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
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
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是山东省建设厅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建设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工作,是服务于政府主管部门宏观决策的综合性、高层次、战略性发展研究机构。主要业务范围:
1.城市化研究所:主要从事建设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城乡统筹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国内外城市化发展动态研究;城乡建设领域专题发展研究等。
2.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研究所:山东省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设在该所,主要从事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研究;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政策法规研究;新型墙材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与推广;建筑节能监督检测与节能建筑评定;能源监管与能效测评;新型墙材建筑节能技术咨询与培训等。
3.住宅产业化中心:主要从事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住宅性能、部品认定评价;住宅产业化基地与示范项目评审;住宅建设成套技术体系研究推广;住宅产业化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等。
4.建设科技中心:主要从事建设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新技术新产品认证评审;技术资料翻译与国际交流;建设行业科技协作与交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建设工程咨询与工程监理;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咨询评估等。
第二篇: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简介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简介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行政隶属于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主要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科研院所,为政府、社会和广大企业服务,为山东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标准化重大决策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是省内唯一专业从事标准化研究与服务的省级社会公益类科研单位。下设3个技术研究中心、3个技术服务中心、2个实验室,另有2个挂靠学协会、4个投资控股公司,资产总额1.2亿元。现建有全省最大的标准馆,先后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个省级质检中心。在职人员129名,平均年龄35.3岁,是“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主要从事标准化技术研究与咨询服务、编码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物联网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工作,现已在物联网、三网融合、海洋生物等战略新兴产业标准化研究与咨询以及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居于行业领先地位。近年来,主要完成包括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863”项目、国家发改委物联网专项等重大项目在内的科技项目83项,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74项,先后获得总局科技兴检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49项次,取得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27项,牵头建成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标委会9个。
第三篇: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贵院所发传真已收到,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的规定特提出申请检验尿素合成塔一台。
容器名称: ∮1200尿素合成塔。
使用证号:容3HR鲁HJ0010.设备代码:***090010.本台设备上次检验曰期为2007年6月24曰,根据贵院传真此次检验项目多,时间长。签于我厂正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新上项目较多,生产与技改穿插进行。故六月份生产系统未安排停产大修计划,根据我厂现实生产技改情况及特种设备检验计划,经权衡,大修时间准备安排七月份以后为妥。
意见当否,请贵院批示。为盼!
山东金乡德华化工有限公司
2008年5月5曰
第四篇: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合作协议书
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
山 东 锣 响 汽 车 制 造 有 限 公 司
科学技术合作协议书
甲方: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
乙方:山东锣响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为了加快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专用车制造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普及,推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促进山东锣响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双方在院企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签定专用车制造技术合作协议书。
二、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与乙方共同申请承担国家、省及地方政府下达的各类科技项目;受乙方委托承担专用车的新工艺研究及新技术应用的研发项目、新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新产品鉴定等服务。
2、有针对性地指导乙方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推介高新技术项目,帮助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指导乙方健全研发中心体系。
3、优先将最新科技成果、技术、工艺在乙方推广应用,协助乙方或与乙方合作申报有关科技项目,支持乙方的科研工作。
4、明确一名领导分工负责,指定专门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并向乙方选派科技顾问和向乙方选派科技特派员。
5、向乙方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市场信息服务,积极为乙方产品销售牵线搭桥,拓宽销售渠道。在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市场开拓、标准质
量等方面为乙方提供咨询服务;建立并完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指导促进乙方的信息化建设;
6、定期组织专家到乙方进行生产指导、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生产、介绍外出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乙方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开展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等服务。
7、每年对乙方进行技术进步评估,找出缺点和不足,制定下一研发方向和技术革新方案。
三、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加强对甲方科研基地的管理和服务,明确一名领导分工负责,并指定专门技术人员负责技术实施以及与甲方的联络联系等工作。
2、加大对企业技术革新的投入,不断改善企业技术研发条件。乙方积极创造条件设立支持甲方和企业自身合作研发的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产学研合作。
3、为甲方驻乙方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甲方专家往返乙方进行技术指导的材料费、差旅费和食宿费等费用,从双方争取的项目资金中支付,不足部分由乙方补齐。
4、要积极做好对甲方各类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对甲方独自享有的知识产权,未经允许不得公开使用和进行宣传活动。经与甲方协商并得到甲方书面授权后,乙方可在企业产品、宣传材料或其它载体印刷“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等有关的标识。合作期间,在甲方指导帮助下所取得的知识产权所有权由甲方和乙方协议约定。
5、乙方每年向甲方书面通报一次企业发展规划、科技创新、新产品
研发等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向甲方提出意见和建议,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6、本协议为原则性约定,具体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由甲方和乙方另行签订。
四、本协议一式五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盖章)
乙方:山东锣响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盖章)
负责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2011年10月8日
第五篇: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
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科技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开展的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多功能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教育部、科技部决定联合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
一、建设意义
1.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行动。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纲要中分别指出,要鼓励和支持多种模式、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要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高等学校主动服务社会意识,强化科教资源的统筹协调与综合利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提升高等学校服务“三农”能力。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是以区域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机制体制改革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快涉农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组织和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切实解决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发挥高等学校在区域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2.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国现有的专职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仅依靠专职化技术推广队伍,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综合需求。近年来,在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涌现出许多适应市场需求、广受基层欢迎、富有活力的科技服务模式,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农村科技服务的内容与范畴,逐渐形成了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和
多元化科技服务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格局。
高等学校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多年来探索建立了“太行山道路”、“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大篷车”、“湖州模式”、“百名教授兴百村”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式。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大力推进校地、校所、校企、校农间的深度合作,构建以高等学校为依托的“大学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使之成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
3.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高等学校从传统个体化、自发性为主的服务,向系统化、有组织的服务转变;迫切需要从间接式、短期性的服务,向与农村发展相结合、长期性服务转变;迫切需要从单纯依靠涉农高等学校,向多学科集成、多校联合、政产学研用融合的方向发展。
以服务为导向、以改革促发展,通过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一方面加快推动高等学校内部的改革,另一方面推进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社会间的协同创新和服务,促进资源共享,发挥合力优势,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社会服务和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机制,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三、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制定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统
筹部署,协调发展。支持地方政府、高等学校先行开展建设,汇聚相关资源,落实建设条件和配套措施,在充分完善建设方案的基础上提出申请,成熟一批,启动一批。
2.省部联合、校地共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牵头组织申报和建设,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审批。依托高等学校通过与县、市级人民政府共建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分布式服务站等,建立稳定、实质性的合作,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3.综合服务、融合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农业生产、村镇建设、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医疗卫生、政府咨询以及农民培训等综合需求,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整合地方政府、企业、研究院所、农民合作社等多方资源,促进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推动高等学校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发展。
4.机制创新、模式探索。加快高等学校在人事管理、科研组织、社会服务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地方政府、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立适合区域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式。
四、建设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区域新农村建设的综合需求,通过逐步建设一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推动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改革与机制体制创新,建立基于农村基层多种形式的服务基地和跨地区、跨校的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开放、综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成为带动和引领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重点任务
1.建立多种形式的新农村服务基地。(1)综合示范基地。充分利用高等学
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和特色,通过校地、校所、校企、校农间的合作,共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集科研中试示范、成果推广转化、农民技术培训以及学生实习创业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加快成果的孵化与转移,使之成为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辐射中心。(2)特色产业基地。紧密围绕当地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创新校地、校企、校农等合作方式,从共性关键技术出发,切实提升特色产业的产品质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益,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县乡特色产业的发展引擎。(3)分布式服务站。依托村镇建立分布式的服务站,及时掌握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等活动,组织高等学校力量和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为专职推广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为当地农民和生产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务,使之成为连接高等学校与农村发展的桥梁。
2.开展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通过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作出积极贡献,成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智库。对推进区域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科学研判,重点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农业产业体系规划、村镇建设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中心。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载体,推动学科交叉,培育新兴学科,加快学科集群的形成。
3.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提供产业指导、商情分析、科技推广、成果展示、农民培训等综合服务,形成高等学校专家与村镇、企业、农户间的纵向联系。同时,以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基础,实现互联互通,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构建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体系。
4.创新体制机制。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高等学校人事聘用与管理制度、教师考评与激励机制、学生培养与创新创业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间
实质性的长期合作关系,明晰参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各方的定位、责权以及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校地、校企、校所、校农之间协同服务的新模式,加快高等学校办学模式转变。
六、组织管理
1.启动时间。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成熟一批、批准一批,每年的申报时间另行通知。
2.管理形式。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领导小组,由科技部、教育部分管部领导共同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负责政策设计、总体规划、项目立项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科技部农村司、教育部科技司联合组成,负责处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规划制定、经费筹措、项目评审以及检查、验收等日常事务,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科技司。
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由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专家组成,负责对重大政策、规划设计、实施方案等进行咨询,提出咨询意见等。
3.申报评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牵头组织高等学校和其他参与单位共同设计建设方案,在前期充分培育和论证的基础上,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的建设方案进行初审,并组织咨询专家对初审通过的方案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经由领导小组审定批复开展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运行一段时间后由教育部、科技部按照批复建设方案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对于建设成效显著的,国家给予追加奖励;对于执行成果不佳或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要及时予以整改或停止建设。
七、保障措施
1.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和开创性工作,建立相关职能部门、依托高等学校联合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落实相关政策和支持条件,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创造良
好的条件。
2.依托高等学校要本着为新农村建设切实服务的根本原则,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加强联合,开展协同服务。明确负责机构和人员,制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方案、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特别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要有具体举措。
3.教育部、科技部将在政策、经费以及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地方、高等学校作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主体,在整合现有资源重点支持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鼓励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