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县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

时间:2019-05-14 12:2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方山县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方山县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

第一篇:方山县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

方山县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

摘要:实践证明,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我们方山县属黄土高原地区,又是纯农业县,根据我县的实际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今后需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大规模淤地坝建设,为我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关键词:方山县 淤地坝 发展思路

一、淤地坝的发展和建设现状

淤地坝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发展区域经济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最早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有记载的人工筑坝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县最早于1978年12月建成麻塔骨干坝1座,之后通过水利水保部门总结、示范和推广,特别是2002年以来我县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县淤地坝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小打小闹以小坝为主,70年代末骨干坝的试验示范,80年代的发展建设和90年代中期以来完善提高的坝系建设阶段。淤地坝建设由重点试办到全面发展,由农民群众为主打坝到政府组织和出资建设,由分散到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建设,由缺乏规划、设计到不断完善前期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由重视建设到建设与管护并重,取得了显著成就。

截止目前,我县共建成淤地坝64座,其中骨干坝16座,中型淤地坝13座,小型淤地坝35座,骨干工程控制面积65.74km2,淤成坝地113.37 hm2,已生产利用98.5 hm2,累计拦泥556.83万m3,减少入黄泥沙量724万t。坝地面积占我县粮田面积的1.6%,年产粮49.25万kg,占全县多年平均粮食总产量的0.16%.二、淤地坝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几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淤地坝建设在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产粮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我县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淤地坝是拦泥减沙的关键措施

主要表现在拦泥、减蚀和滞洪三个方面。在拦泥方面,淤地坝不但能拦蓄沟道本身产生的泥沙,而且能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在减蚀方面,淤地坝工程竣工后,抬高了侵蚀基准面,具有防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前进的作用,减轻了沟道侵蚀。在滞洪减沙方面,主要是拦截了洪水,减轻了坝下游的沟道冲刷,从而减少了输入下游的泥沙。

据我们对南洼门前沟流域8座淤地坝的测算,沟道比降由打坝前的11~15‰下降到淤积后的0.5~1‰,每公顷坝地拦泥5.9万m3,拦泥效益非常显著。因此,沟道坝系工程是实现黄河快速减沙,减轻黄河下游粗沙淤积,实现黄河河床不抬高的关键措施,在小流域治理中具有对泥沙的绝对控制性作用。

2.淤地坝建设在农业生产中有突出作用

(1)增加耕地面积,荒沟变良田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我县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沟壑密度一般为1~4km/km2。在沟道内进行坝系建设,将原来被洪水冲走的水土资源拦蓄在沟道内,就地得到充分利用,使荒芜、起伏不平的大小沟道淤成良田,增加了水土流失区的耕地面积。一座坝或一个坝系所淤成的坝地,数量上看不太多,但在山区粮食生产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成为山沟里的小平原。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的严重流失区,打坝淤地成为增加基本农田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2)坝地土壤肥沃,耕作方便,提高了粮食单产

由于坝地拦蓄的都是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土,含有大量的牲畜粪便、枯枝落叶等,土壤肥沃;坝地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充足,墒情好,耐干旱;坝地平坦、宽阔,耕作方便。据测算,一般坝地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高1.5倍,比梯田高1倍;单位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坡地高1.2、4.0、5.2和1.3倍。

由于坝地具有良好的水肥条件,与其他土地类型相比,产量较高。据统计,坝地单位产量一般为5000kg/hm2,有的高达8000kg/hm2,是坡耕地产量的4~6倍,甚至10倍以上,是梯田产量的2~3倍。

3.淤地坝建设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重大决策,必将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事业的整体发展。淤地坝建设,为山区农民增加了优质耕地资源,做到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从根本上可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对促进退耕还林还草,推动农业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方山县圪洞镇南洼村,人均拥有0.2亩坝地,群众自然对退耕还林很容易接受。

4.以坝代路,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淤地坝建成后,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当地的乡村交通条件,便利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治沟骨干工程的约20%成为当地的主要交通道路。我县麻塔坝建成后,改善了上游5个村的交通条件,汽车可以直接到村,村里的石料加工、销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5.防洪减灾,保护下游生产安全

尽管淤地坝在遭遇超标准暴雨洪水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坏,但对于沟道坝系工程特别是达到相对稳定的坝系或有骨干坝控制的坝系,在滞洪、减轻下游灾害方面还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据调查,2001年汛期黄河中游地区暴雨洪水频繁发生,我县大武镇新房村火烧沟小流域,由于受到坝系的有效保护,不但没有发生水毁灾害,而且在灾害之年取得了粮食大丰收。

6.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

一是增加了沟道长流水。二是调节水资源,使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我县降水年内分布不均,70%~80%的降水集中在7~9月份的汛期,而作物生长需要水分的5~6月份,则往往干旱少雨,无水可利用,而坝系把汛期多余的降水拦蓄起来,可实现合理调节使用。三是利用淤地坝前期蓄水,可抗旱保种。四是增加了农村水井的取水量。我县山区农村水井多建在沟底,靠提水解决。加上地下水资源贫乏,每年春季干旱少雨,河道断流,饮水十分困难,长期制约着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调查,南洼村通过建设沟道坝系工程,曾经一度荒废的旧水井可以重新利用,基本满足了全村人畜的饮用水需要。

7.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由于沟道坝地的高产稳产,为发展高效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县南洼村共建成中小型淤地坝8座,初步形成了以坝系建设为重点的流域综合治理格局,农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22万元增加到48万元,人均收入达1450元。

三、今后淤地坝建设的发展思路

根据我县的实际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今后淤地坝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大规模的淤地坝建设,拦沙蓄水淤地,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我县可建设淤地坝247座,其中骨干坝38座,中型坝54 座,小型坝155座。骨干工程控制面积达到208.13km2,可淤地517.7 hm2,可拦泥3878.4万m3,减少入黄泥沙量5042万t。

1.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重点,统筹安排淤地坝建设

我县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263.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8.4%,年均输入黄泥沙342.94万t,占全县入黄泥沙597万t的57.5%,是我县主要的产沙区,对下游黄河的危害最大。该区沟壑密度达3~6km/km2,以沟道侵蚀为主,沟谷地产沙占总量的70%,是淤地坝建设最为适宜的地区。同时,该区域人多地少,土地生产能力低下,是我县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加快淤地坝建设,不仅是有效减少入黄泥沙、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进行科学布设

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地进行小流域坝系规划和建设,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按照小流域坝系进行布设,可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坝系整体防洪标准,保证坝系的安全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淤地坝的综合效益。小流域坝系布设要根据小流域的自然条件、水沙运行规律、社会经济情况等诸因素,统筹考虑,合理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我县可建设淤地坝247座,其中骨干坝38座,中型坝54 座,小型坝155座。实行大、中、小型淤地坝结合,蓄水、拦泥、生产、防洪各效益兼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排淤结合、效益稳定的淤地坝坝系,达到改善生态、发展生产、减少泥沙的目标。这样逐条小流域进行坝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最终形成小多成群、有骨干控制的沟道坝系工程。

3.加强淤地坝建设的科学研究及防洪安全,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含量

淤地坝建设特别是小流域坝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要求高。通过多年的发展,淤地坝建设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尚未形成支撑区域性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的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要加快小流域水沙运行规律,小流域坝系建设规模、布局、配置和建设时序,坝系配套与施工技术,坝系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等重大问题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创新和推广应用,在沟道侵蚀机理和沟坡治理耦合机理尚未弄清,沟道工程布局设计缺乏可靠理论的情况下,开创侵蚀模拟及坝系布局的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研制,尽快建立黄土高原沟道坝系建设的技术体系,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开展后,其防洪安全,特别是大中型淤地坝的安全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必须加强安全监测及系统调控,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含量。

4.加快淤地坝前期工作进度,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创造条件

《方山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已经完成,要在进一步完善规划的同时,结合我县的实际,在深入调查、摸清淤地坝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充分论证,加强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和单坝初步设计的工作,提出切合实际的淤地坝发展目标、工程布局和建设管理措施,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做好项目储备。

5.搞好小流域坝系示范,推动大规模淤地坝建设的开展

我县淤地坝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成了一部分相对较好的小流域坝系,但目前已建成的这些坝系,无论在建设布局上、整体数量上,还是在类型区代表性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大范围示范推广的需要。为了推动大规模淤地坝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建设一批示范坝系,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与方法、建设管理、运行管护机制、监测评价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示范,总结经验,为淤地坝建设提供示范和样板。

6.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规范淤地坝建设行为

淤地坝建设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投资渠道多,协调任务重。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建设管理、运行管护等方面都可能遇到一些新情况,出现一些新问题,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实行行业管理,加强技术指导;严格基建程序,加强建设管理;制定政策法规,建立管护机制。确保淤地坝建设持续、健康、规范的发展。

第二篇: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

摘 要:实践证明,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今后需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实际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大规模淤地坝建设,为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关键词:黄土高原;淤地坝;发展思路

一、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发展和建设现状

淤地坝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发展区域经济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最早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有记载的人工筑坝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1945年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西安荆峪沟建设了一座淤地坝,这是黄土高原地区修建的第一座淤地坝。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水利水保部门总结、示范和推广,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试验示范,60年代的推广普及,70年代的发展建设和80年代中期以来完善提高的坝系建设阶段。淤地坝建设由重点试办到全面发展,由农民群众为主打坝到政府组织和出资建设,由分散到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建设,由缺乏规划、设计到不断完善前期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由重视建设到建设与管护并重,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11万余座,淤成坝地30多万hm2,累计拦泥210多亿t,减少黄河年输沙量3亿t.二、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几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淤地坝建设在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产粮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淤地坝是拦减泥沙的关键措施

主要表现在拦泥、减蚀和滞洪三个方面。在拦泥方面,淤地坝不但能拦蓄沟道本身产生的泥沙,而且能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在减蚀方面,淤地坝工程被淤积后,抬高了侵蚀基准面,具有防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前进的作用,减轻了沟道侵蚀。在滞洪减沙方面,主要是拦截了洪水,减轻了坝下游的沟道冲刷,从而减少了输入下游的泥沙。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保站对南小河沟流域三座淤地坝的测算,沟道比降由打坝前的11%~15‰下降到淤积后的0.5%~1‰。据对陕北绥德、子洲、靖边、横山四县1000多座淤地坝的调查,每公顷坝地拦泥5.9万m3,拦泥效益非常显著。从淤地坝分布最集中的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入黄泥沙量分析,1970~1996年的27年间,沟道坝系工程减沙量占水利水土保持措施总减沙量的59%,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坝系减沙占到总减沙量的76.7%。

由此说明,沟道坝系工程是实现黄河快速减沙,减轻黄河下游粗沙淤积,实现黄河河床不抬高的关键措施,在小流域治理中具有对泥沙的绝对控制性作用。

2.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中有突出作用

(1)增加耕地面积,荒沟变良田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沟壑密度一般为1~4km/km2.在沟道内进行坝系建设,将原来被洪水冲走的水土资源拦蓄在沟道内,就地得到充分利用,使荒芜、起伏不平的大小沟道淤成良田,增加了水土流失区的耕地面积。一座坝或一个坝系所淤成的坝地,从数公顷到上百公顷,成为山沟里的小平原。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的严重流失区,打坝淤地成为增加基本农田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2)坝地土壤肥沃,耕作方便,提高了粮食单产由于坝地拦蓄的都是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土,含有大量的牲畜粪便、枯枝落叶等,土壤肥沃;坝地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充足,墒情好,耐干旱;坝地平坦、宽阔,耕作方便。据测算,一般坝地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高1.5倍,比梯田高1倍;单位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坡地高1.2、4.0、5.2和1.3倍。表3为绥德水保站实测的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水肥含量对比资料。由于坝地具有良好的水肥条件,与其他土地类型相比,产量较高。据统计,坝地单位产量一般为5000kg/hm2,有的高达8000kg/hm2,是坡耕地产量的4~6倍,甚至10倍以上,是梯田产量的2~3倍。

3.淤地坝建设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重大决策,必将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事业的整体发展。淤地坝建设,为山区农民增加了优质耕地资源,做到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从根本上可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对促进退耕还林还草,推动农业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陕西省吴旗

县薛岔乡湫沟,由于人均达到了2亩坝地,群众对退耕还林很容易接受,2000年冬季一次性退耕32hm2,人均退耕0.27hm2.这样的例子很多,足以说明淤地坝建设对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4.以坝代路,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淤地坝建成后,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当地的乡村交通条件,便利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治沟骨干工程的约20%成为当地的主要交通道路。定西县花岔小流域坝系建成后,连通了50km村庄道路,全流域村与村、组与组之间都可以通汽车,沿途先后办起了8个农副产品加工点和商品代销点,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5.防洪减灾,保护下游生产安全尽管淤地坝在遭遇超标准暴雨洪水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坏,但对于沟道坝系工程特别是达到相对稳定的坝系或有骨干坝控制的坝系,在滞洪、减轻下游灾害方面还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据调查,1994年汛期黄河中游地区暴雨洪水频繁发生,但修建的骨干坝无一出现水毁灾害,在许多小流域内,众多中小型淤地坝由于受到骨干坝的有效保护,不但没有发生水毁灾害,而且在灾害之年取得了粮食大丰收。延安市麻庄流域,自1986年以来,建成的5座骨干坝有效保护了流域内的23座淤地坝,仅保护的80hm2坝地,总产量就达50万kg.6.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一是增加了沟道长流水。据绥德水保站对韭园沟流域观测,1954~1964年沟道常流水量平均为28L/s,1964~1968年平均为36L/s,增加了28.6%;到1965~1988年平均流量达到了65L/s,比1954~1964年时段增加了1.3倍。二是调节水资源,使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年内分布不均,70%~80%的降水集中在7~9月份的汛期,而作物生长需要水分的5~6月份,则往往干旱少雨,无水可利用,而坝系把汛期多余的降水拦蓄起来,可实现合理调节使用。三是利用淤地坝前期蓄水,发展养殖业和灌溉。甘肃省定西县道回沟坝系,利用骨干坝前期蓄水,每年给中河灌区补充水源灌溉60hm2,发展水地55hm2,投放鱼苗30万尾。四是解决农村生活用水需要。内蒙古川掌沟流域地下水资源贫乏,每年春季干旱少雨,河道断流,饮水十分困难,长期制约着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建设沟道坝系工程,目前,该流域内已有6个村利用工程前期蓄水解决了饮用水困难。

7.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由于沟道坝地的高产稳产,为发展高效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阿布亥流域,建成骨干坝12座,中小型淤地坝35座,初步形成了以坝系建设为重点的流域综合治理格局,带动了特种养殖和旅游业的发展,农业总产值由532万元增加到768万元,人均收入达2430元。

三、今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发展思路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实际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今后淤地坝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大规模的淤地坝建设,拦沙蓄水淤地,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为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

1.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统筹安排淤地坝建设7.86万km2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年均输入黄河泥沙达11.82亿t,其中粗泥沙3.19亿t,分别占同期输沙量和粗沙量的62.8%和72.5%,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泥沙的集中来源区,对黄河的危害最大。多沙粗沙区大部分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壑密度达3~7km/km2,以沟道侵蚀为主,沟谷地产沙占总量的70%,是淤地坝建设最为适宜的地区。同时,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也是黄土高原地区乃至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因此,加快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不仅是有效减少入黄泥沙、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保障以多沙粗沙区为建设重点的同时,要兼顾黄土高原其他地区,进行全面安排。

2.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进行科学布设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地进行小流域坝系规划和建设,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按照小流域坝系进行布设,可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坝系整体防洪标准,保证坝系的安全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淤地坝的综合效益。小流域坝系布设要根据小流域的自然条件、水沙运行规律、社会经济情况等诸因素,统筹考虑,合理规划。以骨干坝为重点,大、中、小型淤地坝结合,蓄水、拦泥、生产、防洪各效益兼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排淤结合、效益稳定的淤地坝坝系,达到改善生态、发展生产、减少泥沙的目标。这样一条小流域一条小流域地进行坝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范围,直至整个支流最终形成小多成群、有骨干控制的沟道坝系工程。

3.加强淤地坝建设的科学研究及防洪安全,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含量淤地坝建设特别是小流域坝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要求高。通过多年的发展,淤地坝建设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但尚未形成支撑区域性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的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要加快小流域水沙运行规律,小流域坝系建设规模、布局、配置和建设时序,坝系配套与施工技术,坝系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等重大问题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创新和推广应用,在沟道侵蚀机理和沟坡治理耦合机理尚未弄清,沟道工程布局设计缺乏可靠理论的情况下,开创侵蚀模拟及坝系布局的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研制,尽快建立黄土高原沟道坝系建设的技术体系,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开展后,其防洪安全,特别是大中型淤地坝的安全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必须加强安全监测及系统调控,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含量。

4.加快淤地坝前期工作进度,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创造条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已基本完成,各地各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规划的同时,结合本地的实际,在深入调查、摸清淤地坝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充分论证,加强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和单坝初步设计的工作,提出切合实际的淤地坝发展目标、工程布局和建设管理措施,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做好项目储备。

5.搞好小流域坝系示范,推动大规模淤地坝建设的开展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成了一批相对较好的小流域坝系,但目前已建成的这些坝系,无论在建设布局上、整体数量上,还是在类型区代表性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大范围示范推广的需要。为了推动大规模淤地坝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在不同省(自治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建设一批示范坝系,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与方法、建设管理、运行管护机制、监测评价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示范,总结经验,为淤地坝建设提供示范和样板。

6.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规范淤地坝建设行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投资渠道多,协调任务重。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建设管理、运行管护等方面都可能遇到一些新情况,出现一些新问题,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实行行业管理,加强技术指导;严格基建程序,加强建设管理;制定政策法规,建立管护机制。确保淤地坝建设持续、健康、规范的发展。

作者:黄自强·

第三篇:陕西省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

陕西省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淤地坝建设管理,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和拦泥淤地效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生产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淤地坝是指在沟道中以拦泥、淤地、缓洪、发展生产为目的而修筑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

第三条 淤地坝建设和管理坚持谁修建、谁受益、谁管护和谁占用、谁补偿的原则。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淤地坝建设和管理工作。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淤地坝建设和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淤地坝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对淤地坝建设管理工作的职责是:制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划定工程管护范围,落实管护责任;组织淤地坝受益区群众逐步退耕陡坡耕地,造林种草,开展坡面综合治理。

第六条 对在淤地坝建设、管护、防汛抢险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建 设

第七条 建设淤地坝坚持维修加固与新建并重的方针。第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应统一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淤地坝建设计划、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地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县级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上,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近期和中长期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由各级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对防洪标准低、病险情严重、对下游威胁较大以及效益显著的病险淤地坝应制定除险加固方案,并优先列入建设计划。

第九条 淤地坝的加固或新建工程的设计工作必须由有水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小型淤地坝由乡(镇)人民政府申报,县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中型淤地坝由县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地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省人民 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大型淤地坝由县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地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淤地坝分级执行陕西省水土保持标准(陕DB-86)。第十条 淤地坝建设资金可以通过投工、投资、引进外资等方式,多渠道解决。

由国家立项的工程,按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建设资金实行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投资原则,国家投资实行部分有偿。回收资金继续用于淤地坝建设。

鼓励和支持个户、联户、单位和城镇居民采取承包、入股等形式加固与新建淤地坝,使用权归投资者所有,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十一条 建设淤地坝增加的耕地从受益年开始,3至5年内不负担粮食定购任务,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经营使用权受法律保护,可依法继承、转让。

第十二条 设计未经批准的淤地坝工程不得施工。设计已经批准的不得擅自变更;确需改变的,必须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三条 淤地坝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汛期施工的,施工单位应落实渡汛措施,确保安全。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施工 的监督管理。

淤地坝竣工后由批准建设的部门组织验收。

第三章 管 理

第十四条 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每年应按有关规定安排一定数量的劳动积累工,对集体使用的淤地坝进行维修和养护。

第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确定专人负责集体使用的淤地坝的管理工作,村组应建立管护组织,制订管护公约,落实管护人员。

个户、联户、单位、城镇居民和其它组织兴建的淤地坝,由投资者承担管护责任。

第十六条 淤地坝的管护范围:

大型淤地坝为坝体以及放水、泄洪等设施及其边线以外100米内。

中型淤地坝为坝体和放水、泄洪等设施及其边线以外50米内。

小型淤地坝为坝体及其边线以外20米内。第十七条 在淤地坝管护范围内禁止下列活动:

1、爆破、打井、采石、采矿、挖沙、取土、修坟等危害坝体安全的活动。

2、超越坝顶通行能力,行驶机动车辆。

3、在坝坡、坝顶和坝肩开垦种植或修建其它建筑物。第十八条 严禁毁坏和盗窃放水、泄洪、观测及其它设施。

第十九条 因生产建设活动需要占用淤地坝时,应征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按有关规定予以补偿。

第二十条 淤地坝的管护组织和管护人员应对坝体、放水、泄洪设施进行维修养护,保证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基层管护组织都要建立健全淤地坝汛期值班及汇报制度、通讯联络制度、督促检查制度等。

第二十二条 淤地坝的防汛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责任,分级管理。中小型淤地坝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大型淤地坝由县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跨行政区域的大型淤地坝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二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汛前要对本区域内的淤地坝逐个进行检查,及时处理隐患,确保安全渡汛。并对下游村镇、厂矿和重要建筑物逐一制定“防、抢、撤”方案,并组织落实。

第二十四条 集体所属淤地坝可以由集体经营,也可以 实行承包、租赁和拍卖经营,由经营者承担管护责任。

集体所有的淤地坝实行承包、租赁和拍卖经营所得的资金应纳入集体财务统一管理,主要用于淤地坝建设和对集体经营的淤地坝的管护。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设计未经批准擅自施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工并按本办法规定补办报批手续;不符合建坝条件的,限期拆除;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由责任者给予赔偿。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十条规定,未按设计施工或未按规定进行管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或采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处100元至1000元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对淤地坝或其配套设施造成损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可并处100至1000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并处1000至5000元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 复议,或提起诉讼;罚款超过1000元的,当事人可以要求听证。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发: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第四篇: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现状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现状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约16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威胁着黄河下游防洪安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经验表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淤地坝,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建设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的技术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水土保持初步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6.6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治沟骨干工程984座,淤地坝10万余座,修建各类沟道防护和小型水利水保蓄水工程400余万处(座),兴修梯田1000万公顷,营造水保林800万公顷,人工种草233万公顷,治沙30万公顷。现有的治理措施平均每年增产粮食40多亿kg,解决了1000多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荒漠化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其中,淤地坝等工程措施的减沙量占总减沙量的80%左右。

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经验表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充分发挥拦沙、保水和淤地等综合功能,对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入黄泥沙,确保黄河安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西部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黄土高原在未来的20年内将建设16.3万座淤地坝,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淤地坝,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避免和解决过去淤地坝建设中存在的诸如部分坝系工程布局不合理、部分淤地坝设计标准偏低和设施不配套、重建轻管和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针对社会各界关心的淤地坝建设与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关系等问题,我们通过调查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建设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的技术思想。

一、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的内涵

1.生态型--生态良好

淤地坝建设不仅着眼于拦沙造地形成稳产高产田,而且要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密切结合,促进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根据当地气候、地形、土壤和水资源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林草建设。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生态形态达到同类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下的良好水平。在坝地的利用方面,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尽可能多使用天然肥料和生物治虫,化肥、农药的土壤残留和随水排除的部分应达到国家标准。对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利变化,如一些地方出现野兔大量繁殖造成树苗大量损坏问题,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人工干预措施。在淤地坝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水土保持等相关的规范标准。

2.节水型--节约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针对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和全流域水土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需求,淤地坝建设必须考虑完备的排水设施,做到拦沙排水,除有解决农村饮水任务的淤地坝外,每年汛后必须排尽积水,减少无效蒸发。新淤成的坝地,必须形成有效的排水系统,防止盐碱化和沼泽化。在坝地上进行农牧业生产,尽可能采用旱作方式,若进行灌溉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措施。以坝系控制的流域为单元计算,当地水资源利用系数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3.可持续发展型--管理良好、滚动发展、农民增收

编制经过科学论证、完善和布局合理的淤地坝建设规划,促进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淤地坝设计科学合理、成本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好、速度快。淤地坝的坝地使用效益较高,为一般坡地的6~10倍。建立合理的资金筹集和投入机制,国家、地方、农户的投入比例适当。用户参与管理机制明确,淤地坝(包括配套设施)和坝地产权、使用权明晰,管理体制健全。从淤地坝的收益中有部分用于管护。完全由国家投入的骨干坝形成的坝地,其收益的一部分应用于维修和滚动建设新的淤地坝。淤地坝的完好率大于95%,坝地利用率大于95%。农户通过高效使用坝地,调整与优化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收入逐年增长。解决建设区内农村饮水问题。

二、淤地坝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生态型流域建设为目标,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和环境基础;以有效控制入黄泥沙为国家需求,确保黄河安澜;以流域为单元,行政区域和流域分区相结合;以综合整治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多种措施并举;以水沙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相对稳定的坝系;以科技

为支撑,科学规划和建设淤地坝,正确评价淤地坝的综合效益;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开展大示范区成片治理。

2.规划原则

建议淤地坝规划遵循“系统、高效、兼顾、并重、参与和可持续”的原则。

(1)系统原则

以流域为系统,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按照水土流失规律,科学地进行流域淤地坝坝系规划,以骨干坝和大型淤地坝为骨架,中小型淤地坝相结合。从全流域水土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高度出发,充分体现全局观点,实行泥沙尽量拦截,水资源利用兼顾当地和下游地区利益以及不浪费的规划原则。

(2)高效原则

在进行淤地坝布局时,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优先将淤地坝安排在综合效益显著和迫切需要脱贫的地区。

在淤地坝的利用上,实行每年汛后排尽积水,坝地随淤随用的原则。若种粮食作物,汛期可能被淹没造成损失的地方,可种青饲料发展牛羊圈养,促进退耕还林还草。

(3)兼顾原则

淤地坝建设对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具有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有利时机,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实现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4)并重原则

新建淤地坝与病险淤地坝加固并重,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示范与推广并重。

在病险坝多的地区,应优先安排修复;在已有淤出坝地因排水不畅形成沼泽化、盐碱化的地区,应优先安排坝地排水设施,恢复其土地的使用功能。

(5)参与原则

淤地坝建设是一项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兼顾发展生产的社会公益事业,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群众投劳的投入机制;淤地坝运行管理,建立淤地

坝用户参与式管理模式。使用淤地坝的农户应在当地政府和水利水保部门的积极指导下,承担起淤地坝设施的经常维护任务,特别是防汛任务。

(6)可持续原则

建立相对稳定的淤地坝体系,将拦泥、滞洪、造地、增产及综合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水沙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农户利用坝地增加收益的一部分,在国家、省、地、县资金的支持下,滚动建设淤地坝,实现淤地坝的可持续发展。

三、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淤地坝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

淤地坝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和影响因素复杂,是一项长期、艰巨、技术复合型的系统工程。新时期的淤地坝建设应树立全新的水保生态建设理念,突出科技支撑的作用,以科技进步推动淤地坝体系科学和高效建设。针对淤地坝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1.坝系相对稳定理论

坝系相对稳定是从实践提炼出来的,作为规划指标之一,需要在相对稳定标准和定量方法、相对稳定形成条件、达到相对稳定的年限、不同类型区坝系相对稳定临界值的确定、坝系相对稳定的适用范围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试验示范研究和科学论证,以便在确定建坝密度、优化规划和建坝顺序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2.坝系防洪、拦沙、减蚀机理及计算方法

研究淤地坝拦沙减蚀机理、滞洪机制及防洪标准,单坝的拦沙作用,坝系的相互作用及其拦沙效果,暴雨洪水溃坝研究及溃坝泥沙损失分析,坝系防洪拦沙的计算方法。

3.生态型和节水型淤地坝的结构设计

以水沙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防洪并重为原则,研究淤地坝的结构形式、防渗形式、排水措施及防洪设施。特别要强调施工中在坝的底部设排水管或其他排水设施;研究溢洪道的合理形式和建设时期,研究各种过水土坝的新技术。研究水资源高效利用、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对泥沙尽量拦蓄淤地造田,随淤随用,建设生态型和节水型淤地坝。

4.筑坝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研究和推广快速施工技术、筑坝建筑新材料应用技术、土坝加高技术、坝坡物理、化学及生物固化技术、病险淤地坝修复和加固技术等。

5.坝地高效利用研究

研究提高坝地利用率,包括坝地盐碱化防治,坝地防洪和排水设施革新,坝地高效节水农业建设与坡耕地的置换量化指标等。

6.淤地坝建设监测与效益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坝系综合效益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在常规监测技术的基础上,采用“3S”等新技术进行监测评价,实现监测和效益的量化评价以及基于GIS技术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7.用户参与式淤地坝建设和管理机制的研究

研究用户参与式淤地坝建设和管理机制、管护体制和管理政策,建立合理的中央、地方和群众投入协作机制,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确保淤地坝坝系长期发挥效益。

8.淤地坝大示范区建设的研究

大示范区建设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是新时期全面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的客观要求,而淤地坝坝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研究淤地坝大示范区的布局和建设,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淤地坝工程监理初探

淤地坝工程监理初探

我国淤地坝工程实行监理制才刚刚开始,目前尚有不少理论、方法、规程、工作程序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结合从事淤地坝工程建设监理的实践,就淤地坝工程监理的要点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仅供商榷。

一、前期工作阶段的监理

1、设计报告和施工图纸审查

淤地坝的设计一般由当地的水利水保设计部门完成,由于受业务水平的限制,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有的较为粗糙。主要表现在:

①坝址地形图未实地测量与实际地形不符;

②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布设主要建筑物,一些布设在支毛沟上的小型淤地坝,不论上游来水量大小和控制面积大小,一律采用“两大件”结构,且主要结构尺寸一样,易造成浪费;

③设计时对坝址附近的土料、砂石料、水等建筑材料的分布、运距、性质和储量考察不够,为了省事往往搞一刀切。因此,开工前的设计报告和图纸审查是十分重要的,监理工程师应根据有关规范逐项进行审查,并到实地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后应及时督促设计部门尽快修改完善。

2、工程量核算

淤地坝设计时,要求设计单位派人到实地进行测量。有的测量工作做得不够认真,有的用1∶10000地形图放大作为工作底图,有的人为加大工程量,致使设计工程量与实际工程量出入较大。笔者在监理过程中曾用断面法对一些淤地坝的工程量进行过实测,结果许多坝的实际工程量与设计不符,有一座坝竟相差3万多m3。

淤地坝的工程量是设计、工程承包、招标投标、资金控制等阶段的重要指标,因此,开工前必须对工程量进行核算。

二、施工阶段的监理

1、签署开工令

工程开工前,要求施工单位向监理工程师提出书面开工申请,监理工程师根据当年有关部门计划文件和监理计划进度安排,并需了解清楚以下情况:

①淹没损失、土地征用、树木砍伐等事宜是否处理妥当;

②安全施工责任、防汛抢险责任是否落实;

③“三通一平”工作是否落实;

④是否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施工机械是否到场;

⑤建筑材料是否合格。监理工程师据此决定是否签署开工令。

2、施工放线检查

监理工程师应检查坝体、涵管(洞)、消力池、卧管(竖井)、溢洪道、明渠段等主要建筑物的放线情况,包括水平位置、纵向位置、高程、开挖断面、坡度、坡向等布设是否正确。

3、基础处理工程的质量控制

淤地坝的基础包括坝体清基、坝肩两岸削坡、开挖结合槽、泄水建筑物基础处理等。基础工程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处理不好,会出现不均匀沉陷、渗漏、坝体滑坡甚至垮坝等事故。监理工程师必须高度重视,应经常深入工地,对照设计进行检查,分析研究地质情况,必要时进行进一步勘探。基础工程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才允许施工单位进行下一道工序。

4、放(泄)水工程的质量控制

(1)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水泥:检查有无生产厂家的出厂质量说明书,包括厂名、品种、标号、出厂日期、抗压强度、安定性等主要指标。监理工程师若对上述有不明或怀疑,应对其质量进行必要的测试。

砂石料:对颗粒级配、扁平度、比重、含泥量等项目进行测试,达不到设计标准的不能使用。

钢筋及其制品:钢筋应有包括厂名、钢种、牌号、出厂批号、规格、数量、力学指标等内容的出厂质量证明书;钢筋混凝土制品也应有包括厂名、规格、型号、数量、抗压指标、抗拉指标等内容的出厂质量证明书。凡是出厂证明不详或是与实物不符,应对其质量进行必要的检测。

(2)砌石工程质量控制

砌石分干砌石和浆砌石两种,干砌石一般用于护坡或做反滤体,浆砌石用于砌筑建筑物主体。首先应检查砌筑形状、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其次检查垫层的级配、厚度、压实质量是否符合设计;再次检查砌筑方法和砌筑质量,对缝口不紧、底部空虚、鼓心凹肚、重缝、翘门悬石、蜂窝及轮廓走样等现象应及时纠正,必要时要求返工。对浆砌石施工要求每班对水泥沙浆配合比、坍落度进行检查。涵洞砌好后,要进行灌水检查,可将涵洞出口处临时堵上,在进口处利用已修好的卧管或竖井灌水,使涵洞承受水压力,或在涵洞放浓烟,若发现漏水、漏烟处,应用水泥砂浆或沥青麻刀认真封堵。涵洞等隐蔽工程要在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能填埋。石方开挖工程的质量控制,应检查中心线位置、高度、坡度、断面尺寸、边坡稳定程度,开挖溢洪道还应注意表面平整度,尤其是断面底部的平整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必要时进行挖补和整修。

(3)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

监理工程师应检查水泥、砂石料及拌和养护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浇筑期间,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采用配料箱和磅秤测定,每班不得少于两次,并注意振捣密实,同时对混凝土标号进行必要检测和记录。对钢筋混凝土除上述要求外,还应检查钢筋的平直程度、锈蚀程度、保护层厚度、配筋要求等。另外施工单位必须注意混凝土工程的保护和养护。

5、土坝上料填筑的质量控制

土坝上料填筑的控制指标主要是填筑厚度和干容重。对于碾压式土坝要求每层铺土厚度不高于30cm,碾压至21cm左右,干容重不低于1.55t/m3;对于水坠式土坝应根据土壤黏粒含量多少按照规范合理确定填筑厚度,干容重不低于1.50t/m。监理工程师需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工地进行检测,不符合要求的责令整改。

6、工程变更及处理

监理工程师在实地监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工程变更的问题,必须正确对待,谨慎处理。这里不妨将工程变更分为两类,即“善意变更”和“恶意变更”。所谓“善意变更”指在施工前或施工中发现因设计不当或因坝址地质问题确实需要变更,经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协商后,由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并签发《工程设计变更答复》,报上级部门审批,批准后施工单位方能按照变更后的图纸进行施工。“恶意变更”是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工程量或因前期工作失误而提出的不合理变更要求,如移动坝址、局部降低标准等,监理工程师应坚决回绝。

3三、竣工验收阶段的监理

1、验收前的准备及自验

验收前,施工单位必须准备验收材料,包括被验收工程的基本情况、施工情况、工程结算和决算情况、大事记、竣工图等内容,并组织技术力量进行自验,发现与设计有出入的地方应及时纠正。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还应及时清理施工场地并整理取土场地,做好工程内外坡的整理和保护措施,清理工程两岸排水沟,保证排水畅通。

2、初验

淤地坝工程的初验工作是在自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由监理工程师组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初验时,监理工程师必须对坝高、坝体内外坡比、泄水工程结构尺寸(隐蔽部分除外)进行控制测量,检查整个建筑物的外观质量,对不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的,给予限期整改或返工处理,并形成初验材料,为终验做准备。

3、终验

终验是由工程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实施的,根据监理工程师的初验材料,验收组通过现场查看和抽测有关数据,决定是否通过验收。若验收不合格,责令限期整改,择期再验;若验收通过,可按有关程序将工程移交,投入使用。

四、淤地坝工程的资金控制

对淤地坝工程实行中央资金报账制。资金管理部门根据当年计划文件,先预付中央资金的30%作为工程启动费,监理工程师根据工程的形象进度进行报账(启动费要扣除),一般每年报2~4次。工程初验合格后,应扣留施工单位5%~10%的质量保证金,待终验合格后一次付清。地方匹配和群众自筹的资金由建设单位负责筹措和管理,暂不实行报账制。

五、淤地坝监理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前期工作不扎实

有些地方为了争取项目,盲目承诺,等到开工时,土地纠纷问题、淹没赔偿问题随之而来,影响了工程进度;有些设计粗糙,在施工条件差的地方布设淤地坝,给监理工程师控制进度和质量施工带来诸多不便。

2、计划文件下达周期长

目前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工程的计划管理模式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省(直辖市、自治区)水利厅(水保局)—地(市、盟)水利局(水保局)—县(旗、区)水利局(水保局)逐级下达,由于中间环节多,周期长,加之施工期短(除汛期、冬季外,年施工期只有5个多月),往往不能按照监理工程师制定的计划进度完成。

3、监理工作困难较多

由于淤地坝工程面大量广,较分散,加之水保监理工作起步不久,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监理在淤地坝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给监理人员对工程的控制带来一定困难。

下载方山县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方山县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淤地坝安全运行管理浅论

    淤地坝安全运行管理浅论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已......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 管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的《水土保持工程......

    淤地坝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办法2006.06

    镇原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 安全施工管理办法 (试行)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安全施工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建......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2004-05-20 本站5月20日讯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于近日颁布执行,此办法共分十章,全文如下......

    淤地坝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淤地坝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淤地坝以拦泥淤地为目标,应按照坝系统筹考虑,设计中应注意坝址选择合理,坝型确定要因地制宜,基本情况介绍详实,设计安全经济适用,投资概算考虑全......

    淤地坝工程扩大初步设计编制提纲

    【淤地坝工程扩大初步设计编制提纲】 扩大初步设计是淤地坝工程建设中最后一项前期工作,是确定和控制基本建设投资,编制基本建设计划,编制工程招标标底,实行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考......

    淤地坝安全大检查专项行动情况汇报

    **县2014年淤地坝工程安全运行和专项检查 工作情况汇报 为切实做好***淤地坝工程安全运用和专项检查工作,我县根据**省水土保持局关于转发《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黄土......

    加大淤地坝工程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山西水土保持工作

    . 加大淤地坝工程建设力度 扎实推进山西水土保持工作 梁 滨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黄河流域涉及山西省10市81县,总面积9.74万km2,占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