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实践成效及发展思路[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0:3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实践成效及发展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实践成效及发展思路》。

第一篇:云南省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实践成效及发展思路

云南省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实践成效及发展思路

邦骉

新农村建设是创建文明村镇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对改善农村面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展现人居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自2006年开始实施以来,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要求,按照“农民主体、政府助推、市场领跑”的工作思路,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依托现有基础条件,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农村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支柱产业逐步显现,新型农民和科技能手队伍不断壮大,促进了项目村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

虽然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很多。在这里就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作以下几点探析,提出几点建议及思路。

1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自2006年以来,我县共实施了省、市、县级5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项目。涉及全县7乡2镇36个村委会57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受益农户2925户、12001人。我县新农村建设项目,从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 突出特色,努力改善农村生活居住环境。完成的主要建设内容有:完成村内道路硬化83条,总长50542米;新建文化活动室44幢4761平方米;建活动场18块5134平方米;完成人畜饮水管道27662米,建水池9个;新建公厕41间858平方米;完成垃圾处理池79个1038立方米;建沼气池555口,配置太阳能231套;房屋修缮263间,庭院打造587户;完成绿化面积4687平方米,植树2049株。结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共开展培训168期13703人次,大力发展茶叶、林业、烤烟、蚕桑、咖啡和畜牧等优势产业,积极引导项目村发展培 1

植茶叶、烤烟、蚕桑、咖啡等经济林果3855亩,扶持仔猪养殖375户。通过实施新农村项目建设,项目实施村的生产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

1.1通过项目实施,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群众致富本领得到增强,为推动全县农村经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1.2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群众休闲娱乐空间得到扩展。

1.3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1.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两委、村民小组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以身作则,带头行动,认真履职,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到具体工作当中,安抚情绪,化解矛盾,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

2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少数群众意识有待提高

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部分农户不理解,尤其是贫困家庭、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识较差,成为制约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一些群众对建设新农村项目投资、村容村貌整治和群众投劳投资结合理解不深刻,等、靠、要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2.2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广大农民群众还不太富裕,财政投入不足,农民投入能力有限且项目资金难以整合,资金分散,形不成合力,整体效益不明显,从而影响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

2.3农村主导产业培植滞后,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推进关键是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目前,有些村组尚未有支柱产业或产业单一,生产发展的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增收途径缺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2.4政策性措施没有,有的项目出现只建不管现象

上级对新农村建设只有指导性意见,没有具体操作办法,有关具体政策措施尚未配套出

台,建管结合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5建设规划滞后,村庄管理跟不上

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滞后,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2.6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多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对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安于形状,满足于吃饱、穿暖,依靠政府扶持救助的思想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村中剩下的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身体条件差,劳动力有限,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问题。

3对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3.1明确职能,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强化县、乡、村三级领导的组织建设,并建立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3.2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

进一步协调好财政、农业、扶贫等部门,最大限度地将各部门的资金、项目、技术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使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巩固一个,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3.3做好新农村建设及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项目村实际,因地制宜,因村举措,做好新农村建设及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比较优势,从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培育1-2个能使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

3.4加大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

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入手,对农民进行全方位、多渠道教育和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绿证”等新型农民培训,依托县、乡、村三级培训阵地,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畜牧养殖等专题培训。

3.5切实加强村级民主管理

认真贯彻《村民自治条例》,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制度,抓好民主决策,实行村民“一事一议”制度;积极推行阳光行政,落实好群众的决策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6完善各种强农惠农政策

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受惠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加大大病救助力度,切实减轻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健全农村低保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探索建立新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保障一体化。

4宁洱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

4.1新农村建设要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当前,我县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一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实施建设,办好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要。

4.2建设新农村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直接受益者。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和组织农民群众通过投资、投劳、投料等方式,建设自己的美化家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参与新农村建设。

4.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二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提供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三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4.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二是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要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4.5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

我县村庄建设大多杂乱无章,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据调查(6·3地震中统规统建点除外),我县农户住宅约30%是普通砖瓦房,70%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村庄卫生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千万不能忽视农村的环境问题。

4.6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4.7我县新农村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设新农村要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分类指导。二是建设新农村要着力发展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着力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做到宜茶则茶、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建设新农村要选好带头人。要把那些思想作风正派、敢想敢干的当地致富能手调整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去,让村民做事有榜样,说话有分量。

第二篇:云南省宁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云南省宁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罗宗寿

为全面掌握五年来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总结经验,找出差距,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当前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十二五”期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对策建议。政研室(农办)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如下报告,供领导参考。

一、宁洱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主要做法

1、机构健全,职责明确。成立了县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实施乡(镇)成立规划小组,村上成立项目执行组,具体负责宣传发动和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村民小组成立项目实施小组,具体抓落实。在明确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整合社会力量,发挥部门优势,建立了领导联系、部门帮扶、干部蹲点、单位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农户“四位一体”工作机制。

2、制定规划,强化措施。宁洱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十分重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20》。规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天然地势,不占耕地、不砍树木,尽量体现地方特点、时代特征以及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配套发展,使规划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前瞻性;既有利于群众生产、生活,又利于未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产业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培植同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强化部门和企业以及群众的协作和配合,突出工作重点,县财政每年都配套新农村试点村和省级重点建设村建设专项工作经费,为新农村 建设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3、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创新“四个机制”:一是创新上下联动机制。建立了县级班子领导联系机制、县直单位连接机制、企业帮扶机制、干部联系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的联动机制,彻底消除群众的“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营造了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创新试点选点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原则要求,宁洱县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选点工作引入竞争机制,禁止政府定点行为,严格选点工作程序:由村主动申报,当地政府严格把关,县新农办审核,报经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讨论择优定点来完成。三是创新资金管理长效机制。为确保项目资金安全投放和使用,县委农办和县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严格省级重点建设村项目资金管理的通知》,严格要求按照规定用途使用项目资金,坚持执行“三不准”(不准截留资金用于办公经费开支、不准挪用资金用于其它用途、不准套用资金搞重复建设)、“三公开”(资金使用情况要向当地群众公开、项目建设投资规模要向群众公开、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要向群众公开)、“ 三取消”(乡镇在资金管理上出问题,取消该乡镇下一年的新农村建设指标、村级出问题该村三年内取消新农村建设的建设指标、村民小组出问题,五年内取消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四是创新民主管理机制。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中广大群众智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群众自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同时还组建了新农村建设党员议事、村民理事等民主管理机制。

4、法制健全,制度完善。通过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干部群众的培训教育,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 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在指导全县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乡镇财政所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8766.73万元。其中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投入4763.23万元,发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补助资金2015.5万元;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资金1012万元;实施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1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57个(省级试点13个、市级试点24个、县级试点20个),投入资金976万元,建成了那柯里、小河、横寨等一批具有典型带动示范作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呈现“四新”:

1、村容村貌有新变化。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生活环境逐步美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着重完善进村道路和小组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组内绿化和净化、篮球场、文化室、卫生室、体育活动场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2006年以来,全县新农村项目建设点完成道路硬化59条,总长60902米;完成人畜饮水管道27662米,建水池9个;完成垃圾处理池76个1058立方米;新建公厕38间673平方米;建沼气池555口,配置太阳能173户;新建文化活动室49幢5102平方米;完成绿化面积4083平方米,植树2134棵;建活动场18块5269平方米;房屋修缮503间,庭院改造9204平方米;完成墙体风彩画360平方米,墙体宣传标语20条。建设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人居生产生活环境逐步优化,农村功能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2、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宁洱县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培植市场主体、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2006年以来,发展茶叶47556亩,完成茶园改造25000亩,扶持烤烟种植示范户420亩,扶持养猪户253户。通过示范引导,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9.53亿元,比2006年的6.22亿元增53.2%;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3362元,比2006年的1998元增68.3%。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实现农业总产值9.4亿元,比2006年的6.3亿元增49.2%。

3、村风民风有新气象。通过新农村政策的宣传和新型农民的培训,引导农民移风易俗。2006年以来,对820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转移培训,村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明显提高,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农村娱乐健身的多了、参加赌博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现在多数试点村都已建有自己的活动场所或文化大院,文体活动形式多样。

4、和谐农村有新局面。新农村各级组织民主理事、积极运作,广泛参与,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村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村务公开小组,村民的参与权、决策权、知情权、管理权得到全面保证,呈现出全县干群关系良好、农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虽然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县级管理机构散、乱。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新农办具体实施;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具体由县委农办来组织实施,而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由县扶贫办来 组织,“一事一议”办则在县财政局,项目不归口,下达指标个数不统一,难于组织协调,没有形成全县一盘棋的工作局面。二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整合难。当前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是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地方政府整合的涉农资金,帮扶单位的支持,受益村群众采取“以劳折资”或“一事一议”筹集,社会各界捐赠等。表面上看,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多,实质上其资金总量不足、投入较为分散,资金来源渠道多,实施管理部门多,资金整合难,形不成合力。三是新农村建设规划比较滞后。由于乡村建设规划人才短缺,指导不到位,各乡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仍不够完善。旧村庄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房屋布局零乱,人畜混居,露天厕所、废弃水坑(塘)仍然较普遍,农户排水(污)沟独立不联通,有的家户直接把污水排到路上,柴禾乱堆乱放,村庄“差、乱、脏、臭”现象较严重,村庄整治工作难度大,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思想认识还有偏差。少数建设村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够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尤其是在筹资建设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五是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受资金、政策环境、基础条件等的制约,经济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建设村比经济条件差、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的村进展快。六是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在产业发展上,少数建设村热衷于产业基地建设,放松了对基地的后期管护和相应配套的市场主体培育,导致依靠产业增收成效不明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通村组水泥路、沼气池、水利设施等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后期管护上,缺乏有效的责任机制和管理机制,影响了各类设施的效益发挥和使用寿命。七是产业支撑功能脆弱。宁洱县地处山区,耕地资源有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受到局限,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特色畜禽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功能仍脆弱。

三、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机构。建议理顺县委农办在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关系,充分发挥县委农办的职能作用,对新农村建设做到“一个口子对下”。在财政资金安排上,设新农村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所有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及资金,一律由县委农办统一协调安排,统一归口管理,对项目的定点审核把关,统一调配,考核验收。定期不定期地对项目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督查,组织协调好新农村建设各成员单位。建议由县统计局做好新农村建设进度统计工作,会同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科学设定关键量化统计指标。各成员单位每月向各自牵头单位报送工作推进情况,牵头单位汇总并经县统计局审核后报县委农办。

(二)整合涉农资金,发挥聚合效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管理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的原则,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将扶贫、发改委(局)、水利、农业、土地、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教育等各类支农专项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向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集中,向重点村集中,发挥资金的聚合效用。

(三)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地做好村庄规划。一是规划体现全面完整。村庄规划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加强,完善村规民约与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同步推进,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与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力求规划科学、全面系统。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发展,围绕主导产业聚集人口,合理安排农村民居、水、电、路、文体活动广场、文化科技活动室、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及教育、卫生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布局空间。二是规划体现文化特色。从宁洱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出代表村庄个性特点的规划建设理念,突出造型特色。民居建设规划要充分融入社会历史文化、民 族文化和宁洱茶文化,把全县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化都作为民居建筑的文化元素。尽可能制定出全县世居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规划,并根据经济能力分为温饱、经济、小康、富裕几种类型。三是规划体现地域特色。村庄规划不宜强调一个标准、实行一种模式、要求一个建设速度,不能搞一刀切。按照生态适应性和视觉效果性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村一特”。充分利用农村空间宽裕、生态良好的优势,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与抗震、防火、通行、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依山傍水,随形就势,错落有致,筑好骨架,留足空间,做到今后扩建少拆迁、发展建设有余地。四是规划体现民族特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文化支撑的村寨是没有生命力的。规划的编制,要认真调查和了解每个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民族习惯,深度挖掘,认真提炼,设计出民族特点鲜明、民族风情浓郁、少数民族群众易于接受的民居建筑风格。五是规划体现绿色生态。村庄规划建设要结合山区特点,体现山区特色,因村择势,因山就势,因坡取势,努力建设“村在森林中,房在树丛中,人在花园中”的优美环境。六是规划体现民主法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企盼什么、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什么,农民最有发言权。无论在规划,还是在建设中,都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选择,不能搞主观武断、强迫命令。要依法治规。村庄规划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后,就要严格执行、一抓到底,确需变更的,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严格按程序操作。

(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抓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产业和生态农业,突出抓好畜禽、烤烟、咖啡、茶叶等产业的区域布局,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继续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基地建设上,既要培育规模种养大户,更要采取“部门推荐、农户领办、金融支持、跟踪服 务”的办法,着力抓好一家一户的产业调整,解决一家一户的增收难题。涉农职能部门要吃透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走势,筛选一批突出地方特色、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向农户推荐,同时,认真做好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制定实施标准化生产规程、加强商标注册和绿色认证等跟踪服务工作。对于农户起步资金筹措难的问题,可探索农户联保、村集体信用担保等办法,由金融单位以发放小额贷款的方式加以解决。在龙头企业建设上,以现有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做好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等工作。

(五)实行分类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最根本、最迫切的是要通过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力量源泉。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要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以及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加强新农村建设试点农民培训工作,每个试点要培养从事主导产业的专业农民,并重点培养农村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或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

(六)搞好公共服务,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解决“饮水难”、“灌溉难”问题为重点,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和农村人蓄饮水工程建设,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防洪抗旱能力提供水利保障。在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各种有效办法筹集配套资金,加快实施村组通道路改造工程。实施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 医疗设施的更新改造和就医环境的不断改善,建成以县城重点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村卫生站为基础的三级卫生防治网络。加强乡(镇)级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硬件建设,使其成为群众业余时间学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建立健全农民的养老、生育、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扩面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要进一步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因病返贫”问题。继续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确保奖励金按时足额发放。

(七)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继续加强农村水利、道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发展,着力优化农村基础环境,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持续地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组织开展歌舞、球类、棋类等健康向上的农民需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赌博、迷信和计划外生育等行为。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对当地民间艺术(如跳笙、对山歌等)进行挖掘和保护,结合实际引导和持扶新农村建设试点通过成立民间文艺队伍发展民间文艺骨干,以老百姓自己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及自创节目、自制道具、自编自导等形式,使真正扎根于本地的民间文艺,既保持民间文艺的原生态特色,为群众熟悉并乐于参与;积极创新,努力赋予传统艺术的新时代内涵。通过以民间文艺为切入点和着力点,让农民积极参与进来,繁荣农村民间文艺,推进新农村建设。

(八)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实现管理民主。加强基层组织建 设。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建设好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要采取资源开发、异地置业、驻点单位帮扶等方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逐步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重大事项坚持“一事一议”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管的机制。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全面推行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妥善处理农村社会各种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组织,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构建和谐农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和村容村貌管理办法,教育群众消除重建轻管的思想,积极探索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户用沼气服务和环卫管理等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配备专职人员和经费做好绿化管理、村道清洁和垃圾清理等工作,加强引导农民群众改变脏、乱、差现象。

(九)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保障功能。要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居)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充分发挥新农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主体有明确认识。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 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水工程,推广农村改厕、改水,继续抓好镇村规范化卫生所、文化站、敬老院建设。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宁洱县委政策研究室 邮政编码:665100 联系电话:0879-3316312 电子信箱;luozongshou@126.com QQ:175397848 11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

碾伯镇李家村2012年

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

2011年11月28日

2012年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按照“生产发展、增加收入、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提高农村生产条件、村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准确把握、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扎实推进”为手段,抓住影响农村发展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整合本村资源,统筹村庄规划,推进商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我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一、奋斗目标

按照“整体抓发展,重点抓‘联片’,面上聚会抓推进”的工作思路,继续完善和提升我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由于我村的耕地几乎被占完,全村村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鉴于这种现状,村干部牵头,申请在我村进行“招商引资”的项目建设,党员干部带头,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使我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二、工作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建设任务重,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按照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2012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积蓄财力和物力

一是加大农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号召村民彻底改变思想观念,积极投入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行列;

二是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

三是动员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出外打工,使他们懂得只有付出劳动,才有经济收入,才能增加家庭收入;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加强综合整治,优化农村新环境

我村在综合整治农村村容村貌的工作中,重点从五个层面入手,抓好此项工作落实,确保实现“村容整洁”目标。

一要抓整治:深入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每月对村上的主路进行一次彻底清扫;

二要抓建设:确保环卫基础设施配备到位,现在,我村各家各户的垃圾一出门就扔到不是路面就是水沟,水沟、水洞被赃物堵塞,导致满大路都是水,因此,村上有必要设几个垃圾点,放几个垃圾箱,以便排除有些隐患;

三要抓提高: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真正让新农村绿起来、美起来、干净起来;

四要抓管理:保证管理工作持续开展;

五要抓教育: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村民在思想上形成 “村庄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3、加强培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激发和调动农民的智慧和

力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为此,充分发我村的地区优势,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工作来抓。

4、树立农村新风尚,努力促进农村和谐

良好的社会风气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援和动力源泉。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坚持发扬民族传统美德与弘扬社会新风相结合,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促进农村文明新风迅速形成。

5、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抓工作落实关键在于责任落实。齐抓共管,整体有序地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均衡开展。

第四篇:北京市社会建设的工作成效及发展思路

北京市社会建设的工作成效及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11-08-15 14:4

4提要:北京市 “十一五”时期社会建设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体系创新、实践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二五”时期的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北京社会建设将适应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形势的新需求,顺应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的新期待,以激发社会活力为着力点,以动员社会参与为基础,以构建社会和谐为目标,加快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创新,做好社会服务和管理工作。

宋贵伦 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

今天,给大家谈一下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的情况,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理论思考,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全市社会建设最近几年的工作成效,第三个问题是下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工作思路。

一、加强社会建设的学习体会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工作,特别是从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把社会建设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党中央提出要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强社会建设从构建四位一体的角度做出了部署,提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党的报告中专题研究和部署社会建设工作,是以十七大为主要标志。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又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断。

今年2月19日,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的领导干部研讨班,用五天时间专题研讨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提出了要一个“紧紧围绕”,就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二是提出三个“最大限度”,就是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三是提出完善四句话的社会管理格局,就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四是要求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的法律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的体制建设,加强能力建设;五是明确了八项重点任务:第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第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把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放到了很突出的位置。第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流动人口的问题是城市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当作社会管理一个很突出的任务摆在重要位置。第四

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主要是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体系。第五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包括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这是事关民生的重大的问题。第六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第七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第八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引用上述内容是想说明,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建设提出了六项任务,其中有五项是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有一项是社会管理的问题。在最近的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是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八项任务。这两次讲话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的两大重要问题的关心:一是把民生作为重点,二是把管理创新作为重要工作。党中央特别强调要在服务的过程中加强管理,把解决民生问题、维护老百姓权益当作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有六点体会:

第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强调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属性,把构建和谐的问题当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第二,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提出要从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这三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对社会建设地位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过去,我们长期以来是重视社会建设的,但是过去讲社会建设,基本是停留在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这个层面上。十七大以来,把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新格局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到了很高的位置。

第四,对社会建设任务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十七大提出了六项任务,五大民生问题:优先发展教育、适时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上完善社会管理。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了八项社会管理的任务。最近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对于社会建设分两篇、十二章,做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第一篇是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是把民生问题和社会服务问题摆在了最前面,一共安排了七章。第一章是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第二章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章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四章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章是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六章是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七章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原来的五大民生问题,加上一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又特别加了一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社会管理和服务,说到底是人的管理和服务。把人口的管理,特别是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当作社会服务的一个重大任务提了出来。关于社会管理,安排了五章。第一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这是一个抓总的。下面有四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把社区建设、基础建设当作一个很

重要的任务,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权益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从而我们可以看到,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强调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关于社会建设更加注重关注民生,更加注重完善社会管理,更加注重激发社会活力,更加注重构建社会和谐,更加注重人的服务和管理。北京市委社工委、社会办成立的时候,我们提了个宗旨,叫“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服务社会。”现在看到这四句话的宗旨跟中央的要求还是符合的。

目前,对于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形成完全的共识,简单说是包括服务和管理两个方面。学了中央的一些论述之后,我把它归纳了五个方面:第一,完善社会服务;第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激发社会活力;第四,动员社会参与;第五,构建社会和谐。特别是最近党中央提出,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构建和谐,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我认为激发社会活力的问题和构建社会和谐的问题,应当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出来。从北京来说,我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动员公众广泛参与,有很好的经验,也应当是我们加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按照四句话的管理格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前两句话“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过去做的是不错的,但是如何动员社会协同,如何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社会建设还面临着很艰巨的任务,还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这就是四位一体构架格局中社会建设的基本任务。至于说把社会搞的很大,除了自然之外,或者说除了经济之外都是社会,现在从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格局当中,我认为从小概念上研究社会建设工作可能更实在,更有效果。

第五,对社会建设方法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过去社会和谐主要靠舆论的引导,主要靠政法的工作,主要靠行政的手段。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特别强调要创新体制和机制,特别强调要完善政策和体系,特别强调要提高能力,提了三项任务,要注重社会的协同和公众的参与,对社会建设的方法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和机制层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六,对社会建设目标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把“和为贵”的传统理念变成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社会制度,把一般原则发展成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提出“社会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就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的利益。对于社会建设的目标,不是权宜之计,维护一时的安定和团结,而是从长远说,要进行制度设计,要形成一个制度,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方面。

第五篇:新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思考

邢市村新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思考

摘 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而发展特色农业又是区域经济优势选择的结果。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程度的提高,使农业由相对独立的家庭小生产逐步演变成关联性很强的社会化大生产。本文以邢市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种和养产业 规模化

一、邢市村发展特色产业中的障碍及成因

邢市村位于澧水流域南部,辖区15个村民小组,现有总户数508户,总人口2015人,幅员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总面积4200亩,其中水田1500亩,旱地2700亩。湖区面积400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1100元,全村幅圆面积大,村民居住集中,2011年前该村的种植以传统种粮食为主,主要是:水稻、小麦、棉花为主。该村田多地多湖区多。农民种植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又没有好的价格保障,导致人口大量外流,土地湖区荒芜严重,传统农业难以为继。经过2010年和2011年,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该村作为澧南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和产业基础逐步成形,虽然邢市村的产业已具雏形,但产业发展仍任重道远、障碍重重。其具体表现为:

1、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土地流转不畅。村民习惯于家庭承包经营和传统稻麦种植的影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认识不足,一方面不大愿意参与经济作物的种植,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村民不愿意把自己的承包地转包给大户经营。在他们的心里,不种粮食作物就会失去温饱、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依靠。

2、主导产业扩大效应弱。就全村来看,当前200亩的葡萄和草莓种植示范片最具规模和最具影响力,但是没有发挥葡萄和草莓种植的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形成应有的产业发展氛围。全村200亩的葡萄和草莓种植面积,零星分布在10个组,且大多数是村干部及极少数农户发展起来的。虽然今年种植实现了专业村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都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3、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澧南邢市村的在家人口共982人,其中0-18岁有270人,18-60岁有492人,60岁以上有220人。0-18岁的不是要人照顾,就是在校读书。60岁以上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体弱多病,多无劳动力。18-60岁的人口中主要成员是45-60岁的,他们是最正式的劳动力,但是这部人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虽然在家,但是却不在家务农,他们多在县城打零工,主要是从事建筑,早出晚归。50岁以上的老人担当起了生产的重任。而这部分从事生产的人员中,几乎都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他们对传统种植倒是能轻车熟路,可是对农业产业化和特色产业的建立可就两眼一抹黑,无法有效满足产业所需劳动力。

4、资金短缺。资金上的短缺制约邢市村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扶持力度不够。尽管今年来,政府对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投入不足仍然影响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资金紧缺,该村没有一条硬化的支路及人行便道,在收挖季节需要大量的人工运输到主干道上,从而大大的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产业发展零星繁杂,该强的没有实实在在加强。同时,农民自身虽有积极性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但同样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乡村发展产业障碍的原因分析

1、群众思想发动不够导致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不高。虽然镇、村都对产业发展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做了很多的宣传,但是对为什么要发展这一产业、怎样发展该产业、怎样市场化运作,群众仍然是不太明了。群众是最现实的经济学家,他们必须明白清楚的看见做这件事的实效,知晓该产业的来龙去脉,他们才愿意投赞成票。就如该村的紫苑种植,开始无人问津,直到村主任带头种植、请来专业人员来现身说法和组织部分群众实地考察,才逐步壮大了种植队伍。

2、经济来源单一导致农民不敢转让土地。一直以来,农民的生活就靠着自己的一点土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养活自己,繁衍后代,土地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他们的命根。直到80年代,人员开始外流打工,他们的经济来源才多了打工收入。可是随着大量人员的外流和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往家里寄钱越来越少,从事生产的农民经济来源渠道又逐渐封闭起来。他们开始怀疑打工族挣钱的可持续性,他们相信有一天,还是要靠土地来养活自己,因而不敢贸然丢掉自己的那几分地。

3、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差及传统种植效益低导致人员大量外流。种点粮食、棉花卖不出好价钱,等有钱买洗衣机,却没有自来水无法用。种植就以种水稻为例,假设没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亩田除去种子、农药、化肥等开支,人力和耕牛的劳动力不算钱,仅能获取八百余元的收入,要是按当前稻谷用收割机请人收割一亩按200元计算,将劳动再算成本,农民种水稻就完全没钱赚,就相当于所有的劳动投入只换来一口饭吃。而邢市村种植的作物主要就是水稻、小麦和棉花。由此导致很都年轻人都愿意到外地打工,哪怕在外只有每月一千元的工资。再加上通过升学等手段出去的年轻人更不愿意再踏上农业的道路,进一步恶化了村的人力资源形势。

4、商业运作不熟悉导致发展思路不清晰。首先,邢市村目前的产业完全是靠澧南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发展,没有自己的专业户,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专业户在产业规划中,只留意到当期的投入,忽视产业链条的培养。后期产品的加工、销售、品牌营销等后续产业发展未见显著成效,更没有注意到突出品牌重点,发挥品牌效应。邢市村一方面没有注意培育农村产业经纪人队伍来促进农产品流通;另一方面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各类农产品市场提供信息。

5、发展思路不清晰导致资源优势不明确。该村的哪些资源该发挥作用、哪些资源还没有被利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邢市村湖区水利资源丰富,四千多亩的湖区面积非常适合家禽、鱼类养殖。而该村的发展仅仅停留在对现有的耕地上,忽略了湖区的经济价值开发。

6、农村政策不够灵活减弱助推力。农民投身产业在资金投入本上一直是个大问题,一般都迫切需要财政和金融上的支持。可是财政仅停留在对政府大力推动产业的扶持上给予支持,其他的种养带头人则全靠自己奋斗。另外,小额贷款限额的政策限制种养大户扩大规模。即使是申请贷款的大户只能用城镇产权抵押,且只能申请固定限额的贷款资金;政策的不灵活一方面不能有效刺激村民的种养激情,另一方面制约产业的迅速成长壮大。

三、邢市村发展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一)发展思路

邢市产业发展应立足市场需求按照“分土地类别的一组一品”的思路,在政府的主导下,协调区域产业、统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金融资源等资源,农田水利、特别是交通等基础设施,通过流转土地,直接以“公司+大户+农户”、“大户+农户”或“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自己的合作组织,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优势资源,引导农户遵循生态循环原理,促进种养良性互动,进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在推进工程中注重协调全面产业规划和其它资源的联合开发,并通过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策略来强化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通过规模化、产业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吸引社会资金和其他行业资金流入本村,实现资源的集聚效应,确保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宣传发动。发展村级特色产业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村组干部要创新工作方法,把工作重心下沉到农户,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工作抓手,基层政府要加强对发展村级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明确分管部门和工作职责,齐抓共管,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并在组织保障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宣传单、讲座、光碟、书刊等宣传工具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切实加大对特色产业的宣传,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群众氛围。积极组织开展先进经验和致富典型的宣传活动,激发广大农民学先进、学典型的热情,增强广大农民自主创业,推动产业深入发展。

2、制定发展规划、建立激励机制。农民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无法把握各方面的信息来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政府有义务在认真研究本地资源、区位和布局特点,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规律,找准产业和产品发展的切入点的基础上,帮助农民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的实施重点和发展目标,加强宏观指导。产业的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村级特色产业的发展要重抓示范点、示范户,通过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来不断扩大产业业的推进实时跟踪,并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在规划实施期内,每年制定奖助标准,对实施规划的情况进行追踪,对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激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3、培育产业农民,建立合作组织。农民是特色产业发展的主体。村级产业发展,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认识自我,认识本村资源优势,认识本村发展潜能,努力开发具有本村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科技进村入户、阳光工程等为平台,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培训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或降低市场风险。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产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

4、注重市场信息,加快科技创新。农村信息服务终端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能让农民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政府要为农业的转型提供信息引导。同时在产业成长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先进农技的推广,由农技推广单位、龙头企业、示范村、农村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单独或合作实施,积极引进推广农作物和畜禽新优良种,学习先进生产工艺和包装新技术。再就是要聘请产业专家组,聘请农业院校或市县农业专家担任技术总监或“顾问”,定期到村调研,提供技术指导,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障碍和实际问题。

5、注重财政引导,加强信贷支持。产业调整初期,需要财政有倾向性的引导来带动,对于合乎村情的产业,在示范阶段应该由财政给予一定的帮扶来促进其发展。同时,要多渠道保证金融资源的供给,灵活财政和信贷政策,积极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通过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提高产业资金投入总量,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通过财政和信贷,优化引资引智环境,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6、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充分认识本村的自然资源,结合现有的产业基础,选择合适产业发展。邢市村丰富的水利资源、土地资源加上当前最具特色和规模的葡萄和草莓种植园,可以结合实际条件大力发展湖区水利产业及农家乐生态旅游业。同时可以开发土地和林湖区水面的利用价值,发展特色种植和水中养殖,不断提升特色产品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水平,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有机结合,带动乡村生态旅游业,促进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

下载云南省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实践成效及发展思路[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实践成效及发展思路[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1年发展思路

    一、新农村建设完成情况 1、加强宣传方针政策,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建设氛围。我县电视台开设新农村建设专......

    临泽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范文大全

    临泽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做法和体会临泽县自2006年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以来,精心安排部署,全面落实《临泽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2006-2008年)》各项工作任务,新......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郎溪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从2006年开始启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

    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1年发展思路(精)

    201X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X年发展思路 我县新农村建设严格按照“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以中央、省、市有关精神为指针,以农村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水、路、电、能建设为重......

    新农村建设思路汇总(共5则)

    宗祠pfpy的呼唤 郭东城 *** 河南温县 田氏族谱序 礼有睦族敦本之说。知睦族必基于敦本也。吾姓相传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弟兄三人,一迁温、一迁汜、一迁嵩、俱以成字相......

    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思路及近期主要工作

    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思路及近期主要工作第一部分:建设思路一、建设目标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要力争成为江苏省研究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重大战略问题的主力......

    建设新农村实践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作为一位知识青年的至关重要的人生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

    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梁俊生 摘要:“走基层 看变化 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各项重大部署,深刻领会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