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思路及近期主要工作

时间:2019-05-13 10:3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思路及近期主要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思路及近期主要工作》。

第一篇: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思路及近期主要工作

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思路及近期主要工作

第一部分:建设思路

一、建设目标

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要力争成为江苏省研究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重大战略问题的主力军;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辐射中心之一;成为江苏省各级政府制定三农政策的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成为江苏省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之一;成为江苏高校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的先行区;成为江苏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绩效分类考核改革的试验区。

二、优势和挑战

我校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核心是需求导向,即面向新农村建设的综合需求和区域发展的创新需求;根本是高校科技推广和服务能力提升;重点是科技推广队伍和服务基地建设,难点在于服务保障机制的创新。这就要求我校在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时,首先要着重分析自身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优势

我校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建设高校。学校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在ESI最新统计中,学校工程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等4个学科进入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通过IFT国际认证(中国唯一)。系统位置优势。我校的快速发展正受到国家和江苏省,无锡市越来越多的重视。这种在高教系统和区域系统的位置优势,使得我校学科发展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资源,随着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推进,我校服务“三农”的能力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科综合优势。我校作为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能够为新农村发展提供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特别是能够利用突出的社会科学学科优势,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围绕新 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口、生态等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系统咨询,寻求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路与对策。

学科交叉优势。我校的比较优势在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生工,食品、医学等学科,以及与工科、文科、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资源的创新,能够有效扩展农科教育的边界和内涵,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

服务和辐射优势。我校面向全国招收和培养人才,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和各个行业领域,具有点多面广的辐射优势。这一优势使得综合性大学在服务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能力跨校、跨区域开展“三农”问题研究和服务,服务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2、面临的挑战

发展定位的挑战。我校把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对于学科的发展必然是扶优扶强,而我校不是纯粹的农业院校,涉农专业不多,与其它农林院校想比,优势不明显,暂时还不处于优势地位,其发展也需要有个过程,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人才队伍的挑战。研究型大学是我校的发展目标,基于从“教学型”向“科研型”转变,综合性大学对于教师的评职、晋升考核也多以科研成果为主来评价,这样就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吸引到科研上来,教学次之,社会服务更次之。而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直接面向的是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一线,其工作多是以科技推广和培训以及咨询服务为主,愿意直接从事这样工作的教师不多,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农业实践能力不强,也就形成不了一支高水平的推广队伍。

实现路径的挑战。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一方面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有面向基层的稳定的科技服务推广基地。在这两个方面,我校与其他重点农业大学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在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首批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9个是设立在重点农业大学,只有1个是设立在涉农综合性大学。由此可见,涉农综合性大学在重大农业基础和应用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方面,特别是农业重大科技成果供给能力、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能力上,仍有很大的差距。

三、我校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思路与举措

1.转变发展观念,抢抓发展机遇

转变发展观念。我校应从人口与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高等农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增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自觉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的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发生了新变化,“三农”问题不仅面临着技术的难题,也涉及到管理、理论等方面的创新需要,涉农和农业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创新发展方面担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高等农业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在高等学校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有利于整合涉农学科资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协调发挥,也有利于高等院校推动结构转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围绕学科、区域特点,坚持特色发展。特色发展体现在学科专业特色和区域农业特色。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必须结合学科专业优势,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必须着眼于高校所在区域整体资源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特点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服务和促进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建立服务基地。

3.建设人才队伍,打造领军人才。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的源头活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人才队伍包括科研人员队伍和技术推广队伍,我校应大力加强农业科研人员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军人才培养,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农业科研前沿创新团队。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骨干力量,要以面向一线、强化服务为重点,建设一支善于转化应用、推广示范和解决实践难题,骨干力量专职化、兼职人员稳定化的科技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服务推广能力。

4.完善机制保障,推进协同创新。完善流动机制,强化政策导向,积极推进人员分流,使科研为主人员、教学为主人员和服务推广人员各安其类,推进校内农业科技人员与政府、基层之间的交流任职,形成有序竞争流动的良好局面。完善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推广服务相关政策和奖励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从事服务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利益。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现路径,建立稳定的成果转化与推广基地,吸引政府和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参与农科人才培养,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推进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的协同,在从技术推广角度大力加强与农业产业系统协同、互动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系统向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开放,提高农科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推进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建立校内农科实验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互补的实践推广基地体系。推进国内与国际的协同,利用高校资源和国际交流合作优势,积极推动国际农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种植、养殖模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二部分:近期工作

一、搭建组织机构

学校应尽快成立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的人员名单以及新农村研究院相关聘用人员名单(讨论稿)见附件一。与此同时,随着研究院事业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充实和完善研究院下设的各个部门。建议举行一个简短,庄重,简朴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揭牌仪式。

学校应适时成立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指导委员会或者咨询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成员建议包括国家,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和杰出专家学者组成。这样更有利于统筹各种资源,促进研究院的建设。

二、开展调研活动

调研活动分三个层次。第一、调研可以选取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亟需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第二、可以在全省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市,县,乡,比如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各选择一到两个点,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农村,农民,农业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困惑。第三,在江南大学范围内,组织各学院的院长,书记和科研院长开会,传达国家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背景和我校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意义以及给我校带来的巨大的机遇。并让书记,院长回学院传达我们学校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建设内容。让老师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提早做好科研准备。并让各相关专业的老师,针对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申报课题,在学校进行公开答辩。

通过多方调研,就能基本了解我们的技术、理论储备,了解江苏新农村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学校管理部门就能正确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出地推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工作。

三、发动老师开展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研讨。

学校设立专项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启动课题经费,开展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通过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努力成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智库。对推进区域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科学研判,重点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农业产业体系规划、村镇建设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中心。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载体,推动学科交叉,培育新兴学科,加快学科集群的形成。

在老师们进行课题申报的基础上面,学校组织人员选拔具有潜力的课题,进行培育,并进一步推荐到政府部门,争取项目经费,学校并做一定量的配套。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可以主办或承办“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汇聚全校乃至全社会智慧来促进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

四、有序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的成熟度,逐步推进五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站建设。分别是,特色发酵食品产业示范站,特色粮油加工产业示范站,特色畜产加工产业示范站,特色棉纺织品产业示范站,特色水产加工产业示范站。每一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站,均建立以岗位科学家牵头的专家团队,具体负责新农村基地和信息化共享平台的统筹与建设,并依托基地平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在五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推出10个农产品加工和安全示范服务基地建设。

五、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农民培训基地建设

根据需要,打造20个新农村信息化农民培训基地。

六、制定和出台研究院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随着研究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研究制定,修改完善研究院的各项政策,制度。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

碾伯镇李家村2012年

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

2011年11月28日

2012年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按照“生产发展、增加收入、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提高农村生产条件、村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准确把握、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扎实推进”为手段,抓住影响农村发展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整合本村资源,统筹村庄规划,推进商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我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一、奋斗目标

按照“整体抓发展,重点抓‘联片’,面上聚会抓推进”的工作思路,继续完善和提升我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由于我村的耕地几乎被占完,全村村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鉴于这种现状,村干部牵头,申请在我村进行“招商引资”的项目建设,党员干部带头,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使我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二、工作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建设任务重,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按照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2012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积蓄财力和物力

一是加大农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号召村民彻底改变思想观念,积极投入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行列;

二是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

三是动员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出外打工,使他们懂得只有付出劳动,才有经济收入,才能增加家庭收入;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加强综合整治,优化农村新环境

我村在综合整治农村村容村貌的工作中,重点从五个层面入手,抓好此项工作落实,确保实现“村容整洁”目标。

一要抓整治:深入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每月对村上的主路进行一次彻底清扫;

二要抓建设:确保环卫基础设施配备到位,现在,我村各家各户的垃圾一出门就扔到不是路面就是水沟,水沟、水洞被赃物堵塞,导致满大路都是水,因此,村上有必要设几个垃圾点,放几个垃圾箱,以便排除有些隐患;

三要抓提高: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真正让新农村绿起来、美起来、干净起来;

四要抓管理:保证管理工作持续开展;

五要抓教育: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村民在思想上形成 “村庄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3、加强培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激发和调动农民的智慧和

力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为此,充分发我村的地区优势,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工作来抓。

4、树立农村新风尚,努力促进农村和谐

良好的社会风气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援和动力源泉。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坚持发扬民族传统美德与弘扬社会新风相结合,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促进农村文明新风迅速形成。

5、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抓工作落实关键在于责任落实。齐抓共管,整体有序地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均衡开展。

第三篇: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

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科技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开展的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多功能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教育部、科技部决定联合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

一、建设意义

1.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行动。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纲要中分别指出,要鼓励和支持多种模式、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要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高等学校主动服务社会意识,强化科教资源的统筹协调与综合利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提升高等学校服务“三农”能力。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是以区域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机制体制改革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快涉农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组织和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切实解决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发挥高等学校在区域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2.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国现有的专职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仅依靠专职化技术推广队伍,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综合需求。近年来,在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涌现出许多适应市场需求、广受基层欢迎、富有活力的科技服务模式,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农村科技服务的内容与范畴,逐渐形成了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和

多元化科技服务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格局。

高等学校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多年来探索建立了“太行山道路”、“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大篷车”、“湖州模式”、“百名教授兴百村”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式。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大力推进校地、校所、校企、校农间的深度合作,构建以高等学校为依托的“大学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使之成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

3.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高等学校从传统个体化、自发性为主的服务,向系统化、有组织的服务转变;迫切需要从间接式、短期性的服务,向与农村发展相结合、长期性服务转变;迫切需要从单纯依靠涉农高等学校,向多学科集成、多校联合、政产学研用融合的方向发展。

以服务为导向、以改革促发展,通过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一方面加快推动高等学校内部的改革,另一方面推进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社会间的协同创新和服务,促进资源共享,发挥合力优势,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社会服务和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机制,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三、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制定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统

筹部署,协调发展。支持地方政府、高等学校先行开展建设,汇聚相关资源,落实建设条件和配套措施,在充分完善建设方案的基础上提出申请,成熟一批,启动一批。

2.省部联合、校地共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牵头组织申报和建设,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审批。依托高等学校通过与县、市级人民政府共建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分布式服务站等,建立稳定、实质性的合作,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3.综合服务、融合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农业生产、村镇建设、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医疗卫生、政府咨询以及农民培训等综合需求,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整合地方政府、企业、研究院所、农民合作社等多方资源,促进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推动高等学校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发展。

4.机制创新、模式探索。加快高等学校在人事管理、科研组织、社会服务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地方政府、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立适合区域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式。

四、建设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区域新农村建设的综合需求,通过逐步建设一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推动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改革与机制体制创新,建立基于农村基层多种形式的服务基地和跨地区、跨校的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开放、综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成为带动和引领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重点任务

1.建立多种形式的新农村服务基地。(1)综合示范基地。充分利用高等学

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和特色,通过校地、校所、校企、校农间的合作,共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集科研中试示范、成果推广转化、农民技术培训以及学生实习创业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加快成果的孵化与转移,使之成为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辐射中心。(2)特色产业基地。紧密围绕当地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创新校地、校企、校农等合作方式,从共性关键技术出发,切实提升特色产业的产品质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益,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县乡特色产业的发展引擎。(3)分布式服务站。依托村镇建立分布式的服务站,及时掌握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等活动,组织高等学校力量和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为专职推广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为当地农民和生产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务,使之成为连接高等学校与农村发展的桥梁。

2.开展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通过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作出积极贡献,成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智库。对推进区域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科学研判,重点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农业产业体系规划、村镇建设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中心。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载体,推动学科交叉,培育新兴学科,加快学科集群的形成。

3.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提供产业指导、商情分析、科技推广、成果展示、农民培训等综合服务,形成高等学校专家与村镇、企业、农户间的纵向联系。同时,以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基础,实现互联互通,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构建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体系。

4.创新体制机制。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高等学校人事聘用与管理制度、教师考评与激励机制、学生培养与创新创业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间

实质性的长期合作关系,明晰参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各方的定位、责权以及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校地、校企、校所、校农之间协同服务的新模式,加快高等学校办学模式转变。

六、组织管理

1.启动时间。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成熟一批、批准一批,每年的申报时间另行通知。

2.管理形式。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领导小组,由科技部、教育部分管部领导共同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负责政策设计、总体规划、项目立项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科技部农村司、教育部科技司联合组成,负责处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规划制定、经费筹措、项目评审以及检查、验收等日常事务,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科技司。

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由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专家组成,负责对重大政策、规划设计、实施方案等进行咨询,提出咨询意见等。

3.申报评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牵头组织高等学校和其他参与单位共同设计建设方案,在前期充分培育和论证的基础上,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的建设方案进行初审,并组织咨询专家对初审通过的方案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经由领导小组审定批复开展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运行一段时间后由教育部、科技部按照批复建设方案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对于建设成效显著的,国家给予追加奖励;对于执行成果不佳或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要及时予以整改或停止建设。

七、保障措施

1.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和开创性工作,建立相关职能部门、依托高等学校联合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落实相关政策和支持条件,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创造良

好的条件。

2.依托高等学校要本着为新农村建设切实服务的根本原则,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加强联合,开展协同服务。明确负责机构和人员,制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方案、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特别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要有具体举措。

3.教育部、科技部将在政策、经费以及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地方、高等学校作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主体,在整合现有资源重点支持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鼓励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

第四篇: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17年工作总结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共同努力和密切协作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及横向合作项目、综合试验站建设、大学农业推广模式的构建、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全面完成了工作目标。

一、党建工作

新农院党总支按照“抓主线、强特色、重实效”总体思路,党建工作扎实有效。

一是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到位。倡导“及时学”、“送教学”、“实践学”、“培训学”和“网络学”等“五学法”,开展学习实践活动13次。二是“两学一做”、“讲重作”专题教育和“四个专项治理”落实。制定整改“三个清单”;“三个一”活动、“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有效开展。三是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形成 “3+X”、“活动+学习”、“线上+线下”的支部学习教育模式。四是党务政务透明公开。制定了8项制度,通过会议与公示制度党务政务全面公开。五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得到加强。制定了意识形态工作实施办法,规范了网站、微信、课堂、试验站和函授站等思想文化阵地。六是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履行“一岗双责”,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开展廉政专题会议与党课4次;完善了党风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七是创新型党总支建设特色明显。创新型党总支建设获批学校重点项目。有效开展精准扶贫“6个1”活动。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一个党支部对接一个贫困村;为贫困县区组织100余名专家,推广100余项实用技术,培养 “村大”学员超过1000人,开展各类培训超1000人次。八是党群与外宣工作取得新成效。获校运动会优秀组织奖一等奖。发布党建新闻稿件32篇,安徽先锋网转载6篇,学校党建通讯收录3篇。

/ 5

二、技术转移与横向科技合作工作 1.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增幅明显

2017年, 我校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在全省45家国家级、省级技术转移机构综合绩效考核中,跃居全省第2位,仅次于中国科技大学,位次再创新高,获得省科技创新绩效奖励25万元。

全年共计签订新品种、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技术成果转化合同20项,合同金额578.75万元,比上一增长80%以上。获得省级技术转移补贴42万元。

2.横向合作项目持续增长

2017年,我校共签订横向科技合作协议459项,实际到账经费预计达到4700万,办理免税合同45项,涉及金额920.34万元。金寨、临泉、定远、明光、埇桥、庐江、黄山区等七个县市区产学研合作专项经费累计到账总额为1020万元。至此,2017年,我校横向科技合作经费累计达到572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

三、新型大学农业推广模式构建取得重要进展 3.综合试验站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皖中、大别山试验站综合大楼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实验室、教室、会议室的仪器设备全部安装到位,食堂、学生宿舍等生活设施业已完成,并逐步投入使用。皖南、皖北、皖东、皖西北、江淮分水岭的5个综合试验站的3.3万平方米的综合大楼主体工程如期竣工。皖北、皖西北、江淮分水岭试验站的1650亩的试验示范基地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整治,地方政府为此投入2200万元。

各个试验站按照硬件建设与科技服务同步推进,成效显著。在2017年省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绩效考评中,皖中、皖南、皖北、皖东、皖西北、大别山、江淮分水岭等7个综合试验站,分别获得了安徽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绩效奖补资金100万元(合计700万元)。

4.特色产业试验站建设稳步推进

/ 5

2017年,我校与潘集区、颍上县、泗县、井冈山市合作共建的酥瓜产业、农区草牧业、山芋产业等特色产业试验站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到账经费160万元。校领导与专家团队先后4次赴井冈山茶产业试验站开展工作,帮助井冈山市完成了标准化茶园、茶旅融合示范园和茶树种质资源圃先期规划工作。

5.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运行良好

2017年,与地方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政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76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 共计选派首席专家49人,岗位专家146人,吸收地方选派专家320多人,服务新型经营主体860余个,产业联盟的结构不断优化,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推广成效逐步显现。76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累计获得地方政府1280万元的资金支持。

四、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6.定点帮扶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我校对口帮扶的金寨县双河镇大畈村、颍上县红星镇吴寨村,经过全校的共同努力,大畈村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成为金寨县首批出列的重点贫困村;2016年出列的颍上县吴寨村的脱贫成效得到有效巩固。

7.产业扶贫整村推进试点工作成效凸显

2017年,依托大别山试验站,在金寨县双河镇大畈村、古碑镇迎河村与宋河村、吴家店镇东高村与竹根河村计5个重点贫困村开展了产业扶贫整村推进试点工作。试点工作按照“长短结合、以短促长”的思路,在首席专家负责制的产业联盟框架下,分村制订产业扶贫方案,组织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截至2017年12月20日,5个产业扶贫试点村发展特色种养业实现年收入4289.33万元,其中大畈村1800万元,宋河村1095万元,迎河村446万元,东高村576万元,竹根河村372万元。

8.顺利完成脱贫攻坚成效第三方评估工作

/ 5

2017年12月,组农学、林学、经管、人文和马院共1163名师生,到利辛县开展了为期7天调查,圆满完成评估任务。

五、推动中美大学农业推广领域的深入合作 9.发起成立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

2017年经我校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倡议,联合中方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高校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普渡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5所高校,联合成立了“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3月23日,我校牵头在浙江大学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中方10所高校的领导、美方5所高校的领导出席了此次大会。

10.不断深化中美大学农业联盟成员高校双边多边合作 2017年9月,联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了三届“大学农业推广与技术转移国际会议”。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网站上线运行,创始成员高校之间往来日益频繁。

六、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1.“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校县合作模式及“四体融合”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受到广泛认可

2017年,“一站一盟一中心”共建模式和“四体融合”服务模式得到有效推广。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给予我校“一站一盟一中心”校县共建模式和“四体融合”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高度评价,并在全国农林高校“科技三会”、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等重大会议上重点推介。

12.新闻媒体多次报导

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均以长篇通讯的形式报道了学校探索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成效和做法,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七、问题与打算

/ 5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围绕新型大学农业推广模式的制度创新落后于实践,综合试验站运行机制尚未健全,综合试验站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创业孵化四大功能的发挥还未实现,社会服务的显示度还不高,从事社会服务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等。

2.2018年的打算

2018年,我们将围绕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国家战略导向,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学校的五年规划,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推进综合试验站各项功能的发挥,为“四能统一”的全面实现奠定基础;二是进一步探索综合试验站、特色产业试验的运行机制;三是强化横向科技合作的制度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横向合作经费再上新台阶;四是大力推进AAU-CSU农业推广联合研究院的各项工作的展开,为安徽农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2017年1月2日

/ 5

第五篇: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1年发展思路

一、新农村建设完成情况

1、加强宣传方针政策,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建设氛围。我县电视台开设新农村建设专栏,加强方针、政策和建设典型的宣传。

3、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面向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方向,根据市场的导向,强化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制定免费培训农民工实施方案,到目前,技能性培训2600人,引导性培训3.7万人,转出劳务人员5.5万人,劳务收入1.51亿元。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程进展有序。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3103.992万元。其中,投入2462万元建设通乡通村公路42公里,投入资金362.35万元,修建村内白色水泥路面25823延长米。投入资金48万元,修建u型水泥边沟6500延长米;投入资金42.66万元,安装过户入水桥涵1524节。投入资金99.542万元, 铺修村内沙石道路84460延长米,铺垫达到标准砂石路面;投入资金6000元,修建厕所一座。投资6.8万元,修建院墙240米,投入资金10.6万元,铺设人行道砖3150平方米;投入资金3.5万元,修建井房围墙;投入50.4万元,用于自来水改造工程;投入0.54万元,建设浴池煤仓一处。投入5万元,修水渠400米;投入4万元,焊接铁垃圾箱40个;投入8万元,打自来水1口。

乡镇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2年农技推广工作总结乡镇水利站年终工作总结2012年扶贫工作总结2012年“三支一扶”工作总结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促农业事业大发展2012年新农村建设个人工作总结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总结到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8、发展农村新能源,加快沼气池建设进度。加大了对沼气池建设的宣传,发放张贴画120份,使用手册850套,永久性标语13处。投入资金30万元购进沼气灶、净化器 9、实施社会帮建,全社会共同建设新农村。我县现有省级帮建单位2家,市级帮建单位9家,县级帮建单位86----家。帮扶单位共帮扶资金46.27万元,其中,省级帮建单位帮扶资金27万元,市级帮建单位帮扶资金8.45万元,县级帮建单位帮扶资金10.82万元。省地税局帮扶省级试点村福利镇长征村,投入20万元,建设玉米烘干加工厂和生产高分子秸杆环保装潢板项目。双矿集团帮扶省级试点村兴安乡庆生村,投入资金5万元,抗旱打井50眼,投入2万元,为村里安装4盏路灯。市移动公司帮扶省级试点村永安乡兴源村,投入1.7万元用于抗旱打井。建设银行双鸭山支行帮扶省级试点村某某镇同意村,帮助5户贫困户,每户500元,共计2500元。市信用联社帮扶市级试点村兴安乡永乐村6.5万元。县湿地局帮扶省级试点村腰屯乡常胜村1万元,县工商联帮某某镇扶红光村1万元,县统战部帮扶福利镇东发村30节涵管(折合7xx元),升平煤矿帮扶永安乡幸福村煤矿石500立方米(折合xx元),县建设局帮扶腰屯村1000元,分给10户贫困户,每户100元,县审计局帮扶升昌镇丰林村6000元,县技术监督局帮扶丰乐镇东风村700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工作采取单位、部门、乡镇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抓具体工作,领导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深入村屯实地考察,与村领导和村民共同商讨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做法。新农村建设成员单位、乡镇也建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帮建单位也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帮建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负总责,安排人员具体抓帮建工作,组织专人驻村入户进行指导。

(二)广泛宣传发动。利用电视台开展新农村建设专栏,每周两期。县 委、县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发动全县上下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放宣传单,大力宣传新农建设的工作内容、重大意义、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派选副科级后备干部深入各乡镇,帮助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各乡镇设立一名宣传员,及时报道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新动态。

(三)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筹、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县政府今年整合各类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向试点村倾斜,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资金,建立筹资机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整合政策项目资金,拓宽投资建设资料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建立民主管理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使农民自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试点村建设方案经过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村民出资出劳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各村相继建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具体负责各工程项目申报、实施和监督管理,逐步形成农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

<1> <2>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乡镇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2年农技推广工作总结乡镇水利站年终工作总结2012年扶贫工作总结2012年“三支一扶”工作总结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促农业事业大发展2012年新农村建设个人工作总结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总结到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下载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思路及近期主要工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思路及近期主要工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南乡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江南乡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汇报江南乡境内山多地少,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属于典型的大石山区,经济发展滞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举步维艰,江南乡党委、政府一直致力于探索适......

    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

    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 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是山东省建设厅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建设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工作,是服务于政府主管......

    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开展 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技〔20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教育厅(委、局),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科......

    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开展 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技〔20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教育厅(委、局),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科......

    崆山门窗厂近期工作及发展思路汇报

    崆山门窗厂近期工作及发展思路汇报 我自9月22日进入门窗厂工作以来,主要对门窗厂各部门日常运作、车间、设备及施工现场进行了接触及了解,目前对门窗厂内部管控及门窗市场有了......

    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1年发展思路(精)

    201X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X年发展思路 我县新农村建设严格按照“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以中央、省、市有关精神为指针,以农村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水、路、电、能建设为重......

    梧桐村新农村建设近期工作情况汇报材料(20101220)

    安丰镇梧桐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总结安丰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的总体要求,就梧桐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主要做了先期的宣传、规划、户型楼层选择和施工前的......

    2011年江南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我们**镇地处长**岸,全镇总面积116.3平方公里,3.2万人,有耕地面积7.5万亩,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个渔场,178个村民小组。2009年我们被纳入**市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