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污染物总量控制有关问题的通知
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污染物总量控制有关问题的通知
(晋环发[2006]326号)
各市环保局:
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是实现“蓝天碧水工程”目标和国家下达我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保证。为切实做好“十一五”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总量控制指标分解
各市 “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总量控制指标已经省政府下达,要抓紧做好分解工作,将指标层层分解到县(市、区),落实到具体排污单位。
(一)市向县(市、区)分解总量指标
市向县(市区)分解总量控制指标,即各县(市、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县(市、区)行政区域面积、产业结构、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现状及其削减空间,兼顾完成上级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和本区域环境质量改善与达标需要,并为新建项目提供可置换排污总量,制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严于省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的总量削减和分配方案。
对于环境质量超标、污染物排放量大、超标排污企业和淘汰取缔企业多的区域,应多承担削减任务,并制定达到环境容量总量要求的分年度削减目标。
(二)向污染源分配许可排污总量
1、各市县要对现有污染源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将污染负荷占到当地污染负荷的80%以上的排污单位列为重点污染源。焦化、冶金、电力、化工、建材、造纸、食品酿造行业污染企业均属于实施总量控制的重点污染源。对清理出的重点污染源,结合环境统计、排污申报登记数据,核定其现有生产能力的排污量,逐个企业登记造册,建立管理台帐。
2、各市县要将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源排污总量指标的核定要综合考虑改善当地环境质量的要求和环境容量、上级下达的区域总量控制指标以及企业实现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后的排污量、达到先进排放绩效时的排放量等多种因素。其中,以企业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达到当地环境容量总量指标为最基本要求。企业现状排放量超过总量指标的,必须制定分年度排污达标和总量削减计划,通过淘汰、关闭和污染治理等措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污染物削减任务,达到控制指标,使区域排污总量达到上级下达的总量指标和当地环境容量总量要求。
3、在向企业分配排污总量控制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装机容量6MW及以上燃煤(矸石、中煤)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指标由省环保局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绩效方法直接核定,并通知地方,纳入地方总量控制计划。
(2)列入国家和我省产业政策淘汰名录,且已超过淘汰、关停期限的企业或设施,只下达关闭和排污量削减任务,不予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3)各地核定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时,应同时明确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有效期限。
(4)非重点污染源和生活源实施浓度控制,其排放总量列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范围,其削减量可作为建设项目污染物总量指标置换对象。
(5)已经省市县环保部门核定总量指标的在建或拟建项目,其置换总量不在2005年统计基数范围之内的,当地在分配污染源总量指标时,应预留该项目指标,待该项目建成并通过环保部门验收后予以确定。
二、排污总量控制措施
(一)加强现有污染源总量削减
1、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对列入国家和省取缔、淘汰名录的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设施、工艺和产品,要按照国家和我省规定的期限分期分批予以淘汰。对逾期未淘汰的,予以强制关闭、拆除。
2、对超标、超量排污的企业,由市、县人民政府依法下达限期治理任务,明确治理内容、要求和时限,限期完成总量削减任务。限期治理时限最长不得超过2008年底,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或污染设施,由下达限期治理任务的人民政府决定关停并采取停电、停水、吊销证照等措施。重点工业污染源必须于2008年底前建成污染防治设施并投入运行,实现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我省规定的排放标准。2008年底前凡未建成污染防治设施实现污染物全面达标的,不论企业大小、所有制性质,一律予以关闭。
3、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依照《清洁生产促进法》有关规定,省环保局向社会公布超标、超量排污的企业名单,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各地可将清洁生产审核结果作为核定排污总量依据之一。
(二)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
各污染源排污总量控制指标要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予以明确,所有污染源必须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污。
(三)加强排污总量的监测
各污染源的现状排污量、治理后的排放量及削减量、新建项目的新增排污量,以实际监测或按国家规定的物料衡算方法计算。今后,新、改、扩建项目和污染治理项目的验收监测报告都必须反映污染物排放量是否达到下达的排污总量指标和原有排污量治理后的削减量及现存量。
2006年12月底前,电力、焦化、冶金、化工、造纸、食品酿造等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及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排放筒必须安装污染物连续在线监测仪器,并作为环保达标验收的条件,及时准确反映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已安装的污染物连续在线监测仪器要保持正常运行,并与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网。经检验合格的在线监测装置提供的数据,可作为计算排污量的依据。
(四)加强排污总量指标的统计分析
各地要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台帐,所有重点污染源都要登记汇总造册,并建立削减量与新增量的流水往来帐,及时记录反映污染源淘汰、关停或治理后形成的削减量和新建项目形成的新增量。实行排污总量完成情况季报制度,每季度前5天将上一季度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上报省环保局,同时对总量变化情况予以说明,涉及削减量和新增量均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当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控制新建项目污染物总量
各市要紧紧围绕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环境质量的目标,对建设项目新增量和现有污染源削减量实施统一调度、分配、置换。
(一)新建项目必须取得排污总量指标方可建设
取得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是建设项目的前提条件,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应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使用后污染物排放是否满足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要求进行分析评价。没有取得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时,同时验收该项目总量控制指标的完成及置换措施的落实情况,项目总量控制指标及置换措施没有落实的,不予通过项目验收。没有完成总量控制指标的,与没有实现排污浓度达标同样对待。
(二)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核定原则
1、在满足国家及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他建设项目有关规定条件的前提下,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按照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措施后达到先进排污绩效的污染物排放量核定。
2、有削减任务的企业,在完成削减任务之前,不予核定新建、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技术改造项目,只下达削减量指标而不予分配新增量。
3、新建项目申请的新增排污总量,使建设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环境容量总量或上级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的,可按第1条规定核定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同时按照1:1的比例削减现有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总量置换,确保增产不增污。
4、新建项目申请的新增排污总量,使建设区域污染物排污总量超过环境容量总量或上级下达的区域总量控制指标,可按第1条规定核定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并按照削减量大于新增量的原则确定需要置换的削减量,确保区域增产要减污。计算公式如下:
置换削减量=建设项目核定排污量×([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内现有污染源排污总量)/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注:当环境容量超标时,以区域环境容量总量为区域总量控制指标)]
按下列顺序与现有污染源进行排污总量置换,取得新建项目排污指标:
(1)首先通过本企业内部淘汰、关闭和污染治理等措施取得的削减量进行置换;
(2)若企业不能通过本企业内部解决置换量时,通过同一区域其他污染源削减排污量置换取得;
(3)鉴于山、老区经济落后,现有工业企业少,污染物排放存量小,无法在本县内进行新、老污染物的排污总量置换,同时环境容量较大,有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空间。为了既能达到全省排污总量控制目标,又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两区”发展,根据科学利用环境容量、合理布局的原则,可适度进行跨县(市、区)总量置换。跨县(市、区)的总量置换由参与置换的县(市、区)共同的上级环保部门组织。
国家和省重点发展项目,在满足建设区域环境容量许可的前提下,适用本条置换原则。
(4)参与置换的污染源必须是已纳入当地总量控制范围,属于重点污染源的,要有明确的总量控制指标。采取的置换措施必须是已落实或已列入实施计划,有明确的实施时限。
(5)下列情况不得用于排污总量置换:
一是在该区域环境容量核定之前已关闭、停产或在环境容量核定过程中未参与环境容量核定的污染源;二是其排放量不在2005年环境统计范围内的污染源;
(6)对于没有按时完成环境容量核定的县,按照省环保局《关于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晋环发[2006]189号)规定,新建项目一律不予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确认。
四、理顺管理职责
各级环保局的污控部门负责建立污染物排放新增量和削减量管理台帐,落实各项削减措施,进行现有量、削减量与新增量的统一调度;规划部门负责统计并每半年对外公布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完成情况。污控部门要将总量管理、台帐记录的总量情况及时与统计部门沟通、修正,取得一致。
二00六年九月十一日
第二篇: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污染物总量控制有关问题的通知
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污染物总量控制有关问题的通知
(晋环发[2006]326号)
各市环保局:
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是实现“蓝天碧水工程”目标和国家下达我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保证。为切实做好“十一五”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总量控制指标分解
各市 “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总量控制指标已经省政府下达,要抓紧做好分解工作,将指标层层分解到县(市、区),落实到具体排污单位。
(一)市向县(市、区)分解总量指标
市向县(市区)分解总量控制指标,即各县(市、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县(市、区)行政区域面积、产业结构、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现状及其削减空间,兼顾完成上级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和本区域环境质量改善与达标需要,并为新建项目提供可置换排污总量,制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严于省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的总量削减和分配方案。
对于环境质量超标、污染物排放量大、超标排污企业和淘汰取缔企业多的区域,应多承担削减任务,并制定达到环境容量总量要求的分削减目标。
(二)向污染源分配许可排污总量
1、各市县要对现有污染源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将污染负荷占到当地污染负荷的80%以上的排污单位列为重点污染源。焦化、冶金、电力、化工、建材、造纸、食品酿造行业污染企业均属于实施总量控制的重点污染源。对清理出的重点污染源,结合环境统计、排污申报登记数据,核定其现有生产能力的排污量,逐个企业登记造册,建立管理台帐。
2、各市县要将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源排污总量指标的核定要综合考虑改善当地环境质量的要求和环境容量、上级下达的区域总量控制指标以及企业实现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后的排污量、达到先进排放绩效时的排放量等多种因素。其中,以企业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达到当地环境容量总量指标为最基本要求。企业现状排放量超过总量指标的,必须制定分排污达标和总量削减计划,通过淘汰、关闭和污染治理等措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污染物削减任务,达到控制指标,使区域排污总量达到上级下达的总量指标和当地环境容量总量要求。
3、在向企业分配排污总量控制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装机容量6MW及以上燃煤(矸石、中煤)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指标由省环保局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绩效方法直接核定,并通知地方,纳入地方总量控制计划。
(2)列入国家和我省产业政策淘汰名录,且已超过淘汰、关停期限的企业或设施,只下达关闭和排污量削减任务,不予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3)各地核定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时,应同时明确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指
标的有效期限。
(4)非重点污染源和生活源实施浓度控制,其排放总量列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范围,其削减量可作为建设项目污染物总量指标置换对象。
(5)已经省市县环保部门核定总量指标的在建或拟建项目,其置换总量不在2005年统计基数范围之内的,当地在分配污染源总量指标时,应预留该项目指标,待该项目建成并通过环保部门验收后予以确定。
二、排污总量控制措施
(一)加强现有污染源总量削减
1、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对列入国家和省取缔、淘汰名录的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设施、工艺和产品,要按照国家和我省规定的期限分期分批予以淘汰。对逾期未淘汰的,予以强制关闭、拆除。
2、对超标、超量排污的企业,由市、县人民政府依法下达限期治理任务,明确治理内容、要求和时限,限期完成总量削减任务。限期治理时限最长不得超过2008年底,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或污染设施,由下达限期治理任务的人民政府决定关停并采取停电、停水、吊销证照等措施。重点工业污染源必须于2008年底前建成污染防治设施并投入运行,实现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我省规定的排放标准。2008年底前凡未建成污染防治设施实现污染物全面达标的,不论企业大小、所有制性质,一律予以关闭。
3、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依照《清洁生产促进法》有关规定,省环保局向社会公布超标、超量排污的企业名单,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各地可将清洁生产审核结果作为核定排污总量依据之一。
(二)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
各污染源排污总量控制指标要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予以明确,所有污染源必须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污。
(三)加强排污总量的监测
各污染源的现状排污量、治理后的排放量及削减量、新建项目的新增排污量,以实际监测或按国家规定的物料衡算方法计算。今后,新、改、扩建项目和污染治理项目的验收监测报告都必须反映污染物排放量是否达到下达的排污总量指标和原有排污量治理后的削减量及现存量。
2006年12月底前,电力、焦化、冶金、化工、造纸、食品酿造等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及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排放筒必须安装污染物连续在线监测仪器,并作为环保达标验收的条件,及时准确反映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已安装的污染物连续在线监测仪器要保持正常运行,并与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网。经检验合格的在线监测装置提供的数据,可作为计算排污量的依据。
(四)加强排污总量指标的统计分析
各地要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台帐,所有重点污染源都要登记汇总造册,并建立削减量与新增量的流水往来帐,及时记录反映污染源淘汰、关停或治理后形成的削减量和新建项目形成的新增量。实行排污总量完成情况季报制度,每季度前5天将上一季度区域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上报省环保局,同时对总量变化情况予以说明,涉及削减量和新增量均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当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控制新建项目污染物总量
各市要紧紧围绕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环境质量的目标,对建设项目新增量和现有污染源削减量实施统一调度、分配、置换。
(一)新建项目必须取得排污总量指标方可建设
取得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是建设项目的前提条件,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应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使用后污染物排放是否满足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要求进行分析评价。没有取得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时,同时验收该项目总量控制指标的完成及置换措施的落实情况,项目总量控制指标及置换措施没有落实的,不予通过项目验收。没有完成总量控制指标的,与没有实现排污浓度达标同样对待。
(二)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核定原则
1、在满足国家及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他建设项目有关规定条件的前提下,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按照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措施后达到先进排污绩效的污染物排放量核定。
2、有削减任务的企业,在完成削减任务之前,不予核定新建、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技术改造项目,只下达削减量指标而不予分配新增量。
3、新建项目申请的新增排污总量,使建设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环境容量总量或上级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的,可按第1条规定核定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同时按照1:1的比例削减现有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总量置换,确保增产不增污。
4、新建项目申请的新增排污总量,使建设区域污染物排污总量超过环境容量总量或上级下达的区域总量控制指标,可按第1条规定核定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并按照削减量大于新增量的原则确定需要置换的削减量,确保区域增产要减污。计算公式如下:置换削减量=建设项目核定排污量×([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内现有污染源排污总量)/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注:当环境容量超标时,以区域环境容量总量为区域总量控制指标)]
按下列顺序与现有污染源进行排污总量置换,取得新建项目排污指标:
(1)首先通过本企业内部淘汰、关闭和污染治理等措施取得的削减量进行置换;
(2)若企业不能通过本企业内部解决置换量时,通过同一区域其他污染源削减排污量置换取得;
(3)鉴于山、老区经济落后,现有工业企业少,污染物排放存量小,无法在本县内进行新、老污染物的排污总量置换,同时环境容量较大,有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空间。为了既能达到全省排污总量控制目标,又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两区”发展,根据科学利用环境容量、合理布局的原则,可适度进行跨县(市、区)总量置换。跨县(市、区)的总量置换由参与置换的县(市、区)共同的上级环保部门组织。
国家和省重点发展项目,在满足建设区域环境容量许可的前提下,适用本条置换原则。
(4)参与置换的污染源必须是已纳入当地总量控制范围,属于重点污染源的,要有明确的总量控制指标。采取的置换措施必须是已落实或已列入实施计划,有明确的实施时限。
(5)下列情况不得用于排污总量置换:
一是在该区域环境容量核定之前已关闭、停产或在环境容量核定过程中未参与环境容量核定的污染源;二是其排放量不在2005年环境统计范围内的污染源;
(6)对于没有按时完成环境容量核定的县,按照省环保局《关于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晋环发[2006]189号)规定,新建项目一律不予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确认。
四、理顺管理职责
各级环保局的污控部门负责建立污染物排放新增量和削减量管理台帐,落实各项削减措施,进行现有量、削减量与新增量的统一调度;规划部门负责统计并每半年对外公布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完成情况。污控部门要将总量管理、台帐记录的总量情况及时与统计部门沟通、修正,取得一致。
二00六年九月十一日
第三篇: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推荐]
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
【颁布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38号令
【颁布时间】1992年01月01日
【生效时间】1992年01月01日
第一条 为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建设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必须遵守本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对排污行为进行控制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对排放污染物总量进行控制,制定任期内本地区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环境污染控制目标,报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各自的职责,依照本规定对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计划、经济主管部门,必须按照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的要求,核算所需资金、材料,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六条 以下区域和单位应当首先实施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并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实施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
(一)生活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体、具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二)城市市区和其他急需控制环境的区域;
(三)排放污染物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单位;
(四)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单位;
(五)排放在生物体内容易蓄积,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或不易降解且对环境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污染物的单位。
第七条 凡实施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在排污申报登记的基础上,按期如实填报《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向所在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排放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指标(以下简称排污指标),同时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排污申报登记按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执行。
第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排污单位的、《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后应在一个月内根据区域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批准排污单位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指标,并根据实施情况规定其排放方式、排放时间、排放去向等。
第九条 凡排污单位申请的排污指标不超过允许排污指标者,发给《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凡排污单位申请的排污指标超过允许排污指标者,应当限期治理,在限期治理期间,发给《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手续。
第十条 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项目的单位,在向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递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同时,须递交《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一并办理审批手续。如申请的排污超过该单位允许排污指标时,建设单位必须采取下列措施,方可进行建设。否则,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审批手续。
(一)通过“以新带老”,改变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治理深度等办法,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向区域污染集中控制治理投资,增强该区域处理污染物的能力;
(三)代为其他排污单位处理污染物。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由所在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排污指标和竣工验收报告,发给《排放污染物许可证》。
第十二条 对排放的污染物有可能造成跨地区污染的排污单位,其排污指标应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和《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有效期限,由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但最长有效期前者不得超过四年,后者不得超过两年,在有效期满三个月、排污单位必须重新申请换证。
第十四条 凡持证单位因破产、关闭等原因不再排放污染物的,必须向所在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理注销手续,交还《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
第十五条 持证单位因转产、兼并等原因、排放污染物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向所在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履行申请《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手续。
第十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实施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总量收费或超总量收费。具体规定由省物价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财政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各市、县人民政府每年年初必须向上一级人民政府书面报告上一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有关情况。
未能控制区域排污总量,造成环境污染加重的市、县;所在市、县人民政府应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有效改进措施。
第十八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所辖行政区域内各部门及排污单位执行总量的情况进行检查,依法采取行政管理措施。持有《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单位,应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上报本单位的排污情况及其他有关的资料。
第十九条 实施总量控制的排污单位,凡提供剩余排污指标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对排污单位给予处罚:
(一)未取得《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进行排污,但排放污染物未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三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不按照《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的,加倍征收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并处以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二条 《排放污染物申请登记表》《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副本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规定的格式。
报告上一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有关情况。
未能控制区域排污总量,造成环境污染加重的市、县;所在市、县人民政府应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有效改进措施。
第十八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所辖行政区域内各部门及排污单位执行总量的情况进行检查,依法采取行政管理措施。持有《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单位,应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上报本单位的排污情况及其他有关的资料。
第十九条 实施总量控制的排污单位,凡提供剩余排污指标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对排污单位给予处罚:
(一)未取得《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进行排污,但排放污染物未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三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不按照《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的,加倍征收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并处以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二条 《排放污染物申请登记表》《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副本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规定的格式。
第四篇:总量控制及污染物减排制度
尚志市大地粮油有限公司
总量控制与污染物减排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需要专门实施总量减排控制的四种污染物,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以下简称减排)以及相关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生产部对本公司的减排工作负责并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五条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按期完成减排任务。
第二章 减排管理
第六条 生产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减排指标、实际污染物排放情况和环境容量,综合平衡后,制定本公司的减排指标,报总经理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 生产部应当将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和有关部门,建立减排调度、协调机制,落实减排计划,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规定的指标范围内。
第八条 生产部必须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前置条件。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原则上在项目所在区域的总量指标内平衡。建设项目所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通过采取有效减排措施仍不能满足该项目需要的,可以通过排污权交易等方式取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第九条 生产部应当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解、下达、削减、变化的统一台账,及时调度和动态管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
第三章 减排督查和考核
第十条 排污单位未完成减排任务的,可以通过限期治理等方式,提出整改要求并督促落实。排污单位在限期治理期间应当限产限排,使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达到限期治理决定所规定的排放要求,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可能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第十一条 减排工作实行定期考核制度。各部门应当逐级签订减排目标责任书,定期、不定期检查、调度减排情况以及减排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
第十二条 减排工作达不到进度要求且工作明显滞后或者可能完不成减排计划的部门,由生产部发出预警通报。对未完成减排计划并严重影响减排工作或者经预警通报后仍未达到预警要求并严重影响减排工作的,应当实行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问责。问责方式视情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合并使用。
尚志市大地粮油有限公司
2012年1月1日
第五篇:10污染物总量控制及达标分析
10污染物总量控制及达标分析
10.1总量控制原则
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的原则是将给定区域内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负荷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使环境质量可以达到规定的环境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确定,在考虑污染物种类、污染源影响范围、区域环境质量、环境功能以及环境管理要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际条件和控制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
10.2总量控制因子
大气污染物指标(2个):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10.3总量控制指标
根据工程分析,工艺废水和生活废水总体实现了不外排;故确定该项目实行总量控制的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控制量分别为1121.66t/a、1979.94t/a。10.4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各监测点NO2日均值浓度范围为0.003L-0.009mg/m3,占二级标准的1.25%-7.5%。各监测点小时浓度范围为0.003L-0.016mg/m3,占二级标准的0.125%-6.67%。可见各监测点NO2日均、小时浓度监测值均不超标。
③TSP、PM10
各监测点TSP日均值浓度范围为0.01mg/m3-0.217mg/m3,占二级标准的3.33%-72.33%,可见各监测点TSP日均浓度监测值均不超标。
各监测点PM10日均值浓度范围为0.032mg/m3-0.12mg/m3,占二级标准的21.33%-80%,可见各监测点PM10日均浓度监测值均不超标。
④其它
项目评价区内NH3、H2S、CH3OH、CO均未检出。
由以上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评价区域各监测点各项污染物均未出现超标值。评价区域内监测项目SO2、NO2的小时平均值和日均值均未出现超标值,能达到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的水平。说明环境质量现状较好。
脱硝措施,脱硝效率为 80%。脱硝后,氮氧化 物达标排放。水泥装置采用 SNCR 脱硝措施,脱硝效率为 60%。
3
10.6 燃料组分分析
电石炉兰炭成分如下表。表 10.6-1
项 全水分 分析水分 干基灰分 无灰干燥基挥发份 干基挥发份 分析基固定碳 干基全硫 干基磷 目
兰炭分析报告
单位 Mt% Mad% Ad% Vdaf% Vd% Fc.ad% St.d% Pd% 煤泥 12.31 2.05 7.08 3.61 3.36 87.73 0.14 0.005
焦渣型号
1
锅炉和熔盐炉采用原煤 2,水泥采用原煤 1。各煤种煤质和混合后的煤种分 析如下: 表 10.6-2
项 全水分 分析水分 收到基灰份 干基灰分 无灰干燥基挥发份 焦渣型号 分析基固定碳 干基全硫 收到基全硫 收到基碳 收到基氢 收到基氮 收到基氧 高位干基发热量 高位干基发热量 低位收到基发热量 低位收到基发热量 变性温度 软化温度 半球温度 流动温度 可磨指数 Fc.ad% St.d% St.ar% Car% Har% Nar% Oar% Qgr.d(KJ/g)Qgr.d(caJ/g)Qnet.ar Qnet.ar(caJ/g)DT ST HT FT HGI 73(KJ/g)目
锅炉、熔盐炉和水泥煤质分析报告
单位 Mt% Mad% Aar% Ad% Vdaf% 原煤 1 10.08 4.31 28.59 31.79 38.47 2 40.16 1.06 0.95 47.64 3.01 0.73 9.00 20.87 4991 17.91 4284 >1500 原煤 2 29.55 12.00 24.01 34.08 41.42 2 33.98 0.78 0.55 35.67 2.33 0.50 7.40 20.18 4825 13.05 3122 1222 1242 1252 1267
10.7 污染物排放量及核算过程
⒈二氧化硫排放量计算 ⑴石灰窑 SO2 排放量计算 根据《电石生产及其深加工产品》(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熊谟元著 1989
年 6 月出版)“第八章第二节”中的介绍,在电石生产过程中,硫份主要来自兰 炭,根据资料中已给出的数据计算,兰炭中 49.21%的硫进入电石产品中,50.79% 进入电石炉气中。
本项目电石工段采用的兰炭收到基硫份为 0.13713%,经过烘干后,兰炭水 分 较 低 为 1%,硫 份 变 为 0.1385902%,出 去 粉 尘,进 入 电 石 炉 的 兰 炭 量 为 347845t/a。则进入炉气中的硫为 347845×0.1385902%×50.79%=244.85t/a。石 灰窑有一定的固硫作用,脱硫效率按 85%计算,则石灰窑烟气中的 SO2 排放量为 244.85×(1-85%)×2=73.46t/a。⑵碳材干燥炉 SO2 排放量计算 碳材烘干炉使用兰炭筛分下来的兰炭粉,年用量为 14400t,兰炭硫份为为 0.14%,硫份较低,因此不采取脱硫措施,则碳材烘干炉 SO2 排放量为 14400×0.14% ×1.6=32.26t/a。⑶3 台 100t/h 锅炉 SO2 排放量计算 根据蒸汽需求量计算,锅炉燃煤量为 41.32t/h,年工作 8000h。根据业主提 供资料,该锅炉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率为 2.5%,燃料中硫燃烧时氧化成 SO2 份额取 90%,燃料煤种硫份 0.55%。脱硫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电石渣浆法脱硫,脱硫效率取 90%。则通过锅炉烟气排入大气中的 SO2 为 41.32×8000×0.55%×(1-2.5%)×90% ×2×(1-90%)=319.07t/a。⑷熔盐炉 SO2 排放
放量计算 根据计算,熔盐炉燃煤量为 15.75t/h,年工作 8000h。燃料煤种硫份 0.55%。脱硫电石渣浆法脱硫,脱硫效率取 90%。则通过熔盐炉烟气排入大气中的 SO2 为 15.75×8000×0.55%×1.6×(1-90%)=110.88t/a。⑸水泥生产 SO2 排放量计算 SO2 计算公式如下:
QSO2=(G1 ·η1+G2 ·η 2)(1-η3)4 2 ·η
G1 烧成煤耗量,102666t/a; G2 生料耗量,1115027t/a;
η1 烧成煤的硫分,0.95%; η 2 生料的硫分,0.041302138%;
η 3 吸硫率,98%
η 4 S 成 SO2 的转化率 ,95%
经计算得到窑尾烟囱排放的 SO2 为 54.56t/a。⑹总的 SO2 排放量计算 73.46+32.26+319.07+110.88+54.56=590.23t/a ⒉氮氧化物排放量计算 ⑴石灰窑 NOX 排放量计算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2010 年修订)》 中,大于 300 吨/天的气体类燃料(含高炉煤气、焦炉煤气、混合煤气、转炉煤 气、发生炉煤气等)石灰竖窑(含普通竖窑、麦尔兹窑、弗卡斯窑、套筒窑等)氮氧化物直排排放系数为 0.115 千克/吨-产品,本项目石灰产量为 538117t/a, 则 NOX 排放量为 538117×0.115/1000=61.88 t/a。⑵碳材干燥炉 NOX 排放量计算 炭 材 干 燥 炉 控 制 烟 气 中 NOX 排 放 浓 度 低 于 《 大 气 污 染 综 合 排 放 标 准 》(GB16297-1996)中二级标准 240mg/m3。碳材烘干炉烟气量为 22251.75m3/h,年 运 行 时 间 为 8000h。则 碳 材 干 燥 炉 NOX 排 量 应 小 于 240 × 22251.75 × 8000/109=42.72t/a。⑶3 台 100t/h 锅炉 NOX 排放量计算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2010 年修订)》 中烟煤循环流化床炉氮氧化物排污系数为 2.7 千克/吨-原料,本项目锅炉燃煤量 为 38.42t/h,年运行时间为 8000h,采用 SCR 脱硝,脱硝效率为 80%,则氮氧化 物年排放量为 41.32×2.7×8000/1000×(1-80%)=178.50t/a。⑷熔盐炉 NOX 排放量计算 控 制 熔 盐 炉 烟 气 中 NOX 排 放 浓 度 低 于 《 大 气 污 染 综 合 排 放 标 准 》(GB16297-1996)中二级标准 240mg/m3。熔盐炉烟气量为 128037.1m3/h,年运行 时 间 为 8000h。则 碳 材 干 燥 炉 NOX 排 量 应 小 于 240 × 128037.17 × 8000/109=245.83t/a。⑸水泥生产 NOX 排放量计算 烟气量为 626693m3/h,采取脱硝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为 190mg/m3,氮氧化物排 放量为:626693×190×310×24/1000000000=885.90t/a ⑹总的 NOX 排放量计算 61.88+42.72+178.50+245.83+885.90=1414.83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