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性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性思考
王海滨
(铜陵学院经济贸易系,安徽 铜陵 244000)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蓬勃发展的有生力量。其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促进新建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笔者提出了新建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具体步骤和必须注重的策略,这对进一步完善新建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办学理念;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Reflections on Building a Digital Campus for a Newly-Established Four-Year College
WANG Hai-bin
(Tongling College, Tongling, Anhui 244000)
Abstract: The building of a digital campus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promoting fast development of newly-established four-year colleges in this country.Strategies and procedures are provided for building such digital campuses in an efficient manner.Key words: digital campus;concept of running a school;logical thinking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提出的“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指引下,一批有多年办学经验的专科学校、地方教育学院、技术学院合并成为新的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蓬勃发展的有生力量。面对着全球信息化和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新建本科院校如何从规模扩张转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提升办学水平,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开始强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规划,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来整合校内资源,推进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学校综合办事实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为此,本文就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
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是在1990年,见于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信息化校园计划”之中。1993年开始实施的“211工程”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序幕。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国内外高校对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都有了更深的认识,但与我国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一样,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服务等倾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新建本科院校随着全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浪潮,逐渐步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行列之中。经过近些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实力的增强,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与综合类、理工类大学相比,新建本科类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方面还很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定位偏差,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许多院校的领导能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数字化校园是学校上规模、上水平的有效手段,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生存的关键是招生就业,是否有校园网以及校园网运行如何并不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学校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校园网建设,短期内并不能见到其作用和效益。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滞后于理工类、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据2005年11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发起的“2005年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82.9%的新建本科院校已建有校园网,14.3%的院校正在建设中,还有2.9%的院校没有建设。新建本科院校校园网没有运行的学校占17.1%,明显高于原有的综合类院校1.3%、理工农医类院校9.7%、文体艺术类院校5.5%的比率。
2、在学生宿舍联网方面:总体上已有 84.3% 的高校将学生宿舍接入校园网,其中综合类重点大学宿舍联网比例最高占到 90.1%,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宿舍联网比例最低,仅有57.1%。老的综合类大学、理工、文科高校中,校园网的主干带宽以千兆和万兆网络为主;新建本科院校中,主干带宽为千兆的院校比例只有50%,仍有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使用的是百兆校园网。
3、在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方面:老的本科院校不仅科研项目和经费多,而且国家教育部的“211工程”“985工程”两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带动了原有本科高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调查发现,2004年与2005年各类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自筹解决,自筹资金的比例大约在60%左右,政府拨款约占30%左右。但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2005年有78%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于自筹,政府支持资金非常少,新建本科院校中认为经费短缺的学校占总数的67.4%。
4、技术力量薄弱,网络应用与服务难以满足现实需要。老的本科院校尤其是理工类重点大学,在信息技术方面不仅师资力量雄厚,还有大批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基于校园网的各种应用系统和平台的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的技术研究,都有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所以,全国大多数老的本科院校在经历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第一阶段应用建设、第二阶段平台建设之后,已步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第三阶段——整体建设即虚拟大学的建设。而新建本科类院校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其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与老的本科院校有所不同,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队伍。所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缺乏专门的研究梯队以及开发队伍,虽然投入了有限的资金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也只能刚刚满足基本上网功能,更高层次的网上服务(如网络安全管理、电子身份认证等)、更高层次的网上应用(如网络教学、信息服务、网上办公等)因受技术力量的限制,无法自行开发、研究,也没有资金去购买成熟的软件。
所以,目前全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仍处在起步阶段,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步骤
虽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异常的紧张,基础条件差,但各高校领导对信息化的建设非常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步伐仍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学校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本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从统计数据看,绝大多数学校对硬件设备、网络建设等基础设施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预算都占到了年度总经费的 15%左右。同时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方案、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集教育性和职业性为一身。因此,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是:一个核心: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两个目的:以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培养合格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的;三个重点:以应用支撑系统建设、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为重点;四个统一: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数据库(门户)、统一用户管理。总体设计思路:制定科学的、符合学校发展和师生需求的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整体方案;脚踏实地,提高效率,逐步实施,稳步发展,分阶段实施项目建设;合理分配有限的学校资源,使硬件基础建设与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同步展开;落实项目建设计划,注意自主开发和购买、委托开发相结合。总体框架结构的实施分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服务建设。基础设施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已建立校园网的新建本科院校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对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比如将网络延伸到学生宿舍、教职工家属区,扩大校园网出口带宽,将原来网络没有连接到的办公室、实验室进行线路补充等。一般的网络基本服务即Email、WW、FTP、BBS、Chat、DNS等能满足校园网的基本运行,但随着网络应用范围的拓展以及Internet应用的深入,高层次的应用系统对网络基本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目录服务、认证服务等新的应用服务就应该着手考虑,这不仅为网络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同时也为高层网络应用提供基础服务支撑。没有或正在计划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数字化校园整体规划,做好实施方案的论证,合理分配资金,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二步: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建设。由于受技术发展的限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早期,许多管理信息系统是单机版或局域网版,应用服务器、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分散管理、分散存储,形成校内多个信息孤岛,造成各系统之间无法连接,信息资源无法共建共享,也造成了数据安全方面的隐患。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一开始就要注意系统资源环境的整体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提供容量大、性价比高、易于管理的存储设备,对数据资源进行统一存储和集中备份,对各类应用系统进行统一平台开发,基于统一数据库,在确保数据资源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保证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信息资源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最具活力的组成要素,没有资源,网上的应用和服务就无法开展,教学和管理的现代化就是纸上谈兵。基于校园网的信息资源主要有三类:管理信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和图书文献信息资源。新建本科院校都具有独特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首先将数据标准统一起来,其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原有非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转化,存入数据库,再次,将新产生的信息资源及时补充到数据库中。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网上各类数据库,形成一种无形的资产,为下一步网络应用、服务的开展创造条件。
第三步:建成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支撑系统,尤其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部分。在网络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建成、运行之后,网上信息资源逐渐丰富,数字化校园的高层次发展就是进行网上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支撑系统为校园内各类用户提供信息化工作平台,它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信息服务平台是直接面向用户,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来获取各种应用系统的服务。新建本科院校由于信息技术人员力量薄弱,又没有太多的研究生、博士生等辅助研发队伍,在应用支撑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应采取购买成熟应用软件的办法或者走联合开发的路子(学校技术人员与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共同研制、开发软件)。比如,一些重点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始较早,已研究开发出一批较成熟的校园网应用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根据本学校实际需求购买其中部分功能模块,也可以在原系统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开发或定制,既节省人力、物力,开发出来的软件又符合学校的实际需求。
第四步:个性化门户网站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结果就是虚拟大学的形成,在网上的表现形式就是个性化门户网站。个性化门户网站是虚拟大学的入口,通过个性化门户网站,对校园内的信息和应用资源进行整合,将数字化校园的多种应用集成起来,使用户能按照其权限访问校园网的资源,为用户提供单一访问的个性化服务和应用间的漫游。
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应是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开发逐步成熟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大原则,在建设中探讨、在探讨中建设,不可一次投资、一步到位,也不可操之过急。
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时,要注意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立权威组织领导机构以及统一数据标准、规范接口等。当然需要注意的不止这些,笔者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三、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性思考
笔者以为,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应用为导向,明确建设思路。新建本科院校在规划、建设数字化校园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应用需求,制定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明确建设思路。在保证网络基本应用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校园网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开发设计的应用系统要适合本校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使师生用起来方便、快捷,真正能达到促进教育教学的效果。
分级负责、统一管理
数字化校园建设要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参与,实行分级负责、统一管理的制度。主管校领导、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校园的总体规划、管理制度建设;系部和各职能部门负责本单位网站的建设和信息发布、负责与本部门业务有关的信息资源建设;网络中心负责网络系统维护、运行,负责数据中心的设备、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的维护和管理,负责学校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和门户的维护;教师、学生负责网上教学和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发挥学科优势、形成特色资源
每一所新建本科院校都重点培养某一 领域或行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自身的专业和学科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在进行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既要注意符合通用标准和规范,又要注意发挥本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和资源库,同时与全国各类新建本科院校联合,形成各类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互补。
数字化校园建设,特别是新建本科数字化校园建设才刚刚起步,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随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新建本科数字化校园建设将会在理论研究、应用实践方面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林华东,吴伟斌.高等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策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之五[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6).[2] 徐艳伟.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命题[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3).
[3] 薄红英.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6).[4] 欧阳.重庆工学院数字校园建设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3,(5). [5] 周纳.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J].北方经贸 , 2001,(12).
[6] 许益锋.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思考[J].科技·人才·市场 , 2000,(6). [7] 胡东成.主动适应信息时代 加速建设一流大学[J].中国远程教育 , 2003,(19).[8] 李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6).
[9] 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 , 2003,(3).[10] 李捷.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04,(1).
第二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及方案
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及解决方案
(初稿)
网络中心 2010-2-20
-***67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
1、数字化校园建设背景
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引发深刻的变革。教育信息化也是摆在教育领域面前的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校园”已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建设任务。以下结合我校实际,提出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具体方案,全面打造新形势下的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
2、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1)教育开放性。现代网络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教学突破了传统按时集中上课的约束,接受教育的时限也不再有学制的限制,衍生为终身教育。教育对象得到了拓展,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东西。
2)教学个性化。在数字化校园里,教师可以在任何位置展示课件,在线授课;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查阅资料,参与讨论。
3)资源共享性。在数字化校园里,教育资源打破校际间、地区间、国家间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朝着共享化方向发展。
4)管理一致性。在数字化校园里,各部门拥有统一的管理平台,在校园的任一地点都可以网上办公,实现了管理数据的统一性、管理的实效性、管理数据的安全性,对学校的现代化管理将是一个质的提升。
此外,数字化校园还具有教育方式的自主性、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教育网络的智能性、师生关系的交互性和教育制度的创新性等多种特征。
二、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的比较
1、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的比较
空间拓展:网络课堂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指网络环境中同时处于学习状态的学习者群体所处的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和虚拟空间,体现空间的开放性。
时间拓展: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打破了学制、年龄、身份等限制,体现教育终身化。
教育对象拓展:除了学校内在册的学生外,可以向全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全民化。
会引起管理方法及管理机制的变革,管理及运作中的抵触心理将会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产生阻力,必须有相应配套政策,保证行政执行力度。
4、师资培训是关键。数字化校园的教育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强化培训,使教师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5、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化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化、建构全新教育模式的重要源泉。
6、应用引导、改进流程。一方面,部门要针用户进行需求引导和培养,使建设的系统首先满足用户,达到使用目的;另一方面,要统一协调,建立面向全校的基础数据库、资源库等,资源共享、维护可靠、更新及时,提供有决策依据的数据仓库群。
7、加强风险规避。规避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风险,我校将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学校信息化中的实际问题,避免资金一次性投入过多或过少,增加保险度。
四、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数字化校园较之传统校园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创新。数字化校园将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激发创新。
1)教学手段的创新,数字化校园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化为多种直观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率
2)为师生交互式教学提供超越时空的、开放交往的环境和心理交流的可能(E-mail、BBS、聊天室等),为教师提供更多个性化创新教学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1、我校数字化建设宏观方案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应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系统化。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主机、标准化教室等基础硬件和操作系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
2)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
3)个性化门户。包括部门及信息门户、个人工作平台,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个性化信息与服务,是数字校园的门面。
一卡多用。它可以作为借书卡、上机卡、就餐卡、医疗收费卡、洗澡卡、购物卡、门禁卡、存车卡等。它的广泛采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校园生活,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7.校内资源平台免费下载。丰富服务器资源,通过提供web免费下载,方便了广大师生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校园网络的安全。
8.VOD点播。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中应用VOD技术,可以使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的交互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室内通过电脑,利用投影机即可任意点播存储于主控服务器中的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节目课件,真正做到“任意点播”、“即点即播”。学生也可在数字校园的环境中使用多媒体学习系统,到校园网上获取自己的学习信息。
除此只外vod点播系统还提供海量视频资源方便在业余时间,为学生及教职员工提供娱乐和放松的平台。
六、数字化校园建设网络改造方案及报价
1、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网络改造结构图
2、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网络改造华为报价
3、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网络改造锐捷报价
第三篇: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
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
一、数字化校园的含意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最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概念被全世界普遍接受,所以就引伸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数字图书馆等各种概念。那么,数字校园的含意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第一,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这是基础建设工作;第二,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的运转,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第三,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二、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1、校园网建设
校园网的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经历了1989—1996年的起步阶段、211建设阶段以及985建设三个阶段。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光纤网覆盖了学校的168座楼,铺设光纤100多公里。全部覆盖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和学生宿舍,部分覆盖了家属宿舍。现在全校校园网的范围内共有30000个信息点,联网的计算机是24500台,另有1900户电话入网用户。校园网采取的是三层交换结构,即主干交换(1000兆以太网和622兆ATM的混合)、区域交换、楼宇交换(千兆进楼、10-100兆自适应进桌面)。上图是北京大学校园网逻辑图。
作为有线校园网的补充,我们于2002年6月以校园内有线局域网为依托,全面开通了校园无线网,这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覆盖整个校园的校园无线网。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将校园网络延伸到不易部署网线而移动用户又较多的公共区域,如会议大厅、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办公室、学生宿舍,以及校园内一些开阔区域,如未明湖边、草坪周边等地方,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连机上网的要求,改善我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环境,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无线网采用的协议是802.11B,带宽11M,接入点250个,无线网全面开通以后,在北大校园内又增加了3000-4000个入网的信息点。
当然校园网的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如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网上流量的增加,主干网还要升级,网络接入范围也要扩大;建立以病毒防范、黑客防范、故障监测和故障报警等为内容的校园网安全体系;校园网上信息的存储、后援及容灾系统等。
2、数字图书馆
有了校园网络建设的基础后,就要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对于高校来讲,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最重要的应用。北京大学从美国引进了SIRSI图书管理系统,支撑我们传统图书业务,管理了百万书目。图书馆的网页有全文检索、学位论文提交和检索、古籍拓片检索、视频点播等。数字性文献索引数据库覆盖全校相关的专业,全文期刊近2万种,已经投入运行多年。同时,教育部的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中心也在北大,CALIS已经实现了几百万的书目期刊数据库的共享。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要进一步的发展,如还要建立有较大规模服务能力的系统化的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充实文献资源库;优化图书信息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的分馆综合文献保障系统;Sirsi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硬件的更新及扩展,满足数字图书馆业务扩充的需要等。
3、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数字校园的基础,它除了对提高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以外,校园网上的许多应用都依赖它提供信息。北京大学在校园网络环境下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1992年,经过10年的努力,目前,由自己开发并在校园网上投入运行的已经有17个系统:
1)校内信息服务系统 2)办公自动化系统
3)本(专)科生教务系统 4)人事管理信息系统 5)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6)学工部管理信息系统 7)外事管理信息系统 8)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
9)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 10)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11)成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12)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13)保卫部管理信息系统 14)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15)研究生网上招生系统 16)新一代图书馆信息系统
17)基于用户的园区网络计费系统 这些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覆盖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促进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17个系统里,前9个已经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系统的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同类系统的领先地位,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应用。目前,全国已经有40多所兄弟院校不同程度的使用了我们这些系统,对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以上这些系统我们有多种版本,尤其是教务系统,现在可以适用于学年学分制的,也可以适用于学年学分制向全学分制转化模式的,还可以适用于全学分制模式。
我们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上有几点体会:
1、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来推动;
2、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
3、对于学校在校园网上搞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解决方案。下图是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
4、开放式的教学实验环境
现在除了计算中心有600台机器供学生上机以外,各院系还有机房,整个学校大约有1000多台微机供学生上机实习
5、科学计算
任何高校都有大量的科学计算题目,学校引进了一台IBM RS6000 SP高性能的并行处理机,它由64个主频为375兆的CPU组成,构成了4个高结点,每个结点有16个CPU,这16个CPU共享16兆内存,每一个结点内置34G的硬盘,4个结点之间是通过1000兆的以太网进行数据交换,另外还外接有1000G的磁盘。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投入试运行,现在CPU的利用率基本上在50—80%。这也是数字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领域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高性能计算的硬、软件资源要进一步扩充,网格计算的研究已在开展,要形成面向校内也面向社会开放的格局,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6、远程教育
现在校内有70多个网络多媒体教室,近8000个座位为北京大学的教学提供数字教学服务,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
2000年开始通过教育卫星(因为现在的教育网带宽不够)开通了部分专业的远程教育招生,这个发展速度很快,第一年招生700人,第二年招生1200人,目前的在校生人数已近20000人。目前我们的远程办学点遍及全国,已有31个办学点。
VOD课件点播系统提供了300多个课件的点播。
7、移动教育
我们研究开发了基于有线网和无线网的移动虚拟校园系统MVC,目前已经完成其中的关键技术的前期研究,并且在该成果上开发了大规模分布式的并行移动处理系统LDPM。
LDPM为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用户提供了大规模的移动计算环境,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不间断的访问LDPM的信息。
基于LDPM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对北大校园的移动管理,教师、学生、服务人员可方便的交互和数据访问。已开发完成的系统有移动办公系统、移动BBS讨论系统、移动答疑系统、移动新闻系统、移动教室管理系统,其中移动教室管理系统正在试运行。
8、教育资源建设
我们研制的教学资源系统ERSON,是一个基于资源库的多功能教学系统平台,主要功能是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提供方便的支持和服务。该系统的特点是:
1、支持多种教学模式(支持校内教学也支持远程教学);
2、支持流媒体的播放也支持交互式教学资源;
3、有效地对教育资源的版权进行保护;
4、课程课件内容完全代码化,课程课件的空间小,大大减少对网络带
宽的压力;
5、课件制作完全基于基本素材库,实现素材完全、细密度共享;
6、教师制作课件使用多种媒体,方便灵活多样,制作时间短;
7、学生可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方便地使用课件、数字图书馆和
英特网等多种资源。
9、网络教学
这里的“网络教学”是指在校师生利用校园网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例如通过校园网进行课程点播或同步实时地网上课程(学术报告)直播,基于校园网的答疑系统和小组讨论(实时),通过校园网的作业提交以及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等。这些不仅是传统学校教学的补充,更是打破传统灌
输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良好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新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北京大学许多院、系都在大力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实验,尤其是名师名课的网络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0、其他应用系统
除了上述主要的应用系统外,还有其他的应用系统如:
1、档案系统已经开始使用,和各应用系统的接口已基本完成,北京大
学的历史资料数字化已经开始起步;
2、社区服务系统已经在北京大学校园网络环境下投入使用;
3、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它是指北京大学地下的网管系统,前几年 就投入了运行,可以查到北京大学地下铺设的电、气、水、暖和电讯通讯线路等资源信息。该系统需要进一步网络化;
4、校园卡系统目前处于调研阶段,近期将会正式启动;
11、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建设各种信息资源库
根据北大的学科建设特点,我们在校园网上不断地丰富资源,包括: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北大法律信息网、生物库检索系统、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经络科学数据库、化学信息网站、北大贵重仪器设备共享信息检索系统、《科学》杂志在线检索系统等等。其中《科学》杂志在线检索系统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把美国Science杂志电子版在中国建的一个电子网站,这个网站就设在北大,每周五Science杂志的最新期 刊一出,我们的电子版马上就能得到,这样全国各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可以查到最新Science杂志的内容;在生物库检索系统中有一个欧洲分子生物信息网中国节点,这是该信息网在亚洲地区的第一个节点,该节点就建在北京大学,把欧共体在生物领域里所进行的一些科研成果放到它的库里,然后移植到我们这边来,现在这里面已经有几十个与生物信息有关的数据库,再加上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自己的一些成果进去,这样形成一个比较强大的生物库。这对生命科学、农学、环境、医学、药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小结
综上所述,数字校园首先要抓基础建设,即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这是我们数字校园建设要做的首要任务。北京大学十多年来,在数字校园的基础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一步的工作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继续抓基础建设,如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和性能优化;各应用系统的进 一步完善、优化;扩展网络的应用领域,启动一些新的应用系统的研制和开发,真正实现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全面的数字化,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进行第一部分工作的同时,要开展第二部分工作,即要对校园网上所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校园网的任何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可以用不同的设备,根据自己的权限访问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思考
1、问题的提出
1)、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一个总体规划。一个学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各个应用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但应用与应用之间有相互的功能依赖或信息依赖关系。如果没有总体规划,各个应用又会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应用与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十分困难,校园网上数据的
一致性和信息共享问题难以解决。有了总体规划,学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人力情况,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完成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总体规划中尤其要注意各种各样规范的建立,包括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规范、用户规范和信息化管理规程等。
2)、信息系统建设起来以后,原来的有车无路的问题解决了,但又带 来新的问题,网上的信息资源很丰富,但是交通混乱。所以这就急需要建立网络秩序,要建立政策法规。
3)、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会引起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
4)、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包括各级干部在内的人们观念的变化、素
质的提高。人的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5)、由于数字校园建设,会带来利益的再分配,这种利益的再分配对
数字校园的建设会产生巨大的阻力。
6)、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一支具有一定数量的,稳定的技术队伍。
数字化校园建设,尽管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但这些技术问题不是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以上六个问题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来推动数字校园的建设,采取行政驱动和技术支持相结合的办法,以克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重阻力和困难。要想把数字校园建设好,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2、高等学校要建立CIO体系
所谓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可以叫信息主管或首席信息官或信息总监。政府的各个部门、各事业、企业单位都要有CIO这个岗位,负
责本部门,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所谓CIO体系,就是不仅国家要有从上到下一系列的CIO岗位,高校内部的各部处、各院系也应该有相应的位置。以CIO体系为核心,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认为:
1)、设置学校一级的“信息主管”
由校长或常务副校长兼任此职,以信息主管为主任,成立“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成员可以由学校的各主要职能部门如发展规划部、大学办公室、计算中心、图书馆、现代教 育技术中心等单位的领导以及校内主要职能部门(人事、财务、研究生、教务)的“信息主管”组成,还可以吸收校内的计算机学科和高等教育研究学科的教授、专家参加。这个管理机构的任务就是要制定总体规划、政策法规、各种规范、阶段性任务的下达和检查、经费的分配等。
2)、设置日常办公机构
大学办公室有一项职责必须明确,即“协助主管校长组织和领导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大学办公室信息科配备有一定计算机技术背景的工
作人员专职负责这一工作,信息科就可以成为“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办公机构。
3)、组织保障
学校各部(处)、院系有一名负责人任本单位的“信息主管”,配一名有一定计算机技术背景的“信息网络管理员”协助
工作。他们的工作是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成与本单位有关的信息网络建设工作。
4)、有了组织保障,由大学办公室牵头,每年召开一次到二次全校性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会议,布置工作,总结交流经验,逐渐建立激励机制,表扬鼓励先进,促进各级干部的观念转变,形成大家都来重视数字校园建设的
局面。计算中心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技术培训,培训各单位的信息网络管理员,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骨干队伍。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即使有再好的方案、规划,也难以落实。
第四篇: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
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
2005-08-27 作者(来源): 闵行区教育信息中心办公室编选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 黄达武 宋式斌
一、数字化校园的含意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最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概念被全世界普遍接受,所以就引伸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数字图书馆等各种概念。那么,数字校园的含意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第一,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这是基础建设工作;第二,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的运转,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第三,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二、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1、校园网建设
校园网的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经历了1989—1996年的起步阶段、“211”建设阶段以及“985”建设三个阶段。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光纤网覆盖了学校的168座楼,铺设光纤100多公里。全部覆盖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和学生宿舍,部分覆盖了家属宿舍。现在全校校园网的范围内共有30000个信息点,联网的计算机是24500台,另有1900户电话入网用户。校园网采取的是三层交换结构,即主干交换(1000兆以太网和622兆ATM的混合)、区域交换、楼宇交换(千兆进楼、10-100兆自适应进桌面)。
作为有线校园网的补充,我们于2002年6月以校园内有线局域网为依托,全面开通了校园无线网,这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覆盖整个校园的校园无线网。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将校园网络延伸到不易部署网线而移动用户又较多的公共区域,如会议大厅、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办公室、学生宿舍,以及校园内一些开阔区域,如未明湖边、草坪周边等地方,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连机上网的要求,改善我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环境,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无线网采用的协议是802.11B,带宽11M,接入点250个,无线网全面开通以后,在北大校园内又增加了3000-4000个入网的信息点。
当然校园网的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如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网上流量的增加,主干网还要升级,网络接入范围也要扩大;建立以病毒防范、黑客防范、故障监测和故障报警等为内容的校园网安全体系;校园网上信息的存储、后援及容灾系统等。
2、数字图书馆
有了校园网络建设的基础后,就要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对于高校来讲,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最重要的应用。北京大学从美国引进了SIRSI图书管理系统,支撑我们传统图书业务,管理了百万书目。图书馆的网页有全文检索、学位论文提交和检索、古籍拓片检索、视频点播等。数字性文献索引数据库覆盖全校相关的专业,全文期刊近2万种,已经投入运行多年。同时,教育部的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中心也在北大,CALIS已经实现了几百万的书目期刊数据库的共享。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要进一步的发展,如还要建立有较大规模服务能力的系统化的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充实文献资源库;优化图书信息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的分馆综合文献保障系统;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硬件的更新及扩展,满足数字图书馆业务扩充的需要等。
3、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数字校园的基础,它除了对提高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以外,校园网上的许多应用都依赖它提供信息。北京大学在校园网络环境下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1992年,经过10年的努力,目前,由自己开发并在校园网上投入运行的已经有17个系统:校内信息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本(专)科生教务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工部管理信息系统,外事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成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保卫部管理信息系统,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生网上招生系统,新一代图书馆信息系统,基于用户的园区网络计费系统。
这些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覆盖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促进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17个系统里,前9个已经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系统的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同类系统的领先地位,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应用。目前,全国已经有40多所兄弟院校不同程度的使用了我们这些系统,对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以上这些系统我们有多种版本,尤其是教务系统,现在可以适用于学年学分制的,也可以适用于学年学分制向全学分制转化模式的,还可以适用于全学分制模式。
我们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上有几点体会:
1、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来推动;
2、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
3、对于学校在校园网上搞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解决方案。
4、开放式的教学实验环境
现在除了计算中心有600台机器供学生上机以外,各院系还有机房,整个学校大约有1000多台微机供学生上机实习
5、科学计算
任何高校都有大量的科学计算题目,学校引进了一台IBM RS6000 SP高性能的并行处理机,它由64个主频为375兆的CPU组成,构成了4个高结点,每个结点有16个CPU,这16个CPU共享16兆内存,每一个结点内置34G的硬盘,4个结点之间是通过1000兆的以太网进行数据交换,另外还外接有1000G的磁盘。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投入试运行,现在CPU的利用率基本上在50—80%。这也是数字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领域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高性能计算的硬、软件资源要进一步扩充,网格计算的研究已在开展,要形成面向校内也面向社会开放的格局,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6、远程教育 现在校内有70多个网络多媒体教室,近8000个座位为北京大学的教学提供数字教学服务,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
2000年开始通过教育卫星(因为现在的教育网带宽不够)开通了部分专业的远程教育招生,这个发展速度很快,第一年招生700人,第二年招生1200人,目前的在校生人数已近20000人。目前我们的远程办学点遍及全国,已有31个办学点。
VOD课件点播系统提供了300多个课件的点播。
7、移动教育
我们研究开发了基于有线网和无线网的移动虚拟校园系统MVC,目前已经完成其中的关键技术的前期研究,并且在该成果上开发了大规模分布式的并行移动处理系统LDPM。
LDPM为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用户提供了大规模的移动计算环境,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不间断的访问LDPM的信息。
基于LDPM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对北大校园的移动管理,教师、学生、服务人员可方便的交互和数据访问。已开发完成的系统有移动办公系统、移动BBS讨论系统、移动答疑系统、移动新闻系统、移动教室管理系统,其中移动教室管理系统正在试运行。
8、教育资源建设
我们研制的教学资源系统ERSON,是一个基于资源库的多功能教学系统平台,主要功能是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提供方便的支持和服务。该系统的特点是:
1、支持多种教学模式(支持校内教学也支持远程教学);
2、支持流媒体的播放也支持交互式教学资源;
3、有效地对教育资源的版权进行保护;
4、课程课件内容完全代码化,课程课件的空间小,大大减少对网络带宽的压力;
5、课件制作完全基于基本素材库,实现素材完全、细密度共享;
6、教师制作课件使用多种媒体,方便灵活多样,制作时间短;
7、学生可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方便地使用课件、数字图书馆和英特网等多种资源。
9、网络教学
这里的“网络教学”是指在校师生利用校园网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例如通过校园网进行课程点播或同步实时地网上课程(学术报告)直播,基于校园网的答疑系统和小组讨论(实时),通过校园网的作业提交以及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等。这些不仅是传统学校教学的补充,更是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良好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新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北京大学许多院、系都在大力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实验,尤其是名师名课的网络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0、其他应用系统
除了上述主要的应用系统外,还有其他的应用系统如:
(1)档案系统已经开始使用,和各应用系统的接口已基本完成,北京大学的历史资料数字化已经开始起步;
(2)社区服务系统已经在北京大学校园网络环境下投入使用;
(3)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它是指北京大学地下的网管系统,前几年就投入了运行,可以查到北京大学地下铺设的电、气、水、暖和电讯通讯线路等资源信息。该系统需要进一步网络化;
(4)校园卡系统目前处于调研阶段,近期将会正式启动;
11、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建设各种信息资源库
根据北大的学科建设特点,我们在校园网上不断地丰富资源,包括: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北大法律信息网、生物库检索系统、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经络科学数据库、化学信息网站、北大贵重仪器设备共享信息检索系统、《科学》杂志在线检索系统等等。其中《科学》杂志在线检索系统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把美国Science杂志电子版在中国建的一个电子网站,这个网站就设在北大,每周五Science杂志的最新期刊一出,我们的电子版马上就能得到,这样全国各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可以查到最新Science杂志的内容;在生物库检索系统中有一个欧洲分子生物信息网中国节点,这是该信息网在亚洲地区的第一个节点,该节点就建在北京大学,把欧共体在生物领域里所进行的一些科研成果放到它的库里,然后移植到我们这边来,现在这里面已经有几十个与生物信息有关的数据库,再加上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自己的一些成果进去,这样形成一个比较强大的生物库。这对生命科学、农学、环境、医学、药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小结
综上所述,数字校园首先要抓基础建设,即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这是我们数字校园建设要做的首要任务。北京大学十多年来,在数字校园的基础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一步的工作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继续抓基础建设,如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和性能优化;各应用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优化;扩展网络的应用领域,启动一些新的应用系统的研制和开发,真正实现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全面的数字化,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进行第一部分工作的同时,要开展第二部分工作,即要对校园网上所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校园网的任何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可以用不同的设备,根据自己的权限访问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思考
1、问题的提出
(1)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一个总体规划。一个学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各个应用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但应用与应用之间有相互的功能依赖或信息依赖关系。如果没有总体规划,各个应用又会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应用与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十分困难,校园网上数据的一致性和信息共享问题难以解决。有了总体规划,学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人力情况,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完成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总体规划中尤其要注意各种各样规范的建立,包括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规范、用户规范和信息化管理规程等。
(2)信息系统建设起来以后,原来的有车无路的问题解决了,但又带来新的问题,网上的信息资源很丰富,但是交通混乱。所以这就急需要建立网络秩序,要建立政策法规。
(3)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会引起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
(4)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包括各级干部在内的人们观念的变化、素质的提高。人的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5)由于数字校园建设,会带来利益的再分配,这种利益的再分配对数字校园的建设会产生巨大的阻力。
(6)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一支具有一定数量的,稳定的技术队伍。
数字化校园建设,尽管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但这些技术问题不是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以上六个问题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来推动数字校园的建设,采取行政驱动和技术支持相结合的办法,以克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重阻力和困难。要想把数字校园建设好,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2、高等学校要建立CIO体系
所谓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可以叫信息主管或首席信息官或信息总监。政府的各个部门、各事业、企业单位都要有CIO这个岗位,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所谓CIO体系,就是不仅国家要有从上到下一系列的CIO岗位,高校内部的各部处、各院系也应该有相应的位置。以CIO体系为核心,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认为:(1)设置学校一级的“信息主管”
由校长或常务副校长兼任此职,以信息主管为主任,成立“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成员可以由学校的各主要职能部门如发展规划部、大学办公室、计算中心、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单位的领导以及校内主要职能部门(人事、财务、研究生、教务)的“信息主管”组成,还可以吸收校内的计算机学科和高等教育研究学科的教授、专家参加。这个管理机构的任务就是要制定总体规划、政策法规、各种规范、阶段性任务的下达和检查、经费的分配等。
(2)设置日常办公机构
大学办公室有一项职责必须明确,即“协助主管校长组织和领导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大学办公室信息科配备有一定计算机技术背景的工作人员专职负责这一工作,信息科就可以成为“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办公机构。(3)组织保障
学校各部(处)、院系有一名负责人任本单位的“信息主管”,配一名有一定计算机技术背景的“信息网络管理员”协助工作。他们的工作是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成与本单位有关的信息网络建设工作。
(4)有了组织保障,由大学办公室牵头,每年召开一次到二次全校性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会议,布置工作,总结交流经验,逐渐建立激励机制,表扬鼓励先进,促进各级干部的观念转变,形成大家都来重视数字校园建设的局面。计算中心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技术培训,培训各单位的信息网络管理员,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骨干队伍。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即使有再好的方案、规划,也难以落实。
第五篇:数字化校园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
东营市实验中学2006.1
2东营市实验中学是伴随着全市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而诞生的城市现代化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几年,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学校以建设“齐鲁名校”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手段,促进和保障了学校持续发展。下面,我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学校副校长李家军同志任组长,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在具体工作层面,由电教专业人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在教师中聘请的兼职电教助理人员组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及学期计划,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工作机制,创造了工作条件。
二、信息网络环境建设
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一直本着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近几年,我们一是注重了校园网络建设,在市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380万多元,建设了学校网络中心机房,配备服务器7台、不间断电源一套;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全校共有400余个网络接口,校园网宽带接入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将学校的局域网与英特网 1
相联,满足教育信息化工程宽带高速的要求。二是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建立了闭路、双向传输和控制电视系统,学校建有线电视系统一套,频道数为12个,并接入市有线电视网络;配备微机教室3个,计算机性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能保证信息技术课学生一人一台微机。三是将学校84间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络班班通。在此基础上,配备语言教室2个,多功能电教室3个,四是给全体教职工每人配备一台微机,将校园网络终端延伸至每间教室和办公室,学校还给每个级部和科室配备了扫描仪,处室购置了刻录机和照像机和摄像机。学校各行政办公室、学科教研组、普通教室及专用教室均设有应用终端,实现了办公和教学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目前,学校网络系统己成为学校行政办公、后勤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实现了电子备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等。
三、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开展“数字校园”应用的核心。到目前为止,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近两年先后投入累计30多万元,购进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化教育平台”、“校务管理系统”、“多媒体资源库管理系统”、“K12资源库”、“VOD视频点播系统”、“校园网站”、“电子图书馆”等。2004年10月,学校交费开通了中国课件网(http://chinakj.com)、中学语文资源站(http://)、51121中小学教学网(http://)等8个全国知名的专业资源网站,供教师查阅资料,交流学习。二是学校通过有效形式组织各教研组利用网络集体备课、主题教研等形式积极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学科教学素材,形成了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三是积极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累案例,撰写案例,积累素材,建立教育教学应用素材库。到目前为止,通过自制、积累、网上下载、购买等方式,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案例库,包括: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与建设,以及德育等内容,为教师进行“案例”学习提供了保障。四是按照
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规范使用电教教材代收费,每学期按规定订购购买《山东省电教软件推荐目录》推荐的电教软件,购进了各类内容丰富的教学录像带、VCD、CD、CD-ROM等各类音像资料、教学软件1000余件;现在学校己逐步建立起了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
四、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十分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问题,把教师培训工作当作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落实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把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当成教师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部分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确立了“立足校本,结合岗位,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培训工作原则,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思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首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培训,学校先后购买了《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走进新课程》、《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等专业书籍供教师学习。第二,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培训。一是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和教育信息化培训班,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提高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能够运用网络为教学服务;二是立足校内,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电教人员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技能,要求全体教师人人会操作电脑,个个能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三是电教人员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开发了《电教管理使用手册》、《校园教学平台使用指南》等校本培训教材,供教师学习和
运用校园信息网络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培训,现在全校270名教职工全部会操作计算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部合格,并能够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常用工具制作教学软件。目前,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尝到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甜头。教师自主开发的课件和校本教学资源有21人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2005年,我校教师钞智勇的课件在全国教学课件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我校学生连续多年代表东营市参加全省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多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
五、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一是构建了校园信息化办公系统和管理机制,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提高办公效率。二是依托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建立了教师网络化备课平台和授课平台,将教师教学常规资料的传输、储存和交流与检查等环节实现网上运行。三是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学科集体备课新机制,创新了传统的教学备课机制,很好的适应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对教师常规备课的技术要求,有效地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备课质量。四是大力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2003年全市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展给学校顺利推进这项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以承担《信息技术与初中阶段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研究为契机,从抓课题研究队伍建设和构建学校信息化网络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工作,组建了一支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在组建课题研究队伍的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工作的作用,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深入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邀请专家
学者来校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增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共进行了8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培训,培训面达教师的85%以上。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的开展,丰富了学校教师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三年内,全校先后有三批共179项校级科研课题结题,其中126项课题成果获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实验教师中有14人获得省优质课一、二等奖,48名教师获得市优质课一、二等奖,21名教师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有1100余人次获一、二等奖。2004、2005、2006年学校中考成绩逐年大幅度提高,2005年、2006年全市中考成绩综合评价名列前茅。学校被评为东营市首批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总之,在近几年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通过多方位的措施和保障机制,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和学校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校计划再配置3个标准学生用机房,1个网络教室,1个机器人实验室,配置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主要侧重实现家庭、校园和班级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在网络教学、网络培训等方面的应用。展望未来,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要依托教育信息化这一重要平台,学校教育信息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希望得到上级部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