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目标和措施

时间:2019-05-15 06:0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滨区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目标和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滨区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目标和措施》。

第一篇:汉滨区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目标和措施

汉滨区茶叶产业发展目标和措施

汉滨区林业局局长杨佑金

2012年4月9日

一、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茶园5万亩,年产茶叶85万公斤,年产值达1.02亿元。茶园集中分布在17个镇、办事处(其中5000亩以上镇4个:大竹园镇、新坝镇、双龙镇、瀛湖镇;2000亩以上的6个:田坝镇、晏坝镇、吉河镇、流水镇、县河镇、恒口镇;2000亩以下的7个:新城办、洪山镇、石转镇、牛蹄镇、五里镇、大同镇、建民办),以种子直播建园为主。从2001年开始全区起动无性系建园,已建成高效无性茶园近10000亩。现已相继投产,表现良好,经济效益可观。茶叶加工经历了从手工制作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的过程。现有小型茶叶机制加工厂近30个,年加工能力近300吨,占全区茶叶总产量1/3强。加工的茶叶以毛尖和炒青茶为主,生产的机制毛尖、炒青茶在全市名列前茅。现有“安康银峰”、“瀛湖仙茗” 和“汉水韵”几个名茶。全区茶叶市场销售情况稳步上升,茶农生产的各档茶叶90%以上通过各种途径售出,商品率较高。清明节前后茶售价每公斤超过千元,高档毛尖茶销售也在二百元以上,市场供不应求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茶园基础差,管理粗放。我区大部分茶园建于六、七十年代,且一部分茶园在建园时,选址不当形成“先天不足”,加之管理水平落后,部分茶农只采不投,掠夺式经营,造成部分茶园未老先衰;树势衰退,园相不齐,茶园整体是“一小”即茶树矮小;“二稀’即行稀、丛稀;“三缺”即缺水、缺肥、缺修剪。导致单产低,效益低,平均亩产仅17公斤,亩产值2000元左右。

二是规模小,达不到集约化经营。我区虽有茶园5万亩,但集中连片在100亩以上的茶园甚少,专业大户也较少,基本上是比较分散,茶农往往沿用旧务茶传统,忽视茶园管理、1

加工、普遍形成“户户有茶园、家家采茶叶”的格局,没有形成基地化专业化,规模上不去,经济效益低下。

三是加工技术落后。主要是以家庭“作坊式”手工加工,虽然有近30个小型茶叶加工厂,但加工总量上不去。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形成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

四是缺乏龙头企业。全区目前还没有像样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和支撑茶叶产业的发展,虽然有几个小型企业或业主参与茶叶产业,但规模始终上不去,左右不了全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形势。

五是品牌多而乱。全区现有“安康银峰”、“瀛湖仙茗”、“汉水韵”、“马泥春”、“汉水春”等多个茶叶品牌,但生产规模都很小,自身的生产基地很小或者没有生产基地。

六是茶叶品种老化(原有茶园)、单一,导致茶叶加工种类的局限性,目前限于加工绿茶一个种类。

三、发展目标及规划及措施

(一)发展目标

1、发展思路

为了充分发挥我区茶叶产业的优势,加快绿色茶叶建设步伐,提高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茶叶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坚持以土地流转建园,走集约化经营路子;坚持以土地流转为方向,规模化发展,集中边片治理;坚持以游兴茶,以茶促游,面向市场、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稳步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起农、工、贸一条龙和产、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新格局,努力实现茶叶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2、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①新发展高效茶园5万亩,高标准,高效益茶园,盛产期平均亩产达到50公斤,年产茶叶250万公斤,年产值5亿元。②完成低产茶园改造3.5万亩,两年完成,均亩产提高到4O公斤,年产茶叶140万公斤。产值2.8亿元;年总产值7.8亿元;总面积达到10万亩。2012年计

划完成1万亩(其中:新坝镇0.15万亩,流水镇0.15万亩,双龙镇0.15万亩,大竹园镇0.15万亩,瀛湖镇0.15万亩,牛蹄镇0.1万亩,田坝镇0.1万亩,晏坝镇0.1万亩),完成茶园低改0.6万亩。

(二)发展措施

1.实施创牌组团战略,扶持龙头企业。名牌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龙头企业是茶叶产业发展的核心。我区茶叶产业目前是千人创市场、万户在务茶,要切实解决这种散、乱、差的现状,必须积极培育组建种茶大户,制茶能手,营销大户,允许茶园向大户流转,允许能人、技术人员经营茶业,鼓励支持各类中介组织、公司、企业参与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活动。帮助一批非公茶叶企业,扩大加工规、拉动整个产业。用三至五年的时间逐步把我区的茶叶产品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品牌。

2.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积极开展投商引资,增加投入。二是整合捆绑资金,争取项目资金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明确把茶叶产业纳入陕南突破发展,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以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科技等项目,对不同渠道资金要捆绑使用。集中用于重点茶叶项目,推动茶叶产业发展。三是区财政设立茶叶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发展茶叶。

3.狠抓茶叶无性系苗木培育。种苗是建园的基础,在茶叶产业发展中,要大力发展自己的育苗基地,走苗木自给的发展路子,确定“陕茶一号”为全区的主栽品种,用三年时间实现苗木自给,保证产业建园成活率和质量。

4.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应突出围绕我区的优势,一是富硒优势,安康市富硒区域大部分都在汉滨区境内。二是瀛湖库区大水体优势,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本区域内茶叶具有发芽早,品质优的特点为。抓茶叶产业,着重在瀛湖周边和交通方便的适生区,抓建一批基地,重点发展大竹园、流水、瀛湖、新坝、双龙镇,用五年时间建成5个茶叶产业万亩镇,使全区茶园

总面积达到10万亩,对效益优的老茶区,加大改造更新的力度使之尽快复壮,提高效益,扩大规模做大产业。

5.主攻现有茶园的单产。坚持低产茶园改造和荒芜垦复,用二年时间,把全区的低产茶园,荒芜茶园改造、垦复完。三年后亩产达到40公斤,在现有产量的基础上翻两箩番。同时要提高加工质量,确保效益增长。

6.以科技为支撑。提高科技对茶叶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是被生产实践所证实的真理。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将越来越大。因此,加大科技投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才是提高茶叶产业科技覆盖率和科技对茶叶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必然选择。具体措施:

(1)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区上配备3—5名既有系统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部。基地镇配备1—2名技术人员,专职从事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制定有效的技术服务激励机制,调动茶技人员的积极性。

(2)培养生产一线茶技员,区上同农校等单位做好协调工作,经常开办短期培训班,吸收农村有文化又具有一定实践知识的优秀青年参加,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从而造就一大批有理论、会生产、善加工,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3)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质量,加强茶园管理和茶叶企业的建设,顺应绿色发展潮流,根据人们向往健康的需要,充分把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富硒等资源产业做大做强。

四、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区财政每年拿出400到500万元,用于发展茶叶产业。

二是坚持扶大不扶小,扶强不扶弱,扶优不扶劣。在茶叶产业发展扶持种苗费1/3。对重点镇给予重点扶持。

三是实行项目捆绑使用,扶持茶叶产业发展。

第二篇:六盘水市茶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六盘水市茶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李玲

〔内容摘要〕针对我市茶叶产业现状、优势及开发潜力,如何将茶叶产业做大强,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我们要立足资源优势,把握市场导向,大力扩张基地规模,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做好“大品牌、大产区、大市场”的文章,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茶叶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 词〕资源产业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茶叶是我市重要的传统经济作物,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优势农产品之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为我市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广阔的前景。1998年我市编制的《六盘水市1998年至2010年茶叶产业建设规划》,明确了茶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加强了对茶叶产业的领导,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加快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创造了“乌蒙春”“乌蒙剑”、“水城春”、“碧云春”4 个名优茶品牌,并分别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得多个奖项。2003年编制的《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及2004年市农业局编制的《六盘水市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均把茶叶列为重点产业开发建设。如何进一步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提升其经济含量,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新路子。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园规模及分布

我市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全市4个县区均有茶树种植,2004年,全市共有茶园面积3.6万亩,茶叶年总产量312吨,主要分布在27个乡镇。其中:六枝0.57万亩,年产量72吨,分布在木岗、大用、郎岱、洒志、落别、新窑、新场、牛场、折溪等11个乡镇;盘县1.12万亩,年产量70吨,分布在老厂、马依、滑石、两河、民主、羊场、朱东、新民等8个乡镇;水城县1.83万亩,年产量156吨,分布在杨梅、新街、勺米、米箩、猴场、玉舍等6个乡镇;钟山区800亩,年产量14吨,分布在大河镇、大湾镇。

(二)茶叶经营体制及加工能力

1、主要有以下几种经营形式

(1)国有企业。主要有六枝茶叶公司、盘县茶叶公司、水城县茶叶公司;

(2)股份制企业。主要有津黔科技茶叶公司、杨梅林场与市林业局合作的公司(国有合作)、杨梅林场与杨梅乡木城村合作的公司(国有、集体合作);

(3)个体承包经营。水城米箩茶场、勺米茶场,盘县糯寨茶场等等。

2、全市有茶叶加工厂22个,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5家,年加工能力100吨以上、设备较齐全、具备精加工能力的企业3家(水城县茶叶公司、津黔科技茶叶公司、盘县茶叶公司);年加工能力50吨以上的企业2家(六枝茶叶公司、盘县糯寨茶厂);其余茶厂规模较小、设备落后,年加工能力在10吨以下。

(三)茶叶产品结构

全市各茶厂生产加工的茶叶均为绿茶,大宗绿茶以炒青绿茶为主,也有一部分烘青绿茶。近年来,名优绿茶的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品种主要有扁形茶、条形茶、卷曲茶等。2004年生产名优高档茶16吨,春茶160吨。

(四)茶叶销售渠道

名优高档茶(清明以前的产品)主要被浙江杭州、重庆、成都等地茶商以每公斤240元-300元价格收购,然后加上当地名优茶包装抢早上市,部分销往天津、大年、成都等市;大宗绿茶主要在本市销售,数量极少,还不足本地市场的20%份额;盘县糯寨茶厂的绿茶由省邮政公司总经销;盘县茶叶公司、津黔科技茶场的大宗茶也销往成都等地。

二、茶叶产业优势及开发潜力

(一)我市茶叶产品结构有明显的特色,生产加工的茶叶均为绿茶。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绿茶消费热,我国茶叶加工、国内消费和出口均以绿茶为主,绿茶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73.1%,占国内茶叶消费量的55.9%,占茶叶出口量的65.3%。

(二)我市茶叶生态优势明显。一是茶区多分布在山区,种植茶树地区土层深厚,且富含硒元素,为天然富硒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基础;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我市属低伟度高海拔地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0C,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我市是全国三大富硒带之一,经中科院地化所、南开大学检测,我市的津黔牌乌蒙春天然富硒茶含硒量0.8-1.5PPM,属理想富硒范围。

(三)山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规划区非耕地资源达500多万亩,其中适宜种植茶树土地有75万亩。规划区有劳动力100多万,富余劳动力30多万,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有机茶和名优茶的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传统生产和加工。我市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如杨梅片区,每年除草施肥、茶青采摘、加工等平均每年用工近8000个工时,相当于解决200多人的长年就业。津黔科技茶叶公司每年春季采茶期间(2-5月)向农民支付工时费约20万元;水城县茶叶公司和津黔科技茶叶公司每年支付给农民的费用总额80多万元。

(五)民营茶叶加工企业快速发展。近几年,民营茶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在茶叶加工业中所占的地位不断提高。今后,民营企业将成为茶叶加工业的骨干力量,对促进我市茶叶加工业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六)从政策环境来看,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现有政策有利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第一,随着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发展茶叶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第二,随着土地经营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农民更注重土地的产出效益。茶叶产业是高效产业,与种粮比较,农民从事茶叶产业获利更多;第三,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茶园面积的扩大,将提高良种茶叶园比重和促进茶叶产业的形成;第四,加入WTO后,茶叶是我国鼓励对外贸易的重要农产品。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市茶叶生产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致使茶叶产业出现一系列问题,茶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茶叶产业难有突破性进展,在同行业中处于不利地位。具体表现在:

(一)茶园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高。

全市3.6万亩茶园中,低产茶园1.45万亩,占40%;而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约0.38万亩,约占10.05%。实际采茶1.78万亩,平均亩产量约18公斤,仅为贵州省平均亩产量的一半,与全国平均亩产量55公斤差距较大。另外,由于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制茶设备陈旧、老化,机械化程度低,夏秋茶因为采摘费用高而利润低,企业就少采或不养,造成单产低,致使生产成本上升,茶叶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二)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全市的22个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实力不强,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一是茶叶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茶叶多为初级新产品,结构单一,不分等级,新产品质量不高,经营效益差。综合实力不强,产品开发欠缺,科技含量低,优势不明显,难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同步发展。二是企业各自为阵,强调县域优势而忽视区域优势,难以形成体现地区特色的区域名牌。机制缺乏活力。茶叶公司均为政府部门创办的国营企业,其生产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经营模式滞后,致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处境艰难。

(三)产业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

由于茶叶初制加工目前仍是半手工半机械制作,目前,全市仅有各类加工机械120台,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加工设备无法更新配套和引进新技术。在整个茶叶生产、加工、包装以及管理上,只重视茶叶生产经营,不重视科技含量投入,导致茶农文化素质低下,科技含量薄弱,技术推广率低,低产茶园面积大,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后劲不足。

(四)销售网络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

市场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一是缺乏对茶叶品质、茶文化历史的系统宣传;二是企业只侧重本地销售,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客户上门,销售人员很少,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

(五)经营管理体制落后。我市茶叶生产最初是外贸和供销部门管理,80年代以后又由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多头管理。1997年市政府明确农业部门为茶叶生产的主要管理指导和牵头部门,但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和工作力度,缺乏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服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全市没有统一的发展思路,各县区各行其是,农办、农业局、林业局、农发办、水利局各自采取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对茶叶产业进行扶持,这种分散管理、分散资金和技术的方式,造成了人财物等的浪费,综合效益没有很好地发挥。一是各县区的茶叶公司法人仍由行政干部兼任;二是公司管理人员过多,素质偏低,企业负担过重;三是市场竞争意识差,企业的发展仍依赖于政府投资;四是与农户没有形成很好的利益机制。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我市茶叶产业现状、优势及开发潜力,如何将茶叶产业做大强,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我们要认真分析现状,理清思路,明确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立足资源优势,把握市场导向,大力扩张基地规模,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做好“大品牌、大产区、大市场”的文章,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茶叶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制定有力措施。

1、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推进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改革现行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和贸易四个领域分割管理的体制,实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的行业管理机构,完善市场竞争秩序,避免政出多门。打破地区、行业、部门、所有制等的观念界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实施茶叶产业化中要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形成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2、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经济运行模式。政府主要做好产业导向工作,利用信息渠道的优势,给企业提供指导性意见;在基地建设、企业注册等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3、增加茶叶产业资金的投入。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产业扶持长效机制,使现行对产业扶持的奖补激励政策规范化、制度化。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在遵守国家财经制度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强力推进产业建设步伐。

4、加大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建设高优生态茶园的扶持力度,尤其要注重无公害茶叶生产体系建设和基地建设、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打好名牌、拓展市场、增加效益,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真正把茶叶产业建成高优生态茶叶加工主导型的支柱产业。

5、协调利益关系。对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要建立起合理的利分配机制,本着互利、平等、自愿的原则,处理好内部利益分配,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

(二)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壮大市场主体。

坚持走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走集团化、集约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培植壮大骨干茶场,以资本为纽带,进一步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积极推进茶场间的联营合作,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品牌重组、人才重组、资产重组,实现茶叶一体化,形成一个拳头对外,一个品牌支撑的紧密型茶叶产业联合体,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1、重点支持水城县茶叶公司或津黔科技茶叶公司对水城县杨梅片区的茶叶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运作,做大做强,通过试点,带动全市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2、充分利用我市茶叶重点项目建设规划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从浙江、福建或省内茶叶发展先进地区引进一家经济实力强、经营理念先进、市场营销好的龙头企业,通过资产并购、品牌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将全市原有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农有机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尽快实现生产组织形式的更新升级,同时也带领我市茶叶产业更好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各县区按照这一思路,建立一个县级示范茶厂,重点支持和帮助一家龙头企业发展,增加必要的设备投入,集中力量扶持其做强做大,通过它对辖区内茶叶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利用,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抓住产权、利益、风险三个基本要件,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建立起一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

创新产权联结机制。在产前和产中环节。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共同投入,农户可以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折价入股,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龙头企业根据生产要素入股的份额,实行按股分红。

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引导龙头企业自觉地把扶持生产环节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和义务,同时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要求,使农民在参与产业化的过程中,可以使分享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各个环节增值带来的收益。

创新风险保障机制。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完善公积金、风险基金等提留积累制度,在销售收入或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保障金,寻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和适当高于市场价收购,以丰补欠,结余滚存,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增强地方特色,统一打造富硒茶叶品牌。

要创新茶叶发展理念,突破当前以行政区域抓茶叶产业的思维方式,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针对我市茶叶品牌多、规模小、效益差的实际,有关部门要对全市茶叶开展专题研究,进行整合,推出2-3个知名度高、前途好的品牌,统一申报有“富硒”标志的商标名称,作为我市茶叶的首选品牌,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在全市茶叶产业中龙头品牌的作用。品牌确定后,将选定的品牌扩展到全市的主要产区,各县区要围绕选定的品牌建生产基地,使选定的品牌成为六盘水市名茶的公共品牌。

(五)积极发展行业协会,着力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鼓励发展行业协会,按照“企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支持”的办法,积极引导同行业龙头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联合组建行业协会。健全行业协会功能,一是发挥协会对茶叶产品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二是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交流、产品检验、信用咨询、布局规划等服务。三是代表经营的利益,向政府反映要求及建议等,不断提高茶叶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和竞争合力。

(六)积极培育市场体系,拓展市场空间。

实施茶叶产业化,必须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要把“富硒”作为品牌形象,搞好市场化运作,重点建设好专业化批发市场。按照“开放、搞活、扶持、引导”的方针,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路子,因势利导地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茶农和客商以各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形成贯通城乡的专业性批发市场,拓宽市场空间。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培育专业营销队伍,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

(七)实施规划,兴建茶园。

按照《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至2010年将在全市3个县区的重点乡镇新建茶园基地

2.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5000亩。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茶农生产积极性,切实抓好茶园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

1.全市茶叶产业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技术部门要认真制定种植规划,突出发展无性系无公害良种茶园,对现有老茶园要制定分次分批进行良种化改造的规划。

2.加大力度,扩大无性系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农业部门要按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产品标准体系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并指导农户严格按规程操作,提高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产量与品质,增强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3.多渠道解决茶叶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要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为茶农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与茶农建立稳定长期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保护价收购,全面调动茶农的种植积极性。二是充分利用政策,整合部门力量,把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退耕还林、种草养畜、水土保持、以工代赈等项目和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搞好道路、水系建设、改良茶园等。三是加大引导力度,引导茶农增加对茶叶生产基地的投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通过茶叶协会建立茶叶担保基金,帮助企业和农户融资。

(八)全面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茶叶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整体素质。茶叶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茶叶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必须科技进步。茶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我市茶叶加工业规模比较小,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高。因此,发展我市茶叶加工业,提高我市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全面实施技术创新战略,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开展茶叶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茶叶加工业的升级。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0年,使茶叶加工业整体科技水平居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篇:景宁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景宁县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针对景宁县茶叶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茶叶新品种选育、相关产品开发及栽培技术创新的对策,带动景宁县茶文化、畲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加强生态县建设,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茶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发展对策;浙江景宁

一、景宁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园规模不断扩大,种茶效益逐步显现

2007年全县茶园总面积2600 hm2,较2000年增长了95%。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占65%,名列全省前茅。农户种茶收入明显增加,纯收益约1.5—3.75万元/ hm2。

(二)标准化生产扎实推进,龙头企业日渐壮大

景宁县于2006年制订发布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茶地方标准》,2007年制订发布《惠明茶茶园建设规范》等4个技术规范,使全县的茶叶生产实现全程标准化,提升产业档次。龙头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如惠明公司、奇尔公司等公司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已形成一定规模,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三)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

景宁县惠明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2005年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确定为特供专用茶。近年来,景宁县政府通过各种茶事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惠明茶的品牌影响逐步增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销售量日益增长。2006年,惠明茶公司与中国最大的茶叶销售公司--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签订了长达10年的茶叶购销合同。惠明奇尔公司由于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联手开发出“总统府茶”。目前,全县有5家企业在北京、上海、南京、沈阳等9个省级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茶叶市场不断拓展。

二、景宁县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地建设方面

茶园管理粗放、产量低,部分茶园因疏于管理,已处于荒废或半荒废的状态,较严重的地方,农户已将茶园改种其他经济作物。采取只建不管、只采不剪、少采不养的粗放管理,造成茶叶产量不高,平均产量约404.55kg/ hm2,还不到全国平均产量的1/2。

(二)产品开发方面

由于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的问题,景宁县茶叶经营仅仅停留在礼品茶的生产,适合大众消费的中、低档茶基本不加工、经销,导致夏、秋两季茶叶的原料白白浪费,产品单―。在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尚属空白,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产品开发缺乏深度。

(三)加工营销方面

1.企业布局不合理。生产加工企业集中在鹤溪镇、澄照乡,其他乡镇基本上没有规模加工企业。

2.没有茶叶与茶青市场。全县没有茶叶市场,茶青市场也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茶叶产业的发展。

3.没有形成统一的营销体系和销售网络。茶产品都是各企业自行销售,且各企业只侧重于本地销售,不仅使各企业业主精力分散,销售成本增高,在促销中还经常出现企业间压低倾销的无序竞争现象。因此,县外市场销路需要进一步开拓。

(四)品牌建设方面

“惠明”商标许可使用协议未能真正解决商标的所有问题,且景宁县茶叶品牌较多,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茶叶商标就有14个。虽然获奖产品不少,但大多数品牌的产品销量不大,市场覆盖面狭窄,企业对品牌宣传的投入较少,而且各个名牌各自为政,导致力量分散,未能形成有效的宣传合力。

三、景宁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和前景分析

(一)产业优势

1.适宜的自然条件。景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无严寒,春季回温早,茶区土地肥沃,多为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沙质黄土和沙质香灰土,且云雾缭绕,茶树经常受漫射光照射,茶树喜温、喜湿、喜酸、喜云雾,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使景宁县具各种茶的天然优势。

2.悠久的种植传统。早在100多年前,景宁县就有茶树栽培,茶农对茶的生长特性深有了解,有种茶的传统经验,且景宁县茶园良种化程度高,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的茶园全部为无性系良种,无性系良种比例高达65%。

3.一定的市场基础。景宁县1973年就开始恢复金奖惠明茶生产,历来受到政府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金奖惠明茶以“香高味浓,耐泡回甘,富含兰花香水果味”的口碑在名茶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之

一、全国重点茶之一。特别是景宁县的白茶,品质优于安吉白茶,深受消费者喜爱。

4.丰富的茶文化。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目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迷人的传统文化、纯朴的乡野民俗。畲族人民有客来敬茶的习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形成特有的畲族茶文

化。

(二)较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茶叶成为时尚保健饮品,茶叶市场呈现出需求旺盛的新趋势。目前,景宁县大部分是低产茶园,2007年全年茶叶总产量1012t,年产值9108万元。如果对全县所有茶园进行科学改造,新建无公害有机茶园,并按照科学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方法进行规范化、产业化的经营管理,其经济效益将得到大幅提高,这将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景宁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基地建设,优化茶种结构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搭配”的原则,通过采取集中连片开发,改造低产、低效、低质的“三低”茶园,改植换种等措施,适度发展新茶园,巩固提升老茶园。在重点抓好鹤溪镇、澄照乡2个茶乡镇基地建设的同时,拓展其他乡镇(管理区)的宜茶荒田,缓坡山地无性良种新茶园,延伸生产区域。优化茶树品种结构,积极发展适合景宁县种植的茶树良种。

(二)充分利用资源,深度开发产品

1.深度开发产品。大力扶持茶企业进行夏秋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产业经济的增长。

2.大力发展茶旅游业。充分挖掘、收集和整理畲族古朴浓郁的民间茶艺,结合现有的茶园、茶厂和古老茶王、惠明寺、畲族古村落等载体,把金奖惠明茶文化和畲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项特色旅游项目,从而进一步提升金奖惠明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建立茶叶市场,健全营销网络

1.建立茶叶市场和茶青市场。在主产区建立茶青交易市场,一方面,为散户茶农解决茶青销路问题,避免加工企业压价收购,增加茶农收入;另一方面;让加工企业不再走家串户进行收购,减少收购环节,确保茶青新鲜,提高产品质量。

2.合理布局。合理布局加工企业,挟持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

3.扩大市场。鼓励支持广大茶农、茶商、茶企业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茶叶专卖店、连锁店,形成完整的茶叶销售网络,提高景宁县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四)科学规划产业,完善扶持政策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制定全县茶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茶叶主产区发展计划,推进茶叶产业结构。在2年时间内,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全

县惠明茶种植面积累计达到4000hm2,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2700hm2,全面建成无公害茶叶基地,建立绿色、有机茶基地666.7hm2,建立惠明白茶基地66.7hm2,每年受茶叶实用技术培训达9000人次以上;实施期内全县茶叶种植农户的种植效益达到5600万元,加工企业加工茶叶1600t,实现产值14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000个,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县财政年均增加税收280万元;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扶大做强龙头企业,扩大茶叶加工规模,力争培育1家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实现加工茶叶1000t,产值10000万元,企业利润1400万元,年均利润700万元。

2.建立产业扶持长效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强力推进荼叶产业建设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景宁白茶产业化开发,全面建设无公害基地。一要提高无性系良种覆盖率。根据早中晚、高山和低山科学配置优良品种的要求,相应引进茶叶良种,推广面积达186.7hm2。二要推进景宁白茶快繁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发。转化景宁白茶嫁接繁殖技术、扦插繁殖技术、组织培养生物技术成果,建立景宁白茶良种种源基地,推广面积达66.7hm2。三要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全面加强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推广茶园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优质高效茶树系列专用肥技术,严格按绿色和有机茶标准,建立绿色和有机茶基地666.7hm2。

3.加大科技扶持力度。主动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的对接,促进茶产业的深层次开发;加大茶叶产业科研、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力度,以解决限制茶叶发展的技术问题;加强对从事茶产业的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培养;集约加工,提升档次,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水平。一要制定实施景宁惠明茶地方标准。适应市场需求,避免无序竞争,制定推行景宁惠明茶地方标准,确保惠明茶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二要推行清洁化生产。要求企业积极申报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品QS认证,构建生态安全型茶叶食品,积极应对茶叶产品推行市场准人的挑战。三要引进名优茶加工先进设备,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五)加大宣传促销“惠明”品牌

品牌问题是影响一个产业做大做强的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茶叶产业的发展,品牌作用尤为明显。首先,要加大对申报证明商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适时运用行政和经济杠杆,召集全县茶叶企业统一思想,本着服从大局,适当补偿的原则出发,尽快形成共识。其次,统筹资金,集中力量,以茶叶协会名议申报“惠明”证明商标,加强保护并供全县企业统一使用,由茶叶协会控制质量统一标准,集全县企业劲往一处使,扩大宣传效果,提升品牌价值,共同保护和促进传统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1.科技服务队伍建设。根据景宁惠明茶产业化发展需要制定技术培训计划,切实地完成人才培训任务,全县茶叶专干、村(基地)茶叶辅导员常年保持在200人左右。

2.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景宁分市场、景宁农村星火科技网、景宁科技信息网、农村远程教育视频系统建设,在全县24个乡镇建立远程教育视频系统站点。

3.技术培训。加强景宁县职高国家星火学校建设,开设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等专业,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协调,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组织各部门、各乡镇开展茶叶技术领域内的农民科技培训,力争每年培训9000人次以上。通过引进、推广、转化和应用茶叶领域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引进推广优良茶叶品种,大力推广景宁惠明白玉茶仙等优质茶叶品种,加强茶园示范基地建设,推行先进适用茶叶种植技术、管理技术和加工技术,培育和壮大茶园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实力,从根本上改变惠明茶种植、管理和加工的传统方式,拉长惠明茶产业链条,全面提升景宁县惠明茶产业科技水平,完成惠明茶产业化开发的任务,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财政增长的目标,实现富民强县的目的。将带动1.5万畲族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对增进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随着惠明茶业的发展壮大,必将替代大量消耗林木资源的食用菌产业,带动景宁县茶文化、畲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对加强生态县建设,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韦新力.对我国产茶区茶叶产业化的思考—以磐安为例〔J〕.经营管理者,2009⒀:391,387。

[2]金开美,吕立哲,关淑平,等.信阳茶叶产业化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J〕.中国茶叶。2009⑺:35—36。

[3]张佩,刘静,徐良,等.贵州茶叶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⑺:201—203。

[4]彭青.对恩施州茶叶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设想〔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⑷:14—49。

第四篇:开拓创新,积极发展茶叶产业

开拓创新,努力巩固和发展茶叶产业

进入新世纪,传统的茶叶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县的茶叶产业如何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茶叶产业的现状和地位

我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1万亩,2001年全县茶叶总产量7853吨,比上年的7440吨增长5.6%,总产值1.42亿元,比上年的1.32亿元增长7.9%。近年来我县加强了良种茶的改造和名优茶的生产,名优茶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1年全县名优茶产量2485吨,比上年1945吨增长27.7%,产值1.19亿元。会稽龙井品牌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会稽龙井茶去年来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名茶评比金奖、“会稽杯”浙江省精品名茶展示会金奖、2001中国国际名优茶展览会推荐产品、浙江省第十四届名茶评比一类名茶、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和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会稽龙井茶在茶叶界影响力迅速扩大,在日趋激烈的名茶品牌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出口蒸青茶生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1年产量已达1340吨,产值达到545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以上。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自营出口蒸青茶3000吨,创汇1100万美元,利润1500万元,出口量占中国出口日本蒸青茶总量的四分

之一。全县建有稽东、王坛、富盛等名优茶产地市场4个,极大地方便茶叶的集散销售,有效地缓解了名优茶的卖难问题。全县精制茶厂顺利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并实现了资产重组和优胜劣汰,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县有19家精制茶厂,收购加工出口珠茶1.46万吨,销售近2亿元。

绍兴县茶叶产业属传统产业,虽然占全县经济比重较小,但意义重大。首先,茶叶产业是我县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稽东镇和王坛镇,茶叶收入已分别占农业收入59%和28%。稽东镇还被命名为浙江省茶叶之乡。全县已有23个村被评为茶叶专业村,即三分之一劳动力从事茶叶产业、三分之一的农民收入来自于茶叶产业,三分之一农业收入来自于茶叶产业。从广大山区农民经济收入构成看茶、竹、果、花四足鼎立的基本格局近期内无法改变,茶叶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将是我县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次,从绍兴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看极具现实意义。县委顾书记在全县山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山区的发展,绍兴县经济是不全面的发展;没有山区人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富裕;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绍兴县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全国一流强县,如果山区经济不能尽快强盛起来,那么我们绍兴县就算不上真正的强县。

二、茶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国,茶叶产业发

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当前茶叶产业主要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名优茶的发展将占主导地位。传统大宗茶,如珠茶、炒青茶、工夫红茶等,国内外市场在逐步萎缩,企业整体效益连续滑坡,并且在近其内难有起色;另一方面,名优茶生产,如会稽龙井、蒸青茶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增长点,每年产量增长均在10%以上,产值已大大超过大宗茶。

二是无公害茶、有机茶将成为时尚。茶叶已被列入新世纪十大健康食品之一,人们对卫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欧盟对茶叶进口制定了更高的卫生标准,在我县加入WTO后,筑起了更高的绿色壁垒。无公害茶、有机茶已成为当今茶叶消费的新时尚。

三是茶叶市场竞争国际化。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茶叶可出去,同时国外的茶叶也可打进来,茶叶市场竞争是短兵相接、全场紧迫式的国际竞争,并将集中体现在品牌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等。

根据当今茶叶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更有挑战。

首先,我县的名优茶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无论是名优茶的产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我县的良种茶改造步子还不够快,我县的茶叶良种化率,还不到全省的平均水平,离省政府提出的茶叶良种化率要达到50%的要求,差距很大。

其次,我县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已经起步,并在全省居领先水平。全县已建有无公害茶叶基地7.2万亩,有机茶基地3534

亩。全县茶叶标准生产开始启动,制订并实施了会稽龙井系列地方标准,会稽龙井茶已被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但要全面实现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还任重道远。

第三,我县的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县鸿华茶厂已先后获得了茶叶自营进出口权,为我县茶叶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县的会稽龙井茶也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我县名优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够高,基本上是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主,特别是会稽龙井茶生产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龙头,技术标准不够统一,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三、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面对新世纪茶叶产业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我们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从战略的高度来研究茶叶产业的发展,做到坚定、清醒、有作为。

一是确定茶叶产业发展战略。根据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实际,不失时机地实施两大战略。

第一,实施外向战略。以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和鸿华茶厂为龙头,打造“三五(产值5000万元、基地5000亩、农户5000户)”牌外向型茶叶产业龙头。御茶村在近三年内,茶叶基地面积要达到2万亩,产值达到1亿元,连接农户2万户。鸿华茶厂,近三年内,实现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建立茶叶基地5000亩,连接农户5000户,争取成为我县大宗珠茶出口的主渠道。

第二,实施品牌战略。按照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会稽龙井

品牌建设总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好品牌建设,进一步打响会稽龙井品牌,以品牌来带动产业。加快会稽龙井合作社建设,努力使合作社成为会稽龙井产销龙头。以实施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为契机,严格产品生产标准,依法规范龙井茶生产销售秩序。进一步加大对会稽龙井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市场开拓,提高市场覆盖率,提高市竞争力。

二是打实茶叶产业发展基础。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全县良种茶的改造工作,不断提高全县良种化率。每年县财政安排良种茶改造面积不少于3000亩,各级政府都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茶农良种茶改造的积极性,尽快使我县的茶叶良种化率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

三是营造茶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部门都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搞好服务。林业部门要立足本职积极主动地搞好技术培训、良种茶改造、产品开发、产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县工商、技监、卫生等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搞好执法服务,外经、国税等部门要积极做好茶叶出口的系列跟踪服务,财政、金融等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搞好资金服务。总之,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为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多作贡献,我县茶叶产业的明天会更好。

第五篇:中国茶叶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范文]

中国茶叶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Publication: 食品行业报告

Provider: Information Explorer Ltd.(IEL)

March 28, 2009

从2000年起,中国茶叶发展已经走过了黄金八年。茶叶产业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茶叶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茶叶面积由2000年的108万公顷,发展到2008年的160万公顷,增长了48%;茶叶产量由2000年的68.3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120万吨,增长了76%。

在健康和文化两大引擎的带动下,中国国内茶叶消费出现多元化、品牌化、名优化发展,消费热点不断,成为茶叶发展一大亮点。同时我们也看到,日益扩大的茶叶产能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一些制约茶叶行业发展的瓶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例如:茶叶生产经营分散、集约化经营程度低;茶叶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茶叶生产技术落后;与国际上大的品牌企业相比,茶叶企业实力还比较弱,品牌影响力也不强;行业管理薄弱,行业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健全等。因此,2009年是中国茶叶行业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各行各业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茶叶行业稳定发展难度明显加大,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目前最乐观的估计,中国经济走出危机最早要到2009年的三季度。因此,要全面分析把握形势,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防止茶叶生产出现滑坡,确保茶叶行业成功转型,努力实现茶叶行业的稳定发展。

影响2009年中国茶叶发展主要还是政策因素,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传出的政策信息,2009年国家惠农政策将频繁出台,这也将惠及到茶叶行业。目前拉动内需是解决经济危机重要举措,而提振消费重要途径又在农村,农民消费增加又需要农民收入的增长作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其中一大块来自于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而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批农民工失去工作,提前返乡,对2009年农民收入增加构成不小压力。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减免农业各种税费,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的精神,虽然能够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还要依靠农业经济作物、农村工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工的广泛就业。

茶叶是中国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市场;茶叶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既是农产品,也是工业产品,不仅可以就地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发展茶叶的加工,来增加农民收入。这几年,南方主要产茶地区通过发展茶叶生产来提高农民收入,脱贫致富,效果十分明显,在一些重点产茶县,茶叶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因此,各主要产茶地政府都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茶叶产业较大支持。

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看,今后在涉及茶叶的产业政策将会改变过去以扶持茶叶种植为主,转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区域,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推进茶叶的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并且因地制宜发展茶旅游。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实现产业化经营。

二、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断促进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以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

三、是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要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四、是在茶叶的安全生产,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五、是在建立现代的茶叶流通体系,要健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损耗,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

在全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要求我们对经济前景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对行业的发展具有创新的思维。上述的政策,是构建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是茶叶产业提升的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茶叶行业的工作重点。(newscan/2009/3/28)

下载汉滨区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目标和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滨区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目标和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滨区林业产业突破发展的思考

    汉滨区林业产业突破发展的思考 作者:李森文 统筹城乡发展,要根据资源禀赋选准突破口,以促进城乡同步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林业产业的发展,既能促进农民增收,又能改善生态环境......

    城市垃圾处理产业现状及措施

    文章标题:城市垃圾处理产业现状及措施日益加重的城市垃圾污染,已成为目前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本文着重在推动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城市垃圾处理产业的相关问题进......

    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发展

    目录 摘要 一、福建茶叶的地位 二、福建茶叶生产规模 三、福建茶叶产品结构 四、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进出口概况 (二)国际市场价格 五、福建茶叶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一......

    资兴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探讨1[5篇模版]

    资兴市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探讨李茂芳 (湖南省资兴市农业局资兴423400)摘要:笔者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资兴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资兴市茶......

    XX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XX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推动XX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县的茶叶基地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州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的......

    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是最新发布的《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2......

    xx镇务实发展茶叶产业

    xx镇务实发展茶叶产业 ——镇茶叶产业办公室为深入实施产业兴县战略,全县印发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2010年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xx镇结合本地实际,把茶叶产业作为全镇秋......

    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靖安县现有茶叶面积2.7万亩,其中绿茶1.4万亩,采摘面积1.2万亩;莓茶1.3万亩,野生面积8000亩、人工栽培5000亩,茶叶面积位居全州第二。2006年全县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