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MZ008-2001)
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MZ008-2001)(Standards of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for the
Elderly)
前言
为了加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维护老年人权益,促进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民政部人教科字〔2000〕第24号文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服务、管理、设施设备。
本规范由民政部人事教育司归口管理,授权主要起草
单位负责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
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北京市民政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常宗虎、李建平、贾晓
九、蔡安财、孟志强、郭幼生、彭嘉琳。
1 总则
1.1 为加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规范化管理,维护老年人权益,促进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为老年人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1.3 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宗旨是: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老年人基本权益,帮助老年人适应社会,促进老年人自身发展。
1.4 本规范所列各种条款均为最低要求。
1.5 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1 老年人 The Elderly 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
2.2 自理老人 The Self-care Elderly 日常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2.3 介助老人 The Device-aided Elderly 日常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等设施帮助的老年人。
2.4 介护老人 The Nursing-cared Elderly 日常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2.5 老年社会福利院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 for the Aged 由国家出资举办、管理的综合接待“三无”老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2.6 养老院或老人院 Homes for the Aged 专为接待自理老人或综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2.7 老年公寓 Hostels for the Elderly 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2.8 护老院 Homes for the Device-aided Elderly 专为接待介助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2.9 护养院 Nursing Homes 专为接待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2.10 敬老院 Homes for the Elderly in the Rural Areas 在农村乡(镇)、村设置的供养“三无”(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抚养义务人,但是抚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无劳动能力的;无生活来源的)“五保”(吃、穿、住、医、葬)老人和接待社会上的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2.11 托老所 Nursery for the Elderly 为短期接待老年人托管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场所,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分为日托、全托、临时托等。
2.12 老年人服务中心 Center of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综合******的社区服务场所,设有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或单项服务设施和上门服务项目。
3 服务
3.1 膳食
3.1.1 有主管部门颁发了卫生许可证的专门为老人服务的食堂,配备厨师和炊事员。
3.1.2 厨师和炊事员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严防食物中毒。
3.1.3 注意营养、合理配餐,每周有食谱,根据老人的需要或医嘱制作普食、软食、流食及其它特殊饮食。
3.1.4 为有需要的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所有介护老人送饭到居室,根据需要喂水喂饭。清洗消毒餐具。
3.1.5 每月召开1次膳食管理委员会,征求智力正常老人及其他老人家属的意见,满意率达到80%以上。
3.1.6 照顾不同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3.2 护理
3.2.1 自理老人 3.2.1.1 每天清扫房间1次,室内应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
3.2.1.2 提供干净、得体的服装并定期换洗,冬、春、秋季每周1次,夏季经常换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
3.2.1.3 协助老人整理床铺。
3.2.1.4 每周换洗一次被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
3.2.1.5 夏季每周洗澡2次,其它季节每周1次。
3.2.1.6 督促老人洗头、理发、修剪指甲。
3.2.1.7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视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3.2.2 介助老人
3.2.2.1 每天清扫房间1次,室内应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
3.2.2.2 提供干净、得体的服装并定期换洗,冬、春、秋季每周1次,夏季经常换洗。
3.2.2.3 协助老人整理床铺。
3.2.2.4 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
3.2.2.5 夏季每周洗澡2次,其它季节每周1次。
3.2.2.6 协助老人洗头、修剪指甲。
3.2.2.7 定期上门理发,保持老人仪表端正。
3.2.2.8 毛巾、洗脸盆应经常清洗,便器每周消毒1次。3.2.2.9 搀扶老人上厕所排便。
3.2.2.10 Ⅰ°褥疮发生率低于5%,Ⅱ°褥疮发生率为零,入院前发生严重低蛋白血症,全身高度浮肿、癌症晚期、恶液质等患者除外。对因病情不能翻身而患褥疮的情况应有详细记录,并尽可能提供防护措施。
3.2.2.11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视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3.2.3 介护老人
3.2.3.1 每天清扫房间1次,室内应无蝇、无蚊、无老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
3.2.3.2 提供干净、得体的服装并定期换洗,冬、春、秋季每周1次,夏季经常换洗。
3.2.3.3 整理床铺。
3.2.3.4 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
3.2.3.5 帮助老人起床穿衣、睡前脱衣。
3.2.3.6 全身洗澡,每周2次。
3.2.3.7 定期修剪指甲、洗头。
3.2.3.8 口腔护理清洁无异味。
3.2.3.9 定期上门理发,保持老人仪表端正。
3.2.3.10 毛巾、洗脸盆应经常清洗,便器每周消毒1次。
3.2.3.11 送饭到居室,喂水喂饭。
3.2.3.12 帮助老人排便。3.2.3.13 为行走不便的老人配备临时使用的拐杖、轮椅车和其它辅助器具。
3.2.3.14 Ⅰ°褥疮发生率低于5%,Ⅱ°褥疮发生率为零,入院前发生严重低蛋白血症,全身高度浮肿、癌症晚期、恶液质等患者除外。对因病情不能翻身而患褥疮的情况应有详细记录,并尽可能提供防护措施。
3.2.3.15 早晨起床后帮助老人洗漱,晚上帮助老人洗脚。
3.2.3.16 视天气情况,每天带老人到户外活动1小时。
3.2.3.17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视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3.2.4 帮助老人办理到异地的车船票。
3.2.5 特别保护女性智残和患有精神病的老人的人身权益不受侵犯。
3.2.6 对患有传染病的老人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不影响他人又尊重病患老人为原则。, 3.3 康复
3.3.1 卫生保健人员定期查房巡诊,每天1次。
3.3.2 为老人定期检查身体,每年1次。
3.3.3 医护人员定期、定时护理。3.3.4 组织智力健全和部分健全的老人每月进行1次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自我护理知识的学习,常见病、多发病的自我防治以及老年营养学的学习。
3.3.5 医护人员确保各项治疗措施的落实,确保每周开展两种以上康复活动。
3.3.6 定期或不定期地做好休养区和院内公共场所的消毒灭菌工作。
3.3.7 制定年度康复计划,每周组织老年人开展3次康复活动。
3.4 心理
3.4.1 为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自愿参加公益活动提供中介服务或给予劳动的机会。组织健康老人每季度参加1次公益活动。
3.4.2 每周根据老人身体健康情况、兴趣爱好、文化程度,开展1次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3.4.3 与老人每天交谈15分钟以上,并作好谈话周记。及时掌握每个老人的情绪变化,对普遍性问题和极端的个人问题集体研究解决,保持老人的自信状态。
3.4.4 经常组织老人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不定期开展为老人送温暖、送欢乐活动,消除老人的心理障碍。帮助老人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努力营造和睦的大家庭色彩,基本满足老人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特长、身体健康状况、社会参与意愿,不定时的组织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余热。3.4.5 制定有针对性的“入住适应计划”,帮助新入住老人顺利渡过入住初期。
4 管理
4.1 机构证书和名称
4.1.1 提供《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和法人资格证书,并悬挂在醒目的地方。
4.1.2 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名称,必须根据收养对象的健康状况和机构的业务性质,标明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或老年人服务中心等。由国家和集体举办的,应冠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县级市、市辖区)、乡(镇)行政区划名称,但不再另起字号;由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的应执行《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
4.2 人力资源配置
4.2.1 城镇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主要领导应具备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4.2.2 城镇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应有1名大专学历以上、社会工作类专业毕业的专职的社会工作人员和专职康复人员。为介护老人服务的机构有1名医生和相应数量的护士。护理人员及其他人员的数量以能满足服务对象需要并能提供本规范所规定的服务项目为原则。
4.2.3 主要领导应接受社会工作类专业知识的培训。各专业工作人员应具有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国家承认的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无专业技术职务的护理人员应接受岗前培训,经省级以上主管机关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
4.3 制度建设
4.3.1 有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的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规章制度。
4.3.2 有与入院老年人或其亲属、单位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入院协议书。
4.3.3 有简单介绍本机构最新情况的书面图文资料。其中须说明服务宗旨、目标、对象、项目、收费及服务使用者申请加入和退出服务的办法与发表意见的途径、本机构处理所提意见和投诉的承诺等。这类资料应满足服务对象使用。
4.3.4 有可供相关人员查阅和向有关部门汇报的长中短期工作计划、定期统计资料、年度总结和评估报告。
4.3.5 建立入院老人档案,包括入院协议书、申请书、健康检查资料、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老人照片及记录后事处理联系人等与老人有关的资料并长期保存。
4.3.6 有全部工作人员、管理机构和决策机构的职责说明、工作流程及组织结构图。
4.3.7 有工作人员工作细则和选聘、培训、考核、任免、奖惩等的相关管理制度。
4.3.8 严格执行有关外事、财务、人事、捐赠等方面规定。
4.3.9 各部门、各层级应签订预防事故的责任书,确保安全,做到全年无重大责任事故。4.3.10 护理人员确保各项治疗、护理、康复措施的落实,严禁发生事故。
4.3.11 服务项目的收费按照当地物价部门和民政部门的规定执行,收费项目既要逐项分计,又要适当合计。收费标准应当公开和便于查阅。
4.3.12 有工作人员和入院老人花名册。入院老人的个人资料除供有需要知情的人员查阅外应予以保密。
4.3.13 严防智残和患有精神病的老人走失。为智残和患有精神病的老人佩戴写有姓名和联系方式的卡片,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以便老人走失后的查找工作。
4.3.14 对患有精神病且病情不稳定的老人有约束保护措施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措施。
4.3.15 有老人参与机构管理的管理委员会。
4.3.16 长期住院的“三无”老人的个人财产应予以登记,并办理有关代保管服务的手续。
4.3.17 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须佩证上岗。
5 设施设备
5.1 老人居室
5.1.1 老人居室的单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双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4平方米;三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8平方米;合居型居室每张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
5.1.2 根据老人实际需要,居室应配设单人床、床头柜、桌椅、衣柜、衣架、毛巾架、毯子、褥子、被子、床单、被罩、枕芯、枕套、枕巾、时钟、梳妆镜、洗脸盆、暖水瓶、痰盂、废纸桶、床头牌等,介助、介护老人的床头应安装呼叫铃。
5.1.3 室内家具、各种设备应无尖角凸出部分。
5.2 饭厅应配设餐桌、坐椅、时钟、公告栏、废纸桶、窗帘、消毒柜、洗漱池、防蝇设备等。
5.3 洗手间及浴室应配备安装在墙上的尿池、坐便器、卫生纸、卫生纸专用夹、废纸桶、淋浴器、坐浴盆或浴池、防滑的浴池垫和淋浴垫、浴室温度计、抽气扇等。
5.4 有必备的洗衣设备,应有洗衣机、熨斗等。
5.5 建有老人活动室。有供其阅读、写字、绘画、娱乐的场所。该场所应提供图书、报刊、电视机和棋牌。
5.6 有配置了适合老人使用的健身、康复器械和设备的康复室和健身场所。
5.7 有接待来访的场所。接待室配备桌椅、纸笔及相关介绍材料。
5.8 室外活动场所不得少于15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60%。
5.9 公共区域应设有明显标志,方便识别。
5.10 有一部可供老人使用的电话。
5.11 根据老人健康情况,必须准备足够的医疗设备和物资,应有急救药箱和轮椅车等。不设医务室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应与专业医院签订合同。合同医院必须具备处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内各种突发性疾病和其它紧急情况的能力,并能够承担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诊疗任务。5.12 及时解决消防、照明、报警、取暖、通讯、降温、排污等设施和生活设备出现的问题,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证其随时处于正常状态。
5.13 保证水、电供应,冬季室温不低于16℃,夏季不超过28℃。
5.14 生活环境安静、清洁、优美,居室物品放置有序,顶棚、墙面、地面、桌面、镜面、窗户、窗台洁净。
第二篇: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前言
为了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维护残疾人权益,促进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民政部人教科字〔2000〕第24号文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服务;4.管理;5.设施设备;6.其他。
本规范由民政部人事教育司归口管理,授权主要起草单位负责具体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
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民政部假肢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常宗虎、王喜太、蔡卫义、刘志泉、余制波、李浩、陈友富。
1 总则
1.1 为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规范化管理,维护残疾人权益,促进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为残疾人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
1.3 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宗旨是: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残疾人基本权益,帮助残疾人适应社会,促进残疾人自身发展。
1.4 本规范所列各种条款均为最低要求。
1.5 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1 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 for Disabled Persons为肢体、智力、视力、听力、语言、精神方面有残疾的人员提供康复和功能补偿的辅助器具,进行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承担教育、养护和托管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3 服务
3.1 膳食
3.1.1 有主管部门颁发了卫生许可证的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食堂,配备厨师和炊事员。
3.1.2 厨师和炊事员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严防食物中毒。
3.1.3 注意营养、合理配餐,每周有食谱。根据残疾人的需要或医嘱要求,制作普食、软食、半流食、流食及其它饮食。
3.1.4 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送饭到居室,根据需要喂水喂饭。清洗消毒餐具。
3.1.5 每月召开1次膳食管理会,征求智力正常的残疾人及其他残疾人家属的意见,满意率达到80%以上。
3.1.6 照顾不同残疾人的饮食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3.2 护理
3.2.1 每天清扫房间1次,室内应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
3.2.2 为供养人员提供干净、得体的服装,并定期换洗。夏季经常换洗,其它季节每周1次。
3.2.3 整理床铺。
3.2.4 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
3.2.5 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穿衣、脱衣。
3.2.6 协助残疾人洗澡,夏季每周2次,其它季节每周1次;协助残疾人理发,每月1次;协助残疾人洗头,修剪指甲。口腔护理清洁无异味。
3.2.7 毛巾、洗脸盆应经常清洗,便器每周消毒1次。
3.2.8 协助残疾人上厕所排便。
3.2.9 为行走不便的残疾人配备临时使用的拐杖、轮椅车和其它辅助器具。
3.2.10 Ⅰ°褥疮发生率低于5%,Ⅱ°褥疮发生率为零,入院前发生严重低蛋白血症,全身高度浮肿、癌症晚期、恶液质等患者除外。对因病情不能翻身而患褥疮的情况应有详细记录,并尽可能提供防护措施。
3.2.11 视天气情况,每天带残疾人到户外活动1小时。
3.2.12 帮助住院残疾人办理到异地的车船票。
3.2.13 特别保护女性智残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权益不受侵犯。
3.2.14 对患有传染病的残疾人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不影响他人又尊重病患残疾人为原则。
3.2.15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视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3.3 康复
3.3.1 肢体残疾人
3.3.1.1 根据残疾人要求和实际情况,为其提供、装配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并经国家相关产品监督检测部门检验合格的各种假肢与矫形器、轮椅车、助行架、拐杖、内脏托带及其它康复和功能补偿的辅助器具,进行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
3.3.1.2 为肢残人提供熟练的护理服务,对残肢肿胀、皮肤感染、溃疡等常见残肢病提供规范化的医疗服务,对残肢状况不良的残疾人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和康复评定。
3.3.1.3 对个别残肢需要修整或患有难治残肢病的残疾人经其本人和家属同意后,及时送医院治疗。
3.1.1.4 对装肢前需要进行残肢训练的截肢者,应有康复训练人员一对
一、有计划地进行增大残肢肌力和活动范围的功能训练。
3.1.1.5 装肢后,应有专职人员对残疾人进行矫正行走姿势的步态训练,并做好评估记录。
3.3.2 智力残疾人
3.3.2.1 利用传统疗法(如针灸)、物理疗法(各种理疗设备)对智残人进行康复治疗。
3.3.2.2 通过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手工作业训练,对智残人进行智力训练。
3.3.2.3 利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对智残者进行肢体训练。
3.3.3 盲聋哑人
3.3.3.1 利用传统疗法(如针灸)、物理疗法(各种理疗设备)对盲聋哑人进行康复治疗。
3.3.3.2 利用语言治疗和矫正训练设备进行听力训练、语言训练。
3.3.4 精神病人
3.3.4.1 按照康复计划和个人康复方案实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并及时进行康复评估。康复参训率达到90%以上,康复有效率达到85%以上。
3.3.4.2 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技能训练,为安置康复期精神病人就业及参加生产劳动创造条件。
3.3.4.3 定岗康复项目不得少于8个,每个项目必须有专职人员指导精神病人康复。
3.4 辅助器具装配
3.4.1 提供服务前应详细了解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致残原因,并对所了解的情况进行认真记录,应具有个人资料卡和处方单。
3.4.2 为残疾人提供有关假肢与矫形器及其它康复和功能补偿辅助器具的样品、适应范围、使用说明、残肢护理、产品维护等知识的咨询服务,询问、回答残疾人问题热情、耐心、准确、周到。
3.4.3 明码标价,公开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标准,主动向残疾人介绍产品的品种、结构、档次和性能,并与残疾人签订包含按时交货、产品合格和保修、包换、包退内容的服务协议书。
3.4.4 按照处方要求选配假肢、矫形器及其它康复和功能补偿辅助器具的零部件,对备件、半成品加工、组装等工序有严格的质量检验。
3.4.5 残疾人试样时,注意听取其意见,悉心告知和指导使用方法,并做好试样结果纪录;对装配不适当的地方及时修改后再行试样,直至符合残疾人的生理、病理要求。3.4.6 正式交付残疾人的假肢、矫形器及其它康复和功能补偿辅助器具产品,应经注册执业假肢与矫型器制作师检验和签字,盖有合格证章,并经残疾人或其家属签字认可。
3.5 心理
3.5.1 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自愿参加公益活动提供服务或给予劳动的机会。组织有活动能力的残疾人每季度参加1次公益活动。
3.5.2 每周组织残疾人开展1次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集体性文娱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3.5.3 与智力健全和部分健全的残疾人每天交谈10分钟以上,并作好谈话周记。精神病人酌情处理。及时掌握每个残疾人的情绪变化,对普遍性问题和极端的个人问题集体研究解决,保持残疾人的自信状态。
3.5.4 经常组织残疾人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不定期开展为残疾人送温暖、送欢乐活动,消除残疾人的心理障碍。帮助残疾人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努力营造和睦的大家庭色彩,基本满足残疾人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需要。
3.6 其它
3.6.1 卫生保健人员定期查房巡诊,每天1次。
3.6.2 为残疾人定期检查身体,每年1次。
3.6.3 医务人员护理定期定时。
3.6.4 组织智力健全和部分健全的残疾人每月进行1次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自我护理知识的学习。
3.6.5 定期或不定期地做好休养区和院内公共场所的消毒灭菌工作。
3.6.6 对采用药物维持治疗三年以上、病情稳定的“三无”未婚精神病人,当其申请结婚时,如符合法律规定,视情况为他们提供登记结婚和有效避孕的方便条件。
3.6.7 对基本康复并已办理出院手续的精神病人和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智残人,负责向所送单位或街道推荐其就业,并按有关政策提出享受国家财政扶持、减免税收等生产自救优惠政策的建议。4 管理
4.1 机构证书和名称
4.1.1 提供《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和法人资格证书,并悬挂在醒目的地方。
4.1.2 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名称,必须根据收养对象的健康状况和机构的业务性质,标明肢残人社会福利机构、智残人社会福利机构、聋哑人社会福利机构、精神病人社会福利机构或综合性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等。由国家和集体举办的,应冠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县级市、市辖区)、乡(镇)行政区划名称,但不再另起字号;由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应执行《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4.2 人力资源配置
4.2.1 城镇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主要领导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4.2.2 城镇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应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社会工作类专业毕业的专、兼职社会工作人员,1名专职康复人员。肢残人和盲聋哑人社会福利机构,应按床位数配备国家认定的相应数量的医疗及康复护理人员。精神病人社会福利机构医护人员的配备,按卫生部门有关要求执行。其他人员的数量以能满足服务对象需要并能提供本规范所规定的服务项目为原则。
4.2.3 肢残人社会福利机构,10人以下的单位,具有符合规定并注册登记的执业假肢、矫形器制作师应达到生产装配人员的30%;10人以上的单位,具有符合规定并注册登记的执业假肢、矫形器制作师不得少于3名;生产、加工部门配有工程系列中等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生产、装配部门的职工应符合上岗条件和国家假肢制作装配工、矫形器制作装配工的各级工种要求。
4.2.4 主要领导应接受社会工作类专业的培训。各专业工作人员应具有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国家承认的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无专业技术职务的护理人员应接受岗前培训,经省级以上主管机关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
4.3 制度建设
4.3.1 有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的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规章制度。
4.3.2 有与入院残疾人或其亲属、单位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入院协议书。
4.3.3 有简单介绍本机构最新情况的书面图文资料。其中须说明服务宗旨、目标、对象、项目、收费及服务使用者申请加入和退出服务的办法与发表意见的途径、本机构处理所提意见和投诉的承诺等。这类资料应满足服务对象使用。
4.3.4 有可供相关人员查阅和向有关部门汇报的长中短期工作计划、定期统计资料、总结和评估报告,以及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的相应对策。
4.3.5 认真检查、详细了解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致残原因,规范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诊疗计划和康复评估记录,并长期保存。
4.3.6 有全部工作人员、管理机构和决策机构的职责说明、工作流程及组织机构图。
4.3.7 有工作人员工作细则和选聘、培训、考核、任免、奖惩等相关管理制度。
4.3.8 严格执行有关外事、财务、人事、捐赠等方面的规定。
4.3.9 各部门、各层级应签订预防事故的责任书,确保安全,做到全年无重大责任事故。
4.3.10 护理人员确保各项治疗、护理、康复措施的落实,严禁发生事故。
4.3.11 服务项目的收费按照当地物价部门和民政部门的规定执行,收费项目既要逐项分计,又要适当合计。收费标准应当公开和便于查阅。
4.3.12 有工作人员和入院残疾人花名册。入院残疾人的个人资料除供有需要知情的人员查阅外应予以保密。
4.3.13 严防智残人和精神病人走失。为智残人和精神病人佩戴写有姓名和联系方式的卡片,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以便病人走失后的查找工作。
4.3.14 对病情不稳定的精神病人有约束保护措施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措施。
4.3.15 有智力健全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参与机构管理的管理委员会。
4.3.16 对长期住院的“三无”精神病人的个人财产应予以登记,并办理有关代保管服务的手续。
4.3.17 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须佩证上岗。
5 设施设备
5.1 日常设施设备
5.1.1 残疾人居室的单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双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4平方米;三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8平方米;合居型居室每张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
5.1.2 根据残疾人的实际需要配备居室设施,应配设单人床、床头柜、床头铃、衣柜、衣架、毛巾架、褥子、被子、毯子、床单、被罩、枕芯、枕套、枕巾、时钟、洗脸盆、暖水瓶、痰盂、病床便盆、尿壶、废纸桶、床头牌、鞋拔等。
5.1.3 室内家具、各种设备应无尖角凸出部分。
5.1.4 饭厅应配设餐桌、坐椅、时钟、公告栏、废纸桶、窗帘、消毒柜、洗漱池、防蝇设备等。
5.1.5 洗手间及浴室至少应配备安装在墙上的尿池、坐便器、卫生纸、卫生纸专用夹、废纸桶、淋浴器、坐浴盆或浴池、防滑的浴池垫和淋浴垫、浴室温度计、抽气扇等。
5.1.6 有必备的洗衣设备。应有洗衣机、熨斗等。
5.1.7 有供残疾人阅读、写字、绘画、娱乐的场所。该场所应提供图书、报刊、电视机和棋牌。
5.1.8 有适合残疾人使用的健身、康复器械和设备的康复室和健身场所。5.1.9 院内有固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做到预防、医疗、康复、培训四位一体。
5.1.10 有接待来访的场所。接待室配备桌椅、纸笔及相关介绍材料。
5.1.11 室外活动场所达到15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60%。
5.1.12 公共区域应设有明显标志,方便识别。
5.1.13 必须根据残疾人健康情况准备足够的医疗设备和物资,应有急救药箱和轮椅车等。不设医务室或相关医疗力量不足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应与专业医院签订合同。合同医院必须具备处理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内各种突发性疾病和其它紧急情况的能力,并能够承担残疾人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诊疗任务。
5.1.14 有1部可供入院残疾人使用的公用电话。
5.1.15 及时解决消防、照明、报警、通讯、取暖、降温、排污等设施和生活设备出现的问题,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证其随时处于正常状态。
5.1.16 保证水、电供应,冬季室内温度不低于16℃,夏季不超过28℃。
5.1.17 生活环境安静、清洁、优美,居室物品放置有序,顶棚、玻璃、墙面、地面、桌面、窗台洁净。
肢体残疾人
5.2.1 基本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其中,残疾人接待室面积达50平方米以上;体疗室、理疗室和康复训练室的总面积达80平方米以上;残疾人使用假肢的步态训练室,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残疾人出入的场所应符合无障碍设计的标准。
5.2.2 居室应配设单人床(床上根据需要配设防褥疮的特殊装置)、床栏杆或固定在床上的用于肢残人自我起立的栏杆、床头铃、床头牌、枕芯、枕套、枕巾、被子、褥子、毯子、床单、被罩、残肢支撑架、手杖架、肘拐和腋拐架、床头柜、凳子和站立椅、衣柜、衣架、毛巾架、窗帘及其开关器、高度为坐姿可及的电源开关等照明控制辅助器具、洗脸盆、暖水瓶、痰盂、废纸桶、时钟、梳妆镜、鞋拔等,并根据需要为下肢瘫痪的残疾人配置尿吸收器具及其固定用具和尿收集用具。
5.2.3 有工作人员与肢残人一对一的测量、取型室,室内备有更衣、冲洗及保暖、通风设备。
5.2.4 步态训练室配有平行杠、照姿镜、体操垫、肋木、训练用扶梯、步行训练器、助行器、自行车训练器等器械。
5.2.5 理疗室应备有蜡疗、红外线、音频电疗、磁疗、超短波、超声波、微波治疗机等设备和弹力服、抗水肿袜套等器具,体疗室应备有肋木、蹦床、体操垫、平衡板、牵引器等器具。
5.2.6 生产装配假肢和矫形器所需的测量、取型、预制件加工、组装、试样修理等各工序设备、车间配备齐全。
5.2.7 配有机械加工车间(生产装配电动手或肌电手的还需有电器加工车间),可进行假肢和矫形器及其它装饰假体、轮椅车等产品零部件的生产或修配。
5.2.8 接待残疾人的客房至少有16张床位。
5.2.9 卫生间内安装在墙上的尿池和坐便器上应装配扶手。
5.2.10 浴室内应配备防滑的浴池垫、淋浴垫和带子等。
5.2.11 在公共区域放置可用于入厕和淋浴的坐便椅,数量应满足在院残疾人的使用。
5.3 智力残疾人
5.3.1 基本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以上。其中残疾人接待室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病房床位在20张以上,病房每床占用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全院残疾人活动空间不少于100平方米。
5.3.2 居室应配设单人床(床上根据需要配设防褥疮的特殊装置)、床栏杆、床头铃、枕芯、枕套、枕巾、被子、褥子、毯子、床单、被罩、床头牌、床头柜、衣柜、衣架、毛巾架、窗帘及其开关器、时钟、洗脸盆、痰盂、废纸桶、鞋拔等,并根据需要为尿失禁的智残人配置尿吸收器具及其固定用具和尿收集用具。
5.3.3 院内环境和所有设施必须符合残疾人行动和休闲的特点,绿化面积达到60%以上。
5.3.4 设有康复治疗室和智能训练室。
5.3.5 备有日常生活训练用具、训练用垫和床、沙袋、哑铃等运动治疗设备。
5.4 盲聋哑人
5.4.1 基本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其中残疾人接待室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病房床位在20张以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
5.4.2 设有康复治疗室和语言训练室。
5.4.3 备有声音记录器、非语言交流写字画板、助听器、电视机、VCD等基本训练设备。
5.5 精神病人
5.5.1 基本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以上。其中残疾人接待室、门诊室合计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病房床位在20张以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病员活动空间不少于100平方米。
5.5.2 院内环境和各项设施应根据病情特点而设定,防止病人的走失和相互伤害。道路全部采用硬路面,道旁植树栽花,场地绿化面积达60%以上。
5.5.3 设有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室。
5.5.4 医疗设备的配备按卫生部门有关要求执行。
6 其他
6.1 残疾人康复福利机构应设在靠近社区、交通便利、环境良好的区域。
6.2 用于康复服务的各种药品、器械及原材料有正常的供应渠道。
第三篇: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前言
为了加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维护儿童权益,促进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民政部人教科字〔2000〕第24号文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服务;4.管理;5.设施设备;6.其他。
本规范由民政部人事教育司归口管理,授权主要起草单位负责具体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
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浙江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浙江省民政厅、安徽省民政厅、江苏省民政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常宗虎、卢亦鲁、王素英、周炳泉、周大群、范桦林、张子得、李浩。
1 总则
1.1 为加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维护儿童权益,促进儿童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各种所有制形式为孤、弃、残儿童提供养护、康复、医疗、教育、托管等服务的儿童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如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S.O.S儿童村、孤儿学校、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社区特教班等。
1.3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宗旨是: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儿童基本权益,帮助儿童适应社会,促进儿童自身发展。
1.4 本规范所列举各种条款均为最低要求。
1.5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1 儿童 Children 14周岁及以下的人口。
2.2 新生儿 Neonate 自出生后到4周的儿童。
2.3 婴儿 Infant 4周到满1周岁的儿童。2.4 幼儿 Toddler 1周岁到满3周岁的儿童。
2.5 学龄前儿童 Preschoolers 3周岁到入小学前(6-7周岁)的儿童。
2.6 学龄期儿童 Children of School Age 入小学起(6-7周岁)到青春期(女12周岁,男13周岁)的儿童。
2.7 青少年 Adolescent 女孩从12周岁开始到17-18周岁,男孩从13周岁开始到20周岁。
2.8 孤儿 Orphan 丧失父母的儿童。
2.9 弃婴 Abandoned Baby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1周岁以内的儿童。
2.10 弃儿 Foundling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1周岁以上的儿童。
2.11 残疾儿童 Disabled Children 14周岁以下符合国家规定的残疾标准的儿童。
2.12 S.O.S儿童村 S.O.S Children's Village 国际性民间慈善组织,经费来自于募捐。以模拟家庭为单位,由一位“妈妈”和若干名健全孤儿组成一个家庭。一般由10-20个家庭组成。
2.13 孤儿学校 School for Orphans 为孤儿提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场所。
2.14 残疾儿童康复中心 Rehabilitation Center for Disabled Children 为残疾儿童提供各种综合性康复服务的机构,设有医疗保健、手术矫治、康复训练、业务培训等多项服务设施。
2.15 社区特教班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al Services for Special Children 指在社区内为残疾(主要是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特殊教育和相关康复服务的班级。
2.16 家庭寄养 Foster Care 把失去家庭的孤残儿童托养在一个家庭的儿童养育方式。
3 服务
3.1 膳食
3.1.1 有由主管部门颁发了卫生许可证的专门为儿童服务的食堂配备厨师和炊事员。3.1.2 厨师和炊事员应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严防食物中毒。
3.1.3 注意营养,合理配餐,每周有食谱。按照不同年龄阶段或医嘱要求,制作普食、软食、半流食、流食及其它特殊饮食。
3.1.4 为有需要的儿童送饭到居室,根据需要喂水喂饭。清洗消毒餐具。
3.1.5 为婴幼儿配奶必须按规范操作。
3.1.6 尊重少数民族饮食习俗。
3.2 护理
3.2.1 新生儿及婴儿
3.2.1.1 婴儿室应阳光充足,室温和湿度适宜,无噪音,无污染。
3.2.1.2 室内保持清洁,应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
3.2.1.3 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做到一人一床、一瓶、一碗、一杯、一盆、一巾、一勺,室内地面定期消毒。
3.2.1.4 定时喂奶、喂水、喂食,保证新生儿及婴儿生长发育需要。
3.2.1.5 婴儿每天活动时间应不少于2小时。
3.2.1.6 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夏季每天洗澡1次,其它季节每周2次。
3.2.1.7 勤换尿布、内衣,防止尿布湿疹和褥疮发生。
3.2.1.8 翻晒被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被。
3.2.1.9 为婴儿勤剪指甲。
3.2.1.10 离开婴儿前,应采取防止其坠床的措施。
3.2.1.11 加强口腔护理。
3.2.1.12 对患有传染病的新生儿及婴儿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不影响他人又尊重病患儿童为原则。
3.2.1.13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
3.2.2 幼儿
3.2.2.1 居室阳光充足,整洁卫生,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
3.2.2.2 执行消毒制度,做到一人一床、一帕、一杯、一巾、一碗、一盆,定期消毒。
3.2.2.3 整理床铺。
3.2.2.4 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3.2.2.5 天气许可时,每天带幼儿户外活动1小时。
3.2.2.6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如洗脸、漱口、穿衣、自行大小便等。
3.2.2.7 为幼儿剪指甲、梳头、洗头。
3.2.2.8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服。每天洗脸2次,洗脚1次。夏季每天洗澡1次,其它季节每周2次。
3.2.2.9 对患有传染病的幼儿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不影响他人又尊重病患儿童为原则。
3.2.2.10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
3.2.3 学龄前儿童
3.2.3.1 居室阳光充足,整洁卫生,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
3.2.3.2 执行消毒制度,做到一人一床、一帕、一杯、一巾、一碗、一盆,定期消毒。
3.2.3.3 整理床铺。
3.2.3.4 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
3.2.3.5 视天气情况,每天带儿童到户外活动1小时。
3.2.3.6 进行生活技能培训。着重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如洗脸、刷牙、穿衣、梳头、自行大小便等;着重培养儿童简单家务劳动能力,如洗碗、扫地、铺床、洗手帕等。
3.2.3.7 指导儿童定时去食堂吃饭。
3.2.3.8 协助儿童洗澡,夏季每周2次,其它季节每周1次。
3.2.3.9 对患有传染病的学龄前儿童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不影响他人又尊重病患儿童为原则。
3.2.3.10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
3.2.4 学龄期儿童
3.2.4.1 居室阳光充足,整洁卫生,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
3.2.4.2 执行消毒制度,做到一人一床、一帕、一杯、一巾、一碗、一盆,定期消毒。
3.2.4.3 协助儿童整理床铺。
3.2.3.4 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
3.2.4.5 进行卫生宣传和教育,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服。3.2.4.6 了解儿童每天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检查其作业,进行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
3.2.4.7 对患有传染病的学龄期儿童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不影响他人又尊重病患儿童为原则。
3.2.4.8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
3.2.5 青少年
3.2.5.1 居室阳光充足,整洁卫生,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
3.2.5.2 执行消毒制度,做到一人一床、一帕、一杯、一巾、一碗、一盆,定期消毒。
3.2.5.3 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
3.2.5.4 鼓励和帮助青少年学会处理衣、食、住、行问题,为其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3.2.5.5 了解青少年每天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定期检查其作业。
3.2.5.6 进行劳动技能和就业前培训等训练。
3.2.5.7 对患有传染病的青少年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不影响他人又尊重病患青少年为原则。
3.2.5.8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
3.2.6 残疾儿童
3.2.6.1 居室阳光充足,整洁卫生,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
3.2.6.2 执行消毒制度,做到一人一床、一帕、一杯、一巾、一碗、一盆,定期消毒。
3.2.6.3 协助儿童洗澡,夏季每周2次,其它季节每周1次。
3.2.6.4 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
3.2.6.5 根据残疾情况,提供各种基本的护理服务。如对无吸吮能力的婴儿,应慢速滴喂,防止咳呛等。
3.2.6.6 定期翻身、擦浴及室外活动,防止出现褥疮。
3.2.6.7 从运动、认知、生活自理能力和语言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以减轻残疾程度。
3.2.6.8 对患有传染病的残疾儿童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不影响他人又尊重病患儿童为原则。
3.2.6.9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视情况调整护理方案。3.3 康复
3.3.1 为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6个月内的婴儿,每月体检1次;6个月至12个月内的婴儿,每3个月体检1次;1-3岁幼儿,每6个月体检1次;3岁以上儿童,每年体检1次。
3.3.2 定期查房。每日巡诊1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3 按照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早发现儿童异常现象,并给予早期干预。对常见病、多发病制定预防与治疗预案。
3.3.4 做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预防传染病发生。
3.3.5 把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内所有儿童、青少年的医疗保健康复纳入到当地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之中。
3.3.6 凡新入院婴幼儿,均应隔离观察,经体检确定无传染性疾病,再转入普通居室。
3.3.7 为残疾儿童提供各种综合性康复服务的机构应提供康复服务,并能够开展肢体功能训练、聋儿语训、弱智教育等学龄前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指导社区康复工作,接受残疾儿童的自费寄养,承担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以及病残儿童家长康复知识培训工作,参与当地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3.4 心理
3.4.1 婴幼儿:开展情感交流和爱抚,进行感官、动作、语言训练、促进心理发育,营造和谐温暖的生活环境。
3.4.2 学龄前儿童: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化解心理困惑,纠正不良行为。辅导儿童做游戏,培养独立能力。
3.4.3 7-14周岁儿童及青少年:做好入学前、后的适应性衔接,开展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分析心理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进行青春期教育,对有不良行为者,耐心说服教育,防止发展为品行障碍和人格障碍,帮助其融入主流社会。
3.4.4 残疾儿童:针对不同残疾和过去经历所造成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4.5 运用社会活动培养儿童及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对个别问题突出的儿童和青少年,制定专门方案。
3.5 教育
3.5.1 根据儿童特点,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寓教于乐的教育。
3.5.2 学龄前儿童按《幼儿教育大纲》制定教学计划。
3.5.3 适龄健全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3.5.4 对各类残疾儿童,因人施教,制订相应的集体和个案特殊教育方案,对盲、聋儿童送专门学校或在福利机构设置特殊教育班学习。对残疾青少年开展职业培训。注重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3.5.5 专门为孤残儿童提供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社会福利机构,需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管理
4.1 机构证书和名称
4.1.1 提供《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和法人资格证书,并悬挂在醒目的地方。
4.1.2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名称,必须根据收养对象的健康状况和机构的业务性质标明儿童社会福利院、S.O.S儿童村、孤儿学校、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社区特教班等。由国家和集体举办的,应冠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县级市、市辖区)、乡(镇)行政区划名称,但不再另起字号;由社会组织和个人与民政部门共同举办的,应执行《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
4.2 人力资源配置
4.2.1 城镇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主要领导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4.2.2 城镇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至少应具备1名大专学历以上、社会工作类专业毕业的专、兼职社会工作人员,1名专职康复人员;根据工作需要配备教师、医生、护士、护理员及其他人员,其数量以能满足服务对象需要并能提供本规范所规定的服务项目为原则。
4.2.3 主要领导应接受社会工作类专业知识培训。各专业工作人员应具有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国家承认的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无专业技术职务的护理人员应接受岗前培训,经省级以上主管机关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
4.2.4 配备营养师(士)1名。
4.3 制度建设
4.3.1 有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的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规章制度。
4.3.2 收容社会弃婴,必须履行相应的手续。
4.3.3 积极开展儿童送养、家庭寄养工作,为孤儿、弃婴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4.3.4 有与自费寄养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入院协议书,并长期保存。
4.3.5 有简单介绍本机构最新情况的书面图文资料,其中须说明服务的宗旨、目标、对象、项目、收费及服务使用者申请加入和退出服务的办法与发表意见的途径,本机构处理所提意见和投诉的承诺等。这类资料应满足服务对象使用。
4.3.6 有可供相关人员查阅和向有关部门汇报的长、中、短期工作计划,定期统计资料,总结和评估报告,以及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的相应对策。
4.3.7 有全部工作人员、管理机构、决策机构的职责说明、工作流程及组织结构图。
4.3.8 有工作人员工作细则和选聘、培训、考核、任免、奖惩等相关管理制度。
4.3.9 严格执行有关外事、财务、人事、捐赠等方面的规定。
4.3.10 各部门、各层级应签订预防事故的责任书,确保安全,做到全年无重大责任事故。
4.3.11 护理人员确保各项治疗、护理、康复措施的落实,严禁发生事故。
4.3.12 服务项目的收费按照当地物价部门和民政部门的规定执行,收费项目既要逐项分计,又要适当合计。收费标准应公开和便于查阅。
4.3.13 有工作人员、在院儿童,寄养儿童及寄养家长、监护人和被收养儿童及收养人的花名册。入院儿童、寄养家长、监护人和被收养儿童及收养人的个人资料除供需要知情的人员查阅外应予以保密。
4.3.14 严防入院儿童走失。采取有效措施,以便儿童走失后的查找工作。
4.3.15 有处理突发事件的措施。
4.3.16 有自费寄养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参与机构管理的管理委员会。
4.3.17 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须佩证上岗。
5 设施设备
5.1 儿童居室
5.1.1 分婴儿室和儿童室。人均居住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
5.1.2 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配备居室设施,应配设:儿童单人床、床头柜、衣柜、衣架、毛巾架、褥子、薄被、厚被、毛巾被、床单、被罩、枕芯、枕套、枕巾、便盆、尿壶、废纸桶、床头牌等。5.1.3 室内家具、各种设备应无尖角凸出部分。
5.2 饭厅应配设儿童餐桌、坐椅、时钟、公告栏、废纸桶、窗帘、消毒柜、洗漱池、防蝇设备等。
5.3 洗手间及浴室应配备安装在墙上的尿池、坐便器、卫生纸、卫生纸专用夹、废纸桶、淋浴器、坐浴盆或浴池、防滑的浴池垫和淋浴垫、浴室温度计、抽气扇等。
5.4 婴幼儿配奶室应配备消毒柜、电冰箱、热源、配奶用具等。
5.5 设有儿童专用的卫生间。儿童卫生间应配备淋浴器、取暖设备、大小便器、废纸桶、洗手池、窗帘等。
5.6 有必备的洗衣设备。应有洗衣机、熨斗等。
5.7 有供儿童游戏、学习用的活动场所、教室、图书室及相应设备。
5.8 有配置了适合残疾儿童运动、康复、作业治疗和语言训练的器械和设备的康复室和健身场所。
5.9 有接待来访人员的场所,接待室配备桌椅、纸笔及相关介绍资料。
5.10 室外活动场所达到15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60%。
5.11 公共区域应设有明显标志,方便识别。
5.12 有1部可供自费寄养儿童使用的公用电话。
5.13 必须根据儿童健康情况,准备足够的医疗设备和物资,应有吸氧装置、灭菌设备、婴儿保温箱、急救箱、输液设备、吸痰器、药品柜、电冰箱等。能处理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能开展应急处理以及转院过程中的医护工作。不设医务室或相关医疗力量不足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应与有一定资质的医院签订医疗合同,合同医院必须具备处理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内各种突发性疾病和其它紧急情况的能力并能够承担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诊疗任务。
5.14 及时解决消防、照明、报警、通讯、取暖、降温、排污等设施和生活设备出现的问题,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证其随时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5.15 保证水、电供应,冬季室温不低于16℃,夏季不超过28℃。
5.16 生活环境安静、清洁、优美、居室物品放置有序,顶棚、玻璃、墙面、地面、桌面、窗台洁净。
5.17 建筑设施分区合理,方便管理。
6 附则
6.1 儿童寄养家庭可参照本规范的相应条款执行。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2003-12-23)
STANDARDS OF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 FOR SPECIAL CHILDREN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MZ010—2001)(民发〔2001〕24号,2001年2月6日)
1、总则
1.1 为加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维护儿童权益,促进儿童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 发展,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各种所有制形式为孤、弃、残儿童提供养护、康复、医疗、教育、托管等服务的儿童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如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S.O.S儿童村、孤儿 学校、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社区特教班等。
1.3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宗旨是: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儿童基本权益,帮助儿童适应社会,促进儿童自身发展。
1.4 本规范所列举各种条款均为最低要求。
1.5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1 儿童CHILDREN
14周岁及以下的人口。
2.2 新生儿NEONATE
自出生后到4周的儿童。
2.3 婴儿INFANT
4周到满1周岁的儿童。
2.4 幼儿TODDLER
1周岁到满3周岁的儿童。
2.5 学龄前儿童PRESCHOOLERS
3周岁到入小学前(6-7周岁)的儿童。
2.6 学龄期儿童CHILDREN OF SCHOOL AGE
入小学起(6-7周岁)到青春期(女12周岁,男13周岁)的儿童。
2.7 青少年ADOLESCENT
女孩从12周岁开始到17-18周岁,男孩从13周岁开始到20周岁。
2.8 孤儿ORPHAN
丧失父母的儿童。
2.9 弃婴ABANDONED BABY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1周岁以内的儿童。
2.10 弃儿FOUNDLING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1周岁以上的儿童。
2.11 残疾儿童DISABLED CHILDREN
14周岁以下符合国家规定的残疾标准的儿童。
2.12 SOS儿童村SOS CNILDREN’S VILLAGE
国际性民间慈善组织,经费来自于募捐。以模拟家庭为单位,由一位“妈妈”和若干名健全孤 儿组成一个家庭。一般由10-20个家庭组成。
2.13 孤儿学校SCHOOL FOR ORPHANS
为孤儿提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场所。
2.14 残疾儿童康复中心REHABILITATION CENTER FOR DISABLED CHILDREN
为残疾儿童提供各种综合性康复服务的机构,设有医疗保健、手术矫治、康复训练、业务培 训等多项服务设施。
2.15 社区特教班COMMUNITY-BASED EDUCATIONAL SERVICES FOR SPECIAL CHILDREN
指在社区内为残疾(主要是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特殊教育和相关康复服务的班级。
2.16 家庭寄养FOSTER CARE
把失去家庭的孤残儿童托养在一个家庭的儿童养育方式。
3、服务
3.1 膳食
3.1.1 有由主管部门颁发了卫生许可证的专门为儿童服务的食堂配备厨师和炊事员。
3.1.2 厨师和炊事员应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严防食物中毒。
3.1.3 注意营养,合理配餐,每周有食谱。按照不同年龄阶段或医嘱要求,制作普食、软食、半流食、流食及其它特殊饮食。
3.1.4 为有需要的儿童送饭到居室,根据需要喂水喂饭。清洗消毒餐具。
3.1.5 为婴幼儿配奶必须按规范操作。
3.1.6 尊重少数民族饮食习俗。
3.2 护理
3.2.1 新生儿及婴儿
3.2.1.1 婴儿室应阳光充足,室温和湿度适宜,无噪音,无污染。
3.2.1.2 室内保持清洁,应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
3.2.1.3 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做到一人一床、一瓶、一碗、一杯、一盆、一巾、一勺,室内地面定期消毒。
3.2.1.4 定时喂奶、喂水、喂食,保证新生儿及婴儿生长发育需要。 3.2.1.5 婴儿每天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
3.2.1.6 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夏季每天洗澡1次,其它季节每周2次。
3.2.1.7 勤换尿布、内衣,防止尿布湿疹和褥疮发生。
3.2.1.8 翻晒被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被。
3.2.1.9 为婴儿勤剪指甲。
3.2.1.10 离开婴儿前,应采取防止其坠床的措施。
3.2.1.11 加强口腔护理。
3.2.1.12 对患有传染病的新生儿及婴儿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 不影响他人又尊重病患儿童为原则。
3.2.1.13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
3.2.2 幼儿
3.2.2.1 居室阳光充足,整洁卫生,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 气新鲜,无异味。
3.2.2.2 执行消毒制度,做到一人一床、一帕、一杯、一巾、一碗、一盆,定期消毒。
3.2.2.3 整理床铺。
3.2.2.4 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
3.2.2.5 天气许可时,每天带幼儿户外活动1小时。
3.2.2.6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如洗脸、漱口、穿衣、自行大小便等。
3.2.2.7 为幼儿剪指甲、梳头、洗头。
3.2.2.8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服。每天洗脸2次,洗脚1次。夏季每天洗澡1次,其它季节每周2次。
3.2.2.9 对患有传染病的幼儿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不影响他人 又尊重病患儿童为原则。
3.2.2.10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
3.2.学龄前儿童
3.2.3.1 居室阳光充足,整洁卫生,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 气新鲜,无异味。
3.2.3.2 执行消毒制度,做到一人一床、一帕、一杯、一巾、一碗、一盆,定期消毒。
3.2.3.3 整理床铺。
3.2.3.4 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
3.2.3.5 视天气情况,每天带儿童到户外活动1小时。
3.2.3.6 进行生活技能培训。着重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如洗脸、刷牙、穿衣、梳头、自 行大小便等;着重培养儿童简单家务劳动能力,如洗碗、扫地、铺床、洗手帕等。
3.2.3.7 指导儿童定时去食堂吃饭。
3.2.3.8 协助儿童洗澡,夏季每周2次,其它季节每周1次。
3.2.3.9 对患有传染病的学龄前儿童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不影 响他人又尊重病患儿童为原则。
3.2.3.10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
3.2.4 学龄前儿童
3.2.4.1 居室阳光充足,整洁卫生,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 气新鲜,无异味。
3.2.4.2 执行消毒制度,做到一人一床、一帕、一杯、一巾、一碗、一盆,定期消毒。
3.2.4.3 协助儿童整理床铺。
3.2.4.4 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
3.2.4.5 进行卫生宣传和教育,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服。
3.2.4.6 了解儿童每天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检查其作业,进行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
3.2.4.7 对患有传染病的学龄期儿童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不影 响他人又尊重病患儿童为原则。
3.2.4.8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
3.2.5 青少年
3.2.5.1 居室阳光充足,整洁卫生,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 气新鲜,无异味。
3.2.5.2 执行消毒制度,做到一人一床、一帕、一杯、一巾、一碗、一盆,定期消毒。
3.2.5.3 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
3.2.5.4 鼓励和帮助青少年学会处理衣、食、住、行问题,为其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3.2.5.5 了解青少年每天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定期检查其作业。
3.2.5.6 进行劳动技能和就业前培训等训练。
3.2.5.7 对患有传染病的青少年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不影响他 人又尊重病患儿童为原则。
3.2.5.8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
3.2.6 残疾儿童
3.2.6.1 居室阳光充足,整洁卫生,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 气新鲜,无异味。
3.2.6.2 执行消毒制度,做到一人一床、一帕、一杯、一巾、一碗、一盆,定期消毒。
3.2.6.3 协助儿童洗澡,夏季每周2次,其它季节每周1次。
3.2.6.4 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
3.2.6.5 根据残疾情况,提供各种基本的护理服务,如对无吸吮能力的婴儿,应慢速滴喂,防止咳呛等。
3.2.6.6 定期翻身、擦浴及室外活动,防止出现褥疮。
3.2.6.7 从运动、认知、生活自理能力和语言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以减轻残疾程度。
3.2.6.8 对患有传染病的残疾儿童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不影响 他人又尊重病患儿童为原则。 3.2.6.9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视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3.3 康复
3.3.1 为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6个月内的婴儿,每月体检1次;6个月至12月内的 婴儿,每3个月体检1次;1-3岁幼儿,每6个月体检1次;3岁以上儿童,每年体检1次。
3.3.2 定期查房,每日巡诊1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3 按照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早发现儿童异常现象,并给予早期干预。对常见病、多发 病制定预防与治疗预案。
3.3.4 做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预防传染病发生。
3.3.5 把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内所有儿童、青少年的医疗保健康复纳入到当地初级卫生保健体 系之中。
3.3.6 凡新入院婴幼儿,均应隔离观察,经体检确定无传染性疾病,再转入普通居室。
3.3.7 为残疾儿童提供各种综合性康复服务的机构应提供康复服务,并能够开展肢体功能训 练、聋儿语训、弱智教育等学龄前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指导社区康复工作,接受残疾儿童的 自费寄养,承担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以及病残儿童家长康复知识培训工作,参 与当地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3.4 心理
3.4.1 婴幼儿:开展情感交流和爱抚,进行感官、动作、语言训练、促进心理发育,营造和 谐温暖的生活环境。
3.4.2 学龄前儿童: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化解心理困惑,纠正不良行为。辅导儿童 做游戏,培养独立能力。
3.4.3 7-14周岁儿童及青少年:做好入学前、后的适应性衔接,开展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 康发展的学生。分析心理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进行青春期教育,对有不 良行为者,耐心说服教育,防止发展为品行障碍和人格障碍,帮助其融入主流社会。
3.4.4 残疾儿童:针对不同残疾和过去经历所造成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4.5 运用社会活动培养儿童及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对个别问题突出的儿童和青少年,制 定专门方案。
3.5 教育
3.5.1 根据儿童特点,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寓教于乐的教育。
3.5.2 学龄前儿童按《幼儿教育大纲》制定教学计划。
3.5.3 适龄健全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3.5.4 对各类残疾儿童,因人施教,制订相应的集体和个案特殊教育方案,对盲、聋儿童送 专门学校或在福利机构设置特殊教育班学习。对残疾青少年开展职业培训。注重社会实践教 育,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3.5.5 专门为孤残儿童提供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社会福利机构,需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 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有关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其成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管理
4.1 机构证书和名称
4.1.1 提供《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和法人资格证书。并悬挂在醒目的地方。
4.1.2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名称,必须根据收养对象的健康状况和机构的业务性质标明儿童 社会福利院、S.O.S儿童村、孤儿学校、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社区特教班等。由国家和集体 举办的,应冠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县级市、市辖区)、乡(镇)行 政区划名称,但不再另起字号;由社会组织和个人与民政部门共同举办的,应执行《民办非 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
4.2 人力资源配置
4.2.1 城镇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主要领导应具备大专以上 学历,具 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4.2.2 城镇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至少应具备1名大专学历 以上、社 会工作类专业毕业的专、兼职社会工作人员,1名专职康复人员;根据工作需要配备教师、医生、护士、护理员及其他人员,其数量以能满足服务对象需要并能提供本规范所规定的服 务项目为原则。
4.2.3 主要领导应接受社会工作类专业知识培训。各专业工作人员应具有相关部门颁发的职 业资格证书或国家承认的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无专业技术职务的护理人员应接受岗前培 训,经省级以上主管机关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
4.2.4 配备营养师(士)1名。
4.3 制度建设
4.3.1 有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的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规章制度。
4.3.2 收容社会弃婴,必须履行相应的手续。
4.3.3 积极开展儿童送养、家庭寄养工作,为孤儿、弃婴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4.3.4 有与自费寄养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入院协议书,并长期保存。
4.3.5 有简单介绍本机构最新情况的书面图文资料,其中须说明服务的宗旨、目标、对象、项目、收费及服务使用者申请加入和退出服务的办法与发表意见的途径,本机构处理所提意 见和投诉的承诺等。这类资料应满足服务对象使用。
4.3.6 有可供相关人员查阅和向有关部门汇报的长、中、短期工作计划,定期统计资料,年 度总结和评估报告,以及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的相应对策。
4.3.7 有全部工作人员、管理机构、决策机构的职责说明、工作流程及组织结构图。
4.3.8 有工作人员工作细则和选聘、培训、考核、任免、奖惩等相关管理制度。
4.3.9 严格执行有关外事、财务、人事、捐赠等方面的规定。
4.3.10 各部门、各层级应签订预防事故的责任书,确保安全,做到全年无重大责任事故。
4.3.11 护理人员确保各项治疗、护理、康复措施的落实,严禁发生事故。
4.3.12 服务项目的收费按照当地物价部门和民政部门的规定执行,收费项目既要逐项分计,又要适当合计。收费标准应公开和便于查阅。 4.3.13 有工作人员、在院儿童,寄养儿童及寄养家长、监护人和被收养儿童及收养人的花 名册。入院儿童、寄养家长、监护人的被收养儿童及收养人的个人资料除供需要知情的人员 查阅外应予以保密。
4.3.14 严防入院儿童走失。采取有效措施,以便儿童走失后的查找工作。
4.3.15 有处理突发事件的措施。
4.3.16 有自费寄养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参与机构管理的管理委员会。
4.3.17 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须佩证上岗。
5、设施设备
5.1 儿童居室
5.1.1 分婴儿室和儿童室。人均居住面积不小于3m2。
5.1.2 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配备居室设施,应配设:儿童单人床、床头柜、衣柜、衣架、毛巾架、褥子、薄被、厚被、毛巾被、床单、被罩、枕芯、枕套、枕巾、便盆、尿壶、废纸 桶、床头牌等。
5.1.3 室内家具,各种设备应无尖角凸出部分。
5.2 饭厅应配设儿童餐桌、坐椅、时钟、公告栏、废纸桶、窗帘、消毒柜、洗漱池、防蝇设 备等。
5.3 洗手间及浴室应配备安装在墙上的尿池、坐便器、卫生纸、卫生纸专用夹、废纸桶、淋 浴器、坐浴盆或浴池、防滑的浴池垫和淋浴垫、浴室温度计、抽气扇等。
5.4 婴幼儿配奶室应配备消毒柜、电冰箱、热源、配奶用具等。
5.5 设有儿童专用的卫生间。儿童卫生间应配备淋浴器、取暖设备、大小便器、废纸桶、洗 手池、窗帘等。
5.6 有必备的洗衣设备。应有洗衣机、熨斗等。
5.7 有供儿童游戏、学习用的活动场所、教室、图书室及相应设备。
5.8 有配置了适合残疾儿童运动、康复、作业治疗和语言训练的器械和设备的康复室和健身 场所。
5.9 有接待来访人员的场所,接待室配备桌椅、纸笔及相关介绍资料。
5.10 室外活动场所达到150m2,绿化面积达到60%。
5.11 公共区域应设有明显标志,方便识别。
5.12 有1部可供自费寄养儿童使用的公用电话。
5.13 必须根据儿童健康情况,准备足够的医疗设备和物资,应有吸氧装置、灭菌设备、婴 儿保温箱、急救箱、输液设备、吸痰器、药品柜、电冰箱等。能处理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能开展应急处理以及转院过程中的医护工作。不设医务室或相关医疗力量不足的儿童社会福 利 机构应与有一定资质的医院签订医疗合同,合同医院必须具备处理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内各种 突发性疾病和其它紧急情况的能力并能够承担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诊疗任务。
5.14 及时解决消防、照明、报警、通讯、取暖、降温、排污等设施和生活设备出现的问题,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证其随时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5.15 保证水、电供应,冬季室温不低于16℃,夏季不超过28℃。
5.16 生活环境安静、清洁、优美,居室物品放置有序,顶棚、玻璃、墙面、地面、桌面、窗台洁净。
5.17 建筑设施分区合理,方便管理。
6、附则
6.1 儿童寄养家庭可参照本规范的相应条款执行。
信息来源: 高密民政网
第五篇:老年人的社会福利
中国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与日本老年人的社会福利的对比和借鉴 摘要:
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已经达到离开11%,老龄化人口已经达到了1.43亿。面对如此庞大的需要帮助的群体,我国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却不尽人意。老年人无处养老、空巢老人孤独寂寞、养老机构缺乏、养老政策覆盖不全面等等问题把老年人社会福利的话题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本文将介绍日本的成功的经验并且分析其中我国可以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 :
日本
老年人
社会福利
借鉴
一、日本的老年人福利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水平的突飞猛进,人口寿命显著延长,人口老龄化己成为不容忽视的世界性问题。1982年联合国维也纳第一届世界老龄化问题大会上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达到7%时,代表着该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而达到14%时,意味着以已经是老龄化社会。日本在1994年的时候就达到了14%。
作为亚洲第一个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日本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问题,特别是建立了一种以民族传统为基础、以法律制度为保障、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以收养型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区照顾系统为主体的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
(1)日本实行的国民年金制度,使日本所有达到65岁的老年人都能够领到养老金,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年金制度采取社会保险的方式,年金支出由国家财政负担三分之一,保险费用负担三分之二。这一制度在确保全体国民共同享受国民基础年金的同时又充分 发挥各类职业年金的补充作用,年金分为基础年金(国民年金)和职业年金两种,在职人员退休后可获得双重经济保障,即可从国民年金和职业年金中领取双份养老金,而家庭主妇、个体经营者和农民在65岁时,可从国民年金中领取养老金,从而得到最基本的经济保障。
(2)口本老年人家庭与社区结合的模式
口本是最后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工业化国家,却是全球老龄化进程最快、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据统计,2004年口本65岁以上老龄人口己占到总人 口的1 / 5c''。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及平均寿命的延长,口本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 严重。口本政府在基本解决了老年人的经济、医疗保障问题后,将目光投向了如 何更好地解决口益膨大的老年群体口常生活护理照料问题,并由此建立了以年金 一医疗一护理为核心的老年福利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中心、以社区老年服务为补 充的养老模式,目的就是减轻家庭负担,强化家庭关系。
① 以家庭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服务方式:
在日本,通过《老人福社法》《老人保健法》和《介护保险法》向老年人提供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生活护理等服务。
从服务方式来看,把居家、通所(定期去养老院)、短期入住养老院的护理服务称为“居家服务”;把长期入住养老院的护理服务称为“设施服务”;把帮助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体味生存价值、参与社会活动等的服务称为“预防性服务”。这三者构成了日本老年人福社、保健服务的三大支柱。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老年福利制度中的“居家服务”,既充分发挥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社会作用,又积极应对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核家族”现象突出等问题,充分发挥了社区老年服务的支撑作用,二者相得益彰,使老年人能够安心、健康地享受晚年生活的同时,有效地减轻了其家人的护理压力,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下面选取日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四种典型方式进行介绍。
(一)访问型服务
访问型服务又包括访问护理、夜间对应型访问护理、访问洗浴护理、访问看护、访问医疗康复、居家养老指导等多种形式。
访问护理是指工作人员按照事先拟定的访问计划定时拜访老年人家庭,提供日常生活照顾方面的服务。服务内容包括:1.洗浴、排便、饮食等;2.做饭、洗衣、扫除等;3.关于生活等方面的咨询并提供建议;4.其他有需要的生活上的护理。
夜间对应型访问护理是作为地区密切型服务之一新设立的项目,指工作人员夜间定期巡访、或收到通知后临时访问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
访问洗浴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去老年人家中为其提供洗浴服务,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工作人员会携带专门的洗浴设施以帮助老年人安全、舒适、顺利地完成洗浴。基于日本人习惯于每日洗浴的情况,为减轻家人的看护负担,这项服务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得以实施。
访问看护是指医疗看护人员访问老年人家庭提供病后疗养照顾和必要的辅助诊疗服务等。
访问医疗康复是指医院或诊所的理疗师访问病后需要理疗服务的老年人家庭,帮助老年人进行理疗康复运动,使其尽快达到日常生活自理的程度,}ht复身心健康。
居家养老指导是指对于难以定期去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人,医师、药剂师、营养管理师等上门访问,提供医疗方面的管理和指导。
要接受以上服务需要老年人本人或其家庭向相关部门申请并得到认定。关于服务费用,在介护保险的规定额度之内的话,本人仅需交纳实际发生费用的1o%,但是超出费用需本人承担。
(二)通所型服务
通所护理是指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定期去养老院等老年人服务中心接受相关的一系列服务,包括:1.洗浴、饮食方面护理;2.关于生活等方面的咨询并提供建议;3.健康状况的确认以及其他必要的生活方面的照顾;4.提供体能训练方面的服务。其目的是一方面要消除老年人的社会孤独感和维持身心机能,另一方面要减轻其家人体力、精神负担。
服务费用同访问型服务,此外个人需负担餐饮费和部分消耗型用品费用。
(三)短期入住型服务
短期入住型服务是指老年人短期间入住养老院等老年人服务中心接受相关的一系列服务,包括:1.洗浴、排便、饮食方面护理;2.其他生活方面的护理;3.体能训练方面的服务。其原因一是老年人身心状况不佳,需要专业护理;二是家人出现生病、婚丧事宜、出差等情况难以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时。目的同样是维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同时,尽可能减轻其家人身体和精神负担,谋求全社会福社的提高。
服务费用同样是基本费用的1成,以及餐饮费和额外发生费用。
(四)福利用品提供和改建住宅服务
这里所说的福利用品是指使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更为便捷的生活用品。老年人可以通过介护保险向福利中心借用的生活用品包括:轮椅、行动不便者专用床铺、预防褥疮用品、体位交换器、房间走廊扶手、步行器、步行辅助手杖、痴呆型老年人徘徊感知器、移动升降机等。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通过申请,经审查得到允许便可有偿借用以上用品。
福利中心的老年生活用品由专门管理人员负责,他们是具有介护福利士、保健师、看护师、理疗师等资格证书或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老年人借用福利用品时需同管理人员商谈,管理人员将设备的功能、使用方法、费用进行说明,如果借用人同意那么借贷关系成立。管理人员会检查该设备的功能、安全性和卫生状况,并根据使用人的具体情况调整规格,进行使用方法指导。
《介护保险法》规定:不适合借用的物品,如坐便器、特殊小便器、洗浴辅助用具、简易浴槽等要求使用者购买。但是,购买采用“偿还付费”制度,即:全额付费之后提交书面申请,在一年10万日元额度之内的话,可以返还费用的90% o
此外,老年人家庭在进行安装楼梯、走廊、浴室扶手、地板防滑改装、改换西式坐便器等必要改装工程时也可以利用“偿还付费”制度。
我国的借鉴
1建立社区服务与养老院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社区化在我国的广大地区己经成为一种现实,而城乡一体化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社区化也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传统的居家方式独门独院、四合院被打破,换来的是高楼大厦,面对中国城乡社区化的发展进程,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职能也成为了重要课题,社区可以利用自身的距离优势,为老年人的娱乐、体闲和文化享受提供越来越全面的服务措施。而且诸如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城市里建立针对老年人的大型健身、体闲、娱乐场,实际也是一种扩大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大社区”理念在实践中的应 用。
在我国居家养老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的便利条件,将优质养老院的派出机构建立在社区,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配套设施降低重复建设的成本,另外可以将老年人吸引到社养老机构,再配合居家养老,形成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国家各级养老机构为有益补充的新型居民养老模式。2建立老年人居家护理补贴制度
与口本情况相似,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计划生 育政策的实施,而导致的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 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 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建议借鉴口本经验,通 过向需要护理的家庭派遣家庭服务员,加强居家服务,一方面使传统家庭的护理 功能社会化,把家庭成员从繁重的老人护理当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使家庭成 员之间的情感得到维系。同时,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即根据一定的条件对护理自 家老人的人支付“补贴金”,从而把家庭护理与社会护理结合起来。.3加大养老院的社会化进程和监管力度
我国养老院普遍层次较低,服务不到位。小型养老院和国办养老院在市场竞 争中缺乏活力。国家应给予养老产业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甚至可以引进 外资,建立规模性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具有连锁性质的、和具有国内、国际一 流水准的养老机构,关闭一批小型机构,转型一批国有机构,加大国家投入和监 管力度,保持新型养老机构的连续性、可靠性和价廉性,为给老年人提供可以信 赖的服务奠定基础。
4培养为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5.4.1着力培养为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的专业人员
我国传统的养老机构中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大都是打工仔、家庭妇女、农村妇女或无业游民等。这些人文化素质偏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缺乏信誉保 证。究其原因,绝大部分人认为养老服务是伺候人的苦差事,社会地位低下,在 工作过程中逆反和抵触情绪极大,这些问题都成为了制约我国居家养老事业发展 的瓶颈,建议:
(1)建立上岗证书制度。在养老机构工作的服务人员,都要采取实名制,即 必须在养老机构登记并核实身份。其次在地方、全国实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考核 制度,要参与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凭证上岗,未 取得证书者不得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此项措施无疑增加了居家养老的成本,但成 本的增加不应该转嫁给需要服务的老年人,政府应当承担培训和考核费用,这种 做法可以保证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使老年人享受到更为放心和高质量的服
(2)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被服务老年人、老 年人家属,四者之间要保持及时、有效、全面的沟通和联系制度,做到有问题及 时反馈,有状况及时通报,有不满及时提出,有调整及时告知,使四者之间建立 一种畅通的沟通渠道,尤其在老年人家属和养老机构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监督 和沟通机制,是保证沟通链畅通的关键环节。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从业人员。对愿意从事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工作 人员,加大支持力度。政府要在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例如通过引进和购买先进 的设备,使服务人员不在直接面对“脏、乱、差”的服务对象,而是由机器面对,把服务人员从体力劳动者向体力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而使自尊心得 到保护;其次,国家和地方管理部门应在财政收入中拨出专项经费,提高居家养 老服务人员的待遇;最后,在养老机构和国家养老机构管理部门要大力弘扬家政 服务光荣的思想,在地方和全国树立先进,使老百姓了解居家养老,重新认识家 政服务人员,对他们的工作给予重新定位,从而扩大家政服务的候选从业人员队 伍,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工作素质。5.4.2建立以志愿服务为基础的服务队伍
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为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的队伍,成立 了专门的服务机构,并制定了为保障该项工作有效实施的具体法律制度,形成了 系列民间服务组织,诸如香港出现了为老年人福利服务的“义工”和“社工”,为了保障其服务质量,香港社会福利署义务工作统筹科及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常 年推出一系列义工培训及支援计划。因此,香港义工的专业化程度也很高,志愿 性程度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口本更是制定了系列法律制度,保障服务人员的应有 地位。通过国际比较可以看出我国要建立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志愿服务体系,从 而完善和构建一种我国的志愿服务队伍,将对我国的老年人福利事业发展大有裨 益。
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志愿服务体系发展滞后,首先是社会力量还缺乏有效的 动员,由于理念上的差异,我国缺乏社会志愿服务传统,要在短时间内做充分的 动员,形成一套完整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服务体系缺乏现实性。但可以在学历 层次和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具有相当人数规模的大学生和教师中,尝试创建 志愿服务体系,时机成熟以后再将这种模式推广到社会,建立各级在社区、厂矿 企业等多个层面的专门为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服务的志愿服务体系。
采取以下措施来建立健全为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的志愿服务体系:
(1)组建高校教师志愿服务团队。高校的服务职能是其重要的职能之一,教师是太阳下光辉的职业,而高校教师是教师队伍中学历层次最高,受教育时限 最长,空余时间相对较多的团体,在构建为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的志愿体系过程 中,高校教师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将自身所学、所长转化为为老年人服务的具 体实践,从而带动社会其他阶层发挥所长,为老年人社会福利志愿服务。
(2)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老年人社团。在高校中建立系列社团特别是志愿 服务类社团,而此类社团服务的重点对象当然是老年人,志愿服务类社团要定期 组织活动,深入到老年人家中为他们提供生活方面的各种服务,保持活动的长期 化、系统化,并逐步形成正常的“传、帮、带”机制,将好的经验传给低年级同 学,形成一种长效的志愿服务机制,为更多老年人解决社会生活问题。
(3)建立法律帮扶救助志愿团,即一种律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共同组成的 团队。该团队要有统一的章程和宗旨,其中重要的方面即为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实 现伸张正义。通过接待和了解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开展过程存在的问题,通过法 律途径向政府和人大有关部门提出法律制定建议,义务为老年人伸张正义,争取 合法权益,使老年人的社会福利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
(4)建立老年人自我志愿服务体系。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特定的 老年人来讲,能够参与对他人的志愿服务本身就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将有 能力的老人吸纳到我们广泛的社会志愿服务团体中,形成“老年人一老年人,老 年人一青年人,青年人一老年人”的系统多项志愿服务体系。
(5)少年、医生、公务员、企业职工、演艺人员都可以成为为老年人服务 的志愿者。我国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社团的能动性,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便利 条件,并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因势利导,如制定类似口本的《福利人才确保法》、《社会福利士及看护福利士法》,为福利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积极引导社会组 织建立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服务体系,保障其功能能够很好的发挥,规范其行为,鼓励民间组织自发组织和发起一批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团队,它们可以是临时团 队,也可以组成固定团队,还可以组成不同年龄段的团队,如中学生、小学生志 愿服务团;另外,组成专业方面的志愿团队,如吸纳医生、技术能手和其他各行 各业的员工,按照自身专业特点组成系列服务团队,形成一种组织得力、服务广 泛、人员结构丰富的长期与短期,专业化与非专业化的遍及各行各业,各个年龄 层次的全方位老年人志愿服务的全新格局。
总之,开发民间组织和社团为主体的社会志愿服务形式,为老年人志愿服务 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借鉴口本志愿服务体系采用的会员制,建立以 会员会费、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和自办实体创业为主的活动经费筹措。利用各方 面的优势提高我国志愿服务队伍的自我造血功能,从而为我国该项事业的发展提 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从根本上激发社会全体公民为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为 老年人服务的强烈愿望,调动人们心中最为可贵的“真、善、美”精神,调动全 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风气,将良好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服务体系向整个 社会推广,从而形成一个涵盖主体更多、内容更为广泛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1>政府政策引导下,建立企业为老年人住房福利服务的机制。我国要在 豆时间内实现为老年人服务的住房福利,又要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必须要发挥 交府的强制功能,政府可以利用强制性措施,规定企业在开发商品住宅的同时,签须建设一定量的老年人公寓,并以低价出租的方式出租给需要帮扶的弱势老年 羊体,采取就近服务的原则,为老年人提供一批老年人公寓,该措施可以解决政 守投入的不足,又能够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企业家的慈善心 泊社会责任感,既调节了不同群体的利益分配,同时也体现出社会强势群体对弱 今群体的帮扶,缓解了社会矛盾,也调节了利益分配。
(2>实施“家有老人优先配屋计划”。我国各地房屋拆迁工作普遍开展,而 L返迁房的分配上,可以适当向家有老年人的家庭倾斜,可以学习香港经验允许 X些家庭优先选择楼层,优先选择小区,优先选择房屋面积,在社会中弘扬一种 勺老人服务的风气,而且也能够激发年轻人悉心照料老年人的内在动力,也为他 ’抢」造更好照料老人的物质条件,在未增加政府投入的前提下,可以合理解决老 仁人的住房问题。
(3)因地制宜,兴办多层次的老年人公寓。我国应学习口本经验,有条件 的地区要建立公费老年人公寓,为老年人提供无偿服务;而针对有一定经济实力 的老年人群体,可以兴办自费公寓,为老年人提供高档服务;作为更多地区应在 普通住宅中,专门建造一批老年人单元、老年人楼层和老年人大院,一方面,该 做法没有增加任何建造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一批志趣相投的老年人集中起 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乐趣。根据老年人特点安装一定量的特殊马桶、灯具和其 他设施,在费用不变的情况下,满足老年人的需要。5.5.2构建老年人医疗护理新模式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各国在老年人医疗福利方面所追求的理念,也 体现出社会、国家、个人、社区等对老人的最为实际的福利,瑞典由于经济基础 比较雄厚,在老年人医疗护理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体系,而且政府投入逐年 增加,惠及人口也不断增长,体现出较高的福利待遇;英国设立了“轮换医院” 制度,该措施既缓解了医院医疗设施的紧张问题,又为老年人医疗护理和回家享 受天伦之乐提供了便利,该国还引入了社会工作者为老年人医疗服务的机制,调 动了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在世界各国老年人医疗服务事业不断推进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应从中汲取有 益营养,结合我国该项事业的实际开创为老年人医疗服务的新局面。
(1)建立全方位为老年人医疗服务的专业工作团队。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事 业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它不仅是政府和家属的责任,更是社会各个层面个体的一 种责任。我国应合理参考英国和新加坡的医疗发展模式,建立一种政府、医护人 员、家庭、社会工作者、社区等多层次为该项事业服务的工作体系,政府主要负 责政策引导、框架构建、制定法律、弘扬先进;医护人员要提高服务质量,拓展 服务门类,因势利导,为老年人提供特色服务,它是基础环节;家庭要为老年人 创造更为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良好的照料关怀,它是重要因素;社会工作者主要充 当连接四者的纽带作用,在其中穿针引线,不断发挥局部之和大于整体的效能,保证老年人的医疗福利落到实处。
(2)深化对医疗服务的认识和理解,拓展其内涵和外延。我们传统理解的 老年人医疗主要是老年人患病后的康复医疗,但是这仅是医疗服务的狭义层面,而包含着康复医疗、卫生保健、家庭照料、心理健康、休闲调养、临终关怀等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要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和市场规律,通过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激励政策,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养老服务业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