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社会福利机构民办公助办法
湖北省社会福利机构民办公助办法(试行)
发布机构:市民政局 索 引 号:01123630-x/2010-00061
生成日期:0000-00-00 文 号: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关键字:
为充分调动、有效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和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维护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社会福利机构民办公助的重要意义
社会福利机构民办公助,是指我省现阶段在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过程中,国家投资以外的各种社会力量(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和外资)在我省境内投资举办的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弃婴提供的养护、康复、托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设施、场所和服务项目,由各级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和办法给予多种形式的鼓励性和引导性的资助。这是我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选择。它顺应了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发展趋势带来的社会福利服务供需严重失衡的矛盾,加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事业,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努力构建和谐湖北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福利机构民办公助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按照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以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会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打破过去单纯依靠国家包办社会福利的旧体制,走出一条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我省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
三、社会福利机构办民公助的具体办法
(一)政策支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是我省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应在政策上、资金上、物质上给予鼓励和支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应享受与国办、集体办社会福利机构同等的政策待遇。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组人民政府要将民办社会福利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投入一部分资金资助民办社会福利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促进我省社会福利事业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各级民政部门筹集的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应拿出一定的比例,根据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规模、床位、投资额等因素,给予相应的资助。
各级慈善机构通过开展社会捐赠和慈善活动筹集的慈善资金,应拿出一部分用于资助改善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设施设备和供养人员的生活。
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可以接受捐赠,公开募捐应经主管民政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所有捐赠款物的使用,应尊重捐赠人的意向。捐赠人没有明确意向的,应用于改善自身设施设备条件和服务对象的生活。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决定》中的优惠减免政策适用于民办福利机构。
民政部门要对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加强指导、监督与管理。对发展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要统筹规划,保证地域分布合理,防止某些地区福利机构过于集中,造成资源浪费;对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审批发证要快捷便利;对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要加强岗前培训、执证上岗、定期培训。
(二)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包括无偿支助和有偿支助。
1、无偿资助。指政府对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给予无需偿还的资金资助。按照民办福利机构规模、床位、投资额等要素,由政府无偿给予相应的资金,即政府购买床位给“三无”对象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的福利设施。
2、有偿资助。有偿资助又分限期资助和不限期资助。
(1)限期资助。指政府投入部分资金,支持民办福利机构,周转3—5年,周转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周转期满后,政府收回资金再投入兴建社会福利设施。
(2)不限期资助。民办福利机构政府投入资金,按低于货款利息收取资金占用费,待福利机构停办时收回资金。
(三)物质支持。指提供棉衣、棉被、捐物及其它物质与民办福利机构。同时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社会氛围。要多宣传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节假日领导机关要到民办福利机构慰问老人和工作人员,扩大其社会影响,提高其政治地位。民政部门要依照法规服务、管理好民办福利机构,促使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湖北省社会福利机构公办民营指导意见(试行)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我省社会福利机构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社会福利社会化总体要求,现就湖北省社会福利机构公办民营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推进社会福利机构公办民营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政事分离”的总体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改革、改组国办社会福利机构。总体目标是:通过公办民营改革,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社会福利机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实现全省社会福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办民营的主要形式
公办民营就是将社会福利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将经营权以承包、租赁、出让、委托经营、参股等方式转交给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以及外资等市场主体,由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公办民营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承包经营:即在不改变社会福利机构产权性质的前提下,将福利机构承包给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等市场主体经营。
(二)租赁经营:即将社会福利机构的使用权租赁给市场主体经营。经营者凭借自己的经营才能获取经济效益,并利用经营的收益支付福利机构的租赁费用。
(三)部分产权转让:即将福利机构的房屋使用权租赁,将内部设备设施和一些易耗品等资产的产权,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有偿转让给各类市场主体。
(四)委托经营:即将福利机构委托给各类市场主体全权经营管理。
(五)股份制改造:对社会福利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国办福利机构参与管理、分享股权,形成产权多元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格局,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实现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经营管理。
三、基本程序
(一)制定方案。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经职代会同意后,报同级民政部门批准。
(二)资产评估。对拟实施公办民营的社会福利机构要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
(三)发布公告。要在一定范围内将包括社会福利机构公办民营的方案在内的相关内容进行公告,以增加改革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四)招标投标。社会福利机构实施公办民营时,一律实行招投标制度,进行公开竞争,由市场来选择经营者。
(五)办理变更手续。社会福利机构公办民营后,应按要求到当地民政及有关部门办理社会福利机构的变更手续。
(六)注册登记。福利机构经营者持由民政部门办理的变更手续和有关材料,到相关部门办理法人注册登记手续,经确认后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四、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福利机构的公办民营改革,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要成立专班,充实力量,以确保这项改革得以顺利实施。
(二)搞好分类指导。要根据社会福利机构的不同情况,指导其选择合适的改革方式,因地制宜,坚决避免和克服“一刀切”等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
(三)严格规范操作程序。所有公办民营改革,都必须严格依法依章进行,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凡违背改革程序的,有关部门负责令其整改,拒不整改的,将不得办理相关变更手续。在改革过程中出现违法违纪行为的,将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妥善安置有关人员。要参照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积极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妥善安置和分流原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职工队伍的稳定。
(五)加强对改革后福利机构的管理。改革后的社会福利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保持其社会福利机构性质,不能改作他用;要指导和调控改革后福利机构的服务收费标准,防止随意提价;要在科学合理评估经营收益的基础上,引导经营者扩大福利机构发展;要保障“三无”对象的合法权益;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各地社会福利机构公办民营的进展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民政部门报告。
第二篇: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资助试行办法
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资助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扶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健康发展,规范政府对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资助,根据民政部《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2005〕170号)和《广东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依法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或运营,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各类非营利性民办社会福利机构。
政府投资兴建并委托社会力量经营管理的社会福利机构适用本办法。
社会力量与政府合作举办,社会力量出资比例不小于50%(含50%)的福利机构适用本办法。
各级编制部门批准成立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区民政部门是资助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主管部门,按照权限分级负责资助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工作。
市、区民政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分别组成资助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评审机构,负责资助项目的评审。
第二章 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运营资助
第四条 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收住深圳户籍的老人、残疾人和孤儿,经评估,入住满三个月人员实际使用的床位数,按照下列标准给予运营资助:
(一)特级、一级护理的,每月每张床位补贴200元;
(二)二级护理的,每月每张床位补贴150元;
(三)三级或其他一般护理的,每月每张床位补贴100元。
第五条 运营资助所需经费,按照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收住对象的户籍所在地划分,由市福利彩票公益金和区财政资金各按50%比例负担。
第六条 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申请运营资助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一)在本市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依法办理法人登记手续后执业满12个月;
(二)取得组织机构代码证;
(三)开立了专门的机构银行账户;
(四)消防验收合格;
(五)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员工取得《健康检查证明》;
(六)有持会计资格证书的财务人员;
(七)检查合格(《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年检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年检);
(八)入住老人、残疾人有以下档案资料:入住协议书、身份证与户口簿复印件、标准照片、健康检查资料、送养人(监护人)资料及联系方式;孤儿有民政部门的委托抚养协议;
(九)申请资助当年内无重大责任事故;
(十)符合《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规定》、《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或《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规定的要求。
第七条 申请资助的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向其开办地的区民政部门提出运营资助申请。提出申请时,申请机构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运营资助申请表》(样表见表1)一式三份。
(二)本办法第六条第(一)至第(十)项所列条件的证明文件(验原件,复印件三份),其中第九款需填写《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自查报告》(样表见表2)。自查结果应当在机构内公示七日以上,接受服务对象的评议与监督。福利机构应保存好调查的相关凭据,如调查问卷、调查记录等,以备检查。
(三)由政府兴办,社会组织或个人采取承包、租赁、合营等方式与政府合作运营的社会福利机构,应当提供产权人与运营者签订的有效协议的复印件。其他产权与运营权分离的情况比照以上规定办理。
第八条 区级评审机构按照本办法的资助范围、对象及要件对申请机构进行评审,并在申请机构提交的《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运营资助申请表》上签署初审意见后,每季度汇总申请材料,分别于季度末报送市民政局。
第九条 市级评审机构对各区上报的申请机构进行评审。对符合条件的,给予资助。不符合条件的,在申请表格上签署意见后,退还区民政部门。
第十条 经评审符合资助条件的,市财政委员会会同市民政局按照每半年核定的资助资金,拨付至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区财政局,并由区财政局连同本级财政负担资金一同拨付至民办社会福利机构。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终止给付相应的运营资助;已经给付的,应予以追回或在下一次申请时相应调减:
(一)收住对象死亡的;
(二)收住对象终止服务协议的;
(三)其他与收住对象终止服务的情形。
第十二条 运营资助资金应当用于下列用途:
(一)设施设备的购置、维护与运行;
(二)工作人员的培训,社会工作者的聘用;
(三)有益于改善服务对象生活质量的项目。
第三章 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新增床位资助
第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新增床位包括新建和改扩建新增床位。
新建的新增床位是指房屋及配套场所为新建的新增的床位;改扩建的新增床位是指在原有房产基础上改造而成或扩大规模的新增床位。已经执业的民办社会福利机构通过新建房屋而增加的床位按新建的新增床位的资助标准执行。
新增床位不含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因更名、转接、移交等原因所引起的床位变化。
第十四条 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每新增一张床位的资助额度为1.5万元,每年3000元,最长资助期限为5年。所需资金由市福利彩票公益金和区财政资金各按50%的比例给予资助。各区财政可视财力状况加大对该项经费的投入。
第十五条 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申请新增床位资助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法人登记之日起满六个月;
(二)符合第六条第(二)至
(六)项规定;
(三)检查合格(《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年检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年检,新建的民办社会福利机构除外);
(四)涉及立项、规划、建设、排污、审计、物价等事项的,应有相应的立项许可、验收报告、审查意见书、许可证等证明文件;
(五)床位面积、设施设备、活动场所等符合国家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要求等规定;
(六)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租赁场地经营的,场地租赁期限在8年以上。
第十六条 申请资助的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向其所在地的区民政部门提出新增床位资助申请,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新增床位资助申请表》(样表见表3)一式三份;
(二)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到第(三)项的证明文件(验原件,复印件三份);
(三)填写《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新增床位审核表》(样表见表4)一式三份;
(四)填写《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实地勘察报告》(样表见表5)一式三份;
(五)新建的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还需提交新建房屋所涉及土地的产权与使用权证明,以及新建房屋的立项、验收和产权证明文件;改扩建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还需提交改扩建以前房屋的产权与使用权证明,改扩建房屋的立项、验收和产权证明文件。
第十七条 区级评审机构按照资助范围、对象及要件对申请机构进行评审,并实地勘查后在申请机构提交的《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新增床位资助申请表》、《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新增床位审核表》和《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实地勘察报告》上签署初审意见后,报送市民政局。
第十八条 市级评审机构对各区上报的申请机构进行评审。对符合条件给予资助的,列入下一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计划,并由市财政委员会会同市民政局,拨付至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区财政局,由区财政局连同本级财政负担资金一同拨付至民办社会福利机构。
第十九条 新增床位资助金可用于房屋的新建、改扩建及维修、设施设备的购置及其他有益于改善入住对象生活质量的项目。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申请机构在申请资助、接受核查时,必须提供真实、有效、完备的数据、资料和凭证,如有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的行为,一经查实,取消其被资助资格;对已经拨付的资助金予以追缴,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擅自改变设施的使用性质、利用机构房产从事核准服务范围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挪用资助资金或违反资助协议规定的,取消其享受资助的资格;对已经拨付的资助金予以追缴,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市、区民政、财政等部门每年要对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市、区审计部门根据审计管辖范围,组织安排对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对违反使用规定的,要立即提出整改要求。情节严重的,缓拨、停拨补贴资金,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市民政部门根据全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全市社会福利设施设置规划,各区需按照相关要求,加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第二十四条 各区可以在本办法资助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加大资助力度。具体办法报市民政局备案。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二○一一年四月一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期限届满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修订。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局、市财政委员会负责解释。
附表:
1.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运营补贴申请表
2.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自查报告
3.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新增床位资助申请表
4.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新增床位审核表
5.深圳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实地勘察报告
第三篇: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1999年12月30日民政部令第19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福利机构是指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社会福利性质,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社会福利机构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第五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社会福利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对社会福利机构进行管理、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 审 批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需要,制定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
社会福利机构的设置应当符合社会福利机构的设置规划和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
第七条 依法成立的组织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以下称申办人)凡具备相应的条件,可以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举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筹办申请。
第八条 申办人申请筹办社会福利机构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申办人的资格证明文件;
(三)拟办社会福利机构资金来源的证明文件;
(四)拟办社会福利机构固定场所的证明文件。
申办人应当持以上材料,向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民政部门进行审批。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华侨以及国外的申办人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举办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筹办申请。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外经贸部门审核。
第九条 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根据当地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和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进行审查,作出同意筹办或者不予同意筹办的决定,并将审批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办人。
第十条 经同意筹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具备开业条件时,应当向民政部门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
第十一条 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机构,应当符合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下列基本标准:
(一)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必备的生活设施及室外活动场地;
(二)符合国家消防安全和卫生防疫标准,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三)有与其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开办经费;
(四)有完善的章程,机构的名称应符合登记机关的规定和要求;
(五)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务人员应当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护理人员、工作人员应当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第十二条 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书面报告;
(二)民政部门发给的社会福利机构筹办批准书;
(三)服务场所的所有权证明或租用合同书;
(四)建设、消防、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的验收报告或者审查意见书;
(五)验资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
(六)机构的章程和规章制度;
(七)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名单及有效证件的复印件以及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证明。
(八)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 民政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所报文件进行审查,并根据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进行实地验收。合格的,发给《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不合格的,将审查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办人。第十四条 申办人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后,应当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第三章 管 理
第十五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与服务对象或者其家属(监护人)签定服务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以孤儿、弃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福利机构,必须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共同举办;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孤儿或者弃婴时,应当经民政业务主管部门逐一审核批准,并签订代养协议书。
第十六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
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应当张榜公布,并报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提交本的工作报告和下一的工作计划。
第十八条 社会福利机构中不具备上岗资格的护理人员、特教人员应当接受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第十九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其收益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分配使用,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条 社会福利机构的资产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社会福利机构将其所属的固定资产租赁或者转让时,须经民政部门和登记机关同意后,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开展捐赠活动。不得接受任何带有政治性等附加条件的捐赠。
第二十二条 社会福利机构在对外交往中应当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 社会福利机构变更章程、名称、服务项目和住所时,应当报民政部门审批。更换主要负责人,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社会福利机构分立、合并或者解散,应当提前3个月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报送有关部门确认的清算报告及相关材料,并由民政部门报请当地政府对其资产进行评估和处置后,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定期对社会福利机构的工作进行检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民政部门对社会福利机构的审批和年检工作实行政务公开,有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社会福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根据情况给予警告、罚款,直至建议登记管理机关取缔或者撤销登记,并按管理权限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国家关于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侵害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
(二)未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擅自执业的;
(三)年检不合格,限期整改后仍不合格的;
(四)进行非法集资的;
(五)未办理变更手续,其活动超出许可范围的;
(六)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执业的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的6个月内,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提出申请,补领《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
第二十九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文章来源:http://免费发布法律问题 咨询请
点击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1999年12月30日民政部令第19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会福利机构是指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社会福利性质,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社会福利机构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第五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社会福利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对社会福利机构进行管理、监督和检查。第二章审批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需要,制定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
社会福利机构的设置应当符合社会福利机构的设置规划和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
第七条依法成立的组织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以下称申办人)凡具备相应的条件,可以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举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筹办申请。
第八条申办人申请筹办社会福利机构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申办人的资格证明文件;
(三)拟办社会福利机构资金来源的证明文件;
(四)拟办社会福利机构固定场所的证明文件。
申办人应当持以上材料,向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民政部门进行审批。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华侨以及国外的申办人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举办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筹办申请。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外经贸部门审核。
第九条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根据当地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和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进行审查,作出同意筹办或者不予同意筹办的决定,并将审批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办人。
第十条经同意筹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具备开业条件时,应当向民政部门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
文章来源:http://免费发布法律问题 咨询请
点击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第十一条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机构,应当符合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下列基本标准:(一)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必备的生活设施及室外活动场地;
(二)符合国家消防安全和卫生防疫标准,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三)有与其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开办经费;
(四)有完善的章程,机构的名称应符合登记机关的规定和要求;
(五)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务人员应当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护理人员、工作人员应当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第十二条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一)申请《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书面报告;(二)民政部门发给的社会福利机构筹办批准书;(三)服务场所的所有权证明或租用合同书;
(四)建设、消防、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的验收报告或者审查意见书;(五)验资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六)机构的章程和规章制度;
(七)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名单及有效证件的复印件以及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证明。
(八)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民政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所报文件进行审查,并根据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进行实地验收。合格的,发给《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不合格的,将审查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办人。
第十四条申办人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后,应当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第三章 管 理
第十五条社会福利机构应当与服务对象或者其家属(监护人)签定服务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以孤儿、弃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福利机构,必须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共同举办;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孤儿或者弃婴时,应当经民政业务主管部门逐一审核批准,并签订代养协议书。
第十六条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
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应当张榜公布,并报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提交本的工作报告和下一的工作计划。
第十八条社会福利机构中不具备上岗资格的护理人员、特教人员应当接受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第十九条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其收益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分配使 文章来源:http://免费发布法律问题 咨询请
点击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用,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条社会福利机构的资产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社会福利机构将其所属的固定资产租赁或者转让时,须经民政部门和登记机关同意后,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社会福利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开展捐赠活动。不得接受任何带有政治性等附加条件的捐赠。
第二十二条社会福利机构在对外交往中应当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社会福利机构变更章程、名称、服务项目和住所时,应当报民政部门审批。更换主要负责人,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社会福利机构分立、合并或者解散,应当提前3个月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报送有关部门确认的清算报告及相关材料,并由民政部门报请当地政府对其资产进行评估和处置后,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定期对社会福利机构的工作进行检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民政部门对社会福利机构的审批和年检工作实行政务公开,有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社会福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根据情况给予警告、罚款,直至建议登记管理机关取缔或者撤销登记,并按管理权限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国家关于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侵害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
(二)未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擅自执业的;(三)年检不合格,限期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四)进行非法集资的;
(五)未办理变更手续,其活动超出许可范围的;(六)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执业的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的6个月内,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提出申请,补领《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第二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前言
为了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维护残疾人权益,促进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民政部人教科字〔2000〕第24号文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服务;4.管理;5.设施设备;6.其他。
本规范由民政部人事教育司归口管理,授权主要起草单位负责具体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
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民政部假肢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常宗虎、王喜太、蔡卫义、刘志泉、余制波、李浩、陈友富。
1 总则
1.1 为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规范化管理,维护残疾人权益,促进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为残疾人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
1.3 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宗旨是: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残疾人基本权益,帮助残疾人适应社会,促进残疾人自身发展。
1.4 本规范所列各种条款均为最低要求。
1.5 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1 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 for Disabled Persons为肢体、智力、视力、听力、语言、精神方面有残疾的人员提供康复和功能补偿的辅助器具,进行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承担教育、养护和托管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3 服务
3.1 膳食
3.1.1 有主管部门颁发了卫生许可证的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食堂,配备厨师和炊事员。
3.1.2 厨师和炊事员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严防食物中毒。
3.1.3 注意营养、合理配餐,每周有食谱。根据残疾人的需要或医嘱要求,制作普食、软食、半流食、流食及其它饮食。
3.1.4 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送饭到居室,根据需要喂水喂饭。清洗消毒餐具。
3.1.5 每月召开1次膳食管理会,征求智力正常的残疾人及其他残疾人家属的意见,满意率达到80%以上。
3.1.6 照顾不同残疾人的饮食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3.2 护理
3.2.1 每天清扫房间1次,室内应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
3.2.2 为供养人员提供干净、得体的服装,并定期换洗。夏季经常换洗,其它季节每周1次。
3.2.3 整理床铺。
3.2.4 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
3.2.5 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穿衣、脱衣。
3.2.6 协助残疾人洗澡,夏季每周2次,其它季节每周1次;协助残疾人理发,每月1次;协助残疾人洗头,修剪指甲。口腔护理清洁无异味。
3.2.7 毛巾、洗脸盆应经常清洗,便器每周消毒1次。
3.2.8 协助残疾人上厕所排便。
3.2.9 为行走不便的残疾人配备临时使用的拐杖、轮椅车和其它辅助器具。
3.2.10 Ⅰ°褥疮发生率低于5%,Ⅱ°褥疮发生率为零,入院前发生严重低蛋白血症,全身高度浮肿、癌症晚期、恶液质等患者除外。对因病情不能翻身而患褥疮的情况应有详细记录,并尽可能提供防护措施。
3.2.11 视天气情况,每天带残疾人到户外活动1小时。
3.2.12 帮助住院残疾人办理到异地的车船票。
3.2.13 特别保护女性智残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权益不受侵犯。
3.2.14 对患有传染病的残疾人要及时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对其隔离、治疗,以既不影响他人又尊重病患残疾人为原则。
3.2.15 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视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3.3 康复
3.3.1 肢体残疾人
3.3.1.1 根据残疾人要求和实际情况,为其提供、装配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并经国家相关产品监督检测部门检验合格的各种假肢与矫形器、轮椅车、助行架、拐杖、内脏托带及其它康复和功能补偿的辅助器具,进行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
3.3.1.2 为肢残人提供熟练的护理服务,对残肢肿胀、皮肤感染、溃疡等常见残肢病提供规范化的医疗服务,对残肢状况不良的残疾人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和康复评定。
3.3.1.3 对个别残肢需要修整或患有难治残肢病的残疾人经其本人和家属同意后,及时送医院治疗。
3.1.1.4 对装肢前需要进行残肢训练的截肢者,应有康复训练人员一对
一、有计划地进行增大残肢肌力和活动范围的功能训练。
3.1.1.5 装肢后,应有专职人员对残疾人进行矫正行走姿势的步态训练,并做好评估记录。
3.3.2 智力残疾人
3.3.2.1 利用传统疗法(如针灸)、物理疗法(各种理疗设备)对智残人进行康复治疗。
3.3.2.2 通过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手工作业训练,对智残人进行智力训练。
3.3.2.3 利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对智残者进行肢体训练。
3.3.3 盲聋哑人
3.3.3.1 利用传统疗法(如针灸)、物理疗法(各种理疗设备)对盲聋哑人进行康复治疗。
3.3.3.2 利用语言治疗和矫正训练设备进行听力训练、语言训练。
3.3.4 精神病人
3.3.4.1 按照康复计划和个人康复方案实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并及时进行康复评估。康复参训率达到90%以上,康复有效率达到85%以上。
3.3.4.2 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技能训练,为安置康复期精神病人就业及参加生产劳动创造条件。
3.3.4.3 定岗康复项目不得少于8个,每个项目必须有专职人员指导精神病人康复。
3.4 辅助器具装配
3.4.1 提供服务前应详细了解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致残原因,并对所了解的情况进行认真记录,应具有个人资料卡和处方单。
3.4.2 为残疾人提供有关假肢与矫形器及其它康复和功能补偿辅助器具的样品、适应范围、使用说明、残肢护理、产品维护等知识的咨询服务,询问、回答残疾人问题热情、耐心、准确、周到。
3.4.3 明码标价,公开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标准,主动向残疾人介绍产品的品种、结构、档次和性能,并与残疾人签订包含按时交货、产品合格和保修、包换、包退内容的服务协议书。
3.4.4 按照处方要求选配假肢、矫形器及其它康复和功能补偿辅助器具的零部件,对备件、半成品加工、组装等工序有严格的质量检验。
3.4.5 残疾人试样时,注意听取其意见,悉心告知和指导使用方法,并做好试样结果纪录;对装配不适当的地方及时修改后再行试样,直至符合残疾人的生理、病理要求。3.4.6 正式交付残疾人的假肢、矫形器及其它康复和功能补偿辅助器具产品,应经注册执业假肢与矫型器制作师检验和签字,盖有合格证章,并经残疾人或其家属签字认可。
3.5 心理
3.5.1 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自愿参加公益活动提供服务或给予劳动的机会。组织有活动能力的残疾人每季度参加1次公益活动。
3.5.2 每周组织残疾人开展1次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集体性文娱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3.5.3 与智力健全和部分健全的残疾人每天交谈10分钟以上,并作好谈话周记。精神病人酌情处理。及时掌握每个残疾人的情绪变化,对普遍性问题和极端的个人问题集体研究解决,保持残疾人的自信状态。
3.5.4 经常组织残疾人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不定期开展为残疾人送温暖、送欢乐活动,消除残疾人的心理障碍。帮助残疾人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努力营造和睦的大家庭色彩,基本满足残疾人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需要。
3.6 其它
3.6.1 卫生保健人员定期查房巡诊,每天1次。
3.6.2 为残疾人定期检查身体,每年1次。
3.6.3 医务人员护理定期定时。
3.6.4 组织智力健全和部分健全的残疾人每月进行1次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自我护理知识的学习。
3.6.5 定期或不定期地做好休养区和院内公共场所的消毒灭菌工作。
3.6.6 对采用药物维持治疗三年以上、病情稳定的“三无”未婚精神病人,当其申请结婚时,如符合法律规定,视情况为他们提供登记结婚和有效避孕的方便条件。
3.6.7 对基本康复并已办理出院手续的精神病人和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智残人,负责向所送单位或街道推荐其就业,并按有关政策提出享受国家财政扶持、减免税收等生产自救优惠政策的建议。4 管理
4.1 机构证书和名称
4.1.1 提供《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和法人资格证书,并悬挂在醒目的地方。
4.1.2 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名称,必须根据收养对象的健康状况和机构的业务性质,标明肢残人社会福利机构、智残人社会福利机构、聋哑人社会福利机构、精神病人社会福利机构或综合性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等。由国家和集体举办的,应冠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县级市、市辖区)、乡(镇)行政区划名称,但不再另起字号;由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应执行《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4.2 人力资源配置
4.2.1 城镇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主要领导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4.2.2 城镇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应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社会工作类专业毕业的专、兼职社会工作人员,1名专职康复人员。肢残人和盲聋哑人社会福利机构,应按床位数配备国家认定的相应数量的医疗及康复护理人员。精神病人社会福利机构医护人员的配备,按卫生部门有关要求执行。其他人员的数量以能满足服务对象需要并能提供本规范所规定的服务项目为原则。
4.2.3 肢残人社会福利机构,10人以下的单位,具有符合规定并注册登记的执业假肢、矫形器制作师应达到生产装配人员的30%;10人以上的单位,具有符合规定并注册登记的执业假肢、矫形器制作师不得少于3名;生产、加工部门配有工程系列中等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生产、装配部门的职工应符合上岗条件和国家假肢制作装配工、矫形器制作装配工的各级工种要求。
4.2.4 主要领导应接受社会工作类专业的培训。各专业工作人员应具有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国家承认的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无专业技术职务的护理人员应接受岗前培训,经省级以上主管机关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
4.3 制度建设
4.3.1 有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的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规章制度。
4.3.2 有与入院残疾人或其亲属、单位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入院协议书。
4.3.3 有简单介绍本机构最新情况的书面图文资料。其中须说明服务宗旨、目标、对象、项目、收费及服务使用者申请加入和退出服务的办法与发表意见的途径、本机构处理所提意见和投诉的承诺等。这类资料应满足服务对象使用。
4.3.4 有可供相关人员查阅和向有关部门汇报的长中短期工作计划、定期统计资料、总结和评估报告,以及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的相应对策。
4.3.5 认真检查、详细了解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致残原因,规范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诊疗计划和康复评估记录,并长期保存。
4.3.6 有全部工作人员、管理机构和决策机构的职责说明、工作流程及组织机构图。
4.3.7 有工作人员工作细则和选聘、培训、考核、任免、奖惩等相关管理制度。
4.3.8 严格执行有关外事、财务、人事、捐赠等方面的规定。
4.3.9 各部门、各层级应签订预防事故的责任书,确保安全,做到全年无重大责任事故。
4.3.10 护理人员确保各项治疗、护理、康复措施的落实,严禁发生事故。
4.3.11 服务项目的收费按照当地物价部门和民政部门的规定执行,收费项目既要逐项分计,又要适当合计。收费标准应当公开和便于查阅。
4.3.12 有工作人员和入院残疾人花名册。入院残疾人的个人资料除供有需要知情的人员查阅外应予以保密。
4.3.13 严防智残人和精神病人走失。为智残人和精神病人佩戴写有姓名和联系方式的卡片,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以便病人走失后的查找工作。
4.3.14 对病情不稳定的精神病人有约束保护措施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措施。
4.3.15 有智力健全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参与机构管理的管理委员会。
4.3.16 对长期住院的“三无”精神病人的个人财产应予以登记,并办理有关代保管服务的手续。
4.3.17 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须佩证上岗。
5 设施设备
5.1 日常设施设备
5.1.1 残疾人居室的单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双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4平方米;三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8平方米;合居型居室每张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
5.1.2 根据残疾人的实际需要配备居室设施,应配设单人床、床头柜、床头铃、衣柜、衣架、毛巾架、褥子、被子、毯子、床单、被罩、枕芯、枕套、枕巾、时钟、洗脸盆、暖水瓶、痰盂、病床便盆、尿壶、废纸桶、床头牌、鞋拔等。
5.1.3 室内家具、各种设备应无尖角凸出部分。
5.1.4 饭厅应配设餐桌、坐椅、时钟、公告栏、废纸桶、窗帘、消毒柜、洗漱池、防蝇设备等。
5.1.5 洗手间及浴室至少应配备安装在墙上的尿池、坐便器、卫生纸、卫生纸专用夹、废纸桶、淋浴器、坐浴盆或浴池、防滑的浴池垫和淋浴垫、浴室温度计、抽气扇等。
5.1.6 有必备的洗衣设备。应有洗衣机、熨斗等。
5.1.7 有供残疾人阅读、写字、绘画、娱乐的场所。该场所应提供图书、报刊、电视机和棋牌。
5.1.8 有适合残疾人使用的健身、康复器械和设备的康复室和健身场所。5.1.9 院内有固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做到预防、医疗、康复、培训四位一体。
5.1.10 有接待来访的场所。接待室配备桌椅、纸笔及相关介绍材料。
5.1.11 室外活动场所达到15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60%。
5.1.12 公共区域应设有明显标志,方便识别。
5.1.13 必须根据残疾人健康情况准备足够的医疗设备和物资,应有急救药箱和轮椅车等。不设医务室或相关医疗力量不足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应与专业医院签订合同。合同医院必须具备处理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内各种突发性疾病和其它紧急情况的能力,并能够承担残疾人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诊疗任务。
5.1.14 有1部可供入院残疾人使用的公用电话。
5.1.15 及时解决消防、照明、报警、通讯、取暖、降温、排污等设施和生活设备出现的问题,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证其随时处于正常状态。
5.1.16 保证水、电供应,冬季室内温度不低于16℃,夏季不超过28℃。
5.1.17 生活环境安静、清洁、优美,居室物品放置有序,顶棚、玻璃、墙面、地面、桌面、窗台洁净。
肢体残疾人
5.2.1 基本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其中,残疾人接待室面积达50平方米以上;体疗室、理疗室和康复训练室的总面积达80平方米以上;残疾人使用假肢的步态训练室,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残疾人出入的场所应符合无障碍设计的标准。
5.2.2 居室应配设单人床(床上根据需要配设防褥疮的特殊装置)、床栏杆或固定在床上的用于肢残人自我起立的栏杆、床头铃、床头牌、枕芯、枕套、枕巾、被子、褥子、毯子、床单、被罩、残肢支撑架、手杖架、肘拐和腋拐架、床头柜、凳子和站立椅、衣柜、衣架、毛巾架、窗帘及其开关器、高度为坐姿可及的电源开关等照明控制辅助器具、洗脸盆、暖水瓶、痰盂、废纸桶、时钟、梳妆镜、鞋拔等,并根据需要为下肢瘫痪的残疾人配置尿吸收器具及其固定用具和尿收集用具。
5.2.3 有工作人员与肢残人一对一的测量、取型室,室内备有更衣、冲洗及保暖、通风设备。
5.2.4 步态训练室配有平行杠、照姿镜、体操垫、肋木、训练用扶梯、步行训练器、助行器、自行车训练器等器械。
5.2.5 理疗室应备有蜡疗、红外线、音频电疗、磁疗、超短波、超声波、微波治疗机等设备和弹力服、抗水肿袜套等器具,体疗室应备有肋木、蹦床、体操垫、平衡板、牵引器等器具。
5.2.6 生产装配假肢和矫形器所需的测量、取型、预制件加工、组装、试样修理等各工序设备、车间配备齐全。
5.2.7 配有机械加工车间(生产装配电动手或肌电手的还需有电器加工车间),可进行假肢和矫形器及其它装饰假体、轮椅车等产品零部件的生产或修配。
5.2.8 接待残疾人的客房至少有16张床位。
5.2.9 卫生间内安装在墙上的尿池和坐便器上应装配扶手。
5.2.10 浴室内应配备防滑的浴池垫、淋浴垫和带子等。
5.2.11 在公共区域放置可用于入厕和淋浴的坐便椅,数量应满足在院残疾人的使用。
5.3 智力残疾人
5.3.1 基本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以上。其中残疾人接待室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病房床位在20张以上,病房每床占用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全院残疾人活动空间不少于100平方米。
5.3.2 居室应配设单人床(床上根据需要配设防褥疮的特殊装置)、床栏杆、床头铃、枕芯、枕套、枕巾、被子、褥子、毯子、床单、被罩、床头牌、床头柜、衣柜、衣架、毛巾架、窗帘及其开关器、时钟、洗脸盆、痰盂、废纸桶、鞋拔等,并根据需要为尿失禁的智残人配置尿吸收器具及其固定用具和尿收集用具。
5.3.3 院内环境和所有设施必须符合残疾人行动和休闲的特点,绿化面积达到60%以上。
5.3.4 设有康复治疗室和智能训练室。
5.3.5 备有日常生活训练用具、训练用垫和床、沙袋、哑铃等运动治疗设备。
5.4 盲聋哑人
5.4.1 基本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其中残疾人接待室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病房床位在20张以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
5.4.2 设有康复治疗室和语言训练室。
5.4.3 备有声音记录器、非语言交流写字画板、助听器、电视机、VCD等基本训练设备。
5.5 精神病人
5.5.1 基本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以上。其中残疾人接待室、门诊室合计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病房床位在20张以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病员活动空间不少于100平方米。
5.5.2 院内环境和各项设施应根据病情特点而设定,防止病人的走失和相互伤害。道路全部采用硬路面,道旁植树栽花,场地绿化面积达60%以上。
5.5.3 设有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室。
5.5.4 医疗设备的配备按卫生部门有关要求执行。
6 其他
6.1 残疾人康复福利机构应设在靠近社区、交通便利、环境良好的区域。
6.2 用于康复服务的各种药品、器械及原材料有正常的供应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