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2:4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第一篇: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课题,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分别分为中华民族地区公共经济政策研究组(含扶贫政策组)、文化政策研究组、人口政策研究组、教育政策研究组、公共危机研究组、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组。署期调研的组中,文化政策研究组尚未出去,人口政策研究组主要选点为云南省,其余各组均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调研组中,其中经济政策组、公共危机政策组、公共卫生政策组与环保政策研究为共同一起调研,而教育政策研究组也是以广西为主进行调研,但其调研活动独立完成。

调研组于2006年7月19日到达南宁,从20日开始,调研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后与广西民委政策研究室、广西自治区区政府政策研究室、区党委政策研究室进行座谈,收集相关课题相关资料;第二阶段,根据总体调研情况并按课题组研究的需要分别到厅局进行调研,其中经济政策组先后到了区经委、发改委、区扶贫办进行访谈调研;公共危机研究组到了公共预警中心;环境政策研究组到环保局;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组到卫生局等单位进一步归口调研;第三阶段,根据相关资料研究后,再选择政策点进一步调研。各组研究情况具体如下:

一、经济政策研究组

经济政策研究组的调研活动主要包括:以广西民族自治区作为民族公共政策(经济政策)为调研对象,从经济政策制订程序,经济政策执行过程,经济政策执行效益,经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及社会群体对政策的认知程度研究内容的角度,选取了政府经济政策研究部门,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的执行部门作为调研重点;并选取了对经济政策运作较好的典型企业-平果铝作为政策受惠对象进行调研活动。

(一)收集各地政策性文件、历史年鉴,总结,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标准等材料;各地经济政策实施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等。具体有:百色工业发展规划;百色投资优惠政策;曹伯纯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广西百色市 1 工业立市;广西民族团结情况汇报(龙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汇报等

(二)谈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简要介绍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贯彻,制定,实施经济政策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对策。

2、经济政策直接惠及者的访谈内容:简要情况介绍(企业规模、企业效益等)、对某项经济政策的认知,评价以及建议。

3、政策间接惠及者主要访谈内容:了解当地群众对某项政策了解或企业对当地经济或其它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对某项经济政策的认知,评价以及建议。

(三)经济政策制订、执行、评价基本内容

1、经济政策制订过程:

(1)由各级政策研究室(区委,市委,县党委办公室)牵头,联合各部门(发改委,财政厅,经委,民主党派等),进行某项政策制定前的调查研究,然后通过对各部门,领导,基层干部的访谈,来反复论证。

(2)对于一些具有较宽社会层面的政策,举行各级听证会(区,市,县),深入调查,咨询论证,充分征求意见,不断完善政策决策规则。

(3)当收集的意见非常充分后,再政策研究室不断修改完善,汇总再上交政府办公室。

(4)最后由党委办公室研究研究,以决定,规定或意见等条文签发。

2、经济政策执行过程:

经济政策贯彻执行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首先是理解,学习出台政策

通过主管部门开会,党校举办学习培训班,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各政策的实施规则等方式来加大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一般是由组织部组织,而党校或相应部门执行。

(2)第二步是跟踪和督察

由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来主持,进行调查,总结,典型示范等方式,来修改和微调政策。

(3)在全面推行某项政策之前,都有试点来运作。

3、经济政策执行效果

2(1)取得的成效:兴办富农政策、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大会战(基础设施建设)、民贸,民品政策

(2)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即各部门利益条款分割,使得各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对其他部门利益的协调力度很弱,如国务院号召其他部门去协助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的扶持政策,涉及到水,电,交通等相关部门,由于没有得到相应有力的支持,而执行不好。

第二、有些政策缺乏有效性,如免税政策中,免得是地方税,中央的税没有任何优惠,这样挫败地方政府对政策贯彻实施的积极性。贷款政策没有很好的惠及民营企业。

第三、相关政策,而且通过制定,培训等方式,对政策有相应的认识,但缺乏执行力,对执行过程了解很少。

第四、政策的执行约束机制不完善,当需用法律来解决某些政策问题,也就表明公共政策原有的地位和效益缺失了。

第五、政策评估很少涉及,最多也只是领导直接做出评估,没有其他相关主体来实施政策评估。

主要原因是评估资料和经费的缺乏,政策评估缺乏影响力,评估的结论往往不被有关部门所重视,政策执行者与评估者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较大,政策运行的各有关人员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而阻挠或反对政策评价的进行等。

二、扶贫经济政策研究组

中国扶贫政策从八十年代开始,经1994年提出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从2001年开始,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国家扶贫的基本政策是:满足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扶贫双重目标、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的开发式扶贫、采用区域瞄准方式和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扶贫。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通过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及《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兴边富农十一五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实施将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扶贫经济政策的署期调研活动主要分为两个地方进行,一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扶贫政策实施状况调查,一是以湖南省慈利县民族乡实地调查进行,通过本次实地调研活动,增强了对扶贫经济政策在民族地区实施的一些情况的了解。

第一部分:广西扶贫政策实施情况调研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区,全区设14个地级市,110个县。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彝、水、京、仡佬等11个,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4925万,少数民族人口38%。扶贫政策研究组先后走访了广西民委、区政府扶贫办进行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形成了以下调研的基本内容:

(一)广西整体扶贫的状况

广西从2001年开始,根据国家扶贫纲要的要求确立了以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4060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农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以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为基础,以扶贫项目为载体,以县为基本责任单位,以增加群众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工作重点,以全面开、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

1、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贫困人逐年下降。28年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76元增加到2005年的1782元。406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058元增加到2005年的1558元。全区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150万人下降到2005年底的86万人。

2、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区贫困村四级公路和通自然村道路4.12万公里。在贫困村建沼气池76万座。解决了27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

3、优势产业得到发展,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增强。全区通过各种途径投入各种扶贫资金30亿元,扶持贫困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科技扶贫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到户贷款推动,有力地促进了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全区新建、续建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力的水果、经济作物、桑蚕、药材、香料等一批生产基耷,实施科技扶贫项目360个,培植了68个广西或国家龙头企业。

4、异地安置人口达23多万人。按照“一本”(户口本)、“两证”(土地承 4 包证、房屋证)、“三通”(通水、通电、通路)、“四有”(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看病地方、上学地方和管理机构)的要求,对安置场点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

5、外资扶贫跃上新台阶。五年来,从国外引入2.363亿元用于扶贫。

(二)广西扶贫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

1、扶贫参与机构与资金多元化:国家财政资金扶贫、国家民委专项资金、外资扶贫资金、民间资金等多种资金。

2、扶贫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单项式扶贫向整村推进扶贫方式转变;由只注重单项开发到注重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方式转变;由财政扶贫向小额信贷再向项目多重产权综合扶贫转变。

3、广西扶贫政策的实施与整个广西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将广西扶贫政策与广西十五、十一五规划发展有机形成一个整体。如“十五”期间所实施的“边境基础设施大会战”与“兴边富农”政策相配套、“东、巴、风”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大会战、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大会战,在促进广西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本次广西调研的不足

本次调调研活动尚未实施入户调查,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是二手资料。

第二部分:湖南省慈利县民族乡扶贫调研情况

一、湖南省慈利县概况: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游,直属张家界市。属于武陵山脉东部余脉向洞庭湖冲击平原过渡的农林牧综合农业区,总人口67万,有7个民族乡。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的两个主题是整村推进扶贫和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所以此次考察选择了高峰民族乡,许家坊民族乡,甘堰民族乡等三个民族乡,通过调查问卷和同村干部座谈等方法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管理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教育普及情况做了一定的调查研究。

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之上,就慈利县的农村电气化、水电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调查。

三、民族地区人口政策研究组调研情况

8月4号至14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政策课题组人口政策分组申喜连、杨灿、王远三人对云南的多个地区的多个少数民族近年来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实施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方向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云南民委、云南省人口与生育委员会、并专程对达达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市人口政策进行了调研。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云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之后,有了重大的职责调整,具体是:继续承担原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职责;加强对全省人口规模、趋势、素质、结构、迁移等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大问题的综合性、前瞻性研究,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增加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负责与计划生育相关的人口统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优生优育、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促进生殖健康产业发展职责。

云南省人口与计生委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方面取得的成绩、经验以及十一五期间的工作目标。了解到云南省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一二三”,其中比较特殊的是“三孩”政策,针对以下两种情况的少数民族农业人口:(1)夫妻双方都是居住在边境村民委员会辖区内的少数民族;(2)夫妻双方或者一方是独龙族等7个人口特少民族的。进一步了解了“奖优免补”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十一五期间,省人口与计生工作的重点将是在政策稳定的基础上谋求过渡,并关注艾滋病问题、出生缺陷干预、关爱女孩等重点。(3)云南省从2000年起,率先创新并实行了“奖优免补”的对生育独生子女的农业家庭的鼓励措施,在全省范围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全国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的范例。

3、在教育方面,贯彻“两免一补”政策,对小学实行“三免费”,现在正进行对于高中的教育政策改革,在双语教育方面也有很大成绩。省民委配合人口与计生委,将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编译为民族文字、招贴画等,作好宣传与沟通工作。

4、地方调研活动情况:

(1)到迪庆藏族自治州了解到关于重男轻女、多生超生问题在少数民族(主要是傣族,占全州人口的33%)中不普遍,反而汉族较之严重。此外,就老龄化 问题、外出务工人口问题、贩卖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及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之后并对迪庆州哈马谷村进行访谈并作问卷调查;还到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统战部和丽江市计生委作了访谈调研。

(2)大理州调研。大理州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计生工作排名第一位,2005年末,全州总人口342.9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一半,白族人口占三分之一,人口出生率为12.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5‰。大理的人口计生工作中突出的成就和创新试点有:第一,大理州不向所辖市县下达结扎指标,实行自愿,联合国和国家计生委在大理州祥云县进行育龄妇女自愿选择避孕方式的试点;第二,合同管理:在生育一孩的农村育龄夫妇中签订《生育间隔合同》,为农村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父母签订《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合同》,在生育二孩的育龄夫妇中签订《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合同》,在外出已婚育龄妇女中签订《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在流入人口中签订《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由房屋出租户、用工者与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协助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同》,家庭通过计生宣传员与人口计生部门签订合同,提交押金交由银行,合同期根据妇女育龄、生育情况决定,合同期满返还押金,而政府则做好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知情权、避孕节育的知情选择权、生殖健康、医疗保障等优质服务的工作。

四、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组调研情况:

公共卫生政策研究在了解广西基本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到:自治区移民局听取贾晔处长关于库区移民的问题。到自治区卫生厅谢平处长了解广西农村医疗合作情况。到自治区社会保障厅听取袁处长关于自治区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课题组

2006年8月

第二篇:四川民族地区水电工程移民政策研究

四川民族地区水电工程移民政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经济研究文库

作者: 庄万禄

出 版 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0月 版次:

印刷时间: 2007年10月 开本:

I S B N : 9787105089451 包装:

分类: o 其他

编辑导读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本书目录

成果简介

课题调查研究说明

第一章 四川民族地区水电资源概况与开发规划

一、总量大,可开发量大二、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水电资源的具体分布

三、“三江”水力资源在四川省的地位 1 2

1四、“三江”流域水电开发淹没指标与全国比较

五、2005_2020年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开发规划

六、规划开发中的部分骨干水电站

第二章 四川水电资源开发与民族经济发展

一、将大幅度地增加民族地区地方财政收入

二、水电工程建设期内的强大投资将全面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三、水能资源的开发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巨大发展

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水电工程移民与水电开发工程关系研究

一、水电工程移民的性质

二、水电工程移民的一般特征三、四川民族地区水电工程移民的显著特征

四、水电工程移民与水电开发的关系

五、2005~2020年四川民族地区规划移民概况

第四章 凉山州移民工作与移民政策调查

一、雷波县第一次座谈会记录

二、雷波县第二次座谈会记录

三、考察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工地

四、考察“投亲靠友”的县内安置移民

五、考察第一期蓄水后将要淹没的部分村、组

六、西昌市移民安置点调查

七、对话西昌市移民局

八、对话凉山州移民局

九、冕宁县漫水湾水库移民调查

第五章 甘孜州移民工作与移民政策调查

一、两河口电站工程情况简介

二、工程移民状况简介

三、关于移民状况的调查

四、关于移民安置难点的几点思考

第六章 阿坝州移民工作与移民政策调查

一、马尔康双江口水电开发调研

二、民族地区农村水电移民的社区发展??以理县狮子坪水电开发为例

第七章 溪洛渡大型水电站移民专项调查报告

一、金沙江水利资源开发简况

二、溪洛渡水电站建设的规模、成本和作用。

三、溪洛渡电站移民地域范围、户数、人数

四、溪洛渡电站移民群众不愿意移迁的主要原因

五、溪洛渡水电工程典型移民户案例

六、溪洛渡水电工程的开工建设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七、雷波移民工作的经验值得推广 移民工作者的精神值得弘扬

八、目前溪洛渡移民工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九、溪洛渡水电工程移民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第八章 四川民族地区移民工作与移民问题专题研究

一、关于“群体性事件”

二、四川民族地区水电移民心态研究三、四川民族地区现行移民工作和移民政策总体

上是比较成功的四、移民工作和移民政策存在的某些不足

第九章 四川民族地区水电工程移民政策创新研究

一、水电工程移民工作和移民政策的问题与矛盾分析

二、扫除民族地区水电工程移民政策创新的观念障碍

三、民族地区水电工程移民政策创新的基本理论依据

四、民族地区水电工程移民政策创新的基本原则五、四川民族地区水电工程移民政策创新的具体建议

第十章 国内移民问题研究参考与借鉴

一、移民贫困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二、关于移民政策的研究

三、移民工作研究

四、完善移民立法、依法移民问题研究

五、关于加强水库移民理论的研究

六、涉及少数民族移民问题的研究

第十一章 国外水电开发工程移民政策研究与借鉴

一、关于移民决策程序与移民方式

二、关于移民补偿方式

三、关于移民补偿的责任主体

四、各国水利工程利益补偿与收益分享的若干模式

五、国外移民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三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西藏调研总结

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西藏调研总结

一.调研小组的人员构成及分工

组成人员:

西藏调研小组是由管理学院王亚欣副教授带队,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黄玉勇、胡芸芳、陶薇薇四人和管理学院03级旅游管理专业的藏族学生扎西顿珠、达珍等人组成。

成员的分工:

王亚欣老师:负责调研的全部工作。

黄玉勇同学:主要负责能源和水利设施方面的调研工作,往返路途中的费用

开支等。

陶薇薇同学:主要负责交通设施方面的调研工作,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统计。胡蕴芳同学:负责邮电、通讯方面的调研工作。

扎西顿珠同学:担任调研中的藏语的翻译。

达珍同学:负责在拉萨市的活动安排。

二.调研工作进程

1.7月12日

分两路:

王亚欣老师乘上午9:30的飞机于下午2:00左右抵达拉萨机场。

黄玉勇等几位同学乘北京——西宁火车、西宁——格尔木火车、格尔木到拉萨的大巴车于15日到拉萨。

2.7月13、14日

王亚欣老师与西藏自治区统战部联系有关到日喀则地区调研的日程安排和内容等事宜。

3.7月15日

王亚欣老师与同学们在拉萨汇合。

4.7月16日

调研小组乘大巴车前往日喀则。

6.7月17日——23日

经日喀则统战部协调,调研小组到日喀则地区白朗县进行为其七天的调研工

(1)7月17日

上午:与日喀则地区统战部办公室赵主任进行访谈,了解当地基础设施的一些基本情况。与日喀则地区白朗县统战部取得联系。

下午:来到白朗县发放调查问卷。由于当地居民基本上不懂汉语,而小组成员中只有扎西会说藏语,这给我们以后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晚上:到村子里找农民座谈。

(2)7月18日

上午:与白朗县统战部取得联系,经白朗县统战部介绍,我们分别到建设局、发改委、水利局、电信部门和邮政部门搜集一些相关资料。

下午:进行访谈:

胡芸芳负责通讯方面,主要对电信部门和邮政部门的有关领导进行访谈; 黄玉勇负责电力和水利设施方面,主要对水利和电力部门的有关领导进行访

1谈;

陶薇薇负责交通方面,主要对建设局的领导进行访谈。

晚上:为了解决语言困难的问题,特请到扎西的表姐帮忙作翻译,分成两组到住地附近的退休职工宿舍发放问卷。

(3)7月19日

上午:到白朗县县政府办公室,与办公室主任座谈并提出希望得到更都资料到要求。到白朗县党委办公室搜集援藏方面到资料。

中午:到白朗县杜琼乡政府收集资料。首先与杜琼乡乡长就水电、交通、能源、通讯方面进行座谈。

下午,在乡长的陪同下,我们到杜琼乡政府所在村进行走访。我们走访了村委会和五户村民家庭。

晚上,回到住地白朗县,继续发放问卷。王老师找县长座谈。

(4)7月20日

上午,我们到日喀则地区一个经济条件较好的江孜县去考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白朗县进行比较。

下午,回到白朗县,按照调研分工分别找访谈对象进行访谈。

晚上,到住地附近的村子和居民家中发放问卷。

(5)7月21日

上午:我们到白朗县洛江镇政府收集材料,并与洛江镇镇长和副镇长座谈,了解该镇的基础设施状况。

下午,我们回到住处,王老师总结了这些天的工作。我们觉得资料的收集仍有些不足,王老师又去县政府找相关领导,县政府这次非常配合我们,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向相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22日上午配合我们资料收集工作。

晚上,我们来到白朗县中学,对中学老师进行访谈,同时也针对教师发放问卷。

(6)7月22日

上午:我们再次到相关部门收集资料。

中午:王老师对这些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并针对调研情况认为我们还应该到日喀则地区的相关部门收集一些大的背景资料。

下午:我们回到日喀则市。

晚上:王亚欣老师和日喀则地区国家税务局局长取得联系,希望他能帮忙为我们联系好相关部门,我们准备第二天就去收集资料。

(7)7月23日

上午:我们分别到日喀则地区的邮政局、电信局、统计局、电力局等相关部门收集资料。

下午:实地考察了日喀则地区的基础设施情况。

晚上:王老师就本次调研情况进行总结,并就下一步到工作进行布置。

7.7月24日

上午:调研小组的黄玉勇、胡云芳、陶薇薇三位同学返回拉萨,与达珍取得联系。王老师和扎西同学留在日喀则进行其它调研工作。

下午:按照王老师到布置到任务,我们实地考察拉萨市的基础设施情况,并与日喀则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

8.7月25日

早8点我们乘坐T128返回北京。

9.7月27日

早8点到达北京西站。

三.调研点的选择

本调研小组调研的重点在日喀则地区,其原因如下:

1.日喀则地区在整个西藏具有一定到代表性

日喀则市是西藏自治区的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全西藏仅次于拉萨居第二位。日喀则地区辖一个县级市日喀则市、17各县、一个县级口岸。全区人口8.2万,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1/4。其中农牧民人口占全地区人口的91.1%。民族构成上藏族占人口总数的97%。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日喀则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具有了一定到基础,但是由于日喀则地区内部各县,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各县之间的差异很大。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日喀则地区可以作为西藏自治区的一个代表,从对日喀则基础设施状况的调研,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西藏自治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2.扎西顿珠父母为我们提供了多方帮助。

学生扎西顿珠家住在日喀则市,在日喀则地区还有许多亲戚。扎西和其父母分别是交通局和国税局退休职工,他们不仅对当地现在的基础设施情况十分熟悉,而且也亲眼目睹了日喀则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变化,为此从他们到口中,我们得到许多宝贵的资料。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帮助我们收集到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此外,我们调研小组在日喀则市都吃住在扎西家,得到扎西父母热情周到的接待,为此我们深表感谢!

3.扎西是我们的好翻译。

对不懂藏语的人来说,到藏区调研的头号困难就是语言障碍,没有翻译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再加上高原反映、生活条件差等因素,导致人们大都不愿意去西藏调研。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到机会,在少有人研究过到地方,更容易出成果,为此我们设想如果我们这次调研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我们的研究更具创新性。

四.调研的方法:

基本思路:

按照课题组提出的调研要求:调研工作一定要深入到县乡一级的基层行政单位、深入到老百姓中,获取第一手的、最真实的、最能反应出老百姓心声的资料。

我们的调研工作遵循:从调研对象所处背景资料到调研对象的本身的资料,从调研对象的整体资料到调研对象内部差异性资料、再到调研对象内部不同个体的资料收集,实现我们从从面到点、从普遍到一般以及对比分析的思路与研究模式。

具体方法:实地考察、问卷式、访谈式三种。

1.实地考察:

选择典型性市、县,乡、村,进行比较全面地实地考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本次调研实地考察对象: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和日喀则市、日喀则地区地白朗县和江孜县、白朗县的杜琼乡和洛江镇。完全遵照从市、县到乡、镇的考察路线,同时同级行政单位之间具有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便于进行对比分析。

2.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与要调查内容相关的问卷,通过多位参与问卷调查者的回答情况,获得比较广泛的相关信息,以此客观地反应当地居民对基础设施到满足程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急需解决的矛盾等。

本次调研针对当地到居民进行了比较广泛的问卷调研。在白朗县发放问卷50分,收回50分,调查对象涉及政府干部、商贩、教师、农民、司机等各类人。

3.访谈法:

通过与典型人物、代表性人物的访谈,获得更加深入、细致的信息和资料,为。

本次调研从水、电、道路、通讯四个方面,对西藏到基础设施状况进行了调研。在调研小组集体与当地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按照分工每位同学还根据自己负责的调研方向,找典型人物进行了重点访谈。在白朗县进行访谈的对象有五十位左右,其中有访谈纪录的二十位左右。

五.主要的收获

1.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日喀则地区以及拉萨等地的基础设施情况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2.通过到有关部门收集资料、与典型人物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有关日喀则地区基础设施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比较好到基础。

3.在占有资料的同时,我们通过对所到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得出了几点结论,认为西藏地区的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只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典型性的区域。

4.尽管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路途遥远、高原反应、生活条件差、经费紧张、地方政府的有些部门对我们的工作不配合等问题和困难,但是经过小组成员的艰苦努力,我们最终圆满地完成了调研任务,为此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求真务实、不畏困难的科研精神。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王亚欣

2006年8月

第四篇: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也在农村,搞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小康,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小康,更谈不上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少数民族落后地区认识贫困、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xx乡位于xx县西部,距xx县政府驻地34公里,东邻堕却乡,西与水城县红岩乡接壤,北靠堕却乡郎节坝,南与中寨乡接壤,坐标位置为:105°13′18′105°16′25′,北纬26°13′22′26°16′58′。xx乡是一个彝族、仡佬族、布依族、苗族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全乡有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农户2962户,总人口12510人,少数褡迦丝?spanlang=en-us%26gt;702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6.2%。其中:彝族人口3891人,占总人口的31.1%,仡佬族人口1387人,占总人口的11.1%,布依族人口1013人,占总人口的8.1%,苗族人口738人,占总人口的5.9%。

二、贫困现状全乡2962户农户中,有贫困户569户,贫困人口2232人,贫困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7.8%。其中:绝对贫困户237户,739人;低收入人口332户,1493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1068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5.2%。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按照《民族乡工作条例》,争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作为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大多数贫困民族村、民族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正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还处于贫困和相对贫困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集体经济薄弱,债务负担沉重。全区7个村,经2007年乡村债务清理,村级债务达103.7886万元。主要是通过农发行、信用联社贷款,全部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如道路硬化建设、中小学校、村级多功能活动室等的修建。村级无集体经济积累,且普遍受到沉重债务的困扰,有的村多年来都是空壳村,村级无钱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xx乡地处高原地带,全乡辖区内沟壑纵横,呈三大冲,六面坡的地形特征,全乡30°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全乡耕面积的80%以上。石漠化严重,全乡地域面积5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有10905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土壤构成以沙壤土为主,还分布有粘土、黄壤土等,土壤呈偏酸性。全乡土地无法实现机耕,还处于传统的种植模式下,广种薄收,离现代农业的差距甚远。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遇旱遇雨成灾,群众反贫率高。三是群众生活水平低,持续脱贫及后继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759元,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不足1600元,居都村(仡佬族村)还停留在1000元以下的水平。由此可见,我乡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有相当一部分群众长期靠吃政府救济,村级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同时,持续稳定脱贫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尽管有一部分贫困户越过温饱线,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再度返贫。特别是2008年春,我乡遭遇几十年一遇的凝冻灾害,受灾人口就达12400人,农业经济损失达5974.28万元,实施灾后重建还将长期进行。因此,增强持续稳定脱贫及后继发展能力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当务之急,也是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三、贫困原因分析一是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义利、贫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因。其表现为: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管理仍存在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现象;不能积极挖掘自身潜能,因地制宜改造农田,而是老守田园,得过且过;不积极寻找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而是怕字当头,投入怕赔本,外出打工怕不给钱,没有发展的意识和冲动,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些人在十分困难的经济条件下还热衷于吃喝玩耍,婚丧嫁娶讲排场、摆阔气;人口出生率较高,一般家庭都有23个子女,造成家庭经济负担沉重。二是低层文化心理突出。

第五篇: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的对策及建议

——xx乡关于开展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也在农村,搞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小康,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小康,更谈不上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少数民族落后地区认识贫困、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乡位于xx县西部,距xx县政府驻地34公里,东邻堕却乡,西与水城县红岩乡接壤,北靠堕却乡郎节坝,南与中寨乡接壤,坐标位置为:105°13′18″—105°16′25″,北纬26°13′22″—26°16′58″。

xx乡是一个彝族、仡佬族、布依族、苗族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全乡有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农户2962户,总人口12510人,少数褡迦丝?spanlang=en-us%26gt;702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6.2%。其中:彝族人口3891人,占总人口的31.1%,仡佬族人口1387人,占总人口的11.1%,布依族人口1013人,占总人口的8.1%,苗族人口738人,占总人口的5.9%。

二、贫困现状

全乡2962户农户中,有贫困户569户,贫困人口2232人,贫困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7.8%。其中:绝对贫困户237户,739人;低收入人口332户,1493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1068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5.2%。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按照《民族乡工作条例》,争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作为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大多数贫困民族村、民族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正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还处于贫困和相对贫困状态。主要表现在:

一是集体经济薄弱,债务负担沉重。全区7个村,经2007年乡村债务清理,村级债务达103.7886万元。主要是通过农发行、信用联社贷款,全部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如道路硬化建设、中小学校、村级多功能活动室等的修建。村级无集体经济积累,且普遍受到沉重债务的困扰,有的村多年来都是“空壳村”,村级无钱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xx乡地处高原地带,全乡辖区内沟壑纵横,呈“三大冲,六面坡”的地形特征,全乡30°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全乡耕面积的80%以上。石漠化严重,全乡地域面积5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有10905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土壤构成以沙壤土为主,还分布有粘土、黄壤土等,土壤呈偏酸性。全乡土地无法实现机耕,还处于传统的种植模式下,广种薄收,离现代农业的差距甚远。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遇旱遇雨成灾,群众反贫率高。

三是群众生活水平低,持续脱贫及后继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759元,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不足1600元,居都村(仡佬族村)还停留在1000元以下的水平。由此可见,我乡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有相当一部分群众长期靠吃政府救济,村级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同时,持续稳定脱贫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尽管有一部分贫困户越过温饱线,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再度返贫。特别是2008年春,我乡遭遇几十年一遇的凝冻灾害,受灾人口就达12400人,农业经济损失达5974.28万元,实施灾后重建还将长期进行。因此,增强持续稳定脱贫及后继发展能力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当务之急,也是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三、贫困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义利、贫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因。其表现为: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管理仍存在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现象;不能积极挖掘自身潜能,因地制宜改造农田,而是老守田园,得过且过;不积极寻找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而是怕字当头,投入怕赔本,外出打工怕不给钱,没有发展的意识和冲动,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些人在十分困难的经济条件下还热衷于吃喝玩耍,婚丧嫁娶讲排场、摆阔气;人口出生率较高,一般家庭都有2—3个子女,造成家庭经济负担沉重。

二是低层文化心理突出。从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思维模式上,难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如对科学种养殖等现代生产经营技术心存疑虑,很容易满足于现状,缺乏发展斗志,甘愿过清贫生活。更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加大扶贫投入以及社会各方面在财力物力上的救济和帮助,在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人坐享其成、得过且过的懒惰思想,在某种程

度上淡化了奋发图强、穷则思变的意志和能力。

三是生存环境恶劣。由于地处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我乡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大多具有人少地多、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特别是由于沙壤土分布多,气候干旱,降雨量的逐年减少,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自然生长的需求。地下水位每年下降,干旱、沙害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大障碍。加之石漠化严重,地质脆弱,灾害频繁发生,少数民族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灾害一旦发生,会给群众带来沉重的打击,在一定时期内将难以恢复。

四是历史遗留问题束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在发展过程中,很多遗留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困扰。由于前些年政府为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兴建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农村进户路面硬化、学校、公路等,因缺少资金投入,靠银行贷款补充,导致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出让土地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一些村级债务得不到及时清理,造成集体经济苍白无力、负债累累,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四、脱贫对策及建议

第一、扶贫必须首先“扶志”,着力增强其主观能动性。要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彻底转变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陈旧观念。要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浅出、不厌其烦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自力、自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坚决改变等、靠、要的懦夫懒汉作风,真正使党和政府的扶贫方略变为广大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思维共振、上下同心。

第二、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其“造血”功能。应继续实行倾斜政策,尤其要在投资、信贷及种子、化肥、柴油、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上,继续予以优先、优惠的特殊照顾。对于确实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的特困户可给与适应帮助和救济,必要时纳入农村低保对象。给贫困地区“输血”是必要的,但“输血”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其“造血”功能,使之尽快赢得脱贫与致富的主动权。

第三、以拉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全面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我乡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资源辽阔,天然草场、宜林地、石漠地、煤炭资源等都蕴藏着一定的开发潜力。但是,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其潜在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这就必须要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前提下,把着重点放在“借鸡下蛋”的方略上来,要通过招商引资,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全力打造民族经济的新亮点。

第四、将农业畜牧业实用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摆到突出位置。应当把科学培训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致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科学素质的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使科学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扩大科学技术在贫困群体中的普及率。

第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特区应建立由有关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救济基金会。可采取财政、民政、民委、扶贫办等部门及社会帮助等多渠道融资的办法,解决特困村、特困户、特困人口的经济发展问题,以缓解地方财政用于扶贫救济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特困群众的关注和重视。

第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生存环境条件。在2008年遭灾凝冻灾害以后,基础设施受到损毁,应加大灾后重建工作,采取以财政扶贫的方式,投入资金,恢复损坏的农村基础设施。通过实施扶贫项目,缓解发展压力。重点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工程

、学校、引灌沟渠、“行路难”等问题,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第七、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发掘居都村仡佬族文化,继续巩固彝族跳脚舞蹈,布依族铜鼓等民族民间文艺,组织少数民族参加市、特区及各有关乡镇举办的民族文化节。尊重民族习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运动,提高民族群众的身体素质,在民族村建篮球场、图书室等硬件设施,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激发斗志,让少数民族群众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xx乡人民政府

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少数民族乡灾后重建实施项目

乡镇名称:xx乡

项目名称

实施地点

规模

投资估算

备注

xx公路

xx村xx村xx村

22.5公里

248万元

民族文化挖掘

xx村

工艺、民俗

120万元

xx村引灌沟渠

xxx村

7.8公里

238万元

下载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2008年,民族干部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国家民委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主题,紧紧围绕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加强“三支队伍”建......

    民族地区林农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合集5篇)

    民族地区林农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会同县人大民侨工委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县林农生产生活情况,推动解决多年来反映强烈的“三林”问题,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

    民族地区会计集中核算问题调研报告

    会计集中核算是政府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

    公共文化调研报告

    河口县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边境民族地区村民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研究课题调研汇报材料 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境民族地区村民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研究”课题调研方案的通......

    公共政策研究中公共性困境论文

    摘 要:[HJ*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一直被视为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并且正在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经常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从而使公共政策公共性的......

    中华礼仪:公共礼仪

    中华礼仪:公共礼仪 一) 特定公共场所礼仪1、影剧院:观众应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地向已就座者示意,请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相对,切勿让自......

    关于开展民族地区启聪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民族地区"启聪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会同县人大民侨工委 “启聪扶贫计划”是依托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对民族地区贫困家庭0—6岁聋残儿童进行免费或部分免费抢救性治疗,帮......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开题报告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开题报告,内容摘要:如今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信用也就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并决定着企业的与发展。本文阐述了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