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机械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重点室管理办法
建筑机械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
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提高本实验室科学研究工作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层次,加快发展步伐,使本实验室逐步成为学者会聚、学术活动频繁、人才快速成长、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的建筑机械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使实验室运行和管理规范有序,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实验室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建筑机械前沿领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培养和造就我国建筑机械工程领域一流的研究队伍及应用人才。
第三条 实验室按照安徽建筑大学重点实验室的标准进行管理。
第二章 实验室组成及机构
第四条 实验室组织结构:
第五条 实验室设主任1人,全面主持实验室各项工作,设副主任1人,协助主任负责各研究中心以及外事、人事、学术、设备、研究生培养、安全及办公室日常行政等工作。
第六条 实验室下设5个研究中心:建筑机械力学工程研究中心、建筑机械结构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化无损检测研究中心、动力设备与流体工程研究中心、建筑机械安全监测与故障诊断理论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为常设机构,设研究中心主任1人,成员若干,由实验室主任聘任。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中心内试验设备、仪器、人员、资料的管理。
第七条 实验室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主任1人,学术秘书1人,办事员数人。办公室主任协助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处理实验室的日常行政事务、公共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数据资料统计归档管理、数据库和网站建设维护、实验室研究工作简报和年报等的编辑出版、学术会议会务等工作,并负责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各类相关服务与保障。学术秘书协助主任处理学术委员会会议、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和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第八条 实验室下设若干课题组,为非常设机构。课题组根据项目研究需要并经实验室研究设立,项目任务完成后撤销。课题组设组长1人,成员若干,由课题组长召集和日常管理。
第三章 工作制度
第九条 实验室的学术研究方向及重大学术交流活动由学术委员会审议决定。实验室主任负责主持执行。
第十条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重大事务应充分发扬民主,甴主任召开实验室正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各研究中心主任的联席会议充分讨论后决定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实验室应尽可能的为科研人员创造有利于基础性、原始性创新研究的学术环境,汇聚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突出重点方向与开拓性、原创性研究。在仪器、设备使用和各类经费分配上,以充分、高效、公平、合理为原则,有效利用奖励机制,鼓励多出快出重大成果。1.实验室应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和组织科研人员以实验室名义申报各类基金和其他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各类奖励;
2.实验室应积极支持和组织科研人员以实验室名义在国际刊物和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3.实验室鼓励科研人员充分利用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提高其使用效率,可根据实际情况部分或全部免收仪器、设备的使用费。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应积极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脱、阻延研究人员使用仪器、设备。4.科研人员可根据自己研究工作的需要,向实验室提出自己希望添置的先进仪器,经实验室组织专家论证认为合理的,可纳入实验室仪器购置计划,待经费落实后购买,但仪器所有权属实验室。
第四章 人事制度
第十二条 实验室教师依照学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实行岗位聘任制。
第十三条 实验室人员由固定人员与客座研究人员组成。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客座研究人员包括国外客座研究人员和国内客座研究人员。
第十四条 各类人员的聘任。按照科技部、教育部制定的“联合、流动、开放、竞争”的运行管理原则,实验室对各类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一年一聘,末位淘汰。聘任人选可以由自愿申请加入、实验室主动邀请或专家推荐并经本人同意提交申请的人员构成。
第十五条 必须满足如下基本条件之一才能申请作为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1.公认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博士; 2.获得过国际或国内省部级以上学术个人成就奖或荣誉、或入选省部级以上优秀中青年人才计划者;
3.获得过国家级或省部级二等以上科研成果奖励的主要获奖人;
4.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课题主持人或名符其实的具体承担者(学术骨干、主要研究者);
5.近三年内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以第二作者但第一作者是其所指导的研究生的身份发表过学术研究论文的人员。
第十六条 按照研究工作和发展的需要,由实验室主任负责组织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实验室的资深学者举行评聘会议,根据人选的人品道德、学术业绩、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择优聘任各学术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公共技术与服务部门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一般应聘者必须提供个人资历、成就、聘期内的工作计划目标与计划、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知名学者的推荐信等书面材料,并来室参加评聘会议,在会上作学术报告、任职设想与打算的口头陈述、回答评议专家问题。实验室主任可根据会议评议结果和著名学者的推荐意见自主确定聘任人员,报批学校有关主管部门和校长后,与受聘人员协商签定正式聘任合同,敦促检查受聘人员来实验室有效开展工作,奖优汰劣。第十七条 研究人员的确定。
1.学术带头人:由实验室主任根据学术研究方向的设置和实验室进一步发展规划的要求等情况,在国内外公开聘任,受聘学术带头人的待遇和相关费用等级由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确定;
2.学术骨干和其他研究人员:由学科带头人根据研究室或课题组研究工作的需要及承担课题的实际情况自主聘任,报请实验室主任审核批准,受聘人员的待遇和相关费用等级由学科带头人负责由所在聘任研究中心或课题组自行负担和确定,报实验室审议备案后,报请校长和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审核批准后执行。3.客座研究人员:利用实验室开放基金、基础研究与青年创新基金在实验室进行独立或合作研究的人员,利用实验室科研条件、与实验室人员一起共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的国内外研究人员,以实验室名义申请得到国家及各部委的访问学者基金支持在实验室开展工作的访问学者,均为当然的实验室客座研究人员。客座研究人员的聘任和管理由实验室各学术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或研究中心、课题组负责人具体负责。
4.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有利于实验室的连续运行和管理,实验室设置并配备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技术队伍,负责对实验室的重大设备和精密、重要仪器进行日常维护与运行管理,配合实验室研究人员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创新性开发研究工作。
第十八条 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由实验室主任根据实验室的运行与管理需要聘任。负责处理实验室的日常事务、行政管理、资料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管理等业务,为实验室所有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满意的服务。
第五章 学术科研、研究生培养
第十九条 实验室学术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由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负责。日常学术活动及事务由学术秘书负责处理。学术科研工作包括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相关学会及校内组织的学术活动,客座人员的工作安排与配合、国内外学者学术交流及访问活动等。研究生培养工作包括研究生招生、培养计划、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的安排与研究生分配等。
第二十条 实验室应根据研究方向设置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定期公开发布基金指南。
第六章 仪器设备管理
第二十一条 实验室所属的仪器备要保证严格管理,面向国内外开放使用。第二十二条 公共仪器设备的管理。由实验室办公室直接负责,面向整个实验室,同时也面向校内外、国内外开放,有偿使用。每一大型进口仪器设备配备技术负责人,负责仪器设备的开发、使用、维护等工作。
第二十三条 其它仪器设备的管理。各研究中心管理的仪器、设备、试验台架由各研究中心安排人员管理。这些仪器、设备、台架应对实验室内外、校内外、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开放使用,并按照实验室制定的制度运行。仪器设备出借使用必须借条登记,使用人或使用单位用交付一定的使用费。
第七章 财 务
第二十四条 实验室财务目前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实验室的日常开支费用,一部分为主管部门下拨的运行经费,另一部分为收取的仪器使用费。
第二十六条 实验室日常经费只用于实验室公共部分及办公室,不包括各研究中心的日常开支,实验室应于每年年报中报告财务支出情况。
第八章 保密
第二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为研究重地,不允许室外人员随意进入,如有特殊情况,须提前电话或其他方式预约,经同意安排专人接待后方可。
第二十八条 室内工作人员应自觉保守自己研究工作的秘密,不得向外泄露,违反此规定而造成的损失,将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处理。涉及国家机密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第二十九条 不得在联网计算机上处理、存储涉密文件,涉密文件不得在互联网上发布,不得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涉密计算机不得直接或间接与互联网连接。第三十条 室内工作人员可以互相讨论学术上的问题,但彼此不可以互相打听技术关键,否则将视为窃密。第三十一条 外来人员(含本校非本室工作人员)来我室参观、工作期间,不得向本室工作人员打听接待人员所介绍内容以外的研究工作情况,不得随意翻阅本室的各种原始资料,应自觉遵守保密制度。
第九章 考 核
第三十二条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实验室每年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第三十三条 对于为本实验室建设和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固定人员,实验室可授予其实验室终身研究员称号,欢迎和鼓励终身研究员终身利用实验室条件、在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年轻研究人员的成长发挥指导和传帮带作用。从获得本实验室终身研究员称号起,实验室不再对这些人员进行常规的年度业绩考核。
第三十四条 考核由实验室主任总体负责,具体由副主任组织各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主要学术带头人等组成考核小组实施执行。
1.固定人员:对固定研究人员的考核主要从获奖、发明专利、承担重要项目、科研到款,培养学生、发表论文等方面分别计分(评分标准另订),视其完成工作量的情况决定是否续聘。对技术人员的考核除可按研究人员的记分标准记分外,主要从其技术水平、参与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配合研究人员进行试验等方面综合考核。对管理人员的考核主要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综合实验室领导、研究人员、公共技术与服务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相关部门人员的意见给予评价。2.客座人员:客座人员应按要求提交各种研究工作进展、总结报告及资料。如无特殊情况,凡不按时提交研究工作计划者,实验室将撤除对其的资助;不按时提交年度工作报告或研究工作无进展者,实验室将中止对其的资助;不按时提交总结报告、成果不按要求署名及不向实验室移交研究工作资料者,实验室将不受理其以后提出的申请,并予通报。第三十五条 实验室将定期对各类人员进行考核,对考核成绩优秀的研究人员进行奖励,并优先推荐申报各种荣誉和项目。对一次考核成绩不合格的研究人员可以建议其退出或调离实验室。固定人员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者,将暂时流出重点实验室。客座人员考核一次考核不及格者,实验室将中止其资格。第三十六条 考核结果将在实验室简报或网站上予以公布。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实验室负责解释。本办法中未尽事宜由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要学术带头人、相关人员商议解决。
第二篇:甘肃重点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甘肃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6‟211号),加快甘肃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是指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设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开展学术合作交流的重要研发机构,是省级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面向前沿科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科技创新活动。
省级重点实验室按照学科重点实验室、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三类进行布局建设。
第二章 职责
第九条 省科技厅是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重点实验室发展方针和政策,编制发展规划,发布建设指南,组织实施建设工作。
(二)制定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三)负责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建设、优化调整和合并撤销。
(四)组织重点实验室的验收、评估和检查。
(五)对条件成熟、符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求的省重点实验室,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十条 省直有关行业部门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协同省科技厅推进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和监督管理,落实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经费以及相应人事配套政策。
第十一条 依托单位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主体和运行管理主体,主要职责是:
(一)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将实验室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纳入单位预算,提供人力资源、科研场所、仪器设备、后勤服务等条件保障。
(二)组织重点实验室的申报、论证。制定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解决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四)具有良好实验条件、研究场所和经费保障。人员与场所相对集中,原则上实验室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不低于800万元。
(五)依托单位有筹措资金的能力,能够为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
(六)一般为已运行并对外开放两年以上的其他各类实验室,具有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根据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南和要求,符合条件的依托单位通过甘肃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填报《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经推荐部门审核后推荐至省科技厅。
第十五条 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或委托专业机构对建设申请进行评审论证,择优立项。评审论证环节包括形式审核、现场考察、专家评审论证等。通过立项评审的重点实验室面向社会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按科技计划管理程序立项建设。
第十六条 依托单位制定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建设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完善后的建设方案及任务书报省科技厅备案。
第十七条 按照“边建设、边运行”的原则,重点实验室建设期为2年。建设任务完成后,由依托单位在建设期满后3个月内提交验收申请。因特殊原因在建设期限内没有完成建设任务
报告、开放课题等。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1次,每次实到人数不少于总人数的2/3。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般应由非依托单位的人员担任,由依托单位聘任,报省科技厅备案。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9位以上的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其中依托单位人员不超过1/3。鼓励聘请外籍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由依托单位聘任,每届任期5年,一般连任不超过2届,每次换届应更换1/3以上委员。
第二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人员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应是依托单位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原则上应全职在实验室工作。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般规模不少于30人。流动人员包括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等。重点实验室应加大流动人员规模,注重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等青年人才,并通过聘用合同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聘期及在岗工作时间等。
第二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应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组织团队开展持续深入的科学研究,联合国内外优秀团队开展协同创新,承担国家、地方和行业的重大科技任务;设立自主研究选题,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开展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和更新改造,开展实验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
第三十条 重点实验室应充分发挥科普功能,定期面向社会开放,传播科学知识。每年应至少出版一部科普图书或科普影像制品。
第三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更名、研究方向调整、主任变更、依托单位变化、重组等重大调整事项,须报请省科技厅审核批准。
第五章 考核与评估
第三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须编制报告,并在实验室网站公布。
第三十三条 依托单位以报告为基础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报告一并报省科技厅备案。
第三十四条 省科技厅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周期为3年,每年评估1-2个领域。开放运行满2年的重点实验室应当参加定期评估。
第三十五条 省科技厅负责重点实验室定期评估的组织实施,制定评估规则,可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具体评估工作,确定和发布评估结果,受理并处理异议。
第三十六条 定期评估主要对重点实验室3年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定期评估工作按照《甘肃省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实施。
第三十七条 定期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依据定期评估结果,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动态调整。定
第三篇:避雷器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综述
避雷器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前言:电力系统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是近
10年来发展较快的新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应用还不普遍,还存在种种问题,包括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实际应用中,有故障预报、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等几个在内容上相近但存在差别的概念。一般来说,他们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界限,采用的方法很多都是一样的,都要进行在线检测盒数据分析,而且最终目标也是一致的,即防范于未然。本文主要讲述避雷器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规划,我国交、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建设步伐将逐步加快。随着电压等级和杆塔高度的提高以及电网规模进一步扩大,电网结构更加复杂,加之近年来我国气候环境变化异常、雷电活动日益频繁,防电问题必将更加突出。
1、避雷器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原理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方法主要有全电流法,阻性电流分量法,功率损耗和元件温度,在参考文献中主要用到全电流法,监测避雷器的泄露电流,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阻性电流的变化。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在正常情况下,总泄露电流的阻性分量只占容性分量的10%左右,这使得监测到的总泄露电流的有效值或平均值主要取决于容性电流分量。
泄露电流是评估10kV配电网MOA运行状态的有效特征量,可通过监测正在运行的MOA泄露电流有没有发生畸变来评估MOA的运行状态。当10kV配电网的MOA正常运行时,其全泄露电流较小,只有微安级,且为工频正弦波;老化后的MOA的泄露电流幅值增大,且波形发生严重畸变,不再是标准的工频正弦波。10kV配电网中氧化锌的泄露电流及其微弱,很容易被噪声淹没,单纯从没有处理过的原始波形上无法区别正常避雷器和老化避雷器。消噪后的泄露电流可以为氧化锌避雷器运行状态的在线评估提供幅值和波形两个有效数据。
2、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基本方法
通过改进阈值的小波消噪算法对10kV配电网避雷器的泄露电流信号进行消噪处理,并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在消噪效果上的优势,为配电网避雷器在线监测的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指导。改进阈值的平移不变量小波消噪算法原理,阈值的选取是利用小波阈值去噪的关键步骤,通常采用硬阈值法和软阈值法。近年来,有人提出采用软硬阈值法相结合的思路,本文中姑且称为软硬折中阈值法,其计算式见文献。另外,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10kV配电网氧化锌避雷器的泄露电流信号的不连续邻域中,采用阈值方法时其信号会再某一目标水平内上下浮动,这种现象称为伪吉布斯现象。此外,由于传统的阈值法缺乏平移不变性,因此极易在去噪后产生振铃效应。利用平移不变量小波去噪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抑制伪吉布斯现象,其具体算法为:先把包含噪声的待处理信号循环平移n次,采用阈值法进行去噪处理,再对去噪结果取平均值,即“平移-去噪-平均”。改进后的阈值函数,采用硬阈值法得到的小波系数会出现不连续点,产生伪吉布斯现象,重构后的信号震荡较大,采用软阈值法得到的函数连续性好,但小波系数始终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重构信号的误差较大,软硬折中阈值法虽然可以结合二者的优点,但其阈值函数仍存在不连续点。阈值的选择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若阈值过大,则会过滤掉原来不该被消除的有用信号,使信号严重失真;若阈值过小,则不能达到消噪的根本目的。在小波变换中,原始信号与污染噪声的传播特性有本质区别,每层小波系数所对应的阈值与污染噪声的小波系数传播特性应该是一致的。
由于我国6-10kV系统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地电位升无法通过变压器中性点耦合到母线上,电网GPR过高可能会反击到低压避雷器上。而避雷器额定电压选取的原则是参考系统的最大工频过电压,通常不会考虑到地电位升高的问题。这样,当地网GPR过高导致反击到避雷器两端的电压超过其工频耐受电压时,就可能导致其被击穿而放电,发生避雷器爆炸事故。对于位于高电阻率地区的发变电站,如果放宽对接地电阻的要求时,需要按照站内低压避雷器所能承受的反击过电压来决定。但目前国内外尚未有文献对低压避雷器所能承受的最大地网反击过电压做系统的研究工作,通常只是根据避雷器的工频耐受特性,简单的套用解析公式进行估算。
3、案例分析
以发、变电站10kV系统额定电压为17kV的电站型避雷器为例,其1s工频耐受电压约为额定电压的1.25倍,即21.25kV,由于10kV系统的相电压为5.8kV,则通过公式可以计算出其最大允许的稳态地电位升为8.58kV。然而,一般入地短路电流直流分量衰减的时间常数为0.05s左右,在4个周期即0.2s以后就基本衰减为0,如果避雷器1s的工频耐压仍然采用暂态的最大值来校验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从继电保护的角度来看即使考虑后备保护,故障也一般可以在0.5s以内切除,耐受时间取为1s也稍偏严格。另外在避雷器被击穿后,地网通过击穿的避雷器向线路对地电容充电,导致母线电压迅速上升,作用在避雷器两端的电压将急剧下降。
以氧化锌避雷器为研究对象,对地网电位升高时吸收能量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与避雷器的允许通流容量进行对比,从而得到避雷器对地电位升的反击耐受能力。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从短路时刻直至5s故障切除过程中通过A相避雷器的电流在初始阶段由于地网GPR的直流分量较大,避雷器中的放电电流也相对较大,最大值为61.94A,持续时间大约为4ms。随着直流分量的衰减,其后放电电流减小至<1A。在整个故障过程中B相和C相避雷器中的放电电流均只有mA数量级,远小于A相避雷器的放电电流,这主要是因为短路时刻地网GPR与A相母线电压相位相反,作用在A相避雷器上的电压远大于B相和C相避雷器上的电压。即使在进入了稳态阶段,避雷器中的放电电流和两端电压的正负半周方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从仿真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地网GPR的升高,避雷器产生的吸收能量先缓慢增加。当地网GPR上升到一定的区域后,吸收能量将急剧增加,这是因为此时虽然线路电容充电减小了稳态时避雷器两端的电压,但其值仍然大于避雷器的放电电压。也就是说,此时避雷器不仅在初始阶段会产生放电脉冲,而且在地网的GPR直流分量衰减后的稳态过程中仍然有强大的放电电流,从而导致整个故障期间积累的吸收能量急剧增加。
总结:国内外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进行统计表明,雷击事故在线路故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是特高压输电线路跳闸事故的主要原因。日本50%以上的超高压电力系统事故是由雷击引起的,统计到的54次特高压线路跳闸中,雷击引起的跳闸共53次;美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275-500kV输电线路连续3a的运行资料表明,雷害事故占总事故的60%。国家电网公司的统计表明,由于雷击造成的线路跳闸数占总线路跳闸数的40.5%。可见避雷器发生故障的几率很大。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电阻阀片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锌,该物质有着非常优越的非线性特性,并具有响应快、通流容量大、性能稳定等特点,因此在发输配电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0kV配电网中的避雷器被击穿时会造成一点接地故障,当出现2个不同相的避雷器同时发生接地故障时,会引起开关保护发生动作进而造成大面积停电。特殊情况下,受损的避雷器发生爆炸,极易导致周围其他设备发生损坏。国内对避雷器的故障检测通常是每2a拆下避雷器进行预防性试验。但由于配电网避雷器数量太多,每次检测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并断电,且配电网避雷器常常采用复合绝缘材料外套,很难从外观上发现避雷器短路接地,因此传统的避雷器检测技术很难在第一时间检测到故障点所在位置,不利于配电网的安全运行。随着在线监测技术的迅猛发展,研究人员发现通过监测一些参数可以知道避雷器的运行状况,而通过泄露电流来反应避雷器运行情况的方法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后被认为
是一个简便而又可靠的方法。准确获得完整清晰的泄露电流波形对判断避雷器运行状态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避雷器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在当今智能变电站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谭波,杨建军,鲁海亮,文习山,接地网电位升对10 kV避雷器的反击仿真分析,高电压技术 第39卷第5期2013年5月31日
(2)张博宇,苏宁,吕雪斌,张翠霞,殷禹,陈立栋,带串联间隙1 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避雷器关键技术参数分析,高电压技术第39卷第3期2013年3月31日
(3)董莉娜,胡可,王微波,夏云峰,胡琴,胡建林,小波消噪在10 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在线检测中的应用,高电压技术第40卷第3期2014年3月31日
(4)Daiana Antonio da Silva, Eduardo Coelho Marques da Costa, Jorge Luiz De Franco, Marcel Antonionni, Rodolfo Cardoso de Jesus, Sanderson Rocha Abreu, Kari Lahti, Lucia Helena Innocentini Mei, Jose Pissolat, Reliability of directly-molded polymer surge arresters: Degradation by immersion test versus electrical performance, 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 53(2013)488-498(5)George R.S.Lira, Edson G.Costa, Tarso V.Ferreira, Metal-oxide surge arrester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by self-organizing maps,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 2014, Vol.108(6)Maximilian Nikolaus Tuczek and Volker Hinrichsen, Recent Experimental Findings on the Single and Multi-Impulse Energy Handling Capability of Metal-Oxide Varistors for Use in
High-Voltage Surge Arresters, IEEE TRANSCATIONS ON POWER DELIVERY, VOL.23, NO.1, JANUARY 2013.
第四篇:机械故障诊断技术与应用读书报告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与应用读书报告
姓名: 前言
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与故障诊断很早就开始了。刚开始人们往往通过听觉、触觉、视觉来对机器的噪声、振动和温度等进行判断,进而来推测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当时的机械设备功率普遍较小,通常是单机工作,并且更新换代比较缓慢,人们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熟悉,探索并且逐渐掌握机器的性能和工作状态。然而到了现代,企业生产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以往的判断模式已经不能够应用于现在的生产模式。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是生产系统大型化、连续化、高速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要求机械设备更新快,在使用过程中安全、连续、可靠、高效、低能等特点,为了达到这些要求,那么我们就需要借助现代技术进行设备的运行状态的监测与诊断。目前可以进行实时采集机械系统运行状态并且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判断机械系统运行状态的优劣,从而能更好的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从而达到了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安全运行、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消耗、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技术手段。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就是采集诸如振动、噪声、温度、润滑油、声发射扥等设备相关信号,从而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设备的运行状态。根据设备的部位、类型、严重程度、发展趋势,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维修安排。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从而使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逐渐形成为一门较为完善的综合性工程学科,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逐渐成为热门学科。美国是最早开始进行开发设备诊断技术的国家。1967年4月美国海军主持召开美国机械故障预防小组成立大会。并且从此以后美国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开发和完善这项技术。在随后的几十年,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在美国的航空航天、军事等尖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成立了机械健康监测组织与状态监测协会,对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对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初,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设备维修学会在南京召开,交流国内外的情况,分析国内设备维修现状以及开展设备诊断技术专题座谈会,提出了积极开发和应用设备诊断技术,强调有关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后这门技术在我国的冶金、石化、铁路、电力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随着对这一技术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信号采集和分析仪器已经接近国际水平。目前,我国各高校科研人员正在故障诊断技术领域寻求突破和创新。开展机械故障诊断的意义
在各国工业生产中重点、关键性机械设备的数量越来越多,其中的大多数为大型、自动、连续生产的设备,其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这些机械设备实施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预防事故,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推动设备维修制度的全面改革,提高经济效益。机械故障诊断技术与应用
4.1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
4.1.1轴承的故障诊断理论与应用
轴承是旋转机械中应用最为广泛地机械零件,也是最易破坏的元件之一。旋转机械的许多故障都与轴承有关,轴承的工作好坏对机械的工作状态有很大的影响,其缺陷会导致设备产生异常振动和噪声,甚至造成设备破坏。
轴承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装配不当、润滑不良、水分和异物入侵、腐蚀和过载等都可能使轴承过早破坏。即使不出现上述情况,经过一段时间运转,轴承也会出现疲劳损伤而不能正常工作。滚动轴承故障的主要失效形式和原因有疲劳剥落、磨损、塑性变形、锈蚀、断裂和胶合等。滑动轴承的故障形式和原因有烧瓦、气蚀、油膜涡动和油膜振荡。
轴承在运转时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振动,并通过空气传播成为声音,声音中包含着轴承状态信息。但是声音的成分除了包含了反应轴承工作正常与异常振动声外还夹杂着尘埃、其他工作件振动声等,因此轴承的工作声音成分十分复杂。
利用滚动轴承的振动信号分析故障诊断的方法可分为简易诊断法和精密诊断法两种。简易诊断是为了初步判断被列为诊断对象的滚动轴承是否出现了故障;精密诊断的目的是要判断在简易诊断中被认为出现了故障的轴承的故障类别及原因。滚动轴承的简易诊断有振幅值诊断法、波形因数诊断法、波峰因数诊断法、概率密度诊断法和峭度系数诊断法。滚动轴承的精密诊断的常用方法有低频信号分析法和中、高频信号绝对值分析法。滑动轴承的诊断方法有时域幅值诊断法、时域波形诊断法、频域诊断法、轴心轨迹诊断法。
4.2 机械故障的声学诊断
4.2.1机械故障的噪声诊断理论与应用
振动与噪声是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属性,设备内部的缺陷或故障会引起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振动和噪声的变化,也就是设备的噪声信号中携带了大量与机械设备内部缺陷和故障的有关信息。因此,噪声监测也就成为对机械设备进行故障诊断的重要手段。
噪声监测的原理是当机器的零件或部件开始磨损或者经历某些其他的物理变化时,其声音信号的特征就发生变化。监测这些特征就有可能检测到机械运行状态的变化,精确地指出正在劣化的那些零部件。噪声监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噪声测量与分析确定设备故障的部位和程度。为此,首先必须寻找和估计机器中产生噪声的声源,进而从声源出发,研究其频率组成和各分量的变化情况,从中提取机器运行状态的信息。噪声监测的方法有主观评价和估计法、近场测量法、表面振速测量法、频谱分析法和声强法。4.2.2机械故障的超声诊断理论与应用
超声波用于机械设备故障诊断领域,主要是利用材料本身或内部缺陷对超声波传播的影响,来检测判断结构内部或表面缺陷的大小、形状以及分布情况。在一些机器运行中能对材料或结构的微观形变、开裂以及裂纹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状态监测。它的应用极为广泛,且发展迅速。超声波的检测方法按原理分类有脉冲反射法,其中脉冲反射法包括缺陷回波法、低波高度法和次多底波法。此外还有穿透法和共振法。按波形分可以分为纵波法、横波法、表面波法、板波法和爬波法。
4.3机械故障的智能诊断
4.3.1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是将人类在故障诊断方面的多位专家具有的知识、经验、推理、技能综合后编制成的大型计算机程序,它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帮助人们分析解决只能用语言描述、思维推理的复杂问题,扩展计算机系统原有的工作范围,使计算机系统有了思维能力,能够与决策者进行对话,并应用推理方式提供决策建议。4.3.2基于模糊逻辑的故障诊断
在许多情况下机器或系统都运行在一个模糊环境中,运行中各种状况和参数都互相影响,难以用精确数学方法进行描述。模糊故障诊断就是一种基于知识的诊断系统,因为在诊断过程中对模糊症状、模糊现象等的描述要借助于经验的操作者或专家的直觉经验、知识等。模糊故障诊断系统的诊断过程,从对模糊信息的获取,到利用模糊信息进行模糊推理到最后做出诊断,就如同医生根据病人的模糊症状进行准确诊断一样。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新技术的出现,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分析手段日臻完善,从无法和难以解决的故障诊断问题变得可能和容易起来。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正在变成计算机、控制、通信和人工智能的集成技术。近半年来故障诊断技术呈现的发展趋势有诊断对象的多样化、诊断技术多元化、故障诊断实时化、诊断监控一体化、诊断方法智能化、监测诊断系统网络化、诊断系统可扩展化、诊断信息数据库化、诊断技术产业化和机械设备诊断技术工程化。现代机械故障诊断技术正在成为信息、监控、通信、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集成技术,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学科。
参考文献
[1] 邓小文.旋转机械几种典型故障的诊断方法及软件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1999.[2] 荆建平.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与寿命维护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4.[3] 李晓虎.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复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4.[4] 黄磊.基于 Internet 的旋转机械设备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0.[5] 徐敏,等.设备故障诊断手册—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6] 何树波.基于隐 Markov 模型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7] 刘颖峰.旋转机械分布式监诊系统状态监测与数据管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8] 钟秉林,黄仁.机械故障诊断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9] 崔彦平, 傅其凤,等.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发展历程及展望[J].河北工业技术,2004,4.[10] 姚桂艳, 孙丽媛.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5,13.[11] 张冰凌,许英姿,潘全文.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和展望[J].飞机设计,2007,5
第五篇:《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考点总结
友情提醒:请勿带入考场!
《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考点总结
【第一章】(小题)
1.汽车故障及其主要类型:按照故障存在时间可分为间断性故障和永久性故障;按照故障发生快慢可分为突发性故障和渐发性故障;按照故障是否显示可分为功能故障和潜在故障。
2.汽车故障的形成:磨损(磨料磨损、粘着磨损、表面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微动磨损);变形和断裂(变形、断裂);蚀损(腐蚀、气蚀、侵蚀);其他。
3.在正常使用情况下,零件磨损是导致汽车技术状况变坏、产生故障以至失去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
4.诊断参数:(简答)
a.工作过程参数:工作过程参数是指汽车工作时输出的一些可供测量物理量、化学量,或指体现汽车或总成功能的参数,如发动机功率、油耗、汽车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滑行距离等;b.伴随过程参数:伴随过程参数一般并不直接体现汽车或总成的功能,但却能通过伴随过程参数在汽车工作过程中的变化,间接反映诊断对象的技术状况,如振动、噪声、发热、异响等;c.几何尺寸参数:几何尺寸参数能够反映诊断对象的具体结构要素是否满足要求,可提供总成或机构中配合零件之间或独立零件的技术状况,如总成或机构中的配合间隙、自由行程、圆度、圆柱度、端面圆跳动、径向圆跳动。
【第二章】(小题)
1.检测站的类型:按服务功能分为安全检测站、维修检测站和综合检测站。
2.五工位全自动安全环保检测线:(简答)
a.汽车资料输入及安全装置检查工位(L工位);b.侧滑制动车速表工位(ABS工位);c.灯光尾气工位(HX工位);d.车底检查工位(P工位);e.综合判定及控制室工位。
【第三章】(考试重点)
1.发动机功率测试方法,之间的不同点和各自的优缺点:(问答)
a.稳态测功:指发动机在节气门开度一定、转速一定和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稳态状态下,在测功机上测定发动机功率的一种方法。
特点:稳态测功的结果比较准确、可靠,多为发动机设计、制造、院校和科研单位做性能试验所采用。但其缺点是测功时费力、成本较高,并且需要大型、固定安装的测功器,因而,在一般的汽车运输企业、汽车维修企业和汽车检测站中采用不多。
b.动态测功:指发动机在节气门开度和转速等参数处于变动状态下,测定发动机功率的一种方法。
特点:由于动态测功时无须向发动机施加负荷,因此也就不需要像测功器那样的大型设备,用小巧的无负荷测功仪就车检测即可。对于汽车使用单位,经常需要在汽车不解体的条件下进行就车试验测定发动机功率。该测功方法所用仪器轻便,测功速度快,方法简单,但测功精度低。
2.气缸密封性检测:气缸压缩压力检测(气缸压力检测)、气缸漏气量(率)检测、进气管真空度检测、曲轴箱窜气量检测、3.气缸压缩压力检测:诊断参数标准,发动机各气缸压力应不小于原设计规定值的85%;各缸压力与各缸平均压力的差:汽油机应不大于8%,柴油机应不大于10%。
4.进气管真空度检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诊断参数。若进气管真空度符合要求,不仅表明气缸密封性符合要求,而且也表明点火正时、配气正时和空燃比等也符合要求。但是,进气管真空度的检测也有不足之处,它往往不能指出故障的确切部位。比如,利用真空度
187909010.doc--Page 1 of 5
表能测出气门有故障,但是,我哪个气门有故障,它就无能为力了。这就需要结合气缸压力检测或气缸漏气量(率)检测,才能加以诊断。
5.空燃比的分析方法:如果排出的废气中CO、HC的含量很高,CO2和O2的含量很低时,表示空燃比太小,混合气过浓;如果HC、O2的含量高,而CO、CO2的含量均较低时,表明空燃比太大,混合气过稀。O2的含量是最有用的诊断分析依据之一。发动机技术状况正常时,装有催化转换器的发动机所排出的废气中氧的含量体积分数为1.0%-2.0%。小于1.0%时,说明空燃比太大,混合气过稀,易导致缺火。
6.MPI型电控喷射系统喷油压力:0.2-0.35Mpa;SPI型电控喷射系统喷油压力:0.1Mpa左右。
7.燃油喷射过程: 第Ⅰ阶段为喷油延迟阶段,对应于从喷油泵泵有压力上升到超过高压油管内的残余压力Pr,燃油进入油管使油压升高到针阀开启压力P0的一段时间,即喷油泵供油始点至喷油器喷油始点的一段时间。若针阀开启压力P0过高、高压油管渗漏,出油阀偶件或喷油器针阀偶件不密封而使残余压力Pr下降,以及增加油管长度或增加高压油系统的总容积,均会使喷油延迟阶段增加。第Ⅱ阶段为主喷油阶段,其长短取决于喷油泵柱塞的有效供油行程,并随发动机负荷大小而变化,负荷越大,则该阶段越长。第Ⅲ阶段为自由膨胀阶段,当柱塞有效行程结束、出油阀关闭后,尽管燃油不再进入油管,但由于油管中的压力仍高于针阀关闭压力Pb,燃油会继续从喷孔中喷出。若油管中最大压力Pmax不足,该阶段缩短,反之则该段延长。
8.点火系统的标准波形分析:(大题)
ab:在断电器触电打开的瞬间,初级电流迅速下降至零,磁通量也迅速减小,于是次级线圈产生的高压急剧上升。当次级电压还没有达到最大值时,就将火花塞间隙击穿。击穿火花塞间隙的电压成为点火电压(击穿电压)。
bc:在火花塞间隙被击穿的时,两极之间要出现火花放电。同时次级电压骤然下降。cd:火花塞电极间隙被击穿后,通过电极间隙的电流迅速增加,致使两极之间的可燃气体离子发生电离,引起火花放电。cd称为火花线。
de:当保持火花塞持续放电的能量消耗完毕,电火花消失,点火线圈和电容器中的参与能量以低频振荡形式耗完。
fg:断电器触电闭合,点火线圈初级电路又有电流通过,次级电路感应产生一个负电压。ga:次级电压由一定的负值逐渐变化到零。振荡表示触电不牢靠,当至a点时,触电又打开,次级电路又产生点火电压。
9.机油压力检测:技术状况正常的发动机在常用转速范围内,汽油机机油压力应为:196-392kPa,柴油机应为294-588kPa。若中等转速下的机油压力低于147kPa,怠速时低于49kPa,则发动机应停止运转并检查润滑系统。
10.曲轴主轴承间隙每增加0.01mm时,其机油压力大约下降0.01MPa。
11.汽车正常使用时,发动机机油油耗量并不大。磨损小、工作正常的发动机,机油消耗量约为0.1-0.5L/100km;发动机磨损严重时,可达1L/100km或更多。
12.机油品质检测与分析:(简答)方法:不透光度分析法、介电常数分析法、滤纸油斑试验法
工作原理:(介电常数分析法)电容的的电容值除了与两极板间的面积和极板间的距离有关外,还与极板间的填充物质有关。对于一个已经确定了极板面积和距离的电容,极板间的填充物质对于电容值的影响可用一个系数表示。
每种物质都有其自身的介电常数,润滑油也不例外。清洁机油不含有杂质,有其较为稳定的介电常数;而使用中的机油,由于污染程度不同,机油中所含杂质成分和数量也就不
同,其介电常数势必会发生变化。因此,介电常数值便可反映润滑油的污染程度。不难理解,如果被测机油的介电常数与清洁机油介电常数的差别越大,机油的污染程度也就越大。13:机油压力过高原因:(简答、选择)
限压阀调整不当;气缸体润滑油道有堵塞处;机油滤清器滤芯堵塞且旁通阀开启困难;机油压力表或机油压力传感器不良;机油黏度过大;主轴承或连杆轴承间隙过小。
14.冷却系统:正常情况下,冷却水温度应保持在80-90℃。
15.发动机常见的异响主要有:机械异响、燃烧异响(主要异响)、空气动力异响和电磁导向异响,转速、温度、负荷和润滑条件等都会影响发动机异响。
【第四章】
1.支承汽车两边驱动车轮的滚筒各为单个的试验台,称为单滚筒试验台。单滚筒试验台的滚筒直径一般较大,多在1500-2500mm之间。
2.支承汽车两边驱动车轮的滚筒各为两个的试验台,称为双滚筒试验台,双滚筒试验台的滚筒直径要比单滚筒小得多,一般在185-400mm之间。滚筒直径往往随试验台的最大试验车速而定,当最大试验车速高时,滚筒直径应该大一些。最大试验车速达160km/h时,滚筒直径不应小于300mm;试验车速达200km/h时,滚筒直径不小于350mm。滚筒直径相对比较小时,滚筒表面曲率大。
3.离合器打滑测定仪的基本工作原理:频闪原理。即:如果在精确的确定时刻,相对转动的零件的转角照射一束短暂的频率与转动零件的旋转频率相同的光脉冲时,由于人们的视觉暂留现象,似乎觉着零件静止不动。
4.离合器打滑故障原因:(选择)
a.离合器操纵系统调整不当,导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太小;b.从动盘摩擦片磨损逾限或压盘、飞轮的工作面磨损过甚,导致分离轴承压在分离杠杆上,使离合器踏板无自由行程;c.从动盘摩擦片油污、烧损、表面硬化或铆钉外露,使离合器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减小;d.压紧弹簧受热退火疲劳、损坏,膜片弹簧疲劳或开裂,弹力不足;e.压盘、飞轮、从动盘变形,导致传递转矩的能力下降;f.离合器盖与飞轮之间的调整片太厚或固定螺钉松动;g.分离轴承运动发卡不能回位。
5.侧滑量检测的意义:侧滑量反映转向轮外倾与前束相互配合的综合结果。二者匹配情况理想时,侧滑量为零,汽车行驶时转向轮处于纯滚动状态,轮胎磨损轻,行驶阻力小,转向轻便,操作稳定性好。通常,侧滑量不应大于5m/km。应当说明的是:转向轮外倾和前束均合格时,侧滑量合格;反之,当侧滑量合格时,只能说明转向轮的外倾和前束配合的恰到好处,不一定保证外倾和前束都合格。
6.四轮定位检测项目:(填空)转向轮前束值/角及前张角、转向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后轮前束值/角及前张角、后轮外倾角、轴距、轮距、转向20°时的前张角、推力角和左右轴距等。
7.转向盘自由转动量过大故障原因:(选择)
a.转向器内主、从动啮合部分松旷或主、从动部分的轴承松旷;b.转向盘与转向轴连接部位松旷;c.转向器垂臂轴与垂臂连接部位松旷;d.转向轴万向节或伸缩花键磨损过甚;e.各拉杆球头连接处松旷;f.转向节与主销配合间隙过大。
8.转向沉重故障原因:(选择)
a.轮胎气压不足;b.前轴或车架变形造成前轮定位失准;c.前稳定杆变形;d.转向节主销后倾角或内倾角过大;e.转向器主、从动部分与其轴承配合过紧或主、从动部分的啮合间隙过小;f.转向器缺油或无油;g.转向器的转向轴弯曲或其支承轴承损坏;h.转向纵、横拉杆球头连接处调整过紧或缺油;i.转向节止推轴承缺油或损坏;j.转向节主销与转向
节衬套配合过紧或缺油。
9.车轮静不平衡:当左、右前轮的不平衡质量相互处于180°位置时,前轮摆振最为严重。
10.车轮动不平衡:动不平衡的前轮绕主销摆振。
【第五章】
1.汽车排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主要是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铅化合物、二氧化硫(SO2)、炭烟及其他一些有害物质。
2.汽车排气污染物主要的三个来源:发动机排气管排出的废气(也称尾气);曲轴箱窜气;汽油蒸汽。
3.怠速工况法:(背)
怠速工况是指发动机在无负载运转状态,即离合器处于结合位置、变速器处于空挡位置(对于自动变速箱的车应处于“停车”或“P”档位),采用化油器供油系统的车,阻风门应处于全开位置,油门踏板处于完全松开位置。
采用怠速工况法,主要是测量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怠速工况法操作简便,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4.高怠速工况法:(背)
高怠速工况是指满足上述(除油门规定)条件,用油门踏板将发动机转速稳定在50%额定转速或制造厂技术文件中规定的高怠速转速时的工况。
高怠速工况法,是为了监控因化油器量孔磨损或因催化转化效率降低,所造成的汽车排放恶化而采取的测量方法,其中高怠速工况排放值应低于低怠速工况测量值。
5.汽车排放污染物的多工况检测(ASM):ASM5025工况;ASM2540工况。
6.不分光红外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汽车废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和二氧化碳都分别具有能吸收一定波长范围红外线的性质,而且红外线被吸收的程度与废气浓度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即根据废气吸收一定波长的红外线能量的变化,来测量废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
7.柴油机自由加速度烟度检测:
自由加速工况定义:在发动机怠速下,迅速但不猛烈地踩下油门踏板,使喷油泵供给最大油量。在发动机达到调速器允许的最大转速前,保持此位置。一旦达到最大转速,立即松开油门踏板,使发动机恢复至怠速。
自由加速滤纸式烟度定义:在自由加速工况下,从发动机排气管抽取规定长度的排气柱所含的炭烟,使规定面积的清洁滤纸染黑的程度。
8.噪声的一般概念:
噪声的声压和声压级:人耳可以听到的声压范围是2×10^-5Pa—20Pa,相差100万倍。声压级的单位为分贝(dB)。
噪声的频谱:人耳可闻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响度和响度级:响度的单位为宋,1宋的声压级为40分贝、频率为1000Hz纯音所产生的响度;响度的单位为方,1方的数值等于根据听力正常的听者判断为等响的1000Hz纯音的声压级分贝值。
噪声级:A计权声级由于气特性曲线接近于人耳的听感特性,因此目前应用最广泛。
9.噪声检测标准:客车车内噪声不应大于79dB(A)。
【第六章】
1.极板活性物质大量脱落(正极板上二氧化铅脱落):(简答、选择)
故障现象:充电时,电解液里有褐色物质自水底部上升至表面。
故障原因:电解液密度过高、温度过低、充放电电流过大等都会使脱落速度加快;蓄电池制造质量地、汽车行驶中的震动、电解液结冰等也是影响活性物质脱落的重要因素。
2.极板硫化:(简答、选择)
故障现象:晶粒硫酸铅导电性能差,正常充电时很难还原为二氧化铅和海绵状铅。充电时电解液密度上升很慢,温度却上升很快,会过早出现“沸腾”现象;同时,由于粗晶粒堵塞活性物质空隙,因而阻碍电解液渗透和扩散,使内阻增大。由于内阻大,因此放电时电压急剧下降,不能维持供给起动电流;充电时单格电池的充电电压高达2.8V以上。极板硫化主要发生在负极板上。
故障原因:电池长期充电或放电后充电不及时;蓄电池电解液液面高度过低;电解液密度过高或电解液不纯。
3.电解液密度检查:起动用铅酸蓄电池要求质量小,又要求瞬时放电能力强,故采用浓电解液,选用的电解液密度范围为1.26-1.29g/cm^3(全充电状态)。一般为浓硫酸。
4.我国南方气温高,应选用密度较低的电解液;北方全年气温变化大,夏季与冬季应选用密度不同的电解液。
5.不充电故障原因:(了解、不要求背)
a.发电机皮带轮打滑或连接线路短路;b.电流表极性接反、损坏或充电指示灯损坏;c.发电机不发电;d.整流二极管被击穿短路而或断路;e.发电机滑环脏污或电刷架变形使电刷卡住,引起磁场电路不通;f.发电机激磁绕组短路或断路;g.发电机定子三相绕组之间短路或搭铁。
6.空载试验:当蓄电池电压高于11.5V时,消耗电流应不超过90A,普通型起动机的空载转速应不低于5000r/min,减速型起动机则不应低于3000r/min。
7.起动机不运转故障原因:(看一下)
a.蓄电池容量不足,其各导线连接松动,接触不良或断路;b.启动继电器触点烧蚀或其线圈断路;起动机的电磁开关的触点、触盘烧蚀,吸引线圈断路或保持线圈断路;起动机的直流电动机磁场、电枢绕组断路或短路;起动机的电枢轴弯曲、轴与轴承间隙过紧,换向器烧蚀,电刷磨损过甚,电刷阻碍架内卡住或电刷弹簧过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