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角色转变(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9:3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角色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角色转变》。

第一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角色转变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角色的转变

主考学校:武汉大学 专 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王 少 辉 考生姓名:胡 琪

工作单位:武汉上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2年3月10日

郑 重 声 明

本人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胡琪

2012.03.10

日期:

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角色的转变

内容摘要: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然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政府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求正确的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

政府角色

公共财政

服务型政府

农村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向农村地域的延伸,是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产品,是指相对于农村私人物品而言的用于满足农村居民社会生活共同需要的物品。既包括中央政府提供的覆盖到农村的全国性公共产品,又包括地方政府和农村组织提供的受益范围局限于本地区或部分外溢到周边地域的地方性公共产品。绝大多数农村公共产品是以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它包括:在性质上接近于纯公共产品的农村准公共产品;一般的农村准公共产品;在性质上接近于私人产品的农村准公共产品,很多农村公共产品还是拥挤性的公共产品。

经过六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非农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主导力量,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那么,工业反哺农业反哺什么呢?人们提出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最佳的选择。但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的、有效的分配、使用于生产各种公共产品,以满足人类对公共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就成为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公共产品在我国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供给不足

由于我国在工业化初期实行了以工促农的政策,同时又通过“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缓解城市空间发展压力,可以说,中国农民为城市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中央财政着力发展城市工业化,进行城市公共建设,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村积累转移到城市后,乡镇财政和村委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力量单薄,这就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上的严重不足。

(二)城乡差距,财政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力度很小

现阶段,公共产品的供给在农村,实行的是以农民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公共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自己承担,国家只承担少量财政补贴。在城市,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优于农村;城乡享受的公共产品严重不公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数量短缺、质量低下一直是其基本特征。

(三)供给过剩和部分短缺并存

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对需求的结构动态变化适应性不强,突出的表现就是供需脱节,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时存在。农民不需要或根本无法消费的公共产品供给大量过剩,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的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建造了许多不切合当地农村实际的楼堂馆所,而农民急需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相对来说,准公共产品供给较多,纯公共产品少;生产性公共产品多,生活性公共产品少;“硬”公共产品多,“软”公共产品少。而且,供给的短期性特征较为明显,对于建设期较长而农民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较少。

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农业的天然弱质性

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相比处于天然不利地位。长期来看,由于受土地、种植物生长周期、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制约,即使加大科技投入也难以使产量呈现类似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增长,加之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直接影响,农业虽作为第一产业,却也是最弱势的产业。随着科技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与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农业与其他产业在产品交换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挤压了农业发展的空间。农业的不利地位导致了落后的农村经济,这是造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

(二)历史原因

我国建国后,百废待兴。国家形成以优先发展工业、重工轻农,以农哺工的二元经济的政策定势,长期以来工农业的“剪刀差”和国家政策倾向城市,对农村经济造成严重剥夺,导致了农村与城镇人口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扩大了城乡差距。落后的农村经济难以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长期停滞。

(三)政府有效性边界模糊、权责不明确

城乡发展长期以来呈现的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有别的资源配置制度。

城市实行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我国农村公共品长期以来主要由农民以上缴税费的形式负担,政府供给功能严重缺位。此外,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机制不健全,对于纯公共物品还是准公共物品,都是要么是村民“自给自足”要么是政府垄断性提供,或两者结合,筹资方式单一,市场或一些非政府组织等难以渗透。缺乏多元化的供给机制。具体有缺乏完整的产权制度保障、缺乏有效的政府激励机制、缺乏良好的融资渠道、缺乏相应的监管体系等方面。

三、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作用

农村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的一种,其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需要由政府进行直接生产或提供,需要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的物质保障,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行政监督与治理。

(二)存在问题 1政府单方供给

目前农村所需的公共产品大都是由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其供给总量、供给结构和供给程序由政府自上而下做出决定,且带有很强的指令性、主观性、统一性,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不能得到有效表达,真实需求被掩盖。农民缺乏表达需求的渠道,政府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以保证农民意愿的顺畅表达,同时也缺乏征求农民意见和建议的主动性,造成远离农村社区的各级组织不可能完全、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状况。因此,政府向农村提供的公共产品要么不能反映农民的需求,要么就是供给数量不足。

2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缺位”、“越位”

现阶段单一的政府供给体制必然导致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政府“缺位”和“越位”的现象严重。农民参与供给决策的意识增强,更是突显了这一问题。作为农村公共产品受益主体的农民被排斥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和管理体制之外,供给必然缺乏活力,无法形成供给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无论是国家转移支付的资金还是地方政府筹集的制度外资金支出都没有实行专一的管理,也没有跟踪监督。资金的随意使用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增加了供给成本。

3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诚信,给私人投资者造成了损失

一些地方政府处于巨大的政策压力,承诺种种诱人的投资条件,大力的招商引资,甚至为此不惜弄虚作假。一旦资本引入后,便“完成任务”,任其自生自灭,不予重视。这严重损害了市场供给者的利益,也打击了个

人、企业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四、转变政府角色

(一)引导者

1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树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加大政府公共服务力度。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滞后,需要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树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首先,树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强化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责任。从提供公共产品范围和内容上向公众提供公共设施,发展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及创造条件。其次,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为使全社会得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较为充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证社会公平和公民权利实现,各级政府应改变过去片面重视GDP的经济职能倾向,加大基本民生类公共产品的总量供给,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2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转移的力度

想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缩小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就必须加快建立公共财政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切实增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增加农村公共基础性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杠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

3完善法律机制

农村的基本公共产品供给要逐步立法,使之制度化、法律化。一方面要认真贯彻国家已有的相关法律;另一方面要修改不适应新形势的法律法规,还要细化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合作者 1引入市场机制

政府并不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财政也不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唯一渠道。为了吸引民间资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需要通过发挥财政支持的导向功能,建立投资的激励机制,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拓宽社会资源多元化参与的途径,充分利用非政府资金为农村生产提供更多的混合型公共服务。

2团结社会组织、私人供给者和农民共同参与实现多元的供给主体,拓宽公共产品的供给渠道

政府治理应该是政府与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等社会力量一种共治,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实现政府供给、自愿供给和市场供给的统一。政府作为社会公众和公共利益的代表,有责任促进公共产品品质的改善和公平分配,尤其是在关系农村发展的基础农田设施、环境保护等公共物品的决策上,要不断完善决策程序,推进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性质和受益范围的大小来确定不同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3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我国普遍实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一事一议”的决策制度,这种决策模式在实际中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农民需求的多样性和分散性造成整合不同需求所花费成本过大,最终难以形成一致的意见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严重,造成公共品供给的低效率。因此必须对现行“一事一议”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一事一议”表决机制要通过具体化选择、表决程序,构建良好的需求表达渠道,要在表决过程中引入最优多数原则和简单多数原则,构建一套决策成本和外部成本较低的农民需求表决机制,提高投票表决的有效性和效率。

(三)监督者

1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监督制度

要完善对基层的监督,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治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就必须完善监督立法,建立健全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相关的监督制度和监督程序。

2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监督体系

当前,要把人大监督、审计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监督紧密结合起来,营造监督的合力和有效性;要完善各级人代会对各级政府制衡和约束的机制;要强化审计监督作用,及时查处各项违规、违纪行为,将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使用置于严格的社会监督之下;要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作用,提高农民参政和监督意识,提高农民的集体行动能力,遏制政府行为的随意性,确保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合理使用;要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实现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要建立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大决策的听证制度,对于范围涉及到县或地区的较大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应建立规范的由专家、农民代表、农村企业代表和农村非营利组织代表等广泛参与的听证制度,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制度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3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评估制度

要改革现行的干部考核制度,将基层干部的晋升与本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挂钩,同时建立行政问责制,监督与制约基层政府官员的行为。要把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策执行前的预评估与政策执行后的后评估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项目评估制度、跟踪检查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等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张偲萌,李倩.从公共经济角度浅析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J].河南科技,2010(8)[2] 孙南萌.从需求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走向[J].农村经济,2009(11)[3] 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 郑沪生.建构农民参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J].长白学刊,2007(5)

[5] 崔宝玉,张忠根.经济增长、政府行为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个理论模拟[J].经济问题探索,2007(10)

[6] 丁谦,孟卫东论公共支出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9(9)

[7] 李莉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社会化改革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2009,(8)[8] 李汉文,常明明.论农村公共品的私人提供[J].贵州社会科学,2007(8)

[9] 龙春霞.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运行中的困境与突破——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广东农业科学,2010(7)

[10] 叶笑云,孙红鑫.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农村基层政府“再造”[J].理论导刊,2007(9)

[11] 刘鸿渊,史青.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供给“三难”问题的制度经济学解释[J].财政研究,2007(12)

[12] 李敏,李剑文.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0(5)

[13] 何建春.农村公共产品非政府供给及其前提条件[J].价格月刊,2007(10)

[14] 鄢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东南学术,2010(3)

[15] 睢党臣.基于需求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16] 王思明,施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变迁的历史困境及其突破[J].中国农史,2007(3)

[17] 徐鲲,肖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创新研究[J].探索,2010(2)

[18] 于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管理研究——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决策机制考察[J].江苏社会科学,2010(2)

第二篇:农村公共产品调查报告

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调查报告

-以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为例

一、前言

农民公共产品的范围广泛,农民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多样化。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来满足不同地域、民族、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不同需求。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就是在民主与集体利益的框架下,赋予农民合法的话语权,使农民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表达对承担公共产品成本及获取公共产品利益的意见,最后政府尽最大可能使一定范围内大多数的需求得以实现的制度规范。本调查报告是考察中部地区的一个普通乡村——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后总结出来的。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存在重大缺陷,不能充分反映农民对与公共产品的需求。最后导致农民公共产品的供给取决于县、乡政府的偏好,由他们决定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没有建立公共产品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能有效反映大多数农民的需求意愿。受政治目标最大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下, 乡镇政府对能增加政绩的和增加政府自身福利的一些公共物品,如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有较高的供给热情。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软”的公共产品,如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信息的提供与服务及相应的制度、政策安排等,不愿意提供或提供很少,而这些“软”公共产品同样是农民所迫切需要的。

农村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农村公共工程、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行政机构管理费和事业单位事业费、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维护六大类。它主要是依靠国家和集体投资,目的在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完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正是为了使政府的政策更加合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所说:世界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主,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穷人的经济学。反映农民的需求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江滨村的发展背景

江滨村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的胥坝乡,胥坝乡位于县城北偏东17公里处。由原安平、胥坝两乡整建制撤并而成,四面环江,由章家州(古称小湖州)、子沙洲、文沙洲组成,是全省最大的江心洲,有“中国第四大岛”的美誉。南、东南隔小夹江与五松镇、西联乡相对,北与无为县土桥镇隔江相望,它是长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沿江有近60公里大堤环绕全境。胥坝乡境域总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126亩,其中水田3018亩,旱地36108亩。地属洲区,沙质土壤,宜棉宜油,是县棉花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全乡共有10944户,34955人,其中农业人口33040人,非农业人口1915人。2007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1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5亿元。

全乡共有两所中学:胥坝中学、安平慈济中学,连年向铜陵市一中、三中、县一中输送人才。小学有胥坝中心小学、安平中心小学、天合希望小学、民生小学等十余所,在校学生共计两千余人。此外,建有排灌站6座,排灌机械32台,总功率2155千瓦。乡村公路总长达82.3公里,其中,石子路49.4公里,柏油26.9公里,水泥路6公里;集镇面积已发展至0.5平方公里,集镇主街道、金融大道、政府大道水泥路全面建成;自来水厂7座,全乡居民均能饮用自来水。

江滨村坐落在胥坝乡的东南部,距离乡镇政府大约6公里。该村隔小夹江与西联乡相望,七八十年代由于本乡无中学,学生上学,农民出入仅靠江边私人小船。1989年发生翻船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私人小船被取消,人员出入要到离家四五公里的汀州轮渡。江滨村下辖22个村民组,党员44人,3个党小组;村两委班子5人,后备干部3人,总人口1771人,504户。现有耕地面积2399亩,水面839亩。村庄经济以棉花、油菜为主,兼种一些水稻。

由于农业是江滨村主体产业,一直以来县、乡政府,村里都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把搞好农村水利道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由于农民的一些切实问题得不到沟通与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农民颇有抱怨。

三、江滨村公共产品发展现状(一)、农村道路与桥梁建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作为一个地处江心洲的农业村落,道桥建设事关江滨村的兴衰。自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江滨村已累计修筑三条水泥路,特别是今年刚建好的农田中间的水泥路使得农产品的运输、销售更加方便。但是,由于通往城里的桥至今没有建设,村民们只能依靠离村四五公里外的渡轮出行,出入极不方便。与对岸的西联乡前湾村相比,本村种植的蔬菜等农产品极少运出销售,这严重阻碍了本村农业经济的发展。(附图2)

另外,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人民公社时期还能单向行驶拖拉机的田间小路,现在只能允许一个人单向通过。特别是到了夏秋之际,由于农作物茂盛。村民们早晨去田里做活,都会被枝叶沾湿;而且,要想挑一担子东西出来是极其不容易的。

(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大病无钱医,小病就忍忍”,这是村民们最真实的写照。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江滨村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在村内建起了农村医疗诊所(附图3),且全村参保率高达

。虽然农村医疗保险给居民带来了切实的实惠,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如报销数额低,报销程序麻烦。

(三)、农村学校建设

江滨村孩子上学主要在三个地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在离村四五里的中洲村幼儿园上;一年级~三年级在河滨小学(此小学是江滨村与长杨村合办,附图4)读;四年级~初中三年级主要在安平慈济中学。虽说实行义务教育,但是幼儿园孩子上学贵是村民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另外,合并学校虽使得孩子们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孩子们上学放学回家比较困难,孩子们安全问题也是村民们所担心的。(四)、农田水利建设

作为一个以种植棉花、油菜、水稻为主的村落,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保证。2011年,村里对河渠进行清淤(附图5),使得村里几百亩耕地得到有效灌溉。过去看天吃饭现在变成了自食其力、旱涝保收;另外,位于长杨村的排涝站对本村的农田抗旱涝灾害也起了重大的作用。

(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有钱有关系的有低保,无钱无关系的无低保”,这是村里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人气愤说的。农村低保本是为了帮助残困村民解决生存困难的有益政策,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发生了扭曲。

四、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及其影响

因素

自撤销基层政权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以来,江滨村和全国其它乡村一样,农村村民当家做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民生产分散,经济收入有限;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缺乏正当的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管道,农村公共产品并没有得到最优化供给。

(一)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1、实行“一事一议”制度

“一事一议”是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和村“提留”后,农村一项新的民主办事制度。它是指在农村兴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等集体公益事业时,所需要的资金和劳务要通过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研究, 实行专事专议的办法筹集部分资金的制度,它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农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江滨村现行的“一事一议”民主制度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民主决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制度能够反映村民的公共产品需求。

2、由村委会代为反映

村委会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作为村民自治的重要组织,它是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的重要渠道。由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对自身公共产品需求缺乏认识,更何况受自主经营的限制,农民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集体主义精神收到削弱,农民对公共产品很少表达出来。村委会帮助农民提出公共产品需求,有利于和谐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人大代表联系村民,帮助农民向政府提出公共产品需求

江滨村在反映农民需求中把人大代表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介,人大代表与农民同耕田共生活,对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比较了解,并且能够切实反映农民的需求。在农民心里,有事找人大代表成为了习惯。人大代表作为村民需求的发言人,在人大代表会议上,提交提案向政府反映本村村民的需求

4、通过信访渠道反映需求

“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这是对现行上访经验的写照。由于信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为的是反映农民的真实需求。当然,有了国家的制度保障,农民将这作为一条重要的表达渠道,备受重视。

5、村民自行集体解决,形成互帮机制

江滨村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由于位于长江内的一个江心洲,农业生产受长江水位影响非常大。每遇旱涝灾害,村民们总会互相帮助,共度难关,这也是江滨村民勤劳、朴实的真实写照。

6、(二)影响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因素。

1、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经济的分散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带来巨大的经济优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弊端。在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在坚决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的同时,应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加强村民之间的合作,筹集资金使的农村公共产品得到最快的发展。另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县乡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的分裂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2、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意识

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低。据调查,在江滨村劳动力中,具有高素质的农村大学生以及相关学历者大多搬到城里居住,留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属于小学学历及其以下者。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思想叫狭隘,接受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较低。并且,受传统思想束缚,他们只顾自己当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因而,他们对农村公共产品往往缺乏理性需求和表达意识。

3、农民缺乏正确、高效的表达渠道

受农村经济分散性的限制,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县乡政府提供,这使得农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的畅通成为政府提供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长期以来,在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表达机制存在缺陷。首先农民与乡村干部联系较少,或者根本不联系;当村民遇到问题找政府反映时,政府只顾自己的业绩,相互推诿,致使农民所反映的问题的不到解决;人大代表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代表农民向政府反映问题的,但是,大多数农民都不知道本村的乡镇人大代表是谁;当村民们知道这些途径都不管用后,只能选择自己解决或者不解决,这使得江滨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五、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完善

通过对江滨村的农民公共产品现状及表达机制的调查,发现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表达机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或者说如何去完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其一、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另外,要将村民自治的理念深入到农民群众的思想当中,树立农民的主人公意识,强化他们的责任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在表达自身需要的公共产品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他们提出公共产品需要的合理性。

其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以及加强其工作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及使命感。受农民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提供影响,农民正确的表达自身公共产品需要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中国大家长制思想的禁锢下,农民很少将自己的需求上诉至政府。一方面,农民不敢将自己的表达至政府;另一方面,农民在经过几次表达无效后(主要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使农民丧失信心),便不再自找麻烦,与其找政府解决不如自己想办法。

其三、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应该提供各种渠道使得农民表达自己需求渠道多元化。政府开辟一些便利的渠道使得农民能够反映自己的公共产品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社会在这一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可以规范信访部门工作,加大监察力度,规范人大代表选举过程及人文大代表的工作;社会各方面可以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农民集体合作,为农村筹集、捐献资金,将农民需求上达至政府。

社会工作 1101班谢飞

第三篇:浅谈幼儿教师角色转变

浅谈幼儿教师角色转变

大足县实验幼儿园 刘 凤

[摘要]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是开展幼儿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规范。贯彻新《纲要》、践行新《纲要》关键在教师,因此,《纲要》对幼儿教育的高质量要求,最终也将转化为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为适应新的要求,幼儿教师首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学与教”中的角色与地位,需转变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不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笔者以新《纲要》为指针,突出“以人为本”的幼教理念,重点从教师与幼儿关系角度,论述幼儿教师角色应转变为幼儿学习活动的知情人、引路人、贴心人、参与人。

[关键词]新纲要 以人为本 角色转变

沐浴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和煦阳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新《纲要》对幼儿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将其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成长的期望。正如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滕豪斯所说“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为适应新的课改要求,教师就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全程参与者和研究者,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面对新课改的挑战,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必须深入学习新《纲要》,深刻领会新《纲要》,坚持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做幼儿学习活动的知情人、引路人、贴心人、参与人。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变问题谈几点初浅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做幼儿学习活动的知情人 所谓“角色”,可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地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作为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角色确定了教师的特殊身份和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正是千百年来一直左右我们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真实概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定学”的“填鸭式说教、格式化答题、成人化应试”教育理念,把教师的角色简单地定位为“知识的权威”、“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完全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需要得不到重视,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其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教学关系”是不平等的,已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幼儿不是一种简单的容器,要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迫切需要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就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新《纲要》“以人为本”的精髓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人类社会知识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教育界之间的交流日渐增多,“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幼教模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幼教研究专家和幼教工作者所了解、熟悉和接受,在新课程环境下,幼儿教师需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自己的角色职能。新课程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确立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把知己看成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个体发展的权利,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变“给儿童做”为“针对儿童去做”,围绕学习教育的主体——幼儿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当然,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全方位的,其主要表现为: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从合格学历者向终身学习者转变,从课程执行者向教育研究者转变;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课程的设计者以及课程实施过程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看,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教师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看,教师已不在是单一的个体,而应成为“教师、园长、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社区人士”所组成的教学链中的一员,教师应与教学链中其他成员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因此,教师只有充分领会“角色转变”的精神实质,才能全面搞好教学、科研工作,这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

二、细心观察,巧于引导,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引路人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这同时也是《纲要》中教师角色转变的最突出体现。当然,引导者的角色也是教师最难扮演的角色,因为教师的引导离不开对幼儿学习状况的了解和对幼儿面临问题或矛盾冲突的把握,教师需对这些状况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取舍,找出他们与教育目标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幼儿向着积极有利方向发展。因此,新《纲要》理念下的教师,不仅需要传播知识,更需要学会观察----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及时捕捉孩子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教师应成为细心的观察者、倾听者和分析者,应学会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并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从而确立幼儿感兴趣的教育主题。譬如:秋天组织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对院子里随风飘洒的落叶非常感兴趣,全都抢着去追逐、去拣,我并没有责怪他们打断了我原有的教学计划,而是凑过去与孩子们一起拾落叶,并及时向孩子们提出相关问题:“树上的叶子为什么会掉下来”,“秋天的树叶有什么变化”,“树叶什么时候能再长出来”等等,并且就地而坐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树叶的季节变化,让他们懂得了树木落叶的自然常识,还把落叶拿回教室开展了“树叶粘贴”和“叶宝宝跳舞”的添画活动,使孩子们的需要在教师的及时调整过程中得到了满足、获取了知识。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之一。幼儿经常有自己特殊的兴趣,没有谁能比他们的老师更能发现其兴趣所在,也没有谁能比他们的老师的引导释疑更有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喂养小动物或小植物,引导幼儿有规律地换水或浇水,观察小生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分析一些意外现象,比如在种植小草过程中,有些小草会因浇水过多而死亡;在喂养小动物过程中,小动物因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而导致体型奇特等等。对这些异常现象,幼儿往往会刨根问底,教师若能及时加以分析引导,幼儿很可能会刻骨铭心、终身不忘,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想,正是因为教师的留心观察、耐心倾听才有可能发现来自幼儿的活动主题,当活动的内容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成人难以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正确引导,幼儿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若教师不能正确引导,或是漠然处之,幼儿的求知欲就会遭到扼杀,这对孩子的教育将是莫大的损失。因此,细心观察,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实质。

三、尊重幼儿,积极支持,做幼儿学习活动的贴心人 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就是要求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要提供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物质上的支持就是要求教师应充分搞好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幼儿园以及社会与幼儿园之间的互动关系,及时为幼儿学习活动创造丰富的、必要的物质环境,为幼儿与物质环境互动提供前提和基础。当然,对幼儿的支持除了物质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这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幼儿的关怀、尊重和接纳的态度,以及对幼儿自发的探究活动、新异的想法和发现的支持、肯定和鼓励;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幼儿的问题、困难和需要的敏锐的把握,对幼儿想法和感受的倾听与接纳等等。因此,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主要应包括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两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实践、探究提供有利条件。孩子虽小,但仍有自己的思维、兴趣、爱好及见解,有着对周围世界童话般的理解与认知。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产生或是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此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并加以引导,使其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在与幼儿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尤其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幼儿,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想象、创造、探索的空间。比如,幼儿画小草,若一笔一画按老师要求整齐规整,必然会挫伤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但若教师引导幼儿让其按想象作画,虽然表面上显得比较凌乱,甚至在成人眼里一无是处,但却是幼儿思想的真实再现,是幼儿心中的小草,幼儿也许还会解释说:“这棵小草生病了,所以它耷拉着脑袋”;“起风了,所以这些小草都朝着一个方向倾斜”;“这些小草在唱歌,那些小草在跳舞”等等。对幼儿的各种做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应学会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忠实观众,做幼儿学习活动的理解者和支持者。也只有当幼儿的想法得到老师的支持、参与、肯定时,幼儿的学习活动兴趣才能进一步激发出来。

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了运动所必需的适宜环境。幼儿园原有的大型运动器具、各色体育器械似乎已很美,但讨论发现,只有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触自然,为孩子提供天然的的材料与空间,才更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想象力。于是我们想办法要来了一些废旧轮胎,这既可作为装饰用品又可当作平衡器具玩,还为孩子提供了竹梯、树叶、纸板箱、风筝、雪碧瓶以及用废旧材料制成的马头杆、推铁环、踩高跷、沙包等等,这学期又在园内空地上增加了一个玩沙池,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走进沙池玩耍、嬉戏,真是刺激。在各类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中,老师可以为孩子提供不同层次的自然材料,促使不同孩子的不同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与发展。教师既要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更应与幼儿形成一种平等的、理解、欣然和相互支持的关系;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并能及时地给予帮助。教师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全心关注幼儿的需要、满足幼儿需求、支持幼儿活动,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这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点。

四、师生合作,协同互动,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人 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就是说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去,共同促进学习活动的不断延伸。新《纲要》要求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有利于淡化甚至消除 “教师在上、幼儿在下”的师幼关系,变“填鸭式”的课堂为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这种合作者的角色是十分必要的,从促进幼儿有效学习的角度讲更始如此:首先,教师与幼儿的合作学习、平等对话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需要、遇到的学习问题、学习方式的差异等等,进而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学习;其次,教师在与幼儿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介入幼儿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引导幼儿继续学习与探究的方法,或者直接、间接地抛给幼儿一些问题,与幼儿一起深入探讨,教师与幼儿之间这种平等的“抛接”要比教师居高临下的“抛给”更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如:前面幼儿拾落叶的案例中,教师以幼儿同伴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之中,并及时向幼儿提出有关问题,又与幼儿一起探究树叶,帮助幼儿“顺其自然”地找到答案。所以对幼儿的随机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能否把教师的教育主题变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将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所期望的教育方向。

综上所述,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看,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却灵活多样地扮演着其中的一种或多种角色,角色之间是可以相互交叉、反复的,这正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延伸性和不断循环往复性所决定的。幼儿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幼儿、细心观察幼儿、与幼儿协同互动;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关注幼儿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所在;尤其应正视幼儿的问题和矛盾,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知情人、引路人、贴心人和参与人,不断激发自己对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将满腔的热情自主地转化为专业化的教育理念和水平,为幼儿的成长和祖国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书目]

1、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3、万培珍,你真的关注幼儿了吗 幼儿教育,浙江教育报刊社,2002、3

4、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5、李瑾瑜 柳德玉 牛震乾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年7月第1版

第四篇:管理者角色转变

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以上提到的五点是对管理者向领导者转变的一个整体概括,包括管理者的一些完全不同的基本过程和再学习的需求。传统管理教育和培训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使那些广泛性较高的课程如战略管理等,本质上还是采用一些理性的分析推理,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利益最大化。我们并不是低估这些基于逻辑推理的分析技巧的重要性,而是这些理论的基础发展已经出现危机。

经验也不是一个可靠的指导。如同歌德曾经写到,“经验只是其中的一半,另一半依赖于经验的诠释,以及与目前环境相关的因素。”所有对事实的解释其实都是被主观化了的。因此,我们对经验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利用它,而不能仅仅依靠它。这也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认识。

然而,一个管理者怎样去应对角色转变成为一个领导者呢?答案其实就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这看起来是个老套的说法,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困难、复杂和个人化的过程,需要一个有激情的领导者的不断努力。

努力尝试这一转变的管理者首先必须乐于真诚而坦率地检讨自己的缺点和偏见,正视自己好的一面与不足的地方,发现自己的能与不能。这样,第一步就算成功了,如谚语说的那样“了解自己”,既不要去掩盖自己的错误,也不沉迷于毫无意义的自责,公正、不带偏见地正视自己!

转变的第二步是“变成你自己”,人们表现出的其实并不总是真实的一面,都戴着面具,表现得像别人希望的那样,总是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特点。在组织内一段时间后,都会变得与身边的同事越来越像,越来越不像真实的自己。的确,回归自我是领导力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有时,人必须跳出长时间工作留下的思维方式的烙印。既然一个人今天的想法是其过去的产物,那么就更应该跳出这种思维模式,更好更合理地思考。

最后一步是要确定你到底想变成什么样的领导者。这需要一个彻底的思考,包括完全切割与过去的关联。这要求一个反省的对比:一个人是

什么、要成为什么?在另一个层面,一个人要成为什么、实际上能够成为什么样的?

第五篇:转变角色座谈会

转变角色 选准载体 构建平安召陵 区综治办 祁鹏飞 我叫祁鹏飞,原任区综治办副主任,在这次干部调整中,任区综治办主任,表面看起来,干的工作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去掉了一个副字,但是在任职后短短的时间内,从工作的思路,看事的角度,处事的态度,担负的责任等各个方面,都感觉与以前担任副职时有了很大的不同。我认为,要迅速转变角色,就要做到三个为本,三个为上。

一、以德为本,修身为上。

就是老老实实做人,把培育自己的品质德行作为立身之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忠诚厚道的人、乐于助人的人。具体要做到“三个务”:一是务学。坚持踏踏实实的学习太多,把学习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向书本学习、向大家学习、向实际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务实。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重实绩、办实事、求实效。三是务廉。严于律己,清正廉明,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党规党纪纪,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大家监督,做到慎独、慎初、慎微,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二、以人为本,修和为上。

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做到“三个维护”。一是维护党的领导。维护班子团结,从大局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服从党的领导,保证班子的决策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二是维护单位发展的良好局面。珍惜政法委的每一项成果、每一项荣誉,珍惜与大家共事创业的宝贵缘分,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摆正角色,顾全大局,按照“三新”要求,努力营造推进政法委发展、工作和文化建设的“三种良好氛围”。三是维护群众的整体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路线,理解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生活,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三、以勤为本,修业为上。

就是要做到勤勉尽职,扎扎实实履行好工作职责。具体要做到“三个有”:一是有方。改进工作方式,善于从复杂的局面中寻找措施对策;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二是有效。大力弘扬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对于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认真贯彻落实,注重工作效果,不说空话,不唱高调,对组织负责,对群众负责。三是有为。珍惜组织给予的机会,以全新的姿态,全新的面貌,认真履行职责,做到高效尽职、有所作为。

作为综治办主任,要适应新的岗位,干出一些成绩,就要破解平安建设工作的五个难题。为构建平安和谐召陵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破解强化基层基础建设难题,夯实基层平安建设阵地

针对长期以来重工作、轻基础,基层基础工作投入不足、阵地薄弱的难题,建议在全区进一步实施“社会治安综合防范基层基础”项目工程。在城区2个街道,本着“便捷实用、深入社区、规范完善、舒适美观”的原则,建立街道办综治工作中心、社居委综治工作站、社区综治为民服务代理点。街道综治工作中心设置服务窗口区、信访接待区、矛调化解区、法制讲堂、社会法庭等功能区,负责综治、信访接待、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制教育等工作。重点推进综治服务管理向纵深延伸,在物业小区、居民聚集区、大型农贸市场、超市设立综治为民服务代理点,加强对社区(村)综治为民服务代理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指导和检查考核。设立综治服务站,依托固定的服务网点、物业管理小区中心,设立综治为民服务代理点,切实将平安建设工作网点建到群众身边,实现综治服务与群众的零距离;在乡镇,要对乡、村两级综治工作中心的办公设施、档案资料、工作制度、工作阵地、组织领导、人员配备等进行规范化建设。村级综治工作中心要做到 “八有”的标准,即有一块招牌、有一个4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场所、有一套电子化办公设备、有一套工作制度、有一个办事指南和工作流程、有一部咨询电话、有一张便民卡、有一封公开信。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设置,使全区平安建设基层基础阵地上到一个新台阶。

二、破解城区综治服务管理难题,努力探索综治服务管

理网络建设新途径

针对城区流动人口多,居民成份复杂的治安问题相对突出的现状,建议推行综治为民服务代理点制度,在每个居委会都设立综治工作站和若干个综治为民服务代理点,使综治工作中心职能不断向纵深延伸,以此实现变群众上门办事为街道综治干部和派出所民警登门服务,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和空巢机关。以“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办百家事,创平安社区”为主题,建立“六必访”制度,即:老干部、老党员必访,辖区商户必访,驻辖区单位必访,特困家庭必访,社区知名人士必访,社区帮教对象必访。改变为群众办事的“被动状态”,延伸为民服务的链条,缩短与群众的距离,真正实现干部在一线工作、宣传在一线发动、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作风在一线转变、干警在一线锻炼的目的。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综治为民服务代理点集中承担社会矛盾化解、社区矫正、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网吧管理等任务,通过分片管理、连点成面,有效提升城区治安管控和社会管理工作水平。

三、破解农村综治服务管理难题,推行保安驻村,实行联访联治

针对当前村级综治工作人员流动量大,义务巡逻不能长期坚持的问题,建议推行保安驻村工作。区里出台文件,严格保安选聘程序和条件,拿出社会公益性岗位,以本村有文化、有威望的复员退伍军人、企业下岗职工为主,通过公开招聘培训,组织保安进驻乡镇试点中心村,统一服装装备,由区、乡两级综治办统一进行管理,建立中心村联防联治工作站。一个中心村辐射周边3—4个行政村,平时以中心村及周边村庄的治安防范为主,组织开展治安巡防,同时肩负起治安员、矛调员、信息员、技防管护员“四员一体”的责任,吃住在村,白天工作、晚上巡逻,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让群众时刻“见到身影、听到声音,留下痕迹、确保平安”;在春节、国庆、农忙等关键时期由乡镇统一组织进行巡防,全面加强了农村治安防范工作,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实效。

四、破解社会化管理职业化、市场化运作难题,积极推进专职保安进驻工作

针对社会管理多头化、临时化、不专业的问题,建议在全区内部单位强力推进保安进驻工作。聘用专职保安,委托市保安服务公司培训后,进驻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同时,加强学校技防工作,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内部单位保安的职业化、市场化运作,切实维护全区的大局稳定。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防组织的作用,加强巡防人员物资保障工作,统一制作巡防车辆专用标识,制作统一执勤证件,每名巡防队员增配了防护装备,有效提高巡防工作效率,提升巡防队伍形象。

五、破解治安防范较为单一难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工作

针对长期以来单靠人防,防范手段单

一、死角多、漏洞多、防范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建议不断加强技防、物防、人防工作,在城区,安装摄像头覆盖全区90%以上的主要交通路口、小区和独院办公单位和公安机关联网;在农村,坚持以视频监控为主,平安互助电话报警和无线远程报警系统为辅,点面结合、相互补充、全方位覆盖的科技防范体系,力争形成以视频监控、平安互助网和无线遥控自动报警“三大系统”互为补充,城区社会面、内部单位、农村(社区)“三大防控网络”为主体的技防工作格局。下半年,召陵区将加大治安信息网络建设力度,在所有街道和有条件的乡镇建立视频监控平台,建立高标准区级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全区统一联网管理和网上巡逻,有效提升防范水平,提高刑事治安案件破案率,巩固和提高公众安全感指数。

召陵区在社会管理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已具备进一步提升水平的条件和基础,综治办也决心抓住这次全省推行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的大好机遇,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灵活方法,创新举措,多管齐下,积极探索综治管理服务向基层延伸,群众积极参与的社会管理新途径,创出特色,不断把召陵区平安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下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角色转变(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角色转变(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角色转变 知识的转变。教师要打破学科知识界限,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综合知识,做到驾驭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观的转变。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尊重学......

    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需体制改革解读

    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需体制改革 【内容摘要】农村公共产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供给问题是农村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来看,......

    镇农村公共产品现状调查

    镇农村公共产品现状调查一、现状**镇在最近五年里对水利设施、农田灌溉等方面的投入很少。现在全镇共建有电排=座,其中国家投资=座,自筹资金建设=座,现装机容量为==台,====......

    农村转岗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四条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转岗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四条建议 作者:杜娟 来源:《体育师友》2013年第06期 在我国农村有许多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初中部生源的急剧减少,有些学校初......

    新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教师的角色转变作为一名刚刚大学毕业,走出大学校门,同时又迈入中学校园的我们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角色的转换与定位,一方面尚未摆脱学生的稚气,另一方面又要以一名教师的身份重......

    转变角色 参与学习

    转变角色参与学习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光学会某些知识远远不够,必须“会学”,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传统的“应试教育”,正如荷兰......

    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摘 要:班集体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特色.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人类跨入信息社会,课程改革等新的形势要求,抓住机遇,不断更新组织管理班集......

    浅谈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浅谈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100-02 人们普遍认为,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他们“红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