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报告(征求意见稿)

时间:2019-05-14 07:1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城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报告(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城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报告(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1、城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报告(征求意见稿)

怀远县城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提请城关镇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

2010年12月18日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怀远县城关镇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五年,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重大机遇,大力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全镇经济发展跨上新平台,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基础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谱写了城关镇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们坚持把中央和省市县精神与我镇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探索具有城关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持续改善发展条件,强化基础承载力;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强力推进工业强镇和自主创新,着力提升经济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实施外向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把改善民生作

为发展之本,创造性提出并实施民生工程,集中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不懈地优化政治生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凝聚加快发展合力,营造加速崛起氛围。

“十二五”时期,我镇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既面临诸多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未来五年是城关镇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适应时代新要求,把握发展新趋势,肩负起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双重使命。紧紧抓住和用好当前主要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基本镇情,科学判断发展趋势,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凝聚发挥全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饱满的激情,扎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努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二、“十二五”目标编制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把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县委、县政府“一个核心,两手抓”的总体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全民创业工作,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促进和谐城关建设。狠抓项目投资和招商引资,深化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开展城市大建设,推动产业大发展。

三、今后五年发展目标

确定“一三五四” 跨越式发展重点:

即:市内争一流,全省争上游。抓住三个机遇:

1、抓住国家产业布局调整及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

2、抓住省建立沿淮经济带及自主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机遇;

3、抓住县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机遇。推进五大建设:

1、规划建设涡南新区,延伸健康路,打通荆山隧道,扩大城区规模,加快建设自然山水城市,2、发挥交通优势等有利条件,加快建设新型综合物流基地。

3、加快皖北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4、发挥独特优势,加快建设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5、加快建立皖北商贸基地,在老城区大力发展商贸业,打造商贸重地。实现四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区发展规模翻两番,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引进镇外资金年均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41700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年均增长15%;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7.5‰;城镇登记失业率、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质量指标控制在县下达的目标以内。全面推进城西新区开发建设、老城区改造、淮河河滩地移民迁建、城西加工区转型升级、世行及日元环境整治、百汇财富城等重点项目。

以上预期目标,是在全面分析宏观形势,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总体上说是积极可行的,通过努力也是能够实现的。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推进今后五年工作,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保持来之不易的好势头。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变化,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二是保持行之有效的好政策。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化政策执行落实,放大现有政策效应,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政策,做到面对新变化就有新的应对措施,面对新需要就有新 的政策支持。三是保持争先进位的好状态。找准定位,拉升标杆,瞄准目标,在攀高比强中推进城关镇加速发展,确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实现,力争位次市内争第一,全省争上游。四是保持上下齐心的好格局。坚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多沟通、不争执,多理解、不抱怨,多实干、不折腾,继续把全镇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动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五是保持真抓实干的好作风。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承担风险,全身心地埋头苦干,把所有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全部本领用到促发展上。

四、今后五年各项工作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发展工业经济,进一步提升乡镇经济实力。

坚持工业强镇战略不动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重点产业培育。抢抓机遇,因势而动,主动承接相关产业转移,不断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壮大粮食暨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形成综合加工100万吨粮食的能力,全力做好城西粮食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区(食品产业园)二期项目工作。扶持白酒、高档石榴酒、石榴多酚、以石榴为原料的化妆品等新产品,提升粮食和农副产品深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使园区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平台建设。进一步研究产业发展平台的功能定位,加快经济开发区二期6平方公里区域“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布局,保障自来水、电力供应,提高污水处理、排放能力,为一批新企业入驻创造条件。引导

粮食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高标准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争创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尽快完成二期规划、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园区向西发展,以石羊坝为南界限,以307省道北300米为北界限,老东庙乡政府为东界限,向西推进8公里至牛王村,土地面积18平方公里,为加工区规模进一步扩张预留继续向西发展的空间。

将加工区二期区域划分为仓储物流区、市场商贸区、粮油食品加工区、其他轻工加工区、小企业创业孵化区等五个大功能区,在五大功能区中,再根据产业划分子功能分区。

1、仓储物流区:已建成的起步区为粮食初加工和仓储基础,在淮河与茨淮新河交汇处已开建年吞吐量70—100万吨安澜码头的基础上、规划在涡河城关段再建设一个货运码头。

2、市场商贸区:计划沿二桥南接线路西建设一批汽车4S店、汽配商店、汽车维修公司,形成汽贸交易市场;在环城西路路西50米内,沿环城西路走向,建设粮油食品批发交易市场。

3、粮油食品加工区:将该区根据产品特点和环保影响,划分为休闲食品加工区、酿造饮料加工区、肉制品加工区、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区。

4、其他轻工加工区:主要发展食品包装生产、食品检测、食品科技研发中心、食品机械、玩具、文体用品、工艺美术及旅游产品业、家具、照明、日化产业和服装鞋帽业。

5、以城西农民工创业园为中心的小企业创业孵化区:主要承载农民工回乡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项目等小规模投资,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初始创业实验基地。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城西加工区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财政贡献较大、生态环境优美、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怀远周边有较强辐射作用,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农产品产业集群示范区。

(二)高度重视财税金融,强化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做好财税工作。

积极培植财源,切实增加财税收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更加突出重点,发挥财政对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持作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和社保费征缴,规范税费收入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预算,进一步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整合现有存量资产,规范资金运营管理,提高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本规模和信用等级,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防范政府投融资风险。着力提升信贷服务水平。协调驻城关境内的各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继续落实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各项政策,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三)坚定不移的抓好“三农” 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切实推进农业增效。根据我镇村居的实际情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重点发展粮食、畜禽、水产、蔬菜、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农村服务业等七大产业。

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城郊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品种特色化、种养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在新城区何巷社区、刘郢等地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等高效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优质品率,实现农业园区化,坚持以工促农,实施产业开发,以城西加工区(食品科技产业园)为基地,加快发展农业龙

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挥石榴、大青豆、蔬菜等农业生产协会作用,壮大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加快石榴和西芹两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积极申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抓好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保障林业产业健康发展。推广大中型农机具标准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切实推动农民增收。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工程,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富裕农民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富裕农民的重要措施来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完善劳务输出体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治本措施来抓,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

(四)坚定不移地抓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

坚持高起点规划城镇。认真做好《怀远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深入挖掘怀远县深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东向发展,承接辐射,主动加快与蚌埠的同城化进程。按照强化基础、完善功能、拉开框架、提升品位的思路,高标准推进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步伐,着力打造以荆、涂二山为依托,涡、淮两河为纽带,荆涂淮河大桥等五桥为脉络,新老城区为一体,具有“双山双水绕双城”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到2015年,县城总面积扩展到4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40万人。按照自然山水分隔的空间布局和山水旅游城市的功能定位,抓好新老城区、荆山南侧、城

西新区控制性详规编制修订完善,做好公共设施规划、淮河迎水面滩(湿)地规划、荆山内外环路及山南滨河景观带规划、棚户区改造规划等编制实施工作。抓紧启动新区建设项目,完成滨河景观、城市环卫、园林绿化等专项规划,达到单体美观、整体协调、凸显特色的效果。完成村庄建设规划。高度重视城市设计工作,建立和完善规划刚性机制,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坚持高标准建设城镇。积极呼应大蚌埠都市区建设,按照“改老建新、产城互动、整体提升”思路,实施“西扩、南延、北拓、东联”县城空间布局战略,加速建设与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六大功能区,迅速拉开城市框架,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把县城建设成工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性县城。加快旧城改造进程,立足“生态、文化、和谐、精彩”原则,做活“水、山、文、绿”四字文章,改造并完善交通网络,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居住空间条件和居住环境,打造居住、商贸、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拓展新城区,快速拉开框架,全面提升新城区人口承载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城西新区,依托加工贸易、物流、商贸业,建成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设山南滨河区,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居住区。开发涂山风景区,加快核心景区建设,依托荆山、涂山景区,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进行开发建设。加快构建新的投融资管理体制,形成完善的决策、管理、执行、监督机制,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城市建设大发展。

深入开展“城市大建设”活动,强力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序实施重点工程:①继续加快老城区改造。实施健康路西延工程,完善配套设施;改造庙山路,进一步畅通禹王路、健康路;完成荆山体育文化广场建设。②加快城市环境整治。落实世行项目配套资金,完成城西道路及雨水管道

工程;完成涡河左右堤景观整治,开工建设投资5900万元的城西垃圾填埋场项目,抓紧城区污水管网、排水管网工程建设,争取李嘴子排涝站拆除重建和三桥南头下水道改造工程立项动工,彻底解决县城东部排水问题,分批治理城区其他低洼区域排水不畅顽症,不断提高怀城防控内涝标准;继续实施小街小巷整治和公厕改造,每年新建小街小巷5-8条,完成“旱改水”公厕3-5座;美化、绿化城区桥头、角园,改造禹王路等老城区老式路灯设备,完善新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路灯布局,进一步亮化新老城区,加快改善城区环境;③推进“百汇财富城”、“东方红三期”等小区开发。加快移民迁建二期住房、廉租住房、城西安置房、老城区拆迁安置房、经济实用型住房建设,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坚持高水平管理城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实现市区卫生保洁全覆盖。加快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由平面整治向立体整治推进、由主干道路向小街巷推进、由硬化净化向美化亮化推进,力争市容市貌实现较大改观。进一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摸式。加大防违拆违工作力度,严格控制新增违法建筑。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考评与奖惩机制。继续深入开展以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市容环境水平为重点的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提高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

(五)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繁荣活跃。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以服务经济、促进消费、带动就业、增加收入为主的三产群体。积极提升商贸流通业。支持连锁、超市、代理、专卖等现代经营方式快速发展,大力培育节日消费和夜间消费市场,积极引进华润苏果超市落户城关,建设20000平方米以

上的大卖场,因势利导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提升我县居民消费档次,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规划、建设城区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改造、规范城乡便民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引导和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把城西加工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粮食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物流园区。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活动。充分利用我镇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淮河“黄金水道”通江达海的水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上运输业,加快淮河、涡河岸线建设,着力打造高等级水上运输通道,加快建设投资1.2亿元的安澜码头项目,确保2011年上半年竣工交付使用。积极引进新的骨干航运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末水运业年创财政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

积极推进休闲旅游业。深入挖掘我镇深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以大禹文化、淮河文化为主线,深度整合花鼓灯、石榴等旅游资源,加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不断提高城关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切实抓好旅游总体规划实施,加快涂山风景区核心区等景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成禹王宫改造和白乳泉景区改造升级工程,积极推介“榴花观赏”、“采摘石榴”等休闲旅游活动,继续做好禾泉农庄等农家乐旅游。加快推进吃、住、行等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六)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认真研究和吃透国家产业政策,寻求项目与政策的对接点,真正把政策变为项目和现实生产力。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围绕国家实施支柱产业振兴规划,有针对性地谋划一批项目;围绕改善基础设施,谋划一批水利、交通以及生态环 10

境建设项目;围绕改善民生,谋划一批群众急需的社会事业项目,满足滚动发展需要。

紧抓项目引进不放松。突出产业招商,集中推介我镇优势资源、重点产业,不断补全产业链;加强企业招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以商招商和大企业招商;强化专业招商,成立粮食暨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招商工作组,充实、强化招商引资力量,提高引资的针对性、实效性。着力提高干部招商水平,做到领导带头走出去招商,发挥示范作用。加强招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部门的信息沟通,促进跟踪洽谈项目。

(七)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树立和增强“大城关”意识,整合老城区、涡北新城区、涂山风景区、经济开发区的人才和土地、水利等自然资源,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实现财政税收、水陆交通运输、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填埋和无害化处理等资源共享。加强沟通协调,统一对外形象宣传,形成整体合力,不断增强竞争力,携手构建“大城关”格局,为促进我县县域经济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贡献。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激发、释放全民创业的动力和活力,落实税费优惠,改善信贷服务,严禁不合法收费,使城关镇成为民间资本的热土、民营经济的乐园。

深化各项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步伐,全面推进社区卫生保障制度工作,建立居民健康卫生档案,增强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切实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促进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实行

全员聘用、合同管理;逐步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制定公开招聘的具体办法。建立和完善社区建设工作改革,继续推进社区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制度。积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加快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努力增加劳动者经济收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社区社务公开,全面建立健全“阳光政府”、实施阳光行动工程。

(八)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群众生活新改善。

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新增城镇就业岗位有新的上升。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程,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优惠政策。加快建成城西农民工创业孵化园,使创业园达到占地12亩,投资300万元,新建厂房3000平方米,入园企业12个以上,带动就业200 人以上的目标。加强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城关居民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健全功能完善、便民高效的就业服务网络,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动态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推进“村改居”工作,巩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工作。继续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稳定、多元的民生工程筹资机制。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新增财力向基层和困难群众倾斜。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加快五保集中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争取政策、资金建设城关镇敬老院。完善城

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保障水平。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推进政策性保障住房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规划建设涡北新区和城西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项目,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力争五年内完成全镇所有通村(居)公路建设,进一步解决群众出行不便问题。继续完善督促检查、考核奖惩机制,探索建立科学的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制度。

(九)坚定不移地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和谐城关新进展。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措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农家书屋”工程、社区文化场地、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大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快人口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巩固争创省计生示范城关镇成果,全力提升人口素质。认真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工作,重视和推动档案、史志、气象、妇女、未成年人保护、老龄和残疾人等事业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抓好信访工作,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制,畅通信访渠道。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力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加强防汛抗旱、城市防洪和救灾减灾工作,落实荆山周边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措施。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

应急平台建设和力量整合,坚持日常值班和应急值守制度,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全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深入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

(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组织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大力实施人才强镇战略。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力度,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要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遵循经济规律,高起点确立发展目标,高水平谋划发展举措,努力做到观念上先人一步、体制上优人一筹、发展上快人一拍。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继续开展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等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坚持学习为先,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依法行政的能力。

坚持求真务实,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敢于负责、狠抓落实,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坚持团结奋进,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

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重视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着力解决我镇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经济基础薄弱、办公用房紧缺、活动场所、社区工作人员年龄老化、待遇偏低,留不住优秀人才等突出问题。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积极做好新党员发展工作,使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创新社区党员管理和活动方式,关心下岗和特困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全面提高社区工作水平,不断开创社区工作新局面。

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健全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纪律保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加强效能建设,转变机关作风,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机关工作人员要到基层指导、帮助工作,在工作一线接受锻炼,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真抓实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各项事业的强大力量。

新的五年规划即将开始实施,新的奋斗目标等待我们去实现。我们决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县委、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开拓奋进,再创佳绩,全 15

面完成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为推进城关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客观、深入的分析研究,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我省面临的发展环境,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提出相应的政策方向和重大举措,扎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厅 印)

二○○九年十二月七日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省发展改革委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09年9月28日召开全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了《关于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发改电〔2009〕257号),正式部署启动了全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部署和省政府的要求,为做好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实现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历史性跨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二五”规划是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五年规划,是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的五年规划,是加快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五年规划。我省“十二五”规划要围绕党的十七大和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阐明2011—2015年我省发展战略意图,明确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指明市场主体行为方向,引导全省各族人民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和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通过“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进一步统一全省上下思想,形成共识;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推进重大问题的民主和科学决策。科学制定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和妥善应对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的组织领导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和总体协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任领导小组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唐德智、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刘远坤、省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张平任副组长;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民委、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委、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省林业厅、省国资委、省广电局、省统计局、省旅游局、省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

(二)设立“十二五”规划办公室。

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指导和培训工作。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由省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张平兼任办公室主任,省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徐元志任办公室副主任。从省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抽调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十二五”规划办。

(三)成立规划专家委员会。

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社会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成立规划专家委员会,由省发展改革委聘请国家、省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资深专家20人左右组成。规划专家委员会受省发展改革委的委托,负责开展对我省“十二五”规划的咨询、论证和评估等活动。

三、“十二五”规划体系和编制要求

(一)“十二五”规划体系。

省级“十二五”规划体系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即《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组成。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需要,认真编制好本地区、部门、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并按程序审批后报省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1.总体规划。《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地方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依据。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为5年,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展望到2020年。

2.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领域,需要政府扶持或者调控和引导的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省政府要求的其他领域。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

为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有效引导资源配置方向,原则上拟统一组织编制19个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领域的省级重点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重要支撑,与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和实施。拟编制的省级“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有:(1)贵州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2)贵州省“十二五”水利发展专项规划;(3)贵州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4)贵州省“十二五”工业布局及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5)贵州省“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6)贵州省“十二五”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7)贵州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8)贵州省“十二五”城市化发展专项规划;(9)贵州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10)贵州省“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专项规划;(11)贵州省“十二五”促进城乡就业发展专项规划;(12)贵州省“十二五”完善社会保障专项规划;(13)贵州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14)贵州省“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15)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16)贵州省“十二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17)贵州省“十二五”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18)贵州省“十二五”推进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19)贵州省“十二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省直各部门应根据履行政府职责和发展需要,编制本部门、行业的专项规划。

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是实行区域调控和编制区域内市县规划的重要依据。

根据我省区域发展战略需要,拟组织编制和修编的省级区域规划有:(1)贵州黔北综合经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贵州东南部特色经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3)贵阳城市经济圈“十二五”发展规划;(4)贵州西部(毕水兴)经济带“十二五”发展规划。

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将我省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纳入国家级区域规划。

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要根据规划对象的特点和任务,科学确定规划期。专项规划的规划期以“十二五”规划期为主,对技术进步快、市场需求变动大的产业,规划期可以定为三至四年;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

(二)规划编制要求。

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切实抢抓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立足我省欠发达、欠开发的实际,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关系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特色和发展重点,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要更新规划编制理念,进一步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增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高(把握全局、高屋建瓴)、新(开拓创新、耳目一新)、深(深谋远虑、体现战略思维)、实(增强可操作性、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十二五”规划真正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要进一步规范规划编制程序,严格遵循规划编制各个环节的要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都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做好信息搜集、重大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工作。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通过开展建言献策等活动,为社会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开辟畅通的渠道;要建立健全规划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充分发挥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加强规划的衔接协调,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切实发挥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加强相关领域专项规划之间以及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保证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投资安排和政策手段有机对接。

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

(一)规划编制时间安排。

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上应与国家同步进行,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底以前。主要任务是:制定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组织开展规划思路的研究,起草形成总体规划《基本思路》;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与国家总体规划思路进行衔接,提出我省需要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内容和重大项目建议;组织召开座谈会、专家咨询会等,听取部门、地方对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力争年底前上报省政府。同时,省有关部门、各地区要研究提出重点专项规划和地区总体规划《基本思路》,提出需要纳入省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的内容和重大项目,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与总体规划《基本思路》进行衔接。

第二阶段,从2010年初到下半年。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化重大专题研究,组织开展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明确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政策导向、战略重点等,形成规划纲要框架;组织各地区、各部门研究提出纳入规划纲要的重要指标、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举措等;围绕纲要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召开相关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开展省级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第三阶段,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初。主要任务是:根据省委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起草形成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开展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工作,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并修改完善;召开规划专家委员会论证会议,提出论证报告;向省委、省政府汇报,提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完成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和衔接工作。

(二)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全面总结“十一五”规划时期的经验,深入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准确把握所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深入研究重大问题,是正确提出“十二五”发展思路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大背景下,注意把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与促进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有快发展,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

为使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到选题准确、研究深入,充分体现战略性、针对性、实用性,为“十二五”规划编制奠定坚实基础,省发展改革委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发展环境、思路目标、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社会发展和人才科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研究选定了29个重大课题(其中另设9个子课题)。经省政府批准,已采取公开选聘和委托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有关部门、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开展研究,目前已形成课题初步成果。

各地区、省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需要,确定一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点课题,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进行研究。要提高研究水平,使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紧密结合,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实用性,要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评估、论证工作。

(三)规划编制工作分工。

我省“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领导下,按部门职能实行分工负责制。承担规划编制的单位要明确一位领导专门负责规划编制工作,并成立相应的规划编制研究起草组。规划编制牵头单位要认真组织好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和协作,共同编制好我省“十二五”规划。

省级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牵头编制部门要拟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编制规划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进度安排、衔接单位等,并送省“十二五”规划办公室进行协调。

省“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草案的研究起草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省级“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的分工是:

1.贵州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农委、省旅游局、省能源局、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及各市(州、地)共同编制。

2.贵州省“十二五”水利发展专项规划由省水利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委、省地矿局、省气象局等部门共同编制。

3.贵州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能源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农委、省统计局、省煤田地质局、省气象局、贵州电网公司、贵州乌江水电开发公司等单位共同编制。

4.贵州省“十二五”工业布局及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安全监管局、省旅游局、省统计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发展研究中心、省地矿局、省煤田地质局、省气象局、贵州中烟公司等部门共同编制。

5.贵州省“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由省农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科技厅、省环境保护厅、省教育厅、省统计局、省气象局、省农科院、贵州中烟公司等部门共同编制。

6.贵州省“十二五”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商务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农委、省交通运输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民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旅游局、省新闻出版局、省广电局、省体育局、省统计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人行贵阳中心支行、省银监局、省保监局、省证监局等部门共同编制。

7.贵州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由省旅游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商务厅、省民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公安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农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教育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统计局、省体育局、省质监局等部门共同编制。

8.贵州省“十二五”城市化发展专项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人口计生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委、省商务厅、省环境保护厅、省林业厅、省统计局、省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共同编制。

9.贵州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由省环境保护厅、省林业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委、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气象局等部门共同编制。

10.贵州省“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专项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农委、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国资委等部门共同编制。

11.贵州省“十二五”促进城乡就业发展专项规划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农委、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口计生委、省工商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统计局等部门共同编制。

12.贵州省“十二五”完善社会保障专项规划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农委、省民政厅、省人口计生委、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公安厅、省建设厅、省统计局等部门共同编制。

13.贵州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由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通信管理局、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等部门共同编制。

14.贵州省“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由省教育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农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民委、省人口计生委、省体育局等部门共同编制。

15.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由省卫生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民委、省财政厅、省人口计生委、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共同编制。

16.贵州省“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由省文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建设厅、省科技厅、省民委、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旅游局、省统计局等部门共同编制。

17.贵州省“十二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由省人口计生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劳动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民委、省民政厅、省统计局等部门共同编制。

18.贵州省“十二五”推进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农委、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文化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国资委、省广电局、省统计局、省旅游局、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门共同编制。

19.《贵州省“十二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由省民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委、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民政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林业厅、省人口计生委、省旅游局、省广电局、省体育局、省统计局等部门共同编制。

20.贵州黔北综合经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遵义市、铜仁地区、毕节地区等地和省有关部门共同编制。

21.贵州东南部特色经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地和省有关部门共同编制。

22.修编形成贵阳城市经济圈“十二五”发展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贵阳市、安顺市、黔南州、毕节等地和省有关部门共同完成。

23.修编形成贵州西部(毕水兴)经济带“十二五”发展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西南州等地和省有关部门共同完成。

(四)规划培训工作。

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按照国家发改委“加强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的要求,要加强规划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对部门、行业和地(州、市)县规划人员的培训。省发展改革委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分期分批组织对省有关部门和地(州、市)县规划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也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积极组织好规划人员培训工作。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长:王晓东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副组长:唐德智

省政府副秘书长

刘远坤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张平

省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 成员:

王碧海

省教育厅副厅长

苏 庆

省科技厅副厅长

吴晓森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

徐 飞

省民委副主任

王泽洪

省公安厅副厅长

杨春兴

省民政厅副厅长

何建明

省财政厅总会计师

孙保华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王赤兵

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翟春宝

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

朱靖华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

程孟仁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王臣礼

省农委党组成员

涂 集

省水利厅副厅长

柳晓东

省商务厅副厅长

董林生

省文化厅巡视员

杨克勤

省卫生厅副厅长

法淑兰

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

徐来福

省林业厅副厅长

刘维敏

省国资委副主任

秦 川

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

李三旗

省旅游局副局长

潘 康

省统计局总经济师

王礼全

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第三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淮办发„2011‟17号

关于印发《淮北市“千家企业评议百名科(处)长”

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党委、政府,市直各单位,各驻淮单位:

《淮北市“千家企业评议百名科(处)长”活动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淮北市委办公室

淮北市人民政府室

2011年6月22日

淮北市“千家企业评议百名科(处)长”

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效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企业年活动的深入开展,根据《关于印发<淮北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淮发[2011]9号)精神,市委、市政府同意,从今年6月份开始,集中两个月的时间,在全市组织开展“千家企业评议百名科(处)长”活动。为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以解决制约我市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企业满意为标准,以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通过评议,切实解决我市行政机关作风不实、“中梗阻”以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努力提高各级行政部门的服务水平、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牢固树立服务企业的理念,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环境支撑和纪律保证。

二、评议原则

求真务实,纠建并举;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规范程序,客观公正;评优评差,促进工作。

三、评议对象

主要从市政府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和驻淮单位中选择为企业服务且具有行政执法权、审批权和行政管理职能的科(处)长,与企业业务联系较多的市行政服务中心进驻单位服务窗口首席代表以及公共服务单位中与企业联系较多的部门负责同志面向企业公开评议。

四、评议内容

(一)机关科(处)长

1、执行能力:是否积极主动履行职责,业务能力强,办事效率高,对属于本科(处)室职责范围内的管理和服务事项,是否做到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是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是否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职责有交叉的,是否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和配合,确保任务落实。

2、政务公开:所在科处室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多形式、多途径向社会公开审批事项、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办事程序和服务承诺等内容;是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公开应公开内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提供信息的,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期限予以答复。

3、工作作风:服务是否主动、热情、文明、规范;是否实行“一站式”等廉洁高效服务,是否按要求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是否存在作风漂浮和拖拉、推诿、扯皮等现象;是否认真接待和妥善处理企业、群众投诉,是否诚恳听取服务对象的正确批评和合理建议,自觉改进工作;是否纪律散漫、上下班迟到早退,工作时间串岗、溜岗、办私事。

4、廉洁勤政:是否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深入基层,认真调研,爱岗敬业,履职尽责;是否存在故意刁难和吃、拿、卡、要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拉赞助等现象,是否存在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行为。

5、涉企服务:是否积极落实涉企优惠政策;是否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各项承诺和帮扶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二)“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1、制度执行:首席代表制度是否按要求落实;首问负责制、领导定期到窗口值班会签制落实的情况如何;是否按照活动要求报送相关材料等;是否按照“八公开”(即公开许可名称、公开申报资料、公开许可程序、公开许可依据、公开承诺时限、公开收费依据和标准、公开窗口电话、公开投诉举报电话)、“五件”(即办件、上报件、承诺件、联办件、答复件)管理制度执行;对群众询问的事项耐心解答,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跟踪服务制、限时办结制、去向告知制等。

2、服务质量:接待群众是否热情文明,是否存在“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推诿扯皮现象;企业投诉窗口的问题,能处理和改进的是否及时处理和改进。

3、办事效率:办事效率是否低下,审批事项是否程序繁琐、耗时长;进驻的行政审批事项是否做到应进必进,是否按照审批流程方案要求开展行政许可,是否统一在窗口受理,是否真正授权窗口,审查资料、受理申请、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审批、收费、制证、发证过程是否在窗口完成,是否存在体外循环、“两张皮”的现象;是否做到即办件当日办结,其它件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

4、廉洁勤政:是否遵守各项廉政规定和纪律要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否存在“吃拿卡要”、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等不良行为;是否存在损害群众合法权益、违反党纪政纪的问题。

(三)公共服务单位部门负责人

1、履行职责:是否认真、全面履行本部门工作职责,对属于本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内的管理和服务事项,是否做到管理到位、服务到位。

2、诚信服务:是否存在欺诈、不公平交易等违规违法问题,是否存在不履行服务承诺、降低服务标准等问题。

3、事务公开:是否存在不按规定向社会公开办事程序及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问题。

4、办事效率:是否存在推诿扯皮、工作拖拉等问题。

5、服务态度:是否存在作风粗暴、生冷硬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等问题。

6、廉洁自律:是否存在刁难群众,以职权之便吃拿卡要报等问题。

五、评议的方法和步骤

评议采取统一组织、上下联动、分类评议与集中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从今年6月下旬开始至7月底完成,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6月下旬)。

1、制订下发《淮北市“千家企业评议百名科(处)长”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千家企业评议百名科(处)长”活动工作任务。

2、在《淮北日报》、市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开通“千家企业评议百名科(处)长”活动专栏,发布评议公告,设立征求意见箱、公布举报电话,对被评议“百名科(处)长”及所在科(处)室职能及有关情况进行公示,编发个人工作基本信息。

3、被评议的“百名科(处)长”所属单位要及时组织动员,积极配合全市评议活动,并虚心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并将整改落实情况向社会公布。

(二)集中测评(7月上旬)。组织市直和一县三区所属的企业对被评议的百名科(处)长、“服务窗口”首席代表和公共服务单位部门负责人进行集中测评。

(三)评议汇总(7月中旬)。委托有关机构对评议结果进行统计和排名。评议结果采取百分制计分办法,其中,综合得分为85分(含)以上为满意等次,70分(含)以上—85分为较满意等次,60分(含)—70分为基本满意等次,60分以下为不满意等次。

(四)公布结果(7月下旬)。

评议结果依照淮发„2011‟9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并采取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成立市“千家企业评议百名科(处)长”活动办公室(设在市政府纠风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评议工作由市“服务企业巩固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评议办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广泛参与,新闻媒体积极配合。

(二)明确责任。各被评议单位要按照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做好民主评议的相关工作。同时,做好被评议科(处)长和“服务窗口”首席代表和公共服务单位部门负责人的思想教育和动员工作。市评议办、市效能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作用,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宣传部门要加大对评议活动的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力度,注重宣传正面典型,以点带面。

(三)注重实效。各被评议单位要把评议工作与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结合起来,通过以评促纠,以评促建,实现“评科(处)长、抓局长、带全市、促发展”的目的。各被评议科(处)长、“服务窗口”首席代表和公共服务单位部门负责人要以评议为动力,认真抓好本职工作,在解决突出问题上抓落实,在创新工作方法上下功夫,建立长效机制。

(四)严肃纪律。市评议办要规范评议行为,严密评议程序,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得接受被评议单位的宴请和礼物;参评企业要做到客观、公平、公正,认真负责地参加评议;被评议单位及相关人员要变压力为动力,以积极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参加评议工作,严禁向企业打招呼、施加压力;严禁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凡违反上述评议纪律和规定的,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

附件:被评议百名科(处)长名单

附件:

被评议百名科(处)长名单

(一)机关科(处)长(51个)

1、市公安局(2个)

王贵同 交通警察支队(公安交通管理分局)支队长 陆安军 出入境管理科副科长

2、市教育局(1个)王本新 职业与成人教育科科长

3、市财政局(2个)张光远 经济建设科科长

刘淑芬(女)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局局长

4、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3个)

魏 坚 劳动就业管理局(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局长 李爱民 劳动监察大队大队长 王自美 职工医疗社会保险中心主任

5、市国土资源局(2个)南长洲 矿产资源开发科科长 潘心刚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科长

6、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个)王天书 城乡建设管理处处长 丁 超 建筑工程管理处处长

7、市交通运输局(2个)陈 辉 运管处处长

丁言柱 交通行政执法局局长

8、市水务局(2个)

陆士平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科科长

娄国璋 水利规费征收管理办公室(水政监察支队)支队

9、市卫生局(1个)

丁言荣 公共卫生监督所所长

10、市环保局(2个)

王志强 污染控制科负责人(主持工作)陈运生 环保监测站站长

11、市物价局(1个)宋 勇 价格监督检查局局长

12、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煤炭管理局)(1个)祝平安全生产监管二科科长

13、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个)马晓华 食品安全监管科科长 董宏超 药品监督管理科科长

14、市城乡规划局(2个)冀化云 建筑规划科科长 温育才 用地规划科科长

15、市市容管理局(1个)牛 犇 城市管理监察支队支队长

16、市房地产管理局(2个)魏 兴 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

王参军 房地产交易管理处(房地产价格评估办公室)

处长

17、市招标采购管理局(1个)王 敬 招标采购管理科科长

18、市国家税务局(3个)

封振涛 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科长 张胜利 稽查局局长

段鲁标 经济开发区国家税务局局长

19、市地方税务局(3个)蒋亚南 稽查局局长 黄 凯 征收管理分局局长 杨 光 经济开发区分局局长 20、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个)刑民忠 经济开发区分局局长 马新光 经济检查执法局局长

21、市质量技术监督局(3个)张广峰 标准化科科长 王 勇 质量管理科科长 陈世芳 食品生产监管科科长

22、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个)张 侠(女)固定资产投资科科长 马纯英(女)工业交通发展科科长

23、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国资委)(2个)刘敏杰 经济运行处主任 林兆春 技术改造科科长

24、市科学技术局(2个)郜 永 综合计划科副科长

张厚良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科(技术创新工程办公室)副科长

25、市商务局(2个)

戴文丽(女)外贸发展与管理科(市机电产品进出口办

公室)科长

朱 静(女)外资外经与服务贸易科(开发区管理科)

科长

26、市房屋征收拆迁安置办公室(2个)王飞驰 拆迁科副科长

毛玉龙 安置科科长(副调研员)

27、市招商局(1个)张运岭 经济协作科科长

(二)“服务窗口” 首席代表(26个)

1、毛淮南 市公安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2、赵宗林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3、孙振伟 市武警消防支队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4、贾锦娇(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5、王玉莲(女)市气象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6、王 颖(女)市地震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7、薛 林 市民政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8、纪 伟 市交通运输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9、薛庆伍 市房地产管理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10、赵 光 市市容管理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11、崔 峰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12、牟全智 市国家税务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13、刘祥云(女)市卫生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14、马胜强 市环保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15、张幼勇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16、况 飞 市城乡规划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17、张 鹏 市国土资源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18、郭清洁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19、马 杰 市水务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20、孙 杰 市农业委员会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21、黄 莉(女)市商务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22、念于惠(女)市人防办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23、马志新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24、张 勤(女)市地方税务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25、钱 庆 市财政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26、刘 超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服务窗口首席代表

(三)公共服务单位部门负责人(15个)

1、淮北供电公司(2个)彭宗旭 电力客户服务中心主任 杨恒云 调度所主任

2、市供水总公司(3个)杨海光 供水调度中心主任 洪卫东 营业所所长 段传军 工程科科长

3、华润燃气有限公司(2个)徐文根 市场部经理 胡 健 客户服务部经理

4、中国工商银行淮北分行(2个)张新平(女)公司业务部经理 王 勇 银行卡中心主任

5、中国农业银行淮北分行(2个)刘园苑(女)公司业务部科长 毛师达 信贷管理部副科长

6、中国银行淮北分行(2个)欧阳浩 公司业务部主任 朱 涛 中小企业业务部主任

7、中国建设银行淮北分行(1个)梁敏志 公司业务事业部经理

8、徽商银行淮北分行(1个)高 军 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

主题词:政风行风评议

百名科(处)长 方案

通知 中共淮北市委办公室

2011年6月22日印发

(共印200份)

第四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乡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速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落实“314”总体部署、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巴山之门、生态之都”的关键时期,因此,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乡认清自身,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未来,意义重大。

《纲要》提出了乡未来五年发展的总

体思路:做好三个“加法”。即“3+2”、“上+下”、“红+绿”。“3+2”:即前三年服务好城万快速通道,后两年利用好城万快速通道。“上+下”:即既做好山上的“文章”,又做好山下的“文章”。在山上,建好产业基地;在山下,围绕产业基地,做好产品深加工,搞活贸易和流通,拉长产业链条。“红+绿”:即红色产业与绿色产业相结合。围绕总体思路,《纲要》提出了乡 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纲要》提出农业稳乡、工业强乡、商贸活乡、生态立乡,使双河成为县 西部形象展示区。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

县乡是城口的“西大门”,距县城55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78.8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建制村,70个村民小组,2942户、10869人。该乡东邻九重山国家级公园,西接八台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南与万源市旧院乡毗邻,北与万源市曹家乡相连。乡内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城万红军指挥部遗址)和绿色资源(山青水秀、森林茂密、风光宜人),还有宝贵的黑色资源(煤炭)。

(二)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乡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关注民生为重点,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通过五年奋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到底,全乡生产总值达到 万元(预计,下同),财政收入实现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粮食产量 吨,油料产量 吨,生猪出栏 头,猪牛羊肉总产量 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一)形势与机遇

从全国看,一是“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二是在中央的“十二五”规划里明确提出了“富民”的思路和任务,这应该是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第一个五年发展的好的起步阶段,三是目前我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这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标志,所以,这也是我国第三次社会的转型时期,我国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要走特色城镇化的道路。

从重庆看,一是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等系列国家战略举措,提升重庆发展在国家的战略地位。二是重庆作为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总体战略格局中长江横轴和包昆纵轴的交汇点。三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增添强大动力。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行政单元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在解决二元结构矛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可以先行先试,为加快重庆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从城口看,一是全县在“十二五”时期,提出了“加快建设“巴山之门、生态之都”的思路和定位”。二是全县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产业、城镇化、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新农村、生态保护、扶贫、改革等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我们就可以在这些具体的任务中大做文章,大有作为。三是全县在具体的项目支撑、投资环境、招商力度、规划实施、城市形象、技术支撑等有了政策保障。

随着双河在“十二五”期间城万快速通道的打通,双河将逐步改变其封闭的对外形象,双河与外界的联系将得到加强,其资源优势也将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乡 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等方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二)挑战与问题

乡由于历史欠帐过大,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地理劣势、现有经济水平、主要生产要素的制约和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等几个方面。

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村贫困面依然很大,贫困程度较深;经济结构不合理,业态单一,经营方式落后;旅游产业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教育基础薄弱,人口素质偏低;卫生资源短缺,供给严重不足;农村社会保障薄弱,农民养老保险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原因,文化教育相对滞后,导致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匹

配。

全乡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各种利益纠纷和摩擦不断增加,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安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交织将影响“十二五”期间乡的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五个重庆”、“四个城口”的总体部署,以“巴山之门、生态之都”为总纲,以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紧紧围绕把城口建成向北重要门户为目标,团结带领全乡党员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集中精力抓重点,改革创新求突破,善作善成重落实,坚持农业稳乡、工业强乡、商贸活乡、生态立乡,使双河成为县西部形象展示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基础优先、绿色增长的原则。基础建设是整个县“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乡 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基础设施、基础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全乡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要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绿色增长。

2、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全乡经济与社会建设,统筹兼顾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兼顾不同行业和不同产业发展,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确保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3、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根据全乡各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药则药,不搞“一刀切”,不搞“瞎指挥”。

四、发展思路

综合分析乡的实际情况,在未来五年,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做好三个“加法”。即“3+2”、“上+下”、“红+绿”。

“3+2”:即前三年服务好城万快速通道,后两年利用好城万快速通道。

“上+下”:即既做好山上的“文章”,又做好山下的“文章”。在山上,建好产业基地;在山下,围绕产业基地,做好产品深加工,搞活贸易和流通,拉长产业链条。

“红+绿”:即红色产业与绿色产业相结合。

五、发展目标

1、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万元,年均增长 %;

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万元,年均增长 %;

3、工业总产值达 万元,年均增长 %;

4、农业总产值达 万元,年均增长 %;

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年均增长 %;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7、人口自然增长率7‰以内;

8、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达到100%。

六、重点任务

(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未来五年,乡将走“生态为本,特色为魂”的发展道路,综合自然资源和发展基础等综合因素,着力培育地方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从产业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着手打造“特色双河”。

1、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在畜牧业上,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布局区域化,促进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结合双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生猪、山地鸡、板角山羊等特色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合理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为提高畜牧总体效益打好基础;二是养殖规模化,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规模化养殖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也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培育年出栏生猪50头、山地鸡只(蛋鸡常年存栏500只)、肉牛10头、板角山羊6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带动、技术帮扶等综合措施,帮助农户改善生产条件,提高适度规模养殖水平,走分工分业、规模化、专业化饲养的路子;三是生产标准化,提高畜产品质量,促进畜产品品牌化。按照现代畜牧业“圈舍标准、设施配套、品种改良、管理规范、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统一圈舍设计图纸,以圈舍及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同步推进优良品种、饲养规模、饲料兽药投入、生产防疫技术等畜牧生产标准的应用;四是经营产业化,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一体化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发展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坚持外引内联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引进生产、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广“订单养殖”、“寄养”等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经营方式,使养殖户与龙头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实现企业“低成本”发展,农民“零风险”增收。五是服务社会化,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促进配套服务业发展。认真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畜牧生产设施、良种、饲料、防疫等物资供应,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市场开拓营销等工作。重点抓好科技、防疫、融资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平台,为农户提供品种改良、饲料兽药供销、市场信息、产品销售为主的服务,实现互动共赢。

2、发展特色林业产业。

在林业上,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森林培育,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努力构建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健全的林业行业管理体系。发展三大产业,即以板栗、核桃为主的森林食品业、以林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林产加工业和以休闲观光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建设四大基地,即干果基地、中药材基地、商品林基地、林业传统产业基地(主要包括笋竹、山野菜等);培育一个市场(林产品边贸交易市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全县农民脱贫致富。

在林业上,一方面抓好基地培育,不断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努力建设森林双河;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引进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对现有商品林进行合理采伐,开展林产品深加工,改变目前卖原木的现状,提高林产品附加值。

3、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

在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上,一是丰富品种创特色。双河反季节蔬菜80%以上种植包包菜。要引导菜农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观念,试种其它名优特新品种,达到产品的多样化,满足市场需求;通过轮作降低病虫害;通过使用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品质,增加收入。二是提高质量打品牌。大力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重点推广“绿色蔬菜”生产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倡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对蔬菜病虫害做到对症下药、科学用药、轮换用药,加强农药使用源头管理,减少农药污染,杜绝超标菜上市。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外观包装工作。今后的发展中应在产品的包装上给予研究与完善,重点发展旅游方便菜、美容保健菜、营养多味菜、无公害蔬菜等,进一步提高蔬菜品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销量。三是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完善“公司+基地+农民”、“公司+农民”等有效机制,促进企业和农户共同发展。重视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蔬菜基地连订单、蔬菜市场引订单、发挥农村能人拿订单、创办服务实体跑订单”等方式,千方百计提高产品销售量,降低菜农的生产风险,使“公司+基地+农民”形式成为农民联结龙头、联结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四是搞活流通占市场。建立一个既能贯彻政府意图,又反映企业意见的全乡蔬菜产业协会,协会由从事蔬菜相关的生产、加工、流通、监督管理的法人和自然人资源组成,以服务为宗旨,协调会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各会员之间、会员和乡内外同行之间的蔬菜生产、加工、贸易、科研、信息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会员的正当权利。培育壮大营销员,通过合股、合作等方式组建销售企业,提高流通队伍的组织化程度,以适应大流通的要求。设立蔬菜信息中心,实现与重庆及外地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工作,实现蔬菜在最短的时间以最高的价格出售。

4、做大做强煤炭产业。

一是坚持依法办矿。必须进一步落实长效监管机制,严格履行打击监管职责,加大巡查密度和打击力度,采取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措施和手段,巩固“打非”成果。对因打击监管不力造成成片启封、酿成后果的,必须严格追究责任;对合法矿违规违法建设、违规违法生产、甚至给非法矿主提供民爆物品、煤炭准运卡等帮助行为的,必须严加惩处。二是坚持安全办矿。在煤炭产业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企业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效益,不抓安全就是对矿工生命不负责任。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加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把安全生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技术改造、革新生产工艺,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科技办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企业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就会老是停留在原始状态,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引进科技、引进人才的观念,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和机制,引进和推广适合煤矿特点的新装备和新技术,努力提高煤炭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竟增能力。

(二)加快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功能。

“十二五”期间,乡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点是扩大场镇规模,加强旧城改造力度,完善城镇管理,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风情双河”。

根据现有场镇的地形形貌、设施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进一步改善风貌,扩大规模,集聚人口,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严格实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为断完善场镇功能。加快通讯、广电、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以及卫生院、敬老院、文化站、派出所、农技站、连锁超市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增强场镇辐射带动能力。

以“建造特色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通过牌坊、风火墙、雕塑、戏台、壁画等景观元素,表现大巴山腹地的古老风味和风土人情,展示独具特色的“红军文化”。建设滨河景观带,实施沿河绿化,布局休闲设施,打造河岸景观。在重要地段布局主题雕塑等人文景观,展现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及大巴山地域文化,展现双河特有山水相依的风情画卷。

(三)弘扬红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双河地方文化之魂。它源于历史、源于生活、源于基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红军文化不仅需要保护传承,更需要不断创新发展。要弘扬红军文化,搭建宣传平台,打造文化品牌。把每年的10月定为“红色文化活动月”,开展独具地方人文特色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和弘扬红军文化,提升文化品位,既是增强双河人民创业动力的需要,又是充分展示和推销双河红军文化、双河秀美风光的需要。依托红军文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巧打“红色”牌,以红军文化为载体,扩大英雄双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建设川渝结合部经济文化强乡,使双河这片红色土地真正成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的圣地。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制约全乡各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障碍。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是未来五年“发展双河”的重中之重。

坚持“不举债,量力而行”的要求,坚持“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经济发展速度,尽力而为”的原则,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解决百姓渴盼的路、水、堤等基础设施,架设地方经济发展的“轨道”。

在未来五年,乡计划修建道路 公里,修建连接每个村的公路,车辆能到每个村(居)委会,实现道路“村村通”;完成300户高山移民的分散安置工程,集中安置地为1个乡集镇、5个中心安置点;完成全乡 户农户自来水安装工程,解决全乡村民的饮水问题,保证每个村民能喝到干净的水;完成全乡的 户农家的农网改造工程,保证全乡村民的用电问题;建立污水池、沼气池等处理全乡居民的生活垃圾。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双河发展增添后劲。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其屋、活有所乐、灾有所救、困有所帮”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和均等化,着力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民生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和谐双河”。

民生问题是城乡统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是乡未来五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关注民生民利,及时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需的问题,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巩固“两基”成果,加强对乡所有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对中心校特别是村小的管理,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二是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完善村卫生室的建设及服务管理;三是通过有线电视入户、广播村村通、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的实施,切实解决老百姓精神资源贫乏的问题,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完善移动机站的建设,实现乡 通讯全覆盖,发挥各村(居)远程教育的优势,进一步完善老百姓信息服务和交流的渠道。五是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重庆市计划生育条例》的宣传及行政执法力度,大力提高生殖健康服务质量,宣传并建立计划生育基层自治村居。六是在未来的五年继续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及户籍制度改革等惠民政策,让百姓的实惠。从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规划期间,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开展扶贫工作。打造“富裕双河”。

一是高山移民扶贫,继续加大对偏远山区的的农民的搬迁力度,改善其生活环境;二是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农林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三是教育扶贫,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四是保障式扶贫,实施农林产品收购保障价格,保障农民最基本的收益;五是劳务扶贫,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丰富农民增收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六)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模范乡建设。

未来五年内,要加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使乡内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得到有效治理,初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宜居双河”。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工程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控制。建成区域性自然生态屏障和生态调控地带,初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森林双河、宜居双河”建设。

(七)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开放水平。

开放与发展的过程离不开区域合作,加强区域合作的力度和强度,是从分利用资源、实现双赢的过程。增强区域经济意思,对提高开放水平有积极地作用。通过“开放双河”,实现经济增长。

“十二五”期间,乡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先进成果,提高建设水平。主要做到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相对发达的地区的合作,通过“联帮带”等活动渠道与政府部门、企业等结对子的方式寻求合作项目或者资金等帮扶;鼓励各地企业来双河投资,特别是针对双河特色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项目投资,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支持等方面吸引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来双河落户;积极利用乡 的优势资源,争取引进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为双河经济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八)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

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等城乡统筹政策先后实施,大力促进了双河统筹发展。深化制度,创新机制,打造“统筹双河”。

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将按照有偿自愿,综合配套,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根据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精神,为充分保障农民利益和城镇承受能力,针对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和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为农民转户进程做好宣传,办理工作。配套实施多方面的政策,推动常住城镇的非城镇户籍人口有序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相统一。

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合理规划、有效利用农村建设用地,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工商业用地流转,引导乡镇企业、农村集贸市场、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指标向就近的小城镇集中,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和服务功能。针对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育滞后,农民自己的市场主体缺位、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难以保障的实际,按照人口向城镇和农民新居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建立以行政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租赁为主、投资入股为辅、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全乡上下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全面统筹,方能取得成效。

为更好实施“十二五”规划,保证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以乡党政一把手为首,由分管副乡长挂帅、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提出重大决策,确定各阶段、各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计划、重点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编制,实施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的协调、管理和监督。

同时还应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规划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完成情况,强化与各级领导单位的沟通协调,促进项目有序开展实施。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建立规划实施的项目支撑体系

乡针对“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项目建设实施提了相应的项目支撑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科技支撑。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技术部门、行业组织及技术公司的交流合作,把握关键技术,打造重点产业,提高经济效益。

人才引进与培养。创造有利环境,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吸引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专业人员,特别是农技专业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产业发展、企业管理等类型的人才到双河工作,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在注重人才引进的同时,要加强对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工作任务更好地实施。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特别是资源主导型、投资主导型经济的发展经验,借鉴先进成果,提高建设水平。要开阔视野,拓宽领域,在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各个方面,施行积极的产业导向,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投资于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

(三)建立技术保障体系

技术发展促进行业的发展,行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而技术和人才是双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乡 未来五年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因此政府为保障“十二五”规划的实现,提供了一系列的技术保障。

通过高薪聘请市内外各行业专家,建立乡 政府专家咨询网络,使县政府在制定重大政策或决定时做到科学决策;通过投资项目的引进、建设,吸引部门行业的精英投入建设双河的队伍。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产业技术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组织,企业与部门的技术交流,加快乡现有企业技术升级步伐;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乡农产品种植养殖技术,特别是林下种植、林下养殖规模化及现有品种的优质优产。坚持引进外地人才和培养本地技术骨干相结合的原则,改善就业环境,提高福利待遇,提高技术培训质量。

(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能吸引加好的项目,吸引投资的企业。强投资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形象,为投资者提供一流、规范的服务是招商引资的必修课。将招商引资的重点从以优惠政策为主转向改善综合环境为主,改善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

在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服务等各个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方面改善提高,完善投资硬环境;在法律环境、政策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信用环境等方面着力改善软环境,为投资者提供公平、规范的体制环境,不断提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加强信息公开,加强政府部门执政信息公开,推动执政社会监督体系建设,成立便民服务中心,解决群众的困难,成立企业投诉中心和行政效能投诉中心,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加强经济秩序的整顿和规范,解决企业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公平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问题。

(五)加大宣传力度

“十二五”规划批准实施后的开展落实是未来五年双河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公众明白“十二五”期间全乡的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重点,明白政府支持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增强规划实施的透明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自觉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推动规划重点工作的实施。

扩展宣传的范围,“十二五”规划的宣传不仅要针对全乡当镇机关干部、群众宣传,还应加强对县内外、市内外的公众宣传,让公众全方面多角度的了解双河的发展状态,促进双河与周边区域的交流协作,吸引相关的产业公司参与到乡 的建设。

宣传方式多元化,加大宣传深度。通过新闻媒体、电视、网络、广播、宣传栏、横幅等方式全方面多角度、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项宣传活动。借助舆论的力量宣传双河发展的态势、优势,表扬先进典型,共同支持规划重点工作的实施。

第五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既是望城加快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又是实现科学跨越的机遇期,更是奠定城区格局的突破期,编制好《望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指导望城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科学编制好《规划纲要》,特提出以下基本思路。

一、“十一五”发展基本估价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面对冰冻灾害、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区划调整的特殊时期,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融城强县”发展战略为指导,全面推进“工业兴县、城乡统筹”发展方针,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望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初步判断,“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可望全面或超额完成,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竞争实力大幅攀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30亿元(预计数,下同),是的2.8倍,年均增长16.2%,超过规划目标1.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突破21亿元,是的4.1倍,年均增长31%,超过规划目标1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排名快速攀升,由的第170位跃升到的第92位,成功实现“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宏伟目标。

2、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90亿元,是的4.6倍,年均增长32.6%,超过规划目标9.6个百分点,形成了以食品医药、有色新材料、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在“工业兴县、园区兴工”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8.7:69.5:21.8,其中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9.2和4.2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13.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3、农业基础夯实巩固,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全县农业总产值达38亿元,年均增长7.5%,超过规划目标1.5个百分点。五年累计投入农业基本建设资金30多亿元,改善了大批农业水利设施,改造了一批基本农田,建立了多个蔬菜种植基地,农业基础夯实巩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集体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引进了一批大中型农业项目,特种水产养殖和休闲农业迅猛发展,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性、带动性作用逐步显现,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

4、投资规模持续加大,发展优势明显提升。,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30亿元,是的4.5倍,年均增长34.9%,超过规划目标23.9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80亿元。在投资的带动下,全县形成了以雷锋大道、金星大道、长湘公路、金洲大道、潇湘大道北延线等融城主干道为骨架,县乡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城镇规模持续扩张,县城品位不断提升;水利基础夯实巩固,防洪抗灾能力显著提高;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供电质量大为改善;邮电通讯、给排水等其他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再加上京珠西线、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石长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启动建设,我县的发展优势明显提升。

5、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发展后劲显著增强。随着大批产业项目的引进投产,发展类型正在由投资拉动型向产业支撑型转变;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注重科技进步,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尤其是区域发展实现了由“融城”到“建城”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县经开区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园大规模投入建设,长沙电厂、晟通科技、金龙铜业、亚华乳业、澳优乳品、雪津啤酒和中航起落架、湘船重工、有色控股等大中型工业项目成功落户或建成投产,和记黄埔、恒大名都、联城国际、深圳南山等房地产项目相继开发建设,我县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6、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40元,年均增长14.1%和18.3%,分别超过规划目标3.1和6.3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亿元,是的2倍,年均增长15.4%,超过规划目标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现代消费品大量进入普通家庭,人民生活大为改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计生工作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二)发展经验

综观“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主要得益于六个成功经验:一是始终坚持融城强县,统领全县发展;二是始终坚持工业兴县,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始终坚持项目带动,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的大力度带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四是始终坚持借力发展,狠抓招商引资,不断借智借脑,借外力助推经济发展;五是始终坚持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六是始终坚环境优先,把环境转化为生产

力、竞争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三)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不够大,主导产业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第三产业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市化进程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等。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十二五”发展的宏观环境

“十二五”时期将整体处于后危机时代,我国转型与调整的压力持续加大,我们面临以大调整、大变革促进大发展的宏观环境。一是宏观经济发展转型调整。全球产业、金融、贸易等体系面临深度调整,培育新兴产业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复苏的焦点。科学发展成为我国“十二五”的发展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十二五”最为紧迫的任务,国家将致力于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以城市圈、城市群、经济区等形式,突破城际边界,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优化配置资源,长株潭城市群将成为支撑我国“第二道经济发展长城”建设的战略支点之一。三是两型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十二五”时期是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关键期,两型社会建设范围将由起步区向核心区拓展,试验内容将从基础设施与产业工程向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迈进,望城开始站在更高、更新的位置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新区,将成为支撑省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建设现代生态新城的新亮点。四是长沙迈开城市国际化步伐。随着长沙国际化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战略的布局,长沙中心城市的作用更加突显,将为望城新区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十二五”所处的阶段特征

“十二五”期间,望城发展将处于历史上最重要的“以转型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一转型将以县域向城区的区域空间与发展模式转型为核心,包括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多维度的立体转型。综合考虑各因素,“十二五”时期,望城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以下阶段性特征:一是处于工业化中期,进入产业转型升级与高端化发展、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推进的新阶段;二是处于城市化“黄金发展期”,进入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同步快速推进的新阶段,进入以沿江开发为主攻方向的滨江时代,望城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格局将基本形成;三是两型社会建设提速,进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的攻坚阶段;四是社会发展转型加快,社会矛盾多元演化,公共产品和需求明显扩大,民主法治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受关注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全面进入发展型阶段。

(三)“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动力

受经济外向度低的影响,“十二五”期间望城的发展动力依然主要靠投资和消费的双驱动,但发展方式将转变到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发展的轨道上,发展区域将转向到新区建设和“一江两岸”、互动发展、统筹协调的发展路子上。总的来说,望城加快发展具备诸多动力: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双驱动,将为望城扩大消费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迎来“黄金期”;二是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双推进,将为望城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新空间;三是滨江时代和高铁时代双叠加,将进一步放大望城的区位优势,更加有利于望城生态优势的发挥;四是新区建设和园区发展双融合,将为望城“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五是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双战略,将为望城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区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四)“十二五”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是发展理念需进一步创新。进入城区建设的崭新阶段,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切实转变县域经济发展观念,大力提高城市经济认识,以全球视野、“两型”理念、都市标准,高起点、大手笔推进新区建设,精心打造大河西乃至省会的新地标。二是发展方式需进一步转变。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同步快速推进;要转变发展模式,协同推进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要转变发展形式,注重提高发展质量,突出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两型发展。三是发展机制需进一步突破。要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只要是有利于建立两型社会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有利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管理制度,就要大胆试验,率先突破。四是第三产业需大幅度提升。人气不旺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必须打通进出通道和过江通道,以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人气;必须构筑江湖美景、田园风光和山水洲城,以宜居环境来凝聚人气;必须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以三产发展来提升人气,促进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幅提升。

三、“十二五”发展总体构想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望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建设新城、强工兴园、城乡一体”发展方针,不断优化“一核、两带、三区”发展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为“打造滨水新城区、建设幸福新望城”而努力奋斗!

(二)战略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征地拆迁、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谋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人的精神满足与社会进步同步,让人民群众劳动得更加体面,生活得更有尊严。

——坚持创新驱动。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两型社会”,不断完善创新主体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依托省会长沙丰富的科教资源,突出抓好创新体系建设、平台打造和人才引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产业技术支撑,形成科教竞争优势。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善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进一步激发全县上下创新创造活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社会体制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转型,加快建设创新型望城。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调结构”作为“转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由不合理不协调向统筹协调转变。妥善处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各层面、各环节、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促进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坚持“两型”引领。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望城的生态环境,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把“两型”理念贯彻到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把不上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作为抓发展、上项目的底线,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绿色发展之路。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望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两型建设、基础设施、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等“六大跨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适当考虑物价因素,2015年达60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54:40,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1%,2015年达8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2015年达13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100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2015年达100亿元以上。

——城市建设大跨越。全面推进新区开发,力争到2015年形成30万城市人口的规模,到2020年形成50万城市人口的规模,把新区建设成具有文化品位、时尚气息、风貌独特的现代生态城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至2015年建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达55%以上,形成以新区为龙头、以重点镇和特色镇为节点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构建定位明确、产业联动、设施健全的城乡互动发展体系,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两型建设大跨越。资源节约充分体现。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实现静态削减18%,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控制在0.7吨标准煤/万元、140立方米/万元以内。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强化生态控制功能,合理利用自然山体、水体,切实保护湿地、绿地、林地,到2015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3%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60%以上,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

——基础设施大跨越。加快建设铁路轻轨、快速干道、过江通道、港口码头,构建铁路交通,拓展城际交通,完善内部交通,提升水路交通,形成陆路畅通无阻、水道充分利用、网络化、大容量的综合交通体系,全方位缩短对内对外时空距离。实施通畅工程、品质工程、安居工程和文明工程,建设具有国际水准、时代气息、代表望城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水、电、路、燃气、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商业、文体、休闲等市政设施,显著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社会建设大跨越。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健全医疗服务体系,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万个,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人民生活大跨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5年达4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15年达24000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39和45平方米,基本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为目标,完善设施配套,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切实增强居民安全感、幸福感。

(四)空间布局

1、总体布局

立足现有基础,优化空间布局,突出“一核”,开发“两带”,打造“三区”,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突出“一核”,即打造核心新城区,重点建设新区起步区,大力发展综合商务、文化创意、现代金融、星级酒店、滨水房产,打造城市综合体和总部经济;改造提升县城区域,向东拓展至湘江西岸,打造以斑马湖为“绿心”的城市景观,构建功能完备的城市商圈;着力建设物流枢纽城,打造大河西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和现代新型生产力服务中心,构建“品”字型组团式城市建设与发展格局。开发“两带”,即开发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和金洲大道新农村示范带。湘江生态经济带以潇湘大道和湘江大道北延为契机,加快湘江两岸自然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岸线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金洲大道新农村示范带以金洲大道沿线的秀美风光为依托,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等,使之成为展示湖南农村风貌的新名片。打造“三区”,即打造特色鲜明而又紧密联系的高星经济区、河东经济区、大众垸经济区。高星经济区以望城经开区为依托,发展有色新材料、先进制造、食品加工等新型工业和与之配套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河东经济区以长湘公路和湘江大道为依托,以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园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仓储物流和能源产业。大众垸经济区以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以高乔大道为轴线,加快推进百里水产走廊建设,发展高效农业、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打造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生产区向都市生活配套区的转变。

2、城镇布局

结合长沙市总体规划,按照“一江两岸、一核多点、西主东强、南融北通”的思路和“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一核心、多亮点”的空间形态。一核心,即以新区为核心,“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起步区;多亮点,即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精心打造一批工业经济强镇、商贸物流新镇、旅游文化名镇、生态风情小镇,构建开放式、组团化、生态型城镇发展格局,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产业布局

—— 三产业布局。商贸物流业,重点在新区建设中央商务区,加快以斑马湖、月亮岛为中心的核心商圈建设,建设大河西物流枢纽城;房地产业,重点在湘江两岸、城区部分和风景秀美的山体旁建设精品楼盘,打造高端生态居住区;文化创意业,重点开发“一江两岸三镇四岛”;现代金融业,重点在新区建设金融后援服务中心,大力引进商业银行等多元化金融机构在新区布点;同时,在新区打造城市综合体,在黄金建设河西高铁新城,并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

—— 二产业布局。重点建设“一区三基地”,即以望城经开区为龙头,开发建设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基地、乌山创业富民基地等,努力打造重点突出、多点支撑、互动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体系。

—— 一产业布局。重点建设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一园、两带、三基地”。一园,即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两带,即百里名优水产养殖带、都市休闲旅游农业带;三基地,即商品蔬菜种植基地、高档优质稻种植基地和花卉苗木种植基地。

四、“十二五”发展重点与战略举措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建新区、打基础、强产业、谋福祉”四大战略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城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四大工程,着力打造“生态望城”、“开放望城”、“实力望城”和“幸福望城”。

(一)建新区,即大力推进以新区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城区建设工程,打造“生态望城”

建设滨水新区。立足“以人为本、两型引领、国际品质、文化提升、江城一体”的发展理念,体现新型城市“环境优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核心思想,以世界眼光、国际水准、现代理念,高标准做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起步区城市设计。创新融资方式和开发模式,建设“四纵五横”骨干道路,同步完善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设施,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水生态景观,使湘江风光与现代城市融为一体,实现起步区城区基本建成、核心区骨架基本完善,规划区格局基本成型。同时,打造新区产业支撑。大泽湖起步区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总部办公、高端生态住宅、娱乐休闲产业,着力打造长株潭地标性城市综合体。斑马湖起步区大力引进商贸流通、宾馆酒店、金融保险、度假培训等业态,着力打造生态型、高经济附加值的城市商业圈。谷山生态居住区突出生态公园建设,着力打造长沙新的高端生态居住区。

推进城乡一体。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顺应现有的地貌和生态,加快城镇建设,注重提高城镇产业支撑功能,全面提升城镇的要素吸附力、资源转化力和内生增长力,不断提高城镇品位,切实改善城镇环境。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促进农村危旧房改造,逐步消除农村危旧房;推动中心集镇和农民新村建设,使其成为集中、宽敞、舒适、方便的农村新型社区;彰显地域建筑风格,建设具有望城特色的湖湘新居。

改善生态环境。强化生态控制功能,合理利用自然山体、水体,切实保护湿地、绿地、林地,形成城市、林业、农田、湿地、流域等五大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美化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道路两厢绿化,建设城区公园,增加绿地总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绿化体系。开发谷山、乌山、书堂山、黑麋峰四大森林公园,建设湘江、沩水、八曲河、马桥河四条景观轴,打造斑马湖、大泽湖两大核心景区,美化月亮岛、蔡家洲、香炉洲、冯家洲四大生态绿岛,建成斑马湖湿地景观与生态休闲区、大泽湖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月亮岛美猴王主题公园等,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休闲之都,形成水网交织、山环水绕的滨水花园之城。

(二)打基础,即大力推进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造“开放望城”

加快开放式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铁路轨道交通,大幅拓展周边城际交通,全面完善同城内部交通,迅速提高水路交通能力,形成陆路畅通无阻、水道充分利用、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协调配合建设好长潭城际铁路、长岳城际铁路、长益常城际铁路、石长铁路复线和地铁5号线,升级改造望城火车站,构建铁路轨道交通。快速推进京珠西线、黄桥大道、潇湘大道北延线建设,规划建设好g319、北横线、湘江大道北延线、芙蓉北大道、先导区连接线等交通干道,拓展周边城际交通。大力建设新区路网、雷锋北大道拓改、星城大道、望城大道等内部交通,规划建设丁白大桥、香炉洲隧道等过江通道,实现东西互动发展,并完善与京珠西线、黄桥大道等干线公路的互通连接线建设,连通城际城内主干道,完善同城内部交通;规划建设铜官、靖港、游艇码头等港口码头,升级改造望城码头,打造湘江黄金水道,提高水路交通能力。

打造开放式大河西综合交通枢纽。抓住长潭、长岳、长益常等城际铁路在望城黄金镇交汇,黄金站将成为城际铁路网络的重要枢纽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建设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黄金站,建设与之配套的公路网络,整合、梳理城际轻轨、高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把黄金站打造成以高铁为基础,城际轻轨、高速公路、快速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河西地区综合型交通枢纽门户。同时,适应“跨江发展、沿江建设”的要求,逐步建设完善“一江两岸”防洪景观工程,加快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把望城建设成为大河西地区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构筑开放式发展格局。一方面,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提升招商引资质量,积极采取产业链招商、增资扩股等引资方式,围绕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链条延伸、产业结构升级等,重点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符合“两型”要求的项目,重点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品牌和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和自主品牌,提高参与对外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代表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江河湖泊治理为代表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望城自来水厂改扩建为代表的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以义务教育合格学校为代表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县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雷锋全民健身中心为代表的群众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电力、通信、燃气、市政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完善配套,提高区域开放层次。

(三)强产业,即大力推进以“两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打造“实力望城”

明晰产业定位。按照产业发展高端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形态两型化、三次产业融合化的要求,选准产业主攻方向,构建符合“两型”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做强工业:突出壮大有色新材料、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陶瓷、石材、砂石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部食品加工中心、长株潭城市群能源供应中心、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把望城建设成为长沙重要的工业增长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做优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业、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产业,将望城打造成区域性物流中心、生态型生活居住区、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金融后援服务中心。做精农业:积极发展高效农业、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将望城建设成都市生活配套区。

壮大产业规模。一是打造大园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做大做强望城经开区,形成千亿元规模,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加快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基地、乌山创业富民基地等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专业化、特色化新兴园区。二是发展大产业。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大幅提高有色新材料、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的集群度,注重培育与大企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百亿级产业,将有色新材料打造成500亿元产业集群,将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打造成200亿元产业集群。三是培育大企业。规模企业达到500家,其中亿元企业60家,10亿元企业20家,50亿元企业5家,100亿元企业3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四是建设大项目。继续加强招商引资选资,围绕产业链招商,引进投资额度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快湾田实业、航天磁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努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五要实现大调整。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陶瓷、石材、湘粉、砂石等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一批具有望城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重放光彩,振兴内生经济。

培育产业竞争力。依托省会长沙丰富的科教资源,引导企业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对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强化产业技术支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力争到2015年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5家,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5%以上。

(四)谋福祉,即大力推进以社会事业为核心的民生工程,打造“幸福望城”

实施人才兴业工程。以高层次人才和新城区建设紧缺急需人才为重点,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大力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精心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培养一批产业领军型、经营管理型、农村实用型和行政管理型高素质人才,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理顺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把望城打造成为长沙的人才高地;完善全员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能力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事人才工作在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进一步扩大劳动就业。面向城乡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制度,帮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完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创业富民工程,支持劳动者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险”,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教育助学制度、城市住房廉租等“五大社会救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现实生活问题。鼓励民间资本兴办“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五大社会福利”,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增强公共保障能力;加强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机会公平原则,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教师均衡配置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政府办园力度,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拓宽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鼓励、支持、规范民办教育,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和教育社会贡献水平。

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实现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构建便利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强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科技知识普及应用,不断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建设完善群众性文体设施,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继续实施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敬老院,关心青少年,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广电、民政、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促进以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调控为主向政府调控与社会协同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规范为主向政府规范与社会约束相结合转变。以群众情绪疏导、社会矛盾协调、社会治安防控为重点,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代言机制,强化信访主渠道作用,健全信访部门诉求反应联动机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适时推进乡镇改街道、村改社区工作,建立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的服务体系。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推进规范执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的责任制、行政损害的赔偿制、行政过错的追究制,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权责、提高执法水平。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平,保障司法公正。推动社会生活在法制范围下有序运行、矛盾纠纷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解决、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营造公开、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建设“平安望城”为目标,加强城乡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建立完善县、乡(镇)、村(社区)、组四级防控体系,深入推进严打整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防范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建设,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分工协作、责权明晰、高效权威”的综合监管机制,加大对食品、药品、餐饮等领域的监管力度,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等能力,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整体文明程度。

下载1、城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报告(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1、城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报告(征求意见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