十月十六日

书 记 员 杨 建 华

下载苹果诉唯冠一审判决书word(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苹果诉唯冠一审判决书word(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审判决书范本(5篇)

    邵阳市北塔区人民法院 刑事判决书 (2009)北刑初字第46号公诉机关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王峥嵘,男,1962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汉族,大学文化,捕前系湖南......

    一审行政判决书

    林茂容诉厦门市公安局思明分局公安行政处罚决定一案一审行政判决书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2011)思行初字第13号 原告林茂容,男,汉族, 1969年2月21日出生,住广东......

    本田一审判决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2006)一中行初字第779号 原告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住所地日本国东京都港区南青山二丁目1番1号。 法定代表人白石基厚,董事......

    一审判决书改错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 刑事判决书 (1998)秦判初字第16号 公诉人秦淮区人民检察院。被告人赵军,男,28岁,山东省济南市人,原系南京炼油厂工人,住南京市柳叶街116号,1998年3月......

    一审判决书2011-2562

    广东剩深圳市宝安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1)深宝法劳初字第2562号 原告劳动者 被告深圳市荣达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住所地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白石厦社区祥发电子厂工业区二栋......

    民一审判决书(例)

    ××市××区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决 书 (199×)×民初字第5670号 原告××罗士食品公司,住所地××市××路×××号。 法定代表人腾×德,××罗士食品公司经理。 委托代理人......

    两个开心网一审判决书

    两个开心网一审判决书 时间: 2010-10-26 /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9)二中民初字第10988号 原告北京开心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63......

    一审判决书刑事案件(精选五篇)

    杨杰、阎天等犯诈骗罪一审刑事判决书 发布日期:2016-01-05 浏览:35次  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刑 事 判 决 书 (2015)浙绍刑初字第51号 公诉机关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