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力公共产品供应的分析

时间:2019-05-14 22:2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电力公共产品供应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电力公共产品供应的分析》。

第一篇:农村电力公共产品供应的分析

农村电力公共产品供应的分析

摘要

农村是我国用电需求潜力最大的地区,由于受电网的制约,加之管理体制不合理,农村用电需求还很低,“有电用不上和有电用不起”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一、二期已经基本完成,经过5年多的努力,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电网覆盖面不断扩大,供电能力、质量和可靠性明显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电网结构还比较薄弱,还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农村电力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而由于中国电力行业是由国家垄断经营,且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一现状,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农村电力建设仍只能以电力企业为主导,各级政府提供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而在将来中国农村市场经济达到成熟时再引入市场竞争。

关键词

新农村,潜力,观念 目录

第一章 电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农村电力的潜力

二、农电管理的缺陷

第二章 电力体制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如何转变观念

二、农电建设应该如何进行

三、农电管理应该如何进行

四、做好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使电价合理化 第三章 市场机制的引入 结论

本 论

第一章 电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农村电力的潜力

我国农业用电占全国用电量的40%,全国有2179个县级电力公司和45450个乡级电管站,都属农电系统用户。我国农村通电率为95%,人均用电量只有102千瓦时。距离国家标准要求人均用电量300千瓦时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

然而,就发展潜力而言,农电在整个电力市场中处于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我国农电的特征却是点多、面广、线长,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其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重发,轻供,不管用”。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对发、输、配电的投资比例始终保持在1∶0.27∶0.2,而同期西方国家则达1∶0.45∶0.7。国家对110千伏以下输电线路几乎没有投资,三分之二是靠地方和农户筹资建设的。但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在这一股电网改造以及电力制度改革的战斗中,越来越反映出农村电力市场的潜力是巨大,发展前景是广阔。

一是农村用电总体水平有待提高。我们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方针。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目前的农村和农民还比较贫穷,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用电水平远远低于城市。

二是农村家用电器用电量正在迅猛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家用电器已成为农村市场的消费热点。这些耐用消费品的转移,将为农村电力市场带来一个较大的需求空间。三是民营企业将成为新的用电大户。就目前县及县以下的用电结构而言,对于农村电力市场影响最大的还是工业生产。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生活用电量也将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也成为农电的重要用户。用电管理机构也要配备相应的电能量计费管理设备。随着国家又投入巨资(约1500亿)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大大提高了农电网络的输电能力和安全性能,为农电系统的市场化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我国农电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目前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也是最好的。

因此,关注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政府的重大课题。加快推进农村电气化,是国有电力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必将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农村电网设施相对于城市仍然比较薄弱,安全可靠性差;农村电力消费水平低,还有2300多万人口没有用上电;一些地区电价水平还比较高。展望未来,中国农村电气化事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任重而道远。

二、农电管理的缺陷

虽然广大农民有着较强烈的电力消费需求,但由于线损高、管理差等诸多问题,致使有的地区电价居高难下,老百姓无法使用,挫伤了农民的用电热情,这也是用电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我们对全盟各乡镇的调查发现,同等经济条件下,由于农村到户电价水平的不同,直接带来了电力消费水平的差异。电价偏高制约了农村用电水平的提高。

1、观念陈旧

目前,农电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意识陈旧,不重视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重工轻农的思想误区。有的人认为农村市场是小头,不需要开拓就可以带来丰厚的利益。因此,电力销售中存在一些不适应市场要求的现象。一方面电网有电送不出;另一方面,有的用户用电又得不到保障,时常因检修工作协调不好造成频繁停电。

2、基础状况与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了农电市场的发展

电力价格机制不合理。我国目前的电力营销还没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杠杆,应该是市场主体开展竞争、优胜劣汰的主要参照物。而目前电力企业的销售价格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际成本为依据,而是凭政府的指令,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能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不能正确指导资金投向。一方面使发电和电网的效益扭曲,谁也不愿意搞电网改造;另一方面也由于地方的层层加码,造成客户电价偏高,挫伤客户用电的积极性,电价机制已经成为影响电力营销的主要因素。

电网结构不合理。电网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网陈旧。“两改”前的农村电网一般都存在布局不合理,线路因陋就简、线经细、供电半径大、电压质量差、供电可靠性低等问题。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电力部门和农民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专项投资进行农村电网整改和农村电气化建设,但毕竟投入资金有限,使得线路损耗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供电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但国家非常重视农电发展工作,2004年新年欲始,国家发改委就发出通知:这次提高电价的政策,不单包括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还包括了供电企业的销售电价。通知称,除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化肥生产用电以外,其余各类用电价格统一在现有基础上每千瓦时提高0.8分钱。不过,这次调整不涉及居民生活用电。第二章 电力体制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如何转变观念

农电市场有三个明显的特性(1)垄断竞争性。它属于自然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垄断竞争性行业。“垄断性”体现在一区只能有一个供电企业并实行区域专营,独占市场,这一点也反映在我国的电力法中。“竞争性”反映在需方对商品或服务不满意时,有权选择其他能源消费方式。(2)投资主体多元化。(3)用电季节性强,供需波动幅度大。但随着社会的进 步,随着电网的改造以及电力体制的不继改革,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电力买方市场已经逐步形成,客户对服务质量、供电质量、价格水平等问题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也将成为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二、农电建设应该如何进行

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下,电力企业应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积极寻求贷款,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力供应结合起来。谁投资,谁就拥有将来的收益,在政府的监督下搞活电力供应。在电网规划和建设、电力生产与经营等方面从上到下做到统筹兼顾,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真正解决电力建设资金缺乏、地方影响较大、执法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建议由政府从财政收入中划拨电力专项资金,加强电力建设和维护,使其真正发挥“经济要发展,电力必先行”的应有作用。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建设资金的问题,解决目前中国农村电力建设进展缓慢的问题。

三、农电管理应该如何进行

农电营销市场的特性及企业战略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供电企业市场营销所具有的特性,有必要重新思考企业的战略定位。市场的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要求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服务功能和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农电企业的战略定位目标应向服务型、竞争性、经营性、法治化、现代化发展。

建立一种极具管制性、协调性、促进性的市场监督体制,是保证农电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农电市场的拓展,要求农电企业必须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农电企业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在自主经营、自负营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开拓农电市场,占领农电市场,向市场要效益,以市场促发展,是县级供电企业的根本取向。

农电体制改革后,还必须建立农电市场的监督机制,包括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政府监督、行业监督、公众监督以及供用电市场的监督机制,坚持企业效益和社会监督并重的原则,来实现农电市场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有序进行,有效运转,以保证农电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说,县级供电企业只有转变观念,盯住农电市场,提高服务质量,赢得用户信赖,在管理上下工夫,为开拓农电市场、提高企业效益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才能如期实现农电工作的目标。

四、做好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使电价合理化

“两改一同价”是我国现行农电管理体制、农电经营机制、农电市场开发管理以及电价体制的一次整体性的重大调整与变革,是用传统计划经济的思路,还是用市场经济的思路来认识和实施“两改一同价”,事关这一改革的得失与成败。按照市场要求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我们在农网建设和改造中就不会只把着眼点放在投资上,就会按照对潜在市场的分析和还贷的要求,科学地论证区域网络的配置效率,从而按优化原则调整和建设区域电网。在投入资金的使用方向上,在加大生产、经营性投入,通过调整原非生产性投入的存量资产从而减少非生产性投入,调整资产结构,化解盲目投资带来的经营风险。

按照政企分开,最终成为具有“四自”功能的独立供电公司的要求,积极推进农电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内部经营机制的同时,要根据区域电力市场的分析、政策、环境条件,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和内部资源等因素,按市场要求确立并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全力避免城乡用电同价后电力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局面。

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既是此次重大变革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城乡同价不是简单拿现有农村电价和城市电价综合完事,而是在通过“两改”有效地降低成本的基础上的同价。因此,要认真抓好农电体制改革和农网改造,调整资产结构和用人结构,在供电增长率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准确测算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等各项经营指标,积极试点,审慎实施。第三章 市场机制的引入

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大体建设完毕,农村电力需求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就很有必要引入市场机制。这与日本在明治维新时的方针较为相似,即国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而后再交由社会经营。这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力服务提供了绝好的机遇。打破垄断,加强竞争,必然会提高服务水平,而且由于是由国家进行的建设工作,对于宏观调控以及防止投机资金进入电力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有很大的作用。在将电网交由企业经营的同时,国家又能尽快回笼资金,又能保证其他项目的建设,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结 论

农村电力市场是广阔的,潜力巨大,农网改造、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战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以及对于贫困地区电力的护持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电力体制改革更是存在大量的工作,转变地方政府以及电力企业观念,加强用电管理,增强电力服务质量,加快市场竞争的引入等等,为农民走上富裕之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 考 文 献 [1]网上相关资料

[2]中国国家电力信息网相关资料

[3]郭树清 在过剩和贫穷之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5年9月 [4]高培勇 崔军 公共部门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1年9月

第二篇:农村公共产品调查报告

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调查报告

-以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为例

一、前言

农民公共产品的范围广泛,农民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多样化。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来满足不同地域、民族、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不同需求。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就是在民主与集体利益的框架下,赋予农民合法的话语权,使农民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表达对承担公共产品成本及获取公共产品利益的意见,最后政府尽最大可能使一定范围内大多数的需求得以实现的制度规范。本调查报告是考察中部地区的一个普通乡村——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后总结出来的。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存在重大缺陷,不能充分反映农民对与公共产品的需求。最后导致农民公共产品的供给取决于县、乡政府的偏好,由他们决定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没有建立公共产品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能有效反映大多数农民的需求意愿。受政治目标最大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下, 乡镇政府对能增加政绩的和增加政府自身福利的一些公共物品,如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有较高的供给热情。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软”的公共产品,如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信息的提供与服务及相应的制度、政策安排等,不愿意提供或提供很少,而这些“软”公共产品同样是农民所迫切需要的。

农村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农村公共工程、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行政机构管理费和事业单位事业费、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维护六大类。它主要是依靠国家和集体投资,目的在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完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正是为了使政府的政策更加合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所说:世界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主,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穷人的经济学。反映农民的需求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江滨村的发展背景

江滨村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的胥坝乡,胥坝乡位于县城北偏东17公里处。由原安平、胥坝两乡整建制撤并而成,四面环江,由章家州(古称小湖州)、子沙洲、文沙洲组成,是全省最大的江心洲,有“中国第四大岛”的美誉。南、东南隔小夹江与五松镇、西联乡相对,北与无为县土桥镇隔江相望,它是长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沿江有近60公里大堤环绕全境。胥坝乡境域总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126亩,其中水田3018亩,旱地36108亩。地属洲区,沙质土壤,宜棉宜油,是县棉花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全乡共有10944户,34955人,其中农业人口33040人,非农业人口1915人。2007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1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5亿元。

全乡共有两所中学:胥坝中学、安平慈济中学,连年向铜陵市一中、三中、县一中输送人才。小学有胥坝中心小学、安平中心小学、天合希望小学、民生小学等十余所,在校学生共计两千余人。此外,建有排灌站6座,排灌机械32台,总功率2155千瓦。乡村公路总长达82.3公里,其中,石子路49.4公里,柏油26.9公里,水泥路6公里;集镇面积已发展至0.5平方公里,集镇主街道、金融大道、政府大道水泥路全面建成;自来水厂7座,全乡居民均能饮用自来水。

江滨村坐落在胥坝乡的东南部,距离乡镇政府大约6公里。该村隔小夹江与西联乡相望,七八十年代由于本乡无中学,学生上学,农民出入仅靠江边私人小船。1989年发生翻船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私人小船被取消,人员出入要到离家四五公里的汀州轮渡。江滨村下辖22个村民组,党员44人,3个党小组;村两委班子5人,后备干部3人,总人口1771人,504户。现有耕地面积2399亩,水面839亩。村庄经济以棉花、油菜为主,兼种一些水稻。

由于农业是江滨村主体产业,一直以来县、乡政府,村里都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把搞好农村水利道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由于农民的一些切实问题得不到沟通与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农民颇有抱怨。

三、江滨村公共产品发展现状(一)、农村道路与桥梁建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作为一个地处江心洲的农业村落,道桥建设事关江滨村的兴衰。自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江滨村已累计修筑三条水泥路,特别是今年刚建好的农田中间的水泥路使得农产品的运输、销售更加方便。但是,由于通往城里的桥至今没有建设,村民们只能依靠离村四五公里外的渡轮出行,出入极不方便。与对岸的西联乡前湾村相比,本村种植的蔬菜等农产品极少运出销售,这严重阻碍了本村农业经济的发展。(附图2)

另外,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人民公社时期还能单向行驶拖拉机的田间小路,现在只能允许一个人单向通过。特别是到了夏秋之际,由于农作物茂盛。村民们早晨去田里做活,都会被枝叶沾湿;而且,要想挑一担子东西出来是极其不容易的。

(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大病无钱医,小病就忍忍”,这是村民们最真实的写照。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江滨村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在村内建起了农村医疗诊所(附图3),且全村参保率高达

。虽然农村医疗保险给居民带来了切实的实惠,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如报销数额低,报销程序麻烦。

(三)、农村学校建设

江滨村孩子上学主要在三个地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在离村四五里的中洲村幼儿园上;一年级~三年级在河滨小学(此小学是江滨村与长杨村合办,附图4)读;四年级~初中三年级主要在安平慈济中学。虽说实行义务教育,但是幼儿园孩子上学贵是村民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另外,合并学校虽使得孩子们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孩子们上学放学回家比较困难,孩子们安全问题也是村民们所担心的。(四)、农田水利建设

作为一个以种植棉花、油菜、水稻为主的村落,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保证。2011年,村里对河渠进行清淤(附图5),使得村里几百亩耕地得到有效灌溉。过去看天吃饭现在变成了自食其力、旱涝保收;另外,位于长杨村的排涝站对本村的农田抗旱涝灾害也起了重大的作用。

(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有钱有关系的有低保,无钱无关系的无低保”,这是村里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人气愤说的。农村低保本是为了帮助残困村民解决生存困难的有益政策,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发生了扭曲。

四、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及其影响

因素

自撤销基层政权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以来,江滨村和全国其它乡村一样,农村村民当家做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民生产分散,经济收入有限;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缺乏正当的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管道,农村公共产品并没有得到最优化供给。

(一)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1、实行“一事一议”制度

“一事一议”是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和村“提留”后,农村一项新的民主办事制度。它是指在农村兴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等集体公益事业时,所需要的资金和劳务要通过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研究, 实行专事专议的办法筹集部分资金的制度,它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农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江滨村现行的“一事一议”民主制度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民主决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制度能够反映村民的公共产品需求。

2、由村委会代为反映

村委会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作为村民自治的重要组织,它是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的重要渠道。由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对自身公共产品需求缺乏认识,更何况受自主经营的限制,农民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集体主义精神收到削弱,农民对公共产品很少表达出来。村委会帮助农民提出公共产品需求,有利于和谐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人大代表联系村民,帮助农民向政府提出公共产品需求

江滨村在反映农民需求中把人大代表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介,人大代表与农民同耕田共生活,对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比较了解,并且能够切实反映农民的需求。在农民心里,有事找人大代表成为了习惯。人大代表作为村民需求的发言人,在人大代表会议上,提交提案向政府反映本村村民的需求

4、通过信访渠道反映需求

“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这是对现行上访经验的写照。由于信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为的是反映农民的真实需求。当然,有了国家的制度保障,农民将这作为一条重要的表达渠道,备受重视。

5、村民自行集体解决,形成互帮机制

江滨村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由于位于长江内的一个江心洲,农业生产受长江水位影响非常大。每遇旱涝灾害,村民们总会互相帮助,共度难关,这也是江滨村民勤劳、朴实的真实写照。

6、(二)影响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因素。

1、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经济的分散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带来巨大的经济优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弊端。在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在坚决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的同时,应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加强村民之间的合作,筹集资金使的农村公共产品得到最快的发展。另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县乡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的分裂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2、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意识

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低。据调查,在江滨村劳动力中,具有高素质的农村大学生以及相关学历者大多搬到城里居住,留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属于小学学历及其以下者。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思想叫狭隘,接受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较低。并且,受传统思想束缚,他们只顾自己当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因而,他们对农村公共产品往往缺乏理性需求和表达意识。

3、农民缺乏正确、高效的表达渠道

受农村经济分散性的限制,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县乡政府提供,这使得农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的畅通成为政府提供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长期以来,在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表达机制存在缺陷。首先农民与乡村干部联系较少,或者根本不联系;当村民遇到问题找政府反映时,政府只顾自己的业绩,相互推诿,致使农民所反映的问题的不到解决;人大代表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代表农民向政府反映问题的,但是,大多数农民都不知道本村的乡镇人大代表是谁;当村民们知道这些途径都不管用后,只能选择自己解决或者不解决,这使得江滨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五、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完善

通过对江滨村的农民公共产品现状及表达机制的调查,发现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表达机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或者说如何去完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其一、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另外,要将村民自治的理念深入到农民群众的思想当中,树立农民的主人公意识,强化他们的责任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在表达自身需要的公共产品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他们提出公共产品需要的合理性。

其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以及加强其工作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及使命感。受农民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提供影响,农民正确的表达自身公共产品需要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中国大家长制思想的禁锢下,农民很少将自己的需求上诉至政府。一方面,农民不敢将自己的表达至政府;另一方面,农民在经过几次表达无效后(主要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使农民丧失信心),便不再自找麻烦,与其找政府解决不如自己想办法。

其三、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应该提供各种渠道使得农民表达自己需求渠道多元化。政府开辟一些便利的渠道使得农民能够反映自己的公共产品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社会在这一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可以规范信访部门工作,加大监察力度,规范人大代表选举过程及人文大代表的工作;社会各方面可以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农民集体合作,为农村筹集、捐献资金,将农民需求上达至政府。

社会工作 1101班谢飞

第三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公共产品服务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公共产品服务分析

摘 要:近2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遇到了瓶颈约束,一方面我国的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并且出现城市农民工贫困化和边缘化问题。上述情况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和缺位,进而得出结论,政府和现有的工会引导和参与构建农民工工会将是解决瓶颈约束的一个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工会 ;公共产品;农村剩余劳动力国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从发展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等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有下面四大理论:

刘易斯理论。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经济部门,一个是城市资本主义化的工业部门,该部门集中了大量资本,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另一个是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该部门缺乏资本,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农民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但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这时只要工业部门需要,就可以从农业部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

拉尼斯―费景汉理论。该理论在刘易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划分为3个阶段:农村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阶段;农村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农业平均固定收入阶段;农村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和大于农业平均固定收入阶段。同时提出,为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到第三阶段,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要同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部门和工业生产部门同步发展。

乔根森理论。该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当农业剩余等于零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当农业剩余大于零时,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托达罗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存在,而且事实上正在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决定其是否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决策,不仅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取决于城市就业率和失业率。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公共产品分析

农民工工会提供的维权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农民工工会在为农民工群体维权的时候,所有的农民工都能享受到维权的成果。比如,要求废除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群体就业的限制,要求取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入托的限制,以及取消一些社会服务部门对农民工的歧视,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等。而要想排除一部分农民工使他们不能分享维权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农民工工会还具有规模效应。假如工会的规模较小,那么,在劳资谈判的过程中它的组织力量将会被洪洪的民工群流所淹没,不但难以取得明显的成果,反而可能由于要求了比其他非组织民工较高的条件,而使组织成员失去就业或工作的机会;另外,在同其他的侵权主体进行斗争的时候,由于群体势力较小而缺乏威慑效果,通常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而且维权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构建农民工工会还具有巨大的外部效应。通过构建农民工工会可以以谈判的方式协调解决劳资矛盾,避免双输的劳资博弈,从而提高社会劳资资源的配置效率。农民工工会可以作为一个连接农村与城市的枢纽组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必要的服务、有效的就业与培训信息,还可以对进城农民工组织进行必要的培训,便于他们更好的生活,因此对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也将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民工群体的正当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舒尔茨(Schulz,1961,1971)和加里.贝克尔(Becker,1964)著作中有关人力资本投资报酬的大量研究表明,对社会的经济回报要大于学生的机会成本和教育成本。职业技术培训也是耗费时间的过程,而且随着在其后接受培训人数的不断增加,原先接受培训者的劳动收入还会下跌。农民工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制造业的产业技术升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知识技术与信息具有外溢性,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未受培训的工人可以通过观察、模仿的学习效应而免费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生产技术和获得相应的市场信息。

因此,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具有外部性;加上农民工的经济条件限制和文化素质水平较低,以及对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等,这就决定了农民工对市场培训的需求(如右图)D0小于社会对培训的实际需求D1,从而,通过市场机制对农民工群体提供的技术培训D0将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求D1,即市场在这方面存在失灵。

奥尔森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集体行动进行论述的时候认为:“为了一个具有共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的好处,对这个团体来说,是某种公共财货或集体商品,他们像法律与秩序、国防与污染治理这类公共财货一样,利用那些自愿和自发的市场机制是提供不了这些公共财货的。之所以不能达到,是因为集体商品或公共财货都不是排他性的。由于许多具有共同利益的集团显然不具有征税赋或任何类似资源的权利,因此就可以做出预言:许多会从集体行动中获益的集团,事实上并不会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采取行动。”

拉本德拉.贾在《现代公共经济学》中所讲到的,“只要涉及到了公共物品,每个消费者都有搭便车的愿望”,这就是在公共产品提供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囚徒困境问题。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深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的农民工群体而言,搭便车的问题更是很难解决。比如,假定要成立农民工工会,每人需要交纳5元的会费,但是,通过工会每人能得到10元的好处,如下面的个人支付与收益矩阵所示:由于存在搭便车的机会,个人最优的行动方案就是选择免费搭车,由于每个农民工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支付收益矩阵,因此,依靠农民工群体自愿的方式建立工会是相当困难的。

农民工工会的成立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是由所在地区的工会或劳动部门帮助成立,另一种方式是由企业按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方针政策成立,但是,这些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因此可以说现存的农民工工会几乎都是在有外部力量介入的情况下产生的。公共服务模式的相关探索

3.1 “自愿解决”的俱乐部式供给

由于几乎没有哪种物品或服务满足纯公共物品的极端定义,相反,大量存在的却是非纯粹公共物品。这些物品通常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排他性,可以排斥不付费的人使用。因此,作为市场失灵的一种自愿解,作为自愿解决方式的俱乐部可以用来提供某些纯粹公共物品。

1965年,詹姆斯.布坎南为了解决俱乐部这种类型的合作安排为什么是一种有效率组织某些物品生产的方法,提出了俱乐部经济理论。布坎南认为,消费纯粹私人产品最有效的单位是个人,一个人获得了这种物品,也就减少了另一个人可以相应获得该物品数量。但一种公共物品最有效率的消费单位是无穷大的,因为一个人对它的使用并不妨碍另一个人的使用。布坎南认为,对于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物品,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俱乐部来提供。丹尼斯C.缪勒同样认为,一种公共物品当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建立排他机制的时候,可以通过自愿的建立俱乐部的形式来提供。

但是,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很大,形成了所谓的“候鸟型”、“钟摆型”的流动方式,农闲时进城农忙时归,这是很大一部分农民工流动的规律。即使时间长一些的,一般一到两年也会换一个地方。再加上长期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农村小农经济环境下,以及文化素养偏低,因而会出现目光短浅,合作意思淡薄。所以,对于农民工这一数量巨大群体,若以自愿的方式来构建农民工自己的维权组织――农民工工会,将会面临巨大的谈判或交易成本。Calabresi(1968)认为谈判成本会阻止或抑制协商性的解决方式,如果交易费用高到足以排除资源解决方式时,谈判会因降低了效率而被放弃,也就根本不存在市场失灵。换言之,当考虑到所有的成本时,放弃以市场自愿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由市场机制产生的自愿解决方式。

因此,以自愿的方式构建农民工工会,巨大的交易或谈判成本将是者以解决方式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且,即便通过某种方式能够解决谈判或交易成本问题,但是由于建立排他性的需要,产生的工会将会丧失相当一部分十分必要,但又无法排它的职能,在提供劳动就业信息方面,等等;并且,以俱乐部形式组建的工会还会受到第二部分所论述的规模效应的制约。

3.2 政府或第三方组织参与式的供给方式

弥补市场失灵市政府的应尽职责。当依靠非政府方式提供的公共产品无法满足需要时,政府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服务。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的文章中,放弃了把企业视为生产过程的观点,而把交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由此对企业的产生解释如下,市场交易的运行是有成本的(考虑一下了解产品信息和相对价格、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以及进行谈判协商的费用),如果允许一个权威来领导一个组织支配资源的话,可以节约一部分市场运行成本。

同样,在为农民工群体提供服务的时候,如果政府或现有的工会组织出面作为一个权威来组织为农民工提供的各种服务资源进行配置,形成一个包含农民工维权,职业技术培训和提供就业信息等等相关服务的组织――农民工工会。即由政府或现存工会组织参与和引导,在各大用工城市或地区构建受政府或现存工会组织支持、领导的,由农民工参与监督、管理的农民工工会,形成所谓“铁打的营盘(农民工工会),流水的兵(农民工)”。这样将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成本,并且将会大大的提高政府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服务效率。不但能节约农民工群体的维权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农民工维权变得更具有了可实现性;针对帮助农民工就业提供的职业技术培训,可以把它从对农民工需求的大后方――农民工的输出地,搬到生产制造的第一线――各用工城市,不但能及时地了解和把握市场的需求方向进行及时的培训调整,而且由于纳入了农民工工会,还可以减少在政府对外分包农民工免费职业技术培训过程中寻租行为的发生,并且还能提高监督效果和减少社会监督成本;就业市场信息也可以以农民工工会这一固定的组织和部门为平台,形成有效的传播机制。当这些方面的问题能得到有效地解决的时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瓶颈约束也将得到有效地解决。

第四篇: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需体制改革解读

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需体制改革

【内容摘要】农村公共产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供给问题是农村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来看,农村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最基础的问题都体现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上。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需求的两方面分析,从供给的失衡和需求的紧迫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初探各方面的原因并做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大胆改革建议,力求可以促进中国新农村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需求、矛盾、机制改革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农村经济的弱势地位日益明显,而对于其公共产品能够进行有效和合理的供给又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在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且需求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原先的旧的供给体制是否会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一直存在供给总量不足与供给结构与农村需求不一致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总体水平不足。目前农村发展急需的生产性公共物品严重不足,基础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公共物品短缺,农村公共物品存在着质量差、层次低的问题。本文在带着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试着提出推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变革的合理思路。

一、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建国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历了几个时期的变迁,但总的来说,仍保持着农民自给自足的状态。目前,我国对农村地区是否提供公共产品以及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都是十分重要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以满足农民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为核心,要贯彻科学、节约、高效的原则。我们来看一下现实:

(一)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供给不足

目前从财政支出的范围看,公共财政投入已涉及了农村所有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领域,但投人总量不足,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尤其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公共 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处于领先的省份,在农村的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逐年增长,但贵州农村仍然存在着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贵州省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则更加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农村部分学校教育设施陈旧,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学、生活用房设施不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脆弱无力,城乡差距显著,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等问题仍较突出。再看农村基础交通设施供给与需求也存在严重脱节,而从贵州省整体来看乡村道路硬化在贵州中西部部分地区的农村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贵州东北部地区交通条件相对较好,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的恶化,平原地带水资源污染触目惊心,农村水网全部为劣质水。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差距明显

1、重视准公共产品的供给,轻视纯公共产品供给。根据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而且公共产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劳务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农村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农村纯公共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而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个别地方政府对农村准公共产品的生产比较重视,而对涉及到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的生产,却常因为各种原因推迟搪塞,若上级政府不予支持也就漠不关心。基层政府按部就班地侧重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无可厚非,但一味地重“准”轻“纯”,为了“政绩”拒绝执行“政策”则违背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对一些准公共产品县乡级政府积极性比较大,而对农民生产生活所

必需的纯公共产品的提供却重视不够。原因在于准公共产品通过市场化手段向外融资,通过行政化手段向农民集资。而纯公共产品是没有根据和借口向社会和农民伸手的,所以农民必需的纯公共产品出现短缺,如基础教育、养老保障设施;治安环境;污水垃圾处理;农田灌溉;农业发展战略等却供给不足。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偏离需求、结构失衡。一些农民生产生活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对那些不需要较大的投资而且在较短的时间里又能见到收益的项目感兴趣,迷恋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产品的生产和 2 供给,对上级明文要求考核的农村电网改造、交通道路建设、防洪防涝设施建设等公共设施项目,常会快速组织资金进行实施,而对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农村基本设施维护等关系农村、农民增产、增收的基础工程不感兴趣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等“软”公共产品的生产,却提不起兴趣。农民信息不足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农业相关信息等供给不足。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村常因缺乏市场供求信息而盲目生产,所以才会经常出现产量增长而收入反而下降的现象。政府提供全国性的市场供求信息在近年来已成为农民的迫切愿望。三是农村社会保障等的不完善如农村医疗保障普遍缺乏,使农民成为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逐年增多,加之政府对农村卫生防疫投入不足以及现行的医疗卫生防疫能力的限制,影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大部分农村的教育供给不足,学校的数量和教师的质量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农村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如土壤肥力减弱、水资源污染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等,环境污染严重等。农村精神文化产品薄弱,农民自发组织的团体,如老年协会、文化演出协会、体育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太少,不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需求。

(三)贵州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地区差距明显(要搞清楚立足点,是立足湖州还是立足贵州,然后再进行修改)

转型时期贵州省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格局。由于不同的地理区位与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在经济发展中形成工业大县与农业大县、财政富裕县与财政贫困县共存局面。所以,为公共产品提供主要资金来源的财政收入也存在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因其自身增长机制而不断地扩大,就造就成现在某些地方之间农村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矛盾突出及其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及民主意识的觉醒,农民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越来越个性化。而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乡政府和村委会,往往无视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真正需求,往往通过行政命令,实施强制性供给,从而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供给不平衡,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在这里简单的剖析一下:

(一)我国传统“二元化”发展模式和思路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传统“以农补工”“重城轻农”,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形成的城乡不均衡的国民收入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和制度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目前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从而使得公共物品供给城乡差异大。目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情况严重滞后于城市,在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均是如此。例如,从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来看,目前占全国2/3人口的农村居民的卫生费用占全国总费用的比例不足1/4。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但由于政府资源和能力有限,以及对农村公共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垄断,使得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严重的效率损失。同时,向城市倾斜的财政体系和体制使得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用于城市建设发展和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偏重,而用于农村的偏轻,甚至过少,并常常出现“挤农补城、保城”的现象。并且,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欠缺、不规范,从而使落后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更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单一的供给体制势单力薄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性供给机制,尤其是作为农村基层管理组织的乡镇政府。但乡镇政府的财政权和事权不对称,财权小而事权大。如农村的基础教育、计划生育、水电设施、道路交通等公共产品供给,主要由乡镇政府以及村来承担,由于乡镇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够足额提供这些公共产品,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收支状况更加失衡,尤其是削弱了县乡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能力。而且,在农村税费改革后,针对农村公益事业采取的“一事一议”制并未能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结果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匮乏,以及公共服务的缺位。

(三)财政监督机制不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财政监督也不断强化,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预算执行中,预算监督机构、部门、单位对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跟踪监督,很多工程“只见数字不见项目”,也很少对公共支出进行绩效考评,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极其低下,寻租行为也较普遍⑼。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表现为:首先部分公共资源用于维持公共产品生产机构的运转,用于人头费开支。第二,部分公共资源用于与农民无关的事项,而这些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而被忽视。

三、供给体制改革出路——统一、规范、公平的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如前所述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结构矛盾是由于制度和自然原因各方面综合造成的,反映出公共决策不合理而导致的社会资源分配的扭曲,因此,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必须解决决策权的配置问题,当然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问题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畅通,将导致农村公共产品整体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负担,激化了农村的社会矛盾,不利于当前政府正着手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积极探索,进行改革创新,构建统一、规范、公平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一)加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和需求决策机制是有差异的,对公共产品的需要表现为个体决策,而决定供给多少公共产品以及如何供给却是集体决策。显然,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不能代替公共产品的需求决策。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决策的表述机制应是“自下而上”的,要真正反映农民的意愿。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机制则要有所区分,中央、省、地县对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的决策机制应该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是从汇总最基层农民的需求做起,逐级汇总,层层上报,由农民的需求决定农村的供给决策。然后再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任务,提供公共产品。但在村级公共产品的决策规则上,则必须强调集体决策的民主性,要有广大村民的参与,自下而上的完成⒀。

(二)建立起有效的农村公共资源使用监督机制,增加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

实行乡、村两级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定期将收支状况公之于众并对支农资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监督。通过增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开性与透明度,改变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唯上不唯下”的弊端,促进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建立一个专门的考评体系和一系列的量化指标,对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考察和评价。对于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从项目的立项审查、项目的跟踪督办直至项目验收考核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不达到考评体系的 5 人员要追究行政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从而达到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的效果。

(三)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范围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一种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政府的多级供给体制。其中,县乡政府作为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直接为农村居民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产品。而农村公共产品构成上的层次性,决定了作为供给主体的各级政府间的责任划分:属于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承担,属于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承担,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主,中央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协调。依据这一原则,诸如环境保护、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支出应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县级政府负责管理,县乡政府承担具体事务;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服务的支出应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县乡政府作为基层政权,主要承担本

辖区范围的行政管理、社会治安和本区域内小型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责任。这种政府间职责的划分应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以杜绝上级政府下放事权的机会主义行为,防止增加县乡财政的负担。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处于失衡状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滞后及匮乏给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制约了农村消费需要的提高,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建设,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矛盾,对于推动城乡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拓坪,乡镇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11 年第7 期;

[2]刘丽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与创新,《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2期;

[3]祝建兵,陈娟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体化与多元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4]胡拓坪,乡镇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7 期;

[5]汪前元,从公共产品藉求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走向,《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镇农村公共产品现状调查

镇农村公共产品现状调查

一、现状

**镇在最近五年里对水利设施、农田灌溉等方面的投入很少。现在全镇共建有电排=座,其中国家投资=座,自筹资金建设=座,现装机容量为==台,====千瓦。外排渍水全靠以上=座外排机埠。原来大多以劳动力代替资本,由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动员并组织劳动力承担的建设。对我们**镇来讲,劳动对资本的替代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有好多村都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但绝大部分是举债办事,自筹资金部分的大部分至今未还。尽管如此,在此方面本镇还是不够。按集雨面积计算,全镇=====亩,每千瓦负担面积为==.=亩,按耕地面积计算每千瓦负担面积为==亩,负担较重。灌溉以电排直灌的只有==个村民小组,占==.=%直灌面积====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公路建设方面,受近几年经济状况的影响也是差强人意。我镇范围内有省道S===线、乡级公路三五线及其它====公里的村级公路。S===线路基宽=米,有效路面=米,从==年镇政府自筹资金===余万元硬化了=.==/公里。还有=公里为砂石路面,====年=月上级准备硬化,由于资金短缺,只搞了基础路面,没有硬化,现以破烂不堪,基础损失严重。三五线全长=.=公里,有效路面=米,实际路基=米,是==年镇政府自借资金===多万元铺的山渣为渣石路面。由于经济状况不好,加上原来的有近===万的债务,所以养护不到位,现已大坑小沟,通行已相当困难。村级公路也是前些年有过投入,或是只搞一小部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也是急待投入养护。

农电网改造方面由于是近年来的国投,情况好一点。====起由国家投资===多万对全镇所有行政村、居委会都进行的电网改造,现在只有刹尾工程了,大约还需资金==万元。

二、问题

从上面调查的情况来看,通过分析,会发现有以下几个较为深刻的问题:

一是前些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我们说,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应当是上级政府,也就应是国家,而不应当是县、乡地方财政。

二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供给严重不足。在上面几个得到改善的方面,供给的主体是我们政府,镇政府财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农村公共产品总的供给水平仍然很低,如不进行改善则还不断降低。

三是原来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的超前发展给现在留下了很大的麻烦。原来所有的供给大多是举债,现在**因超前建设而引起的债务近千万。这个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现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缺口

我们镇现在最主要的也是以上几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更新改造。由于年失修,绝大部分设施老化损坏严重,进行农田灌溉,安全渡汛都有相当大的问题。要想把电排、修防会的所有问题解决,包括债务、设施更新等,对于我们**镇来讲至少要====万元。二是公路建设步子要加快。省道S===线已动工,但现在因停工而带来的损失已相当大,仅这项投入资金要===万元。其它乡村公路可以分步来做,每年至少要投入===万。三是农电网改造工程。现在只有刹尾工程,约需资金==万元。

四、建议

鉴于目前的现状,认为在投入上可以从构建新的供给体制入手,多渠道筹集资金。

一是要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充分体现农民意愿,实行慎重投入。

二是要积极引进私人投资,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不断提高效率。有些公共产品的投入就可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负担” 的原则,由农民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进行集资生产。我们认为对于我们镇的水利排灌设施就可以按此办法来实施。

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于可以使绝大部分的群众受益的公共产品,争取立项,实行国投。

在管理上可以实行谁投资谁管理的原则。

_年四月二十日

下载农村电力公共产品供应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电力公共产品供应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北京地铁的公共产品案例分析

    关于京港地铁的公共产品案例分析 一. 案例概述 1. 准公共产品 地铁运输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有一定的排他性的基本特征,因此又不同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电力产品营销(最新)

    时光荏苒只争朝夕 电力产品营销方案一、电力系统的组织架构 1、 国家电网:分为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华中(湖北、湖南、河南......

    农村公共支出现状分析

    (一)现状。1.农村公共支出的增长与变化。国家统计年鉴中“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的口径包括: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财政部农业司提......

    电力产品行销网的SEO分析及整改措施(模版)

    电力产品行销网的SEO分析及整改措施-SEO资料站原创前言:其实这篇文章很早就写了,但一直不敢发到网上,怕给人笑。帮助过很多菜鸟解决一些简单的SEO问题,不少人都以为我是高手,不......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角色转变(五篇范文)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角色的转变 主考学校:武汉大学 专 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王 少 辉 考生姓名:胡 琪 工作单位:武汉上古文化传播有限......

    处理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几个关系(推荐)

    处理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几个关系刘兴云 《 人民日报 》( 2013年03月20日 07 版)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

    浅析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与农民增收问题

    浅析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与农民增收问题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三农”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三农”问题中,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则是重中之重。......

    妇联组织应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打造公共服务产品

    妇联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力量,在当前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其中更好地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加强协调、化解矛盾,是摆在妇联组织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