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竹山县茶叶生产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时间:2019-05-14 09:4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竹山县茶叶生产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竹山县茶叶生产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第一篇:浅谈竹山县茶叶生产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浅谈竹山县茶叶生产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竹山是湖北重要的高山名优茶区,据竹山县志记载,竹山 人工栽培茶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面积很小,产量极低,从1949年至今,全县茶叶面积由1100亩发展到4.3万亩,产量由4.25吨达到1800吨,分别建成圣水茶场、观山茶场、竹坪柳坪、秦古尖山、擂鼓小广山、得胜谌家坡、双台双峰、峪口大泉山、霍河刘家山等茶场,全县年产干茶总量为1810151公斤,茶园亩平纯收入达到800元,其中高产茶园可达到5000-8000元,比粮食作物亩平增收200-300元,加之竹山地形切割深、海拔高差大、阳光直射少、漫射光多,有利于茶叶叶绿素的合成积累,因此,被湖北省茶叶区划为鄂西北高山名优茶产区,茶叶产业也被县委、县政府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

一、竹山县茶叶现状分析

1、竹山县的自然概况。竹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的特点,加之地形切割深,海拔高差大,阳光直射少,植被覆盖率高,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山区立体小气候,给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天然条件,其光、热、水资源丰富,空气湿度大,日差较大,叶片生育好,持嫩性强,营养物资积累多,制成的茶叶味醇香高,是优质的茶叶产区。土壤PH值在4.5-6.5之间,有效土层在50-60厘米以上,土壤大多是沙粘型或沙质壤土,土壤团粒结构良好,通气保水性能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有效氮、磷、钾养分较多。

2、竹山县茶园生产现状。竹山县现有茶园总面积41852亩,其中投产茶园28367余亩。在投产茶园中高产茶园仅有9946亩,占投产量的32%,而中低茶园面积过大,致使全县茶叶产量单产较低,茶园整体效益低下,即中低产园亩产8-10kg,产值仅为500-800元左右。

3、管理现状。竹山县茶叶科技水平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科技向高科技发展,从低效益向高效益发展,从低向高发展的过程。在建园上,解放初期茶叶产业处于恢复性生产,茶树栽培实行“稀大兜”模式,亩平茶丛1000余珠,且管理粗放、效益较低。到70年代中期开始注重开发茶效益,实行合理密植、正负栽培,亩平茶丛8000—10000株,取得了见效快,短期内效益增长的效果,但由于管理水平跟不上,科技种茶水平低下,从而导致茶树未老先衰现象。“正负密植”技术未得到推广。随着茶叶科技进步的发展,到90年代后实行了双行合理密植,亩平茶丛6000株左右,其规格为150cm×40cm×30cm,基本达到了“一年建、两年管、三年投产、五年高产”的现代建园模式;从品种引进上,80年底以前,不论好坏,采用地方普通品种播种建园。到90年代初,以种子直播建园为主,但开始大量引进外地性状优良品种,如福鼎大白、鄂茶系列等。到上世纪末,开始研究无性繁殖技术,外引无性系茶苗建园,县内开始无性繁殖选育“圣水一号”优良品种及推广应用;在加工方式上,50年代和60年代基本采用手工制茶,但所使用的加工设备为普通初制毛茶机械。到9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名优茶机械,从而把手工制作名优茶变为机械制作。发展至今,茶叶生产开始推广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开发,茶叶加工机械由名优化向有机化方向发展。在名优茶开发上也是一个制茶水平不断提高,效益不断增长的过程。随着加工工艺不断完善和改进,名优茶价格成倍增长。70年代每斤干茶1.80—3元;80年代每斤干茶10元左右,90年代发展到每斤100元左右。到本世纪初,名优茶价格达到每斤400—1000元以上;从茶叶产值效益看,竹山茶叶生产效益由70年代亩产值几十元发展到现在茶叶亩产值几千元,茶叶价格由每斤几元上升到几百元甚至愈千元。这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变化。纵向比,竹山县茶叶产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茶叶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项目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同国内外茶叶先进地区相比较,竹山茶叶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茶叶产业发展呈低产低效态势。全县投产茶园2.8万亩,但中高产茶园面积仅9000亩,仅占投产面积的32%,占总面积的18%。茶园亩产干茶13kg,亩收入平均800元左右,且绝大部分茶园管理粗放、呈未老先衰;产值产量效益逐年下滑,全县此类茶园面积达1.7万亩,占投产面积的60%,全县茶叶产量在260吨左右,产值在300—8000元之间,产量产值空间达15倍之多。二是茶叶加工制作水平低。全县现有茶叶加工车间90个,建筑面积18538m2,机械设备255台(套),但名优茶及有机茶加工机械仅有50台(套),这些高档设备也是在“九五”期末开始配备,绝大部分制茶机械多为我国第一代初制茶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茶叶加工的需求,这是导致茶叶加工质量不一致,价差大的直接原因。三是茶叶生产技术力量薄弱。全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资质人员5人,初中级制茶人员20人,而全县茶园面积近5万亩,茶园分布涉及14个乡镇,104个村,总人口15万人。按此计算,每个技术员涉管面积2000亩,涉管人口6000人,远远不能满足茶叶生产技术需要。四是茶树品种混杂。全县茶叶品种结构以有性繁殖为主,占总面积的99.6%,无性繁殖面积145亩,占总面积0.5%,在种子繁殖面积中,地方品种茶园17300亩,外地引进福鼎系列品种,发展面积24552亩。种子繁殖茶园丛株纯度差,优良品性逐年退化,而我县无性茶园建设尚在试验阶段。

二、茶叶生产发展的对策

1、科学培育茶叶优良新品种,加速茶叶生产良种化。良种是茶园发展的基础。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从而导致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雨水偏少,四季分明,雨热不均,从而导致全县几次大面积推广无性系茶苗移栽效果不够明显。为此,我县茶园建设还必须以选育地方优良品种,实行播种建园为主。当前竹山播种建园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地方品种好坏不分、群体播种。外引茶种未经过试验、认证与品种鉴定,茶籽多为采摘园所供,经销商送货上门,导致性状不

一、品种不优、纯度不高,针对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一是对地方优良品种(如圣水一号)采取提纯选育,定点培养优良品种茶籽母本园,以采为辅,以培种为主,精选种粒,就近发展;二是防止盲目外引茶种。对外引进优良品种必须由县茶叶专业机构先试验,再产地培育,后引进推广。外引茶种要象农作物种子外繁一样,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引种地区精选培育性状优良,适宜竹山地区发展的优良品种。

2、科技化栽培管理,加快全县生态有机茶建设。随着人们对卫生食品质量的关注,茶叶消费逐步趋向于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为此,新时期茶园栽培管理必须应用无公害技术、绿色食品和有机茶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从而保证茶叶产品质量。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茶叶贸易必将参入国际循环。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家出台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从源头上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性农药,建立生态茶园,培植人工生态复合系统,改善加工厂地条件和环境,完善质量监控和检测体系,避免有害生物、一切可能污染源和重金属的污染,达到全县茶叶无害化生产。在肥料投入上,重点研究氮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充分发挥我县测土配方中心的作用,结合测土,合理配制N、P、K三元素复合肥(1:1:1至6:1:3)推广应用茶叶专用配方BB肥和茶叶松土剂、茶叶抗旱保水剂等,在病虫害防治上,推广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综合防治。其中生物防治是通过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它具有无毒无污染,对作物天敌及其它有益生物无不良影响,且对茶树病虫有较长时间的控制作用。农业防治是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培育无病虫健苗。合理种植、耕翻培土、中耕除草、适时修剪等技术,如性激素诱导、趋光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达到防治病虫的目的;在茶叶采摘上,结合手工采茶推广机械采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采摘效率。在茶园建设上要选择立地和地质条件较好,土壤PH值不超过6.5的缓坡地种植,不占用基本农田,不毁林种茶,实行宜林则林,宜茶则茶,避石就树,因地制宜,茶林、茶果间混的生态立体种植。

3、推进技术化加工,提升产业效益。在当前茶叶机械化加工已经取代手工加工,成为现代茶叶的主流加工方式,也是今后发展的主流。在机械加工中,竹山面临着茶叶机械更新换代工作。竹山现有茶叶机械绝大多数为我国第一代初制茶机,加工机械多,先进机械少,加之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没有能力更新落后的加工设备和购臵先进的加工设备,这是全县整体制茶水平不高的主要障碍。今后,通过全县茶叶企业民营化改革激活多层面资金,从而引进先进的名优茶机械、有机茶加工设备、完善配套系列加工的设备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其次是茶叶加工工艺的技术改进,主打地方名优茶开发,打造“圣水”品牌,力争两年内使圣水品牌由省名牌产品攀升为国家知名品牌。进一步深度开发夏秋名优茶,改进工艺,解决夏秋茶苦涩及汤色暗黑的毛病。同时利用夏秋季丰富的鲜叶原料开发研制乌龙茶生产,在可能条件下,研制生产茶饮料产品,多功能保健茶及水果茶产品的开发。在加工技术中熟练推广蒸汽杀青、微波杀青、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多功能理条机、提香机、整形机等应用技术。改善和提高传统茶叶品质(色、香、味、形),从田间肥培管理技术改进,保证提供优质鲜叶原料;从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的改进,保证茶叶产品品质稳定,从推广生态有机技术的应用、研发应用保水剂、改良剂、松土剂等,改善和提高茶叶的传统品质。随着茶叶科技进步,各种先进技术在茶叶中要不断运用,如生物技术、精加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找准茶叶技术加工的增长点,整体提升茶叶产业效益。

4、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建设中新技术的应用。以现代化技术为依据,制定适宜于本地区发展的茶叶标准体系。目前,县圣水茶场已建立了圣水茶质量标准体系。全县必须从种苗、建园、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随着全县茶叶规模的扩大,加强对茶叶包装和保鲜技术研究十分重要。竹山县现已建成低温冷藏保鲜库2座,可藏量50吨,但与现代技术与发展需要相差甚远。一方面要对真空、抽气、充氮气、加入保鲜剂等技术加强推广;另一方面对高科技保鲜,如气调保鲜、生物保鲜等技术加强开发。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构建茶叶科技创新信息平台,建立茶叶信息库显得十分重要。新世纪茶叶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快茶叶信息的传播与实现茶叶网络营销。

5、促进茶叶科技进步的对策与措施。我县茶叶科技进步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很多,但最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兴茶观念淡薄。很多地方缺乏科技兴茶观念,全县大部分茶农主要运用简单的手工工具进行生产,茶叶生产水平不高,茶叶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茶叶科技队伍力量薄弱。竹山县现有专业茶叶科技人员20余人,且大部分在企业工作,少部分在事业单位。涉农部门待遇报酬普遍较低或自收自支性质,经济上无主动权,工作实绩难以体现,加之企业改制,了断职工身份,不少科技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把精力全部放在茶叶科技工作上,致使茶叶技术推广难;三是科技培训力度不够。首先是茶叶科研成果不被农民所接受,使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是茶叶劳动力素质低下、观念陈旧、传统耕作习惯根深蒂固,新技术不能被接受,严重阻碍了科技兴茶的发展。针对科技进步存在的问题,具体采取以下解决措施:一是加强建设现代化茶叶科技队伍。敞开大门,向高等院校高薪引聘高科技专业人才。捆绑使用县内茶叶专业人才,以县茶办为核心,组建茶叶科技推广中心,切实解决现有技术人才的后顾之忧,把茶叶科技推广人员纳入财政金额拨款计划,保证科技人员工资待遇。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利用。真正建立起一支专门从事茶叶科技研究的专业化队伍。二是加强对茶叶技术推广,加快技术向成果的转化。全县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茶叶科学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加强培训,提高茶叶科技干部的整体素质,通过推广使得技术快速转化成为成果。三是加强茶叶科技交流与合作,吸收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要扩大开放,积极走出去或引进来,多层面多方位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四是建立健全茶叶科技服务体系。要建立以生产技术为重心的技术服务体系和以茶用物质服务为重心的物质服务体系,按照合同制有偿服务的原则,使茶叶科技人员积极为科技兴茶当好参谋,为茶农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五是加大对茶叶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当前我县的茶叶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很多科研项目无法开展,连最基本的技术培训都无法召开。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关系全县种茶水平的高低和产业效益的好坏,为此,茶叶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必须纳入年初预算,列入产业建设重要投入内容之一,打入县级财政预算,多渠道筹措经费,保证科技推广正常进行。

第二篇: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

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

含山县长山茶场陆传正

摘 要:通过分析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发展

一、概况

含山县位于长江北岸,皖中东部,南临长江,西倚巢湖。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较好的水、肥、气、热等条件,适宜茶叶的种植和生长。茶叶是我国传统的经济作物,也是含山县优势农产品之一,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21000多亩,干茶产量21000多担,主要存在于国有茶场和乡镇茶场。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的饮品之一。我县主要以昭关翠须和长香思两个绿茶品牌(均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业部颁发)面对市场销售,占据本县及周边市、县的90%茶叶销售市场,深受消费者的好评和信赖。本县成立多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协会,经过多年艰苦创业,发展成为今天规模相当的绿茶区。

二、含山县茶叶生产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改革不断深化,茶叶生产在流通体制、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含山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1)实行“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三位一体,以国有含山县长山茶场

为依托,将乡镇茶场和茶农组织自由结合,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协会,减少了行业内讧和扯皮现象。(2)采取财政项目资金、农行小额贷款扶助茶叶行业内外开辟新茶园,改造老茶园。自2008年以来,全县共开辟新品种茶园2870多亩,品种为龙井43号、中茶108和舒茶早等,早熟、抗寒性能好,干茶品质高。改造老茶园18000多亩。(3)改变税收制度,采取税费返还政策,鼓励和促进国有茶场和茶农在茶叶待业上深度发展。由于上述措施的实行,调动了国有茶场和茶农在茶叶生产中的积极性,茶叶产量突破1100吨,茶农生产名优茶,收入由2000年的2150元/亩增加到2010年的4800元亩,增长223.3%。

但是,近几年来,茶叶生产上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茶叶产量虽有所增加,但增长的幅度不大,单产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超级大国茶园比重大,90%茶园为1970年左右建设的,茶园管理粗放,茶叶施肥量不足,只采春茶和夏茶头,浪费大量的资源,有的茶农开了新茶园,荒了老茶园。

2、茶农的销售地域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市、县,很少组织联合到大中城市去推销产品,广告投入费用很少,市场宣传力度尚待加大。虽然本县及周边市、县的茶叶市场占有率高,但产量大于销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严重阻碍茶叶行业的良性发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用发展的战略眼光,正确分

析和看待含山县茶叶生产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绩,不断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清醒地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不可盲目乐观,满足现状。一是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流通的关系,生产需要流通,流通依赖于生产,生产与流通是相辅相成,只有加强茶园的管理,提高单产,增加产量,流通搞活才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样流通搞活了又可促进生产的积极性,切不可顾此失彼。二是正确处理好产品与销售的关系,一个产品的好与坏,只有尝试过才知道,没尝试过的人就不知道,这样就需要一个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产品,从了解到认知,从一口渴就想到泡一壶我们的产品,从心底留下铬印。三是正确处理好产品与市场的关系,市场需要开发,要紧随市场发展的方向。目前,在茶叶的国际、国内市场,茶叶的质量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为了更好地与市场接轨,促进含山茶叶市场开拓和经济发展,茶叶产品在生产管理、加工过程中必须按标准实施,确保有优质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和市场,消费者和市场认可了,产品才有加工的空间,才能真正起到“茶叶增效、茶农增收”的积极作用。含山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属于紧临主销区的产茶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含山名优茶的品质档次、市场知名度以及市场占有率日益提高,茶叶目前正处在紧俏畅销的状况,特别是无公害、有机茶叶的开发生产更是适应了保健需求,因此本项目市场前景较为广阔。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有机茶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主导饮品。

三、茶叶生产的发展

1、发展名优茶。

从某种意义上讲,名优茶特别是名茶,它是广大茶叶科技人员辛苦研制的结晶,可以说,每一种名茶都有精湛独特的采摘技艺。现在大宗茶滞销、名优茶紧销,茶叶生产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现各茶场和茶农已经重视名优茶的开发研制工作,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攻关,并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初见成效。

发展名优茶可以带动采摘和加工技术的革新,改变茶叶的品级结构;发展名优茶可以促进实用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茶园的基本素质;名优茶开发可以掀起良种热,加大茶树良种的繁育推广进程;名成茶开发可以推动包装、贮藏技术的发展,提高茶叶的消费价值。相反,后者的发展也可以推动前者的发展,相互发展。

2、发展茶园机械化。

产茶区的一大优势是机械化生产程度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采茶劳动力日益短缺,加上粗老茶的大量采摘,人员工资投入大,茶园的深耕、施肥、修剪人员工作进度慢,走茶园机械化是含山县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实践证明,机采一是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质量(机采比手采每亩增鲜叶37.5公斤,机采鲜叶制成的干茶,一般要比手采的提高1-2等级);二是提高劳动工效,降低采茶成本(机采每公斤鲜叶采工工资平均比手采降低1.2-2.4元,提高工作效率20-25倍);三是减少虫口基数,减轻病虫危害。

3、发展早熟“三高”生态有机茶。

我县的茶叶生产依靠科技投入,已小有成效,今后我们仍然要依靠科技进步,狠抓改植换种,加快茶树无性系早熟抗寒性的良种种植的步伐,积极发展“绿色”茶叶、生态有机茶,开发“三高”(高产、高质、高效)茶园,实现茶园良种化、机械化、现代化、生态有机化,力争全县茶园面积达到4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2万担,并要注重茶叶易拉罐的开发,提高含山县茶叶的市场应变能力,并不断打开茶叶市场的新销路。

第三篇:浅谈永德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浅谈永德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本文根据永德茶叶产业的生产现状,分析了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茶叶产业如何走出低谷、不断发展壮大,提出了研究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茶产业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笔者根据对我县近年来的茶叶基地建设、生产、销售等情况,对我县茶叶产业如何尽快走出低谷、不断发展壮大作如下浅析。

1、我县茶业的生产现状

1.1 经营管理现状

1.1.1生产主体以茶农为主,组织形式多样,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加工方式是我县茶叶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我县茶叶生产主体主要有:(1)一家一户的茶农;(2)茶商或茶叶大户。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1)农民+农民。表现为:一部分农民在家搞生产,一部分农民在外搞销售。形成产、供、销产业链。(2)市场+农户。茶农通过集市贸易与大市场相联系。(3)自产自销。我县茶业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特点是:中高档茶、大宗茶类以机制为主。

1.1.2区域分布明显,新型茶区快速发展。我县主要生产绿茶、青毛茶、普洱茶等。区域布局主要是乌木龙、亚练、勐板、小勐统和勐汞等乡镇的温凉山区。由于我县农业综合开展的实施及大力调整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新型茶区正在快速发展,如乌木龙、明朗、勐汞等地的新茶区就是这几年新发展起来的。

1.1.3 产品结构变化加快,新产品将成为我县茶业新的增长点。总的趋势是:过去的中低档红茶产量承着县茶厂的倒闭大量减少。绿茶类则稳定快速增长,尤其是以银竹为主的名优绿茶发展快。另外以永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兰庭茶厂、新文茶厂和供销社茶厂等茶厂生产的以普洱茶为主的茶类正朝优质、有机、特色、质优价廉方向发展,总体结构不断优化。

1.1.4 经营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小作坊式的企业多,现代化企业少;产品品牌多,名牌少。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平均每户仅1亩左右。全县仅加工茶叶的茶厂就有60多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不足10吨。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经营企业中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销售茶叶只能以原料为主,受制于人,难以开拓市场。由于生产工艺简单,产品质量、原料、感观品质等很难保持稳定。

1.1.5 生产力水平低。一是无性系良种少;二是高优茶园少;三是茶园肥培水平低,分散、老化、抛荒等现象严重;四是茶叶采摘管理不力,优质春茶原料往往因采工组织不力,销售渠道不畅,不能及时采摘,损失巨大。茶厂生产力水平低。因茶厂规模小、设备差,自动化、信息化程序低,竞争实力弱。稍有规模的茶厂面临个体初制所低价争原料、抢市场、生产经营困难。

1.1.6 管理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县茶叶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经营者普遍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专业管理培训,现有企业潜力难以发挥。茶叶项目投资缺乏有效管理。

1.1.7 县茶叶产业技术水平与先进茶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茶叶科技创新水平与先进地区差距拉大。第一,茶树良种普及率过低。我县目前无性系茶树良种只有1.9万亩,仅点总面积的10%。第二,我县茶园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下,生产成本高。2002年我县茶园单产为15公斤/亩,与思茅等地区的亩产150公斤的高优生态茶园相比差距较大。第三,茶叶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我县茶叶加工厂普遍存在设备落后、厂房破旧、卫生状况差的情况,难以达到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由此造成一是茶叶卫生质量不能保证,二是茶叶品质很难稳定和

提高。第四,产品档次低。我县茶叶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生产的茶叶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只占3%左右,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均很低,无法萍踪国际市场要求。

1.2 市场流通现状

1.2.1 茶叶消费潜力巨大,增长加速,消费结构各具特色。据中茶网提供数据,2003年我国茶叶内销总量为46.57万吨,绿茶为26万吨,花茶为10.5万吨,茶、绿茶占80%,大宗优质茶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茶叶有利健康生活理念的进一步传播,我国茶叶消费市场还将扩大。我国茶叶消费结构特点是:(1)南方以绿茶、乌龙茶为主,少量花茶。北方以花茶为主,绿茶为辅。(2)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渴求,保健茶快速发展。(3)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茶叶消费迅速。(4)从总体来看,消费结构由低、中、高向中、高、优转变。低档茶叶将逐渐被淘汰出市民消费市场。茶茶减少,绿茶增长,特色茶、礼品茶也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正在扩大。

1.2.2 流通主体多样,构成复杂,流通多渠道。目前,活动在城乡的茶叶流通的主体主要有:茶农、茶叶、流通企业、茶厂(场)、地方茶叶协会、地方政府建立的旨在为茶农服务的机构或实体。从总体来看,茶农是我县茶叶流通的主体。我县茶叶的流通主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茶室。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个别发达乡镇。私人经营为主,一般建在居民居住较集中的地方。(2)茶叶专柜。主要是我县私营的部分茶厂茶商所经营,主要建于昆明、临沧等地各茶叶市场。(3)批发市场交易兼零售。

1.2.3 茶叶消费方式以散茶为主、包装茶少。以茶室为主,超市、批发市场新型销售模式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发展速度快。茶艺馆的兴起将作为一种时尚推动我县茶消费家庭化。

1.2.4 经营体制经营方式以传统为主。主要表现在:(1)以销售原料出口为主。(2)等商进门为主,主动找市场营销少。(3)传统产品为主,创新产品很少。(4)单个企业销售作战为主,联合发展很少。

1.3服务体系现状

我县茶业服务体系的主体主要有:(1)传统基础上改造过来的服务机构。主要是具有准政府性质的茶叶行政主管部门。其他民营企业性服务组织没有。(2)传统茶叶科技协会有名无实。我县茶叶协会主要是科协下面的一个专业协会,但目前的情况是:一是专门人才缺乏;二无具体的服务项目;三是因为茶叶市场不景气导致茶叶科技协会经费无法落实而无创新机制;四无服务平台和服务手段。茶叶科技协会成了“挂名协会。”(3)人才队伍、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茶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不健全。(4)从服务体系的主体来看,没有专门部门和企业从事茶业服务工作。兼职服务多,专业化服务机构少。服务活动多,有效服务少。

2、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小规模生产、小作坊加工方式与茶业产业化经营的矛盾。茶业产业化应以如下条件为基础:(1)茶叶的产、供、销及服务的产业链实现社会化分工与协作;(2)生产规模化与标准化。(3)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创新体系,包括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及营销、服务体系的创新。(4)经营主体龙头企业的存在和发展。

2.1.2 交易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县茶业发展。我县茶叶交易仍然是原始的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一家一户经营。其交易方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交易规模小;二是自产自销;三是多数市场为行政市场,就是借助某单位出门办事时销售少量的产品。

2.1.3由于缺乏龙头企业,我县茶业竞争力难以提升,难以应对外来挑战。要应对经营挑战失去我县茶业经营,必须要以经营主体为依托,按市场的要求配置资源,开展营销。我县自县茶厂倒闭以后,没有出现新的大型的加工企业拉动,所以茶叶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在逐年不断下降。

2.1.4 服务体系不能满足我县茶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无通道。(2)无平台。(3)无服务产业。(4)无人才。要推动我县茶业产业化,就要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尽快搭建经营平台,通过建立现代信息流、物流和服务体系,拉动茶叶产业发展。

2.2原因分析

2.2.1 以小农为基础的组织方式是决定我县茶业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1)难以形成规模。(2)低集约化程序影响我县茶业综合竞争力。(3)低社会化程序制约了我县茶业的产业化进程。

2.2.2 服务体系产业化水平低,经营平台缺乏。主要表现在服务组织少。

2.2.3 茶叶政策有待完善。(1)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序的存在主体歧视不用于茶叶产业化。扶持主体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基地,轻流通;重生产,轻服务;重传统,轻创新;重茶叶,轻茶业。(2)由于当前多种经济成份存在,个体实行包干征收,企业则按帐征收。前者很轻,后者很重。价格混乱,伪劣产品多。(3)科技投入乏力直接影响茶业竞争力。我县茶业科技投入少、投资不足造成的创新乏力将严重影响我县茶业竞争力。

2.2.4 茶业产业化弱,经营主体少决定着我县茶业的竞争力。茶业综合竞争力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一是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产品创新能力及市场占有力;三是行业综合服务和支持体系的健全程度及服务功能。我县茶业经营主体从总体来说是本土性的,不能形成并发挥其功能。

3、对策与建议

3.1搭建茶业经营平台。明确定位,面向全球市场,服务整个茶业,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茶业服务体系的统一。重点是:第一,通过标准化生产(载、采、制、包)、标准化营销(拓展市场)和标准化管理“人、财、物)来实现。第二,建立企业化的茶业经营的服务机构。第三,组建企业化的咨询服务机构,围绕茶业产业化,开展信息、人才、管理进出口业务服务。

3.2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培育和扶持经营主体。以基地化、规模化,龙头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以下形式的生产组织:(1)产地市场+茶农基地。以农户为重点着力发展高优茶园,手工名优茶。(2)龙头企业+基地。茶农与龙头企业签订协议,茶农连片形成茶叶基地,基地也可以是企业自建的。(3)服务组织+龙头企业+茶叶基地。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克服茶叶生产以农户为主体,规模小,难以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被动局面。做强龙头企业,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通过提高质量创立品牌,通过品牌宣传开拓市场。

3.3创新流通体系,实现茶业流通体系的现代化。(1)创新流通渠道。(2)创新交易市场,引导产地市场,发挥其货源组织和采购功能;引导销售市场,发挥其货源组织和采购功能;引导销售市场,发挥其销售与市场信息功能。

3.4创造公平、公正的政策体制环境。(1)打破传统落后的按所有制作为扶持依据的新的政策扶持管理体制。(2)调整利益分配,使之合理化、科学化。茶叶产、供、销、链条中,种植环节分到的利益只占30%,与生产成本相当,无利可图,利润大多集中在供销环节。

3.5发挥优势,确定重点,搞好规划,开发目标市场。发挥文化优势和历史优势,红茶绿茶两个市场一起抓,实现“以产定销,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的转变。

3.6加快改制重组,创新茶叶产业。第一,要调整所有制,实行“改制重组”。第二,要调整茶类结构,主攻“绿、名、特”。第三,调整经营方式。第四,调整产品结构,多产好茶,少产差茶。第五,调整茶季结构,多产春茶少产夏秋茶。第六,调整产区结构。第七,调整人员结构。第八,发展茶叶深加工产品,延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

3.7关于政策扶持问题。第一,要在生产上加大投入,实现优质(良种、无公害)、高效(规

模化、机采机制)、低耗(低成本)。第二,要在科技上加大投入。加强茶业研究投入上,一是要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向优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需要,开展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三是要加大茶叶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四是要加大茶叶新用途的开发。

3.8组建茶业协会,并发挥其作用。第一,建立现代茶叶基地。第二,建立、扶持和发展茶业龙头企业群体。第三,创建现代茶业流通市场。第四,创建和扶持现代服务平台。第一,鼓励现代茶叶物流发展。通过“品牌重组、人才重组、资产重组”实现茶业一体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屯溪茶业学校主编《茶树栽培学》农业出版社出版

2、杭州新龙茶叶有限公司,中国茶叶发展报告茶叶信息

3、中共临沧市委宣传部编制的《临沧市经济工作手册》(2006.7)

4、《云南农业》编辑部出版的《云南农业》(2003.12)

5、永德县茶叶生产安排意见(2007.3、2008.3)

第四篇: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调查

茶叶是XX区传统特色产业,目前全区共有茶叶种植面积X万多亩,年产量XX多吨,年产值XX多万元,注册茶叶生产企业十几家,拥有“XX”牌三山玉叶、“妙手”牌天赐玉叶、“海和森”茶叶、XX惊茗、七顶玉叶等名优品牌,其中玉叶茶屡屡在全国各类茶叶评比中获奖。为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近年来,XX区农机化管理站在茶叶机械化生产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着力推动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一、XX茶叶生产机械的发展现状

区农机化管理站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在全区大力推广茶叶生产机械。截止2011年底,全区茶叶生产机械总动力1172kW,总台数627台,其中茶叶剪修机105台,采摘机40台,揉捻机112台,多功能理条机78台,杀青机49台,扁形茶叶炒制机138台,其它茶叶机械105台,基本实现了茶叶生产管理与加工的初步机械化,大大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农的劳动效益。

(一)茶园管理机械发展现状

全区很多茶园虽已有多个作业环节开始利用机械进行作业,但茶园管理总体机械化水平不高,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由于市场缺少适用的机械或因为价格原因,茶园的中耕作业、施肥作业、植保作业及灌溉作业基本是依靠人工完成。对于修剪作业,由于目前市场上修剪机械技术成熟,价格合理,我区许多地方茶园修剪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二)茶叶加工机械发展现状

相对于茶园管理机械化发展来说,我区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有着较高的水平。由于茶叶加工机械品种多,机型比较齐全,基本上满足了我区茶叶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区的茶叶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根据加工需要,可完成茶叶的初、精加工。

二、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还较低, 茶园管理机械化工作进展不快。

1、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缺乏。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短缺,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缺少配套适用的耕作、施肥、植保、灌溉等机具。因茶园管理机械对生产基础有较高的要求,如开展机采工作,对山地茶园的坡度、梯面、道路、品种、栽培方式等各种基础条件都有适当的要求,而目前不少茶园达不到要求,不能进行机采等机械化管理工作。而我国茶叶机械生产企业生产的茶园田间管理机械种类不全,且生产的大都是一些通用类机械,其不适用于茶区作业。

2、茶叶加工机械设备较落后。虽然我区每年的茶叶机械增长迅速,但由于经济条件、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绝大多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配套不合理,简单加工型多,复式成套型少,传统粗放型多,高科技、连续化、清洁化机械少,制茶单机自动控制水平不高,难以组成全自动生产线,制茶效率不高,工艺简单,质量稳定性不高,造成茶叶色、香、味、形不一致,影响了茶叶加工品质,进而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水平。

3、茶叶机械应用效果有待提高。近年来,区农机管理部门虽然经常开展制茶机械操作培训,但由于现有茶叶生产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因此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少茶农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制茶方法,即使有了一些茶叶生产机械,对技术参数、操作要点掌握不到位,使一些机械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遇到茶叶机械故障排除、茶机维修保养、零配件替换等技术问题还是难以展开。

4、茶叶生产规模小管理分散。虽然全区涌现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但单家独户手工加工茶叶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性能先进但价格较高的茶叶机械的购置,因此现在推广的茶机大部分机型小、生产能力低、经营分散,茶叶机械化生产成套流水线、连续化作业设备不够,茶业机械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先进的加工机械利用率不高,影响了茶叶生产、加工整体质量的提高。

5、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目前区各乡镇农机服务站人员配备不足,一般每个乡镇只保留1~2人,且乡镇农机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农机工作只占极小部分,不能全身心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同时全区农机推广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老化。虽然农机推广人员长期从事农机工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日益先进的新机具新技术,从事农机推广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能向茶农介绍、指导各种新式茶机的使用性能,知识的缺乏,很难承担起推广任务,必将影响茶叶机械的推广工作。

三、北仑区发展茶叶生产机械的建议

1、大力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对茶园管理机械化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茶园大都建于山坡地上,导致了茶园平整度、道路和水源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差,给茶园的机械化作业带来了很大影响。为此,要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对一些不合理的茶园结构进行调整,老茶园进行改造,逐步做好茶园种植面、道路、栽培方式等整

体规划建设,创造适合于机械化生产的基础条件。

2、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与茶园管理机械的推广。把扶持现有的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茶叶加工户的带动,积极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进程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快茶叶机械的更新换代,大力

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新机械,淘汰过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逐步改变单机加工作业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茶叶生产线的现代化加工方式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农机技术人员和茶叶专家的作用, 注重基础培训, 以加工企业和茶叶大户为重点,深入到村,培训到户,开展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特别是培训和提高农户使用茶叶机械的意识、素质和操作技能,使茶农了解茶叶生产机械性能和机械操作以及维修、保养等技术要领,学习掌握茶园管理、种植采摘、加工等工艺如何适应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应用操作水平, 培养一批茶叶种植加工能手,不断提高茶机使用操作技能,发挥好茶叶机械的作用。

4、发展茶叶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针对目前茶园经营规模小, 栽培机械推广难的状况, 要积极引导茶农成立茶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产业集聚化程度,改变单一的农户生产方式,促进茶叶生产上规模、上批量、上档次、上效益。同时,要重点培育发展茶机大户,鼓励和支持现有机户提供茶机作业服务,解决众多规模较小茶农的实际问题, 促进栽培机械推广工作的开展,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5、形成一支较高水平的茶叶机械推广队伍。加强茶叶机械推广人员自身技术培训,只有茶叶机械推广人员自身技术过关,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和推广作用。通过考察学习、培训,开拓视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深入调研和实践,掌握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对于茶叶机械化发展,农机推广人员应多关注搜索更多、更好、更适用的茶叶生产机械,及时引进推广给全区的广大茶农。

第五篇: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郑小琴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5期

【摘要】江山市茶叶产业历史悠久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本文结合江山茶叶生产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江山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一、江山茶叶生产现状

江山市位于我国绿茶主产区浙江省的西南部,史有“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樊篱”之称,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经济欠发达县。全市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人口57万余,主要产茶乡镇11个。境内群山连绵,云雾缭绕,最高峰为城南部的大龙岗,海拔1500.3米。江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无霜期253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清新,为江山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江山茶叶是传统产业,历史悠久,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产于海拔近千米的仙霞山脉,采用清明前后无污染、无病虫害的鲜嫩芽叶为原料,融以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绿茶古称“仙霞山茶”,它具有条索挺直透逸、色泽翠绿、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清高、叶底成朵等品质特征,深受饮茶人青睐。全市现有茶园面积4.2万亩,年产茶2120吨,总产值1.3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845吨,年产值1.15亿元。茶叶加工规模企业25家,其中地市级龙头企业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3个,茶叶基地获“绿色食品”认证5000亩。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大中城市。

江山产茶自然条件优越,制茶工艺独特,所出产茶叶品质优异。1982年商业部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由保安裴家地茶叶精制而成的江山名优茶因为茶芽成朵,色、香、味、型俱佳而荣登第二名,并得美称“绿牡丹”,载入《中国土特产大全》。自1994年以来,分别获:中华杯、中茶杯、中国农业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国际名茶交易会等几十项金银奖。以“江山绿牡丹茶”为代表的江山茶叶在国内茶行业树起了较为响亮的招牌。

二、促进江山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目前,江山茶叶产业依托各种优势,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快速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茶园单产偏低、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质量提升速度缓慢等。需要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依靠科技力量,依托茶叶协会,扶强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茶产业升级,打造茶叶现代农业区域品牌发展优势,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依托政策支持,保障茶业发展

充分利用江山市茶叶产区资源丰富的优势,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农民致富为目标,依靠科技力量,全面提升江山茶叶基地、品牌、加工、营销层次;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使江山茶叶逐步发展为品种优良化、产品优质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经济最佳化的绿色产品。江山茶叶界除了自身努力外,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茶叶科研投入、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茶农素质的培训、茶园基础设施的建设、良种繁育推广、病虫害预测预报等方面还需要政府政策、财政补贴的大力支持,才能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名茶生产集聚区。

2.依靠科技力量,调整茶园产业结构

要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因地制宜调整茶树品种结构,加快良种化工作进程。要淘汰一些不适应本地的茶树品种,要以“龙井43”、“迎霜”、“浙农117”等国家级、省级良种为主发展新茶园,提纯当地群体种,培育本地良种,尽量提早采摘时间,提高名优茶的产量,确保茶叶生产实现安全、优质、高产、高效。要大力推广名优茶机制技术:机制名优茶具有速度快、劳力省、成品外观成形、内质更佳的显著特征,是扩大茶园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取代较落后的手工制茶的有效手段。为提高名优茶的经济效益要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着力推广秋耕深施基肥、合理修剪留养、冬季封园、茶园机械化管理、成品茶冷藏保鲜包装等先进的实用技术。

3.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

以名茶协会为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经济主体,规模农户为联合体,利用江郎山、仙霞关等旅游特色区域优势,利用已经成形的信息技术产业,做好多方面的宣传,积极参加省内外的茶叶博览会,参加有知名度的名优茶评比,重现江山茶叶在茶行业中的声誉,并在上海、江苏、杭州、宁波等绿茶比较适销的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抢占市场的能力,积极打开外贸窗口,以提高江山茶叶在国外的知名度。要整合资源、通力合作,排除无序内耗、蛮目竞争,突出当地所产茶叶特点加大宣传力度。

4.增强质量意识、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一个产业在竞争中能否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关键是看该产业在市场竞争能力与市场适应性的强弱,其主要指标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江山茶叶同样也要求有较高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要在茶叶协会的引导下,采用统一的地方标准、统一管理细则、统一品牌商标管理、统一合理化设计包装,进行品牌优化整合,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力和名牌效应。有条件的茶农要发展一批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茶园,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全面推广无公害化生产,加大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认证力度,提高茶园的科学管理水平。要进行茶叶加工厂优化改造,改善加工条件,引进先进制茶设备,建立标准化加工厂,逐步分批达到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规定条件,全面提高江山茶叶的质量。全市要以“江山绿牡丹茶”为主品牌,其他品牌为辅的产品结构布局,重点扶持有地方特色竞争力的精品名牌。

5.建好专业市场、搞活流通领域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业产业化要求,对内要以江山农贸市场为轴心完善市场经营体系,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示范把江山有一定规模的茶农吸引到市场中来,让茶农通过市场来重新定位自己,发现长处,查找不足并不断改善,让茶农更快、更现实的溶入到大市场、大流通领域。在外要通过对市场细分、定位、选择、拓展、组合,建立合适江山茶叶的营销网络,根据茶叶的时令、保健、文化、嗜好等特性,选择茶叶专卖店、茶叶专业店的形式实现品牌连锁经营,建立营销诚信机制,通过批发、直销、代销、经销等多种形式,在产品、包装、客户、管理上做出特色,搞活茶叶流通,提高江山茶叶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要不断提高营销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创新,科学认识市场,加大营销力度抢占外部市场并以茶叶市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6.完善管理体系,促进茶叶发展

发挥江山市茶叶协会行业管理职能,强化协会联系政府、企业和茶农的桥梁作用,以服务为宗旨,打响品牌、开拓市场、发展生产、富裕茶农为目标,理顺江山茶叶在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涉及的各方面关系。强化行业管理,引导企业、茶农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购销经纪人队伍,扩大流通渠道,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对内要引导各茶叶经营企业走规模品牌发展之路,要求各成员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讲求实际,促进联合。加大措施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地发展,培育茶叶专业大户,全面提高我市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地组织化程度,促进《江山绿牡丹茶地方标准》、《江山绿牡丹茶证明商标管理规则》的实施;对外积极协助开拓市场,组织会员参加省内外重大茶事话活动,安排专项资金帮助有规模的经营户在外设立营销网点,建好江山茶叶专业网站,扩大江山茶叶的知名度,促进江山市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发展深加工,解决卖茶难问题

纵观茶叶发展趋势,茶叶产量的增长超过消费量的增长。随着生产技术提高,消费观念转变,特别是名优茶采摘难,中低档茶叶过剩将是全国性要解决的课题。茶叶除了提供普通茶产品外,还必须发展深加工产业,扩大茶叶粗老原料的利用率,引入食品加工行业,拉长产业链,解决产品过剩,提高茶产业的效益。目前,茶叶功能性成份茶氨酸、茶多酚、茶多糖的提取已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茶多酚在降血脂、抗肿瘤、抗辐射等医学方面的应用已成为世界热点。此外,茶浓缩汁、茶饮料、速溶茶的加工新技术的成熟也为茶叶原料的利用打开了新空间。江山茶产业要根据实际,选好适合自身发展的茶叶深加工企业加以培育,实现茶叶深加工企业零的突破,把茶叶加工与工业相结合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工哺农,以农辅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8.弘扬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

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绵延数千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今已经形成了“茶为国饮”、“茶与健康”、“茶与人的道德修养”等茶文化学说体系,所以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拓展市场、抢占制高点、提高市场竞争力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进一步依托保安仙霞古道、廿八都古镇文化、江郎山国家风景区、清漾文化村等特色文化,积极发掘和整理茶文化,构建名茶文化特色,开发茶文化景观,策划名茶现做现买、古茶道游等茶文化旅游活动,促进

茶文化绿色旅游业的发展;要延伸和扩展茶文化内涵,使茶文化更贴近生活;要发挥茶在社会生活中的纽带作用,和谐人际关系;要把茶文化、茶旅游、茶消闲及其他产业相互交溶,使茶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以茶文化来更好推动江山茶叶品牌建设。

下载浅谈竹山县茶叶生产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竹山县茶叶生产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茶叶生产现状的思考

    凤庆是滇红之乡,有上千年种植茶叶的历史,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7万亩,年产茶叶达1.5万吨。笔者通过对凤庆茶叶生产加工的初步调查,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想与热衷于凤庆茶叶事业的同......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近几年来,在湖南省桃源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桃源县的茶叶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到末桃源......

    快递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最终定稿]

    我国民营快递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快递的概念,快递行业是20世纪末在美国出生的一个新兴行业;快递,是指快递公司通过铁路,公路和空运等交通工具,对客户货物进行快捷送达。快递的......

    娄底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网带输送机 [内容提要] 湖南娄底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该市也具有了发展旅游业的时代需求,因此,全面分析该市旅游业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价值。本文正是出于这一目的......

    我国外汇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其对策以前对外汇交易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只是在脑中有个含糊的概念。但是通过这次的习,我知道了我国的外汇市场主要指银行之间进行结售汇头寸平补的......

    老姆登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老姆登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刘慧兰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5期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老姆登茶叶生态环境、采制技术、品质特点和社会成效,找出......

    浅谈反季节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我县发展反季节蔬菜的资源优势与有利条件⒈气候条件优越。周宁地理位置是东经°′~′,北纬°′~°′,东西跨度多公里,南北跨度公里,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山地季风气候区,县城海拔米......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