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训基地公共实训资源申请使用承诺书-东莞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
附件三
承诺书
(适用:院校、社会团体及社会培训机构)
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
根据《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使用单位准入退出管理办法》和有关管理规定,我单位向高训中心郑重承诺:
一、保证我单位所提供的申请材料真实、无误、无弄虚作假;
二、保证我单位在提出申请时不处于接受有关司法限制与处罚、或处于接受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行政处理与处罚期间;
三、保证我单位使用高训基地资源期间接受高训中心的监督和管理、严格遵守高训中心的有关规定;
四、保证我单位的教师、管理人员和学员在使用高训基地资源期间严格遵守安全管理规定,若因违反安全管理规定而造成设备损坏和人身安全事故,我单位保证承担责任和赔偿损失;
如违反上述承诺,我单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承诺单位:(盖章)
法人代表:(签字)
****年**月**日
第二篇: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情况介绍
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情况介绍 一、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攀钢党校)<以下简称学校>是攀钢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也是四川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办学以来,学校以服务攀钢为宗旨,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攀钢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基地为发展目标,潜心办学,精心育人,累计培养学历生5万多人,实施各级各类职业培训12万多人次,较好地满足了攀钢发展和中国钒钛钢铁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走出了一条中央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之路。学校是四川省首批4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全国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
学校占地945亩,现有在岗教职工660人,其中具有专任教师310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153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14人,“双师”素质教师83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123人;每年还有外籍教师在校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生8000余人,年均实施党员干部培训、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1.5万人次。
设有电子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部、政治理论教学部和实训实验部等8个教学系部。
学校以钒钛和钢铁冶金为专业特色,围绕攀钢需求,面向钒钛和钢铁企业开设有采矿、冶炼、金属压力加工、钒钛开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28个专业。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1个,院级特色专业5个;精品课程32门,其中省级精品课程11门;有3项教改成果获省级教改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1名、冶金行业名师2名。
二、公共实训基地基本情况
在攀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与学校合作建立了较为优越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学校拥有7.5万平方米的实践教学场所,建有数控实训加工中心、工业基础自动化实训中心、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中心、液压实验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中心(室)63个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室)。其中,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区域性实验实训基地。另外,学校还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2010 年学校相继成为攀钢和攀枝花市省级机修钳工、维修电工、车工等三大专业工种技师、高级技师鉴定考点学校和攀枝花市七大人才培训基地。
(一)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
目前,学校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固定资产总值4500余万元,实训教学系统已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集教学、生产、实训和科研于一体的担负学校发展重大任务的教学系统。实践教学范围包括:机械专业、机电专业、轧钢专业、冶金专业、材料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制冷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部分理论和实训教学,承担着全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企业职业培训任务。
实训基地硬件具体情况是:
(1)机械类:普通机床71台,设备种类包括普通车床、铣床、刨(插)床、外圆磨床、平面磨床、滚齿机、摇臂钻床、立式钻床、台式钻床、折弯机、剪板机、锯床等。数控车15台、数控铣床5台、数控电加工中心4台、四轴加工中心2台、数控镗床1台及数控机床综合实验培训系统一套。各类焊机68台以及其他辅助设备十余台。CAD/CAM实训主要配置相应的数控编程CAD/CAM应用软件、模拟编程教学软件和计算机96套,机床的数量和种类已能满足各类教学和培训的需求。
(2)信息类:功能完善、速度快捷的校园网;实验、实训用计算机800余台。
(3)电气类:“电工电子实训基地”为国家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高压供、配电(所)系统两套,钳式吊车控制系统一套,西门子、欧母龙、三菱PLC可编程控制器60套,模拟、数字交直流调速器和控制用计算机等设备。
(4)冶金类:铁矿石高温还原炉1套,炼钢连铸模拟演示系统2套,金相显微镜12台,回转式数字粘度计1套,箱式电阻炉3台,茂福式加热炉1套等。
(5)电子类:九合一家电实验台56座、家电演示板20套,制冷实验台12套等。(6)语言实验室:三个实验室,150座。
(7)实训场地: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有钳工工位260个,机加工工位71个,焊工工位40个,电工工位340个,冷作工工位122个,电子制作工位50个,家电维修工位30个。每个工位均配有配套的设备、工具和量具。
(8)共有38个实验室、5个多媒体教室,各实验室设备技术含量高、台套数多,覆盖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语言实验、计算机实验等。
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及相对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满足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从而也保证了实训教学的质量。(二)校企共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无私奉献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适应社会职业培训和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特色鲜明、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勇于创新、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教学骨干。积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开展应用性科研、咨询和服务,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教学。
实训教学系统现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 其中博、硕士生12名,占15%,副教授及高级职称占22%,双师素质教师占60%。
广大教师积极上进,勇于开拓,实训教师在参加各种比赛中,多人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及优胜奖。教师勤奋、刻苦、好学,不断根据科技的发展,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肯动脑筋,挖掘设备潜力,对落后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既保证了教学,又锻炼了队伍。教学之余,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生产、技术革新。学术研究蔚然成风,教学、科研成果累累。
(三)实训教学模式、方法研究及改革
1、构筑目标化、模块式实训教学体系
实施目标化、模块式实训教学体系,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可选取不同的模块实施教学。此外,目标化、模块式实训教学体系明确规定了实训教学总的培养目标和各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利于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及业务水平的提高,杜绝了因教师的变动而影响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的问题,极大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大大节省了耗材。
2、构建合理的、系统的实训教学模式
在进行专业和基本技能教育时,注意选择那些最基本、最主要、最有用和最能涵盖相关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理论、技能作为教学内容,避免过滥或过窄,使学生毕业后在职业生涯中有更大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充实和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学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
3、以实训教学为重点,产、学、研相结合,探索高职高专实训教学的新途径 目前我院高职高专实训教学正采用及探索的途径有:
⑴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 ⑵企业、行业参与,做到教、学、做合一。
⑶以科技服务、技术培训为纽带,密切校企关系,促进师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⑷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实施全方位产、学、研结合。⑸建立电子、电气研究所。建立生产现场仿真系统,仿真企业、工厂的现场管理、生产及控制。
4、建立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相应的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是建立实验实训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实验实训教师的实验实训指导水平等,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确保实训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四)职业技能鉴定
目前,职业技能鉴定所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可自己鉴定6个专业 17个工种,范围涉及机电、电气、计算机、冶炼、轧钢、汽驾等。
近两年我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共鉴定人数6890人次,其中初级613人,中级工6160人,高级工117人。协助集团公司对近万职工进行了职业技能的鉴定;对数千职工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
三、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取得的成就
1、为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输送大量高技能人才
学校自办学以来,为攀钢公司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每年为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输送约500人左右的高技能人才。
2.对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职工培训
由于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对员工素质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两年,学校为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和管理干部,先后开办了各种培训班,包括计算机应用,英语等培训。其中,对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无论规模还是时间都是空前的,学校先后为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开办有车工、钳工、电工、冶炼工、轧钢工、铆工、仪表工等十余个工种的脱产和不脱产培训,培训时间从两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培训人数5000余人。其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800余人都进行了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经过培训后的职工,在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职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
学校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还协助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对近3000名职工进行了电工、钳工、焊工、车工、冷作等工种的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等级鉴定。
4、实训基地在学历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 我院实训教学之所以取得今天的重大成就和长足发展,完全得力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教师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逐步适应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校至今共培养出机械、电气、机电、冶金、轧钢、制冷、电子、材料工程、信息技术、管理、艺术、环保、旅游等合格人才3万余人,近3年为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办了10类培训班次,培养了412名人才,许多学员成为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骨干、技术能手、技术精英、部门领导等,得到了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好评,为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第三篇: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生产性实训初体验
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生产性实训初体验
2014年7月18日,伴随着最后一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东职院”)同学的答辩完成,为期三周的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以下简称“高训中心”)首次生产性实训项目顺利结束。作为高训中心的首次生产性实训尝试,三周的时间里留下了不少需要我们思索的地方以及值得总结的经验。
本次实训项目采用生产性实训的模式,作为一个新鲜概念,生产性实训不同于以往的学校内部的一般实训项目,其概念是指在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内,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以下结合本次东职院实训的过程,具体阐述高训中心开展生产性实训的特点。
一、工厂化的实训场地
高训中心为参训的东职院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的环境,既有适合开展生产的机床设备布局、刀具工具摆放,又有可实施产品品质检验的测量设备。从国产数控车床、铣床到进口五轴加工中心,从车削加工到电加工,从卡尺量规到三坐标测量机,在高训中心的实训场地可以实现零件加工从毛坯粗加工、零件精加工到产品检验的全过程。省去了学生毕业后首次进入企业的不适应过程,实现学校到企业,学生到员工的角色无缝过渡。
二、产品化的实训作业
与传统消耗性的实训不同,生产性实训的对象是来自于企业生产的真实产品,每一件经过检验合格的实训作业都可投入市场中。如东职院学生加工的一款压板就用到了电加工设备中,作为另一个零件的加工工具。让学生现场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也能体验到加工产品报废对于企业整体过程带来的影响,有益于加强学生责任心教育。
三、服务于教学的生产过程
在生产性实训中企业的生产过程要服务于教学要求,因为高训中心对进入项目的企业有明确的要求:企业的存在是以能完成教学为前提。在实训过程中,高训中心始终监督着企业的生产活动,要求企业的员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实训初期必须放慢生产节拍,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同时向学生提供加工所必
需的图纸、程序资料用于学生非生产时间的自学,对于学生现场的问题在能力范围内要给予解答。
四、双向的教学过程评价模式
为了保证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教学质量,高训中心生产性实训项目采用学生与企业指导教师双向评分模式,即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进行评分,同时学生对企业指导教师的辅导态度、答疑能力等进行评分。高训中心定期对双方的评分结果进行收集,企业指导教师的被评分数会公布出来,以警示没有认真教导学生的企业及其员工,而学生的被评分数则作为其学校课程分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即保障了学生从企业指导教师身上学到技能,又防止了学生实训过程中走过场。
五、“企业教师”大课堂
高训中心晚上会安排别开生面的技术讲座,讲课教师是来自企业在岗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是有别于传统学校老师的“企业教师”,课程内容都是来自工程师亲身的经历。大课堂充分体现了高训中心整合企业与学校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突出了高训中心生产性实训项目中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的特点。
六、答辩与开题
实训成果答辩,作为本次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最后一项内容,其形式也有别于一般学校的课程答辩。一方面答辩的评委分别来自于高训中心、企业、维管团队以及学校,这样一个多元化的评委团队更能考验出学生实训的成果;另一方面本次答辩的题目都是学生在三周时间里所亲自加工的产品,如何将加工心得、问题总结、技术分析通过答辩汇报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本次答辩最为看重的地方,同时本次答辩的题目也将成为其毕业设计的题目,本次答辩同时也是每位学生毕业课题的开题报告。一切都来源于真实,这样的实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
七、经济效益与公益性
高训中心从开办的第一天开始始终贯彻其公益性及服务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宗旨,上生产性实训最为突出的产品经济效益分配问题上,该宗旨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学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企业会以生产
补助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而所剩余的部分则是作为企业牺牲效率教导学生的补偿,同时也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及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高训中心在当中只作为平台的搭建者、过程的监督者以及企业与学校的服务提供者角色,并不参与其效益的分配,真正体现了公益性的宗旨。
作为高训中心首次生产性实训参与者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12级数控1班49名同学离开时带走的除了技能,还有劳动换取的收入。当然为了更好地体现生产性实训的特点,我们没有采用“大锅饭”的分配模式,每名学生的收入多少是根据其实训表现、答辩成绩以及企业指导教师对其评分的结果综合得出的。这样才能鼓励学生踏实学好技能,明白自己的能力和付出是有价值的。
第四篇:池州市公共实训基地简介
池州市公共实训基地简介
池州市公共实训基地是池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投资举办,遵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的发展方向的要求,以“用企业明天的需求来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指导思想,坚持“前瞻性、先进性、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了一个面向社会开放、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技术领先的公共实训基地。目前池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已建有综合加工技术实训、数控技术实训、电子电拖实训、电动缝纫实训区。实训设备品种齐全:普通车床、铣床、刨床、磨床、镗床、钻床等近30台;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线切割、PLC编程电拖实习台等数控设备10多台;电脑缝纫机30台;钳工实习台位20个。这些实训设备覆盖20多个工种,可同时对80人进行不同工种的实训和技能鉴定。公共实训基地采用订单式培训、到企业上门培训、预约培训、假期培训等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充分体现公共实训基地公益性、服务性、开放性、共享性的培训理念,努力探索高级技能培训设施投资集约化、效益最大化的新思路。池州市公共实训基地的服务对象为:企业在职职工的技能提升、级别评定、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实训、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家农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按照省、市有关政策规定,参加公共实训基地培训的学员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并优先推荐到开发区工业园区企业就业。
联系电话:0566—24180280566—24***06695 联系人:何晓华
地址:池州市创业示范园
乘车路线:乘9路公交车或2路公交车或K1线城乡巴士到示范园下
第五篇:汽车维修公共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一)汽车维修公共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小型汽车维修公共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下简称实训基地)的管理,规范实训基地的教学,确保安全有序的开展各项实训活动。要求凡进入实训基地工作、学习、实训或参观人员,必须自觉遵守实训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爱护公物,注意安全,服从实训基地管理办公室的调度和安排,并请严格执行以下条款:
1、实训基地所有工作人员一律挂工作牌(或佩戴胸卡),服装整洁,举止文明,热情待人。
2、参加实训的学生、学员必须在实训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才能进入实训记基地进行实训。实训指导教师在实训前应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不准带食品进入实训室,破坏环境卫生,楼内禁止吸烟,严禁大声喧哗,不得乱丢乱放脏物及杂物。
4、参加实训的学生服装要统一,实训期间严格遵守实训室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依照实训操作规范进行实训操作。
5、实训指导教师应提前准备实训项目,上课前应提前到位;进入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应挂工作牌(或佩戴胸卡);有学生在实训场所期间,教师不得脱岗离位。
6、实训区域所属的各教学部门应经常检查、完善基本教学区域的安全和卫生情况、做到防水、防盗、防爆、防腐、防火、防冻等;保持实训区域安全、清洁、卫生。
7、各实训区域系部指定责任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员应由思想作风好、责任心强、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并对相关区域的设备、设施足够了解。
8、参观单位及个人应事先预约,并按双方约定时间参观。实训基地内禁止拍照、录像,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动用安全和实训设备。
9、未经批准、任何人无权将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办公用品等公物拿出实训楼,一经发现,立即送交学院安保处处理
10、实训基地按照“5S”要求管理,请各部门,各单位及个人严格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