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0:3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

碾伯镇李家村2012年

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

2011年11月28日

2012年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按照“生产发展、增加收入、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提高农村生产条件、村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准确把握、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扎实推进”为手段,抓住影响农村发展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整合本村资源,统筹村庄规划,推进商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我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一、奋斗目标

按照“整体抓发展,重点抓‘联片’,面上聚会抓推进”的工作思路,继续完善和提升我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由于我村的耕地几乎被占完,全村村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鉴于这种现状,村干部牵头,申请在我村进行“招商引资”的项目建设,党员干部带头,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使我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二、工作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建设任务重,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按照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2012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积蓄财力和物力

一是加大农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号召村民彻底改变思想观念,积极投入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行列;

二是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

三是动员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出外打工,使他们懂得只有付出劳动,才有经济收入,才能增加家庭收入;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加强综合整治,优化农村新环境

我村在综合整治农村村容村貌的工作中,重点从五个层面入手,抓好此项工作落实,确保实现“村容整洁”目标。

一要抓整治:深入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每月对村上的主路进行一次彻底清扫;

二要抓建设:确保环卫基础设施配备到位,现在,我村各家各户的垃圾一出门就扔到不是路面就是水沟,水沟、水洞被赃物堵塞,导致满大路都是水,因此,村上有必要设几个垃圾点,放几个垃圾箱,以便排除有些隐患;

三要抓提高: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真正让新农村绿起来、美起来、干净起来;

四要抓管理:保证管理工作持续开展;

五要抓教育: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村民在思想上形成 “村庄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3、加强培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激发和调动农民的智慧和

力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为此,充分发我村的地区优势,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工作来抓。

4、树立农村新风尚,努力促进农村和谐

良好的社会风气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援和动力源泉。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坚持发扬民族传统美德与弘扬社会新风相结合,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促进农村文明新风迅速形成。

5、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抓工作落实关键在于责任落实。齐抓共管,整体有序地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均衡开展。

第二篇: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1年发展思路

一、新农村建设完成情况

1、加强宣传方针政策,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建设氛围。我县电视台开设新农村建设专栏,加强方针、政策和建设典型的宣传。

3、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面向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方向,根据市场的导向,强化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制定免费培训农民工实施方案,到目前,技能性培训2600人,引导性培训3.7万人,转出劳务人员5.5万人,劳务收入1.51亿元。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程进展有序。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3103.992万元。其中,投入2462万元建设通乡通村公路42公里,投入资金362.35万元,修建村内白色水泥路面25823延长米。投入资金48万元,修建u型水泥边沟6500延长米;投入资金42.66万元,安装过户入水桥涵1524节。投入资金99.542万元, 铺修村内沙石道路84460延长米,铺垫达到标准砂石路面;投入资金6000元,修建厕所一座。投资6.8万元,修建院墙240米,投入资金10.6万元,铺设人行道砖3150平方米;投入资金3.5万元,修建井房围墙;投入50.4万元,用于自来水改造工程;投入0.54万元,建设浴池煤仓一处。投入5万元,修水渠400米;投入4万元,焊接铁垃圾箱40个;投入8万元,打自来水1口。

乡镇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2年农技推广工作总结乡镇水利站年终工作总结2012年扶贫工作总结2012年“三支一扶”工作总结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促农业事业大发展2012年新农村建设个人工作总结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总结到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8、发展农村新能源,加快沼气池建设进度。加大了对沼气池建设的宣传,发放张贴画120份,使用手册850套,永久性标语13处。投入资金30万元购进沼气灶、净化器 9、实施社会帮建,全社会共同建设新农村。我县现有省级帮建单位2家,市级帮建单位9家,县级帮建单位86----家。帮扶单位共帮扶资金46.27万元,其中,省级帮建单位帮扶资金27万元,市级帮建单位帮扶资金8.45万元,县级帮建单位帮扶资金10.82万元。省地税局帮扶省级试点村福利镇长征村,投入20万元,建设玉米烘干加工厂和生产高分子秸杆环保装潢板项目。双矿集团帮扶省级试点村兴安乡庆生村,投入资金5万元,抗旱打井50眼,投入2万元,为村里安装4盏路灯。市移动公司帮扶省级试点村永安乡兴源村,投入1.7万元用于抗旱打井。建设银行双鸭山支行帮扶省级试点村某某镇同意村,帮助5户贫困户,每户500元,共计2500元。市信用联社帮扶市级试点村兴安乡永乐村6.5万元。县湿地局帮扶省级试点村腰屯乡常胜村1万元,县工商联帮某某镇扶红光村1万元,县统战部帮扶福利镇东发村30节涵管(折合7xx元),升平煤矿帮扶永安乡幸福村煤矿石500立方米(折合xx元),县建设局帮扶腰屯村1000元,分给10户贫困户,每户100元,县审计局帮扶升昌镇丰林村6000元,县技术监督局帮扶丰乐镇东风村700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工作采取单位、部门、乡镇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抓具体工作,领导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深入村屯实地考察,与村领导和村民共同商讨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做法。新农村建设成员单位、乡镇也建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帮建单位也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帮建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负总责,安排人员具体抓帮建工作,组织专人驻村入户进行指导。

(二)广泛宣传发动。利用电视台开展新农村建设专栏,每周两期。县 委、县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发动全县上下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放宣传单,大力宣传新农建设的工作内容、重大意义、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派选副科级后备干部深入各乡镇,帮助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各乡镇设立一名宣传员,及时报道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新动态。

(三)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筹、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县政府今年整合各类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向试点村倾斜,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资金,建立筹资机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整合政策项目资金,拓宽投资建设资料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建立民主管理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使农民自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试点村建设方案经过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村民出资出劳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各村相继建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具体负责各工程项目申报、实施和监督管理,逐步形成农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

<1> <2>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乡镇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2年农技推广工作总结乡镇水利站年终工作总结2012年扶贫工作总结2012年“三支一扶”工作总结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促农业事业大发展2012年新农村建设个人工作总结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总结到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第三篇: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1年发展思路(精)

201X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X年发展思路

我县新农村建设严格按照“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以中央、省、市有关精神为指针,以农村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水、路、电、能建设为重点,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基础设施和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涉农部门、各乡镇的大力支持和齐心努力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XX年年新农村建设总投资7426.652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3103.992万元,文化体育事业建设投入资金3714.49万元,生产发展投入资金323.7万元,环境整治共投入资金238.2万元,帮扶单位共帮扶资金46.27万元。现将XX年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完成情况

1、加强宣传方针政策,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建设氛围。我县电视台开设新农村建设专栏,加强方针、政策和建设典型的宣传。

2、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生产势头较好。针对今年春耕生产形势,突出抓好备春耕生产,全力抓好科技备耕、物资备耕、资金备耕。举办各类培训班230期,举办电视讲座11期,举办科技大集9次,发放宣传材料3.9万份。全县春耕期间 共投放贷款4.66亿元。全县共完成大田播种193.8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95.6万亩,大豆播种面积56.3万亩,水稻插秧17.2万亩,马铃薯4.6万亩,西甜瓜5万亩、白瓜4.6万亩蔬菜5.2万亩。今年我县遭受了建县60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全县农作物受灾总面积为1,331,392.60亩。全县累计投入抗旱资金近6800万元,其中,县财政拨付专项打井补贴资金1200余万元,农民自筹3620万元,协调县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1980万元。全县新打抗旱井3600眼,维修启动原有抗旱井1500眼,投入抗旱设备5300余台套。玉米、大豆、水稻总产预计可实现378,720.7吨,同我县前三年粮食平均总产731,712吨相比较,预计今年我县粮食实际产量可达到5.18成年。

2、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养殖量增长加快。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实施主辅换位战略,突出发展生猪、肉鸡、肉牛,加快发展奶牛。全力推进畜牧业科学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加速过腹增值,努力把畜牧业发展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按照《某某县百万头生猪养殖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养殖生猪给予优惠政策,每头母猪补贴50元,后背母猪补贴200元,抓紧补栏,争取销售黄金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力争到年末建2个可繁母猪超千头的原种猪场和10个可繁母猪超200头的二元种猪场,大力推广“10+200”自繁自育模式(即:养10头可繁母猪、年出栏200头育肥猪),发展母猪专业户,扩大基础母猪群。据三季度末统计全县生猪存栏 385,513头,出栏453,695头;黄牛存栏111,162头,出栏95,104头;奶牛存栏4,126头,山绵羊存栏74,581只,出栏56,461只;家禽存栏383.8万只,出栏466.6万只。全县共有各类养殖专业户4571户,有各类典型示范户60户,各类养殖专业村16个。全县共上报畜牧小区86个。根据市“两牛一猪”计划指标,我县新建2个生猪园区,新建2个肉牛园区,改扩建生猪园区2个,新建奶牛园区1个。共普查能繁母猪31,840头,发放农户场数6,370户,发放补贴款159.2万元,全县后备母猪登记13,563头,打耳标3,612头。现全县生猪补栏680户,补栏生猪10,200头。全县共建黄牛繁改站点40个,现已人工授精母猪950头,全县新引进纯种猪316头,奶牛冻配630头,黄牛冻配5,400头。

3、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面向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方向,根据市场的导向,强化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制定免费培训农民工实施方案,到目前,技能性培训2600人,引导性培训3.7万人,转出劳务人员5.5万人,劳务收入1.51亿元。

4、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实施生态绿化工程建设。共投入环境整治资金238.2万元。投入资金33.4万元,共清垃圾9.6万 立方米;投入资金19万元,清粪便14.6万立方米;投入资金44.6万元,清路障440条段;投入资金46万元,清边沟66.7万延长米;投入资金10.2万元,清除垃圾无序堆放1954处,建垃圾填埋点123个;清柴垛3510个。县政府投资85万元,共完成造林面积12500亩,其中:农村建设村屯绿化1000亩,义务植树完成75万株,恢复和完善了30个村屯和45条农防林带。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程进展有序。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3103.992万元。其中,投入2462万元建设通乡通村公路42公里,投入资金362.35万元,修建村内白色水泥路面25823延长米。投入资金48万元,修建u型水泥边沟6500延长米;投入资金42.66万元,安装过户入水桥涵1524节。投入资金99.542万元,铺修村内沙石道路84460延长米,铺垫达到标准砂石路面;投入资金6000元,修建厕所一座。投资6.8万元,修建院墙240米,投入资金10.6万元,铺设人行道砖3150平方米;投入资金3.5万元,修建井房围墙;投入50.4万元,用于自来水改造工程;投入0.54万元,建设浴池煤仓一处。投入5万元,修水渠400米;投入4万元,焊接铁垃圾箱40个;投入8万元,打自来水1口。

6、加大文化体育设施投入,缩小城乡公益事业差距。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3714.49万元。其中,投资2600万 元,在新址建新一中,占地7600平方米;投资370万元在职教中心建设占地4000平方米实习、实训楼;投资600万元建设少年宫,占地5400平方米;体育局投入体育健身器材53件;投入资金36.06万元,修建办公室1947平方米;投入资金64.36万元,铺修广场12096.55平方米;投入10.84万元,购置103盏路灯;投入4.1万元,对村内179平方米卫生所进行改造;投入资金1500元,购买书柜2个;投入资金3500元,购买音响一套;投入9000元,维修天气损坏的路灯。投资5.57万元,建设篮球场640平方米。投入资金12.96万元,建设105平方米的浴池;投入6万元,安装有线电视411户,投入3.2万元,更换有线电视宽频设备。

7、加强农业生产发展,加大农村项目投入。生产发展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323.7万元。其中,投入资金15万元,购买抗旱喷灌设备50套;已投资80万元,安装烘干塔项目和高分子秸杆环保装潢板项目,设备已交定金5万元,建设库房800平方米;投入1.2万元,用于商业网点建设;同意新村建设征地补偿62.5万元。投入资金160万元,建设商服楼XX平方米。8、发展农村新能源,加快沼气池建设进度。加大了对沼气池建设的宣传,发放张贴画120份,使用手册850套,永久性标语13处。投入资金30万元购进沼气灶、净化器

等500套。今年由于受罕见的旱灾影响,全县主要任务以抗旱自救为主,全力保生产,致使我县户用沼气池的建设进展不够快,至九月末共完成沼气池978个。抗灾自救结束后,全力以赴抓进度,截止现在,共保质保量完成沼气池1340个,并交付与农户手中。其中,已经使用1070个,已经投料的270个。目前剩余沼气池160个正处于工程收尾阶段,池体已建成,未入户安装通气管线及投料。

9、实施社会帮建,全社会共同建设新农村。我县现有省级帮建单位2家,市级帮建单位9家,县级帮建单位86----家。帮扶单位共帮扶资金46.27万元,其中,省级帮建单位帮扶资金27万元,市级帮建单位帮扶资金8.45万元,县级帮建单位帮扶资金10.82万元。省地税局帮扶省级试点村福利镇长征村,投入20万元,建设玉米烘干加工厂和生产高分子秸杆环保装潢板项目。双矿集团帮扶省级试点村兴安乡庆生村,投入资金5万元,抗旱打井50眼,投入2万元,为村里安装4盏路灯。市移动公司帮扶省级试点村永安乡兴源村,投入1.7万元用于抗旱打井。建设银行双鸭山支行帮扶省级试点村某某镇同意村,帮助5户贫困户,每户500元,共计2500元。市信用联社帮扶市级试点村兴安乡永乐村6.5万元。县湿地局帮扶省级试点村腰屯乡常胜村1万元,县工商联帮某某镇扶红光村1万元,县统战部帮扶福利镇东发村30节涵管(折合7XX元),升平煤矿帮扶永安乡幸福村煤矿石500立方米(折合XX元),县建设局帮扶腰屯村1000元,分给10户贫困户,每户100元,县审计局帮扶升昌镇丰林村6000元,县技术监督局帮扶丰乐镇东风村700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工作采取单位、部门、乡镇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抓具体工作,领导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深入村屯实地考察,与村领导和村民共同商讨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做法。新农村建设成员单位、乡镇也建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帮建单位也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帮建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负总责,安排人员具体抓帮建工作,组织专人驻村入户进行指导。

(二)广泛宣传发动。利用电视台开展新农村建设专栏,每周两期。县

委、县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发动全县上下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放宣传单,大力宣传新农建设的工作内容、重大意义、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派选副科级后备干部深入各乡镇,帮助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各乡镇设立一名宣传员,及时报道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新动态。

(三)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筹、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县政府今年整合各类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向试点村倾斜,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资金,建立筹资机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整合政策项目资金,拓宽投资建设资料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建立民主管理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使农民自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试点村建设方案经过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村民出资出劳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各村相继建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具体负责各工程项目申报、实施和监督管理,逐步形成农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思路汇总

宗祠pfpy的呼唤 郭东城 *** 河南温县 田氏族谱序

礼有睦族敦本之说。知睦族必基于敦本也。吾姓相传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弟兄三人,一迁温、一迁汜、一迁嵩、俱以成字相排。温成府,汜成库,嵩成廪。想有家谱,遭兵失灭以后,不惟温嵩莫知,既散处汜邑者,亦多不认识。且代数未序,称道亦不顺口。今十五代文童耆老广润同十六代廪膳贡生文元文童耆老秀实及十七代武童惠源共修家谱。序明代数,使同姓之人彼此相传,以后俱以代数为序。每逢清明共祭祖莹,徐为筹度创建祠堂庶敦本之意。全即睦族之道德焉矣。

大清光绪拾伍年修至民国贰拾伍年拾贰月

温县田氏族谱序

河淘淘不竭,源泉在也。木森森荣茂,本根存也。人之为人,岂无所由来哉。予常见夫世人朔厥由来,往往冥然而罔觉,询其祖考甚有胄味而弗知,夫祖考而至於弗知,敦本睦族之意丧尽矣。此古人大功同财有禄仁族其平居饥寒相恤,疾苦相救,仁厚之风所以罕见於今也。究其所致,亲亲之义不明耳。亲亲之义不明,人故不尊祖,故不敬宗。不敬宗,故不收族。不收族,故不致家谱。家谱不致,则万支一本之亲湮矣。

考其世系,相传帝尧把两女娥皇女英嫁给虞舜,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就是妫姓。周武王灭商建周,便追封前代圣王之后帝舜之后裔妫满(帝舜之子商均之第三十二世孙),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陈桓公之弟在陈桓公死后杀死太子免,自立为陈历公。太子免之两个弟弟欲报杀兄之仇,就趁陈历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弟兄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陈宣公晚年立宠姬所生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之太子御寇杀了。陈历公之子陈完(妫满之第十世孙),他同御寇交情好,怕被株连,便逃到齐国,齐桓公就将封於田地。他不愿用原来之陈姓氏,改为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王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

我温田氏自大明洪武时其成府,始由晋迁温,卜於县西南五里原村。构林亭而世居躬耕於此也,子孙繁衍迤今一十有八世矣。

春萱田公欲修家谱,念族类之盛,迁居纷纷,旧谱虽存,实难辑新。今不得已,请余将其近族之可序者,纂辑成谱,并求余序其端。春萱田公其有意于敬宗收族者乎,夫敬宗收族仁仁亲亲之道也,孝友睦婣任恤之风所由长也。余故不揣荒陋陋乐为之序也。

咸丰七年岁次丁巳之日 许春棠

安徽阜阳王氏家谱序言(三槐堂)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乾坤位定,万物滋生,海陆动植皆有所本。人类演化自有其序,文明大进,族有姓氏;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没有谱牒之修,何以寻根索源?凡以姓氏之家,必寻其祖;各理其源,各修祖谱、文牒,各续伦常尊卑。使天下百

宗祠pfpy的呼唤 郭东城 *** 姓,繁而不乱、井然有序。此乃整修族谱之功,信其然。人为万物之灵,其别于异类者,此亦其一乎!

我王姓氏族,其来有自、渊源流长。考其源出于周裔,本姬姓,为周灵王太子姬晋。因其直谏被贬,避周难于山西太原,时人称其一家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进入秦汉姓氏合一,其后裔便由“王氏”转化为“王”姓。子孙之众世代更变,各相迁徙,支系纷繁。王姓共分21郡,定著三房,曰: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京兆王氏。我族隶属太原郡。

据史册所载,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东周灵王(公元前571年—公元前545年)太子晋因直谏废为庶人,次子贵继位,是为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0年)。晋见废,易名子乔,游伊、洛间,登蒿高山,三十余年后七月七日驾白鹤飞天。晋子宗敬为周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此王为姓。八世孙错,为魏将军。十一世孙媳为魏司寇。十五世孙剪、剪之子贲俱为秦大将,父子先后灭赵、魏、楚、齐,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厥功至伟。贲子裔为十七世秦武成侯,生二子元、威,长子元避秦末乱迁山东琅琊,后迁临沂,是为“琅琊王氏”其后有东汉王敦、王导、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前秦王猛等名人辈出。

裔公次子威,西汉扬州刺史。二十四世孙霸,字儒仲,居太原晋阳,有清节。王莽篡位(公元9年—公元24年)弃冠带,绝交官吏。东汉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建武中,数征尚书等积,不就,隐居守志。是为“太原王氏”,被看为太原王氏立祠开族的第一始祖。

霸公居太原,孙子繁衍,颇多显赫。其二十世孙泽,字季道,东汉雁门太守。二十一世孙昶,字文舒,魏司空、京陵穆侯。二十六世孙坦之,字文度,晋左卫将军、蓝田献侯。二十九世孙慧龙,北魏宁南将军、长北穆侯。三十世孙宝兴,北魏龙骧将军。三十一世孙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生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先后任北魏贺门侍郎、大中大夫、司马等职,号“四房王氏”,令誉满太原,声望震中州。其后有隋之王通(唐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之师)、唐之王勃、王翰、王之焕、王昌龄、王维等名人辈出。

至隋代王霸后裔王言,曾一迁居山东大名府莘县,史称王言为莘县王氏开基始祖。莘县王氏兴于王彻(状元魁首)鼎盛于第四代王旦兄弟。此后,即以三槐王氏取代莘县王氏之名而著称于世。

王彻之子王佑,字景叔(公元924年生),为我氏远祖。曾显于汉周之际,入宋后,历代太祖、太宗官知理察院、进兵部侍郞,布仁泽于海内,扬德声于化外,文忠武孝,天下望以为相。而佑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退居林下,领孙自娱。自度人定必能胜天,积善定有余庆。尝手植三槐于庭前,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果然,其子王旦真的官至宰相,进住太保,居三公之首。三世素,官拜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出入将帅三十余年,晚年隐居太原,乐施善舍,屡济于民,而不图报,修德至于子孙。宋元明清各朝,王佑之后代均有英才俊杰复出。我王氏繁荣发达,皆受拜祖宗恩德,为纪念先祖王佑,遂称我族为“三槐王氏”宗祠为“三槐堂”。

辽金而后,元胡入侵,庙堂之上禽兽当国;河山之内,豺狼秉政,四海为镇压义旗,曾三袭凤阳,九劫颍州;残害百姓屠戮无辜,致使颍淮一带人烟稀绝、田园荒芜。

明统一天下后,明太祖(公元1368年—1398年在位)为巩固统治,恢复生产,昭令移民。于洪武二年我祖省二公文同省大公顺,自山西太原洪洞县三株大槐树下随及南迁。经河南国固始柳林河至安徽寿州石马河,宣宅皂口闸东,称“皂口王”。文公为“皂口王氏”第一代祖。为不失根本,定名为“太原郡”“三槐堂”。

文公居皂口历十代:忠、琮、锐、京、嘉言、养民、广生、启睿、晟。约于明世宗(公元1522年—1566年在位)嘉靖年间。为避乱再迁下蔡(今凤台县)西乡,卜居淝水之阳,今之王老圩孜是为下蔡西乡王氏第一代祖。

晟公后裔居王老圩孜押五代:斗、世材至五世祖元邵、文邵公约于清朝乾隆年间1780年为避兵匪兄弟二人逃至谢桥东定居。几经迁移,至今居住之所,古称“王邵家”即为元邵、文邵二公。元邵、文邵二公为“全球五百佳周围” 王氏一世祖。

宗祠pfpy的呼唤 郭东城 ***

始迁祖大沟西一世祖元邵、文邵二公及大沟东三世祖章、化二公后裔,枝繁叶茂,丁口众多。传至今日“忠、玉、永”辈已十代。分居于龚集以北,谢桥周围。亦有外迁全省各县,全国各省,繁衍延绵,薪传不息;扩展驰张、勃勃生机,王氏子孙遍天下。

为期宗亲脉络,辈分有序,海角天涯不忘祖制。经吾辈修谱时特订示二十字置于“忠、玉、永”辈之下为:

一、昌盛成才道

志强跃曙光 先贤仁义爱

勤瑾振家邦

二、贵安庆国运

谦和启宏祥 恩泽继福秀

俭慎旭辉阳

企盼后代子孙本此二十字依序命名,遵以行之。永保长幼分明,伦常不乱,血浓灵通,亲族不疏。诚属用心良苦,后辈当三思之。

山东省金乡县周氏家谱(十二修)序言

中华谱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吾周氏始祖自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来金乡己届六百四十余年,家谱己历经十一修,至今又二十余载过去。当年悉心编撰人员多年迈辞世。族人诸多忧虑,若再拖延恐续谱事难以为继。吾周氏乃金乡望族东缗世家。所居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族人自古多圣贤,功臣,现代也不乏英模与栋梁。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民族与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族人深感荣耀与自豪。日月轮回历史日延。周氏家族日益壮大,迄今周氏人口己达数万之众,播徒远郡他乡者成千上万。社会繁荣稳定,周氏族人事业亦日渐发达。自海内外来故乡寻根问祖者络绎不绝。诚所谓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

己丑初我族重修祠堂落成,族人庆幸之余,诸多热心族益事业者商议十二修家谱事。与会族人一拍即合、,决定十二次撰修家谱,此次修谱力争保持原谱风貌,同时体现时代气息。议定后,迅即组织力量,筹集资金分工合作、各项事宜有条不紊,眷清后,几经校对,付梓印刷。至年终基本采楫成帙,复经逐一校对,定稿印装,羿年十二月十二修家谱告竣。其间编修族人及各支各地参编人员尽职尽责。十七世淑淳,十九世乐善,传兴,二十世培桐、可信、克振、佑贤、金生,二十一世用顺、双林、巨文、二十二世兆辉等不顾年老体弱,饱经奔波跋涉之苦劳和署往寒来之苦,为敦宗睦族恪尽职守。尤以节俭勤奋与一絲不苟的精神堪为后世人效法。

谱谍当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此次新修谱谍定为五卷七册、整卷容量大增,厚纸单张双面印刷,经多方商议,新增行实五则,均采用白话文。复制了始祖及后世祖先之彩色影像。整个谱册即实用又美观大方。祖德宗功,子承孙继。值此十二修家谱告竣,阖族欣慰欢庆之机,余等与长辈同辈及晚辈族人,应同心同德光扬吾族爱国爱乡勤劳勇敢淳朴善良之传统,全族团结与各族团结友善,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为和谐社会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崛起,为谋求我族更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续谱委员会

公元二零一零年岁次庚寅仲春之吉日

东南亚华人宗亲文化与宗祠建筑特色研究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7.05.010 张锋

(贺州学院 设计学院,广西 贺州542899)摘要:下南洋是经济和政治多重因素集合作用的结果,它让包括宗祠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得以传播到东南亚。宗亲会和宗祠成为凝聚东南亚华侨华人的重要纽带,在各国多有存在并绵延至今,其除崇宗祭祖这一基本功能外,还发挥着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团结族人、扶助族人,传播中国文化和维护族群权益等多种功能,宗亲在广结人缘的同时也发展了商贸。作为文化载体的宗亲会和宗祠建筑在保持中国传统的同时,出现了多元化取向,既坚守固有传统,又能因应变化,生生不息;它们作为祭祖和联络宗亲的场所,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宗祠pfpy的呼唤 郭东城 *** 关键词:下南洋;东南亚;华侨华人;宗亲会;宗祠文化;建筑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7)05-0041-06 移民海外是中国自古以来即有的现象,到现在华人遍布全球。华夏文明也随着移民的散布各地而传播至海角天涯。其中东南亚就是非常重要的居住地,华侨华人留驻当地旧称住蕃。虽然有学者认为,按照民族国家的出现,华侨华人这个以母国籍为依归的概念应当是近代出现的。但这明显忽略了华人下南洋的历史,不足以涵盖华人在东南亚的历史存在。所以,朱杰勤认为:“我们研究华侨史最迟亦应以这种住蕃人为对象,回溯到公元十世纪甚至更

早。”[1]

华人带着中华文明的种子到东南亚,至今最

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

体。”[2]

鉴于东南亚的华侨华人目前很多已经加入驻

在国国籍,所以华侨华人在这里更多是指族群和文化上的定义。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在西方进入东南亚之前就已产生较深的影响,当然这不只是华侨华人的影响,也包括历史上中国政府与东南亚各地的交

往中产生的影响。但是华侨华人与当地已经融为一体,成为当地居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部分人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是直接的和恒久的。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并且复杂丰富。作为中华文明后裔的华侨华人在文化基因上势必流淌着华夏文明的血液。孝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落叶归根是中国人观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祖先崇拜虽然是历史上许多民族和文化都有的东西,但是中华文明最终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体系。这一宗法体系在世界上是独特的存在。敬天法祖是这一体系的核心内涵。由此,“宗祠就成为生者沟通逝者 的重要手段,祠堂由此成为祖先灵魂的居所。”[3] 可以

说,宗祠以及宗祠文化是孝亲文化和根意识的外在体现。东南亚华侨华人也建立了众多祠堂,这成为华侨华人鲜明的文化特点。

一、下南洋与宗亲会(一)下南洋。

按地理位置不同,东南亚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南半岛国家,主要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 亦被称作 “陆 地国家” 或者 “半岛国家”;另外一部分主要位于南 洋诸岛, 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东帝汶, 也被称作 “海岛国家” 或者 “海洋国 家”。中国人进入东南亚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陆路, 一个是水路。尤其是后者, 中国移民经海南渡到东 南亚各个国家, 形成了下南洋的格局。

众所周知, 中国在封建时代和东南亚各国的来 往频繁, 并且形成了宗藩体制中的朝贡关系。在西方 殖民势力进入东南亚之前, 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很 大。南宋以后,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海外贸易繁荣。许多商人开始大规模进入东南亚。即便明清实行海 禁, 仍然挡不住这股潮流。虽然中间有所反复, 但是 “17世纪中叶 , 随着明朝的崩溃和满清新王朝经过 长期斗争重新控制了南方沿海省份, 中国对东南亚 的贸易在17世纪80年代重新呈上升趋势。” [4]东南 亚作为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 中的必经之路和主要 贸易区域, 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商人发生了非常重 要的联系。即便在西方殖民势力控制东南亚之后, 华人的经济势力在东南亚仍然占据显著位置。

此外, 因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生齿日繁, 人多地 少 , 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 , 下南洋讨生活。到明朝时, 就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华人社会。清代海禁日严 , 许 多华人无法归国, 所以形成了更多更大的华人区。许 多华人以务农为生, 对于东南亚农业、畜牧业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近代以后, “西方殖民者东来, 华侨 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由自给自足维持生活 所需要的农业转向商品化生产 , 以供应国际市场的

需要。” [5]随着橡胶、甘蔗、烟草等的大规模商品化, 相应的种植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很多契约华工被 诱拐到东南亚, 成为又一次华人 下南洋的潮流。

在东南亚开矿也是华人南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西方势力没有完全控制南洋之前, 华人就在东南 亚开采玉石、锡矿、银矿等矿藏, 并且形成很大规 模。著名的如兰芳公司, 在东南亚活跃了 一百多年的 时间。华人聚居也从城市逐渐进入乡村。华人开始 涉足工商业、农业、畜牧矿业等各个领域。除巨商大 贾外, 小商小贩、工矿业个 人、农民等遍布东南亚。

宗祠pfpy的呼唤 郭东城 *** 最后就是躲避战乱或者政治原因。王朝更替或 者政治迫害, 使大量的华人进入东南亚。如蒙元在 云南的残余力量躲入缅甸;再如清末革命党人流寓 新加坡。甚至一些海盗集团、犯罪分子在政府的打

击下 , 亡命海外。(二)宗亲会。

华人移居南洋海岛国家多数是近海居民, 最多的是广东省的十来个县, 其次是福建 和广西;进入陆地国家则多是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居民, 形成了散布于东南亚的闽南、潮州、客家、广 肇、琼州等五大华侨族群。华侨华人早期进入东南 亚各国就是成聚居态的, 多为同乡或者同宗同族, 一 人移居, 扎下根后同村同宗之民就接踵而至。“讲福 建话的福建人, 就聚集在沙捞越的诗巫, 讲厦门话 的福建人, 就去菲律宾和马来亚。讲潮州话的汕头 人, 就去暹罗、苏门答腊和马来亚。很多客家人去了 婆罗洲。” [6]异国他乡 , 生存不易, 组织起来共同应 对成为生存策略。

华人组织中最多的就是宗亲会、同乡会与同业 公会(或者商会), 甚至出现了 一些秘密社会。这些组 织就是依托于血缘或者乡缘, 甚至许多商会也是以 血缘为基础的。所以, 在华人组织中 , 宗亲会显得很 重要, 甚至是基础性的。这是东南亚华人社会一个很 重要的特点, 否则很难理解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社会 组织网络。“宗亲会是以宗亲为基础结合起来的, 同

宗通常互称 ‘本家’ ” [7]。依据现有资料, 东南亚大规

模出现较为成熟的宗亲组织是在19世纪。新加坡最 早设立的华侨华人血缘型组织是1819年的曹家馆;马来西亚则为1825年在马六甲设立江夏堂黄氏宗 祠, 整个19世纪新马地区有32个宗亲会 [8]。菲律宾最 早的福建人的 “四知堂” 则为1877—1879年间设立。缅甸的陇西堂设立于1861年。泰国的沈氏大宗祠则 创建于1885年。此后的两个多世纪中 , 虽然因为各国 政府对待华人态度的变化有所涨落, 但华人社会的 宗亲组织一直生生不息。诚如梁基毅所言:“海外宗 亲会多于同乡会, 而且这血缘性组织所服务对象的 联谊, 是涵盖全国各地各行各业, 该组织定位为各地

区、各行业同一姓氏的总和。” [9]虽然由于现实和历

史的原因, 各国宗亲组织大小规模各不相同, 但是大 都具有这一特点。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和东南亚各国 华人社团网站, 做了 一个不完全的统计 , 详见表1。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东南亚各国华侨华 人宗亲组织的一般情况, 同时也可以看出其在东南亚 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 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 亚、泰国、菲律宾以及柬埔寨的华侨华人的宗亲组织 最多 , 其他国家则由于各种原因, 宗亲组织不发达。此 外 , 一些国家还形成了宗亲总会和各姓宗亲联合会。

就宗亲会成员构成而言 , 主体是同一姓氏, 也有一些 联宗宗亲会 , 比如马来西亚槟城的刘关张赵古城会。

二、宗亲会的活动及功能

(一)祭祖。宗亲会作为连接同宗的纽带, 主要 起到凝聚族人的作用, 这在各宗亲会的立会宗旨中 都有体现。如泰国林氏宗亲总会的宗旨就是:联络 本姓氏同乡 , 发扬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再如柬埔 寨江夏黄氏宗亲总会宗旨是:造福族人, 团结宗亲, 缅怀祖德以致光造宗枝, 敦亲睦族, 弘扬家训, 薪火 相传。所以, 祭祖活动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很兴盛。与国内一样, 华侨华人的祭祖活动大多 保 持了传 统, 多数和祖籍地祭祖方式相通。有宗亲会馆或者 宗祠的话, 往往极其隆重, 有着比较严格的程式;即 便没有宗亲会馆或者宗祠, 在华人中也大量保留家 庭内部的神龛祭祖或者祈神。

宗亲会在祠堂祭祖的仪式有相关的记载:民 国二十三年(1934年)潮州某华侨社区的冬至祭祀 典礼, 仅通唱、引唱项目下的程序就有20项, 程式 繁复。不过归结起来, 大致就是第一步:起鼓、开中 门、祭祀者就位与盥洗;第二步:上香、迎神;第三 步:奏乐, 依次初献礼、亚献礼、三献礼, 中间每次 三叩首并祝文;第四步:神主饮食, 饮福酒、受福胙;第五步:焚祝文, 燃燎(其实为放鞭炮);第六步 , 辞 神、撤馔、礼毕 [10]。当时, 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祭祖仪 式大致如此。也有些因所处区域有些变化, 如东印 度群岛部分区域的华人孝子虽穿白孝服但光脚, 就 有些顺应热带气候的变化。大体来讲, 华侨华人的 仪式感更强, 更守旧传统。

再如2003年的泰国黄氏大宗祠举办的祭祖大 典, 程式如下:一黄氏宗祠祭祀祖先神灵开始。放礼 炮(大企炮三响);二起鼓:一通鼓, 二通鼓, 三通 鼓;三开中门:奏乐(八仙);四主祭者就位;五全体 肃立;六盥洗;七上香;八瘗毛血;九奏乐;十行初 献礼;十一读祝;十二奏乐;十三行亚献礼;十四奏 乐;十五行三献礼;十六侑食;十七诵嘏辞:通唱:诵 嘏辞(奏小乐);十八读祝者供祝,宗祠pfpy的呼唤 郭东城 *** 司帛者焚帛;十九 望燎, 鼓乐, 主祭者至炉脚望燎;二十送神;二十一 撤馔, 礼毕;二十二放炮(放喜炮)[11]。

两相对比, 时隔近70年, 海外华侨华人在祭祖 仪式上没有多大变化, 仍然保持了旧有的传统。即 便新中国成立后, 东南亚华人多数已经入籍所在 国, 但是华侨华人对于祖宗的认同依旧延绵不绝, 这是华侨华人对于自己族群认同的一个重要体现。(二)其他功能。除祭祖外, 宗亲会仍然有团结 族人、扶助族人、宣扬教化、倡学以及为宗亲婚丧嫁 娶等公共活动提供场所等功能。相对于国内的宗亲 会和祠堂而言, 海外宗亲会除具备它们所具有的一 般性功能外, 还有几个特别重要的功能: 第一, 对于母国和中国文化的认同。以新中国 不承认多重国籍为界, 华侨华人在这个方面的认同 有大的不同。之前相当多未入籍当地的华侨华人视 中国为母国。“由于是背井离乡 , 到的是英国、法国、美国或荷兰等国的殖民地, 他们才第一次认识到自 己是 ‘中国人 ’。” [12]所以, 华侨华人有着强烈的中国 国家认同。最典型的就是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新 中国的成立, 很多华侨华人怀着爱国赤忱, 为国家做 了很多事情。

此外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我们虽离国 多年, 但是有些礼节 , 还愿意保存祖国的旧文化。” [13]这里体现的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儒家文化得到 较好的保存。这在各个宗亲会的宗旨中都有体现。中国的宗教和民间信仰也广泛传入东南亚。“在海 外华人社会中, 为了维持原有的宗教信仰和仪式传 统, 通常在定居之初就开始创建华人义山和庙宇、祠 堂。” [14]在二战后华侨华人大规模入籍东南亚以后 , 表1 东南亚各国宗亲会一览 国别 数量 备注

新加坡 111个 其中新加坡会馆联合总会下 属宗亲会100个

马来西亚 460余个 涵盖宗亲总会与各地宗亲会 印度尼西亚 58个

泰国 泰华各姓宗亲总会联合

会下属64姓宗亲总会成员 有全国性宗亲总会联合会 菲律宾 菲华各宗亲会联合总会下

属的活跃宗亲会35个 有全国性宗亲总会联合会 柬埔寨 15个

越南 不详 有莫、李、邓、梁、阮、黄等 多个姓氏宗亲会

老挝 不详 有老挝中华理事会, 属于全 国性华人社团, 不是宗亲会

缅甸 不详 华人社团多以寺庙形式存在 东帝汶 尚未见 文莱 无

数据来源:新加坡数据来源于广东侨网梁基毅 《海外宗亲 会与大陆宗祠族谱文化》 一文和新加坡会馆联合总会官网相 关数据;马来西亚数据来源于 “马来西亚华裔族谱中心”;印 度尼西亚数据来源于 《印度尼西亚商报》 官网;泰国数据来源 于泰华各姓宗亲总会联合会官网;菲律宾数据来源于菲华各 宗亲会联合总会官网;柬埔寨数据来源于中国新闻网 《在柬华 人忙回国前的 “聚会” 》 一文、中新网;其余国家数据主要来源 于中国侨网以及涉华网站相关数据。

【 中国—东盟研究 】 东南亚华人宗亲文化与宗祠建筑特色研究

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成为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组 成。印度尼西亚孔教会就是一个例证;新加坡推崇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也是一个体现。但是许多年 轻世代因为未受华文教育 , 对于中国文化有隔膜。

第二, 倡导华夏文化, 建立学校以利传播。东南 亚华人特别重视文化教育。“相对地, 与其他地区相 比, 华文学校创办时间最早, 学校数量最多, 教学体

制正规, 教学水平较高, 华文教育的热情也最高。”

[15]事实上, 华侨华人很早就设置私塾进行华文教育 , 在 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际, 开始较大规模地建立现 代学堂教育。包括宗亲会在内的华人社团非常重视教 育事业的开展。在华

宗祠pfpy的呼唤 郭东城 *** 侨华人经济实力较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国, 华校的 发展很快。但是在二战后 , 东南亚民族国家倾向于排 华, 华校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华语与华文教育不容乐 观, 一些国家华裔年轻人完全不懂中文, 即便最发达 的马来西亚的中文学校也有每况愈下的忧虑。但是, 老一辈华侨华人对于华文教育的矢志不渝使之得以 延续。许多宗乡会馆, 尤其是宗亲会在倡学方面还是 有所偏重。即便像越南的一些经济实力不足的宗亲 会, 也设立奖学金资助宗亲接受华文教育。在华人占 主体的新加坡, 英语是官方语言 , 但是从20世纪60年 代开始也推行普通话和简化字教育。宗亲会在此期 间也发挥了重要角色的作用, 他们 “因此转换角色, 肩负起了传承文化和传统的使命, 除了举办各种文化 活动、节日庆典、艺术演出之外, 也积极推动华语华

文” ①

。新加坡会馆联合总会就独立或与有关部门合

作设立了宗乡 总会学士课程资助金、新加坡宗乡会馆 联合总会奖学金、华助会—宗乡 总会助学金等三项助 学金。同时 , 还设置了中华语言文化基金以提升新加 坡华语水平。菲律宾 “华社内部, 典型的福利则是宗 亲会与同乡会向同宗、同乡子女发放奖学金和清寒学 生助学金。奖学金是向成绩优秀之同宗子女发放;清 寒学生助学金则提供给同宗家庭条件困难之学生。目前, 各宗亲会与同乡会都将这两项作为工作之重

点” [16]。

第三, 敦睦宗族, 扶危救困。由于华人身处海 外, 所以团结起来并为宗亲提供相应的援助显得非 常迫切。最初宗亲会的组建也有这个方面的考虑。宗亲会对一些贫困宗亲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让他 们身故后埋葬在义山。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

均建有大量的义山。马来西亚的义山组织很发达, 许多就归属宗亲会管理。义山组织对于推动宗亲会 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以外, 宗亲会设有奖学 金, 定期资助有志于学、品学兼优的宗亲。有的宗亲 会还设置了慈善机构, 有的办有产业, 有宗亲会专 有土地, 专门用于扶助有难宗亲和宗亲会务。虽然宗 亲会力量有大小区分, 但是对成员的扶危救困大多 实实在在开展着。

第四, 结人脉, 为商业开路。“宗乡会馆虽不是 经济组织, 但它和各种业缘组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 系。它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经

济的发展, 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7] 华人本身下南

洋的目的就是谋生活, 所以经济方面也是他们组建 宗亲会的重要考量。改革开放以来, 许多华侨华人 宗亲会与其他社团联合组团参访中国, 在祭祖的同 时, 也带来大量的商机和创业机会。在不少海外宗 亲会的网站上还专门设置了投资相关的栏目或者条 块。在与所在国政商各界交往中 , 宗亲会也发挥了重 要作用, 从而为宗亲会成员发展工商业提供了广阔 的人脉, 起到了搭台为商业开路的作用。

第五, 争取与维护 族群 权 益。华人 宗亲会 馆 的设立对于华人族群的创立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正是这种对宗亲、故土的认同, 构成了共同族群

意识的基础。” [18]

“如果没有早期会馆的设立, 就不 会有今天繁荣稳健的华族社群。” ② 但是由于各国政 府对待华人态度不同以及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程度不 同也有所变异。总体而言, 华人在政治上不够积极, 这当然由很多因素造成, 华人宗亲会自身也是重要 影响因素。如泰国一些宗亲会就明确宗亲会不参与 政治的立场。重经济轻政治是华人较为普遍的心 理。但是, 20世纪华人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遭到迫害 是不争的事实。所以, 如何有效维护族群权益就是 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目前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组 建政治团体较为广泛地参与到当地的政治建设中 , 努力维护华人的权益。这些华人政治团体在群众基 础上相当程度就依赖于宗亲会, 所以, 宗亲会可以 在华人参与政治中获得维护自身权益的互动机会。

三、东南亚华人宗祠的建筑特征:传播与融合 由于宗亲会馆往往兼有宗祠的功能, 两者往往 密不可分 , 它们在建筑风格方面大体上保持了 一致, 所以本部分将宗亲会馆也纳入宗祠建筑中加以概 述。东南亚宗亲会馆与宗祠的建筑风格在早期主要 是中式, 发展到今天, 又逐渐融合了多种样式, 呈现 出多元化的特点。

(一)建筑外观。主要有如下样式: 1.中式坛、庙、宇、祠堂。华人在进入东南亚以 后 , “他们保持了自己原来的服装样式及住宅建筑风 格” [19]。各地多有的唐人街就是按照中国样式建立的 , 即便在今天, 马来西亚槟城唐人街的建筑仍然保存 传统中国风格。宗祠与宗亲会馆建设方面也与此保 持一致。如建于

宗祠pfpy的呼唤 郭东城 *** 1876年的保赤宫 , 就是典型的中国庙 宇建筑。槟城更是保存了大量的宗祠建筑, 多数为中 国传统的宗祠建筑。其中最富丽堂皇的当属邱氏宗 祠, 建成于1898年。该建筑群建有戏台、宫殿式祠堂 以及配套建筑。缅甸宗祠则集中以庙宇式体现。1988年新建的泰国李氏大宗祠坐北朝南 , 祠堂大门取歇山 顶, 三重飞檐叠构, 壮丽宏阔, 十分气派。与之相对的 是九龙壁, 中间有一较为开阔的门前广场。宗祠分三 进, 中堂为祭祀献礼, 上厅为陇西堂, 座列祖龛, 左右 明廊后厅环拥, 左厢属青龙, 右厢属白虎, 作李氏各分 会理事之处。后堂属玄武, 楼上为大礼堂, 楼下为总会 办公厅及会客厅、宴会厅等。在左右两厢建筑山墙上 则有岭南建筑中常见的镬耳。李氏大宗祠整体 布局 有 则, 形呈怀抱, 体现吉祥意蕴。泰国方氏、林氏、周氏等 宗祠基本上都是此一风格。各南洋国家姓氏祠堂在借 鉴一般中国传统祠堂建筑风格的同时 , 相当一部分保 留了祖籍地建筑风格 , 主要是闽粤地区的建筑特点。2.东南亚风格。一些宗亲会和祠堂入乡随俗, 与当地建筑融为一体。如柬埔寨华侨华人与当地人 很难区分你我, 所以他们的祠堂建筑往往保留了柬 式风格。如2006年柬埔寨西河林氏宗亲总会建成的 新会址与林氏大宗祠就是代表。一些前海峡殖民地 国家的华侨华人宗祠则大胆借鉴东南亚热带建筑 中的杆栏式建筑特点。新加坡刘氏总会就有这个特 点, 在入口处设有两根水泥方柱, 上有屋顶, 形成房 廊。新加坡林氏大宗祠更带有早期海峡殖民地建筑 风格, 南洋柱廊与西洋建筑相结合, 形成了独具特 点的东南亚近代建筑风格。

3.现代风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经济全 球化趋势下的华人宗亲会和宗祠建筑也有逐渐现代 化的特点。从20世纪60年代起, 菲律宾华人宗亲会 新建的宗亲会馆 “毫无例外的是钢筋水泥大厦, 一般 为5至6层高” , 往往会所与宗祠共处一栋建筑中 [20]。这些大厦都是现代建筑, 即便有所变化, 也是在屋 顶增添些中国元素。这种趋势在其他东南亚国家也 有体现。新加坡卓氏总会新会所就是一座独立的现 代建筑, 其附属的云龙院(庙)前身则是一座独立洋 房。印度尼西亚的施氏宗亲会会馆、雅加达六桂堂 宗亲会会馆等也都是现代水泥钢筋建筑。印度尼西 亚六桂堂宗亲会会馆格局分布如下:第一层设置传 达室, 第二层为多功能礼堂和休息室, 第三层是会 务办公室, 第四层是豪华娱乐卡拉OK歌厅 , 第五层 是六桂堂宗祠。

4.混合风格。东南亚各国华人宗亲会还会顺应 各地情形, 保留传统的同时, 融入不同文化的建筑风 格。新马华人在殖民地时期大量建筑骑楼式建筑, 并对这种源于西方的建筑样式进行改造, 融入华人 建筑风格。这种建筑外观上是房廊式, 带有希腊式 门柱。一家店屋的深度往往是宽度的三四倍, 形成 窄而瘦长的结构布局。屋内分割为房间、楼梯、走 廊、厨房与厕所, 中间留有天井, 可谓别有洞天。新 加坡白氏公会就是这样的典型, 其会址虽因各种原 因几次变迁, 但是最终仍然多因应骑楼而设置。菲 律宾华人宗祠和宗亲会建筑往往门庭高大气派, 庭 院开阔舒展, 既有江南庭园式建筑特点, 也兼具天 主教布局, 这就适应了菲律宾天主教兴盛的情势。(二)装饰风格。各华人宗亲会馆与宗祠装饰风 格集中体现各宗亲会的实力, 尽力做到富丽堂皇、庄严肃穆。在整体与局部上都竭力铺陈渲染, 大量 采取绚丽色彩, 大门采中国红, 建筑顶部雕梁画栋, 彩绘随处可见。中式的宗亲会馆与宗祠内外多有立 柱, 或石柱或木柱, 上缠云龙, 柱身红色, 云龙大黄。门两侧多立有石狮子。屋脊多而带瑞兽, 或者祥龙彩 凤, 或者貔貅、麒麟、龟。同时, 饰有牡丹、梅花, 又 有仙人像等。石雕、木雕做工精细, 甚至鎏有黄金。槟城邱氏宗祠门匾甚至由纯黄金制成, 让人叹为观 止。即便是其他风格建筑, 也带有中式色彩, 融入中 国元素。其中 , 中式宫灯、匾额、对联、石狮是必不可 少的。由于东南亚华侨华人多来自闽粤, 所以岭南建 筑之中的装饰在建筑中多有体现。如潮州嵌瓷, 色彩 艳丽, 质地精良, 多有大型巨作。泰国祠堂屋脊顶部 即多装饰有嵌瓷, 从而更显华丽和神话色彩。当然, 在时代变迁中, 宗亲会馆和宗祠不可避免地带有东南亚装饰特点。如槟城邱氏宗祠主殿屋 脊多脊重檐, 极具东南亚王室建筑特点, 甚至在门口 台阶两侧各安置有一个马来民兵造型的石像, 左右 拱卫祠堂主殿。泰国宗祠则在门楣上悬挂泰式风格 的垂帘。缅甸宗亲会馆建筑中的装饰带有南传佛教 艺术的装饰特点。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三)祠堂内部陈设。虽然宗亲会馆或者祠堂外 部形制会有多种变化, 但是祠堂内部的设置却是不 变的中式风格。祠堂正殿正中供奉列祖神主, 有些 还会有族内开基祖的塑像。神主牌两侧及上方悬贴 有反映祖训的对联匾额。神主牌前面放供桌, 桌上 放置香炉、香烛, 放置相应水果点心肉食供奉祖先。屋内陈设以中式家具为主, 两侧墙壁挂有先人遗像 或者杰出人物照片 , 或绘有中国特色的孝亲图画, 或 祖宗丰功伟绩。屋内陈设总体上体现慎终追远的肃 穆庄严气氛。

东南亚华侨华人宗亲会馆和宗祠, 在传承华夏 建筑特色的同时, 也在扬弃和发展中与时俱进, 多元 包容又坚守传统, 体现了华侨华人的生生不息又勇 于变革的性格品质。它们作为祭祖和联络宗亲的场 所, 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宗祠pfpy的呼唤 郭东城 *** 综上所述, 宗祠文化是中华传统的体现, 以此 为基础的宗亲文化已经在东南亚生根发芽、茁壮成 长。在东南亚华人对于中国及中国文化认同发生重 大变化的今天, 他们更多侧重于对于华夏文明的文 化认同、对于华族的族群认同, 宗祠文化和宗亲社 团就成为这一认同的载体。目前我国倡议的 “一带 一路” 建设, 有待于周边各国的积极参与, 东南亚华 人积极响应并且影响所在国政府, 就成为我们的合 理期待。我们希望这在给沿线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 遇的同时, 也能给东南亚华人祠堂文化和宗亲社团 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契机, 改观各国对于华人的认 知, 也使祠堂文化和宗亲社团在进一步凝聚族群与 华人意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参考文献: [1]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 1990:2.[2]斯大林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3:305.[3]张锋.宗祠:吉祥文化的象征[J].人民论坛, 2013(20):188-189.[4]安东尼 ·瑞德.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 1680年(第二卷 扩张与危机)[M].吴小安, 孙来臣,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342.[5]吴凤斌.东南亚华侨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 出版社, 1994:137.[6]蔡少卿.中国秘密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 版社, 1989:260.[7]黄滋生, 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M].广州:广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277.[8]林远辉, 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257-258.[9]梁 基 毅.海外宗亲会与大陆宗祠族谱文化 [EB/OL].(2010-08-26)[2016-05-20].http://m mwq j.maom ing.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12.[10][13]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M].上海:商 务印书馆, 1939:283-284;286.[11]西瓜飞飞.黄氏宗祠 祭祖 仪 式[E B/OL ].(2008-05-06)[2016-05-20].http://blog.ifeng.com/article/1434896.html.[12]王付兵.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的变化 [J].南洋问题研究, 2001(4):55-66, 95.[14]郑莉.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庙宇网络[J].学术 月刊, 2016(1):38-48.[15]谭天星, 沈立新.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35.[16]朱东芹.菲律宾华侨华人社团现状[J].华侨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2):89-95.[17]丘立本.从历史的角度看东南亚华人宗乡组 织的前途[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6(2):9-16.[18]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J].世界民族, 2002(3):37-48.[19]陈鹏.东南亚各国民族与文化[M].北京:民族 出版社, 1991:255.[20]宋平.论菲律宾华人宗亲会的物业公产[J].华 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5(2):41-46.

第五篇: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思路及近期主要工作

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思路及近期主要工作

第一部分:建设思路

一、建设目标

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要力争成为江苏省研究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重大战略问题的主力军;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辐射中心之一;成为江苏省各级政府制定三农政策的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成为江苏省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之一;成为江苏高校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的先行区;成为江苏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绩效分类考核改革的试验区。

二、优势和挑战

我校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核心是需求导向,即面向新农村建设的综合需求和区域发展的创新需求;根本是高校科技推广和服务能力提升;重点是科技推广队伍和服务基地建设,难点在于服务保障机制的创新。这就要求我校在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时,首先要着重分析自身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优势

我校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建设高校。学校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在ESI最新统计中,学校工程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等4个学科进入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通过IFT国际认证(中国唯一)。系统位置优势。我校的快速发展正受到国家和江苏省,无锡市越来越多的重视。这种在高教系统和区域系统的位置优势,使得我校学科发展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资源,随着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推进,我校服务“三农”的能力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科综合优势。我校作为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能够为新农村发展提供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特别是能够利用突出的社会科学学科优势,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围绕新 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口、生态等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系统咨询,寻求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路与对策。

学科交叉优势。我校的比较优势在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生工,食品、医学等学科,以及与工科、文科、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资源的创新,能够有效扩展农科教育的边界和内涵,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

服务和辐射优势。我校面向全国招收和培养人才,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和各个行业领域,具有点多面广的辐射优势。这一优势使得综合性大学在服务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能力跨校、跨区域开展“三农”问题研究和服务,服务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2、面临的挑战

发展定位的挑战。我校把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对于学科的发展必然是扶优扶强,而我校不是纯粹的农业院校,涉农专业不多,与其它农林院校想比,优势不明显,暂时还不处于优势地位,其发展也需要有个过程,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人才队伍的挑战。研究型大学是我校的发展目标,基于从“教学型”向“科研型”转变,综合性大学对于教师的评职、晋升考核也多以科研成果为主来评价,这样就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吸引到科研上来,教学次之,社会服务更次之。而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直接面向的是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一线,其工作多是以科技推广和培训以及咨询服务为主,愿意直接从事这样工作的教师不多,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农业实践能力不强,也就形成不了一支高水平的推广队伍。

实现路径的挑战。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一方面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有面向基层的稳定的科技服务推广基地。在这两个方面,我校与其他重点农业大学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在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首批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9个是设立在重点农业大学,只有1个是设立在涉农综合性大学。由此可见,涉农综合性大学在重大农业基础和应用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方面,特别是农业重大科技成果供给能力、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能力上,仍有很大的差距。

三、我校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思路与举措

1.转变发展观念,抢抓发展机遇

转变发展观念。我校应从人口与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高等农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增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自觉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的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发生了新变化,“三农”问题不仅面临着技术的难题,也涉及到管理、理论等方面的创新需要,涉农和农业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创新发展方面担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高等农业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在高等学校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有利于整合涉农学科资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协调发挥,也有利于高等院校推动结构转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围绕学科、区域特点,坚持特色发展。特色发展体现在学科专业特色和区域农业特色。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必须结合学科专业优势,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必须着眼于高校所在区域整体资源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特点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服务和促进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建立服务基地。

3.建设人才队伍,打造领军人才。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的源头活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人才队伍包括科研人员队伍和技术推广队伍,我校应大力加强农业科研人员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军人才培养,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农业科研前沿创新团队。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骨干力量,要以面向一线、强化服务为重点,建设一支善于转化应用、推广示范和解决实践难题,骨干力量专职化、兼职人员稳定化的科技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服务推广能力。

4.完善机制保障,推进协同创新。完善流动机制,强化政策导向,积极推进人员分流,使科研为主人员、教学为主人员和服务推广人员各安其类,推进校内农业科技人员与政府、基层之间的交流任职,形成有序竞争流动的良好局面。完善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推广服务相关政策和奖励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从事服务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利益。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现路径,建立稳定的成果转化与推广基地,吸引政府和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参与农科人才培养,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推进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的协同,在从技术推广角度大力加强与农业产业系统协同、互动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系统向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开放,提高农科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推进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建立校内农科实验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互补的实践推广基地体系。推进国内与国际的协同,利用高校资源和国际交流合作优势,积极推动国际农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种植、养殖模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二部分:近期工作

一、搭建组织机构

学校应尽快成立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的人员名单以及新农村研究院相关聘用人员名单(讨论稿)见附件一。与此同时,随着研究院事业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充实和完善研究院下设的各个部门。建议举行一个简短,庄重,简朴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揭牌仪式。

学校应适时成立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指导委员会或者咨询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成员建议包括国家,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和杰出专家学者组成。这样更有利于统筹各种资源,促进研究院的建设。

二、开展调研活动

调研活动分三个层次。第一、调研可以选取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亟需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第二、可以在全省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市,县,乡,比如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各选择一到两个点,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农村,农民,农业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困惑。第三,在江南大学范围内,组织各学院的院长,书记和科研院长开会,传达国家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背景和我校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意义以及给我校带来的巨大的机遇。并让书记,院长回学院传达我们学校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建设内容。让老师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提早做好科研准备。并让各相关专业的老师,针对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申报课题,在学校进行公开答辩。

通过多方调研,就能基本了解我们的技术、理论储备,了解江苏新农村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学校管理部门就能正确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出地推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工作。

三、发动老师开展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研讨。

学校设立专项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启动课题经费,开展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通过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努力成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智库。对推进区域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科学研判,重点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农业产业体系规划、村镇建设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中心。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载体,推动学科交叉,培育新兴学科,加快学科集群的形成。

在老师们进行课题申报的基础上面,学校组织人员选拔具有潜力的课题,进行培育,并进一步推荐到政府部门,争取项目经费,学校并做一定量的配套。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可以主办或承办“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汇聚全校乃至全社会智慧来促进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

四、有序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的成熟度,逐步推进五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站建设。分别是,特色发酵食品产业示范站,特色粮油加工产业示范站,特色畜产加工产业示范站,特色棉纺织品产业示范站,特色水产加工产业示范站。每一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站,均建立以岗位科学家牵头的专家团队,具体负责新农村基地和信息化共享平台的统筹与建设,并依托基地平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在五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推出10个农产品加工和安全示范服务基地建设。

五、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农民培训基地建设

根据需要,打造20个新农村信息化农民培训基地。

六、制定和出台研究院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随着研究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研究制定,修改完善研究院的各项政策,制度。

下载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发展工作总结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七坊村位于**县城东北部,是**县城"北扩、南拓、西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北扩"的重要的地理位置,全村24个村民小组,1601户5492人。全村有七个自然村,面......

    新农村建设就是发展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就是发展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千头万绪,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

    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路(5篇)

    我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年度村官/三支一扶考试复习资料 更多考试资料欢迎详询QQ:907208006 OR exam163 QQ:962468996 Y2012村官/三支一扶考试复习系统电子书.exe系列之农村政策专项 欢迎详询. QQ: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xxx”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路、意见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路、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云南省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实践成效及发展思路[合集五篇]

    云南省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实践成效及发展思路邦骉新农村建设是创建文明村镇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