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大河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乡情民意、资源优势,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和支柱产业,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抓住和用好支持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机遇、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产业政策新导向,顺应农牧民的新期待,围绕工业经济强县、绿色畜牧名县、旅游文化特色县、生态文明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县发展战略,以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为重点,立足大河地处县城周边的区位优势、地处祁连山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生态优势、甘肃高山细毛羊主产区的资源优势、裕固族传统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优势,着力实施甘细羊设施养殖业、牛羊肉加工返销业、农家旅游餐饮业、祁连玉石加工业和劳务输转服务业“五业工程”,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大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
1、完善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乡村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立足资源布局调整产业布局,确定“五业工程”发展规划,大力提高整个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分区域、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产业带动,增收先行的原则。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五业工程”发展方向调优调强产业发展布局,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注重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注重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农牧业稳步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3、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
从城郊村禁牧和全乡农牧民群众陆续进城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深化乡情、村情和发展优势认识,围绕“四大优势”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统筹考虑。抓好示范,树立典型,善于总结,积极推广,多形式、多层次推进城乡一体化,利用产业特色优势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4、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农牧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抢抓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和牧民集中定居工程建设项目,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5、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坚持群众为主体,问计于民,集智于民,宣传引导广大农牧民参与改革,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牧民根本利益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成为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行动。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农牧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6%,到2015年达到1.04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到2015年达到13876元;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加强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力技能培训2500人,覆盖面达到60%;农牧村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着重规划好以下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创新学习教育方式,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求突破。领导班子成员要充分利用“下村入户访民情”、“包村、包项、包重点”、政策法律进村入户“百日行”活动、下村入户搞调研和工作指导督查等方式,广泛开展调研、座谈、交流、征求意见等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对乡情、村情认识,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为指导,准确谋划农牧村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思路,提升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特别是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增强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拓展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更新观念中转变观念,在改革创新中促进发展,引导全乡干部群众努力克服“等、靠、要”、求稳怕乱以及老传统、***惯等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片面发展的观念,增强统筹协调的理念;转变因循守旧的观念,增强改革创新的理念;发扬敢闯敢干的精神,增强探索求异的本领,树立“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意识,不给自己留遗憾,不给他人留隐患,不给后人留包袱。深入开展各类争创活动,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提升来引领跨越式发展,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来推动跨越式发展,用工作作风的改进和加强来保障跨越式发展。
二、坚持外引内举,在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上求突破。
1、人畜饮水有所改善。以牧区人畜安全饮水项目为突破口,围绕塘尕尔工程延伸改造,积极争取牧区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实施“一片一个水池,一户一眼水窖”工程,利用5年时间,以塘尕尔工程为主线,辐射至榆木山水窖网,以线带面,最终形成四季草场人畜安全饮水网络,逐步改善韭菜沟片牧业点冬春场严重缺水的恶劣条件,不断提高牧区人畜饮水安全和质量,使60%的牧民喝上清洁安全的饮用水,缓解人畜饮水困难。在全力抓好黑河流域治理工程实施的同时,重点抓好牧区生态水资源保护、农村安全饮水、小型农田水利、山洪灾害防治、小水电开发建设等项目的争取建设工作,切实强化水资源的优化配臵,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水利建设项目:营盘村农田引水渠道8公里;白庄子村农田引水渠道4.6公里;韭菜沟农田引水渠道2公里;西河村农田引水渠道两条4.6公里;西岔河村农田引水渠道两条12公里;西岔河村一排松人畜饮水工程24公里;改造塘尕尔引水管道延伸西沟至宽沟9公里,塘尕尔至管家圈4公里,水渠15公里。
2、通村道路逐年延伸。积极争取牧区“通达工程”项目,认真实施牧区“村村通”工程,完善乡村交通网络,在配合抓好大水等级公路建设的同时,多方争取资金,在5年内以甘青省道(207线或肃黑公路)为轴线辐射抓好县城—老虎沟—大岔、县城—松木滩、县城—天营等城郊通村公路建设;以塘尕尔滩(野马泉)主干线为轴线辐射抓好韭菜沟—红湾、韭菜沟—大滩(大滩河)、韭菜沟—光华(榆木山)等通村公路建设;以大水公路铺油建设为轴线辐射抓好韭菜沟—东岭(塘尕尔)、韭菜沟—西岭(黑石头河)等通村公路建设;以新西公路建设为轴线辐射抓好红崖子村—西河通村公路建设;以10条通村公路建设带动30条牧道建设,形成“十纵一横”的通村路网建设,彻底解决牧民行路难的问题,创建集转场、运输为一体的生活给养线,构建“通畅、安全、高效、舒适”的交通运输网络。具体通村道路建设项目:大水公路铺油(或水泥优化)18公里;西新公路铺油(或水泥硬化)8公里;西河村通村道路铺油(或水泥硬化)5.2公里;县城至天营公路硬化5公里;新建牧道桥梁10座;新建牧道吊桥20座;牧道建设20条、100公里。
3、生活用电全面覆盖。积极争取实施农电网改造工程、风电开发项目和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在完成西岔河、东岭、西岭、大滩、光华、红湾、大岔和老虎沟等村定居点农网改造的基础上,利用榆木山风能资源,立项对榆木山进行风能勘测、评估,加快风能开发步伐,力争5年内实施风电开发项目,在榆木山冬春场实现风电和太阳能全覆盖;利用黑藏等区域海拔高、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立项,加大太阳能开发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太阳能开发利用评估工作力度,力争早日争取实施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通过优化乡村电力资源配臵,使90%以上的牧业点通过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逐步在解决照明难的同时享受到“家电下乡”的实惠。具体农电建设项目:韭菜沟5村冬季牧业点照明电架设工程;老虎沟村农网改造;大岔村白泉至黑藏30公里农电线路架设工程;配备太阳能光伏电板1000台套。
4、通讯电视进村入户。认真实施卫星接收“村村通”工程,以元白光缆主干线为依托,以农牧村现代远程教育宽带网为基础,结合实施农村“三通”工程,加快全乡农牧村通讯设施建设步伐,立项争取光缆宽带和3G宽带进村入户项目,利用5年时间,实现光缆宽带进村,电话入户,3G宽带进村覆盖100%,入户达到60%,数字化电视入户率达到60%。积极争取实施移动信号无盲区工程,在黑藏、榆木山等边远牧业点实现通讯信号全覆盖。以通讯建设为重点,构筑现代通讯平台,使农牧村信息传递、有线电视及卫星接收得到全面普及。乡政府新建主体二层,砖混结构机房、办公室及配套设施220.2平方米,概算总投资369.24万元的广播电视站一座。
5、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抢抓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机遇,积极谋划在更高层次上转变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遏止林草退化趋势,促进生态有效修复,积极争取祁连山生态补偿,农牧民退牧补助,大力发展畜牧业舍饲养殖模式,使农牧民变牧羊为护草。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为重点,加大退牧还草、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的实施力度,认真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各项政策措施,扩大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范围,合理有效的利用草原,努力遏制草原植被退化。积极争取实施大河乡草原(场)建设项目,每年完成草场改良1万亩,利用5年时间,补播改良5万亩以上。在小泉河、九个泉石滩、芨芨泉、西台子、九个台子和喇嘛坪规划20万亩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重点争取草固城饲草料基地建设,为大力发展甘细羊设施养殖业和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舍饲育肥打好饲草料基础。加大草原虫鼠害、毒草治理力度,每年完成草原毒草治理0.5万亩,培训项目区干部群众200人(次),5年完成2.5万亩毒草治理;重点做好野马川、张肃路两侧鼠害治理,做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坚决禁止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行为,尤其抓好大岔等地虫草乱挖滥采治理,切实维护生态的多样性,增强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服务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5年内生态文明村达到60%,5年内生态文明村达到100%,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破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生态建设项目:黑河流域二期工程;退牧还草二期工程;退耕还林500亩工程;250万亩草原灭鼠、防蝗、毒草治理。
三、转变发展方式,在做大经济总量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上求突破。
以“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发展思路,认真分析、研究、筛选全乡资源分布,科学调整产业布局,确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工业经济强县、绿色畜牧名县、旅游文化特色县、生态文明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县发展战略,推进我乡“五业工程”发展进程,每年保持16%的发展速度,加快膨胀经济总量促量变,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质变,努力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
依托乡扩繁场,加大对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合作社的培育扶持力度。把大岔、老虎沟、松木滩、西河3000米以上高海拔牧业区域确定为牦牛、藏西羊养殖区;把韭菜沟片红湾、西岭、大滩、光华、东岭确定为细毛羊优势区;把天桥湾、营盘、红边子、旧寺湾、西柳沟、喇嘛湾、白庄子确定为劳务输转发展区和舍饲养殖区;把围绕县城的天桥湾、营盘、红边子、西柳沟、喇嘛湾等城郊村作为饲草料基地,在项目和优惠政策给予大力扶持;确定天桥湾、营盘、红边子、旧寺湾、西柳沟、喇嘛湾、白庄子城郊村及城乡结合部发展农家餐饮业和祁连山玉石加工产业,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大力发展设施养殖业。把发展细毛羊产业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做大做强。立足韭菜沟片丰富的草畜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划片定点,扩大优势产业基地规模。加大以乡扩繁场为中心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加强科技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畜牧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按照优质标准组织加工,按照效益理念组织营销,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牧民和社会各界以牲畜、草场、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把市场理念、质量理念、标准化理念等现代农牧业运行理念贯穿于细毛羊生产全过程,创建地域声誉,提升产品品位,不断提高细毛羊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我乡细毛羊畜产品品牌,力争做强享誉县内外的红湾细毛羊肉品牌。坚持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推进以澳血导入为主的绵改育种技术,以绵羊穿衣、机械剪毛为主的科学化管理技术,以暖棚养殖为主的高效养殖技术,稳步提高细毛羊个体质量,整村推进良种繁育、上站配种、科学养殖、免疫接种、绵羊穿衣、机械剪毛、统一销售。围绕畜种改良、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等生产环节,进一步加大配种站、药浴池、暖棚羊舍、剪毛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细毛羊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全乡细毛羊基础母羊达到8万只,扩繁能力达到10万只,年产优质细羊毛300吨以上、羊肉1800吨以上,产值达到57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使优质细毛羊产业实现四季草原围栏化、饲草生产基地化、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越冬暖棚化、舍饲养殖规模化、疫病防治科学化、畜牧产品标准化,构筑现代畜牧业生产格局。具体细毛羊扩繁建设项目:新建高标准暧棚羊舍100座,其中:集中连片50座、分散50座;新建简易暧棚羊舍100座;新建药浴池10座;新建配种站10座;新建配种站放牧员宿舍110间、110O平方米;引进优质种公羊250只;新建高标准机械剪毛棚8座;购入机械剪毛机80套。
2、大力实施牛羊育肥、返销、加工业。以扩建天桥湾牛羊育肥基地为基础,加大养殖小区、饲草料基地建设,动员群众上喇嘛坪发展设施养殖,挖掘加工大河干肉、大岔奶制品等精深产品,引导带动县城周边群众做大做强育肥贩销、牛羊肉加工业。羊产业开发以发展优质肉毛兼用细毛羊产业为主,以天桥湾、营盘、松木滩、老虎沟、大岔为重点进行集中连片开发辐射至韭菜沟7个牧业村、康乐乡部分牧业村,甚至可辐射至与青海省祁连县毗邻的部分牧业乡及高台、临泽、甘州等县区畜禽资源。牛产业以发展高原牦牛为主,以大岔、老虎沟、松木滩为重点区域可辐射至与青海省祁连县毗邻的部分牧业乡。以促进牛、羊“夏秋山上放牧、冬春养殖小区集中反季节育肥”模式的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加工转化增值,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带建设为着眼点,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努力建设具有较大产出规模的牛羊产业优势产区。到2012年,出栏牛羊占全县牛羊出栏总量的40%以上,初加工品牌包装占80%。以百万只甘肃高山细毛羊扩繁行动计划为契机,依托我乡已建的细毛羊扩繁场,配套完善人工授精站(点)建设,提升杂交改良速度,在重点村配套建设细毛羊常温人工授精站(点)10个,基本覆盖重点养殖区域。大力推进高原牦牛复壮改良和品种保护。通过5年努力,高原牦牛改良率达到70%以上,细毛羊人工授精达到95%以上,良种肉羊本交授配率达到80%以上,牛羊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乡扩繁场成为康乐、大河、祁丰优质细毛羊重点养殖村的优质种源基地。具体建设项目:新组建专业合作社4个;天桥湾、大岔牛羊屠宰返销市场2座,包括冷库、风干设备;扶持育肥养羊户100户,其中:养殖200只以上规模育肥户50户;扶持牛羊屠宰户50户;引进1/4野血统种牦牛20头;积极争取立项投资扶持大岔高原牦牛配套建设。
3、大力发展祁连玉石加工业。立足乡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广泛吸纳乡内外藏石、赏石爱好者,以及玉石、奇石加工、销售人员,组建大河乡祁连玉石加工合作社,激发广大农牧民群众捡石、赏石和参与石产业开发的热情,抢抓全县祁连玉产业发展的机遇,充分挖掘我乡丰富的祁连玉石资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合作社为依托,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加快资源开发,把发展祁连玉石产业作为拓宽农牧民转移就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新兴产业。通过5年努力,使我乡松木滩、老虎沟、西柳沟、喇嘛湾等城郊村成为全县祁连玉石原料集散地、雕刻加工基地及产品营销的主要市场,通过祁连玉石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培育壮大产业基地,打造一个既能创造税收、增加就业,又能拉动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祁连玉石新型产业,力争5以后,使祁连玉石产业年产值占农牧村经济总收入的10%以上、达到1000万元以上,带动200名以上农牧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或转移就业。
4、大力实施牧家乐饮食旅游业。做好长沟寺旅游景区和西柳沟农家旅游餐饮一条街初步规划,加大长沟寺旅游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立足城郊资源、山水文化、牧区风光和牧家乐美食等优势资源,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挖掘城郊经济,拓展牧家特色服务,把发展旅游经济作为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举措来抓。以创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的饮食娱乐农家生活为目标,采取内投外引、资源入股等多种投资渠道,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力争建成西柳沟生态休闲园、牧家乐美食娱乐一条街,精心打造成“乡村旅游休闲名街”,以沟养沟,形成“一户牧家乐,十户种养业”的发展模式,以乡村旅游带动他类种养业发展,做活县城旅游饮食业。以项目资金整合等手段,突出民族特色和农家风格,加大对西柳沟农家院改造力度;制定规范标准,实行西柳沟农家院服务人员统一着装,精心打造一家一景、一户一特色,提升西柳沟旅游餐饮业服务水平和档次。深入挖掘裕固族民间艺人,鼓励民间艺人组建小型文艺演出组织,以机动灵活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旅游服务当中,丰富城郊旅游项目,积极培育旅游品牌。及早谋划,创新方式,继续举办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节,进一步提高大河丰富的人文、旅游、畜牧等资源优势的宣传效应。坚持经济与饮食、休闲、文化互动的发展理念,以规划建设县城“后花园”“餐厅”为目标,不断挖掘牧家美食文化资源,推动特色牧家特色饮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经过5年的努力,浓郁的牧区文化特色元素基本凸显到位,特色牧家美食文化品牌知名度明显提高、城郊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明显、成为城郊第三产业发展和城郊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突出“旅游饮食”地位,将其功能定位在体验牧民生活、探究牧区文化、享受森林氧吧、探险幽谷深邃、近赏丹霞奇观等方面,使西柳沟农家园、牧家乐一条街不仅仅是吃饭就餐的好地方,而且成为阳春踏青、夏季避暑、深秋观叶、冬季赏雪、旅游休闲的最佳去处,以创新的理念、求新的思维,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培育乡村特色旅游精品。坚持“一园一景一特色”,按照有楼房,有帐篷;可固定,可活动;既有生态园,又有裕固帐;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小桥流水错综分布的规划布局,切实打造生态旅游美食文化一条街,成为县城“美食休闲步行街”。同时,围绕雪泉片10个村充分发挥临城靠县的优势,做好“借城发展、依城兴村”的文章,走为城市服务、与城市接轨、参与城市分工、策应城市发展和经营城市运作的路子,精心打造“南肉架、北菜篮、西餐厅、中服务”的城乡共赢格局。以隆畅河沿岸和元白公路周边原生态草地资源为纽带,以鄂博台子和长沟寺为原生态风情优势区,充分利用该旅游资源区内的藏传佛教寺院—长沟寺人文旅游景点、鄂博台子祭祀、垒山观岩画、鹿场赏鹿和周边的原始森林、峡谷彩林、高山流水等自然风光。5年内形成集宗教文化旅游、裕固族民风民俗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带。具体乡村旅游建设项目:鹿场至垒山至鄂博台子至长沟寺旅游景区和线路开发;大岔黑藏天池至雪大阪冰川探险旅游线路开发;冰沟丹霞影视及旅游基地建设工程;高标准新建改建农家园、牧家乐20户。
5、大力实施劳务产业。依托城郊优势,把农畜产品加工返销、旅游餐饮服务、建筑工地务工、祁连玉石加工作为引导农牧民转移就业的主攻方向,加大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按照政府推动、市场牵动、能人带动、有序流动的总体要求,把劳务经济作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整合劳动力资源,联合天桥湾、喇嘛湾等村劳务输出队、工程队,依托已建立的大河乡劳务输转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力争每年有组织输出劳动力1000人以上。同时,组织城郊村、城乡结合部、牧民新村居住的农牧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拓展家政服务、驾驶、维修等其他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5年之后,建成以大河乡劳务输转协会为中心围绕县城服务的综合服务中心。利用市县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建立劳务基地,发展劳务经纪人,不断拓宽农牧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渠道,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组织农牧民就地输转,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术型、雇工型向经营型、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牧民广泛利用各类资源,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类型多样的服务业、农畜产品加工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容量,培育新的增收点。具体劳务产业建设项目: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配套建设;劳动力技能实训基地6处(九个台子、天桥湾养殖小区、西柳沟旅游饮食一条街、西台子扩繁场、乡劳务实训基地、大岔高原牦牛改良扩繁基地)。
四、统筹城乡发展,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求突破。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围绕城郊,大力实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行动计划,全力做好发展利民、创业富民、保障安民、服务惠民文章,推进财富共创、成果共享、和谐共建。
——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以围绕县城、服务县城、经营县城、依城发展的理念,把大河牧民新村、农牧村社区和中心村在县城整体规划内同步规划、同步统筹、同步整合、同步提升。在提升整体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积极扶持大河牧民新村、农牧村社区发展,在县城已建的7幢牧民定居楼区域内建立大河牧民新村,在城乡结合部建立农牧村社区,在乡政府驻地和西岔河建立中心村,构筑以县城为中心、连接城乡结合部农牧村社区和中心村,功能互补的网络型集镇框架,强化新牧区规划建设,鼓励城郊村和韭菜沟片农牧民举家进城入住大河牧民新村,实现集中定居。同时,在进城农牧民集中定居小区修建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推动农牧村人口向大河牧民住宅小区和城郊农牧村社区集聚,努力打造容量大、环境好、配套完备、功能完善的大河牧民新村。打破地域界限限制,逐步将雪泉片天桥湾、营盘、老虎沟、松木滩、大岔城郊接合部的散居户发展为农牧村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把喇嘛湾等条件成熟的部分村并村发展为城郊农牧村社区,为实现牧民集中定居、产业优化布局创造条件,最终实现草地放牧、城市生活、农牧村发展、社区管理的模式。具体建设项目:新建大河乡政府农牧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办公楼2000平方米(牧民住宅小区);1000户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新建牧家超市1处600平方米。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快大河牧民新村、城郊结合部社区、农牧村社区和中心村交通、供水、供暖、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牧民新村建设,实施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创造优美人居环境;不断完善农牧村社区、中心村基础设施,加快水、电、暖、路等设施配套建设,使之尽快完善配套功能,发挥农牧村地域性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到2015年,农牧民在大河牧民新村、城郊接合部社区、农牧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定居率达到70%以上,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具体建设项目:大河街道6公里排洪渠道工程;大河3公里街道美化亮化工程。
——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加大对农牧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依托县城教育资源,鼓励全乡农牧村适龄儿童进城上学,实行教育集中办学,共享县城教育资源;整合乡村卫生资源,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行乡村医生巡诊制度,加大村卫生室设施投入,形成城乡资源共享、疾病共防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整合社会文体资源,健全乡村文化服务网络,抓好以乡综合文化中心为重点,辐射带动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农牧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开展每年度的民俗文化节和“比、学、赶、帮、超”表彰活动暨创先争优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民族传统文化体育运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完善乡村农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构建适应市场、面向群众的科技推广体系。具体建设项目:新建畜牧站综合楼400平方米;新建计生综合楼400平方米;新建卫生院住院部楼500平方米;新建10个村级卫生室1500平方米;新建10个村委会办公室(红边子、旧寺湾、西柳沟、喇嘛湾、白庄子、西岔河、西河);新建韭菜沟文化体育活动中心300平方米;新建文化体育综合活动场地2个。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和各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困难救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做好、做实“一册明、一折通”工作,切实把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实现社会保险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全面协调,社会关系和谐稳定,管理服务规范高效,城乡居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围绕上述任务,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利用县乡党校,县农科教培训中心,结合实施市里30万技能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对农牧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培训,建立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重点开展针对农牧村劳动者的引导培训、技能培训、订单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就业创业技能。健全完善乡社保所各项工作规范,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登记与管理制度,围绕我乡“五业工程”的实施,大力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农牧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牧民就近转移就业,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政策体系。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与维权,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完善一体化、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和农牧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全面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各险种间转换衔接制度,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征缴工作,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建立健全一体化、多层次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保险接轨后的管理服务水平。
3、健全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为重要内容,与住房、教育、司法等救助衔接配套,系统完善、制度健全、运行高效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提标扩面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加快低保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城乡医疗救助,把我乡五保户、孤寡人员分别纳入县老年公寓或养老院管理。完善以集中供养为主、分散供养为辅的供养体系,建立健全农牧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生活保障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重点的农牧村自治制度,促进村民自治活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五、维护社会稳定,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求突破。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要立足当前形势,顾大局、保稳定、促和谐,切实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努力理顺各种关系,拥有一个和谐、融洽、协调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强与毗邻乡镇的睦邻友好合作,依法调处涉及边界及其它生产生活方面的矛盾纠纷,妥善解决各种遗留问题,确保边界稳定。二是妥善解决好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和群众反映较多的遗留问题,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好人民调解在维护稳定工作中的作用。三是强化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畜产品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加强民族团结,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县建设,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发挥宗教在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服务社会的作用,营造宗教和顺的良好环境。把稳定问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矛盾纠纷联调联动调处机制,全力以赴、扎实有效地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农牧村长治久安,为促进全乡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干部群众思想政治素质上求突破。一是用科学理论、先进文化教育和武装广大农牧民。持续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基本知识和现阶段党在农牧村的方针政策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集体主义教育;法律、文化和科技、艰苦奋斗与移风易俗、无神论教育等等,通过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对祖国、对家乡的自豪感,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准。
二是广泛普及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增强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要在农牧村大力普及道德知识,特别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文明素养。不断改变传统的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各种陈规陋习,自觉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切实加强诚信建设,逐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在农牧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充分认识讲诚信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
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上求突破。
一是强化班子建设。进一步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走群众路线,加强调查研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让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顺应民心、为群众所拥护支持。
二是强化党组织建设。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加强“五个基本建设”,实施“强基创先”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建立与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机制,实现基层党组织统筹管理,探索开创党组织领办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强化作风建设。坚决破除形式主义、摆花架子,坚决杜绝说一套做一套、欺上瞒下,多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力争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效率。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切实抓好班子带强队伍,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农牧村配班子、选干部、用人才的重要标准,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善于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
第二篇:肃南县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肃南县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郑雪云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20期
为了全面了解和综合评析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布局、主导产业经营、新牧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及制约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瓶颈问题,帮助和指导大河乡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跨越,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我站组成专题调查组,深入大河乡4片17村,走访牧业点12处、农牧户26户,实地察看重点项目8个,召开群众座谈会7次180人(次),听取乡村汇报7次,对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从各个方面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与乡村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广泛沟通,形成共识,提出了下一步转型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大河乡地处县城中部,东西长约90km,南北宽约70km,总面积3329km2,乡政府驻地韭菜沟,距县城22km。全乡辖17个行政村,居住有裕固、藏、汉、土、回、蒙古6种民族,共1567户4112人,其中劳动力1775人。有耕地3125亩,人均0.76亩;草原面积352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297万亩,占全县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4%;禁休牧草原254万亩,占全乡草原面积的72.2%。2012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5044万元,其中一产收入3414万元,二产收入175万元,三产收入355万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86.6:4.4:9;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82万元,一般预算收入84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70元,达到8391元,较全县平均水平高382元。年末存栏各类牲畜11.23万头只,其中细毛羊9.29万只,占全乡存栏牲畜的82.7%,占全县存栏牲畜的18.3%,年生产细羊毛300多吨,出栏各类牲畜8万多头只。全乡自来水受益户、通电户和电话用户分别为849户、1186户和1210户,分别占全乡总户数的54.2%、75.7%和77.2%。交通工具可基本通达各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河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五县”建设要求,立足城郊、重要生态区域、细毛羊主产区和裕固族传统民俗四大优势,着眼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牧区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三项重点,大力实施细毛羊养殖、牛羊屠宰贩销、农家旅游餐饮、祁连玉石加工和劳务输转服务五业工程,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群众,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态势。
1.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大力实施细毛羊舍饲养殖业,强化品种改良、标准生产、规范管理和疫病防治工作,严格上站配种、绵羊穿衣、机械剪毛、分级整理、统一销售等生产要求,养殖结构逐步优化,产业
规模不断扩大。着力推进牛羊育肥贩销业,加大天桥湾、红边子等城郊牛羊舍饲育肥、屠宰贩销和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力度,培育贩销重点户67户,年贩销牛羊近5万头只。积极发展农家旅游饮食业,完成了长沟寺旅游景区设计规划及寺院修复和大水公路铺油工程,改造规范餐饮农家院18户,评星定级13户,年接待游客5.4万人,实现经济收入189万元。不断拓宽劳务输转渠道,引导群众就地就近参与建筑、餐饮等行业,年输转劳务650人,实现收入645万元。积极开发祁连玉石加工业,做好转产就业工作,培育祁连玉石加工户43户。
2.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始终坚持以项目促发展不放松,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新建续建牧道、水利、电力、畜牧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8项。完成了县城至大河电力线路改造,大河乡代理室办公楼建设,硬化营盘、西河等村道3条6km,新建长沟寺至鄂博台子、大立沟至青房底子牧道2条16.2km,天桥湾、老虎沟等村农田灌溉水渠24km,西岔河、西河两村人饮管道工程16.4km。并积极配合交通部门完成了张肃公路、大水公路征占耕地草场、采挖石料等协调服务工作。
3.新牧区建设步伐加快
充分利用乡村群众集中城郊的优势,以游牧民定居工程为重点,在积极做好喇嘛湾、东流沟征地拆迁工作的同时,主动融入县城总体发展和住宅新区建设。先后在县城和喇嘛湾规划区修建牧民定居住宅楼18栋714套,今年还将新建住宅楼5栋192套,全乡农牧民集中定居率达到80%以上。
4.民生保障有效加强
积极落实农牧村低保、社会养老、新农合、“两孤一残”、粮食直补等社会保障及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特困户生活救助、临时补助和大病统筹等救助体系。新农合参保率达97%,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先后为452名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85.8万元;兑现医疗救助金14.53万元,发放粮食直补款13.91万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738万元、计生扶助资金19.46万元。
5.社会管理全面提升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了以乡党委为核心、村支部为基础,广大党员和农牧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协调机制,大力开展“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宣传教育,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制约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困难
虽然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县内和周边乡镇比较,按照县委、县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衡量,还有一定差距,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有主观方面的缺失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1.干群思想比较保守,发展意识相对滞后
乡村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思维方式还比较陈旧,缺乏转型跨越发展的意识,缺少抢抓先机、率先发展的活力。部分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比较突出,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和勇气,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比较普遍。
2.区域资源开发不够,结构调整不尽合理
大河素来以“南有肉架子、北有菜篮子”著称,但经过多年发展,除韭菜沟、水关细毛羊主产区产品质量有所提升外,雪泉牛羊贩销、喇嘛湾果蔬种植等产业因缺少发展技术或资金支持,大都停留于初级阶段,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开发手段落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增收效益不明显,区位优势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后劲相对乏力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原因,全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各类畜舍棚圈、渠网管道、水电路讯、饲草基地等设施条件十分简陋,保障发展能力还相当脆弱。全乡小集镇建设重点移至县城后,乡政府驻地、附近农牧村居民点基础设施破旧,“脏、乱、差”现象突出,医疗、卫生、畜牧等基层服务单位办公条件简陋,服务功能弱化。
4.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草畜矛盾日渐突出
随着退牧还草、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群众缺乏长远性意识。全乡三分之二草原禁休牧后,部分群众急功近利,超载过牧;部分禁牧草原综合保护措施欠缺,畜退鼠进,鼠害蝗灾泛滥,熊、狼、豹等野生动物侵害家畜事件频发。饲草料基地不足,大力发展舍饲喂养的基础条件欠缺,草畜矛盾突出。韭菜沟、水关、榆木山等地冬春季草场普遍缺水,农牧业生产形势严峻。
四、加快大河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意见建议
综合分析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利弊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乡上下要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战略部署,抢抓目前面临的难得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五县”建设为目标,突出转型跨越主线,加快做好“经济转型”、“空间拓展”和“产业调整”三篇大文章,立足城郊优势、生态优势和细毛羊主产区优势,着力强化细毛羊设施养殖、牛羊肉屠宰贩销、农家旅游餐饮、祁连玉石加工、劳务输转等重点产业,下功夫做实“毛、肉、玉、游、人、稳”六项工作。经过“十二五”的努力,力争全乡呈现产业趋强、特色趋显、结构趋
优、基础趋牢,城乡联动一体,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跨越发展意识
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跨越发展意识,下功夫破解安于现状、小富即满、因循守旧、狭隘封闭和“等靠要”等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引领转型跨越大发展。教育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创业观念和感恩观念,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弘扬文明新风,构建稳定和谐社会,以观念的大开放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2.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内在动力。紧紧围绕区域资源分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质变,加大膨胀经济总量促量变,科学确定发展规划,科学调整产业布局,不断构建产业发展新优势。结合大河发展实际,努力打造以红湾、大滩、光华、东岭、西岭、西岔河等村为重点的细毛羊主产区;以大岔、松木滩、老虎沟等高海拔区为重点的牦牛、藏羊养殖区;以天桥湾、营盘为重点的牛羊规模舍饲、贩销屠宰加工区;以红边子、旧寺湾、西柳沟、喇嘛湾为重点的劳务输转、舍饲喂养、农家特色餐饮区,构筑全乡产业发展新格局。
3.深度挖掘资源潜力,培育做大特色产业
坚持把培育优势产业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以甘肃高山细毛羊和旅游两大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深度挖掘产业潜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做强设施养殖业。按照饲草生产基地化、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越冬暖棚化、舍饲养殖规模化、疫病防治科学化、畜牧产品标准化的要求,着力在养殖结构调整、畜群精细管理、畜种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服务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良种繁育、上站配种、免疫接种等绵改育种和绵羊穿衣、机械剪毛、高效养殖等科技管理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高个体质量,壮大产地优势效应,做强大岔牦牛肉、韭菜沟细毛羊肉和“五个佳”细羊毛特色品牌,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加快建设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带动经济组织,扩大组织规范,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构筑现代绿色畜牧业生产格局。鉴于大河乡畜牧业基础薄弱、设施落后,细毛羊产业发展严重乏力等现实问题,建议县上在项目和资金上对大河乡暖棚羊舍、小畜配种站、药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改善生产经营条件。二是做大育肥贩销业。依托县内外市场,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及育肥、贩销、屠宰大户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畜牧产品流通转化增值,动员群众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进入流通环节,在“统一育肥、定点屠宰、集中销售”的合作形式中增加收入,提高畜产品价格的增值空间。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积极走好“山上繁殖、山下育肥”的反季节牛羊贩销增值路子,促进农畜资源优势互补。天桥湾村作为县城重点牛羊育肥贩销集中加工区,已经奠定了比较好的运行基础,形成了一定的屠宰分割包装技术流程,是县城重点牛羊肉供应地,发展前景广阔,建议县上对天桥湾牛羊规模养
殖、育肥屠宰小区给予扶持,加快建设标准化细毛羊规模养殖示范区和牛羊集中贩销屠宰生产线,使之成为县城规范化、标准化优质牛羊肉供应基地。三是做精旅游餐饮业。旅游业作为大河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潜力,应深度挖掘,积极开发,主动融入县城旅游产业总体发展之中,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城郊服务和田园休闲等为重点,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旅游及三产服务业发展。以喇嘛湾、西柳沟生态休闲、农家餐饮美食为重点,采取内扶外引、资源入股等多种形式,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精心打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休闲饮食一条街。以隆畅河沿岸和元白公路周边生态资源、大河长沟寺景区为重点,开发观光看草原、赏鹿品岩画、祭祀转鄂博、探险游天池、人文观民风的特色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建议县上将大河乡“一街一线”纳入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统一布局建设,促进三产服务业的规范运行。四是做活玉石加工业。依托祁连玉新型产业开发,把祁连玉石加工作为引导农牧民转移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新渠道,按照政府推动、市场牵动、能人带动、有序发展的总体要求,引导和组织农牧民从事玉石加工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五是做实劳务输转业。加大劳动力科学技能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输送转移,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术型、雇工型向经营型、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不断拓展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4.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新牧区建设
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方向。紧紧抓住生态文明示范县、旅游文化特色县建设和喇嘛湾住宅新区及东流沟裕固风情街建设的机遇,牢固树立“围绕县城、服务县城、依城发展”的理念,建立农牧民“草原放牧、城市生活、社区管理、保障健全”的生活模式,全面推进新牧区建设步伐。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建设、高要求管理,构筑以县城为中心、以喇嘛湾新区、裕禾小区为辐射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框架。建议县上进一步拓宽城市外延区,及早将地处城郊的农牧村纳入县城总体规划之中,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发展。鉴于大河乡韭菜沟片7个牧业村及县城周边10个行政村近80%农牧户在县城定居,群众远离乡政府驻地,不能及时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管理与服务;全乡主要产业发展集聚于县城,乡党委、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中服务中心调整,行政成本增大;农牧民群众集中定居后,社会管理方式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矛盾问题出现等现实情况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要求,建议县上组织工作组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大河乡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对大河乡政府搬迁事宜作出规划决策,成立喇嘛湾农牧村社区,定岗定编,加强和规范对已进入县城农牧民的社区化管理。另外,喇嘛湾村征地拆迁后,建议县上加大拆迁失地群众中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力度。
5.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强化基础设施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大河乡大部分基础设施条件差、历史欠账多,设施功能不齐全、不配套,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迫切需要改善和加强。在人畜饮水方面,塘尕尔供水工程作为大河韭菜沟的“生命线”工程,多年运行后问题比较突出,建议立项争取资金维修延伸塘尕尔扬水工程,维修改造榆木山窑沟至景耀河、西岔河一排松引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在通村道路方面,建议重点投资逐年修建榆木山黄崖至东岭西岭、景耀河至红湾大滩、白石头至
光华3条通村道路,逐步解决农牧民行路难问题。在电讯覆盖方面,建议结合农网改造等项目,重点建设移动通信基站工程,向偏远分散牧户配备大功率太阳能光伏电板发电设备,解决农牧民用电难和通讯不畅问题。在饲草基地建设方面,建议争取资金重点对西岔河、西河、红边子、天桥湾、老虎沟等村的饲草料基地进行扶持和开发,逐步解决高效畜牧业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6.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不断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加强生态保护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保障,高度重视“一山之首、一水之源”的重要战略地位,提高牧民群众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度,按照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绿色畜牧名县建设的要求,主动做好保护生态的各项工作。以实施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及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为抓手,不断完善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加强草原管护和防害减灾工作,遏制林草退化,促进生态修复。针对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畜矛盾突出的实际,建议县上研究制定发挥区位优势的相关政策,加强大河乡与明花乡等临近乡镇的互惠合作,建立草畜互补、互惠共赢合作机制;及早安排做好大河鼠害防治二期准备工作,巩固已有的鼠害防治成果;争取启动野生动物侵害损失赔偿机制,弥补熊、狼、豹等野生动物对家畜侵害造成的损失,维护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三篇: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年10月18日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会提出了今后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十二五规划意见相比十一五在民生、新型工业体系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有诸多新提法:在5年远景目标中,首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显示收入分配成为5年计划重点。在消费领域,从十一五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到十二五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在现代化工业领域,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发展海洋经济。在新兴产业领域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先导产业,并对重点发展的子产业进行了调整。我们建议特别关注: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航空装备、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产业、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生物育种。
民生保障方面,从十一五的完善城镇职工保险向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转变,首提“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显示国民劳动报酬收入在十二五期间有望大幅提高。
在其他方面还包括:首提“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从“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向“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转变
第四篇: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
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一、发展新起点
二、发展新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机遇
1、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来历史新机遇。
2、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
3、外部经济环境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4、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5、绿色产业革命给武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
(二)“十二五”时期武汉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剧。
3、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将加剧。
4、在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三、发展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指标
四、发展新任务
(一)把结构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二)把城乡大建设作为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三)把改革大推进作为率先崛起的强大动力。
(四)把民生大改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五、发展新举措
(一)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城市核心竟争力。
3、加大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亚友基础没施、新农村建没、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的推进力度。
4、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按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架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注重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3、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4、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城乡一体化主迁程。
1、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
2、继续坚持都市农业取向,全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4、深化城乡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村个面发展。
(四)按照生态宜居的新内涵,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1、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塑造城市特色魅力。
2、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
3、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宜居环境。
(五)按照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好服务型政府。
2、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赢取市场发展空间。
(六)按照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力化解就业压力。
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的五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统一认识,凝心聚力,努力实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新起点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历史平台,迈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从经济发展看,经过“十一五”的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00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预汁为3:46:51。
从城乡建设看,经过“十一五”的大量投入,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国内率先开展“三维数字地图系统”建设,铁路枢纽、武汉新港、航空枢纽、高速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等重点项
目建设加紧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完善,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武汉通往周边城市的8条高速出口公路基本建成,青山、东西湖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国家园林城市成功创建。
从体制机制看,经过“十一五”的开拓创新,体制环境不断完善,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新突破。制定并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和3年行动计划。深化企业改革,非 公有制经济比重提升到46.9%。区域金融中心建没加快推进,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外包服务中心初现雏形,汉口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9家金融机构 在汉设立全国性后台服务中心。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创建。对外开放逐步深化,一批重大项项目相继落户,美驻汉领事馆成功开馆。
从社会发展看,经过“十一五”的全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深人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和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深人开展“四城同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全民创业,人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10年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2万元、8000元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4.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内。
二、发展新环境 进人“十二五”,武汉将进人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的关健时期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机遇
1、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来历史新机遇、成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是我市“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的最大机遇,我市可以在重大项目、资金投人等方面,在打破常规、改革创新等方而,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效应的逐步显现,海内外资本与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态势日渐明晰,项目和资本聚焦我市的态势正逐步显现,政策、体制与资本的叠加效应将逐步释放出来,为我市发挥比
较优势,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全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3、外部经济环境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我市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整体较适应内需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市经济发展依然能逆势而上、成为全国亮点的重要原因。利用这一自身内需型经济特征优势,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祸合,将加速我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4、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国在内需的扩大上将保持较高水平,这为武汉等以内需为主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投资、出口拉动的作用不会减弱,这为包括我市在内的中西部地区,继续推进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积累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期。
5、绿色产业革命给武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当前,以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为主体的“低碳经济”正方兴未艾。我市在绿色产业技术上的现有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将为我市依托自主创新,促进创新能力与产业化能力同步、技术创新机制与产业转化机制匹配,加快实现“弯道超越”、跨越式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武汉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从过度依赖外需向扩大内需方向转型。这将使武汉等内陆城市占得发展先机,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东部沿海地区也会主动利用新的发展趋势,在继续保持外向型经济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内需型经济,带来更大的区域竞争压力。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剧。“十二五”时期,我市能源、土地等重要资源将面临长期偏紧的严峻局面,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口益突出,两型社会建没的任务更加艰巨。
3、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将加剧。社保基金仍存在较大收支缺口,部分失地农民、困难企业下岗人员仍然游离在社保之外: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够合理,优质教育资源缺少等,将给我市“十二五”日寸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增添新的压力。
4、在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十二五”时期我市有可能成为中西部地区的要索集聚地,形成具有区域带动能力的新增长极。但我市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合作和产业关联带动不强,与自身周边城市群间的合作还没有形成体化,在区域发展竞争上面临新的压力。
三、发展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动力,以深层次推进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开放先导战略,坚持利学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和谐发展,注重以人为本,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竟争力,为我市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进而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抢抓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乘势而上,在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龙头城市、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成为全国两型社会会建设和自主创新典型示范区
(三)主要指标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进入“万亿元GDP俱乐部”,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卜城市中争取进人前9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万亿元,财政收人过2000亿元,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乖超过50%。物流业、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升,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从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工业增加值到2015年突破4000亿元,占到GDP的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设创新型、外向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大都市。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知识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到2015年R&D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国家级出口基地地,大幅提升外贸出口率。城市核心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社会发展全而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镇化水平提高到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城市人均可支配收人、农民人均纯收人持续增加,基本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节能减排有新的进展,单位GDP能耗在“十一五”基础上再降低20%,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发展新任务
(一)把结构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推进增长结构大调整。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在稳步提高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着力培育消费新热点,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构建内需型经济重要支点。
推进产业结构大调整加快建没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收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相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竟争力,构建中部地区产业整合中心,实现现绿色增长。
推进布局结构大调整。科学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坚持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中心城仄服务业聚集区、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区,进一步强化少「发区产业集聚和配套服务功能。
(二)把城乡大建设作为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加大城乡规划力度。坚持用现代化大都市的理念指导城乡规划,谋划城市的功能定位、空间框架、产业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发展品位。坚持建管并重,改变传统的城乡建设模式,努力增加城乡建设管理中的创新元素,组织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一批交通枢纽性工程,加快建设环形放射状路网和大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进一步强化交通枢纽功能。加强信息、能源、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商务服务功能,彰显生态宜居功能,努力把我市建成“生态、文明、宜居、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
加大重点功能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力度。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各类功能区尽快形成城市发展新空间和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以惠民、安民、便民为根本,有序推进旧城改造,改善城市面貌。
(三)把改革大推进作为率先崛起的强大动力。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大解放,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拓宽改革思路,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支持和参与两型社会建设,形成全市上下共谋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开拓创新,先行先试,增强改革的开拓性与示范性,尽快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改革举措,力争成为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和体制创新的示范区、改革模式的输出地。
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后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的有利时机,扩大对内刘外开放,着力推进制度创新,配套实施各项改革措施,积极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促进我市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四)把民生大改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着力打造中部公共服务中心。加快全国重要的利,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和科一技人才聚集、高等教育等“四个中心”建设。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积极创建学习型城市。整合优化医疗巨生资源,努力建设中部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切实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大力推进个民创业,多方开辟就业渠道。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结构,较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人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持续推进安居工程,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切实抓好食品、药品、交通、消防安全工作,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子少取放活的力一针,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城镇化带动农村,着力推进远城区新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人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努力形成城乡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发展新举措
(一)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服务业与制造业配套发展,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打造一批千亿元规模的支柱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型产业,构建具有强大竟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钢铁、汽车、石化、电子信息、船舶及装备制造等支机产业,支持轻工纺织、烟草食品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发展,突破发展半导体及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节能环保装备、新一代移动通
信、新能源、生物医药、激光、新动力汽车、数控机床、新材料、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意产业、软件及服务外包、地球空间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商贸业,打造亚要的全国性商贸中心。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业、旅游业、文化创意等产业。
2、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城市核心竟争力。整合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的区域知识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顺利对接,加快建没练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白主创新示范区。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提升各类孵化器、加速器功能,健全技术市场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基金,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资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光电子于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武汉软件产业基地、武汉动漫产业基地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完善产业园问的互动发展
机制,加快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医药、先进环保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无促进投资与消费协调拉动,提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做好项目策划,积极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3、加大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城市基础没施、新农村建没、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的推进力度,逐步提高工业投资比重,不断优化投资结构逐步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切实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推进消费结构升级,稳定发展住房、汽车、通信消费,加快培育文化、旅游、健身等新的消费热点。
4、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区域集中、企业聚居、开发集约的发展原则,推进全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问布局调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加快远城区新型工业化步伐,促进中心城区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加快重点功能区建没,推动国家级开发区优势产业的集聚,推动各类功能区尽快形成城市发展新空间和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二)按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架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注重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要求,推进重点功能区与城市中心区在主导功能土的有机融合、在空间特色上的适当区分、在基础设施上的密切配套衔接。主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区域辐射能力;主城区外围集中建设六大新城组群,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利用长江、汉水交汇,河湖密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空间相对均衡的拓展趋势,依托
区域性交通干道,通过生态绿地分隔,由主城向外沿阳逻、豹懈、纸坊、常福、汉水、盘龙等方向构筑6条城市空间发展轴。
2、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建设汉孝、武咸、武黄等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汉口站改扩建、武汉新港、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构建“环形+放射状”城市路网主骨架体系。打通新一环、建设二环、贯通三环、畅通原一环,新建和提升放射线,完善区域路网,加密支路网。实施二环线以内“30分钟畅通工程”,加强过江通道和重要交通节点的立体交通建设,拓宽、疏通次干道和支路,完善城区道路系统,加强慢行交通和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承载能力、辐射能力和服务质量,完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打造畅通武汉。
3、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逐步完善城市给水管网设施,不断扩大城市集中给水服务范围,形成多源联网、安个可靠的给水系统。加强骨十排水工程的更新改造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对新拓展地区同步建设相应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设施的能力。建立以雨污分流为主的城镇污水系统,加快主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管道改造,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实现主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新城基本达到50%以上的污水处理率,中心镇和一般镇实现污水处理零的突破。加强电网、通信网、燃气管网等网络建设。
4,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施重点区域提升改造,建立名城保护协调机制,不断丰富城市内涵,保护武汉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提升城市品位。切实推进城市历史遗存保护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不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而貌。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城乡一体化主迁程。
1、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夯实政策增收基础,切实做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工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依托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加工园、黄破武湖、新洲双柳、汉南卓尔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植一批大型农产品加上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人促增收,加快培育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2、继续坚持都市农业取向,全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大力推进农业利一技和体制创新,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步伐,基本形成装备现代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推进农村通湾公路建设,促进农村“_三网融合”,实施村湾环境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全面提升农村社会救助水平。
4、深化城乡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村个面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体系。
(四)按照生态宜居的新内涵,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1、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塑造城市特色魅力。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国家园林城市”成果,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对区域和城市生态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绿地、沿湖绿地、河流水系、各类湿地的保护和绿化建设,加快构建宜居的生态格局,实现由山“园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的跨越
2、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以青山和东西湖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从础平台,继续深化循环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节能减排实施机制,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新机制,推进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实施,逐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新格局
3、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宜居环境。加强水污染防治,建立一批以河流、湖泊、水库和湿地为核心的生态保护区,加快大东湖水网修复,深入推进“清水人湖工程”,加快汉阳“六湖连通”和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加强大气环境整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严格加强环境监管及对重点地区的环境整治。加强噪声污染治理,控制交通噪声污染,加强对商业网点、娱乐场所、社区生活等主要生活噪声源的监管。加强固体废物处理,大力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
(五)按照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好服务型政府。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适时推进大部制机构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深化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加大国有经济改革力度,完善鼓励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深化价格、财税、投融资等专项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
2、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赢取市场发展空间。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深人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兴贸战略,加大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培植和发展,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继续加强对内合作,高起点承接产业、资金、技术转移,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内产业与资本的重要聚集地。积极融入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建设,大力培育各类区域性组织。统筹主城区、远城区发展,全面拓宽有利于发挥优势、互利共赢的市场发展空间。
(六)按照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力化解就业压力。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培育台创业主体,全面提升创业能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营造创业社会氛围,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努力打造全国创业型城市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建立统一高效的就饮服务新体系,积聚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主导产业促进就业,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扩大就业,鼓励劳动者通过灵活就业形式实规就业。努力破解就业难题。做好改制、关闭破产和裁员企业职工安置再就业,安置好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再就业,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
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促进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提高城乡居民收人,扩大中等收八者比重,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改善贫富贫差别。加大对农民和其他低收入者、弱势群体的保护、保障及援助力度。有效调节过高收人,取缔各种非法法收人,缩小行业间收人差距,使社会各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内,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现养老保险、基木医疗保险全市全覆盖,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_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休及民办非企价中位的职工纳入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就业冉就业、失业预防与失业保险制度的联功机制,探索建立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生育津贴贴制度。建没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专项救助制度与基础性救助制度、紧急性救助制度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配配措施,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机制促进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发展,建立健个以川有社会福利机构为基础、其他所有制形式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全市人民。
4、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推进各类各级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支持在汉高等院校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科教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教墓地。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培养名医、名科、名院,努力建设中部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加快推进辛亥首义、汉口租界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高科技人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打造全国重要的人才密集高地和人才聚集洼地。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加强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和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
设,积极探索大型社会公益设施市场化管理,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平安武汉建设。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抓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突出问题,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1、城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报告(征求意见稿)
怀远县城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提请城关镇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
2010年12月18日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怀远县城关镇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五年,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重大机遇,大力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全镇经济发展跨上新平台,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基础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谱写了城关镇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们坚持把中央和省市县精神与我镇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探索具有城关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持续改善发展条件,强化基础承载力;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强力推进工业强镇和自主创新,着力提升经济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实施外向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把改善民生作
为发展之本,创造性提出并实施民生工程,集中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不懈地优化政治生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凝聚加快发展合力,营造加速崛起氛围。
“十二五”时期,我镇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既面临诸多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未来五年是城关镇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适应时代新要求,把握发展新趋势,肩负起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双重使命。紧紧抓住和用好当前主要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基本镇情,科学判断发展趋势,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凝聚发挥全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饱满的激情,扎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努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二、“十二五”目标编制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把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县委、县政府“一个核心,两手抓”的总体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全民创业工作,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促进和谐城关建设。狠抓项目投资和招商引资,深化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开展城市大建设,推动产业大发展。
三、今后五年发展目标
确定“一三五四” 跨越式发展重点:
即:市内争一流,全省争上游。抓住三个机遇:
1、抓住国家产业布局调整及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
2、抓住省建立沿淮经济带及自主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机遇;
3、抓住县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机遇。推进五大建设:
1、规划建设涡南新区,延伸健康路,打通荆山隧道,扩大城区规模,加快建设自然山水城市,2、发挥交通优势等有利条件,加快建设新型综合物流基地。
3、加快皖北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4、发挥独特优势,加快建设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5、加快建立皖北商贸基地,在老城区大力发展商贸业,打造商贸重地。实现四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区发展规模翻两番,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引进镇外资金年均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41700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年均增长15%;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7.5‰;城镇登记失业率、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质量指标控制在县下达的目标以内。全面推进城西新区开发建设、老城区改造、淮河河滩地移民迁建、城西加工区转型升级、世行及日元环境整治、百汇财富城等重点项目。
以上预期目标,是在全面分析宏观形势,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总体上说是积极可行的,通过努力也是能够实现的。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推进今后五年工作,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保持来之不易的好势头。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变化,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二是保持行之有效的好政策。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化政策执行落实,放大现有政策效应,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政策,做到面对新变化就有新的应对措施,面对新需要就有新 的政策支持。三是保持争先进位的好状态。找准定位,拉升标杆,瞄准目标,在攀高比强中推进城关镇加速发展,确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实现,力争位次市内争第一,全省争上游。四是保持上下齐心的好格局。坚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多沟通、不争执,多理解、不抱怨,多实干、不折腾,继续把全镇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动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五是保持真抓实干的好作风。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承担风险,全身心地埋头苦干,把所有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全部本领用到促发展上。
四、今后五年各项工作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发展工业经济,进一步提升乡镇经济实力。
坚持工业强镇战略不动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重点产业培育。抢抓机遇,因势而动,主动承接相关产业转移,不断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壮大粮食暨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形成综合加工100万吨粮食的能力,全力做好城西粮食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区(食品产业园)二期项目工作。扶持白酒、高档石榴酒、石榴多酚、以石榴为原料的化妆品等新产品,提升粮食和农副产品深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使园区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平台建设。进一步研究产业发展平台的功能定位,加快经济开发区二期6平方公里区域“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布局,保障自来水、电力供应,提高污水处理、排放能力,为一批新企业入驻创造条件。引导
粮食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高标准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争创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尽快完成二期规划、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园区向西发展,以石羊坝为南界限,以307省道北300米为北界限,老东庙乡政府为东界限,向西推进8公里至牛王村,土地面积18平方公里,为加工区规模进一步扩张预留继续向西发展的空间。
将加工区二期区域划分为仓储物流区、市场商贸区、粮油食品加工区、其他轻工加工区、小企业创业孵化区等五个大功能区,在五大功能区中,再根据产业划分子功能分区。
1、仓储物流区:已建成的起步区为粮食初加工和仓储基础,在淮河与茨淮新河交汇处已开建年吞吐量70—100万吨安澜码头的基础上、规划在涡河城关段再建设一个货运码头。
2、市场商贸区:计划沿二桥南接线路西建设一批汽车4S店、汽配商店、汽车维修公司,形成汽贸交易市场;在环城西路路西50米内,沿环城西路走向,建设粮油食品批发交易市场。
3、粮油食品加工区:将该区根据产品特点和环保影响,划分为休闲食品加工区、酿造饮料加工区、肉制品加工区、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区。
4、其他轻工加工区:主要发展食品包装生产、食品检测、食品科技研发中心、食品机械、玩具、文体用品、工艺美术及旅游产品业、家具、照明、日化产业和服装鞋帽业。
5、以城西农民工创业园为中心的小企业创业孵化区:主要承载农民工回乡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项目等小规模投资,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初始创业实验基地。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城西加工区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财政贡献较大、生态环境优美、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怀远周边有较强辐射作用,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农产品产业集群示范区。
(二)高度重视财税金融,强化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做好财税工作。
积极培植财源,切实增加财税收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更加突出重点,发挥财政对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持作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和社保费征缴,规范税费收入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预算,进一步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整合现有存量资产,规范资金运营管理,提高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本规模和信用等级,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防范政府投融资风险。着力提升信贷服务水平。协调驻城关境内的各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继续落实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各项政策,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三)坚定不移的抓好“三农” 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切实推进农业增效。根据我镇村居的实际情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重点发展粮食、畜禽、水产、蔬菜、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农村服务业等七大产业。
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城郊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品种特色化、种养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在新城区何巷社区、刘郢等地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等高效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优质品率,实现农业园区化,坚持以工促农,实施产业开发,以城西加工区(食品科技产业园)为基地,加快发展农业龙
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挥石榴、大青豆、蔬菜等农业生产协会作用,壮大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加快石榴和西芹两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积极申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抓好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保障林业产业健康发展。推广大中型农机具标准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切实推动农民增收。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工程,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富裕农民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富裕农民的重要措施来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完善劳务输出体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治本措施来抓,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
(四)坚定不移地抓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
坚持高起点规划城镇。认真做好《怀远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深入挖掘怀远县深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东向发展,承接辐射,主动加快与蚌埠的同城化进程。按照强化基础、完善功能、拉开框架、提升品位的思路,高标准推进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步伐,着力打造以荆、涂二山为依托,涡、淮两河为纽带,荆涂淮河大桥等五桥为脉络,新老城区为一体,具有“双山双水绕双城”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到2015年,县城总面积扩展到4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40万人。按照自然山水分隔的空间布局和山水旅游城市的功能定位,抓好新老城区、荆山南侧、城
西新区控制性详规编制修订完善,做好公共设施规划、淮河迎水面滩(湿)地规划、荆山内外环路及山南滨河景观带规划、棚户区改造规划等编制实施工作。抓紧启动新区建设项目,完成滨河景观、城市环卫、园林绿化等专项规划,达到单体美观、整体协调、凸显特色的效果。完成村庄建设规划。高度重视城市设计工作,建立和完善规划刚性机制,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坚持高标准建设城镇。积极呼应大蚌埠都市区建设,按照“改老建新、产城互动、整体提升”思路,实施“西扩、南延、北拓、东联”县城空间布局战略,加速建设与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六大功能区,迅速拉开城市框架,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把县城建设成工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性县城。加快旧城改造进程,立足“生态、文化、和谐、精彩”原则,做活“水、山、文、绿”四字文章,改造并完善交通网络,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居住空间条件和居住环境,打造居住、商贸、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拓展新城区,快速拉开框架,全面提升新城区人口承载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城西新区,依托加工贸易、物流、商贸业,建成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设山南滨河区,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居住区。开发涂山风景区,加快核心景区建设,依托荆山、涂山景区,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进行开发建设。加快构建新的投融资管理体制,形成完善的决策、管理、执行、监督机制,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城市建设大发展。
深入开展“城市大建设”活动,强力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序实施重点工程:①继续加快老城区改造。实施健康路西延工程,完善配套设施;改造庙山路,进一步畅通禹王路、健康路;完成荆山体育文化广场建设。②加快城市环境整治。落实世行项目配套资金,完成城西道路及雨水管道
工程;完成涡河左右堤景观整治,开工建设投资5900万元的城西垃圾填埋场项目,抓紧城区污水管网、排水管网工程建设,争取李嘴子排涝站拆除重建和三桥南头下水道改造工程立项动工,彻底解决县城东部排水问题,分批治理城区其他低洼区域排水不畅顽症,不断提高怀城防控内涝标准;继续实施小街小巷整治和公厕改造,每年新建小街小巷5-8条,完成“旱改水”公厕3-5座;美化、绿化城区桥头、角园,改造禹王路等老城区老式路灯设备,完善新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路灯布局,进一步亮化新老城区,加快改善城区环境;③推进“百汇财富城”、“东方红三期”等小区开发。加快移民迁建二期住房、廉租住房、城西安置房、老城区拆迁安置房、经济实用型住房建设,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坚持高水平管理城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实现市区卫生保洁全覆盖。加快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由平面整治向立体整治推进、由主干道路向小街巷推进、由硬化净化向美化亮化推进,力争市容市貌实现较大改观。进一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摸式。加大防违拆违工作力度,严格控制新增违法建筑。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考评与奖惩机制。继续深入开展以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市容环境水平为重点的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提高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
(五)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繁荣活跃。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以服务经济、促进消费、带动就业、增加收入为主的三产群体。积极提升商贸流通业。支持连锁、超市、代理、专卖等现代经营方式快速发展,大力培育节日消费和夜间消费市场,积极引进华润苏果超市落户城关,建设20000平方米以
上的大卖场,因势利导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提升我县居民消费档次,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规划、建设城区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改造、规范城乡便民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引导和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把城西加工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粮食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物流园区。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活动。充分利用我镇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淮河“黄金水道”通江达海的水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上运输业,加快淮河、涡河岸线建设,着力打造高等级水上运输通道,加快建设投资1.2亿元的安澜码头项目,确保2011年上半年竣工交付使用。积极引进新的骨干航运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末水运业年创财政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
积极推进休闲旅游业。深入挖掘我镇深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以大禹文化、淮河文化为主线,深度整合花鼓灯、石榴等旅游资源,加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不断提高城关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切实抓好旅游总体规划实施,加快涂山风景区核心区等景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成禹王宫改造和白乳泉景区改造升级工程,积极推介“榴花观赏”、“采摘石榴”等休闲旅游活动,继续做好禾泉农庄等农家乐旅游。加快推进吃、住、行等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六)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认真研究和吃透国家产业政策,寻求项目与政策的对接点,真正把政策变为项目和现实生产力。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围绕国家实施支柱产业振兴规划,有针对性地谋划一批项目;围绕改善基础设施,谋划一批水利、交通以及生态环 10
境建设项目;围绕改善民生,谋划一批群众急需的社会事业项目,满足滚动发展需要。
紧抓项目引进不放松。突出产业招商,集中推介我镇优势资源、重点产业,不断补全产业链;加强企业招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以商招商和大企业招商;强化专业招商,成立粮食暨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招商工作组,充实、强化招商引资力量,提高引资的针对性、实效性。着力提高干部招商水平,做到领导带头走出去招商,发挥示范作用。加强招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部门的信息沟通,促进跟踪洽谈项目。
(七)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树立和增强“大城关”意识,整合老城区、涡北新城区、涂山风景区、经济开发区的人才和土地、水利等自然资源,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实现财政税收、水陆交通运输、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填埋和无害化处理等资源共享。加强沟通协调,统一对外形象宣传,形成整体合力,不断增强竞争力,携手构建“大城关”格局,为促进我县县域经济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贡献。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激发、释放全民创业的动力和活力,落实税费优惠,改善信贷服务,严禁不合法收费,使城关镇成为民间资本的热土、民营经济的乐园。
深化各项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步伐,全面推进社区卫生保障制度工作,建立居民健康卫生档案,增强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切实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促进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实行
全员聘用、合同管理;逐步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制定公开招聘的具体办法。建立和完善社区建设工作改革,继续推进社区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制度。积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加快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努力增加劳动者经济收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社区社务公开,全面建立健全“阳光政府”、实施阳光行动工程。
(八)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群众生活新改善。
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新增城镇就业岗位有新的上升。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程,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优惠政策。加快建成城西农民工创业孵化园,使创业园达到占地12亩,投资300万元,新建厂房3000平方米,入园企业12个以上,带动就业200 人以上的目标。加强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城关居民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健全功能完善、便民高效的就业服务网络,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动态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推进“村改居”工作,巩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工作。继续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稳定、多元的民生工程筹资机制。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新增财力向基层和困难群众倾斜。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加快五保集中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争取政策、资金建设城关镇敬老院。完善城
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保障水平。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推进政策性保障住房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规划建设涡北新区和城西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项目,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力争五年内完成全镇所有通村(居)公路建设,进一步解决群众出行不便问题。继续完善督促检查、考核奖惩机制,探索建立科学的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制度。
(九)坚定不移地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和谐城关新进展。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措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农家书屋”工程、社区文化场地、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大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快人口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巩固争创省计生示范城关镇成果,全力提升人口素质。认真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工作,重视和推动档案、史志、气象、妇女、未成年人保护、老龄和残疾人等事业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抓好信访工作,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制,畅通信访渠道。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力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加强防汛抗旱、城市防洪和救灾减灾工作,落实荆山周边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措施。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
应急平台建设和力量整合,坚持日常值班和应急值守制度,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全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深入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
(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组织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大力实施人才强镇战略。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力度,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要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遵循经济规律,高起点确立发展目标,高水平谋划发展举措,努力做到观念上先人一步、体制上优人一筹、发展上快人一拍。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继续开展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等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坚持学习为先,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依法行政的能力。
坚持求真务实,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敢于负责、狠抓落实,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坚持团结奋进,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
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重视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着力解决我镇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经济基础薄弱、办公用房紧缺、活动场所、社区工作人员年龄老化、待遇偏低,留不住优秀人才等突出问题。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积极做好新党员发展工作,使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创新社区党员管理和活动方式,关心下岗和特困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全面提高社区工作水平,不断开创社区工作新局面。
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健全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纪律保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加强效能建设,转变机关作风,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机关工作人员要到基层指导、帮助工作,在工作一线接受锻炼,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真抓实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各项事业的强大力量。
新的五年规划即将开始实施,新的奋斗目标等待我们去实现。我们决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县委、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开拓奋进,再创佳绩,全 15
面完成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为推进城关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