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碳汇资源估算与碳汇产业发展潜力分析重点
内蒙古碳汇资源估算与碳汇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碳汇产业是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吸收温室气体为资源,从事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节能减排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的综合性的产业集合体。它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农田有机肥料、牧草品种的开发、风力、太阳能和煤气发电等清洁能源生产、碳捕捉封存等。
内蒙古作为碳源大区,目前依然处于“高碳消耗”状态。2000 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率的提高,能源需求增加了 3 倍,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近3 倍。但是,丰富的森林、草场、荒漠资源和可再生资源,让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低碳资本。按照国家的国土功能区规划,内蒙古西部沿黄河交通干线经济带是国家重点开发的能源基地之一,而内蒙古东部的森林与草原地区是国家禁止开发的生态保护区。
因此,提高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排放成本(使负外部性内部化),通过区域转移支付,使内蒙古东部“美丽发展”的正外部性内部化,是未来内蒙古均衡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思路。因此,建立一套适合内蒙古区情的碳汇计量方法是落实基本思路的重要前提。
内蒙古碳汇资源的估算
内蒙古具有丰富的碳汇资源,包括森林、草地、荒漠和农田等。据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韩国栋介绍,初步估计,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森林 39% -40%,草地 33 -34%,农田 20% -22%,其他 4% - 7%。文中主要估算了森林、草地和农田的碳储量。
2. 1 森林资源的碳汇估算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最大的碳库,它占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碳库的 60%,土壤碳库的45%,陆地生态系统与空气交换二氧化碳的 90% 发生于森林。森林不仅在维护区域生态环境上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全球碳平衡中也有巨大贡献。
文中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
[1]估算了内蒙古森林碳储量。森林蓄积量扩展法的基本思路为: 以森林蓄积(树干材积)为计算基础,通过蓄积扩大系数计算树木(包括枝枒、树根)生物量,然后通过容积密度(干重系数)计算生物量干重、再通过含碳率计算其固碳量。这样计算出来以立木为主体的森林生物量碳汇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树木生物量固碳量与林下植物固碳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树木生物量固碳量与林地固碳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森林全部固碳量。森林全部固碳量计算公式为:Cf= ∑(Sij× Cij)+α∑(Sij× Cij)+β∑(Sij× Cij)(1)Cij= Vij× δ × ρ × γ(2)式中: Sij为第 i 类地区第 j 类森林的面积,Cij为第 i 类地区第 j 类森林类型的森林碳密度,Vij为第 i 类地区第 j 类森林类型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α 为林下植物碳转换系数,β 为林地碳转换系数,δ 为生物量扩大系数,ρ为容积系数,γ为含碳率。在计算内蒙古森林碳汇潜力的过程中,各种换算系数取 IPCC 的默认值:1)森林资源蓄积扩大系数δ,该系数功能就是将树木蓄积量转换成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蓄积量,国际通用IPCC默认值为1. 90;2)含碳率γ,该系数是为了将生物量干重转换成固碳量的换算系数,国际通用 IPCC 默认值为 0. 5;3)容积密度ρ,该系数是为了将森林全部生物量蓄积转换成干重的换算系数,IPCC 默认值为 0. 5;4)林下植物固碳量换算系数α 为0. 195,其作用是根据森林生物量计算林下植物固碳量;5)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β 为 1. 244,其作用就是根据森林生物量固碳量计算林地固碳量。计算结果(表1)。
2. 2 草地资源的碳汇估算
表 1 内蒙古 2003 年和 2009 年森林碳储量Tab. 1 Forest carbon storage of Inner Mongoliain 2003 and 2009年份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万 hm2)总蓄积(万 m3)森林全部碳(万 t)2003 17. 57 2078. 90 129000. 00 149472. 302009 20. 00 2366. 40 136100. 00 157699. 07注:2003,2009 年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总蓄积量来自 2003,2009 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草原生态系统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性。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局限,人们仅仅注重草地承载牲畜和提供饲草料的功能,而忽视了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维护生态多样性等其他功能,对草原认识和重视不够。草原生态系统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场所,是重要的碳汇资源。
文中采用碳密度方法估算了内蒙古草原碳储量。碳密度[2]方法是根据土壤的类型和面积及各种不同类型土地碳密度来测算的,公式如下:土壤碳储存量 = Σ(土壤面积 × 土壤容重 × 土层厚度 × 土壤含碳量)(3)植物体有机碳储存量 = Σ(草原面积 × 标准样地生物量 × 植物体含碳量)(4)第 5 期 李长青等 内蒙古碳汇资源估算与碳汇产业发展潜力分析·163·总的碳存储量 = 土壤碳储存量 + 植物体有机碳储存量(5)估算植被碳储量,通常按照植物有机干物质中碳占的比重转换为碳量[3 -5],这里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转换率 0. 45 将生物量统一以碳(g/C ·m- 2)的形式表示。具体的计算结果(表 2)。
2. 3 农田资源的碳汇估算
农田生态系统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农业土壤碳储量占全球碳储存总量的 8% -10%。在人类耕种、施肥、灌溉等管理活动影响下,农业土壤中碳库的质和量迅速变化。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可分为对碳的吸收、固定、排放和转移四个部分,刘允芬[6]根据这四部分对其碳平衡进行了估计,认为当前农田是一个弱碳汇。
2. 3. 1 碳吸收的估算
表 2 内蒙古温带草地植被碳储量Tab. 2 Carbon storage in temperate grasslandin Inner Mongolia草地类型面积(106hm2)地上碳储量(万 t)地下碳储量(万 t)总碳储量(万 t)草甸草原 7. 92 704. 88 4934. 16 5639.04典型草原 25.1 1405. 60 7781. 00 9816.60荒漠草原 10. 77 280. 02 1453. 95 1733.97草甸 10. 09 686. 12 3914. 92 4601.04温带草地 53. 88 3076. 62 18084. 03 21160.65注: 草原面积数据来自内蒙古草原勘探设计院。
参照李克让
[7]的估算方法,采用不同种类作物经济系数和碳吸收率来估算作物的生育期内对碳的吸收。具体的估算步骤如下:已知经济产量 Yw,生物产量(总干物质)Dw,经济系数 Hi的关系如式:Dw= Yw/ Hi(6)则作物全生育期对碳的吸收量 Cd为:Cd= CfDw= CfYw/ Hi(7)Cf作物合成 1g 有机质(干重)所需要吸收的碳。式中: Hi和 Cf按照中国主要农作物经济系数 Hi和碳吸收 Cf[12]。文中根据内蒙古地区农作物种类,主要计算了小麦、玉米、马铃薯、向日葵、大豆、甜菜、油菜籽等作物的碳储量。
2. 3. 2 碳排放部分的估算
T. O. West[8]认为全碳分析包括对能源使用和初级燃料、电、肥料、石灰、杀虫剂、灌溉、种子生产和农田机械带来的碳排放估计。
(1)肥料生产带来的碳排放(E
f)。生产化肥需要大量的能源,这主要包括生产部分、运输过程和使用过程中耗费的化石燃料和电能,而电能最终来自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生产过程要释放碳。这里采用如下的公式:Ef= Gf× A(8)式中: Ef为农田肥料生产带来的碳排放,Gf为化肥使用量,A 为系数,这里参照 T. O. West 的转换系数A = 857. 54kgCMg- 1。
(2)农用机械使用及操作带来的碳排放(Em)。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用机械一方面直接使用化石燃料,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用电能来间接消耗化石燃料。用公式表示如下:Em=(Am× B)+(Wm× C)(9)式中: Em为农业机械使用带来的碳排放,Am为农作物播种面积,Wm为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B、C 为转换系数,其中 B = 16. 47kgChm- 2,C =0. 18kgCkw- 1。
(3)农村用电带来的碳释放(E
p)。文中研究中把农田当作生态系统来看待,因此也应该把农村当作系统中的一部分,把农村用电量也计算在内。可采用下式:Ep= Wp× C(10)式中: Ep为农村用电带来的释放,Wp为农村用电总动力(万千瓦),C =0. 18kgCkwh- 1。
(4)灌溉过程带来的碳释放(E
i)。灌溉过程需要电能,从而也会因耗费化石燃料而释放碳。灌溉过程带来的碳排放可以用下式表示: Ei= Ai× D(11)式中: Ei为灌溉过程释放的碳,Ai为灌溉面积,D 为转换系数,这里采用 D =266. 48kgC hm- 2。
农田生态系统总的碳排放为: E
t= Ef+ Em+ Ep+ Ei(12)2. 3. 3 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估算以上两个部分内容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和碳排放各自进行了估算,根据以上结果可以估算出农田生态系统的净碳汇。
· 164·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第 26 卷Nc= Cd- Et= CfYw/ Ht-(Ef+ Em+ Ep+ Ei)(13)具体结果(表 3)。
2. 4 内蒙古碳汇资源总量
内蒙古碳汇资源总量 = 森林碳汇 + 草地碳汇 + 农田碳汇(14)由上面的公式可得,2003 年碳汇为 172049. 1 万 t 碳,2009 年碳汇为
180948. 2 万 t 碳,2009 年比 2003年碳汇总量增加了 8899. 09 万 t 碳。这是由于近年来,自治区围绕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这一主线,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煤炭转化、节能减排等科技示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努力缩减碳源扩充碳汇。因此,内蒙古是减碳重点区域同时也是减碳潜力大区。
碳汇产业潜力分析
3. 1 森林产业碳汇潜力3. 1. 1 森林产业间接碳汇潜力表 3 内蒙古 2003 和 2009 年农田净碳汇(单位:万 t)Tab. 3 The net carbon sink of farmlandin Inner Mongolia in 2003 and 2009(unit:million tons)年份 碳吸收 碳排放 净碳汇2003 1618. 60 202. 45 1416. 152009 2399. 99 311. 52 2088. 47数据来源: 2003 和 2009 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森林木材可以替代能源和原料进行生产起到间接固碳的效应。通过减少毁林、改进采伐作业措施、提高木材利用效率,可减少陆地碳排放量。以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生物能源、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可减少能源和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间接固碳。
3. 1. 2 森林产业直接碳汇潜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内蒙古发展碳汇林业的速率并不算高,但总的生物量巨大。研究表明: 处于生长旺盛时期的中幼龄林具有较强的固碳速度和固碳潜力,成熟的森林固碳量达到最大值,而继续固碳的能力几乎为零[9]。森林只有新增蓄积和新增加的叶、茎、根才能形成新的碳汇,原有的森林蓄积量是过去已固定的碳汇的一部分,它本身如不生长,就不增加对碳的吸收,依靠它产生的生长量才增加碳的吸收。据统计内蒙古现有森林资源中幼龄林面积占 61. 12%,成熟和过熟林只有23. 22%,大部分森林属于中幼龄林,正处于旺盛的生长期,固碳潜力巨大。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在内蒙古均有分布[10];全区目前还有 1560 万 hm2宜林荒山荒地,可以为发展碳汇造林项目提供丰富的林地资源。2007 年,赤峰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为荒漠化地区乔灌混交造林项目申请 CDM 碳汇项目奠定了基础。内蒙古林业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 2011 -2020 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 0. 067 亿 hm2,年均完成 66. 67 万 hm2。按照规划,到 2015 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 21. 5%,全区生态状况实现”整体遏制,治理区全面好转“,林业结构更趋合理。到 2020 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通过造林绿化等各项林业生态建设措施到 2020 年,我区新增森林面积356. 8 万 hm2(其中退耕还林新增 11. 33 万 hm2),全区森林面积达到 2731. 9 万 hm2。如果在扩大森林资源的同时,加强森林的集约经营,提高森林单位蓄积量,假设单位蓄积以后增长到 100m3/ hm2。
文中采用前文介绍的森林蓄积量扩展法[1]计算思路和方法,结合内蒙古森林规划目标,计算内蒙古森林资源碳汇容量与潜力。
图 1 内蒙古森林资源碳
汇容量与潜力(单位:万 t)Fig. 1 Carbon sink capacityand potential of forest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unit: million tons)由图 1 可以直观的看出,内蒙古森林资源碳汇潜力巨大,由 2009 年的157699. 07 万 t,增长到 2015 年的 294761. 69 万 t,2020 年达到 316545. 25 万 t。
由此可见,内蒙古森林碳汇储量可观,发展森林碳汇项目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3. 2 草地产业碳汇潜力
3. 2. 1 利用本土资源开发碳汇价值近年,我国各城市愈来愈注重城市绿化,进口草种占我国草种 80% -90%,我们的环境是干旱的、寒冷的、多风的,对欧洲的进口草基本不适应。内蒙古的草种根系发达、抗旱,只需进口草的 10%的用水就可达到景观绿化,而且固碳量高。所以,我国应该利用本土化资源开展城市绿化,草原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低投入、低消耗,才能走上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内蒙古的草具备这个特性,能够快速固碳,碳汇价值很高。
3. 2. 2 适当放牧,改良家畜品种草原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是草原畜牧业的重要基础,其基本的生产功能就第 5 期 李长青等 内蒙古碳汇资源估算与碳汇产业发展潜力分析·165·第 26 卷 第 5 期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Vol. 26 No. 52012 年 5 月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y. 2012文章编号:1003 -7578(2012)05 -162 -07内蒙古碳汇资源估算与碳汇产业发展潜力分析*李长青,苏美玲,杨新吉勒图(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呼和浩特 010051)提 要:《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使碳汇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有前瞻性的国家和地区应该认识到发展碳汇产业的前景。文中定义了碳汇产业的概念,分别采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碳密度方法、李克让和 T. O. West 的提出的方法对内蒙古的森林、草地、农田碳汇资源进行了估算,2003 年为 172049. 1 万 t,2009 年为 180948. 2 万 t。对内蒙古碳汇产业发展进行了潜力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碳汇产业;潜力分析;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 F124. 5 文献标识码: A
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国采取了积极的姿态应对,先后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到 2008 -2010 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 6 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 1990 年减少5. 2%,并提出了三种减排机制: 排放贸易(ET)、联合履约(J 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政府已郑重向全世界宣布: 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 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 15% 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 2005 年增加 4000 万hm2和 13 亿 m3。我国在提出上述目标的同时,还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目前,林业碳汇成为 CDM 项目的主导,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CDM 注册项目还不包括草地和荒漠,它们的碳汇价值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内蒙古地域广阔,有丰富的森林、草地、农田、荒漠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碳汇资源,碳汇潜力巨大。文中根据内蒙古地域的植被特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森林、草地、农田资源的碳汇现状进行了估算。内蒙古具有巨大”减碳增汇“潜力,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发展碳汇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碳汇和碳汇产业概念的界定
1. 1 碳汇的定义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是一个”碳源“,其中能够大量将温室气体从大气中移除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是一个”碳汇“。从碳汇途径角度,可分为人工和自然碳汇。人工碳汇指碳捕捉与封存,指的是将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捕获,然后将其泵入海底、沙漠或陆地下面进行封存。自然碳汇主要包括海洋碳汇、湿地碳汇、森林碳汇、草地碳汇、农田碳汇、荒漠碳汇等。
1. 2 碳汇产业的定义
*收稿日期: 2011 -4 -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碳核算的内蒙古经济能源环境动态 CGE 模型的政策模拟及低碳政策选择(71163031);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 内蒙古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创建及环境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2010MS1002);内蒙古自然科学重点基金: 基于情境理性的不确定条件下管理决策理论与实施方法研究(2009zd13);内蒙古工业大学重点项目: 内蒙古 CGE 模型及环保政策效应研究(ZD201019)资助。
作者简介: 李长青(1956 -),男,湖北省安陆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不确定条件下的管理,能源经济。
E - mail: nmgdlcq@ 163. com通讯作者: 苏美玲(1986 -),女,陕西神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不确定条件下的管理,能源经济。
E - mail: nmsumeiling@ 163. com是放牧。但出于保护草原的目的,许多草原都已经禁牧围封了。将来应该让已经恢复的草原适当放牧,适当放牧也是碳汇,不是排放源。我们可以减少家畜,但是要改良家畜。
3. 2. 3 培育优良的牧草品种
培育优良的牧草品种,将增大畜牧业中的饲草供应,进而减低了家畜对草原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研究培育对草地表土保护力更强的牧草新品种,将大大减少家畜放牧和农业耕作对土壤的破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草原的固碳潜力。
3. 3 农田产业碳汇潜力
3. 3. 1 调整耕作制度耕作制度对农田碳储量有很大影响。目前,我区大兴安岭沿麓旱作小麦区主推以”活土保墒“为目的的土地标准化作业、免(少)耕机条播等技术;阴山丘陵旱作小麦区主推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的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农田土壤的碳源,免耕法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扰动,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2009 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 692. 8 万hm2,如果全部能够采用免耕法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将可以创造 11. 93 万 t 碳汇资源。
3. 3. 2 改善施肥方式
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及微生物活性都具有重要影响,施用不同的肥料对农田碳循环的影响差异显著。现在,我区大豆、玉米改粗放施肥为配方施肥,马铃薯增施有机肥、施用专用肥技术。国内的很多研究者对不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利用方式下的施肥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大都表明了有机肥或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能够增加土壤表层碳储量和提高土壤固碳能力。2009 年,全区累计化肥使用量为171. 42 万 t,如果农作物能改善施肥方式,可创造 147 万 t 碳汇资源。
3. 3. 3 提高秸秆利用率
我区秸秆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技术含量较低,仍停留在粗放和落后水平上,亟待开发利用。尤其是小麦和油葵的秸秆利用目前几乎为零,不是就地焚烧就是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玉米秸秆也仅仅作为饲料利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向日葵秸秆腐熟还田,如果每亩还田秸秆 200kg,可以少施 20%的磷肥和钾肥,即每亩少施 2kg 氯化钾和 5kg 过磷酸钙,每亩节省化肥投入 15 元。秸秆还田对于增强土壤活性、减少板结、提高耕地质量大有好处,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达到改良土壤、减少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3. 3. 4 加大沼气池建设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认真研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问题,探索出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治污模式,走出了一条畜禽养殖场治污治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新路子。截止 2009 年底,全区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 43. 2 万户,”十二五“期间,全区利用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新建户用沼气 53. 55 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 589 处,加之规划建设的 2500 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将有效缓解集约化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并可为 10 万左右的农牧户供应沼气。
3. 4 新能源碳汇潜力
3. 4. 1 风力发电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风能资源丰富。目前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 8. 98 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风能资源储量为 1. 5 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利用风能资源总量的一半,居全国第一。”十一五“以来,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迅速,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由 2006 年初的 17 万千瓦猛增到 2010 年底的 870 万千瓦,风力发电达 177. 2 亿千瓦时,5 年增长 50 倍,风电并网装机容量一直居全国首位。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郝益东表示,根据现有的发展速度,再过五年,内蒙古的风力发电能力将达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项目 - 三峡工程的水平。三峡的发电装机是 2000 万千瓦,从目前来看,内蒙古自己就达到 870 多万千瓦。
如果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预计到 2015 年内蒙将达到 3000 万千瓦,累计发电达 611. 03 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 2040. 84 万 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4643. 83 万 t,二氧化硫 54. 99 万 t,氮氧化物 24. 44 万 t。
3. 4. 2 太阳能光伏发电
内蒙古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占有量居全国第二,太阳总辐射量在每平方米 4800 ~6400 兆焦耳,年日照时间为 2600 ~3200 小时,是太阳能高值地区之一。内蒙古凭借丰富的太阳能和硅矿资源,近年来大力发展了可再生能源,全力打造光伏产业基地。全球最大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研发生产企业 - 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将在内蒙古自治区建设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人类使用太阳能项目。根据双方签署的谅解备忘· 166·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第 26 卷录,双方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建设一座拥有 2G 瓦(2000 兆瓦)发电能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厂,发电将达到 407. 4 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 1360. 72 万 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3096. 24 万 t,二氧化硫36. 67 万 t,氮氧化物 16. 30 万 t。
3. 5 工业碳汇潜力
目前,中盐吉盐化集团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在阿拉善盟经济开发区正式签订碳减排购买协议,苏格兰皇家银行将购买中盐吉盐化集团 40 万 t/年聚氯乙烯(PVC)工程配套项目 - 电石渣制水泥项目 10 年内(2011 年 1 月 -2020 年 12 月)的温室气体(CO2)排放量指标,累计约 294 万 t。
碳捕获和封存(CCS)指二氧化碳从工业或相关能源中分离出来,输送到一个封存地点,并且长期与大气隔绝的一个过程。CCS 会成为工业终端部门最终实现零碳排放的重要技术,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合成氨、炼油、乙烯等高耗能工业采用碳封存和捕获技术前景明显。但是 CCS 减排成本相对较高,且在我国技术还不成熟,仍需进一步发展。
碳汇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从概念入手,普及碳汇相关知识。编写相关的书籍或杂志,让人们了解碳汇的基本知识,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明白用”清洁空气换取真金白银“的原由,人们知道了其中的奥秘,就能更好的开发、获利。
(2)从系统入手,研究探索碳汇开发、计量、交易的整个过程。1)结合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碳汇的相关研究成果,制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标准,测算当前内蒙古碳汇储量及价值量[11],为开展碳汇贸易奠定基础。2)学习和借鉴国际碳交易规则,结合自身条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出碳汇交易规则、利益分配和管理机制。
(3)从经济效益入手,构建碳汇交易市场[12]。从”碳汇产业 - 二氧化碳 - 经济“三者的关系入手,参照国际碳汇市场的规则,结合内蒙古实际情况,建立碳汇基金和碳交易场所,引导碳汇产业健康发展。
(4)从市场稳定入手,健全碳汇法制建设。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规范性与激励性制度安排对推进碳汇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相关法制的制定与健全是发展内蒙古碳汇市场的基本依据和保障。
(5)从 CDM 项目研究入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13]。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履约的灵活境外减排机制之一。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未来中国可提供世界清洁发展机制所需项目的一半以上,约合 1 亿 -2 亿 tCO2当量的温室气体,这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因此,中国应该重视CDM 项目的研究,扩大开发运用 CDM 项目的内容和范围,加大引进力度。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使发展中国家取得温室气体的减排资金和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郗婷婷,李顺龙.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6): 519 -522,526.[2]马文红,韩梅,林鑫,任艳林,王志恒,方精云. 内蒙古温带草地植被碳储量[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3): 192 -194.[3]朴世龙,方精云,贺金生,肖玉. 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J].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4): 491 -498.[4]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库[A]. 见: 王庚辰,温玉璞,编. 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监测及相关过程[C].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5]王绍强,周成虎,罗承文. 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1999,18(3): 238 -244.[6]刘允芬.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功能[J]. 农业环境保护,1998,17(5): 197 -202.[7]李可让. 土地利用变化和温室气体净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M]. 北京: 气象出版,2000.[8]West T. O. Gregg Marland. A 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carbon emissions,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 : 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in the United States [J]. 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2,91: 217 - 232.[9]支钢伟,何彬林,曹杨生. 浙江省绍兴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2): 221 -225.[10]周承英. 以”碳汇“为契机,大力推进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3(5): 69 -70.[11]洪冬星. 内蒙古环境容量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0,28(4): 105 - 111.[12]闫学金,傅国华. 海南碳汇研究初探[J]. 热带林业,2008,36(1): 5 -6.[13]钱海燕,樊哲文,方豫,黄灵光. 江西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潜力分析[A]. 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天津: 农业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720 -721.第 5 期 李长青等 内蒙古碳汇资源估算与碳汇产业发展潜力分析·167·Carbon sink industry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Inner MongoliaLI Changqing,SU Meiling,YANG Xinjiletu(Management School,Inner Mongolia Industry University,Hohhot 010051,P. R. China)Abstract: Carbon sink becomes a scarce resource and causes a high attention by the signing of ” Kyoto Proto-col" . Forward - look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sink industry. In this paper we defined the concept of carbon sink industry,and used essence theory of forests,carbon density method,Li and T. O. West methods to estimate Inner Mongolia's forest,grassland,farmland car-bon sinks resources. In 2003 there were 17. 2 × 108tons of carbon,and in 2009 were 18. 1 × 108. The potential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arbon sink in Inner Mongolia was analysed and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Key words: carbon sink industry;potential analysis;Inner Mongolia· 168·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第 26 卷
第二篇:碳汇基础知识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碳汇基础知识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外交领域的热点。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已被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增加碳汇和保护森林减少排放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未来30-50年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新的惠及全球、全人类的伟大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普及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倡导公众参与碳汇林业建设,本报与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气候办)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联合开设“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看台”专栏,从今天起陆续刊发相关知识,敬请读者关注。
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组成所造成的气候改变。
碳汇与碳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林业碳汇是指森林碳汇与管理政策包括碳贸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是指可导致大气增温的气体。温室气体的种类很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目前将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列为管制对象。其中,以二氧化碳为主。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能够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的现象。因这种作用类似于栽培植物的温室,故称为温室效应。
碳汇林业与碳汇造林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碳汇林业是指以应对气候变化、积累碳汇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
其内涵包含5个方面:1.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2.除了积累碳汇外,要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整体服务功能,推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促进社区发展,发挥森林的多重效益;3.建立与国际接轨并符合中国实际的技术支撑体系;4.促进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气候意识的提高;5.借助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推动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
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与普通的造林相比,碳汇造林突出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碳汇计量与监测等特殊技术要求,强调森林的多重效益。只有按照碳汇造林技术要求造林,并按照碳汇造林检查验收办法验收、经有资质的单位按规定进行碳汇计量监测的人工林才可称为碳汇林。
气候变化的原因、趋势和应对策略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式发布了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在此报告中用大量数据证实: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大类,但主要是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毁林开荒等,向大气中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不断加剧的结果。
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化前的280ppm增加到2005年的379ppm,导致全球气温在过去100年里约增加了0.74℃,造成海平面上升、山地冰雪融化、降水量分布和频率及强度发生显著变化、极端天气现象不断增加,并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全球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未来100年,全球气候还将持续变暖,将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将会继续上升,这将使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到2100年上升1.4-5.8℃,给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为了维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缓主要是指在工业、能源等生产过程中,采取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通过增加以森林为主的绿色植被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以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适应主要是指主动采取措施,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对气候变暖的适应能力,防止或减少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介
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4个国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英文缩写UNFCCC)。《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至今已有194个国家加入。《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而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由序言及定义、目标、原则、承诺等26条正文组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制定了一个总体框架。其最终目标是:根据本《公约》的各项有关规定,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
《公约》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使温室气体的排放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和技术援助以帮助他们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而发展中国家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减限排义务,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相关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履行《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特别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简称《国家方案》)。《国家方案》回顾了我国气候变化的状况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不懈努力,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阐明了我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我国的《国家方案》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作出贡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七大挑战
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以下七大挑战:
一、现行发展模式的重大挑战。目前,世界上尚没有既有较高的人均GDP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水平又能保持较低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先例。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持续增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以煤为主能源结构的巨大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我国在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能源技术自主创新的严峻挑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存在,这对减少碳排放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四、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一是要加快森林植被和湿地的恢复,增加森林碳汇;二是要加强森林经营和森林保护,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现象仍相当严重,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林地、湿地等生态保护的压力加大。现有可供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差的西北地区,给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长期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减少病虫害和杂草蔓延,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六、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等;发挥好河流功能的同时,保护好河流生态系统,对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七、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现实挑战。未来中国沿海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对中国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出了现实的挑战。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与林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一、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林业政策和措施
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快林业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和清理工作。制定天然林保护条例、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等专项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加强执法检查,扩大社会监督,建立执法动态监督机制。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2.改革和完善现有产业政策。继续完善各级政府造林绿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部门绿化责任制,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义务植树的多种形式,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工作的深入发展。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推动植树造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增加森林资源和林业碳汇。
3.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抓好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通过有效实施上述重点工程,进一步保护现有森林碳贮存,增加陆地碳贮存和吸收汇。
二、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林业政策和措施
1.制定和实施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制定湿地保护条例等,并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增加和强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条款,为提高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法制化保障。
2.强化对现有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对天然林禁伐区实施严格保护,使天然林生态系统由逆向退化向进展演替转变。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有效减少人为干扰和破坏,遏制湿地面积下滑趋势。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提高自然保护区质量,建立保护区走廊。加强森林防火,建立完善的森林火灾预测预报、监测、扑救、林火阻隔及火灾评估体系。积极整合现有林业监测资源,建立健全国家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加强森林病虫害控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及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综合防治,扩大生物防治。
3.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研究与开发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技术,研究选育耐寒、耐旱、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森林植物在气候适应和迁移过程中的竞争和适应能力。开发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技术,特别是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修复、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等相关技术,降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加强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包括森林环境、荒漠化、野生动植物、湿地、林火和森林病虫害等监测技术,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体系,提高预警和应急能力。
发布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07年6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为《国家方案》),并把林业纳入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2009年6月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并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按照《国家方案》的要求,2009年11月,国家林业局编制、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下简称《林业行动计划》),并要求各级林业部门认真学习、积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极宣传和落实《林业行动计划》。
实施《林业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重要承诺的需要。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林业“双增目标”。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措施之一,《林业行动计划》就是落实这些措施的具体行动。
实施《林业行动计划》,是落实《国家方案》赋予林业任务的需要。《国家方案》中,明确把林业纳入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6个重点领域和适应气候变化的4个重点领域。《林业行动计划》提出了落实《国家方案》的具体措施,以指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上下一心,共同推进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实施《林业行动计划》,是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发挥我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的需要。我国林业肩负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承担着提供生态产品、物质产品、生态文化产品的艰巨任务,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林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增加、生态状况的改善和林业碳汇功能的增强,对于建设⑧生态文明、提高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主要内容
2009年11月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5项基本原则、3个阶段性目标,实施22项主要行动,采取7项保障措施。
5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林业发展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相结合;二是坚持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相结合;三是坚持增加碳汇和控制排放相结合;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五是坚持减缓与适应相结合。
3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10年,年均造林面积400万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森林蓄积量达到132亿立方米,全国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较大增长;二是到202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500万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森林蓄积量达到14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到2050年,比2020年净增森林面积47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林业发展重点转向全面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阶段,森林碳汇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实施22项主要行动包括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和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是: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实施重点工程造林,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加快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实施能源林培育和加工利用一体化项目;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扩大封山育林面积,科学改造人工纯林;加强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提高林业执法能力;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提高森林病虫鼠兔危害的防控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质材料;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加强木材高效循环利用;开展重要湿地的抢救性保护与恢复;开展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示范。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是: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建立典型森林物种自然保护区;加大重点物种保护力度;提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荒漠化地区的植被保护;加强湿地保护的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
7项保障措施是:加强领导,积极开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强化科技,推进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注重培训,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深入宣传,不断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创新机制,推进林业改革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突出重点,增加林业建设资金;服务大局,积极开展林业国际合作。
中国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
根据《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我国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有以下6条:
1.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汇量。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所确定的林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5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届时,森林碳储量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2.通过提高现有森林质量,增加碳汇量。我国现有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通过优化林分结构,强化森林经营管理,在现有基础上,完全有可能将单位面积林分生长量提高1倍以上,从而增加现有森林的碳汇能力。
3.通过加强森林保护,减少森林碳排放。首先,通过严格控制乱征乱占林地等毁林活动,减少源自森林的碳排放。同时,在森林采伐作业过程中,通过采取科学规划、低强度的作业措施,保护林地植被和土壤,可减少因采伐对地被物和森林土壤的破坏而导致的碳排放。其次,通过强化对森林中可燃物的管理,建立森林火灾、病虫害预警系统等措施,有效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减少森林碳排放。
4.通过保护湿地和控制林地水土流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首先,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可以减少因湿地破坏而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其次,通过加大生物措施,控制林地水土流失,有助于保护林地土壤,促进和加速森林土壤发育,促使非森林土壤转化为森林土壤,提高森林土壤固碳能力。
5.通过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林木生物质原料通过直接燃烧、木纤维水解转化为乙醇、热解气化以及利用油料能源树种的果实生产生物柴油等途径,都可以部分替代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利用现有宜林荒山荒地和盐碱地、矿山复垦地等难利用地,还可定向培育一部分能源林,扩大林木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的比例,有利于减少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6.通过增加木材使用、延长使用寿命,增加木质林产品碳储量。木材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耗能源,大大低于制造铁、铝等材料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用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木材部分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不但可以增加碳贮存,还可以减少使用化石能源生产原材料所产生的碳排放。研究表明:用1立方米木材替代等量水泥、砖等材料,约可减排0.8吨二氧化碳当量,还节约了能源,又减少污染。木制品只要不腐烂、不燃烧,都是重要碳库。专家初步测算:从1961年到2004年期间,我国木制品碳储量约达12亿-1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是我国林业对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
第三篇:碳汇简述
碳汇简述 碳汇简述
晶略资本
碳汇概念——什么是碳汇 碳汇概念——什么是碳汇 —— 碳汇与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 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 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 工作报告》提到碳汇概念。
《报告》指出“四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 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 加森林碳汇,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8880万亩。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 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取得新进展。” 《报告》注释: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系统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 或机制。森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
碳汇概念——什么是碳汇指标 碳汇概念——什么是碳汇指标 —— 购买碳汇,就是通过出资造林来吸收二氧化碳,使人们在“低碳”的环境中生活。比如自驾车每周平均行驶100公里,一年为此要产生1.18吨的二氧化碳,而这些二 氧化碳需要种若干棵树才能吸收,那就需要向环保组织支付100多元,协助有关部 门把这些树种上。看起来复杂,其实现在很多环保网站上都有一种碳排放量计算器,简单一换算,大家就能得出自己的“碳足迹”。“购买碳汇”已经成为时尚的环保方式,人们计算出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直接或间接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以购买碳汇形式进行抵消。相关部门利用筹集到的资金,聘请专 业人士种植树木并进行有效管理。用“购买碳汇指标”来代替一部分义务植树,将极大改善目前部分单位“只管种树,不管树活”的尴尬局面,通过市民的碳汇购买集中资金,聘请真正会种树的人,在 需要种树、也能让树存活的地方种植。背景——气候变暖 背景——气候变暖 —— 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日益扩大; 喜马拉亚主峰上的景观因为冰川的消融而 发生改变; 全球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威胁到太平洋小岛 上的原住民的生活; “全球化”这一概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 义; 世界各国的共识:扭转全球变暖趋势,给 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供生存、可持续 发展的环境。
背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 背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 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 通过。已经有全球的185个国家参与,并成功地举行了8次由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 方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 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为缔约方,应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要向 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支付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所需增加的费 用,并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和方便有关技术转让的进行。背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背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局限 —— 公约中各缔约方并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制定具体可行的 措施。
1995年在柏林举行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中,发达国家承诺将在 200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然而经过缔约 方最终审评认定,这一承诺不足以实现公约中所预期达到的目标。为了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预期水平,需要世界各国作出更 加细化并具有强制力的承诺。上述局限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加强发达国家义务及承诺的谈判。历 经八届会议,在1997年,终于形成了关于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成文法案。在第三届缔约方大会上对这一法案内容的研讨、磋商 成为大会的主要议题。当本届大会结束时,该公约已经初具雏形,并以当届大会举办地京都命名,始称《京都议定书》。背景——《京都议定书》1997年 背景——《京都议定书》1997年 —— 《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 Protocol,《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 款。内容:
1.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 低5.2%限排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 2 0)、氢氟碳化物(HFC S)、全氟化碳(PFC S)、六氟化硫(SF 6)。
2.为达到限排目标,各参与公约的工业化国家都被分配到了一定数量的 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配额。如欧盟分配到的减排配额大约是8%。
3.承认森林碳汇对减缓气候变暖的贡献,并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 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 的减排指标。背景——《京都议定书》 背景——《京都议定书》意义 —— 从2005年2月16日起开始生效,为了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京都议定书形成了碳信用市场。这是全球环境及气候保护的里程碑,是国际社会为抑制全球气 候变暖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 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背景——《京都议定书》 背景——《京都议定书》局限 —— 局限:
1.缺乏操作能力;
2.较高的交易成本;
3.不清晰的实施程序以及监管和测量不力。所有这些都使得碳市场距离碳项目需要能够支付得起国 际顾问和高交易成本的发达社区 背景——哥本哈根会议 2009年 背景——哥本哈根会议 2009年 —— 中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拯救森林可以达成一致政策 2008年8月,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关于 年 月 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 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 知》
一、发挥行业优势,努力增加碳汇。
二、准确把握形势,加强项目管理。
三、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责任意识。政策导向——《政府工作报告》 政策导向——《政府工作报告》 ——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开发低碳 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 电网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 8880万亩。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 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气候变化”4个字提到了8次,是出现频率最高 的词组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7个新名词,„森林碳汇‟就是其 中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后面还专门作了注释。《京都议定书》——CDM模式下的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京都议定书》——CDM模式下的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CDM 《京都议定书》制定清洁发展机制(下称“CDM”)。CDM模式:发达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的项目中投入资金、技术,模式: 模式 帮助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量,此后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其减排量,使发达国家就能以比较低的成本完成减排任务。机遇: 机遇:清洁发展机制(CDM)使中国企业技术革新和降低能耗。中国企业提前获得了先进技术,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了 能源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发达国家则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 《京都议定书》的承诺。挑战: 挑战:《京都议定书》目前只进行了第一承诺期的谈判,随着国 际谈判的不断进行,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定量减排的压力将会增 大。而在未来数年,发达国家有可能把碳密集产品和高耗能项目 向中国转移,如果数年后再把这些产业转移出去,那时将对就业 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碳市场——种类 碳市场——种类 —— 碳市场是根据法律要求和碳市场参与者自愿 碳市场 减少大气中的 排放量的需要可以分为三类: 京都议定书市场 其它监管或准监管碳市场 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 国际碳市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碳市场 欧盟碳市场 英国碳市场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加州气候行动与林业碳汇计划 佐治亚州气候行动与林业碳汇计划 森林趋势自愿者市场报告 中国碳市场 中国第一时间表态,中国将履行《京都议定书》承诺的义务 中国第一时间表态,中国将履行《京都议定书》 中国第一时间表态 国家林业局日前发出的《关于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工作的通知》指 出,“开展碳汇造林试点,探索与国际接轨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碳 汇计量监测方法,使碳汇林测算有据可依”。2007年7月20日,中 国绿色碳基金成立。贾庆林主席指出,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积极实施以增加森林储 碳能力为目的的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林业碳汇项目,这是在中 国碳汇事业和生物质能源发展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具有前 瞻性和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绿色中国碳基金的主要目标是提供资金渠道,从京都和非京都碳 市场(自愿市场)、政府和私人部门到最需要发展的领域,而这 些领域能够带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社区发展和减轻气候变化 多重利益的项目。中国碳市场——中国绿色碳基金 中国碳市场——中国绿色碳基金 —— 2007年7月20日,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贾庆林主席指出,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积极实施以 增加森林储碳能力为目的的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林 业碳汇项目,这是在中国碳汇事业和生物质能源发展 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具有前瞻性和深远意义的 一件大事。绿色中国碳基金的主要目标是提供资金渠道,从京都 和非京都碳市场(自愿市场)、政府和私人部门到最 需要发展的领域,而这些领域能够带来生物多样性保 护、支持社区发展和减轻气候变化多重利益的项目。中国碳市场——我国现状 中国碳市场——我国现状 —— 能源结构落后,许多行业处于大规模消耗能源的阶段。高耗能产品需求旺盛,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能量消耗总体 呈上升趋势,总体上带动了节能减排负增长。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其 中包括十一大产业振兴计划,十一大产业中的有一些行业就 是属于资源消耗比较多,能源消耗比较多,排放也比较多的 行业。那么当时为了保增长,要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这一 个方面带来了增长,但另一个方面可能也带来了有关的排放 指标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中国碳市场——发展情况 中国碳市场——发展情况 —— 2001 年启动了全球碳汇项目 ,对开展造 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及其相关 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 和积极支持。自2003 年底 ,国家林业局针对气候谈 判出现的新进展 ,成立了国家林业 局碳汇管理办公 室以来 ,国内推行碳汇项目试点和研究与日俱增。2007 年 ,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强 调 ,植树造林、保护 森林、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碳 汇功能等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国家发改委 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积极搭建碳汇信息交流平台 , 组织实 施全球第 1 个 CDM 森林碳汇项目和多个森林碳汇试点项目。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及 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已联 合发起了中国绿色碳基金 ,以 促进吸纳民间资金开展以固定大气中 CO2 为目的的 造林、经营森林及建设能源林基地 ,并投资森林碳汇 项目进一 步降低“碳足迹”。谢 谢!Thanks!
第四篇:碳汇行业分析与展望
碳汇行业分析与展望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UNFCCC缔约方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达成。它包含除了UNFCCC之外法律上所需承担的义务。议定书附件B中包括的各国(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经济转轨国家)同意减少人为6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的排放量,在2008-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排放量至少比1990年水平低5%。
一、碳汇介绍
碳汇(Carbon Sink)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有关资料表明,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的碳汇作用。二氧化碳是林木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它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转变为糖、氧气和有机物,为生物界提供枝叶、茎根、果实、种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这一转化过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反之,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则变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源。
碳源(Carbon Source)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源与碳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即碳源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减少碳源一般通过二氧化碳减排来实现,增加碳汇则主要采用固碳技术。
二、发展目标
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1997年12月由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在全球正式生效。由此形成了国际“炭排放权交易制度”(简称“碳汇”)。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是一部限制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法案。它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同时规定,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可自愿制定削减排放量目标。在此后一系列气候公约国际谈判中,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原则同意将造林、再造林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2003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国际社会已就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制定了新的运作规则,为正式启动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2.1 森林碳汇
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承认森林碳汇对减缓气候变暖的贡献,并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的减排指标。
所谓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简单说就是捐资造林,让自己出资培育的森林消除自己因工作、生活而排放的二氧化碳。
2.2 草地碳汇
国内仍没有学者对草地碳汇进行界定,因为大多学者认为草地的固碳具有非持久性,很容易泄漏。尽管草地固碳容易泄露,但是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草地土壤的固碳量在增加,因此从增量角度看草地还是起到了固碳的作用。
2.3 耕地碳汇
耕地固碳仅涉及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部分,原因在于耕地生产的粮食每年都被消耗了,其中固定的二氧化碳又被排放到大气中,秸秆的一部分在农村被燃烧了,只有作为农业有机肥的部分将二氧化碳固定到了耕地的土壤中。
2.4 海洋碳汇
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和绿色碳是由海洋生物(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捕获的,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 是草原的290倍。
海洋碳汇英文名:Ocean Carbon Sink。
三、碳汇交易
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对造林及其林木(分)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与普通的造林相比,碳汇造林突出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碳汇计量与监测等特殊技术要求,强调森林的多重效益。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评估报告中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是未来30年到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且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据相关资料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我国政府曾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庄严承诺: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相比传统林业,碳汇林业具备“交易”的潜质,蕴藏着巨大商机。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相对工业,碳汇成本较低,有“绿色黄金”之称。据预测,202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将达3000亿美元。
业内专家、学者对林业碳汇前景表示看好。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已确定7个碳汇试点。去年底,国家林业局在浙江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正式启动林业碳汇交易试点,阿里巴巴集团以18万元购买了1万吨林业碳汇指标,成为国内购买林业碳汇的第一笔交易。
企业和个人捐资碳汇,可以积累碳信用指标,未来国内碳交易市场成熟后,不仅能够抵减一定量的碳排放,而且还有望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获得“博彩”的机会。特别是对于企业,是一种长远投资,是为企业储存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碳汇“交易”对于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新机制也十分有利。集体林改后,农民获得了林地和林木所有权,虽然短期内难以从中获得经济收益,但如果能使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就可以弥补森林经营周期长、短期没有经济收益的问题。同时,企业通过捐资碳汇帮助农民造林或者搞好森林经营,将来树的延伸产品价值就可以归农民所有,企业可以从中积累碳信用指标,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存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四、碳汇经济
4.1 碳汇经济的概念
一般来说,碳汇是指生物或土壤等从大气中吸收或固定CO 2 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碳源则是指生物体或人为活动向大气中释放CO 2 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所谓碳汇经济,是指由碳源碳汇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所形成的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经济,即碳资源的节约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通俗地说,碳汇经济就是一种低碳排放经济,或者就称为低碳经济。
4.2 碳汇经济的发展趋势
碳汇市场可能会扩大。主要因为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整个国际市场的碳汇价格呈现上涨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有助于碳汇项目的开展。
4.2.1 林业碳汇
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稳定,森林资源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模式有利于森林碳汇项目的开展,在亚洲地区开展此项目更具有竞争力。
通过森林碳汇项目,实现碳交易,并实现生态效益的部分补偿,进而促进森林碳汇经济和林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进行森林碳汇的有关理论研究,完善与之配套的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展森林碳汇的研究,并促进向碳汇经济的转变,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重要途径)。
4.2.2 农业碳汇
农业既是全球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我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居世界第四位,据保守估算,我国农业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亿吨,这还不包括免耕、机灌、农村沼气和秸秆等专门的农村减排项目的贡献。假如按照9.5美元/吨的CDM价格计算,我国农业减排量总价值大约190亿美元,农业碳汇直接效益十分可观。
发展农业碳汇可为我国农业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也为缓解我国愈来愈严峻的排放压力开辟了新的思路,并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4.2.3 海洋碳汇
我国渔业具有高生产效率、高生态效率的特点,海洋碳汇在生物碳汇扩增战略中具有显著地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很大的产业潜力。发展海洋碳汇是一项一举多赢的事业,不仅为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同时,对减排二氧化碳和缓解水域富营养化有重要贡献,并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2.4 草原碳汇
我国草原面积60亿亩,位居世界第二,目前我国草原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年均吸收二氧化碳约21.7亿吨,年均碳汇约1300万吨,草原碳汇功能明显,是一个巨大的“固碳库”。
发展草原碳汇,即改善了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又为草原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4.3 碳汇经济产业分析
4.3.1 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经济开发主要表现为造林和再造林。开发碳汇林业经济同时要避免以提供低价值初级产品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向深度挖掘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林业产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就是林业的一个很有潜力的新产业链的一部分。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是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采集林下枯落物和木材加工剩余物支撑生物质能源产业。合理设计,发展混交林、加强林下养殖,林业管理,甚至发展生态旅游,都是挖掘森林附加经济值的良好途径。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类似于如下的完整产业链:“集苗圃培育→植树造林→木材加工→家具、地板→生物质能源→化工等。
4.3.2 农业碳汇
发展农业碳汇产业主要通过“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弃物再利用”这种循环机制进行。通过循环农业,减少对高碳生产资料的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药、节肥,加强牲畜粪便、作物秸秆等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改变传统耕方式,通过合理耕作、部分实行减免耕的方式减少对土地有机碳稳定性的破坏,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减缓土壤有机碳分解,增加农业碳汇。4.3.3 海洋碳汇
海洋碳汇产业主要表现为生态养殖,一是发展经济藻类养殖,建立人工藻礁增殖区,修复藻床及生物环境,有效地利用海水资源,适当开辟大型经济藻类的养殖区域;二是发展以贝藻养殖为主的碳汇渔业,建设贝藻养殖、增殖区,推广贝藻复合、多营养层级的生态增养殖技术和模式,呈现多营养及养殖种类并存的形式,实现碳的汇集、存储和固定的系列化;三是把不同营养级的种类组合到一起实现低碳养殖,开发海洋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四是增加投放可促进固碳作用的人工鱼礁数量和相应的渔业资源增值放流数量,选择适宜增值品种,充分利用现有种苗繁殖场、驯养场,通过低播增值、人工增值放流等手段全力推进海洋牧场的建设。通过生态养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实现海洋清洁生产。
4.3.4 草原碳汇
草原碳汇产业主要表现为草地管理。一是在草原牧区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草原保护制度,控制草原载畜量,遏止草原退化;二是在草原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放牧、灌溉、施肥和品种改良等措施合理管理好草地;三是推动荒漠化土地的种树种草;四是通过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加强人工饲草地和灌溉草场的建设,不断增加草原碳汇。
4.3.5 对比分析
我国森林植被总碳量达78亿吨,年价值产量达到10万亿元,林业碳汇已建成了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交易市场渐成气候。草原年碳汇量超过1亿吨,折合二氧化碳近4亿吨,按每吨5美元计算,草原年碳汇额度为20亿美元。农业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亿吨,按照每吨9.5美元计算,农业年碳汇额度大约190亿美元。渔业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40万吨,按林业使用碳的算法计量,相当于年造林50多万公顷,价值40亿元。
林业碳汇走在了其它碳汇行业的前端,但随着农业、渔业、草原在碳汇行业的快速发展,碳汇市场将遇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4.4 碳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 林业碳汇
森林碳汇评价的计量方法不统一,尤其在碳汇计量的具体项目上还未达成共识。如对森林碳汇实物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生物量法、蓄积量法、生物量清单法、涡旋相关法、涡度协方差法,对价值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造林成本法、碳税率法、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均值法等,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也没有被我国所公认。另外,在计量的项目上,是否把农业土壤、森林管理等活动抵消减排承诺量作某种限制等也没有达成共识。当然,这需要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协调,但计量的具体目、方法的不统一和不严格,会过高估计森林碳汇的潜力,对我国在气候谈判中是十分不利的。
对森林碳汇的有关问题研究不够,家底不清。我国在对森林碳汇的研究,如森林碳循环、碳汇、碳汇潜力等问题研究上投入不够,对家底还不十分清楚。尤其对森林碳汇的时空变化、碳循环的调控等研究不够,使我国在环境谈判中缺少技术支撑。因此,加强对森林碳汇等有关问题的研究,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管理及碳汇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十分迫切。
缺少从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考虑森林碳汇评价、市场化和碳汇经济的发展。碳汇市场化到碳汇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目前还处在森林碳汇项目的试点实施阶段,距真正的森林碳汇市场化和碳汇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应该全面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背景,认真研究气候变化及有关公约对林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战略高度把握气候变化给林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尤其从国家生态安全角度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对林业的影响,即从生态安全角度考虑森林布局、树种分布等,这样才能在森林碳汇研究、碳汇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
缺乏对森林碳汇项目及碳交易政策的研究。《京都议定书》签订后,通过CDM机制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与减排事业有关的资金或技术转让,这为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目前我国还缺乏对碳汇项目及碳汇交易政策的相关研究,无法从政策上保证碳汇交易和市场化的顺利发展。因此,我国要重视森林碳汇项目及碳汇交易的政策研究,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进程的大背景下,重视碳汇政策,尤其要重视森林碳汇产权化的相关政策研究,使森林碳汇市场有形化,为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化和碳汇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4.4.2 农业碳汇
农业碳汇没有国际或国内统一的碳汇标准,国际上存在的农业碳汇交易都是在当地政府立法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我国需要利用市场化配臵资源的手段,积极寻求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途径,分析现有农业碳汇的经济属性,研究建立以农户、企业、农村专合组织为主体的碳汇交易机制。结合国内外碳交易政策和认证减排量的交易规则,分析农业可认证减排量的计算方法,建立农业可认证减排量的计算模型。
4.4.3 海洋碳汇
目前海洋碳汇标准在国际上还处于空白,未形成海洋碳汇交易规则,海洋碳汇研究不深入,科研投入力度不够。因此,我国需要深入研发海洋碳汇,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海洋碳汇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去研发相应的技术与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操作规程;率先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包括海洋碳汇标准的总体框架以及各个专业方向的要求和水准,形成海洋碳汇交易规则;主导国际海洋碳汇发展走向,把握海洋碳汇话语权和主动权。
4.4.4 草原碳汇
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草原碳汇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草原的碳汇功能大多停留在定性的判断和初步的估算上面,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原碳汇功能的开发。因此,我国需要充分提高对草原碳汇功能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快草原碳汇功能的研究步伐,积极开展草原碳汇贸易的研究,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
五、国内法规
5.1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5.1.1 总则
第一条 根据我国批准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核准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的规定以及缔约方会议的有关决定,中国政府为促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的有效开展,维护中国的权益,保证项目活动的有序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根据《议定书》的规定,清洁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其目的是协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公约》最终目标的实现,并协助发达国家缔约方实现其量化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清洁发展机制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通过与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合作,获得由项目产生的“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第三条 在中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须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第四条 在中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重点领域是以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为主。
第五条 根据缔约方大会的有关决定,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应保证透明、高效和可追究的责任。5.1.2 许可条件
第六条 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应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第七条 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必须符合《公约》、《议定书》和有关缔约方会议的决定。
第八条 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不能使中国承担《公约》和《议定书》规定之外的任何新的义务。
第九条 发达国家缔约方用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资金,应额外于现有的官方发展援助资金和其在《公约》下承担的资金义务。
第十条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应促进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让。第十一条 中国境内的中资、中资控股企业可以对外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第十二条 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企业必须提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设计文件、企业资质状况证明文件及工程项目概况和筹资情况相关说明。
5.1.3 管理和实施机构
第十三条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下设立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以下简称项目审核理事会),其下设一个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机构。
第十四条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为清洁发展机制重大政策的审议和协调机构。
第十五条 项目审核理事会联合组长单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副组长单位为外交部,成员单位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气象局、财政部和农业部。
第十六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中国政府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的主管机构。
第十七条 项目实施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中资和中资控股企业。
5.1.4 实施程序
第十八条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申请及审批程序。
第十九条 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监督和核查程序
5.1.5 其它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中的发达国家缔约方是指《公约》附件一中所列的国家。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中的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是指《议定书》下为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而专门设臵的管理机构。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中的经营实体是由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指定的审议核查机构。
第二十四条 鉴于温室气体减排量资源归中国政府所有,而由具体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归开发企业所有,因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归中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科学技术部、外交部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2日起施行。本办法实施之日起,2004年6月30日起实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即行废止。
六、碳汇基金简介
6.1 简介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www.xiexiebang.com),经国务院批准,于2010年7月19日在民政部注册成立,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林业局。本基金会是中国第一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6.2 宗旨
致力于推进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减少毁林和其他相关的增汇减排活动,普及有关知识,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能力,支持和完善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6.3 理念
绿色基金 植树造林 增汇减排 全球同行
6.4 倡议
参与碳补偿
消除碳足迹
保护野生动植物
6.5 承诺
高效的捐款利用
专业的项目执行
完善的监督管理 6.6 主要工作
开展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公益活动 以增汇减排为目的的造林、森林经营和森林保护 促进林地、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等保护 促进项目区农民就业和增收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倡导低碳生产和生活
支持增汇减排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教育培训
制定碳汇生产、计量、监测、核证、生态效益补偿等标准 加强碳汇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七、碳汇行业展望
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必须考虑的问题,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节能减排,二是固碳增汇。节能减排已被大众广泛认知,固碳增汇的关注度也在逐渐被大众所认知,而具体到我国而言,固碳增汇主要通过发展林业、农业、海洋、草原四类碳汇资源实现。
林业碳汇已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形成共识,已是目前碳汇行业是发展比较好的项目,但随着碳汇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其它可固碳增汇的资源将很快被人们所熟悉,海洋、草原、农业以其巨大的碳汇潜力,正在着手研究,准备开辟新的碳汇市场。
根据《京都公约议定书》,2020年后全球全面进入强制性减排市场,我国已承诺2020年后进入到有法律约束力的碳减排市场里去。随着林业碳汇越来越成熟,我国碳汇项目的重点将移向海洋碳汇、农业碳汇、草原碳汇,同时在低碳经济升温的背景下,海洋碳汇、农业碳汇、草原碳汇功能将日益凸显。
碳汇交易作为新兴的金融市场,近年来全球碳交易发展迅猛,平均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2005年,国际碳交易市场成交总额为100亿美元,2008年全球共有近50亿吨CO2减排量成交,市场规模达到1260亿美元。据预计,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规模达到1500亿美元,超过石油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汤森路透旗下碳点的分析师报告称,今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更是有望增长三分之二,达到640亿欧元。
碳汇交易市场成交价格稳步攀升,市场主体价格预期逐步显现。从国内来看,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自今年2月份以来,日均成交量超过5000吨,3月3日更是创下了2.73万吨的单日最高成高量。汤森路透旗下碳点的分析师表示:我国七个刚刚成立的地区碳交易所今年的总成交量可能超过2,400万吨,到2015年可能大增近九倍达2.27亿吨左右。我国碳汇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碳汇交易已成为我国理财品种的新亮点,有望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国际上、国内所说的碳汇交易仅仅停留在林业碳汇层面上,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依托CDM项目产生的交易。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CDM供应方,是全球CDM项目认证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09年末,全球累计签发CO2当量3.58亿吨,其中我国的签发量占比为47.78%,几乎占了全球的一半。到2010年3月初,共有752个CDM项目成功注册并获得了联合国执行理事会核查认证的减排量证书(CER),占全球获认证项目总数的36.3%。从需求方看,欧洲买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CDM市场份额。目前,我国CDM项目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一些省份。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中国CO2交易量以每年近1亿吨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潜在交易量将近8亿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作为未来新兴的碳汇交易项目,海洋、农业、草原碳汇目前在国际还未有统一的标准,我国以拥有其丰富的资源,正在积极研究其标准、交易规范、计量及监测方法。未来,碳汇交易的种类将增多,随着人们对减排固碳的需求增加,海洋、农业、草原碳汇也将进入交易市场。
八、碳汇行业发展建议
目前,碳汇经济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从成期发展来看,仍面临许多的问题:对碳汇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制高点认识不足,未能在全社会真正培育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发展碳汇经济的严重阻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能源效率低和技术相对落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往往高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完全摆脱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政府超前规划入手,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开征环境税,构建发展碳汇行业的长效机制;出台有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碳汇经济的发展,建立有利于发展碳汇的保障体系与激励机制;设立“碳基金”,推进碳排放权交易;鼓励各类资本下乡,共同推动碳汇经济发展。
提升信息化技术对碳汇经济发展的支撑,推动信息化与碳汇经济的融合,提高碳汇经济价值。一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碳汇研究分析与估算模型,提高碳汇研究水平。二是运行信息化手段,提高碳汇监测手段,解决碳汇资源计量感知。三是将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技术及思想进行有机融合,提高碳汇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水平,实现管控一体化。四是将信息化与碳汇市场发展融合,建立市场仿真、服务信息化系统,提高碳汇市场服务能力。
第五篇:建设碳汇林业
马道林场大力发展碳汇林业
马道林场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碳汇林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十一五”以来,场领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规划:一方面减少木材采伐量。国家每年下达给我场的采伐限额5300立方米,而我场每年实际采伐2000立方米。几年下来,我场少采伐森林2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个小型林场;另一方面,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等系统工程,新增林地面积5000余亩。大量和百姓有争议的荒山,也通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披上了绿装。如今展望辖区12万亩林地: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碳汇林业的发展,为马道林场蓄积了巨大的绿色财富,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环境容量。现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森林蓄积量39万立方米,是河南省首批重点生态公益林。
据科学统计:一公顷的森林,在生长季节中,每天可吸收一吨的二氧化碳,同时可释放出0.73吨的氧气。也就是说,马道林场整个林区一天可吸收二氧化碳7310吨,同时释放氧气5300吨。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工业发展中的减排压力,同时为泌阳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环境保障。这更是众多环保设备和环保企业所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