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森林碳汇概念怀胎孕育中
森林碳汇概念怀胎孕育中
任何新题材、新概念都是伴随政策出炉,高铁水利、文化环保皆是,看看孕育中的森林碳汇概念,哪家上市公司敢吃第一口螃蟹,抢得先机?
1、中国首个林业碳汇交易试点1日在浙江义乌启动。这是经国家林业局同意,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先行开展的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旨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通过林业碳汇抵减碳排放,受到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推动以碳汇为主的生态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怒云说。当前,气候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森林是最经济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形成碳汇。正因为有这种特殊功能,森林成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中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中国共有森林面积1.95亿公顷,碳储量为78.1亿吨,到“十二五”期末将增加到84亿吨。李怒云指出,实现林业碳汇交易对于创新林业发展机制,突破林业发展瓶颈,促进林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林业发展,建立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新机制,切实提高林农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试点启动仪式上,阿里巴巴、歌山建设等10家企业签约认购了首批14.8万吨林业碳汇。
2、国家林业局11月1日发文:《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5年完成新造林3000万公顷、抚育经营(含低效林改造)3500万公顷。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以上,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力争达到84亿吨。
3、第七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林博会)将于11月6日至9日在福建举行。该展会是全国唯一设立的海峡两岸林业交流合作与综合经贸活动的国家级展会,由国家林业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副局长赵树丛,国台办原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预计参会。据了解,本届林博会力争签约合同项目100项,总投资55亿元以上。届时,永安林业、青山纸业等上市公司将分头领衔邀请上下游采购商、经销商、制造商参会参展,组织开展大宗商品订货交易活动,力争完成订货贸易交易额20亿元以上,产品展销现场交易额2000万元以上。
4、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于11月1日至4日在浙江义乌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林业局创办,四年一届,是中国规格最高、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林业盛会。
5、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峰会将于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举行。碳排放、森林保护、增加森林面积问题依然是焦点所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造就了永安林业、中福实业的三个涨停板。
6、胡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呼吁推动亚太区域林业发展与合作。强调发展林业,壮大绿色经济。碳汇概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第二篇:森林碳汇市场形成的研究进展
森林碳汇市场形成的研究进展及研究趋势
中文摘要:本文先对森林碳汇相关概念综述及其经济学含义进行解析,然后从碳汇的减排成本优势,碳汇市场的发展潜力,碳汇的交易成本,碳汇市场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对森林碳汇市场形成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森林碳汇市场 交易成本 减排成本
随着《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生效,森林碳汇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重视。所谓森林碳汇就是指森林具有的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作用,森林碳汇使森林成为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可以说森林起到了储存碳的“库”的作用。森林碳汇效果的发挥使其能够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并起到抑制和减缓温室效应的效果。
一、森林碳汇相关概念综述及其经济学解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汇”指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的任何过程、活动或机制。与此相对的“碳汇”概念是指从大气中清除co2气体的任何过程、活动或者机制;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游离的co2固定下来,转变为有机碳,这就是森林的固碳功能(胡品平等)我们可以从外部性理论,基于科斯定理的排放权交易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解析森林碳汇的经济学含义。
根据萨谬尔森的观点,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产生了;也就是说,成本或收益附加于他人身上,而产生这种影响的人并没有因此而付出代价或报酬;更为确切的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资源配置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庇古(1920)外部性理论从经济学意义上揭示了排污问题的外部性质,提出了著名的“庇古税”,典型的办法体现在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而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庇古的外部性理论可作为排污费的理论渊源。
科斯(1960)在对“庇古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斯定理,科斯的产权理论可作为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石。科斯认为,只要产权明晰,交易成本较低,经过当事人的的自愿协商和谈判,外部性造成的效率损失可以由市场本身解决,即市场机制本身可以纠正市场失灵。对于环境污染这种负的外部性,只要明确污染这种”权利“的所有者,一个完备的市场必然会使污染者和受害者之间产生以这种权利为对象的交易,从而引致这种权力的价格等于它给社会带来的边际损害,从而达到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因此,只要环境容量自愿产权得以明晰,且得到有效保护,就能通过排污权交易实现环境容 量的优化配置。
碳汇交易既包括了技术问题,又包括了制度问题,技术问题根源于碳汇计量和监测技术研发和推广,而制度问题则产生于碳汇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制度成为了碳汇交易市场正常运行的关键。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完善碳汇市场运行制度,着眼于提供交易场所便利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以促成交易,提供信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创造激励机制以扩大碳汇供给,发挥碳汇潜力。
二、森林碳汇市场形成的研究综述
在《京都议定书》生效和清洁发展机制建立为森林碳汇交易提供了制度保障的前提下,为了促进全球森林碳汇市场化的建立,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也致力于碳汇经济问题的研究,分别从碳汇的减排成本优势,碳汇市场的发展潜力,碳汇的交易成本,碳汇市场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森林碳汇减排成本的研究
伴随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相比较其他减排方式,通过森林的固碳作用应对气候变化是相对经济的方式,这意味着通过森林碳汇的边际减排成本应该是低于其他方式的(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的边际减排成本。
森林用于二氧化碳减排源于1989年Sedjo and Solomon发表的一篇论文,文章提出通过拓展世界上森林的面积能够充分弥补世界上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论文首次利用土地机会成本和碳汇储量估算了全球的碳汇成本,认为全球的碳汇项目每年能够捕获2.9*109tc,平均减排成本为3.5~7/tc;随后的Richards和Rosenthal et al.研究表明,如果美国能够利用碳汇项目使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回到1990年的排放水平,其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将比单纯利用化石燃料进行减排减少80%(Richards, 1993;Rosenthal et al.,1993).Dixon R K,(1993)研究表明,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碳排放成本为100美元/t, Niskanen A et al,(1996)计算出能源生产中限制碳排放的成本为25~120美元/t, 而Robert N Stavins(1999)研究表明,通过植树造林实现碳减排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一般在10美元/t以下,极少在50美元/t以上。但是大部分现有研究采用的单点估计方法对于单一碳汇项目点估计是适用的。然而涉及到大范围土地面积时,点估计不太合适,因为对于大规模的碳汇项目,碳汇减排边际成本预计将上升。为了突破这些早期研究的局限性,Moulton 和Richards(1990), Adams et al.(1992)和Parks 和Hardie(1995)在建立成本函数,考虑土地的机会成本,细化造林成本估算,使用折现率的基础上,修正了人工造林碳减排成本的估计方法。
由于以往研究采用了不同方法来估算碳汇成本,很难将他们进行相互比较。此外,由于存在林业管理实践,土地机会成本、初始造林和管护成本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森林碳汇的减排成本估计范围很大,为了精确碳汇成本估算的有效范围,Stavins et al(2005)将以往的研究进行标准化以增加他们的可比性,标准化结果使得边际成本函数估计的范围显著缩小,分析表明几乎对所有的供给函数而言,3亿t的年森林碳供给量平均边际成本在25-75美元/stc范围,相 当于7.50-22.50美元/tco2,如果计划生产5亿t的森林碳汇平均边际成本范围将扩大到30-90美元/tc.(二)森林碳汇市场发展潜力的研究
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国外关于森林碳汇经济领域的研究是从碳汇市场的潜力,即固碳潜力开始的。法国1991年的研究表明,法国森林固碳总量为20亿吨,其中森林生物固碳8.6亿吨,林地固碳11.4亿吨。荷兰从20世纪90年代初成利了森林碳吸收基金会,开展了大规模造林吸收二氧化碳项目。截至1999年已造林5400公顷,项目总期限为99年,总投资3820万美元,累计固碳268.2万吨,碳汇价格达到14.25美元/吨碳。国内学者关于森林碳汇潜力的研究也是着眼于固碳潜力。刘国华等(2000)研究认为,中国森林总碳储量由第一次清查时的3.75亿吨,增加到第四次清查时的4.20亿吨,从1977年到1993年的17年中,平均每年以265万吨的速率增加;魏殿生等(2003)认为中国目前实施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主要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这些生态工程对森林碳储量贡献最大;李海涛等(2003)认为中国林业政策对林业固碳具有一定的贡献,仅1998年固碳量就达到4.3亿吨;张小全(2005)认为如果中国进行恰当的碳汇市场运作,并通过试验项目的开展获得成功经验,中国在第一承诺期将会获得20%的市场潜力,即330万吨碳的潜力,相当于70万~110万公顷的造林面积;何英,张小全等(2007)研究表明,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还处在建立和发展阶段,但具有较大的潜力,并且中国社会政治稳定是森林碳汇交易顺利进行的保证,森林发展空间大,森林固碳能力增长潜力大,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具有许多优势。匡耀求等(2010)在研究2005~2008年广东省主要碳源碳汇的基础上分析了增加碳汇潜力的途径,其中推广冬种绿肥每年可增加吸收二氧化碳2155万吨,将全省现有未成林地全部实行封山育林,约2年后每年可增加吸收二氧化碳1000万吨,同时还建议利用海洋的生物生产力增加碳汇。杨帆等(2012)综述了森林碳库的重要地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特点,分析了通过增加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来增加森林碳汇的潜力。赵庆建,温作民等(2011)研究了中国的森林资源状况和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状况,分析了CDM机制下影响中国碳汇潜力的主要因素。基于森林碳汇潜力估算模型,以江苏龙潭林场为例进行了碳汇潜力计算。
(三)森林碳汇市场交易成本研究综述
森林碳汇的稀缺性、公共物品性和外部性特征将导致森林碳汇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从而引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科斯的产权理论为人类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森林碳汇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交易成本,尤其是市场驱动力和交易成本,是碳汇市场机制建立的核心所在。Stavins(1995)将森林碳汇交易成本分为搜寻和信息成本、讨价还价与决策成本、监测和强制实施成本等3种;Dudek与Winnar(1996)将联合履行碳汇项目的交易成本进一步划分为搜寻成本、谈判成本、批准成本、监测成本、强制实施成本以及保险成本等6种成本;MILNE.M(2002)在对全球的森林碳汇项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将交易成本分为5种类型:项目识别、项目设计和执行、项目监测、强制实施和风险管理、主办国和国内项目检查以及市场交易等。Axel Michaelowa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CDM项目的最小固定交易成本为150 000欧元,假设CDM造林再造林碳汇交易价格为每吨二氧化碳当量3欧元,那么由于固定交易成本的存在,碳 汇信用量为50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汇项目将无利可图。
(三)森林碳汇市场体系构建的研究进展
对于碳汇市场体系的研究,国外文献最早是从排污权交易研究开始的,随着欧盟、芝加哥等国气候交易平台的建立,更多的研究集中于碳源、碳交易市场的效益和森林碳汇市场分类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Ana Carolina Manriquez(2002)认为构建通过森林碳汇市场需要市场机制、买卖双方和政治框架三个要素。Richard L.Sandorl(2002)建议用自由市场的方法来建立气候交易,而不是用强制的方法。世界银行在2004年的《碳汇市场的现状及趋势》中简单描述了碳汇市场的结构,认为目前的碳汇市场可分为减排许可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Hongli Feng等(2005)认为有效的碳汇市场需要政府的调控作用。William F.Laurance(2007)对热带雨林碳交易的相关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热带雨林碳汇是很大的碳汇市场来源。Pollini,J(2009)认为碳交易市场的出现对农业和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国内学者对于森林碳汇市场体系的研究多是从交易成本及市场运行机制要素的构建等方面展开的。林德荣,李智勇等(2005)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将森林碳汇市场划分为3个阶段。然后,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对阻碍森林碳汇市场的政策环境、买方和卖方的相关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邱威等(2008)在研究森林碳汇服务物理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与之相应的市场化机制,并从供求双方、价格机制、交易成本和政府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彭喜阳,左旦平(2009)在分析森林碳汇市场机制各要素(包括市场供求机制,市场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森林碳汇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构想,设想的森林碳汇市场的基本架构由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森林碳汇信用项目交易市场、森林碳汇资产产权交易市场、森林资产与碳汇保险市场、森林碳汇期货市场、森林碳汇提供者互助基金、森林资源调剂基金、森林碳汇交易中介服务市场和监管体系9个部分组成。王杏芝,高建中(2011)基于森林碳汇市场主体的视角,从较高的交易成本、缺乏流动性和不合理的市场竞争3个方面阐述了碳汇市场主体对森林碳汇市场的影响。提出了建立适合市场状况的交易体系,培育国内需求市场,积极发挥政府的监管和引导作用等建议。肖艳,李晓雪(2012)提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培育的路径选择:加强国际森林碳汇项目推广合作;发展一级市场交易,稳步推动金融市场的建设;立足国内市场,推动森林碳汇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将自愿减排作为目前发展的优先安排。刘丛丛等(2012)阐述了森林碳汇市场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发展优势与市场建立的障碍以及发展的巨大潜力的基础上,从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融资机制五个方面分析了森林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提出了构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刘豪,高岚(2012)从森林碳汇市场供需关系、市场发育程度、认证标准建设和认证登记程度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现状,得到以下四点启示:加快与国际交流,进入国际碳汇市场交易体系;扩大我国森林碳汇需求;规范森林碳汇市场供给,完成森林碳汇标准生产和认证一体化进程;建立交易平台,完善森林碳汇登记注册制度。
三、森林碳汇市场形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一)国外研究现状评价 从以上关于森林碳汇市场形成的国内外碳汇研究现状来看: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碳汇相比较其他减排途径确实提供了缓解气候变化的较为经济的方式。国外对森林碳汇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国际科联(ICUS)执行的国际生物学计划(IBP)是全世界森林碳汇研究的开始。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林业碳汇才成为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发达国家履行其减排承诺的方式之一,碳汇研究才真正在社会科学领域展开。具体从碳汇市场形成的研究来看,国外的研究从最初的森林碳汇减排成本,固碳潜力,碳汇市场交易成本,CDM机制下碳汇项目的开展,到碳汇项目市场化和碳汇市场机制构建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并随着全球森林碳汇市场交易量的不断增长而不断发展成熟,目前已经向碳汇经济方向发展。
但是,从全球来看,森林碳汇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集中表现在森林碳汇评价的计量方法、计量项目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达成共识。如对森林碳汇实物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生物量法、蓄积量法、生物量清单法、涡旋相关法、涡度协方差法等,对价值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评价法、造林成本法、碳税率法、碳税法和造林成本均值法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被世界各国所公认,也没有被我国所公认。由于计量方法的不统一,使得各国对于本国碳汇潜力的估算可能缺乏统一的口径而缺乏可比性。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价
国内学者对于森林碳汇市场形成的研究更多是从减排成本,交易成本,固碳潜力,市场体系构建和政策层面上支持等方面展开,目的在于说明以碳汇市场这一市场化手段实现森林生态价值的补偿的积极意义,和以低成本更为经济的方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些研究无疑有助于推动碳汇市场在中国的建立,但是对于中国究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与国际接轨的碳汇市场以及如何建立才能够真正实现在国际气候谈判博弈中的话语权和国际碳汇交易市场中的主动权,更好地获得清洁发展机制中的利益,尚未做出具体的分析和论证。在碳汇计量方面,由于全球计量方法和计量对象的不统一,我国在碳汇计量技术方面的投入尚不足等原因,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
综观国内有关森林碳汇市场形成的研究,大多研究仅仅是停留在构建市场体系的宏观层面,深入微观层面挖掘如何构建碳汇市场的供求机制,如何诱导森林经营者的积极性,增加森林碳汇的供给,如何通过国家相关政策强制企业履行其减排义务,从而调动碳汇的市场需求的文献尚不多见。交易成本作为阻碍碳汇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更多文献注重于分析产生交易成本的原因,而对于在市场体系构建中降低交易成本的途径鲜有提及。很多文献提及在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中落实林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但如何在碳汇市场的发展中进行落实林权制度改革的具体途径少有提及。
四、森林碳汇市场研究的发展趋势
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更为经济的有效途径,森林碳汇市场形成的研究以及碳汇市场交易的实践发展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在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后,从2003年起陆续开始了碳汇项目的试点工作。对森林碳汇的计量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在进行之中,产权划分不够清晰,国家对于碳计量的投入不足,相比较发达国家,我们目前的 碳计量工作尚难以与国际接轨,再加上我国对碳汇的空间变化,碳循环研究较少,导致我们在参与全球气候谈判时缺乏有力的数据技术支撑。在全球碳汇市场化的进程中,我国仍旧处在碳汇项目的试点阶段,距全面开展碳汇市场交易还有相当的差距。在对碳汇市场的研究中,更多还是停留在宏观的体系构建设想上,市场规划流于粗线条,缺乏微观层面上有数据支撑的实证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森林碳汇作为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下有效经济的市场化减排途径,发达国家可籍此抵消自己的强制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可从发达国家获得相关的资金和先进减排技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森林碳汇获得双赢,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碳汇带来的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大有向碳汇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应从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出发,加大对碳汇计量技术研究的投入,尽量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保持口径一致,同时政府应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的纵深发展,尊重森林经营者的产权和利益,加大对森林经营的补贴力度,构建促进森林经营者供给碳汇的诱导机理,在需求层面,出台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对企业需要履行的减排义务作出具体规划和强制要求以切实增加森林碳汇需求。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和措施,搭建交易平台,着眼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和碳汇市场体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森林碳汇项目的开展和森林碳汇交易的不断成熟发展,我们应加大对森林碳汇市场体系构建中微观层面的研究,从碳汇计量技术角度。政府政策支持角度深入研究,为我国碳汇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前提条件,并在全球气候谈判中争取相应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胡品平,徐正春,刘成香.森林碳汇服务的经济学分析—基于产权角度看森林碳汇服务交易[J].中国林业经济,2007(3):34-37.[2]魏殿生等.《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碳汇问题研究》[M].北京市: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李海涛,袁家祖.中国林业政策对减排温室气体的贡献[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5).[4]张小全,武曙红,何英,侯振宏.森林、林业活动与温室气体的减排增汇[J].林业科学,2005(6).[5]匡耀求,欧阳婷萍,邹毅,刘宇,李超,王德辉.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2).[6]杨帆,刘金山,贺东北.我国森林碳库特点与森林碳汇潜力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1).[7]赵庆建,温作民,张华明.CDM机制下森林碳汇潜力估算与市场开发政策创新[J].科技与管理,2011(6).[8]林德荣,李智勇,支玲.森林碳汇市场的演进及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5(1).[9]邱威,姜志德.我国森林碳汇市场构建初探[J].世界林业研究,2008(3).[10]彭喜阳,左旦平.关于建立我国森林碳汇市场体系基本框架的设想[J].生态经济,2009(8).[11]王杏芝,高建中.从市场主体角度探析森林碳汇市场发展[J].林业调查规 划,2011(1).[12]肖艳,李晓雪.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培育的路径选择[J].世界林业研究,2012(1).[13]刘丛丛,王文英.我国森林碳汇市场构建的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2(3).[14]刘豪,高岚.国内外森林碳汇市场发展比较分析及启示[J].生态经济,2012(11).
第三篇:碳汇基础知识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碳汇基础知识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外交领域的热点。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已被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增加碳汇和保护森林减少排放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未来30-50年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新的惠及全球、全人类的伟大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普及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倡导公众参与碳汇林业建设,本报与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气候办)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联合开设“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看台”专栏,从今天起陆续刊发相关知识,敬请读者关注。
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组成所造成的气候改变。
碳汇与碳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林业碳汇是指森林碳汇与管理政策包括碳贸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是指可导致大气增温的气体。温室气体的种类很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目前将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列为管制对象。其中,以二氧化碳为主。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能够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的现象。因这种作用类似于栽培植物的温室,故称为温室效应。
碳汇林业与碳汇造林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碳汇林业是指以应对气候变化、积累碳汇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
其内涵包含5个方面:1.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2.除了积累碳汇外,要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整体服务功能,推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促进社区发展,发挥森林的多重效益;3.建立与国际接轨并符合中国实际的技术支撑体系;4.促进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气候意识的提高;5.借助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推动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
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与普通的造林相比,碳汇造林突出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碳汇计量与监测等特殊技术要求,强调森林的多重效益。只有按照碳汇造林技术要求造林,并按照碳汇造林检查验收办法验收、经有资质的单位按规定进行碳汇计量监测的人工林才可称为碳汇林。
气候变化的原因、趋势和应对策略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式发布了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在此报告中用大量数据证实: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大类,但主要是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毁林开荒等,向大气中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不断加剧的结果。
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化前的280ppm增加到2005年的379ppm,导致全球气温在过去100年里约增加了0.74℃,造成海平面上升、山地冰雪融化、降水量分布和频率及强度发生显著变化、极端天气现象不断增加,并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全球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未来100年,全球气候还将持续变暖,将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将会继续上升,这将使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到2100年上升1.4-5.8℃,给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为了维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缓主要是指在工业、能源等生产过程中,采取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通过增加以森林为主的绿色植被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以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适应主要是指主动采取措施,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对气候变暖的适应能力,防止或减少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介
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4个国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英文缩写UNFCCC)。《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至今已有194个国家加入。《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而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由序言及定义、目标、原则、承诺等26条正文组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制定了一个总体框架。其最终目标是:根据本《公约》的各项有关规定,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
《公约》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使温室气体的排放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和技术援助以帮助他们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而发展中国家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减限排义务,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相关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履行《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特别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简称《国家方案》)。《国家方案》回顾了我国气候变化的状况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不懈努力,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阐明了我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我国的《国家方案》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作出贡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七大挑战
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以下七大挑战:
一、现行发展模式的重大挑战。目前,世界上尚没有既有较高的人均GDP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水平又能保持较低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先例。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持续增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以煤为主能源结构的巨大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我国在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能源技术自主创新的严峻挑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存在,这对减少碳排放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四、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一是要加快森林植被和湿地的恢复,增加森林碳汇;二是要加强森林经营和森林保护,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现象仍相当严重,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林地、湿地等生态保护的压力加大。现有可供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差的西北地区,给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长期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减少病虫害和杂草蔓延,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六、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等;发挥好河流功能的同时,保护好河流生态系统,对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七、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现实挑战。未来中国沿海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对中国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出了现实的挑战。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与林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一、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林业政策和措施
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快林业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和清理工作。制定天然林保护条例、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等专项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加强执法检查,扩大社会监督,建立执法动态监督机制。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2.改革和完善现有产业政策。继续完善各级政府造林绿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部门绿化责任制,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义务植树的多种形式,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工作的深入发展。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推动植树造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增加森林资源和林业碳汇。
3.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抓好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通过有效实施上述重点工程,进一步保护现有森林碳贮存,增加陆地碳贮存和吸收汇。
二、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林业政策和措施
1.制定和实施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制定湿地保护条例等,并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增加和强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条款,为提高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法制化保障。
2.强化对现有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对天然林禁伐区实施严格保护,使天然林生态系统由逆向退化向进展演替转变。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有效减少人为干扰和破坏,遏制湿地面积下滑趋势。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提高自然保护区质量,建立保护区走廊。加强森林防火,建立完善的森林火灾预测预报、监测、扑救、林火阻隔及火灾评估体系。积极整合现有林业监测资源,建立健全国家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加强森林病虫害控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及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综合防治,扩大生物防治。
3.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研究与开发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技术,研究选育耐寒、耐旱、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森林植物在气候适应和迁移过程中的竞争和适应能力。开发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技术,特别是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修复、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等相关技术,降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加强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包括森林环境、荒漠化、野生动植物、湿地、林火和森林病虫害等监测技术,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体系,提高预警和应急能力。
发布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07年6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为《国家方案》),并把林业纳入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2009年6月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并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按照《国家方案》的要求,2009年11月,国家林业局编制、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下简称《林业行动计划》),并要求各级林业部门认真学习、积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极宣传和落实《林业行动计划》。
实施《林业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重要承诺的需要。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林业“双增目标”。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措施之一,《林业行动计划》就是落实这些措施的具体行动。
实施《林业行动计划》,是落实《国家方案》赋予林业任务的需要。《国家方案》中,明确把林业纳入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6个重点领域和适应气候变化的4个重点领域。《林业行动计划》提出了落实《国家方案》的具体措施,以指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上下一心,共同推进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实施《林业行动计划》,是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发挥我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的需要。我国林业肩负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承担着提供生态产品、物质产品、生态文化产品的艰巨任务,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林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增加、生态状况的改善和林业碳汇功能的增强,对于建设⑧生态文明、提高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主要内容
2009年11月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5项基本原则、3个阶段性目标,实施22项主要行动,采取7项保障措施。
5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林业发展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相结合;二是坚持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相结合;三是坚持增加碳汇和控制排放相结合;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五是坚持减缓与适应相结合。
3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10年,年均造林面积400万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森林蓄积量达到132亿立方米,全国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较大增长;二是到202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500万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森林蓄积量达到14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到2050年,比2020年净增森林面积47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林业发展重点转向全面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阶段,森林碳汇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实施22项主要行动包括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和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是: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实施重点工程造林,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加快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实施能源林培育和加工利用一体化项目;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扩大封山育林面积,科学改造人工纯林;加强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提高林业执法能力;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提高森林病虫鼠兔危害的防控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质材料;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加强木材高效循环利用;开展重要湿地的抢救性保护与恢复;开展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示范。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是: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建立典型森林物种自然保护区;加大重点物种保护力度;提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荒漠化地区的植被保护;加强湿地保护的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
7项保障措施是:加强领导,积极开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强化科技,推进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注重培训,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深入宣传,不断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创新机制,推进林业改革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突出重点,增加林业建设资金;服务大局,积极开展林业国际合作。
中国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
根据《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我国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有以下6条:
1.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汇量。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所确定的林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5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届时,森林碳储量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2.通过提高现有森林质量,增加碳汇量。我国现有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通过优化林分结构,强化森林经营管理,在现有基础上,完全有可能将单位面积林分生长量提高1倍以上,从而增加现有森林的碳汇能力。
3.通过加强森林保护,减少森林碳排放。首先,通过严格控制乱征乱占林地等毁林活动,减少源自森林的碳排放。同时,在森林采伐作业过程中,通过采取科学规划、低强度的作业措施,保护林地植被和土壤,可减少因采伐对地被物和森林土壤的破坏而导致的碳排放。其次,通过强化对森林中可燃物的管理,建立森林火灾、病虫害预警系统等措施,有效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减少森林碳排放。
4.通过保护湿地和控制林地水土流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首先,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可以减少因湿地破坏而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其次,通过加大生物措施,控制林地水土流失,有助于保护林地土壤,促进和加速森林土壤发育,促使非森林土壤转化为森林土壤,提高森林土壤固碳能力。
5.通过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林木生物质原料通过直接燃烧、木纤维水解转化为乙醇、热解气化以及利用油料能源树种的果实生产生物柴油等途径,都可以部分替代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利用现有宜林荒山荒地和盐碱地、矿山复垦地等难利用地,还可定向培育一部分能源林,扩大林木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的比例,有利于减少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6.通过增加木材使用、延长使用寿命,增加木质林产品碳储量。木材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耗能源,大大低于制造铁、铝等材料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用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http://www.xiexiebang.com/ 木材部分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不但可以增加碳贮存,还可以减少使用化石能源生产原材料所产生的碳排放。研究表明:用1立方米木材替代等量水泥、砖等材料,约可减排0.8吨二氧化碳当量,还节约了能源,又减少污染。木制品只要不腐烂、不燃烧,都是重要碳库。专家初步测算:从1961年到2004年期间,我国木制品碳储量约达12亿-1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是我国林业对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
第四篇:碳汇简述
碳汇简述 碳汇简述
晶略资本
碳汇概念——什么是碳汇 碳汇概念——什么是碳汇 —— 碳汇与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 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 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 工作报告》提到碳汇概念。
《报告》指出“四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 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 加森林碳汇,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8880万亩。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 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取得新进展。” 《报告》注释: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系统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 或机制。森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
碳汇概念——什么是碳汇指标 碳汇概念——什么是碳汇指标 —— 购买碳汇,就是通过出资造林来吸收二氧化碳,使人们在“低碳”的环境中生活。比如自驾车每周平均行驶100公里,一年为此要产生1.18吨的二氧化碳,而这些二 氧化碳需要种若干棵树才能吸收,那就需要向环保组织支付100多元,协助有关部 门把这些树种上。看起来复杂,其实现在很多环保网站上都有一种碳排放量计算器,简单一换算,大家就能得出自己的“碳足迹”。“购买碳汇”已经成为时尚的环保方式,人们计算出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直接或间接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以购买碳汇形式进行抵消。相关部门利用筹集到的资金,聘请专 业人士种植树木并进行有效管理。用“购买碳汇指标”来代替一部分义务植树,将极大改善目前部分单位“只管种树,不管树活”的尴尬局面,通过市民的碳汇购买集中资金,聘请真正会种树的人,在 需要种树、也能让树存活的地方种植。背景——气候变暖 背景——气候变暖 —— 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日益扩大; 喜马拉亚主峰上的景观因为冰川的消融而 发生改变; 全球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威胁到太平洋小岛 上的原住民的生活; “全球化”这一概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 义; 世界各国的共识:扭转全球变暖趋势,给 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供生存、可持续 发展的环境。
背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 背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 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 通过。已经有全球的185个国家参与,并成功地举行了8次由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 方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 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为缔约方,应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要向 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支付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所需增加的费 用,并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和方便有关技术转让的进行。背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背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局限 —— 公约中各缔约方并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制定具体可行的 措施。
1995年在柏林举行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中,发达国家承诺将在 200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然而经过缔约 方最终审评认定,这一承诺不足以实现公约中所预期达到的目标。为了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预期水平,需要世界各国作出更 加细化并具有强制力的承诺。上述局限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加强发达国家义务及承诺的谈判。历 经八届会议,在1997年,终于形成了关于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成文法案。在第三届缔约方大会上对这一法案内容的研讨、磋商 成为大会的主要议题。当本届大会结束时,该公约已经初具雏形,并以当届大会举办地京都命名,始称《京都议定书》。背景——《京都议定书》1997年 背景——《京都议定书》1997年 —— 《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 Protocol,《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 款。内容:
1.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 低5.2%限排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 2 0)、氢氟碳化物(HFC S)、全氟化碳(PFC S)、六氟化硫(SF 6)。
2.为达到限排目标,各参与公约的工业化国家都被分配到了一定数量的 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配额。如欧盟分配到的减排配额大约是8%。
3.承认森林碳汇对减缓气候变暖的贡献,并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 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 的减排指标。背景——《京都议定书》 背景——《京都议定书》意义 —— 从2005年2月16日起开始生效,为了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京都议定书形成了碳信用市场。这是全球环境及气候保护的里程碑,是国际社会为抑制全球气 候变暖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 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背景——《京都议定书》 背景——《京都议定书》局限 —— 局限:
1.缺乏操作能力;
2.较高的交易成本;
3.不清晰的实施程序以及监管和测量不力。所有这些都使得碳市场距离碳项目需要能够支付得起国 际顾问和高交易成本的发达社区 背景——哥本哈根会议 2009年 背景——哥本哈根会议 2009年 —— 中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拯救森林可以达成一致政策 2008年8月,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关于 年 月 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 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 知》
一、发挥行业优势,努力增加碳汇。
二、准确把握形势,加强项目管理。
三、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责任意识。政策导向——《政府工作报告》 政策导向——《政府工作报告》 ——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开发低碳 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 电网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 8880万亩。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 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气候变化”4个字提到了8次,是出现频率最高 的词组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7个新名词,„森林碳汇‟就是其 中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后面还专门作了注释。《京都议定书》——CDM模式下的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京都议定书》——CDM模式下的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CDM 《京都议定书》制定清洁发展机制(下称“CDM”)。CDM模式:发达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的项目中投入资金、技术,模式: 模式 帮助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量,此后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其减排量,使发达国家就能以比较低的成本完成减排任务。机遇: 机遇:清洁发展机制(CDM)使中国企业技术革新和降低能耗。中国企业提前获得了先进技术,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了 能源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发达国家则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 《京都议定书》的承诺。挑战: 挑战:《京都议定书》目前只进行了第一承诺期的谈判,随着国 际谈判的不断进行,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定量减排的压力将会增 大。而在未来数年,发达国家有可能把碳密集产品和高耗能项目 向中国转移,如果数年后再把这些产业转移出去,那时将对就业 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碳市场——种类 碳市场——种类 —— 碳市场是根据法律要求和碳市场参与者自愿 碳市场 减少大气中的 排放量的需要可以分为三类: 京都议定书市场 其它监管或准监管碳市场 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 国际碳市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碳市场 欧盟碳市场 英国碳市场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加州气候行动与林业碳汇计划 佐治亚州气候行动与林业碳汇计划 森林趋势自愿者市场报告 中国碳市场 中国第一时间表态,中国将履行《京都议定书》承诺的义务 中国第一时间表态,中国将履行《京都议定书》 中国第一时间表态 国家林业局日前发出的《关于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工作的通知》指 出,“开展碳汇造林试点,探索与国际接轨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碳 汇计量监测方法,使碳汇林测算有据可依”。2007年7月20日,中 国绿色碳基金成立。贾庆林主席指出,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积极实施以增加森林储 碳能力为目的的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林业碳汇项目,这是在中 国碳汇事业和生物质能源发展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具有前 瞻性和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绿色中国碳基金的主要目标是提供资金渠道,从京都和非京都碳 市场(自愿市场)、政府和私人部门到最需要发展的领域,而这 些领域能够带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社区发展和减轻气候变化 多重利益的项目。中国碳市场——中国绿色碳基金 中国碳市场——中国绿色碳基金 —— 2007年7月20日,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贾庆林主席指出,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积极实施以 增加森林储碳能力为目的的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林 业碳汇项目,这是在中国碳汇事业和生物质能源发展 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具有前瞻性和深远意义的 一件大事。绿色中国碳基金的主要目标是提供资金渠道,从京都 和非京都碳市场(自愿市场)、政府和私人部门到最 需要发展的领域,而这些领域能够带来生物多样性保 护、支持社区发展和减轻气候变化多重利益的项目。中国碳市场——我国现状 中国碳市场——我国现状 —— 能源结构落后,许多行业处于大规模消耗能源的阶段。高耗能产品需求旺盛,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能量消耗总体 呈上升趋势,总体上带动了节能减排负增长。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其 中包括十一大产业振兴计划,十一大产业中的有一些行业就 是属于资源消耗比较多,能源消耗比较多,排放也比较多的 行业。那么当时为了保增长,要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这一 个方面带来了增长,但另一个方面可能也带来了有关的排放 指标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中国碳市场——发展情况 中国碳市场——发展情况 —— 2001 年启动了全球碳汇项目 ,对开展造 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及其相关 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 和积极支持。自2003 年底 ,国家林业局针对气候谈 判出现的新进展 ,成立了国家林业 局碳汇管理办公 室以来 ,国内推行碳汇项目试点和研究与日俱增。2007 年 ,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强 调 ,植树造林、保护 森林、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碳 汇功能等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国家发改委 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积极搭建碳汇信息交流平台 , 组织实 施全球第 1 个 CDM 森林碳汇项目和多个森林碳汇试点项目。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及 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已联 合发起了中国绿色碳基金 ,以 促进吸纳民间资金开展以固定大气中 CO2 为目的的 造林、经营森林及建设能源林基地 ,并投资森林碳汇 项目进一 步降低“碳足迹”。谢 谢!Thanks!
第五篇:低碳经济下的森林碳汇开发问题
这是去年中旬在考虑森林碳汇问题时罗列的一些问题,在现在森林碳汇貌似开始为大家所逐渐接受时拿出来晒一晒,跟大家分享下!
————————————————————————————————————————
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持续影响着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而人类活动更是大气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因素。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的碳汇功能,林业活动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2009年9月22日锦涛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中,也特地提出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基于此,社会对于农林业碳汇作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碳汇林业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虽然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中,这个概念很早就被国际社会提出来了。
1、森林多重价值的挖掘
对于森林产业来说,一直以 “大资源、小产出”的局面长期存在,在其自身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为保证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发现其附加价值,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了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的新思路。
1)发展更多的经济功能:生物质能源,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等。
林业经济价值的发展,首先要结合当地优势,如江西地区合理发展竹林、油茶林,获得部分经济价值,维持林农生活及日常运转。深化林权改改,走好“产权到户、集体管理“的效率化道路,结合资本、市场,形成一个类似于如下的完整产业链:“集苗圃培育→植树造林→木材加工→家具、地板→生物质能源→化工等。
要摆脱以提供低价值初级产品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向深度挖掘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切实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林业产品,提升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就是林业的一个很有潜力的新产业链的一部分。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是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采集林下枯落物和木材加工剩余物支撑生物质能源产业。合理设计,发展混交林、加强林下养殖,林业管理,甚至发展生态旅游,都是挖掘森林附加经济值的良好途径。
同时,积极申请中央、省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探索较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目前,江西已经建立江西省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2)发展森林碳汇: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缓解气候变暖。
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要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达到每公顷150.47吨。以云杉为例,一棵在30年内能吸收二氧化碳100公斤左右,而经过核证后的碳汇量是有经济价值的,这使得“植树”的价值重估。而以往,林农植树造林的价值仅仅体现在“退耕还林”补助,每亩仅200余元。随着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和碳汇交易引入,按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的造林项目,在植树造林中可以实现植树的工时收入、满30年后第一轮砍伐的分配收益、林地种植养殖项目收益和长达30年的“森林碳汇”交易收益。
2、什么叫森林碳汇?
通俗地说,森林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所以,森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森林在碳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如造林、恢复被毁生态系统、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可持续管理等,可以增强陆地碳吸收量。以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生物能源、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可减少能源和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3、什么样的森林碳汇可以交易
并非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都可以交易,商品进行交易的前提条件是清晰的产权。对于现有的森林来说,由于其生态效益的外部性,使得碳汇成为了“公共物品”,没有明晰产权。因此,现有森林碳汇的存量是不可以交易的。此外,森林有固碳的功能,但森林碳汇指的是净吸收量,即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要减去造林活动用车(汽油)或施肥所产生的排放,还要减去林地流转和森林灾害造成的毁林排放,最后得到的净吸收量才是碳汇。森林碳汇的开发不但对于土地有要求,还需要有合适的方法学来监测、核查,最后由相关机构进行核证后才可进行真正的交易。也就是说,碳汇的交易条件十分苛刻,需要付出很高的交易成本。
4、形成的碳汇卖给谁?
在国际合作的机制下,发达国家承担了强制减排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这样的责任。国内的森林碳汇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卖给国外有减排任务的买家。目前,国际碳市场交易的大都是减少排放的工业项目,而林业碳汇项目由于规则的复杂以及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等诸多因素,能够实现交易的很少。此市场成为强制市场。同时还存在着不受国际强制性规则限制的自愿市场,主要是由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府立法,实施减排规定或启动碳交易。这些市场主要进行工业减排项目的交易,林业碳汇项目只占很小的比例。在这样的框架下,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来购买,用于企业来践行其社会责任等。
5、造林与再造林的概念。
按照目前最为规范的碳汇林开发方法,此类项目统称为“造林和再造林项目”。
“造林”是指通过栽植、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方式,将至少在过去50年内不曾为森林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人为直接活动。“再造林”是指通过栽植、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方式,将过去曾经是森林但被转化为无林地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认为直接活动,对于第一承诺期,再造林活动限于在1989年12月31日不为森林的土地上发生的再造林。只有满足这样条件的林地,才有开发并最终获得可交易的碳减排额度的可能。
6、开发碳汇项目,对于土地的要求。一般会有如下几点:
1)不同的标准下,均要求该土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为无林地。具体时间根据不同标准而要求不同。
2)拟议碳汇林地不具有商业竞争力、存在一定造林技术难度、不具备天然更新能力的土地。
3)适宜树木生长,相对集中连片,预期能发挥较大的碳汇功能。4)有助于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控制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效益。
5)近5—10年内尚不能纳入国家造林计划。
6)造林地权属清晰,具有当地政府部门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当地群众具有参与项目造林的积极性,具备开展项目活动的组织、劳力和技术保障。
为证明项目土地的合格性,项目参与方需提供以下证据:
1)、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或土地覆盖图、森林分布图。2)、不同时段的航空照片,卫星影像。
3)、地面调查报告(实地植被调查、参与式访问调查)、土地登记册和林权证等。
7、造林和再造林项目对树种的要求
1、要求是本地种,不能有入侵种,对于遗传修饰生物体,如转基因品种,要特别小心。
2、若有外来种,需要论证外来种的必要性,并提供证据证明对环境没有明显负面影响。
目前已经成功开发的广西项目,其所选择的树种如下:Eucalyptus 桉树;P.massoniana 马尾松;Formosana 台湾铁松; C.lanceolata:杉木。
目前已经成功开发的四川项目,其所选择的树种如下:Platycladus orientalis:侧柏(柏树,片柏,片松);Betula Luminifera 光皮桦; poplus szechuanica ;Betula albo-sinensis 油松;magnolia officinalis 厚朴(木兰科 木兰属); larix gmelinii 落叶松; quercus acutissima 麻 栎; pinus massoniana 马尾松;cupressus chengiana 岷江柏木; cunninghmia lanceolata 杉木; pinus tabulaeformis 油松; picea asperara 云杉。
8、开发成碳汇的森林在计入期内是否可以砍伐。
在计入期内允许以森林管理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间伐或主伐,但主伐后必须进行更新(植苗、播种或萌蘖更新均可,取决于项目设计)。但是,间伐特别是主伐时间的设计不能与监测和核查时间相近。
9、营造竹林是否可以申请?营造灌木是否可以申请?营造经济林是否可以申请?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森林的定义,因为造林和再造林项目的目的是将无林地转化为有林地(既森林)。因此森林碳汇项目树种是否可用竹类、灌木和经济材林,取决于这些成分构成的植物群落是否属于森林。在我国,最小面积0.067hm2、最低树高2m和最小覆盖率20%是判断是否森林的三个基本阈值。
对于竹林的争议很大,建议避免用营造竹林来申请,以降低风险,而且竹林的碳计量和监测方法不同于普通林木,目前没有批准的方法学。同时营造棕榈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使达到森林条件的营造灌木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也没有批准的可用灌木营造的方法学。
原则上,营造乔木类经济树种(包括油料、干果和果树)是可以申请CDM造林再造林项目的。但是,由于许多经济类树种不能用材积度量,无法通过材积转换为生物量,而目前又无相应的预测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物量模型,而且,许多经济林木(特别是果树)分支较低,通常在胸径一下分枝,目前批准的方法学均是基于胸径和树高的测量,还需要递交新的方法学。
10、现有人工林是否可以开发成碳汇林?
1、对于1990年之前就存在的人工林,其仍然具有碳汇功能,但属于森林管理范畴,不能作为合格的森林碳汇项目活动。
2、对于1990-1999年再无林地上营造的人工林,虽然满足造林或再造林的定义,但规则规定不能申请和注册成森林碳汇项目。
3、对于在2000年1月1日以来营造的人工林,是可以有条件申请注册森林碳汇,并追溯自实行项目以来的碳汇量。
11、碳汇林开发的现有模式?谁投资造林的费用,大概有哪些投资。
1、CDM(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项目:由项目参与者承担费用。
2、自愿减排森林碳汇项目的开发:由项目参与者承担费用。
3、中国绿色碳基金下的碳汇林:由组织者募集的基金进行投资及管理。
无论在那种情况下,碳汇的购买方通常不会对造林或再造林进行直接投资,因此造林和再造林以及森林管护费用,均由项目参与方自行解决。而这部分的资金量比较大,汇报周期又长,给开发者造成较大的困难。
12、什么时候能够获得碳汇收益?项目的计入其和项目期如何选择。
与其他行业的减排项目不同,一般对森林碳汇项目产生的碳汇不可能每年进行检测和核查。一般第一次核查时间有项目参与方来定,以后没5年监测核查一次。正常情况下,每次监测和核查并签发减排量后,买方再根据购买协议和实际签发量,向卖方付款。但是,由于造林和再造林项目前期投入巨大,生产周期长,往往许多年后才开始获得林木和非林木产品收益,因此卖方期望更早获得碳汇收益,也可以设计购买协议,要求买方进行预付,但相对价格要低,因为买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
项目的周期也非为两种:1)、可更新计入期:最长为20年,最多更新两次,这种情况下项目最长有60年。2)、固定计入期:最长为30年,不可更新。计入期和项目期的选择可根据所选树种的生长特征、土地使用情况、减排量特征等共同决定。
13、造林再造林项目需要考虑哪些参与方的意见。
项目参与方意见通常与社会经济调查结合进行,最常用的方法是参与式乡村评估。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包括:起草宣传册,并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向村民发放;参与式制图;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相关利益群体分析等。
14、目前国内已有成功项目案例:
1、广西林业CDM项目
2、四川林业CDM项目
3、其他案例不胜枚举
---------------------------以上只是林业碳汇所面临的一些基本概念的部分罗列,肯定无法穷尽,或许也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加以补充。
不足之处,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