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研究与借鉴

时间:2019-05-14 09:1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文—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研究与借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文—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研究与借鉴》。

第一篇:正文—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研究与借鉴

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研究与借鉴

【摘要】: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对于大额支付系统乃至整个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目前我国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美国Fedwire系统和加拿大LVTS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针对我国这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借鉴

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以下简称大额支付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开发建设的,能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以及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的应用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快捷的结算手段之一。大额支付系统作为我国现代化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代金融市场基础建设中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然而,随着大额支付系统的推广应用,在加快资金清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风险点。其中流动性风险作为银行信贷资金正常运转、地区支付结算顺利进行的重要威胁,早已被纳入人民银行管理范围。2011年大额支付系统因流动性不足开启清算窗口69次,退回业务金额232.1亿元,2012年截至目前开启清算窗口50余次,严重降低了支付系统的使用 郑冬蔚:《我国大额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研究》,《海南金融》,2011年第10期(总第275期),第59页。效率,影响了银行机构的运营效率。因此,进一步加强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完善系统功能,减轻商业银行资金压力,确保支付结算畅通对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所谓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是指支付系统参与者在一定的支付清算安排下,因特定原因产生资金流量缺口,导致其清算账户在规定的支付清算时间段内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造成近期不能履约支付而形成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带来的资金敞口如果不能及时弥补,将产生连锁反应,造成整个支付系统清算延误,从而对整个地区的资金运营效率和金融稳定造成影响。因此,加强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一直以来是我国支付系统运行维护的重点。

(一)设臵清算窗口时间。大额支付系统为支持流动性风险管理,在业务截止时间,任一清算账户存在排队等待清算时,系统自动进入清算窗口时间,在此期间,缺款行可积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以弥补日间透支和清算队列中的支付业务。在清算窗口关闭时间,对于仍在排队等待清算的所有大额支付业务自动退回。

(二)高额罚息贷款。高额罚息贷款机制是与清算窗口相配套的一项制度安排,在支付系统清算窗口即将关闭之前,对当日必须清算的资金和应弥补的头寸无法筹措资金又无法退回的,由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强行为其提供惩罚性高息贷款,以防止清算账户发生隔夜透支,督促系统参与者加强流动性管理,防范支付风险。

(三)自动质押融资机制。自200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与多家商业银行签订了大额支付系统自动质押融资协议,在支付系统清算账户日间头寸不足时,通过自动质押融资系统向人民银行质押债券融入资金弥补头寸,从而达到提高支付清算效率,防范流动性风险的目的。

(四)清算账户的头寸查询。各银行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本身可对清算账户的头寸、预期头寸和列队等进行查询。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可查询所辖商业银行的清算账户余额,各金融机构的分支行可查询下级行的清算账户余额,从而对清算账户的流动性进行有效监控。

二、国外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

(一)美国联邦储备通信系统Fedwire 联邦储备通信系统—FedWire(Federal Reserve Communication System)是美国国家级支付系统,用于遍及全国12个储备区的1万多家成员银行之间的资金转账。它实时处理美国国内大额资金的划拨业务,逐笔清算资金,是美国银行间清 算及其他大额资金转移的主渠道。为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FedWire建立了账户余额监控系统(ABMS)、日间透支报告和定价系统(DORPS)、风险管理信息系统(RMIS),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先进的科技支持,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风险管理策略。

1、对大额清算系统日间透支的收费。为了控制金融机构在美联储账户上的当日透支,从1994年4月开始,美联储对金融机构平均每日透支进行收费,开始时年利率为24%,至1996年已提高到年利率60%。其计算方法是对Fedwire营业时间内,每分钟的最后时间金融机构储备账户的负值加以总计(正值不予计算),再将总透支额除以当日Fedwire运行的总分钟数得到金融机构每日平均透支额。美联储对每日平均透支额减去相当于银行资本的10%后的部分征收费用。通过收费手段有效制约了金融机构的透支行为,起到了防范流动性风险的作用。

2、透支上限。为限制金融机构在储备账户上当日的透支总量,美联储为Fedwire设计了透支上限。透支上限的制定一般以信用度为基础,金融机构除必须每年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环境做出详细准确的评估外,金融机构本身还必须监督和控制其客户对日间透支的使用。一般来说,根据综合指标评定的信用度与透支上限成正比,信用度越高,透支上限也就越高,信用度较差的金融机构一般不能得到日间透支。这一措施一方面解决了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问题,提高了支付系统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记帐证券交易抵押。从2001年5月起,美联储允许金融机构由于某些原因通过抵押担保申请超过透支上限的透支服务。2

323 尚明:《Fedwire风险管理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8期,第75页。

尚明:《Fedwire风险管理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8期,第75页。Fedwire成员只有在无担保日间透支不能满足其流动性需求的情况下,才可以通过证券抵押的方式获取另外一部分有担保日间透支。但也并非每一个Fedwire成员都可以采用质押融资进行日间透支。联邦储备银行将Fedwire成员依据其无担保日间透支限额的不同将它们分成“高”、“高于正常”、“正常”、“低”、“免备案”和“零”六类。因此,一般而言,对质押融资方式的申请和使用,Fedwire成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它必须属于“正常”类以上的限额类型;其次,其日间融资需求已超过净借记限额的上限。

4、对金融机构支付活动的监测。美联储采取动态事后监测的方式对金融机构支付活动进行监督。如果一个金融机构当日净借记头寸超过其最大透支额,美联储有权将该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召到联储局,对如何减少该金融机构当日透支额进行讨论,同时可以采取单方面减少该机构的最大透支额或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抵押来维持一定的清算余额。如果该机构的账户余额超过美联储认为正常的水平,Fedwire可以拒绝或延迟对该机构支付命令的处理。

(二)加拿大大额汇划系统LVTS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LVTS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实时计算每个参与方的多边净额头寸;为参与方的多边净额头寸设臵上限;LVTS参与 44 周跃菊、钱国根:《美国联邦结算系统与加拿大大额资金转账系统质押融资安排的比较与借鉴》,《上海金融》,2009年第6期,第59页。者提供的融资仅限有抵押担保融资,加拿大银行是日间流动性的最终来源;发挥成员之间相互的双边和多边融资能力,并且这些相互间的融资安排需全部以有价证券向加拿大银行提供抵押,这些金额可以确保弥补较大的净债务头寸。LVTS正是通过这几方面的措施,为参与方提供了结算的确定性,有效控制了流动性风险,为支付清算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三、国内外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分析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以及国外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控制措施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发生,但无论是清算窗口、罚息贷款或是质押融资等在处理风险控制与运行效率方面仍存在困难,在平衡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方面经验还不丰富,对比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外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平衡有待完善。高效的支付系统应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以满足资金运转的需要,而流动性的提供会给支付系统的运行者带来较大的信用风险。因此,有效平衡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对于支付系统的高效运行十分重要。目前,Fedwire和LVTS都提供了一定的日间透支功能,供参与者解决突发资金流短缺问题,顺利完成当日支付业务以防范流动性风险,而同时也采取了必要措施,如透支收费、透支上限、担保质押等方式来控制信用风险,从而达到了平衡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目的,保障了支付系统顺利运行。而我国目前的大额支付系统日间透支功能仍未完全开启,原则上不允许日间透支的发生,这虽然保障了支付系统的安全运行,但也会影响金融机构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二是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存在不足。FedWire建立了账户余额监控系统(ABMS)、日间透支报告和定价系统(DORPS)、风险管理信息系统(RMIS)三大系统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全面检测。我国目前虽然设计了清算帐户的监控和头寸查询功能,但没有确定科学的监控指标和具体的监控方法,一旦发现问题也没有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

三是流动性管理对象存在误区。流动性监管对象是商业银行的动态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支付活动造成的流动性需求的变化,平衡资金头寸,避免头寸不足产生的支付危机。而目前我国主要是根据商业银行统计报表的时间和余额来进行统计和监管,属于静态的事后监管,难以达到风险防范的最佳效果。此外,对于商业银行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对风险产生后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也缺乏有效控制。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大额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部分优秀经验,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1、完善日间透支功能,有效平衡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日间透支功能具有效率高和适用范围广的优点,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大额支付系统已经开启日间透支功能进行流动性调节,并配套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有效平衡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达到维护支付系统稳定运行的目的。我国大额支付系统也应尽快开启日间透支功能,同时根据商业银行资信情况和支付活动业务量综合考量设定透支限额,允许商业银行在其清算账户余额加日间透支限额内进行支付结算。此外,可以针对透支额度实行适当的收费制度,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利息计算公式,从而达到既为系统参与者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保障了支付活动畅通,又能控制信用风险,形成平衡有效的透支融资机制的风险管理目的。

2、开发先进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抓紧开发支付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监控系统。对系统参与者及其支付活动进行实时监控,除提供参与者日间实时账户信息、收集支付信息外,对日间透支情况也进行严密管理。通过统计、计算透支超限额参与者的数额和次数,对参与者资信等级进行划分,系统设定标记,如果某家金融机构在系统中被设臵为不安全等级,那么任何超出该机构可用资金的支付要求都会立即被拒绝。

3、创新参与者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合理的系统准入和约束机制管理流动性风险。提出申请的金融机构达到一定的资信标准后方可被方可被允许接入并通过大额支付系统进行业务处理,从而确保在日后的支付活动中减少风险点和不确定性。同时,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当风险产生时通过约见负责人或降低透支限额标准等方式来制约存在风险的商业银行的支付活动。此外,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实践经验,发挥成员之间相互的双边和多边融资能力,对风险和债务头寸进行相应分摊,保障支付系统顺利、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尚明:《Fedwire风险管理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8期。

[2] 周跃菊、钱国根:《美国联邦结算系统与加拿大大额资金转账系统质押融资安排的比较与借鉴》,《上海金融》,2009年第6期。

[3] 郑冬蔚:《我国大额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研究》,《海南金融》,2011年第10期(总第275期)。

第二篇:流动性风险管理(范文模版)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0月29日10:53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 大中小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

《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09〕87号

机关各部门、各监事会办公室,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现将《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指引》转发至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

二○○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有可能损害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第四条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全过程。商业银行应当

坚持审慎性原则,充分识别、有效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银行整体及在各产品、各业务条线、各业务环节、各层机构中的流动性风险,确保商业银行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施监督管理。银监会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手段,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维持充足的流动性水平以满足各种资金需求和应对不利的市场状况。当发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或出现流动性风险时,银监会有权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流动性风险对被监管机构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保护存款人利益。

第二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第六条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本行的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应与本行总体发展战略相一致,与本行总体财务实力相匹配,并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相互影响与转换。

第七条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四)完善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五)完善、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六)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第一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

第八条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商业银行应根据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职能相分离原则,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及其专门委员会、银行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职责及报告路线,制定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以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九条 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二)审核批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程 2

序、流动性风险限额和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并根据风险管理需要及时对以上内容进行审议修订,审议修订工作至少每年一次。

(三)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事项的审核部门和审批权限,如具体的策略、政策、程序和流动性限额等。

(四)监督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体系内对流动性风险进行适当管理和控制。

(五)持续关注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关于流动性风险水平和相关压力测试的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和潜在转变。

(六)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

(七)决定与流动性风险相关的信息披露内容。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负责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管理工作,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根据商业银行的总体发展战略测算其风险承受能力,并提请董事会审批;根据总体发展战略及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提出对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修订的建议,并提请董事会审议。

(二)根据董事会批准的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程序、限额,其中策略、重要的政策、程序和限额需提请董事会审批后执行。

(三)根据董事会批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程序和限额,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本行流动性风险水平及管理状况,向董事会定期汇报本行流动性风险状况,及时汇报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或潜在转变。

(五)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支持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工作。

(六)根据董事会批准的相关政策、程序,组织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并定期将测试结果向董事会汇报,推动压力测试成果在战略决策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七)制定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并提请董事会审批。

(八)识别并了解可能触发应急计划的事件,并建立适当机制对这些触发事件进行监测。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本指引第九条或第十条规定的部分职能,获得授权的专门委员会应当定期向其授权人提交有关报告。

第十二条商业银行应指定专门人员或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应当职责明确,并建立完善的报告制度。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独立性,特别是独立于从事资金交易的部门。

第十三条商业银行应投入足够的资源以保证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不得因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而破坏流动性风险管理、控制功能和限额体系、流动性缓冲机制的完整性。

第十四条监事会(监事)应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并每年至少一次向股东大会(股东)报告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

第二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第十五条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经营战略、业务特点和风险偏好测定自身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采用定量方式表达,如在正常情况和压力状况下银行可以承受的未经缓释的流动性风险水平。

第十六条商业银行应从持续、前瞻的角度制定书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并在综合考虑业务发展、技术更新及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及时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进行评估和修订。评估和修订工作最少每年进行一次。

第十七条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应涵盖银行的表内外各项业务,以及境内外所有可能对其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公司,并包括正常情况和压力状况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十八条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应充分考虑银行的组织结构、主要业务条线、产品及市场的广度和多样性以及母国及东道国的监管要求等因素。

第十九条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应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整体模式,并列明有关流动性风险管理特定事项的具体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整体的流动性管理政策。

(二)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体系。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程序。

(四)资产与负债组合。

(五)流动性风险限额及超限额处理程序。

(六)现金流量分析。

(七)不同货币、不同国家、跨境、跨机构及跨业务条线的流动性管理方法。

(八)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加的潜在因素及相应的监测流程。

(九)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

(十)应急计划及流动性风险缓释工具管理。

第二十条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的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选择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可以是集中、分散或二者相结合。无论商业银行采用何种管理模式,都应确保对总体流动性风险水平和各分支机构、附属机构、各业务条线流动性水平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确保遵守各有关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

第二十一条商业银行应根据监管要求和内部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设定流动性风险限额,并根据限额的性质确定相应的监测频度。商业银行在确定限额时可参考以下因素:资产负债结构、业务发展状况、资产质量、融资策略、管理经验、市场流动性等。

第二十二条商业银行在设立筹备期内,应完成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开业后,商业银行应及时将经董事会批准的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流动性管理策略、重要政策、程序和限额及其修订情况向监管部门报备。

第二十三条原则上流动性风险管理应按币种分别进行,但在该币种可以自由兑换且业务量较小、对本行流动性风险水平及整体市场影响都较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按照重要性原则合并管理。商业银行至少应按本外币分别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对外币实行合并管理的,应向监管部门报备。

第三节 内部控制

第二十四条商业银行应制定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流动性风险管理程序的完整和有效。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充分的程序以识别、计量、监测和评估流动性风险。

(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四)根据业务发展和市场变化适时更新有关政策和程序。

第二十五条商业银行应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建立明确的内部评价考核机制,将各分支机构或主要业务条线形成的流动性风险与其收益挂钩,从而有效地防范因过度追求短期内业务 5

扩张和会计利润而放松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条件成熟的银行可将流动性风险纳入内部转移定价机制。

第二十六条商业银行在引入新产品、新技术手段,建立新机构、新业务部门前,应在可行性研究中充分评估其对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并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和信息管理系统。引入并运行后,应加强日常监测,定期评估相应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第二十七条商业银行应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的范畴,定期审查和评价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应涵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所有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相关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和实施程序是否足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

(二)有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是否完善。

(三)有关流动性风险控制的风险限额是否适当。

(四)进行现金流量分析和压力测试的基本假设是否适当。

(五)有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信息报告是否准确、及时、有效。

(六)是否严格执行既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第二十九条内部审计结果应直接报告董事会,并根据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监管部门。董事会应根据内部审计的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并督促高级管理层针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整改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应适时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后续审计,并及时向董事会提交审计报告。

第三十条 有海外有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应根据其管理模式,针对银行整体及分国别或地区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分别进行审计。

第四节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十一条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准确、及时、持续地计量、监测、管控和汇报流动性风险状况。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完成以下任务:

(一)按设定的期限每日计算银行的现金流量及期限错配情况,并可根据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分币种、按银行整体或按机构、业务条线分别进行计算和分析。

(二)按法规和银行内部管理的要求计算有关流动性风险的比率和其他指标,并根据需要适时进行监测和控制。

(三)能及时、有效地对银行大额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四)适时报告银行所持有流动性资产的构成和市场价值。

(五)定期核查是否符合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限额。

(六)能及时地、有前瞻性地反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发展趋势,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准确评估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

(七)能根据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针对不同的假设情景、限制条件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及时实施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第三十二条 管理信息系统应能确保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相关部门适时了解以下有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事项:

(一)银行现金流量分析。

(二)可动用的流动性资产及资产变现可能性分析。

(三)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的集中度情况。

(四)在各类市场中的融资能力。

(五)可能引起资产负债波动因素的变化趋势。

(六)流动性风险管理法定指标、政策、限额及风险承受能力的执行情况。

(七)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情况。

(八)其他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应予关注的事项。

第五节 信息披露

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定期披露有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情况。商业银行披露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治理结构,其中应特别说明董事会、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作用。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和重要政策。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

(四)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方法和程序。

(五)流动性风险状况的简要分析和说明、能反映其流动性状况的有关指标。

(六)分析影响流动性的因素。

(七)有关压力测试情况的介绍和说明。

第三十四条在出现流动性危机时,商业银行应适时披露情况说明等资料以提高交易对手、客户及公众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可能给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三章 流动性管理方法和技术

第一节 资产及负债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三十五条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银行确定资产负债额度、结构和期限时需要考虑流动性风险管理,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和融资来源的稳定性。

第三十六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遵循分散性原则。商业银行应制定具体明确的资产、负债分散化政策,使资金运用及来源结构向多元化发展,提升商业银行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第三十七条商业银行应建立集中度限额管理制度,针对表内外资产负债的品种、币种、期限、交易对手、风险缓释工具、行业、市场、地域等进行集中度限额管理,防止由于资产负债过度集中引发流动性风险。

第三十八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遵循审慎性原则,应审慎评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对资产负债业务流动性的影响,密切关注不同风险间的转化和传递。

(一)商业银行在对资产变现能力进行评估时,要考虑市场容量、交易对手的风险,以及其他因素对资产可交易性、资产价格产生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在确定资产流动性组合时应避免资产组合在资产类别、交易对手、行业、市场、地域等方面承受过度的市场风险及其他风险。

(三)商业银行应定期监测交易对手和自身的偿债能力指标状况,当相关指标显示交易对手偿债能力下降时,要及时调整对交易对手的融资授信额度;当相关指标显示自身偿债能力下降时,需要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债务清偿能力。

(四)商业银行应加强未提取的贷款承诺、信用证、保函、银行承兑汇票等或有资产与或有负债管理,监测相关客户信用状况、偿债能力和财务状况,了解商业银行因履约事项可能发生的垫款和客户可提取的贷款承诺带来的流动性需求,并纳入流动性缺口管理。商业银行应将为应对声誉风险而对交易对手给予超过合约义务的支付所产生的流动性需求一并纳 8

入流动性缺口管理。

(五)商业银行应关注负债的稳定性。1.商业银行应通过提高核心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提高流动性来源的稳定性,并减少对波动较大的债务的依赖。2.商业银行应通过优质服务建立与资金提供者的关系,并持续关注大额资金提供者的风险状况,定期监测大额资金提供者(如最大十户存款客户)及融资提供者在本行存款的情况,并制定存款(或融资)集中度触发比率以及当存款(或融资)集中度达到触发比率时所必须采取的应急措施。

第三十九条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是商业银行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改善期限结构错配状况。商业银行应关注资本市场变化,评估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补充流动性的能力与成本。

第二节 现金流量管理

第四十条现金流量管理是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的一种重要工具,商业银行通过计量、监测、控制现金流量和期限错配情况,发现融资缺口和防止过度依赖短期流动性供给。

第四十一条商业银行将表内外业务可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按照一定方法分别计入特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以现金流入减现金流出取得现金流期限错配净额,并通过累计方式计算出一定期限内的现金流错配净额。

第四十二条商业银行现金流错配净额计算应涵盖表内外所有资产及负债,并按币种形成现金流量报告。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可根据重要性原则选定部分现金流量极少、发生频率低的表内外资产及负债项目不纳入现金流错配净额的计算。该政策需经董事会或其授权专门委员会审核批准,并以书面文件形式记录在案。高级管理层应定期评估该安排的适当性,并及时提出修订意见。

第四十三条未来现金流可分为确定到期日现金流和不确定到期日现金流。确定到期日现金流系指所有来自外部负债和即将到期资产中有明确到期日的现金流。不确定到期日现金流系指商业银行在到期日现金流不能完全反映流动性风险,或者包括活期存款在内的没有明确到期日的资产与负债形成的现金流。

第四十四条确定到期日现金流应按到期日计算现金流,而不确定到期日现金流应按照审慎原则计算现金流,如活期存款作为没有明确到期日的负债应全部计入当日到期负债。但在商业银行能够证明所用测算方法遵循审慎原则并经监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对部分现金流进行行为调整。商业银行所使用的测算方法须与其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

第四十五条商业银行通过行为调整等方法测算现金流,应以充分的历史数据积累为前提,假设条件应经充分论证,并经董事会或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假设条件及模拟情况必须书面记录,并可以经受回溯检测。高级管理层应定期对行为调整假设、回溯检查进行评估,以便适应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第四十六条 现金流期限错配分析以短期为重点,但鼓励商业银行开展中期乃至长期的期限错配分析,以及早发现潜在流动性风险。

第四十七条商业银行应以其融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为基础设定现金流期限错配限额(以下简称现金流限额)。现金流限额应由专门部门设定,并由董事会或经其授权部门审核,根据需要至少每年修订一次。

第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保证每一期限内的现金流错配净额低于现金流限额,现金流限额可以按以下步骤计算:

(一)商业银行应至少预测其未来确定时间段内融资能力,尤其是来自银行或非银行的批发融资能力,并依压力测试情况下的调减系数对上述预测进行适当调整。

(二)商业银行采取审慎方法计算出售全部或部分无障碍流动性资产(如政府和中央银行债券)所产生的流动性增项。

(三)商业银行计算现金流限额时应将或有负债中备用融资额度等作为增项,同时将或有资产中未提取的贷款承诺等作为减项。

(四)商业银行应根据以上步骤计算确定时间段内的现金流限额。商业银行可以按审慎原则和一定方法计算出每日的现金流限额。

第四十九条商业银行应依审慎原则从紧设定现金流限额,所有超限额情况都应依规定程序提前向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或类似机构申请,经批准后实施。商业银行应确保所有超限额情况均有书面记录。商业银行应对所有未经批准超限额的情况实施调查,调查应包括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现金流错配净额在规定期限内恢复至规定限额内,并对任何故意行为给予严肃处理。

第五十条 现金流限额测算期至少为一个月,鼓励商业银行按更长时间段进行测算。

第三节 压力测试

第五十一条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应通过压力测试分析银行承受压力事件的能力,考虑并预防未来可能的流动性危机,以提高在流动性压力情况下履行其支付义务的能力。

第五十二条商业银行实施压力测试的频度应与其规模、风险水平及在市场上的影响相适应,但至少每季度应进行一次常规压力测试。在出现市场剧烈波动等情况或在银监会要求下,应针对特定压力情景进行临时性、专门压力测试。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应在并表基础上分币种实施,并应针对流动性转移受限等特殊情况对有关地区分行或子行单独实施压力测试。

第五十三条商业银行应针对单个机构和整个市场设定不同的压力情景。商业银行可结合本身业务特点、复杂程度,针对流动性风险集中的产品、业务和机构设定压力情景。压力情景的假设条件包括但不限于:

(一)流动性资产价值的侵蚀。

(二)零售存款的大量流失。

(三)批发性融资来源的可获得性下降。

(四)融资期限缩短和融资成本提高。

(五)交易对手要求追加保证金或担保。

(六)交易对手的可交易额减少或总交易对手减少。

(七)主要交易对手违约或破产。

(八)表外业务、复杂产品和交易、超出合约义务的隐性支持对流动性的损耗。

(九)信用评级下调或声誉风险上升。

(十)母行或子行、分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影响。

(十一)多个市场突然出现流动性枯竭。

(十二)外汇可兑换性以及进入外汇市场融资的限制。

(十三)中央银行融资渠道的变化。

(十四)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突然崩溃。

第五十四条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应遵循审慎原则,充分考虑各类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内在关联性,深入分析假设情景对其他流动性风险要素的影响及其反作用。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应充分反映融资流动性风险与市场流动性风险的高度相关性。必要时,商业银行应针对相关假设情景发生后各风险要素的相互作用实施多轮压力测试。

第五十五条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应基于专业判断,并在可能情况下,对以往影响银行或市场的类似流动性危机情景进行回溯分析。所有压力测试情景、条件假设、结果和回溯分析应有书面记录,对于选择情景、条件假设的基本原则及理由应有详细说明,并报董事会或经其授权机构审核确认,确保董事会或经其授权机构对压力测试的局限性有充分的了解。

第五十六条压力测试结果应广泛应用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各类决策过程,包括但不限于风险承受能力、风险限额、战略发展计划、资本计划和流动性计划的制定。商业银行应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持有充足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用以缓冲流动性风险,建立有效的应急计划。

第五十七条商业银行应明确设立自身事件引发流动性危机情况下抵御危机的最短生存期,最短不低于一个月,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持该最短时间内融资能力,确保在不同压力情况下最短生存期内现金净流量为正值。

第五十八条商业银行应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压力测试情况,包括所有压力测试情景、条件假设、结果和回溯分析,及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程序、限额和应急计划的调整情况。

第五十九条 商业银行因特殊原因不能实施压力测试,经银监会同意后可以暂缓实施。

第四节 应急计划

第六十条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水平和组织框架等制定应急计划,并根据经营和现金流量管理情况设定并监控银行内外部流动性预警指标以分析银行所面临的潜在流动性风险。

第六十一条商业银行应按照正常市场条件和压力条件分别制定流动性应急计划,应涵盖银行流动性发生临时性和长期性危机的情况,并预设触发条件及实施程序。应急计划至少应包括一种银行本身评级降至“非投资级别”的极端情况。应急计划应说明在这种情形下银行如何优化融资渠道和出售资产以减少融资需求。设定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

(一)流动性临时中断,如突然运作故障、电子支付系统出现问题或者物理上的紧急情况使银行产生短期融资需求。

(二)流动性长期变化,如因银行评级调整而产生的流动性问题。

(三)当母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时,防止流动性风险传递的应对措施。

(四)市场大幅震荡,流动性枯竭,交易对手减少或交易对手可融资金额大幅减少、融资成本快速上升。

第六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急计划应包括资产方流动性管理策略和负债方流动性管理策略。

(一)资产方流动性管理策略包括但不限于:1.变现多余货币市场资产。2.出售原定持有到期的证券。3.出售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或某些业务条线(机构)。4.在相关贷款文件中加入专门条款以便提前收回或出售转让流动性较低的资产。

(二)负债方融资管理策略包括但不限于:1.将本行与集团内关联企业融资策略合并考虑。2.建立融资总体定价策略。3.制定利用非传统融资渠道的策略。4.制定零售和批发客户提前支取和解约政策。5.使用中央银行信贷便利政策。

第六十三条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商业银行获取短期资金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应根据 12

经验评估融资能力,关注自身的信用评级状况,定期测试自身在市场借取资金的能力,并将每日及每周的融资需求限制在该能力范围以内,防范交易对手因违约或违反重大的不利条款要求提前偿还借款的风险。

第六十四条商业银行应急计划应区分集团层次和附属机构层次,并可根据需要针对主要币种和全球主要区域制订专门的应急计划。如果某些国家或地区法律法规有限制,使得银行集中实施流动性管理不可操作,则在上述国家或地区的分支机构应制定专门的应急计划。

第六十五条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定期向董事会报告流动性风险情况和应急计划。必要情况下,应由董事会成员领导并负责应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第六十六条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管理需要及时对应急计划进行评估和修订,评估修订工作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商业银行应不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演习以确保各项计划措施在紧急情况下的顺利实施。商业银行应于每年4月底前将本行应急计划及其更新、演习情况报银监会。

第四章 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

第一节 原则

第六十七条银监会根据本指引要求,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与银行业务特点、规模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并鼓励公司治理完善、信息系统先进、数据积累合格、管理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采用先进方法管理流动性风险。

第六十八条银监会在并表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的整体流动性风险进行考核。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子公司应满足东道国监管当局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求。银监会将根据我国和东道国法律环境、监管要求及货币管制政策等因素决定是否对境外分支机构、子公司的流动性进行单独考核。银监会在对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考核时,将充分考虑其母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及母国监管当局法律法规和流动性监管水平对其的影响。

第六十九条银监会按本外币分别考核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并有权根据商业银行外汇业务规模以及对市场的影响按具体币种单独考核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第二节 监管程序

第七十条银监会采取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模式,对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状况及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进行,并包括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定期沟通。

第七十一条银监会通过非现场监管系统定期采集有关数据,及时分析评价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遵守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中各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的情况进行监管,并在必要时要求商业银行管理层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各项指标高于最低监管要求。

第七十二条银监会有权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对各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口径和计算频率等进行调整,并鼓励商业银行设定高于流动性监管指标的内部预警指标,以便管理层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流动性状况进一步恶化或突破流动性监管指标。

第七十三条商业银行应按规定及时向银监会及相关部门报送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测报表、策略、政策和流程等相关信息资料。商业银行每年4月底前应向银监会报送上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对相关策略、政策、流程、限额等的调整情况进行说明。银监会可根据商业银行的规模及其在支付系统和金融市场的地位及风险状况等因素决定商业银行递交流动性风险监测报表和报告的内容和频率。

第七十四条商业银行在资产急剧扩张时需向监管部门报送有说服力的安全运营计划,说明资金来源和应用情况以及在资产急剧扩张或负债流失情况下的流动性安排及应急计划。

第七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及时向银监会报告下列重大事项:

(一)商业银行评级的重大调整。

(二)商业银行大规模出售资产以提高流动性。

(三)外部市场流动性状况发生重大变化。

(四)商业银行重要融资渠道即将受限或失灵。

(五)本机构或机构所在地区发生挤兑事件。

(六)有关机构对资产或抵押品跨境转移政策的调整。

(七)集团、母行和境外分支机构经营状况或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重大变化。

(八)集团或母行出现流动性困难。

(九)其他可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商业银行应当制定流动性风险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并报银监会备案。

第七十六条 银监会根据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评价结果决定对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现场检查的频率。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完善性及其实施情况。

(三)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有效性。

(四)现金流量分析所用假设前提和参数的合理性、稳定性。

(五)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的有效性。

(六)流动性风险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七)流动性压力测试的有效性。

(八)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的有效性。

(九)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十)银行内部流动性风险报告的独立性、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向银监会报送的与流动性风险有关的报表、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十一)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履职情况。

(十二)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和监督检查机制的有效性。

(十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其他情况。

第七十七条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现金流量分析、压力测试和应急计划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特别关注假设、情景及参数的合理性,并可根据需要要求商业银行对其进行调整。

第七十八条 银监会对高级管理层及董事会如何使用压力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否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缓解压力测试暴露出的风险。

(二)是否根据风险的性质和规模,通过修订银行应急融资计划、改变现有经营活动及流动性风险,或增加持有高流动性资产等方式来抵御流动性压力。

(三)是否针对压力测试中发现的风险制定全面的应急融资计划。

(四)是否通过定期测试和内部沟通增进对应急计划的理解。

第七十九条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流动性管理政策、制度执行不力,流动性报告或报表存在严重问题,且在规定时限内未能实施有效整改措施的商业银行,银监会有权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董事会召开审慎性会谈。

(二)增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场检查频率。

(三)要求商业银行增加提交流动性风险报表、报告的频率。

(四)要求商业银行提供额外相关信息。

第八十条 对于流动性指标持续达不到预警指标要求的商业银行,银监会除第七十九条措施外,有权采取进一步的监管措施:

(一)要求银行通过更加有效的压力测试和更有力的应急融资计划改善应急计划。

(二)提高流动性比率要求。

(三)限制商业银行开展收购或其他大规模业务扩张活动。

(四)限制商业银行部分业务的发展或某项资金的流动。

(五)暂停部分或全部市场准入事项。

(六)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的有关措施。对于集团或母公司出现流动性困难的商业银行,银监会有权限制其与集团或母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

第三节 监管合作

第八十一条银监会将与境内相关职能部门及商业银行的母国或东道国监管当局建立紧密协调和信息共享的监管合作关系以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八十二条 对于使用母行统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方法的外资银行,银监会将对其本地适应性进行审核,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原政策、程序和方法的合规性。

(二)现金流量分析有关假设、情景和参数的适用性,历史数据的充足性。

(三)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的适用性。

(四)应急计划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第八十三条在影响单个机构或整个市场的流动性事件发生时,银监会作为母国和东道国监管者,将加强与境内相关职能部门及境外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充分了解商业银行境外分行或子行流动性状况对境内总行或母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以及境外总行或母行流动性状况对境内分行或子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流动性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一)银行财务状况明显恶化。

(二)银行通过市场融资或吸收存款获取资金的途径即将丧失。

(三)银行或监管部门将进行影响较大的信息披露。

(四)银行信用评级显著调低。

(五)银行资产负债表突然出现系统性的杠杆化或去杠杆化。

(六)监管部门决定对资产或抵押物在法人间的转移或跨境转移进行或放松限制。

(七)出现严重的市场紊乱,对央行或支付清算系统造成明显冲击。

第五章 附则

第八十四条农村合作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八十五条 本指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第八十六条本指引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10年底前达到本指引要求。因系统开发等特殊原因无法在上述时限内达标的,经银监会同意后可适当延期。

附件: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内部预警指标及应急计划内容附件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内部预警指标可以是定性指标或定量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一)资产快速增长,风险显著增大。

(二)资产或负债集中度上升。

(三)货币错配程度增加。

(四)负债加权平均期限下降。

(五)多次接近或违反内部限额和监管指标。

(六)特定业务或产品发展趋势下降或风险加剧。

(七)银行盈利水平、资产质量和总体财务状况显著恶化。

(八)负面的公众报道。

(九)信用评级下调。

(十)股票价格下降或债务成本上升。

(十一)批发和零售融资成本上升。

(十二)交易对手要求为信用暴露增加额外的担保或拒绝进行新交易。

(十三)代理行降低或取消授信额度。

(十四)零售存款的流出上升。

(十五)获得长期融资的难度加大。

二、商业银行应急计划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一)危机处理小组构成、职责分工和联系方式。

(二)危机期间内外部信息沟通和报告。1.危机处理小组与外界的沟通工作: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分析师、投资人、外部审计师、媒体、大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2.高级管理层、资产负债委员会、投资组合经理、交易员、员工和其他人员信息沟通。3.相应的制度和系统支持,确保资产负债委员会及时收到相关报告,了解银行流动性问题的严重性。

(三)针对假设情景的具体应急措施及其局限性。

第三十一条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准确、及时、持续地计量、监测、管控和汇报流动性风险状况。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完成以下任务:

(一)按设定的期限每日计算银行的现金流量及期限错配情况,并可根据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分币种、按银行整体或按机构、业务条线分别进行计算和分析。

(二)按法规和银行内部管理的要求计算有关流动性风险的比率和其他指标,并根据需要适时进行监测和控制。

(三)能及时、有效地对银行大额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四)适时报告银行所持有流动性资产的构成和市场价值。

(五)定期核查是否符合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限额。

(六)能及时地、有前瞻性地反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发展趋势,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准确评估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

(七)能根据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针对不同的假设情景、限制条件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及时实施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第三十二条 管理信息系统应能确保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相关部门适时了解以下有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事项:

(一)银行现金流量分析。

(二)可动用的流动性资产及资产变现可能性分析。

(三)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的集中度情况。

(四)在各类市场中的融资能力。

(五)可能引起资产负债波动因素的变化趋势。

(六)流动性风险管理法定指标、政策、限额及风险承受能力的执行情况。

(七)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情况。

(八)其他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应予关注的事项。

第二十八条 内审人员应具有独立性,并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独立、充分、有效的审计。(来源:银监会网站)

第三篇:流动性风险管理

监会在借鉴国际监管标准、结合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以促进我国银行业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业务模式、资金来源的变化,部分商业银行出现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资产流动性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大、流动性风险隐患增加等问题,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愈发密切,个别银行或局部的流动性问题还易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紧张。2013年6月,我国银行间市场出现阶段性流动性紧张现象,既有一系列预期和超预期等外部因素的原因,也暴露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反映其流动性风险管理未能适应业务模式和风险状况的发展变化。因此,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银行尽管资本充足,但仍因缺乏流动性而陷入困境,金融市场也出现了从流动性过剩到紧缺的迅速逆转。危机后,国际社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巴塞尔委员会在2008年和2010年相继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构建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全面框架,在进一步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定性要求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定量监管标准。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标准》,对2010年公布的流动性覆盖率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银监会高度重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工作。2009年,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近年来,银监会广泛调研、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借鉴巴III流动性标准,对现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制度进行梳理、补充、修改和完善,从2011年开始着手制定《办法》,并于同年10月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同时,银监会密切跟踪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最新进展情况,在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新的流动性覆盖率标准后,及时对《办法》进行了修订,于2013年10月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完善。

《办法》共4章66条,4个附件。第一章“总则”主要明确了适用范围、流动性风险的定义以及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总体要求。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和定性要求。第三章“流动性风险监管”规定了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流动性比例三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提出了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框架及工具,规定了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方法、手段和程序。第四章“附则”明确了实施时间、流动性覆盖率的适用范围和过渡期安排等。4个附件具体说明了流动性风险管理重点环节的技术细节、流动性覆盖率的计算方法、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以及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办法》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应当于2018年底前达到100%;在过渡期内,应当于2014年底、2015年底、2016年底及2017年底前分别达到60%、70%、80%、90%。2009年9月28日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同时废止。

《办法》适用于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外国银行分行参照执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外国银行分行以及资产规模小于2000亿元人民币(6.1388,0.0026, 0.04%)的商业银行不适用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

第四篇: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创新流动性风险管理思维

本报讯 针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即将出台,为增强我行应对流动性压力冲击的能力。长沙分行提出创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思路。

主动转变风险管理思维。近期货币市场利率飙升情况显示出央行以市场化手段进行宏观流动性管理的坚定决心。我们应主动转变国家“兜底”的 思维,降低对央行、政府支持的依赖,增强主动式风险管理能力。

加强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首先,加强对流动性影响因素的研判,做好各种应对预案。其次,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管理。最后,规范开展市场交易。建立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我行应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加强资产负债剩余期限管理、宏观经济及利率走势研判,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和差异化策略,合理确定利率策略、利率水平、变动规则及违约责任,降低由于期限或重定价不对称导致重新定价等利率风险及其损失。

优化调整业务结构,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我行应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要求,以建设“最高效中小企业银行”和打造“最佳中高端零售银行”为战略方向,提升专业化、差异化经营水平,推进业务和客户下沉,做好中小微金融服务。

未雨绸缪应对未来监管可能的调整。应将流动性管理提升到与资本管理并重的新高度。在“贷存比”和“流动性比例”监管指标以外,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两个指标,并加强对流动性相关指标的考核。

第五篇: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合理匹配资产负债

构筑流动性安全防线

——2012年江南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各位同仁,根据会议部署安排,下面我就深化江南银行2012年全辖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做一推进报告。

我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进展情况

在我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重视以及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我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由成立之初的被动、简单开展到现在的主动且较为全面的推进,各项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下面是我行组建成立以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工作成果:

(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经过两年时间的探索建设,我行已逐步建立起与流动性风险特点相适应的组织架构,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部室和各支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其中,计划财务部为流动性风险管理归口部门,设臵了专门岗位管理全行流动性风险,较好完成了各项流动性风险管理日常工作。

(二)构建了较为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我行制定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流动性压力测试方案》和《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等制度办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办法的出台实施,有效指导了我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开展,促使各项流动性风险管理活动在制度办法的规范下逐步深入,实现由粗放到精细的转变,方式方法日益成熟。

(三)形成了稳定的流动性指标监测分析机制。目前我行已建立起稳定的流动性指标监测和分析机制,对不同流动性指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测分析。如每日监测分析的指标有存贷比、短期头寸、大额出行资金等;每月监测分析的指标有流动性比例、人民币超额备付率、同业负债依存度等;每季监测分析的指标有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率、核心负债依存度、最大十家同业拆入余额占负债比重等。通过对指标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了我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并为开展下一阶段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信息。

(四)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按照现代化商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标准,我行积极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模型建设,并于2010年底成功开展了我行的首次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现在经过多次测试修正后,已形成了较稳定的按季测试,以及根据需要随时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机制。通过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使我行能够提前了解流动性状况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避免流动性风险事件发生。

(五)有效落实监管部门对我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管要求。随着我行组建后各项经营业务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在2011年我行被列为江苏省银监和常州市银监共管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试点单位”后,监管部门对我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不定期对我行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场检查、要求我行加快建立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每日向监管部门报告短期头寸数据、定期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提高对部分流动性指标的监测频率等,对于监管部门的要求,我行均能及时组织人员有效落实,确实推进我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开展。

2012年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总体上,我行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有序开展各项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水平。但由于我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在数据积累、系统建设、技术支持、人员配备、人员技能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与现代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为防范未来可能持续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存款活期化趋势带来的流动性压力,我行2012年在正常开展各项流动性风险工作的同时,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程序。我行还没有专门的系统支撑流动性风险管理,但目前正在开发的全成本管理系统、1104监管报表管理系统有涉及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功能模块。2012年,我行将继续加快对上述系统的建设,争取依托系统平台的支持早日实现对部分流动性信息数据的自动采集、计算、处理,并可按照管理要求计算有关流动性风险的比率和其他指标,进而形成部分常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我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程序,最终提高我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二)加强资产负债结构匹配管理,保障合理的流动性水平。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众多,包括银行资产与负债在量与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资本金不足、盈利水平低下、资金备付率不足、客户周期性资金需求变动、经济周期的影响、利率变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动、以及其他突发性因素等等。商业银行的任何一项经营活动不善都有可能最终导致流动性风险。但是,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和各因素的可控性来分析,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是导致流动性风险的最主要最直接因素。因此,如何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是构成我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2012年,我行将借助有关系统平台,加强对存贷款、金融机构往来以及债券投资等业务的期限结构管理,确保我行每天(月)的到期资产(包括贷款、存放同业、买入返售、债券投资等)与到期负债(包括存款、同业存放、卖出回购等)基本一致,避免某一时点(尤其报表日)上资产或负债的集中到期造成流动性缺口,从而保障我行合理、稳定的流动性水平。

(三)加强对流动性风险指标的监测控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个别未达标指标。在2012年整体仍然收紧流动性、存款活期化趋势的大背景下,我行要继续加强对指标的监测控制,提高预测、监测频率,保持适当比例的央行备付金,缩短部分投资组合久期,提高资产流动性,确保流动性风险指标达标升级,尤其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我行的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依存度达标也是银监对我行提出的要求)。

自组建成立以来,我行的核心负债依存度一直未能达到监管要求的最低标准(大于等于60%),而且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核心负债依存度最高值是在2010年一季度末,为57.68%,到2010年末则降至了我行的历史最低水平41.96%,然后在我行采取了控制同业负债规模等措施后,至2011年末,核心负债依存度回升到了45.16%,但与监管要求最低值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2012年的经营发展中,我行要注重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合理控制同业业务规模,适当增加三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业务,促使核心负债依存度不断提高,达到监管要求,同时保障我行稳定的资金来源。

(四)做好新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避免新办法实施对我行流动性水平造成过大影响。2011年10月1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新办法”),新办法将于2012年实施。新办法与之前的办法相比在流动性风险治理架构、管理程序、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等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并细化了银监对商业银行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方法和内容。为避免新办法实施对我行流动性水平产生过大影响,2012年我行要注重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学习研究新办法,提前做好新旧办法衔接的准备工作。

(五)强化全体员工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积极配合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在目前已建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基础上,各部室、各支行负责人要重视对本部室、本支行全体员工推广普及流动性风险知识,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自觉应用到各项管理活动中去,严格按照总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共同做好需要各机构相互沟通协调才实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如严格执行大额出行资金提前报备制度、遇突发流动性风险事件导致资金不足要及时报告等,最终保证我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下载正文—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研究与借鉴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文—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研究与借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

    银监会于今年3月29日发布《银监会2010年年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整拨备覆盖率水平首次超过200%,达到217.7%,比年初上升64.50个百分点。银监会警示称,随着市场流动性逐步......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与管理

    王晓雯1张妍1昃伟2(1、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1000812、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北京100081)【摘要】 无论是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期还是金融动荡时期,流动性问题始......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大额支付系统清算管理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大额支付系统清算管理的通知 银发[2003]193号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海口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

    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2002范文大全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印发《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试行)、《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手续》(试行)及《大额支付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与挑战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与挑战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

    浅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大全五篇]

    浅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以华夏银行为例 中 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从流动性不足向流......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第2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