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边境民族地区基本情况调研材料汇报

时间:2019-05-14 07:0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边境民族地区基本情况调研材料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边境民族地区基本情况调研材料汇报》。

第一篇:关于边境民族地区基本情况调研材料汇报

关于边境民族地区基本情况调研材料汇报

根据州发改委《关于报送边境民族地区基本情况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做好材料准备,现将涉汲我局的两项问题汇报如下:

一、勐腊县区位概况

勐腊县是云南省最南端的一个边境县,位于西双版纳州东部,地处东经101°06′—101°50′,北纬21°08′—22°25′。勐腊县东、南、西南部与老挝接壤,西部澜沧江界河与缅甸一水相连,边境线长740.8公里(其中:中挝段677.8公里,中缅段63公里),西北部与景洪市连接,北部与江城县毗邻,建有国家级陆路口岸磨憨和国家级码头关累及三个重要通道:勐满、曼庄、新民。磨憨位于昆曼公路陆路国际大通道国内线的终点站,连通国际线的起点站;关累位于澜沧江—湄公河国际商船航道国内航段出口国门港口,国际商船进入中国第一个港口,勐腊县具有沿边和沿江开放的双重优势,具有毗邻国家便于交流,更于发展的优势。

二、勐腊县口岸及主要通道建设情况

勐腊县区位优势明显,昆曼大通道穿境而过,有磨憨国家级口岸和关累码头及勐满、曼庄、新民三个重要通道,有5条公路通抵老挝、缅甸,其中3条柏油路直通老挝北部三 1 省(丰沙里省、南塔省和乌多姆赛省)。从关累码头顺江而下,可直抵老、缅、泰、柬、越等东南亚五国。

(一)磨憨口岸基本情况

磨憨位于勐腊县西南端,与老挝磨丁口岸接攘,是中老两国唯一的国家级陆路口岸。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磨憨为国家一类口岸;1993年12月中老两国正式开通磨憨〃磨丁口岸;2005年4月磨憨口岸被赋予第三国人员入境签证权;2006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磨憨为经济开发区。开发区规划控制范围为26.914平方公里。目前,已编制完成了《磨憨边境贸易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祥规》,实施了旧城拆迁,对沿街建筑按照特色化要求进行了改造,区内道路、自来水、供电、集贸市场、星级宾馆、商铺、仓储、查验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已建成。至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这些项目的建成,改善了贸易区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为实现进一步对外开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磨憨口岸完成进出口货值15132.62万美元,其中进口2578.86万美元,出口12553.76万美元;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55435.77吨,其中进口87773.77吨,出口67662吨;出入境交通工具98765辆次,其中入境48552辆次,出境50213辆次;人员出入境640111人次,其中入境318613人次,出境321498人次。

(二)关累码头基本情况

关累码头位于澜沧江与上湄公河结合部,西与缅甸隔江 2 相望,南与老挝陆路相连,是中南半岛腹地和东南亚各国经湄公河进入我国的“第一港”,全年可通航300吨级船舶,是目前我省与缅、老、泰直接进行经贸交流的重要水路通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现已完成《关累码头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码头开发分“三区”规划建设。一区以物流、商贸、教育卫生、宾馆酒店、生活服务、娱乐设施为主;二区以船舶修造、集装箱码头、旅游服务、仓储为主;三区充分利用沿江滩涂、怪石、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以观光、休闲、娱乐等沿江旅游景点建设为主。目前,查验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已建成,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已达3.1亿元。2008年关累码头完成进出口货值12118.65万美元,其中进口2617.21万美元,出口9501.44万美元;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68839吨,其中进口47972吨,出口120866吨;出入境交通工具8016艘次,其中入境4232艘次,出境3784艘次;人员出入境45743人次,其中入境21740人次,出境24003人次。

(三)勐满通道基本情况

勐满镇位于勐腊县西南部,东与尚勇镇相连,西、北与勐捧镇毗邻,南与老挝接壤。全镇土地面积403公里,国境线长42公里,曼邦公路由北向南穿镇而过直通老挝南塔省。镇政府所在地景龙,距县城53公里,距国境线12公里,距老挝南塔省勐新县24公里,距老挝湄公河班相果口岸94公 3 里,是我国通往老挝的重要陆路通道和自然口岸。居住着傣、哈尼、汉、瑶、克木等13种民族。自2006年县委、县政府确定开发建设勐满边境口岸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和帮助下,目前已建设“一关两检”办公用房,总投资350万元;完成勐满边境通道查验货场及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勐满边境口岸边民互市点(场)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争取到省发改委50万元查验货场前期建设资金。预计今年3月将完成勐满通道总体规划工作,勐满通道建设范围为10平方公里。规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即替代种植项下返销农副产品加工和仓储区范围1平公里,以替代种植项下返销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仓储服务为主;行政办公和查验功能区范围1平方公里,以政府行政办公、联检部门办公和货物、人员、车辆出入境查验为主;社会生活和贸易区范围8平方公里,以贸易、吃、住、行、镇村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为一体的服务设施等为主。截止目前,勐满通道有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检查、商务、运政等相关口岸管理职能部门进驻开展工作,已能正常开展边民互市贸易活动。2008年勐满通道完成进出口货值760.5万美元,其中进口680.76万美元,出口79.75万美元;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25699.45吨,其中进口124616.65吨,出口1083.26吨;出入境交通工具58053辆次,其中入境29068辆次,出境28985辆次;人员出入境115485人次,其中入境58010人次,出境57475人次。

(四)曼庄通道基本情况

曼庄隶属尚勇镇,位于勐腊县东南部,地处北纬21º10′—21º26′,东经101º27′—101º41′之间,东与老挝接壤,南与磨憨边境贸易区相连,西邻勐满镇,北接勐腊镇,曼庄是尚勇镇的一个村民委员会,辖曼庄、曼赛等12个村民小组,是一个人口相对较为集中的村委会。曼庄是我县通往老挝丰沙里省的重要通道。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曼庄通道的投入,开通了勐腊至丰沙里的国际客运旅游专线,昆曼大通道专为曼庄口岸开设了专门通道口。曼庄现设有边检、检验检疫和运政,总投资80万元,是我县与老挝丰沙里省开展商贸活动的唯一通道。列入勐腊县“十一五”规划项目的曼庄至老挝南克星17公里的砂石路改建工程已于今年6月开始破土动工,路面等级为四级沥青路面,此工程改建并投入使用后,将大大改善交通现状,为曼庄口岸的发展和繁荣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曼庄通道完成进出口货值276.46万美元,其中进口239.51万美元,出口36.95万美元;完成进出口货运量32830.18吨,其中进口32741.18吨,出口85吨;出入境交通工具12475辆次,其中入境6015辆次,出境6460辆次;人员出入境48192人次,其中入境26352人次,出境21840人次。

(五)新民通道基本情况

新民通道隶属尚勇镇,位于勐腊县东南部,是我县通往老 5 挝乌多姆赛省的重要通道。2008年新民通道完成进出口货值276.46万美元,其中进口239.51万美元,出口36.95万美元;完成进出口货运量32830.18吨,其中进口32741.18吨,出口85吨;出入境交通工具12475辆次,其中入境6015辆次,出境6460辆次;人员出入境48192人次,其中入境26352人次,出境21840人次。

勐满、曼庄、新民三个通道是我县与老挝开展商贸往来的又一重要通道,由于其特殊的区位优势,近几年来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周边国家或地区促进该国该地区边境地区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情况以及我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周边国家或地区促进该国该地区边境地区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情况

近年来,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互补性日益增强。我国在发展条件、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市场消费水平等方面与东盟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进程中,我国外企业可以在农业、农产品加工、生物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贸易、旅游、交通、信息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周边国家采取的一些保护政策和鼓励的措施:

1、老挝在农业、林业、工业、交通、通讯、金融等方面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农业方面,老挝以增加农 6 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在财务不足的农业,老挝政府给予一些优惠政策。近年来,老挝政府努力将根除罂粟种植计划与消除贫困的计划结合起来,大力与我国发展替代种植,帮助农民发展生产。

2、鼓励和吸引外资方面重点扶持大米、谷类和食品生产;国内替代品的日用品生产;出口商品生产。

3、老挝政府对外资投资的限制主要是从税收上进行调整。老挝规定外国投资者在使用土地、水面时应缴纳租金,开采自然资源时应缴纳合理的资源费,并且要求相关的进口物资缴纳进口税。

4、老挝在劳务方面,外国投资者可以使用外国劳务,但不得超过企业劳务人员的10%,其它劳务必须使用本国居民。外国投资者、其家属、外籍员工按政府的规定在申请多次往返出入老挝境外签证和在老挝长期居住得到便利。

(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我县有优越的地理位臵,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民族同根同源,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随着昆曼公路的开通,我县口岸通道可辐射东南亚诸国,是中国连接东盟最便捷的水、陆上通道,我县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将呈现一个纵横结合、全方位、多格局的景象,对外经济合作将大有可为,前景广阔。现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7(1)着力改善行政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建设。以创建一流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式,压缩行政审批时限,把提高办事效率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推动行政高效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

(2)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与相邻各国间逐级建立稳定合作对话机制和协调机制。就目前而言中国与东盟各国间在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和边境贸易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相互间建立稳定合作对话机制和协调机制,才能消除各国相互间贸易与投资不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和边境贸易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分岐,为保障替代企业的权益和增强企业信心,我国应尽快与周边国家签定替代种植框加协议,才能有效地为勐腊的对外开放提供政策保障。

(3)致力于建立“关、检、边”合作衔接和协同执法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对口岸和通道货物、人员验放便利化的全社会评价机制,提高效率、方便通关。积极为外经贸企业开展“送政策”上门服务工作,为企业排忧解难。

(4)实施“人才强州”工程。未来的竞争是人才资源的竞争,我州本身的人才资源储备就不如内地充分。首先,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要适应国际大通道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适应新形势的能力和管理不平。其次,培养一批适应中国• 8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需要的人才,特别是经济管理、国际贸易、周边国家小语种、懂内外法律方面的人才。第三,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为人才资源储备打好基础。第四,做好现有人才资源培训工作,包括对各行业基本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5)加快通关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为核心,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磨憨口岸、关累码头、勐满和曼庄通道的公路、查验设施、仓储、物流、金融等设施建设,为通关便利化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

(6)扩大邻国间旅游国际合作。积极协调和争取上级支持,构筑各邻国间特殊的旅游区,加快发展跨境旅游步伐。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鼓励国内外企业走出去投资,设立境外窗口,发挥与邻国间和我州的旅游组合优势,积极争取协调边检、外管部门专门设立境外旅游办证点,方便境内外游客出入境。

(7)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建立更加宽松的内外环境,采取一系列灵活的管理措施,按照“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广辟渠道吸引国内外客商到我县来投资发展。

(8)加快口岸建设和大通关服务机制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互相支持配合,在使人员、车船、货物出入境更加便捷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上狠下功夫。积极争取 9 上级尽快给予解决建立边防检查查控机制通道的出入境便利化的问题,并允许持证人员甲地出境从乙地入境的问题。

(三)意见和建议

1、由于与相邻各国间没有建立道路运输框架协议,货物通而不畅,请上级部门尽快签定东盟各国道路货物运输框架协议,保障中国与东盟各国间在贸易与投资便利化,解决经济技术合作和边境贸易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便。

2、由于我县口岸和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通道查验设施建设未完善,加大口岸和通道通关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磨憨口岸、关累码头、勐满、曼庄、新民通道的公路、查验设施、仓储、物流、金融等设施建设,特别是查验货场建设扶持资金的设入,为通关便利化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我县口岸和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共需要3亿元,建议国家帮助解决建设缺口资金。

3、为促进替代种植项目的发展,建议将我县列为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县,充分利用国家“走出去”专项资金,帮助、鼓励和支持替代种植企业,发展老挝和缅甸的替代种植业,在边境一带建立四国(中、老、缅、泰)经济合作区。另一方面境外罂粟替代农产品项下返销指标申报及下达时间不相协调。目前我省申报替代项下农产品返销指标和下达替代农产品返销计划时间与邻国老挝农作物成熟时间不相协调。特别是甘蔗、水稻、玉米替代产品指标下达时间在每年的8 10 月,而甘蔗加工时间在上一年的11月到次年5月间,造成次年1—5月无指标,只能采用押金担保的方式返销,给企业增加成本。建议:一是境外替代农产品返销按农产品成熟季节分别在每年的1月和8月分两次下达;二是橡胶开割时间是3月至11月底,而橡胶返销指标在8月下达,希望调整橡胶返销指标的下达时间,建议在每年的3月下达指标数;三是境外替代项下返销农产品除主要农产品稻谷、玉米、甘蔗、橡胶等以外其它农产品返销的指标审批权下放到州(市)办理。

勐腊县经济和商务局 2009年2月4日

第二篇:边境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三点建议

边境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三点建议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边境民族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之间,无论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还是基层党组织建设都存在不可否认现实差距。目前,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边境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贯彻执行不到位、吹的多干的少、亮点反复使用、边远落后村无人重视、干部畏难情绪普遍、点上经验少,面上推广难等问题,对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政策上优先照顾边境民族地区。边境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内地发达地区不具有可比性,上级制定政策时“一刀切”往往只会带来好者越好、差者越差的后果。边境落后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投入成本高、见效慢、打造亮点难,没有人愿意在其上做文章,边远落后村组织建设往往被忽视。因此,在基层党组织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应该优先考虑边境民族地区,起码要在基层党组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充足的资金保障。其次,在考核检查时,内地县市与边疆县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应进行科学分类,执行不同的考核政策。

二是树立科学的基层党组织书记考核导向。抓书记、抓书记是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但目前,由于对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考核偏重经济、轻党建,导致很多基层党组织书记不愿意在党建工作上花更多的精力,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不懂党建、不研究党建、没有工作思路,错位、越位、倒位现象很普遍,基层党建创新亮点出不来,基层组织建设效果不明显。因此,要树立科学的基层党组织书记考核导向,把党建工作摆正考核基层党组织书记的首要位臵,改变简单地以地方GDP作为提拔重用基层党组织书记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让基层党建抓有成效的书记给予优先提拔,引导基层党组织书记从心理上重视党建、行动上创新党建,真正履行好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三是检查指导工作重心向边远落后农村转移。目前,检查督查工作往往变成了坐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听汇报、看台帐、吃喝玩乐、游山玩水、走马观花,边远、落后农村甚至一年到头也没有人去检查指导,情况无人知晓,导致检查结果形势一片大好、情况一塌糊涂。因此,要把检查指导工作的重心向边远后进村转移,不能一味地走下级安排好的线路看亮点,即要检查有亮点有特色的地方,更要深入到落后农村实践中找问题解难题。同时,不能把检查工作仅仅停留在查看台账的层面上,要深入具体实践中检查,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真正把检查指导成为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手段。

第三篇: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2008年,民族干部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国家民委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主题,紧紧围绕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能力为重点,以加强自身建设、做好服务为基础,积极稳妥、狠抓落实、开拓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发展,为民族工作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全国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90多万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7.4%;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202.6万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69.5%,增长5.3%。全国机关县处级以上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4.5万人,增长12.5%,其中地厅级干部占8.4%;县处级干部占90%。目前,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选配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也有了一定增长。

一、适应需要,不断扩大少数民族干部来源

为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把协助组织、人事部门贯彻落实公务员招考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优惠政策,协调解决少数民族干部“入口难”问题,作为民族干部工作的重点,开展调查,研究做法,提出建议。

一是在调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与国家公务员局就少数民族公务员入口问题进行座谈、研究,取得共识,落实在公务员招考中,可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条件,或通过划定比例、定向招考、单独划线、适当加分、放宽报名条件等优惠政策,确保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考生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并在部分中央国家机关进行试点,不断扩大中央国家机关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2009年国家机关招录公务员时,已有几个部委明确拿出14个职位试点招录少数民族考生。

二是协助有关部门继续做好选调民族高等院校优秀少数民族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基层工作。

三是参与调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引导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回到本地工作,同时积极吸引其它地区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工作。

二、采取措施,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综合素质

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加大对西部地区各级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干部人才素质。

一是认真研究制定出台了《2008年-2010年全国民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把加强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工作纳入《规划》中,结合工作实际,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分解目标任务。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民族自治州、自治县,边境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全部轮训一遍。

二是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家民委2008年干部培训计划》。把国家民委系统干部培训和民族地区干部培训统筹考虑,加强了对干部培训工作的指导和宏观管理,培训的层次有所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精心组织实施各类培训活动。与中组部联合举办了第14期全国边境县、第8期全国民族自治县和全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培训班。举办了全国民族自治州州长经济管理专题研究班等重点培训班。全年共组织各级各类培训班46 期,培训全国民委系统干部和民族地区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才3400多人次。其中:地厅级干部323人,占9.5%,县处级干部2800人,约占82%,处以下干部277人,约占8%。专业技术人才50人,占1.5%。全国民委系统干部1962人,占57.7%。民族地区干部1438人,占42.3%。

三是将少数民族高级专业人才培训纳入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培训计划。2008年国家民委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合作举办了民族医药高级人才研讨班,为培训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拓展了渠道。

四是围绕加强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正规化建设,通过调研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干部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培训的重点对象和重点内容,指导干部学院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师资、教学点、科研等培训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以促进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是有计划地选派了24名委机关和委系统领导干部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国外高校等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不仅加强了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了执政能力和水平,而且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三、加大挂职锻炼工作力度,提高挂职工作成效

一是会同中组部、中央统战部认真组织实施《2000-2009年选派西部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工作规划》。这项工作开展19年来,共选派了5000多名干部参加挂职锻炼,为西部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组织领导能力较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能够团结和带领西部地区干部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党政领导干部和科技、经济管理人才。2008年共选派了396名干部参加挂职锻炼,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06人,人口较少民族5人。二是把选派干部到西部挂职锻炼与西部民族地区干部培养选拔结合起来,注意发挥挂职干部对西部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据了解,19年来,参加过挂职锻炼的干部,大部分已经成长起来,多数进入了更高一级领导岗位,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一些同志被提拔到省部级领导岗位,有两名同志当选为自治区的主席,还有的当选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中纪委委员。

三是继续配合中组部做好选派委机关干部援藏、援疆和到西部挂职工作。同时,积极选派国家民委干部到地方挂职。目前,国家民委2名干部在西部挂职,2名干部在东部挂职,1名干部援藏,1名干部援疆,1名高校领导到教育部所属高校挂职。

四、制订规划,加强民族地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协助组织部门贯彻落实《组织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配备作出的具体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制订明确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在领导班子调整、换届时,把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重点问题加以考虑;在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同等条件优先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班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法律依据的,按有关法律规定,选配少数民族干部。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使用,在同等条件下应予以优先安排。

同时,加强对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宏观指导。了解、总结、推广民族地区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指导民族地区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措施和办法。

五、促进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协助组织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从2005年起每年为民族地区培养2500名高层次骨干人才。此外还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口支援、开展专家服务团、博士服务团活动、组织实施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加强少数民族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是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选拔、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等方面都对民族地区给予倾斜。

三是围绕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委所属六所民族院校招生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开设一些西部急需实用的学科,加大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力度。

六、着力推进民族工作部门自身建设

根据中央关于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有关工作部署,完成了国家民委“三定”规定的修订工作,成立了监督检查司,政研室被批准参照公务员管理,各司局的职能和处室设置也做了合理调整,还增加了司局级领导职数。各地民委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不仅职能实现了新的转变,工作力量和工作机制建设也相应得到加强。比如安徽全省105个县都成立了民宗局,贵州建立了省政府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同时,结合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掌握了民族干部和民族工作干部的情况、拓宽了思路。这为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特别是进一步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造了有利条件。海西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少数民族人才队伍作为整个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事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把握历史机遇加大海西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我州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促进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自2004年4月以来,我们对全州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现状

(一)、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海西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开发,把这一项工作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来抓,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我州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的力度。目前,全州共有少数民族人口8.95万人,占总人口的26.3%。少数民族干部4020人,占整个干部总数的29.6%;各级领导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逐步增多,全州乡(镇)正副书记、正副乡(镇)长中的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达到57.23%;市、县、工行委党政领导班子正副职中的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达到25.26%;州级党政领导班子中的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达到33.33%。

(二)、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731人,中专文化程度的2056人,高中文化程度的98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35人。二是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增加,队伍结构趋于优化。少数民族科技干部2214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54.77%。其中高级职称的74人,中级职称的658人,初级职称的1343人,未评定职称的139人。专业技术干部中,工程技术人员148人,农业技术人员167人,科学研究人员 1人,卫生技术人员566人,教学人员1093人,经济管理人员37人,会计人员43人,统计人员3人,翻译人员7人,图书档案文博人员54人,新闻、出版人员43人,律师、公证人员1人,播音人员5人,体育人员7人,艺术人员30人,政工人员9人。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这支队伍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州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人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紧缺,仍然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稳定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民族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数量与人才质量不相适应。全州没有博士生,研究生学历几乎都是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大专、本科学历者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党校、电大、函授等形式获得。专业职称评定中的重资历轻能力、论资排辈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长期以来中考、高考对少数民族的照顾性政策,导致一些少数民族人才先天性“营养不良”和高校的“低进低出”现象,使其实际水平与学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某一领域能成为地区拔尖人才或专家的很少,与少数民族人才所占数量不成正比。“高学历低水平、“高职称低能力”的现象比较普遍,高层次的少数民族人才少的问题还十分突出。

(二)、少数民族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区域分布不均,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从专业结构看,党政管理、师范、卫生类专业居多,农牧业、企业管理、电子、信息等专业较少;从行业分布看,从事教育、卫生行业的居多,从事农业、工业、经济技术方面的较少;从区域分布看,中高级人才主要集中在州、市(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基层人才严重缺乏。这种人才专业、行业、区域分布不平衡,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民族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少数民族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人才严重短缺,民族人才断层情况严重,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三)、民族教育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人才的健康有序成长。由于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升学率低,少数民族学生在报考志愿时都是选择一些省内外报考人数少、招生人数多的教育、卫生等专业,致使少数民族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平衡。

(四)、少数民族人才管理、使用和配置机制不够灵活,人才管理的封闭性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不相适应。人才地方所有、单位所有的旧的管理理念比较严重,导致人才资源共享、开发效率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使人才得不到相应的待遇,难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市场发育不全,市场配置人才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目前建有的人才劳动力市场,主要发挥了劳动力介绍所的功能,专业人才基本是按传统的人事调配方式流动。

(五)少数民族人才外流严重。一种是少数民族人才通过调动、辞职等方式流向其它城市,尤其是学术和技术拔尖的少数民族人才难以留住,有些自已培养的民族人才也纷纷流走。另一种是本地少数民族学生考到外地大学的大学生尤其是高材生毕业之后流向外地工作,除了本省大学的毕业生外,一些紧俏专业的大学生回海西工作的比例也极低,本土大学毕业生严重流失致使我州少数民族人才后继乏人。

引起上述问题的因素较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才的集聚与经济的发展相互作用,互为促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优先扶持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对西部地区投入的建设项目、资金仍显不足,加之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优势没有较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不能形成因经济的大发展和产业结构大调整而引发人才需求的大环境。一些专业少数民族人才为求发展或其他原因千方百计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而本地考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返乡”极少。地方财政困难,用于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经费极为有限,各类少数民族人才普遍缺乏及时“回炉”、“充电”,导致个人技能退化、素质下降,由此造成高层次、高技术人才短缺。

(二)、生活、工作环境差。海西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线长,生活环境差、收入低、生存成本高。由于气候恶劣,医疗条件差、水平低,高血压、冠心病等地方病发病率、死亡率高,一些人得重病后需到西宁市甚至内地治疗,造成医疗成本高。由于运输线长,工业品、生活用品价格普遍偏高;教育基础差,高考升学率低,许多人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往省内或内地就读,加重了经济负担,造成生活成本高。表面看,由于地区津贴不同,边远地区专业人才工资比内地要高一些,但这些早已不及内地的高额奖金、补贴以及隐性收入,专业人才除了工资外,没有任何福利和补贴,特别是基层人才,由于政策原因,职级低、职称评定难,实际收入很低。

(三)、人才有序、合理流动的渠道不畅。人才“统调统配”和“单位所有”的旧的管理模式没有改变,缺乏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管理机制和拴心留人的保障机制;少数民族人才由于受教育程度、语言文字等影响,综合素质相对比较低,思想观念转变慢,竞争意识不强。民族地区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在强调公平竞争的同时,又必须考虑平衡照顾和社会稳定,缺乏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有的地方和领导往往对项目、资金情有独钟,对少数民族人才却不够重视;或是只重人才拥有,不重人才开发;或是只用现有人才,不重视培养人才。有的部门和领导认为外来的“和尚”能念好经,对引进的人才关心有加,既给“位子”,又给“房子”、“票子”,对本单位的现有民族人才则关心爱护不够,造成“引来女婿气走儿”的现象,人才综合开发使用效益不高。

三、对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的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契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为动力,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开发民族人才资源,使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选拔作为全州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开放促开发,盘活存量与提高质量并举,为振兴民族地区科技、经济,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增强数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培养一支适应我州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目标。

(一)、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提高做好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作为民族自治地区,我州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各方面条件艰苦,人才缺乏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少数民族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缺乏更为突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我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加迫切需要使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出新的人才,引进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必须带头转变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为少数民族人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步伐,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

(二)、强化培训教育,切实做好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

1、不断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根据海西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订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短、中、长期目标,并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有计划的选送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省、州委党校进行短期理论培训。同时,要针对我州民族干部队伍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依托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结合海西经济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调整设置民族地区急需的专业,增设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学科,培养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才。

2、加强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民族人才队伍素质。以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和新进班子成员为重点,做到重点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着力提高党政人才执政能力,经营管理人才驾驭市场、参与竞争能力,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等推进远程教学和社会化教学,使各类人才接受高水平的教育。通过委托办学方式,培养地区需要而无法引进或关键岗位不能引进的人才;逐步实行培训机构资格审查制度和培训质量评估制度,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培训的质量;坚持把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继续抓好“双语”培训;加快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多元投资机制,促进各类民族人才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全面提高民族人才队伍素质。

3、抓好实践锻炼,切实提高民族人才的能力。遵循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把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年轻干部放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锻炼。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民族人才到基层一线,到艰苦恶劣环境,到矛盾复杂、困难多的地方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建功立业。拓宽全州与其他兄弟州、市甚至是其他省市干部交流渠道,扩大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干部的交流力度。通过多方面、多层次交流,培养出更多的民族人才。

(三)、营造良好环境,完善用人机制,稳定现有民族人才队伍。

1、坚持管理创新和分配创新。改变人才管理模式,由“固定控制型”向“指导激励型”管理转变,打破人才的部门、地域、所有制壁垒,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引导民族人才向基层一线、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合理流动,选拔优秀民族干部到贫困乡镇、重点改制企业挂职任职,使民族人才结构、分布同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方向相配套。把在基层一线、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实践的经历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条件,并在职称评定方面实施倾斜政策。积极探索建立人才贡献与收入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和按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及人才贡献的奖励制度,以体现人才的能力价值、知识分量、工作成绩,真正使人才的贡献得到应有的回报,多劳多得,才有所值。

2、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稳定民族人才。西部地区仅用高薪、优厚待遇留住人才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作到的。因此,既要注重硬环境、宏观环境的改善,更要注重软环境、微观环境的优化,千方百计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方面下功夫,急人才之所急,想人才之所想,帮人才之所需,努力给各类民族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营造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

3、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民族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认真总结完善干部考察预告、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和竞争上岗工作经验,加大公选干部的范围和规模,积极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试用期制和辞职等制度,以公开促公平,以公平体现公正,加大民族干部选拔力度,使优秀民族人才脱颖而出,实现优胜劣汰。改革现行职称评聘制度,把学历、资历同考试考核、业绩贡献结合起来,坚持评聘分开,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低聘低薪、高聘高薪,有效地发挥职称这一杠杆的激励、约束作用。并加速建立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提高人才使用效应,从而形成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为优秀民族人才创业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多种机会。

第四篇:深入调研 破解边境村支书换届困局

靖西县:深入调研 破解边境村党组织换届困局

靖西县地处中越边境,边境线长152.5公里,共有6个边境乡镇,距边境一线0-3公里范围行政村(以下简称“边境村”)37个,其中,边境一线26个村96个自然屯。在今年村“两委”换届正式启动前,靖西县对边境村干部情况特别是边境村党支部书记队伍进行专题调研。调研发现,边境村党支部书记比内地村老龄老化更严重、踪合素质更低,37个村党支部书记中,最年轻的为41岁,年龄最大为62岁,41-50岁有12人,51-55岁有17人,56岁以上8人;初中文化20人,高中文化17人,其中毕业于70年代“半工半读”高中14人。,边境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存在“三个反差”。主要表现在:

一是岗位职责与素质能力形成反差。边境地区是祖国边防线,边境村党支部书记除了与内地村一样,带领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外,还肩负守卫边防、维护稳定的神圣职责。一直以来,边境村党支部书记要求比内地村素质更高、能力更强、反应更快。同时,由于近年来跨国非法婚姻、堵防动植物疫病、堵防黄赌毒、堵防走私以及边民国防教育等任务不断加重,给边境村党支部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靖西边境村党支部书记年龄、素质结构、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比内地村党支部书记更低,边境0-3公里37名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52岁,年龄最大61岁,初中文化及以下的有20名。由于边境村级党组织反映不灵、素质不高,导致近年来边境村矛盾纠纷、上访事件呈上升态势。

二是待遇提高与源头不活形成反差。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边境地区扶助力度,在将0-3公里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同时,危房改造、边境公路等也重点向边境地区倾斜,村干部待遇大幅提高。2011年与2009年相比,“一肩挑”边境村党支部书记年工资由4560元增加到9840元,非一肩挑边境村党支部书记年工资由3960元增加到9000元,支书、主任年工资比内地村多1600元左右,加上低保等扶助,边境村干部每年从国家得到工资和扶助达万元以上,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同时,随着农村税费的取消,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规范,边境一线村干部工作转向给补贴、发物资等深受群众欢迎的事,使得干部岗位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在职干部虽年纪大能力低但想继续留任,没有当过干部的人想通过民主选举走上干部岗位。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及诸多方面原因,与内地乡镇相比,边境村干部存在底子薄、系统培训不够、能力跟不上等较大差距;一批年纪轻、有本事的“边贸能人”、“种养能人”忙于事务,或者离村外出打工,因利益因素不愿参与选举,使得边境地区“想当干部的当不了,能当干部的不愿当”的现象普遍比内地村严重。在2008年村“两委”换届中,地处边境一线的龙邦镇大莫村全村现有26名党员,55岁以上的就有10名;36岁以下的7名全部外出务工;36岁至55岁的9名党员中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有5名外出务工不愿返乡参选,村党支部书记人选只有在家的4名36至55岁党员,只能“在少数人选人”。

三是长期占位与工作无起色形成反差。调查发现,边境地区由于条件艰苦、收入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到村党支部书记,则意味着已经“到顶”,成为最大的“官”。由于年龄、学历等条件限制,基本没有参加公务员等考试的合适人选,加上目前离任

村干部不足在职村干工资补贴三分之一,许多边境村年老村干部不愿“退位”、“让位”。一些边境村党支部书记怕“培养了苗子,丢了位子”,不愿意发展“能人”入党,只发展自己亲戚、子女入党,边境地区党员“近亲繁殖”现象较为严重。据统计,在37名边境0-3公里村党支部书记中,有4名任期达到15年以上,2008年新当选的只有5名。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目前全县内地村已形成烤烟、桑蚕、水果等特色产业,但边境村各项工作仍无起色,存在无产业、无样板困局。

经过深入分析,造成“三个反差”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边境村党支部书记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虽然已经建立了教育培训制度和远程教育网络,但针对边境村支书特殊职位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培训教育还流于形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二是村干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实现转变。上世纪50年代的援越抗法,60年代的援越抗美,70年代末的对越自卫反击,80年代的炮战以及90年代的排雷。边境地区长期处于战争前沿,形成了村干部“官本位”和“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甚至希望战火再次燃起,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扶助,村干部思想没有真正转移到服务群众、为民办事上来,无法实现工作重点转移。三是选人用人的渠道不够宽。近年来,边境地区虽然也推行了村党支部换届“公推直选”,但由于有知识、有文化、有经济头脑的年轻党员外出务工,村支书人选只局限于本村的少数党员,边境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比内地村要严重,面临“选不出、不好选”的问题,只能在矮子中间拔将军。同时由于家族势力和社会裙带关系的影响,加之边民素质不高、意识不强,认为谁当支书都一样,导致了一些好的选人用人制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把“能干事、干成事、想干事”的能人

选为边境村支部书记。

为了做好这次边境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特别是选优配强边境村党支部书记,该县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加大培养力度。针对边境地区村干部年龄老化、外出务工人员多、村干部后继乏等问题,重点在“拓源”上下功夫,首先把边境村列入推广党建“123”工作法重点,将村干部培养与发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入党有机结合起来,每年培养1-2名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入党。其次,加大向边境村选派大学生村官力度。在此基础上,广泛在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中培养村干部、党员力度。年初以来,全县广泛开展一轮村级后备干部推荐工作,建立了边境地区村后备村党支部书记40多名,主任后备干部60多名,副主任后备干部90多名,其中,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总数的11%以上。目前,已有6名外出务工人员、5名大学未就业毕业生、8名致富能人或退伍军人愿意参加村干部竞选。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板报、标语和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村“两委”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选人标准以及村干部激励政策。利用电话、短信、信件、QQ等方式,积极与驻外党组织、党员和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联系,请能人回村参加选举、参与竞争,激发参与热情。同时,落实2万多元经费用于3个驻外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在驻外党组织中开展“返乡当村官”工程,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竞选村干部。

三是加大激励力度。针对边境一线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边境一线村增设一名村委会副主任,兼任村民兵营长,进一步充实边境一线维稳力量。认真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在多次提高村干部财政基本补助标准的同时,相应提高边境0—3公里范围村干部基本补贴标准,其中村“一肩挑”党支部书记比内地村提高140

元。妥善安臵落选离任村干部,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帮助解决必需的生活难题,培训急需的致富技能,每年至少走访慰问一次以上,切实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同时,各部门加大了边境一线投入力度,边境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靖西县委组织部 赵璧庆 ***)

第五篇:关于边境口岸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边境口岸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边境口岸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率调研组于10月中下旬对我市边境口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活动分别深入我市**县**岸、**市**口岸开展专题调研,赴**、**市以及云南相关口岸进行考察学习。采用实地调研口岸建设情况,座谈听取意见、建议,收集各地边境口岸发展经验材料等方式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边境口岸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地处我国**内陆出海通道,是**与**相接壤的三个沿边市之一。边境线360公里,占**陆地边境线的1/5。现有**、**2个国家一类口岸;**1个国家二类口岸;另有**、**、**、**、**、**、**等7个边民互市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边境口岸经济发展工作,边境口岸经济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边境贸易快速增长。**出口**的商品主要有焦炭、布匹,小型机械设备及配件和日用五金等;进口的商品主要有大米、坚果、中草药、橡胶以及矿产品等。全市边境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11年的3.13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0.48亿美元(含不列入海关统计的边民互市贸易),年均增长63.16%。货运量、出入境人员和出入境车辆分别从2011年的16.8万吨、10万人次和0.65万辆次增加到2014年的25.78万吨、21.11万人次和4.36万辆次。“十二五”以来,全市对越贸易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二)边境小额贸易成为拉动全市边贸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14年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为4.6亿美元,占全市边贸总额10.48亿美元的比重达44%,差不多占据了边贸的半壁江山。2015年1-9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0.18亿美元,增长107.8%,其中,边境小额贸易总值8.54亿美元,增长191.4%,占同期全市对外贸易总值83.88%。

(三)对外贸易经营企业逐渐成长,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14年,全市培育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共20家,实现进出口贸易额5.69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78.16%。据统计,截止2015年10月底,全市具有对外贸易经营资格的企业共有301家。

(四)交通和口岸配套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一是交通基础实施得到极大改善。2014年底,**至**、**至**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大大拉近了昆明、贵阳、重庆、成都等**腹地中心城市与我市边境口岸的距离,为**地区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我市边境口岸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是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两个国家一类口岸获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口岸建设补助资金以及自治区同步配套资金,分别完成了**口岸新联检大楼、驻县城办证大楼、国门广场和车辆通道改造等项目;**岸新联检大楼、综合验货场、国门广场、报关报检楼改造等项目建设。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口岸功能获得提升,口岸通关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五)积极推进和打造对外开放开发合作新平台。一是扎实推进**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2014年成立了**市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管委会。负责探索和实践沿边开放合作先行先试体制机制;拟订并组织实施试验区对**等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发展规划、战略和政策等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统筹推进,沿边开发开放工作取得了许多新进展。二是积极申报**(**)边境经济合作区。2015年7月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申报**(**)边合区。8月3日,国务院已将自治区申报文转国家商务部办理。三是加快推进沿边经济园区建设。为中国**—****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做好铺垫。四是开工建设万生隆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万生隆国际商贸物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将为中国**—****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至****省客货运输专线的开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跨境经济贸易、西南中南出境通道、泛珠三角经济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提供快捷、安全、合法、高效的服务平台。五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六是中国-东盟农产品自由贸易示范园区专题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成果通过国家部委专家评审。积极推动申报粮食、水果进口指定口岸;**水运开放口岸已纳入自治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并上报国家口岸办,正在努力争取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项目也在开展可行性研究和招商;**-北京果蔬专列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边贸总量偏小,通关人流、物流、车流量较少。一是边贸总量相对偏小。2014年,我市边境贸易总额为10.48亿美元,是**市边境贸易总额的十分之一,**市的三分之一不到。边贸未形成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不大。二是通过口岸的人流、物流、车流量少。人流、物流、车流是衡量边境口岸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2014年,全市口岸货运量为25.78万吨、出入境人员21.1万人次。与**毗邻的****县**口岸,同年货运量39.8万吨,出入境人员46.2万人次。同为对越贸易,地理位置相近,**仅一个口岸的人流、物流量就超过了我们全市口岸相应的流量。

(二)贸易结构层次较低,特色和优势不明显,缺少产业支撑。一是贸易结构层次比较低,边贸企业少,加工贸易滞后。贸易的商品仍以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深加工、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二是贸易的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与周边口岸的贸易商品结构雷同。三是缺少产业支撑。边境口岸经济发展与腹地产业、工业园区关联度不够,缺乏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撑和拉动。四是科技合作和劳务合作的潜力有待挖掘。

(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边境口岸建设目前主要是国家、自治区投入为主,但口岸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多的是需要地方进行长期、持续的投入。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加上依据现行税收体制,地方无法从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中享受增值税分成,导致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二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边境口岸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通往**、**岸的公路等级低,口岸货场规模小,通关未能实现科学、规范的人货双通道,仓储装卸能力低等。

(四)口岸通关效率有待提高,边贸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优化。一是在办理通关手续方面,存在程序繁琐,成本过高等问题,通关不够便捷高效。存在部分边贸企业和个人放弃通关,甚至有的转入非法走私等问题,对正常的经贸合作造成负面影响。二是边境口岸金融服务滞后。目前,我市只有**岸设有金融网点,其他2个口岸均无金融网点。此外,不能直接办理跨境汇款等业务,大量边贸活动采用现金结算,对口岸经济发展造成明显制约。三是推动口岸经济发展的意识有待提高,沟通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地方政府与海关、检验检疫部门、边防等联检部门共同推动口岸经济发展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相互间沟通和协调的机制有待完善,相互配合提高通关效率的工作有待加强。

(五)市县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市和**县。两市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口岸及园区的建设进度、质量密切相关。虽然**市和**、**两市县都相继成立了沿边开发开放工作管委会,但市级与县级机构的工作关系、管理权限等没有得到明确,难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有关工作的开展。另外,市沿边开放开发管理机构设置为事业单位,没有相关的行政管理职权,难以做好市与县以及县与县之间的协调工作。

(六)边境口岸城市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一是在思想观念上,长期以来都习惯把“老少边山穷”中的“边”,作为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忽略了**可以作为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以致于没能把“边”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口岸开放程度低。我市**、**岸仅为**双边性国家一类口岸,尚未允许对第三国人员开发,开放面窄,贸易国别单一。另外,边民参与边境贸易的积极性不高,边贸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力不强,导致**作为边境口岸城市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七)缺乏坚强平台,优惠政策效应减弱。目前**还没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平台,享受不到国家给予这些平台的优惠政策以及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沿边开发开放管理体制问题。建议按行政机构设置市沿边开发开放管理机构。国家商务部要求边合区管委会为地级市政府派出机构。建议把市沿边开发开放管委会设立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赋予其相关的行政管理职权,以确保做好市、县之间的协调工作。

(二)立足高起点,着眼大格局,做好我市边境口岸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经贸往来的前沿,在规划边境口岸经济的发展时,要立足高起点,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自治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以及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发展战略中,利用**撤县设市等有利机遇,趁势发展,努力争取得到国家、自治区更多的支持;要着眼“背靠**,面向东南亚”的大格局,充分发挥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的区位优势,实现互联互通,带动口经济岸发展,打造和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健全和完善与越方的双边口岸会谈会晤机制。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以及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近期,**高层经济交流频繁,双方寻求合作的态度积极,谋求发展的愿望迫切。今年11月5日,总书记访问**时提出:“**发展互为机遇,两国已就扩大‘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框架内合作和加强产能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中方愿同越方一道,推动双边贸易均衡可持续发展„„。”**市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越方同级政府间会谈会晤机制,加强经贸合作,稳定贸易关系。每年定期与越方对口部门开展会谈会晤,形成通报情况,交换意见,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

(四)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快边境口岸经济发展。一是提升边境口岸功能。积极争取**、**岸作为特色商品进出口指定口岸,如向国家积极申报在我市设立东盟牲畜产品进口指定口岸等,争取获得国家更多的扶持政策,推动口岸经济的发展。二是搭建口岸经济发展服务平台,推进口岸物流业的发展。鼓励国内外物流企业进入,提升服务水平,优先发展包装、搬运、保险等现代物流衍生业,促进口岸现代物流业的快速提升;通过多方位的招商引资,发展边境特色互补的加工贸易经济,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大力培育边境口岸贸易经纪人,培育壮大贸易载体,服务口岸经济。四是探索开展双向互补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双边的生产技术、土地、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积极开展与**为主的东盟国家国际经济合作。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争取中央和自治区加大转移支付资金的扶持力度。二是向国家建议从扶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视同国内增值税,地方能够按比例分成。三是充分发挥金融信贷资金的作用,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四是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引进民间资本解决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利用多渠道筹集的资金,实现沿边公路等级提升,交易仓储设施扩建,互市贸易设施配套等,不断完善各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六)努力提高口岸通关便捷化程度。口岸各查验部门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推动通关“一体化”、“无纸化”改革,改进监管模式,创新多部门监管协调机制,提高通关效率,缩短流程时间。建议借鉴其他兄弟口岸便捷的通关模式,降低通关成本,增强口岸综合效能,优化通关环境,提高通关便捷化程度。先试先行,积极探索“两国一检”的通关模式。

(七)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边贸管理体制。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强与边境口岸联检部门的沟通和交流,达成共识共同推进口岸经济的发展。健全和完善地方政府与联检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口岸运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切实解决联检部门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二是探讨边境口岸经济发展红利市县分享机制。三是推进金融配套服务。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口岸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包括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功能、探索建立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资金的双向流通机制。

(八)建议按照一区多园模式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推动**商贸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和湖润矿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以此为核心区,带动****商贸物流园区建设;以我市其他5个工业园区作为边合区的辐射区,享受自治区、市给予边合区各项优惠政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加强“**沿边开发开放新体制新机制新平台”课题研究,按先试先行的原则,大胆创设我市沿边开发开放的新平台。

(九)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并尽快出台地方扶持口岸经济发展政策。一是用好、用活、用足有关政策资源,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的支持。二是尽快出台我市本地的扶持政策。三是向自治区建议大力发展“沿边经济走廊”,提升全区“三区统筹,双核驱动”支撑能力。出台专门支持政策,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畅通沿边通道,搭建跨境经济合作园区,推动全区沿边经济开发的点、线、面的整合。

(十)加快组建**沿边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沿边开发投资公司在沿边开发开放工作中承担着投融资的职能,对沿边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投资项目建设开发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市委、市人民政府已于去年同意成立了**沿边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建议尽快配齐市沿边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领导班子,以便开展全市沿边开发开放的相关工作。

下载关于边境民族地区基本情况调研材料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边境民族地区基本情况调研材料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地区维护稳定的重要性及基本措施

    民族地区维护稳定的特殊性及基本措施摘要: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集区,文化多元,宗教复杂,是当前群众性事件的多发地带。西部地区的稳定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和......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课题,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分别分为中华民族地区公共经济政策研究组(含扶贫政策组)、文化政策研究组、人口政策研究......

    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也在农村,搞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小康,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小康,更谈不上全全面建设社......

    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的对策及建议——xx乡关于开展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也在农村,搞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少......

    2012.11月汇报人大调研 学校基本情况汇报材料

    学校基本情况 城关镇西街小学 2012年11月 西街小学情况简介 一、教职工基本情况: 我校有教职工39人,专任教师38人,均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达标率100%; 职称结构:初级职称26人,中级......

    民族地区林农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合集5篇)

    民族地区林农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会同县人大民侨工委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县林农生产生活情况,推动解决多年来反映强烈的“三林”问题,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

    民族地区会计集中核算问题调研报告

    会计集中核算是政府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

    基本公共卫生汇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汇报 (2010年10月6日) 各位领导: 今年以来,我院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在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和上级各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