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姆登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老姆登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刘慧兰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5期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老姆登茶叶生态环境、采制技术、品质特点和社会成效,找出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老姆登茶叶发展思路和目标,最后从合理布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方面,推进转型升级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科技进步方面,改变经营状况、促进产业化发展方面,发展壮大生产基地方面,加强科技培训和切实抓好科技服务工作方面,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执行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讨论了老姆登茶叶发展的对策和技术措施。
关键词:老姆登茶叶 生产现状 对策
老姆登茶叶因产自怒江大峡谷老姆登村而得名,茶叶基地位于北纬26°32′碧罗雪山西麓,海拔1900~2000米地段,土壤为砂质黄壤,PH5.5~6.5,坡度15~35°,年平均气温13.8℃左右,活动积温3902℃,平均霜期40天,平均光照1322.7小时,降水量1163mm,相对温度80%。水源于碧罗雪山,土地湿润,空气清新,周围几十公里内无任何污染源,茶园位于村庄上方,茶叶加工厂建在茶园的右下角,及时采摘,及时加工,保证了鲜叶的自然特性,减少了鲜叶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污染。茶园没有施用过任何农药和化肥,园中间作水冬瓜树作遮荫植物,山高多雾,是发展有机茶的一片理想净土。
一、老姆登茶叶生产概况
老姆登茶园发展于60年代,从勐库、双江、昌宁一带引进茶种发展至今,老姆登茶区现有茶叶种植面积2800余亩,可采面积约1200亩,集中成片600余亩。“老姆登”茶品牌发展于1997年,由怒江州经济作物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当地茶农挂钩,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管理模式创立起来的。
1.采制技术
老姆登茶叶鲜叶采收后,适度摊凉2~6小时进行加工,茶叶加工工序为:杀青→揉捻→初炒→做形→足干→扬风筛分→人工拣剔→匀堆包装。
2.老姆登茶叶的品质特点
干茶外形美观,条索紧结重实,两头完整,有锋苗,均匀纯净,光泽油润,栗香浓郁。内质:香气清高持久,滋味浓醇鲜活,收敛性强,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匀黄绿明亮,具有“饮茶之腹,过喉爽快,口中留有余甘”之感,是不可多得的上乘饮品。
3.老姆登茶叶生产管理取得的成效
3.1茶叶产量、产值稳步提高,促进了茶叶产业的发展,提高了茶农的生活水平
老姆登茶叶生产开发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把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化服务,与农民形成互惠互利关系。15年来,茶农获直接收入37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实现税收21.8万元,上缴财政收入30万元,上缴乡村管理费15万元,销售优质干茶15万斤,扣除成本创利72万元。
3.2 茶叶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基本改造完各项基础设施
过去一度存在的干茶颜色偏黄,外形不美观,含水量过高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现在的产品质量和信誉较好,产品各项指标都能达到标准,在怒江境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老姆登茶厂距销售地六库镇约130多公里,茶厂占地面积约1.5亩,建有简易厂房3间,内置整套绿茶加工机械设备,场所清洁、卫生、安全,远离村庄,远离了生活污染,周边还建有其他五个小型初制加工作坊。
3.3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为生产有机茶创造了有利条件
茶园采用传统管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每年中耕除草3至4次,秋茶采摘结束后重修剪一次,结合冬耕和春耕追施有机肥2次。茶园里间作水冬瓜树,水冬瓜树不仅起到了遮阴的效果,还有蓄水保土的作用,落叶可以回归土地作有机肥,茶粮间作园间套复种豆科植物,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茶业朝着绿色、生态、环保的方向持续发展,营造了发展绿色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老姆登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
1.茶园管理粗放,可投产茶园面积小,产业规模偏小
老姆登茶叶原料生产基地有茶园2800多亩,可目前能投入生产的茶园仅1200余亩,其中集中成片、茶树密集的仅有600余亩,其余都零星分布,茶粮间作,整个茶区茶园管理粗放,完全属于自然生长状态,亩产不足30kg,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2.基础薄弱,加工环节结构不合理
茶叶加工作坊过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现有机械设备老龄化严重,缺少新型、名优茶加工机械设施。
3.产业化程度低
龙头企业难以发挥带动作用,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的单一性已不适应市场的多元化、多样化特点。产品品牌在国内、省内的市场影响力小,市场占有率低。
4.技术和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新建茶园投产需要五年左右,建园时间长使茶园成本投入较大,导致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难度较大,茶园建设发展速度缓慢。
三、老姆登茶叶发展思路和目标
老姆登茶叶生产与发展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提升产量、质量、效益为目标,依托科技进步,全力打造“老姆登”特色品牌,推动怒江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提高茶叶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2年及今后5年目标:新发展良种茶园2000亩,改造中低产茶园2000亩,茶叶年产量达50吨以上,茶叶总产值达560万元以上。
四、老姆登茶叶发展对策和措施
在工作中把握好“注重创新、激发活力”,“注重实际、走地方特色”,“注重效益、促进增收”三个原则,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老姆登茶叶发展对策
1.1深入调研、合理布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老姆登茶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根据新情况、新市场、新消费趋势的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深入调研、合理布局、科学制定2012年及今后5年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和茶叶产业功能区规划,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和实施工作,全面启动怒江州“十二五”计划中的“10万亩茶叶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和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工作,推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1.2 实施“提升传统农业、加快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启动休闲农业”的峡谷农业发展模式,推进转型升级
1.2.1老姆登茶叶基地提升转型。一个厂没有充足的原料保证,始终没办法提高品质和降低成本,始终没办法在短时间内使产品的产量达到某一程度。做好优良品种引进和本地良种茶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开展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的试验、示范,通过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逐步提高老姆登村茶园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老姆登茶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茶叶综合生产与产业竟争能力,推进茶产业建康发展,以基地来带动周围群众共同发展。
1.2.2 提升改造老姆登茶叶加工厂。实施老姆登茶叶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和启动名优茶加工厂改造工程,做好茶叶生产清洁化、智能化成套加工流水线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茶叶质
量安全水平。茶厂优化改造是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结合各茶厂实际情况,科学地、合理地制订年度茶厂优化改造计划,采取“淘汰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措施,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茶厂。
1.2.3提升“老姆登”品牌。出台“老姆登”证明商标专用权使用许可制度,全面使用“老姆登”证明商标,发挥品牌增值效应,紧紧围绕“老姆登”茶叶品牌建设,集中力量,统一组织企业参加各种茶事活动,利用杂志、报刊等各种媒体宣传推介怒江茶叶,进一步树立怒江茶叶形象,扩大影响力,力求获得促销成效呈现,增强产销对接能力。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从市场、价格、信誉、农民收入等方面都能为怒江州填补一个空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更有力带动周围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利用“老姆登”证明商标来规范和管理,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推进新一轮品牌提升。
1.2.4促进老姆登茶叶市场。充分利用“老姆登”在怒江州内的知名品牌商标,组织召开“老姆登”证明商标命名大会及茶产业发展推进会,组织参加早茶节、茶博览会、省市农博会等茶事活动。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宣传怒江茶叶,创造条件启动茶叶功能区、休闲观光等建设,促进茶文化、观光旅游与茶叶产业经济发展,提升老姆登茶叶市场功能。
1.3 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发展思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科技进步
1.3.1开展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实施茶树良种化工程。公司建基地,以基地带动农户,制定老姆登村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创建活动,结合老茶园优化改造,引进适宜怒江各地带生长的“云抗10号”等优良品种,启动1~2个标准茶园示范区创建工作。
1.3.2推广应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提升茶园管理水平。按照安全、优质、高效的目标,应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建设无公害茶叶基地,确保茶叶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
1.3.3加快改造和完善机械装备,提高茶叶管、采、制的机械化水平。茶叶机械装备依托怒江州农机部门农机补贴政策,茶叶采摘方面引进先进的名优茶叶采摘机械设备,组织开展茶叶机械采摘示范与推广,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技术试验,缓解采茶劳力紧缺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茶叶加工方面,引进先进的名优茶加工设备,进一步研发老姆登茶叶机制技术,推广茶叶热风杀青、清洁化加工等技术。茶树病虫害防治方面,依托怒江州植保站开展统防统治工作试点,引进先进防治机械和配套设备进行试验示范,组建统防统治队伍,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提高效益和安全水平。
1.3.4改变经营状况,促进产业化发展。从改变怒江州茶业行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不利于发挥综合规模效益入手,把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化服务,要与老百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要为农民提供信息,培育市场,开拓能力,进行产品深加工。通过改变,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为老百姓脱了贫,致了富,带动了农户发展商品生产,培育了“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2.老姆登茶叶发展的技术措施
2.1发展壮大老姆登茶叶生产基地
坚持“以改为主,适当发展”原则,重点抓好品种更新和基地改造工作。
2.1.1改造低产茶园。老姆登村现有茶园中,有200多亩老茶园是在60年代开始逐年建设起来的,大部分茶树的树龄是30~40年,根据茶树生物学特性已处于成年期,树冠已形如馒头,采摘面小,茶园缺株断行分布成簇状,衰老枝、寄生物分布广,萌发的茶芽小,抗病能力弱,营养叶过剩,树体养分供求分散。这一时期,如果水、肥、剪、采、保等管理配合得当,一般能持续高产稳产10~20年,因此,加强农业技术措施管理,建立合理的采养制度,不断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交替进行的方法更新采摘面和树冠。同时,配套相适应的肥培管理制度,促进新梢迅速生长,以保持旺盛的树势和育芽力,使茶叶产量持续上升。另外,有小部分茶树已处于衰老期,树体出现了向心生产趋势,新梢活动逐渐向下转移,以至根颈部形成新的骨干枝进行更新,根系也发生更新现象,吸收根减少,侧根开始死亡,根颈部也陆续形成不定根群,茶树生机衰退。这个时期可以利用较强的再生能力,经过人力更新,仍可复壮,构成新树冠,可多次更新,直到死亡。此时期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深耕改土的基础上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剪去衰老枝条部分,促进新的骨干枝形成,切断老根,刺激新根发生,从而复壮根系和树冠,达到茶叶产量回升的目的。
2.1.2实施茶树良种化,引进繁育良种茶苗,发展良种茶园。茶园改造和新茶园建设都需要苗木,根据集中连片,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适合茶园各种机械作业的原则和要求建200亩良种茶园,培育母本园。从选择地块、整理、深挖、施底肥做起,选用适宜怒江各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如“云抗10号”、“雪芽100”、“长叶白毫”等密植,采用铺草覆盖以抗旱保苗,加强管理以培养壮苗,合理施肥以加强营养,低位修剪以矮化树势,治虫防疫加强茶园植保工作,采养结合持续高产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良种茶园的建设。
2.1.3改造茶粮混合园。老姆登村有部分茶园由于在幼苗期管理不善,严重缺株断行,导致茶树分布稀疏,茶农便在园中套种玉米等粮食作物,可是这两种作物的产量都很低,没有达到高产高收入的目的。对这一类型茶园进行农业改造,补种优质茶苗的同时,对老茶树进行重修剪、深耕施肥等技术改造,逐步将茶粮混合园转换为纯茶园。其次,改变间作作物,以套种矮杆的、固氮的豆料植物,合理间套复种。
2.1.4加强幼龄茶园的管理。1999年开始逐年投入建设的茶园中,大部分茶树还处于幼龄期,这一时期的管理好坏,对茶树的高产、稳产至关重要,如果茶树因管理不善,造成树势衰退,以后即使加强管理也很难恢复树势。因此,要以护苗、全苗、土壤耕锄、合理施肥、定型修剪和打顶轻采的栽培技术要点管理。
2.2加强茶农、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切实抓好科技服务工作
为增加茶农专业技术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提升茶叶加工技术、茶树病虫防治技术、茶园栽培与管理技术,全面进行茶叶技术推广工作,需要组织和协助举办各种茶叶科技培训班,切实抓好科技服务工作。办好茶叶技术培训班,一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突破口,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原则,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专业人员下去等形式来开展。以加快知识更新,提高科技人员服务能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促进产业化发展为目的,根据生产季节的农事特点,经常深入田间地头,采用实地讲座的形式,帮助广大茶农解决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做到哪里有需要就服务到在哪里。二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茶叶生产情况,注意收集生产上的第一手资料,做好面上各项技术服务指导工作,同时还需要组织茶农开展种植经验、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交流活动,发放茶叶栽培技术资料。三要积极帮助茶农引进名茶加工机械,修剪、采摘、耕作、初精制机械。争取扶贫单位和各级信用联社对茶叶企业、经营大户的支持,发放专项扶持贷款等工作。四要推行岗位承包责任制,鼓励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产品开发工作。基地建设需要优秀的科技人员,鼓励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产品开发工作。
2.3加强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
老姆登村已经成立了茶叶生产合作组织,今后的工作重心,就是需要加强培育茶叶生产与经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的联系。农民生产出来产品,公司把它变成商品,再将商品变成货币,货币再投入生产,周而复始,循环不断,只有这样,产业才具有生命力,公司才能生存,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很关键。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公司、种植农户、龙头企业提供市场、品种、价格等信息服务。
2.4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体系,杜绝卫生质量不符合各项标准的产品上市销售,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总之,在市场需要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迫使我们必须走科学办厂、科学种植、科学管园、科学经营的科学管理化道路,培训农户,让他们真正成为管理的能手、种植的能手。要从引进优良品种、科学管理茶园、机械设备改进、完善基础设施着手,要全面实施品牌战略,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多方面投入前提下,加强科技力量建好基地,在当前面临的农业结构调整中,老姆登茶叶要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科学种茶、科学管理、科学经营。参考文献:
[1]《茶树栽培学》.[2]《茶树病虫害管理》.[3]《怒江土壤与气候》.
第二篇:六盘水市茶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六盘水市茶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李玲
〔内容摘要〕针对我市茶叶产业现状、优势及开发潜力,如何将茶叶产业做大强,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我们要立足资源优势,把握市场导向,大力扩张基地规模,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做好“大品牌、大产区、大市场”的文章,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茶叶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 词〕资源产业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茶叶是我市重要的传统经济作物,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优势农产品之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为我市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广阔的前景。1998年我市编制的《六盘水市1998年至2010年茶叶产业建设规划》,明确了茶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加强了对茶叶产业的领导,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加快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创造了“乌蒙春”“乌蒙剑”、“水城春”、“碧云春”4 个名优茶品牌,并分别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得多个奖项。2003年编制的《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及2004年市农业局编制的《六盘水市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均把茶叶列为重点产业开发建设。如何进一步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提升其经济含量,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新路子。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园规模及分布
我市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全市4个县区均有茶树种植,2004年,全市共有茶园面积3.6万亩,茶叶年总产量312吨,主要分布在27个乡镇。其中:六枝0.57万亩,年产量72吨,分布在木岗、大用、郎岱、洒志、落别、新窑、新场、牛场、折溪等11个乡镇;盘县1.12万亩,年产量70吨,分布在老厂、马依、滑石、两河、民主、羊场、朱东、新民等8个乡镇;水城县1.83万亩,年产量156吨,分布在杨梅、新街、勺米、米箩、猴场、玉舍等6个乡镇;钟山区800亩,年产量14吨,分布在大河镇、大湾镇。
(二)茶叶经营体制及加工能力
1、主要有以下几种经营形式
(1)国有企业。主要有六枝茶叶公司、盘县茶叶公司、水城县茶叶公司;
(2)股份制企业。主要有津黔科技茶叶公司、杨梅林场与市林业局合作的公司(国有合作)、杨梅林场与杨梅乡木城村合作的公司(国有、集体合作);
(3)个体承包经营。水城米箩茶场、勺米茶场,盘县糯寨茶场等等。
2、全市有茶叶加工厂22个,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5家,年加工能力100吨以上、设备较齐全、具备精加工能力的企业3家(水城县茶叶公司、津黔科技茶叶公司、盘县茶叶公司);年加工能力50吨以上的企业2家(六枝茶叶公司、盘县糯寨茶厂);其余茶厂规模较小、设备落后,年加工能力在10吨以下。
(三)茶叶产品结构
全市各茶厂生产加工的茶叶均为绿茶,大宗绿茶以炒青绿茶为主,也有一部分烘青绿茶。近年来,名优绿茶的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品种主要有扁形茶、条形茶、卷曲茶等。2004年生产名优高档茶16吨,春茶160吨。
(四)茶叶销售渠道
名优高档茶(清明以前的产品)主要被浙江杭州、重庆、成都等地茶商以每公斤240元-300元价格收购,然后加上当地名优茶包装抢早上市,部分销往天津、大年、成都等市;大宗绿茶主要在本市销售,数量极少,还不足本地市场的20%份额;盘县糯寨茶厂的绿茶由省邮政公司总经销;盘县茶叶公司、津黔科技茶场的大宗茶也销往成都等地。
二、茶叶产业优势及开发潜力
(一)我市茶叶产品结构有明显的特色,生产加工的茶叶均为绿茶。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绿茶消费热,我国茶叶加工、国内消费和出口均以绿茶为主,绿茶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73.1%,占国内茶叶消费量的55.9%,占茶叶出口量的65.3%。
(二)我市茶叶生态优势明显。一是茶区多分布在山区,种植茶树地区土层深厚,且富含硒元素,为天然富硒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基础;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我市属低伟度高海拔地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0C,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我市是全国三大富硒带之一,经中科院地化所、南开大学检测,我市的津黔牌乌蒙春天然富硒茶含硒量0.8-1.5PPM,属理想富硒范围。
(三)山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规划区非耕地资源达500多万亩,其中适宜种植茶树土地有75万亩。规划区有劳动力100多万,富余劳动力30多万,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有机茶和名优茶的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传统生产和加工。我市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如杨梅片区,每年除草施肥、茶青采摘、加工等平均每年用工近8000个工时,相当于解决200多人的长年就业。津黔科技茶叶公司每年春季采茶期间(2-5月)向农民支付工时费约20万元;水城县茶叶公司和津黔科技茶叶公司每年支付给农民的费用总额80多万元。
(五)民营茶叶加工企业快速发展。近几年,民营茶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在茶叶加工业中所占的地位不断提高。今后,民营企业将成为茶叶加工业的骨干力量,对促进我市茶叶加工业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六)从政策环境来看,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现有政策有利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第一,随着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发展茶叶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第二,随着土地经营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农民更注重土地的产出效益。茶叶产业是高效产业,与种粮比较,农民从事茶叶产业获利更多;第三,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茶园面积的扩大,将提高良种茶叶园比重和促进茶叶产业的形成;第四,加入WTO后,茶叶是我国鼓励对外贸易的重要农产品。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市茶叶生产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致使茶叶产业出现一系列问题,茶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茶叶产业难有突破性进展,在同行业中处于不利地位。具体表现在:
(一)茶园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高。
全市3.6万亩茶园中,低产茶园1.45万亩,占40%;而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约0.38万亩,约占10.05%。实际采茶1.78万亩,平均亩产量约18公斤,仅为贵州省平均亩产量的一半,与全国平均亩产量55公斤差距较大。另外,由于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制茶设备陈旧、老化,机械化程度低,夏秋茶因为采摘费用高而利润低,企业就少采或不养,造成单产低,致使生产成本上升,茶叶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二)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全市的22个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实力不强,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一是茶叶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茶叶多为初级新产品,结构单一,不分等级,新产品质量不高,经营效益差。综合实力不强,产品开发欠缺,科技含量低,优势不明显,难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同步发展。二是企业各自为阵,强调县域优势而忽视区域优势,难以形成体现地区特色的区域名牌。机制缺乏活力。茶叶公司均为政府部门创办的国营企业,其生产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经营模式滞后,致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处境艰难。
(三)产业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
由于茶叶初制加工目前仍是半手工半机械制作,目前,全市仅有各类加工机械120台,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加工设备无法更新配套和引进新技术。在整个茶叶生产、加工、包装以及管理上,只重视茶叶生产经营,不重视科技含量投入,导致茶农文化素质低下,科技含量薄弱,技术推广率低,低产茶园面积大,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后劲不足。
(四)销售网络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
市场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一是缺乏对茶叶品质、茶文化历史的系统宣传;二是企业只侧重本地销售,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客户上门,销售人员很少,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
(五)经营管理体制落后。我市茶叶生产最初是外贸和供销部门管理,80年代以后又由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多头管理。1997年市政府明确农业部门为茶叶生产的主要管理指导和牵头部门,但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和工作力度,缺乏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服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全市没有统一的发展思路,各县区各行其是,农办、农业局、林业局、农发办、水利局各自采取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对茶叶产业进行扶持,这种分散管理、分散资金和技术的方式,造成了人财物等的浪费,综合效益没有很好地发挥。一是各县区的茶叶公司法人仍由行政干部兼任;二是公司管理人员过多,素质偏低,企业负担过重;三是市场竞争意识差,企业的发展仍依赖于政府投资;四是与农户没有形成很好的利益机制。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我市茶叶产业现状、优势及开发潜力,如何将茶叶产业做大强,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我们要认真分析现状,理清思路,明确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立足资源优势,把握市场导向,大力扩张基地规模,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做好“大品牌、大产区、大市场”的文章,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茶叶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制定有力措施。
1、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推进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改革现行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和贸易四个领域分割管理的体制,实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的行业管理机构,完善市场竞争秩序,避免政出多门。打破地区、行业、部门、所有制等的观念界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实施茶叶产业化中要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形成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2、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经济运行模式。政府主要做好产业导向工作,利用信息渠道的优势,给企业提供指导性意见;在基地建设、企业注册等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3、增加茶叶产业资金的投入。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产业扶持长效机制,使现行对产业扶持的奖补激励政策规范化、制度化。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在遵守国家财经制度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强力推进产业建设步伐。
4、加大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建设高优生态茶园的扶持力度,尤其要注重无公害茶叶生产体系建设和基地建设、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打好名牌、拓展市场、增加效益,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真正把茶叶产业建成高优生态茶叶加工主导型的支柱产业。
5、协调利益关系。对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要建立起合理的利分配机制,本着互利、平等、自愿的原则,处理好内部利益分配,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
(二)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壮大市场主体。
坚持走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走集团化、集约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培植壮大骨干茶场,以资本为纽带,进一步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积极推进茶场间的联营合作,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品牌重组、人才重组、资产重组,实现茶叶一体化,形成一个拳头对外,一个品牌支撑的紧密型茶叶产业联合体,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1、重点支持水城县茶叶公司或津黔科技茶叶公司对水城县杨梅片区的茶叶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运作,做大做强,通过试点,带动全市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2、充分利用我市茶叶重点项目建设规划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从浙江、福建或省内茶叶发展先进地区引进一家经济实力强、经营理念先进、市场营销好的龙头企业,通过资产并购、品牌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将全市原有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农有机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尽快实现生产组织形式的更新升级,同时也带领我市茶叶产业更好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各县区按照这一思路,建立一个县级示范茶厂,重点支持和帮助一家龙头企业发展,增加必要的设备投入,集中力量扶持其做强做大,通过它对辖区内茶叶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利用,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抓住产权、利益、风险三个基本要件,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建立起一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
创新产权联结机制。在产前和产中环节。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共同投入,农户可以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折价入股,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龙头企业根据生产要素入股的份额,实行按股分红。
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引导龙头企业自觉地把扶持生产环节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和义务,同时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要求,使农民在参与产业化的过程中,可以使分享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各个环节增值带来的收益。
创新风险保障机制。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完善公积金、风险基金等提留积累制度,在销售收入或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保障金,寻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和适当高于市场价收购,以丰补欠,结余滚存,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增强地方特色,统一打造富硒茶叶品牌。
要创新茶叶发展理念,突破当前以行政区域抓茶叶产业的思维方式,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针对我市茶叶品牌多、规模小、效益差的实际,有关部门要对全市茶叶开展专题研究,进行整合,推出2-3个知名度高、前途好的品牌,统一申报有“富硒”标志的商标名称,作为我市茶叶的首选品牌,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在全市茶叶产业中龙头品牌的作用。品牌确定后,将选定的品牌扩展到全市的主要产区,各县区要围绕选定的品牌建生产基地,使选定的品牌成为六盘水市名茶的公共品牌。
(五)积极发展行业协会,着力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鼓励发展行业协会,按照“企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支持”的办法,积极引导同行业龙头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联合组建行业协会。健全行业协会功能,一是发挥协会对茶叶产品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二是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交流、产品检验、信用咨询、布局规划等服务。三是代表经营的利益,向政府反映要求及建议等,不断提高茶叶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和竞争合力。
(六)积极培育市场体系,拓展市场空间。
实施茶叶产业化,必须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要把“富硒”作为品牌形象,搞好市场化运作,重点建设好专业化批发市场。按照“开放、搞活、扶持、引导”的方针,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路子,因势利导地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茶农和客商以各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形成贯通城乡的专业性批发市场,拓宽市场空间。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培育专业营销队伍,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
(七)实施规划,兴建茶园。
按照《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至2010年将在全市3个县区的重点乡镇新建茶园基地
2.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5000亩。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茶农生产积极性,切实抓好茶园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
1.全市茶叶产业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技术部门要认真制定种植规划,突出发展无性系无公害良种茶园,对现有老茶园要制定分次分批进行良种化改造的规划。
2.加大力度,扩大无性系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农业部门要按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产品标准体系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并指导农户严格按规程操作,提高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产量与品质,增强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3.多渠道解决茶叶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要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为茶农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与茶农建立稳定长期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保护价收购,全面调动茶农的种植积极性。二是充分利用政策,整合部门力量,把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退耕还林、种草养畜、水土保持、以工代赈等项目和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搞好道路、水系建设、改良茶园等。三是加大引导力度,引导茶农增加对茶叶生产基地的投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通过茶叶协会建立茶叶担保基金,帮助企业和农户融资。
(八)全面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茶叶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整体素质。茶叶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茶叶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必须科技进步。茶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我市茶叶加工业规模比较小,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高。因此,发展我市茶叶加工业,提高我市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全面实施技术创新战略,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开展茶叶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茶叶加工业的升级。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0年,使茶叶加工业整体科技水平居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篇:景宁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景宁县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针对景宁县茶叶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茶叶新品种选育、相关产品开发及栽培技术创新的对策,带动景宁县茶文化、畲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加强生态县建设,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茶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发展对策;浙江景宁
一、景宁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园规模不断扩大,种茶效益逐步显现
2007年全县茶园总面积2600 hm2,较2000年增长了95%。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占65%,名列全省前茅。农户种茶收入明显增加,纯收益约1.5—3.75万元/ hm2。
(二)标准化生产扎实推进,龙头企业日渐壮大
景宁县于2006年制订发布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茶地方标准》,2007年制订发布《惠明茶茶园建设规范》等4个技术规范,使全县的茶叶生产实现全程标准化,提升产业档次。龙头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如惠明公司、奇尔公司等公司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已形成一定规模,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三)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
景宁县惠明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2005年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确定为特供专用茶。近年来,景宁县政府通过各种茶事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惠明茶的品牌影响逐步增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销售量日益增长。2006年,惠明茶公司与中国最大的茶叶销售公司--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签订了长达10年的茶叶购销合同。惠明奇尔公司由于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联手开发出“总统府茶”。目前,全县有5家企业在北京、上海、南京、沈阳等9个省级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茶叶市场不断拓展。
二、景宁县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地建设方面
茶园管理粗放、产量低,部分茶园因疏于管理,已处于荒废或半荒废的状态,较严重的地方,农户已将茶园改种其他经济作物。采取只建不管、只采不剪、少采不养的粗放管理,造成茶叶产量不高,平均产量约404.55kg/ hm2,还不到全国平均产量的1/2。
(二)产品开发方面
由于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的问题,景宁县茶叶经营仅仅停留在礼品茶的生产,适合大众消费的中、低档茶基本不加工、经销,导致夏、秋两季茶叶的原料白白浪费,产品单―。在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尚属空白,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产品开发缺乏深度。
(三)加工营销方面
1.企业布局不合理。生产加工企业集中在鹤溪镇、澄照乡,其他乡镇基本上没有规模加工企业。
2.没有茶叶与茶青市场。全县没有茶叶市场,茶青市场也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茶叶产业的发展。
3.没有形成统一的营销体系和销售网络。茶产品都是各企业自行销售,且各企业只侧重于本地销售,不仅使各企业业主精力分散,销售成本增高,在促销中还经常出现企业间压低倾销的无序竞争现象。因此,县外市场销路需要进一步开拓。
(四)品牌建设方面
“惠明”商标许可使用协议未能真正解决商标的所有问题,且景宁县茶叶品牌较多,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茶叶商标就有14个。虽然获奖产品不少,但大多数品牌的产品销量不大,市场覆盖面狭窄,企业对品牌宣传的投入较少,而且各个名牌各自为政,导致力量分散,未能形成有效的宣传合力。
三、景宁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和前景分析
(一)产业优势
1.适宜的自然条件。景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无严寒,春季回温早,茶区土地肥沃,多为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沙质黄土和沙质香灰土,且云雾缭绕,茶树经常受漫射光照射,茶树喜温、喜湿、喜酸、喜云雾,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使景宁县具各种茶的天然优势。
2.悠久的种植传统。早在100多年前,景宁县就有茶树栽培,茶农对茶的生长特性深有了解,有种茶的传统经验,且景宁县茶园良种化程度高,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的茶园全部为无性系良种,无性系良种比例高达65%。
3.一定的市场基础。景宁县1973年就开始恢复金奖惠明茶生产,历来受到政府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金奖惠明茶以“香高味浓,耐泡回甘,富含兰花香水果味”的口碑在名茶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之
一、全国重点茶之一。特别是景宁县的白茶,品质优于安吉白茶,深受消费者喜爱。
4.丰富的茶文化。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目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迷人的传统文化、纯朴的乡野民俗。畲族人民有客来敬茶的习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形成特有的畲族茶文
化。
(二)较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茶叶成为时尚保健饮品,茶叶市场呈现出需求旺盛的新趋势。目前,景宁县大部分是低产茶园,2007年全年茶叶总产量1012t,年产值9108万元。如果对全县所有茶园进行科学改造,新建无公害有机茶园,并按照科学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方法进行规范化、产业化的经营管理,其经济效益将得到大幅提高,这将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景宁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基地建设,优化茶种结构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搭配”的原则,通过采取集中连片开发,改造低产、低效、低质的“三低”茶园,改植换种等措施,适度发展新茶园,巩固提升老茶园。在重点抓好鹤溪镇、澄照乡2个茶乡镇基地建设的同时,拓展其他乡镇(管理区)的宜茶荒田,缓坡山地无性良种新茶园,延伸生产区域。优化茶树品种结构,积极发展适合景宁县种植的茶树良种。
(二)充分利用资源,深度开发产品
1.深度开发产品。大力扶持茶企业进行夏秋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产业经济的增长。
2.大力发展茶旅游业。充分挖掘、收集和整理畲族古朴浓郁的民间茶艺,结合现有的茶园、茶厂和古老茶王、惠明寺、畲族古村落等载体,把金奖惠明茶文化和畲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项特色旅游项目,从而进一步提升金奖惠明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建立茶叶市场,健全营销网络
1.建立茶叶市场和茶青市场。在主产区建立茶青交易市场,一方面,为散户茶农解决茶青销路问题,避免加工企业压价收购,增加茶农收入;另一方面;让加工企业不再走家串户进行收购,减少收购环节,确保茶青新鲜,提高产品质量。
2.合理布局。合理布局加工企业,挟持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
3.扩大市场。鼓励支持广大茶农、茶商、茶企业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茶叶专卖店、连锁店,形成完整的茶叶销售网络,提高景宁县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四)科学规划产业,完善扶持政策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制定全县茶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茶叶主产区发展计划,推进茶叶产业结构。在2年时间内,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全
县惠明茶种植面积累计达到4000hm2,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2700hm2,全面建成无公害茶叶基地,建立绿色、有机茶基地666.7hm2,建立惠明白茶基地66.7hm2,每年受茶叶实用技术培训达9000人次以上;实施期内全县茶叶种植农户的种植效益达到5600万元,加工企业加工茶叶1600t,实现产值14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000个,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县财政年均增加税收280万元;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扶大做强龙头企业,扩大茶叶加工规模,力争培育1家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实现加工茶叶1000t,产值10000万元,企业利润1400万元,年均利润700万元。
2.建立产业扶持长效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强力推进荼叶产业建设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景宁白茶产业化开发,全面建设无公害基地。一要提高无性系良种覆盖率。根据早中晚、高山和低山科学配置优良品种的要求,相应引进茶叶良种,推广面积达186.7hm2。二要推进景宁白茶快繁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发。转化景宁白茶嫁接繁殖技术、扦插繁殖技术、组织培养生物技术成果,建立景宁白茶良种种源基地,推广面积达66.7hm2。三要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全面加强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推广茶园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优质高效茶树系列专用肥技术,严格按绿色和有机茶标准,建立绿色和有机茶基地666.7hm2。
3.加大科技扶持力度。主动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的对接,促进茶产业的深层次开发;加大茶叶产业科研、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力度,以解决限制茶叶发展的技术问题;加强对从事茶产业的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培养;集约加工,提升档次,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水平。一要制定实施景宁惠明茶地方标准。适应市场需求,避免无序竞争,制定推行景宁惠明茶地方标准,确保惠明茶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二要推行清洁化生产。要求企业积极申报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品QS认证,构建生态安全型茶叶食品,积极应对茶叶产品推行市场准人的挑战。三要引进名优茶加工先进设备,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五)加大宣传促销“惠明”品牌
品牌问题是影响一个产业做大做强的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茶叶产业的发展,品牌作用尤为明显。首先,要加大对申报证明商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适时运用行政和经济杠杆,召集全县茶叶企业统一思想,本着服从大局,适当补偿的原则出发,尽快形成共识。其次,统筹资金,集中力量,以茶叶协会名议申报“惠明”证明商标,加强保护并供全县企业统一使用,由茶叶协会控制质量统一标准,集全县企业劲往一处使,扩大宣传效果,提升品牌价值,共同保护和促进传统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1.科技服务队伍建设。根据景宁惠明茶产业化发展需要制定技术培训计划,切实地完成人才培训任务,全县茶叶专干、村(基地)茶叶辅导员常年保持在200人左右。
2.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景宁分市场、景宁农村星火科技网、景宁科技信息网、农村远程教育视频系统建设,在全县24个乡镇建立远程教育视频系统站点。
3.技术培训。加强景宁县职高国家星火学校建设,开设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等专业,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协调,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组织各部门、各乡镇开展茶叶技术领域内的农民科技培训,力争每年培训9000人次以上。通过引进、推广、转化和应用茶叶领域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引进推广优良茶叶品种,大力推广景宁惠明白玉茶仙等优质茶叶品种,加强茶园示范基地建设,推行先进适用茶叶种植技术、管理技术和加工技术,培育和壮大茶园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实力,从根本上改变惠明茶种植、管理和加工的传统方式,拉长惠明茶产业链条,全面提升景宁县惠明茶产业科技水平,完成惠明茶产业化开发的任务,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财政增长的目标,实现富民强县的目的。将带动1.5万畲族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对增进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随着惠明茶业的发展壮大,必将替代大量消耗林木资源的食用菌产业,带动景宁县茶文化、畲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对加强生态县建设,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韦新力.对我国产茶区茶叶产业化的思考—以磐安为例〔J〕.经营管理者,2009⒀:391,387。
[2]金开美,吕立哲,关淑平,等.信阳茶叶产业化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J〕.中国茶叶。2009⑺:35—36。
[3]张佩,刘静,徐良,等.贵州茶叶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⑺:201—203。
[4]彭青.对恩施州茶叶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设想〔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⑷:14—49。
第四篇:临朐县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 从临朐县玉米生产现状入手,简要分析了临朐县现阶段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玉米生产;现状;对策;山东临朐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075-02
临朐县地处鲁中山区沂山北麓,为低山、丘陵、平原交错地带,山区丘陵面积占87.2%,是一个山区农业县。玉米是临朐县的主要粮食和饲用作物,临朐煎饼是著名的特色小吃,华良种业是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玉米生产在临朐县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临朐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由于受经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及种植习惯的影响,玉米单产一直低而不稳,种植效益较低。因此,如何提高玉米单产、改善玉米品质、提高玉米综合利用率、加速临朐县玉米产业升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产现状
1.1 生产概况
临朐县既是农业大县又是畜牧强县,玉米是临朐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畜牧养殖业的主要原料。由于玉米种植相对容易,产量较高,临朐县农户仍有较强的玉米种植意向;加之该县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全县玉米秸秆需求量大,玉米生产发展相对平稳。据统计,2015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2.71万hm2,总产14.87万t(表1)。
由表1可知,近3年来,临朐县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均呈递减趋势。分析原因主要是现阶段,受国际粮价的冲击,玉米价格持续走低,种植玉米效益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优质粮田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或转作其他用途;同时,自2013年以来,临朐县遭遇连续干旱等极端天气,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产,导致该县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降低,单产不高。
1.2 品种不断优化
近年来,临朐县农技人员加大了优质玉米良种的引进、推广力度,主推郑单958、浚单20、隆平206、伟科702、金海5号、华良78等优质玉米品种,种植面积达到玉米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玉米品种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更加合理。
1.3 技术逐步推广
近年来,临朐县在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观摩会、田间学校、技术明白纸、网络等方式,重点推广“一增四改”“一防双减”、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适期晚收等关键技术。2015年,辛寨镇谷城千亩方示范田,平均产量达11 653.5 kg/hm2,五井镇万亩方示范田,平均产量达10 686 kg/hm2,这些高产典型有力地带动了周边的种植农户,促进了玉米关键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
存在的问题
2.1 种子市场杂乱,优质专用品种少
种子市场放活,种子经销商多,种子种类繁多,一个门店销售多达10余个品种,全县销售玉米品种数40余个,越区品种、套牌品种不乏存在,购种农民选种能力低,盲目用种现象严重。优质专用型玉米品种少。同时,国外种子充斥种子市场,如先玉335,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将受到严重威胁[1]。传统地方老品种被淘汰出局,不利于玉米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2.2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土壤地力条件差
临朐县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部分设施年久失修,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弱,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地 “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现实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根据最近一次土壤普查,全县一级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5.93%,三级以下耕地却占到55.09%。近年来,土杂肥、农家肥等传统有机肥使用量急剧减少,地力下降明显。
2.3 土地零星分散,栽培管理粗放
临朐人均耕地仅466.67 m2左右,土地以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种植,留守种田的多是文化素质偏低的妇女和老人,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市场意识淡薄,盲从心理严重。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田耕作方式简单粗放,一部分农田基本不投入、不管理。一些偏远山区地块甚至撂荒,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4 机械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低
临朐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2015年,全县玉米机播面积9 333.3 m2,机收面积9 333.3 m2,机械单粒精播仅2 333.33 m2,山区丘陵地块玉米播种、管理、收获、脱粒仍是人工作业。玉米产业化未能在临朐县形成规模,缺少玉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工厂零星分布,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低,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低,玉米产业化水平低。玉米机械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低,制约着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发展对策
3.1 加强监管,适度发展专用玉米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管理行为,严查假冒伪劣种子,净化种子市场,让农民买到放心玉米种子。因地制宜,积极引进、示范、推广高产、优质、高抗玉米品种,适度发展专用玉米,推广高油、高蛋白、高淀粉、饲用玉米品种,促进农民增产增收[2]。
3.2 加大投入,提高玉米生产综合能力
一是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丘陵山地以节水抗旱为重点的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改善玉米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力推广施用优质农家肥、经济绿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做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二是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积极完善农技推广、市场信息、专业化服务三大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把科技成果送到农民手中。三是加大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和作业环节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各项粮食生产政策的扶持力度,突出对适宜丘陵山地作业的高效、低耗、节能中小型农业机械扶持力度。四是积极发展、扶持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注重扶持玉米专业合作社以及玉米行业协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玉米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3]。
3.3 强化培训和服务,实现玉米生产科技化
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健全县、镇、村、户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大培训工程”,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能够合理地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及时把握市场信息的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狠抓玉米各个生产环节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做到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技术措施到田到地,技术要领到户到人,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实现玉米生产科技化,使全县玉米生产健康协调稳步发展[4]。
3.4 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玉米产业化
加快土地流转,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构建完善的“产地→运输→加工→转化→配送→市场与销售”的全产业链;以合同契约或产权联结等多种形式,加快构筑“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机制,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水平。积极扶持一批玉米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发展玉米深加工与精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粮食园区建设为平台,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玉米生产综合效益,推进玉米产业化。
第五篇:吴江市果树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范文
吴江市果树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
作者:段志伟沈耀明胡福荣
(吴江市林业指导站)
吴江市林学会
摘要:通过分析吴江市现有果树生产、经营上存在的优良品种少、生产技术落后、经营规模小而散等现状,提出了今后果树产业发展要走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生产经营之路。关键词:果树柑桔吴江市
吴江市地处亚热带北缘,主要的果树种类为柑桔、梨、桃、葡萄等品种。近几年果树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翠冠梨为例,今年平均果重250克的套袋梨平均市场批发价为4元/公斤,每亩产值8000元,亩经济效益达4000元。“十一五”期间,吴江市果树产业应该围绕“稳定面积,优化布局,提升质量,拓宽市场,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品质、创出品牌,并充分利用柑桔、翠冠梨的产业优势,建立1-2个集品尝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果园,以进一步拓宽我市果树产业发展的空间。
一、发展现状
1、现有果树面积和产量。
2006年吴江全市果树栽培总面积为10230亩,其中柑桔栽培面积为7421亩,其他水果2809亩、有桃、梨、葡萄、白沙枇杷、银杏、枣、石榴。柑桔栽培面积占72.5%左右,其它果树品种占27.5%,柑桔主栽品种是宽皮桔类的尾张、宫川、兴津,约占柑桔栽培面积90%以上;其他水蜜桃主栽品种为白花、白凤、雨花露;枇杷主栽品种有冠玉、白玉等;梨主栽品种为翠冠梨、黄花梨和新世纪梨等;枣的主栽品种为梨枣。通过良种引进、高接换种及柑桔栽培技术推广,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种搭配渐趋合理。据我们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水果总产量14640多吨,其中柑桔产量13100吨,梨产量610吨,其它水果(包括桃、葡萄、银杏等)产量930吨。
2、优质果树产业初具规模。
吴江市果树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发展,已经形成了柑桔、梨、桃、枣、枇杷等几只名优水果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并形成了区域化布局的生产格局,出现了一批专业户、专业村和果品生产大镇。目前全市已经形成柑桔、翠冠梨和白沙枇杷三大果品生产基地,其中优质柑桔生产基地集中在横扇镇,面积达5000亩;优质翠冠梨生产基地集中在平望镇,面积为1500亩;优质白沙枇杷生产基地在震泽镇,面积为250亩。
3、果树品种资源储备丰富。
近年来,据我们统计,全市栽培和引进的果树树种有5科、11种、20多个品种。目前用作经济栽培的主要果树树种有:柑桔、桃、翠冠梨、葡萄、白沙枇杷、银杏、枣、石榴等八大类,其中翠冠梨、特早熟温州蜜柑是吴江市近年来重点开发的品种。
二、目前我市果树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果树生产带有一定盲目性。
吴江市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然而种植的传统品种不多,规模也不大,只是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零星种植,果树品种大多属本地品种、品质低劣、果肉粗涩、经济价值不高。加之,果树生产技术性较强,要想生产出优质高档果品,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经验,而目前农民种植果树都带有一定盲目性,生产中存在着果树品种繁杂、良莠不齐、种植分散的问题,仅有几个品种初具规模,优势不强。
2、果树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吴江市的果树主栽品种是柑桔,梨、桃次之。在各树种中,中晚熟品种多,特早熟,早熟品种偏少,成熟期相对集中。尤为突出的是柑桔上市的时候价格低廉,果农丰产不丰收。由于市场占有期短,使得北方的梨、苹果,南方的香蕉、菠萝,毗邻的葡萄、水蜜桃等水果大量且长时间占据市内果品市场。目前吴江市的温州蜜柑品种有近20年没有发生变化和进行改良。如果不走出误区,不加快柑桔品种的引进和改良,不加快调整结构,不发展名优水果,吴江市的果品将更加杂乱,结构更不合理,效益也上不去。
3、果农管理技术落后,技术素质较差
果农管理技术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果树生产的发展。目前我市果农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这是制约我市果树生产进一步向高水平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
4、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推广应用
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和技术人员服务农民的积极性相互脱节,技术人员不能经常下乡服务农民,使得许多果树栽培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应用,一些引种成功有发展潜力的新品种不能及时推广,造成品种结构调整滞后,产品销路不适,果品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
三、加快我市果树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充分发挥优势,树立发展信心
我市果树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果品需求量大,但水果自给率很低;二是我市地处上海、苏州、杭州等大城市的中间,距大市场较近,交通便利,为果树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销路保障;三是进口水果对我市主产果品冲击不大;四是休闲观光农业正在兴起,将发展果园同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前途无穷。发展观光果园,让广大市民在感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体验亲手采摘的劳动过程,尽情享受花朵的美丽、果实的新鲜和甘甜。
2、合理布局品种,突出发展重点
科学合理地选择品种,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应注重名、特、优和反季节品种的发展。我们认为,我市要重点发展柑桔、桃、梨、葡萄,适量发展枇杷、葡萄等优良品种。柑桔方面,重点发展“苏柑一号”和杂柑;在梨方面应重点发展翠冠梨等优良品种,不宜发展黄花、新世纪等老品种;葡萄方面发展座果性能、品质均比巨峰好的藤稔、高妻、“美人指”等新品种;水蜜桃方面可发展以良缘为代表的果大、质优的日本中晚熟品种。同时要注意向反季节方向发展,在选择品种时要考虑到果品的熟期,注意错开集中上市期,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优势,优化果园
通过制定一个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需要的长远规划,依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有目的集中连片发展我市有特色的果树,不搞分散发展,这样不但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而且有利于集中生产、集中销售,从而形成大市场、大流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
励业主投资兴办果园,以不断加大水果的规模经营力度。如我市的“苏柑一号”,在横扇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在市场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所以销量一直很好。其它果品,由于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偏小,与大市场、大流通不相适应,极大地影响了这些水果的对外销售。今后发展要改变过去“低标准、小规模、零星开发”为“规模连片、高标准开发”,明确主栽品种,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种的规模化生产格局。在栽培技术上要上档次,合理密植,达到一年栽树、二年结果、三年丰产的栽培目标。具体要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品种定向、统一标准建园、统一苗木供应、统一技术指导,以确保开发一片、成功一片、效益一片。
另外要加强对现有果园的管理,不断提高单产水平:要加快老劣果园品种的淘汰与更新步伐,主攻目标是改良品种、树势,提高产量和质量,实施保优栽培,向生产无公害果品、绿色果品方向发展。如柑桔,要大面积实施高接换种,主要是对部分生产潜力还较大、且树龄在20年以下的尾张进行高接换种,对未老先衰或树龄在20年以上的柑桔园要进行更新修剪、复壮树势或挖掉重建;其次是采用高品质栽培技术,主攻产量和品质,如采用平衡施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生草覆盖、病虫害生物防治、大枝修剪等,特别是要大力推广使用有机生物肥、生物农药,确保果品优质无公害,使单产水平达3000公斤以上,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
4、发挥科技引导作用,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要大力推广科学技术,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要严格按照国家已经和正在制定的各类产品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进行管理,以提高果品质量,果品的市场竞争力。要综合采用良种壮苗、高接换种、控冠改形、疏花疏果、配方施肥、人工授粉、果园覆盖、生草栽培、节水灌溉、病虫综合防治、果实套袋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全面提高果园管理水平。特别要将无农药污染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运用到果树产业化经营中,培育一批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今后要加强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其中包括专业大户的培训、各类果树培训班、技术讲座、科技入户,进行国内外的专业考察等。要充分发挥好果树研究所的信息和技术引导作用。如吴江市柑桔研究所,该研究所的专家已成为本行业的技术领头人,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基地,使农民学有榜样,看有基地,随时随地都可以请教疑难杂症。今后应该根据不同果品发展需要,筹建吴江市葡萄研究所、小水果研究所、桃研究所、枇杷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所,从而建成一个以研究所为技术依托、技术示范和培训基地,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
5、健全市场体系,搞活果品流通
健全市场体系、搞活流通是果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市的果品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产品流通不畅,制约着果树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更新观念,搞活流通。要改变过去只抓生产不重流通的工作方法,做到抓生产与抓流通相结合,帮助农民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引导农民过好市场关,使他们不等不靠,立足于自找市场解决卖难问题。其次要大力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支持果农组建自己的果农协会,迅速解决果农分散小生产经营与统一的国内外大市场、大流通间的矛盾。同时,还要加强果品基地采后的商品化处理,提高贮藏、加工能力,为出口创汇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