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生资源行业税收政策调整后面临的问题探析
再生资源行业税收政策调整后面临的问题探析
法 规 科
2008年12月,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财税[2008]157号《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该文件因取消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在短期的贯彻落实过程中给再生资源行业带来了极大地影响。为准确把握再生资源增值税新政策对废旧物资企业的影响,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利废企业健康发展,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并提出应对再生资源增值税新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税收政策调整的内容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7号),从2009年1月1日起,我国调整再生资源税收政策。本次税收政策调整主要是“两个取消”和“四个满足”。
“两个取消”。一是取消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销售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废旧物资回收企业销售废旧物资应按适用增值税税率征收增值税。二是取消利废企业购入废旧物资时按销售发票上注明的金额依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政策。
“四个满足”是对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废旧物资回收企
业按其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的一定比例(2009年为70%,2010年为50%)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四个条件包括:
1、按照《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应当向有关部门备案并已经备案的;
2、有固定的再生资源仓储、整理、加工场地;
3、通过金融机构结算的再生资源销售额占全部再生资源销售额的比重不低于 80%;
4、自2007年1月1日起,未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或者《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县级以上工商、商务、环保、税务、公安机关相应的行政处罚(警告和罚款除外)。
二、新的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实施后对企业的影响
(一)执行新税制后,废旧物资回收企业税负增加 新税制实施之前,废旧物资回收企业销售废旧物资免税,税负为零。自2009年开始执行新税制后,回收企业收购时,凭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销售时按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但由于各种原因,回收企业收购时很难取得增值税发票,不能抵扣进项税,他们就接近全额缴纳销售时的增值税,回收企业在先征后退税款全部到位的情况下需承担5.1%(增值税收负担17%X30%)的税负,再加上按增值税额应提取的地方税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性附加、退税导致资金占用而产生的利息及申退审计费用等累加
后,实际负担将突破7%。以废钢铁回收企业按照每吨废钢销售价格2500元(含税)为例计算,每吨负担的增值税为363.25元,加上按增值税提取的城建税及附加39.96元和税款占用利息15元,每销售一吨废钢合计负担税费418.21元,(还不包括退税费用),剔除退税款254.28元,每吨净负担税费163.93元。税负的增加,直接导致回收企业毛利率下降,利润减少,整个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二)对利废企业造成影响
主要是:使用废旧物资的下游生产企业,按照原政策“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开具的由税务机关监制的普通发票上注明的金额,按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企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为10%,按 照新政策生产企业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14.5%的进项税额(100/(1+17%)×17%=14.5%),比原政策多抵扣4.5%(14.5%-10%=4.5%)。
如果前店后厂的企业,单以增值税计算为例: 2009年度收购企业缴纳增值税14.5%,(按退70%计算)可退税10.15%,退税后收购企业实际税负率4.35%,生产企业比原政策可以多抵扣 4.5%,这样,收购企业和生产企业整体匡算,比老政策税负率降低0.15%(4.5%-4.35%),整体几 乎没有影响,税负略有降低。2010年度收购企业缴纳增
值税14.5%,(按退50%计算)可退税7.25%,退税后收购企业实际税负率 7.25%,生产企业比原政策可以多抵扣4.5%,这样,收购企业和生产企业整体匡算,比老政策税负增长2.75%(7.25%-4.5%=2.75%); 自2011年开始,收购企业和生产企业整体匡算,比老政策税负增长10%(14.5%-4.5%=10%)。
三、新的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企业占压资金问题
按照文件规定,纳税人一般按季申请退税,退税手续从初审、复审到终审一般需要15-25个工作日(大约3-5周)的时间,例如一户废旧钢铁回收企业,按照废钢价格每吨2500元(含税)计算,每吨应退税254.28元,由于企业经营资金多数是高息筹集,按年利率 10%计算,每吨废钢的退税款占用利息每月要在5元左右。
(二)回收经营企业索取增值税进项抵扣发票难的问题 根据新的税收政策规定,回收企业收购产废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废旧物资,必须按规定向售货方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以此抵扣进项税额。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产废单位把卖废品当额外收入不愿意开发票,一次性处理废品的单位和大部分个体经营者未办税务手续开不出增值税发票,合法回收企业若按规定索要发票,售货人就会把货物出售给那些无证经营单位或个体经营者。由于主管税务机关
制止这种违规行为的难度很大,使得正规企业很难执行文件中索要发票的规定而导致货源流失,从而导致企业税负增加,自身的业务经营受到很大影响。
(三)再生资源销售额通过金融机构结算的问题 新税制规定,通过金融机构结算的再生资源销售额占全部再生资源销售额的比重不低于80%,才可办理退税。这项规定虽然有利于加强税源控管,但在销售过程中却给某些恶意开空头支票的诈骗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回收企业在短暂的交易过程中难以核实支票、汇票的真实性,容易上当受骗形成坏帐、死帐,人为地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四)监管回收企业规范运行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新政策规定,对回收企业恢复征税,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在用废环节的生产企业按17% 抵扣,所以对再生资源流通企业是否存在代开虚开专用发票,骗取国家退还税款的监管力度将加大,任何企业的不规范运行都会波及其它企业。
四、对新的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执行中的建议 针对新税收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一领导,强化相关部门服务意识。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协调解决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资格认定和退税事
宜。各涉企部门和中介机构要切实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办理时限,降低收费标准。在退税操作过程中,财政部门应按照“从简、从速”的要求,减少对企业资金的占用时间,加快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
(二)国税机关加大对产废企业的监管力度。重点稽查产废企业的固定资产毁损、报废情况,堵塞产废企业不开发票而销售废旧物资的漏洞,要求产废企业销售的废旧物资必须开票销售,以便为回收企业和利废企业用于纳税抵扣,尽可能减少回收经营企业的税负,促进再生资源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尽量减轻企业负担。根据新税收政策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尽量减少因征收增值税给企业造成的负担,具体可采取减免其它税种的办法给予政策性扶持;能否采取即征即返或征返抵扣的政策。同时,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对回收经营企业的销货款在金融部门结算的比例不做硬性规定或降低比例,以促进回收企业业务经营的正常开展和减少坏帐、死帐的发生,确保再生资源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鼓励企业可持续性发展。针对目前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经营现状,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扶持有一定规模、行业带动性强、财务健全、管理规范的回收企业,使之做大做强。一是规范回收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保护合法企业利益,坚
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二是由产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鼓励行业进行内部整合或企业重组,组建新的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三是以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为主渠道,建立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收购网点。经营模式由回收公司下属网点进行收购开具收购发票,将收购凭证报公司进行统一核算,统一对外办理销售业务,统一进行纳税申报和办理退税。以上仅是回收企业迅速适应新政的应急之策。关键是发挥我市利废企业数量多、用废量大的优势,综合运用再生资源税收管理政策,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一定规模的再生资源回收大企业。
第二篇:废旧物资行业税收政策调整调研报告
废旧物资是指可以利用的、已被废弃的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重新利用的废旧物资范围越来越广,用途越来越大,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国家于2009年1月1日对废旧物资行业的税收政策再次进行了调整,新政策与原来的税收政策相比变化非常大,而且基本上是没有过渡甚至不相衔接的。为什么一个行业的税收政策调整频
率这么快、变化又是这么大,由于每一次税收政策的改变就是一次经济利益的调整,对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利益分配有很大的影响,无疑新的废旧物资行业税收政策出台对税收管理将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思考。本文中,笔者结合在基层工作的实践体会,对历年来的废旧物资行业税收政策粗略盘点,并就政策执行中已见或尚未可见但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能对该行业税收政策的更趋合理与完善提供一定借鉴。
一、2008年底以前执行的废旧物资行业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与缺陷
2008年以前,国家对废旧物资行业实行免税政策,但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下一个环节的利废企业凭票按照10%抵扣进项税。其中为了堵塞漏洞,减少税收流失,规定经营企业在购进环节必须取得发票,没有发票在收购环节按照4%缴纳增值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政策与行业特点脱节,没有遵循该行业的经营规律。本来废旧物资从产出到流通、生产再到产出是一个与社会循环同步的闭合链条,但由于地方、企业、部门的利益不同,管理的宽严程度也不一样,有的人为地将其割裂开来,如某地全国有名的废旧金属市场,凡是对外地销售一律不开发票,这样流通链条没有断开但发票没有随之循环,造成下道环节无法入帐,这在废旧物资经营行业属于普遍现象。但税收政策规定必须有发票入帐,如果开具收购发票要缴纳4%增值税,不论流通领域经过多少环节,由于不用开票、就可以少做收入甚至不缴纳税收,应该由前边环节缴纳的税收转嫁到流通领域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管理不到位造成了税收的不公平,政策与现实脱节影响了税收的严肃性和合理性,给管理最后一道环节(从流通环节进入生产环节)纳税人的税务部门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难。
2、政策没有充分体现出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扶持和优惠。以矿粉和废旧物资相比较,二者虽然都是工业原材料,但行业特点是根本不同的。矿粉属于天然状态的资源,没有经过流通和生产领域,其成本仅仅包括开采费用和资源税,在其第一道开采环节不用支付购买矿粉本身的价款,所以矿粉本身含有增值税很少,这也是矿粉经营者税负特高的主要原因;而废旧物资就不一样,它是整个社会循环中的一个链条,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旧物资都含有增值税,而且是17%的增值税。但是税收政策只体现了对中间经营企业的照顾,实行免税,而用废企业应该抵扣17%而只能抵扣10%,高征低扣造成了用废企业税负大幅增加。如某企业用废旧金属和成品金属能够生产出同样价格的产品,正是由于考虑到税负的原因,这家企业宁愿购进成品金属而舍弃利用废旧金属进行生产。税收制度不合理制约了企业利废的积极性。
3、政策注重堵漏轻视疏导,造成基层管理人员责任过重,企业负担过重。围绕废旧物资行业国家税收政策从2001年开始已经三次变革,同时为了加强管理又配套出台了很多管理办法、制度和措施,前围后堵,能用的方法基本上都用尽了。企业购销必须用台帐记清每天发生的每笔业务,要把销售方的地址、电话、身份证留下来以便税务部门核查,购销要通过银行结算等等;基层要进行大宗货物购进随时到现场查验,每月要进行评估和税负分析,出现问题税管员要承担责任等等;我们的措施要求过高甚至超出了常规,企业被逼进了死角无路可走,敢怒不敢言;基层整天神经紧张怕出问题而被拖的精疲力竭,谈“废”色变,没人愿意分管废旧物资企业。
二、2009年新的废旧物资行业税收政策的特点解读
从2009年1月1日开始,(废旧物资经营)再生资源回收不再实行免税,和其它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一样按照17%缴纳增值税,利废企业按17%抵扣进项税,实行先征后返,2009年由财政部门按已纳税额的70%返还,2010年返还50%。
1、基层管理人员责任解脱,风险降低。这是基层人员最大的体会,不用整天担心4%的缴纳问题,不用担心虚开的问题,更不用为了台帐、发票发售等事情而给企业发生争执了,只要开票按17%足额征收就完事大吉了,退税是财政部门的事,因此责任和风险问题也基本解脱了。
2、利废企业税负大幅下降,成为政策调整的最大受益者。新的政策是下道环节凭票按17%抵扣进项税,抵扣率提高7%,这意味着利废企业的税负将大幅下降,基本上缴税很少甚至长期无税可缴,有利于调动利废企业用废的积极性。因此新政策对“一对一”企业最划算,利废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3、经营企业资金占用多,退税繁杂,经营受到影响。新的税收政策不会改变行业规律,从
第三篇:土地补偿费有关税收政策问题
土地补偿费有关税收政策问题
一、在城市旧城改造和城市规划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涉及到单位和个人的房屋拆迁补偿问题。对于该项拆迁工程涉及到的拆迁人、被拆迁人、拆迁公司相应的涉税处理,各地规定不一。
二、企业和个人的搬迁大致可分为政策性搬迁和商业性搬迁。政策性搬迁因为涉及到政府对城市的规划其他主导原因,会有许多税收优惠。而商业性搬迁是由企业之间或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自由协定为依据而进行的一种市场行为,政府不参与其中。在税收上适用各种不同规定。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的规定,政策性搬迁是指因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原因。税务对此类搬迁的认定是审核有无政府搬迁文件或公告。如果没有,则一般不会认同为政策性搬迁,从而将此类涉税处理界定为商业行为。根据渝地税发〔2007〕207号,重庆对此类政策性搬迁范围规定为:搬迁企业按规定标准从政府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或由重庆市土地储备中心、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等将土地收回,支付给搬迁企业的搬迁补偿收入,也包括从受政府委托实施片区开发的开发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
下面就搬迁补偿有关的涉税问题做梳理分析。
一、政策性搬迁
1、营业税
由于政策性搬迁是政府收回企业或个人土地使用权(包括地上建筑物等不动产)的行为,因此根据国税函(2008)277号规定,被搬迁企业“只要出具县级(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正式文件,无论支付征地补偿费的资金来源是否为政府财政资金,该行为均属于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的通知》(国税发[1993]149号)规定,不征收营业税”。国税函(2007)969号规定,“对国家因公共利益或城市规划需要而收回单位和个人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标准支付给单位和个人的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包括不动产)的补偿费,不征收营业税”。同时,根据渝地税发[2002]156号规定,属于旧城改造项目范围内的此类补偿,“在拆迁原房过程中,被搬迁企业选择货币补偿(安置)方式,所取得的货币补偿(安置)价款,暂不征收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5日修订)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国家出让的土地,一种是国家通过收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一种是通过征收的方式取得的集体土地。无论收储还是征收都是一种国家行为。因此,在收储或者征收过程中支付的所有资金,都应属于补偿性款项。对于被拆迁者来讲,都不属于营业性收入;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物权法》(2007年3月16日公布)第四十二条规定“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2001年6月6公布)第四条“拆迁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安置”。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补偿收入不属于生产经营收入;再根据《征管法》第二十一条“单位、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经营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应当按照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因此补偿收入不需要开票,原土地使用者取得补偿款开具的收据可以作为税前扣除的凭证。因此,受政府授权或委托的开发企业在支付被搬迁企业的补偿款时,只需取得收款收据,并以搬迁、补偿的有关文件作为附件入账即可。
2、土地增值税
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免征土地增值税;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是指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被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搬迁,由纳税人自行转让原房地产的,比照本规定免征土地增值税。符合上述免税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须向房地产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税。因此,被搬迁企业因上述政策性原因拆迁房产或收回土地使用权得到的拆迁补偿费,免征土地增值税。
3、企业所得税
被搬迁企业取得拆迁补偿费,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规定,重置、重建或改良的,以其补偿收入扣除支出后的余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此类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没有重置、重建或改良计划和立项报告的,应将搬迁补偿收入加上各类变卖收入扣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第二条第四款规定,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或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企业搬迁收入按上述规定处理。
4、个人所得税
根据财税[2005]45号第一条规定,对被拆迁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因此,如果个人取得的拆迁补偿款超过标准部分,应属于个人所得税纳税范畴,按“财产转让所得”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商业性搬迁
根据以上的政策性搬迁文件知道,被搬迁的企业和个人,都是因为政策性原因归还土地使用权而得到相应补偿。那么,如果不属于政策性搬迁,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市场收购转让行为,则属于商业性的搬迁,对此类补偿费的涉税问题分析如下。
1、营业税
根据国税函[1997]87号文件规定:对于土地承包人取得的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青苗等土地辅助物的补偿收入,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销售不动产——其他土地附着物”税目征收营业税。对于具有该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同样适用于该文件,因为没有政府搬迁文件,因此得到的此类补偿,不属于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而应得的补偿费,它属于一种财产转让的经营行为,被搬迁企业或个人接受的补偿费,实际上是财产转让收入。接受补偿的单位或个人在取得收入是,应给付款单位开具营业性发票,并交纳营业税。
2、企业所得税
由于非政策原因搬迁,被搬迁企业取得补偿费(转让收入)后,如果重置、重建、改良发生的支出,属于固定资产性质类的,只能通过折旧或摊销形式在企业所得税前抵扣,而不能像政策性搬迁那样将重置、重建、改良支出全部抵扣;如果属于费用性质的,则可计入当期损益扣除。
3、土地增值税
由于非政策性搬迁,被搬迁企业或个人取得补偿费(转让收入)后,需要交纳土地增值税,其增值额由补偿费(转让收入)减去扣除额后确定。扣除额则根据以下文件处理:财税字(1995)48号第十条,转让旧房的,应按房屋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和按国家统一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以及在转让环节缴纳的税金作为扣除项目金额计征土地增值税。对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未支付地价款或不能提供已支付的地价款凭据的,不允许扣除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财税(2006)21号第二条,纳税人转让旧房及建筑物,凡不能取得评估价格,但能提供购房发票的,经过当地税务部门确认,按增值税条例第六条第(一)、第(三)项规定的扣除项目的金额,可按发票所载金额并从购买起至转让止每年加计5%计算。对纳税人购房时缴纳的契税,凡能提供契税完税凭证的,准予作为“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予以扣除,但不作为加计5%的基数。对于转让旧房及建筑物,既没有评估价格,又不能提供购房发票的,地方税务机关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第35条的规定,实行核定征收。
4、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参照土地增值税的扣除项目确认余额后按“财产转让所得”交纳个税。
第四篇: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调研报告
XX市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我市再生资源行业经过近几年跨越式发展,呈现出税收规模逐年攀升,经营行为日趋复杂,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等特点,相较而言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模式、方法都一定程度滞后企业经济发展,加之再生资源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已于今年到期,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再生资源行业发展与税收管理现状,探索加强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市局征管科就此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行业基本情况
再生资源行业存在着工艺简单,发展速度快,资金流动性大,实现利税强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与地方政府财税奖励政策的推动下,行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燎原之势,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市国税收入快速、跨越式发展,但其政策依赖性强、执法风险大、税收贡献不稳定等弊端也逐渐显现。
(一)户籍情况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市共有再生资源企业395户,其中回收企业201户,加工企业194户。主要以回收、加工废铜、废钢铁、废银、废铝、废铅、废锌等金属类再生资源和废硅、废塑料等非金属类业务为主。其中以回收废铜、废钢铁等进行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回收企业156户、加工企业
149户,大多数回收企业采取了“一厂一公司”的“1+1”经营模式。再生资源企业主要分布在XX县、XX县、XX县、XX县、XX区、XX区等区域。
(二)经济税收情况
上半年,全市再生资源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6.7亿元(所属期),应纳增值税10.86亿元。其中,回收企业销售收入56.52亿元,应纳增值税9.51亿元,增值税税负率达16.83%;加工企业销售收入130.18亿元,应纳增值税1.35亿元,增值税税负率达1.04%。全市再生资源行业入库税款18.21亿元(征收期),同比下降17.39%,占同期全市计划考核口径税收总量的43.71%。其中回收企业入库增值税16.31亿元,同比下降23.99%,加工企业入库增值税1.9亿元,同比增长221.04%。税收优惠政策到期企业停业观望与市局加大查处整顿再生资源行业管理力度、金属原材料价格同比大幅上涨与加工环节税负人为转移至回收环节动力不足是回收行业税收下降、加工行业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税收政策情况
---原有政策。《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7号)规定,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2009年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按70%的比例退回给纳税人;对其2010年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按50%的比例退回给纳税人,这是近年来再生资源回收企业
虚增业务、虚开发票、骗取国家退税的主要动力与原因。
---政策现状。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关于再生资源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再生资源行业税收执法风险,但仍然有两个方面的执法风险值得各级税务机关重视:一是目前我市仍然允许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开具收购统一发票作为企业核算的凭证,这一方面起到了促进行业发展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也为加工企业转移税负、回收企业逃避企业所得税留下了一定隐患;二是国家对纳税人销售伴生金实行免征增值税(税务总局2011年第8号公告明确了伴生金的概念:对黄金矿砂以外的其他矿产品、冶炼中间产品和其他可以提炼黄金的原料中伴生的黄金),如何去确定纳税人伴生金含量、真实性,避免企业偷逃税将是基层税务机关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管理现状
近年来,市、县两级一直高度重视再生资源税收管理,致力于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控管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再生资源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管理方式
各单位对再生资源行业在部门管理方式上基本为集中管理和属地管理两种方式,即对本单位所属范围内的再生资源企业全部划归县局税源管理科负责日常具体管理和由再生资源企业生产经营所在地的管理部门(分局)分别负责企业的日常具体管理;在部门内部分工上则各具不同,部分主
管税务人员兼管小规模、个体户或其它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工作面较为繁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各单位之间或同单位不同部门之间对再生资源行业的管理能力相差较大。
---监管体系
全市各级国税机关在再生资源行业日常管理中,严格落实国家再生资源经营的税收政策,积极推行了“统一管理、日常巡查、税负预警、纳税评估、重点稽查”的行业税收监控体系,加强增值税抵扣凭证管理,打击了偷逃骗税行为;在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原料收购环节,实施了“园区牵头、搭建平台、财政为主、税务指导、部门配合、共同管理”的查验模式,丰富了货物查验手段。分别对再生资源生产企业、回收企业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负实施了预警监控。建立了再生资源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对纳税评估预警值异常企业及时开展了纳税评估,对情况比较严重,涉及面比较广的企业开展了专项税务稽查。
三、存在的问题
我市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及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促地方经济发展与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促行业发展与坚持税收政策等正反两方面矛盾,始终面临着如何验证、核实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真实性、如何化解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风险等方面难题与困惑。具体来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税收执法面临较大的政府压力
由于再生资源行业具有税负高、来得快、规模大的特点,地方政府为追逐经济总量和财政税收“短、平、快”的政绩,将再生资源行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大力扶持,在招商引资时曲解税收政策屡见不鲜,使再生资源行业得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膨胀。在这种理念的导引下,地方政府干预税务机关对再生资源行业管理的现象严重存在,各级国税部门在执行税收政策的公正性、独立性、刚性等方面受到一定干扰,同时基层税务部门对当地政府的依存度非常高,有时不得不打政策“擦边球”。
(二)税收发展可持续能力堪忧
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税收政策的扶持,其固定资产投入少,经营以大量的资金流为支撑。在国家特殊的税收优惠下,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税收效应,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易受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政府财税返还政策、原料价格价格变动等因素影响,“候鸟式定居”、工棚式发展等弊端也十分突出,一旦出现国家政策变动、财税政策监控加强,外省市强化该行业税收征管、原材料价格大幅变动等情况,再生资源企业很有可能外迁或关闭,行业税源将很有可能“外流”、甚至枯竭,将会对全市税源结构、税收总量造成较大冲击。
(三)过程监控真实性把控难度大
1、实地验货难以查实。根据基层反映情况,不法企业有可能在验货环节中,弄虚作假,将一批货物多次、多地向验货机构申报验货,主管税务机关很难进行实时监控、审定。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单纯依靠实地验货难以确保购进货物的真实性,现有验货手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造假扮演了“洗白”的角色,即无法真实确认货物真实性又增加了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的执法风险。
2、收购对象、过程难以确认。一方面回收经营企业虽备案登记了收购对象的名单、身份证复印件,但收购对象是经营者,或是经营公司人员,其真实身份难以确认。另一方面企业所购废旧物资多从废旧金属交易市场采购,收购物资难以界定是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品,还是生产企业对外出售的废料,废料中各种资源的含量、品位都无法通过现行验货方式进行确认。
3、购销价格难以掌控。回收经营企业收购环节自开收购凭证,价格自定,随意性大。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波动较大,实际经营中还有期货定价模式,加之收购环节和开票环节时间不一致等因素导致收购价格的真实性难以把握。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销售,也是由于含量不同和销售实现时间不同,造成计税价格难以确定,而税务机关更是难以监控到位。
4、人为操控财务核算。由于国家税收政策的规定,人为地造成再生资源企业的收购和生产环节一分为二。同时,也助长了企业人为调节价格的做法,一方面,将本来应该是在购进商品成本价格基础上全额计算征收的增值税改变为按照不含税价计征,减少了税基,而且回收经营环节几乎没有进项税抵扣,因而造成回收企业和加工企业税负的“前高后低”。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人为、随意地调节,使得回收
经营企业购销价格倒挂,造成财务核算不真实,帐面亏损经营的现象较为严重,给企业所得税查账征收带来困难。从常理上来讲,具有固定关联关系的企业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一般不会亏损,但经过人为调节,帐面普遍都处于亏损状态,也影响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据实征收。
5、企业能耗难以准确掌握。再生资源税收管理要求各地对再生资源行业的能耗比、物耗比等指标进行测算,通过对这些指标合理范围的分析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但在实际征管中发现,由于企业购进原材料中金属含量的不同、使用机器设备的不同、使用工艺技术和燃料的不同都导致各企业之间的物耗、能耗有较大差异,难以确定一个通用的行业能耗标准。
6、优惠政策造成增值税链条变形。由于国家对再生资源政策的实施(09年前的直接免征和近两年的先征后退),加上地方政策由于追求“面子工程”出台的一系列财税返还优惠政策(基本上是将地方税收及企业缴纳增值税25%部分全额返还),让再生资源企业在税收问题上尝到了甜头。就是连购进货物带着增值税专用发票交易的行为,也变成法人代表以及乡镇领导都不愿企业拿票出来抵扣入帐,宁愿通过查验自开收购凭证(等额或多开),达到多交税金多得返还、关联企业多抵扣少交税的非法目的。
(四)一线管理人员心理压力较大
调查中发现,伴随着近段时间我市少数企业虚开发票、骗取退税等案件浮出水面,一线税源管理干部深刻认识到了
该行业集聚的诸多执法风险隐患,加之日常税收管理中,货物查验、日常巡查等方面都需要税收管理人员签字记录,基层干部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税源管理部门人员对再生资源行业唯恐业避之不及,普遍存在“不想管、不愿管、不敢管”等现象,对再生资源行业管理工作排斥心理较重。
四、工作建议
根据目前我市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实际情况,结合近年来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认为坚持以风险控管为向导,专业化管理为平台,贯彻执行力为手段,评估与稽查为抓手的管理理念,推行“控制发展规模、提高准入门槛、严格票证核准、专业精细管理、强化评估稽查,引导健康发展”的管理模式以达到控制规模、降低风险为目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理念,适度控制再生资源行业规模。全市各级税务机关务必对再生资源行业中存在的税收执法风险务必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增强风险忧患意识及大局观念。县(市)局主要领导要深刻认识到再生资源行业管理中潜藏的巨大执法风险,清醒看到全国各地再生资源行业违法案例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切实转变发展理念、管理理念,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局层面,自觉维护市局各项工作决策,坚决加以贯彻落实。同时,县(市)局主要领导要更加灵活、深刻的向地方党政领导做好宣传解释,将各地违法案例及时送阅党政主要领导,促进地方党政对再生资源行业隐藏的执
法风险的思想认识,避免各地盲目攀比规模、数量,以实际行动为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做贡献。
为增强全市国税系统在新起点上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与动力,建议限制各单位再生资源行业、各单位现有再生资源企业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一般情况下要求其规模不应超过上一年。建立再生资源按月通报制度,市局再生资源管理领导小组每月初及时采集数据,对各单位再生资源行业税收同比、环比、占比等情况在市局内网进行通报,将各单位再生资源发展情况、发展趋势向全市进行发布。对再生资源行业规模仍然快速膨胀的单位,市局适时组织独立调查小组深入开展督导,对管理中存在的失职、渎职等行为,追究管理人员与领导干部责任;对仍然超常规发展的再生资源企业,纳税评估及税务稽查部门应重点关注,适时开展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一经发现问题,实行从重从严处理,达到移送标准的要坚决移送公安部门,并报送新闻媒体进行曝光。
(二)注重政策宣讲,严把税务登记办理关。对符合税务登记资质,有意从事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纳税人,在其申请办理税务登记之前,由税政法规部门联合征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等部门上门进行政策宣讲,向纳税人讲透现有税收政策,讲明可能面临的税收管理手段,讲清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最大程度打消其偷税、骗税侥幸心理。对申请新办企业,应组织人员深入实地查验生产经营场所与经营资质,了解其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对租用厂房、环保意识差、固定资
产投资较少、法人从业经历短的企业在审批环节要慎之又慎,坚决做到坚持标准不妥协,严格要求不让步。一般情况下,各单位不应再审批设立新的再生资源企业。
(三)堵塞政策漏洞,提升操作执行力。调查中发现,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近年来频繁变动,很大程度上给基层干部造成较大顾虑心理。建议市局对全市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规定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有悖总局、省局、市局有关再生资源税收管理规定的立即废止,统一阳光透明的管理口径、政策,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与前瞻性。同时,建立对各单位政策执行力度的监督机制,由监察、货劳、征管、法规等部门组织督查小组,定期深入实地检查政策执行情况,防止基层单位阴奉阳违,偷梁换柱,做到令行禁止,增强管理制度、规定的严肃性。
(四)改进验货方式,提升源头控管实效。一是要求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原料采购、运输、过磅、入库、购销合同等环节的票据存档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建立再生资源入库、出库台账,据实填写再生资源入库品种、品位、数量、单价等资料。二是探索引进具有独立鉴定资质的管理机构,成立第三方监管工作小组,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原料购进环节实行随机不定期抽查制度,一经抽查发现存在恶意虚构业务、虚报品目、虚报价格等行为,对该企业实行重点稽查、停供发票等严厉处理手段,对其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理标准一律就高不就低,切实震慑不法纳税人,维护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秩序,促使企业真实购销、合法经营。
(五)重视日常巡查,提高分析比对能力。税收管理员应不定期到回收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开展巡查,特别是对关联经营模式的关联企业的日常巡查,及时做好巡查记录并归档。一是提高巡查频率,税源管理部门一个月对再生资源企业的巡查应不少于2次,每次巡查人员不少于2人;二是提高巡查质量,日常巡查不应走马观花,要真实记录巡查时点上企业原料品种、库存、成品数量、工人人数、机器开工情况;三是按户掌握企业生产环节关键指标,税源管理部门通过掌握企业的工艺流程,通过外围数据支撑,测算企业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资金流、产能等关键指标;四是开展配比分析,通过对废料投入比、原料产出比、资金流税负进行分析,建立产量、能耗、物耗、资金等四要素的配比分析模型,认真研判企业业务发生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六)严格票证管理,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一是继续强化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根据企业生产能力测算结果,由县(市)区局单位局长办公会合理核定其使用发票的种类、最高开票限额和最大购票数量,增强税务机关在票证领购环节的严肃性与主动性,避免增值税发票领购审批环节的随意性。二是重视收购凭证的管理。建议将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在原材料购进环节中带票原料价值占购进环节原材料总价值的比例限定在某一个区间内,并逐年降低该比例,对应取得而未取得购进环节合法凭证的,坚决不允许企业填开收
购发票。促使我市再生资源购进业务尽快取得合法凭证,逐步减少自开发票量。避免企业虚开收购发票以达到多列支成本,造成亏损假象,逃避企业所得税。三是建议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收购发票必须通过《国税通用机打发票开票系统》开具,并按月将采集的收购发票信息上传至《再生资源收购发票采集系统》,从而将再生资源经营企业的收购发票、普通发票和专用发票全部纳入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
(七)突出管理重点,强化税源征管。一是保持对“两头在外”企业管理高压态势。各单位必须对开展“两头在外”经营业务的企业数量和经营资质加以严格控制,原则上不再“两头在外”的经营业务。二是加强对加工企业增值税管理。第一,建立配比分析制度与模型,通过采集购进再生资源的品类、数量、金额和利用再生资源的物耗、用电用煤的能耗、人工的工耗等指标,对企业产、供、销三环节配比分析,防止企业虚假经营。第二,牢牢抓住税负这一核心不放,建立分行业的税负预警机制,对低于最低税负控制线的企业,销售额较大的企业,暂缓其进项税额的抵扣,由市局组织评估检查,对疑点问题逐个排查,防止加工企业虚抵进项。三是规范再生资源伴生金免税管理,对伴生金生产加工企业应要求其出具省级以上有检测资质的机构的检测证书,并按照国家和财政部的规定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否则不允许其做免税处理,同时要组织业务骨干尽早熟悉了解行业特点,提前重
视介入,避免走亡羊补牢的老路,最大限度避免企业偷逃税,最大程度化解税收执法风险。
(八)提高财务核算要求,掌握企业资金流向。要求再审资源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臵账簿,同时建立《再生资源仓库台账》、《再生资源销售资金台账》、《再生资源收购资金台账》等各类台账。加强再生资源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完善货款结算制度,再生资源企业通过金融机构结算的销售额必须占企业销售总额的80%以上,尤其是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单笔收购额在一千元以上的购销业务必须通过金融机构转账结算,税务机关应掌握与企业发生业务较为频繁、业务金额比较大的业务联系人的账户情况。对未按要求设立账簿,未按规定方式结算的企业,一律停止发售增值税专用发票,对涉嫌违法行为的账户提请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处理。
(九)评估与稽查主动介入,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一是督促纳税评估部门和稽查部门强力介入,要求纳税评估与稽查部门将再生资源行业列入本单位的重点工作,每半年不少于一次,并将评估、稽查成效以文件形式向市局上报,市局组织人员随即抽查审核工作成效的真实性,避免评估、稽查流于形式。二是实现以查促管,坚决贯彻市局专项整治工作部署,重点查处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虚开废旧物资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接受虚开运输发票抵扣税款等涉税违法行为,并力求在整治中摸索企业违法手段、规律,及时反馈给
税源管理部门,帮助税源管理部门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点。三是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对再生资源企业出现虚开、虚增等不法行为要立即收回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收购发票,按照最高标准进行处罚,达到移送标准的要及时提请公安部门介入,不应仅责令企业自查补税,并建立违法企业及法人代表黑名单。
(十)探索专业化管理,全面提升征管实效。税收专业化管理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通过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充分运用其专业技能,实行分类管理和规模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管理深度的目的。
一是统一归口,专业管理。成立再生资源专业化管理小组,管理小组直接对县局党组负责。内设数据采集岗、系统管理岗、预警分析岗、预警处理岗、档案管理岗等专业化管理细化岗位,明晰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岗位责任、工作时限。同时,市局设立相应行业的税收分析与评估岗,通过案头采集数据,定期分析比对发布可疑分析结果,税源管理部门依据可疑结果,及时组织人员实地查验,并将结果反馈上报。实现分人分段分工,形成源头征收管理、案头评估分析、管理人员比对查找原因、反馈结案的管理模式,推进重点行业专业化管理。
二是精细流程,风险控管。建议市局业务主管部门依据 14
国家和省局相关政策,依据我市实际情况,制定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各环节的相关流程,进一步明晰管理程序。同时,分析查找行业管理中的主要风险点,并评定各风险点的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采取不同的风险处臵程序,对风险较高的工作流程实行集体讨论决定制,最大限度降低重要管理环节中的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有效化解税收执法风险。
三是分类管理,区别对待。主管税务机关对回收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分级分类管理,一方面依据企业规模分类,对收购金额大、年销售额大、缴纳增值税额较大的加强重点监控、实行建档、跟踪管理;对销售额、实缴增值税规模较少,但月增减幅度变动较大,税负异常等企业实行动态监控管理。另一方面依据企业纳税诚信来分类,对依法经营、有精加工产品、增值税税负率较高的企业,给予税收支持;对涉嫌虚构业务、虚开发票、骗取国家税收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要坚决查处。
四是价格发布,统一税负。一方面要建立再生资源价格发布制。市局可按月分类发布当月同类期货最高、最低交易单价、5日、10日、20日及当月平均交易单价。基层税务部门可按发布的单价,结合验货时期及其产出率,定期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购进废旧物资进行比对,基本确定其开具收购凭证单价真实与否,控制企业虚高收购价格,从而抑制企
业价格虚高的可能性,降低税收执法的风险度。另一方面要保障税负预警管理实效。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实行预警管理,要牢牢抓住税负这一核心指标,分级分类统一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预警值,对税负低于预警线的单位,要求其分析原因并作出书面说明,并且要对企业的说明情况由管理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对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情况和管理人员认定核实有误的企业,可以作出暂缓供票的措施,避免预警管理流于形式。
五是信息管税,强化分析。一是搭建有个性的信息管税平台。建议市局对再生资源行业进行具体细化,对再生资源企业生产经营指标、单位能耗、物耗、投入产出等具体指标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开发可以针对细分行业、具体企业进行监控分析的再生资源信息管税平台,尊重行业发展规律、兼顾企业差异性,增强管税平台的可操作。二是注重数据分析比对。通过信息平台采集企业发票信息、货物流转、仓库库存等指标,建立细分行业、具体企业生产能力测算、企业业务真实性评估的相关分析模型,注重对企业能耗、物耗、产能、资金流等四要素进行分析比对。三是重视分析数据的利用。分析比对结果不仅仅只是数字、只是文件,应该将分析结果传送至具体管理部门、人员,责成其深入实地认真开展调研,逐个排查疑点问题,避免信息管税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六是明确责任,奖罚分明。专业化管理不是浅层意义上的单一管理,单兵作战,而是工作分工更细化、管理服务更专业,因此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专业化管理特点,实行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对责任心不强,玩忽职守出现工作失误的人员,要敢于批评,敢于处罚,切实增强法规、制度的刚性;但对已按照工作要求,因企业或不可控原因造成管辖企业出现偷逃骗税行为要区别对待,尊重干部的工作付出,凝聚干部的向心力;对严格按照工作要求,主动作为,工作业绩取得成效的人员更应大张旗鼓的表扬,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激发工作干劲。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第五篇: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调研报告
xx市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征收管理科)
我市再生资源行业经过近几年跨越式发展,呈现出税收规模逐年攀升,经营行为日趋复杂,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等特点,相较而言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模式、方法都一定程度滞后企业经济发展,加之再生资源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已于今年到期,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再生资源行业发展与税收管理现状,探索加强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市局征管科就此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行业基本情况
再生资源行业存在着工艺简单,发展速度快,资金流动性大,实现利税强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与地方政府财税奖励政策的推动下,行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燎原之势,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市国税收入快速、跨越式发展,但其政策依赖性强、执法风险大、税收贡献不稳定等弊端也逐渐显现。
(一)户籍情况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市共有再生资源企业395户,其中回收企业201户,加工企业194户。主要以回收、加工废铜、废钢铁、废银、废铝、废铅、废锌等金属类再生资源和废硅、废塑料等非金属类业务为主。其中以回收废铜、废
钢铁等进行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回收企业156户、加工企业149户。大多数回收企业采取了“一厂一公司”的“1+1”经营模式,即一个回收企业与一个加工企业关联对应,回收企业收购的再生资源全部销售给关联加工企业。再生资源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丰县、横峰县、铅山县、xx县、开发区、信州区等区域。
(二)经济税收情况
上半年,全市再生资源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6.7亿元(所属期),应纳增值税10.86亿元。其中,回收企业销售收入56.52亿元,应纳增值税9.51亿元,增值税税负率达16.83%;加工企业销售收入130.18亿元,应纳增值税1.35亿元,增值税税负率达1.04%。全市再生资源行业入库税款18.21亿元(征收期),同比下降17.39%,占同期全市计划考核口径税收总量的43.71%。其中回收企业入库增值税16.31亿元,同比下降23.99%,加工企业入库增值税1.9亿元,同比增长221.04%。税收优惠政策到期企业停业观望与市局加大查处整顿再生资源行业管理力度、金属原材料价格同比大幅上涨与加工环节税负人为转移至回收环节动力不足是回收行业税收下降、加工行业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税收政策情况
---原有政策。《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7号)规定,对再生资源
回收企业2009年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按70%的比例退回给纳税人;对其2010年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按50%的比例退回给纳税人,这是近年来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虚增业务、虚开发票、骗取国家退税的主要动力与原因。
---政策现状。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关于再生资源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再生资源行业税收执法风险,但仍然有两个方面的执法风险值得各级税务机关重视:一是目前我市仍然允许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开具收购统一发票作为企业核算的凭证,这一方面起到了促进行业发展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也为加工企业转移税负、回收企业逃避企业所得税留下了一定隐患;二是国家对纳税人销售伴生金实行免征增值税(税务总局2011年第8号公告明确了伴生金的概念:对黄金矿砂以外的其他矿产品、冶炼中间产品和其他可以提炼黄金的原料中伴生的黄金),如何去确定纳税人伴生金含量、真实性,避免企业偷逃税将是基层税务机关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管理现状
近年来,市、县两级一直高度重视再生资源税收管理,致力于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控管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再生资源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管理方式
各单位对再生资源行业在部门管理方式上基本为集中
管理和属地管理两种方式,即对本单位所属范围内的再生资源企业全部划归县局税源管理科负责日常具体管理和由再生资源企业生产经营所在地的管理部门(分局)分别负责企业的日常具体管理;在部门内部分工上则各具不同,部分主管税务人员兼管小规模、个体户或其它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工作面较为繁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各单位之间或同单位不同部门之间对再生资源行业的管理能力相差较大。
---监管体系
全市各级国税机关在再生资源行业日常管理中,严格落实国家再生资源经营的税收政策,积极推行了“统一管理、日常巡查、税负预警、纳税评估、重点稽查”的行业税收监控体系,加强增值税抵扣凭证管理,打击了偷逃骗税行为;在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原料收购环节,实施了“园区牵头、搭建平台、财政为主、税务指导、部门配合、共同管理”的查验模式,丰富了货物查验手段。分别对再生资源生产企业、回收企业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负实施了预警监控。建立了再生资源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对纳税评估预警值异常企业及时开展了纳税评估,对情况比较严重,涉及面比较广的企业开展了专项税务稽查。
三、存在的问题
我市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及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促地方经济发展与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促行业发展与坚持税收政策等正反两方面矛盾,始终面临着如何验证、核实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真实性、如何化解税务机关
税收执法风险等方面难题与困惑。具体来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税收执法面临较大的政府压力
由于再生资源行业具有税负高、来得快、规模大的特点,地方政府为追逐经济总量和财政税收“短、平、快”的政绩,将再生资源行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大力扶持,在招商引资时曲解税收政策屡见不鲜,使再生资源行业得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膨胀。在这种理念的导引下,地方政府干预税务机关对再生资源行业管理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各级国税部门在执行税收政策的公正性、独立性、刚性等方面受到一定干扰,同时基层税务部门对当地政府的依存度非常高,有时不得不打政策“擦边球”。
(二)税收发展可持续能力堪忧
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税收政策的扶持,其固定资产投入少,经营以大量的资金流为支撑。在国家特殊的税收优惠下,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税收效应,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易受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政府财税返还政策、原料价格价格变动等因素影响,“候鸟式定居”、工棚式发展等弊端也十分突出,一旦出现国家政策变动、财税政策监控加强,外省市强化该行业税收征管、原材料价格大幅变动等情况,再生资源企业很有可能外迁或关闭,行业税源将很有可能“外流”、甚至枯竭,将会对全市税源结构、税收总量造成较大冲击。
(三)过程监控真实性把控难度大
1、实地验货难以查实。根据基层反映情况,不法企业有可能在验货环节中,弄虚作假,将一批货物多次、多地向验货机构申报验货,主管税务机关很难进行实时监控、审定。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单纯依靠实地验货难以确保购进货物的真实性,验货手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造假扮演了“洗白”的角色,即无法真实确认货物真实性又增加了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的执法风险。
2、收购对象、过程难以确认。一方面回收经营企业虽备案登记了收购对象的名单、身份证复印件,但收购对象是经营者,或是经营公司人员,其真实身份难以确认。另一方面企业所购废旧物资多从废旧金属交易市场采购,收购物资难以界定是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品,还是生产企业对外出售的废料,废料中各种资源的含量、品位都无法通过现行验货方式进行确认。
3、购销价格难以掌控。回收经营企业收购环节自开发票,价格自定,随意性大。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波动较大,实际经营中还有期货定价模式,加之收购环节和开票环节时间不一致等因素导致收购价格的真实性难以把握。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销售,也是由于含量不同和销售实现时间不同,造成计税价格难以确定,而税务机关更是难以监控到位。
4、人为操控财务核算。由于国家税收政策的规定,人为地造成再生资源企业的收购和生产环节一分为二。同时,也助长了企业人为调节价格的做法,一方面,将本来应该是
在购进商品成本价格基础上全额计算征收的增值税改变为按照不含税价计征,减少了税基,而且回收经营环节几乎没有进项税抵扣,因而造成回收企业和加工企业税负的“前高后低”。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人为、随意地调节,使得回收经营企业购销价格倒挂,造成财务核算不真实,帐面亏损经营的现象较为严重,给企业所得税查账征收带来困难。从常理上来讲,具有固定关联关系的企业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一般不会亏损,但经过人为调节,帐面普遍都处于亏损状态,也影响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据实征收。
5、企业能耗难以准确掌握。再生资源税收管理要求各地对再生资源行业的能耗比、物耗比等指标进行测算,通过对这些指标合理范围的分析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但在实际征管中发现,由于企业购进原材料中金属含量的不同、使用机器设备的不同、使用工艺技术和燃料的不同都导致各企业之间的物耗、能耗有较大差异,难以确定一个通用的行业能耗标准。
6、优惠政策造成增值税链条变形。由于国家对再生资源政策的实施(09年前的直接免征和近两年的先征后退),加上地方政策由于追求“面子工程”出台的一系列财税返还优惠政策(基本上是将地方税收及企业缴纳增值税25%部分全额返还),让再生资源企业在税收问题上尝到了甜头。就是连购进货物带着增值税专用发票交易的行为,也变成法人代表以及乡镇领导都不愿企业拿票出来抵扣入帐,宁愿通过查验自开收购凭证(等额或多开),达到多交税金多得返还、关联企业多抵扣少交税的非法目的。
(四)一线管理人员心理压力较大
调查中发现,伴随着近段时间我市少数企业虚开发票、骗取退税等案件浮出水面,一线税源管理干部深刻认识到了该行业集聚的诸多执法风险隐患,加之日常税收管理中,货物查验、日常巡查等方面都需要税收管理人员签字记录,基层干部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税源管理部门人员对再生资源行唯恐业避之不及,普遍存在不想管、不愿管、不敢管等现象,对再生资源行业管理工作排斥心理较重。
四、工作建议
根据目前我市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实际情况,结合近年来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认为坚持以风险控管为向导,专业化管理为平台,贯彻执行力为手段,评估与稽查为抓手的管理理念,推行“控制发展规模、提高准入门槛、严格票证核准、专业精细管理、强化评估稽查”的管理模式以达到控制规模、降低风险为目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理念,适度控制再生资源行业规模。为增强全市国税系统在新起点上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与动力,建议限制各单位再生资源行业、各单位现有再生资源企业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一般情况下要求其规模不应超过上一年。对再生资源行业规模仍然快速膨胀的单位,市局适时组织独立调查小组深入开展督导,对管理中存在的失
职、渎职等行为,追究管理人员与领导干部责任;对仍然超常规发展的再生资源企业,纳税评估及税务稽查部门应重点关注,适时开展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一经发现问题,实行从重从严处理,达到移送标准的要坚决移送公安部门,并报送新闻媒体进行曝光。
(二)注重政策宣讲,严把税务登记办理关。对符合税务登记资质,有意从事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纳税人,在其申请办理税务登记之前,由税政法规部门联合征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等部门上门进行政策宣讲,向纳税人讲透现有税收政策,讲明可能面临的税收管理手段,讲清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最大程度打消其偷税、骗税侥幸心理。对申请新办企业,应组织人员深入实地查验生产经营场所与经营资质,了解其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对租用厂房、环保意识差、固定资产投资较少、法人从业经历短的企业在审批环节要慎之又慎,坚决做到坚持标准不妥协,严格要求不让步。一般情况下,各单位不应再审批设立新的再生资源企业。
(三)改进验货方式,提升源头控管实效。一是要求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原料采购、运输、过磅、入库、购销合同等环节的票据存档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建立再生资源入库、出库台账,据实填写再生资源入库品种、品位、数量、单价等资料。二是探索引进具有独立鉴定资质的管理机构,成立第三方监管工作小组,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原料购进环节实行随机不定期抽查制度,一经抽查发现存在恶意虚构业务、虚报品目、虚报价格等行为,对该企业实行重点稽查、停供发票等严厉处理手段,对其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理标准一律就高不就低,切实震慑不法纳税人,维护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秩序,促使企业真实购销、合法经营。
(四)重视日常巡查,提高分析比对能力。税收管理员应不定期到回收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开展巡查,特别是对关联经营模式的关联企业的日常巡查,及时做好巡查记录并归档。一是提高巡查频率,税源管理部门一个月对再生资源企业的巡查应不少于两次,每次巡查人员不少于2人;二是提高巡查质量,日常巡查不应走马观花,要真实记录巡查时点上企业原料品种、库存、成品数量、工人人数、机器开工情况;三是按户掌握企业生产环节关键指标,税源管理部门通过掌握企业的工艺流程,通过外围数据支撑,测算企业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资金流、产能等关键指标;四是开展配比分析,通过对废料投入比、原料产出比、资金流税负进行分析,建立产量、能耗、物耗、资金等四要素的配比分析模型,认真研判企业业务发生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五)严格票证管理,引导企业合法发展。一是继续强化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根据企业生产能力测算结果,由县(市)区局单位局长办公会合理核定其使用发票的种类、最高开票限额和最大购票数量,增强税务机关在票证领购环节的严肃性与主动性,避免增值税发票领购审批环节的随意性。二是重视收购凭证的管理。建议将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
业在原材料购进环节中带票原料价值占购进环节原材料总价值的比例限定在某一个区间内,并逐年降低该比例,对应取得而未取得购进环节合法凭证的,坚决不允许企业填开收购发票。促使我市再生资源购进业务尽快取得合法凭证,逐步减少自开发票量。避免企业虚开收购发票以达到多列支成本,造成亏损假象,逃避企业所得税。三是建议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收购发票必须通过《国税通用机打发票开票系统》开具,并按月将采集的收购发票信息上传至《再生资源收购发票采集系统》,从而将再生资源经营企业的收购发票、普通发票和专用发票全部纳入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
(六)突出管理重点,强化税源征管。一是保持对“两头在外”企业管理高压态势。各单位必须对开展“两头在外”经营业务的企业数量和经营资质加以严格控制,原则上不再扩大企业范围。二是加强对加工企业增值税管理。第一,建立配比分析制度与模型,通过采集购进再生资源的品类、数量、金额和利用再生资源的物耗、用电用煤的能耗、人工的工耗等指标,对企业产、供、销三环节配比分析,防止企业虚假经营。第二,牢牢抓住税负这一核心不放,建立分行业的税负预警机制,对低于最低税负控制线的企业,销售额较大的企业,暂缓其进项税额的抵扣,由市局组织评估检查,对疑点问题逐个排查,防止加工企业虚抵进项。三是规范再生资源伴生金免税管理,对伴生金生产加工企业应要求其出
具省级以上有检测资质的机构的检测证书,并按照国家和财政部的规定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否则不允许其做免税处理,同时要组织业务骨干尽早熟悉了解行业特点,提前重视介入,避免走亡羊补牢的老路,最大限度避免企业偷逃税,最大程度化解税收执法风险。
(七)提高财务核算要求,掌握企业资金流向。要求再审资源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臵账簿,同时建立《再生资源仓库台账》、《再生资源销售资金台账》、《再生资源收购资金台账》等各类台账。加强再生资源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完善货款结算制度,再生资源企业通过金融机构结算的销售额必须占企业销售总额的80%以上,尤其是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单笔收购额在一千元以上的购销业务必须通过金融机构转账结算,税务机关应掌握与企业发生业务较为频繁、业务金额比较大的业务联系人的账户情况。对未按要求设立账簿,未按规定方式结算的企业,一律停止发售增值税专用发票,对涉嫌违法行为的账户提请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处理。
(八)评估与稽查主动介入,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一是督促纳税评估部门和稽查部门强力介入,要求纳税评估与稽查部门将再生资源行业列入本单位的重点工作,每半年不少于一次,并将评估、稽查成效以文件形式向市局上报,市局组织人员随即抽查审核工作成效的真实性,避免评估、稽查
流于形式。二是继续推进开展专项整治,坚决贯彻市局专项整治工作部署,重点查处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虚开废旧物资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接受虚开运输发票抵扣税款等涉税违法行为,并力求在整治中摸索企业违法手段、规律,及时反馈给税源管理部门。三是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对再生资源企业出现虚开、虚增等不法行为要立即收回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收购发票,按照最高标准进行处罚,达到移送标准的要及时提请公安部门介入,不应仅责令企业自查补税,并建立违法企业及法人代表黑名单。
(九)探索专业化管理,全面提升征管实效。税收专业化管理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通过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充分运用其专业技能,实行分类管理和规模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管理深度的目的。
一是统一归口,专业管理。成立再生资源专业化管理小组,管理小组直接对县局党组负责。内设数据采集岗、系统管理岗、预警分析岗、预警处理岗、档案管理岗等专业化管理细化岗位,明晰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岗位责任、工作时限。同时,市局设立相应行业的税收分析与评估岗,通过案头采集数据,定期分析比对发布可疑分析结果,税源管理部门依据可疑结果,及时组织人员实地查验,并将结果反馈上报。实现分人分段分工,形成源头征收管理、案头评估分析、管理人员比对查找原因、反馈结案的管理模式,推进重点行业
专业化管理。
二是精细流程,风险控管。建议市局业务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和省局相关政策,依据我市实际情况,制定再生资源行业税收管理各环节的相关流程,进一步明晰管理程序。同时,分析查找行业管理中的主要风险点,并评定各风险点的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采取不同的风险处臵程序,对风险较高的工作流程实行集体讨论决定制,最大限度降低重要管理环节中的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切实化解税收执法风险。
三是分类管理,区别对待。主管税务机关对回收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分级分类管理,一方面依据企业规模分类,对收购金额大、年销售额大、缴纳增值税额较大的加强重点监控、实行建档、跟踪管理;对销售额、实缴增值税规模较少,但月增减幅度变动较大,税负异常等企业实行动态监控管理。另一方面依据企业纳税诚信来分类,对依法经营、有精加工产品、增值税税负率较高的企业,给予税收支持;对涉嫌虚构业务、虚开发票、骗取国家税收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要坚决查处。
四是价格发布,统一税负。一方面要建立再生资源价格发布制。市局可按月分类发布当月同类期货最高、最低交易单价、5日、10日、20日及当月平均交易单价。基层税务部门可按发布的单价,结合验货时期及其产出率,定期与再生
资源回收企业购进废旧物资进行比对,基本确定其开具收购凭证单价真实与否,控制企业虚高收购价格,从而抑制企业价格虚高的可能性,降低税收执法的风险度。另一方面要保障税负预警管理实效。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实行预警管理,要牢牢抓住税负这一核心指标,分级分类统一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预警值,对税负低于预警线的单位,要求其分析原因并作出书面说明,并且要对企业的说明情况由管理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对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情况和管理人员认定核实有误的企业,可以作出暂缓供票的措施,避免预警管理流于形式。
五是明确责任,奖罚分明。专业化管理不是浅层意义上的单一管理,单兵作战,而是工作分工更细化、管理服务更专业,因此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专业化管理特点,实行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对责任心不强,玩忽职守出现工作失误的人员,要敢于批评;但对已按照工作要求,因企业或不可控原因造成管辖企业出现偷逃骗税行为要区别对待,尊重干部的工作付出,凝聚干部的向心力;对严格按照工作要求,主动作为,工作业绩取得成效的人员更应大张旗鼓的表扬,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激发工作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