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

时间:2019-05-14 08:0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

第一篇: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

附录一:

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实施

办法

甬政办发〔2008〕239号

为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宁波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的引进培养,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大力构筑区域创新型人才高地,根据《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8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特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关于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相关界定和要求

(一)本实施办法适用对象范围:《若干意见》第3条规定的第1类至第7类正式引进或自主培养的对象;第8类至第10类经市专家认定委员会(或给予财政保障的同级政府专家认定委员会)认定的对象,具体为: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

3.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前两位完成人;

4.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专家;

288

5.浙江省特级专家,或条件相当的高级专家; 6.长江学者、钱江学者或甬江学者特聘教授; 7.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高技能创新人才;

8.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引进后承担市重点项目、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领军人才,或有自主知识产权来甬进行合作研究或实施成果转化的海内外创新型科技研发人才;

9.各行业国内外知名拔尖专家;

10.聘请参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或聘请参与宁波企业重要科技项目攻关,且在甬实际工作时间累计6个月以上的高级专家学者。

(二)本实施办法适用时间范围:自《若干意见》下发之日后正式引进或自主培养的对象纳入本实施办法保障范围。

(三)财政政策保障职责要求:市级财政主要负担市属单位,以及经联席会议认定的在甬省部属重点科研机构、重点高校、市重点大型企业。其他由各县(市)区(含宁波保税区、宁波国家高新区、大榭开发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慈溪出口加工区)按属地原则负担。

(四)政策落实部门职能要求:本实施办法由市委人才办牵头抓总,市级各相关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实施细则,并按照职能要求抓好具体落实。本实施办法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由市委人才办负责解释。各县(市)区也要制定实施办法,明确职能分工,强化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检查,认真抓好《若干意见》的全面落实。

二、关于购房安家补助

(一)对《若干意见》第3条第1类至第9类正式引进或自主培养,且符合相关要求的对象,给予50万元至150万元的安家补助,主要用于补助其在甬购买自住房。

(二)符合规定范围和要求的对象引进培养单位可将《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购房安家补助申请表》、引进培养对象学历学位资历证明、在甬落户证明、在甬聘用证明、与单位签订的服务期协议等材料,于每年6月和10月报给予财政保障的政府的人事部门审批后,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实发放。

289

三、关于柔性引才生活补贴

(一)柔性引进符合《若干意见》第3条第10类对象,在甬聘用期间发给生活补贴。具体标准为在甬实际聘用工作6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人每月3000元的生活补贴,每人累计领取生活补贴不超过3年。

(二)生活补贴由引进单位提出意见报给予财政保障的政府的人事部门同意后发放,聘用期间由引进单位先行垫支。每年10月,引进单位将《柔性引进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生活补贴申请表》、聘用对象学历学位资历证明、在甬聘用证明(含薪酬证明)、与单位签订的服务协议等材料,报政府人事部门审批后,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实追补。

四、关于高薪聘请工作津贴补助

(一)对以年薪15万元以上高薪聘请符合《若干意见》第3条范围人才的企业,各级财政按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中地方部分数额,以补贴的方式对企业给予等量补助。

(二)企业可于每年11月,将《企业高薪聘请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工作津贴申请表》、聘用对象学历学位资历证明、企业与人才签订的劳动合同(含薪酬证明)、所得税缴纳证明等材料,报给予财政保障的政府的人事部门审批后,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实给予等量补助。

五、关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科研经费资助

(一)经国家或浙江省批准设立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和浙江大学宁波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工作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当年度有新进站博士后并开展科研活动的,每年给予设站企业科研经费资助10万元。

(二)由市级保障的设站单位每年10月底前,将当年度《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科研经费资助申请表》报送市人事局,经核准后按实核拨。其他设站单位按属地原则报当地政府人事部门,经核准后由同级财政按实核拨。

(三)科研经费资助主要用于进站博士后研究项目(或课题)有关的设备购置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培训交流费、资料印刷费、鉴定验收费、专著

290

出版费、专利申请费和租赁费等。科研经费实行专款专用,设立专门会计科目核算。设站单位每年6月底前将上一年度资助经费使用情况报送给予财政保障的政府的人事部门核查,对不符合规定的开支作索回处理。

(四)博士后科研人员出站后留宁波工作的,给予一次性20万元补助。补助经费由市级保障的,由用人单位填写《博士后研究人员留宁波工作财政一次性补助经费申请表》一式四份,并把相关材料报市人事局,核准后拨付用人单位。其他按属地原则报当地政府人事部门,核准后由同级财政拨付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按年度分3次以上分付给博士后本人。博士后在甬实际工作不满3年的,由用人单位按每月递减比例将补助余额收回上交财政。

六、关于“4321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

(一)在“4321人才工程”培养周期内,对第一层次培养人选给予每人4万元经费资助;对第二层次人选给予2万元经费资助。资助经费分两次拨付:培养人选入选后,按第一、二层次分别给予每人2万元和1万元的首期资助;在培养周期中期,依据培养目标对工作绩效和科研成果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者按第一、二层次再拨付2万元和1万元。

(二)第一层次培养人选的资助经费由市财政按实核拨;第二层次培养人选的资助经费,由市本级财政和县(市)区财政按照培养人选单位属地原则分别负担,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按《关于宁波市人才工程培养人选资助经费发放和使用管理问题的通知》(甬人专〔2003〕83号,甬财政行〔2003〕377号)中的第三条规定执行。

七、关于家属就业安置

(一)对《若干意见》第3条第1类至第9类规定范围的对象,由宁波各级国家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正式引进,落户宁波,并与单位签订5年以上服务期协议的,其家属的工作安排列入本市政策性安置。引进单位可将领军和拔尖人才家属安置申请报告,连同人才引进调入证明、在甬落户证明、与单位签订的服务期协议等材料,按属地原则一并报当地政府人事部门。由政府人事部门原则上按照其原工作单位性质和所从事专业岗位进行对口安置,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接

291

收。

(二)对确因专业特殊或其他原因难以安置的领军和拔尖人才家属,引进单位要积极主动在本系统内消化安置,当地组织、人事和劳动部门在一定范围内要优先推荐就业,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予以配合。

八、关于国际学术交流专项资助

(一)本办法规定的国际学术交流是指赴国(境)外参加时间在30天以内的学术会议、学术访问等国际性学术活动。

(二)《若干意见》第3条规定范围内且符合相关要求的对象,申请赴国(境)外参加短期国际学术交流资助的,由其所在单位将国际学术交流资助申请报告、国(境)外学术机构邀请函、因公出国(境)任务批件、参加学术交流费用预算等材料,事先报市人事局核准同意。

(三)每年10月底前,申请单位将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情况报告、出国(境)费用清单报市人事局,经审核后,按确认的出国(境)交流费用由市财政给予50%资助,最高不超过3万元。

九、关于科研经费资助

(一)对由《若干意见》第3条所列范围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领衔、以宁波高校院所或企业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的国家863、973、科技支撑、火炬、星火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市科技行政部门按国家科研经费给予1︰1配套资助。

(二)由《若干意见》第3条所列范围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承担宁波重大(重点)科技招投标项目、择优委托项目的,根据《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甬科计[2007]42号)规定的程序申报,由市科技行政部门给予科研经费资助。

(三)由《若干意见》第3条所列范围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承担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根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甬科计[2005]172号)规定的程序申报,由市科技行政部门按重点项目给予科研经费资助。

292

十、关于国家科学技术奖配套奖励

(一)对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个人,市科技行政部门按国家奖励经费的1︰1给予配套奖励。

(二)对以宁波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获奖项目,市科技行政部门按国家奖励经费的1︰1给予配套奖励(已经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奖的项目视同配套或补足差额)。

(三)对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个人,市科技行政部门给予5万元奖励。

十一、关于子女就学

(一)义务教育段学生

1.《若干意见》第3条规定范围的引进对象子女可到地段服务区的义务教育段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相对较好的义务教育段学校就读,并与户籍地学生同等待遇。如自行在全市有学额的义务教育段学校择校就学的,须缴纳择校费。

2.引进对象所在单位于每年小学、初中招生前1个月,将引进对象子女的就学报告及有关证明等报送所在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优先的原则予以安排解决。

(二)高中段学生

1.《若干意见》第3条规定范围的引进对象子女已在宁波初中学校借读,要继续借读高中的,须参加宁波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在招生、收费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2.初中不在宁波就读,要在宁波借读高中的,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引进对象子女的实际,统筹安排到有学额的、相对较好的普通高中学校就读。学杂费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3.每学年在放假前1个月,引进对象所在单位将引进对象子女的就学报告、有关证明等报送相关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安排解决。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宁波国家高新区的引进对象子女的就学报告、有关证明等材料报送市教育局,由市教育局重点统筹安排解决。属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的,由其管委会牵头,会同市教育局、鄞州区政府统筹安排解决。

293

十二、关于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助

(一)成立宁波市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评审委员会(以下称评审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对《若干意见》第3条所列范围或经评审委员会认定的宁波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学术著作出版的资助工作。办公室设在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

(二)资助出版的学术著作应是具有原创性、独创性或前沿性学术价值,与宁波重点科技与社会科学发展领域相关的专著。包括:基础理论或应用理论专著、以重点科研项目研究报告为基础撰写的专著、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项目成果为题材撰写的专著等。译著、编著、教材、论文集、资料汇编、工具书、再版学术著作、境外出版的专著、已得到其它各类出版补贴的专著等,不列入资助范围。

(三)申请人填写《高层次创新人才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申请表》一式三份,并同时提供下列相关材料:完整书稿清样、反映著作水平的相关资料(如成果获奖证书、鉴定证书、学术评价等)、与出版单位签定的合同书(或协议书、书稿出版合同意向书)等,于每年5月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申请人必须是著作的第一作者,著作权属多人的,须附有全体作者的签名。

(四)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聘请若干名相关专家,以匿名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申请项目进行审读。审读通过后,由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并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择优确定资助项目。

(五)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根据批准文件和出版合同复印件拨付资助经费。每个项目资助额度为2―4万元,资助资金直接拨付到相应的出版社,个人不得直接领取。对因故未能出版的项目,资金予以收回;因故变更出版计划的,根据具体情况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酌情处理。

294

第二篇:1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1

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

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

甬政发〔2007〕8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我市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的引进培养,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大力构筑区域创新型人才高地,特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明确发展目标,把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的引进培养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工程来抓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甬党〔2006〕6号)精神,根据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实施人才“百千万工程”的目标要求,围绕发展主题,突出以人为本,明确发展目标,强化政策保障,打造载体品牌,提升开发能力,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的作用,有效推进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取得新突破,为促进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核心支撑。

2.发展目标。

(1)完成企业的人才“百千万工程”集聚目标。通过五年努力,以企业的各类研发、经营管理机构为主体,引导完成百名创新拔尖人才、千名海外留学人才、万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任务,有效增强人才核心支撑的综合实力。

(2)完成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倍增目标。通过五年努力,以高校为主,全市达到直接为宁波服务的两院院士和省特级专家20名,力争正式引进或自主培养院士实现零的突破。支持宁波各类大中型企业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和外国专家1500名,博士、博士后1500名,硕士1.5万名,高级职称人才3万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6万名,高技能人才6万名,首席工人500名,其它领域高层次紧缺人才分别增加一倍以上。创新人才的供给总量、结构和素质基本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

(3)基本实现人才开放港、自由港、创业港建设目标。通过五年努力,逐步把我市建设成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优势城市,成为优秀人才的向往之地、汇聚之海和成功之所,加快构筑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型人才高地。

3.范围对象。

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是指:(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

(3)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前两位完成人;

(4)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专家;

(5)浙江省特级专家,或条件相当的高级专家;

(6)长江学者、钱江学者或甬江学者特聘教授;

(7)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高技能创新人才;

(8)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引进后承担市重点项目、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领军人才,或有自主知识产权来甬进行合作研究或实施成果转化的海内外创新型科技研发人才;

(9)各行业国内外知名拔尖专家;

(10)聘请参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或聘请参与我市企业重要科技项目攻关,且在甬实际工作时间累计6个月以上的高级专家学者。

二、突出企业主体,加快创新人才在高新产业的集聚

4.健全和完善分配机制。构建以年薪制、股权期权制多种形式为内容的多元化分配体系,允许企业以智力支出作为技术开发费投入,允许企业把引才、育才投入列入经营成本,对年薪15万元以上高薪聘请创新人才的企业,按应缴纳所得税中地方部分以工作津贴的方式给予等量补助。

5.重点扩大企业人才政策受惠度。全市各类企业引进人才均纳入本意见中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购房安家补贴、家属安置、子女就学、科研经费资助等各项人才优惠政策的享受范围,由市和县(市)、区两级财政分级负责予以重点保障,进一步降低企业引才的综合成本。

6.拓展企业博士后工作平台。鼓励和扶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大力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有在站博士后的工作站每年资助科研经费10万元,给予出站后留甬工作博士后的一次性补贴提高到每人20万元。

7.加大对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推进“百千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每年重点资助100名企业家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学习深造,完成1000名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轮训。我市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要重点向企业倾斜,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益。

8.重点推进企业柔性引才引智。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兼职、顾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智力,并纳入相关人才政策的保障范围。充分发挥我市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优势,鼓励和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以兼职方式,为企业提供各类智力服务。及时征集企业需求,有效组织开展院士企业行、专家企业行、博士企业行、留学生企业行等专项企业引才引智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宽企业柔性引才引智的渠道。

9.加快培育发展人才中介和人才市场。大力引进国际信誉度高、高端服务能力强的人才猎头和人才培训中介机构。重点拓展人才猎头、人才评价、人才诚信等为企业服务的高端化项目,重点扶持完善企业人才战略规划、企业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设计等市场服务功能。有效开展人才中介评优重奖活动,精心打造人才中介服务品牌,大力促进人才中介的专业化、职业化、高端化和市场化。

三、强化政策保障,加大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的引进力度

10.实施购房安家补助。

(1)符合第3条范围对象,由我市各级国家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正式引进,落户宁波,并与单位签订五年服务期协议的,或我市自主培养的,政府给予购房安家补助,主要用于补助在甬购买自住房;

(2)第3条第(1)类引进对象,补助金额为150万元,第(2)至第(7)类引进对象,补助金额为75万元,第(8)和第(9)类引进对象,补助金额为50万元,第(10)类引进对象,根据薪资水平和聘用期限等按生活补贴方式确定;(3)夫妻双方同时引进,且都属易地安家补助享受对象的,按一方全额、一方半额的补助标准实施;

(4)每年6月和11月,引进对象单位向当地人事部门申报,并汇总市人事局审批后按实发放。

11.妥善解决家属就业。

(1)对符合第3条范围引进对象家属的工作安排,列入政策性安置,由当地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对口安置,各有关部门要主动接收;

(2)确因专业特殊或其它原因难以安置的,引进单位要积极主动在本系统内消化安置,当地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在一定范围内要优先推荐就业,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

12.重点照顾子女就学。

(1)引进对象子女可到地段服务区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相对较好的学校就读,即使暂无户籍,也可免缴借读费,也可在全市有学额的学校自行择校就学,但要缴择校费;

(2)引进对象单位于每年中小学招生前一个月,将需要解决引进对象子女就学报告、有关证明等报送相关县(市)、区教育局和市教育局,由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安排解决。

13.加大科研经费资助。

(1)对由院士或国内知名高级专家领衔承担的对本市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市级以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根据其科研研发经费的实际需要,分别给予一次性不超过500万元和200万元的科研专项启动经费资助;

(2)对具有较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同等条件下重点纳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对成长快、效益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同等条件下重点纳入市创新创业资金资助,并重点推荐申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柔性引进高级创新人才的科研项目,也将设立专项科研资金给予重点资助;

(3)调整完善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进一步降低申请门槛,扩大资助范围,加大资助力度,提高使用效益,由市人事局与市科技局共同修订和管理;

(4)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研发,对符合政府采购产品目录和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同等条件下实行政府优先采购。

14.纳入重点培养工程。

(1)根据创新人才能力、水平和贡献,分别重点纳入我市“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4321人才工程”,重点选送赴国(境)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习深造,加大培养投入,强化目标管理,力争取得较好实效;

(2)“4321人才工程”在第一层次培养人培养经费资助的基础上,给予第二层次培养人选在培养周期内每人2万元培养经费资助;

(3)设立高层次学术交流专项资金,鼓励和资助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市级重点资助一批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各县(市)区重点资助一批参加国内学术交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4)设立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重点资助高层次创新人才高质量、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出版。

15.重点推荐各类评选。

(1)根据创新人才的成果贡献,重点推荐为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候选人;

(2)根据创新人才的成果贡献,重点推荐为国家、省、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特级专家等荣誉称号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重点申报评审和破格晋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

16.强化人才激励和使用。

(1)加大对人才的激励力度,对具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个人,根据《宁波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给予重奖,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给予配套奖励;

(2)推行政府特聘人员制度,建立首席专家和首席政府顾问制度,着重引进特聘一批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作为政府高级顾问,提高政府部门专业化管理水平;

(3)建立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体检制度,享受市级医疗保健待遇,有效落实医疗保健保障;

(4)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重点推荐优秀创新人才入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大力选拔具有行政管理能力的优秀创新人才担任各级党政机关领导职务。

四、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开发的品牌平台

17.精心打造人才科技周品牌平台。继续办好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把人才、科技、教育整体纳入,围绕举办层次更高、活动内涵更广、整体融合更深和实际成效更好的目标,以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开发、高科技创新创业创意成果转化和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为重点,以人才高洽会、科技高交会、教育高峰会、设计展览会、创业计划大赛、留学生创业行、国际人才高层论坛和人才科技宣传周等为主要内容,积极探索符合发展实际、体现宁波特色、享有品牌盛誉、具有综合效能的引才、留才和用才新路子,使人才科技周成为引进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的主渠道和主平台。

18.重点启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以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和开发人才效能为核心,以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为重点,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在急需紧缺的六大领域各选拔一批拔尖人才,市里在此基础上再选拔一批最有发展潜能的拔尖人才,全面启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同时加快推进“4321”培养工程,“双百”深造工程,百千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专技人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千名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工程,万名高技能人才、万名服务业人才和万名国际经贸人才培养工程,“六个一批”宣传文化人才和名师工程,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

19.深化实施千名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完善运作机制,拓展工作平台,大力加强集聚工程的统筹领导和协调联动。充分依托留学人员创业园等集聚载体,积极借助各类特色开发平台,有效推进留学人才海外引才引智基地和信息网络建设,用好用活留学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大力优化留学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加大高层次留学人才尤其是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的开发力度。

20.创新开展国内外院士智力服务工程。建立“宁波院士咨询和服务中心”,完善服务机构,建立联络渠道,明确工作职责,落实活动保障,以咨询评估、合作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为主要内容,充分依托人才科技周、专业论坛、浙洽会等平台载体,有效开展院士企业行、院士学术论坛、院士人才结对培养、院士重大项目咨询评估等系列智力服务活动。进一步完善服务保障,开辟服务通道,加强服务宣传,提升服务成效,努力挖掘国内外院士这一智力宝藏,为我市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发注入强大动力和创新活力。

21.大力推进博士后工作站整合工程。优化整合博士后工作站的载体功能,加快开发博士后人才资源,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发展。同时,积极开展我市博士后工作站和全国重点高校博士后流动站的合作共建,拓宽引进渠道,提升开发效益。大力加强对全市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指导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博士后工作站考核评比制度,加大对国家级和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的资助力度,强化目标管理,提供优质服务,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使博士后工作站成为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重要平台和开发基地。

五、优化服务环境,激发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的创新活力

22.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按照“购租并举、分类解决”的原则,努力解决高层次人才的住房问题。各县(市)、区要重点规划和筹建人才公寓,提供高层次创新人才周转廉租房,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大力优化人居环境。对于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通过发放异地安家补助费,自行购买或承租住房,有条件的县(市)、区和园区可自行建造或划拨商品房实行专供;对已落户一定年限的高层次人才,准予申购经济适用房或限价住房;对刚落户的高层次人才,通过租住人才公寓解决临时性住房。各县(市)、区要合理规划和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可享受土地行政拨划、减半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免缴城建大小配套费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公寓的管理、分配和退出等方面的制度,确保人才住房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3.加大人才开发资金投入。以县(市)、区为主,各级财政要重点保障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的各项政策落实、重大引才活动、重点培养工程和重要载体建设的资金投入。市级财政继续设立由原定每年2000万现提高到3000万的人才开发和工作专项资金,自2007年开始,一定三年不变,包干使用,并负责全市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科研单位等企事业单位的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并负责活动的工作经费,市财政科技经费重点保障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的科研项目资助,市人才开发和工作专项经费要向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重点倾斜。各县(市)、区和园区也要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并负责所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政策保障资金投入。要加强对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人才资金使用效益。

24.加强人才信息宏观引导。重点研究发布人才紧缺指数,准确反映我市人才总量、素质、结构、供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和紧缺度。重点编制发布宁波市紧缺人才,特别是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开发导向目录,按时发布每季度人才开发五大信息。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建立高职称人才、获奖科技专家、企业家人才、国际商贸人才、高技能人才、农业高层次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博士人才、留学人才等分类人才信息库,市级重点建立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信息库,逐步健全配套完善、反应灵敏、指导有效的人才开发信息体系,为全市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提供基本依据和正确导向。

25.健全人事人才服务网络。建立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市领导、部门领导和县(市)、区领导要与相关高层次人才实施挂钩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和发展需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咨询意见建议。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点和联系点,征集需求信息,提供优质服务。在重点园区、重点科研机构、重点高校、重点企业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点,现场办公、上门服务。在有引进培养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工作联系点,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服务。

六、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开发的强大合力

26.建立专项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领导挂帅,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园区共同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委人才办。联席会议主要职责是创造性研究制定以加快企业科研机构为主的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开发的指导性意见和政策性文件,部署工作任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形成合力,为以加快企业科研机构为主的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27.设立专家认定委员会。认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市委组织部领导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市人事局、市科技局、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领导担任,委员由认定委员会聘请的相关领域专家和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审定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范围对象,对引进的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资格进行认定,为全市以加快企业科研机构为主的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和经费资助方案提供咨询建议。

28.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在征集企业为主的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确立各部门、各县(市)区和园区的引进培养目标,按照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要求,明确工作职责,细化任务分工,强化目标管理,狠抓工作落实,并把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29.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宣传力度。充分借助各类新闻媒体,广泛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重点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扩大社会知名度,提升社会影响力,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已发布的各项人才政策文件继续施行,相关条款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二○○七年九月十四日

第三篇:《肇庆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

中共肇庆市委 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肇庆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党委、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党委、管委会,市直和省驻肇局以上单位:

现将《肇庆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肇庆市委 肇庆市人民政府

2009年7月18日

肇庆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粤发„2008‟15号)精神,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使用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善于科学发展、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高层 次人才队伍,为实现肇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三条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协调监督等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第二章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高层次人才的范围和对象包括: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内外某一学科、技术领域的带头人、领军人才;

(三)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内某一学科、技术领域的带头人、领军人才,具有较好产业化开发前景的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省以上先进水平的创新人才;

(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具有高成长性项目的境外留学人员、外籍和港澳台地区的高端人才;

(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才;

(六)具有突出经营管理业绩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具有特殊专长、可以带来重大技术改造和较高经济效益的高级技能人才。

第五条

引进高层次人才以本市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党政机 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按《公务员法》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市人事局是主管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资格审核、组织协调、业务管理和政策咨询等工作。

第七条

按本办法引进的人才,可以不受单位性质、编制数额、职称结构比例的限制。

第八条

建立和完善多样、灵活、便捷的引才引智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方式可以是直接调入或临时聘用(合同聘用)。直接调入的,经县以上组织人事部门审定后办理正常的工作调动手续;临时聘用的,由用人单位与受聘人员签订有关协议,经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审定,发给《人才聘用证》,享受相应待遇。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肇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活动,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工作;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

第九条

按本办法引进的人才,其人事关系、档案可由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代理,户口可迁入所在单位或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集体户”;不迁移户口的,可以按照《广东省引进人才实行<广东省居住证>暂行办法》的规定,申领《广东省居住证》,享受工作所在地户籍居民同等待遇。委托人事代理的免收人事代理费。

第十条

按本办法引进的人才,其配偶、子女、父母均可随 迁来肇。用人单位积极解决引进人才家属就业问题;随迁的子女入托、入学,凭人事部门出具的证明,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其户口(含有效期在三年及以上的《广东省居住证》)所在地或工作单位所在地优先就近安排,不得收取政府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

第十一条

按本办法引进的人才,其党(团)组织关系转移和申请入团、入党,由用人单位的党(团)组织受理;人事关系、档案委托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代理的,则由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受理。

第十二条

按本办法引进的人才,用人单位应当为其办理失业、养老、工伤、生育、医疗等社会保险手续,其本人和用人单位应当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受聘人才依法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人事关系、档案委托在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代理的,由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代其办理有关社会保险手续,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和本人负责。

第十三条

按本办法引进的人才,其专业技术职务按原技术资格聘任,个别表现突出的还可实行低职高聘。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后需要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受原有专业技术职务和任职年限的限制,根据本人条件直接申请参加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聘任不受岗位职数的限制。对留学人员在国外取得国际公认的技术职称和执业资格按相关规定予以确认。对引进的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因不同制度没有职称的,可设置特聘岗位予以解决,享受相同岗位人员同等待遇。

第十四条 对按本办法第四条规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适当的津贴和住房补贴。

(一)引进第一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每月发给津贴1万元,落户的一次性发给住房补贴50万元。临时受聘来我市单位连续工作1个月以上的,每月发给8000元的生活交通补贴。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实验设施和科研经费。

(二)引进第二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每月发给津贴3000元,落户的一次性发给住房补贴30万元,由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实验设施和科研启动经费。

(三)引进第三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每月发给津贴1000元,落户的一次性发给住房补贴15万元,由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实验设施和科研启动经费。

(四)引进第四类人才,按其在境外的成就,比照前三类人才享受相应待遇。不能比照前三类人才的,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并已落户的,一次性发给住房补贴5万元。

(五)引进第五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并落户的,一次性发给住房补贴5万元。

(六)引进第六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并落户的,一次性发给住房补贴3万元。

(七)对按规定引进的人才,签订1年以上5年以下合同的,实行住房租金补贴,按租住者相应享受的住房面积标准和市测定的商品房使用面积每平方租金标准(以当年市房改办文件为准),分每年补贴租金总额的50%。

引进到我市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其一次性安置补贴和月津贴按以下比列由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负担,具体如下:

(一)引进到市直单位工作的,市财政补贴70%,用人单位补贴30%;

(二)引进到广宁、德庆、封开、怀集等县工作的,市财政补贴50%,用人单位和当地财政补贴50%;

(三)引进到端州区、鼎湖区、四会市、高要市和肇庆高新区工作的,市财政补贴20%,用人单位和当地财政补贴80%。

第十五条

根据需求及财力状况,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运作,通过政府采购、长期租用等形式,逐步集中购置或租用一批高层次人才公寓,廉价出租给高层次人才。

第十六条

对按本办法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可与其本人商定,根据实际选用协议工资、期权制或年薪制等分配形式,从优确定工资待遇。鼓励以专利、技术成果等要素作价入股参与收益分配。对携带科技成果来肇工作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由受益单位从实施该科技成果新增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予以奖励,具体比例按照双方约定执行,建议不低于10%。

第十七条

按本办法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创办、领办高新技术领域合资合作或独资项目的,由用人单位同级财政每年从科技发展基金和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给予扶持。

第十八条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我市优先发展产业急需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除省财政给予专项资 金外,市、县(市、区)级财政将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

第十九条

确属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如非因违法犯罪而被原单位作自动离职或除名处理的,经县以上人事部门核准其人事档案,或学历、职称证书及原用人单位的聘用书(协议)等,可确认其身份、工龄计算、工资级别和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十条

办理高层次人才引进手续,先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向县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肇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登记表》,经审核同意后办理调入或临时聘用手续。县(市、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还需当地人事部门报市人事局审核备案。各级财政部门凭该登记表及人事部门核实出具的已调入或实际来我市工作时间(临时聘用者)证明核发补贴。

第二十一条

鼓励副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硕士研究生和高级技师来肇择业,对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准许在市区“先落户、后择业”,并由市人才服务中心或市人才市场提供两年免费的人事代理服务。

第三章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第二十二条

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的教育资源,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点。加强与国内知名院校的“校市合作”,共同打造我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

第二十三条

积极引进外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来肇创办产学研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在用地规划、使用年限、规费征缴等方面给予便利和优惠。

第二十四条

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机 构联合建立省级以上科研(技术开发)中心、博士硕士培养点。建立省级以上科研(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同级财政最高可给予20万元的经费补助。建立博士、硕士实习基地的,同级财政最高可给予10万元的经费补助。

第二十五条

鼓励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学习交流,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用人单位应给予差旅费、学费补助,出入境管理部门应优先审批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

加强培养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每年组织选派若干国有企业、民营骨干企业高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境)外考察学习。

第二十七条

重视、支持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各单位、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组织各类培训,对费用较大的培训活动,由组织单位提出申请,同级财政酌情补助。

第二十八条

鼓励参加在职学习教育,在职人员参加学习并取得博士学位的,由用人单位酌情解决部分学习费用。

第二十九条

通过竞争择优的办法,积极参与和开展省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博士后培养工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和企业家培养工程,着力培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章

管理激励机制

第三十条

设立肇庆市人才发展资金,由市级集中管理,专项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开发和奖励。市、县(市、区)财政安排一定的启动资金,今后视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投入。对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各县(市、区)也要相应安排专项人才资源开发资金,专门用于国内外人才智力的引进、培养和奖励等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第三十一条

建立人才奖励制度。每5年举办一次全市人才工作表彰大会,表彰奖励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善用人才、取得显著效益的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优秀人才工作者,对作出特别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

第三十二条

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跟踪管理制度。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每年底应提交工作总结或考核表,经市人事局审核认可后,方可继续享受下的有关津贴。提前终止合同或调离的,用人单位应及时向市人事局报告。

第三十三条

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跟踪服务。组织人事部门每年组织专项走访、慰问、座谈等活动,了解高层次人才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十四条

破除人才部门所有、地区所有等陈旧观念,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宽松环境。高层次人才有去留的自由,对合理要求调进或调出的人才,有关部门要简化办事手续,提供便利。

第三十五条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人才工作宣传,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肇发【2001】27号文同时废止。

第四篇: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校园环境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高校(培养)环境的营造和探索(大纲)

摘要:随着全球高科技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这着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首要课题之一。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研究教学环境、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等。本文通过对当前创新人才高校培养环境现状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分别从文化环境、课堂环境、实践环境、管理环境四个方面来探索怎样营造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高校环境。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校园环境,课堂环境,实践环境,管理环境。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更是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自然成为我国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是我国教育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首先,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各国有不同的理解,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够,作为基础的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个性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是前提,再加上完整的个性品格和进取开拓的精神,而如果是工具化、模式化的人,被套以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则是不易成长为一个充满创新细胞的人的。有了这样高品质人才的需求,就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尤其是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动知识原始创新的主体,更应加紧对教育环境、教育机制、教育内容等的改革与探索,而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可通过四周氛围的长期感染,对学生及其学习产生潜移默化乃至根深蒂固的重大影响。

一. 重视校园文化环境营造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其文化内蕴和气节的特殊形式,是学校创校宗旨的精髓。它体现了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艺术,使人们意识到学校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校舍媒介等要素,更需要校风、班风、学风作为精神建设的支柱。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氛围,才更有利于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实施,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1.明确教育目的,清晰培养目标。

大学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独立的个人,在排除民族的使命感外,进入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最需要明确的第一个问题。在当代,从小学到中学越来越沉重的应试教育和整齐划一的教材课程使得学生正逐步丧失自主选择兴趣的权力,每个学生每天的课程及学习时间大多相同,求学的道路也不经相同,但要满足社会多种人才的需求并

匹配到与自己兴趣相结合的工作岗位,就需要通过大学阶段的过滤,塑造出能满足不同工作结构的人才。所以大学的首要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尝试中发现其所擅长的方向,挖掘出其潜在的天赋,发展其兴趣爱好,逐步找到社会定位实现个人的价值。

2.激发学生主动性,突出“学生主位”,形成师生互动的校园文化。

教学的三要素有教师、学生及教学媒介。传统的教学观总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突出教师的主教地位,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二位。而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对人的全面理解和全面培养,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只是在各个疑问处给学生以提示和引导的火把而已。因而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尊重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来源于生理学、心理学的一般概念,更应深入到学生们的心底情感和处境角色。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汲取,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到知识的创造者转变,也是教学观要转变的重要内容。

提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并不是要抹杀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相反,是给了教师更为宽松的施教环境和更多的表达自己自由观点的机会。从学生的创新思维中也让教师和学生都理智地认识到:老师本人也不是真理的化身,在曲折的求知探索人生道路上,他(她)们同样有七情六欲和缺点,需要与社会各界沟通交流时刻更新自己的思想。在与学生共同教与学的过程中激起探索人类及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便是最成功的教育。

3.鼓励尝试,允许失败,形成校园创新文化。

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今天,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何入手,如何创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长久以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弘扬集体主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主旋律,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政治氛围,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一就是文化内容不够丰富且多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其二就是形式较为单一多以文体活动为主急需创新。

鼓励创新,允许失败,是在当今时代进一步搞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自古以来,成功的人做成功的事都是从失败之路上走过。越俎代庖的教育会使孩子失去了尝试的机会也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在家长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孩子又将失去什么?只有亲力亲为的不断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献身探索,在尝试和失败中磨练出来的才是具体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

创新的校园文化不仅局限于课堂理念,从专业的分流、科目的设置、评价标准的开放化到课外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创新的精神。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创新空间,为教师构筑“人尽其才”的讲台,也为个院系宣传独特的专业文化。创建创新文化论坛,开展创新精神人文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讲述其创新之路。创新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创新文化的塑造更是一种沉淀,弥漫在校园每处的花香墙角。有了创新的精神,校园文化的建设将更加深入,育人环境将更加优化。

二.深化课堂创新环境改革。

课堂仍然是高校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通过改善和深化课堂教学环境,灌注创新的成分滋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知识底蕴深厚、实践能力强、善于迁移变通、思维与形象思想相统一的拔尖创新人才。

1.创新教学目的,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高校课堂教学首先要改变教学指导思想,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树立以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学最重要的不是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而是要获得独立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主,促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到知识的探索追求者。只有这样,才是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授了最无限的知识,善于学习,学会学习,才能学习的真正开始。

2.创新课程内容。

(1)创新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他表明学校的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同时又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这就启示我们现代的课程内容更应与社会需求想结合,“以用为本”而非盲目的“学术官本位”,从学校中学会生活,培养出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各类人才,才是应选择的课程内容。

(2)更新基础学科课程内容,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目前国内课程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滞后于科技发展,基础学科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距离不断扩大。解决的办法就是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为此,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课程内容的更新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来抓,甚至日本和印度等国都纷纷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更新。而观我国,高校课程的更新速度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基础课程内容基本没有变动,新科技知识比重小,新成果、新理论、新思想没有体现,内容陈旧急需补充更新。

3.创新科目设置。

(1)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

我国的选修课比重从80年代初的10%发展到90年代初的25%左右,趋势是好的,但比重仍然偏低。而必修课则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一直高到70%—80%。选修课作为能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科目课程,非常有利于培养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它能弥补因文理分科而导致的知识结构缺陷,拓展与本专业学科相关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在保证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开设可供学生们自主选择的选修科目,对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都是有利的。

(2)调整课程科目,以社会需求动态为风向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国家所用,尤其是高等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人才的直接出口,更应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以社会需求动态为风向标,及时调整课程科目的设置,培养符合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规格要求的各类人才。这样的毕业生才是与企业对口的专业人才,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有利

于维护市场的稳定性及个人职业的长久发展。而当高等教育的发展单纯追求所谓的高层次,教育目标单一化,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从而造成人、财、物的浪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总是随着一定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没有一种适应所有社会发展阶段的固定不变的课程模式。因此课程科目的调账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既是高校发展的象征,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

(3)推动课程科目与国际接轨。(向国外学习)??

任何一个国家学校课程的改革都必须建立在其民族文化传统及本国政治、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单纯照搬他国的课程改革经验和模式,不顾本国国情,不可能使课程改革成功。课程改革必须兼顾制约课程发展的所有因素,只考虑一种因素,必然使课程发展顾此失彼,使改革陷入恶性循环,更不可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4.创建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宽松适宜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在适宜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人格才能得以自由和舒展,个性才能得以释放,才会有活跃的思维,进而才有创新火花的迸发。

创建宽松的课堂环境,首先要创建平等的心里环境,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地位,没有尊卑只有尊重。同时生生之间也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发言权和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其次还需要创设融洽的情感环境,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师生沟通习惯,共创一个自然、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加强课外实践环境塑造(福禄培尔的“游戏”教学)

1.重视科学研究实验,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我国高校自创始以来就有着“重理论,轻动手”的传统教育思想,科学研究总是没有提升到首要地位,即使重视,也只是口头或形式上的重视,实践的科研比重和深度并没有提高,学生仍处于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的阶段,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科学实验的研究,作为一切理论的奠基石,应成为独立的设置体系,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应与学生成绩的高低相联系。在拥有了较好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后,我们更需要的是一批有较高实践创新能力的专家、教授、学生,从基础实验到创造性实验,完成真正的飞跃。

2,与民族企业加强联系,增进校企合作

为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校企合作可以不仅限于大中专职业院校中,高等综合院校也应加强与企业合作的联系。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习更应深入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和调研,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相渗透,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企业活力、培养拔尖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3.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利用世界资源。

随着日益增强的经济全球化与对外交流的加深,中国经济必定要融入国际经

济的大环境,而且将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使得国家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北京大学前任校长许智宏教授曾指出:“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不管学生们将来怎么样,在中国读书还是到国外读书,他们都必须有国际视野。”何为“国际视野”?除了善于接受一切有利资源,抓住每一次飞跃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国际的胸怀,可包容不同的文化,接受差异的胸襟。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培养基地,提供国际化的平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往来活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营造校园的国际化环境,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完善管理环境体制改革

1.向完全学分管理体制转变,提高学习效率。

学分制又称为学分累积制,不管学习时间长短,只要修够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也可因其他原因暂停学业,分阶段完成。从现实意义上说,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对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其目的在于倡导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非常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育成果。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仍实行学年制或者学分与学年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与也我国高校具体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学进度的掌控、毕业工作的导向分配都是决定我国暂不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重要原因。但纵观我国教育发展的路程,还有西方国家的成功教学经验,施行完全的学分管理体制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化、关联性强、形成系统的课程整体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也能有效地、因人异地的分配受教育时间,降低培养的成本,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双赢。

2.(软环境)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吸引外海优秀学员,也留住校内创新人才。

在2011年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有记者提问称: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的事业高峰都是在海外获得的,我们培养的拔尖人才很多是给他打好了基础,在海外成就他的事业,最终为别的国家服务。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确,这是我国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目前,国内的许多硬件培养条件已逐步达到国际标准,有些高校的校舍设备甚至已超过了国际水平,但在师资队伍、软件方面和国外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也在逐步改变。只有软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学生就会留在国内接受我们的培养。

立足中国国情:开展国情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要想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前提条件是要了解中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只有立足中国看世界,学生的“国际视野”才不是空洞的,这样的学生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为中国未来发展作出适时适当的贡献。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是全方位多维度的,会涉及到政治、历史、文化等各领域,其中不乏一些被外界所误解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如何理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自身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就有偏差,那么这种国际交流只能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因此,高校在推进国际交流的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国

3.激励竞争机制(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社会经济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面对高校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大学扩招后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成长为解决21世纪新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此所讲的国际视

一.营造适合创新的家庭环境

1.发觉儿童兴趣,挖掘内在天赋,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差异化培养、激发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2.使民主思想贯穿于家庭教育始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优化校园创新环境

1.深化创新课程改革,与国际课程接轨。(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化教学,“多元性”的理念和模式,规范性和一元性,选修课,老子“因材施教”)

三.市场环境

1.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竞争

2.工资机制,拔尖创新人才与同等劳动工资持平。

四.社会环境

1.改变社会思潮,转变求学观。(以用为本,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社会评价)

2.促进科研体制改革,消除“学术官本位”,减少学术行政化。

3.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多种途径:报刊、影视)

第五篇: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本站推荐)

河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实施办法

一、总体目标及思路

为吸引和遴选中青年杰出人才,培养、造就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影响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促进学科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提高我校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根据学校“十一五”建设规划和“攀登计划”实施意见,特制定并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在未来 年,通过校外引进、校内选拔,遴选聘任5名左右高层次领军人才(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和河南省“千人计划”等高层次领军人才)及25名左右后备人选(省特聘教授、中原学则)和8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黄河学者和校特聘教授),给予政策倾斜,重点扶植,使他们所带领的学科、团队或重大科技项目进入国内外学术前沿,发展成为国家级、省部级学科或团队。

学校针对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后备人选,加大投入力度,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实行岗位聘任制度,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根据岗位职责与目标实施合同管理。

二、岗位设置与岗位职责

高层次人才岗位设立以学校学科建设规划为依据,与创新学术团队培育、重大研究项目攻关以及学校急需发展学科的建设相结合,设立三个层次高层次人才岗位。第一层次岗位面向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河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设立;第二层次岗位面向省特聘教授、中原学者选设立;第三层次岗位面向黄河学者、校特聘教授设立。具体设岗方案由“人才引进与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

第一、二层次岗位职责与任务:

1、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

2、正确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3、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或技术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4、负责本学科学术团队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组建并带领一支创新团队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第三层次岗位职责与任务:

1.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2.正确把握本学术方向的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带领本学术方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3.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本学术方向开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或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成果。

4.负责组建并带领一支创新团队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三、选聘条件

1.“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应聘者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学风;事业心强,有改革创新精神;心胸开阔,作风民主。

(2)一般具有博士学位,身体健康,安心在我校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国外应聘者一般应在本学科前沿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并取得领先的研究成果,国内应聘者必须具有教授或相应职称。(3)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精神,以及从事相应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学术队伍的工作素质;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团队建设,能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

2.“紫金学者”特聘教授第二层次应聘者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成果,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学术水平居国内外前列。

(2)具有发展潜力,对本学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3.“紫金学者”特聘教授第三层次应聘者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在本学术领域取得国内同行公认的成果,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

(2)具有发展潜力,对本学术方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具有带领本学术方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内先进水平的能力。

4.各院(系)根据学科特点分学科制定具体的招聘条件,报学校审批后公布。

四、选聘程序

1.学校向海内外公布“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置情况,组织公开招聘,常年受理申请。

2.应聘者填写反映个人学术业绩与成果的《“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申请书》,并提供相应材料的证明材料。

3.学校组织同行专家通讯评审。4.根据上岗条件和岗位职责,学校每季度组织专家对候选人进行评选,提出选聘意见。

5.评审结果在校内公示7个工作日,经批准后发文公布。

6.学校与受聘人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期内的工作任务;校长向“紫金学者”特聘教授颁发聘书。“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聘期3年,期满考核合格可以续聘。

五、支持办法

学校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建立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开展工作。

1.“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在聘期内除享受正常的工资、住房、保险、福利待遇外,还享受“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津贴,具体额度分10万元、8万元和6万元三档。校外及海外受聘者,除享受以上待遇外,其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按照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关政策执行。

2.学校为“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提供20~50万元团队建设经费,重点支持引进形成以“紫金学者”特聘教授为带头人的团队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同领域知名专家的学术交流。

3.学校根据“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及本人意愿,建立以“紫金学者”特聘教授为负责人的研究机构,从机制上保证“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开展工作。

4.学校在学科建设以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时优先满足“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的需求。

六、管理措施

1.为有效地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学校有关部门利用校内专家和各种社会资源,收集信息,建立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后备人选库;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联络员制度,重点联系拟引进高层次人才。

2.“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实行岗位聘任制,对受聘者实行任期目标管理。聘任合同和工作任务书明确规定聘期内,学校、学院(系)和“紫金学者”特聘教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在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方面达到的目标任务。

3.聘期内,学校对“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定期跟踪,及时了解学术进展情况,同时给予关注;聘期结束时,学校对“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按合同规定的任期目标进行考核。

4.经考核,对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为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学校将予以奖励。对于没有认真履行职责者,学校将予以解聘。

下载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出台政策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出台政策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为深入实施人才强镇战略,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进一步提升我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日前,我镇出台了《关于人才引......

    关于加快引进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施细则

    昆人社技〔2012〕10号关于加快引进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施细则 昆山开发区、昆山高新区、花桥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市政府《......

    深圳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模版)

    深圳市人才引进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优化我市人口结构,改革和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根据《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深......

    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第五版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4/23/content_64453.htm■ 从高校内部来看,学......

    有关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

    来源:http://pekinglunwen.com [摘要] 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道关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自1987年起,第二军医大学南京......

    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晋”、“人才强省”战略,培养、吸引和持续支持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科研领军人才,提升我......

    科技拔尖人才及其培养研究

    科技拔尖人才及其培养研究 日 期: 2006-1-26 来 源: 教育部课题名称:科技拔尖人才及其培养研究 课题级别:青年专项 课题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负责人:顾建民 副研究员 浙江大学......

    伊吾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

    伊吾县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高起点的人才奖励政策,加大引才、留才、育才和用才力度,补齐我县人才引进的短板,为伊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