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改)lyy庄浪县淤地坝建设管理与开发成效浅析07.23 - 副本
庄浪县淤地坝建设管理与开发成效
(庄浪县水土保持局,甘肃 庄浪 744600)
[关键词] 淤地坝;建设管理;发展方向;庄浪县、[摘 要]通过对庄浪县淤地坝建设与开发情况调查研究,分析坝系建设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拦蓄径流泥沙,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干旱山区人畜用水困难以及便利交通等方面的成效。探索总结出的淤地坝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以及培育淤地坝建设典型,提升坝库管理开发水平等成功经验,为庄浪县在淤地坝建设方面提供了一套较为成功的建设管理与运行开发模式,并进一步为今后庄浪县淤地坝建设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建设情况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县之一。全县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43.8万人,总面积1553.14 km,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 302.7 km,有耕地面积7.6万hm,农业人均占有耕地0.17 hm。葫芦河、水洛河、庄浪河构成全县三大骨干水系,境内沟壑纵横,有三级以上沟道2 353条,面积大于50 km的小流域有15条,沟壑密度1.48km/km。
从1992年开始建设第一座骨干坝堡子沟骨干坝以来,经过二十年不懈努力,庄浪县先后在堡子沟、榆林沟、老山沟、双堡子沟、石何沟、西佛沟、沈岔沟、寺岔沟、史渠沟、庙龙沟等10多条重点小流域内建成淤地坝61座,完成总投资3 392.95万元,其中骨干坝24座、中型淤地坝20座、小型淤地坝17座。坝控流域面积168.66 km,总库容2 038.71万m,可发展山地梯田灌溉765 hm,可淤地104.46hm,解决干旱山区3.8万人畜饮水困难。坝系建设已成为庄浪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亮点工程,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新农村建设搭建了基础平台。2 建设成效
庄浪县通过淤地坝建设,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建设速
222
度快、运行管护好的新局面,发挥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概括起来,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流域坝系化初步形成,有效地拦蓄了径流泥沙,改善了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庄浪县在10多条重点小流域建成淤地坝61座,形成了拦泥、防洪、灌溉相结合的坝库工程体系,可拦截泥沙92.8万t,蓄水总量达到672.25万m,拦泥、蓄水效率分别达到90%和80%。坝系的建成不但确保了工程的运行安全,而且遇旱能灌、遇洪能排,保证梯田大旱年份不减产,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以已建成的榆林沟流域坝系为例,从1997年流域内建坝开始,已建成骨干坝5座、中型淤地坝10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0.05 km,占流域总面积的70%,拦截泥沙33.6万m,蓄水总量234.75万m;流域群众利用坝库蓄水发展水面养鱼45万尾,建成苹果、早酥梨、杜仲等经果林200 hm,荒坡及库区绿化治理60多hm,林草覆盖率达到33%,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80%以上;共建成贯通榆林沟全流域的坝系道路20km,有效地解决了山区交通困难;基本实现了山地梯田化、台地水利化、沟道坝系化、流域生态化、道路网络化的“五化”建设成效,农、林、牧各业互为依存,相得益彰,为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农业与生态环境相适应,改善了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流域坝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区域产业化进程。庄浪县依托坝库蓄水,大力培育适宜流域发展的主导产业,按照“梯田+科技+兴水+调整”的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优质梯田为载体,推广旱作农业实用技术,建成了水泉湾67 hm杜仲示范基地、石何沟100 hm
222
3早酥梨示范区、沈岔沟33 hm花椒示范点、牛家沟33 hm坝库开发试验基地等一批有特色的梯田综合开发示范小区,并发展水面养鱼产业,年可产鱼10万kg、创收40万元左右。坝库配套各类水利设施3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0多hm,以每公顷梯田增产粮食375 kg计算,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11.3万元,从而形成了以水资源利用、梯田综合开发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小区,促进县域支柱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庄浪县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3)以坝带路,形成产业、商贸经济带。庄浪县在建设淤地坝的同时,建成了以坝带路工程,淤地坝成了连接沟道两岸的桥梁纽带,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通过淤地坝建设,2建成流域乡村道路、农田道路100多条450 km,既改善了山区行路难的状况,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又促进了流域内农产品的运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坝系道路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乡村商贸经济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随着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建成,将为推动庄浪县梯田—坝库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4)解决了贫困山区人畜用水困难。从多年的气象资料看,庄浪县年均降雨量在480 mm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干旱缺水一直困扰着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庄浪县通过实施小流域淤地坝建设,实现总库容2 038.71万m、蓄水总量672.25万m,有效缓解了部分干旱山区严重缺水的问题,并且配合水利部门依托坝系实施的人饮工程,逐步解决了全县0.76万户3.8万人畜饮水困难。3 建设管理经验
庄浪县小流域淤地坝建设经历了尝试、探索、流域坝系化的发展过程,经过多年不断实践,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做法。
(1)明确建管责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治水方略的要求,最大程度发挥淤地坝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巩固建设成果,庄浪县结合实际,成立了庄浪县淤地坝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制定出台了《庄浪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庄浪县水土保持淤地坝承包经营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职责;及时推进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由工程建设单位水保局与工程所在乡(镇)签订移交管护协议,把已建成运行的淤地坝移交给工程所在乡(镇);由乡(镇)负责建立管护组织,落实专职管护人员,选派有经营能力的农户管护,采取租赁、承包、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进行淤地坝管护与开发利用,使淤地坝工程有人建更有人管,确保其长期发挥效益。通过上述管理机制,庄浪县淤地坝建设与管理正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十多年来工程运行良好、无毁坝现象,形成了县建乡管、分级负责,永续开发利用的新机制。
(2)财政拨专款支付,确保各类坝库管护措施到位。根据《庄浪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为了更好地发挥好淤地坝产业效能、及时维修处理坝库运行中的损坏隐患,庄浪县政府高度重视,由县财政预算每年给每座淤地坝拨专款2 000元,专门用于坝库
3
维修和管护。如遇工程毁坏不严重的,由管护人员及时自行维修解决;如果毁坏严重,由水保部门组织维修,确保工程安全。由于有财政支持作保证,淤地坝工程出现的各类险情隐患都能得到及时解决,保证了工程安全的运行。
(3)培育淤地坝建设典型,提升坝库管理开发水平。庄浪县依托淤地坝水资源利用和交通便捷的优势,大力探索淤地坝开发利用新路子,先后利用坝库水资源建成了一批果园、坝库养鱼等的开发建设典型,增加了农民收入,并辐射带动了全县淤地坝承包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以庙龙沟小流域为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流域内共建成骨干坝、中小型淤地坝26座,基本控制了全流域2/3的水土流失面积,总库容达到789万m;全流域共建成坝系道路26条100公里,极大地改善了流域内18个行政村交通不畅的状况,方便流域内1万多人的生产生活;设立了坝库管理站,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以反租倒包的形式,鼓励附近农民承包流域内富家川等5座淤地坝周围土地13 hm,创办了以育苗、果园、养鱼为主的水保经济实体,建成水保育苗基地7 hm,培育各类苗木50万株,建成苹果园10 hm,利用坝库养鱼30万尾,为坝库管理及开发探索了新路子。
(4)提升综合治理水平,融入发展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搭建基础平台。为加快淤地坝建设、提升小流域治理水平,庄浪县依托庙龙沟小流域坝系建设工程,以流域内淤地坝为平台,以梯田生态建设为基础,建成了以庙龙沟流域赵墩沟梯田农耕文化一条街为主体的庄浪梯田坝库生态景区,即集梯田农艺园、水保示范园、旅客采果园、坝系生态园、水上游乐园、农家民俗园、休闲垂钓园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庄浪梯田坝库生态风景旅游区。通过风景区这一窗口,将庄浪梯田、坝库生态、风景旅游、科研考察和领略庄浪风情等紧密结合起来,为庄浪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庄浪县经济的协调发展。4 发展方向
庄浪县在淤地坝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1)充分认识淤地坝发展潜力,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全力推进淤地坝建设。庄浪县共有大小沟道2 353条,具有建坝条件的有300多条,淤地坝建设潜力很大。结合坝系建成后的综合效益,庄浪县今后的发展方向仍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积极发展流域坝系,为推进庄
224
浪县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2)提升淤地坝综合利用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庄浪县现有淤地坝61座,可发展梯田灌溉面积765 hm2,而现在利用发展灌溉的不足1/5,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应大力配套水利提灌工程,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发展。
(3)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推进梯田高效化。坝库蓄水为山区梯田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创造了条件。因此,应按照 “打梯田牌、走梯田路,创梯田业、享梯田福”的发展思路,综合运用先进技术,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果品、马铃薯、草蓄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
(4)大力发展梯田—坝库生态风景旅游产业。庄浪县应充分发挥“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的效应,依托梯田规模和坝系建设优势,利用梯田—坝库生态风景区这一特色资源,精心打造梯田—坝系生态旅游优势品牌,以推动庄浪旅游产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张忠平(1971—),男,甘肃庄浪县人,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 2012-04-15(责任编辑 李杨杨)
张工,您好!
将文章初次修改稿附上,修改建议见文后供参考,修改方法是在此稿基础上将改动位置用蓝色显示,修回稿请返回本邮箱,祝好!
中国水土保持杂志社 李杨杨编辑 联系电话 0371-66022619 2012.07.23
修改建议:
1、核对全文。请认真通读核对全文,重点核对作者信息、地名、数据(保证数据准确),以
及编就修改位置,修改方法是在此稿基础上将改动位置用蓝色显示。
2、补充参考文献。补充参考文献(在文中标出引用位置),包括本刊近年文献3-5篇。
3、批注。文中有几处批注,请在通读时加以注意。
4、摘要。摘要内容过于简单,请参考批注加以充实。
第二篇:陕西省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
陕西省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淤地坝建设管理,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和拦泥淤地效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生产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淤地坝是指在沟道中以拦泥、淤地、缓洪、发展生产为目的而修筑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
第三条 淤地坝建设和管理坚持谁修建、谁受益、谁管护和谁占用、谁补偿的原则。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淤地坝建设和管理工作。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淤地坝建设和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淤地坝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对淤地坝建设管理工作的职责是:制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划定工程管护范围,落实管护责任;组织淤地坝受益区群众逐步退耕陡坡耕地,造林种草,开展坡面综合治理。
第六条 对在淤地坝建设、管护、防汛抢险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建 设
第七条 建设淤地坝坚持维修加固与新建并重的方针。第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应统一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淤地坝建设计划、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地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县级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上,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近期和中长期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由各级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对防洪标准低、病险情严重、对下游威胁较大以及效益显著的病险淤地坝应制定除险加固方案,并优先列入建设计划。
第九条 淤地坝的加固或新建工程的设计工作必须由有水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小型淤地坝由乡(镇)人民政府申报,县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中型淤地坝由县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地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省人民 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大型淤地坝由县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地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淤地坝分级执行陕西省水土保持标准(陕DB-86)。第十条 淤地坝建设资金可以通过投工、投资、引进外资等方式,多渠道解决。
由国家立项的工程,按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建设资金实行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投资原则,国家投资实行部分有偿。回收资金继续用于淤地坝建设。
鼓励和支持个户、联户、单位和城镇居民采取承包、入股等形式加固与新建淤地坝,使用权归投资者所有,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十一条 建设淤地坝增加的耕地从受益年开始,3至5年内不负担粮食定购任务,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经营使用权受法律保护,可依法继承、转让。
第十二条 设计未经批准的淤地坝工程不得施工。设计已经批准的不得擅自变更;确需改变的,必须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三条 淤地坝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汛期施工的,施工单位应落实渡汛措施,确保安全。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施工 的监督管理。
淤地坝竣工后由批准建设的部门组织验收。
第三章 管 理
第十四条 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每年应按有关规定安排一定数量的劳动积累工,对集体使用的淤地坝进行维修和养护。
第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确定专人负责集体使用的淤地坝的管理工作,村组应建立管护组织,制订管护公约,落实管护人员。
个户、联户、单位、城镇居民和其它组织兴建的淤地坝,由投资者承担管护责任。
第十六条 淤地坝的管护范围:
大型淤地坝为坝体以及放水、泄洪等设施及其边线以外100米内。
中型淤地坝为坝体和放水、泄洪等设施及其边线以外50米内。
小型淤地坝为坝体及其边线以外20米内。第十七条 在淤地坝管护范围内禁止下列活动:
1、爆破、打井、采石、采矿、挖沙、取土、修坟等危害坝体安全的活动。
2、超越坝顶通行能力,行驶机动车辆。
3、在坝坡、坝顶和坝肩开垦种植或修建其它建筑物。第十八条 严禁毁坏和盗窃放水、泄洪、观测及其它设施。
第十九条 因生产建设活动需要占用淤地坝时,应征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按有关规定予以补偿。
第二十条 淤地坝的管护组织和管护人员应对坝体、放水、泄洪设施进行维修养护,保证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基层管护组织都要建立健全淤地坝汛期值班及汇报制度、通讯联络制度、督促检查制度等。
第二十二条 淤地坝的防汛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责任,分级管理。中小型淤地坝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大型淤地坝由县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跨行政区域的大型淤地坝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二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汛前要对本区域内的淤地坝逐个进行检查,及时处理隐患,确保安全渡汛。并对下游村镇、厂矿和重要建筑物逐一制定“防、抢、撤”方案,并组织落实。
第二十四条 集体所属淤地坝可以由集体经营,也可以 实行承包、租赁和拍卖经营,由经营者承担管护责任。
集体所有的淤地坝实行承包、租赁和拍卖经营所得的资金应纳入集体财务统一管理,主要用于淤地坝建设和对集体经营的淤地坝的管护。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设计未经批准擅自施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工并按本办法规定补办报批手续;不符合建坝条件的,限期拆除;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由责任者给予赔偿。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十条规定,未按设计施工或未按规定进行管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或采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处100元至1000元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对淤地坝或其配套设施造成损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可并处100至1000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并处1000至5000元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 复议,或提起诉讼;罚款超过1000元的,当事人可以要求听证。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发: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第三篇: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现状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现状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约16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威胁着黄河下游防洪安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经验表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淤地坝,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建设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的技术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水土保持初步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6.6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治沟骨干工程984座,淤地坝10万余座,修建各类沟道防护和小型水利水保蓄水工程400余万处(座),兴修梯田1000万公顷,营造水保林800万公顷,人工种草233万公顷,治沙30万公顷。现有的治理措施平均每年增产粮食40多亿kg,解决了1000多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荒漠化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其中,淤地坝等工程措施的减沙量占总减沙量的80%左右。
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经验表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充分发挥拦沙、保水和淤地等综合功能,对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入黄泥沙,确保黄河安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西部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黄土高原在未来的20年内将建设16.3万座淤地坝,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淤地坝,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避免和解决过去淤地坝建设中存在的诸如部分坝系工程布局不合理、部分淤地坝设计标准偏低和设施不配套、重建轻管和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针对社会各界关心的淤地坝建设与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关系等问题,我们通过调查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建设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的技术思想。
一、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的内涵
1.生态型--生态良好
淤地坝建设不仅着眼于拦沙造地形成稳产高产田,而且要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密切结合,促进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根据当地气候、地形、土壤和水资源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林草建设。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生态形态达到同类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下的良好水平。在坝地的利用方面,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尽可能多使用天然肥料和生物治虫,化肥、农药的土壤残留和随水排除的部分应达到国家标准。对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利变化,如一些地方出现野兔大量繁殖造成树苗大量损坏问题,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人工干预措施。在淤地坝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水土保持等相关的规范标准。
2.节水型--节约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针对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和全流域水土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需求,淤地坝建设必须考虑完备的排水设施,做到拦沙排水,除有解决农村饮水任务的淤地坝外,每年汛后必须排尽积水,减少无效蒸发。新淤成的坝地,必须形成有效的排水系统,防止盐碱化和沼泽化。在坝地上进行农牧业生产,尽可能采用旱作方式,若进行灌溉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措施。以坝系控制的流域为单元计算,当地水资源利用系数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3.可持续发展型--管理良好、滚动发展、农民增收
编制经过科学论证、完善和布局合理的淤地坝建设规划,促进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淤地坝设计科学合理、成本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好、速度快。淤地坝的坝地使用效益较高,为一般坡地的6~10倍。建立合理的资金筹集和投入机制,国家、地方、农户的投入比例适当。用户参与管理机制明确,淤地坝(包括配套设施)和坝地产权、使用权明晰,管理体制健全。从淤地坝的收益中有部分用于管护。完全由国家投入的骨干坝形成的坝地,其收益的一部分应用于维修和滚动建设新的淤地坝。淤地坝的完好率大于95%,坝地利用率大于95%。农户通过高效使用坝地,调整与优化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收入逐年增长。解决建设区内农村饮水问题。
二、淤地坝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生态型流域建设为目标,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和环境基础;以有效控制入黄泥沙为国家需求,确保黄河安澜;以流域为单元,行政区域和流域分区相结合;以综合整治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多种措施并举;以水沙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相对稳定的坝系;以科技
为支撑,科学规划和建设淤地坝,正确评价淤地坝的综合效益;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开展大示范区成片治理。
2.规划原则
建议淤地坝规划遵循“系统、高效、兼顾、并重、参与和可持续”的原则。
(1)系统原则
以流域为系统,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按照水土流失规律,科学地进行流域淤地坝坝系规划,以骨干坝和大型淤地坝为骨架,中小型淤地坝相结合。从全流域水土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高度出发,充分体现全局观点,实行泥沙尽量拦截,水资源利用兼顾当地和下游地区利益以及不浪费的规划原则。
(2)高效原则
在进行淤地坝布局时,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优先将淤地坝安排在综合效益显著和迫切需要脱贫的地区。
在淤地坝的利用上,实行每年汛后排尽积水,坝地随淤随用的原则。若种粮食作物,汛期可能被淹没造成损失的地方,可种青饲料发展牛羊圈养,促进退耕还林还草。
(3)兼顾原则
淤地坝建设对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具有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有利时机,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实现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4)并重原则
新建淤地坝与病险淤地坝加固并重,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示范与推广并重。
在病险坝多的地区,应优先安排修复;在已有淤出坝地因排水不畅形成沼泽化、盐碱化的地区,应优先安排坝地排水设施,恢复其土地的使用功能。
(5)参与原则
淤地坝建设是一项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兼顾发展生产的社会公益事业,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群众投劳的投入机制;淤地坝运行管理,建立淤地
坝用户参与式管理模式。使用淤地坝的农户应在当地政府和水利水保部门的积极指导下,承担起淤地坝设施的经常维护任务,特别是防汛任务。
(6)可持续原则
建立相对稳定的淤地坝体系,将拦泥、滞洪、造地、增产及综合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水沙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农户利用坝地增加收益的一部分,在国家、省、地、县资金的支持下,滚动建设淤地坝,实现淤地坝的可持续发展。
三、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淤地坝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
淤地坝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和影响因素复杂,是一项长期、艰巨、技术复合型的系统工程。新时期的淤地坝建设应树立全新的水保生态建设理念,突出科技支撑的作用,以科技进步推动淤地坝体系科学和高效建设。针对淤地坝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1.坝系相对稳定理论
坝系相对稳定是从实践提炼出来的,作为规划指标之一,需要在相对稳定标准和定量方法、相对稳定形成条件、达到相对稳定的年限、不同类型区坝系相对稳定临界值的确定、坝系相对稳定的适用范围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试验示范研究和科学论证,以便在确定建坝密度、优化规划和建坝顺序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2.坝系防洪、拦沙、减蚀机理及计算方法
研究淤地坝拦沙减蚀机理、滞洪机制及防洪标准,单坝的拦沙作用,坝系的相互作用及其拦沙效果,暴雨洪水溃坝研究及溃坝泥沙损失分析,坝系防洪拦沙的计算方法。
3.生态型和节水型淤地坝的结构设计
以水沙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防洪并重为原则,研究淤地坝的结构形式、防渗形式、排水措施及防洪设施。特别要强调施工中在坝的底部设排水管或其他排水设施;研究溢洪道的合理形式和建设时期,研究各种过水土坝的新技术。研究水资源高效利用、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对泥沙尽量拦蓄淤地造田,随淤随用,建设生态型和节水型淤地坝。
4.筑坝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研究和推广快速施工技术、筑坝建筑新材料应用技术、土坝加高技术、坝坡物理、化学及生物固化技术、病险淤地坝修复和加固技术等。
5.坝地高效利用研究
研究提高坝地利用率,包括坝地盐碱化防治,坝地防洪和排水设施革新,坝地高效节水农业建设与坡耕地的置换量化指标等。
6.淤地坝建设监测与效益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坝系综合效益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在常规监测技术的基础上,采用“3S”等新技术进行监测评价,实现监测和效益的量化评价以及基于GIS技术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7.用户参与式淤地坝建设和管理机制的研究
研究用户参与式淤地坝建设和管理机制、管护体制和管理政策,建立合理的中央、地方和群众投入协作机制,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确保淤地坝坝系长期发挥效益。
8.淤地坝大示范区建设的研究
大示范区建设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是新时期全面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的客观要求,而淤地坝坝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研究淤地坝大示范区的布局和建设,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篇:淤地坝安全运行管理浅论
淤地坝安全运行管理浅论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我市淤地坝建设初期在70~80年代,达到建设数量高潮,90年代开始重视淤地坝的质量及规划,建设质量标准远远高于建设初期,同时进行了原有坝体的除险加固工程,目前全市淤地坝安全质量处于可控在控状态。
根据2010年水利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拦挡工程建设管理和安全运行的若干意见》,对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和安全运用提出的明确要求,对今后淤地坝安全运用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意见》明确提出“十个不”、“两个坚持”、“两个优先”和“三个提高”。
“十个不”:一是小流域治理程度达不到30%的,不得安排淤地坝建设;二是不得进行单坝建设,在骨干坝控制范围外,一般不得建设孤立的中型淤地坝; 三是凡是下游影响范围内有居民点、学校、工矿、交通等重要设施的,一律不得安排建设骨干坝和中型淤地坝;四是不得建设库容规模在100万m3以上的骨干坝;五是无特殊情况,不得建设没有溢洪道的“两大件”骨干坝;六是尽可能不安排串联骨干坝,确需串联的,串联骨干坝数量最多不能超过3个;七是骨干坝控制面积,按剧烈、极强度、强度侵蚀区,分别不得超过3、5、8平方公里;八是要确保工程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否则不得开工建设;九是严格禁止淤地坝蓄水运用;十是对淤积面已达到或超过设计淤积高程,并投入正常生产运用的淤地坝,不再安排加高工程建设。
“两个坚持”:一是坚持“沟坡兼治”这一水土保持的重要经验。二是淤地坝建设必须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中、小型淤地坝合理配置,形成功能互补,作用相济的小流域坝系。
“两个优先”:一是各地在安排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时,要优先选择已建设淤地坝的小流域;二是对治理程度较高小流域,要优先配套安排沟道淤地坝建设。
“三个提高”:一是提高骨干坝的建设标准。骨干坝的设计和校核洪水标准比照相应小型水库的设计和校核标准进行。二是提高中型坝的建设标准。在骨干坝控制范围外确需建设中型坝的,按骨干坝的设计和校核洪水标准进行,按“三大件”设计枢纽结构。三是提高放水设施设计标准,放水工程的卧管最低放水孔位置,须尽量放低高程。
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拦挡工程建设管理和安全运行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淤地坝的事权在地方,各地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参照小型水库防汛安全的程序和要求,从组织领导、资金保证、人员组织、预案编制、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做好淤地坝防汛工作。要切实把防洪度汛责任纳入地方水利工程防汛责任体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层层落实,逐坝明确防汛行政和技术责任人,并在当地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凡是未落实淤地坝防汛责任,造成垮坝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除按有关行政规定和法律制度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外,暂停审批立项该县(市)新的淤地坝工程建设项目。
全市淤地坝共有15座,分别是:下荆封、关家口、庞庄、孟南庄、赵家沟、白马峡、高阜、后驿马全部为小型坝。随着我市生态战略的全面开展,再加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了八年,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进一步减轻了山洪对淤地坝的防汛压力。而且,我市淤地坝除新建之外,对已有有坝体均进行除险加固,整体的蓄洪能力没有达到标准,工程安全系数较高,防汛措施是安全的。
安全防汛组织指挥体系
1、组织、指挥机构
淤地坝安全防汛工作纳入全市防汛管理体系,受韩城市防汛指挥部统一指挥,淤地坝受益区村委会,是淤地坝管护责任主体,成立以村主任和淤地坝管护员(巡查员)为负责人的淤地坝安全防汛工作小组、组建以基干民兵为主的10人应急抢险队,承担具体的防汛抢险任务。
2、职责和分工
根据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认真实施防汛预案,严格执行市防汛指挥部的决定,统一命令,确保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水保站是负责全市淤地坝设施预防保护和安全防汛的监管单位,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培训淤地坝管护人员,定期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平时每月一查,汛期随时检查,汛前汛后普查。
淤地坝管护人员职责:
1、平时勤查、汛期严查,降雨24小时不间断监测,出现险情及时上报。
2、对迎水坡沉陷裂缝和坝干缩缝及时开挖填土夯实,对坝体鼠穴随处理。
3、对两坝肩来水疏引导,避免来水对坝体冲刷。
3、预警预报系统
建立淤地坝安全防汛预警预报机制,形成市、站、镇、村、管护责任人为主要环节的预警预报系统,随时下达指令,通报汛情,传递信息。准确掌握工程运行情况。
保障措施
1、汛前检查
坚持搞好防汛安全检查工作,对防御洪水,保障淤地坝安全度汛至关重要,特别是目前汛前检查更为关键,全面细致,认真扎实的汛前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把隐患消除在汛前来临之前。要树立防大汛,抗大灾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组织管护人员,教育群众增加水土保持生态安全意识,常备不懈,加强防汛队伍演练,随时准备应付突发险情。
2、物资准备
防汛物资主要是抢险机械,燃油、草袋、编织袋、照明设备、雨具等。汛前,各镇村必须做出计划,筹措资金,购置防汛抢险物资。一旦险情发生,可直接投入抢险,不致出现因物资准备不足而耽误抢险时机。
3、纪律
在淤地坝安全防汛工作中要根据分工,搞好协作配合,做到互通信息,团结协作,行动一致,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做好安全防汛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决不擅离职守,自作主张,对违反纪律的,严肃追究责任,逐步使淤地坝安全防汛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努力促进全市淤地坝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口粮田项目办
二0一三年六月三十日
第五篇: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2004-05-20
本站5月20日讯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于近日颁布执行,此办法共分十章,全文如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联合印发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以及有关政策和规定,结合淤地坝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由中央安排投资建设的淤地坝专项工程。其他投资渠道建设的淤地坝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为指导,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安排实施。
第四条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要负责项目前期工作技术审查、工程建设技术指导与培训,以及工程实施的监督、检查验收。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淤地坝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
有淤地坝工程建设任务的,要分级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的淤地坝工程建设组织领导机构。
第五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参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管理。建设单位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建,原则上由县级水利水土保持部门作为工程建设单位。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六条 淤地坝工程前期工作包括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两个阶段。前期工作实行合同管理,由建设单位选择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第七条 黄河水利委员会依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及重点支流规划,提出淤地坝工程建设近期实施方案,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近期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前期工作。
第八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进行编制;初步设计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按单坝进行编制,达到施工要求,并落实工程管护责任。
第九条 淤地坝工程可行性研究和骨干坝初步设计编制单位必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丙级以上资质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乙级以上资质;中小型淤地坝初步设计编制单位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丙级以上资质或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丙级以上资质。
第十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审查后,由省级计划主管部门会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的审查意见审批,批复文件同时抄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
第十一条 初步设计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级计划主管部门负责审查批复,其中库容在100万方以上的骨干坝初步设计在审批前须先经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批复文件抄送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第十二条 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投资概(估)算编制,执行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算定额》。
第十三条 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经费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筹集落实。初步设计工作经费根据有关定额标准,列入淤地坝工程建设投资计划。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十四条 申报中央投资计划的淤地坝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有省级计划主管部门对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件;
2、单坝工程的初步设计审批文件,且属于省级计划主管部门已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确定的范围内;
3、地方配套资金、群众投劳承诺文件,以及建后管护责任落实文件;
4、具备工程施工的基本条件。
第十五条 省级计划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批复,以及上淤地坝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联合编制省级建议计划,于每年12月底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同时抄送黄河水利委员会。
第十六条 中央投资计划下达后,省级计划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在一个月内将计划下达到建设单位。
第十七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要严格按照中央下达的投资计划和批准的初步设计组织实施,不得随意变更计划和设计。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对单坝工程位置、建设规模、概算等进行调整时,建设单位须经设计单位同意后,按程序上报原审批单位审批。
第十八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全面推行工程建设公示制度。工程实施前,建设单位要以单坝或坝系为单位,把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任务、中央投资规模、地方配套投资、所需群众投劳数量、建后管护责任单位等主要内容向工程所在地群众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第十九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实行季报和年报逐级报送制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统计工作,每季度第一个月上旬报送上季度工程建设进度,每年1月报送上工程建设情况及工作总结。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将统计等情况报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抄送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将各省情况汇总并分析后报水利部。
第二十条 黄河水利委员会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淤地坝工程管理数据库,实行信息化管理,及时准确地反映淤地坝前期项目储备及工程进展情况。第四章 招投标管理
第二十一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要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部第14号令)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招标投标制。
第二十二条 骨干坝的施工和所有淤地坝工程的监理必须通过招投标择优确定施工及监理单位。其中库容在100万方以上的骨干坝须由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或水工大坝工程专业承包三级以上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建。
第二十三条 淤地坝工程施工和监理招标工作由建设单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进行。严禁对工程施工和监理进行转包、违法分包。
第二十四条 招标投标工作须按有关规定在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下进行。建设单位应在发布招标公告10日前,向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拟招标项目的招标报告,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派监督员参加开标评标会议。第五章 工程监理
第二十五条 淤地坝建设必须全面实行工程建设监理,监理工作按照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水建管[2003]79号)执行。
第二十六条 承担监理工作的单位不得与建设单位有行政隶属关系,且必须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资格和能力。其中骨干坝的监理应由具有水利工程丙级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乙级以上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二十七条 监理单位应依据监理合同开展监理工作,选派足够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人员组成现场监理机构,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监理工作。
对骨干坝关键部位和隐蔽工程必须实行旁站监理。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单位应为监理单位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第六章 质量管理
第二十九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实行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第三十条 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要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在与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的合同中,必须有工程质量条款,明确质量标准和责任,以及每座工程的质量责任人。
第三十一条 施工单位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从组织、制度、方案、措施等方面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责任制,认真执行初检、复检和终检的施工质量“三检制”,自觉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建设单位等部门的质量检查。发生质量事故要及时报告,并严肃认真处理。
第三十二条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管理机构,依照《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7号)和《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水建[1997]339号)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全面负责辖区内淤地坝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工作。
第三十三条 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建设、监理、设计和施工等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责成责任单位加以纠正,问题严重的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整改建议,并监督责任单位执行;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要提请有关部门追究事故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淤地坝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要对所建设的淤地坝质量负终身责任,一旦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将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第七章 资金管理
第三十五条 淤地坝工程由中央、地方、群众共同投资或投工建设。地方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工程计划,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专项列支。
第三十六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资金必须设立专账,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滞留和挪用。
中小型淤地坝原则上实行资金使用报账制度,根据工程建设进度,经监理单位同意,建设单位验收合格后在建设单位报账支付。骨干坝严格按照招标合同等规定支付工程建设费用。
第三十七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资金的开支范围: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物料、材料采购及运杂费;直接用于工程建设的机械作业费用和劳务费用;有关科研和监测等独立费用。核定的建设管理等独立费用,只能用于工程勘测、设计、建设监理、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等所发生的支出。
第三十八条 各级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定期对资金的拨付、到位、配套、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设单位对已完工项目要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审计。
第三十九条 淤地坝建设引起的土地占用、搬迁及淹没损失,其补(赔)偿由工程所在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解决。
第四十条 建设单位和各级主管部门要按时逐级上报财务、基建统计报表。第八章 竣工验收
第四十一条 淤地坝工程验收包括单坝工程和小流域坝系工程验收。单坝工程验收分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坝系工程验收分初验和终验。第四十二条 验收工作分级负责。单坝工程的中间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单坝完工一年内,在建设单位全面自验的基础上组织竣工验收。
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骨干坝竣工验收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计划主管部门组织验收,验收结果报黄河水利委员会。100万立方米以下的骨干坝及中小型淤地坝竣工验收由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结果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十三条 小流域坝系工程验收,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初验,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同省级计划、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终验,验收结果报水利部。
第四十四条 工程验收的依据是已下达的工程建设计划,已批准的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单项工程初步设计、设计变更文件、技术规范和相关的管理规定。建设单位需提交竣工验收报告、监理报告、中间验收文件、施工记录、合同文本、监测评价报告及工程竣工财务决算。
骨干坝和坝系验收,建设单位还需提交工程审计报告和质量监督部门的质量评价报告。
第四十五条 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工程建设任务及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
2、工程建设内容和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达到规定标准;
3、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使用是否符合有关规章制度;
4、档案资料是否完整;
5、工程管护责任主体是否落实。
第四十六条 验收合格的工程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给合格证书。对未实行工程建设公示制度、管护责任主体未落实的工程,不得通过验收。
对验收不合格的工程,由验收组提出处理意见,限期处理,经复验合格后,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补发合格证书。第九章 运行管理
第四十七条 各省(区)应按照建管用、责权利相结合和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制订并出台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行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等方式,明确工程经营使用权,落实工程运行管护责任。
第四十八条 骨干坝的运行管理原则上由县或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中、小型淤地坝由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负责。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负责淤地坝运行管护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十九条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回收的资金要设立专账,专户储存,建立工程管护维修基金,用于本辖区淤地坝的运行维护、监测等。
第五十条 淤地坝的防汛工作纳入当地防汛管理体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落实责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淤地坝防汛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运行管护责任主体搞好淤地坝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第五十一条 淤地坝工程管护要明确划定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其范围的确定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规定。第十章 监测工作
第五十二条 为科学评价淤地坝工程建设成效,为规划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淤地坝监测工作。
第五十三条 监测工作以省(区)为单位编制监测实施方案,按拟开展监测的典型小流域坝系编制初步设计,经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后,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单位开展监测工作。
监测实施方案及初步设计应由具有水土保持监测乙级资质单位编制。第五十四条 监测站点布设应与区域水文站、水土保持试验站等站点相结合,根据水土流失类型区和小流域坝系规模、水沙条件等合理确定。
第五十五条 监测机构和监测技术人员须取得《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和《水土保持监测人员上岗证书》。
第五十六条 淤地坝监测内容主要有:
1、水沙监测:监测小流域水文气象、坡面与沟道耦合侵蚀动态、坝系水沙变化及淤积等情况。
2、坝体监测:包括坝体变形和渗流,主要有表面变形、裂缝接缝、岸坡位移、渗流量、渗流压力浸润线位置等。
3、效益监测:包括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五十七条 监测工作所需投资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列入工程建设总投资,并在省级计划主管部门审批的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明确,以省(区)为单位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第五十八条 监测单位应定期向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监测单位报送经整理、分析、汇编的监测成果及评价报告,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向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报送有关监测成果。第十一章 附则
第五十九条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商省级计划主管部门制订本省(区)淤地坝建设管理细则。
第六十条 本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二○○四年五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