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发展
目录
摘要
一、福建茶叶的地位
二、福建茶叶生产规模
三、福建茶叶产品结构
四、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进出口概况
(二)国际市场价格
五、福建茶叶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遇
(四)挑战
六、福建茶叶出口贸易战略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我国福建是茶叶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地区,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历史上,福建茶叶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福建茶叶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积蕴闻名于世界,长期以来,茶叶是福建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其生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福建省茶叶出口也不断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当前分析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对提高我省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福建茶叶 进出口 现状 发展 战略
一、福建茶叶的地位
福建乌龙茶,原对全国茶叶的影响可谓是无关大局的,市场份额也不大。长期以来,福建茶人辛勤耕耘,勇于开拓,使得福建乌龙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茶叶流通体制改革,福建省茶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优势产业。
二、福建茶叶的生产规模
茶区遍布全省九个地市、64个县市区成为我国最大、茶类品种最多的产茶省份。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茶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目前,全省从事与茶叶有关的生产、加工、运输、经销、机械制造、生产资料供应等行业的人员超过300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近四分之一。
三、福建茶叶的产品结构
福建省茶类主要有乌龙茶、白茶、绿茶、红茶和花茶等,其中又以绿毛茶和乌龙茶为主。近几年来福建茶叶生产年年增长,特别是乌龙茶产量的增长更为显著。另据了解,从出口品种看,主要为乌龙茶、花茶、绿茶、红茶和普洱茶。在国际市场上,绿茶和乌龙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且乌龙茶为福建省特有的茶叶品种,其他国家没有生产,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大竞争优势。福建省生产的花茶也是国际市场上主要花茶来源之一。
四、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进出口概况
我国福建茶叶近几年的单位出口金额是最高的,但几年的出口量排在我国出口量排名的第二位。浙江省茶叶出口位于第一位,2012年出口量达到16.61万吨,占全国出口份额的57.39%;出口金额达到31849.1万美元,占全国比重的52.46%;福建省2012年出口金额为13868.5万美元,居第二位。出口数量为4.78万吨;茶叶出口额居前三位的还有上海。
(二)国际市场价格
从出口产品价格看,福建茶叶出口单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茶叶出口价比斯里兰卡出口茶价高20%左右。20世纪80年代保持在3.0美元/kg左右,90年代受国际市场需求影响茶价稳定。2000-2002年福建茶叶出口单价在2.56美元/kg左右,高于全国2000-2002年1.37美元/kg的平均价,高于斯里兰卡2.46美元/kg平均出口单价,也高于印度以及肯尼亚。2003年福建茶叶出口价格跌入近年低谷,2004年之后经过各部门努力,福建茶叶出口单价出现恢复性增长。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与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茶叶出口单价相比,福建茶叶出口价格竞争力不占优势。
五、福建茶叶出口发展分析
(一)优势
福建茶叶贸易发展在多个方面占有主要优势。主要有第一,自然条件优越,福建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结合部,土壤发育剖面好,土层深厚,水热资源等均有利于茶树生产。第二,福建茶叶茶类多、良种多、名优茶多,品种资源丰富、茶类品种齐全。第三,政策支持力度大。近年来国家加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各项措施上都有较大支持。第四,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居于中国东海和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有便捷的航空、海运、铁路、公路交通连接,经济辐射面大。第五,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茶叶的保健和药用功能倍受关注。近年开发出来的罐装茶汁、瓶装茶饮料,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并成为饮料市场的主打产品。
(二)劣势
一、品牌不响。目前,福建茶叶在品牌建设较为不足,茶叶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茶叶加工企业多,但规模小,品牌意识较为匮乏,不少沦为原料茶,作为全国产茶第一的福建茶叶已经开始陷入一流原料、二流技术、三流包装、四流价格的悲哀处境,福建茶叶品牌路在何方值得深思。
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从出口贸易情况看,福建省茶叶出口呈现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的状况。2007年对日本、香港、东盟、欧盟和美国的出口量就达全省茶叶出口量的92.8%,其中日本是福建省最大的茶叶出口市场。近年来乌龙茶对日贸易量基本稳定在1.8万吨,约占全省茶叶出口量的80%。对日本市场依赖程度高,一旦日本市场有所变动,将会对福建省茶叶出口造成巨大冲击。因此,福建省茶叶这一出口市场集中、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承载着很大的市场风险。
(三)机遇
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中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相对自由化,中国可以获得永久性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待遇;还有利于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强化茶叶深加工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另一方面,闽台经贸合作加强。近年来,闽茶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由政府搭台,动员人力、物力将茶叶整体包装后推向市场,这有利于茶叶市场的开拓。而台湾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生产种植、茶园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学习台湾先进的管理、营销理念,加强技术合作,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走精细化茶业之路,闽茶将迎来发展高峰。
(四)挑战
一方面,来自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以技术壁垒的形式,对茶叶制定苛刻的检验标准,以茶叶进口的门槛,使得我省茶叶出口受到极大冲击。茶叶检验中的农残标准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来自于国际茶品牌对国际市场的抢占。世界茶饮料第一品牌被公认为立顿。立顿进入中国后,在为中国茶叶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了巨大威胁。目前,立顿茶叶已经抢占了将近80%的市场份额。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实力,先进的营销管理方式、制度、经验,市场开拓能力,可以不断地扩大市场占有率。相比之下,福建省乃至中国都没有国际影响力较大的茶叶品牌.所以,以立顿为代表的国际强大品牌对福建省茶叶市场的拓展也造成极大威胁。
六、福建茶叶出口战略分析 第一,实施品牌战略。福建企业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茶叶的质量,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茶业发展和茶叶经济效益、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宣传,赢得国际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其次要加大品牌促销,重视产品的宣传,注重品牌建设,维护品牌的信誉,扩大中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企业还要积极培育新的品牌,保护好已有的品牌,让所生产的茶叶产品在市场上经久不衰。另外,重视茶与文化的融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茶叶产品。
第二,积极开拓新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福建省茶叶出口主销市场为日本、香港、东盟、欧盟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是福建省最大的茶叶出口市场,其次是欧美各国。不同市场对茶叶产品需求的种类、质量、安全、检验检疫标准是不同的,福建省的茶叶生产经营应该根据不同的市场实行不同的标准,实行茶叶出口多元化。茶叶出口企业要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合适的茶类产品,寻求适合国外市场的产品包装和销售模式,使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种类进一步多元化,降低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产品过于单一的风险。
第三,注重茶叶深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福建茶叶出口长期以来主要以散装茶的形式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与中高端产品相比,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市场竞争只能停留在价格这一层面上。福建省应注重茶叶深加工与系列产品开发,开发茶叶功能性成分,扩大茶叶在饮料、食品、保健、医药、化工和化妆品中的广泛应用,为茶叶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结论
现代化营销模式被引入福建茶叶当中来,无疑给了行业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无限的可能。因此,可以看出,中国福建茶叶的未来前景一片光明。只要福建茶叶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弥补劣势与不足,分散外部风险,紧跟政府对茶叶市场的规章制度,建立品牌并优化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福建的茶叶贸易必将再创新高。
参考文献
[1]管曦.技术创新与提升福建茶叶竞争力问题研究[J].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04 [2]冯廷佺.实施品牌战略是实现福建茶叶强省的重大决策[J].福建茶叶.2007 [4]朱文伟.走品牌之路促茶业发展[J].福建省安溪铁观音集团2008,(2):45—45.[5]陈琪.福建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厦门.厦门大学.2009 [6]姜含春.中国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3):23-28.[7]陈荣冰.加入WTO对福建茶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福建茶叶,2010(4):89-92.
第二篇: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模版)
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疾速发展,纺织品出口贸易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期间,并逐步建立起重要的国际市场地位。与此同时,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也面临着国际环境和国内局势的双重挑战,因此本文运用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等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得出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由此提出相关对策,以保障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对整个市场经济也有推动作用,要加大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融入到经济革命中去,在市场贸易中顺应时代的发展,要科学持续的前进,要把握方向,确定目标,明确任务,制定科学的营销方法,经营方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带动市场的需求,加快企业健康成长。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对策
Abstract
SinceChina joining the WTO, our foreign trade developed rapidly and textile export trade has also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n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market position.At the same time, China's textile exports also face the dual challenges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domestic situ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textile export trade by using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uch as absolute superiority theori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It is expected to draw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textile export trade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o ensur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xtile export trade.Keywords: Textile;Export Trade;Situation;Countermeasure
I
目 录
摘 要...................................................................I 前言.....................................................................1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
(一)纺织品类别和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界定...................................1
(二)理论基础...........................................................1
二、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2
(一)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进程.........................................2
(二)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3
(三)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竞争优势.........................................5
(四)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挑战.........................................6
三、提升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对策...................................7
(一)通过“走出去”,努力开拓新国际市场..................................7
(二)重视科研,加快推进品牌建设.........................................7
(三)创新观念、技术创新.................................................8
(四)机制创新...........................................................8 结 语..................................................................8 参考文献.................................................................9
II
前言
近年来,全球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我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的发展开始遇到瓶颈,同时国家内原料、劳动力成本提高,国外新兴经济体的冲击等因素使得我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面临严峻的形势。因此,研究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能够充分正视自身定位,对于我国纺织品贸易应对国内国际压力,迎接挑战,继续提升出口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纺织产品的出口贸易进展为研讨对象,结合当前情况,客观实际的分析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相对竞争优势及面临的挑战,并在相关数据的分析下进行分析和论证,为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提出科学性的意见和发展对策。本论文主要阐述纺织品贸易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对纺织品贸易进行科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是纺织品贸易、竞争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相关理论并且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主要介绍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以及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针对纺织品贸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科学的对策。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纺织品类别和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界定
纺织品类别设计多个方面,按照不同加工方法可以分为机织物,有纯纺织物,混纺织物和交织物。按组成机织物的纤维长度和细度分为棉型织物、中长织物、毛型织物和长丝类织物。按组成机织物的组织结构分为平纹、斜纹、缎纹与其他组织。按照组成机织物的用途分为服装用、家纺、产业用布等。所谓纺织品出口贸易,是指将我们国家所生产的纺织品或者由我们国家加工的纺织品销往国外的行为。
(二)理论基础
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①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的,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此后,相关学术界的学者也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对该理论又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了完善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关体系。
①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其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性会造成不同的企业在生产相同的产品时,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产品的最终价格各不相同,而生产成本和价格较低的企业则会有较大的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也就是说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只有绝对优势才能产生。比较优势理论改变了以前绝对化认识国际贸易的弊端,相对化的观点符合国际贸易发展的内涵,更广泛的论证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是比较优势理论只考虑了劳动力的影响,而忽视了原材料、技术、自然资源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2.新国际贸易理论
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贸易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新国际贸易理论也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对其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在分析是新国际贸易理论同时考虑了不完全竞争市场以及规模经济这两个因素,这一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关于劳动力和生产要素两方面的竞争,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还会受到技术创新、规模经济以及国际分工等相关因素的影响[1]。同时一国的比较优势除了一些自然资源外,更需要注重后天可学习得到的人力资本、科研技术进步等长期发展优势。主要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有:生命周期理论、技术创新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等。
二、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进程
纺织业从古至今都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行业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进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回顾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可以大抵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初步建立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指建国初期,此时我国正面临战后萧条的经济环境、市场经济发展不景气,也在苏联等友好国家的帮助下,我国初步重新建立起了工业发展体系,纺织工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到70年代末期,在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下,我国纺织业形成了一个品种齐全,各材料完备的行业结构,这为纺织业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阶段,我国纺织品行业的主要用途是为国内市场服务,满足国内需求为主,但出现了出口贸易,70年代末期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额大约在20亿美元左右,虽然此时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以低端产品为主,目的是换取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其他物资,在国际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份额中占比极少,但这也是我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发展的一个开端,对以后的出口贸
易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2]。
二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开始疾速进步,对外开放水平也不断上升,这给我国的纺织业未来及出口贸易的现状带来了丰厚的条件。这一时期的纺织产业也抓住这一机遇,对内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改革企业机制,提高产量,对外大力发展出口贸易,扩大海外市场,发展重心逐步向外向型转变[3]。这一阶段我国的纺织业工业基础不断发展完善,出口额稳步上涨,到199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额一跃升至世界的第一位。2001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额达到了535亿美元,在世界纺织品贸易中的份额已提升至15.7%。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我国加入WTO以后的阶段,2002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这大大减轻了配额制度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我国纺织品行业可以在一个相对公平自由的环境中参与国际竞争,我国特有的劳动力优势,原料与生产成本优势以及产业链优势等使我国纺织品在自由贸易中的优势不断显现,出口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参与国际竞争也使我国纺织品行业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纺织品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纺织品贸易在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际地位提高了[4]。
(二)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1.出口规模总体较大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我国在纺织品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出口额进一步增加,如图1,2011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到2015年,纺织品出口额已接近3000亿美元,可见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在近年总体上仍处于增长趋势。2016年,纺织品出口额已接近3600亿美元,有了持续的增长,稳居不下,得到很大的发展。
******79.552984.262840.712838.92549.***01220***016 3
图1 2011-201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额
2.总体份额缓步增长
2011至2016年间,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但出口额在近两年有所波动,不过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贸易出口额中的份额仍在稳步提升,由2011年的34%左右增长到接近38%,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较高,在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仍不可动摇,近五年间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额的增长速度为42%高于世界纺织品贸易出口额的增长速度39%,可见我国的纺织品工业发展仍领先于世界水平,近几年来,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有所减缓,但在全球市场上占据的重要份额仍然有利于我国纺织品产业及纺织品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不均衡
如下图2所示,2016年我国的纺织品贸易出口额中,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福建省、上海市这些地区的总体纺织品出口额所占比例超过70%,其他地区加起来的比例只有20%左右。一方面,可以看出这些沿海地区的纺织业产业规模大、产业结构较完善;另一方面,确实可以看出我国的纺织业产业发展及出口贸易严重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纺织业的持续优化发展。
浙江上海山东江苏广东其他 图2 2016年纺织业出口贸易比例图
4.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第一、近些年,欧美经济下滑,直接影响纺织品的需求。欧美地区历来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最主要市场,其经济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除了欧美经济下行造成需求减少,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外;欧美进口企业贷款难度加大、资金周转困难,下单时要求货到后延期半年付款方式,这对我国原本资金就很紧张的中小型纺织品出口企业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也是一个影响出口的一个重要原
因。
第二、国内生产成本和组织出口成本急剧上升,推高产品出口价格,阻碍纺织品出口。受国内通胀的影响,原材料、劳动力价格、土地使用、国际运输物流等价格不断上涨,推高出口产品的价格[5]。国内纺织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影响纺织品出口。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三大市场,对这三大市场出现高度依赖性。
第三、大部分中小型工贸型纺织出口企业存在着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企业专业人才的缺乏,在出口企业中,出口专业人才和技术专业人才的奇缺尤为突出。专业人才的不足,已经成为工贸型出口企业在中国加入 WTO后面临的最大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出口纺织产品遭遇多起以反倾销、以技术和安全为借口的贸易壁垒案件,涉及金额巨大且越来越频繁,而这些出口企业对 WTO的有关货物贸易法律、反倾销、反补贴法、知识产权法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的相关知识都极为陌生,所以成为出口企业跟国际接轨以至做大企业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产品单
一、技术含量低下,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市场的需求。
(三)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竞争优势
1.政策优势
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我国的各项政策对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出口贸易的增长,我国的各项导向及优惠政策对我国纺织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对提高纺织业企业的竞争力,都产生重要影响[6]。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政策优势主要指政府的行政政策、经济政策、税收政策和对外政策。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代,虽然纺织品出口贸易总体发展缓慢,但计划经济的政策在特定时期内完成了纺织业工业体系的建立,为以后的纺织业产业发展及出口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政策更是直接影响了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加入WTO后,我国的纺织业稳步发展,纺织品对外贸易也迅速扩大,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根据发展的不同状况跟面临的问题,不断采取一些扩大内需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来保证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例如我国对纺织品贸易的出口退税率便是根据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及纺织品对外贸易的状况不断调整,1998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为了保障国内纺织品产业的稳定,保证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政府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都进行了提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以更好的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政府将纺织品贸易的出口退税率下调,今年来,全球经济低迷,纺织品贸易受到冲击,在此基础上将出口退税额再度提升至17%实现全额退税。由此可见,我国的相关政策对纺织品的出口贸易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生产要素优势
生产要素优势是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中的最根本优势,是内在优势。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主要是指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基本条件等方面,而高级要素是指生产的基本设施、劳动力、技术水平等。在基本要素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纺织品生产所需的基本原材料如棉花、化纤等产量都较高,在世界产量中占较大比例。在高级要素方面,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一直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虽然近年这一优势不断减弱,但在世界范围内仍存在一定优势,而我国多年不断进行的产业升级带来了优化的基础设施及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这也保证了我国在纺织品出口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3.产业优势
从前文可以看出我国纺织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一方面这显示出我国纺织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这些地区纺织业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链完整,产业集群化效应显现,产业集群化带来的信息共享、技术共享、上下游产业衔接及规模作业等提高了纺织业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了出口贸易的规模化发展,而规模化发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转型发展,最终进一步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4.市场优势
从前文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逐步扩大,从出口的国家来看,虽然大部分集中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但在新兴经济体中的份额也在逐步上升中,较高的市场地位及市场份额保证了我国纺织业行业规模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四)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挑战
未来纺织品将会遇到更大的机遇与挑战,现在科技更新飞快,信息技术的利用几乎遍布各个角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每个行业质的飞跃。每个行业都把握住信息技术、高新科技的,纺织业也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新的科技力量。在生产方面要创新科技,利用高新科技,在生产、销售、运行管理各个方面都要与时俱进,在管理方面也要运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统一数据库,扩大网络销售面,拓展销售渠道,挖掘市场,打响自己的品牌,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而且纺织品加工行业也要不断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环保的道路,这样才能永葆活力,健康的成长。信息技术将成为企业决策分析的重要辅助手段。公司只有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规划先进的系统构架,建立以数据仓库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由联机事务处理向联机分析处理转化,全面、多角度地解读各类信息,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才能准确把握市场,制定符合未来发展态势的决策,为企业的明天奠定良好的基础。强大的信息技术有助于公司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强大的信息技术有助于公司制定精准的销售策略,通过强大的数据采集技术,总结互联网出现的客户共同特征和购买规律,实现精准的场景营销;强大的信息技术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可以保障业务系统的稳定,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企业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探索新型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三、提升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通过“走出去”,努力开拓新国际市场
在保持原有市场的情况下,积极的开发新市场,积极的与国外企业合作,寻找更好的发展层次,实现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和跨越式的发展。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利用网络营销等手段,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突破境外的贸易保护壁垒,提高产业出曰的竞争力。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国际化经营,要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实现市场多元化。我国应该创新发展方式,通过在国外办厂,利用国外的廉价劳动力,便利的交通,以及低价格的原材料,得到新的发展优势。同时研究国外的优惠政策,找寻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在国际市场占据资源优势,更进一步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巧开新市场,扩大出口量,増加贸易额。攻克新兴市场应是目前纺织品出口的重点发展方向,欧美市场的出口空间增长幅度有限,在巩固欧美市场的同时,可选择性地将出口重点转移到新兴市场,特别是印度、俄罗斯、南非和巴西这些有较高人口基数和消费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出口产品结构上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这些新兴地区的市场需求。
(二)重视科研,加快推进品牌建设
品牌代表着产品的质量、科技和服务的保证,是企业产品的代言词。一个品牌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征,也是时尚和流行的符号。因此,品牌的树立对企业向更高品质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售后服务、创新产品类型,及时把握市场需求,是提高品牌影响力,占据市场的关键。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但在品牌的建设上一直存在着不足。近年来,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么中,相当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打造企业品牌的力量,加速企业产品创新的步伐。国内的纺织品业品
牌意识发展较晚,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来的品牌优势还很少,因此科学健康的推进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就必须注重国际策略,立足建立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价值。这就要求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注重科研设计,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对纺织品设计、质量及科技含量的要求日益提升,品牌价值的体现就需要独创的设计、先进的科技水平以及过硬的质量,这也是企业品牌能够打出去的根本。二是注重宣传和营销,品牌策略的形成,除了具备过硬的质量及科技含量外,还需进行正确的宣传和营销,这就要求国内纺织品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并不是简单的输出产品,而是加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宣传营销投入,制定品牌经营策略。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品牌形象,才能在高端产业占据一席之地,获取更高的利润率。
(三)创新观念、技术创新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有更大的市场,所以哟啊有创新观念,要充分利用好科技,在科技的指导下,加快创新的步伐,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要有主攻方向与辅助方向,双管齐下。提高技术手段,建立知识型市场营销方式。纺织业要技术创新,要加大对技术的研发,建立在产品和市场营销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要针对资源计划调配、营销环节控制等技术出口贸易问题进行展开分析制定相应科学合理的对策。
(四)机制创新
企业要有充足的资金,要有好的团队,要有科技人员和研发设备,要大力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形成企业内部的核心。纺织业也可以有自己的专有技术。要有自己的特色,在体制、机制、政策方面要把握好科技的指导,要加大资金的投入,要有促进高新技术的运用,拓展出口贸易。充分运用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模式,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快更新换代,增加技术附加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市场机遇,扩大销售渠道,更好的把握好市场的方向,适应市场的变化。
结
语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虽然总体发展趋势良好,占据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但也面临着全球经济低迷、贸易壁垒等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原料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国内形势的挑战。这就要求我国的纺织品业继续发掘自身优势,不
断进行产业升级,平衡区域发展,塑造品牌策略,以更好的应对国际竞争,保持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李艳红.国际R&D溢出的地理效应——对Keller问题的进一步回答[J].国际贸易问题,2014(10):146-156.[2]陶希晋.石油价格波动、人民币汇率与宏观经济相互影响的机制分析[J].统计教育, 2010(6):19-24.[3]洪银兴.以创新支持开放模式转换——再论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J].经济学动态, 2010(11):29-34.[4]周雄志.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5]王建明,赵宏光,杨彩仙,戴苏,华徐成.世界纺织品贸易趋势及我国纺织品出口问题[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2(3):10-12.[6]孙健韬.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 2012.[7]徐燕霞.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南昌大学, 2012.[8]李青青.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3):72-75.[9]马萍萍.汇率变动对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 2013.[10]顾成军.新疆出口贸易竞争力研究[D].石河子大学, 2014.[11]周林英.我国葡萄酒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09.[12]谢孟军.目的国制度对中国出口和对外投资区位选择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 2014.[13]王乐,王曼.浅谈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与检测现状[J].中国纤检, 2014(14):45-47.[14]丁颙.促进舟山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政府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5.[15]王威.证券经营机构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 2015.[16]蒋兴红.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威.证券经营机构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 2015.
第三篇:浅析江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浅析江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国贸1141 刘春连
1137114101 【内容摘要】江西作为我国内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具有发展外向型农产品的优越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对江西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江西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江西省农产品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农产品贸易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了江西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此文从生产、加工、流通和体制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这些问题所在,并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扩大江西农产品贸易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
出口贸易 问题分析 对策
近几年来,江西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但同时必须看到,新阶段农产品出 口贸易无论从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与过去比较都存在很大不同。而江西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多门类、多层次,特别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的有机产品食品的农业经济优越条件。因此,长期以来,农产品贸易一直是江西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江西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江西农产品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江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在长期的农产品贸易中,江西农产品贸易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
一、江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问题分析
1.生产方面。出口农产品的质量较差且价格低。江西农产品质量差主要表现在江西许多农产品的外形、大小、营养成份不符合要求,存在农产品污染,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主要农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的质量差距参差不齐,如大米,由于在品种、米粒长度、千粒重、淀粉含量等方面与国外大米存在较大差距。江西农产品质量较差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2.加工方面。江西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附加值低。江西农业的产业链短,农产品普遍存在加工深度不足的现象,产品附加值不高,多为初级原料类产品,整个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农产品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显著。江西加工农产品额占江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20.8%,也就是说,在出口的全部农产品中有79.2%为初级农产品。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低,自然价格也低,是影响江西农产品出口的原因之一。
3.流通方面。出口渠道不畅。江西农产品出口渠道开发不够,提高了产品成本,削弱了市场竞争力。江西省普遍存在农产品出口渠道不畅问题。一是出口模式落后。一般出口模式为:拥有进出口贸易权的国营或民营公司通过收购或事先签合同,从农村取得货源,然后直接出口或经过简单加工、改装后再出口,赚取外汇。二是贸易体制落后。江西现行的农产品贸易体制是农民管生产、小贩管流通,外贸管出口,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形势。
4.体制方面。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的阻滞。从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看:目前政府对农产品出口实行的多头分割的管理体制,这就造成农贸、工贸与技贸处于分离状态,产销脱节,缺乏一致对外的出口宏观调控政策与手段。国有外贸企业仍是进出口的主要力量,但是其体制和运行方式不适应国际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国际营销水平低,市场开拓能力弱
二、扩大江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措施
1.生产方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质量安全问题是现阶段制约江西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今后,应逐步实施动植物病虫害区域化管理,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切实提高动植物卫生水平,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自有种植“养殖基地”,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认证,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监控体系,鼓励出口企业获得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有机产品认证和其他国际认证,取得卫生注册和原产地标记注册,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殖履历和质量可追溯体系”,进一步完善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取得实验室国家认可,重点加强和完善出口优势农产品及相关农业投入品的检验检测工作,加快农业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提高江西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加工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开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目前,我国出口农产品商品结构中低价值的初级产品比重大,对扩大农产品出口额贡献甚小。世界上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但我国只有0.17-0.27%,并且我国的成果转化率低,目前农业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大多数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造成农产品附加值低。江西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发展水平比较低,但农产品原料相对而言来讲比较丰富,而且农产品加工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科技需求的水平相对较低。江西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但必须采取措施改善目前落后的加工水平,增加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高的农产品品种。
3.流通方面。
3.1企业。培育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江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高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小生产的农户运用新技术成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造成劳动生产率低,进而导致成本过高。目前江西省农业产业化有了初步成效,但仍未改变一家一户小生产的状况。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并不断拓宽农业外领域的稳定就业渠道,同时鼓励农业大户或企业搞农业开发,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搞连片开发,统一经营,逐步形成新型的农业生产力组织形式,从而提高农业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
3.2产业化。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严重阻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因此,江西省应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加快农业经营体制的制度创新,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试行“三权分离”,使土地使用权商品化,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引入企业经营机制,培育农业企业家队伍,使农业微观主体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去适应国内外市场。三是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等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促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一个产业系统
4.体制方面。进一步改革江西外贸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机制。在江西农产品出口经营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外贸经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赋予大型农业企业和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更多的出口经营权,使其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采取利用企业出口的各种优惠政策来扩大出口。江西应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促进机制,重点放在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出口信贷和担保制度、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等方面。深化农业外贸管理体制政策,建立一套对农产品生产者和出口者双方都具有约束力,从而使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生产和出口主体分离以及由此带来的双方目标利益不一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晓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战略思考[J].甘肃农业,2006,05.
[2]刘辑川,高云.加入WTO对江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0(4).[3]朱广其,赵家凤.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J].宏观经济管理,2007(5):54~56.[4]冯簿发.论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宏观对策[J].经济研究,1997(1):45~5.[5] 胡萍李志强江西农产品出口超5 亿美元[N]江西日报2009-01-09 [6]李练军.江西农产品出口现状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 [7] 梁媛媛,郭锦墉.江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与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3,7:243~244
第四篇:2008福建茶叶消费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显示,茶叶的消费者绝大多数为男性,占67.1%,女性仅占32.9%,2008福建茶叶消费调查报告。在茶叶消费者的年龄分布上,主流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31~40岁占36.1%,其次为16~30岁占35%,41~50岁占16.5%,50岁以上占12.4%。在职业分布上,茶叶消费者主要集中为企、事业人士,占74.3%。此外,调查结果显示,茶叶消费者为中高消费群,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500元-3000元/月,占62.9%,1500元以下占20.6%,3000元-5000占12.4%,5000元以上占4.1%。学历上总体比较高,47.4%是专科本科学历,37.1%为高中以上学历,其他占15.5%。
1、您平时喝什么品种茶叶?
铁观音、大红袍成为福建茶叶的代名词
调查结果表明: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五大茶类中,乌龙茶一骑绝尘,占62%;其次是绿茶17%,红茶15%;白茶、花茶和黑茶比较少人喜欢。而铁观音、大红袍则成为福建茶叶的代名词,这与这两个品种获得了地理标志有着重要关系。茶叶企业老总们认为,地理标志产品把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质量品质、人文底蕴等,和商品一同推向市场,将成为响当当的品牌。目前,福建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坦洋工夫、福建乌龙茶、政和白茶、漳平水仙、福州茉莉花茶、政和工夫等已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定。
但是我们也发现,福建作为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四大茶类发祥地,曾经风靡世界的正山小种、坦洋工夫红茶以及闻名全国的福州茉莉花茶在本次调查的提及率都不高,对于白茶,仅有3%的消费者提起过,看来红茶、白茶、花茶还有待进一步推广。
调查同时发现,消费者很容易被品种繁多的茶叶种类搞晕头,茶叶种类繁多,名称又很纷乱。对一般消费者而言,想要认识或辨识出不同茶类的名称和差别确实相当困难。南平茶友黄先生说:“填了一遍调查问卷,大长茶叶见识,原来铁观音、大红袍都属于乌龙茶,红茶还分那么多品种,我们的茶叶种类真是太丰富了,调查报告《2008福建茶叶消费调查报告》。”如何规范茶名,更好地让福建茶叶从茶农茶园走进市场,还需要茶叶主管部门和茶叶企业集体智慧推动。
2、您泡(喝)茶频率?
喝茶成为福建人生活的一部分
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喝茶频率看,福建消费者确实非常喜欢喝茶,62%的人天天泡茶喝,25%的人每周都有几天会泡茶,两者合计超过87%的人是铁杆茶友。由此可见福建茶叶消费市场是巨大的,许多消费者喝茶的频率都非常高。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59c1c5b00100ccxq.html)-2008福建茶叶消费调查报告(一)_茶营销策划_新浪博客
3、您通常在哪里喝茶?
大家多在家里、公司、单位喝茶
茶叶消费者主要还是在公司或者单位喝茶约占45.6%,同时很大一部分人在家里喝茶(44.3%),而在茶艺居喝茶的人比较少。
4、您了解各类茶叶的冲泡方法吗?您懂得鉴别茶叶的质量、档次吗?
1/4的消费者不懂如何泡茶和质量鉴别
就茶叶的冲泡而言,仅有8%的消费者表示十分了解,大约24%的消费者不大了解如何泡茶,有67%的消费者认为自己基本了解泡茶,有1%的消费者表示根本就不懂如何泡茶。就调查的对象而言,懂得鉴别的人数仅占22%。40%的人表示基本懂得鉴别茶叶质量的好坏,有28%的人不大懂得鉴别茶叶的质量,当然还有10%的人根本就不懂得如何鉴别茶叶的质量。品种繁多的茶叶让消费者在选择鉴别、冲泡品尝上一头雾水,急需茶叶行业加大宣传力度。
5.您平常泡(喝)茶的茶叶来源?
自购喝茶成主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喝茶的消费者中自己购买茶叶的占72%,其次25%的消费者所喝的茶叶是亲友赠送的,少数人是试包喝的。
6.您泡茶原因为何?
习惯成为喝茶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茶叶消费者泡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个人有喝茶的习惯(41%)以及会客会友(29%),而喝茶健康的说法也得到了认可,26%的消费者表示因为健康的原因而喝茶。
第五篇:六盘水市茶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六盘水市茶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李玲
〔内容摘要〕针对我市茶叶产业现状、优势及开发潜力,如何将茶叶产业做大强,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我们要立足资源优势,把握市场导向,大力扩张基地规模,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做好“大品牌、大产区、大市场”的文章,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茶叶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 词〕资源产业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茶叶是我市重要的传统经济作物,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优势农产品之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为我市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广阔的前景。1998年我市编制的《六盘水市1998年至2010年茶叶产业建设规划》,明确了茶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加强了对茶叶产业的领导,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加快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创造了“乌蒙春”“乌蒙剑”、“水城春”、“碧云春”4 个名优茶品牌,并分别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得多个奖项。2003年编制的《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及2004年市农业局编制的《六盘水市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均把茶叶列为重点产业开发建设。如何进一步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提升其经济含量,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新路子。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园规模及分布
我市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全市4个县区均有茶树种植,2004年,全市共有茶园面积3.6万亩,茶叶年总产量312吨,主要分布在27个乡镇。其中:六枝0.57万亩,年产量72吨,分布在木岗、大用、郎岱、洒志、落别、新窑、新场、牛场、折溪等11个乡镇;盘县1.12万亩,年产量70吨,分布在老厂、马依、滑石、两河、民主、羊场、朱东、新民等8个乡镇;水城县1.83万亩,年产量156吨,分布在杨梅、新街、勺米、米箩、猴场、玉舍等6个乡镇;钟山区800亩,年产量14吨,分布在大河镇、大湾镇。
(二)茶叶经营体制及加工能力
1、主要有以下几种经营形式
(1)国有企业。主要有六枝茶叶公司、盘县茶叶公司、水城县茶叶公司;
(2)股份制企业。主要有津黔科技茶叶公司、杨梅林场与市林业局合作的公司(国有合作)、杨梅林场与杨梅乡木城村合作的公司(国有、集体合作);
(3)个体承包经营。水城米箩茶场、勺米茶场,盘县糯寨茶场等等。
2、全市有茶叶加工厂22个,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5家,年加工能力100吨以上、设备较齐全、具备精加工能力的企业3家(水城县茶叶公司、津黔科技茶叶公司、盘县茶叶公司);年加工能力50吨以上的企业2家(六枝茶叶公司、盘县糯寨茶厂);其余茶厂规模较小、设备落后,年加工能力在10吨以下。
(三)茶叶产品结构
全市各茶厂生产加工的茶叶均为绿茶,大宗绿茶以炒青绿茶为主,也有一部分烘青绿茶。近年来,名优绿茶的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品种主要有扁形茶、条形茶、卷曲茶等。2004年生产名优高档茶16吨,春茶160吨。
(四)茶叶销售渠道
名优高档茶(清明以前的产品)主要被浙江杭州、重庆、成都等地茶商以每公斤240元-300元价格收购,然后加上当地名优茶包装抢早上市,部分销往天津、大年、成都等市;大宗绿茶主要在本市销售,数量极少,还不足本地市场的20%份额;盘县糯寨茶厂的绿茶由省邮政公司总经销;盘县茶叶公司、津黔科技茶场的大宗茶也销往成都等地。
二、茶叶产业优势及开发潜力
(一)我市茶叶产品结构有明显的特色,生产加工的茶叶均为绿茶。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绿茶消费热,我国茶叶加工、国内消费和出口均以绿茶为主,绿茶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73.1%,占国内茶叶消费量的55.9%,占茶叶出口量的65.3%。
(二)我市茶叶生态优势明显。一是茶区多分布在山区,种植茶树地区土层深厚,且富含硒元素,为天然富硒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基础;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我市属低伟度高海拔地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0C,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我市是全国三大富硒带之一,经中科院地化所、南开大学检测,我市的津黔牌乌蒙春天然富硒茶含硒量0.8-1.5PPM,属理想富硒范围。
(三)山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规划区非耕地资源达500多万亩,其中适宜种植茶树土地有75万亩。规划区有劳动力100多万,富余劳动力30多万,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有机茶和名优茶的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传统生产和加工。我市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如杨梅片区,每年除草施肥、茶青采摘、加工等平均每年用工近8000个工时,相当于解决200多人的长年就业。津黔科技茶叶公司每年春季采茶期间(2-5月)向农民支付工时费约20万元;水城县茶叶公司和津黔科技茶叶公司每年支付给农民的费用总额80多万元。
(五)民营茶叶加工企业快速发展。近几年,民营茶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在茶叶加工业中所占的地位不断提高。今后,民营企业将成为茶叶加工业的骨干力量,对促进我市茶叶加工业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六)从政策环境来看,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现有政策有利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第一,随着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发展茶叶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第二,随着土地经营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农民更注重土地的产出效益。茶叶产业是高效产业,与种粮比较,农民从事茶叶产业获利更多;第三,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茶园面积的扩大,将提高良种茶叶园比重和促进茶叶产业的形成;第四,加入WTO后,茶叶是我国鼓励对外贸易的重要农产品。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市茶叶生产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致使茶叶产业出现一系列问题,茶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茶叶产业难有突破性进展,在同行业中处于不利地位。具体表现在:
(一)茶园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高。
全市3.6万亩茶园中,低产茶园1.45万亩,占40%;而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约0.38万亩,约占10.05%。实际采茶1.78万亩,平均亩产量约18公斤,仅为贵州省平均亩产量的一半,与全国平均亩产量55公斤差距较大。另外,由于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制茶设备陈旧、老化,机械化程度低,夏秋茶因为采摘费用高而利润低,企业就少采或不养,造成单产低,致使生产成本上升,茶叶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二)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全市的22个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实力不强,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一是茶叶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茶叶多为初级新产品,结构单一,不分等级,新产品质量不高,经营效益差。综合实力不强,产品开发欠缺,科技含量低,优势不明显,难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同步发展。二是企业各自为阵,强调县域优势而忽视区域优势,难以形成体现地区特色的区域名牌。机制缺乏活力。茶叶公司均为政府部门创办的国营企业,其生产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经营模式滞后,致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处境艰难。
(三)产业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
由于茶叶初制加工目前仍是半手工半机械制作,目前,全市仅有各类加工机械120台,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加工设备无法更新配套和引进新技术。在整个茶叶生产、加工、包装以及管理上,只重视茶叶生产经营,不重视科技含量投入,导致茶农文化素质低下,科技含量薄弱,技术推广率低,低产茶园面积大,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后劲不足。
(四)销售网络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
市场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一是缺乏对茶叶品质、茶文化历史的系统宣传;二是企业只侧重本地销售,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客户上门,销售人员很少,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
(五)经营管理体制落后。我市茶叶生产最初是外贸和供销部门管理,80年代以后又由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多头管理。1997年市政府明确农业部门为茶叶生产的主要管理指导和牵头部门,但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和工作力度,缺乏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服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全市没有统一的发展思路,各县区各行其是,农办、农业局、林业局、农发办、水利局各自采取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对茶叶产业进行扶持,这种分散管理、分散资金和技术的方式,造成了人财物等的浪费,综合效益没有很好地发挥。一是各县区的茶叶公司法人仍由行政干部兼任;二是公司管理人员过多,素质偏低,企业负担过重;三是市场竞争意识差,企业的发展仍依赖于政府投资;四是与农户没有形成很好的利益机制。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我市茶叶产业现状、优势及开发潜力,如何将茶叶产业做大强,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我们要认真分析现状,理清思路,明确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立足资源优势,把握市场导向,大力扩张基地规模,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做好“大品牌、大产区、大市场”的文章,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茶叶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制定有力措施。
1、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推进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改革现行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和贸易四个领域分割管理的体制,实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的行业管理机构,完善市场竞争秩序,避免政出多门。打破地区、行业、部门、所有制等的观念界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实施茶叶产业化中要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形成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2、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经济运行模式。政府主要做好产业导向工作,利用信息渠道的优势,给企业提供指导性意见;在基地建设、企业注册等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3、增加茶叶产业资金的投入。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产业扶持长效机制,使现行对产业扶持的奖补激励政策规范化、制度化。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在遵守国家财经制度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强力推进产业建设步伐。
4、加大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建设高优生态茶园的扶持力度,尤其要注重无公害茶叶生产体系建设和基地建设、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打好名牌、拓展市场、增加效益,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真正把茶叶产业建成高优生态茶叶加工主导型的支柱产业。
5、协调利益关系。对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要建立起合理的利分配机制,本着互利、平等、自愿的原则,处理好内部利益分配,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
(二)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壮大市场主体。
坚持走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走集团化、集约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培植壮大骨干茶场,以资本为纽带,进一步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积极推进茶场间的联营合作,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品牌重组、人才重组、资产重组,实现茶叶一体化,形成一个拳头对外,一个品牌支撑的紧密型茶叶产业联合体,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1、重点支持水城县茶叶公司或津黔科技茶叶公司对水城县杨梅片区的茶叶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运作,做大做强,通过试点,带动全市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2、充分利用我市茶叶重点项目建设规划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从浙江、福建或省内茶叶发展先进地区引进一家经济实力强、经营理念先进、市场营销好的龙头企业,通过资产并购、品牌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将全市原有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农有机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尽快实现生产组织形式的更新升级,同时也带领我市茶叶产业更好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各县区按照这一思路,建立一个县级示范茶厂,重点支持和帮助一家龙头企业发展,增加必要的设备投入,集中力量扶持其做强做大,通过它对辖区内茶叶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利用,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抓住产权、利益、风险三个基本要件,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建立起一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
创新产权联结机制。在产前和产中环节。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共同投入,农户可以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折价入股,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龙头企业根据生产要素入股的份额,实行按股分红。
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引导龙头企业自觉地把扶持生产环节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和义务,同时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要求,使农民在参与产业化的过程中,可以使分享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各个环节增值带来的收益。
创新风险保障机制。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完善公积金、风险基金等提留积累制度,在销售收入或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保障金,寻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和适当高于市场价收购,以丰补欠,结余滚存,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增强地方特色,统一打造富硒茶叶品牌。
要创新茶叶发展理念,突破当前以行政区域抓茶叶产业的思维方式,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针对我市茶叶品牌多、规模小、效益差的实际,有关部门要对全市茶叶开展专题研究,进行整合,推出2-3个知名度高、前途好的品牌,统一申报有“富硒”标志的商标名称,作为我市茶叶的首选品牌,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在全市茶叶产业中龙头品牌的作用。品牌确定后,将选定的品牌扩展到全市的主要产区,各县区要围绕选定的品牌建生产基地,使选定的品牌成为六盘水市名茶的公共品牌。
(五)积极发展行业协会,着力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鼓励发展行业协会,按照“企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支持”的办法,积极引导同行业龙头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联合组建行业协会。健全行业协会功能,一是发挥协会对茶叶产品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二是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交流、产品检验、信用咨询、布局规划等服务。三是代表经营的利益,向政府反映要求及建议等,不断提高茶叶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和竞争合力。
(六)积极培育市场体系,拓展市场空间。
实施茶叶产业化,必须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要把“富硒”作为品牌形象,搞好市场化运作,重点建设好专业化批发市场。按照“开放、搞活、扶持、引导”的方针,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路子,因势利导地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茶农和客商以各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形成贯通城乡的专业性批发市场,拓宽市场空间。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培育专业营销队伍,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
(七)实施规划,兴建茶园。
按照《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至2010年将在全市3个县区的重点乡镇新建茶园基地
2.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5000亩。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茶农生产积极性,切实抓好茶园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
1.全市茶叶产业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技术部门要认真制定种植规划,突出发展无性系无公害良种茶园,对现有老茶园要制定分次分批进行良种化改造的规划。
2.加大力度,扩大无性系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农业部门要按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产品标准体系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并指导农户严格按规程操作,提高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产量与品质,增强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3.多渠道解决茶叶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要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为茶农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与茶农建立稳定长期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保护价收购,全面调动茶农的种植积极性。二是充分利用政策,整合部门力量,把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退耕还林、种草养畜、水土保持、以工代赈等项目和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搞好道路、水系建设、改良茶园等。三是加大引导力度,引导茶农增加对茶叶生产基地的投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通过茶叶协会建立茶叶担保基金,帮助企业和农户融资。
(八)全面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茶叶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整体素质。茶叶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茶叶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必须科技进步。茶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我市茶叶加工业规模比较小,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高。因此,发展我市茶叶加工业,提高我市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全面实施技术创新战略,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开展茶叶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茶叶加工业的升级。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0年,使茶叶加工业整体科技水平居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