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叶标准化进程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大全)

时间:2019-05-15 06:0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茶叶标准化进程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茶叶标准化进程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大全)》。

第一篇:浅谈茶叶标准化进程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大全)

浅谈茶叶标准化进程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茶业经济是我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盆周、丘陵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也是传统出口创汇产品。全省现有产茶县100多个,重点产茶县28个。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区、盆地丘陵区和坝区,据统计,至2005年,全省茶园总面积为228万亩,其中国家级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00万亩;茶叶总产量近9.8吨,其中,名优茶产量3.8万吨,占39%;茶叶总产值15.9亿元。茶业作为我省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加快无公害优质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步伐,以全面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进产业化升级,增强我省茶叶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茶叶标准化生产的现实意义

1.茶叶生产标准化,是食品安全的需要。2005年,食品安全问题又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从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到“大头娃娃事件”、光明牛奶“过期牛奶再加工”事件以及 “猪链球菌”病等等,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就茶叶产品而言,苏州市场茶叶抽检出现碧螺春“添加工业颜料事件”; 被央视曝光的安徽“无公害”茶叶“肮脏出炉”;碧螺春、苦丁茶等由色素染绿„„这些事件无一例外地暴露出整个食品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人们对整个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对市场监管都丧失了一定的信心。因此必须加强食品生产标准化促进食品安全。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有机、绿色”成为茶叶生产的新亮点,是当今茶叶生产的大势所趋,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必然。

2.茶叶生产标准化是提升我省茶叶竞争力,出口创汇的需要。欧洲、日本已对进入该地区的茶叶实行新的更加严格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量标准,近年来我省对欧盟、日本茶叶出口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与国际接轨的茶叶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对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对提升我省茶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促进我省茶业的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茶叶生产标准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茶,适应市场需要,推进茶叶生产标准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叶,促进优质优价,是实现农业生产性收入增加、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

二、我省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

1.茶树良种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我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小,导致鲜叶原料质量较差,因此加工厂无法得到高质量的原材料,也就加工不出高质量的成品茶。

2.茶叶企业规模小、茶叶加工工艺、设备简单落后。农户自己加工的茶叶一般都是用家用饭锅简单杀青,再随便揉揉晒干而已,这种制作方式根本谈不上

什么工艺。茶叶加工厂多数设备简陋,机械老化不配套,厂房面积小,制茶工艺粗糙,技术不规范,造成茶叶品质不高,卫生指标超标。

3.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受到制约。我省茶场从业人员一些没有接受过茶叶生产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生产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多是临时聘请的农民工,对茶叶生产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在一部分生产单位很难推广,茶叶产品质量很难快速提升。

4.农残超标严重,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随着国外各种“绿色壁垒”保护作用的增强,目前茶叶的农药残留已成为制约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我省问题尤为严重。茶叶进口大国如欧盟国家、美国及日本等不断扩大茶叶农药检验种类并实施更严格的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而我省部分茶农对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认识不够到位,仍大量施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农药化肥随意性使用较多,特别是施药后未过安全间隔期便进行采摘,致使农残超标严重。从我省茶叶出口情况来看,95年四川对欧盟出口达148万美元,占全省30%的份额,但2000年对欧盟出口为零,04年前10个月也不足1万美元,但同期浙江对欧盟出口达733万美元;04年前10个月对日本出口84万美元,浙江出口3137万美元;对北美出口仅2万美元,浙江出口984万美元,可见农残超标对我省茶叶出口的严重影响。

5.缺乏知名品牌。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省茶叶加工简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国际知名品牌少,却有名茶而无名牌,外销茶基本上以散装为主,仅仅是充当了国外品牌的原料。同时,由于缺乏资金,科技投入有限,茶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品种单一,茶叶深加工产品以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开发明显不足,市场开拓、营销和广告宣传等方面也相对落后。

6.茶叶认证和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许多茶厂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盗用知名品牌,致使茶叶质量参差不齐,既严重影响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又制约了名牌的形成。

7.品牌宣传推广不够,消费认知度有待扩大。无公害茶叶虽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总体上看,无公害茶叶现在的知名度与其市场定位以及总量规模是不相适应的。市场贴标产品少,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选择空间非常小。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要立足我省的比较优势,挖掘潜力,把茶业发展作为我省农业的精品工程来抓,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工业化管理为切入点,从产、加、销各个环节引进和整合现代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质量,使之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一、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茶产业,是全面提高我省茶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省虽然颁布实行了包括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天山绿茶在内的30多项国家及地方茶叶标准,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各地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参照农业部出台的有关茶叶的四个标准,跟踪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尽快制(修)定一批我省茶叶生产与质量标准,包括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通过这些标准的执行,全面普及整个行业的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努力提高产品信誉度,增强市场与消费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推进茶叶标准化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标准制定后将其束之高阁,而广大的生产者特别是茶农知之甚少,茶叶标准化工作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各地特别是茶叶主产区要大力宣传茶叶生产的标准,使广大茶农和加工企业真正了解标准,并将标准应用于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要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与无公害茶叶的示范推广结合起来。今后几年,各个茶叶产区每年都要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茶园建立无公害标准茶园示范基地,带动和辐射全省各地无公害标准茶园的建设和发展,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和各种农残,以适应愈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当前原料茶大多靠临时收购,来源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农残难以控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要把茶叶龙头企业作为实施标准化的重要载体来抓,茶叶专业出口公司、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要发挥优势,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无公害茶叶原料生产基地,或实行订单收购,努力按进口国的卫生质量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加工,真正形成整个茶叶产业链条的无公害、规范化运作。

第二、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千家万户分散式小规模生产经营是提高茶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入世贸组织后,茶叶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将更为突出。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其中关键是要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区域特征显著的茶叶企业,是茶叶生产新技术、新知识的受体和传播体,正在成为联接千家万户茶农、推进茶叶科技进步、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整体竞争力的中坚力量。由于这些企业具备与茶农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特性,因此以其为桥梁和纽带,可以积极引导茶农联合起来,采取股份合作、承包、出让等方式,建立一定规模的茶叶种植园,推动茶叶生产的集约化。同时企业在与茶农合作的过程中,自身规模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更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并通过加强与有关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实现农科工商资一条龙,产加技供销一体化,进一步拓展市场、促进出口。

从福建茶叶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们直接组建超大型、大型集团式的茶叶龙头企业的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必须把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已形成一定规模、辐射带动能力较强、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区域性茶叶龙头企业,并加大培育和扶持的力度,想方设法把它做强做大,使之在带动农户、推进规模生产、实施产业化经营、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要切实注意维护茶农的应得利益不受侵害,不断增加茶农收入,保护和提高其生产积极性。据调查,目前茶业产供销链条中,种植环节分配的利益是30%,与其生产成本相当,利润大多集中在供销环节,造成“种茶得微利、加工得小利、流通得大利”,不利于调动茶农的种植积极性,必须调整茶叶经营环节的利益分配,使之合理化、科学化。

第三、实行工业化管理。当前,农业效益低、竞争力不强,单纯依靠农业本身无法彻底解决农业问题,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茶产业也是如此,如果单靠茶叶种植和初加工,行业效益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十分有限。要按照“特色化、区域化、品牌化”的要求,着力发展现代茶叶加工业,培育茶叶加工企业群。据初步调查,目前,全省约80%以上的初制厂和50%以上精制厂加工机具和设备落后,厂房破旧,部分地方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加快全省茶叶加工设备与厂房的整治与改善已成为当务之急。要采取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由点及面,企业为主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省大部份茶叶加工厂的设备、厂房有明显的改观。尤其要发挥我省的对台优势,重视对台湾先进的茶叶加工工艺和设备的引进、利用,尽快提高我省茶叶加工的技术水平。要强化质量、成本和效益意识,借鉴工业企业的管理方式,改善经营管理。要实施名牌战略,更多地借鉴现代工业品的营销观念、方式和手段,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开拓市场,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三、国际、国内制定茶叶标准化会议提出

国际会议回顾了伦敦会议以来红茶、绿茶等两个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建议对ISO 14502-1和ISO 14502-2两个国际方法标准进行修订,讨论了茶叶中茶氨酸测定方法实验室环试结果及对茶叶中茶氨酸测定方法国际标准起草的建议、白茶工作组工作进展报告、ISO 14502-1和ISO 14502-2标准适用范围延伸的技术报告、特种茶项目组工作进展报告及成立特种茶工作组和启动茶叶化学分类法项目的提议、茶叶良好加工规范(GMP)项目工作进展报告、固态速溶茶国际标准中(冷热溶固态速溶茶)总灰分指标问题及相关问题的工作报告、ETC对茶叶农药残留监控报告及FAO、IGG茶叶农药残留工作组报告等13个议题,共达成14个决议。中国代表团在会前作了精心准备,会议期间充分展示了中国茶叶界的技术优势,推动成立了特种茶工作组,争取到乌龙茶项目、茶叶化学分类研究、《绿茶—术语》和《用于感官审评的绿茶茶汤制备方法》两个国际标准起草项目立项。

国内会议针对我国当前茶叶标准化工作的现状,会议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重点解决我国茶叶生产质量安全问题。有关专家指出,出台的国家标准首先要满足食品安全,其次是确保大多数企业能够符合国家标准,不合标准的企业要退出市场;二是要尽快完成ISO绿茶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争取申请承担ISO。三是召开边销茶专题研讨会,重点讨论氟的含量指标问题,同时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中国茶叶行业如何承办SC8年会的问题。

地方会议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提高认识,把茶业作为我省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来抓。二是正视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工业化管理三是加强指导和管理,确保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的应对措施

1.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完善中国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是有效应对发达国家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核心。目前,中国已有的农

药残留限量标准与发达国家标准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中国政府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标准体系,健全茶叶生产、运输及出口的农药残留标准。首先,应借鉴茶叶农药残留标准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经验,尤其是欧盟、日本、美国等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农药残留具体指标,完善中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其次,应促进技术标准认证及检验制度等体系的完善,促进各个方面的技术法规制定、认证、检验工作的合作统一,推动行业协会等微观层面制定该领域的茶叶标准,并进行汇总、分析研究,生成新的标准体系。

2.发展中国茶叶深加工能力 中国出口茶叶多以未进行加工的天然茶叶为主,不仅附加值较低,而且容易遭受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消极影响。为此,中国政府应大力发展中国茶叶深加工,出口附加值较高的茶叶加工产品,通过直接补贴、贷款资助等措施,支持茶叶加工行业,例如茶叶包装、茶饮料生产、茶食品加工、保健品生产以及药品生产等茶叶加工领域的发展以绕开日本等发达国家针对天然茶叶设置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3.建立健全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 中国政府可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收集、处理机制,国内技术检验检测网络机制,信息风险评估及预警共享机制等,对国际茶叶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茶叶进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监控、评估和发布。通过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机制让茶叶出口企业及时应对发达国家相关贸易措施,降低可能产生的贸易风险和损失。

研究结果表明:世界茶叶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的状态,茶叶供给大于需求;我国茶叶出口企业的成本构成很复杂,其中成本高于价格,茶叶出口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我国茶农户中直接生产大宗鲜叶交售给出口企业的农户行为对出口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而生产名优茶到交易市场被茶叶企业收购部分的茶农户的行为对出口起着间接的影响作用;茶叶企业特别是茶叶出口企业直接决定着茶叶的出口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很大,起着阻碍的作用;政策特别是国内外贸政策直接影响我国茶叶贸易;中国茶叶在主要出口国家市场竞争力各异:其中在摩洛哥市场具有竞争力,在日本市场不具有竞争力,在美国和乌兹别克市场虽然有竞争力,但是茶叶出口结构与进口市场结构发生冲突,从而影响了茶叶贸易的发展。我国茶叶出口对世界绿茶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导着世界绿茶市场,但不能主导世界红茶市场;同时我国茶叶出口影响着世界茶叶消费结构等;我国茶叶出口对地区经济起着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对茶叶生产和贸易大省,如浙江、福建、安徽等;同时影响着我国茶叶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茶叶出口反过来影响着茶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茶叶出口决定着茶叶出口企业的命运并直接改变茶叶出口企业行为;出口贸易对山区生态经济环境也具有间接的影响。

针对研究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对策:首先,尽快加强茶叶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转化企业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从而降低出口成本;其次,从源头把关茶叶质量,例如,规范茶农户的生产行为、严格审查茶叶企业特别是茶叶出口企业的生产技术、操作流程等每一个环节,提高出口茶叶的综合质量水平;第三,继续稳住传统出口市场,特别是摩洛哥市场;同时,对美国和乌兹别

克市场要进行研究,调整我国茶叶出口的结构,提高我国在美国和乌兹别克市场的出口潜力;对日本市场,我们要转换经营策略,开拓新市场;第四,我国茶叶出口企业要与国际化接轨,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引进先进的技术、经营理念和技术人才,讲究策略,重视茶叶生产和贸易的每一个环节,稳定老客户,开拓新市场;第五,政府要加强调控力度,对茶农户和茶叶企业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措施,例如,给予茶园生产基地补贴、奖售政策等;地方政府发展山区茶园生态旅游业,改善山区环境,增加茶农收入,促进茶产业发展和茶叶贸易发展,使中国茶产业及茶叶贸易向良性化发展。

第二篇: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

摘要:贸易保护主义泛指一国运用各种手段保护本国出口、限制外国进口的政策和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经济衰退背景下又兴起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措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但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乏力,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对我国这样出口贸易规模巨大且仍在扩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影响更是巨大。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 策略探讨 影响分析

2014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143912亿元,增长4.9%,2015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总值为6.57万亿元,增长0.9%,总体而言,我国出口总量规模较大且不断增长,但增速放缓。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悄然抬头,对于我国的出口造成了较大影响,本文就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念入手,分析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特点,从而分析其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措施。> >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概述

(一)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普及和成熟,各国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经济荣衰,各国政府为支持各自国家的发展,各种以环境、文化、民族利益等为名的非关税壁垒层出不穷,尤其在经济下行时期,各国政府面对的政治经济压力持续加大,于是越来越多国家转向新贸易保护主义。这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贸易逆差加重但面对后来居上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竞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发达国家常常更为普遍。

另一方面,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死灰复燃也得益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企业的跨国经营使得公司节约了成本,优化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稳固了自身的扩张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成了贸易逆差和贸易摩擦肆虐的温床,为各国重拾新贸易保护主义奠定了基础。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常见形式与特点

不同于以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以非关税为主,在形式和名义上更具隐蔽性,但却更有影响力。常见的有以技术法规政策等形式出现,通过严格技术体系增加进口难度的技术贸易壁垒,以生态环境、资源枯竭等为借口提高市场准入条件保护本国工业和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以及以保护劳动者相关权益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蓝色贸易壁垒。

与旧贸易保护主义不同,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具独特个性,所谓的“新”,是因为它主要是依赖非关税壁垒为主的手段,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名义上的隐蔽性以及更加深远广泛的影响力。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1)不利于出口增长。新贸易保护主义常表现为发达国家利用技术、环保等借口凭空拔高贸易壁垒,意图保护本国企业与市场,这对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中国来说,出口必然将受到很大影响,这一点利用数据可以佐证,2013年我国出口货物总额同比增长7.9%,而2014年为3.4%,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而我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多,技术含量较低,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标准的技术规范、检验检疫和环保要求,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出口收到了明显冲击。

(2)加剧贸易摩擦。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中国所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数量多年来长居世界之首,继2009年美国对中国轮胎发起双反调查案以来,我国的无缝刚钢管业、纺织服装业、玻璃行业均遭遇贸易摩擦,损失惨重。金融危机爆发后五年以来,世界各国出台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法规政策保守估计逾三百条,几乎均被坚持执行至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不言而喻。仅今年上半年,我国就遭遇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将近四十起贸易救济调查,设计钢铁、机电等多个产业,以美国发起的案件数量为最多,发达经济体总计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7起,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数量为22起。

值得警惕的是,除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纠纷一如既往以外,我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拉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程度甚至超过了欧美国家。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的外贸也进入了新阶段,面对新形势下家居的贸易摩擦,需要新政策来应对。

(二)积极影响

一方面,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增加量出口的困难,倒逼我国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创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在要素价格上涨、传统优势流失的压力下以创新与人才寻求新的出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环境保护标准。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应对策略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首先,我国应当多参与多边贸易机制进程与谈判,积极为本国争取权益,敦促世界各国平等协商谈判,建立、完善更加开放、公平、公正的贸易秩序和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为我国企业减少、避免遭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

其次,政府要健全贸易保护预警、协调机制。对于国际政策、法规要组织人力、物理、精力花力气研究、吃透,并及时公开、宣传相关信息,加强对企业的舆论引导,并适时提供咨询、帮助与救济。

(2)做好行业建设。作为介于国家与企业之间中观层面的重要联系纽带,行业协会在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时科发挥的潜力巨大,值得挖掘。组织有力的行业协会,首先自身经营管理得当,决策、协调机制健全,针对贸易摩擦,着眼全局,组织企业对抗不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提高行业应对能力,同时也要完善、提高行业标准建设,为全行业生产水平、市场份额的提高做出努力。

(3)企业积极应对。首先,面对贸易摩擦企业应当积极应对,不怯于出席应诉,而应该利用相关国际法律条规应对,不放弃为自己伸张权利、争取利益的任何机会。其次,应当积极开拓市场,对于出口企业来讲,稳定原有国家市场和客户固然重要,然而在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动荡的今天,积极开拓新市场、分摊风险无疑是更为有利的选择。此外,本质上来讲,提高产品质量、创新生产技术与管理才是应对的根本之策,以更强硬的实力、更高质量的产品打造更响亮的品牌,无论贸易保护如何进行纷繁复杂的变身,都难以动摇其根本。

四、小结

本文针对后经济危机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现状,就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念、形式和双重影响金星路简要分析,并基于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肖黎.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J].特区经济,2011,.[2]孙宁宁.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4.1、继续促进安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过去安徽在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方面,进步明显。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每年都能维持在90%以上。但是,从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可以看出,安徽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道路要走。第一,在提高机电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同时,要逐步提高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在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第二,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近年来,安徽在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器零件、陆路车辆、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金属制品出口方面的能力加强,且领先于除纺织产品外的其他出口商品,这与安徽近年来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安徽要鼓励这些具有创汇能力的行业在努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加大相关机电产品出口,以促进出口创汇。此外,近些年,安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不少进步,可以鼓励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些企业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第三,对于一些附加值不高而安徽又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的产品出口,如纺织产品,要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品牌建设等来提高该类产品的附加值,以提高其出口创汇能力。

2、统筹各市出口发展。在安徽省各市出口发展中,合肥遥遥领先,而省内其他城市出口创汇能力较弱。政府应该统筹各市发展,根据各市在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不同优势,鼓励和支持各市因地制宜地发展壮大相关产业,使其产品在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安徽省内各市要抓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皖北城市群等建设带来的机遇,发展壮大各市支柱产业,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要以生产出具有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品牌知名度的产品为目标,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这样,在对外出口中才能获得高附加值的回报,提升出口创汇能力。

3、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注意到安徽对美国出口增长较快,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缓慢。这使安徽在对美出口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外汇收入的同时,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依赖也在逐渐增强,这样容易因发生突然事件而导致重大损失。近些年来,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对安徽扩大相关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安徽应在保持对美及其他发达国家出口增长的同时,逐渐加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此外,由于安徽出口集中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以2013年为例,安徽对这三大洲的出口总额占比78.87%,所以安徽在扩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同时,要注意开拓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

4、丰富安徽出口贸易方式。在国际贸易中,为了促进贸易的达成,国际贸易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贸易方式,如:经销、代理、加工贸易(又包含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境外加工)、对销贸易、寄售、展卖、拍卖、招投标、期货交易、电子商务、无纸贸易等。{3}而安徽对外贸易方式集中于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两种。在我国,出口技术复杂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只比较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贸易方式,且不包含境外加工贸易)主要是通过一般贸易出口实现的。因此,一方面,安徽应当在提高一般贸易出口额的同时,努力提升一般贸易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另一方面,安徽应当加快传统加工贸易(不包括境外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对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问题,有观点认为,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加工贸易全面转型升级的基础,而具有销售控制权的加工贸易企业将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主体。此外,安徽应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到国外投资办厂,可以在绕过贸易壁垒的情况下,促进安徽省的设备、原材料、零配件等的出口。除了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还存在如上所述的许多其他的贸易方式,随着贸易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新的贸易方式出现,以服务于对外贸易。安徽应丰富对外贸易方式,提高其他贸易方式在安徽对外贸易中的使用,使安徽出口更具活力,促进安徽出口不断发展。

注释:

{1}2007―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本段出现的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的安徽统计年鉴。

{2}2009―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本段出现的数据是基于相关年份的安徽统计年鉴数据。

{3}根据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参考文献:

[1] 冯德连,徐松.国际贸易教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1

[2]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3年安徽省工业行业发展报告[EB/OL].http://www.xiexiebang.com/info_view.jsp?strId=***953982&view_type=2,2014-04-29

[3] 黎孝先,王健.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357

[4] 杜运苏.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不同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J].国际贸易问题,2014(9)

[5] 沈玉良,孙楚仁,徐美娜等.贸易方式、生产控制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J].世界经济研究,2009(10)

第三篇: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周曙东 周文魁 朱红根 王传星 王艳

摘要: 阐述气候变化的特点, 分析农作物对温度、降水变化的敏感性, 昆虫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探讨了农业生产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干旱及洪涝灾害的脆弱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选择包括选育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技术;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性政策措施: 调整耕作制度, 提高指数;完善江河湖泊防洪工程和防洪减灾体系;加强土地合理利用;发展设施农业, 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制订减灾应急预案;积极推广农业保险。

关键词: 气候变化;敏感性;脆弱性

一、引言

气候变化被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 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开始成为学术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农业是对天气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因为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 到目前为止, 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 有待在2010年墨西哥城的第16 次缔约方会议上继续协商, 但气候变化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 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 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提前采取适应性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敏感性、脆弱性方面来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二、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气候变化是气候平均状态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10 年或更长时间)的变动, 具体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1.气候变化的特点(1)平均温度明显上升

中国近100 年来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 达到015~ 018度, 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 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1]。如果年平均温度上升1度, 大于或等于10度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这对于农作物生产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2)降水出现区域性与季节性不均衡

温度的提高会加快地表水的蒸发, 导致水循环加剧, 暴雨出现的概率增加, 虽然降水量很大, 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各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也会显著改变。降水既会出现区域性不均衡,也会出现季节性不均衡, 即在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出现季节性干旱, 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过去的概念是中国西北部缺水, 今后在中国南方也可能出现季节性干旱, 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3)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趋强

极端气候现象指一些在特定地区和时间的罕见事件, 极端气候现象的罕见程度一般相当于观察到的概率密度函数小于10% , 这些极端气候现象包括干旱、洪涝、低温暴雪、飓风、致命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和全球变暖有关, 也是气候变化的表现方面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下, 大气的环流特征和要素发生了改变, 引发复杂的大气)))海洋)))陆面相互作用, 大气水分循环加剧, 气候变化幅度加大, 不稳定因素增多, 导致这些小概率、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机会增加[2]。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系统的影响往往大于气候平均变率所带来的影响。

(4)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 海水入侵

在内陆地区增温造成冰川退缩导致雪线上升,在南极冰川逐步融化、冰架面临坍塌, 而北极冰帽正在持续消融中, 漂浮在北冰洋上的成年厚冰块不断融化, 这些因素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将会使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沿海地区洪水泛滥及严重破坏、侵蚀海岸线、海水入侵内河、沿海湿地及岛屿洪水泛滥, 一些地势较低沿海城市及村落可能面临淹没的危险。海水入侵还会使灌溉地下水水质变咸, 土壤盐渍化, 灌溉机井报废, 农田减产。

三、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分析 11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是指某个系统受到与气候有关的刺激因素影响的程度。所谓刺激因素是指气候变化因素, 包括平均气候状况、气候变率和极端事件的频率与强度[5] , 这些影响可能是直接的影响, 也可能是间接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使我国农作物种植制度及农业生产的布局发生较大变化。气候变暖将使我国长江以北地区, 尤其是中纬度和高原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开始的日期提早、终止的日期延后, 潜在的生长季延长;还将使多熟种植的北界向北推移[3]。麦、稻两熟区、双季稻种植区和一年三熟制的水稻产区,在水分条件满足的情况下, 种植北界均可向北推移。如果年平均气温上升2度, 大部分两熟制地区将会被不同组合的三熟制取代, 三熟制的北界将北移500km 之多, 三熟制面积可能扩大115倍, 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 一熟制地区的南界将北移250~ 500km, 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 [4]。这些敏感区域将会面临种植制度、产业结构和作物品种的重大改变。

(1)农作物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

一些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温度很敏感, 每一种作物都有适合生长的温度区间,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平均温度上升会导致生育期缩短与早熟, 有效分蘖减少, 穗重下降、产量降低。以水稻为例,平均气温每升高1度, 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7~ 8天, 在温度为24~ 27度的南部地区,平均气温每升高1度, 生育期缩短14~ 15天;在温度低于24度的北部和高原部地区, 生育期缩短4~10天。在当前的品种条件下, 生育期缩短使有效分蘖减少, 导致总干重和穗重下降、产量降低, 双季稻早稻平均减产约为16% ~ 17% 左右, 晚稻平均减产约为14% ~ 15%。对冬小麦来说,平均气温每升高1度, 目前品种的冬小麦生育日数平均缩短17天左右, 减产幅度大约为10% ~ 12%。对玉米来说,平均气温每升高1度, 生育期缩短7天左右,产量平均下降5% ~ 6%。[4]根据谢云(1999)论文中提出的喜温作物的温度影响函数[ 12] , 笔者绘制出喜温作物对温度的敏感性折线图, 从图1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些敏感临界点, 第1个敏感临界点a 为6度, 当温度低于6度时, 喜温作物停止生长, 温度在6~ 21度之间时, 作物生长开始生长发育但生长速度缓慢;第2个敏感临界点b为21度, 温度在21~ 28度之间时, 作物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第3个敏感临界点c为28度, 28~ 32度之间温度最适合喜温作物的生长;第4个敏感临界点d为32度, 当温度超过32度时, 随着温度的上升, 作物生长明显受到影响;第5个敏感临界点e为44度, 当温度超过44度时, 喜温作物停止生长。

(2)农作物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

农作物对降水存在类似倒U 型曲线的敏感性关系。当降水严重不足时, 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会出现干旱症状, 从而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当降水量增加到一定范围内, 加上温度及光照的配合, 作物得以茁壮成长;当出现连续大雨、降水量超过一定范围时, 又会对作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开花期出现阴雨会影响作物授粉, 造成落花落果;长期阴雨还会诱发病害;降水量过多会造成农田渍害, 严重时作物会被淹死。

农作物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 对水分的敏感性也不一样, 也就是说敏感临界点和敏感性曲线的峰度都会发生变动。作物对水分最敏感时期, 即水分过多或缺乏对产量影响最显著的时期, 称为作物水分临界期。以冬小麦为例, 拔节到抽穗阶段为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 在拔节)抽穗阶段, 小麦进入旺盛生长时期, 耗水量急剧增加, 其中挑旗期是小麦一生对水分要求最敏感的时期, 这段时间为一个月左右, 日耗水为4213立方米/公顷,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26%, 而在抽穗)成熟阶段, 日耗水量激增, 达到4518立方米/公顷, 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38%以上。

(3)昆虫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

气候变暖会使农业虫害的分布区发生变化, 气温升高后, 某些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 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昆虫的生长发育有一个适宜温区, 即存在一定的温度范围, 在温带地区适宜温区一般为8~ 40度。温带地区的许多昆虫对温度的第1个敏感临界点为-10度, 如果冬季温度低于-10度以下, 昆虫长期处于冷昏迷状态, 会引起死亡。第2个敏感临界点为8度, 8 ~ 15度是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 昆虫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下的一定温度范围内(B 的抗性;耐盐碱的农作物新品种, 即使在海平面升高, 沿海滩涂盐碱加重时也不影响对滩涂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其次是改善农作物的生理特性: 包括选育高光合效能和低呼吸消耗的品种, 即使在生育期缩短的情况下也能取得高产优质;对光周期不敏感品种, 即使在种植界限北移时也不因日照条件的变化而影响产量。

2.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始建于50年代;大部分工程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沟、塘、坡地兴建起来的, 工程起点低, 很多工程已基本接近其使用寿命。干渠、支渠的衬砌比重小, 而斗、毛、农渠的渗透系数很大, 涵管、渡槽、闸等建筑物破损失修也十分严重, 造成了渠系水利用系数很低, 暴雨期间蓄水集雨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灌溉体系, 提高抗旱排涝的能力, 尤其是要加强渠系固化防渗、浅层地下水开发和配套工程建设, 优化灌渠的输水功能,减少输水渠道漏水、渗水,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技术

气候变暖和干旱将使水分成为困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改善灌溉系统和灌溉技术, 推行畦灌、喷灌、滴灌和管道灌, 加强用水管理, 实行科学灌溉;改进抗旱措施, 开发节水高效种植模式和配套节水栽培技术。推广农业化学抗旱技术, 如利用保水剂作种子包衣和幼苗根部涂层、在播种和移栽后对土壤喷洒土壤结构改良剂、用抗旱剂和抑制蒸发剂喷湿植物和水面以减少蒸腾和蒸发、开发活性促根剂促根抗旱;推广地膜或秸秆覆盖技术与节水农业发展模式来抑制蒸发。

4.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

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气象灾害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总的趋势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繁、灾害强度更大。因此必须加强气候灾害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 完善气象综合监测体系, 建设农村气象监测网, 加强暴雨、台风、强对流、干旱、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和应急服务系统建设, 把气象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相结合, 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的农业生产气象保障系统。加强对低温严寒、强对流天气、暴雪、干旱、洪涝等农业灾害性天气中长期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 特别对突发的洪灾、季节性干旱及台风,以便农业生产者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灾减灾, 以最大限度减少极端气象事件对农业的影响。

五、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性政策措施

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动地适应气候变化, 而人类可以采取一系列适应性行动, 有计划地适应气候变化, 这比自然生态系统自动适应气候变化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是指通过调整来适应气候变化, 从而减轻潜在损失、利用机遇的潜在能力水平的对策, 有助于增强气候变化的有利影响、减少不利影响。

1.调整耕作制度, 提高复种指数

气候变暖总的来说将有利于多熟制的发展, 带来熟制的改变、作物品种结构的改变。复种面积将扩大, 复种指数将提高。相关地区需要根据水资源和当地小气候的具体情况,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及品种结构。在我国种植熟制南北界变化的敏感区域, 可以提高复种指数, 如增加麦)稻两熟、麦)棉两熟、油菜)稻两熟、麦(油菜))稻)稻三熟、麦)玉米)稻三熟等多熟制的面积。在华中和华东稻区北部选用生育期较长、产量潜力较高的中、晚熟品种替代生育期较短、产量潜力较低的早、中熟品种。

在一熟制改两熟制或两熟制改三两熟制的地区, 在调整农作物的品种结构时, 不仅要考虑温度条件, 还需要综合考虑到降雨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环境下的光、温、水资源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格局的基础上, 改进农作物的品种布局。

2.完善江河湖泊防洪工程和防洪减灾体系

防洪工程对于抵御洪涝灾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防洪工程标准偏低,为应对未来潜在的洪涝灾害, 需要完善江河湖海防洪工程体系, 将防洪标准提高到50~ 100年一遇的标准。应当开展大中型病险水库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以保障水库下游地区安全。

3.加强土地合理利用

科学合理使用土地是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必要条件, 保护湿地和森林, 在气候变化的脆弱区域实施退耕还湿、退耕还林、退林还草, 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从而维护良好的小气候条件、生态环境。

4.发展设施农业, 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塑料大棚、温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严寒、干旱、暴雨、病虫害灾害, 研究与推广农业的高产、稳产措施, 开发利用雨水集蓄技术和浅层地下水技术, 增强农业抗旱能力。

5.制订减灾应急预案

各地应根据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规律, 制定防旱抗涝、抵御寒潮、台风、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应急预案, 确定农业生产避灾减灾的种植模式, 以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6.积极推广农业保险

为了分担气候灾害所带来的风险, 减轻农民因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应当积极推广农业保险。近年来新疆、江苏等地已开展了农业保险的试点,对于防灾减灾、稳定农民收入起到良好的作用, 应总结经验, 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农业保险。

第四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商业银行的应

对措施

学号 姓名:申丽静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市场上人们把由互联网科技企业从事的金融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而把金融机构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到网上称为金融互联网,二者的从事主体明显不同。在此,我们采取这种定义模式,即所谓互联网金融就是指互联网科技企业为了更好地服务电子商务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而向广大网民及网络商店提供的资金融通服务。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成本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避免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更省时省力。

2、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如阿里小贷依托电商积累的信用数据库,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日均可以完成贷款1万笔,成为真正的“信贷工厂”。

3、覆盖广。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4、发展快。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上线18天,累计用户数达到250多万,累计转入资金达到66亿元。据报道,余额宝规模500亿元,成为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5、管理弱。一是风控弱。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已有众贷网、网赢天下等P2P网贷平台宣布破产或停止服务。二是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监管和法律约束,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

6、风险大。一是信用风险大。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特别是P2P网贷平台由于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成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温床。去年以来,淘金贷、优易网、安泰卓越等P2P网贷平台先后曝出“跑路”事件。二是网络安全风险大。我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犯罪问题不容忽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会受到影响,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二、互联网金融的几种模式

金融服务因为互联网的介入,发生了重大变革,现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四种,即网络支付、网络理财、移动金融和网络融资。下面针对这四个发展方向展开分析。

(一)、网络支付

随着淘宝、支付宝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网上购物、理财的重要方式,掀起第三方支付平台迅猛发展的浪潮,人们通过网络支付进行缴费、购物等其他交易活动。据调查统计,2012年已有将近230家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得了支付牌照,交易额比2011年增长了近80%,达到了3.8万亿元。使用网络支付平台,人们能够方便的进行跨行存取款,获得很好的交易体验,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挑战和冲击的体现。

(二)、网络理财

上面所述的余额宝是网络理财的典型例子,而淘宝也为网络理财建立了专门的淘宝理财频道,由于网络理财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所以具有操作便捷、无地点时间限制以及收益率较高等特点,各个网站也都为网络理财提供了全面的“一站式服务”,各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为银行提供理财服务代售业务。相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银行理财更具安全性,所以,网络理财仍然是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移动金融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移动金融成为现实,移动金融主要是将金融业务和移动终端结合起来,而且这也成为了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将移动金融作为发展重点,商业银行也推出了NFC支付和手机客户端等移动服务,目前移动金融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智能手机的发展也给移动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综合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商业银行,建立产业联盟,是移动金融发展的趋势。

(四)、网络融资

网络融资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融资方式,有P2P、网络信贷等多种融资方法。网络融资主要是依靠网络巨大的数据库,通过计算机自动计算,对借贷人的信用进行综合评价,如果符合要求,系统自动发放贷款。相对于传统贷款方式,网络贷款具有成本低、风险分散和效率较高的特点,从目前的趋势看来,网络贷款和网络融资将会逐渐取代传统贷款和传统融资。

三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为中小银行提供了与大银行竞争的契机

客户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基础,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助于拓展银行业务的客户和渠道。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传统目标客户群可能发生改变,传统物理网点优势弱化,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商业银行传统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将发生改变,能够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的金融机构会得到市场青睐。

(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互联网金融企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微贷技术,使互联网金融企业全面了解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经营行为和信用等级,建立数据库和网络信用体系。在信贷审核时,投资者将网络交易和信用记录作为参考和分析指标,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风险,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贷款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超越传统融资方式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减少交易成本,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三)、价格发现功能,推动利率市场化

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双方的价格偏好,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方式。互联网金融作为交易平台,资金借方报价,贷方依据对流动性、风险等因素偏好选择贷款对象,双方议价成交,交易完全市场化。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机构不能完全依赖央行的基准利率指导,应主动在市场上寻找利率基准。互联网模式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市场利率走势,判断特定客户群的利率水平。如果还能够深入研究挖掘

数据,甚至可以形成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利率指数”,从而完善贷款定价基础。

(四)、加速金融脱媒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充当资金信息中介的角色。从融资角度看,资金供需双方利用搜索平台寻找交易对象,之后的融资交易过程由双方自己完成。从支付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

四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覆盖了传统银行的一些忙去,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补充。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必定将逐渐向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发起冲击。面对目前的挑战,银行要不断的加大创新和变革的力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让银行变得更加健康,更现代化,从而更好地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服务,让这个金融体系尽快的健全起来,最后体现在民生上。打架都能享受到合法、便捷、完整、全面的金融服务,银行也一定能够在未来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过程当中成为主力军。

(一)、全面提升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品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研发科技系统的能力的强弱将是决定未来商业银行是否能激流勇进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职称者商业银行的数据处理、产品设计、业务操作以及管理决策等各个关键环节。互联网企业拥有明显的科技优势,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的渠道更加便捷和快速,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唯有加大科技投入,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经营管理中,积极地推进数据整合,将客户管理建立的更加人性化,建立市场细分系统,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实现深层次数据挖掘,将数据集中带来的技术优势转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为了将系统技术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保障金融业务的稳定持续运行,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对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完善信息应急处理机制和金融信息保密机制,提升金融信息系统监测、预警、应急处理和自我恢复能力。

(二)、调整业务结构

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基于网点的建设,网店越多越方便,为了适应快速的生活节奏应该发展各种便捷的支付方式。现在互联网金融解决移动支付问题,手机,无线网络的普及,是互联网对生活无孔不入,过去一定要到现场,签字。移动支付解决的这个问题,点击一下就完成了。过去银行很多业务从管理的角度划分开来,储蓄就专门设一个吸收储蓄的平台,贷款找贷款部门,信用评估、理财找理财部门,今后商业银行应该简化程序,一个网打通所有环节。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使用网银、app、手机银行,部分银行在其理财产品上动足了脑筋,推出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只能通过网银app及微信银行来购买,一般购买时间也是规定在晚上银行下班后或半夜时间,而且不接受柜台购买,如果柜面受理的预期年回报在4.6%左右,那通过新型支付手段,买的理财产品回报可以在5&,甚至更高。此外,在国有大行中业务通过电子渠道的分流率达65%-75%,网上银行交易金额的增长,也是在30%-50%之间,这些数据都预示着,商业银行未来的战场,将聚焦互联网,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他们已经开始布局。

(三)、改变客户基础

为了在未来复杂的小微金融生态中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结合自身实际重新进行客户定位和业务定位,是当前各家银行必须思考的课题。小微业务需求多,市场广,商业银行具有较大的定位空间;与阿里金融平均每笔贷款6万元的额度相比,商业银行面临的是更多样化的客户层级;与纯粹提供融资服务,如小贷公司,达到效率与完美体验的机制不同,商业银行更擅长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小微业务由于兼具对公与零售业务的双重特征,除了融资需求,更多需求在于结算、咨询等非融资领域。传统银行有着更为丰富的资源基础和经验积累,在结算、咨询等非金融领域,势必会比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得心应手。因此在定位上,银行相对更适合在综合金融服务领域有所侧重。

(四)、改善服务水平

互联网企业开放式的金融平台,交互式的营销手段,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以及方便快捷的操作流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使得商业银行面临客户资源的流失的威胁。商业银行要想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高度重视客户体验,从客户角度出发涉及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开展网络营销优化业务流程。一要打破商业银行传统部门局限充分整合客户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等各类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投资偏好,为客户量身定做优质金融产品与服务。二要简化业务操作流程,减少银行卡申请、贷款申请等审批环节,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三要充分运用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平台开展营销,实现客户之间的开放是交互接触,及时高效的满足客户需求。

(五)、建立和引入新的信息管理系统

金融企业的服务空间,首先是服务对象的问题,传统的金融业存在二八法则问题,我们的金融企业,其80%的资源服务了20%的高端客户,给其他行业的人的音响师金融行业有点店大欺客。其次就是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以前不是商业银行不能提供产品,而是商业银行不知道提供什么产品,不知道大家的交易习惯。对此,商业银行应建立和引入新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客户的交易记录、信用记录能被准确的采集,进而及构建起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所谓我们现在大数据里面叫非结构性的数据,借此银行就能像因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配套产品,就是所谓的精准营销。所以从这两点来说,互联网金融给金融企业,尤其是传统金融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从相对多的样本中归纳出这个风险损失率,然后指定费率,in后在大数据时代,要把全样本的资料拿来分析,信息不广高速银行可能是什么,而且直接告诉银行就该是怎么样的,在这个基础上核定费率是多少,今后的差异化理财产品的种类会更多。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主要是对传统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一种有益补充,还不能对商业银行产生根本的动摇。不过随着其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抢占了传统商业银行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支付份额,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融资功能。商业银行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洗去互联网金融的优点,穿心运营模式,注重争夺小微客户、提升信息管理核心小米能力。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在稳固的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面对未来的金融变革中保持在金融领域的主体地位。

第五篇:安全监管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安全监管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食品安全 安全监管

防患于未然 措施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演越烈。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但由于我国处在经济快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着自身独特的方面。

(1)新老问题并存。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条件比较差、工艺落后或是没有遵守卫生操作规程,造成了食品的微生物、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这些老问题将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又出现了一些工业化国家所面临的新问题。

(2)源头污染突出。我国当前有两亿多的农户在以分散的方式生产初级农产品,包括我们所吃的粮食、蔬菜、水果、鸡鸭鱼肉、蛋奶,统统是农民生产的。以我国农民目前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和遵守法律意识,出现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3)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占多数决定了食品加工业水平、素质差。在当前近50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大一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以这些从业人员的素质,出现诸如产品的微生物指标超标、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4)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科学家和政府部不及时通报食品安全信息。媒体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不严谨、不准确的负面报道和新闻炒作,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 敏感,以致人们纷纷抱怨:“现在还能吃什么!”。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当前法律的盲点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谋取不法利润。当前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观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险,而且当前的政管力度尚需加强也是原因之一,个别地方政府处于对保护地方利益或一己私利的考量,对于食品造假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更加助长了造假者的嚣张气焰。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道德观无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

众所周知,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就是这样一个由于政府部门监管不力而导致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一个例子。2008年09月11日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发表《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开始浮出水面,并引起广泛关注。2008年9月12日卫生部通报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事实初步认定。截止到2009年1月9日,全国累计报告患儿近29.6万人。各地公安机关共立案侦查与三鹿奶粉事件相关的刑事案件4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2名,逮捕60人。调查发现,正是相信所谓的免检产品,国家政府部门的监督不力,国家对于某些商品直接免检,而导致有了像三鹿奶粉事件这样令人心寒的事件。

由此可以看出,为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得以维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品,我国的政府部门必须时刻牢记自身所背负的责任,务必落实好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纵观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有效解决当前问题。食品安全措施

一、创新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能力,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务求在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加强现场监督检查、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加大监督抽验力度、创建示范工程、强化重大保障、推广农村50人以上集体聚餐报告指导制度等方面取得实效。

二、通过请专家解读、办班培训、研讨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业务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执法人员熟悉相关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要求,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科学监管、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

三、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并督促、检查、指导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强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升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守法经营、诚信经营,营造“企业支持、百姓欢迎、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

四、突出重点排查,及时整改隐患。根据后勤服务的特点,该中心突出餐饮、水电、物业、交通运输、医务等安全重点,组织有关人员,不定时对食堂及服务网点等重点场所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对检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及时分工专人整改。

五、定人定点监管,确保饮食卫生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直接关系到学校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学校后勤服务重中之重的工作。在没有增加学校财力支出的情况下,该中心调整增配了餐饮管理人员,做到大食堂都有一名专职人员定点监管,检查督促食堂及服务网点不加工已变质或有异味的蔬菜、肉、鱼、蛋、禽等半成品,不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原材料,并做好食品留样专人、专具登记管理;检查督促各食堂和服务网点工作人员持有效健康证上岗;检查督促各食堂和服务网点工作人员经常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同时在各食堂醒目处设立“食堂监管责任人及联系电话”标示牌,师生发现食堂饮食卫生安全有问题时,可随时拨打电话投诉,要求及时解决问题。

六、不宜购买流动商贩出售的食品,要在正规、有信誉的商场、超市购买。注意看食品经营者是否具备《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及所售食品检验合格的证明。购买食品时,尽量选择预包装食品,索取并保留好相关单据,如出现问题可作为投诉或申诉的重要凭据。

七、查看食品包装是否存在破损或外漏的情况,是否有受胀起鼓的现象,若有此现象,表明食品可能已被污染或变质。

八、看包装和标签上生产厂家的名称、地址、电话是否齐备,是否标注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否注有配料表、生产批准文号、QS标志等,还要注意贮存条件提示。

九、购买进口的预包装食品,要注意看是否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还应当看包装上是否载有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国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十、注意直接入口食品是否采取防蝇、防虫、防尘等防护措施并使用专用售货工具销售。一连串的食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这一国之根本的关注和担忧。仔细回想这一连串的食品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而是目前特殊条件下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做到执法不委托,监管不推托,应急不懈怠,监管职责无缺位、监管区域无盲点、监管对象无遗漏、监管环节无断链,依法依规整顿,切实解决餐饮服务监管中的突出问题。

大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重视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和把握食品风险的各种来源,对善事结构和饮食方式要讲科学,同时要提高购物的安全性意识,是消费者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参与者。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1.是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尤其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安全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消费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性控制起着关键的作用。2.是食品与土壤、大气环境息息相关,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3.是加强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从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状况看,是我们应该采取强硬措施的时候了。政府以“严字当头”、“狠字当头”来应对食品安全问题,要有足够的威慑力,不姑息纵容食品安全事件,发现一起、严打一起。时刻牢记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让群众吃得安心、吃得放心。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安群众的心。而作为平民老百姓的我们也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为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 :《中国食品安全:挑战、问题、认识和办法》;

胡楠:《 中国食品业与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谢建华,申明月,李昌:《我国食品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J].2010年第3期》

下载浅谈茶叶标准化进程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茶叶标准化进程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近年来由于煤炭行业矿难频发,国家对煤矿的整顿进一步加大力度,随着小煤矿的关停,供热公司的煤炭供应日趋紧张,煤源由原来单一的煤矿转向为多......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煤炭的燃烧过程 煤从进入炉膛到燃烧完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水分蒸发阶段,当温度达到105℃左右时,水分全部被蒸发;挥发物着火阶段,煤......

    新劳动合同法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新劳动合同法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会造成用工成本提高、用工风险增加、用工规定严格等三大影响,但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企业要......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一、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我国在过去20多年里,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

    金融危机对我市企业的影响及主要应对措施

    为全面了解金融危机对我市企业和产业的影响和冲击,为市政府决策应对措施提供参考,近期,**市企业发展服务局成立专题调研组赴各县市区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开展调研。总体来......

    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定稿

    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应对去冬今春我市降水偏少。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总降水量173.8毫米,较常年偏少3成。加之近期气温偏高,蒸发加剧,外江水位持续下降,内垸河渠水位普遍......

    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由此而产生的医患关系紧张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对我国医患关系的现......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内 容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各个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而采取的各种保护手段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和广泛性,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绿色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