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驻汕部队随军家属安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汕府
【发布单位】汕头市
【发布文号】汕府〔2004〕157号 【发布日期】2004-10-19 【生效日期】2004-10-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汕头市
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驻汕部队随军家属安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汕府〔2004〕15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关于进一步做好驻汕部队随军家属安置工作的意见》已经2004年10月11日市人民政府第十一届第二十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汕头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十月十九日
关于进一步做好驻汕部队随军家属安置工作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军队干部随军家属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大力支持军队建设,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从我市实际出发,现就进一步做好驻汕部队随军家属安置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做好随军家属安置工作,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拥军优属、实现双拥工作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解决军官的后顾之忧,维护部队稳定,支持国防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地把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上位置,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抓好。
二、随军家属劳动就业,坚持实行行政调配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要积极支持、鼓励随军家属自谋职业、自找单位。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是政府负责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创新安置方式,在做好指令性安置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职业介绍机构的作用,定期举办用人单位和随军家属见面会,积极引导随军家属转变就业观念,鼓励随军家属通过劳动力市场到国有、合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中央和省驻汕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都有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的义务,切实保证政府指令性计划的落实。有用工需求的单位,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招用随军家属就业,有生产任务的企业,不得将随军家属列为减员对象。
三、各级政府、各单位要珍惜汕头市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誉,力争随军家属安置就业达到100%。其中,对干部家属随军前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员、职员或工勤人员的,要100%安置就业;对随军前属国有企业的干部,应力争100%安置就业;凡由市政府下达到金平、龙湖、濠江区和各单位安置任务的,也应100%完成。
四、随军家属未就业期间,在国家统一发给其基本生活补贴的基础上,再由政府财政每人每月发给300元的基本生活补助金,已就业的不再发给。其经费来源:户口所在地为金平、龙湖、濠江区的未就业随军家属,其基本生活补助金由市、区财政各负担50%;户口所在地为澄海、潮阳、潮南区和南澳县的未就业随军家属,其基本生活补助金按原财政渠道解决。
对经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推荐、申报就业,并作为政府指令性安置指标下达的就业岗位,随军家属应服从组织安排,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安排的随军家属,将不再享受地方基本生活补助金。
五、对未就业而领取生活补助金的部队随军家属的档案、人事关系实行挂靠。其中,属干部身份的,挂靠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属工人身份的,挂靠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机构管理。挂靠期间免收各项管理费用。凡需办理调动手续的,由挂靠单位办理调出手续。
六、军人所在部队政治机关应当将未就业随军家属名单及时送家属户口所在地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未就业的随军家属符合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由劳动保障部门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凭证享受一次免费职业培训、免收职业介绍及相关税费等优惠。
七、对完成随军家属就业安置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市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能按时完成随军家属就业安置任务、或不愿承担吸纳随军家属就业责任和义务的单位和部门,市有关部门要负责检查督促,责令纠正,对批评教育仍不接收的,市将给予通报批评。
八、随军家属未就业期间领取基本生活补助金的实施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汕头警备区政治部制定。
九、上述意见以及随军家属未就业期间领取基本生活补助金的实施管理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执行。澄海、潮阳、潮南区和南澳县,可参照市的做法,对进一步做好驻区县部队随军家属安置工作提出工作意见。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消防工作的通知(汕府〔2007〕5号)
【发布单位】汕头市
【发布文号】汕府〔2007〕5号 【发布日期】2007-01-19 【生效日期】2007-01-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汕头市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消防工作的通知
(汕府〔2007〕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和广东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全省消防工作的通知》(粤发〔2006〕15号),有效预防火灾,减少火灾危害,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目标提供安全的消防环境,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消防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一)落实各级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政府任期目标,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并督促检查本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消防工作要亲自抓,各级政府分管消防安全工作负责人作为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消防工作要具体抓,其他业务分管领导对业务范围内消防工作负相应领导责任。各区县、镇(街道)、村(居)均应在2007年上半年之前建立防火安全委员会,各区县防火安全委员会主任可由政府分管消防安全工作负责人担任,各镇(街道)、村(居)防火安全委员会主任必须由主要负责人担任。市和各区县要建立消防安全飞行巡查制度,由防火安全委员会组织每月不少于一次的飞行巡查。各镇、街道要建立消防安全巡查员制度,在2007年上半年之前,确保每个村(居)和工业园区配备不少于2人的消防安全巡查员。要完善、落实消防责任考评制度,从2007年起,各级政府对一级政府和本级职能部门每年考评一次。
(二)落实部门依法监管责任。政府各部门应将消防安全工作内容列入本部门工作计划内容,并定期向政府汇报本部门开展消防工作的情况。教育、民政、铁路、交通、农业、文化、卫生、民航、广电、体育、旅游、人防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领导机制和责任制,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措施,定期组织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及时排查和整改火灾隐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消防安全教育列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内容,并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来落实。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行政部门要将消防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普法、培训和科普工作的内容。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开展消防公益宣传。民政部门要组织发动各民间组织将消防工作纳入民间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城管、电信等部门要加强对消防供水、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设施完好,水量、水压充足,信息畅通。要建立健全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对涉及消防安全事项的审批项目,相关行政审批部门要严格依法审批,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收费,谁负责”的原则,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凡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不符合技术规范并可能影响消防安全的单位、场所,有关部门不得予以审批、发证,工商部门要依法注销注册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有关部门对涉及消防安全事项的监督检查,应互相配合,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应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应及时移送其他有关部门并形成记录备查,接受移送的部门应依法及时进行处理。
(三)落实单位消防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单位消防安全第一责任,建立健全“安全自查、隐患自改、责任自负、接受监督”的管理体制。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并对本单位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或火灾事故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经济和行政责任。各单位要依法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明确并落实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确定主管负责人和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还应聘请专职保安消防员,建立并落实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机制。切实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定期进行全面的防火检查,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消防水源要保障充足,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有效。营业性场所要留有足够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且保障畅通,并向顾客宣传防火、灭火、逃生自救常识。
二、加强火灾预防工作,确保公共消防安全
(一)健全和完善我市消防法规体系。要加快《汕头市消防条例》的立法步伐,力争2007年上半年能够颁布实施。争取2007年底前颁布实施《汕头市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消防责任制规定》。
(二)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消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进一步抓好城市社区消防组织、制度、宣传、检查、设施、档案建设等六项基本工作的落实。发挥城市社区警务室和居委会专职工作队伍的作用,依靠物业公司、社区保安队、联防组织等专业性和社区治安志愿者等义务性防范力量做好社区消防工作,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对发生火灾事故和消防工作不达标的社区,今后不得参评“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和“示范社区”。建立健全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将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纳入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和谐村镇建设和平安建设活动。构建“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管、村(居)委组织管理、村(居)民共同参与”的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大力加强村镇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将消防安全布局、消防水源、消防通道、消防设施与村容村貌改造、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工程、能源建设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切实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在农村建立以建制镇专(兼)职消防队为主,集镇、村群众义务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为补充的农村消防队伍网络,提高农村抗御火灾的能力。广泛深入开展“消防宣传进农村”活动,指导农民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提高农民群众识灾防灾能力。提倡和鼓励城市、城镇家庭配备常用灭火器材,高层住户应配备逃生器材,农村家庭也应根据需要,自备相应消防器材,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三)提高消防工作的科技含量。建立城镇消防安全评价体系,对城镇消防安全布局、重大火灾危险源、区域火灾风险、公共消防设施优化配置、城镇消防力量和灭火救援能力、消防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科学评估,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按“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出资,力争在2008年完成火灾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对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状况的动态监控和火灾的早期预警。对全市公众聚集场所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三层及三层以上的出租屋等场所逐步推广应用智能报警逃生门锁、多用途消防救生梯、简易喷淋、独立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提高防控火灾能力。
(四)努力建立新的火灾保险制度。紧紧抓住加入WTO、开放保险市场的有利时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建立新的火灾保险制度,适时实行公共场所火灾公众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定被保险人投保前应具备的消防安全条件,强化承保前的风险评估,明确承保后保险人开展防灾防损的职责,促使投保单位自觉改善消防安全条件,提高自身防范火灾能力。并明确保费收入用于防灾减灾、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的投入比例,发挥保险经济杠杆调节火灾风险的作用,努力形成消防与保险的良性互动机制。
(五)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各级政府要将消防宣传教育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每年制订并组织实施消防宣传教育计划。确定每年的11月为我市的消防安全宣传月,11月9日为消防安全宣传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法制宣传日”、“科普活动周”、“安全生产活动月”等主题宣传活动应当有消防安全宣传的内容。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采取专版、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曝光消防违法行为和重大火灾隐患,广泛开展公益消防宣传,大力宣传消防中心工作、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常识、消防科技知识、消防部队参与灭火和抢险救援工作等情况,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专职、义务消防队员,消防设计、施工人员,维修保养、监理、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易燃易爆场所管理人员,消防产品检验维修人员,必须接受消防安全培训,严格执行消防安全培训合格上岗制度。各事业、社会团体、企业、个体工商户必须对员工进行上岗前消防培训,并每年对员工进行不少于一次消防培训,对未落实消防培训责任的单位、场所从严从重实施行政处罚。
三、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增强抗御火灾能力
(一)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根据公安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消防规划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通知》要求,抓紧完成城镇消防规划和消防队(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任务。各重点(中心)镇应在今年底前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其它镇也应积极创造条件,抓紧编制。由各区县政府责成各乡镇(街道)根据已编制消防规划或建成区道路情况,清理市政消火栓的欠帐情况,制定建设计划,组织实施。可按照企业“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在2007年底前使澄海、潮阳、潮南区、南澳县行政中心所在地,以及东里镇、莲下镇、谷饶镇、外砂镇、陈店镇、关埠镇、两英镇、陇田镇、和平镇、贵屿镇等玩具、毛织、内衣、染布、电子、音像等产业集中的镇(街道)的市政消火栓严重欠帐的现状得到根本好转。中心城区市政消火栓建设由市城管部门组织实施,相关经费按规定列支,争取2007年6月底前100%达到应建标准。
(二)加强消防装备建设。各地要根据城市、城镇建设规划要求,预留消防队站建设用地。2007年底前完成消防水上中队、金平一、二中队和潮南区消防大、中队营房的改造建设,2008年底前完成黄厝围消防中队的营房建设,2009年底前完成特勤消防大队的营房建设。市中心城区2007年购置抢险救援车2辆,国产消防举高车1辆,2008年购置消防举高车1辆,水罐车4辆,2009年购置高喷车1辆,并按标准型消防站标准配齐黄厝围中队车辆装备。澄海、潮阳、潮南三地在2008年底前完成消防举高车、高喷车和多功能消防车的配备。在2006年省消防总队配齐11种个人防护装备的基础上,至2009年,全面更新个人防护装备及消防员特种防护装备。2007年配齐各公安消防大队防火监督检查设备和各中队车载台、基地台、对讲机通信设备;2008年按照省要求配齐主战消防车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和一套灭火救援现场实时图象记录传输设备。
四、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维护社会稳定
(一)加强消防审核、验收工作。各地要大力加强消防审核、验收工作,彻底遏制未经消防审核、验收,擅自施工和投入使用的风气。对不符合城镇消防安全布局要求的建设项目,城市规划部门不得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建筑工程消防设计未经审核合格的,建设部门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对按照国家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中没有消防验收合格文件的,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二)用铁的手腕推进消防安全“一畅两会”专项行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消防安全“一畅两会”专项行动,认真履行整治职责,结合国务院安委部署的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全力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负起抓专项行动的主要责任,对于小娱乐场所和既有建筑,各级政府要督促其整改,并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补办消防手续,对于小作坊和小档口,各镇(街道)要组织落实整改措施,并对其整改情况作出结论性意见。全面整治阶段结束后,各级政府必须将所摸查场所清单和已整改场所清单经领导签名盖章后逐级如实上报,谁漏报、瞒报或上报情况不实,便由谁负责任。清理整治过程中,对于拒不整改隐患的钉子户,当地政府要采取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整治结束后,各区县要及时将未能达到消防整改要求的单位、场所名单汇总至市政府,由市政府以通告的形式发布,要求各相关部门撤消相关批准文件或终止其生产、经营资格(资质)。各部门对本系统、本行业的有关单位、场所要责无旁贷地负起督促清理整治的责任,对不依法整改的单位、场所要动用所能动用的各种手段予以处理,确保隐患得到消除。清理整治结束后,市政府发布的未能达到消防整改要求的单位、场所,各职能部门要撤消相关批准文件或终止其生产、经营资格(资质),并依法作进一步处理。
(三)加大重大火灾隐患的整治力度。进一步贯彻省政府《广东省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制度》(试行),继续对各区县政府实施挂牌督办量化考核。对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各区县政府分管消防工作领导要亲自牵头督促整改,并落实具体的整改责任单位,在督办期内无法改正火灾隐患的,一律实施停产停业。各级安监部门要将重大火灾隐患单位纳入重点监督管理范围,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工商管理部门要督促重大火灾隐患单位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并对逾期未整改合格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依法注销注册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五、大力加强消防队伍建设,提高灭火和抢险救援能力
(一)加强现役公安消防队伍正规化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逐步增加我市现役消防力量。坚持从严治警,认真贯彻部队条令条例,严格部队正规化管理,保证队伍稳定统一。狠抓大练兵长效机制建设,实施全面练兵、岗位练兵和科学练兵,严格落实“三个必训”,提高官兵综合素质。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切实纯洁公安消防队伍。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消防职业特点,逐步提高消防官兵岗位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建立和完善消防官兵意外伤亡保险制度,对因公伤亡和病残的消防官兵进行抚恤,对消防部队转业干部、退伍士兵要采取措施,开辟渠道,优先安置。
(二)大力发展消防协管员队伍。应对现役消防警力不足的实际,发展事业编制消防人员,由市政府组织逐年招聘一批消防协管员,充实到除消防执法岗位和灭火指挥岗位之外的其他消防行政岗位,如内勤、财务、房产管理、业务受理、档案管理等等,把有限的消防警力充分运用到执法和消防执勤岗位。消防协管员可采用事业单位编制,采取逐年招聘充实的办法,争取2007年招聘20人,2008年招聘30人,2009年招聘20人,三年内达到70人。
(三)加快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步伐。坚持公安消防力量为主体,2007―2009年3年分别招收70、80、100名合同制消防队员,充实到各消防中队。加强专(兼)职消防队伍的建设,2007―2009年,全市每年新建20支镇村专(兼)职消防队伍,其中全市中心镇、重点镇和工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的镇(街道)必须在2007年底前建立政府专(兼)职消防队,每支队伍人员配备不得少于10人。达到《消防法》规定的建队要求的企业,必须在2007年底前建立专职消防队,其他企业必须在2008年底前建立义务消防队,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企业应设置专职保安消防队员,2007―2008年全市分别发展126、168、126名专职保安消防队员。
汕头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一月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印发汕头市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分流安置意见的通知(汕府〔2004〕159号)
【发布单位】汕头市
【发布文号】汕府〔2004〕159号 【发布日期】2004-10-22 【生效日期】2004-10-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汕头市
印发汕头市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分流安置意见的通知
(汕府〔2004〕15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汕头市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分流安置意见》业经第2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向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反映。
汕头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汕头市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分流安置意见
为深化我市国有企业改革,规范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妥善安置职工,维护社会稳定:
(一)合法性原则。按照法律法规政策安置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切实解决企业有关社会保险欠费欠帐问题,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合理性原则。确定经济补偿、离岗退养等相关待遇,要与企业改革前的生产经营情况、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和产权转让收益情况相挂钩。
(三)积极稳妥原则。要在明确职工分流安置方案、落实安置资金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凡是职工分流安置方案不具体、资金不落实的,不得实施企业产权变动。
二、职工安置程序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制定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并履行如下程序:
(一)制订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内容包括各类人员基本情况表(企业职工、离休、退休人数及各类人员的花名册)、职工分流安置办法(包括解除劳动关系职工经济补偿标准和金额、离岗退养人员基本生活费标准、离退休人员安置管理有关费用等)、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要进行安置成本测算,明确资金落实情况、实施的步骤和时间等。
(二)制订职工安置方案时应与企业工会协商,听取企业工会的意见。
(三)按规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
(四)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报劳动保障部门备案。
(五)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应提前通知职工本人。企业计发经济补偿金和办理其他有关手续,以职工被解除劳动关系之日为基准日期。
三、分类安置职工
(一)企业改革时应与在职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依法发给一次性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按职工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含视为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发。月工资标准根据出让国有产权收益情况,原则上按600―900元(含100元医疗补助费)的幅度确定。
企业改革前生产正常,效益较好,不拖欠应缴纳税费,职工工资较高,转让国有产权收益较高,有足够支付能力的,计发经济补偿金的月工资标准按职工本人解除劳动关系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发;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计发;职工月平均工资高于企业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按企业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标准计发。
企业严重资不抵债,无法按上述标准执行的,其计发职工经济补偿金的月工资标准,按不低于市政府公布的当地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计发。
计发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范围,按《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确定。工资总额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6个部分组成。
以下情形均视为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计发经济补偿:(1)职工因用人单位的合并、兼并、合资、单位改变性质、法人改变名称等原因进入本单位工作的,改变前的工作年限;(2)因成建制调动进入本单位工作的,改变前的工作年限;(3)原固定工的连续工龄年限;(4)职工因组织原因离开企业期间的工作年限。
职工因个人原因离开工作岗位(如请长假、停薪留职等)的年限,不作为计发经济补偿的年限。
改革后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的职工个人所得经济补偿金,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转为新企业的等价股权或债权。改革时已计发经济补偿金的职工,改革前的工作年限不再计算为改革后企业的工作年限。
(二)企业改革时在职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含5年)或工龄满30年的,可实行离岗退养。离岗退养期间,由企业发给不低于当地失业保险待遇标准的生活费;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其费用由双方按规定负担;企业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该职工也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从事特殊工种职工在离岗退养期间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经劳动保障部门预先核准,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预交到达提前退休年龄期间的养老保险费,按规定一次性缴纳医疗保险费,到达提前退休年龄时,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企业因产权整体转让、关闭解散等情形,其主体不再存在的,企业改革时应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上述离岗退养人员一次性预交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期间的生活费、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其中医疗保险费交至75周岁),退休人员尚未纳入社会统筹的特区补贴(按每人每月25元,从退休之时计至75周岁)以及退管活动经费,其人员及档案转至代理社会保险服务机构管理(生活费由所属社保经办机构委托银行代发)。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由代理社会保险服务机构负责为其申报办理退休手续。退休后人员移交社区管理。
一次性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以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及年递增5%的幅度为缴费基数,按距法定退休年龄的年限和缴费时的费率计算。
一次性缴纳医疗保险费以企业改革当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企业月平均缴费工资高于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按300%计算;低于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按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并按年5%递增计算至法定退休年龄。法定退休年龄后不再计算递增率。
(三)符合计生政策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可解除劳动关系,但其经济补偿金应计至哺乳期满之日,并一次性发放哺乳期满前的工资和有关待遇,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
(四)职工患病或非因工伤病医疗期未满的,可以解除劳动关系,但其病假工资、经济补偿金和有关的医疗待遇应计至医疗期满。医疗期满经市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符合退休条件的,可以办理退休手续;被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达不到退休条件的,应发给12个月企业平均工资的医疗补助费;被鉴定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并有严重医疗依赖的,应发给9个月企业平均工资的医疗补助费;被鉴定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并有严重医疗依赖的,应发给6个月企业平均工资的医疗补助费。
企业平均工资低于全市上社会平均工资60%的,按全市上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计发基数;高于200%的,按全市上职工平均工资的200%为计发基数。参加医疗保险的按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职工工伤或患职业病的,按《工伤保险条例》和省市有关规定办理。
(六)没有为企业提供劳动且没有获得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的挂靠人员,不予支付经济补偿金。
四、妥善安置离退休人员
(一)妥善安置退休人员。改革时企业应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预交退休人员尚未纳入社会统筹的特区补贴费用,为退休人员办理参加医疗保险手续并一次性预交医疗保险费用。特区补贴费用标准每月25元,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为企业改革当月单位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的8%计算,预交时间从预交之时至75周岁。
退休人员管理按《汕头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二)妥善安置离休干部。市直国有企业改革,其离休干部按系统归行政局或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和服务;没有行政局或行政管理部门的,离休干部由市委老干部局统一管理和服务。各区县改革企业离休干部由各区县委老干部局统一管理和服务。
改革企业应为离休干部一次性缴纳下列费用:
1、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足统筹医疗费。统筹医疗费按当年的缴费定额为基数,年满60―69周岁的缴纳15年,年满70―79周岁的缴纳10年,年满80周岁以上的缴纳5年。
2、向同级财政部门缴纳离休干部管理经费。按每人每年2500元(含特需经费每人每年900元;慰问金每人每年800元;参观活动费每人每年400元;公用经费每人每年400元)为基数,年满60―69周岁的缴纳15年,年满70―79周岁的缴纳10年,年满80周岁以上的缴纳5年。
财政部门于每年1月将当年所需费用一次性划拨给同级老干部局,老干部局再根据各单位管理和服务的情况统筹安排使用。如出现合理性超支或新政策出台所增加的费用,由同级财政局承担。
五、妥善解决未被聘用职工的医疗保险
(一)改革时女职工满40周岁、男职工满50周岁,且连续工龄满10年的。如企业改革前生产正常,效益较好,转让国有产权收益足以支付职工安置费用的,企业在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时,比照离岗退养人员一次性预交医疗保险费,并按规定向社会保险代理服务机构一次性预交管理费,其医疗保险关系转由社会保险代理服务机构代为管理。
上述人员重新就业的,不再重复参加医疗保险,今后国家医疗保险政策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未按上述办法一次性预缴医疗保险费的人员,可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办法参保缴费,费用由个人负担。其中,已参加医疗保险人员在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之月起2个月内(失业职工自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的次月起2个月内)按规定参保缴费的,按我市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2个月后才参保缴费的,视为新参保人员,按《汕头市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汕府〔2003〕148号)第六条的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六、做好职工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
(一)企业改革前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改革时应为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补办参加社会保险手续,一次性补缴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企业改革前已参加社会保险但欠缴费的,改革时应一次性缴清。缴纳的费用及利息、滞纳金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企业改革后,属于原企业领导控股或职工内部持股的,原则上重新聘用原企业职工。属于外资、民资收购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原企业职工在新企业就业。改革后的企业应依法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及时为职工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三)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应按规定为其出具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协助失业人员办理失业登记,并在解除劳动关系后7日内将失业人员名单报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失业人员符合法定条件的,应自劳动关系解除之日起60日内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申请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人员档案转到劳动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机构管理,条件成熟时纳入街道(镇)劳动保障机构保管。
(四)鼓励职工利用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协保。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未能重新就业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将其经济补偿金转为协商缴纳养老保险费,以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及年递增5%的幅度为缴费基数,一次性预缴,并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五)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无论是再就业继续参加社会保险,还是通过灵活就业由本人向社会保险代理经办机构委托缴交社会保险费,原养老保险费年限(含视为缴费年限)与此后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规定享受相应社会保险待遇。
七、落实资金
(一)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收益优先支付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安置费用以及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
(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收益不足以支付的,差额部分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产权受让者协商解决,经协商后仍无法解决的,可在同级国有资产收益中统筹解决。
(三)以上渠道仍无法筹足资金的,由同级政府专题研究解决。
八、其他问题
(一)本意见适用于国有企业实施关闭解散或产权转让、兼并、重组为非国有控股企业(国有股所占比例小于50%)的改革。
(二)国有企业改革后仍为国有控股企业(国有股东所占比例大于50%)的,不适用本意见。这类改革企业的职工原则上不作分流安置,原签订的劳动合同继续有效,改革前后职工的本单位工作年限合并计算。
(三)由市、区县政府有关部门或国有企事业单位实际出资开办的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时,其职工分流安置参照本意见执行。
(四)本意见施行前已实施改革或已批准改革方案尚未实施的企业,按原有规定执行。
(五)本意见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六)本意见从发文之日起执行。我市此前出台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有关职工分流安置政策与本意见相抵触的,按本意见执行。本意见未作规定的,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军区关于进一步做好驻皖部队干部随军家属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7〕2号 【发布日期】2007-01-26 【生效日期】2007-01-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军区关于进一步做好驻皖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的意
见
(皖政〔2007〕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军分区(警备区)、人武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文件精神和南京军区《关于进一步做好军区部队干部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的意见》(南京军区〔2006〕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驻皖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把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一)驻皖部队是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安徽、实现安徽奋力崛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驻皖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献身国防的热情,是关心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有效举措。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做好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属地管理。各地要建立驻皖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联席会议制度,就业工作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就学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对管理权限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随军家属的调动进行相应安排;劳动保障部门要对有就业愿望的随军家属,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部门要对部队干部子女就学工作进行安排。各级民政部门和省军区系统各级政治机关要积极做好就业就学工作的军地协调。财政、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抓好相关工作的落实。
二、进一步完善随军家属就业政策
(四)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业等,都有支持和接收部队随军家属就业的义务。有用工需求的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安排随军家属就业,不得收取任何接收费用。
(五)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性照顾的办法,可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随军家属就业。对随军或随调前为机关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随军家属,由拟调入单位按干部管理权限报省组织、人事部门审核,确认后按公务员调转任及事业单位调动有关规定,办理相应调动或聘用手续。随军或随调前为企业正式职工的,劳动保障部门要帮助协调在相同或相近行业就业。
(六)对配偶为团以上干部、荣立二等功以上、被大军区以上授予荣誉称号、在执行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因战因公牺牲或致残(六级以上)、从事飞行或船艇等艰苦工作,以及家庭存在特殊困难的随军家属,由当地政府予以重点照顾安排,确保就业。
(七)保障随军家属就业的稳定性。实行全员合同制和聘用合同制的单位,应与随军家属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在合同期内除法定和约定的解除条件外,不得解除合同。有生产任务的企业,原则上不得安排随军家属下岗。国有、集体企业因破产、停产等原因下岗的随军家属,可申领《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
(八)鼓励各类企业接收随军家属就业。新开办的企业,招收随军家属人数占企业总人数60%以上的,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有条件的地方,当地政府对招用随军家属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可给予适当的支持。
(九)鼓励随军家属自主创业。各级政府要结合全民创业行动,积极帮助有创业愿望和创业项目的随军家属进入当地创业园区,在信贷、场所、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从事个体经营的随军家属,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工商部门优先办理营业执照审批手续,免收当年个体工商管理费;卫生部门免收首次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办理费。
(十)积极引导随军家属转变就业观念。驻皖各部队要加强对随军家属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转变单纯依赖政策照顾、安排就业等传统择业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就业观。
三、积极主动为随军家属提供就业服务
(十一)驻皖各部队要认真做好随军家属就业情况摸底调查,及时与地方劳动保障、人事和民政等部门联系,沟通情况。各级劳动保障、人事、民政部门每年举办1―2次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帮助随军家属实现就业。
(十二)劳动保障部门的职业介绍机构和人事部门的人才交流机构,要为失业求职登记的随军家属发给就业服务卡或就业登记卡,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并建立专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十三)对领取就业服务卡的随军家属未就业期间,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对其实施免费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业技能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四、妥善做好未就业随军家属生活保障工作
(十四)各级政府对已办理当地常住户口三个月以上无工作且无其他固定收入的随军家属,参照驻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补助金。
(十五)随军家属未就业期间的养老、医疗保险等办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3〕102号)执行。社会保险关系军地接续,按照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军区政治部、省军区后勤部《转发〈关于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关系军地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2006〕后联字第45号)执行。
(十六)未就业随军家属的档案,可由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代管。
五、努力保障部队干部子女接受良好教育
(十七)驻皖部队当地政府应就近安排3―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障部队干部子女接受良好教育。部队干部子女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幼儿园接受教育,且家庭有困难的,学校可适当减免有关费用。
(十八)部队干部子女需转学的,驻地教育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手续;属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安排学校就读;属高中教育阶段的,按有关规定安排到相应学校就读。部队干部子女符合借读条件需借读的,学校可酌情免收借读费用。
(十九)部队干部子女参加中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六、切实加大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督查落实力度
(二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的监督检查,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按规定做好就业就学工作的,应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限期纠正。
(二十一)要把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落实情况,作为评选双拥模范城(县)和双拥先进单位的重要内容。
各地根据本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努力抓好驻皖部队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的落实。
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军区 二○○七年一月二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汕头市人民政府印发《汕头市户口迁移若干规定》的通知(汕府〔2003〕132号)
【发布单位】汕头市
【发布文号】汕府〔2003〕132号 【发布日期】2003-07-31 【生效日期】2003-07-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汕头市人民政府印发《汕头市户口迁移若干规定》的通知
(汕府〔2003〕132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筹备组),市府直属各单位:
《汕头市户口迁移若干规定》已经2003年7月11日汕头市人民政府第十一届三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汕头市人民政府
二○○三年七月三十一日
汕头市户口迁移若干规定
第一条第一条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凡申请将户口迁入本市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以下统称城市中心区)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第三条 户口迁移工作应当符合我市人口发展规划,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四条第四条 公安部门负责户口迁移的审核、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
发展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计划生育、外事侨务、民政、对外经济贸易、教育等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本规定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经市组织、人事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调入城市中心区工作的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及其具备随(调)迁条件的配偶、父母、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未成年子女(十六周岁以下,下同)可以申请将户口迁入城市中心区:
(一)调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专(中技)以上学历并取得中级以上职称,或属副处级以上干部;
(二)调入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专(中技)以上学历并取得助师以上职称(含高级技工);
(三)调入教育系统到幼儿园任教的人员,应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到小学任教的,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高级职称;到中学、大中专院校等其他学校任教的,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任教两年以上或取得高级职称;
(四)属特殊岗位人才或急需人才、技能型人才、操作型人才的,应具有中专(中技)以上学历;
(五)属国家统一分配并具有国家有关部门出具入户证明的跨市、县安置的归国留学人员。
前款规定中属夫妻分居两地和父母身边没有子女,要求照顾调动安置的人员,其入户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第六条第六条 城市中心区居民的配偶、未成年子女以及身边无子女的父母(男性60周岁以上、女性55周岁以上),申请投靠配偶、父母、子女的,可以将户口迁入城市中心区。其中,属申请投靠配偶、父母的,当事人还必须提供在原户口地办理的计划生育证明书;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必须全额缴清社会抚养费,并且夫妻一方的户口在城市中心区外五年以上。
第七条第七条 购买城市中心区新建商品房(住宅)的业主及其配偶、父母、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子女,可以根据购房的套内建筑面积数额申请将户口迁入城市中心区,35-50平方米的,迁入1人;51-80平方米的,迁入2人;81-100平方米的,迁入3人;购房面积在101平方米的以上的,迁入4人。
按照前款规定申请入户的,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未成年子女应当与其监护人同时申请。
第八条第八条 经市政府批准成立的经营合作期在5年以上的内联企业,根据该企业的投资总额配给职工集体户口,投资总额在100万元-500万元的,配给5人;投资总额在500万元-1000万元的,配给10人;投资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配给15―20人。在城市中心区工作2年以上的该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可以申请将户口迁入城市中心区,其中,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助师以上职称;技术骨干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或高级技工以上等级证书。
按照前款规定迁入户口的人员已婚的,其配偶及符合计划生育规定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
第九条第九条 华侨、港澳台同胞来城市中心区投资兴办企业的,其亲属可以根据投资数额申请将户口迁入城市中心区,每投资50万美元迁入1人。
华侨、港澳台同胞来城市中心区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其亲属可以根据捐资数额申请将户口迁入城市中心区,每捐资50万港元迁入1人。
第十条第十条 经市政府驻外机构管理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外地驻汕办事机构,可以根据该机构性质配给集体常住户口,属办事处的配给5人,属联络处的配给3人,其符合本市规定的干部调入条件的工作人员可以申请将户口迁入城市中心区。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下列人员可以申请将户口迁入城市中心区:
(一)年龄在35周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专(中技)以上学历并取得高级职业资格,经市人事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招收录(聘)用的干部、工人;
(二)根据市政府《关于引进优秀人才来汕工作的若干规定》引进的优秀人才及其配偶、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未成年子女;
(三)年龄在3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来城市中心区自谋职业的人员;
(四)经市民政部门批准发给《收养登记证》的城市中心区居民的子女;
(五)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调(迁)回城市中心区,现家庭基础仍在城市中心区的困退知青和支边内调人员;
(六)经市人事、民政或老干部管理部门批准,家庭基础在城市中心区的离退休干部;
(七)经国家、省公安部门批准回城市中心区定居的外籍华人、华侨、台湾同胞以及符合安置条件的归国难侨;经市公安部门批准回城市中心区定居的港、澳同胞;
(八)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未成年子女,其父母均从事远洋、地质、勘探等野外作业或均是现役军官,并在城市中心区有亲属的;
(九)经市人事部门批准安置在城市中心区工作的军队转业干部及其随调(迁)家属;
(十)经部队师级以上政治部批准,符合随军条件的驻汕部队军官的家属;
(十一)受市政府表彰的优秀外来劳务工;
(十二)在城市中心区连续暂住七年以上并连续七年申领暂住证、有合法固定的住所、有合法就业或经营证明、有计划生育证明、无违法犯罪记录的流动人员;
(十三)经市人事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接收分配工作的生源地不在城市中心区的普通高等、中等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
(十四)生源地在城市中心区的普通高等、中等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
(十五)原家庭基础在城市中心区的退学人员、境外就业人员、寄养在外地的未成年人、劳改释放人员、以及解除劳教、少教人员;
(十六)按国家计划统一录取的普通高等、中等院校的外省生源新生;
(十七)办理恢复户口手续的公派或自费出国留学人员,以及公派或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外生育的子女;
(十八)经上级民政部门批准安置来城市中心区的转业士官、复员退伍军人。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公安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本规定规定的条件审核户口迁移的申请,并在公安部门警务公开规范的时间内作出决定是否核准,不同意户口迁移申请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公安部门应当将涉及户口迁移的条件、办理程序以及有关手续等事项向社会公开。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当事人对公安部门做出的审核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户口迁移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本规定所称的“以上”、“以下”均含本数。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市公安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和南澳县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户口迁移办法。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本规定实施前市政府发布的有关户口迁移的政策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