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乳源瑶族自治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
乳源瑶族自治县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
救助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我县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民政部令第24号)、《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85号公告)、《广东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定》(粤府〔2004〕10号)、《韶关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办法》(韶府规审〔2018〕3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我县辖区内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依据本实施办法予以救助:
离家在外、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正在或即将处于流浪或乞讨状态的人员,包括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生活无着的乞讨人员及走失人员。
第三条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含管理工作和安置工作,下同),是一项解决其基本生活困难的社会救助措施,遵循自愿、无偿、公开救助的原则。
第四条
县人民政府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救助工作协调机制,采取
积极措施予以救助;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提供经费保障,明确受助人员的日常救助费用标准;民政、公安、卫计、住建管理、新闻宣传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流浪乞讨人员的寻亲救助信息共享机制,做好寻亲工作,为受助人员提供帮助。
第五条
县“救助机构”是指县救助机构、安置机构及同级社会福利院。
第六条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县“救助机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接收本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救助及流浪乞讨成年人(18周岁及以上)的长期安置。
第七条 有关行政机关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对在救助管理工作中互相推诿或失职、渎职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政纪责任。
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指导、协调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指导、监督所属救助机构落实救助管理措施和制定开展救助工作所需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指导、检查所属救助机构开展救助管理工作。
(三)定期对救助机构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四)调查、处理所属救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救助管理中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
(五)协调有关部门,帮助救助机构解决在开展救助工作中— 2 —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发展和改革部门统筹考虑救助机构体系建设,推动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救助机构设施条件。
教育部门协助救助机构,对不适合入校接受教育的受助未成年人开展替代教育,做好教育矫治;对适合入校接受教育的受助未成年人,安排接受义务教育;及时安排本县户籍的返乡未成年人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指导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做好接收工作,对职业学校接收的家庭经济困难并符合条件的返乡未成年人予以资助或减免学费。教育救助标准,按照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民族宗教部门协助解决在涉及宗教组织等内容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寻亲等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公安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治安管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具有暴力行为的救助对象,将其送往有关医院救治。其主要职责是:
(一)公安民警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应查验其身份及询问家庭住址;对自愿要求到救助机构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履行告知、引导职责;对其中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应引导、护送到相应救助机构接受救助;对疑似患有精神障碍、传染病、危重病等疾病的,应当按规定直接送当地定点医院救治;对突发急病人员,应当立即通知医
疗机构进行救治。
公安机关应当对疑似走失、被遗弃、被拐卖的人员,通过对比公安机关走失人口库和人口信息系统等多种方式,及时核查其身份信息,建立入站前的身份快速查询机制。
公安机关接到走失人员家人的报案后,应当及时受理,发布内部协查通报,并告知救助机构。
(二)依法查处流浪乞讨人员中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混迹在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犯罪嫌疑人,加大对组织、教唆、胁迫或控制未成年人、残疾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查处力度。
(三)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救助机构报告后一个月内免费做好采血和检验甄别工作,协助救助机构核实受助人员的真实身份,对滞留的受助人员采集DNA(脱氧核糖核酸)数据,录入全国打拐DNA(脱氧核糖核酸)信息库,并将比对结果反馈至救助机构,对携带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的人员进行身份验证、甄别。
(四)对确实无法查明其亲属家庭住址或所在单位,也无法查明其户籍所在地或住所所在地,且在救助机构内滞留安置2年以上的受助流浪乞讨人员,按照无户口存疑人员有关规定在救助机构设立公共集体户办理户口登记手续,救助机构需设专人管理集体户,及时到辖区派出所申报登记和注销。
(五)对在救助机构救助期内死亡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构报警后,公安机关应及时进行死亡鉴定,并出具死亡鉴定报告。
(六)在救助管理机构设立警务点,加大民警日常巡逻力度,建立警务联络员制度,为救助机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保障。
司法部门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消除隐患,做好流浪乞讨人员外出流浪的预防工作。积极引导法律服务人员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流浪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配合公安机关打击与流浪乞讨有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协助民政部门做好监护人无法履行职责的服刑人员子女帮扶工作。坚持未成年人利益优先原则,依法办理涉及流浪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
财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经费及救助机构工作经费保障,将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救助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倾斜政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支持、协助民政部门和救助机构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工作。将符合劳动年龄阶段条件的流浪未成年人和流浪乞讨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体系,提供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纳入就业援助范围,提供重点帮扶。落实救助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工资倾斜政策,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救助保护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定。
住建管理部门在执行公务时:发现和遇到需要救助的流浪乞
讨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告知其到救助机构求助,并应耐心指明救助机构所在位置;遇到有暴力行为的救助对象,由公安部门协助处理;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主动求助且符合救助范围的,应帮助和将其护送到救助机构。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为流浪人员返回住地或所在单位提供交通便利。对民政部门及救助机构在购买乘车(船)票和接送流浪乞讨人员进出站等工作中提供方便。
卫生计生部门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指定定点医院负责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传染病人及有明显外伤人员、醉酒人员的救治。
在治疗期间,医疗机构对流浪乞讨人员患者负有临时管理职责。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脱公安部门、救助机构、安置机构送来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传染病人及有明显外伤人员、醉酒人员的治疗。在救助机构设立医务室(点),为救助机构治疗防疫工作提供保障。
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处理涉及传销的流浪乞讨人员,并在解救过程中提供有关支持,在流浪乞讨人员食品安全、食品留样及检测等工作中提供指导帮助。
政法部门协调推动各部门、各地区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对流浪乞讨人员综合治理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不力,外出流浪乞讨现象严重的地区进行督查,对造成严重后果的— 6 —
按有关规定实施一票否决。组织开展流浪未成年人监护权问题调研,推动完善流浪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和监护权转移政策措施。
宣传部门做好救助管理政策的宣传工作,将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考核体系之中。
外事侨务台湾工作局协助解决涉及港、澳、台及其他涉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寻亲等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团委依托各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将其纳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考核内容。配合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纳入“希望工程”总体计划,动员、组织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者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
妇联配合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把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纳入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计划,通过“春蕾计划”、“安康计划”等公益项目给予帮扶,帮助 困境未成年人家庭提升家庭抚育和教育能力。
残联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浪乞讨残疾人相关工作,重点做好流浪乞讨未成年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培训等工作,将本县户籍的持证流浪乞讨未成年残疾人纳入扶残助学等项目,依法保护流浪乞讨残疾人的权益。
文化体育部门利用网络视听节目和互联网进行救助政策宣传,正面营造社会舆论导向。
第八条 民政部门及救助机构应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在码头、车站及其他流浪乞讨人员较多的公共场所显著位置设置标志牌,标明救助机构所在的位置及联系电话,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
第九条
救助机构对公安、住建管理等部门以及群众护送来站或自己前来求助的人员,应先予以接待。经核查符合救助条件的,办好交接手续后,应予接收救助;对入站的流浪乞讨人员,按规定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实行分类分区管理。
对能够确认身份且身体健康的受助人员,及时送返;对患病的及时进行治疗,对疑似患有精神障碍、传染病、危重病等疾病的,应当按规定送当地定点医院救治、康复;对突发急病人员,应当立即通知急救机构进行救治。
对入站后无法提供个人信息的受助人员,应当通过受助人员指纹、体貌特征等线索,及时查询比对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救助信息和寻亲信息,在流浪、乞讨及其走失人员入站后的二十四小时内,通过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寻亲公告,公布受助人员照片等信息,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方式公开寻亲;七个工作日内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脱氧核糖核酸)数据;发现疑似走失、被遗弃、被拐卖情形的,应当及时报请公安机关协查受助人员身份信息;对未经救助管理机— 8 —
构直接送往医院救治的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构接医疗机构报告后,应及时核实、建档立卡,并按上述情况纳入救助。
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求助人员,应当告知求助人员不予救助的理由,并依据有关规定处理。求助人员为疑似境外人员的,救助机构应及时报请公安机关确认求助人员身份;属于非法入境、居留的,应将其交由公安机关处置;属于合法入境、居留的,应及时向当地外事侨务局(港澳事务办)或台办通报,并受其委托提供临时服务。在传销团伙中解救出来的人员应由工商部门负责处理。
第十条 救助机构在对受助人员提供食宿的基础上,应积极做好接送工作。对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或其它需护送的人员,救助机构应当通知其亲属或所在单位接回,亲属或所在单位拒不接回的:属本市范围内的,由民政局联系并安排救助机构护送到属地救助机构;属跨省跨市的,由救助机构向县级民政部门提出送返建议,报市民政部门同意后,按要求准备相关资料,联系护送至市救助机构,由其转接送至省承担跨省护送返乡工作的救助机构或本省各市级救助机构。
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救助期满或生活无着情形消除后,受助人员应及时离开救助机构返乡。超过10天仍无法确认身份的,要及时转到公办机构临时安置。对在救助机构滞留时间超过3个月,确实无法查明其亲属家庭住址或者所在单位,也无
法查明其户籍所在地或者住所所在地的受助人员,救助机构应及时报请民政部门根据其本人的具体情况予以安置:属未成年人的,安置在韶关市流浪未成年人安置保护中心;属成年人的,安置在本辖区设立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安置中心;供养所需费用,按照城市孤儿、“三无”老人标准,由同级财政核拨,寻亲工作由流入地持续开展,安置机构协助。
第十一条
收治医院对公安、住建管理、救助机构等部门护送来的流浪乞讨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传染病人、明显外伤人员以及醉酒人员应予接收,并按《韶关市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范围》的用药范围及时进行救治。流浪乞讨伤、病人员经收治医院确诊患有传染病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制定的《医院工作制度》的规定,按照病情需要请专科医院会诊或转入定点医院治疗。对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在本市治疗确有困难的,可以报请省民政部门、省卫生计生部门,统筹安排在符合条件的其他机构治疗。
在收治医院治疗的伤病人员,能联系到其直系亲属或愿意认领的其他亲属,收治医院应通知其亲属来院办理病人接回手续,无法联系到病人亲属或者其亲属拒不接回的,待病人病情稳定并达到出院标准,征求本人意愿,愿意到救助机构求助的,由收治医院告知或通知救助机构接回,并办好相关手续,救助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救助;不愿意到救助机构求助的,由收治医院为— 10 —
其办理出院手续,如病人拒绝出院扰乱医疗秩序,妨碍医院正常工作的,由公安部门负责处理。收治的流浪精神病人经救治病情稳定后,由收治医院护送到卫计部门指定的精神病医院继续治疗。待恢复认知能力,能讲清姓名、住址等情况,由救助机构接回安置或协调护送返乡。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住建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机关执行公务时发现危重病人、精神病人、传染病人及有明显外伤人员直接护送到卫计部门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对其中因需抢救生命的人员,送就近医疗机构救治或拨打120电话,救治医院根据《韶关市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范围》内的医疗服务为病人进行先行救治。收治医院应在病人病情基本稳定后通知相应救助机构,救助机构接到通知后及时到医疗机构甄别和确认病人身份,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当及时为其办理救助登记手续。醉酒求助人员由公安机关约束至酒醒后再送到救助机构进行救助。救治医院因抢救生命垂危的受助人员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受助人员或者与其一同受助的近亲属意见,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处置,待病情基本稳定后,通知属地救助机构到院甄别核实并签字确认。在属地救助机构确认其流浪乞讨人员身份后,需在保证病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2天内将病人转至定点医疗机构治疗。
第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发生的治疗费
用,无法联系到受助病人亲属或其亲属拒绝支付的,经救助机构甄别属救助对象的,由救助机构支付。在财政预算救助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救助机构可转介慈善组织,由慈善组织按照组织章程及捐款募集情况协助救助。不属救助对象或虽属救助对象但不愿接受救助的,由医疗机构与同级财政部门核实后,由财政部门结算支付。
第十四条
严格交接登记手续。在接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应严格登记程序,认真填写《乳源县流浪乞讨人员护送(交接)情况登记表》,办妥各项手续,属生命垂危的病人可由就近医院先行救治后再补办交接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
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机构求助时,应当如实提供本人下列情况:
(一)姓名、年龄、性别、居民身份证或者能够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本人户籍所在地、住所地信息。
(二)流浪乞讨的原因、时间、经过以及求助原因和需求。
(三)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亲属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
(四)随身携带物品的情况。
第十六条
求助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救助机构不予提供救助并出具《不予救助通知书》:
(一)进入救助机构前患有危重病、精神病、传染病未经医— 12 —
治的;
(二)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因年老、年幼、残疾及有精神障碍等原因无法提供的除外);
(三)求助人员身上有明显损伤,但本人拒绝说明情况的;
(四)拒不配合安全检查的;
(五)拒不遵守物品管理规定的;
(六)自身有能力解决食宿的;
(七)索要现金、拒不接受其他救助方式的;
(八)其他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情形。
第十七条
救助对象有吸毒或违法犯罪行为的、提供虚假个人情况骗取救助、拒不提供或拒不如实提供家庭信息、超过救助期限且无正当理由不离开救助机构或严重扰乱救助管理工作秩序的,应当终止救助并报警,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置。
第十八条
救助机构应按《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管理办法》(民发〔2014〕228号)将受助人员入、离本救助机构登记情况、获得救助情况等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档案并妥善保管。
第十九条
妨碍民政、卫计、住建管理等部门工作人员执行救助管理工作,违反社会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五年。
第二篇: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一)救助条件
同时具备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最低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县城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二)服务程序
救助对象提出申请—救助站审核—实施救助
(三)救助内容
为救助对象提供吃、住、站内突发疾病救治、帮助与其家属或所在单位联系和提供返回住所地乘车凭证。
(四)救助标准
按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救助,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先送定点医院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再救助。
(五)政策依据
1、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2、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
3、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4、江西省人民政府《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联系单位:遂川县民政局社会事务股联系电话:0796—6327428
值 班 制 度
(一)、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
(二)、值班人员坚守岗位,按照《城市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履行职责,准确熟练地使用救助管理系统,提供必要的救助(生活、住宿、车票、医疗等)。
(三)、认真记录各种反映的情况,并做好交接班,防止突发事件发生,做到预防为主,及时请示报告。
(四)、耐心的做好思想工作,教育被救助人员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秩序。工作人员搞好环境卫生。
(五)、值班期间遵守工作纪律,严禁脱岗,能处理的及时处理,遇到较难的及时请示汇报。
(六)、以上各项制度工作人员严格遵守。
第三篇: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为深入贯彻中央、XX省以及《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X政办〔2020〕X号)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对我县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经县政府同意建立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机构组成组长:XX副县长
副组长:XX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XX县教体局局长
XX县公安局局长
XX县民政局局长
XX县财政局局长
成员:XX县人社局副局长
XX县交通局副局长
XX县卫健委党委委员
XX县城管局副局长
XX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XX县民政局副局长
各镇、产业集聚区行政一把手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办公室主任由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做好会议筹备工作;协调督促各单位履行工作职责,落实联席会议决定;收集汇总并通报各单位职责完成情况;组织督查相关单位开展联合行动;完成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主要职能
(一)掌握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情况和动态,提出工作方案和相关措施。
(二)督促各相关单位履行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属地分级管理、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三)对辖区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劝导,建立长效属地管理机制。
(四)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成员单位职责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原则,严格落实属地政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设施建设、经费保障、人员调动和监督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机制,加强流出地、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动救助,强化政府部门、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协同配合,合力形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机制,协同县救助站完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一)县民政局牵头负责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配合市救助站完成人员安置、返乡护送、安全管理等工作。
(二)公安机关、城市管理部门履行街面巡查职责,主动承担街面巡逻任务,依法处理强讨恶要、滋扰他人、扰乱公共秩序的流浪乞讨人员,对工作中发现报警求助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应及时引导、护送至救助管理机构,对发现危重病情的流浪乞讨人员直接护送至定点医院救治,严厉打击拐卖流浪未成年人和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协助救助管理机构为滞留超过三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长期滞留人员办理落户登记手续,为本地区因长期在外流浪被注销户籍的受助人员办理恢复户籍等相关事宜。
(三)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要依法做好防范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影响市容、环境卫生行为的管理工作,在执行公务期间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要做好告知、引导和护送工作,协助公安、卫健部门做好街头救助工作;
对流浪乞讨人员中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进行教育、制止、纠正。(四)卫健部门主要负责协调定点医院,坚持“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指导完善相关制度,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紧急救治并且协助救助管理机构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五)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经费保障,负责将救助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福利待遇以及救助管理工作突发性事件所需经费资金,落实定点医院为流浪乞讨的精神病人、危重病人提供医疗救治费用,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六)人社部门主要负责本地区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工作,为已办理落户的滞留人员办理社会保险。
(七)交通运输部门要指导交通运输、铁路部门、各运输企业为救助管理机构护送流浪乞讨人员返乡购票提供便利。
(八)教育部门主要负责本地区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指导学校做好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劝学、返学工作。
(九)宣传部门主要负责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宣传报道,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救助观念,对救助部门的媒体寻亲,寻人启事等予以配合。
(十)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四、工作规程及要求
(一)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由组长或其委托人召集主持。
也可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开会议。(二)县民政局牵头做好联席会议各项工作。
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研究制定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措施,协调各成员单位加强联动,沟通协作。(三)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联席会议事项的跟踪督促落实,及时向成员单位通报有关进展情况。
各成员单位之间要互通信息、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四)联席会议明确会议议定事项,经联席会议组长同意后印发,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按照会议要求,认真落实会议议定事项并及时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工作情况。
第四篇: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xxxx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维护受助人员合法权益,保障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离家在外、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正在或即将处于流浪或乞讨状态的人员,包括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和生活无着的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
第三条 本办法实行属地管理原则、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临时性救助原则、对救助对象依法界定原则。本级政府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
第四条 救助工作成员单位由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卫计局、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司法局、县人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城管局、县编办、县综治办、县残联、县妇联、团县委、县民族宗教局、县工商质量技术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乡镇(场)等部门配合,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救助工作。
第二章救助方式
第五条 公安机关和其它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对突发急病人员,应当立即通知急救机构进行救治。
第六条 xxxx各村(社区)兼职网格员对沿街乞讨情况进行巡查监视,凡遇到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由兼职网格员及时上报县民政部门(救助管理站),由县民政局(救助管理站)会同相关部门实施救助。
第七条 符合救助条件的,在核实其原籍地址后,由救助站提供返回住所地的车票及临时食宿;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查实籍贯的精神病和痴、呆、傻以及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由救助站通知其家属领回,无法联系家属、家属不能或拒绝领回的,由救助站联系流出地民政部门并安排接送返回;对查不出原籍的精神病及痴、呆、傻人员,由民政部门提出安臵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安臵。救助对象在受助过程中因病救治无效而死亡的,救助站应及时函告其家属来料理后事,无法查明身份、无法联系家属、家属不能或拒绝前来料理后事、接到通知两周后未前来料理后事的,救助站会同公安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八条 流浪乞讨人员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疑似传染病人、危重病人或有明显外伤人员的,救助站应当联系定点协议医疗急救机构或安排工作人员将其送医救治、诊断。
第九条 流浪乞讨人员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构成威胁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臵。
第十条 对因偶遇被抢、失窃、务工不着、无亲友投靠而食宿等发生临时性困难的,可在查明情况、履行必要手续的前提下,由救助站核实后给予救助。发现受助人员故意提供虚假情况的,立即终止救助,情节严重的,报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第十一条 流浪乞讨人员为疑似吸毒人员或疑似在逃人员的,救助站应当报请公安机关处臵。
第十二条 救助站应当对公安机关护送来站的被拐卖受害人实施救助。
第十三条 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向救助站说明求助原因和需求出示本人身份证件;无法出示身份证件的,应当如实提供本人姓名、身份证件号、户籍地等基本信息。救助站应通过公安机关核实求助人员身份信息。
第十四条 流浪乞讨人员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不能提供个人信息的,救助站应当先行救助。
第十五条 流浪乞讨人员有携带未成年人流浪乞讨行为,或疑似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或者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的,救助站应当及时报请公安机关调查。
第十六条 流浪乞讨人员为疑似境外人员的,救助站应当及时报请公安机关确认求助人员身份。属于非法入境、居留的,应当将其交由公安机关处臵。属于合法入境、居留的,应当及时向当地外办、港澳办或台办通报,并可受当地外办、港澳办或台办的委托提供临时服务。
第十七条 救助站应当留存求助人员指纹和电子照片,将安全检查、证件材料、检视询问等情况录入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生成《求助登记表》。
第十八条 在安全检查登记中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救助站应当向求助人员解释不予救助的原因,并出具《不予救助通知书》。
(一)拒不配合安全检查:
(二)拒不遵守物品管理规定;
(三)自身有能力解决食宿;
(四)索要现金,拒不接受其他救助方式:
(五)拒不提供或拒不如实提供个人信息:
(六)其他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情形。
第三章工作制度
第十九条 建立我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形成“政府主导、民政局牵头、各部门配合、救助管理机构落实”的工作机制。
第二十条 联席会议由以下部门组成: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对政局、县城市管理局一县卫计局、县民族宗教局、县发改局、一县-教育局、县司法局、县入:社局、县交通运输一局、县城管局、县编办、县综治办、县残联、县妇联、团县委、县工商质量技术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乡(镇)场。
第二十一条 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
(一)掌握、了解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情况和动态,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工作意见。
(二)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相关措施。
(三)组织临时联合执法队伍,对县内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劝导、救助。
第二十二条
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因工作需要按照县领导批示可以临时召集会议。会议由召集人召集,联席会议成员及相关人员参加。
第二十三条 联席会议定期向县政府汇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等。
第二十四条 联席会议以会议纪要形式记录会议议定事项,经联席会议召集人同意后,印发贯彻落实。会议决定事项,按照部门职能,分工负责落实。
第四章 部门职责
第二十五条 民政局要切实履行牵头部门的职责,加强街头救助,延伸救助服务,做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宣传教育及劝导工作;做好街头流浪人员的返乡护送、安臵工作,1窘助未成年人田归家庭。负责指导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督促相关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责,负责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做好救助工作。督促救助管理站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有人员、有经费、有场地。负责制定救助措施和规章制度,确保救助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第二十六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巡查,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告知、引导其向县民政局求助,对其中的未成年人、老年人、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应当引导、护送到县救助管理站进行救助;依法处臵流浪乞讨人员强讨恶要、危害交通安全、滋扰他人、扰乱公共秩序人员的违法行为;要加大对拐卖、拐骗、胁迫、诱骗、组织利用未成年人乞讨或组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配合做好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工作;综合运用公安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打拐DNA信息库和向社会发布寻亲公告等方式,积极查找流浪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在打拐过程中被解救查找不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婴幼儿,按规定为期办理户口登记手续;对危重病人、传染病人、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积极配合卫生部门送定点医院进行救治,并协助民政、卫计等部门做 好街头救助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七条 县财政局落实流浪乞讨人员和未成年救助保护工作经费,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年救助工作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同时依法对救助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八条 县城市管,理局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处理街头流浪乞讨人员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告知、引导其向县救助管理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应当引导、护送到县救助站接受救助;对占道(卧地)乞讨行为应当予以劝往或护送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发现有强讨恶要、扰乱社会秩序或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嫌疑的,及时通报公安部门;发现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应当送当地卫生部门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救助,并告知当地民政部门。
第二十九条 县卫计局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做好对流浪乞讨人员中为重病人、传染病人、精神病人的收治工作,并协助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做好街头救助工作,设臵定点医院要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救治及时。指导救助管理机构做好疾病预防、救治、康复等知识的培训工作。危重病人、传染病人,护送至定点协议医院给予必要的基本医疗救治;弃婴(0-1岁)和幼儿(p6岁)需经定点医院检查,排除传染性疾病后护送到县救助站。危重病人、传染病人及精神病人护送至定点医院待病情基本稳定后,由卫计局通知医院出具病情证明,救治费用由救助管理机构解决,救助管理机构负责救助对象的返乡事宜。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由公安机关查找、联系其家属或单位,并通知其家属接回或护送回原籍,医疗费用由其家属予以支付。
第三十条 县民族宗教局协助救助管理机构做好辖区内宗教教职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
第三十一条 县残联对流浪乞讨残疾人员进行身份排查残疾确认。对拐骗、胁迫利用未成年残疾儿童乞讨、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通知公安、城管等部门,配合其做好解救、管理工作。将本县已返乡就学就读的流浪残疾未成年人纳入“扶残助学项目”和“康复救助项目’’资助范围;指导当地救助保护机构对流浪残疾人或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康复训练。
第三十二条 县工商质量技术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督促各餐馆茶楼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劝导,对需要救助人员及时联系流浪乞讨救助站进行救助。
第三十三条 县交通运输局负责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回原籍工作,为受助人员返乡提供便利。第三十四条 县教育局指导救助保护机构帮助流浪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或替代教育;对沾染不良恶习的,要通过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矫治不良习惯,纠正行为偏差;对本地在校生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按照有关规定,配合相关部门送专门学校进行矫治和解释教育;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就业技能,促进稳定就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教育资助和特别关怀;建立适龄儿童辍学,失学信息通报制度,指导学校做好劝学、返学工作。
第三十五条 县人社局加强对救助保护机构的职业培训,提高救助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救助保护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倾斜政策。
第三十六条 县编办负责加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合理配备人员编制。
第三十七条 县综治办要把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对因失职、渎职发生流浪未成年人致使的暴力恐怖、涉枪、涉爆、涉黑恶、涉毒、色情等严重案件,或影响经济秩序、治安稳定等重大事件的,纳入综治目标考核。
第三十八条 县发改局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按照分级管理原则予以支持,做好项目审批和核准,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第三十九条 县司法局要督促指导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对流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第四十条 县妇联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纳入儿童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加强监测评估,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十一条 团县委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相关工作,要组织青年志愿者和热心公益人士,参与对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劝导、教育、服务安臵等工作。
第四十二条 各乡镇网格员一经发现区域内流浪乞讨情况要立即报各乡镇政府,各乡镇政府要指派专人负责,并及时上报县级相关部门。同时网格管理人员要做好宣传和劝解工作。
第四十三条 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发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制宣传册、电视台等平台播放宣传救助影片、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通过正规渠道向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从根源上消除沿街乞讨的现象。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xxxx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某年某月某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某年某月某日为《办法》公布之日三十日后的某日。
第五篇: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国务院令第381号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二00三年六月二十日
第一条 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
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第六条 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况并将随身携带物品在救助站登记,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条 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五)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第八条 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
第九条 救助站应当保障受助人员在站内的人身安全和随身携带物品的安全,维护站内秩序。
第十条 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
第十一条 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救助站对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照顾;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条 受助人员住所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教育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
第十三条 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站内管理的各项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
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压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
违反前款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五条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职责的,求助人员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举报;民政部门经查证属实的,应当责令救助站及时提供救助,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六条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受助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当依法处理。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救助站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七条 本办法的实施细则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