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推荐]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黄政办秘〔2016〕17号 【发布日期】2016-04-08 【生效日期】2016-04-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黄政办秘〔2016〕1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风景区管委会,黄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筹备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黄山市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4月8日
黄山市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完善办公用房配置使用与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使用效益,建设节约型单位,根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发〔2013〕13号)、《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21号)、《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发改投资〔2014〕2674号)、《安徽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214号)等规定,并参照《安徽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办法》(皖管〔2014〕13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委各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市政协机关,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市直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办公用房是指由各类财政性资金列支建设的用于市直单位办公使用的房屋,包括办公室用房、业务用房、公共服务用房、设备用房和附属用房等。
(一)办公室用房,包括领导人员办公室和一般工作人员办公室。
(二)业务用房,包括市直单位开展业务需要而应配置的用房,主要是指市本级重大会议场所、市纪委专用办案场所、政务中心大厅及单位窗口、各类交易中心和服务中心的业务大厅、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障服务窗口、劳动人事仲裁庭、档案馆的馆库、电视台的演播厅、法院的审判厅、公安局和检察院的审讯室及其他业务用房等。
(三)服务用房,包括会议室、接待室、档案室、文印室、图书资料室、信息网络用房、机要保密室、收发室、医务室、值班室、储藏室、物业及工勤人员用房、开水间、卫生间等。
(四)设备用房,包括变配电室、水泵房、水箱间、中水处理间、空调机房、通信机房、电梯机房、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用房等。
(五)附属用房,包括食堂、停车库(汽车库、自行车库、电动车、摩托车库)、警卫用房、人防设施等。
第四条 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遵循“统一收回、统一标准、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管理原则。
第五条 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及其相应土地,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市管局”)负责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统一管理,具体行使分配、调配、使用、处置等职责。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办公用房建设审批管理。市财政局(国资办)负责办公用房资产划转、处置审批和经费预算管理。市监察、审计机关负责对办公用房在建设、维护、调配和管理过程中的监察、审计。
第六条 市直单位负责办公用房的日常维护管理。
第二章 规划建设管理
第七条 办公用房的建设按照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完善功能、统筹兼顾的原则,由市管局根据机关实际需求,统一提出规划建设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朴素、实用、安全、节能、环保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单位综合造价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
第九条 市直单位新建、扩建、迁建、购置、装修改造党政机关办公用房项目,应经市管局初审后,送市发展改革委复核,报市政府审批。按照规定由省政府审批的项目,由市政府上报省政府审批。租赁办公用房的,应报市管局审批后组织实施。采取置换方式配置办公用房的,不得以未使用政府预算建设资金、资产整合等名义规避审批。
第十条 市直单位办公用房面积标准、造价标准和装修标准,按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执行。
第十一条 办公用房项目建设必须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设备和材料,建成后应进行建筑节能测评,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对具备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的建筑,应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等。
第十二条 办公用房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工程建设的建筑材料、设备、设施等采购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或其他形式公开进行。办公用房的处置应通过公共资源交易机构公开交易。
第三章 办公用房权属登记管理
第十三条 市直单位应按规定,及时办理办公用房的房屋产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以下简称“两证”)。
因单位撤销、改制、隶属关系改变需要变更办公用房权属登记的,应当及时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因历史等原因造成办理权属登记资料缺失或者不全的,由所在单位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及无法办理权属登记的情况说明,市管局协助甄别、分类并协调规划、国土、房管等有关部门补办相关手续。
第十四条 建立市直单位“两证”集中管理制度。市管局应当加强办公用房产权管理和“两证”集中统一保管、使用制度建设,定期检查办公用房的权属登记、数(质)量状况和使用情况,建立办公用房管理信息系统,健全档案资料。
第十五条 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如需产权分割、产权变更等,应报市管局审核,并报市政府批准。未经批准,市直单位不得擅自变更办公用房的产权。
第四章 办公用房分配与调配使用管理
第十六条 市管局根据各单位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按照办公用房配备标准,核定各单位的办公用房面积。
各单位申请办公用房时,应当与市管局签订办公用房使用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十七条 市直单位新建、调整办公用房,按照“建新交旧” “调新交旧”的原则签订移交协议,在搬入新建或新调整办公用房后30日内,及时将原办公用房腾退移交市管局。
第十八条 在机构改革中,合并的部门原则上应在同一地点集中办公,并根据单位编制人数重新核定办公用房面积,多余的办公用房由市管局负责统一收回。市直单位被撤销后,其办公用房由市管局负责统一收回。
第十九条 市直单位间统筹安排使用办公用房的,按照单位业务性质相近、部门协作较多、有利于工作开展等原则确定。
第二十条 未经市管局和市财政局(国资办)同意,市直单位不得改变办公用房的用途,不得将办公用房出租、出借或者调整给其他单位使用。
第二十一条 办公用房及相应土地的处置(产权转移或注销),以及将办公用房及相应土地对外投资的,应当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由市管局、市财政局(国资办)负责审核,报市政府同意后,按规定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办公用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市管局负责及时收回,统一调配使用:
(一)超过配置标准面积的;
(二)因办公用房新建、调整和机构撤销腾退的;
(三)对外出租合同期满的;
(四)出借或者被企业、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挤占的;
(五)擅自改变用途的;
(六)无正当理由闲置六个月以上的。
超过配置标准建设的办公用房,单位可以提出超标准使用申请,由市管局提出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
第二十三条 市直单位现有办公用房尚未达到配备标准面积或者无办公用房的,由市管局从现有办公用房存量中统筹调剂解决;无法调剂的,由市管局提出意见报市政府研究决定。
第二十四条 严格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租用审批管理。市直单位、增设的临时办公机构,无存量办公用房可供调剂且确需租用的,应经市管局审批、核定面积后方可租用,租赁费用由市财政安排。未经批准,任何部门、单位不得擅自租用办公用房。
第二十五条 租用办公用房须严格控制装饰装修标准,集约配置必需的办公家具,原则上不得购置新办公家具,确需购置的,应按照《黄山市市级单位部分通用资产配置标准(试行)》执行。
第二十六条 社会团体、企业、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挤占办公用房的,应予清退;因特殊情况暂时无法清退的,被挤占单位应报市管局审批后,并由挤占办公用房的单位、企业和其他组织按市场价缴纳房屋租金。
第二十七条 可以用作经营性的办公用房,应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市场化集中管理运营。
第二十八条 非经营性用途的办公用房已用作出租的,市直单位应当及时将租赁合同等有关材料报市管局,由市管局根据出租用房的使用功能及合同期限进行处置;对于合同到期的出租办公用房,由市直单位负责收回,交由市管局统一调配。
第二十九条 办公用房对外出租等产生的收益,应当上缴市财政,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三十条 市管局要做好办公用房物业管理工作,制定和完善物业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制度,并结合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逐步推进办公用房物业管理服务社会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三十一条 集中办公的市直单位,其办公用房的物业管理(含保洁、保安)、水电开支、正常维护等日常管理费用应纳入市管局年度经费预算;分散办公的市直单位,其办公用房的日常管理费用和租赁费用应由市管局核准后,纳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
第三十二条 市直单位根据办公用房使用状况和功能需求,可以提出维修申请,并按办公用房修缮的有关标准编制维修方案和经费预算,经市管局核准后方可实施。凡维修改造投资50万元以上的(含50万元)项目,统一报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列入下年度政府性项目投资建设计划,经市政府同意后纳入财政预算开支。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市直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业,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管局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以往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不相符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贵阳市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
贵阳市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市直单位办公用房使用与管理,根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中办发﹝2013﹞17号)和《贵州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直单位包括市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上述机关派出机构,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直属事业单位(包括市直单位所属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市直单位)。
垂直管理单位的办公用房由其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涉及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须报市直机关事务局批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办公用房是指由财政性资金出资形成或其他渠道出资形成并在法律上可以确认属于国有资产的办公用房及其相应土地,包括基本办公用房(办公室用房、服务用房、设备用房)和附属用房及其相应土地。
(一)办公室,包括领导人员(指独立法人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办公室和一般工作人员办公室。
(二)服务用房,包括会议室、接待室、档案室、图书资料室、机关信息网络用房、机要保密室、文印室、收发室、医务室、值班室、储藏室、物业及工勤人员用房、开水间、卫生间等。
(三)设备用房,包括变配电室、水泵房、水箱间、中水处理间、锅炉房(或者热力交换站)、空调机房、通信机房、电梯机房、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用房等。
(四)附属用房,包括食堂、停车库(汽车库、自行车库、电动车库、摩托车库)、警卫用房、人防设施、消防设施等。
(五)土地资产,指办公用房的附属用地。
除此之外,为开展各类业务设置的特殊技术业务场所,属于技术业务用房,如公安机关的审讯室、法院的审判庭、检察院的办案业务用房等。技术业务用房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四条市直机关事务局是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制度,依照相关制度和规定统一管理市直单位的办公用房及土地资产,以及配套的设施设备等,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市财政局负责市直单位办公用房资产处置审批及监督管理,土地资产处置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五条办公用房管理遵循保障公务、厉行节约、务实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由市直机关事务局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权属登记、统一调配使用、统一修缮管理。
第二章 办公用房及土地权属登记管理
第六条市直机关事务局对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及土地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市直单位办公用房房屋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统一登记到市直机关事务局名下,市直机关事务局需建立健全房地产档案和资产管理台账,加强办公用房及土地资产产权产籍管理,定期审核检查办公用房的权属、质量及使用状况。
第七条办公用房权属和土地资产已作登记的,由各单位向市直机关事务局移交《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原件及相关资料,并配合将权属证明变更登记至市直机关事务局名下。
办公用房权属和土地资产尚未登记的,由各单位向市直机关事务局提供项目立项、规划、用地、建设、购置或置换等批准文件和资料,由市直机关事务局(按照程序)统一申办权属登记。
权属资料遗失或者不齐全的,原单位出具证明文件,说明情况,由市直机关事务局协调有关部门补办相关权属登记及变更手续;若存在其他影响权属登记及变更手续的特殊情况,由原单位说明原因并协调解决,待符合权属变更条件后,再行办理。
第八条市直单位在贵阳市以外的办公用房权属登记,依照上述规定执行。
第三章办公用房配置、调剂和使用管理
第九条市直机关事务局根据市直单位人员编制和办公用房标准核定各单位的办公用房面积,结合现有资源,按同一单位尽量集中办公的原则,统筹配置和调剂办公用房,并核发办公用房使用证。
第十条市直单位根据市直机关事务局核发的办公用房使用证,对配置的办公用房拥有使用权、维护权和管理权。
(一)对按标准核定的办公用房可自主安排使用,办公人员按《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发改投资〔2014〕2674号)控制使用面积。
(二)负责办公用房及其附属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修,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三)保障国有资产完整,不得擅自处置占有、使用的办公用房及附属用地等资产。
第十一条 未经依法批准,(使用单位)不得擅自改变办公用房、业务用房及附属土地资产的用途和现状。擅自改变的,市直机关事务局将责令使用单位恢复原状。办公用房与业务用房相互转换用途的,须报市直机关事务局批准。
第十二条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纪念建筑物或古建筑,使用单位要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并且负责保证建筑物及附属文物安全。
第十三条领导干部应按照标准配置使用一处办公用房,确因工作需要另行配置办公用房的,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不得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等作为办公用房。
第四章办公用房出借与租赁管理
第十四条市直单位不得将占有、使用的办公用房及土地资产、附属设施等对外出租、出借或改变用途。如有特殊情况确需对外出租、出借的,需报市直机关事务局批准,涉及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应及时到市财政局办理相关手续。在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对外出租的办公用房,租金收入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管理,租赁合同到期后应予收回,不得续租。未经批准私自出租、出借,或者长期闲置的办公用房,将责令收回,由市直机关事务局统一调配使用。
第十五条办公用房拆迁、机构新成立暂无办公场所,或现有办公场所未达到规定标准的,由市直机关事务局在现有办公用房资源中统筹调剂安排,现有资源无法满足的,可申请财政资金面向社会租赁办公用房。
(一)市直单位租赁办公用房,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未经批准,不得安排财政预算资金,不得使用其他资金进行租赁。
(二)市直单位在外租赁办公用房,其面积标准须符合《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发改投资〔2014〕2674号)有关要求,租赁面积要纳入本单位办公用房总面积进行管理。
第五章办公用房清理和腾退
第十六条严格按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发改投资〔2014〕2674号)的规定配置办公用房。个人办公用房面积超过配置规定的,应予以腾退,腾退的办公用房由本单位收回统一安排;单位超标腾退的办公用房,由市直机关事务局收回统一调剂使用。
第十七条新建、调整办公用房时,要按照“建新交旧”、“调新交旧”的原则,在搬入新建或新调整办公用房后1个月内将原办公用房腾退移交市直机关事务局。
第十八条机构合并或分立的,须重新核定办公用房面积,超标部分应在2个月内腾退;机构撤销或者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市直机关事务局应当会同市财政局对其占有、使用、管理的办公用房及土地资产进行清查登记,并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第十九条领导干部在办理离退休或者调离手续后2个月内腾退配置使用的办公用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兼任职务的,兼职单位提供的办公用房在免去职务后2个月内腾退。
第二十条市直单位应安排好离退休领导干部集中学习、阅文场所,但不得以学习、阅文等名义变相为离退休领导干部提供专用办公用房,也不得在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场所变相提供任何形式的办公用房。
第二十一条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在立项批复中明确和行政机关办公用房一并建设或购置的,应当根据事业单位出资情况划分产权;若事业单位未出资的,可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实际,对其占用的行政办公用房分类处理。
(一)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占用的行政办公用房按标准核定后继续使用,超标部分应予以腾退。
(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占用的行政办公用房原则上应予以清理腾退,确有困难的,由市直机关事务局统一调整安排或实行过渡性有偿使用。
(三)其他事业单位应及时清理腾退占用的行政办公用房。
第二十二条部门和单位在机构变动中转为企业的,所占用办公用房应予腾退,确实难以腾退的,经市直机关事务局批准可按相关规定租用原办公用房。需转增企业国有资本金的,按规定程序转为企业国有资本金。
市直单位的下属机构、派出机构等办公用房清理腾退工作,参照上述规定执行,由其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第六章 办公用房建设管理
第二十三条 办公用房建设是指市直单位新建、改建、扩建、迁建、联建、购置、置换办公用房的行为。办公用房建设必须严格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采取置换方式配给办公用房的,应当执行新建办公用房各项标准,不得以未使用政府预算建设资金、资产整合等名义规避审批。
第二十四条市直机关事务局负责统一协调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工作,根据申请单位的机构设置、编制、职能和办公用房需求情况,结合现有办公用房资源等因素,会同有关部门对拟建项目必要性、规模和标准等提出审核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按基建程序申报立项和建设。
第二十五条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要从严控制,符合规定的建设项目,应当遵循朴素、实用、安全、节能的原则,严格执行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单位综合造价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符合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要求,不得追求成为城市地标建筑,严禁配套建设大型广场、公园等设施。
与社会资本联建、购买办公用房应符合《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发改投资〔2014〕2674号)有关要求。
第二十六条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必需严格执行国家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加强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监管和审计监督。
第七章 办公用房维修管理
第二十七条市直机关事务局是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维修管理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办公用房维修改造项目的审批,并监督实施。
第二十八条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维修改造实行计划管理,未纳入计划和未经批准的项目,不得实施维修改造。
突发性影响房屋结构安全或危及安全使用的维修,按特殊情况处置,以消除安全隐患为目标,可立即进行维修改造,同时报市直机关事务局备案。
第二十九条市直单位使用的办公用房因建设年代久远、使用时间较长、设施设备老化、功能不全、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满足办公基本要求的,可申请维修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一)房屋基础局部损坏,发生不均匀沉降并有继续加剧趋势,经加固处理后可继续使用的;
(二)房屋部分墙体裂缝、倾斜、空鼓等,损坏较严重并有继续加剧趋势,经维修后仍可继续使用的;
(三)房屋地面、顶棚、墙面、门窗等严重老化的;
(四)房屋屋面大面积渗漏,部分屋面塌陷,需进行维修的;
(五)水、电、暖、通讯、电梯等设备设施严重老化或损坏,已影响正常使用,需进行大部分或全部更换的;
(六)其它确需维修改造的。
经有资质的专业机构鉴定为D级危房的,应及时报批拆除,原则上不再进行维修。
第三十条办公用房维修,应当坚持经济适用,量力而行的原则,主要是消除安全隐患,恢复和完善使用功能。严格执行维修改造标准,不得变相进行改建、扩建,严禁超标准装修。
第三十一条根据损坏程度和修缮工作量的大小,办公用房维修分为大修、中修和日常维修。
(一)大修:是指对办公用房及其设施进行全面修复。
(二)中修:是指对办公用房及其设施进行局部修复。
(三)日常维修:是指对办公用房及其设施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第三十二条 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大、中型维修项目和专项维修改造工程,由各使用单位根据办公用房损坏程度提出维修方案,报市直机关事务局核准后组织实施;日常维修养护由各使用单位自行组织实施。市级行政中心集中办公区的公共区域及公共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由市直机关事务局统一负责。
第三十三条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大、中型维修项目和专项维修改造工程经市直机关事务局审核同意后,所需投资统一纳入各单位部门预算,预算下达至对应预算单位,按照部门预算程序申报办理。未经市直机关事务局审核的项目,不得安排预算。未经审批,不得动用财政性资金进行办公用房大、中型维修改造。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由各使用单位在一般预算资金中开支。
第三十四条维修改造项目经审批后,相关项目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对工程质量、进度、造价以及施工队伍等进行严格监管。维修改造工程完成后,项目单位应会同有关部门,按国家现行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进行验收。
第八章物业管理
第三十五条物业管理主要包括办公用房日常维护、给排水设备运行维护、供配电设备维护、电梯运行维护、空调系统运行维护、消防系统维护、安保监控系统维护、绿化及环境卫生管理、传达保安秩序管理、车辆停泊及出入管理、会议服务、代办服务等公共性服务。其目的是维护设备设施完好、环境清洁优美、区域文明安全、管理规范有序的办公环境。
第三十六条市直机关事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物业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结合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推进办公用房物业服务社会化。
第九章监督与责任
第三十七条市直单位对管理使用的办公用房和土地资产负有保护其安全、完整的责任,不得擅自改变办公用房用途。擅自改变的,由市直机关事务局责令恢复原状,并按程序追究单位领导及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三十八条市直单位擅自出租、出借办公用房,擅自购建、租用办公用房,造成经济损失的,追究单位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反本规定,造成办公用房及土地等国有资产流失的,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规查处。
第四十条 发展改革、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和机关事务部门应当根据职责分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办公用房建设、调配、维护修缮、处置等加强监督检查,对举报和发现的违反办公用房管理规定问题,及时依法查处。
第十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由市直机关事务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已有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篇: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市级行政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市级行政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txt遇事潇洒一点,看世糊涂一点。相亲是经销,恋爱叫直销,抛绣球招亲则为围标。没有准备请不要开始,没有能力请不要承诺。爱情这东西,没得到可能是缺憾,不表白就会有遗憾,可是如果自不量力,就只能抱憾了。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市级行政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泸市府办发〔2009〕8号
市级各部门:
《泸州市市级行政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9年4月1日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四月二日
泸州市市级行政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市级行政单位办公用房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资源节约型政府,减少财政支出,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房屋登记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68号)、《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的通知》(计投资〔1999〕2250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市级行政单位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市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办公用房。
第三条 市级行政单位办公用房实行“国家所有产权,政府监督管理,单位使用维护”的管理体制。
第四条 市级行政单位办公用房管理的总体原则是科学配置、合理使用、提高效率、便于管理。办公用房配置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适应单位履行行政职能需要,贯彻科学合理、勤俭节约、从严控制原则。
第五条 本规定所指的办公用房包括:办公室用房、公共服务用房、设备用房和附属用房。
(一)办公室用房,包括一般工作人员办公室和领导人员办公室。
(二)公共服务用房,包括会议室、接待室、档案室、文印室、资料室、收发室、计算机房、储藏室、卫生间、工勤人员用房、警卫用房等。
(三)设备用房,包括变配电室、锅炉房、电梯机房、制冷机房、通信机房等。
(四)附属用房,包括食堂、汽车库、人防设施、消防设施等。
第六条 泸州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负责市级行政单位办公用房的综合管理工作。
第二章 建设管理
第七条 市级行政单位原则上不再建设新的办公大楼。确因工作需要新建办公大楼的,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严格控制审批。
第八条 市级行政单位办公用房建设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建设新办公大楼要按照优化整合、相对集中、完善功能、提高效率的原则,由市发改委会同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等有关部门根据我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办公用房的需求情况,提出规划建设意见,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十条 设置本规定第五条所列用房之外的特殊业务用房,由单位按实际需要情况向市发改委提出申请,市发改委会同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等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意见,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第十一条 市发改委会同有关单位研究新建办公用房时,应对建设单位原办公用房的安排使用提出意见,报市政府审批。不同意该单位继续使用原办公大楼(或者用房)的,单位应在搬入新办公用房60天内向市国资委移交原办公大楼(或者用房),由市国资委提出调配安排意见,报市政府审批。
第三章 权属管理
第十二条 市级行政单位办公用房应进行房地产权属登记,由使用单位负责到房地产登记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权属证书。
第十三条 目前尚没有办理房地产权属证的单位,应在本办法实施半年之内到房地产登记部门办理房地产权属证书。
第十四条 由于历史原因等造成办理权属登记资料缺失或不全的,按规定由所在单位提供有关证明材料,报有关部门补办手续后,办理权属登记。
第十五条 新建、改(扩)建的办公用房,应在建成之日起60日内向房地产登记部门申请办理房地产登记的有关手续。
第十六条 单位分立、合并、改制以及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办公用房发生划转的,新使用办公用房单位应在批准之日起60日内同原使用单位共同向房地产登记部门申请办理资产变动登记的有关手续。
第十七条 单位撤销、合并等终止活动的,办公用房(含权属证书)暂时移交市国资委管理,市国资委在30日内向市政府提出办公用房调整使用方案,报市政府审批。经市政府同意使用办公用房的单位在60日内向房地产登记部门申请办理资产变动登记的有关手续。
第十八条 经市政府同意,办公用房对外转让的,原使用单位应积极配合受让方及时办理房地产权过户手续。
第十九条 危房、城市建设等需要拆除、灭失的办公用房,使用单位应逐级申报,在获政府批准之日起30日至90日内按有关规定进行拆除、灭失,完毕后30日内向房地产登记部门申请办理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
第二十条 行政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向市国资委或者共同上一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请调解或者裁定,必要时报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处理。
第二十一条 行政单位与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行政单位应当提出拟处理意见,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市国资委批准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或其他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房地产登记部门应当加强行政单位办公用房产权登记管理,健全档案资料,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为有关部门了解查询办公用房权属登记办理情况提供服务。
第四章 配置管理
第二十三条 市级行政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办公用房的使用面积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市国资委会同市监察、财政、人事、发展改革、规划建设等部门对单位增加调整办公用房情况进行审核,根据各单位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情况,按照办公用房配备标准核定各单位办公用房面积,提出调配方案,报政府审批。
第二十五条 单位因特定的工作性质,需要配置特殊工作用房的,由市国资委会同市监察、财
政、人事、发展改革、审计、规划建设等部门审核,提出意见,报政府审批。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富余的办公用房应统一调配使用。凡超过配置标准面积、已对外出租、出借或被企业等挤占用房以及其他闲余办公用房,均纳入统一调配范围。单位调配出的办公用房应当在接到调配通知后60天内移交市国资委,由市国资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调配方案,报市政府审批。
第二十七条 单位机构和人员编制作调整的,应当重新核定办公用房面积,原则上按新核定的面积进行调配。
第二十八条 单位现有办公用房尚未达到配备标准面积的,不足部分由市国资委从现有存量办公用房中统筹调剂解决。无存量办公用房调剂的,暂不调配。确因工作需要急需解决的,由市国资委提出意见,报市政府研究解决。
第五章 使用管理
第二十九条 单位应对所使用的办公用房加强管理,负责维修维护,保证房产安全,防止房产损失,做好“门前三包”等工作。涉及人防设施的,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管理。
第三十条 单位不得擅自改变办公用房的用途,不得擅自将办公用房出租、出借或调整给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使用,更不得擅自将办公用房用于经营、投资、抵押、转让等处置。
第三十一条 因工作需要改变办公用房用途等性质的,按照《泸州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泸市府办发〔2008〕22号)规定办理。
第三十二条 单位擅自将办公用房出租、出借等改变用途及无正当理由闲置6个月以上的,由市国资委会同相关部门予以收回,提出重新调配使用意见,报市政府审批。
第三十三条 未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群众团体组织、企业、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挤占行政单位办公用房的,应予清退;因特殊情况无法清退的,应当报市国资委批准并按规定收取租金。
第三十四条 经相关部门审核,不宜再作办公用房使用的,资产移交市国资委调整作其他用途使用。
第三十五条 调配后仍有富余的办公用房,移交市国资委统一集中管理。可以出租或出售的,应采取招标或拍卖等公开竞争方式出租或者出售。
第三十六条 办公用房的出租、出售处置收益,应全额上缴市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六章 装修维护管理
第三十七条 办公用房装修应遵循简朴庄重、经济适用的原则,兼顾美观和地方特色。装修材料选择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应用进口装修材料。装修标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使用单位应对有损坏的办公用房及时进行大修、中修和日常维修。
大修:指对办公用房及其设施进行的全面修复。
中修:指对办公用房及其设施进行的局部修复。
日常维修:指对办公用房及其设施进行的及时修复和日常维护、保养。
第三十九条 大、中修以上维修项目,由使用单位提出维修养护方案,主管部门核准,市财政局会同市国资委审批后组织实施;日常维修养护由各使用单位组织实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各单位对其使用的办公用房负有保护其安全、完整的责任。因使用不当、不爱护公物或随意拆改造成的损失,应予赔偿,并由相关部门依法追究单位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四十一条 使用单位擅自将办公用房出租、转借或改变用途的,除收回办公用房外,出租收入上缴市财政,造成经济损失和恢复办公用房原样所需费用由单位或责任人承担,并由相关部门依法追究单位领导及相关责任人行政责任。
第四十二条 市监察、国资、审计、财政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办公用房建设、调配、维护和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市级其他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布部门: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乌海政办发〔2009〕68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乌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乌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条 财政部门是绩效评价的主体。
第四条 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各级政府制订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三)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
(四)部门(单位)职能职责、工作计划;
(五)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六)部门(单位)预算申报的相关材料、依法批复的部门(单位)预算及决算报告;申请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相关资料;
(七)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八)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第五条 绩效评价的对象包括部门(单位)预算管理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债务资金及中央、自治区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和其他资金。
第六条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
(一)与本部门(单位)职能密切相关,项目投资金额在1亿元以上;
(二)对今后政府投资决策及安排新项目有借鉴作用的;
(三)投资大、工期长、建设条件较为复杂的项目以及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重大方案调整的;
(四)社会重点关注和舆论反映强烈的项目;
(五)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
(六)政府性债务资金建设的项目;
(七)经市政府及财政部门确认应进行绩效评价的其他项目。第七条 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完成程度,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是否达到预定产出和效果等;
(二)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水平等;
(三)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
(四)项目实施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
(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评价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 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为周期,对跨的重大项目可根据项目或支出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按照实施阶段的不同,可分为实施过程(事中)评价和完成结果(事后)评价两种类型。
第三章 绩效目标
第九条 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根据不同情况由财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单位)设定。
第十条 绩效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成本目标、时效目标、质量目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
(二)达到预期所必需的资源;
(三)支出的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影响;
(四)衡量或评估每一项目活动的相关产出、服务水平和结果的考核指标。
第四章 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
第十一条 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一)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指标,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资金落实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会计信息质量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
(二)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确定的适用于不同部门的指标。
(三)绩效评价指标由财政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制定。
第十二条 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具体包括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其他标准。
第十三条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横向评价法、历史比较法、询问调查法、其他评价方法等。
第十四条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第五章 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
第十五条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绩效评价规章制度,具体组织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第十六条 根据需要,绩效评价工作可由财政部门直接组织组成工作组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价。
第十七条 财政部门实施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一)前期准备阶段。部门(单位)编制支出预算时,设定绩效目标;确定被评价的部门(单位)或项目;成立评价工作组;制定评价方案;下达评价通知。
(二)实施评价阶段。资料收集与审核;现场与非现场评价;综合评价。
(三)撰写绩效评价报告。按照规范文本格式撰写绩效报告并征求被评价单位意见。
第六章 绩效评价报告
第十八条 绩效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况,包括部门(单位)职能、事业发展规划、预决算情况、项目立项依据等;
(二)绩效目标及其设立依据和调整情况;
(三)对照绩效目标,对所取得的业绩进行评价;
(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五)为实现绩效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六)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七)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八)评价结论及建议。
第十九条 绩效评价报告的具体格式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见附表)。
第七章 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第二十条 绩效评价结果应当采取评分与评级相结合的形式,具体分值和等级可根据不同评价内容设定。绩效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种类型。
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门及时整理、归纳、分析绩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被评价部门(单位),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预算的重要依据。评价结果优秀并绩效突出的,在安排预算时优先考虑;对评价结果不合格的,在安排预算时从紧考虑或不予安排,项目单位未按规定报送资料的及不配合绩效评价工作的,特别是对跨项目,财政部门可暂缓拨付财政资金。评价结果未达到规定标准的,部门(单位)应将评价结果作为编报预算的重要依据,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整改。
第二十二条 绩效评价结果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八章 附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四条 则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川办函[2008]256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为贯彻实施《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08]54号)的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改善我省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支持我省“三农”和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的发展,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的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小额贷款公司,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应在国家金融方针和政策,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其合法的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小额贷款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并以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民事责任。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参与决策和对公司承担责任。
第三条 四川省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省政府)授权四川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政府金融办)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和行业管理。禁止未经有权部门批准擅自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第四条 为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应设立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由省政府金融办负责管理。
第二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
第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其中行政区划指县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或地名,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第六条 小额贷款公司要严格准入条件。公司股东需符合法定人数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发起设立,其中须有半数
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合法住所。
企业法人作为小额贷款公司出资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
(二)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诚信记录和纳税记录。
(四)经营管理良好,最近2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经营记录。
(五)财务状况良好,且最近2个会计连续盈利。
(六)年终分配后,净资产不低于资产总额的30%(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七)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权益性投资余额原则上不超过本企业净资产的50%(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第七条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来源应真实合法,并全部为实收货币资本。一般县(市、区)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和地震极重灾县不得低于5000万元。单一股东出资额不得低于50万元。单一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关联方持有的股份,原则上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30%。入股股东实行实名制,严禁股东集合自然人资金入股。
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金要委托一家托管银行,由小额贷款公司、托管银行和市(州)政府签订三方协议,由托管银行监督支付。严禁虚假注资和抽逃资本金。
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持有的股份自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其他股东2年内不得转让。严禁股东以其持有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份对外质押或提供担保。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股份,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对于规范经营、运行良好且需要补充资本的小额贷款公司,1年后允许增资扩股。
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涉及国有或国有法人股的,在设立、变更、注销时应比照《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在财政部门办理产权登记相关手续,并自觉接受财政部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第八条小额贷款公司应有符合规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应有合格的营业场所、组织机构、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
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业务工作人员应不少于5人。从业人员的资格应报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备案。拟任小额贷款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自然人,应具备与其履行职责相适应的经济金融知识,具备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从事相关经济金融工作5年以上,信用记录良好。
第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分支机构须报经省政府金融办审查批准,分支机构所在地市、县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监管。
第十条 设立程序。小额贷款公司设立须经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
筹建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由其主要发起人组成小额贷款公司筹备组,向县(市、区)政府提出筹建申请。由县(市、区)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初审把关,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市(州)政府。市(州)政府负责审核拟组建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来源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核查小额贷款公司各股东的信用状况,市(州)政府在复审并出具审定意见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省政府金融办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书面决定。
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后,小额贷款公司筹备组凭省政府金融办出具的筹建批复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名称预先核准,外资投资按有关规定办理。小额贷款公司的筹建期为省
政府金融办批准筹建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45个工作日内未完成筹建的即取消筹建资格。市(州)政府报省政府金融办的申报材料包括:
(一)县(市、区)政府的初审意见;
(二)市(州)政府的审定意见;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申请材料:
1.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申请书。内容至少包括:当地经济和金融发展情况以及小额贷款需求分析,主发起人情况介绍,拟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简历及个人信用记录报告;
2.出资人承诺书。出资人应承诺自觉遵守国家、省有关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规定,遵守公司章程,参与管理并承担风险,不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保证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3.发起人(出资人)协议书。股东之间关于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协议,内容包括总则、经营宗旨、机构性质、名称、营业场所、业务范围、注册资本、股本结构、发起人(出资人)入股金额和占总股份比例、发起人(出资人)权利和义务、主动声明关联入股的义务。全体发起人(出资人)应在协议书上签名盖章(自然人股东可以委托代理人签字)。
4.股东基本情况。提供小额贷款公司股东名册,内容包括法人股东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注册地址、出资额、股份比例等;自然人股东的姓名、住所、身份证号码、出资额、股份比例等。企业法人股东须满足无犯罪记录、无不良信用记录的条件,自然人股东须满足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犯罪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的条件。企业法人股东要提供经工商部门年检后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自然人股东要提供简历和身份证复印件。其他社会组织须提交相关资格证明材料;
5.出资人除自然人以外经审计的上一财务会计报告;
6.章程草案(应将本暂行办法中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的相关内容写入章程);
7.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可以在省政府金融办批准前提供);
8.律师事务所出具小额贷款公司出资人关联情况的法律意见书;
9.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10.省政府金融办要求补充的其他材料。
小额贷款公司开业。由小额贷款公司筹备组向当地县(市、区)政府提出开业申请,由市(州)政府验收合格并批准。申请人应自市(州)政府批复同意开业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凭开业批复文件和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筹建文件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没有省政府金融办的批准筹建文件,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小额贷款公司在领取营业执照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相关资料。
第三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合规经营
第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
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向内部或外部集资以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资本净额的50%。融入资金的利率、期限由小额贷款公司与相应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协商确定,利率以同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基准加点确定。
第十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向注册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领贷款卡。向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融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融资信息及时报送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中国银行
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并应跟踪监督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的使用情况。
第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范围为发放贷款及相关的咨询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
小额贷款公司在坚持为“三农”和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服务的原则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三农”、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提供信贷服务,着力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原则上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应用于发放贷款余额不超过20万元的小额贷款,对超过20万元的贷款,由小额贷款公司向市(州)政府指定的小额贷款公司的主管部门报备。
第十四条 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利率下限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具体浮动幅度按照市场原则自主确定。禁止发放高利贷。有关贷款期限和贷款偿还条款等合同内容,由借贷双方在公平自愿的原则下依法协商确定。
第十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可自主选择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存款帐户,并委托存款银行代理支付结算业务。具备条件的可以按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帐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司公民身份信息系统。
第四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
第十六条省政府金融办会同省财政厅、省工商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四川银监局指导、督促市(州)、县(市、区)政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管和风险控制。
省政府金融办对市(州)政府和县(市、区)政府履行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职责的情况以及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合规经营和风险状况不定期组织抽查。
第十七条 市(州)政府是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处置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工作。市(州)政府应与县(市、区)政府进一步明确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处置的责任分担。
市(州)政府要建立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机制,审查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处置措施,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主管部门,落实管理责任。市(州)政府指定的主管部门应建立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产质量、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关联交易以及是否符合办法要求、公司章程等方面实施持续、动态监管,并进行现场检查。
根据管理需要,市(州)政府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聘请具有相应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专项审计,有关费用由小额贷款公司支付。
市(州)政府定期接收小额贷款公司财务、经营、融资等信息,按季向省政府金融办报告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等基本情况,按对本辖区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业绩、内部控制、合规经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逐个公司形成经营及风险评估报告报省政府金融办。
第十八条 县(市、区)政府作为直接责任人负责承担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处置责任。县(市、区)政府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制度,指定主管部门落实管理责任。
第十九条 财政、工商、公安、人民银行、银监等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实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金融业务增项,由批准部门负责监管和风险处置。
第二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发起人承诺制度,公司股东应与小额贷款公司签订承诺书,承诺自觉遵守公司章程,参与管理并承担风险。
第二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要求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经理之间的权责关系,制定稳健有效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第二十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切实加强贷款管理。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股东及股东关联人发放贷款。
第二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禁止跨市(州)经营业务。小额贷款公司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可在注册地所在市(州)内跨县(市、区)经营业务。小额贷款公司跨县(市、区)开展经营活动必须经市(州)政府同意,并告知经营地县(市、区)级政府,经营地县级政府负责监督管理和防范处置风险工作。
第二十四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其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小额贷款公司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参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拨备制度,按贷款五级分类准确划分资产质量并计提呆账准备,及时冲销坏帐,真实反映经营成果,确保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全面覆盖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应按照银发[2008]137号的规定,严格遵守现金管理规定,合理使用现金,严禁洗钱。
第二十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须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按要求向公司股东、相关部门、向其提供融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捐赠机构披露经中介机构审计的财务报表和业务经营情况、融资情况、重大事项等信息,必要时应向社会披露。
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报表、报告等资料信息应真实、准确、完整,严禁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报告等资料信息。对隐瞒不良资产和做假帐,要从重处罚。
第二十六条 小额贷款公司不得拒绝或者阻碍市(州)政府和县(市、区)政府指定的主管部门开展非现场监管或者现场检查。
第二十七条 市(州)政府和县(市、区)政府指定的主管部门应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的资产质量状况,适时采取下列监管措施:对不良资产占资本金比例高于20%的,可适时采取责令调整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等措施;对不良资产占资本金比例高于50%的,应适时采取停业整顿等措施;对不良资产占资本金比例高于80%的,应适时解散或关闭。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市(州)政府和县(市、区)政府指定的主管部门有权采取风险提示、约见其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谈话、监管质询、责令停办业务等措施,督促其及时整改,防范风险;情节特别严重的,由相关部门对其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接受社会监督,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由市(州)政府负责处置,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并追究公司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由当地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按要求按季向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资产负债表和其他相关统计信息资料。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并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征信系统。小额贷款公司应定期向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市(州)、县(市、区)政府小额贷款管理部门提供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担保和贷款偿还等业务信息。小额贷款公司还应向市(州)、县(市、区)政府小额贷款管理部门提供融资情况、高管人员、股权变动、股权质押等情况。
第五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终止
第三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法人资格的终止包括解散和关闭两种情况。小额贷款公司可因下列原因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
(二)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解散;
(五)人民法院依法宣布公司解散。
小额贷款公司解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行清算和注销。
小额贷款公司被依法宣告关闭的,依照有关企业关闭的法律实施关闭清算。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省政府金融办会同省财政厅、省工商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有针对性地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相关培训。
第三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由省政府金融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未规定的事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暂行办法从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