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吕梁市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

时间:2019-05-12 18:4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吕梁市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吕梁市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

第一篇:关于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吕梁市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

【法规名称】 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吕梁市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颁布部门】 吕梁市政府

【发文字号】 吕政发[20l0]16号

【颁布时间】 2010-03-02

【实施时间】 2010-03-02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吕梁市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市直企、事业单位:现将《吕梁市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O一O年三月二日

吕梁市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市工程建设领域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决策科学、投向合理、运作规范和监管严格的工程建设领域监管体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保证工程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部委、省市出台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行政区域内的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工程建设项目,是指全部使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政府融资(含单位借贷资金)、使用国际组织或外国政府资金,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学校、医院、宾馆、商品住宅及捐资修建项目等)建设项目。具体包括

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和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土地开发整理等工程,以及上述工程的管道、线路、设备、安装、装饰装修、附属设施等。

第四条 工程建设项目应当实行项目法人制、项目招投标制、项目合同管理制、工程项目监理制、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制。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接受国务院关于行政监督职责分工部门依法对项目实施活动及其当事人的监督;同时要成立独立的项目监督小组(监督小组组长由行政主管部门或项目建设单位的纪检组长或监察室主任担任),负责工程建设项目的全程监督。项目建设单位要与该工程建设项目有关单位及相关负责人签订工程项目廉政责任书。

第五条 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据本部门职责,负责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主要负责对重点工程项目的立项报建、勘察设计、土地供应、工程发包、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工程预决算以及主要设备、材料采购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土地供应、邀请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量变更、工程预决算及审计等情况,审批机关应当同时报送同级监察机关。

第二章 立项报建、工程发包

第七条 纳入本级政府年度预算的工程建设项目,应当由同级人大审议,政府组织实施。

第八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发展改革部门申请核准、备案。申请前,拟立项目须经市政府批准,同时应征得由国土、建设、财政部门对土地使用、建设规划、资金来源进行审核把关,并出具审核意见;申请后,应根据立项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行业规划等申请项目用地。

第九条 符合《山西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的国有投资建设项目,依据国办发[2002]21号文件规定,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应当在有形建筑市场内依法招标,其他项目也可进入有形建筑市场内依法招标发包。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监理和招标代理机构的选择、主要设备材料的采购也应当依法组织招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可以邀请招标或直接发包的项目,须有关部门批准。重大建设项目由政府批准,其他项目由项目审批部门批准,如项目审批部门只审批立项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工程项目在招标前,各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工程预算和招标拦标价报财政部门核准。财政部门委托财政投资评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依据施工图纸、现场施工条件、施工标准规定规范和建筑材料市场价进行评审,最终评审结果作为最高拦标限价,同时作为财政部门安排项目资金预算和资金拨付的依据。

第三章 工程施工、竣工验收

第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理开工审批手续,并对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实施管理。

承发包双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依法签订施工合同,同时报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备案。

第十一条 工程建设项目要推行监理制度,保证监理质量。

监理企业不得转让、转包监理业务,不得挂靠、借用资质承揽监理业务。第十二条 工程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批准规模、申请用途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除不可抗拒因素或涉及安全、质量问题外不得变更;确须变更的,应当依据分级审批,先审批后变更。

(一)工程量价款累计变更额小于工程总预算5%的,由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审批。

(二)工程量价款累计变更额在工程总预算5%(包括5%)以上、少于1 O%的,由项目建设单位报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工程量价款累计变更额在工程总预算1 0%(包括1 0%)以上、少于20%的,由项目建设单位报发展改革、财政、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审核后报同级政府批准。

(四)工程量价款累计变更额在工程总预算20%(包括20%)以上的,由项目建设单位报发展改革、财政、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审核后报同级政府,经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

工程量价款变更被批准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同时抄送同级财政、发展改革部门。

第十三条 项目建设单位在报批工程变更时,应当填报工程变更报告,说明变更原因、内容及变更金额,并附送如下资料:

(一)由原勘察、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文件;

(二)经建设、设计和监理等单位签字或盖章认可的工程变更单;

(三)工程变更估价清单、工程量计算表;

(四)适用变更的合同条款,变更前、后的施工图;

(五)隐蔽工程的影像资料;

(六)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四条 工程建设项目新增内容不属于原招标合同范围的应报项目立项审批部门审批,其新增的工程量应当按照《山西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的规定》执行;在建项目新增内容,未在招标文件和合同范围内载明的,但必须增加、且工期紧的,经建设、设计单位认可并出具设计意见和预算后,报政府批准、财政审核后,由同级政府的行业监管部门核准后执行。

第十五条 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应当在施工现场签认工程量变更,并注明时间,不允许事后补办,变更资料不得涂改。变更手续不全的,或者事后补办变更手续的,或者有涂改痕迹的,工程结算时一律不予认可。第十六条 由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根据批准投资规模、设计要求、用途和施工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形成检查报告。

第十七条 工程建设项目完成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达到竣工标准的,施工单位应向项目建设单位申请工程验收,项目建设单位应于15个工作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验收;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验收时邀请有关部门参加。同时将竣工验收情况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工程建设资金管理

第十八条 工程建设资金要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项核算,资金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和规定程序拨付。

第十九条 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总投资控制。严格按照概(预)算定额,做好项目立项报建、勘察设计、发包、施工等各阶段的预、结(决)算投资控制。

第二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编制工程预算,提交本级财政部门评审。或按有关规定由财政部门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对该预算进行审核。评审结果报本级政府批准执行。

政府批准工程预算前可以指定同级审计机关或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定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对该预算进行审核、审计。

项目单位申请拨付资金时应当向财政部门提供政府批复、立项报告、招投标文件、规划和用地审批手续、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等有关资料,对资料不全的,财政部门不予拨付资金。

第二十一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结算工作。重点工程可以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6个月。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及时编制竣工财务结算,经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财政部门审查。竣工财务结算应当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概况、甩项工程及造成工程调整的主要因素和原因做出说明。

项目建设单位按财政部门审查的结算编制竣工决算。

第二十二条 工程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由同级财政部门或由财政部门通过公开招标选用的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审核结果报同级政府批准后,作为工程竣工决算的依据。财政部门依据该审核结论批复竣工决算。未经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财政部门不得进行决算审核;未进行审核的项目,财政部门不得办理工程款的最终结算。

审计机关要对政府投资和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项目的预算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重大投资项目应经审计机关审计后,财政部门方可办理工程最终结算。第二十三条 由政府选定的中介机构服务费由本级财政承担。

第二十四条 项目建设单位须在竣工决算审计前,工程款按照施工合同确定的合同价(不含变更增加部分)70%以内支付。

项目评审后,以财政批复的评审结论作为工程款最终结算的依据。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在工程建设中发现中标单位有将工程建设项目私自转包、非法分包、挂靠以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第二十六条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中介机构有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记录不良行为,并依法进行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第二十七条 施工企业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山西省《关于切实解决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等相关规定,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如有拖欠行为,由劳动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建设单位要认真监督,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权益受到侵犯的,由同级监察机关按照规定追究其行政责任。第二十八条 项目建设单位或指定的招投标代理机构组织的招投标活动,未接受有关行政监督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的,招投标活动由不具备法定监督部门实施监督的,条件不具备擅自组织招标的,应当履行招投标而直接确定承包商的,应当入市交易而在场外擅自发包的,依据《招投标法》的规定追究建设单位、承包商、代理机构的责任;指定招投标代理机构由行业主管部门记录其不良行为,同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一年内不准其参加本市的任何招投标活动。第二十九条 在决算时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财务管理规定进行审核的,无特殊原因审定误差较大,疑点较多的项目,审计机关应当作为嫌疑案件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核查处理,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应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审核机构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无正当理由,故意拖延结算、验收和决算的,或未经验收违规交付使用的,或验收不合格交付使用的,或对不合格工程按合格工程验收的,财政部门不得进行最终结算,同时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追究责任。

第三十一条 项目建设单位、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根据管理权限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行政问责,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监督部门举报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相关单位接到举报后应当在15日内给予答复;不按有关规定答复的,按照《山西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发布时在建工程的未完工部分依照本办法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你好哦啊,

第二篇:吕梁市人民政府文件[2010]17号

吕政发[2010]17号

吕梁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吕梁市加强政府对煤矿企业

安全监管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吕梁市加强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的若干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O年三月八日

吕梁市加强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及部门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落实政府及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规范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行为,预防煤矿事故发生,根据国家、省、市关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吕梁实际,制定

本规定。

第二条 市、县、乡三级政府及部门对行政区域内(除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 O]8号文件明确同煤集团、焦煤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省煤运集团、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等省属七大煤炭集团及中煤集团的全资及控股煤矿)各类煤矿企业履行安全监管

责任适用本规定(下同)。

第二章 政府职责

第三条 市政府负责对全市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履行以下职

责: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有关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制度,组织实施煤炭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二)组织编制全市煤矿企业安全发展规划,制定符合吕梁实际的针对性较强的安全措施、规定、实施细则。

(三)督促县(市、区)政府认真履行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职责,使

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四)组织召开安全例会,组织开展对全市煤矿的执法检查,开展煤矿企业安全专项整治,消除安全生产重大隐患。

(五)研究部署、组织开展全市煤炭行业生产经营秩序整治,严厉打击私采滥挖、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

(六)完善市级煤炭工业管理机构,配足配齐监管人员,保障监管装备、经费、设施到位,并加强管理,督促其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能

和安全监管职能。

(七)成立煤矿企业安全监管五人小组,保证装备、设施、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对离柳焦煤集团所属煤矿实施监管。

第四条 县(市、区)政府负责对本县(市、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履行以下职责: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制度,组织实施煤炭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

‘(二)组织制定本县(市、区)煤矿企业安全发展规划,根据上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安全措施以及相关规定的实施

细则。

(三)督促乡级人民政府加强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四)督促煤炭主体企业建立健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按规定配齐配足专业技术人员,并要求其加强对所属煤矿企业的监管。(五)组织召开全县(市、区)煤矿安全生产例会,组织开展本县(市、区)煤矿的执法检查,开展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消除安

全生产重大隐患。

(六)组织开展本县(市、区)范围内煤炭行业生产、经营秩序整治,严厉打击私采滥挖、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

(七)组织实施确定为关闭矿井的关闭工作,并加强日常监管,严

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

(八)建立健全煤炭工业管理机构,配足配齐人员,保障装备、经费到位,并加强管理,督促其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和安全监管职能。(九)建立健全煤矿企业安全监管五人小组,严格落实一组五矿监管制度,归口煤炭部门管理,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监管。第五条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域范围内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履行以下职责:

(一)认真贯彻各级安全生产方针、政策、规定、制度,实施煤炭

行业法律、法规、规章等。

(二)建立相应的煤炭安全管理机构,配合县(市、区)政府及其煤

炭部门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三)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煤矿企业的安全检查、监督。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县(市、区)政府及其煤炭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四)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矿业秩序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私采滥挖、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加强巡回检查,维护良好的煤炭开发

秩序。

(五)在县(市、区)政府领导下,配合相关部门对关闭矿井实施关闭,并加强日常监管,严防死灰复燃。

(六)协调村矿关系,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矿区安全稳定。

第三章 煤炭部门职责

第六条 市、县两级煤炭部门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煤炭行业政策,组织实施市政府出台的《吕梁市加强全市煤炭行业管理的实施办法》,依据煤炭行业法律、法规、规程,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 市煤炭部门负责全市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履行以

下职责:

(一)在市政府编制的煤矿企业安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全市煤矿企业安全工作计划,并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工作要求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措施。

(二)严把煤矿企业市场准入关,严格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初审和审批工作,不达标准不得上报和批准开工建设,严格生产矿井安全条件审核,不符合条件不得批准复工、复产。

(三)引导、督促煤矿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提高矿井装备水平,强化安全监控措施,夯实安全基础,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四)督促县(市、区)煤炭部门落实煤矿企业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安全生产费用足额提取规范使用制度。

(五)强化服务职能,要深入煤矿井下一线,发现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及时帮助研究解决。

(六)组织开展全市煤矿安全检查,依法查处违法、非法、违章事

件。

(七)对全市煤矿“六长’’登记建档、备案。

(八)督促县(市、区)政府以及县(市、区)煤炭部门对确定为关闭的矿井实施关闭。

(九)配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私采滥挖、非法生产、建设行为,维护煤矿企业良好的生产、建设秩序。

(十)加强煤矿职工队伍建设,强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职工队

伍素质。

(十一)在行业管理、安全监管上对县(市、区)煤炭部门予以指导。第八条 县(市、区)煤炭部门负责本县(市、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煤矿企业的监督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一)在市、县两级政府编制的煤矿企业安全发展规划以及市煤炭部门制定的安全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本县(市、区)煤矿企业的安全水平,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把安全工作任务、措施落实

到具体矿点上。

(二)严把煤矿企业市场准入初审关,对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不达标准的不得上报,对生产矿井不具备安全条件的不得初验,更不得上报

审批。

(三)根据安全工作计划,强制煤矿企业加大安全投入,逐步提高矿井装备水平,强化安全监控措施,夯实安全基础,改善安全生

产条件。

(四)负责并督促煤矿企业足额上缴风险抵押金,监督煤矿企业足

额提取规范使用安全费用。

(五)加强对主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督导,发挥企业内部安全监管作用,重点要强化煤矿企业现场管理,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加强现场隐患排查,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督促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做到所有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各环节的有效监控,发现安全隐患立即采取措

施。

(六)对辖区内煤矿“六长”审核、任命、考核,并登记建档,同

时报市煤炭部门备案。

(七)配合乡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对私采滥挖、非法生产矿点的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县(市、区)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予以从重从快打击,维护矿区生产秩序。

(八)督促并配合相关部门对确定为关闭的矿井实施关闭,同时配合乡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日常监管,防止死灰复燃。(九)认真落实“五人一组、一组五矿’’安全监管检查包保责任制,加强对五人监管小组的管理和考核工作,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十)加强用工管理,严格执行统一招工、统一培训、持证上岗制

度,确保职工队伍稳定。

(十一)组织开展关键岗位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及全员培训,强化职工安全意识,提高职工安全技能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第四章 工作制度

第九条 各级政府一把手是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的第一责任者,分管领导、安全生产助理是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的直接责任者,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保证工作措施到位。

(一)及时掌握关于煤炭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安全业务知识学习,组织开展各级政府安全监管责任人的安全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指挥、指导、监督水平和能力。(二)坚持煤矿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听取安全生产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并安排部署安全生产重大事项。市政府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例会,县级政府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例会,乡级政府每半月至少召开一次

例会。

(三)深入煤矿检查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市长、分管市长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煤矿企业进行检查,市级安全生产助理每月深入煤矿检查不得少于5次;县(市、区)长每月深入煤矿企业下井检查次数不得少于1次,分管煤矿安全的副县(市、区)长每月不得少于6次,县级安全生产助理每月不得少于8次;乡镇长和街道办主任每月深入煤矿企业下井检查次数不得少于2次,分管煤矿安全生产的副乡镇长和街

道办副主任每月至少1 0次。

(四)制定完善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救援演练。市、县两级政府每年至少组织一次。

(五)组织开展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私挖滥采、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保持严打重处的高压态势。市级政府每半年组织一次,县(市、区)政府每季度组织一次。

第十条 市、县两级煤炭部门是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的直接责任部门,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者,分管领导对所分管部门和分管业务负直接责任。要从强化行业管理入手,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加强作业现场监管,建设本质安全矿井。

(一)要根据各县(市、区)煤矿基础条件、装备水平、监管水平,每年研究制定推进煤矿安全上水平的工作计划,加强弓I导、指导计划的实施落实,必要时强制企业加大投入,改造矿井安全系统,更换矿井安全、生产装备,更新提高安全监控设施,逐步改善安全生产条

件。

(二)严把兼并重组整合后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查、开工审批、施工建设、投产验收关,按照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信息化矿井建设

目标抓好各项工作。

(三)加强对生产矿井和过渡期生产矿井的管理,严格落实“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过渡期生产矿井安全监管的实施意见",严格执行过渡期生产矿井的各项规定,对存在安全隐患、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坚决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关闭。

(四)定期召开安全例会,研究解决安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市煤炭部门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县(市、区)煤炭部门每月至少召开

一次。

(五)建立领导带头下井检查制度,把安全监管的工作重心放到井下一线。市局局长平均每月下井不少于2次,分管局长平均每月下井不少于6次;县(市、区)煤炭局(中心)局长(主任)每月下井不少于8次,分管局长(主任)每月下井不少于1 0次。

(六)加强对五人监管小组的管理,定期对其监管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作情况汇报会,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制定

解决方案,并提出解决办法。

(七)加强对主体企业监管安全工作的指导,对主体企业履行职责

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考核。

(八)认真组织开展煤矿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根据阶段性工作需要组织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第十一条 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制度,杜绝瞒报、虚报、漏报现象

发生。

第十二条 加强煤炭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市、县两级煤炭部门主要领导、分管业务的领导必须由煤炭专业院校毕业,所学专业符合要求(采煤、通风、机电、地测),且具有5年以上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正职任用必须征求市级煤炭

部门的意见。第十三条充实市、县两级煤炭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上予以保

障。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十四条 上级政府要加强对下级政府及本级煤炭部门的履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发现不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监管不力,依据省、市有关规定,启动事前责任追究。

第十五条 上级煤炭部门要对下级煤炭部门的履职情况进行认真考核,发现不履行职责或履职不到位,要报本级人民政府,依据有

关规定,予以责任追究。

第十六条 由于履职不到位、监管不力,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严格按照《中共吕梁市委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煤矿重特大事故责任追究的决定》(吕发[2006]2号)要求,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 经济管理 煤矿 安全 规定 通知

抄送: 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03月02日 印发

第三篇:中共吕梁市委 吕梁市人民政府

中共吕梁市委 吕梁市人民政府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实施吕梁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 机构改革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吕梁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吕发〔2014〕10号,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市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在2014年10月底完成,职能转变任务在3—5年内完成。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事关重大、任务艰巨,需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分步推进。为确保《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实施《方案》任务分工和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2014 年完成的任务

(一)关于政府职能转变。

1.做好国务院、省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工作。(市编办牵头,省政府公布取消和下放后3个月内完成)

2.进一步清理核实市本级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底数。包括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目录以外“红头文件”设定的具有审批性质的事项,同时做好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市编办牵头,省审改办清理结束后启动)3.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重点取消以部门“红头文件”等形式对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限制性规定的审批事项和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登记、年检、年审、监制、认定等管理措施。将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县级管理更方便有效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下放;将凡法律法规规定市、县两级均可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下放。市政府各部门要制定出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形成工作机制。(市编办牵头)

4.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规范,继续优化审批流程,并向社会公开。制订《市政府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手册》(范本),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规范行政审批服务,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严格规范行政审批裁量权,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市编办牵头,省审改办制定出省级《手册》后启动)

5.继续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继续推进部门审批职能向行政审批科集中,各部门行政审批科向市政务大厅集中,行政审批事项进大厅到位,行政审批授权大厅窗口到位,努力构建“审管分离、权责挂钩”和“审批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的行政审批新机制,真正做到“一口进出、闭环运行、高效快捷、方便群众”。要强化监督机制,确保“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落到实处。政府各部门要结合“两集中、两到位”审批权集中到行政审批科,制定出台内设科室职责调整方案和运行机制,改变“以审代管”的传统模式,切实转变职能,达到“宽进严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目的。(市政务大厅牵头,市监察局、市编办会同)

6.严控新设行政许可事项,防止边减边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政府规章和各类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市政府法制办牵头,市政府清理政府规章和各类规范性文件工作在2014年底前完成)

7.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修订市级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进一步加大投资审批相关事项下放力度。积极探索实施民间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支持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金融、电信运营、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能源开发和转型综改重大项目。规范项目核准前置条件,对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作为项目核准前置条件的审批手续,一律放在核准后、开工前完成。进一步简化项目核准审查内容,提高审批效率。(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公布后启动)

8.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审批平台,修订方便快捷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管理流程图,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管理机制。(市政务大厅牵头)

9.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行公司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取消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限制,放宽公司注册资本和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实行企业年检改年报制度和市场主体信用公布制度。根据国家统一安排逐步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办法。(市工商局牵头)

10.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取缔各级政府及部门(单位)私自设立的收费项目,取缔煤炭、教育、公路等领域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清理规范情况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开展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整治工作。(市财政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物价局)、市监察局会同完成,2014年底前完成专项整治工作,适时公布清理规范结果)

11.开展评比达标表彰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清理不按程序申报,擅自开展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清理取消以各种业务考核、检查、评比为名,变相开展的表彰活动;清理取消重复评比的事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2014年底前公布清理规范结果)

12.开展社会组织规范管理专项整治工作。规范社会组织运作方式,加强对中介机构监管,建立社会组织常态管理机制,规范社会组织收费事项。(市民政局牵头,2014年底前完成清理工作)

13.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制度,依法加强登记审查和监督管理。(市民政局牵头)

14.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强化行业自律,使其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体。(市民政局牵头,2014 年底前提出脱沟方案,同时试点一业多会)

15.根据省里的决策部署延长一批年检、年审事项的审验周期。(市编办牵头)

16.改进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体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供给新模式。(市财政局牵头)

17.积极探索取消行政审批的事项后续监督办法和配套措施。对取消的审批事项,特别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操作性强的监管办法和措施,进一步加强事中检查和事后稽查;对下放的审批事项,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的原则进行规范,防止出现监管职能缺位或不到位。(市监察局牵头,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完成)

18.加强行政审批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强化部门内部制约监督机制,明确责任人和时限,探索推行审批与监管分离的行政审批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强化电子监察,实时全程监控运行情况,实现可视、可控、可追溯;强化审批全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各界监督。2014年底前,对各部门监督制度和运行情况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同时监督检查县级政府衔接省、市政府取消下放审批事项工作情况。(市监察局牵头,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完成)

19.研究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深化和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规范预审程序,消除体外循环。着力解决审批标准科学性不足、联合审批标准制定面临法规和技术障碍、实质性联合审批缺乏制度和体制支撑等问题,为标准化建设夯实基础。筹备成立由法律专家、社会问题专家、行政体制改革专家等各方面人士组成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加强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业务指导。专家咨询委员会参加“第三方”评估工作,重点对改革过程中存在不同意见的拟取消或者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详细评估论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市编办牵头)

20.探索行政审批事后监管模式。重点探索取消行政审批事项的事后监督工作新思路,创新事后监督管理模式。探索能够弥补现行管理体制不足,提升事后监督工作绩效,充分发挥事后监督职能作用的行政审批管理模式。市政府各部门要提出本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办法,并形成机制,切实转变职能。(市编办牵头)

(二)关于机构和职责整合。

21.制定印发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文化局(市版权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委员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厅、市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工作部门“三定”规定。(市编办牵头,2014年10月底前完成)

22.制定印发机构改革中涉及市政府有关部门机构编制调整的通知。(市编办牵头,2014年10月底前完成)

23.减少、调整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事项。(市编办牵头,2014年底前完成)

24.做好省以下工商、质监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市编办牵头,各县市政府、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等有关部门会同。2014年10月底前完成)

25.市政府各部门加强自身改革,大力推进本部门、本系统改革。(各部门分别负责,2014年底前按照《方案》精神和职能转变要求,提出加强自身改革和推进本系统改革的具体措施)

二、2015年完成的任务

(一)关于政府职能转变。

1.做好国务院、省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工作。(市编办牵头,省政府公布取消和下放后3个月内完成)

2.继续清理核实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底数。公布核实后的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市编办牵头2015年6底前完成。)

3.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动态管理制度。对行政审批事项目录进行动态调整,定期向社会公告,广泛接受监督。今后,凡未列入目录的行政审批事项不得实施。(市编办牵头)

4.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市编办牵头)

5.继续规范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印发《市政府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手册》(范本)(。市编办牵头,2015年底完成。)

6.继续强化监督机制,推动“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落到实处。牵头(市政务大厅牵头,市监察局、市编办会同)

7.公布市政府各部门权力清单。(市编办、市政府法制办共同 , 2015 年底前完成)

8.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修订市级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继续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切实落实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市发展和改革委牵头,2015年6月前完成)

9.继续探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管理机制。(市政务大厅牵头)

l0.继续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先照后证登记。(市工商局牵头)

11.基本完成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公布并组织实施。(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分别牵头,2015 年6月底完成)

12.做好省政府下放给市县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承接工作。(市财政局牵头,省政府下放后3个月内完成。)13.调整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将适合县级管理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工作下放给县级政府,相应加强财政、审计监督。(市财政局牵头)

14.全面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探索一业多会,引入竞争机制。(市民政局牵头)

15.出台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实施方案。(市公安局牵头,省方案出台后3个月内完成并组织实施)

16.出台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实施方案。(市发展和改革委牵头,市质监局会同,省出台实施方案后3个月内提出方案,并组织实施)

17.推动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市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省出台实施方案后3个月内提出方案并组织实施)

18.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市财政局牵头,省出台措施后3个月内提出方案并组织实施)

19.继续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体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机制。(市财政局牵头)

20.健全依法行政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市政府法制办牵头,省出台落实方案后3个月内提出方案并组织实施)

21.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建立决策后评估和纠错制度。(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政府法制办会同,省出台措施后3个月内提出方案并组织实施)

22.深化政务公开,推进行政权力行使依据、过程、结果公开。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强化行政问责,严格责任追究。(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法制办、市监察局分别牵头,省出台方案后 3个月内完成方案并组织实施)

23.继续研究探索取消审批的事项后续监督办法和配套措施。(市监察局牵头,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完成)

24.继续加强行政审批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市监察局牵头,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完成)

25.继续深入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研究。(市编办牵头)

26.继续探索行政审批事后监管模式。(市编办牵头)

(二)关于机构和职责整合。

27.整合房屋登记、林地(草原)登记、土地登记等不动产登记职责。(市编办牵头,2015年6月底前完成)28.对应省政府部门调整修订市政府部门“三定”规定,调整充实发展规划制订、经济发展趋势研判、制度机制设计、全局性事项统筹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协调等职能,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市编办牵头,2015年底前完成)29.减少、调整一批部门间职责交叉和分散事项。(市编办牵头,2015 年底前完成)

30.实施和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市国土局牵头,市住建局、市房产局等有关部门会同,2015年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31.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责等。(市编办牵头,省政府要求时间内完成)

三、2016 年完成的任务

(一)关于政府职能转变。

1.做好国务院、省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工作。(市编办牵头,省政府公布取消和下放后3个月内完成)

2.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基本完成取消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物品的许可事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资质资格许可事项工作,相应加强监督管理。(市编办牵头,2016年底前完成)

3.取消市政府各部门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水平评价的事项。条件成熟的,逐步改由有关行业协会、学会具体认定。相应加强监督管理。(市编办牵头,2016年底前完成)

4.继续强化监督机制,基本达到“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指标。(市政务大厅牵头,2016年底前完成)5.基本完成投资体制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确立企业和个人投资的主体地位。(市发展和改革委牵头,2016年底前完成)

6.基本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快捷高效的,机制。(市政务大厅牵头,2016年底前完成)

7.基本建立起标准明确、程序严密、运作规范、制.约有效、权责分明的行政审批流程。(市编办牵头,市监察局会同,2016年底前完成)

8.基本完成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先照后证,实现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市工商局牵头,2016年底前完成)9.基本完成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出台实行一业多会的具体办法。(市民政局牵头,2016年底前完成)10.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动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市民政局牵头,2016年全面实施)

11。实施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市公安局牵头。2016年全面实施)

12.实施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市发展和改革委牵头,市质监局等有关部门配合。2016 年全面组织实施)

13.继续推动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市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省出台实施方案后3个月内提出方案并组织实施)

14.基本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体系。(市财政局牵头)

15.基本形成取消审批的事项后续监督办法和配套措施。(市监察局牵头,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完成)

16.基本形成行政审批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市监察局牵头,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完成)

17.基本形成行政审批标准化措施。(市编办牵头)

18.基本形成有效的行政审批事后监管模式。(市编办牵头)

(二)关于机构和职责整合。

19.减少、调整一批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事项。(市编办牵头,2016年底前完成)

20.清理整顿和整合现有行政执法队伍。(市编办牵头,市政府法制办等部门会同,2016年底前完成市级行政执法队伍的清理整顿工作)

21.积极探索综合能源管理机构改革,逐步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环保的能源综合管理体系。(市发展和改革委牵头,2016年6月底前提出改革方案)

22.研究探索工业领域行业管理机构深化改革问题。(市经济和信息委牵头,2016年6月底前提出改革方案)

四、2017年完成的任务

1.基本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市发展和改革委牵头,2017 年底前完成)' 2.基本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市民政局牵头,2017年底前完成)

3.基本形成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市编办牵头,市民政局会同,2017年底前完成)

4.基本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机构职能体系。(市编办牵头,2017年底前完成)

五、工作要求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实现全市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确保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方案》落实工作,深刻丛识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各项改革要求,将落实《方案》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负责,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推进职能转变,确保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明确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要立即建立落实《方案》的工作机制,按照任务分工,制订详细工作方案,倒排时间,分解任务,责任到人,确保按要求完成任务。涉及多个部一门的,牵头部门要负总责,其他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支持。

(三)统筹兼顾,逐项抓好落实。要按时完成新组建部门的“三定”工作。“三定”规定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落实职能转变要求,综合设置内设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各部门要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该取消的必须取消,该下放的必须下放,该整合的必须整合,真正做到向市场、社会放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在放权的同时,要切实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严格依法监管,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加强督查,务求取得实效。市政府办公厅负责《方案》落实工作的统筹协调、跟踪了解、督促检查、汇总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建议。市政府办公厅将对各部门落实分工情况组织专项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逐一落实到位,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取信于民,树立市政府良好形象。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10月29日

第四篇: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

吕梁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切实解决安全生产‘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现就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全市安全生产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监管措施逐步加强,安全基础条件有效改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但是,目前全市各类事故总量仍然过大,较大事故多发,重特大事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些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规章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自保互保能力弱;一些县(市、区)乡镇(街道办)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装备设施不足、监管能力和应急能力弱;村(居委会)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基层薄弱、基础脆弱是当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务必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安全发展指导原则的高度,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作为改善安全生产状况、扭转事故多发的根本措施,作为强化安全生产、推进“三个发展“,建设“三新吕梁”的重要抓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基层、夯实基础,坚持不懈,一抓到底,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指导思想、工作内涵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按照“加强机构、配足人员、提高素质、规范管理’’的要求,健全体制、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基层安全监管规范化和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有效防止各类事故发生,促进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 转。j(二)工作内涵

安全生产的基层主要是指乡镇(街道办)、村(居委会)、企业,包括监管基层、生产基层、领导基层三个层面;监管基层是指直接面对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安全监管职能的机构及人员,主要工作是完善基层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生产基层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及人员,主要工作是提高本质安全管理水平;领导基层是指在安全监管和生产经营一线进行组织领导的政府和部门及人员,主要工作是落实“分级管理、属地负责”和“一岗双责”责任。安全生产的基础主要指涉及安全生产工作中根本性、普遍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基本要素及工作措施。基础工作包括: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建设等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三)目标任务

按照“一年强化、三年完善、五年规范”的工作目标,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和企业安全保障水平。2010年各类生产事故死亡人数比2009年下降10%,杜绝发生重特大事故。到201 5年,全市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有较大幅度下降,职业危害明显减少,四项相对控制指标(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2009年下降50%以上,全市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好转。

——基层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建立完善基层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充实基层安全监管力量。2010年底全市100%的乡镇、村建立安全监管机构,乡镇(街道办)配备专职安全监管人员3--7人,村(居委会)、园区落实1—3人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到2013年,100%的完成县(市、区)安监局、乡镇(街道办)安监站安全监管必需的交通工具、办公设备、执法装备、检测检验设备、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到2015年,100%的乡镇(街道办)、村(居委会)、园区基本实现安全监管规范化。——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专(兼)职人员,完善企业及车间、班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全面实施企业安全准入和安全资质淘汰机制,建立安全绩效工资制度。推行企业安全生产等级评定制度,实施分类考评、分类管理。

——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加强。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安全标准化、隐患排查治理、现场安全管理、员工安全素质等基础工作。到2010年底,30%以上的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达到安全标准化;到2015年,各类企业都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完善安全投入、安全机制、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应急救援等五大体系,增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到2015年,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三、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夯实安全生产基层。(一)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制。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全市各级政府要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工作同步规划、部署、推进、考核,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重大问题,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严格“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把手”对安全生产负总责;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制,各分管领导对分管领域和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村(居委会)、园区有关负责人对本区域内的安全生产负责,坚持日常安全巡查,督促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落实部门责任制。全市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具体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履行行业安全监管职能,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措施。特别是具有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事项的部门,要严格审批责任制,坚持“谁审批、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审批前严格把关、审批后强化监管。

落实生产经营单位责任制。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落实各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分层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分解落实到各管理部门、车间、班组和岗位,把安全生产责任与每位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强化基层安全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基层领导的政治素质、责任意识、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安全监管和生产经营一线负责人管理安全生产的能力,强化执行能力,形成强有力的安全生产组织保障能力。

(二)加强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升安全监管水平

1、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体系。按照“完善县(市、区)、强化乡镇(街道办)、延伸村(居委会)”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基层安全监管机 构和队伍建设。

(1)加强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设,各县(市、区)设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大队,配备5—1O名执法人员;设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配备3—5名人员。

(2)按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联合执法”的要求。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必须在201O年6月底前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任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

(3)规范设置副科级建制的“乡镇(街道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加强乡镇(街道办)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建立乡镇(街道办)一级集安监、综治、信访、公安、司法、人武“六位一体’’的安全监管工 作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常住人口5万人以上及安全监管任务重的乡镇(街道办)专职安全监管人员配备不少于7名,3—5万人及安全监管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办)不少于5名,3万人以下的乡镇(街道办)不少于3名。所配备人员原则在乡镇(街道办)在编正式人员及2008年全市统一招聘的煤矿“三委派’’富余人员中安排。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整合村(居委会)各类资源,建立起村(居委会)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村(居委会)一级集安监、综治、信访、警务、调解、治保、民兵“七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在村(居委会)、园区干部中确定1—3人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制度和台账。各乡镇(街道办)要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会议、安全生产检查督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管理、安全事故报告、事故应急救援及处置、安全生产值班、领导联系安全生产重点单位、安全信息及档案管理、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安全监管人员职责、县级以上企业安全生产协调等1 2个方面的安全监管基本制度;建立完善工矿商贸企业、中小学校及人员密集场所、道路交通、水上交通、辖区内在建项目安全及危房安全、民爆物品使用、危险化学品及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及农业机械、地质灾害及水利设施、安全生产记录资料、安全监管对象分布图、安全教育培训等1 2个安全监管基础台账。各村(居委会)、园区要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例会、安全信息报告、安全巡查、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应急救援、宣传教育等基本制度和相应的基础台账,落实村(居委会)、园区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的工作职责。

3、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各县(市、区)要强化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乡镇(街道办)安监站实行乡镇政府和县(市、区)安监局双重管理。安监站长由乡镇政府提名,组织部门会同县(市、区)安监局考察任命。安监站的监管执法工作由县(市、区)安监局部分委托乡镇(街道办)执法。安监局:要加强委托执法的指导、检查和监督考核,加大基层安全生产现场执法力度,形成“责权统一、上下配合、监管有力’’的工作格局。安排专项培训费用,加强各级安监人员的素质培训,县(市、区)、乡镇安监人员必须依法经培训取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方可从事安全生产执法工作,未经培训或经培训考核不合格者均不能从事安全监管工作。各县(市、区)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基层安全监管装备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县(市、区)安监局、乡镇(街道办)安监站有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的办公场所,按规定标准配齐交通工具、电脑等办公设备,摄像、照相、录音等办案执法装备,必要的检测检验设备、应急救援和个体防护装备(各级装备配备标准由市安委办另行制定)。全市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安监人员激励机制,切实稳定安全监管队伍,乡镇(街道办)专职安监人员原则上干满3年方可调整,确因工作需要调整的,必须报经所在县(市、区)安监部门同意。

(三)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安全保障能力

1、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结合各行业企业特点,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生产会议、安全检查、领导带班作业、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奖惩、教育培训、安全投入及安全费用提取、应急救援、安全设施“三同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安全管理人员职责、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等1 2个安全管理基本制度;建立安全会议、安全组织、安全投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生产安全事故、安全工作考核与奖惩、安全防护用品、事故预案、重大危险源、安技装备、特殊工种人员等1 2本安全管理基础台账。

2、进一步健全安全管理机构。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其它生产经营单位,都要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2名以上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生产经营单位要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安全技术中介机构、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安全生产专家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3、进一步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重点行业领域全面实施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承诺制和企业黑名单制,探索企业安全级别评定和分级管理办法,将级别评定作为评优评先、企业信用、资质管理、安全许可等的前置条件。建立实施奖惩激励机制和安全绩效工资制度,将企业领导、车间班组负责人、一线员工的经济利益与规章制度执行、安全生产绩效挂钩。原则上安全绩效工资应不低于员工收入的40%,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自觉性。

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打牢安全生产基础

(一)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应用安全科技成果,提升本质安全保障水平。到2015年底前,全市危险路段和通客车的乡村道重点危险路段安装防撞护栏;煤矿100%实现机械化开采;加油气站、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100%完成HAN阻隔防爆设施;建筑施工现场全面安装安全监控系统;地下非煤矿山100%实现机械化运输。同时,切实改善民爆器材、特种设备、市政设施、学校、农业机械、冶金、有色金属以及尾矿库等行业(领域)的安全基础保障条件。

加大企业安全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强化设备维护保养,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完善生产设备安全自动防控系统,提升设备安全性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

(二)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订各行业安全标准化实施方案和评估办法,健全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和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按照“管理台账化、装备现代化、指令书面化、操作程序化、行为规范化’’的要求,实施“样板工厂’’、“样板矿井’’、“样板站段’’、“样板学校’’和“样板岗位”等示范工程,加强动态跟踪检查。按照“一年打好基础、两年初步完善、三年基本规范、五年全面达标’’的目标任务,到2010年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领域)达标率达到30%以上;到2011年,大中型企业100%达到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各类小企业达标率达到50%以上;到2015年,各类企业都达到国家安全生产标准。(三)深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每个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建立“三违”企业黑名单制度,开展隐患拉网排查、挂牌整改、档案管理、追踪督办、销号管理工作,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重大安全隐患实行市、县、乡镇(街道办)三级挂牌督办。各级行业安全监管部门要制定本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和评估制度,加大隐患排查治理监管力度,落实监管措施,提高隐患整治率,对无视法律法规、治理安全隐患不力的,依法严肃处理。

(四)强化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深入开展安全设施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文明生产管理标准化、要害部位管理标准化、安全标志标准化、安全操作标准化等系列活动,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现场安全管理。严格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执法,及时消除设备、操作、管理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特种设备规范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维护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组织实施风险识别、安全检查、隐患整治、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工作,促进全体员工积极、主动、自主参与安全预知和预防行动。(五)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各企业要严格“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以及从业人员转岗、换岗的安全教育。各有关部门要督促企业制定培训计划,完善企业员工安全技术培训机制,建立强制培训制度,严格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规定,未经安全培训合格,一律不得上岗作业。

五、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提升基层基础保障水平

(一)建立安全投入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加强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执法,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管理“的要求,严格财务管理。加大财政资金对安全生产的预防性投入,严格落实吕发(2009)20号文件精神,各县(市、区)要按照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五的比例安排安全监管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改善执法条件、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和应急救援体系等方面建设。同时,要落实资金,制定村(居委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补助金的发放办法。

(二)建立安全法制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各级综合安全监管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能,加强对同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下一级政府履行安全监管职责的监督考核;充实各级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监管力量,强化行业安全监管和执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安全评价制度,严把安全资质审查;建立安全资质淘汰机制,坚决依法关闭和取缔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大事前预防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打非治违活动。按照“四不放过’’和实事求是原则,严格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严厉查处违法违纪和失职渎职行为。

(三)建立安全科技保障体系。建立安全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集中推广一批成熟、先进、适用的安全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各级安全生产专家组、安全技术中介组织和有关安全生产协会的智力支持作用,为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的决策咨询、安全评价评估、安全检测检验、安全检查、事故抢险、事故调查、项目审查、安全标准化建设、隐患治理、安全培训等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安全装备和应急装备的科技水平,增强防范事故灾难能力。(四)建立安全文化保障体系。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负责、社会参与、企业落实’’的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安全诚信、安全道德教育,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开展安全书籍进乡镇(街道办)、安全读本进村(居委会)、安全手册进农 家活动,丰富“安康杯’’、“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采取制作专题片、开辟安全专栏等形式,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工作成效,曝光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 为。

(五)建立应急救援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乡镇(街道办)、村(居委会)以及生产经营单位和重点部位、重大活动等方面的应急预案编制、备案和发布。要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在应急管理和处置的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高危行业企业每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练;县(市、区)政府每年至少开展1次综合应急演练。进一步整合现有应急装备和队伍资源,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乡镇(街道办)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村(居委会)、园区义务互助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落实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将“安全第一’’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从领导、政策、体制、经费等方面 向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倾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抓好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要紧密围绕各项目标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维护好安全生产秩序。严格落实各项规定,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度,切实增强执行力,强化工作落实。

(二)进一步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从2010年起,市政府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情况纳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实行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逐级分解落实安全生产任务。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强化过程考核,发挥好安全生产考核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进一步健全协同配合机制。充分发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安委会的组织协调作用,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安全生产联合执法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监管合力。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得阻扰安全监管部门的正常检查。对基层基础建设措施不落实、工作进展不快、效果不明显的单位,要予以通报批评,对主要负责人启动问责机制追究责任。

二O一O年四月三日

第五篇:出台《四川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水利厅出台《四川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近日,省水利厅制定下发了《四川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监管力度,规范水利工程建设。

一、明确监管责任

按照分级负责和业务归口的原则,梳理权力、定位监督。一是从纵向关系上明确了省水利厅及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管辖区域内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职责;二是从横向关系上对规划计划、建设管理、安全生产、财务审计、水利执法等12个业务主管部门及行政监察部门,进一步明确了监管主体责任。

二、突出监管重点

一是确立了8个重点监管工作流程,细分为62个工作节点,基本涵盖了整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从规划计划、立项审批、开工建设、竣工验收、财务审计等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二是认真查找水利工程建设中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部位,过滤筛选出24个关节点位,重点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招标投标、项目法人、施工监理和勘察设计、材料设备采购、质量与安全、资金使用管理和审计监督、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监管;三是对关键环节、重要点位进行廉政风险评估,确定了58个监督切入点,尽可能地预防、排查、控制、降低各种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各种廉政风险。

三、严格监管要求

要求各级水利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方式,抓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发现问题要跟踪督查,及时督促整改;行政监察部门对违纪违规行为要严格问责、严肃查处。

下载关于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吕梁市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吕梁市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