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近几年来,在湖南省桃源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桃源县的茶叶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到末桃源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年产茶叶万担,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其中大叶茶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担。目前,桃源县的茶叶产业正朝着上规模、创品牌、强龙头、拓市场的方向迈进,正成为桃源县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一、主要优势
1、品牌优势日益凸显。随着大叶茶市场的不断拓展,野茶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进一步实施,野茶王系列产品——
古洞春、腾琼等名牌产品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价格大幅攀升,特别是高中档名优茶供不应求,每到鲜叶采摘旺季,外地商贩纷纷前来抢购鲜叶。
2、名优茶基地逐年扩大。随着茶叶特别是大叶茶价格的逐年上升,极大的调动了广大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全县大叶茶种植面积仅4000亩,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7000亩,六年时间新扩茶园3000亩,形成子以茶庵铺、太平铺为核心的成片大叶茶生产基地。
3、龙头企业牵引带动效果显著。为提高茶叶的综合效益,解决低档绿茶效益不高的问题,3月,桃源县茶叶产业协会通过招商,成功引进一家茶多酚加工龙头企业,计划投资3000万元,年可加工茶多酚500吨,第一期工程投资1000万元,11月份已投入生产,第一条生产线完工后可年产茶多酚150吨,实现产值1400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桃源县茶农增收300万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桃源茶叶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但在茶叶种植、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茶叶资源相对不足。据调查,目前,桃源县大叶茶种植面积仅7000亩左右,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要。须大力拓展茶园面积,否则,品牌优势无法保证。
2、茶叶市场管理混乱。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几家名牌茶叶加工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各自为政,形成不了合力,加之茶叶市场管理不严,存在包装杂、价格乱,鱼目混珠,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现象。据调查,仅桃源几家超市就有7家企业打的《野茶王》品牌,严重影响了正宗《野茶王》的声誉。
3、资金短缺,名茶鲜叶资源大量流失。今年几家鲜叶加工企业由于自身自有资金不足,加上银行和信用社贷款额度小,手续繁琐,时效性差等,导致收购资金严重不足,极大的影响了鲜叶的收购,外地客商高价抢购鲜叶,致使优质大叶茶资源流失在三成以上。
4、茶叶管理体制不顺,关系不融洽。县茶叶集团自九十年代中后期成立以来,虽然为桃源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很多贡献,但由于其性质属国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与各茶叶生产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导致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离心离德,没有很好地起到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甚至影响到了惠农政策的落实。
三、几点建议
1、强化品牌管理。建议学浙江武义经验,打造“野茶王”桃源县公共品牌,建立专门的品牌管理办公室,代表政府维护行业管理,进行品牌打造,加大打假力度,净化品牌茶叶市场,办公室要有质检、工商、农业等职能单位人员参加,不仅要挂名,而且要办事。
2、整合品牌资源,改组茶叶集团。将桃花源茶叶集团采取两种方法重组。一
是将茶叶集团品牌、证、章、条码等无形资产整体移交给品牌管理办公室,由财政出资申办《野茶王》标志,然后由使用该品牌的企业出资重组茶叶集团,建成民营性质的股份制企业,做到包装、品牌、质量标准、商标、条码统一,真正形成合力,才能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二是将茶叶集团整体拍卖或转让有实力的企业,实行民营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3、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为贯彻落实全省“做大做强湖南茶叶产业”的指示精神,省农办已将桃源县列入五大产茶重点县之一,并希望以后有茶叶博览会之类的茶叶专题会议桃源县应组团参加,因此建议请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古洞春”、“腾琼”等企业法人参加,由企业出产品,政府资助参展费,借东风宣传、推价桃源县“野茶王”品牌,扩大桃源县茶叶知名度。
4、扩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议大叶茶科研所和古洞春、腾琼、高上等茶叶生产企业,扩大优质茶种植面积,集中育苗
100亩,为扩大良种茶园提供茶苗,力争三年新扩万亩茶园。
联系地址:湖南省桃源县统计局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县统计局 作者:颜忠明
联系电话:*** 邮编:415700
第二篇: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调查
茶叶是XX区传统特色产业,目前全区共有茶叶种植面积X万多亩,年产量XX多吨,年产值XX多万元,注册茶叶生产企业十几家,拥有“XX”牌三山玉叶、“妙手”牌天赐玉叶、“海和森”茶叶、XX惊茗、七顶玉叶等名优品牌,其中玉叶茶屡屡在全国各类茶叶评比中获奖。为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近年来,XX区农机化管理站在茶叶机械化生产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着力推动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一、XX茶叶生产机械的发展现状
区农机化管理站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在全区大力推广茶叶生产机械。截止2011年底,全区茶叶生产机械总动力1172kW,总台数627台,其中茶叶剪修机105台,采摘机40台,揉捻机112台,多功能理条机78台,杀青机49台,扁形茶叶炒制机138台,其它茶叶机械105台,基本实现了茶叶生产管理与加工的初步机械化,大大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农的劳动效益。
(一)茶园管理机械发展现状
全区很多茶园虽已有多个作业环节开始利用机械进行作业,但茶园管理总体机械化水平不高,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由于市场缺少适用的机械或因为价格原因,茶园的中耕作业、施肥作业、植保作业及灌溉作业基本是依靠人工完成。对于修剪作业,由于目前市场上修剪机械技术成熟,价格合理,我区许多地方茶园修剪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二)茶叶加工机械发展现状
相对于茶园管理机械化发展来说,我区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有着较高的水平。由于茶叶加工机械品种多,机型比较齐全,基本上满足了我区茶叶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区的茶叶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根据加工需要,可完成茶叶的初、精加工。
二、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还较低, 茶园管理机械化工作进展不快。
1、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缺乏。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短缺,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缺少配套适用的耕作、施肥、植保、灌溉等机具。因茶园管理机械对生产基础有较高的要求,如开展机采工作,对山地茶园的坡度、梯面、道路、品种、栽培方式等各种基础条件都有适当的要求,而目前不少茶园达不到要求,不能进行机采等机械化管理工作。而我国茶叶机械生产企业生产的茶园田间管理机械种类不全,且生产的大都是一些通用类机械,其不适用于茶区作业。
2、茶叶加工机械设备较落后。虽然我区每年的茶叶机械增长迅速,但由于经济条件、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绝大多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配套不合理,简单加工型多,复式成套型少,传统粗放型多,高科技、连续化、清洁化机械少,制茶单机自动控制水平不高,难以组成全自动生产线,制茶效率不高,工艺简单,质量稳定性不高,造成茶叶色、香、味、形不一致,影响了茶叶加工品质,进而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水平。
3、茶叶机械应用效果有待提高。近年来,区农机管理部门虽然经常开展制茶机械操作培训,但由于现有茶叶生产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因此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少茶农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制茶方法,即使有了一些茶叶生产机械,对技术参数、操作要点掌握不到位,使一些机械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遇到茶叶机械故障排除、茶机维修保养、零配件替换等技术问题还是难以展开。
4、茶叶生产规模小管理分散。虽然全区涌现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但单家独户手工加工茶叶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性能先进但价格较高的茶叶机械的购置,因此现在推广的茶机大部分机型小、生产能力低、经营分散,茶叶机械化生产成套流水线、连续化作业设备不够,茶业机械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先进的加工机械利用率不高,影响了茶叶生产、加工整体质量的提高。
5、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目前区各乡镇农机服务站人员配备不足,一般每个乡镇只保留1~2人,且乡镇农机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农机工作只占极小部分,不能全身心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同时全区农机推广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老化。虽然农机推广人员长期从事农机工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日益先进的新机具新技术,从事农机推广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能向茶农介绍、指导各种新式茶机的使用性能,知识的缺乏,很难承担起推广任务,必将影响茶叶机械的推广工作。
三、北仑区发展茶叶生产机械的建议
1、大力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对茶园管理机械化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茶园大都建于山坡地上,导致了茶园平整度、道路和水源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差,给茶园的机械化作业带来了很大影响。为此,要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对一些不合理的茶园结构进行调整,老茶园进行改造,逐步做好茶园种植面、道路、栽培方式等整
体规划建设,创造适合于机械化生产的基础条件。
2、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与茶园管理机械的推广。把扶持现有的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茶叶加工户的带动,积极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进程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快茶叶机械的更新换代,大力
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新机械,淘汰过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逐步改变单机加工作业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茶叶生产线的现代化加工方式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农机技术人员和茶叶专家的作用, 注重基础培训, 以加工企业和茶叶大户为重点,深入到村,培训到户,开展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特别是培训和提高农户使用茶叶机械的意识、素质和操作技能,使茶农了解茶叶生产机械性能和机械操作以及维修、保养等技术要领,学习掌握茶园管理、种植采摘、加工等工艺如何适应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应用操作水平, 培养一批茶叶种植加工能手,不断提高茶机使用操作技能,发挥好茶叶机械的作用。
4、发展茶叶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针对目前茶园经营规模小, 栽培机械推广难的状况, 要积极引导茶农成立茶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产业集聚化程度,改变单一的农户生产方式,促进茶叶生产上规模、上批量、上档次、上效益。同时,要重点培育发展茶机大户,鼓励和支持现有机户提供茶机作业服务,解决众多规模较小茶农的实际问题, 促进栽培机械推广工作的开展,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5、形成一支较高水平的茶叶机械推广队伍。加强茶叶机械推广人员自身技术培训,只有茶叶机械推广人员自身技术过关,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和推广作用。通过考察学习、培训,开拓视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深入调研和实践,掌握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对于茶叶机械化发展,农机推广人员应多关注搜索更多、更好、更适用的茶叶生产机械,及时引进推广给全区的广大茶农。
第三篇:茶叶生产现状的思考
凤庆是滇红之乡,有上千年种植茶叶的历史,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7万亩,年产茶叶达1.5万吨。笔者通过对凤庆茶叶生产加工的初步调查,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想与热衷于凤庆茶叶事业的同志一起商榷。
一、凤庆茶叶人文地理优势
凤庆县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是国家出口商品茶叶基地县和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拥有西南地区最大、出口红茶最多、获自营出口权的茶叶加工企业——云南滇红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茶叶的6000吨以上。全县累计建成茶园27.1万亩,高优生态茶园8.4万亩,投产面积22万亩,茶叶产量达1.5万吨的滇红工夫茶、滇绿茶、普洱茶、花茶、奶茶使凤庆声誉四海,名振五洲,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著名茶乡。凤庆县有龙润茶业公司、六大茶山茶业公司等知名企业在凤庆注资建厂,共有27家茶叶加工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凤庆县,位于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2′之间,海拔最低为营盘镇三塔河口919米,最高为雪山黄竹林主峰3098.7米。垂直高差2179.7米,形成典型的立体气候和立体农业结构。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干凉同季,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之美称。具有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优点,雨量充沛、年温差小、日差较大;无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特点:无台风、暴雨、寒潮、低温。具有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所需要的光、水、热、气条件,得天独厚。
二、凤庆茶叶市场现状
凤庆县茶叶产业在县委政府的扶持政策下,种植面积、茶叶产量在全国全省来讲位列前茅,尤其XX年普洱茶热引来茶叶市场升温,切切实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而XX年过后,茶叶市场一阵严寒低迷,茶叶初制茶平均价格从每市斤20多元急降至到每市斤几元钱,这种状况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困惑,凤庆茶产业要不要继续发展呢?
实际上凤庆茶叶有它独特的地理优势、品质优势、品牌优势的,凤庆茶叶生长在相对的海拔、气候、土壤环境中,茶叶中物质含量优于其它茶种,凤庆滇红工夫红茶等优质产品在茶叶市场上,仍有强势的竞争力,所以凤庆茶应从技术层面上发掘其市场潜力。
三、凤庆茶叶加工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通过走访调查,笔者认为制约凤庆茶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问题,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不过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是高优茶园种植标准化程度不高。茶园种植上表现在唯量不唯优,对茶园种植环境、土壤、海拔、茶种、采摘、加工没有细化的技术标准,至今没有一套高优茶园种植标准体系。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年已获得了国家标准委高优茶园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工作未能推进。
二是茶叶初制技术推广不到位。茶叶初制茶叶加工技术最为关键的一环。一个是茶叶采摘分级,一个是茶叶初制中的萎调、杀青、整形、干燥不同的茶品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及其技术推广与研制,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前提,而这方面的技术标准推广较为薄弱。
三是凤庆茶叶没有体现应有的价值。由于凤庆茶叶的初制对应的是千万农户和上百家的初制加工单位,令人痛心的是茶叶生产粗制滥造,优质的原料没能造就醇和的茗品,优质没有优价,而我们所熟知的茶叶名品(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则且然不同,身价不菲。因此加强茶叶初制技术标准推广以及树立品牌意识势在必行。
四是凤庆茶叶产品宣传投入不足。凤庆茶叶产品在宣传上,还留有很大的余地和空间,需要有组织和策划,谋求品牌效应,增强产品价值,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以期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凤庆茶叶产业发展的初想
凤庆茶叶得天独厚,品质优良,分析以上问题及原因,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凤庆茶叶的生产,必须从技术、质量上加以创新,树立凤庆茶叶产品品牌意识,加大技术含量,以质取胜,以标准为核心的规范化生产引领凤庆茶叶产业的未来。
——寻追高优茶园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建立,积极向国家申请凤庆茶的地理标志产品,建立从茶园、种植、采摘、初制加工、产品包装、茶产品营销的标准体系,改变凤庆茶产业以往的粗放经营模式,制定凤庆茶产品营销规划,逐步推广茶叶名优产品标准,树立名优地理标志产品战略,以优质的茶叶产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推广茶叶新技术、新标准,转变政府职能,成为服务型政府,并引导农民进行茶叶的标准化种植。
——建立茶叶商(协)会组织,建立和组织协调凤庆茶产品的营销机制,扩大凤庆茶产品的宣传。
——整合凤庆茶资源,以凤庆地理标志产品这一特色,提升凤庆茶产品价值。
——茶叶是以香气、滋味、色泽、形状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所以应加以规范茶叶的初制加工行为,努力做到以标准生产,有效遏制质量不达标的茶产品进入市场。
第四篇: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
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
含山县长山茶场陆传正
摘 要:通过分析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发展
一、概况
含山县位于长江北岸,皖中东部,南临长江,西倚巢湖。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较好的水、肥、气、热等条件,适宜茶叶的种植和生长。茶叶是我国传统的经济作物,也是含山县优势农产品之一,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21000多亩,干茶产量21000多担,主要存在于国有茶场和乡镇茶场。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的饮品之一。我县主要以昭关翠须和长香思两个绿茶品牌(均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业部颁发)面对市场销售,占据本县及周边市、县的90%茶叶销售市场,深受消费者的好评和信赖。本县成立多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协会,经过多年艰苦创业,发展成为今天规模相当的绿茶区。
二、含山县茶叶生产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改革不断深化,茶叶生产在流通体制、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含山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1)实行“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三位一体,以国有含山县长山茶场
为依托,将乡镇茶场和茶农组织自由结合,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协会,减少了行业内讧和扯皮现象。(2)采取财政项目资金、农行小额贷款扶助茶叶行业内外开辟新茶园,改造老茶园。自2008年以来,全县共开辟新品种茶园2870多亩,品种为龙井43号、中茶108和舒茶早等,早熟、抗寒性能好,干茶品质高。改造老茶园18000多亩。(3)改变税收制度,采取税费返还政策,鼓励和促进国有茶场和茶农在茶叶待业上深度发展。由于上述措施的实行,调动了国有茶场和茶农在茶叶生产中的积极性,茶叶产量突破1100吨,茶农生产名优茶,收入由2000年的2150元/亩增加到2010年的4800元亩,增长223.3%。
但是,近几年来,茶叶生产上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茶叶产量虽有所增加,但增长的幅度不大,单产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超级大国茶园比重大,90%茶园为1970年左右建设的,茶园管理粗放,茶叶施肥量不足,只采春茶和夏茶头,浪费大量的资源,有的茶农开了新茶园,荒了老茶园。
2、茶农的销售地域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市、县,很少组织联合到大中城市去推销产品,广告投入费用很少,市场宣传力度尚待加大。虽然本县及周边市、县的茶叶市场占有率高,但产量大于销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严重阻碍茶叶行业的良性发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用发展的战略眼光,正确分
析和看待含山县茶叶生产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绩,不断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清醒地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不可盲目乐观,满足现状。一是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流通的关系,生产需要流通,流通依赖于生产,生产与流通是相辅相成,只有加强茶园的管理,提高单产,增加产量,流通搞活才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样流通搞活了又可促进生产的积极性,切不可顾此失彼。二是正确处理好产品与销售的关系,一个产品的好与坏,只有尝试过才知道,没尝试过的人就不知道,这样就需要一个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产品,从了解到认知,从一口渴就想到泡一壶我们的产品,从心底留下铬印。三是正确处理好产品与市场的关系,市场需要开发,要紧随市场发展的方向。目前,在茶叶的国际、国内市场,茶叶的质量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为了更好地与市场接轨,促进含山茶叶市场开拓和经济发展,茶叶产品在生产管理、加工过程中必须按标准实施,确保有优质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和市场,消费者和市场认可了,产品才有加工的空间,才能真正起到“茶叶增效、茶农增收”的积极作用。含山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属于紧临主销区的产茶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含山名优茶的品质档次、市场知名度以及市场占有率日益提高,茶叶目前正处在紧俏畅销的状况,特别是无公害、有机茶叶的开发生产更是适应了保健需求,因此本项目市场前景较为广阔。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有机茶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主导饮品。
三、茶叶生产的发展
1、发展名优茶。
从某种意义上讲,名优茶特别是名茶,它是广大茶叶科技人员辛苦研制的结晶,可以说,每一种名茶都有精湛独特的采摘技艺。现在大宗茶滞销、名优茶紧销,茶叶生产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现各茶场和茶农已经重视名优茶的开发研制工作,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攻关,并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初见成效。
发展名优茶可以带动采摘和加工技术的革新,改变茶叶的品级结构;发展名优茶可以促进实用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茶园的基本素质;名优茶开发可以掀起良种热,加大茶树良种的繁育推广进程;名成茶开发可以推动包装、贮藏技术的发展,提高茶叶的消费价值。相反,后者的发展也可以推动前者的发展,相互发展。
2、发展茶园机械化。
产茶区的一大优势是机械化生产程度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采茶劳动力日益短缺,加上粗老茶的大量采摘,人员工资投入大,茶园的深耕、施肥、修剪人员工作进度慢,走茶园机械化是含山县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实践证明,机采一是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质量(机采比手采每亩增鲜叶37.5公斤,机采鲜叶制成的干茶,一般要比手采的提高1-2等级);二是提高劳动工效,降低采茶成本(机采每公斤鲜叶采工工资平均比手采降低1.2-2.4元,提高工作效率20-25倍);三是减少虫口基数,减轻病虫危害。
3、发展早熟“三高”生态有机茶。
我县的茶叶生产依靠科技投入,已小有成效,今后我们仍然要依靠科技进步,狠抓改植换种,加快茶树无性系早熟抗寒性的良种种植的步伐,积极发展“绿色”茶叶、生态有机茶,开发“三高”(高产、高质、高效)茶园,实现茶园良种化、机械化、现代化、生态有机化,力争全县茶园面积达到4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2万担,并要注重茶叶易拉罐的开发,提高含山县茶叶的市场应变能力,并不断打开茶叶市场的新销路。
第五篇:桂平茶叶产业生产情况的调查
为了了解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近期,我对全市茶叶产业情况做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充分倾听了乡镇分管领导、茶王、种植大户、销售大户、专业协会领导、技术骨干、主要产茶村村主任和书记、各茶厂厂长等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后,就如何进一步做强做大桂平茶叶产业问题,作了些探讨。
一、全市茶叶的现状
1、全市茶叶基本情况
桂平西山茶,又名棋盘石西山茶、棋盘仙茗。在广西的名茶林中,桂平西山茶品质为最。西山载茶始于唐代,到了明代西山茶已享盛名。据《桂平市志》载:“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观音岩下,矮株数植,根吸石髓,叶映朝89,故味甘腴而气芬芳,杭湖龙井未能逮也。”
西山茶产于广西省桂平市的西山。这里集名山、名泉、名寺、名茶于一地,使西山的景色更加迷人。人们赞美西山的景色,也称赞那色翠味香、遐迩闻名的西山茶。西山茶最高山岩海拔700米左右。山中古树参天,绿林浓荫,云雾悠悠,浔江水色澄碧似锦。乳泉昌莹,冬不调,夏不溢。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多生长在山腰的奇峰怪石间。确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
勤采嫩摘是西山茶的采摘特点。2月底或3月初开采,一直采到11月份,一年采茶20—30批,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长度不超过4厘米。要求芽叶大小、长短、色泽均匀一致,保持芽叶完整新鲜。通常炒制500克特级西山茶,需采4万个左右芽叶
西山茶炒制技术精湛。采用手工炒制,在洁净光滑的铁锅内进行,全程采用抖、翻、滚、甩、拉、拉、捺等多种手法。炒制时按原料老嫩、含水程度、锅温高低及各工序的工艺要求不断变换手法,达到西山茶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初炒、烘焙、复炒等工序.西山茶从1960年后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已从原有的零星散植发展到成片的西山风景茶园,年产量已达600公斤左右。产品畅销国内外,得到各方人士的高度赞扬。已故著名壮族诗人黄勇宗曾咏诗道:
“乳泉水温西山茶,又香蜜糖又香花,天下名茶我尝过,如今只爱这一家。”马斯云称:“香蔽高岭不是花,乳泉新煮绿春芽,乳泉新煮绿春茶,闲来愿得杯常满,每倚亭台到日斜。”西山茶曾在1982年和198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名茶。1984年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1988年参加了新加坡博览会展出和日本名古屋中国名茶展览,均得到了一致好评。西山茶真是“香满神州海外驰”。
2、西山茶茶的历史渊源
桂平西山茶属于绿茶类。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山。桂平西山茶始于宋代,《桂平市志》记载西山茶:“出观音岩,棋盘石下,矮株散生,根吸石髓,叶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芬芳。”西山不仅茶好,还有好水“乳泉”来相配。乳泉位于西山正阁寺左下侧。《桂平市志》载:“乳泉井泉清冽如杭州虎跑泉,而甘美过之,时有汁喷出,白如乳,故名乳泉。”泉旁有一道石刻,文曰:“深谷乳泉众试皆甜”。用乳泉水冲泡西山茶确实鲜醇甘美。
西山茶又名乳泉春,其品质以嫩、翠、香、鲜为特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山寺释宽能法师曾亲手制作西山茶,三次寄给毛泽东主席品尝,中央办公厅感谢信说:“西山茶味道醇厚,是不可多得的好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茶叶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传统,80年代初起也做了大量工作,整个产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有的那种“人种天管、自产自销”状况。但作为一个优势产品,一个主导产业,其应有的经济效益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年生产总值仅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7%,占农业总产值的4.4%。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大方面:
1、总体面积小,难以形成主业群。我市西南边区山多田少,森林覆盖率高,终年云雾辽绕,清泉四溢,宜茶面积大,发展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西山、马皮两个乡镇虽然近些年发展了一些新茶园,但仅限于两个乡镇。全市总体面积偏小,区域优势没有发挥,形成不了产业群。
2、规模种植面积偏小,管理不便。我市茶叶规模面积最大的不过700亩,超过千亩连片种植的根本没有。大部分面积分散在农户的房前屋后、山脚田边。这样的栽培模式既不利于规范化管理,也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3、良种种植面积小,产量上不去。我市引进全国优良品种种植面积仅占全市面积的11.4%,这对产量的影响尤其严重,并导致茶类单
一、单产长期上不去。
4、机械化生产程度低,生产成本较高。尤其是茶叶加工方面,产区普遍反映,加工茶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春茶期间,请人采茶和制茶连高价都请不到人,严重制约春茶及全年茶叶产量。
5、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专业茶叶市场。我市著名品牌西山茶在省外知名度不够,优越的品质未被外界充分了解,其它名茶就更为逊色。究其原因是广告宣传工作基本没有启动,参加国家及其它省份举行的展销、联宜、推介等活动也很少。全市没有一个专业茶叶市场,西山、马皮等重要产区的销售市场也是随便乱设摊点,风吹雨淋,严重影响声誉和品质。
6、品牌效应发挥不够,产品滞销、经济效益欠佳。全市茶户多,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相互攻击,其结果导致名茶不出名、品牌不含金、没有合力、难以成势。且高档产品多为公费购买,作礼品馈赠,缺乏大众市场,产品积压现象年年都存在,经济效益不佳。
7、茶叶保鲜工作不到位。茶叶保鲜工作在我市虽然也开展了一些,比如西山茶茶厂的冷库保鲜、民间的石灰瓦罐贮藏法等。但数量和质量都达不到一定的标准,特别是每年保鲜茶叶量只占全市茶叶总量的5%以下。这样一来,我市茶叶只能在春茶旺季喝到新鲜茶,而到年末春节消费旺季时,就只能喝上很不新鲜的“老茶”。
8、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产业链中服务力度偏小。茶叶虽然在2000年起被列入桂平市农业五大产业之一,也有农工部、老建办(开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等多个部门管理,但真正用到茶叶生产及销售过程中的项目和资金极少,多头管变无头管,引导不协调。发展中需要政府部门做的事没有做好,导致全市茶叶产业确实有点像一盘散沙,任其发展之状。
三、做大做强全市茶叶产业的建议
桂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业市,也是一个传统的产茶市。产品历来在省同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生态条件极为有利茶叶生产,只要引导得好,完全可以在发展农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很好的效应。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茶叶产业化放在农业五大产业之首,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决策非常正确,非常及时。至此,作者结合多方面的情况,对如何做大做强桂平茶叶产业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规划,推广良种,多头发展,打下茶园基础。我市茶叶应通过5—7年时间,总体面积达到10万亩,在这个中期目标的指导下分逐步实施。即:2006—2007年新发展茶园3万亩,2008—2011年间,每年平均新发展茶园1万亩;1012年新种3700亩。至此,加上原有的老茶园,全市茶园面积可达10万亩。茶园发展应集中在西南山区的西山、马皮、金田等几个乡镇进行,面积可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80%以上,重点发展西山茶、老仙、龙泉玉指三大名茶;;在全市其它乡镇适当种植,占全市总面积的20%左右,生产一般绿茶。茶园发展的形式应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可个体投资承包经营,可企业承包经营,可企业联产、个体联合投资经营,可招商投资开发。种植方式可新开发茶园(新种),可以改造现有老茶园,不管何种形式发展,均应推广良种良法,高标准建园。引进品种推荐福丁大白、福云六号、乌牛早、安吉白茶;本地选育推荐西山茶小叶种。
2、建立加工厂,大力推广生产、加工机械化。可在茶园高度集中的产区分别建立1-2座大型加工厂,在各小产区及农户家中建立普遍小型加工厂(房),承担全市(除极少数高档茶及一部分下等茶外)茶叶加工70%以上的任务,有效缓解劳动力缺乏及降低生产成本。
3、统一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专业茶叶市场。全市茶叶可制订统一的茶叶制作加工操作规程,统一的品质要求,使用统一的“西山茶”品牌(茶名)一致向外推销。不同乡镇、厂(场)使用自己(不同)的商标,以示生产区域特点之区别。组织相当的人、财、物进行广告宣传,比如到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广泛参与国内外茶叶推介、展销、评比会等。这方面的工作建设由市茶叶产业化办公室牵头组织,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专项投入。开拓市场要瞄准上海、广州等华东地区的大中城市,并且每年攻下一个市场,以免全面开花导致人财物力不够。多组织茶艺表演、茶文化节等活动,并在市城、汤湖镇、马皮乡建立一定规模的茶叶营销专业市场。
4、政府重视,成立机构,人财物支持,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市委、政府班子有专人领导茶叶产业发展,成立具体负责茶叶产业工作的茶叶局或茶叶产业化办公室。主产乡镇党(或政府)一把手抓,其它有关乡镇可成立茶技站或茶叶协会、合作组织等具体负责茶叶的生产管理。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补贴新茶园建设、良种推广、改造低产茶园、建设加工厂、优良品种选育、退耕返茶、购买机器设备、营销宣传广告及资助生产、奖励销售有功人员等。
5、选育品种,建立苗圃基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桂平茶叶原种有西山茶小叶种,马皮群体种,马皮、金田苦茶,其他乡镇的地方绿茶等。有些品种品质好,适应能力强,只要精心选育,就可以成为很好有优良品种,甚至可以担当全市今后茶叶发展的当家品种。选育品种可以建立自己的原种园、母本园和苗圊。以源源不断的补充茶叶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苗木,即可节省成本,又可保持桂平茶叶原有的特色。
6、加强茶叶的保鲜及“四季茶”的尝试工作。一年四季喝上新鲜茶叶有两条途径:第一种方法是大棚栽培,人工制造环境。使茶叶在早春和冬天均能发芽生长,随时加工茶叶供应市场,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资金,可小面积小范围试验生产。第二种方法是成品保鲜。保鲜的最好方法是冷库贮藏、生物保鲜,这两种保鲜方法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方法。工作可由某一企业来承担,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可以保证全年有新鲜如初的茶叶上市。
7、科技为先导、改善和提高茶叶科技人员的待遇,建立适应时代产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在商品信息千变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某一产业(产品)要想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可谓起主导作用,只有不断研究、开拓、创新才能实现产业的长久发展,而这些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程度的推广和提高。具体做法可高薪引进人才,改善和提高现有茶叶技术人员的政治、经济、生活待遇,以保证这些科技人才安心工作,积极发挥,也可以设立奖励基金,奖励生产中的有功之臣,使这部分人劳有所值,劳有所获,发奋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