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

时间:2019-05-14 08:2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

第一篇: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

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

水利是的命脉。几千年来,丰富的水利资源滋养了中国农业。同时,历史上旱涝灾害频仍,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农田水利、克服旱涝灾害的斗争史。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大体经历了下列发展过程。

战国以前与当时的井田制农业相适应,布置在井田上的小型灌排渠道──沟洫,是这一时期水利的代表型式。传说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禹治水时已经发明沟洫,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很大发展。至周代,农田沟洫逐渐形成系统并趋完善。据《周礼》的描述,当时的沟洫大致可按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面积大小,分为浍、洫、沟、遂、畎、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体制。

除了直接从河流中引水的形式外,当时还出现了人工蓄水陂池。即在天然湖沼洼地周围,用人工修筑的堤防构成的小型蓄水库,可以调蓄河水和天然降水,提高灌溉能力。西周时京都(今西安市西南)附近有灌溉作用的池,就属这种灌溉型式。

东周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开始使用和推广,水利工程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如楚国在公元前613~前591年间在今安徽省寿县建成了芍陂;并于公元前548年将发展农田水利定为国家的法典。公元前 563年郑国也兴建了新的灌排系统。

战国至西汉时期

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农田沟洫,水利工程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大型渠系建设

海河流域方面:战国初年,魏国邺令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漳水十二渠。由于漳水含有较多的泥沙,带有丰富的有机和无机养分,该渠的兴建不仅发展了灌溉,而且肥沃了农田,改良了。西汉以下数百年间,邺县一带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区域,当与漳水十二渠的兴修有关。

长江流域方面,秦昭王时,在秦蜀守的主持下(公元前256~前251),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建于岷江冲积扇地形上,为无坝引水渠系。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咀、宝瓶口和飞砂堰3部分组成(图1[都江堰渠首工程布置示意]),鱼咀是位于江中的分水堤,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口门,起节制进入灌区水量的作用;飞砂堰则是内江溢洪道。三者构成完整的灌溉枢纽。都江堰规划布局合理,设计构思巧妙,在施工和管理上,如以当地竹石等作建筑材料,设立石人水尺以观测入江水量等,也有许多合乎科学的创造,是古代灌溉渠系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典型,除灌溉效益外,防洪、航运均蒙其利,有力地促进了川西平原经济的繁荣。

黄河流域方面:灌溉渠系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其中以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规模最大该渠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由水利家郑国主持兴建,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干渠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余顷。西汉时期,关中地区渠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其中和郑国渠齐名的白渠,建于太始二年(公元前95),灌溉面积约4500余顷。辅助郑国渠灌溉的还有六辅渠。在渭水及其支流上则有成国渠、蒙茏渠、灵轵渠、渠等。引用洛水的灌溉工程有以井渠施工技术著称的龙首渠,但此渠不久就告废毁。当时关中经济的繁荣,也与发达的水利建设有关。

此外,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水利也取得重要成就。除今河套和河西走廊外,今新疆地区西汉时广兴屯田,也注重灌溉工程。华北地区则有引汶水和巨定泽水的渠系工程。

多种灌溉工程

这一时期除大型渠系外,陂塘蓄水、陂渠串联、水库蓄水、以及凿井等灌溉工程也相继兴起。陂塘蓄水工程仍以东周时建成并屡经修浚的芍陂为代表。陂渠串联的工程型式在淮河和汉水流域一带较发达,以战国末年在今湖北宜城建成的白起渠为最早。这一带丘陵起伏,大小陂塘遍布,白起渠利用这一地形,从汉水支流蛮河开渠引水,将分散的蓄水陂塘与渠系串联起来,提高了灌区的灌溉保证率。汉元帝建昭五年(公元前34)南阳太守召信臣在汉水支流唐白河流域修建的六门(又称六门陂),也是陂渠串联形式。由于这一带水利发达,后人曾将南阳水利与都江堰和漳水十二渠相媲美。颍水下游著名的鸿隙陂也是类似的工程。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水上的智伯渠是一座能有效调节河水的灌溉水库。坎儿井则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引取渗入地下的雪水进行灌溉的特殊灌溉工程型式,西汉时期已见诸记载。用于农田灌溉的水井在今河南的战国遗址中也有发现。

淤灌、放淤和盐碱地改良

古代北方有大面积盐碱地存在。战国时期已知滨河盐碱地的产生是河流侧渗抬高地下水位的结果,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改良措施,包括开挖窄而深的农田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放淤压碱施用动物粪便以改善土质等等。当时人们受河流决口泛滥淤泥肥沃田地事实的启发,在兴建灌溉工程时,就有意利用淤灌和放淤,以改良土壤。如漳水十二渠和郑国渠、白渠在改良盐碱地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效果。

农田水利科学技术成就

在水资源方面,《管子?地员》则对地下水质埋藏深度以及和地表土壤性质、作物种类、产量高低的关系等都有所说明。《吕氏春秋?圜道》则指出了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的事实,并描述了海洋上空水汽被季风吹向大陆、形成降雨,尔后汇为河流东南入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对于地面水,《周礼?职方氏》罗列了全国九州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指明了哪一些是有灌溉利益的水源。在农田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方面,《管子?度地》的一些论述,表明当时对明渠水道坡降的计算、有压管的流水力学现象、水跃以及土壤含水量与施工质量的关系等,已有所认识。都江堰除利用石人水尺以测量水位的设计外,渠道进水口位置选择与弯道环流现象的应用等,也都有重要意义。龙首渠的大型无压隧洞,标志了当年测量和施工的较高水平。当时的引水渠首已普遍建有闸门,渡槽也已出现,凿井开采地下水以及井壁衬砌技术已较成熟,并且已知在开采井水灌溉时利用日照提高水温。西汉中期在六辅渠上还出现了见于记载的中国第一部灌溉管理法规。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诸流域农田水利建设均有发展,其中尤以淮河流域的陂塘建设成就突出。

陂塘建设和排涝工程

东汉以后曹魏在淮河南北大兴屯田,修建陂塘等灌溉工程数量不少。当时为发展稻田,还曾开凿广漕渠及淮阳、百尺二渠,引汴水接济颍水,以补本地区水量的不足。这一带的陂塘兴修情况,在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记述较详。除淮河流域外,南阳唐白河流域的陂塘仍较发达。近年来在陕西汉中地区以及四川、云南等省的东汉墓中出土不少陶制陂塘模型,说明这些地区也曾普遍修建陂塘(图2[云南出土陂塘模型])。但黄淮海平原地区也出现不畅,多雨即涝,少雨即旱的问题。汉代兴建的鸿隙陂就因排蓄处理不当,几度兴废。西晋时期,淮泗流域涝灾严重。咸宁四年(278)杜预指出,陂塘阻水,排泄不畅是涝灾原因之一,他主张废弃曹魏以来新建陂塘和疏浚排水河道的建议得到实行。但后代在这一地区的蓄泄问题上仍有反复。此外,西晋初年在黄河北岸今安阳、邯郸专区一带,北魏中期在今河北省衡水、沧州专区及其以北涝情严重地区,也曾提出或实施大面积的排水计划。

西汉末至三国时期还发明了一些灌溉和利用水力驱动的机械,如翻车(龙骨水车)、渴乌(虹吸管)、水排等。

江南农田水利的兴起

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江南水利也逐渐兴起。扬州水利在东汉中期已有明确记载。三国时孙吴及南朝在建康(今南京)建都,附近水利普遍开发,其中位于句容县的赤山塘(唐代改名绛岩湖)规模最大,灌田万顷。晋代在今丹阳所修的练塘及今镇江东南的新丰塘,灌溉面积也都有数百顷之多。

钱塘江流域水利工程则以东汉永和五年(140)修建的绍兴鉴湖最为著称。鉴湖调蓄发源会稽山的山溪水量,再开渠引水灌溉,“若水少则泄湖溉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直至南宋,一直发挥着显著的灌溉和防洪效益(图3[鉴湖水利形势])。其他,水利设施还有建于东汉的湖州荻塘和吴兴塘、长兴的西湖以及建于南朝的瓯江丽水通济堰等。

在长江中游地区今湖北江陵、松滋、安陆一带,农田水利也有新的开发。继西汉召信臣之后,东汉杜诗在唐白河流域,又新建一些灌溉工程。今湖南郴县一带还曾利用温泉水灌溉,使水稻一年三熟成为可能。长江上游地区在新莽时期由益州太守文齐主持建造陂池,为云南水利的先驱。

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这一时期河西走廊的内陆河灌溉,以及今内蒙古一带的引黄渠系都有所建设。特别是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在今宁夏吴忠一带利用前代旧渠兴建引黄河水的艾山渠,规模最大。华北地区除广泛修浚旧有渠道外,东汉初年张湛在今密云、顺义一带引潮白河水灌溉,效益显著。嘉平二年(250)在永定河上兴建的戾陵堰灌区,灌溉面积号称万余顷。此外,引漳灌溉、丹沁流域灌溉以及山东、山西地区的灌溉也有发展。

唐宋时期

长期战乱之后,唐宋二代获得较长时期的社会安定,经过六朝的经营,江南水利迅速发展。同时,北方的农田放淤和水利管理也有重大进步。

南方水利和太湖圩田 南方水利工程类型很多,除引水渠系的维修和兴建外,新的建设主要有蓄水塘堰、拒咸蓄淡工程和滨湖圩田等。

①蓄水塘堰。唐宋时期江南塘堰迅速发展,浙江、福建等地尤为显著。如浙江鄞县东钱湖、广德湖、小江湖等工程均创自唐代,其中东钱湖灌田20余万亩,至今兴利。唐元和年间,在今江西韦丹一带兴修大小陂塘达598座之多,共灌田1.2万顷。乾道九年(1173),福建仅长乐县就建斗门及湖塘陂堰104所,灌田2800多顷。至南宋淳熙元年(1174),江南西路(包括今赣东、赣北、皖南及江苏西部)共修陂塘2245所,灌田4万余顷。13世纪初年宁宗时,江州今九江曾修陂塘数千所。在湖南长沙,建于五代的龟塘,也灌田万顷。南至今海南岛,此时也有陂塘兴作。至于淮河流域的塘堰,这时仍维持不衰。

②拒咸蓄淡工程。东南沿海地区用闸坝建筑物抵御海潮入侵,蓄引内河淡水灌溉的一种特殊工程型式。唐太和七年(833)在今浙江宁波兴建的它山堰,就属这种类型(图 4[它山堰工程布置示意])。它用溢流坝横断鄞江,抬高上游水位和隔断下游咸潮,上游开渠引水,灌溉农田,灌溉余水和灌区沥水由下游泄回鄞江,泄水入江处的闸门同样有拒咸蓄淡的作用。灌区内还有日月二湖与渠系相连,增加了灌溉水量的调蓄能力,整体规划相当完备。位于今福建莆田的木兰陂也是拒咸蓄淡工程的典型。

③圩田。太湖圩田是这一时期江南水利成就最大、功效最突出的水利设施。一般是在滨湖、滨河区用圩岸隔开湖水形成。一圩往往方圆数十里。圩岸上建闸,圩内有人工开挖的形如网络状的塘浦灌溉渠系,旱则开闸引水灌溉,圩外水位过高则闭闸拒水。低田可自流引灌,高田借助水车提水灌溉。太湖圩田在唐代后期已较发达。因太湖流域中部洼陷,排水不畅,加以排水河道逐渐淤积变浅,又有运河阻遏泄水和海潮顶托等原因,圩田常受洪涝威胁。北宋时范仲淹、郏等人都曾提出治理规划,赵霖于政和六年(1116)至宣和元年(1119)主持施工,取得一定成效。

除太湖流域外,这一时期湖南、湖北、安徽沿江地区也有圩田兴作。江南地区还曾出现围湖造田风潮,因无合理规划,反加剧了水旱灾害。

北方水利和农田放淤

这一时期以关中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渠系工程持续发展,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以及汾河流域兴建较多。在海河流域,唐代主要是排水防涝;北宋时利用东起天津、静海西至保定、徐水的淀泊发展稻田,但收益有限。

北方水利有特色的是大规模农田放淤。宋代在今山西中部和南部引山洪淤灌,淤出良田1.8万多顷。有些农田放淤后,地价因此提高。熙宁变法时期放淤形成高潮,王安石在汴河两岸、漳水、滹沱河流域大规模推行放淤,还曾设“都大提举淤田司”等专司其事。放淤虽存在一些问题,但大量盐碱地得到改良,有的产量成倍增长。变法失败后,大规模放淤即行停止,但北方农业中仍留有这一传统。

灌溉技术

唐宋灌溉机械较前代有较大发展。南方各地普遍使用水车,包括翻车和筒车等。南宋时筒车已在今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省流行。除灌溉水车外,水力运转机械的发展也颇可观。唐代郑白渠上水力机械曾因设置过多,减少了灌溉面积而几度被废。

在田间灌溉技术方面,唐代已在灌区内各支渠之间和支渠控制范围内各斗渠之间,根据各种作物需水迫切程度的不同,实行轮流灌溉;还根据作物生长需水的不同阶段以及当地气候的季节变化订立灌溉制度等。

农田水利法规和专著

唐代前期制订的《水部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水利法规,其中对农田灌溉用水制度、灌溉管理的行政组织以及处理灌溉、航运、水利机械和城市供水之间的用水矛盾等,都作了规定。除全国性法规外,各灌区还有各自的管理制度。北宋于熙宁二年(1069)颁布《农田水利约束》,把政府农田水利政策公布于众。熙宁三年又规定司农寺主管全国农田水利事务,要求各地区每年年底上报本年当地水利兴修的工程数量和用工情况,每旬上报降水情况,并将农田水利作为政府官吏考绩的重要内容。灌区管理也有法规。如丽水通济堰根据范成大制定的堰规,全堰设堰首一人,主管全堰工作,下设甲头、概头、堰匠、堰工等负责下级渠系管理和专业施工,另从受益户中选择若干“田户”,组成管理机构,对各级渠道的尺寸和轮灌办法等也都有统一规定,违犯者按堰规断处。这些灌溉法规的制订和实施,对于减少水利纠纷,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灌区的长期运用,都起了重大作用。

在农田水利专著方面,宋代有单锷的吴中水利书和魏岘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等农田水利专著先后问世。记载今晋南地区引浑水放淤经验的专著有《水利图经》,惜已失传。

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地方自办的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普遍,而著称的大型工程较少。成就突出的是江南地区水利。继太湖圩田之后,两湖垸田和珠江三角洲堤围迅速兴起。边远地区农田水利和东南地区海塘建设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专著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

海河流域农田水利

这一地区水利起源虽早,但始终未占重要地位。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而经济中心则在南方。为改变单纯依赖运河沟通南北经济的状况,自元代起就不断有人呼吁发展海河流域的农田水利。明代万历年间,徐贞明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撰述《潞水客谈》,经过详细论证,提出综合治理河流、淀泊、发展水田灌溉的建议,并经试行有效,但因触犯权贵利益而被罢官,水利计划也随之搁浅。清代怡贤亲王允祥在陈仪的帮助下,也曾在畿辅一带开垦水田,后也因财力和水源不足等原因无明显效果。

两湖垸田和珠江三角洲堤围建设

垸田的形制和江南圩田类似,始修于南宋和元代,而其大发展则在明、清时期。两湖垸田以湖北荆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最为集中。明正统中期位于江南岸的华容县有垸田48所,至明末已发展到一百多所,其中大垸纵横十多里,小垸百亩上下。位于江北的沔阳县也有垸田百余区。珠江三角洲堤围又称圩垸基围,也始于宋代,当时主要在西江及其支流两岸建围。在明代,这一带基围迅速发展,不仅沿西、北、东三江及其支流两岸修筑,而且进一步向滨海发展。清代基围又较前代成倍增长,当时沿海一带还出现人工打坝种苇,促进海滩淤张,以扩大基围的范围。南海县(今广州市)相传建于北宋末年的桑园围,就是面积达15万亩的大围。湖广垸田的发展,促进了这些地区农业经济的繁荣,但由于围垦缺乏计划,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也因而加剧。

边远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西北边疆属于干旱沙漠区,离灌溉既无农业。清乾隆年间及其以后,为加强边疆防务,在新疆大兴屯田,农田水利建设也有发展。清嘉庆七年(1802)在惠远城(今伊宁市西)伊犁河北岸开渠引水灌田数万亩。后农田灌溉渠系在今哈密、吐鲁番等地都有兴修。道光二十四年(1844)所开伊拉里克渠较为著称。西汉时期已经出现的坎儿井至清代后期又有了很大发展。道光二十五年(1845)林则徐被谪戍新疆时,曾主持修建伊拉里克一带坎儿井近百处。光绪初年左宗棠在吐鲁番地区又增开坎儿井185座。此后,坎儿井曾推广到哈密、库车、鄯善等地。一般每一口井可灌溉几十亩至几百亩农田(图5[坎儿井示意图])。

宁夏引黄灌溉继汉唐之后又有发展。元初郭守敬倡导将前代灌区包括唐来渠(长400里)、汉延渠(长250里)以及其他10个灌区均加恢复,共灌田900多万亩。清康熙、雍正年间又新建大清渠和惠农渠,与唐来、汉延合称四大渠。宁夏因得引黄灌溉之利,农业渐趋兴盛,遂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

西南方面,滇池水利原来规模较小。元初赛典赤为云南地方长官时,于至元十三年(1276)大兴滇池水利,疏浚螳螂川浅滩,增大了滇池的调洪能力,涸出耕地万余顷;又修建松华坝,控制盘龙江的洪水;开挖金汁河,灌溉昆明坝子农田,还在注入滇池的其余诸河上建闸开渠,发展灌溉,水利效益延续至今。此外,贵州的陂塘和台湾的塘堰建设在明清时期也有相当规模。位于今台湾省彰化市南的八堡圳建成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据1948年统计,灌溉面积达33万多亩。

农田水利学家和有关著述

元郭守敬(1231~1316)曾参加宁夏古灌区的恢复重建工作,获得成功;在今北京地区引永定河水灌溉,也有成效。他还参加了南北大运河的查勘工作,亲自踏勘黄河上游,从事黄河下游大面积的水准测量,为黄河防洪、灌溉提供了测量依据。这一时期的水利著述较前代显著增加如元代中有灌溉篇专门论述农田水利的历史沿革和多种灌溉工程的形制,对于灌溉提水工具记述尤详。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其所著60卷中,水利即占9卷。中也收有不少关于农田水利的内容。此外,有叙述流域范围的水利书,如明代姚文灏浙西水利书、明代张国维《吴中水利书》、清代沈梦兰《五省沟洫图说》、清代吴邦庆《畿辅河道水利丛书》;有一个灌区的专著,如元代李好文所著关中《泾渠图说》、清代王庭芝所著浙江丽水通济堰志、清代冯宗的广东《桑园围志》等;有记述单项水工建筑物的,如清代程鹤翥的《三江闸务全书》,有资料汇编类型的著作,如明代归有光《三吴水利录》、清代王人文《都江堰功小传》等;还有翻译介绍西方水利的著作,如明代徐光启的《泰西水法》、王征的《远西奇器图谱》等。参考书目

《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水利电力出 版社,北京,1979。

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

姓名:学号:专业:张勇 20101667 农业水利工程

第二篇:读中国宪法史有感

读中国宪法史有感

从清末《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到如今“八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中国宪法走过了百年历史。

19世纪中叶,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让中国人见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以及自己国家的落后,但所谓的认识也仅停留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阶段,而落后的根本的典章制度,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清朝政府并为进行变动。直到1904年日俄战争后,人们才从日本立宪而强大的事实中受到了教益,产生了立宪的愿望。1908年颁布了由官僚起草的以君上大权为纲的,具有明显欺骗民意的《宪法大纲》。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宪法则成为了各派政治力量争夺的“名器”,以使自己的统治取得“合法性”。期间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生效的临时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宪法变迁史简直不堪回首。它以“君权宣言”开始,以破坏宪政的“临时条款”结束,历时41年,期间共出台宪法10部,除破坏宪法的“临时条款”以及政府组织的条款、国民党党治的条款得到实行外,凡涉及真正现代宪政原则的几乎从未兑现。所以,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的宪法一天也没有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了新中国自己的立宪工作。但实际上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搞了一些地方性的宪法,如:1934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但事

实上,这些文件都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实现。直到1949年秋,解放战争取得了基本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于9月21日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国策和总任务等。由于当时人民革命战争还在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在广大新解放区尚未进行,人民群众尚未充分组织起来,所以不具备召开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并制定宪法的条件,只能以《共同纲领》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最高准则。因此《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此后,我国先后完成了全国大陆的统一,完成了土地改革以及其他的民主改革运动。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刘少奇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建国后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982年的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表决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它正确总结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以及建国后30多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并注意吸收了国际上的有益经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宪法的某些规定已经同发展了的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现实情况不相适应,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加以修改,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我国对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

20世纪下半叶,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共通过宪法5部(含《共同纲领》),正式的宪法修正案5个,共有10次立宪、修宪行为,平均每五年一次。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中,共制定宪法2部、通过修宪案5个,平均每3年一次立宪修宪行为,这些都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频繁的立宪修宪行为,在一个统一、稳定的大国中是罕见的。

中国宪法的百年变迁显示出了明显的民族特色。20世纪上半叶中国频繁受到外敌入侵和内乱影响,导致立宪、修宪频率过高,有实效的宪法不多,修宪的程序化程度低,政治导向过浓,以上这些原因让中国宪法走过了不安定的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家稳定发展,政治经济平稳前进,我们可以预见,中国宪法将进入一个较为安定的阶段。但仍可根据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作出适当的修改,更有利于国家、人民生活的发展需要。同时,只有监督和保障宪法的实施,才有利于更好发展我国的根本制度、健全法制,才能真正发挥宪法的作用。

第三篇:读《中国毒品史》有感

读《中国毒品史》有感

翻开书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幅黑白的罂粟花图,一枝矗立于绿叶丛中,另一株则绽放在岩石峭壁之上„说真的,它们好美,要不是页面右上角的“中国毒品史”五个黑底白字,我是断不会将它们与万恶的毒品联想到一起的。紧接着,则是与鸦片有关的一些老旧图片,看着它们,我仿佛可以捡拾一些零碎的属于中国历史的那段记忆„

可以说,作为一名高中时期学政史出身的学生,对鸦片战争,我还是有所了解的。此战争之所以以鸦片为名,我的理解是,只因一句话“国人因它而堕落,国门因它被打开,国土因它被侵占”,中国人拿它得来的是“东亚病夫”之称,侵略者拿它换回去的则是真金白银、稀世珍宝,自此之后,还引发了殖民者的大举入侵。但让我大吃一惊的是,鸦片,这个万恶之果,却是以其卓越的药效进入人们眼帘的,不仅如此,书中所列之毒品,起初,几乎都是以其独到的药用价值才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鸦片源于罂粟,有关其配制的记载有很多,其中,名医李挺的《医学入门》写到:“鸦片一名阿芙蓉,即罂粟花未开时,用针刺十数孔,其津自出,次日以竹刀刮在瓷器内,待积取多了,以纸封固,晒二七日,即成鸦片矣,性急可多用。”对于其药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列较为齐全,根据李时珍的调查和实践,鸦片可以用来治疗泄痢、风瘫、百节病、正头风、痰喘、久咳、劳咳、吐泄、禁口痢、热痛、脐下痛、小肠气、膀胱气、血气痛、胁痛、噎食、女人血崩、血不止、小儿慢脾风等二十余种病痛。知道这些之后,我顿时有些混乱了,原本深信它是万恶之果,可是又不禁发问,它果真就是万恶的吗?说它不是,可当初确是它侵蚀了众多国人的灵魂;说它是,其价值又是真实可见的。就在我疑惑不解的时候,我决定去书中寻找答案。

从中我发现了一个自己所知甚少的史实。国人吸食鸦片自古代就有,而非鸦片战争时期才开始的,入侵者的鸦片倾销政策无非是殖民者为殖民中国所出的一步“绝妙的”好棋而已。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唐以后又一个八方来朝、国力强盛的封建帝国,四野的朝贡、奇珍的献纳、再加上太平盛世的观念,宫廷中弥漫着奢侈纵欲的风气,鸦片在这种追求享乐的氛围里成了贵族们热衷的 “神品”,连皇帝也莫能例外。知道这些,我突然联想到了当下社会中的“名牌”效应,心想那时候的“神品”何尝不是一种“名牌”呢?21世纪的商家们为

商品销售绞尽脑汁,最为普遍的不过就是各式各样的名牌代言,而代言人则是那些名人明星、专家权威,利用的就是消费者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相比之下,明朝的达官贵人对鸦片极其热衷,将其作为一种高雅耗钱的娱乐,无形之中,有钱者自然步趋; 更加荒诞的是,就连当朝天子(绝佳“代言人”)对此也是欲罢不能,这就更加助长了民众的从众和攀比心理。尽管这是统治阶级始料不及的,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其“示范效应”是不言而喻的。明朝享乐之风愈浓,“神品”之推崇渐甚,而这种“享乐”的特殊性是以其成瘾性为前提的,可明政府非但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抑制鸦片进口(明代时,尽管中国人已懂得从罂粟割浆取鸦片,但主要来源仍采自国外),相反的,于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鸦片首次被列入关税货物的范围,成了政府的财政来源。理所当然的,鸦片贸易自然也就成了国家允许的正当贸易,其“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据记载,成化年间(1465-1488年),已有街市上贩卖鸦片,到了正德年间(1506-1522年),在广东、福建沿海,当地富绅地主食用鸦片已屡见不鲜。从此,吃鸦片由贵族而民间、由宫廷而四野,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吃鸦片的阶层。而社会上逐渐形成的“鸦片文化”也给后来帝国主义的鸦片倾销政策打下了基础。

知道此种种史实之后,我想鸦片已经无所谓“恶”了,因为事实告诉我们,当下的社会背景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纵观中国历史上鸦片泛滥时期,无一不政治腐败,政府无能,国情混乱不堪——入侵、殖民、战争。鸦片战争的爆发,追根溯源,首先是因为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给了外敌入侵本国的契机——鸦片倾销政策,借此以打开中国中世纪的大门。过去的种种历历在目,展望当代,毒品依然是人类和谐的一大危害。毒品犯罪日益严重,贩毒案件直线上升,毒品种类呈现多样化,贩毒地区不断扩大,贩毒组织呈现日新月异的集团化、职业化、武装化和国际化趋势。任务之严峻,道路之曲折,不言自明。因此,历史的教训,我们更要谨记,国力强盛才是王道,以防外敌入侵;其次,政治清明必须做好,做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再次,法律保障必不可少,严打违法贩毒、吸毒,以正社会风气。

第四篇:中国桥梁史.doc读书心得

中国桥梁史-------读书心得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桥梁占有重要的一页。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曾在世界桥梁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造就了现代科学技术,19世纪又发明了现代炼钢法和作为人造石料的混凝土,使欧美各国相继进入现代桥梁工程的新时期。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为掠夺中国的资源在中国修筑铁路、开挖矿山、设立租界,也引入了现代桥梁技术。1937年建成的钱塘江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工程师主持设计和监造的现代钢桥。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并引进了当时的先进桥梁技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桥梁建设的黄金时期。在学习发达国家创新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设造就了中国桥梁的崛起和20世纪90年代的腾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业绩。可以说,中国桥梁已走上了复兴的道路,正在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有希望在21世纪的自主创新努力中重现辉煌。

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而在古代桥梁方面,中国的祖先也有许多创造性成就为世界所公认。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华科学文明史》中对中国古代的梁桥、浮桥、拱桥和索桥等桥型的发展都作了详细的评述和考证。

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该桥建于商代(前16~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克商都朝歌,发钜桥头积粟以账济贫民。”古代的石梁桥一般跨度都在10米以下,最大的石梁长达23.7米。迄今仍保留的中国古代石梁桥当推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的福建泉州安平桥,该桥共362孔,全长5里(2223米);以及建造更早的泉州洛阳桥,该桥始建于宋皇五年(1053年),全长1097米,有47个桥孔。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1275年所著游记中对此都有记述。《诗经》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公元前12世纪(前1135年)周文王迎亲,在渭河上修建了浮桥。以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因战争的需要曾多次在黄河、渭河、洛河上架设浮桥,并采用铁链代替竹索为舟船间的连系。

据西方的历史记载,最早的浮桥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浮桥”。公元前493年,波斯王大流士进军希腊,为横渡伊斯坦布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用360艘战船顺流排列,7天7夜间有200万人通行过桥。

在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洞的启发下,公元前6000年的两河流域先民就开始用砖坯砌成拱圈。应该说,四大文明古国都先后掌握了用砖块和石块修筑拱门和拱桥的技术。可以推测,中国在商朝也已学会了建造拱桥。古代的拱桥最初都是半圆拱,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建造了许多著名的输水拱桥,世称“罗马石拱桥”,至今尚存30余座,并开始突破半圆拱的惯例而建造了小于半圆的圆弧拱。

中国隋朝的杰出工匠李春于公元610年修建的河北赵州安济桥是一座独具匠心的杰作,该桥主跨37.4米,矢高7.1米,拱肩两侧砌有二个小拱(称为腹拱)形成空腹的拱桥,不但减轻了自重,而且有利于排洪。这种中国首创的“敞肩圆弧拱”直到14世纪才出现在欧洲,这可能和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中所传递的中国古代桥梁信息有关。

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行记》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河上有一美丽的大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建置甚佳,老实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他所说的就是位于北京西南郊的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为11孔不等跨圆弧拱桥。在桥拱上采用的是框式纵连式的砌拱法使整个拱券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桥面两侧有青石栏板279块,望柱281根,柱上共雕刻有489个大小、神态各异的石狮。卢沟桥的建成,方便了金中都与南方的交通。它工程宏伟、结构科学、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代表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

用木梁像斗拱那样多层叠置外挑,或加上斜撑以增加悬挑的能力直至在跨中合拢形成跨度可达30余米的拱形桥梁是中国古代工匠的独创,在西部的川、藏地区和东南的浙闽地区至今仍可见到。最著名的当推宋代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虹桥。该桥桥跨约18.5米,桥宽9.6米,拱矢约4.2米,当时称“贯木”架桥法。在元朝时,这种桥型曾被蒙古军队带至欧洲,架设了一座跨越多瑙河的桥梁。

用天然的植物纤维(如藤、麻和竹条)制成索桥是中外亚热带地区的古代先民的自然创造。中国约在3000年前已开始建造索桥。《汉书·西域传》中已有“以绳索相引而渡”的记载,可见西域的藏、彝等少数民族对中国首创的索桥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灌县都江堰的珠浦桥是现存中国古代竹索桥的杰出代表。中国是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国家,至迟在隋唐时代(6世纪)就有了铁索桥。1665年徐霞客的《铁索桥记》详细描述了贵州境内一座长约122米的铁索桥;法国传教士于1667年出版了一本《中国奇迹览胜》,书中也介绍了中国铁索桥。英国李约瑟博士指出,这两本书直接启发了西方建造铁索桥的尝试。

四川泸定县的大渡河铁索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是中国铁索桥的代表。该桥跨长约100米,桥宽2.8米,采用13根粗如碗口的铁链作为承重索,上铺木板桥面,是由川入藏的重要通道。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起面临着更加宏伟的跨海大桥工程建设,以求实现全球四大洲陆路交通网的梦想。中国正在建设的上海连接洋山港的东海大桥、杭州湾通道工程和舟山联岛工程以及规划中的跨越渤海海峡、胶州湾、珠江口的伶仃洋、琼州海峡和

台湾海峡的工程对于中国桥梁工程师是一个挑战。面对超大跨度的桥梁、超深水基础和海上的复杂自然条件和恶劣环境,我们必须通过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提高竞争力。

中国桥梁界要承认差距,不甘落后,坚持自主设计和建设的方针,通过实践取得经验和进步,克服缺点和不足,从而以一大批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优秀的美丽桥梁来赢得国际同行的尊敬,重现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

第五篇:中国共青团团史心得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何亦娴。首先感谢大家给我这样一个机会站在台上跟大家交流,我将尽我所能的讲我所知。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前后,全国各地在准备建党的同时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随后在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在1925年1月,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就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来历。

早在初中很多同学都已经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我想应该具备几个方面。

首先,要具有先进政治思想,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加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其次,要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勤奋工作的态度,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勤学习,勤思考,勇于创新,认真工作,关心同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为同学,为班级服务。

第三,要具有“以纪律己,以纪律人”的作风,要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虚心向他人学习,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热心帮助他人进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自觉维护团结,顾全大局,诚实谦虚,在青年中起到表率作用。

另外,在学习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青团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共青团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团在增强先进性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团的群众基础。

我们举办团活动就是为了增强我们的团队精神,培养了我们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是一个基本单位,我们要以它为中心,共同建设好我们可爱的班集体。同时,我们也要有时代精神,我们要把当代中华青年最广泛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做贡献。

充分发挥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增强凝聚能力,努力实现中华青年的大团结、大凝聚。同时,要在工作中逐渐增强学习能力。当今时代,是学习和创新的时代,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共青团员更应该大力提高学习能力,既加强自身的文化技能学习,努力形成学习型组织,又要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的学习氛围,不仅保持共青团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更要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注入动力。最后总结一点,作为一名合格的团员,一定要有理想,有抱负,遵纪守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能帮助别人,团结别人,从而能影响别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

下载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共青团团史心得

    中国共青团团史心得 通过此次团课学习使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团的发展历史及辉煌成就使自己明白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道德要从成为一名合格共青团员做起。 在学习了团......

    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

    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 摘要: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

    读中国铁路机车史有感

    读有感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使用机械动力牵引车辆的营业铁路,是英国的斯托克顿至达林顿铁路。蒸汽机车的应用,使交通运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急速发展,从此......

    读《中国审判制度史》有感(大全五篇)

    读《中国审判制度史》有感 前言清末民初,中国传统审判制度被扬弃,基本上它是一个失败的历史经验,但这并不表示中国传统审判制度就丧失了历史借鉴的意义。梁启超先生曾说:“历史......

    寒假读史心得高中生寒假日记

    中国的史册厚厚千年,说不尽,道不完;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隐没的,铭刻的。有多少人可以留下痕迹,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或是无名无姓,不为人知。悉数下来,扉页上还留存的名字实无多少......

    读《中国精神》心得

    学习《中国精神 中国人》心得体会学习季羡林《中国精神 中国人》,感慨很多。羡慕其面对人生从容不迫,淡泊名利的心态。希望自己也能像季老一样,闲看花开花落,漫看云卷云舒。也曾......

    读中国近现代史心得

    读《中国现近代史纲要》之心得体会 历史映射给我们历史映射给我们历史映射给我们历史映射给我们 摘要:自1848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人民处于一种水生火热之中,这是历......

    读中国教师报心得

    读有感 颍泉区园区中心校抱龙中学:郑大海 一提到,我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最早相识《中国教师报》缘于偶然。 一开始接触我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