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深圳人居环境网

时间:2019-05-14 07:3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总述-深圳人居环境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总述-深圳人居环境网》。

第一篇:总述-深圳人居环境网

2011年度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述

(一)环境质量概况

2011年,深圳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主要河流部分时段氨氮、总磷等指标超标,其它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东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城市声环境处于轻度污染水平;辐射环境处于安全状态。

(二)环境保护与建设

深圳市人居环境工作紧密围绕创造深圳质量的战略部署,强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完成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深圳市污染减排“十二五”规划、深圳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编制;颁布实施《深圳市环境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完成《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修订;完成“十一五”和2011年度污染减排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大运会生态环境保障任务;顺利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预评估。

二、环境空气

(一)环境空气质量

(二)措施与行动

大力推进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11台电厂机组完成低氮燃烧改造;淘汰和改造高污染锅炉898台;129家家具企业完成涂装生产线的水性化升级改造,年削减VOC排放量13000吨;62家印刷企业改用环保性油墨,年削减VOC排放210吨。

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2011年1月起在深圳市推广使用国IV标准车用汽油,继续对轻型汽车和重型燃气汽车上牌执行国IV排放标准;深圳市投放纯电动、混合动力等各类新能源汽车3035辆;全面实施在用车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I/M)和简易工况法排气检测新标准;路检、抽检高污染车辆3.9万辆;出台黄标车淘汰奖励政策,扩大黄标车限行范围;大运期间签署《深莞惠机动车排气污染联防联治工作协议》,与东莞、惠州周边城市联合开展跨境黑烟车、高排放车辆联合整治行动。

三、水环境

(一)水环境质量

水库:铁岗水库、松子坑水库和铜锣径水库等10座水库水质为优,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其它水库水质良好,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与上年相比,铁岗水库水质有所改善。深圳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河流:部分河流上游河段水质相对较好,深圳河、龙岗河、坪山河上游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盐田河水

推动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福田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深圳河湾截污二期工程建设;完成新洲河上游段(箱涵)清淤及飘带整治工程以及环境提升工程;完成观澜河流域大浪河生态段、白花河段库坑段综合整治工程;完成龙岗河干流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完成坪山河干流及支流河道疏浚(坪山河清淤工程),推动坪山河流域湿地生态园等湿地的建设;在淡水河(含龙岗河、坪山河等支流)、石马河(含观澜河、君子布河等支流)流域内继续对电镀、线路板等重污染行业实行行业禁批;对坪山河流域实施了流域限批,淘汰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流域重污染企业90余家。

四、声环境

(一)声环境质量

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区域环境噪声处于轻度污染水平,道路交通噪声处于良好水平,但部分路段道路交通噪声有超标现象。

深圳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6.7分贝,与上年持平;道路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加权平均值为69.0分贝,比上年下降0.2分贝。

(二)措施与行动

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噪声。严格审核夜间建筑施工申请,实行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制度和夜间施工提前告知制度,推动落实工程降噪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夜间施工噪声扰民影响;对建筑施工噪声实施全过程管理,强化排污申报登记工

实推进深圳市重点危险废物产生企业规范化管理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10家试点企业均以优异成绩通过省环保厅验收;印发《关于大运期间加强危险废物管理的通知》,加强大运会期间危险废物管理,确保了大运期间深圳市的环境安全。

六、辐射环境

(一)辐射环境质量

深圳市辐射环境质量良好。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在70.8~147纳戈瑞/小时范围内涨落,环境γ辐射累积剂量在0.128~0.400毫希沃特/季范围内,处于正常水平;各监测点位气溶胶中氡浓度在4.85~16.9贝克/立方米范围内,处于正常水平;各采集点水样中总α、总β及土壤中铀-238、钍-232、镭-226、钾-40等放射性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核设施、核技术利用单位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未见异常变化;日本福岛核电事故期间和大运会期间,深圳市辐射环境处于正常水平;深圳市电磁辐射环境总体良好。

(二)措施与行动

加大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全年共对223家核技术利用单位和49家重点放射源单位进行高密度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对未按期完成整改的进行处罚;对14个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初审;完成16个330kV以下输变电工程竣工验收;

全面排查包括地铁X光安检机在内的核辐射安全隐患,及时妥善处理处理信访投诉161宗;加大对移动运营商的监管力度,监督性监测达标率达100%。

七、自然生态保护

(一)生态环境状况

深圳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04%,绿地率为39.15%,人均绿地面积16.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为81.2%。

(二)措施与行动

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以市政公园为基础,加大综合性城市公园的建设力度,积极向外发展森林(郊野)公园,将背景山林、近郊山体建成森林(郊野)公园,深圳市新建公园106个、提升改造220个,各类公园总量达到789个,初步形成了“森林(郊野)公园-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

稳步推进“四带六廊”生态安全网络“深圳市关键节点生态恢复规划”、“深圳市‘四带六廊’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6、7号关键生态节点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建议书”工作;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开展课题各项前期工作。“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推进,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深圳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八、人居环境管理

督查,编制督查报告10期,强力推进项目实施。2011年度治污保洁工程总体任务完成率为99.19%,重点工程完成率为97.8%;深圳湾公园、布吉污水处理厂工程等12个项目被评为2011年度治污保洁工程优秀项目。

(四)污染减排

强力推进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将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区政府、新区管委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细化分解环保系统各相关部门承担的减排工作任务,明确每项任务的时间要求并落实责任人,以深化三大减排措施落实为重点,各项污染减排工作进展顺利,圆满完成了年初市政府确定的总量控制任务。

(五)环保考核

完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预评估工作,完成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等各项考核结果汇总上报,其中广东省环保责任考核取得了良好考核等级。扩大了2010年度环保实绩考核范围,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纳入各行政区考核,市国资委纳入重点单位考核,增加了考核内容,有效推进环保工作向纵深发展,2010年度环保实绩考核结果作为2011年市管班子年度考核内容之一。

(六)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有关规定进行项目审批,环评执行率达到100%。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深圳市建设项目环

0

严重的企业,吊销11家企业排污许可证。

(九)环境监测

新建9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在深圳市环境空气监测子站新增PM2.5、CO、O3等监测项目;建成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完成监控中心平台改造升级。拓展监测业务领域,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电镀、线路板行业污染全因子筛选监测,主要河流流量监测等;完善监测技术体系,完成油中硫等多个项目分析方法的基础实验并投入使用;完成551家污染排放企业的在线联网,其中252家可实现视频监控,建成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监控中心。

(十)环境应急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制定了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规定,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消防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和经费投入方面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进一步强化了单位负责人管理主体责任;完成了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修编工作;投入1200余万元,从应急指挥、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等三个方面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十一)宜居城市建设

制定《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编制《深圳宜居城市建设年度报告》,组织开展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培育申报,“深圳市建科大楼建筑节能与宣传项目”荣获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深圳宝安海裕社区和谐康居建设项目”、“深圳滨河污水处理厂改造项目”、2

个污染源;在大运赛事举办期间,采取系列临时措施,停运高污染锅炉134台、停产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生产线32条,结合深圳市31万辆黄标车禁行、48万辆机动车自愿限行、210个建筑工地停工等措施,进一步削减了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大运期间,深圳蓝天白云,环境空气主要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达到近10年同期最好水平。

(十四)区域环保合作

深莞惠三市联合召开环保合作第二次会议,与东莞、惠州两市环保部门共同签署《深圳、东莞、惠州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合作协议》及《深圳、东莞、惠州机动车排气联防联治工作协议》。开展深莞惠三市区域联动的应急响应,共出动环境应急监测车、污染应急处置车、执法车等20余台,参演人员100余人。深港两地环保部门联合召开“大鹏湾及深圳湾区域环境管理小组第十七次会议”、“深港环保合作交流第十一、十二次会议”,共同推进两湾流域环境污染整治项目建设、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合作项目研究、构建绿色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推动深港清洁生产及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全年共批准368个来自深圳市的资助项目,占珠三角地区总审批数目23%。

九、环保科技与产业

(一)环境科技

大力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全年共立项环境科研课题38项,启动了“深圳市大气灰霾控制对策与规划研究”、“深圳市生

运火炬手家庭选拔赛、青少年环保节暨低碳环保科技展、2011“深圳市民环保奖”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形式丰富的宣传活动,倡导广大市民践行低碳生活、共建生态宜居城市。开展了“绿色家园系列创建”活动,深圳市创建“绿色单位”49家(线),其中绿色学校20家、绿色机关2家、绿色商场1家、绿色家庭1家、绿色企业7家、绿色社区14家和绿色公交线路4条。

(二)人大议案与政协提案

办理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人大建议19件和政协提案27件,满意率达100%。其中《关于大力投资空气治理、优化市民健康环境的建议》(第20110718号)和重点提案《关于推进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一体化,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若干建议》(第20110728号),由委领导亲自调研,组织各部门深入研究,切实解决代表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三)环境信访工作情况

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妥善解决民生环境信访突出问题,强化源头控制,圆满完成了“两会”、“大运”和“高考”等重要时期的信访工作。深圳市共收到群众各种形式投诉及咨询60660宗,比去年下降11.9%;立案并到现场处理27378宗,比去年上升7.6%,其中噪声类投诉占58.0%,废气类投诉占28.0%,废水类投诉占2.5%,固体废物及其它投诉占总量的11.5%。全年所有的信访件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

617-

第二篇:2012年环境状况公报-深圳人居环境网

2012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现公布《2012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

2013年5月

一、综述

(一)环境质量概况

2012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主要河流部分时段氨氮、总磷等指标超标,其它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东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城市声环境处于轻度污染水平;辐射环境处于安全状态。

(二)环境保护与建设

全市人居环境工作围绕落实“深圳质量”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环境质量提升行动、环保模范城市复核迎检、跨界河流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顺利召开了全市环境形势分析会,通过了环保部对我市的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和省人大对

下降。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河流:部分河流上游河段水质相对较好,龙岗河、深圳河、坪山河、大沙河上游水质分别可达到国家地表水Ⅰ类、Ⅱ类、Ⅱ类和Ⅴ类标准,盐田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主要河流中下游水质部分时段氨氮、总磷等指标超标,其它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与上年相比,盐田河水质有所改善,西乡河污染程度显著减轻,皇岗河、布吉河、龙岗河、凤塘河、大沙河、坪山河、福田河、新洲河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深圳河、茅洲河和沙湾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观澜河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近岸海域:东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良好,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大肠菌群。与上年相比,东部海域水质保持在第二类标准,西部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二)措施与行动

强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开展以面源污染整治为重点的“雨季行动”专项执法和全市重点饮用水源区的水源保护稽查专项行动,清除水源保护区的暴露垃圾和违章种养,减少汛期水库水质污染;完成石岩水库环库截污工程,推进铁岗水库入库小流域河口治理工程等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全市主要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隔离围网管理和水源

(二)措施与行动

开展深圳市噪声污染防治政策研究、道路隔音设施规划及近期实施方案研究等科研项目。严格执行修订后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加强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工业噪声的监管。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大重点时段和敏感区域的监管力度,依法对企业产生噪声的行为进行处罚。

全面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监督管理。依法严格审核发放中午和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排放许可证,实行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制度,督促建筑施工单位文明施工,落实建筑施工噪声防治措施。加大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投诉现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夜间超时施工噪声扰民的违法行为。全年组织夜间建筑施工噪声专项检查共查处违法行为339宗,约谈723批次共1220人次。开展高考中考、十八大期间建筑施工噪声整治专项行动,及时消除施工噪声隐患。依法按时足额征收建筑施工噪声排污费,努力实现“以收促治”。

五、固体废物

(一)固体废物处置状况

全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121.53万吨,处置利用率为99.16%,其中收集处置利用工业危险废物31.29万吨,处置利用率为100%;医疗废物产生8718.98吨,集中处置率为100%。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489.84万吨,无害化处理总量

水中总α值在0~0.024±0.008贝克/升范围内,总β值在0~0.119±0.004贝克/升范围内,均未超出标准限值;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在正常天然本底水平范围内;核设施、核技术利用设备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未见异常变化。

(二)措施与行动

开展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综合检查专项行动,共检查核技术利用单位383家,辐射工作场所1500多个,对87家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并进行督办和后续回访。严格辐射安全许可准入审查。完成处理核与辐射投诉案件149宗,对超过电磁辐射强度目标管理值的3个电磁辐射源下达整改通知书,并督促其在期限内整改达标。

七、自然生态保护

(一)生态环境状况

全市绿化覆盖面积9767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06%,建成区绿地率为39.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6.6平方米,森林面积8096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48%,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56.43平方公里。

(二)措施与行动

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以市政公园为基础,加大综合性城市公园的建设力度,积极向外发展森林(郊野)公园,将背景山林、近郊山体建成森林(郊野)公园,新建、改造提升公园64个,公园总数达841个,初步形成了“森林

保护条例》、《大亚湾核电厂周围限制区安全保障与环境管理条例》等四部环保法规的修改工作。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草案)》和《深圳经济特区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草案)》。

(三)环境政策

全面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颁布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等配套制度研究,将全市692家重污染行业具有较大环境风险的企业纳入了强制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范围。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有217家企业参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累计签订了总保额约2.36亿元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商业保险参与环境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全力推进排污权交易。完成了深圳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制度设计,开发建设了排污权交易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完成了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交易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对776家试点企业开展了排污权交易全真模拟试运行。

(四)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有关规定进行项目审批,全年共对2.44万个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审批,环评执行率达到100%。进一步规范化工、液晶显示器等行业分级审批管理,提高环评审批效能。提高龙岗河、坪山河及观澜河三河流域

取相应的激励或约束措施。

(六)环境监测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从3月8日起向公众发布全市PM2.5等六项污染物九个指标的实时监测数据。开展全市重金属污染、“菜蓝子”基地等专项监测,定期开展空气、水、噪声、生物、降水、海洋、污染源、市政设施等环境监测,全年共报出监测数据177.5万个。监测能力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完成646家污染企业的在线联网,其中260家实现视频监控;宝安区等5个区级监测站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标准化验收;深圳市生态安全监测系统中心站主体工程竣工;环境空气质量立体监测系统建设工作正在大力推进。

(七)环境应急

编制并实施《深圳市环境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开展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备案工作。安排近400万元专项资金采购应急设备设施和应急消耗物资,举办了摸拟危险废液泄漏的市区联合环境应急演练。组织开展“环境安全宣传教育月”活动,开展专项行动排查治理企业风险隐患,出动人员4457人次,检查企业774家,排查并消除了一批环境风险隐患。

(八)污染减排

出台了《深圳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深

核。

(十一)生态建设

稳步推进“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修改完善《深圳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启动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研究工作。罗湖区创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完成公示,宝安区深开、先歌、华美、北大方正等4家工业园区创建“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通过专家验收,银星高科技工业园等4个工业园获评为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宝安观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十二)宜居城市建设

出台《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2012-2013年)》、《深圳市创建宜居社区工作方案》,编制《深圳市宜居城市建设评估》,引导宜居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持续开展宜居城市创建,至2012年,65个社区已获得广东省宜居社区称号,184个社区已通过深圳市宜居社区评审。着力培育与孵化宜居环境范例奖项目,“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生态保护及城市绿化建设项目”等4个项目获评“2011年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至2012年,全市已有2个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12个项目获得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连续2年成为全省获奖项目最多的城市。在保障性住房中率先开展标准化设计,完成标准图集的编制;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项目初具规模,培育了25个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项目。

河、杶梓河等14条跨界支流进行了全面摸底调研。

九、环保科技与产业

(一)环境科技

进一步完善环境科研管理,加强科研项目流程的审查管理,保障科研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严格筛选了一批预期质量高、效益好的课题予以资助,全年共立项环境科研课题41项,安排科研经费1967.1万元,重点支持了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和工艺开发、人居环境管理机制和政策创新、低碳城市建设、新能源等领域的研究。2012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及保障措施研究”、“深圳市环境监管及预警信息系统”等2项课题获得广东省环保科技一等奖,“深圳西丽水库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获得广东省环保科技三等奖。

(二)环保产业

出台了《深圳市环保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我市“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主要任务、重点工程,进一步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开展了深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的基本情况调查。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与匈牙利、以色列的环保交流合作,组织环保企业和科研院所参展香港国际环保展览会、澳门国际环保博览会及其他国内外环保展览会。

十、环境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718-

第三篇:人居环境

居住建筑与人居环境

姓名:XX学号:XXXXXXXXXX

简介:从人居环境学和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的角度 分析 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提出健康建筑体系是未来持续 发展 的人居环境模式,最后提出建筑师在推广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任务。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探讨.关键字:人居环境 居住建筑

人居环境,简而言之,是我们成为人类之本。这不只因为人类有能力营建气势磅礴的建筑——因为同样动物也能为自己搭建精巧复杂之栖息场所,还因为人类在为自身营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充斥着与土地和 自然 间若即若离的恩怨矛盾。对土地、自然的依附眷恋以及逃避是一对在人居环境史中反复出演的矛盾戏剧。而这样的矛盾,在二十世纪尤为突出:二十世纪在见证了人类与土地和自然之间的前所未有的融合的同时,也呈现出人类彻底逃避于人造环境之居住状态。其典型例子为大量无选择地使用透明玻璃,以及悬索轻型结构以企图逃离土地之重力束缚。但是我们似乎并不知道我们人类为何这样做,也不知是否体现了我们对土地自然的恩情与怨恨。基于此 问题,才提出了居住建筑的人居环境问题。中国 人居环境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不仅仅由于自己的身份,而更深切的是居和住本是人的重要的部分。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需具备五大条件。它们是: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还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 经济 发展良性互动;发展 科学 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 社会 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 艺术 的创造相结合。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认识。

一.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不要滥用耕地。1

小区内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并要注意防止空气和水域的污染,应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能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环境。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尽量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多利用自然能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第三,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 现代 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区以至室内的声、光、热和空气的质量应在重要的位臵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要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扰,净化空气及调节好室内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良好的物理环境。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构成建筑形象的要素,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形、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以及光影和装饰的处理等等。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 内容 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一个完善的建筑,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脱离内容的形式不是真正的建筑美,缺乏艺术表现力的内容也不能形成完美的建筑。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臵喷泉、假山等。

二.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关标准:2001年10月10日世界居室卫生日,在国际建筑中心联盟2001年大会“生态住宅建筑”的分论坛上,中国建筑技术 研究 院副总建筑师开彦先生向与会者详细地阐述了“健康住宅”的理念。健康住宅的主要基点在于: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居住环境中。因此,健康住宅的标准要素不仅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而且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诸如平面空间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选择等等,制止因住宅而引发的疾病,营造健康,增进人际关系。根据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年制定的“健康住宅建筑技术要点”,将健康住宅的评估标准大体分为四个因素;其一,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内、室外影响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因素。其二,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提倡自然,创造条件让人们接近自然、亲和自然。其三,住区的环境保护。包括住区内视觉环境的保护,污水和中水处理,垃圾和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其四,健康环境的保障。主要是针对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在推行健康住宅,提倡健康住宅。从日本来看,开始并不是建设部门要来提倡健康住宅,而是卫生部门、医学界逼着建设部门不得不这样做。当时日本的卫生部门发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怪病,其中一部分经证实与室内空气质量相关,最后在医学界的推动下,建设部门设立了相关的标准。

三.从人者有其居到花园小区和生态城市:20世纪的最后20年,是我国的人居环境发生巨变的20年,也是人居观念不断更新的20年。改革开放后,社会 进入转型阶段,但由于 历史 原因,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严重,人们的居住条件还相当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拥挤在环境恶劣的棚户中。于是,“人者有其居”成为一种理想,也成为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和政策的出发点。在此观念下,住房的增加是第一位的,而住房的舒适度及其周边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政策的主要考虑 内容。尽管这个观念很传统,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还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对于解决群众的住房 问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许多人因此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入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人为本、可持续 发展 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 时代 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交通 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四.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认识上的偏差,能使人居环境建设遭遇困难。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就巨大,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有许多遗憾,而造成遗憾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城市中一幢幢高耸而相互间毫无关联的楼房,一个个大而无用的广场,一条条不断拓宽仍然拥堵的道路;再如,外观华美的建筑内里则简陋粗糙,居民众多的小区里缺水少电等等。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随着 经济 的发展,能源与环境的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如何使建筑、适应时代的挑战,加快探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已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历史重任。根据《芝加哥宣言》提出的“为争取持久未来的相互依赖”的宗旨,根据当今世界 哲学 发展的主潮流——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根据 中国 “天人合一”的哲理,认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也就是所谓“生态建筑”或称“绿色建筑”的建筑观应确立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 自然,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地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返朴归真的生活,使生命活得有意义,让生活同生命和谐。尊重生活,维持生命。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表达的就是返朴归真的生活,这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生命,也是同自然界和宇宙生命相联系的生命。“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道德观。“建筑是环境的 科学 与 艺术。”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它的构思应把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两者相结合而和谐地协调发展,创造出健与美的人居环境。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生态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卫生、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建造的范围,走向设计的整个环境,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去 研究,而应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问题。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时要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艺术爱好与邻里的社会活动。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 学习和吸收国外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健康型居住建筑及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进人造居住建筑环境及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医学、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设计的范围,走向设计整个环境。建筑师直接从事建筑及构配件的设计和选材工作,肩负着“设计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历史重任。无庸臵疑,建筑师在推广设计建设健康型住宅及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的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探索问题。二十世纪内这一深刻内涵仍未提上日程,由于我们一直忙于真实的建造,无暇反思。

自二十世纪交替以来,我们习惯于敏锐地捕捉前卫新奇的先锋艺术,同时也为自己日新月异改造土地的技能挺进而感动。所有这些无疑强化了我们对改造土地、自然及真实建造的意识和能力,但这是否体现了人类“土地恩怨”爱恨之根本情结,惟有敏锐思辩方可赋予其意义。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就为今后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创新指明了方向,要遵循当地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居住区与住宅的规划和设计,要敢于改革与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美好、科学、卫生的生活环境,造福于后代。

参考文献 :1.住宅设计原理编写组,《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 工业 出版社

2.林其标,林燕,赵维稚,《住宅人居环境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柳孝图,《城市物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东南大学出版杜

4.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 方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5.鲍家生,《可持续发展与建筑的未来》,建筑学报

6.聂游昆,《遵循气候的建筑设计》,建筑学报

第四篇:人居环境

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推进人居环境建设

太原市晋源区建设管理局局长荣春贵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的简称,是以“人”为主体来研究生活的,是一个融贯综合的学科,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内涵十分丰富。人居环境强调融贯和综合,融贯是指从中国的建设实际出发,以存在问题为中心,主动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智慧,有意识的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地推进学科的发展;综合就是把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系统在内的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生态、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对人类聚居问题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融贯综合思想渗透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一、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人居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既是一个古代的命题,也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关系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幕天席地的居住环境中学会了建造茅草屋,他们选择了相对优越的人居环境,营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活。在当代,人们通过建筑布局和构造的变化来改善通风、温度,以及减少噪音等各种不同不利条件的侵入。但是,在快速化城镇发展进程当中,城市问题表现得日益严重,具体表现为:居住拥挤、基础设施匮乏和老化、生态环境破坏、旧城改造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矛盾激化、城市“美化运动” 1

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从而切断了城市的文化和文脉。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优劣,会直接对该城市的面貌、品质以及民生状况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关系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人们的居住观、生活观、价值观和幸福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生活出行、教育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转变增长方式。”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人居环境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建设和谐的人居环境显得异常重要。

二、人居环境建设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建设一个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就要求我们的人居环境具有更好的生态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力发展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结构健全的绿色建筑、绿色家居、绿色人居;还要具有更好的文化艺术性,重视人居环境的文化创意、艺术创意,特别是符合人性化需求的创意。现就人居环境建设所涉及到的自然生态、人类住区、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等方面简述如下:

(一)加强人类住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居健康问题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1996年联合国人居大会提出两句话:第一句——人

人都有适当的住房;第二句话——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第一个问题差不多基本实现了,因为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现在我们应该向“居者优其屋”的方向迈进,解决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在人们所追求的是健康人居环境,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性、亲和性;令居住者身体舒适、精神愉快;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那么,如何打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住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城市住区环境长期制约着居民的生理、心理、观念和行为,对人的生活质量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对环境合理性、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考虑;要强调综合规划先行原则——强调整体概念,根据人文学、生态学、社会学与经济学原则对城市住区人居环境进行区域生态规划和布局;要强调自然生态环境原则——保护和利用原有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使整个城市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要强调绿色建筑技术原则——在居住方面要提高技术,更新材料产品,努力开发出适合资源节约型的住宅建筑体系。

第二,建设健康住区环境,回归舒适、健康、安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面对各阶层、各个层面的不同住房需求,都拥有各自的健康住区。同时,还需要确保住宅设施

同步建设,采用绿色环保建材,营造绿色家园,保护好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利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科学城建、生态城建、文明城建、高效城建、和谐城建和阳光城建的新理念,努力打造绿色城镇化的里程碑工程,要更加突出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第一,要完善城市供水、供气和供热网络,加大政府对供水、供气、供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行业监管,确保供水、供气和供热质量;

第二,要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实现智能化管理,加大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城市公交场站设施建设,增强公交向农村延伸的服务功能,扩大城市公交覆盖率,满足群众出行需要;

第三,要规划建设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合理布局机动车停车场建设,大力完善城市交通设施;

第四,要全方位推进建设领域的节能减排,着力推广污水处理、再生水资源利用和节约用水等工作。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将有所提高,城市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三)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找准发展定位,妥善解决好城市绿地、环境卫生、大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噪音控制等生态问题,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第一,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应根据城市的发展规模、产业布局、自然环境,科学规划城市绿地面积和布局,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坚持生态建设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道路交通等造林绿化工程,同时还可以将城市绿地与城市周边的山川、水体、林地、农田等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绿色体系建设。

第二,遵循生态规律,整治城市水系,保护好水系两岸的自然滩涂和坡岸,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同时大力控制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提高各项指标综合达标水平。

第三,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改善市民生活环境。重点治理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象等“五乱”现象,综合整治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的卫生死角,彻底解决城市环境卫生死角和“脏、乱、差”状况,着力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状况,打造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

(四)发掘城市人文资源,培养文化特色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城镇化造成的文脉遗失。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能光是到历史典籍中去寻找,而要体现在现存的城市形态、名胜古迹、古建筑、风

土人情、自然遗产等方面。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些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精髓,是宝贵的财富,各城市一定要加强保护、修缮和宣传,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要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建设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街区、文化广场、公园、雕塑等,培养城市的文化特色,构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展现自已的独特魅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和软实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如: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住宅的功能配置、工程质量、装修水平和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综合配套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绿色人居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快速发展,中国人居环境也面临着新的历史征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九日

第五篇:人居环境征文

积极参与 共筑美好家园

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 高一五班 解鸿林(女)

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共筑生态宜居家园,是所有泰安人的共同心愿,事关每个市民利益,事关幸福泰安建设,事关泰山在全国、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在我的理想中,生态宜居家园应该是自然人文景观和谐统一,文化遗产管理科学有效,环境保护持续良好,生活方式健康文明。而这些标准的实现,都与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在建设生态宜居家园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矛盾,像破坏污染环境、乱扔乱倒垃圾、乱搭乱建乱占、违反交通规则、不讲文明礼貌等等,都是人们的文明素质不高造成的。因此,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必须提高人文素质,人人参与文明创建,人人争做文明市民。

昔日,我们泰安人民团结奋进、创新发展,荣获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一条条宽阔畅通的马路在市民脚下延伸,一个个整洁宜居的社区在百姓的期待中拔地而起,一场场文明建设活动感染着每一位市民,“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泰安城市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徜徉在泰 1 安的大街小巷,扑面而来的是舒畅愉悦的文明之风,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真诚和谐的温馨氛围。

今天,我们正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城市迈进,共同构建幸福美好家园。共筑生态宜居家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而是泰安形象的重生和再造,是泰安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的庄严宣誓。它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的积极参与,而文明共建活动是一个关键的支撑。自去年开展的“文明城市全民共建行动”活动,在全市上下掀起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热潮,招展着文明创建的旗帜,敲响了文明创建的战鼓,吹拂着全民参与的春风。

文明是一个微笑、一份关爱、一句良言、一次礼让、一种责任。在文明创建过程中,物质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形”,市民素质则是一座城市的“神”。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城是我们的家园。作为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一员,在共筑生态宜居家园的过程中,我们中学生应不断加强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修养,努力提高文明素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共筑生态宜居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下载总述-深圳人居环境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总述-深圳人居环境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居环境参考书

    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式研究 内容简介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居环境稿件

    和谐潍坊 宜居家园 ---潍坊市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郭保礼通讯员 宗加荣 /文 ###/图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个被绿色包围的城市,她传承着数千年古老的中华文明,更......

    人居环境论文

    广西大学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朱盼飞 1103300108 摘要: 大学校园环境直接或间接在影响着人才培养,因为大学时全日制教育,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学的几年中一般都会生活在......

    调整人居环境

    调整人居环境提高您的效益 签订合同见效付调整费 为什么众多企业家十分努力,企业效益一直不太理想? 为什么众多企业家日夜操劳,企业的危机还是无法避免? 为什么过去企业的业绩......

    人居环境倡议书

    人居环境倡议书 人居环境倡议书1 广大村民朋友们:自从我村被县政府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村委会为切实改变我村“脏、乱、差”状况,做了一定的努力。为了保持“道路畅......

    人居环境倡议书

    人居环境倡议书1 全县广大妇女姐妹及家庭:美化家园、人人有责,乡村振兴、家家受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农村新任职妇联干部打赢乡村振兴......

    潍坊人居环境

    潍坊:坚持生态立市 提升人居环境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绿色是潍坊的城市本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把城市绿化作为生态市建设、提升人居环境的重点抓手......

    人居环境复习

    1、 人居环境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作为人聚居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就人居环境体系的层次结构而言,这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