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部劳动关系司主要负责同志就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时间:2019-05-14 09:3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部劳动关系司主要负责同志就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部劳动关系司主要负责同志就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第一篇:社部劳动关系司主要负责同志就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社部劳动关系司主要负责同志就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人社部

2013-6-21 10:39:00 点击 156

我要评论(0)关键字: 负责

劳动关系

劳务派遣

同志

问题

行政

许可

有关

主要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明确规定,“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为贯彻落实法律要求,规范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下发了《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日前,记者就有关问题专门采访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主要负责同志。

问:制定实施办法的背景是什么?

答:劳务派遣作为劳动合同法规范的一种用工方式,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由于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单位设立的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只要求“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没有赋予劳动行政部门有效监管手段,导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增长较快,一些不具备经营能力的劳务派遣单位甚至“皮包”公司进入派遣行业,无力承担用人单位的法律义务,侵害了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到劳务派遣单位是经营劳动力的特殊用人单位,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借鉴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决定对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实行行政许可,并对取得许可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为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行政许可职责,有必要对有关规定进行细化,以增强法律的操作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部制定了实施办法。在起草实施办法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有关协会参加的座谈会,同时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以及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全国工商联的意见。4月中旬,将实施办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在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吸收合理建议的基础上,6月14日第10次部务会审议通过了该实施办法,决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问:请您介绍一下实施办法的主要内容。

答:依据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实施办法主要从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管辖、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条件、行政许可审批程序、监督检查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范。

问: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管辖权是如何划分的?问:劳务派遣单位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答:实施办法规定,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申请人应当向许可机关提交下列材料:劳务派遣经营许可申请书;营业执照或者《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公司章程以及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或者财务审计报告;经营场所的使用证明以及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办公设施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等清单;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包括劳动合同、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纪律等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文本;拟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样本。

问:在行政许可程序方面,实施办法做了哪些规定? 答:依据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实施办法对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受理审查、受理决定、审查期限、许可决定与告知、变更与延续等各个环节的程序、条件和期限均作出了具体规定。

在受理环节,实施办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规定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在审查环节,实施办法规定,许可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劳务派遣单位,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人领取《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

在变更环节,实施办法规定,对劳务派遣单位有关事项改变并符合法定条件的,许可机关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依法办理变更手续,并换发新的《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或者在原《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上予以注明。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许可机关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不予变更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在延续环节,实施办法规定,行政许可机关应根据劳务派遣单位的申请,在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如何加强劳务派遣监管?

答:加强劳务派遣监督管理是实施办法中的一个亮点。劳务派遣单位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规范劳务派遣不仅要审批劳务派遣单位的经营资质,更重要的是要对其履行劳动法律义务、保护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加强监督。为防止行政许可机关可能出现的“以批代管”、“只批不管”等问题,实施办法建立了劳务派遣单位定期报告制度,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许可机关提交上一年度劳务派遣经营情况报告。同时,规定许可机关应当对劳务派遣单位提交的报告进行核验,依法对劳务派遣单位进行监督,并将核验结果和监督情况载入企业信用记录。

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如何保障依法实施行政许可?

答:为依法规范行政许可机关的行为,防止可能出现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等问题,实施办法规定,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应遵循权责统一、公开公正、优质高效的原则。权责统一,就是要做到“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行政许可机关是日常监管的责任人,要负责到底。公开公正,就是要做到许可条件、许可程序、许可结果等公开,公正地对待所有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优质高效,就是要以服务对象为本,为申请行政许可的单位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按时限办结相关手续,让申请行政许可的单位满意。同时,实施办法还明确了行政许可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规定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以及在办理行政许可、实施监督检查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问:哪些情形下,行政许可机关可以撤销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答:实施办法规定了三种情形和一个兜底条款,即:许可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超越法定职权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违反法定程序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只要符合以上情形之一的,行政许可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可以撤销劳务派遣行政许可。问:哪些情形下,行政许可机关应当办理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注销手续?

答:实施办法规定了三种情形和一个兜底条款,即:《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劳务派遣单位未申请延续的,或者延续申请未被批准的;劳务派遣单位依法终止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或者《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依法被吊销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只要符合以上情形之一的,行政许可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注销手续。

问:哪些情形下,行政许可机关可以吊销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答:实施办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吊销其《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

问:无证经营、违法取得以及非法使用许可证的劳务派遣单位应负哪些法律责任?

答:实施办法规定,对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或个人,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涂改、倒卖、出租、出借《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问:实施办法施行前已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能否继续经营?

答:按照实施办法规定,从2013年7月1日起,本办法施行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后,方可经营新的劳务派遣业务。但是,2013年6月30日前已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可以继续履行至期限届满。其中,在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6月30日之间订立的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2013年7月1日后应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执行。

问:你们将从哪些方面做好实施办法的贯彻工作?

答:为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我部日前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的通知》,重点指导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实施办法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严格按照实施办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的服务和监管。三是认真梳理分析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积极研究做好应对工作,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维护就业和劳动关系稳定。此外,我们将抓紧出台《劳务派遣规定》,进一步增强法律规定的操作性,更好地促进劳务派遣规范发展。

第二篇:人社部劳动关系司主要负责同志 就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人社部劳动关系司主要负责同志 就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明确规定,“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为贯彻落实法律要求,规范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下发了《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日前,记者就有关问题专门采访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主要负责同志。

问:制定实施办法的背景是什么?

答:劳务派遣作为劳动合同法规范的一种用工方式,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由于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单位设立的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只要求“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没有赋予劳动行政部门有效监管手段,导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增长较快,一些不具备经营能力的劳务派遣单位甚至“皮包”公司进入派遣行业,无力承担用人单位的法律义务,侵害了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到劳务派遣单位是经营劳动力的特殊用人单位,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借鉴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决定对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实行行政许可,并对取得许可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为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行政许可职责,有必要对有关规定进行细化,以增强法律的操作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部制定了实施办法。在起草实施办法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 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有关协会参加的座谈会,同时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以及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全国工商联的意见。4月中旬,将实施办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在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吸收合理建议的基础上,6月14日第10次部务会审议通过了该实施办法,决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问:请您介绍一下实施办法的主要内容。

答:依据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实施办法主要从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管辖、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条件、行政许可审批程序、监督检查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范。

问: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管辖权是如何划分的?

答:实施办法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对全国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县级以上地方人社部门负责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实施办法没有对地方人社部门的许可管辖分工作出统一规定,而是将其交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确定。

问:劳务派遣单位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答:实施办法规定,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申请人应当向许可机关提交下列材料:劳务派遣经营许可申请书;营业执照或者《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公司章程以及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或者财务审计报告;经营场所的使用证明以及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办公设施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等清单;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包 括劳动合同、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纪律等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文本;拟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样本。

问:在行政许可程序方面,实施办法做了哪些规定?

答:依据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实施办法对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受理审查、受理决定、审查期限、许可决定与告知、变更与延续等各个环节的程序、条件和期限均作出了具体规定。

在受理环节,实施办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规定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在审查环节,实施办法规定,许可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劳务派遣单位,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人领取《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

在变更环节,实施办法规定,对劳务派遣单位有关事项改变并符合法定条件的,许可机关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依法办理变更手续,并换发新的《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或者在原《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上予以注明。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许可机关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不予变更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在延续环节,实施办法规定,行政许可机关应根据劳务派遣单位的申请,在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 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如何加强劳务派遣监管?

答:加强劳务派遣监督管理是实施办法中的一个亮点。劳务派遣单位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规范劳务派遣不仅要审批劳务派遣单位的经营资质,更重要的是要对其履行劳动法律义务、保护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加强监督。为防止行政许可机关可能出现的“以批代管”、“只批不管”等问题,实施办法建立了劳务派遣单位定期报告制度,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许可机关提交上一劳务派遣经营情况报告。同时,规定许可机关应当对劳务派遣单位提交的报告进行核验,依法对劳务派遣单位进行监督,并将核验结果和监督情况载入企业信用记录。

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如何保障依法实施行政许可? 答:为依法规范行政许可机关的行为,防止可能出现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等问题,实施办法规定,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应遵循权责统一、公开公正、优质高效的原则。权责统一,就是要做到“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行政许可机关是日常监管的责任人,要负责到底。公开公正,就是要做到许可条件、许可程序、许可结果等公开,公正地对待所有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优质高效,就是要以服务对象为本,为申请行政许可的单位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按时限办结相关手续,让申请行政许可的单位满意。同时,实施办法还明确了行政许可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规定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以及在办理行政许可、实施监督 检查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问:哪些情形下,行政许可机关可以撤销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答:实施办法规定了三种情形和一个兜底条款,即:许可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超越法定职权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违反法定程序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只要符合以上情形之一的,行政许可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可以撤销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问:哪些情形下,行政许可机关应当办理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注销手续?

答:实施办法规定了三种情形和一个兜底条款,即:《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劳务派遣单位未申请延续的,或者延续申请未被批准的;劳务派遣单位依法终止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或者《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依法被吊销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只要符合以上情形之一的,行政许可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注销手续。

问:哪些情形下,行政许可机关可以吊销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答:实施办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吊销其《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问:无证经营、违法取得以及非法使用许可证的劳务派遣单位应负哪些法律责任?

答:实施办法规定,对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或个人,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涂改、倒卖、出租、出借《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问:实施办法施行前已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能否继续经营? 答:按照实施办法规定,从2013年7月1日起,本办法施行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后,方可经营新的劳务派遣业务。但是,2013年6月30日前已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可以继续履行至期限届满。其中,在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6月30日之间订立的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2013年7月1日后应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执行。

问:你们将从哪些方面做好实施办法的贯彻工作?

答:为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我部日前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的通知》,重点指导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实施办法的宣传和培训 工作。二是严格按照实施办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的服务和监管。三是认真梳理分析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积极研究做好应对工作,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维护就业和劳动关系稳定。此外,我们将抓紧出台《劳务派遣规定》,进一步增强法律规定的操作性,更好地促进劳务派遣规范发展。

第三篇:人社部就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等问题答问

人社部就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等问题答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等问题答问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明确规定,“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为贯彻落实法律要求,规范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下发了《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日前,记者就有关问题专门采访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主要负责同志。

问:制定实施办法的背景是什么?

答:劳务派遣作为劳动合同法规范的一种用工方式,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由于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单位设立的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只要求“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没有赋予劳动行政部门有效监管手段,导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增长较快,一些不具备经营能力的劳务派遣单位甚至“皮包”公司进入派遣行业,无力承担用人单位的法律义务,侵害了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到劳务派遣单位是经营劳动力的特殊用人单位,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借鉴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决定对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实行行政许可,并对取得许可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为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行政许可职责,有必要对有关规定进行细化,以增强法律的操作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部制定了实施办法。在起草实施办法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有关协会参加的座谈会,同时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以及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全国工商联的意见。4月中旬,将实施办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在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吸收合理建议的基础上,6月14日第10次部务会审议通过了该实施办法,决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问:请您介绍一下实施办法的主要内容。

答:依据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实施办法主要从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管辖、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条件、行政许可审批程序、监督检查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范。

问: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管辖权是如何划分的?

答:实施办法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对全国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县级以上地方人社部门负责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实施办法没有对地方人社部门的许可管辖分工作出统一规定,而是将其交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确定。

问:劳务派遣单位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答:实施办法规定,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申请人应当向许可机关提交下列材料:劳务派遣经营许可申请书;营业执照或者《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公司章程以及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或者财务审计报告;经营场所的使用证明以及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办公设施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等清单;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包括劳动合同、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纪律等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文本;拟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样本。

问:在行政许可程序方面,实施办法做了哪些规定?

答:依据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实施办法对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受理审查、受理决定、审查期限、许可决定与告知、变更与延续等各个环节的程序、条件和期限均作出了具体规定。

在受理环节,实施办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规定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在审查环节,实施办法规定,许可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劳务派遣单位,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人领取《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

在变更环节,实施办法规定,对劳务派遣单位有关事项改变并符合法定条件的,许可机关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依法办理变更手续,并换发新的《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或者在原《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上予以注明。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许可机关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不予变更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在延续环节,实施办法规定,行政许可机关应根据劳务派遣单位的申请,在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如何加强劳务派遣监管?

答:加强劳务派遣监督管理是实施办法中的一个亮点。劳务派遣单位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规范劳务派遣不仅要审批劳务派遣单位的经营资质,更重要的是要对其履行劳动法律义务、保护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加强监督。为防止行政许可机关可能出现的“以批代管”、“只批不管”等问题,实施办法建立了劳务派遣单位定期报告制度,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许可机关提交上一劳务派遣经营情况报告。同时,规定许可机关应当对劳务派遣单位提交的报告进行核验,依法对劳务派遣单位进行监督,并将核验结果和监督情况载入企业信用记录。

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如何保障依法实施行政许可?

答:为依法规范行政许可机关的行为,防止可能出现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等问题,实施办法规定,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应遵循权责统一、公开公正、优质高效的原则。权责统一,就是要做到“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行政许可机关是日常监管的责任人,要负责到底。公开公正,就是要做到许可条件、许可程序、许可结果等公开,公正地对待所有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优质高效,就是要以服务对象为本,为申请行政许可的单位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按时限办结相关手续,让申请行政许可的单位满意。同时,实施办法还明确了行政许可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规定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以及在办理行政许可、实施监督检查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问:哪些情形下,行政许可机关可以撤销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答:实施办法规定了三种情形和一个兜底条款,即:许可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超越法定职权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违反法定程序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只要符合以上情形之一的,行政许可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可以撤销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问:哪些情形下,行政许可机关应当办理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注销手续?

答:实施办法规定了三种情形和一个兜底条款,即:《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劳务派遣单位未申请延续的,或者延续申请未被批准的;劳务派遣单位依法终止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或者《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依法被吊销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只要符合以上情形之一的,行政许可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注销手续。

问:哪些情形下,行政许可机关可以吊销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答:实施办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吊销其《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

问:无证经营、违法取得以及非法使用许可证的劳务派遣单位应负哪些法律责任?

答:实施办法规定,对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或个人,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涂改、倒卖、出租、出借《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问:实施办法施行前已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能否继续经营?

答:按照实施办法规定,从2013年7月1日起,本办法施行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后,方可经营新的劳务派遣业务。但是,2013年6月30日前已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可以继续履行至期限届满。其中,在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6月30日之间订立的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2013年7月1日后应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执行。

问:你们将从哪些方面做好实施办法的贯彻工作?

答:为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我部日前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的通知》,重点指导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实施办法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严格按照实施办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的服务和监管。三是认真梳理分析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积极研究做好应对工作,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维护就业和劳动关系稳定。此外,我们将抓紧出台《劳务派遣规定》,进一步增强法律规定的操作性,更好地促进劳务派遣规范发展。

第四篇: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分析

劳务派遣工的劳动关系怎样确定

制作:找法网 分类:劳动工伤百科 大家都在问(19,429人参与)时间:2013-10-09

劳务派遣工的劳动关系怎样确定,找法小编为您介绍,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在劳务派遣中,由于存在派遣机构、派遣员工、受派机构三方关系,因此劳务法律关系相对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派遣机构与受派机构存在民事劳务合作关系,而派遣机构和派遣员工存在法定劳动关系,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究竟谁是真正的雇主?谁来履行劳动法规上的雇主义务?受派机构在法理上有何种理由指挥监督派遣员工并接受其劳动给付?对此在我国现有民法规范和劳动法规范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在实践中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一重劳动关系论

持一重劳动关系观点者认为,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存在法定劳动关系,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对于受派机构在法理上有何种理由指挥监督派遣员工,接受其劳动给付,这存在不同意见:

一是劳务给付请求权让与说: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享有派遣员工原始的劳务请求权和指示命令权。当派遣员工被派遣到受派机构工作时,受派机构以支付派遣机构费用(含派遣员工的工资及社保费用)为代价,受让派遣机构的劳务请 求权和指示命令权。受派机构基于此,才有权指挥派遣员工工作,并接受派遣员工的劳务给付,获取收益权。

二是真正利他契约说:在劳务派遣中,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建立劳动关系后,将员工派遣到受派机构工作,向受派机构履行劳动给付,这一特点符合利他合同的本质特征。而利他合同又分真正的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和非真正的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两种。第三人有直接的履行请求权合同叫真正的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台湾学者黄程贯先生认为,劳务派遣的性质与真正的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一致,从而提出真正的利他契约说。受派机构作为第三人在真正利他劳动契约的法律结构下,对派遣员工享有独立的、原始的劳务请求权,从而有权指挥监督派遣员工,使其履行劳动给付的义务。由于受派机构与派遣员工之间存在原始的、独立的劳务给付关系,那么派遣员工对受派机构负有忠诚的义务,受派机构对派遣员工负

有职业安全卫生保护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认为受派机构是真正的雇主,派遣机构是名义雇主。尽管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签订有劳动合同,但究其本质来说,那只是名义劳动关系,实质劳动关系还是发生在受派机构与派遣员工之间。

三是双层关系说:由于在劳务派遣中,派遣员工只与受派机构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所以是一重劳动关系。但是,在劳务派遣“三方”关系中,用人单位存在两个层次,共同行使用人单位职能。受派机构只行使劳动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负责员工的职业安全卫生,并负担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费用,其它劳动管理事务职能由派遣机构实施,受派机构和派遣机构行使的职能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用人单位的完整职能,所以说这是一重劳动关系双层运行。

一重劳动关系论也得到上海司法界的支持。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指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将其劳动者输出到其他单位工作。针对这种情况,从劳动关系明晰化角度考虑,确定劳动关系为签订劳动合同的双方。一般情况下,输入单位与被输出的劳动者之间不具有劳动关系,理由是:雇员与原用人单位保持劳动关系的同时,一段期间内到其他用人单位工作,期满即复归原用人单位的,学理上一般之为“在籍出向”。所谓“在籍出向”,是指雇员在其他用人单位指挥监督下提供劳务,而将原劳动关系中雇员地位移转到其他用人单位,也有称之为“转籍”。因此,不论用人单位是否属专业性劳务公司,只要其在劳动合同中与劳动者约定,只是临时性或短期将劳动力安排到其他单位工作,并于期满或一定条件下回到原用人单位的我们将都认为被输出的劳动者与原单位保持劳动关系,并由其承担劳动法上的责任。

2.双重劳动关系论

持双重劳动关系论认为,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存在法定劳动关系。派遣员工在受派机构的指挥监督下,为受派机构工作。这意味着存在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派遣机构向受派机构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使用权;二是派遣员工与受派机构存在身份隶属关系,即派遣员工与受派机构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特定的生产工作,将人身自由限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归受派机构支配,服从劳动分工和工作安排,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接受受派机构的管理和监督。身份上隶属性是判定构成劳动关系与否的重要标准。日本和台湾地区主张事实的劳动契约说,认为劳工与实际使用该劳动力的雇主之间,若具有客观的身份隶属关系,即可以拟制或推定劳资双方事实上已经形成劳动契约。三是默认的意思表示。即劳资双方存在着意思表示合意的要素,这种合意是通过行为默认而成的,也就是劳资双方存在隶属关系的事实,在客观上即等同于双方当事人存在隶属关系的事实,在客观上即等同于双方当事人间有订立契约的意思表示。近来出现的强化的默示契约说,成为日本和台湾的通论,认为在判断隶属关系和意思表示成立时,要有更慎重的判断要素,即认定劳工是以雇主为对象,在雇主的指挥监督下提供劳动,雇主对劳工有职务安插配置权,并能在实质上决定工资额度,有符合以上各项要素之事实者,才能判断劳资双方默认的意思表示成立。显然,受派机构与派遣员工符合此条件,存在默认的意思四是欠缺法定的形式要件书面劳动合同。受派机构与派遣员工之间,从法律层面看,具备事实劳动关系的主体、内容和意思表示三个要素,只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欠缺法定的形式要件。以上四个特点可推定受派机构与派遣员工存 事实劳动关系。这样在劳务派遣的“三方”关系中,存在双征劳动关系——一个法定劳动关系和一个事实劳动关系。

双重劳动关系论在美国学界比较盛行。尽管美国没有专门的劳务派遣法,但有关劳务派遣相关的规范见于不同的法律,主要规定都与“共同雇主责任”及“集体劳动权行使”有关。由于派遣员工是派遣机构的雇员,派遣机构须承担雇主责任。至于直接使用派遣雇主责任。受派机构是否需负担共同责任的主要判定标准是“控制权准则”,即认定受派机构与派遣机构为共同雇主,必须证明受派机构实质地影响劳务派遣之雇用关系,如雇用、解雇、惩戒、监督与指挥等。分析国内当前劳务派遣情况,笔者认为受派机构拥有实质的控制权,从这种意义上讲,受派机构负有共同雇主的责任。

在认同双重劳动关系说情况下,国内学者董保华先生认为,劳务派遣更符合双重特殊劳动关系。由于派遣机构和派遣员工之间,以及受派机构与派遣员工之间形成的都是“特殊劳动关系”。所谓的特殊劳动关系是介于现行劳动法律调整“标准劳动关系”和民事法律调整的“民事劳务关系”之间的过渡状态。劳务派遣中形成的特殊劳务关系是各种特殊劳动关系形成中一个典型。从另一角度分析,派遣机构与受派机构对派遣员工各有一个劳动关系。因此两个雇主应共同承担劳动法上的义务。

3.权利、义务分配问题

从一重劳动关系论出发,在原始意义上看,所有权利义务都应当发生在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之间。但是派遣中实质权利和职能都是由受派机构行使,即使法律上明确由劳动合同一方主体派遣机构承担管理职能和劳动保障义务,但派遣机构也是难以履行。因此一重劳动关系论者提出,对于劳动法和民法中规定的雇主义务和责任,应通过派遣机构与受派机构签订派遣合同(劳务合同)来明确双方的职责,尔后按照合同法来调整权责关系。由于劳动关系是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形成具有人身内容的社会关系,遵循亲自履行原则和实际履行原则,学理上是不能由派遣机构与受派机构签订了合同的方式由受派机构和派遣员工来履行。由此看来,尽管一重劳动关系论符合传统规范的劳动关系,但与实践发生一定程度的脱节。

从双重劳动关系论出发,派遣机构与受派机构共同承担雇主责任,那么如何划分共同雇主的权责呢?怎么体现权责对等与实际劳动相统一?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存在法定的劳动关系,受派机构与派遣员工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法定劳动关系叠加事实劳动关系成了一个传统规范完整的劳动关系。由于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双重属性,那么是否可以据此划分派遣中的两个雇主的权责,即受派机构承担与劳动过程相联系的责任,而派遣机构承担与劳动合同相联系的责任。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劳动过程是劳动者人身劳动支出过程,即“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的耗费”,主要体现的是人身关系,而劳动合同还体现了一种劳动力与薪酬的交换,是一种经济关系。因此劳动关系中与人身关系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分配给受派机构,如劳动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时间、竞业禁止;而劳动关系中与经济关系较为紧密的内容分配给派遣公司,如社会保险费缴纳、工资发放、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等。这样的划分对两个用人单位之间的意思自治作出了一定限制,有助于两个雇主履行职责,从而保障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浅析劳动合同法下的劳务派遣问题

浅析劳动合同法下的劳务派遣问题

摘要:现阶段劳务派遣成为企业用工的主要形式之一。笔者在此介绍劳务派遣的概念,及我国先阶段存在的劳务派遣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字:劳务派遣;问题;解决措施;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劳动者;法律;劳动合同

一、劳务派遣的概念及意义

(一)劳务派遣的概念

劳务派遣又称人才派遣、人才租赁。与劳动关系不同,劳务派遣涉及派

遣机构、劳动者和接收单位(实际用工单位)三方之间的关系。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从事约定的生产劳动的一种用工形式。在劳务派遣中的,劳动者与劳动派遣机构存在劳动关系,与用工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派遣机构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依据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对用工单位来说,劳务派遣是人力资源外包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劳动力的法律雇佣和使用相分离。劳动者与派遣单位之间签订劳动合同,形成劳动关系,但并不发生劳动力给付的事实;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形成劳务派遣关系;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发生在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双方形成劳动关系。

(二)劳务派遣的意义

1、劳务派遣对企业的意义

(1)劳务派遣对企业的有利方面

1)降低招工费用。劳务派遣单位化零为整,有自己的人才储备和招录渠道,相对于用工单位零散的、不定时的招录员工,劳务派遣单位在这一方面因为专业,成本更低;

2)降低员工使用和管理成本;

3)用人方式比较灵活。用工单位可以根据双方的约定将劳务派遣人员退回,而不会承担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律责任;

4)规避一定的用工风险和责任。用工单位虽然要依法与劳务派遣单位对被派遣劳动者承担连带责任,但双方仍然可以在劳务派遣协议中对双方的责任分担,如工伤责任、医疗期等情况下的责任分摊作出约定,在劳务派遣单位正规且有实力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下,劳务派遣还是能给用工单位降低用工风险的。

5)有利于用人单位后备员工的筛选。有的用人单位招用员工时,先请劳务派遣公司将其录用,派到本单位来上班。如果发现该名员工符合本单位的用人需要求,再将其转为正式用工。

6)其它方面的一些用工成本降低。例如,跨地区派遣时,虽然法律规定劳动报酬与劳动条件必须依据用工地标准,但是社会保险一般还是在劳务派遣单位所在地缴纳,按劳务派遣单位所在地的标准,由于目前社会保险各地的缴费标准还未统一,所以跨地区派遣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单位的社会保险成本。

(2)劳务派遣对企业的弊端方面

1)劳务派遣用工并不适用于所有岗位。《劳动合同法》第66条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劳动合同法》罕 1

见的使用了“一般”这样模糊性的字眼,是因为实务中劳务派遣使用得非常之广,超出了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岗位范围,而短期内法律也不可能简单粗暴的予以一刀切。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在用人单位的主要岗位使用劳务派遣,将有可能引发争议。

2)不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被派遣劳动者常常有一种身份上的迷茫感,不知道自己是属于劳务派遣单位还是用工单位的员工。当然,在法律上,被派遣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这是很清楚的。但在现实中,被派遣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的接触较少,与用工单位的接触更多,但却并非用工单位的正式员工,待遇也多有不同,这显然不利于被派遣劳动者的身份归属感建立,不利于企业凝聚力。

3)不利于管理。劳务派遣用工的存在,使企业的用工形式多样化,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注意不同用工形式的区别操作,这也增加了管理成本。

2、劳务派遣对劳动者的意义

(1)劳务派遣对劳动者的有利方面

1)利于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扩充就业渠道,利于下岗职工再就业

2)为劳动者提供较稳定的工作时间和报酬

3)提供专业化的入职和转职培训

(2)劳务派遣对劳动者的不利方面

1)劳动者无法享受与职工同等的福利待遇

2)权利保障机制还是不完善使得劳务派遣工权利易受侵害

二、现阶段我国在劳务派遣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劳务派遣现状

劳务派遣业务是在全世界盛行多年,近年在我国逐渐成型和不断完善并迅速发展的朝阳事业。劳务派遣的特点是用工单位用人不养人,简化用工单位复杂的招聘及人事管理事务;以一种新型用人方式,实现 “单位人” 向 “社会人” 的转变,以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用人单位的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隶属关系,将人才从 “单位人” 转变成了就业渠道更广泛的“社会人” 目前在中国,人力资源派遣在国家劳动保障部门叫 “劳务派遣”,在国家人事部门叫 “人才派遣” 和 “人才租赁” ;但行业在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上,称呼趋势统一于 “人力资源派遣”。劳务派遣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行业 具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劳务派遣公司达 26000 多家,派遣员工大约 2500 万人。可以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务派遣已走过了萌芽过程,正在发展壮大,并日趋成熟。

(二)我国在劳务派遣方面存在的问题

1、劳务派遣公司方面的问题

1)目前,很多劳务派遣公司对于派遣员工的管理疏松,一般仅限于签订劳务协议和发放工资上面,对于开发派遣员工能力以及提高派遣员工服务方面还很欠缺,部分劳务派遣公司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用工要求。

2)一些公司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一般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了被派遣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的利益,存在着只收费,不用心服务的现象

3)一些劳务派遣公司和用人单位相互勾结,在用工过程中故意压低劳务人员的工资以及福利待遇,尽量少交或者不交保险等.2、被派遣劳动者自身存在的问题

1)用工不稳定。被派遣劳动者一般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到用工单位工作,觉得工作可以的话就留下来,工作不满意的就走人,这样会影响用工单位的企业发展。

2)用工具有临时性。一般劳务派遣用工时间较短,工作完成后即回到派遣

单位。这样用工单位很难维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持续性,而且派遣人员对用工单位也很难有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工作中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3、用工单位方面的问题

1)用工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薪酬制度,用工单位对于派遣人员制定的工资

标准往往与本单位员工的工资标准不一样,对被派遣劳动者缺乏应有的激励,造成被派遣劳动者对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工作上得过且过,严重

制约了用工单位的发展。

2),劳务派遣具有短暂性、灵活性的特点,给用工单位降低了管理成本,带来了管理上面的便捷,因此,很容易被用工单位恶意利用,用工单位

为了节省成本往往变相利用劳务派遣,来逃避企业的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侵害了被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我国劳务派遣正常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三、有关劳动派遣问题的解决措施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灵活的用工方式,其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

利于社会的就业和稳定。但在在实践中,劳务派遣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保障劳务派遣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控制和消除其负面影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1、健全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制度

劳务派遣机构的实力和信誉对于劳动派遣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劳务派遣

公司的设立不仅要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法人设立所需条件,还需具有

一定数量和专业的从业人员,风险担保金的数额标准和财务管理符合规定。在我国,劳务派遣机构负有监督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并负有保

护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义务。但在实践中,当用人单位侵害劳务人员权

益时,劳务派遣机构没有同用人单位进行法律交涉的资格,也没有独

立承担经济民事责任的能力,这导致劳务派遣机构无法充分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务派遣机构的法律地位,通过立法规

范其权利与义务。

2、区分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

对于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进行规定,在区分劳务派遣的用工方面需要进

一步的细化。在区别劳动合同类型的前提下,制定适合劳务派遣用工形

式的职业、工作岗位、企业类型等,加强用人单位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

中的责任,原则上,一些用人单位的特殊岗位或者具体工种不接受劳

务派遣,这种情况应该使用正式员工,而不能通过频繁雇佣派遣员工来

逃避责任。

3、完善同工同酬制度

应根据岗位的劳务付出和价值创造等多个方面对同工进行确认,完善薪酬标准,确保实现同工同酬。针对这一问题,《劳动合同法》 的规定

是,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在实践中,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劳务派遣的同工同酬情况的监管,对违反同工同酬原则的雇主应加大处罚力度,确实保障派遣劳动权益。

4、加强劳务派遣的监督管理

1)需要建立劳务派遣备案登记制度。应规定所有劳务派遣必须有劳务

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三方签字的劳务派遣合同。

2)加大虚拟派遣、隐名派遣和自身派遣的打击力度。实行多部门联

合监管,不仅包括劳动行政部门,而且还包括税务、财政、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机构,并对各部门的职权和监管方式进一步细化,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冲突。

5、加强劳务派遣方面的立法工作

1)对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要建立实质审查机制

2劳务派遣的“三性”(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应当予以明确

3)明晰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法律责任

4)简化被派遣劳动者劳动报酬等待遇支付程序

5)明确劳务派遣工会组织的设立机制

6)强化政府相关部门对劳务派遣的监管权限

四、结束语

劳务派遣已成为现如今最重要的用工形式之一,如果不及时规范劳务派遣的非正常繁荣,其结果势必是助长劳务派遣的常态化 主流化,维护的是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短期小利,损害的是被派遣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最终与国家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立法宗旨背道而驰 为此,对劳务派遣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如何进一步探索研究,加强立法 行政和司法等方面的规制,是摆正劳动关系主流用工方式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企业导报》“劳务派遣及其发展趋势”胡锦阳

《科学之友》 “试论我国劳务派遣立法的缺陷及其完善”韩旺胜

《法制与社会》 “浅谈劳务派遣用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刘 帅

下载社部劳动关系司主要负责同志就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答记者问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部劳动关系司主要负责同志就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答记者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