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南山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安排草案的报告

时间:2019-05-14 08:2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圳市南山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安排草案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圳市南山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安排草案的报告》。

第一篇:深圳市南山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安排草案的报告

深圳市南山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安排草案的报告

时间: 2011-3-22 深圳市南山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安排草案的报告

(2011年1月21日在深圳市南山区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南山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田柳青

尊敬的各位代表:

我受南山区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南山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安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代表提出宝贵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区克服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围绕构建和谐南山、创新南山和效益南山的总体目标及“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功能定位,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城市建设、生态环保、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八大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创新了一批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推广的经验做法,获得了多项荣誉和称号,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初步建成最适宜安居创业发展的现代化海滨城区。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本地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13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35.23亿元,年均增长11.5%(预计,下同),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8%(下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71亿元增加到384.5亿元,年均增长17.5%,完成12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65亿元增加到285.12亿元,完成9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6.23亿元增加到46.3亿元,年均增长12%,完成130%;人均GDP从12.57万元增加到18.97万元,年均增长9.2%,完成115%。全区境内外上市企业已达80家,占全市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城区。

——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二三产业比例从69.2:30.8优化为60:40,第三产业比例提高近10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了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互

联网、港口物流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二三产业的双支撑发展格局基本确立,成为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城区。——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新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例从50%提高到80%以上,201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1700件,年均增长近20%。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创新平台,全区拥有各级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达100多家,占深圳市的70%以上,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知识服务业孵化器,创建了生物医药等12家产学研联盟,区域创新环境明显改善。

——城区市政环境呈现新面貌。开通了地铁一、二号线南山段,建成了西部通道等26条交通主干道,打通了学府路等11条断头路,初步建成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排水、排污、排洪等管网功能进一步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完成了前海路等32条道路综合整治,新建了荔林、月亮湾、石鼓山等市政公园,8个街道被评为“深圳市环境优美街道”,市容市貌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万元GDP能耗和用水分别累计下降13%和20%,顺利完成目标任务,国家生态区建设通过环保部核查验收。建成月亮湾循环经济产业园、南山污水处理厂、商业文化中心中水利用等重点项目,南头半岛大气治理和大沙河治理取得较好成效,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的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西丽水库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生态环境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发展步入新轨道。新建、改建9所中小学校,增加中小学学位15840个,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多层次教育体系,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现代化强区;建立完善了96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形成居民“15分钟就医圈”,千人病床数和千人医生数分别达到2.33张和2.06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建设了一批公共文体设施,人均藏书量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到1.3册和1.5平方米,文体事业取得可喜成绩。

——社会基层管理建立新模式。和谐社区建设“双向互动”制度获得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形成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南山模式”。基层社会管理的“桃源模式”、“一格三员”社区治理模式、“331”分类分级管理模式极大提高了基层管理和治理水平,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难题,建立了责任型、服务型、效能型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得到了高度的认可。——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新提高。用于民计民生和基层基础的财政支出占到区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21500元增加到34761元,年均增长8%。全面实施廉租住房补贴制度,建成521套保障性住房。“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的目标。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建立残疾人培训、就业、职业康复“一体化”服务模式。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设立阳光助医、劳务工关爱基金等慈善项目。

(二)全面完成2010年计划目标任务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区按照“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促和谐”的部署和“好字优先,快在其中”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内外需并举战略,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市容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实现了全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本地生产总值实现1935.23亿元(预计,下同),同比增长12.0%(下同),完成年度计划的100.9%(下同);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03亿元,增长12.0%,完成101.3%; ——农业总产值3.01亿元,增长8.3%,完成10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5亿元,增长19.2%,完成103.6%;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5.12亿元,增长5.4%,完成105.4%; ——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4.3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完成10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3亿元,增长20.5%,完成116.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2.2亿元,增长20.9%,完成121.9%;

——年末常住人口105万人,增长6.2%,完成103.2%;其中户籍人口52.8万人,增长6.6%,完成101.5%; ——万元GDP能耗0.5739吨标准煤,下降2.1%,完成100%; ——万元GDP用水10.93立方米,下降5%,完成100%; ——人均GDP 18.97万元,增长8.1%,完成100.6%。

(三)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1、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地转变发展方式,落实各项稳增长措施,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全区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全年经济增长12%,较上年增速快0.7个百分点。财税收入分别增长20.9%和25.4%,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1万元/年,增长24%。

2、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二三产业的比例优化为60:40。工业恢复性增长势头强劲,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00亿元,增长11.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700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增速高出全市近3个百分点,比重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互联网、文化产业分别增长10.5%、12.5%、14.7%,成为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支撑。

3、内外需求齐头并进。实施内外需并举战略,促消费、扩出口成效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9.2%和15%,欢乐颂等重大商业项目相继开业,各大商圈销售业绩大幅上扬,内需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外贸出口、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3.5%和27.2%,均创造了历史新高,新兴市场的出口实现近30%的快速增长,出口市场不断扩大。

4、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管,优化社会投资服务,加大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4%的增长。区政府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9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0.2%,市容环境提升、教卫文体等民计民生项目加快推进。市政府下达我区37个投资项目共14.65亿元,总体进展顺利。辖区内45项市重大投资项目按计划推进,航天国际中心等10个项目超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

5、节能减排显现成效。实施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2010年万元GDP能耗和用水分别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推进商业文化中心低碳示范区、丽雅苑绿色建筑等重点项目和节能示范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展建筑节能,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100%。高标准创建节水型城区,综合排名居全市各区之首。加强宣传教育,市民节能减排意识不断增强。

6、市容环境大幅提升。继续开展市容环境提升行动,立体提升景观水平,市容环境不断优化。完成18条街景改造和30条道路的清洗刷新任务,改造绿化面积42万平方米,完成405栋建筑物改造,刷新立面97万平方米,推进南荔社区公园等7个市政公园的建设,完成27个城中村消防整治,完成同乐村等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及103个排水达标小区创建任务。

7、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南科大和深大新校区项目实现和谐拆迁,大冲旧改基本完成物业移交。茶光、永新、侨城北、马家龙等4个旧工业区改造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完成大铲村等9个城中村专项规划审批,新围村综合整治完成80%。全力支持蛇口工业区升级改造,推进南油第一工业区综合改造。

8、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化和谐社区建设,有72个社区和88个社区分别被评为省级和市级“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和谐社区建设获得广泛好评。新增中小学学位3720个,高考录取率连续十八年位居全市之首,教育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被评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蛇口医院和西丽医院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加快建设,率先推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落实社区基本药物零加成销售政策,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南山设计图书馆、社区健身长廊等一批文体设施,举办南山音乐节、F1摩托艇大奖赛等品牌文体活动,组织各类文化活动3062场,我区健儿在亚运会和省运会中获得优异成绩。

9.保障机制不断完善。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促进9426名失业居民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茶光、文光、科苑三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地块申报工作,发放廉租住房补贴款200多万元。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发放养老消费券、补助金及高龄老人津贴500多万元。落实低保政策,实施困难救济,发放低保金、困难救济金300多万元。落实拥军优属政策,优抚群体保障覆盖面达到100%,连续三届荣获“广东省双拥模范区”称号。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社会保障更加健全。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土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北部片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医疗、教育、文体、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需求与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社会管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及主要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至关重要。全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把握好发展机遇,为建设“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先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样板区、和谐社会示范区、教育科研高地”奠定基础。

(一)预期目标

经综合平衡,2011年全区主要预期目标拟定如下: ——本地生产总值2157亿元,增长11.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19亿元,增长10.5%; ——农业总产值3.01亿元,与上年持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亿元,增长17%;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0亿元,增长2%;

——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4.3亿美元,与上年持平;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5亿元,同比增长11.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2亿元,与上年持平;

——年末常住人口107万人,增长2%;其中户籍人口55.4万人,增长5%; ——万元GDP能耗0.5624吨标准煤,下降2%; ——万元GDP用水10.71立方米,下降2%; ——人均GDP 20.35万元,增长7.3%。

(二)主要任务

1、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完善区域创新环境。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落实好《南山区关于打造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先锋城区的实施意见》。推进大沙河创新走廊的规划建设,创新投资管理公司治理模式,加快深圳市集成电路设计应用产业园等11个项目的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财政为引导、市场为驱动、金融资本为支撑、多元资本参与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以服务型政府、公益性服务平台、社会中介组织构成的多层次科技服务体系。

2、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手段。加快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谋求突破。全力支持和配合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后海金融和总部经济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在创新金融、文化创意、高科技服务等高端服务领域谋求突破。促进蛇口网谷、新能源产业园、中国电子商务华南总部等基地建设,在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谋求突破。

3、着力扩大内部需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落实国家刺激消费的政策,完善各大商圈的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增强大型购物中心对区内外的辐射能力,打造深圳湾区域性高端消费中心。发挥南山的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深化政企合作拓展贸易市场的模式,建立广泛的区域合作交流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加大外贸出口企业服务、扶持力度,协助企业构建国外营销网络和拓展境外新兴市场,特别是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多种商品享受零关税的机遇,加大对东盟的拓展力度,并进一步优化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

4、着力加大投资力度,积极鼓励民间投资。继续坚持将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主动做好辖区内的市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重点推动轨道交通、市政道路、产业基地、公共服务设施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强化区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重点推进市容环境提升行动、教育卫生文体设施、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效应和示范作用。以组建大沙河创新走廊投资公司为契机,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积极引导社会投资,鼓励民间投资采用BOT、BT等模式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更新改造等领域,发挥社会投资的主导作用。

5、着力深化企业服务,优化辖区营商环境。深化服务企业的各项措施,建立重点企业调研服务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辖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立银企联系平台,拓宽银企信息沟通渠道,促进银企合作与交流,为企业解决融资难;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加强与内地劳务输出大省的联系,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用工难;建立政府服务平台,创新政府服务机制,优化政府服务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公共服务。

6、着力加快城市更新,拓展转型发展空间。以城市更新带动资源整合与土地的二次开发,为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拓展新的可利用空间。采取推倒重建、综合整治、产业转型等多种模式,推动湾厦村等16个旧村改造项目和茶光工业区等4个旧工业区改造项目的实施。加快完成已列入2010年深圳市城市更新改造计划的官龙村等17个旧村、旧工业区、旧住宅改造项目的规划编制。大力支持蛇口工业区升级改造,积极探索选择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参与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建设。

7、着力提升市容环境,展示南山良好形象。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继续开展以“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为主题的市容环境提升行动。推进园林绿化等“六大行动”,在全区每个街道办和商业文化中心区打造一条各具特色的样板街区,加快桃园路、南新路等道路的综合整治和建筑立面刷新,加快小南山公园、兴海公园建设及10个社区公园改造,立体提升景观水平,提高南山国际化城区品位,为大运会成功举办营造良好环境。

8、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努力建设低碳城区。将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推动商业文化中心低碳生态示范区、蛇口工业区“国土低碳试验区”、环保“一园一院”等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严格项目环评和准入等环节的审批,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投资项目及产业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管。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参与节能减排项目的技术改造,支持新能源企业加快产业发展。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执行《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规范》,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培养居民形成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9、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建设和谐幸福南山。落实《关于创建和谐社会示范区的意见》,深化和丰富和谐社区建设的模式,完善社区服务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创建和谐社会示范区。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拓宽就业渠道,创新就业机制,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加快丽湖中学、育才一小改扩建、校安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大幼儿教育支持力度,构建卓越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全面发展。推进西丽医院、南山医院改扩建工程、卫生系统信息化网络等项目建设,改善社区医疗服务环境,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推动南山文体中心、南山博物馆、西丽综合体育场馆等项目建设,加强南头古城、赤湾炮台等文物保护,打造一批精品文化,办好大运会南山赛事,展示南山新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北部片区加快发展,争取融入全市的规划布局。加快西丽地块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茶光、文光、科苑保障性住房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关于深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的报告

关于深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2年1月8日在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徐安良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作关于深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态势

201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决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重要讲话和出席大运会开幕式暨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创造深圳质量,努力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功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2011年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初步预计,本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超过11000亿元,增长10%以上,完成预期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达5150亿元,增长12.5%,超过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额实现十九连冠,达244055亿美元,增长19.20.35%,超过预期目标10.511.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达2140亿元,增长10%,超过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8亿元,增长18%,超过预期目标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9亿元,增长21%,超过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4%,超出预期目标1.4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2.2%,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至0.47吨标准煤、18.7立方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75%、8.39%、11.49%和2.91%,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1.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出台实施《关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深圳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动计划》、《关于创造深圳质量的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完善了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体系。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6万美元。每平方公里GDP产出约5.52亿元,比上年提高0.71亿元,继续保持国内大中城市首位。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4000亿元,其中属于中央级财政收入超过2600亿元。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接近九成,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荣膺“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2.需求结构更趋协调。内需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五年来首次高于全国、全省水平。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6.1%,民间投资增速高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2个百分点。出口质量稳步提高,出口增速远高于出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高端手机、平板电脑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贸易结构继续改善,一般贸易比重达31.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进料加工出口增速高于来料加工出口增速20.5个百分点。内销市场持续扩张,工业产品内销比重达到46.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出台《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011-2013年)》,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投入使用,国家基因库挂牌成立,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建设加速推进,引进建设深圳北理工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大楼正式启用,全年新增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34家,其中国家级20家。优化完善创新链条,成立基因、超材料、新材料、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产学研联盟,探索技术、产业、资本和应用集成创新的新模式。加大尖端科研团队和人才引进力度,实施人才“孔雀计划”和安居工程,成功举办第10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引进10个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成效明显,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

4.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产业政策体系更趋完善,出台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政策,制定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完善平板显示产业链等实施方案和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颁布产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及配套政策。产业层级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1:48.8:51.1,高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四大支柱产业占GDP比重超过60%,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4%。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链条不断向创意、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

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支持47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8.1%。创新新兴产业市场推广模式,2288辆新能源汽车投入示范运营,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和规模最大的城市。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与国家联合设立超材料、新能源2家创投基金。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实现量产,深超光电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5代线投产,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旭硝子TFT-LCD玻璃基板等项目稳步推进,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合资项目获国家批准并奠基。

金融业保持平稳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农产品交易所获批筹建,中国资本市场学院启动建设,跨境人民币业务量排名全国第二。物流业地位进一步巩固,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九年居全球集装箱枢纽港第四位;机场货邮吞吐量保持全国城市机场第四位。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会展经济发展加快,成功举办高交会、文博会、物博会和生物产业大会。

5.社会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民生投入加大,公共安全类、医疗卫生类、教育类财政支出增长30%以上,比财政支出增速高出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3万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320元/月,低保标准提高到510元/月,均为国内大中城市最高。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新增劳动力、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均达85%以上,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归零。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各险种参保总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居国内首位,实现医保个人账户家庭统筹,在国内率先实行普通门诊费用统筹。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6万套,竣工1万套,圆满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建设任务。实施平抑物价惠民工程,300家平价农副产品流动商店投入运营,建立低收入居民临时价格补贴与价格上涨联动机制。

成功举办我市历史上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比赛项目、参赛国家和地区及运动员人数均创历届之最,充分展示了经济特区的风采,扩大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坚持办赛事、办城市,实施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完成4500万平方米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新增绿化面积26.2平方公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开展“迎大运、创文明、树新风”行动,127万名志愿者参与大运,43万辆机动车自愿停驶,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城市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深圳读书月、市民大讲堂等文化品牌深入人心。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艺术学校新址动工兴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南方科技大学首届理事会成立,与香港中文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信息学院新校区正式启用,成立第一所特色学院——华大基因学院。宝安中心区高级中学等4所普通高中新建扩建工作基本完成,新增普高学位6500个。85%的幼儿园通过规范化督导验收。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北大医院、妇幼保健院、南山区人民医院等被评为三甲医院,25家社康中心达到省示范标准。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正式挂牌。公交都市建设加快,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原特区内实现100%,原特区外提高至85%。社会治安明显改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2%,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任务圆满完成,市民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6.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成绩显著,获省委、省政府颁发唯一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工作一等奖,以及重点创新工作优秀奖、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工作优秀单位等殊荣。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展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前海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合作区条例等法规颁布实施,初步建立起精简高效的法定机构运作模式。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社会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宽,整合优势资源组建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拓展市地铁集团、投资控股公司功能,获国务院批准试点成功发行债券22亿元。创新土地整备体制机制,《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准,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已批准建立科技创新委员会,顺利实施区级党政机构改革,设立龙华和大鹏新区,完成第四轮市区事权、财权划分。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全国首家民间发起并无业务主管部门的公募基金会壹基金落户深圳。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深港合作更加紧密,深莞惠一体化进程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挂牌成立,援疆工作积极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成效,华为、中兴等企业加快全球化布局,市能源集团在加纳投资的电厂项目成功运营。

7.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特区一体化加速推进,原特区外投资规模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9.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坂田、民治等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机场二跑道、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段建成启用;地铁1-5号线全面开通,运营里程达到178公里,成为全国地铁网络化运营的四大城市之一;丹平快速路一期、水官高速扩建、北环大道改造等骨干路网项目完工。能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全年最高用电负荷突破1330万千瓦,岭澳核电二期4号机组开始商业运行,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线深圳段建设加快。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稳步推进,中荷(欧)低碳城前期工作正式启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完成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盐田海滨栈道建设,新建公园92个,新增绿道809公里。完成福田河、龙岗河干流一期等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成沙田、横岭等10座污水处理厂,新增集中式污水处理能力123.5万吨/日。全面推广国IV油,电力机组油改气工程顺利完成。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仍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日益强化,经济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创新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相对不足,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社会问题需要加快解决,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市二元化现象依然存在,特区一体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外溢型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等等,这些都要在以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国内外发展环境

国际环境。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减弱,但二次探底可能性较小,世界经济进入长期的再调整、再平衡过程,我市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由希腊、葡萄牙等国蔓延至意大利等欧元区核心国家,连经济情况最好的德国也出现了国债大量流拍现象。由于缺乏统一的财政框架,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前景不容乐观。二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投资需求疲弱,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财政金融政策空间十分有限,普遍预计将需要3-5年甚至10年的时间才能走出困境。三是受发达国家消费需求持续萎缩、西方国家“再工业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2年世界贸易总量将增长5.8%,比上年减缓1.7个百分点,其中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口将减缓3个百分点。但国际环境也存在不少有利因素: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增长刺激政策,欧洲各国携手应对债务危机,欧盟23国同意缔结政府间条约来强化财政纪律,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世界经济有望维持低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6.1%。

国内环境。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相互交织,但基本面良好,总体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宏观经济政策更加有利,我市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将好于2011年。一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投资消费仍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二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央同时明确表示货币政策将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央行在2011年1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首次,预计国家货币政策较2011年可能会有所松动。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14个月升值后,2011年11月首次单月贬值,12月连续12日触及跌停,这将有利于我国的出口增长。但国内环境的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较多,需求增长下行压力显现,物价涨幅保持高位仍有反弹可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工作的难度增大。

深圳发展趋势。虽然我市经济发展存在一些风险隐忧,但随着深圳质量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加快,内生动力不断增强,2012年仍可望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当前深圳人均GDP已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国际经验,我市经济将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二是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新型功能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三是工业产品内销率进一步提高,加上国家扩内需的政策支持,内销市场将得到进一步拓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四是发达国家的营销、研发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外移,有利于我市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整合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我市经济发展中部分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外需疲弱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出口增速下滑;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力度不减,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增长前景堪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后大运时期新开工重大项目减少,投资增速下降;物价涨幅虽有所放缓,但仍高位运行。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是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我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总体要求

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积极创造深圳质量,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打造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促进低碳绿色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加快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综合考虑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我市发展实际情况,并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1.预期性指标

——经济增长10%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

——新供应建设用地16.88平方公里。2.约束性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3%以内;

——万元GDP能耗下降4.25%;

——万元GDP水耗下降5%;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8%;

——氨氮排放总量下降8%;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按广东省下达计划执行。

四、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为实现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坚决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统筹做好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保稳定各项工作,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2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是:

(一)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1.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011-2013年)》,动工建设国家基因库一期工程,完成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等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并验收,加快国家能源核电工程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及金属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建设,力争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曙光6000超级计算机应用率提高至40%。支持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核电站核级设备研发(实验)中心等快速发展。加快超材料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申报工作,完成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2012年,新增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8家左右,新组建高水平科研机构3家。

2.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城市建设,组织引导科研机构、企业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技术攻关,力争在超级计算机、海量存储、信息安全、射频识别、基因工程、细胞治疗、组织工程、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取得若干重大突破。2012年,组织实施50项以上重大攻关计划项目。

3.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工程,组织开展创新成果应用推广计划,促进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成果转化。2012年,办好第14届高交会,组织实施2-3个领域的技术成果应用示范计划,新增20个以上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项目。

4.加强区域科技合作,大力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促进香港高校深圳产学研基地发展,推动深港技术创新合作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加强与内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量身定做院校研发机构落户方案,力争90%以上的已签约院校的研发机构落户深圳。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5.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继续实施“孔雀计划”,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创新环境,办好第11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聚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组建一批世界顶尖水平的研究团队。2012年,引进1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2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300名以上国内高层次人才。

(二)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1.全力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地,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加快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11个集聚区建设,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以及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信息库和重点项目库,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联盟发展。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产业总规模达到1.24万亿元,其中生物产业900亿元、互联网产业800亿元、新能源产业10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2970亿元、新材料产业86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7000亿元。

2.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代办系统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股份转让。积极组建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带动社会投资投向创新型企业。2012年,新增2-3家国家级、市级创投基金。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制度,定期发布有关统计报告。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加强新兴产业标准与专利信息服务,加快建立专利专题数据库。3.全面推进智慧深圳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落实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城市公共云计算平台,组织实施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项目。落实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推动电信和广电试点企业双向进入实质性商用阶段,建设国家三网融合示范市。

4.加快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完善新型平板显示、汽车及汽车电子、数字化装备制造等产业链,重点推动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达到预定产能目标,旭硝子TFT-LCD玻璃基板项目建成投产,推进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合资项目和比亚迪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建设。

5.落实《深圳市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1-2015年)》,大力推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贸会展、高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区域性总部中心城市建设,加强总部企业引进,新增总部企业10家以上。

6.全面推进深圳全国金融要素交易中心、创业投资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罗湖蔡屋围、福田中央商务区等金融集聚区功能,加快创业投资大厦、金融产业服务基地、深圳证券交易所运营中心等项目建设。稳步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推动前海地区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业,探索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加快完善股权投资转让产权交易市场。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以上。

7.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集约化、高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大力培育本土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和高端供应链管理企业。加快港口现代化建设,加强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拓展国际班轮航线,努力构建覆盖世界主要航区的全球性航运网络体系。支持基地航空公司发展,深化深港机场合作,完善空港国际国内航线网络。2012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8%以上。

8.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配套实施细则,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促进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支持深圳文交所加快发展,推进一批文化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办好第8届文博会。

9.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向质量型和效益型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促进第二产业向生产性服务业演进。积极推动宝安松岗、龙岗坪地等传统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案,全面完成全市2000多家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推动社区集体经济转型,促进其由单一“租赁型”向“投资型”和“管理型”转变。加大清理淘汰低端企业力度,强化产业转移倒逼机制,引导企业合理有序转移。10.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居民社区“三区融合”,积极建设大学新城、留仙洞科学城和深圳湾高新区国际知识创新村。支持高新区申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化科技创新城区。加快保税区转型升级,使其成为推动我市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和先行区。

1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加快实施海洋经济重点创新示范项目,巩固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和高端滨海旅游业。

(三)全力促进内外需协调

1.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项目融资和平台融资并重,多渠道调动建设资金。进一步强化深投控、地铁集团和特区建发集团等融资功能,推动企业发行商业票据和债券,加快企业中期票据和债券的发行,运用多种融资手段,形成可持续发展运营模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地铁6号线和8号线、科技创新综合大楼、光电产业企业加速器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运营。用好用足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试点政策,积极稳妥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

2.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产业升级、环境提升、特区一体化和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领域投资力度。建立市级政府投资资金与财政收入按比例合理增长的机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深入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加强项目验收和后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政府投资效益。

3.建立高规格的重大项目月度协调会议制度,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计划的落实。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库管理,推动重大项目全程信息化管理,做到项目即时入库、动态跟踪、实时监督和互动交流。2012年重大项目计划共安排307个项目,总投资规模6981亿元,投资计划656亿元,其中续建和新建项目183个,前期项目124个。

4.积极扩大社会投资,加快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的配套政策。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型功能区、特色功能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区等区域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领域。2012年,社会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

5.着力扩大消费需求,落实国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政策,积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不断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着力培育发展高端商务、旅游、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服务性消费,引导和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统筹完善多层次商业网点布局,推动罗湖国际消费中心城区建设,加快笋岗—清水河、华润万象城周边拓展区域、蔡屋围晶都片区和湖贝路片区的更新改造,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00亿元以上。

6.积极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加快福田国际电子商务集聚区等建设,促进实体商业和网络商业融合发展。推广电子商务应用,鼓励支持企业通过独立建设或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7.进一步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在稳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支持企业开拓拉美、非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推动国际市场多元化。充分发挥综合商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作用,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对口交流洽谈。优化外贸出口结构,积极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稳步提高一般贸易出口比重。8.加快拓展国内市场,鼓励和组织企业积极参加重点内销展会,加强内销产品研发、创建内销品牌和建立内销网络,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2012年,力争工业产品内销比重提高到50%左右。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强对文化、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发展的支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2年,市本级政府投资中社会建设、民生发展重点领域的比重达83%以上。

2.促进充分就业,重点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及灵活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健全劳资平等协商机制,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500元,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将地中海贫血儿童纳入医保范围。完善社会救助系统,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最低生活保障与项目救助、临时救助的有效衔接。加快发展社区服务,探索建立综合性社会服务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社会福利事业。4.建立健全公共租赁房、安居型商品房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完善诚信申报、轮候规则、退出机制等制度。2012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万套,竣工1万套。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启动公积金贷款业务。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规范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5.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完善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加大困难群众临时价格补贴发放力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继续推进平价商店建设,完善平价商店各项管理制度,推动平价商店规范经营。

(五)大力加强社会建设

1.弘扬大运精神,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城市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积极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增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40台。继续办好深圳读书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创立城市文化品牌。加快青少年活动中心改扩建和文学艺术中心、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第二工人文化宫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体设施。实施精品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本土优秀文化品牌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城市形象的国际推广。2.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加快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完成南方科技大学一期工程并力争正式建校招生,推动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展本科招生,建设2-3所特色学院。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完成龙岗高级中学、第六高级中学建设并交付使用,开工建设盐田高级中学。积极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开展幼儿园示范园创建试点。2012年,新增普通高中学位6750个,幼儿园规范化达标率达90%。

3.加快重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康宁医院综合楼全面竣工并投入试用,积极推进宝荷医院、新安医院、聚龙医院、新明医院等11个大型医疗项目规划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支持第三人民医院、罗湖和福田区人民医院等创建三甲医院。完善社康中心网络,推动公共卫生资源向社区倾斜,加强以全科医生配备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构建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2012年,新增病床数3000张,每千人医生数和病床数分别达2.3人和2.47张。

4.积极建设公交都市,完善快、干、支三层次常规公交线网,推进公交提速工程,构建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2012年,公交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4.5%以上,原特区外公交500米站点覆盖率达87%。

5.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整合社区管理资源,完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推进幸福社区发展。培育规范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扩大直接登记的范围,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继续做好“双拥”工作。

6.强化人口综合管理,推进落实人口分区域调控指导性计划,积极推进户籍迁入政策改革,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政策,探索“居住证+社保”入户模式,稳步扩大户籍人口规模。强化流动人口服务,实行人屋对应动态管理。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工作。2012年,常住人口规模1060万人左右,新增户籍人口24万人(其中自然增长5万人,机械增长19万人),年末户籍人口达300万人以上。

7.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应急处臵能力, 强化交通、消防、建筑、危化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2012年,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以上。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全流程监管。2012年,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超标率控制在2.5%以内,食品生产监督抽查合格率、药品安全抽样合格率达92%、95%以上。

8.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网格化的动态治安防控网络和信息化、智能化、高技术化的新型警务模式。以治安复杂区域为重点,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促进重点地区治安持续好转,不断增强市民安全感。

(六)扎实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1.继续完善能耗考核体系,大力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建筑节能,切实推进清洁生产,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全面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促进公共机构节能。大力推广新能源、新光源,有效降低城市照明单位能耗。

2.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推广力度,制订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布局,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2012年,力争示范推广新能源公交大巴1500辆,纯电动出租车500辆。

3.落实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促进低碳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考核及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完善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低碳城区,推动共建中荷(欧)低碳城。

4.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水平,有效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加快生活垃圾和污泥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臵设施建设。2012年,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能力达到4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7%。

5.加强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茅洲河、观澜河、布吉河综合整治及东部海堤重建工程,完成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二期主体工程,加快龙华、观澜等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支管网建设,开展现有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技术改造。实施污水截排、河道及库底清淤,整治入库支流,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完善节水治污减排协调新机制,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强化建设项目用水节水管理。2012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9.5万吨/日。

6.着力改善空气质量,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控制。大力推进油品升级,实施更为严格的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全方位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全面启动电厂降氮脱硝工程,完成妈湾电厂3、4号机组及中海油深圳电力6、8号机组的低氮燃烧器改造。严格控制VOC排放和扬尘污染。

(七)努力提高城市品质

1.全面实施特区一体化三年计划,优化调整重点片区规划,全力推动坂田、民治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东部过境高速公路市政连接线等一体化重点项目,加快原特区外公共医疗、教育和文体设施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原特区外贫困、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2.推进新型功能区规划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全面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完成土地整备和填海工程,推进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实现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光明、坪山、龙华、大鹏等新型功能区开发建设,立足功能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打造特区新的发展极。

3.加速城市更新进程,运用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和拆除重建等更新模式,推进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商业区和旧住宅区改造,促进存量空间优化调整。加大土地整备力度,加强重点发展地区产业项目、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的用地保障。推进城市发展单元的规划建设,加快坪山中心区、光明门户区等发展单元的开发建设。完善查违疏导政策,推动历史遗留违建处理试点,坚决遏制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

4.加快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重点推进新航站楼、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穗莞深城际线等项目建设,加快赣深客运专线、深中通道等对外战略通道的前期工作,提高城市辐射力。进一步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动工建设地铁7、9、11号线。加快推进广深沿江高速深圳段、博深高速深圳段、南坪二期、清平二期等道路建设。

5.构建多元化的能源资源保障体系。加快抽水蓄能电站等清洁电源建设,建成31项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完成西气东输二线广深港支干线深圳段工程,大力推进LNG应急调峰站、迭福LNG接收站、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国家成品油储备基地等重点能源工程建设。加快公明供水调蓄、大鹏半岛水源工程、清林径引水调蓄等重大水源工程建设,推动深莞惠水源网络互联互通,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等重要物资储备。

6.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市,构建“四带六廊”生态安全体系,推进羊台山—梧桐山—坪山河生态廊道坪山河段等建设,加快大鹏半岛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景观林带和绿道建设。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1.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6平方米,新建和整理完善城市绿道、社区绿道1000公里。

(八)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1.积极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动出台经济特区商事条例,建立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分离、审批和监管相统一的登记管理制度,探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度,逐步实现自然人经营豁免登记。

2.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以市场化为方向,以产权为基础,明晰土地权益,细分土地市场,构建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政策和地价政策,创新土地收益分配调控和二次开发利用新机制。

3.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力争在公立医院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加快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积极探索“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新模式。坚持公益性导向,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探索建立以职位分类为基础的公务员交流制度,以及公务员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和职业年金制度。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优化、整合和再造行政审批流程,合理设臵审批的前后臵关系,建立跨部门协同的一体化审批运作机制。

5.着力推进价格改革,争取在行政事业性收费、环保收费、资源价格、公用(益)事业价格及中介服务价格等领域先行先试,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价格成本监审制度建设,着力推进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的成本调查监审。

6.促进外溢型经济发展。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建设,出台《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落实深莞惠产业发展、信息化、交通运输一体化等合作协议。加快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发建设,落实相关发展规划,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继续做好援疆、扶贫开发、双转移等工作。加强深港更紧密合作,全面落实深港法律合作、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开发、食品安全合作、气象科技合作等4项协议,加快推进莲塘/香园围口岸等跨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7.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劳务合作和工程承包,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鼓励优势企业抓住机遇,收购兼并国外品牌企业,到境外建设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实现全球化合理布局。继续推动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园区建设。

五、组织实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项目标任务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由主管部门负责落实,涉及多部门配合联动的,由主要负责部门牵头组织落实。各责任单位根据目标任务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量化到具体岗位和人员,积极稳妥推动工作落实。

(二)严格考核通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定期检查、通报计划执行情况。各责任单位加强自查自评,定期向市发改部门报送计划执行进度。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第三篇:关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及2016年计划安排的报告(精选)

关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及2016年

计划安排的报告

关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及2016年计划安排的报告 ——2016年1月7日在武进区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武进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吉晓阳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就我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6年计划安排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15年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是奋力冲刺“十二五”目标任务的决战之年,也是全面规划“十三五”发展蓝图的重要一年,更是“坚持两加战略、深化四大战役”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面对日趋严峻的外部形势和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全区上下按照“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武进”的总体要求,统筹做好稳增长、促转型、强载体、优生态、惠民生的各项工作,经济指标稳中有升,工作亮点不断涌现,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再上新台阶

1、科学发展合力进一步凝聚。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持两加战略,深化四大战役,新武进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各项事业取得积极进展。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武进科学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荣获了“2015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第三名”、“2015中国市辖区投资潜力百强第一名”、“2015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四名”等多项荣誉。

2、“十二五”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从2011年到2015年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我区综合实力实现了大增强、产业水平实现了大提升、城乡面貌实现了大变化、生态创建实现了大突破、民生民本实现了大改善。“十二五”末,预计(下同)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0亿元,增长8%,相比“十一五”末,年均增速始终保持在10%以上;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0.38亿元,增长8%,相比“十一五”末,年均增长近10%;花园街片区改造提升、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等一大批亮点工程频现。

3、“十三五”规划编制顺利推进。在“十二五”取得辉煌成绩并圆满收官的基础上,我区全面启动了“十三五”规划编制相关工作。整个“十三五”规划纲要从战略定位、发展布局、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生幸福等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总蓝图。我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常州市领导等的肯定。武进区“十三五”规划纲要、21项专项规划以及各镇、开发区规划等各项编制工作的顺利推进,将为武进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产业发展在稳中快转中呈现新态势

1、农业产业发展稳步向前。高效农业提质增量,全区新增设施农业面积超过2000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3万亩。农业科技实现突破,全区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396人。农业产学研合作项目及课题、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深化,为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撑。农机化发展亮点纷呈,农业品牌加快创建,都市农场项目深入洽谈,全区农业正稳步行进在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发展道路上。

2、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规上工业提质增效,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8.24亿元,同比增长8%,相比“十一五”末,年均增长超过10%。新兴产业加快壮大,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350亿元,同比增长8%,高出全区工业产值增幅超过4个百分点,伴随总规模80亿元的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成立,全区经济发展潜力逐步释放,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企业效益持续向好,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利税总额增幅分别高出产值增幅8.8个、7.2个百分点,利润和利税增幅远高于产值增幅,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3、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区完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2.2%,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相比“十一五”末,平均每年提升近2个百分点。“互联网+”助力发展,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正式揭牌,常州市互联网平台经济大会在西太湖召开,天安“互联网+”产业园开园;夏溪花木市场、亚邦物流中心、湖塘纺织城、武进汽车城等传统市场携手互联网,交易额实现逆势上扬。旅游市场阔步发展,全区完成旅游接待总人数15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7亿元;2015中国“旅游+互联网”大会在武进召开,“微度假·太湖湾”高端休闲二日游蓝图初现,西太湖“滆湖之星”观光塔正式开放。

(三)创新投入在加快推进中迈出新步伐

1、有效投入提质增效。深入推进“重大项目深化年”活动,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1.5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552.65亿元、服务业投资418.83亿元,“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超过44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5%。重点项目全力推进,6个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占年计划的95%左右;47个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8亿元,占年计划的98%左右;351个区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22亿元,占年计划的90%左右;项目进展总体平稳,制造业项目态势良好,去年引进的一批大项目推进较快。

2、重点板块活力迸发。常州经开区:东大门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瞄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目标,常州经开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产城融合样板区建设,工业经济呈现出产业集群特色明显、龙头企业规模突出、新上项目支撑力强等三大特征。高新区:全力争创区域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充分发挥区域发展主引擎作用,高新区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为契机,瞄准高精尖产业方向,不断做优做强智能装备、电子环保、新型交通等产业体系,相关产业链已初见端倪。西太湖:武进加速转型升级的“引爆点”。“江苏省西太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获批;高举石墨烯、中以合作大旗,西太湖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西太湖医疗旅游先行区再传捷报,瀚仕功能医学研究中心等健康服务业项目签约;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初具雏形;总投资1.5亿美元的法国索普瑞玛等一批重大项目入驻西太湖。绿建区:坚持项目为王,推动绿色崛起。抓牢抓实项目,撑起绿色崛起脊梁,新增注册企业37家,总投资36亿元的中建国际建筑产业现代化华东中心基地等一批项目成功落户;带头引领示范,确立绿色崛起标杆,第八届江苏省国际绿色建筑大会成功召开,武进入围首批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省政府成立工作小组,支持武进绿建区建设。

3、创新水平加快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壮大,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6%。创新平台加快完善,全区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加速建设,新申报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过97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1.2件。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全区全面启动“海智计划”、“龙城英才计划”等,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申报市级以上创新人才项目60余项(名),创新人才及创业团队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四)城乡面貌在协调并进中展现新变化

1、城区建设站上新起点。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广电东路、延政西路西延、工业大道及金武线等项目建成通车,常宜高速、通用机场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武进段站点全面开工,完成主体结构工程量的40%。旧城改造扎实推进,完成花东社区、东方社区、夏雷社区等6个社区范围内部分老旧小区共35万平方米的整治工作,老小区面貌有了质的提高。生态绿城成效初显,23公里的环淹城生态绿道以及长虹高架武进段等绿道工程全面完成。文明城市战役打响,新一轮的文明城市建设全面启动。

2、镇村建设迈向新征程。作为全国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武进继续当好表率,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的“强富美”。农村改革工作阔步前行,全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启动实施,管理平台初步建立,改革重点不断突破;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改革相关工作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加快推进,以新“十类”项目为载体,雪堰、湟里等市级中心镇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9条27.4公里,旧危桥改造21座,农路改造17条15.3公里,创建文明样板路26条45.2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全面启动,五

一、雅浦等5个村全部通过市级验收。

3、生态建设实现新跨越。生态创建扎实开展,国家级西太湖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完成10个省级生态村建设,启动5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生态文明战役取得成效,全区完成燃煤锅炉整治443台,全区大气污染攻坚初见成效,PM2.5指标明显下降、“武进蓝”明显增多;全区新增污水主管网61公里,武南污水厂二期扩建工程已完工投运,滨湖污水处理厂前期手续已完成,全力打造环保治水新模式,“十二五”期间列入省治太目标责任书的七大类共计168项工程全部完成。创森工作探索前行,五大工程11个项目已完成5项,其余6项正稳步推进。

(五)改革开放在奋勇争先中开创新局面

1、招商引资砥砺前行。对外贸易逆势谋增,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94.26亿美元,其中出口68.07亿美元。利用外资整体向好,全区完成协议注册外资12.67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7.38亿美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突破46亿美元。重大项目亮点频现,北京西门子汽车电驱动系统(常州)有限公司、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纷纷落户武进,联合光伏等一批企业陆续增资,助推武进外资工作平稳健康运行。

2、资本运作力度加大。资本市场再传捷报,腾龙股份、强力新材分别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新城控股成功实现B股转A股,12家企业登陆新三板,资本市场的“武进板块”正在加速形成。创投工作成效显著,新增常州瑞麟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20家创投(股权投资)机构,新增创投资金13.59亿,目前全区已有风创投(股权投资)机构73家,创投资本达到98.95亿元。招金引行取得突破,全区新设立上海银行常州分行、中信建投证券常州广电西路营业部、广发银行武进支行等3家金融机构及网点,全力打造资本集聚区,助推武进经济加速发展。

3、改革创新成果丰硕。区划调整顺利完成,常州经开区挂牌运行,体制机制逐步理顺,各项工作全面展开。行政改革全面部署,高新区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得到落实,将充分享受市级行政权限,真正实现园内事园内办结。行政服务提质增效,市场监督管理局、政务办组建到位,区行政审批事项、政府行政权力、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四张清单对外发布。全民创业风起云涌,《武进青年“创业合伙人计划”三年行动纲要(2014-2016年)》正式下发,全力助推我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六)民生改善在和谐共建中取得新成效

1、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社保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全区新增就业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8%;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保持在98.75%以上,常武社保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35元、社会养老保险基础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90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全区建成公共租赁住房591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补贴超过12户,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安置住房新开工建设超过1228套。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推进,10大类31项工程,基本按照序时进度稳步开展。

2、社会事业不断完善。一如既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优质提升工程有序推进,积分制入学工作有序开展,职业教育综合技能水平保持领先,我区被评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省学前教育改革示范区。自始至终坚持卫生体制改革,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顺利建成,武进人民医院与高新区人民医院实现一体化管理,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免费提供。持之以恒坚持文化惠民工作,周末文化汇演、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等精彩纷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文化强区基础进一步夯实。一以贯之坚持体育全民发展,“10分钟体育健身圈”遍布城乡,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中华龙舟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多项活动成为品牌,武进区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3、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今年连续的强降雨给我区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区首次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各级各部门采取了一切有力措施,打赢了防汛救灾这场硬仗。社区减负增效活动扎实开展,政社互动双向考评机制有效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网络,完善应急预案,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提升,全区实现食品药品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落实诉讼分离机制,一批信访积案逐步化解。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网络。

2015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是稳增长压力有所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及支撑指标的增速出现放缓态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增速较半均出现下滑。二是有效投入增长乏力。全区房地产投资、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均出现大幅下降,在建的亿元以上项目、亿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也均呈现负增长。三是消费缺乏新热点。大众类消费增长乏力,电子商务对传统百货零售业冲击尤为明显,八佰伴、金鹰等商场以及大润发、明都、苏果等超市营业额均为负增长。四是企业运营压力持续加大。亏损企业数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亏损额同比增幅居高不下,企业回款压力明显加大,资金回笼速度明显放缓,周转压力上升。以上这些不足和问题,必须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在新的一年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16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的复苏总体上比预期低,目前仍然是缓慢复苏、分化明显,并且地缘政治冲突有所增加,加上大宗商品价格下滑的幅度比较大,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同时,我们的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的任务十分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从武进实际看,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战略、上海自贸区和省、市相继出台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区划调整等,都为新武进发展营造了难得的“暖气候”,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我区扎实的民营经济基础、蓬勃发展的产业平台等有利条件,积极融入到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去,就一定能再造实体经济新优势,推动我区经济在过坎爬坡中实现换挡升级。

2016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建议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建议可比价增长8.5%左右;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建议达到43%;

——规上工业增加值:建议可比价增长9%左右;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建议增长6.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建议增长10%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建议增长10%左右;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围绕上述目标,2016年,全区上下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优势明显的发展高地。

1、农业生产保持稳定。要切实围绕总书记提出的“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要求,进一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强化育秧育种水平,着力抓好粮食储备,不断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要寻找新突破点,强化科技支撑,整合项目资金重点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带动高效农业提质增效,力争2016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以上。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在新常态下有新作为,在新挑战中求新突破,使我区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工业经济量质并举。突出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布局,着力培育重点产品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力争2016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产值达148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产值增长11%。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强化重点项目推进、深化技术改造、加大扶持力度等方式力促我区传统优势产业再上新台阶。重点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建设。以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为突破口,盘活存量土地,提升土地等公共资源效益,做强镇工业集中区。

3、服务业发展提速升级。继续推进服务业壮大计划,提升我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要通过转变发展理念、提升经营水平、优化服务能力,实现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壮大,促进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要不断挖掘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围绕先进制造业配套,引进以供应链物流、研发设计、金融商务、互联网+平台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和促进消费,引进培育以养老、健康、电商、特色旅游、社区服务为主的新兴服务业。同时积极组织重点招商引资活动,力争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

(二)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发展后劲,着力增强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1、科技创新,提升竞争优势。要强化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形成高端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围绕半导体照明及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碳材料产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开展系列活动,加速创新成果向我区落地转化;打造高端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半导体照明千人计划研究院、碳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建设。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步伐,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育小优强,推进科技企业梯度发展,力争2016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40个,新增高技能人才6000名。

2、重点项目,体现内在质量。鼓足勇气干劲,以重大项目的“撑杆跳”,引领武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继续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组织实施一批大项目和好项目,进而培育一批大企业、带动一个大产业。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全速推进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16年重点项目在全年完成率、计划竣工率等方面圆满完成既定任务。全力实现重大项目突破,以重大项目的加速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力争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

3、重点板块,放大亮点特色。常州经开区:牢固树立“融合发展”的理念,结合“十三五”规划和经开区战略规划的编制,加快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型特种材料、智能电力装备等重点产业,全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实现各项事业互促并举,努力打造“双创新高地、东部新中心”。高新区:围绕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位中实现争先进位的目标,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园区建设,巩固壮大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规模,并在引进重大产业项目上为全区多挑重担。西太湖:以省级高新区获批和深化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突出“石墨烯”和“中以合作”两大重点,加力运作石墨烯科技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西太湖医疗产业孵化园、影视拍摄基地等平台。绿建区:牢固确立打造绿色建筑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积极筹建省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力推动部省合作机制的落实,充分发挥绿色建筑产业联盟作用,集聚一批上下游领军企业,迅速做大产业规模,巩固提升在绿色建筑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注重功能品质,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彰显开放融合的城市魅力。

1、加强中心城区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地铁1号线、长虹西路快速化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新沟河、永安河等工程的建设进程。编制武进区旧城改造项目计划,完善征迁安置政策,探索推进拆迁新模式。大力开展老小区整治,通过对老旧住宅小区屋面、墙面、广告面等进行综合整治,对文化健身设施、道路照明停车设施、技防设施等方面实施改造更新,提升整个片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景观绿化水平,以生态绿道建设为抓手和突破口,进一步推动园林绿化从重数量向量质并举转变,整合资源,将现有绿地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使城市绿地系统分布更均衡、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景观更优美。

2、提升城镇集约水平。继续加快推进各板块间快速路网、城乡居民便捷公交等各项工程,努力缩短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机遇,进一步优化发展规划,精心打造核心镇区,推动扩权强镇试点工作。逐步提升广大镇村的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水平,重点打造美丽乡村特色村。深入推进农村实事工程,大力实施农路、农桥、自来水、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16年完成农路改造20公里、农桥改造15座、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0公里、创成区级乡村文明样板路15公里。

3、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扫尾工作,全面完成区级验收,认真做好迎接省、市验收准备工作。积极做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改革试验,形成规范有序、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体系。着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力争2016年村级集体年收入和净资产增幅均达到10%以上,100%的村集体收入达到150万元以上,年收入千万元以上村达13个。

(四)强化生态建设,提升环境质量,着力创建绿色低碳的美丽家园。

1、持续抓好生态创建。深入实施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与全区生态文明工作有机结合,突出做好“增绿、连片、特色”三篇文章,全面提升武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力营造蓝天碧水绿地、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景象。大力实施一批重点工程,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镇、示范村和绿色细胞创建活动,深入推进西太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不断扩大“花都水城”生态品牌影响,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2、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治理雾霾,必须“背水一战”,要狠抓废气污染防治工程,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推进扬尘污染防治,努力使人民群众看到更多蓝天白云、呼吸更多新鲜空气。环保治水,重塑水乡风貌,继续实施清水工程,有效整治一批重点污染河道,建成一批示范河道,切实改善区域整体水质,还清于河、还绿于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工业点源、农业面源以及生活污染源专项整治,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切实做好重大节能技改项目等工作,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节能减排任务。

3、全面完善环保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执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机制、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切实完善生态补偿、综合执法和长效监管机制,积极探索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努力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真正用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五)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构建成熟稳定的制度体系。

1、提高招引水平,深化对外开放。让利用外资与地区产业结构相得益彰,让内生的“大”与外部的“强”珠联璧合。让纯房地产项目从招商引资重点中逐渐淡出,紧盯一批重点世界500强、央企国企、知名民企,深化完善以民引外、央企对接、外资并购、股权合作、增资扩股等工作举措,着力挖掘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税源型、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

2、加强金融保障,繁荣资本市场。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挂牌,拓宽融资渠道,更有力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整合地方金融资源,重点关注神力电机、快克锡焊等8家已报会企业排队审核情况等。构建完善的金融框架体系、风险化解体系、信用体系,更优地营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全力建设金融服务平台、打造武进金融特色品牌,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功能,更强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争2016年新增上市企业2家以上,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以上。

3、继续深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加大改革力度,迅速在全区掀起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热潮。抓好重大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落实全国、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各项任务,力求在宅基地管理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等方面做出大胆探索。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实行审、管职能分离,全面落实政府管理“四张清单”,更多运用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透明化方式强化服务管理,探索建立高效便捷的行政审批机制,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六)突出民生幸福,增进社会和谐,着力完善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

1、全面开展惠民工程。继续深入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通过为民办实事的全面实施,有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加快实施常武社保一体化,扩面提标社保水平,逐步实现与常州主城区社会保障同标准、同待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报销待遇与市本级接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努力构建功能多样、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体系。

2、全面繁荣社会事业。整合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体服务设施资源,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提升内涵、提高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卫生计生改革发展,着力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武进人民医院和武进中医医院扩建工程,全力创建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推动群众体育赛事品牌化、市场化,加快推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

3、全力维护稳定大局。全面开展“七五”普法宣传,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着力化解信访积案。全面推进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巡逻体制重组、视频监控升级改造、“技防城”和技防入户建设等工作,确保社会环境持续稳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各位代表,“十三五”的号角已经吹响,2016年的奋斗目标已经确定,让我们在区委和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万众一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逆势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第四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和计划

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调结构、促转型、扩总量、增效益、惠民生、转作风等各项工作,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县发展转型期所面临的各类挑战,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9亿元,同比增长1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6亿元,同比增长24.3%。预计固定资产投资373.3亿元,同比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亿元,同比增长13.3%。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5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3亿美元,同比增长19.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91%,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6%,比去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30.1%,比去年提升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44.9%,比去年提升3.7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支出占GDP比重2.33%,比去年提升0.0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52%,比去年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82元,同比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14119元,同比增长11.5%。城镇登记失业率2.6%,达到计划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为3.8%,完成市下达任务。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均完成市下达任务。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经济运行稳中有升。工业经济难中有为。完成开票销售(全口径)763.8亿元,增长18.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1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10亿元,增长19.6%;完成全部工业用电量33.8亿千瓦时,增长8.3%。建筑产业实力凸显。预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00多亿元。农业生产稳步增长。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年粮食总产64.1万吨。生猪养殖136.9万头,增8.6%;山羊饲养103.3万只,增4.5%;家禽饲养3609万羽;蔬菜产量 57万吨,增4.3%;水产品产量可望达到3.3万吨,增3.1%,渔业总产值可望实现7亿元;蚕茧生产1.1万吨,产值5.14亿元。服务业量质并升。增加值占比达40.6%,比去年提升1.8个百分点。服务业应税销售实现543.1亿元,增长40.2%。完成服务业规模以上投资额127亿元,增长43.6%。

2.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加速。“枢纽海安,物流天下”内涵进一步深化,影响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集聚区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商贸物流产业园和重点物流基地。围绕“长三角北翼重要的物流多式联运中心和苏中地区核心货运物流枢纽”目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两箱两库”、物流信息平台等载体进展有序,已落户亿元物流项目7个。完成商贸物流业开票销售 212.9亿元,增长32.3%,占服务业开票销售达42%。产业集群培育加深。邀请国内顶尖行业协会来我县举办活动28次,实地指导产业发展;举办产学研活动30多次,建成联发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鑫缘集团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招引25个产业项目落户,不断丰富我县特色产业链。创新能力显著加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鑫缘集团丝胶回收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新技术企业达74家,新增省级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0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2000万元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覆盖率均达90%以上,省定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100%。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到69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04件。节能降耗推进加快。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8%,规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9%;高耗能行业占比同比下降0.4%;七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下降0.4%;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56项。

3.发展后劲得到增强。凝心聚力推进项目投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3.3亿元,增长22.9%。其中工业投入245.7亿元,增长14.5%;完成增值税抵扣设备投入29亿元,增长31.8%;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384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

第五篇:2021年工作报告: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汇报

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商务局围绕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新目标,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商务经济发展,紧盯“开好局、起好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开放型经济潜力,主动作为、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全市商务经济各项指标保持稳步发展态势。

2021年任务目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7亿元,同比增长9%;实现外贸进出口11亿美元,同比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0%。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21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8亿元,同比增长23.2%增幅居全省第14位。受去年上半年我市社零基数较大影响,去年上半年全省增速第6位,今年上半年全市消费市场呈现低位运行态势。随着企业逐步企稳回升,预计下半年我市社零增速排名会有所提升,能够完成全年增长9%的任务目标。

(二)外贸进出口。

2021年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值4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1%,2021年以来已连续三个月增速位列全省第三,总量排名位居全省第11位。进出口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5个百分点。预计下半年我市外贸出口形势继续向好,保持高位运行,全年有望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再上一个大的台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三)实际利用外资。

1-6月份,全市省口径实际利用外资11263万美元,完成市下达的外商直接投资目标任务的32.3%;部口径实际利用外资2186万美元,同比增长51.3%,部口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居全省第7位,增幅居全省第7位。因省商务厅统计口径以商务部统计口径(FDI)为准,压缩省口径数据,导致省口径数据降幅较大,无法完成年初增长10%的目标任务,预计2021年省口径数据与2020年持平。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动消费稳定增长。

增强市场消费动力。组织47家商贸企业开展“皖美消费

乐享淮北”跨年迎新购物季促消费活动,活动期间,共计实现销售额3.9亿元,同比增长25.7%。会同人行市中心支行、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开展移动支付促进消费活,13家银行筹集资金200万元,联动全市120多家商户,拉动餐饮、零售行业新增销售300多万元。上半年,我市金鹰、家家悦、大润发等13家重点商贸企业节日期间共计实现销售额2.6亿元。持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增强发展活力,全市限上单位已达686家,较2020年净增83家。促进电商动能提升。2021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约12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上行农产品交易额3.8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全市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52家。组织30家电商企业开展线上年货节促销活动,其中电商直播促销活动21场次,销售扶贫产品、本地特产、淮优产品等150多个种类,累计销售110万元;举办“6·18网购节”,30多家电商企业参与活动,实现网络零售额1300多万元。推荐上报4个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9个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和4个省级农村电商示范点;开展电商应用知识普及培训4期,参加培训的致富带头人、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青年、脱贫户等300人次。其中电商直播实操班1期,30名学员就业创业率100%。推动夜间经济升温。今年以来,我市夜间社会消费品零售经济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濉溪老城石板街投资7亿元打造与本土民俗风情相一致、相配套的特色民居一条街,“五一”开业期间迎来省、市内外游客约30万人次。6月份以来,万达广场、金鹰购物中心、隋唐运河古镇和吾悦广场等夜间消费场所日均客流量达1.6万人次,环比增长10%以上,夜间营业额占到全天的40%以上,销售额同比增长10%以上。“夜经济”给城市带来了活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促进外贸快速发展。

应对贸易摩擦,解好稳定市场难题。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逐个摸排全市100家外贸企业和50家对美出口企业情况,引导企业转变方向,在稳定美国市场开辟新市场。上半年,我市对美国进出口16.9亿元、增长281.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8.8亿元,增长27.4%。加强调度服务,解好企业发展难题。扎实开展“四送一服”,跟踪帮扶外贸企业107家。大力宣传中小企业开拓资金扶持政策,帮助企业申报省市级外贸发展资金近1000万元,有效支持外贸企业的发展。全市新增进出口备案登记企业40家,发生实绩企业8家,进出口额超800万美元。搭建参展平台,解好企业出口难题。组织我市理士电源、贝宝食品、莱博特相框等15家企业参加第31届华交会、129届广交会,电池技术设备、相框、食品等近300种产品参加展览,扩大了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往来。抓好政策引导,解好外贸风险难题。联合省厅和中信保安徽省分公司,举办了四期政策宣讲、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培训班,100家中小微企业参加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新备案企业出口信心和应对风险能力。发展跨境电商,解好转型升级难题。不断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引进一批跨境电商平台企业,支持濉溪县、杜集区争创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区。1-6月份,我市4家跨境电商企业共实现线上交易近300万美元。抓实口岸建设,解好货物出海难题。开通“淮北—上海”海铁联运航线,增开“淮北—宁波”、“淮北—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上半年,通过海铁联运国际出口集装箱682个,总计18618吨,为外贸进出口企业申请货运补贴近50万元,节约物流成本35%以上。

(三)积极有效利用外资。

项目提质。上半年,我市共有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不少于1000万美元的重点外资项目4个,大、中型企业8家,涉及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传统制造(转型升级项目)等重点产业领域,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开放发展行动,选报2021重点外资项目6个,其中续建项目3个,计划开工项目3个,计划投资总额14亿元人民币,目前已完成投资9.18亿元。展会赋能。2020年世界制造业大会集中签约31个合作项目,总投资114.09亿元,截止2021年6月资金到位42.37亿元,资金到位率37.14%。已开工建设29个项目,2个项目未开工建设,开工率93.55%,已竣工4个项目,尚未竣工27个项目,竣工率12.9%,已完成工商注册25个,项目注册率80.65%。我市3家企业参加第12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推介各类招商引资项目40个,涉及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旅游文化类等十多个系列,总投资额879.3亿元人民币。签约项目4个,投资总额34.5亿元。推介项目和签约项目数量均在全省前列。

三、存在问题

一是限上企业增速较低。

上半年全市累计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67.1亿元,同比增长20.6%,低于全省平均增速5.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3位。全市排名前10位的限上零售企业合计实现零售额22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6家企业累计增速较上月回落),低于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增速14.1个百分点,仅拉动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4个百分点。

二是县区发展不均衡。

上半年,县区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差距进一步拉大(最大差距达8.3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扩大6.9个百分点。除相山区、杜集区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外,濉溪县、烈山区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疫情使外贸发展受限。

国际海运价格和集装箱价格暴涨(涨幅超过300%)且船期紧张,一箱(集装箱)难求,造成部分企业不能及时出货,产品积压侵蚀利润。

四是利用外资后劲不足。

全市实际投产运营的外资企业目前仅有23家,在建外资企业5家,在谈外资项目2个。新的外资项目较少,部分老牌外资企业又转为内资(如:理士电源),影响了整体外资数据。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抓消费市场拓展。

一是持续开展“皖美消费·乐享淮北”移动支付促消费活动,通过发放消费券、商家让利促销等活动,扩大销售规模,进一步促进消费需求释放。二是指导濉溪县商务局开展“翼起消费·乐享濉溪”活动,通过翼支付 APP发放消费券,引导商贸企业让利促销,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三是联合相山区、市烹饪行业协会开展“快乐一夏”2021年淮北美食节活动,通过“特色餐饮美食节”、“特色美食推介”、“线上美食制作直播”、烹饪技能大赛等活动,推进淮北餐饮美食品牌建设,进一步挖掘餐饮消费潜力。四是支持开展线上线下促销,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参加安徽“好网货”大赛,推广我市优质产品,培育淮北本土电商品牌。

(二)抓外贸转型升级。

一是围绕“四基一高一大”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和培育铝加工企业、电子信息产业、新型煤化工企业、食品企业拓展国内市场,扩大对外出口,建设铝基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食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医疗用品产业出口基地,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超亿美元级外贸产业集群。二是加大展会推介宣传力度,开展“一带一路”贸易推广和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充分利用广交会、华交会等境内展会,拓展企业外销渠道,帮助指导企业利用关税减免优惠政策和“单一窗口”等通关便利化措施,宣传推广优惠原产地政策,扩大对外市场出口。积极培育引进一批跨境电商平台企业,支持县区建设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力争跨境电商年交易额增长50%以上。

(三)抓外资提质增效。

一是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和央企和跨国公司等优质资源,积极采取企业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通过合资、股权转让和股权并购等形式,吸引和带动更多的海外客商来淮投资创业,不断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二是推动在谈项目尽快注册落地、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的信义二期光伏项目和总投资4亿元人民币的华润二期项目,争取尽快签订正式投资合同,注册外资公司,年底外资进入。三是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到位剩余外资,重点抓好麦祺食品、欧励隆工程碳、优耐德二期、空气产品空分项目、苏伊士填埋焚烧项目等在建外资项目,督促责任单位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照项目时序要求尽快到位外资,尽早竣工投产达效。

(四)抓融徐深度共建。

一是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政策互鉴,信息互通,资源互享,发展互惠,联合出台区域跨境电商合作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发挥好徐州国际跨境电商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合作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共同培育地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扩大跨境电商规模,提升徐淮片区跨境电商的整体发展能力。二是推动园区合作,联合组建特色产业联盟,推进产业集聚式、企业集群化发展,完善相关配套和辅助设施,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精心打造淮徐产业合作示范平台。

(五)抓现代物流发展。

一是与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若干措施的奖补实施办法》,重点支持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发展智慧物流,支持物流企业做强做大,促进物流业向专业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降低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着力构建完善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二是结合我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征求各部门和行业意见建议,尽快编制完成《淮北市物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智慧物流,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更好发挥发展规划在物流领域的导向作用,为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下载深圳市南山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安排草案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市南山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安排草案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