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印发《“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和《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

时间:2019-05-14 09:5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关于印发《“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和《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关于印发《“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和《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

第一篇:关于关于印发《“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和《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

关于印发《“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和《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

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

民发[2007]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发展改革委,计划单列市民政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发展改革委:

为了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完善福利设施”,使孤残儿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幸福成长”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门《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在孤残儿童救治、养育、康复、特教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发挥其对社区孤儿和残疾儿童家庭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民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编制了《“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暨“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并制定了配套的《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指导意见(试行)》。

现将《“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和《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七年五月二十四日

为改善孤残儿童成长环境,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制定本规划暨“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我国以孤残儿童为主要对象的儿童福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由专门儿童福利机构、其他社会福利机构和民间慈善机构共同组成的机构供养网络,为保障孤残儿童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应当看到,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和维护投入不足,导致儿童福利机构存在数量比较少、布局不合理、设施不健全、功能不完善、居住条件比较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孤残儿童在生活、医疗、康复、特殊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截至“十五”末,全国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孤儿仅有6.9万,不足孤儿总数的12%。这些集中供养的孤儿,80%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大多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的养育照料、救治护理、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而全国专门儿童福利机构仅有224家,床位31839张,致使集中供养的大部分孤儿不得不安置在以收养老人为主的社会福利机构中。儿童福利机构供养能力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孤儿特别是残疾孤儿的健康成长,严重制约了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

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残疾孤儿更遭受着疾病的折磨,承受着双重的不幸。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孤儿57.3万人。由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现、人口流动频繁、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亟待提高,婚姻家庭制度受到了较大冲击,造成我国孤儿、弃婴总数在一定时期内将居高不下,其中艾滋病致孤儿童、遭遗弃的非婚生子女和残疾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

保障孤残儿童基本生活权益,使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幸福成长,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儿童福利机构担负着孤残儿童集中抚养、康复和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骨干作用,是保障孤残儿童基本生活权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紧紧围绕孤残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全面提高服务和保障能力,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一条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善孤残儿童成长环境、提高孤残儿童生活质量为目标,以规范化、专业化为方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和完善儿童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提供优质的养育、康复和特教服务,为多种养育模式提供稳固的依托和载体,辐射和带动社区孤残儿童服务的开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

第二条 基本原则

一、儿童为本,定位明确。必须符合孤儿成长的特点,围绕孤残儿童身心发育、性格培养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设施和功能建设,为孤残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综合考虑实际需求和各方面因素,合理布局,规模适度,设施实用,量力而行。

三、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按照孤儿集中供养的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新建、扩建或设施更新改造项目,有步骤、分年度实施。

四、整合资源、厉行节约。坚持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的方针,重点依托现有的社会福利设施进行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应充分利用闲置学校、医院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杜绝铺张浪费,防止贪大求全。

五、科学配置,完善功能。坚持以完善服务功能为导向,重点为孤儿提供较好的养育、预防、医疗、康复、特殊教育和心理辅导等服务,并能为社区孤儿和残疾儿童家庭提供所需要的帮助,发挥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

第三章 建设目标和任务

第一条 建设目标

在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下,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置设备、规范管理和提升人员服务能力等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集养育、康复、特教、技能培训和社区支持于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含社会福利机构儿童部,下同)。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都拥有儿童福利机构,新增孤儿安置床位约5.7万张,每年能够为10万名左右的孤儿提供专业的养育、康复和特教等服务,初步形成儿童福利机构服务网络,在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二条 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中央重点支持地级以上城市及个别人口多、孤残儿童数量大的县级市(县、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使其布局、规模、设施和功能符合孤残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能够提供养育照料、预防干预、医疗康复、特殊教育、心理辅导及技能培训等服务。其它儿童福利设施和建设所需必要设备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统筹解决。

主要任务包括:

一、在没有儿童福利机构的地方,支持其按标准新建儿童福利机构设施。

二、在现有儿童福利机构床位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当地孤儿集中供养需要的地方,支持其按标准扩建儿童福利机构设施。

三、在现有儿童福利机构设施条件较差、不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严重影响功能发挥的地方,支持其按标准改建儿童福利机构设施。

第四章 资金筹措

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应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筹措机制,在资金结构上,以福利彩票公益金和地方投入为主,中央给予适当补助。

《规划》建设所需投资由中央预算内资金、民政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和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民政部门留成的福利彩票公益金共同筹措解决。规划建设总投资约23.5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5亿元,民政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10亿元,地方配套资金约8.5亿元。地方配套资金原则上按照东部不低于70%、中部不低于30%和西部不低于20%的标准配套,由省级政府和项目所在地共同筹集安排。

中、西部地区儿童福利机构新建和扩建项目投资由中央预算内资金、民政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共同筹措。中央预算内资金和民政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基本按照1∶1比例投入,各5亿元。中央设立儿童福利机构建设预算内专项资金,根据年度投资预算规模和具体项目情况安排。

全部改建项目和东部地区儿童福利机构新、扩建项目投资由民政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共同筹措。未纳入中央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的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及所有设备配置项目,由地方政府逐级落实建设资金。儿童福利机构所需建设用地,应按有关规定由当地政府无偿划拨。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条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具体举措,是保障孤残儿童基本生活权益的客观要求。各地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规划》的实施,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管理到位,把《规划》的实施作为衡量地方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评估和考核。

第二条 创造条件确保运转

儿童福利机构要坚持“儿童为本”的理念,形成以孤残儿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机制。要按照《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把儿童福利机构建成环境适宜、功能完善、管理到位、服务优质的“孤残儿童之家”。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基层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在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办公设施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各地要根据儿童福利机构的公益性质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特点,确保编制范围内人员的基本经费和业务经费,同时对开展孤残儿童抚养、教育、康复、特教、培训的必要设施设备给予财力支持,加强各项配套服务软件环境建设,保证儿童福利机构的持续运行。

第三条 加大投入严格管理

《规划》采取财政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各地要把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纳入当地基本建设规划和财政预算。按照分级负担、各有侧重的原则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投入到位。要科学规划儿童福利机构基本建设的用地、面积、功能和装备结构,按标准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建设投资。要切实加强投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以及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的有关规定,防止基本建设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和腐败现象,保证工程项目按程序、严要求、高标准完成。切实加强已建成儿童福利机构和所配备设施设备的管理,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完善审计和监督,推行投资成本和效益的综合评估,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四条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要紧紧围绕孤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孤儿、弃婴接收、救治等项工作程序和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健全儿童抚育、成长、康复等各项标准,深入研究孤儿尤其是残疾孤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机构内多种养育模式,为孤儿提供更加亲情化、规范化的服务。要培养一支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业务能力过硬的服务人员队伍。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提高服务人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要结合推广社会工作者职业认证制度,在儿童福利机构、中开发社会工作者岗位,积极探索建立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机制。要加大人才引进和教育培训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不断提升孤儿养育水平,促进孤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指导意见(试行)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实施《“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加强和规范全国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提高工程项目决策和建设管理水平,依据《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 本意见是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包括个别人口多、孤残儿童数量大的县级市、县、区,下同)建设儿童福利机构设施的基本指导原则,是编制、审批、评估地市级以上城市儿童福利机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依据,各地应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第三条 地级以上城市的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严格遵循国家基本建设和孤残儿童救助安置的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做到选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安全卫生。

(二)充分体现“儿童为本”的建设理念,适应孤残儿童养育、医疗、康复、特教和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形成满足孤残儿童身心发育、性格培养和全面发展需求的建设格局。

(三)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纳入当地基本建设规划和财政预算,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建设,围绕孤残儿童成长需要,逐步提高政府的投入和保障水平。要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运行效率。

(四)按照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根据孤残儿童数量,从增强服务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所需建设用地的征拨,应按照国家公益事业建设办理。

(五)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六)坚持科学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建设投资,严禁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挪用建设资金、降低建设标准。

第二章 建设任务

第四条 地级以上城市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在没有儿童福利机构的地方,支持其按标准新建儿童福利机构设施。

(二)在现有儿童福利机构床位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当地孤儿集中供养需要的地方,支持其按标准扩建儿童福利机构设施。

(三)在现有儿童福利机构设施条件较差、不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严重影响功能发挥的地方,支持其按标准改建儿童福利机构设施。

第五条 根据实际需要,为现有儿童福利机构配备儿童医疗救治、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的相关设施设备。

第三章 建设规模及内容

第六条 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的规模应根据辖区孤残儿童数量及经济、地理、交通和服务半径等因素合理确定。

第七条 根据儿童福利机构实际服务覆盖地区人口数测算,原则上设定六个档次标准建设面积:

(一)100万人口以下的地级以上城市,标准建设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总床位数100张左右;

(二)100-200万人口的地级以上城市,标准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总床位数150张左右;

(三)200-300万人口的地级以上城市,标准建设面积4000平方米左右,总床位数200张左右;

(四)300-400万人口的地级以上城市,标准建设面积5000平方米左右,总床位数250张左右;

(五)400-500万人口的地级以上城市,标准建设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总床位数300张左右:

(六)500万人口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标准建设面积8000平方米左右,总床位数400张左右。

第八条 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内容应包括各类用房、装备及相关设施。

第九条 儿童福利机构房屋建筑包括生活养育、日常防疫、疾病治疗、康复训练、特殊教育、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等功能性用房及辅助用房。

第十条 功能性用房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康复训练用房及设施功能:配置适合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和活动的设施设备,为不能实施手术救治的残疾孤儿及手术后需要康复的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和治疗,为专业的康复技术服务提供载体。

(二)特殊教育用房及设施功能:对各类身心发展异常者提供特殊教育,主要对象是在视力、听力、语言、智力、心理等方面存在缺陷的残疾儿童,加强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辅导,促进其生理、心理和性格的健康全面发展,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三)技能培训用房及设施功能:对大龄儿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和自立自强的能力,增强其融入社会的适应性。

(四)社区支持中心用房及设施功能:利用自身残疾孤儿特殊教育和康复手段先进、专业化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向全市社区辐射,指导社区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为残疾儿童家庭排忧解难,推进我国残疾儿童整体福利水平。

第四章 项目选址和建设用地

第十一条 新建、迁建儿童福利机构的建设地点应选择交通便利、与工作联系较多的医疗等单位距离较近的位置;周边有一定的方便工作人员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良好养育、安全保卫,远离社会治安事故易发地区和易遭受洪水或地质灾害等威胁的地段。

建设地点选择还应避免设置在有污染的工业区和交通繁忙,噪声级较高的干道附近,不宜在城市中心地区的主干道上,不宜与大型、繁华的商业区、公共娱乐场所等毗邻,且不应设置在大型的居住区内。

第十二条 儿童福利机构的建设均应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情况下节约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且不宜占用地价昂贵的地带。

第十三条 儿童福利机构的建设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规定的建筑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规定。

第五章 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指标

第十四条 儿童室外活动场所面积不低于人均2m2。绿化面积达到60%。

第六章 建筑布局及建筑标准

第十五条 儿童福利机构的各类功能用房采用集中布局的形式,如有特殊需求,可将其中的康复训练、特殊教育、技能培训、后勤设备用房等分散独立布置。

主体建筑以多层为宜。建筑设计使用年限按50年计。建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国家二级标准。

第十六条 各个功能分区应合理布局,联系方便且有必要的分隔。合理控制门厅、走廊、楼梯间等辅助面积,使用面积系数不低于60%。建筑层高应控制在3.3米~3.6米,室内应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与通风,并具有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保温、隔热性能,炎热地区设有符合规范要求的遮阳设施。第十七条 主体建筑的立面造型、色调应符合儿童个性和心理需求,开放性与封闭性相结合。内外装修材料采用简洁、美观、实用、环保、易清洁的中档装饰材料。

第十八条 建筑平面布局要结合功能特点和儿童身心发育需要,优化布局结构,布局设计应达到使孤残儿童感到亲切、安全、可信赖的效果。

第十九条 公共区域设有明显的标志,便于寻找和识别。第二十条 建筑设计应设有方便残疾儿童使用的无障碍设施。

第二十一条 主体结构体系应因地制宜确定结构选型,选择结构材料。儿童福利机构的多层主体建筑宜优先考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第二十二条 总平面布局应符合消防间距和通行消防车的要求,注意符合地区的最佳建筑朝向,并参照居住建筑和中小学校建筑关于日照、防止城市噪声干扰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供排水工程

(一)机构的用水分为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并考虑绿化用水和洗车用水,水源由市政供水解决,必要时设置生活、消防合用水池。所有用水设备考虑采用节水型设备。

(二)消防设施设有室外消火栓系统,当市政供水不能达到消防供水的水量和水压时,应设消防系统。

(三)生活废水包括盥洗废水、餐饮废水等,粪便污水经隔油池或化粪池后排入市政管网。

(四)室外设雨水排水系统,汇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缺水地区应设雨水收集与存储利用设施。

第二十四条 供电工程

(一)直接引入低压电源进入机构低压配电室,再供给各个建筑用电区域。照明设备主要采用荧光灯及节能灯具。在疏散通道、疏散楼梯等处设置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及疏散指示标志。

(二)儿童福利机构的办公管理用房应设有综合布线网络,可实现电话通讯。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形成局域网络并与INTERNET网互相联通。

(三)儿童福利机构应设有线电视系统,在相关用房设电视终端出口。第二十五条 采暖与通风空调工程

在拥有市政燃气供应的城市应采用燃气作厨房及锅炉房燃料。各地儿童福利机构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确定采用的采暖与通风空调设施。其热源应优先考虑采用市政热源,必要时可自设锅炉房。

第七章 设施和装备标准

第二十六条 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设施、设备的配备应满足孤残儿童抚育康复、生活学习的需要;满足特殊安全要求,防坠落、跌伤、触电、灼伤、烫伤等意外伤害;设备和用具的外形、高度、重量等应符合儿童身体发育特征,便于儿童安全使用,远离危险区域;基本设施设备应方便残疾儿童使用。

第二十七条 基本居住区应分婴儿室和儿童室。人均居住面积不小于3平米。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配备居室设施,应配设:儿童单人床、床头柜、衣柜、衣架、毛巾架、褥子、薄被、厚被、毛巾被、床单、被罩、枕芯、枕套、枕巾、便盆、尿壶、废纸桶、床头牌等。

第二十八条 室内家具、各种设备应无尖凸出部分。

第二十九条 饭厅应配设儿童餐桌、座椅、时钟、公告栏、废纸桶、窗帘、消毒柜、洗漱池、防蝇设备等。

第三十条 洗手间及浴室应配备坐便器、安装在墙上的尿池、卫生纸、卫生纸专用夹、废纸桶、淋浴器、坐浴盆或浴池、防滑的浴池垫和淋浴垫、浴室温度计、抽气扇等。

第三十一条 婴幼儿配奶室应配备消毒柜、电冰箱、热源、配奶用具等。

第三十二条 设有儿童专用的卫生间,配备淋浴器、取暖设备、大小便器、废纸桶、洗手池、窗帘等。

第三十三条 有必备的洗衣设备,有洗衣机、熨斗等。

第三十四条 有供儿童游戏、学习用的活动场所、教室、图书室及相应设备。

第三十五条 有配置了适合残疾儿童运动、康复、作业治疗和语言训练的器械和设备的康复室和健身场所。

第三十六条 根据儿童健康情况,准备足够的医疗设备和物资,应有吸氧装置、灭菌设备、婴儿保温箱、急救箱、输液设备、吸痰器、药品柜、电冰箱等。能处理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能开展应急处理以及转院过程中医护工作。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七条 切实加强对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的领导。各地要将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实施,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管理到位。

第三十八条 创造必要条件确保儿童福利机构持续运行。

(一)儿童福利机构要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树立“儿童为本”的理念。要把儿童福利机构建成环境适宜、功能完善、管理到位、服务优质的“孤残儿童之家”,形成以孤残儿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功能完善、定位明确、结构优化的儿童福利机构。通过建设和完善地级以上城市儿童福利机构,发挥其对县一级儿童福利机构的业务指导、培训示范等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儿童福利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三)优化人员队伍。按照《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基层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在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办公设施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四)各地要根据儿童福利机构的公益性质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特点,确保编制范围内人员的基本经费和业务经费,同时对开展孤残儿童抚养、教育、康复、特教、培训的必要设施设备给予财力支持,加强各项配套服务软件环境建设,保证儿童福利机构的持续运行。

第三十九条 采取财政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各地要把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纳入当地基本建设规划和财政预算。按照分级负担、各有侧重的原则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投入到位。要科学规划儿童福利机构基本建设的用地、面积、功能和装备结构,按标准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建设投资。要切实加强投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以及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的有关规定,防止基本建设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和腐败现象,保证工程项目按程序、严要求、高标准完成。切实加强已建成儿童福利机构和所配备设施设备的管理,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完善审计和监督,推行投资成本和效益的综合评估,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四十条 加强儿童福利机构护理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机制,加大人才引进、教育培养力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提升为孤残儿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篇: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儿童福利机构的基本要求、人员要求、机构管理要求、儿童管理要求、环境与设施设备要求、安全要求和服务内容与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与管理。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 10001.9 标志用公共信息符号 第9部分:无障碍设施符号

GB/T 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建标145-2010 儿童福利院建设标准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儿童福利机构 child welfare institution

政府批准,为孤、弃等特殊儿童提供养育、医疗保健、康复、教育、安置等服务,并服务于社会儿童的社会福利服务组织。

3.2

被接收儿童 accepted children

收养人 adopter

依法领养儿童福利机构儿童的中国公民、外国人。

3.9

被收养人 adoptee

由收养人依法收养、不满14周岁的儿童福利机构的儿童。

3.10

孤残

理员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care workers

从事孤残儿童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并协助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康复、教育、保健服务的人员。基本要求

4.1 应具有独立法人的资质。

4.2 应具有相对独立、固定、专用的场所。

4.3 建筑及设施的设计与设置应符合建标145-2010相关要求。

4.4 人力资源配置应满足儿童福利机构服务的需要,工作人员与儿童的比例应为1:1。

4.5 有条件的机构宜设置相应的医疗机构,并取得相应资质。人员要求

5.1 机构的管理层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并经行业培训合格,获得相关资质证书。

5.2 专业技术人员应持有与其岗位相适应的专业资格证书。

5.3 孤残儿童护理员应持有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7.3.2 机构应定期对寄养家庭培训、考核、评估,探访寄养儿童。

7.3.3 机构应建立被寄养儿童和寄养家庭的档案,内容包括文字、照片、影像资料等。

7.4 助养管理

机构应审核助养个人、社会组织的有效证件,审核合格后,确定助养形式、对象,签订助养协议。

7.5 死亡管理

7.5.1 儿童死亡应由机构内医生或社会医疗机构确认,并出具死亡证明。

7.5.2 遗体应按相关规定处理,注销户口。

7.6 儿童成长档案管理

儿童成长档案应1人1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捡拾证明、弃婴(儿)证明和随身携带的物品;

a)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和相关资料;

b)登记表、体检表、观察期记录、照片和寻亲公告复印件;

c)养育、医疗保健、康复和教育等文字、照片和影像记录资料;

d)转出资料或死亡证明。环境与设施设备要求

8.1 环境

8.1.1 房屋建筑面积应符合建标145-2010第4章的要求。

8.1.2 室外环境应符合建标145的要求。儿童室外活动场所应按4 ㎡~5 ㎡/床核定;地面应设置塑胶地坪和防护设施,配置各种游戏、娱乐设施。有条件的可建造多功能运动场以及儿童戏水池。

灭火器材标志清楚、完好、有效。

9.2 活动室(场所)地面应采用防滑、防水材料,墙壁边角处应做钝化处理。

9.3 玩具、器具及家具应符合环保要求,定期清洁、消毒,安全防护措施齐备。

9.4 特种设备应定期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9.5 应按操作规范安全使用轮椅、约束带、假肢、矫形支具等辅助器具,应定期消毒、维护和更换。

9.6 食品的采购、加工、储存、运送应符合相关食品安全规定。

9.7 医疗护理过程中,应执行巡视、查对制度,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置。

9.8 院内感染控制按10.2.5执行。

9.9 异物吸入、烫伤、摔伤、交通等意外伤害发生时,应启动应急预案。

9.10 水、电、气、暖设备应标识清楚,规范操作。

9.11 易燃易爆、化学品的使用和存放应符合安全规定,警示标识清楚。服务内容与要求

10.1 生活照料

10.1.1 卫生照料

10.1.1.1 沐浴:

a)新生儿应每日1次;

b)冬季应每周1次~2次,春秋季应每周2次~3次,夏季应每日1次;

c)污染后应及时沐浴。

洁,铺被、脱衣和整理衣物;

d)应为不能自理儿童做睡前清洁,换尿布,铺被、脱衣、整理衣物和盖被;

e)应为特殊身体功能障碍儿童整理收拾辅具。

10.1.3 睡眠照料

10.1.3.1 就寝前应有人陪护,宜讲故事或放轻缓音乐。

10.1.3.2 应拉好床栏,为有癫痫史的儿童加装床档,对兴奋躁动儿童采取保护性措施。

10.1.3.3 应定时巡视,观察儿童身体、睡眠状况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不良睡姿,如有身体不适儿童,应报告医生,遵医嘱处理。

10.1.3.4 应定时叫醒儿童入厕,及时更换尿布。

10.1.4 进食照料

10.1.4.1 配餐应营养均衡,按儿童生长阶段添加辅食,进食定时、保量。

10.1.4.2 餐具应1人1碗(瓶)1勺(筷)1巾。

10.1.4.3 进食前后应提醒或协助儿童洗手,餐后应清洁口腔。

10.1.4.4 喂奶时应抬高婴儿头部,喂奶后将婴儿竖直抱起轻拍背部,宜采用侧卧位。

10.1.4.5 喂食速度宜慢,提醒儿童细嚼慢咽。

10.1.5 饮水照料

10.1.5.1 应按年龄及个体需求提供水量和次数。

10.1.5.2 饮水具应1人1杯(瓶)1巾。

10.1.6 排泄照料

10.1.6.1 应培养幼儿定时坐盆排便习惯,指导女童生理期

10.2.4 护理

10.2.4.1 儿科疾病护理应按儿科专科护理常规执行。

10.2.4.2 手术患儿应补充营养,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伤口情况,应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10.2.5 院内感染控制

10.2.5.1 应对院内感染进行监测,定期对空气、物品、人员进行采样和检测。

10.2.5.2 应根据传染病类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10.2.5.3 应根据需求选择使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定期消毒。

10.3 康复

10.3.1 脑瘫儿童宜采用引导式教育、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认知治疗和感觉统合等康复训练。

10.3.2 智障儿童宜采用早期启蒙教育、作业治疗、认知治疗、语言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教育,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主。

10.3.3 自闭症儿童宜采用感觉统合训练、音乐疗法、行为治疗和特殊教学等方法。

10.3.4 听力残疾儿童宜早期佩戴辅助器具开发听力、触摸感觉等。应通过佩戴人工耳蜗、助听器,语言训练,掌握发音技巧。

10.3.5 应对唇颚裂术后儿童进行疤痕按摩和早期语言康复训练。

10.3.6 盲童宜采用认知和智力训练为主。

10.3.7 其他残疾或复合残疾儿童,应有与之相对应的康复

第三篇:完善老年福利机构建设调研报告

一、**市老年人口发展趋势及老年福利机构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发展迅速。全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684552人,占总人口的13.14%,超出全国2.14%,略低于全省1.66%左右,并正以每年1.9%的速度急剧增长。老年人口内部年龄结构也日益高龄化,据统计,我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417731人,占总人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口8.02%,到2050年,全市老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四分之一。由于老人生活能力的下降和疾病增多,需要为老人提供的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将大大增加,但由于我国自70年末开始在全国城乡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到2000年,“独生子女”们开始进入婚育年龄,现家庭结构已呈现出“4-2-1”模式,即一对夫妇,赡养照顾四位老人、抚养一个孩子,从此可以看出,每对夫妇生活压力非常大,在赡养问题上牵制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生活和工作。随着我市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均寿命也将随之增长,家庭结构很可能出现“4(或8)-2-1”模式,当一位或多位老人遇到生病或瘫痪时,急需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进行援助,必须通过社会老年福利机构来补充。

我市的老年福利机构主要有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几种形式。其中敬老院为主要形式,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全市22065个五保老人。2005年,省政府为改善经济薄弱地区农村敬老院的条件,扩大敬老院的规模,提高农村五保户的集中供养率,决定在苏北地区实施“关爱工程”。“关爱工程”实施以来,省民政厅、财政厅先后批准我市71个敬老院建设项目,补助改造资金1864万元,核定新增床位3843张。2006年,又有64个农村敬老院列入全省第二批建设项目,省补资金2206万元,将新增床位3788张。在省、市各级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关爱工程”建设项目在2005年9月全部进入施工阶段,目前,除个别乡镇因征地、拆迁等问题在建外,其余项目已经全面完工。此外,全市还建有老年公寓16所,其中公办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3所,主要收住孤老对象,相关经费由各地财政支出。目前,共有床位136张,入住98人,入住率72%。民办老年公寓(托老所)16所,主要是经营者通过收购医院和自家空闲房改造而成,收费标准为全自理老人每人每月400-500元,半自理老人每人每月550-650元,完全不能自理老人每人每月700-800元。目前,民办老年公寓共有床位747张,入住576人,入住率为77%。

二、**市老年福利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传统观念制约市场需求。在近一个月的调研时间内,我们采访了20余位老人,他们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于老年福利机构的真正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敬老院的概念。认为凡是进到那里的便是无儿无女的,或者认为到了那里便意味着已经到了等死的地方?熏到了那里等于替自己数日子。调研中接触过一些中年人,大多都表示不会将家里老人送到老年福利机构,怕受到左邻右舍及亲朋好友的非议,怕被扣上不孝子孙的罪名。

二是日益增长的老年福利服务需求与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供给不足的矛盾。据统计,我市现有老年福利机构床位(7686张)与老年人口之比只有100?押1.12,低于全国平均率和全省平均率,而且上述床位中各乡镇敬老院占了88.51%(6803张)。据调查,目前全市共有独居老人51392人,其中有许多老人要求入住老年福利机构供养。为此,我市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三是公办老年福利机构举步维艰。目前,全市111所敬老院全部为公办,大多是七、八十年代为农村孤寡老人和军烈属老人而建的,建设资金大多依靠乡镇财政,故建设标准普遍偏低,规划设计极不合理,床位数明显不够,且许多已成危房。入院五保老人的每人每年仅有1800-2200元的供养标准,这是每所敬老院的全部运作经费,扣除伙食费、医疗费外,还要发放工作(服务)人员的工资,其它正常开支就显得捉襟见肘,工资的发放渠道只有靠入院老人的集中供养经费,因此公办敬老院运作困难,举步维艰。

四是社会成员参与老年福利事业积极性不高。老年社会事业是一项投入资金大、收效慢的公益性福利事业,对投资者来说,既要考虑市场回报率,又要考虑经营成本,所以参与积极性不高。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全市完全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老年福利事业只有16家,每家平均每月盈利也只有1000元-2000元左右。

三、实施老年社会福利社会化几点对策

(一)增强紧迫感,作出新规划。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养老的需求状况,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重点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要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目标管理。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市

美女学院的禁书 异体——我的绯色天空 理工大风流往事 我的老婆是杀手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中国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之探讨

中国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之探讨

——以南昌市社会福利院为实证

余纪东/王幼丽

2012-8-23 8:45:34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6期第185~190页

【作者简介】余纪东(1954-),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从事儿童社会工作的研究,浙江宁波315100;王幼丽(1956-),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从事儿童社会工作研究,江西南昌330031

【内容提要】 生活在中国社会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主要是无法定义务监护人的孤残儿童和查找不到亲生父母的社会弃婴。长期以来,儿童福利机构为这些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是,儿童福利机构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集中为儿童提供照料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儿童成长中的情感需求,长期生活在福利机构中的儿童往往会出现性格孤僻、心理封闭、缺乏自制力与上进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而实行家庭寄养则可以较好地弥补机构照料在这方面的缺欠,显现出满足儿童身心需要方面的明显优势。

【关 键 词】福利机构/孤残儿童/集中养育/家庭寄养/团体之家

中图分类号:C913.7;D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07)06-0185-06

一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的重要意义与集中养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这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提升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而现代家庭寄养模式是20世纪中叶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国外出现专业化家庭寄养方式,组成以满足孩子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专业性或治疗性的寄养家庭。家庭寄养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大约10年前被引进了中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是我国近年来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尝试。这种新型的孤残儿童寄养模式,一方面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照顾理念,另一方面,又能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福利的社会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儿童福利事业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开始越来越多地把孤残儿童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人格发育等与他们的生理需要一同纳入保育服务的范畴[1]。

福利机构集中养育模式曾经是上一二个世纪世界各国,包括欧美国家在内广泛采用的养育模式。他们用这种方法解决了当时社会孤残儿童的养育问题。但这种养育模式的后果如何呢?早在1908年,美国儿科协会主席亨利·查平医生在他的研究中发现:“无论养育机构管理如何完美,小婴儿放在同一屋顶下养育是无任何好处的。”[2]

美国儿科专家丹宁·杰尔逊通过对近千名从各国孤儿院收养儿童的病历进行研究后指出:孤儿院是养育婴儿和幼童的可怕地方。他们缺少外界的影响和固定的护理人员,缺乏营养并受到身体和性方面的虐待,导致他们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妨碍他们今后的正常生长。他甚至认为:孩子在孤儿院生活每3个月,他们就会比正常家庭的同龄孩子发育迟缓1个月。

1996年,波士顿医学院儿科系的几位儿科医生发表题为《以儿童医学和医生的眼光看孤儿院长大的婴幼儿》的论文中指出:科学的实践再一次证明院式集中养育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就短期而言,会带来疾病的威胁和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就长期而言,会使儿童逐渐成为体力衰弱、经济上不能独立的残疾人[3]。

1999年5月,罗纳德·费德内奇博士在斯德哥尔摩儿童及养育学术会上指出:因为人的生长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而0-7岁这个阶段是人生长最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里人的大脑最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神经系统成型最快的阶段[4]。

从进化论的观点可以看出,灵长类动物发展演变为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对一的方式养育后代。而机构集中养育孩子的方法违背了这一法则。与社区家庭养育的孩子相比,他们在身体成长、认知能力和行为以及大脑发育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滞后[5]。

查尔斯·尼森博士在对罗马尼亚孤儿院院养和寄养的孤残儿童比较后指出:同样是孤残孩子,如果对其进行早期干预,送入社区家庭寄养,脱离机构集中养育模式,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孩子各方面的状况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他认为:从依恋、亲情感方面来说,机构集中养育的孩子对他人产生的依恋是极不正常的,社区家庭养育的孩子100%有明显的依恋行为,而机构集中养育的孩子只有4.7%有依恋行为特征,他们被放到社区家庭寄养后,其依恋行为有明显增长。他同时指出:机构集中养育的孩子社交能力测试结果(关注能力、同情心、伙伴关系等)与社区家庭养育的孩子测试结果相比,明显低很多[6]。

在中国,儿童福利机构几乎遍布全国每个县市,其规模大小不一。小型儿童福利院一般照看几十名儿童,大型儿童福利院照看几百名甚至上千名儿童。儿童福利院内同时还配套有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大型福利院),院内还设有医务所、医院和康复中心(大型福利院)。护理员与儿童的比例大多数按1∶3配备,护理员采用三班倒制工作。工作程序严格统一执行,例如,统一时间喂奶,统一吃一样的饭菜,统一时间换尿布,统一时间坐马桶、统一时间洗澡、统一时间睡觉,统一着装等。这种统一化管理的后果是:第一,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儿童的情感及生理需求遭到忽视。第二,生活无目标、无意义。没有将来的概念,没有生活感,缺乏起码的生活常识。第三,统一化管理下的儿童受感染的机会大于生活在家庭中的儿童。20世纪初,在美国,据统计,如一个房间住了3个以上的孩子,受感染机会就会增加,有50%-75%1周岁以内的孩子死于肠胃和呼吸道疾病。

随着各国对本国儿童福利工作的重视和深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在美国以及大多数西方国家,已经淘汰这种大规模机构集中养育模式,进而推重寄养、收养和团体之家等养育模式。近10多年来,由于国内收养和国际收养被人们广泛接收,各国对孤残儿童的养育和福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中国也不例外。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指出:家庭寄养工作在中国的起步和发展既是满足孤残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的儿童福利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更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7]。就全国来看,目前开展家庭寄养的机构和被寄养儿童的数量增长迅速,一些城市和地区家庭寄养已经成为儿童照料的主要方式,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照料水平也得到了普遍提高。当然,家庭寄养目前为止在中国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很多地方还在大兴土木建设现代化儿童福利院,还有为数不少的儿童福利事业工作者认为儿童福利机构的集中养育优于家庭寄养而且便于管理。

二机构集中养育管理模式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

1.身体发育阻碍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对452名收养的福利机构院式养育儿童作的研究测试表明:他们的生长与发育迟缓,尤其是大龄儿童更加滞后。其主要原因在于:(1)食品不充足。笔者在这里不是说儿童福利院没有给孩子足够的食物,而是说因为没有针对性,导致某些儿童营养不良。(2)不恰当的喂食方法。例如,因为院式养育,护理员忙不过来时,经常将奶瓶塞进婴儿嘴里,孩子躺在婴儿床上吃奶。假如奶瓶歪了,孩子就吃不到,护理员到了时间收奶瓶还误认为孩子吃饱了,并将剩下的奶收走。还有,如果饭菜不合孩子口味,孩子拒绝吃,因为统一配餐,无替代品,结果孩子处于半饥饿或饥饿状态,最后导致营养不良身体发育迟缓。(3)院式养育使孩子几乎没有机会被抱和抚摸。特别是孩子情绪沮丧时,因为没有个对个的注意,得不到特别安抚,也将导致其食欲不佳,吸收不好,从而影响身体发育。(4)婴儿期间,打包、仰面躺的时间过长,导致动作发育迟缓,多斜视。(5)集体生活易交叉感染,多生病,体弱,也同样导致身体发育迟缓。

2.神经发育阻碍

人的大脑发育在母体子宫就开始。但是,人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时期是0至3周岁。在这期间,大脑经过反复刺激与相互作用后,神经元和神经键开始在婴儿大脑中发育,大脑细胞开始互相传递信息,开始产生坚固复杂神经键。那些经常作用的神经元和神经键便形成永久性的密集的大脑细胞网,而那些不常用的神经元和神经键便死亡或形成很稀疏的神经键网。显而易见,没有足够的刺激与相互作用是不可能产生密集的大脑细胞网;换句话说,因为很多神经元和神经键没有被激活,结果导致大脑发育不全,这将严重影响孩子后来的成长与发展。集中养育模式的最大缺陷之一就是缺乏一对一的关注,缺乏足够的刺激和相互作用,例如,孩子得不到成人足够的拥抱、抚摸、安慰、对视、对话和情感交流。因此,严重阻碍婴幼儿大脑神经发育。

3.情感、语言、行为障碍

研究发现,集中养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无依恋感。为什么?这是该体制的产物。本研究以南昌市儿童福利院为实证,采取同一来源的抽样对比法。即将该社会福利院的被安置在不同模式中的同龄孤残儿童任意拿出来进行抽样对比。具体地说,是将院内集中养育的孩子与团体之家的任意一家孩子的任意一天,即24小时生活作息时间表进行对比。从对比中,可以看出两种模式的差异与教育结果。同一来源的抽样对比表如下:

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是将孩子按年龄分成不同的班级或组,每个班组按比例配备护理员。护理员分3班照看儿童,同时,每个班组相应配备低幼老师。老师和护理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这个格局的结果是:护理员阿姨、老师走马灯似的在孩子眼前晃动,轮流当班,其结果是孩子没有固定的依恋对象,情感遭到忽视。许多研究表明,早期生活在集中养育模式下的儿童后来会产生严重的情感与行为问题,并且形成以下循环:情感忽视→缺乏刺激于相互作用,造成神经通路的阻断→大脑皮层下和皮层刺激推动调节能力差→无依恋感、无同情心、不能与人心灵沟通→深度空虚、难于与人交往、倾向暴力。例如,在南昌市儿童福利院,孩子之间以大欺小、相互侵袭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有暴力行为。本研究对南昌市社会福利院内24名6岁以上的孩子作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大多数只能用点头和摇头作为回答,有的甚至听不懂问话,显然,他们的语言能力、交流能力非常差。例如,问卷调查者问是否想要一个自己的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时,100%被调查者都点头表示肯定;问卷调查者继续问为什么想要有个自己的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时,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脸红低头不语;问卷调查者问是不是知道原因但表达不出来时,被调查者都只是点头同意。

4.信任危机

婴儿有需求时,通常是用哭声来表达,例如,肚子饿了、尿布湿了、身体不舒服等等。如果婴儿的哭声屡屡得不到回应时,他会感到愤怒,会下意识产生不安全感,认为自己令人讨厌,同时认为成人不可靠。曾有个婴儿,11个月时,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后来收养父母发现孩子对周围事物无反应,甚至在她的耳边击掌她也毫无反应,家长认为她的听力有问题。经过医生检查,孩子的听力正常。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现象呢?专家分析,孩子生下来几天就被收养在福利院集中养育,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刺激以及相互作用,久而久之,孩子对她的周围产生漠视和不信任感。

三关于家庭寄养及团体之家等模式的尝试

如何面对挑战?如何解决院内集中养育不可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与南昌市社会福利院共同开发家庭寄养和团体之家等项目来解决和弥补院内集中养育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环境和情境决定人的行为,行为的产生受当时行为条件的制约,即行为会因情境而改变。人的个性和行为习惯等都是从环境中学习得来的,并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改变、增减或消除[8]。首先是改变孤残儿童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回归人类自然生长环境——家庭。第一,针对孤残儿童的特殊性,我们到社区为孩子征集寄养家庭。我们的宗旨是:为孩子找合适的寄养家庭,而不是为寄养家庭找孩子。孩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符合要求的寄养母亲体检。第三,体检合格寄养母亲接受岗前培训。第四,孩子与寄养家庭配对。第五,孩子进入家庭。第六,家访与在岗培训。

本研究同时还采取了团体之家的模式。团体之家又名模拟家庭。即以家庭为单元,每对夫妇带养6个不同年龄的孩子。既然开展了寄养项目为什么还要建立模拟家庭或团体之家?研究发现有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偏大无法真正融入社会家庭,还有一些孩子因为身患残疾需每天到福利院内设康复中心康复治疗等等原因无法进入寄养项目。团体之家可以给他们一个家的感觉和环境。

如何解决在集中养育体制下长大的孩子在生理及心理发育迟缓以及行为偏差的问题,本研究采取儿童个案工作为主和儿童团体工作为辅的方法矫正孤残儿童心理和行为偏差。执行过程中,结合孤残儿童的特殊性,因人而异,制定出一个个不同的个案计划,矫正他们心理与行为偏差,为这些孩子重新塑造人生。个案计划遵循以下原则:保密、沟通、个别化、环境分析、承认与接纳的原则。

“儿童的成长发展是一个实现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对儿童实施影响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团体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儿童正是在团体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遵守团体的规则,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自我的关系。所以,团体即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必备环境和条件,也是治疗、改变儿童不良行为,矫正儿童社会适应不良的途径。”[9]所以,在使用儿童个案工作方法的同时,本研究同步开展儿童团体工作。例如美术兴趣班、十字绣兴趣班、葫芦丝演奏兴趣班以及夏令营等活动,为儿童成长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家庭寄养和团体之家等项目的展开,福利院监护的孤残婴幼儿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发育与普通家庭婴幼儿相比几乎无区别。由于身心健康,这些儿童的被收养率大大提高。而对那些超过被收养年龄或因身患各种残疾不能被收养的大龄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他们开始学会有礼貌,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守纪律,开始明白要好好学习为将来参加社会竞争做准备并且开始计划自己的未来。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研究是和儿童福利院或社会福利院合作进行的,大多数数据来源于南昌市社会福利院,可能有其局限性和特殊性。但是,我们始终认为:

(1)机构集中养育模式的弊端在于:

第一,孤残儿童无法产生安全的心理依恋。这将影响到他们今后对他人的信赖感和自我信任,造成性格或人格的扭曲。

第二,缺乏实际社会环境,缺乏家庭生活的体念,缺少父母的爱,缺乏情感交流和与他人的情感交融。

第三,缺乏个别关心、监督和鼓励。众所周知,每个孩子的智力、学习能力、自制力等都不一样,所以他们需要个别关心、监督和鼓励。然而,机构集中养育模式做不到这一点。尽管福利院请老师给孩子们集体补课,但是这种补课很难满足每个孩子的特殊需求。

第四,从某种意义上说,孤残儿童在福利院内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生活。他们不需要考虑生活来源、不需要考虑将来要自立,要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好死不如赖活,宁愿永远做个生物人。福利院是他们永远赖以生存的地方,一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地方。在他们心里从来没有前途、未来的概念,一切都无所谓。南昌社会福利院上百个成年孤残儿就是最好的见证。

(2)社会与各级政府关心不够

第一,社会对孤残儿童这个群体并不真正了解。长期以来,人们大多数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对弱势群体问题进行讨论。将弱势群体之弱统归为经济的贫困[10],这就出现了逢年过节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个人等纷纷到福利院来慰问送衣送物的现象。确实,因为政府与社会的关心,福利院的孩子们在物质上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第二,对孤残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及行为偏差矫正问题,社会关注不够,而且也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这也是孤残儿童无法进入主流社会、无法形成健康人格、无法发挥智力潜能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三,民政部门势单力薄,缺乏其他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从而使孤残儿童的医疗、教育、就业面临重重困难。

第四,政府及民政部门没有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法规来支持和协调孤残儿童成年后的发展与安置。

2.建议

孤残儿童在福利院的环境下长大是难以达到社会化的。“家庭一直是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团体,是塑造社会成员思想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初级单位。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家庭环境是他们由生物人转化为具有情感智慧的社会人的重要变量。”[9]故建议如下:

第一,加大收养力度,其中包括国内与国际领养。尽快帮助更多的孤残儿童找到自己的永远的家。

第二,加大家庭寄养的力度,其中包括社区家庭寄养和院内家庭式团体之家。尽快让无法或暂时不能被收养的孩子找到一个暂时的家,使孤残儿童能在生理、心理上健康成长。

第三,开展成年孤残儿的职业培训。积极鼓励、支持、协调和帮助他们在社会上自立,使他们能真正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

第四,呼吁尽快完善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政策与法规建设,整合社会各种资源,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如新闻媒体、政府机关、教育部门、社会团体、自愿者等,让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第五,开展“星期天妈妈”活动,让孩子有机会进入家庭,了解社会。

第六,尽快组织一支专业儿童社会工作者队伍,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张风莲.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探讨[EB/OL].广东民政信息网,www.xiexiebang.com, 2006-03-03.[2]Henry Dwight Chapin.Family vs.Institution [J].January,1926,55(1):485-488.[3]Frank D A, Klass P E, Earls F.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Orphanages: one View From Pediatrics and Child Psychiatry Pediatrics [J].Pediatvics, 1996(97): 569-578.[4]Ronald S.Federici.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for Children and Residential Care Stockholm[C].Sweden, 1999.[5]Thais Tepper, Lois Hannon.International Adop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M].Meadowlands: PNPIC, 1999: 35.[6]Charles A Nelson.Presentation 1 st Biennial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e Development [C].Santiago, 2005.[7]李宝库.积极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全面推进儿童福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C].全国家庭寄养工作研讨会,2003-10-29.[8]胡俊绢.社会工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08.[9]陆士祯.儿童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61、306-307.[10]杨雄.弱势青少年生存状况与社会支持[J].社会科学,2004(5):64-73^NU1

第五篇:儿童福利机构岗位设置类家庭式探索

儿童福利机构岗位设置类家庭式探索

[摘要] 儿童福利机构是民政部门举办的收养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的福利事业单位,主要收养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孤儿、弃婴、残疾儿童。旧有的、传统的、单一的收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如何通过标准的、规范的、专业的岗位设置不断提高养护、教育、康复、医疗等各个方面的服务水平,提升孤残儿童的生命、生活、生存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儿童福利机构中事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的岗位设置来阐述岗位设置类家庭式的优势。

关键词:福利机构 类家庭式 岗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越来越多,本着对孤残儿童未来考虑,各儿童福利机构尽最大努力,分别开展了国外、国内收养,家庭寄养等,使孤残儿童很好的融入社会大家庭。但受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孤残儿童还需在儿童福利机构中集中供养,如何使在儿童福利机构中集中供养的孤残儿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如何平稳融入社会大家庭已成为儿童福利机构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儿童福利机构大都采取集体生活式的照料,这种照料方式虽然有利于管理,有利于节约成本,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但却忽略了儿童个性化的培养,没有遵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没有注重儿童道德情操的培养,没有注重儿童自身能力的提高,没有注重儿童自我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特别是在家庭伦理,亲情方面存在很大欠缺,造成儿童感情世界的盲区,不能使孤残儿童融入社会,而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一、岗位设置类家庭式概述

(一)岗位设置类家庭式简介

岗位设置类家庭式是为了儿童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能够更好地得到家庭式的照料所进行的探索与努力,这种探索与努力将大大提高孤残儿童以后融入社会的可塑性与回归家庭的可能性。岗位设置类家庭式是指儿童福利机构在认真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民政部共同印发的《关于印发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要求,在现有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设置比例合理的基础上,同时承担起社会家庭中父母、亲人的角色,从而使孤残儿童得到家的温馨,父母的关爱以及亲情的温暖。

(二)岗位设置类家庭式的单位结构

岗位设置类家庭式需要根据儿童福利机构中现有的孤残儿童组成状况进行分组,一个家庭的父亲和母亲可以是任意两种工作人员进行组合。在平时院内日常工作方面,工作人员还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而在类家庭中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承担起一个家庭中父亲、母亲教育和爱护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二、岗位设置类家庭式的时代背景

2006年5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 “六一”儿童节前慰问北京儿童福利院的重要讲话给儿童福利事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给儿童福利事业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激励与鞭策。如何使福利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发展,造福儿童,贡献社会,是儿童福利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使命。2008年,xx市社会福利院和美国中华国际合作开展的第一拥抱室项目,成功的将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为父母亲的角色,使更多的孤残儿童享受到了家的温暖。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发觉,要使孤残儿童身心得到发展,不仅仅是做到简单的喂养和康复,还要给孩子们一份家的感觉和温暖。为了使孤残儿童能够和其他的正常孩子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我们进行着儿童福利机构岗位设置类家庭式的探索。

三、岗位设置类家庭式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需要

对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不仅仅是关注孤残儿童的物质生活,更多的是关心孤残儿童心理方面的需求。儿童福利机构中只有工作人员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满足孩子们在心里层面对家庭的向往,岗位设置类家庭式就是从孩子心理方面的需求出发,使工作人员不仅仅承担着相应的工作职责,更多是承担孤残儿童家长的职责。

(二)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父母角色的缺位,缺少亲人的教育,缺少与外界的往来,使得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在个体认同方面发生困扰,从而缺少了人格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塑造和培养。为了使孤残儿童长大后能够健康、平稳地回归主流社会,对孤残儿童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孤残儿童在儿童福利机构的类家庭式生活能够使孤残儿童像社会正常儿童一样身心健康成长。

(三)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儿童福利机构从某种意义来说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象征,是党和政府对孤残儿童关心的一种体现,从单一的喂养到“养护、医疗、康复、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型养育模式,再到国内、国外收养、家庭寄养等模式一路走来,都是儿童福利机构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下,以孤残儿童为本,创新符合孤残儿童身心发展的养育模式的有力探索。岗位设置类家庭式力争使机构内的每个孤残孩子都得到家庭式的照料,为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回归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岗位设置类家庭式的建立和实施

传统上一般认为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只有被国内、国外收养,家庭寄养等渠道才能够真正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但却忽略了儿童福利机构也可以通过岗位设置调整角色,让孤残儿童享受到家的温暖。根据孤残儿童的身体残疾程度和心理健康程度,我们把孤残儿童分编到各个类家庭生活。类家庭的生活和普 通的居民家庭生活是一样的。可根据孩子们的情况,分别送入正规的社会学校读书或院内开办的特殊教育班、康复室进行学习或康复训练。

(一)认真做好“慈父”角色,让孤残儿童得到应有的宠爱 每一个孤残儿童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宠爱,岗位设置类家庭式把这种父母的宠爱变成了可能。当受到表扬时,他们喜欢在父母面前炫耀;当受到委屈时,他们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袒护,工作人员要把自己完全融入父母的角色中,孩子取得成功时,应该去鼓励,去奖赏,工作人员应该做到父母为孩子应尽的职责。

(二)认真做好“严母”角色,使孤残儿童在挫折中健康成长

孤残儿童也是儿童,也有调皮任性的一面,当孩子们犯错误时,工作人员应该拿出做父母的耐心去批评教育孩子,批评不是目的,目的是使孩子们从做错的事情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孤残儿童能得到父母耐心的教导,对其日后融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多给孩子锻炼和接触社会的机会

孤残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除了得到家庭的温暖之外,多接触社会也是身心成长的一个必要环节。作为父母角色的工作人员,多带着“孩子”出去外面见见世面也是正常工作的范围。

(四)言传身教,使孩子在类家庭中得到教育

普通家庭的孩子的教育现在都提倡家校结合式的教育,在儿 童福利机构中,对孤残儿童的“家校”结合教育也是必须的。孤残儿童在非上课期间可以从类家庭式设置的父母身上学到学校里学习不到的知识,学习怎样做人,怎样与人沟通交流等。

五、岗位设置类家庭式对孤残儿童的教育

中国古代便有“因材施教”的道理,它强调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而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要特别顾及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当然,孤残儿童毕竟不同于普通儿童,我们在探讨岗位设置类家庭式中的教育时也并不像探讨一般教育那样注重开发性与发展性,在这里我们注重的是教育的方法性与有效性。除了少数轻度残疾的儿童可以到社会上正规的学校进行教育外,中等残疾和重度残疾的儿童只能在儿童福利机构中接受教育。

1、做好“父母”角色的定位

类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的“家庭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工作关系,怎样能在正常生活中改善和改良这种“家庭关系”,使它朝着有利于孩子成长、发育和进步的方向迈进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很大一部分得靠“家长”,作为家长来说,被孩子们称为“爸爸”“妈妈”这本身即是压在他们肩头的一种责任。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爸爸妈妈对于子女意味着爱与付出,这是为人父母的道德与责任。既然我们选择了组建这样一个家庭,我们的“家长”就应该用自己的爱去呵护孩子们,使孩子们在家长这里感受到来自父母的那份真挚的爱。

2、家庭教育范围的界定 对于类家庭中孤残儿童的教育应从合理生活习惯的养成开始。当然,一项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之上,更为重要的是家长的严格要求。这要从日常小事做起,比如说饭前洗手、便后冲水、见客人打招呼,每天都要完成当天的作业等等,对这些小事的督促会促使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这些孤残儿童回归社会的基础。随着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也要有正确合理的思维习惯。比如说,受到他人的帮助要言谢,请求他人的帮助要诚恳,不要乱拿乱动别人的东西,做错事时要及时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等等。合理的思维习惯是孩子们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也是他们形成正常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意识的基础,应着力培养。

除此之外,类家庭中的教育还应注重很多方面,如孩子们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律能力、自立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开发。这些能力都是他们日后独立生存和回归社会以至为社会做贡献的基础。当然,还有一项教育是家长应特别注意的,即对孩子们爱的教育。如果说“类家庭”本身便是社会“爱”的产物,那就应让孩子们明白,社会的“爱”弥补了自己的“不幸”。人间有爱,一切都是有希望的。孩子们要爱护自己,尊重自己,也要爱护他人,爱护家庭,爱护社会,有爱就会有友善、宽容、正义、勇敢和努力;有爱就会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

3、教育方法

孤残儿童有着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多重品格,这就要求对他们的教育要有针对性。温馨家庭氛围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我们都知道孤残儿童的 “不幸”是从失去家庭开始的,孩子们对家庭氛围及家庭关系都有敏感的意识,正是因为这种敏感才会使孩子们对“温暖”体会的更深。因此,类家庭中一定要有温暖的氛围。家长爱护关心每一个孩子,孩子们的问题都会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助,任何努力和进步都会得到赞赏和支持,这样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暖化,他们便会不自觉地把“温暖”回报给他人,良好的家庭氛围由此便形成了。这种“温暖”是孩子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石。

五、岗位设置类家庭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儿童福利机构岗位设置类家庭式的模式,是传统的集中供养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探索,必须以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重点,在现有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岗位人员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将工作人员角色转换成类家庭式成员的角色。在具体的角色转变过程中,需要适当考虑和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职工工作量加大,工作难度增强

一是岗位设置类家庭式对大多数儿童福利机构来说,都必须面对着职工人数紧张的问题,在目前,大多数的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还不足以满足整个机构内孤残儿童的需要,这需要各儿童福利机构在岗位设置类家庭式探索时,结合自身实际,可以对孤 残儿童进行大规模的类家庭式的照料,也可以选择几组适合家庭照料的孤残儿童进行小规模的家庭式照料。

二是由于岗位设置的类家庭式,势必会对职工在工作的时候提出更高的要求,职工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而且还要融入家庭家长的角色,这要求职工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心。我们面对的“孩子”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作为父母角色的艰巨性。

(二)岗位设置类家庭式的父母相对要比较固定,不易经常更换

类家庭式是一种家庭式的照顾,它为孤残儿童提供24小时的衣食住行和照顾,客观上为孤残儿童营造了一种亲子感情关系和氛围。但是类家庭式的照料也会遇到问题,如无法提供持续的家庭式的照顾,家长角色人员更换频繁,可能会给孤残儿童带来不同的看法和观念,从而造成孤残儿童心理上的叛逆性。所以,父母角色的持续性、长久性有助于孤残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够增强孤残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顺利完成社会化。

(三)真正做好“家长”角色,职工应该用心去爱孩子 家长对于孩子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家长一定要从感情上接纳孩子、爱护孩子。二是家长的日常行为应该是理性的。只有真正从感情上接纳孩子、爱护孩子,这个“家庭”的存在才有意义,也只有是理性的类家庭的社会目标才有实现的希望,社会功能才有发挥的可能。尽管理论上可以这样来讨论,可 实际生活却并非这样简单。任何一件很小的矛盾与冲突都有可能引发家庭关系危机,而也有很多的困难与挫折会使人心动摇,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有引导家庭关系和睦相处的信念与能力,也要有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与力量。

目前,有些地市的福利院已经开始对孤残儿童实施类家庭式的照料,由于我院建于50年代,因受建筑面积、院舍空间等客观因素制约,岗位设置类家庭式一直在积极探索阶段。2007年,随着“蓝天计划”的实施,我院新址已经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已经全部竣工。在新址内,我院建造了类家庭房屋6套,用于适合进入类家庭生活的孤残儿童使用。预计明年,岗位设置类家庭式将在我院逐步开始探索实施,孤残儿童将得到更好的照顾和照料,将拥有更加温馨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

让每一个孤残儿童回归社会是我们儿童福利机构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岗位设置类家庭式的优越性在于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可以和社会上正常儿童一样,享受到来自家庭的教育和关爱。以上是我们在儿童福利机构岗位设置类家庭式的一些探索,如有不足之处,请各界同仁指教。

下载关于关于印发《“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和《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关于印发《“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和《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队伍建设和机构建设

    队伍建设和机构建设 1、尽快开展公司各方面业务,包括项目省报、基地建设、茶园有机化管护、包装和生产车间建设、多方面资金筹措等。 2、培养和招聘相关专业人才,尤其是食品安......

    绥滨县乡镇机构建设规划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第一章 改革与建设现状 一、改革历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提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初步设想,并根据县情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3期:洛阳市儿童福利院被评为涉外送养工作先进福利机构

    工 作 简 报 (第3期) 洛阳市儿童福利院 2011年1月12日 洛阳市儿童福利院被中国收养中心评为 “2010年度涉外送养工作先进福利机构” 日前,洛阳市儿童福利被中国收养中心评为“......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规划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规划“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兴办让人民满意......

    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儿童康复医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5篇范文)

    【摘要】目的:建立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儿童康复医学学科。方法:通过背景和现状分析,认为制约儿童福利机构儿童康复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一是儿童康复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

    养老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消防、食品安全及儿童福利机构管理服务、安全隐患排查实施方案

    养老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消防、食品安全及儿童福利机构管理服务、安全隐患排查实施方案为切实做好“一老一小”关爱保护工作,努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儿童福利服务水平,切实巩......

    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规划工作总结

    固镇县华巷小学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规划工作总结近年来,学校以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为了让他们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学校做了大量卓......

    2011-2012留守儿童之家年度建设规划

    2011—2012学年度淮北市沈集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年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