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一).

时间:2019-05-14 09:1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一).》。

第一篇: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一).

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一)

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战略和技术策略的主要变化

大幅度转让技术取代逐步进入式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是与其进入中国市场同步进行的,采取了十分谨慎的策略。通常的做法是:先设立企业(小规模的),向所投资企业适当转让生产应用技术;然后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产品的生产,相应加大技术投入,并不断地投入动态技术。最后,在中国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在中国市场占有了相当的份额后,开始设立R&D中心,从事既满足中国市场也面向全球的基础研究。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约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五成以上,主要涉及机械、电子、能源、交通、信息、化工等领域。中国几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都是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而在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中又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来进行的。

资料显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60%以上采用的是近三年的技术。跨国公司的技术投入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约占一半,申请的专利数约占高新技术产业申请专利数的2/3,在高新技术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都占有较大的比重。例如,在中国投资取得成功的通用电气、摩托罗拉、IBM、朗讯、杜邦、宝洁、英特尔、西门子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都在加大。

自觉的技术投入正取代被动的硬性技术

我国向跨国公司开放市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场换技术。因此,我国政府以往对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有强制性的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在2000年底修改前就明确规定,设立外资企业,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或者产品全部出口或者大部分出口。这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投入是一种被动的硬性要求。我国政府也采取了许多鼓励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政策措施,如外商投资企业属于先进技术型企业,设备进口可以免征进口环节的税收,所得税可以延长三年减半征收。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中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的承诺,目前我国取消了对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强制性要求,也放宽了专利技术的保护期,知识产权将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因此,跨国公司从竞争的内在需求出发,都自觉主动加大了对中国技术的投入,加快了对中国技术转让的步伐,这在汽车、家电行业表现的最为突出,几大汽车厂商都开始将最新的车型投放到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对其在华设立的企业的技术投入越来越大。跨国公司普遍认为,中国技术产业与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10至20年间,其发展速度将难以估量,这使得跨国公司向中国技术转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直接投资经营模式崭露头角

当前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明显加快,并开始注重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最突出的变化是中国入世带来的市场开放,促使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华设立R&D中心的进程,表现有:设立R&D中心的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外商在中国设立的R&D中心已达400余家,其中具备了相当的规模的有34家。对R&D中心的资金投入明显加大。许多跨国公司增加了在R&D中心的投资,并进口了许多最先进的设备。基础研究在加大,R&D中心的技术成果更加明显。

传统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一般都是凭借自己独特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的,因而在新技术的研制和新产品的开发方面也拥有绝对的垄断和所有权。同时也由于具有一定的聚合效应,要求研究机构之间位置相近,因此R&D机构一般位于决策机构的母公司。因此,设立R&D中心和增加R&D投资,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一个范例。R&D中心所研发的技术大都是和生产相连的应用技术,R&D中心以发展为主,纯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多,一般来讲,这种基础研究大都在跨国公司的本部的R&D中心来进行。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R&D机构在中国的发展与各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呈正相关,且主要是为本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服务。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跨国公司已开始将一部分基础研究放在中国的R&D中心来进行。这表明,部分跨国公司已将中国当作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来看待。

技术投入与产业结构转移齐头并进

从技术投入方面来看,技术引进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区别是,跨国公司一般不会通过技术转让将最先进的技术卖给中国,而且也不追加动态技术。而外商直接投资则不同,外国投资者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而且要不断地追加动态技术。所以说,只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具有一定规模,其投入的技术都是最好的、最先进的,如果这一产品是面向国外市场则对技术的要求就更高。

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争夺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间进行,从目前来看,美欧日占了世界技术贸易额的97%,少数进入发展中国家也是集中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是跨国公司最为看好的市场。

发展配套生产与技术投入密切结合

当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一个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各种科研技术合作,由跨国公司出研究经费,大学等科研机构具体进行研究,通常这种研究课题都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课题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产权也都属跨国公司所有,跨国公司再将这些成果拿回去继续进行研究。用这种方法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了中国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廉价的科研力量,同时也不担心技术泄密。当然,对高校等科研机构来说也不失为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初始过程。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另一做法是对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扶植,通过OEM、ODM的方式进行合作,并不过多地投资设立企业,而是寻找内资企业作为供货商,对一些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支持,使其达到所需的技术标准,采购其产品进入其全球生产系统,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在其对华投资中加大了配套生产项目。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表示,不光是要在中国建整车厂,还要将所有的零部件配套厂都带到中国。

对最先进技术的控制力增强

目前世界处于高科技迅猛发展时期,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早已将生产重点转移到高科技领域,并积极探索与此相适应的新的组织方式和经营模式,以便进一步提高其效率和竞争力。跨国公司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技术的独占性,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其核心就是技术的竞争,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大都是专有技术,因此如何控制和对技术保密就成为跨国公司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规律可总结为:越是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企业越是要对企业控股,愈是技术先进的企业,跨国公司愈是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此外,跨国公司在中国采用的技术主要还是以应用技术为主,这些技术多是围绕着其在中国设立的企业来进行的,通常来讲在独资企业和外方控股的合营企业中,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国内领先的。

目前的资料显示,跨国公司投资的独资企业技术的先进程度要优于合营企业,合营企业中跨国公司控股的企业技术水平要优于其不控股的合营企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大大优于其向内资企业转让的技术,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大都选择独资企业的原因之一。资料表明:2001年外商投资新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占60%以上,200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5%以上。近年来这一趋势愈加明显。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障碍和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虽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差,知识产权的纠纷时常发生,这其中有恶意的明知故犯,也有因无知造成的严重后果。比如每年猖獗的盗版软件对中国的正版软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在400亿元以上。

因此,跨国公司在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最担心的还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企业都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困扰。此外跨国公司在设立合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也担心中方合作伙伴会侵犯其知识产权,如在技术转让协议中往往对专利的保护期争执不下。

我国鼓励政策尚不到位

我国政府在态度上是鼓励外商投资设立R&D中心,但实质性的鼓励政策不多,如所得税就没有特殊的减免优惠,而R&D中心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也很难计算其投入产出。因此对跨国公司的R&D中心和其他企业一样收税,对跨国公司设立R&D中心没有起到鼓励和刺激的作用。

基础环境达不到要求。R&D中心对基础环境往往要求较高,这已不简单的是办公条件完善和舒适的问题。R&D中心的研发活动是全球性的,而且是全球24小时研究活动不间断的,这就有大量的信息数据要传入传出,其对通信线路要求很高,如果R&D中心的办公地点很难保证、通信条件达不到要求就会推迟跨国公司设立R&D中心的计划,在客观上削弱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努力。

通过风险投资等新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严重不足。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风险资本严重不足,风险投资人才匮乏,缺少创新机制,风险投资主体单一,政策扶植力度不够,因此,通过风险投资等新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还有相当多的困难。尽管我国已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风险投资企业,但投资条件设定的太高,实践中操作难度较大。

加大对跨国公司技术引进的措施

如前所述,尽管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战略有上述的变化与改进,但仍看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转让到中国的技术还有许多限制,特别是最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微电子、核能技术等,跨国公司在华的一些投资项目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与控制。因此,我国应有相应的对策改进对跨国公司的政策,以吸引其增加对在我国的技术投入和高新技术的投资比重。具体对策有:

进一步开放市场,按照WTO原则调整我国相关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政策转向灵活、务实、自由化。自由化范围非常广泛。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中1991-1997年期间政府有关FDI(The foreign trader direct investment即外商直接投资)的895项规章变化中,94%是有利于外国投资者的,包括更自由的准入,较少的业绩要求,更多的剌激措施,更多的部门自由化,对外国投资者更多的保护。而各发展中国家也采用了更开放的发展战略。

配套措施在于降低关税,取消配额,汇率自由化、放松价格管制,解除对国内市场的管理等。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国际市场的开放力度加大,但开放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大量的一般性竞争性行业如机械制造、轻工、纺织、服装、家电等我国应实行充分的竞争策略,将这些行业完全放开市场,由企业去充分竞争。应进一步向外商开放竞争性行业,取消股权比例限制、布点限制,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特别是鼓励跨国公司转让高新技术,由于中国全面放开了这些市场,也不可能形成一家跨国公司对某一行业实行垄断经营,从而阻碍了技术的发展,要形成多家跨国公司间竞争,迫使每家跨国公司必须投入最新的技术,否则,就将失去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

认真落实已有的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加入WTO之后,关税成为惟一合法的调控手段。我国可灵活利用关税政策,使之与产业政策以及引资政策相配合。通过差别关税促进跨国公司投资项目布局的合理性。从1999年底以来,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了许多鼓励政策。现在的问题,一是政策的落实还存在很大的偏差。二是鼓励政策还不到位。因此,我国逐步调整产业和税收政策,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引导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向,把外资重点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产业等领域,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积极支持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在创业板上市,为其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更多融资渠道。此外,应积极发展配套产业使跨国公司技术引进的链条延伸,带动一些重要的配套行业发展,以有利于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鼓励跨国公司设立R&D中心。一般而言,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主要有两种动机:

市场驱动或需求驱动

市场驱动或需求驱动因素促使R&D实验室进入东道国的目的在于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定制出地方化的产品,所以干脆将R&D中心搬到中国,实现“科研——生产”一体化策略,为当地市场发展新产品;为母国在东道国的生产、销售、服务提供便利。

技术适应和供给适应

技术适应和供给适应因素促使R&D实验室进入东道国的目的在于:开发R&D人力资源(如科学家、工程师、软件程序员);发展新的科学和技术;为更广泛的客户提供新产品;监控

第二篇:美国对华战略 学习心得

美国对华战略学习心得

环科1201 任钦凯

这几周我们学院就“美国对华战略”进行政治学习,通过学习相关内容,我对大国与大国之间的政治策略也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人常认为美国正在推行某种针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围堵也好,西化分化也罢,总之不断投棋布子、谋篇布局。美国人自己说起来则常常自嘲:美国哪有什么战略?还不是各部门自行其是,总统一换,推倒重来。美国到底有没有战略似乎都成了一个问题。

美国这样的大国肯定有战略。不仅有,美国政府还最爱公布战略。比如国家安全方面基本每四年公布一次《国家安全战略》。各部门还有国防、军事、反恐、网络空间、阿巴地区等等各种战略报告。类似“重返亚太”这类战略,在各种官方讲话、文件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关于美国战略的问题实际上是这样两个:其一,美国政府的战略就是这些公布出来的“阳谋”吗?是否还有其他秘而不宣的阴谋?第二,美国政府的这些战略是一以贯之、行之有效,还是虎头蛇尾、自娱自乐?

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美国政治的几个特点:一是三权分立,政治主体多元化;二是决策较为开放透明;三是两党轮流执政。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大致地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美国政府公布各项“阳谋”是真战略,一方面向选民交代本届政府要做什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政府内部“统一思想”,协调行动。美国是一个比较难保密的国家,所以在战略层面要想形成什么惊天阴谋而不为外界所知不太容易。美国政府当然也有秘密行动,但是这种“阴谋”在局部的战术层面比较可行,在战略层面很难做到。

关于第二个问题,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极化现象,美国政府战略的连贯性相对较差。美国没办法像中国那样制定管几十年的“三步走”战略,连五年规划也做不了。就拿美国对华战略来说,每个新总统上台基本都要折腾一下,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再走向成熟。当然,美国战略讨论有其基本范围,两党虽然有各自的战略重点和优先次序,比如民主党重价值观念、倾向多边主义;共和党重利益、重自由贸易,相对倾向单边主义,但这些不同都在美国战略的基本范围之内,可称之为“大稳定、小摇摆”。

现在,在中国媒体、网络甚至学界当中,常有人以某个“惊天大阴谋”来串联、解释美国的各种战略,以单一原因解释复杂现实,把本来未必有关系的各种事态联系起来。比如说美国的各种战争不是为了石油,就是瞄着欧元;美国的战略部署不是在地图上画圈圈,就是在大国间打楔子。这种“阴谋论”实际上是学术研究上非专业性的表现,是因为没能理解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认知心理学研究显示,以本民族为中心视角,夸大对手的敌意和能力,是人的常见心理偏差,美国对越南战争中北越意图的判断、对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政权能力的判断,都反映了这种认知偏差。今天在中美两国,对对方战略不合实际的判断都很普遍。作为21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大国,扭转这一局面,更准确地理解对方战略,其重要性不论怎么说都不为过。

综上所述,美国对华战略由相互配合的三个有机部分组成:保持并不断增强对华军事和地缘战略优势;通过全球化从内部控制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文化上削弱中华民族主义,瓦解中国的民族精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促进美国军事威慑下的中国的内部殖民化。美国的战略目标就是永远消灭拥有辽阔疆域的中国挑战美国的一切可能,以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第三篇:中国式营销如何应对跨国公司营销

中国式营销如何应对跨国公司营销

“令人惊叹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这是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文章对中国企业的结论。事实也的确如此,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企业能够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跨国公司上百年积累的东西,中国企业在30年的时间内就已经学得像模像样了。正确认识 敢于叫阵

与跨国公司对阵,本土企业往往不是输在方法上,而是输在思维上。如果不彻底破解对跨国公司的思维谬误,就不可能以平等的心态竞争。品牌谬误

“品牌谬误”是最流行的认知谬误。“品牌谬误”,是因果关系的颠倒。

尽管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企业相比具有先天优势的品牌优势,但品牌并不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对中国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才是决定其命运的根本,“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做一个本土化的跨国公司”,才是在中国成功的跨国公司的真正经验之所在。

品牌的真相是:只要你是普通产品,产品永远比品牌重要。只有当产品与品牌匹配,并且能够强力支撑品牌时,品牌才能发生作用,反之,品牌将一文不名。

只要在哪个领域中国企业能够将产品做得像跨国公司的品牌产品一样好,品牌神话就会迅速瓦解。产品支撑了品牌,创造了品牌,那么打破品牌神话的,也必然是产品。通过打造起强大的产品力,同时合理运用价格手段,就有希望剥掉强大品牌对产品的保护。“世界工厂”的地位,使中国企业有能力利用良好的品质与合理而又有竞争力的价格,同跨国公司展开有效竞争,也只有这些因素,才能帮助中国企业通过产品的力量,动摇跨国公司的品牌根基,打破其对市场的品牌垄断。

表面上看,中国企业缺乏品牌,但真正缺乏的却是产品质量和产品创新能力。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做基础,就不可能创建出品牌;即使有了过硬的产品,如果不能假以时日,也不可能成为品牌。过硬的产品质量、强大的营销力、强大的市场业绩和时间积累,都是创建品牌不可或缺的要素。

标杆谬误 当“荣华鸡”和“红高粱”把麦当劳当作对手时,就像一个小学生要在拳台上与拳王泰森一决高下一样让人觉得可笑。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还只是成长性企业,而跨国公司则是高度成熟的企业,中国的成长性企业如何对待跨国公司,既需要智慧更需要韬略。

企业可以把同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你的梦想。当年,巨人集团想成为“蓝色巨人”IBM时,IBM就是巨人集团的梦想;第二类是你的标杆,这是比你稍强的企业;第三类是你的对手,比你差的企业就是你的对手,因为你可以从对手的失败中尽快强大起来。

标杆谬误,就是选择可望而不可即的企业作为学习标杆或竞争对手,比如,当你选择IBM、微软、可口可乐、宝洁作为学习的标杆时,你最终会发现它们只适合“欣赏”而不适合“观摩”。

我们并不反对向跨国公司学习,但反对模仿跨国公司的套路。在市场竞争中,切忌“按师父的招数与师父过招”,乱拳或许能打死师父,但学艺不精的徒弟按师父的招数是打不赢师父的。

因为中国企业小所以不能讲“理”。“理”就是营销规则和套路,跟着跨国公司学习这些东西,必然是邯郸学步。

向跨国公司学什么

学习跨国公司,不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跨国公司的“成长史”,即学习他们如何从小做大,成为跨国公司;第二阶段,学习跨国公司的“辉煌史”,即学习他们如何做真正的跨国公司。

沃尔玛无疑是中国商业企业学习的样板,那么,中国商业企业到底应该向沃尔玛学习什么?如果学习沃尔玛的“全球采购”,中国商业企业做不到;如果学习沃尔玛发射人造卫星建立的后台支持系统,中国商业企业做不到;如果学习沃尔玛集中配送、密集开店模式,它在中国的试点就不成功,中国商业企业暂时还不必去交这个学费。

中国企业向沃尔玛学习什么?凡是与规模、实力有关的内容,中国企业都“没法学”。凡是与创业、成长、永恒相关的内容,都值得中国商业企业借鉴。比如,沃尔玛在美国大城市零售业过度竞争的情况下,从“被人遗忘”的乡村小镇起步,就非常值得中国商业企业学习,即使沃尔玛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之首,仍然把总部设在创业的乡村小镇。可是,中国的大型商业企业有几个是这样做的?比如,沃尔玛在创业之初,没有规模优势和采购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天天平价”,就非常值得中国商业企业学习。比如,沃尔玛把“顾客第一”的理念细化到“三米微笑”、“八颗牙”的标准,就值得中国商业企业学习,因为这是沃尔玛价值体系中永恒的内容。

可口可乐公司也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太阳神”和“三株”学习可口可乐就学失败了。“太阳神”的创始人曾经说要像可口可乐一样“把太阳神口服液卖100年”,“三株”的老板也曾经说要“把三株口服液打造成百年产品”。可以说,学习可口可乐做百年产品的企业,基本上注定要失败,因为可口可乐的“百年产品”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外,不值得学习。就连长期占据品牌价值排行榜首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塑造,中国企业也很难学。对于美国消费者来说,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其百年来长期征战,“消灭”无数对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就像一个将军的声誉是由战绩决定的而非“包装”出来的。对于世界其它地区的消费者而言,可口可乐则是伴随着美国大兵走向世界的,是美国文化在世界强势传播的结果。

宝洁的多品牌战略是中国企业梦寐以求的目标,可是,翻开宝洁近170年的发展史,才发现宝洁的多品牌是其数百次成功并购的结果。与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不同,典型的美式并购往往是“把最强势的对手买下来”。研究宝洁的成长史还可以发现,宝洁最初只是一个生产蜡烛和肥皂的小企业,这样的企业在其创业的辛辛那提还有14家,宝洁最初还是专注于如何与那14家同城对手竞争。13年后,才首次注册商标。22年后,其销售额才首次突破100万元,雇员达到80人。

历史不可复制。学习跨国公司的成长史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宝洁有近170年的历史,中国企业不能花这么长的时间去复制,因此,学习宝洁,必须浓缩宝洁的历史,追赶式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让推销成为必须

“让推销成为多余。”说这句话的是彼得·德鲁克,不遗余力传播这句话的是菲利普·科特勒。很多人把这句话当作营销的一种境界,我们则把它当作西方企业营销的一种无奈。在发达国家,人已经成为最昂贵的营销成本,因此,让推销成为多余是最经济的选择。美国的薪酬已经占GDP的50%,中国只占12%-14%。养一支庞大而廉价的推销队伍,是本土企业的现实选择。建立一支数千数万人的销售队伍,在西方国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中国市场是“通路制胜”,发达国家是“品牌制胜”。在发达国家,企业可以操控的营销要素越来越少,除了品牌传播和产品研发之外,已经没有什么高招了。尽管营销的要素那么多,但跨国公司已经很难从某些营销要素中找到竞争优势,他们被逼着走向品牌。品牌,是他们坚守的最后一块营销堡垒。在中国市场上,其高工资也难以支持对中国复杂的通路,分散的终端运作。

“通路制胜”的格局仍然将左右中国十年以上的营销进程。如果不是以复杂的通路作掩护,多数稚嫩的本土企业根本找不到生存的理由。

让推销成为必须,而不是多余,是中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的法宝。

第四篇: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复习

跨国公司: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经营如何;在一个决策体系内,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策略;各个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联系起来,其中一个或多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跨国公司经营方式:指跨国公司对生产要素及生产成果所采取的运营方式,以及处理各种经济关系的运营方式。股权经营方式:指跨国公司以资金形式投资国外企业并获得国外企业全部或部分所有权的经营方式。

独资经营方式:是指跨国公司按照东道国的法律和政策,并经过东道国政府批准,在其境内单独投资建立拥有全部股权的子公司。

合资经营方式:是指跨国公司与国外企业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经营方式。跨国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取得东道国某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的投资行为。

合同安排:是指跨国公司以承包商、代理商、经销商、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身份,通过承包工程、经营管理等形式取得利润的产品,或开辟新的市场。

对外直接投资环境:是指跨国公司进行对外投资时所面临的各种外部条件个因素。

投资可行性研究:是指在投资决策前,为揭示能否直接获得最佳效益而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投资项目进行调查分析、技术经济论证的一种综合性研究过程。

技术转让:是指技术供应方通过某种方式将某项技术及有关的权利转让给技术接受方的行为。

许可交易:是指技术转让方和引进方之间通过签订许可合同,转让方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引进方对其所拥有的技术享有使用权以及产品制造权和销售权。

特许专营:是指在经营中已取得成功经验的企业将其商标、商号名称、服务标志、专利、专有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方法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家企业,并由此扩大产品销售或取得使用费收入。

出口部结构:是企业在国内组织结构基础上,在销售部下设下一个出口部,全面负责企业产品的出口业务,并在国外建立销售、服务机构和仓储机构。

母子公司结构:是一种直接由母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管理国外子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国际部结构:是指当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达到一定数量和规模时,所设立的与其他国内事业部处于同等地位的、由企业副总经理负责并受企业总经理直接领导的经验母国以外一切业务的国际部门。全球性结构:不同于母子公司结构和国际部结构,它基本上放弃了地区上划分为国内和国外若干分部的组织设计方法。

矩阵结构:是一种具有高度适应性、能灵活的应对市场变化的“方格”式组织结构,采用矩阵结构的大多数企业或者以产品和地区为主线;或者以业务和职能部门为主线;或者再一个矩阵结构中包含产品、地区和职能三条主线。国际网络结构:可分为企业外国际网络结构和企业内国际网络结构,前者是跨越企业界限与企业外部组织之间形成的网络关系,后者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形成的网络关系。

外汇风险:跨国公司在经营中,由于使用多种货币,经常面临因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即外汇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后,跨国公司对以往债务关系必须进行清洁,由此引起的损益的可能性。

换算风险:也称会计风险、翻译风险、汇集风险,是指以外币量度的国外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数字必须用跨国公司货币来重新表示,以便能使跨国公司账目统一起来,这种重新表示就是所谓的折算。

经济风险:是指预测或对付汇率变动对以母公司货币衡量的跨国公司现金流量的长期影响。税收风险:是指汇率波动对跨国公司所得税的影响,外币贬值时即减少税负,外币升值时则增加税负。

跨国文化管理: 全球中心政策:是指跨国公司只考虑任用最适当的人选来担任最重要的职务,而不考虑其国籍的政策。

工人管理:又称自我管理,是指在理论上工人的权力要高于管理人员的权力。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跨国公司的特征:1)统一的中央决策 2)对外直接投资是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3)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 4)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5)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 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区别?

跨国公司的发展阶段?1)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发展的滞缓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3)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

垄断优势理论,如何评价?含义:由于现实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面对同一市场的各国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若实行集中经营,则可使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市场,从而形成一定的垄断,这样既可获得垄断利润,又可减少由于竞争而造成的损失。市场的不完全: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规模经济导致的不完全;政府干预;关税及其他。垄断优势:技术优势;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信息优势;国际声望;销售渠道优势;规模经济。理论贡献:不仅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而且许多内容具有科学性。①该理论首次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并论述了市场不完全的类型;②提出了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其实现对外投资从而获得高额利润的条件,并分析了垄断优势的内容;③提出了知识的转移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关键;④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寡占反应行为是导致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局限:垄断优势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美国少数技术经济实力雄厚、独具对外扩张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对于中小企业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进行分析。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理论的贡献:① 注重综合分析、客观分析和动态分析,在理论形态上是完整和成熟。②综合地说明了三种优势和三种国际经营方式(出口、对外直接投资、许可证交易)局限性:①由于理论的“集大成”而影响了其逻辑性。②缺乏逻辑上的分析。③并不同时具备三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发展了对外投资,而且还向发达国家进行了逆向投资。启示:(1)充分认识和利用企业已具备的所有权优势,将其作为今后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国家研究并制订促进这些优势发展的鼓励政策,企业建立产品创新和更新管理的机制,不断形成新的所有权优势。(2)发挥我国企业内部化优势的潜力。我国部分企业在引进、生产产品并使之适应东道国市场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同时也具有使这类技术优势内部化的动机。企业通过申请专利保护、严格限制技术的使用范围、期限和条件来确保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内部化,并利用跨国公司内部的母公司与各子公司之间的转移价格确保外部贸易内部化。(3)重视区位优势。不仅要重视风俗、消费习惯、市场距离等区位因素较优越的亚太地区,还要对发达国家的技术领域进行有选择的直接投资来获得高新技术以及大容量市场等。

产品生命周期论?含义:是指产品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有一个由弱到盛、再由盛到衰的过程,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的几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任何产品的初始创新方向都会受到市场消费需求的引导,而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其对产品的选择则会由于收入的高低而产生不同的层次。产品成熟阶段: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产品技术已趋于完善,产品已经定型,消费者对不同品牌、型号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因此对降低成本的要求十分迫切。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和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公司的技术优势已经消失,随着竞争的加剧,成本和价格问题变的十分突出。理论贡献:①运用动态分析技术,对国际直接投资由发达国家投向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解释的比较清楚;②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要到国外投资、为什么能到国外直接投资以及到什么地方投资的问题;③它强调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是由同一企业进行的,并将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同一起来进行分析。局限性:①这种“新横向”投资和“逆向”投资显然无法解释;②该理论对于那些以国外自然资源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及目的不在于出口替代的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显然无法做出解释;③对于那些经济结构与美国不尽相同的国家的公司所作的对外直接投资也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评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动态解释了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也从一个侧面阐述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并且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论证了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但该理论主要针对最终产品市场,而对于资源、技术开发型的对外投资现象解释乏力。并且,该理论难以解释非代替出口投资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海外生产非标准化产品的现象。启示:(1)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之前,分析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首先,对产品的生产技术的性质、类型以及其扩散性和转移性进行分析;其次,对产品本身进行swot分析,确定产品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最后,对产品的国内销售、国外出口以及国内外市场情况进行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最终确定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以指导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市场进入决策。(2)将进入成熟期的产品的生产地点转移到生产要素价格低且靠近市场的地区。我国的家电、轻纺、机械、电子等行业由于生产能力过剩,产品严重供大于求,已进入产品的成熟期,再加上国际上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我们只能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出口的策略,而选择将这些产业的生产设备和能力向合适的地区转移出去,在国外进行生产制造。

什么是内部化理论,如何评价?内部化理论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市场内部化的原因:产业特定因素;区域因素;国家因素;企业因素。理论贡献:①标志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重要转折。②内部化理论从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市场的差异以及国际分工、国际生产组织的形式等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和动机。③内部化理论既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对外投资行为,又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④内部化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许可证交易这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方式的选择依据。局限:内部化理论虽然具有综合性,但它解释的只是跨国公司行为的充分条件,即跨国公司通过本身的财务和组织管理以发挥企业内部效率的机能,没有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必要条件,即跨国公司通过其生产和销售活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机能给予说明和解释,因而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启示:(1)从转移边际产业开始,逐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将我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生产能力过剩的轻纺、家电、电子等行业转移出去,在获得由于技术优势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保障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的同时,还能通过技术的传递和市场的拓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并逐步实现产业递进,最终向高附加值产业延伸。(2)中小企业由于其小批量生产,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更容易在海外市场找到立足点并迅速占领当地市场,所以我国应大力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3、在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上,选择在经济发展程度、技术发展水平上和中国差距较小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关注和投资开拓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产业,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什么是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指国内外生产区位的相对禀赋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吸引和推动力量。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成本、市场购销因素、贸易壁垒、政府政策和心理距离等。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的不完全性而将企业所有权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所获得的优势。

简述新时期跨国经营环境的主要变化?1)、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20c40s中期至60s末以大型机为基础的数据处理时代,20c70s初至80s中期以小型机为基础的微处理器时代,20c80s中后期以来进入网络技术时代)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 3)、知识经济的兴起 简述新时期经营环境的变化对跨国公司的影响?1)、消费者需求的变化2)、企业竞争空前加剧

简述跨国公司组建跨国战略联盟的原因?1)技术互补是首要原因 2)争夺市场是外部原因 3)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又一个原因

全球战略的定义?跨国公司国际专业化生产战略,20世纪70年代采取的一种全新的经营策略。跨国公司从加强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出发,在全球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分工制造零部件,定点加工装配,定向销售产品。特征:1)全球战略要求跨国公司经理层具有全球思维;2)全球战略具有更大的风险;3)全球战略要求跨国公司具有旺盛的创新力;4)要求全球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和灵活性;5)要求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网络化和柔性化。、优点在于能集中力量建立公司统一的竞争优势:

1、能将其生产经营设施安排在最有利的国家内,或集中或分散,并对他们的战略行动统一协调。

2、能将位于不同国家的活动连接起来,及时转移在技术开发、管理创新上的成果,更充分地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还可选择在何处挑战竞争对手最为有利,这些都便于公司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缺点:是难于适应各东道国的特点,适应各国不同的情况。

简述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演变?1)市场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动机是为了进入或占领东道国市场,实行当地生产当地销售。2)资源战略:是继市场战略之后被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战略。

股权经营有哪几种类型?1)独资经营方式 2)多数股经营方式 3)少数股经营方式 4)对等股经营方式

独资经营方式有哪些优点?1)跨国公司拥有海外子公司的全部股权,因而母公司可以对子公司实行高度的控制,能用自己的管理人员担任子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掌握子公司的经营决策权。2)便于保守专有技术和管理技能秘密。3)由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加以完全控制,可以减少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分歧,从而提高跨国公司的运行效率。合资经营方式有哪些优缺点?P61 跨国公司采用合资经营方式的优点:①比独资经营更容易进入东道国;②除享受对外资的某些优惠外还可以获得国民待遇;③取得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资源,顺利开展各种经济业务活动;④增加母国产品的出口;⑤具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带来长期、稳定、丰厚的利润。2)东道国采用合资经营方式的优点:①弥补东道国资金的不足;②用厂房、现存设备、场地使用权、收入作为资本投入,减少资金和外汇的支出;③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盈亏;④引进先进技术;⑤学习现代化管理、技能和经验;⑥外国投资者比较关心产品的出口;⑦有利于扩大东道国的就业机会;⑧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3)缺点:①与当地企业容易在经营目标、利益分配等方面产生分歧。②为了维护最初协议,可能导致其由于不再努力而失去当初拥有的某些优势。③专有信息泄露的风险也会降低通过合资经营获得的收益。④合资企业的控制问题。

非股权经营方式与股权经营方式相比:1)跨国公司以转让技术、提供服务、和合作生产获取利润2)对东道国来说,可以拥有更多企业的控制权并获得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产品,而且又不必在境内建立常驻的外贸所有权实体 2)可为跨国公司今后的直接投资做准备4)跨国公司需要有技术、管理、生产上的优势和能力,并凭借它们加强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非股权经营的方式:1)合作经营:有实体的合作经营;无实体的合作经营。2)技术授权 3)合同安排:制造合同;工程项目合同;交钥匙项目合同;管理合同;国际分包合同;劳务输出合同。4)技术咨询:政策咨询;工程咨询;方案探讨;人员培训;企业诊断;技术服务。比较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两种建立方式的优缺点?P66

(一)并购东道国企业方式:优点:①可以利用目标企业的生产条件;②可以利用目标企业原有销售渠道;③促进产品多样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④减少市场上的竞争对手;⑤并购公司获得更大的利润。缺点:①并购目标企业的实际投资金额过高;②东道国反托拉斯的存在,以及对外来资本股权和被并购企业的限制;③当并购数量和金额较大时会受当地舆论的抵制;④被并购企业原有契约或传统关系的存在,会对其改造造成阻碍。

(二)在东道国创建新企业的方式:优点:①不易受到东道国法律和政策、舆论上的限制;②创建海外企业要比收购海外企业手续简单;③能享受到东道国的优惠政策;④对新创立海外企业所需资金能准确做出估价。缺点:①投产开业比较慢;②不利于迅速进入东道国及其他市场;③不利于迅速进行跨行业经营和迅速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

跨国公司环境分析的主要方法:1)等级评分法:从东道国政府对外直接投资者限制和鼓励政策着手,提出了影响国际投资环境的八个关键因素,每个因素又进一步分成若干个不同等级或因子,并根据各因素及其不同等级或因子对投资环境的有利程度给予相应的评分,然后将各因素的等级得分相加,得出投资环境的总评分。总分越高,投资环境越好;反之,越差(资本抽回;外商股权;对外商的管制程度;货币稳定性;政治稳定性;给予关税保护的意愿;当地资金的可供程度;近5年通货膨胀率)2)冷热对比法:归纳出反映东道国投资环境优劣的七大因素,并根据这七大因素的“冷热”(即优劣)对投资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政治稳定性;市场机会;文化一元化;经济发展与成就;法令阻碍;实质阻碍;地理文化差异)。3)动态分析法:投资环境不仅因国别而异,也会随时期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从动态(即发展变化)的角度,去考察和评价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企业业务条件; 引起变化的主要压力;有利因素和假设的汇总;预测方案。)

对外直接投资可行性研究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1)投资机会研究 2)初步可行性研究 3)详细可行性研究 4)评价报告

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市场分析 2)生产技术条件分析 3)投资效益分析 4)总体配置能力分析

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有哪些特点?1)转让技术的先进程度与股权份额成正比,技术使用的限制性条款与股权份额成反比。2)采用特殊的技术战略,加强对内部技术转让的控制。3)受严格的条件控制,各种技术保护主义因素制约着技术转让。

简述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主要方式?1)许可交易 2)特许专营 3)技术协助 4)交钥匙项目 5)合作研究与开发 6)对外直接投资 7)补偿贸易

简述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方式的策略选择?1)以技术投资和建立子公司为技术转让的优先方案 2)对不同的输入国实行不同的技术转让方式 3)在资本技术密集产业转让技术主要采取成套设备转让形式。

简述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1)出口部结构 2)母子公司结构 3)国际部结构 4)全球性结构

简述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及适用情况?1)基本的职能结构:适用于产品较少、地区或顾客类型较少的组织。2)基本的产品和地区结构

简述跨国公司组织结构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1)跨国经营战略 2)跨国经营程度 3)国际市场与技术环境

跨国公司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哪些?1)来自公司内部的资金:母公司想国外子公司提供贷款,目的在于减少纳税;母公司大量投资购买子公司的油价证劵,以保证对子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来自母国的资金:从母公司银行和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在母国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从母国有关政府机构或组织获取贸易信贷。3)来自东道国的资金:东道国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子公司在东道国发行的股票和出售的债券等。4)来自国际社会的资金:向第三国银行借款或在第三国资本市场出售债券;向国际资本市场借款;从国际金融机构获取贷款; 跨国公司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哪些?1)长期融资:发行股票;发行公司债券;长期借款 2)中期融资:中期借款;出口信贷;国际租赁 3)短期融资

跨国经营中的外汇风险主要有哪些类型?1)交易风险 2)换算风险 3)经济风险 4)税收风险 内容?

(一)调整生产经营战略

1、生产经营分散化

2、财务活动多样化

(二)加强外汇风险管理

1、长期资金风险管理

2、日常资金风险管理

跨国公司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有哪些?1)必要的跨国经营知识(语言知识和沟通技能,有关国际市场的知识,有关国际业务和国际惯例的知识 2)制定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能力 3)跨文化管理能力 4)组织结构设计与管理的能力 5)相互学习和转移知识的能力 6)与不同国家管理人员配合工作的能力

如何对驻外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1)培训的主要目的 2)培训的过程(一般文化培训和地区性研究,特定文化和语言培训,导向培训和了解东道国的经营环境,海外监督和支援性服务)3)培训的主要内容(管理方面,会计和审计方面,财务方面,市场营销方面,投资方面,生活条件)4)培训方式(外部培训,内部培训)

简述全球性结构的主要内容以及优缺点?P119 1)全球性职能分部结构:优点:有利于增加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强调集中控制。缺点:不易于管理;在同一职能部门中,地区协作困难;各职能部门工作容易脱节,生产目标和销售目标会产生差异和矛盾。2)全球性地区分部结构:优点:减少公司总部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缺点:难以协调多种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人员的不必要浪费;容易滋生地区本位主义。3)全球性产品分部结构:优点:企业内部化程度加深;有利于同类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有利于产品的全球销售,提高竞争优势。4)矩阵结构:优点: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灵活性;不同专职部门可以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派出合适的人员;战略事业单位可适时适地的组成或撤销。缺点:结构比较复杂,双重领导;相互的责任与任务难以分清与落实,妨碍整体决策。5)全球性混合结构:优点:可以根据企业的特殊需求。灵活的调整组织结构,弥补单一结构在经营管理上的不足。缺点:组织结构不规范,容易产生双重管辖的矛盾,部门之间差异过大,难以协调与管理,增加了企业总部协调的复杂性。

小规模技术理论;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在1977年发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一文中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并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纪跨国公司》专著中对该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观点:(1)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生产制造技术正好为低收入国家的小市场需要服务;②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于海外同一种族产品需要而建立的海外生产中颇具优势;③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大型跨国公司所无法比拟的低价产品营销优势。(2)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走出国门的动因主要有:保护出口市场;突破配额限制;寻求低成本;种族纽带;分散资产;本国、东道国政府或国际机构的倡议和帮助;企业主为亲朋好友寻找职业,以及在海外培训人才等。评述:小规模技术理论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结合起来,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威尔斯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仅仅局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继承和使用上,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位置永远处于边缘地带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也很难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产品的行为。启示:鼓励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虽然我国的中小企业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实力相对较弱,但是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低成本、适当规模和适应技术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地方化理论:英国学者拉奥在1983年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主要观点:(1)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消化、改进和创新的再生过程。(2)发展中国家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主要有四个因素:①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②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某些改造,使其生产和产品与当地的供需紧密结合;③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④发展中国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适应相同收入水平国家的消费需求。启示:(1)积极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加强这些技术在国内的再生过程和自身技术的改造和创新能力,努力形成自己的差异优势;(2)对投资国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当地的生产供需状况、市场特征和企业条件,开发不同的产品,培育我国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3)以民族文化为纽带,加强民族产品的优势。加强我国部分产品(如中药、丝绸)的民族特色和不可模仿、不可替代性,以民族文化为纽带,拓展生存空间。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提诺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主要观点:(1)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并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2)发展中国家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决定因素,影响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3)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在产业分布上,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向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转化;在地理分布上,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迹。评述:该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提供了思路,并且为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技术积累的路径。但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在大量的研发投入上,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则没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其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与组织能力来掌握与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启示:(1)在区位选择上,遵循渐进发展轨迹,首先利用种族联系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随着经验的积累再逐步向其它发展中国家扩展,最后,为获得更为先进、高级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2)以技术积累为内在动力,以投资区位拓展为基础,不断推动对外投资的发展和本国产业的调整和升级。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邓宁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础上,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将67个国家1967-1978年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经济发展的阶段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论,从动态角度描述了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地位的辩证关系。主要观点:邓宁用人均GNP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用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流量的差额代表该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区分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四个经济发展阶段:(见表2)第一阶段(400美元以下)、第二阶段(400-2500美元)、第三阶段(2500-4000美元)、第四阶段(4000美元以上)。评述: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发展中国家投资地位的变迁描述了一个大概轮廓。但该理论只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忽略了特殊性,没有认识到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结构迥然不同,而且经济结构也存在不平衡性,仅用人均GNP单一指标来划分经济发展阶段和对外直接投资水平,难免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启示:(1)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我国基本处于第二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内部化以及区位优势仍较微弱,所以,应以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企业的自身实力为基础,谨慎决策,而不应盲目的追风,一味进行对外直接投资。(2)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不平衡性,我国个别发展程度较高的产业和企业可以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发展壮大的一种方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3)企业可以通过对国外技术和经验的消化、吸收和改造,增强自身的实力,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为大规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早日进入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打下基础。

绿地投资 作用:创建投资会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绿地投资作为国际直接投资中获得实物资产的重要方式是源远流长的。早期跨国公司的海外拓展业务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绿地投资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国际独资企业,其形式有国外分公司,国外子公司和国外避税地公司;二是建立国际合资企业,其形式有股权式合资企业和契约式合资企业。条件(1)拥有最先进技术和其他垄断性资源。采取绿地投资策略可以使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保持垄断优势,(2)东道国经济欠发达,工业化程度较低。创建新企业意味着生产力的增加和就业人员的增多,而且能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并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而并购东道国现有企业只是实现资产产权的转移,并不增加东道国的资产总量。因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采取各种有利的政策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在本国创建新企业,这些有利的政策有助于跨国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优点:

一、有利于选择符合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目标的生产规模和投资区位。海尔集团选择在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的汉姆顿建立生产基地是因为其众多的地理位置优势。汉姆顿生产基地是海尔独资企业,电冰箱厂设计能力为年产20万台,以后逐渐扩大到年产40万至50万台。

二、投资者在较大程度上把握风险。掌握项目策划各个方面的主动性例如在利润分配上,营销策略上,母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内部调整,这些都使新建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主动权。

三、创建新的企业不易受东道国法律和政策上的限制因为新建企业可以为当地带来很多就业机会,并且增加税收。海尔在南卡罗莱纳州的总投资额达到1.26亿美元,创建了1250个工作岗位。缺点:

一、绿地投资方式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因而建设周期长,速度慢 缺乏灵活性,对跨国公司的资金实力、经营经验等有较高要求,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创建企业过程当中,跨国企业完全承担其风险,不确定性较大。

三、新企业创建后,跨国公司需要在东道国自己开拓目标市场,且常常面临管理方式与东道国惯例不相适应,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

跨国公司的基本组织结构

U型结构:主要特点是等级的集中控制,权力集中于企业的最高层,企业内部按职能划分为若干独立性较小的部门

H型结构:即控股公司结构,它严格讲起来并不是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态,而是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H型公司持有子公司或分公司部分或全部股份,下属各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H型结构中包含了U型结构,构成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往往是U型结构。

M型结构:与U型结构的中央集权形式不同,M型结构则是一种分权式的组织结构。M型结构是U型与H型两种结构发展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一种分权与集权相结合、更强调整体效应的大型公司结构。其事业部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按行业、地区或其他因素组成的一系列被控股公司作为事业部;另一种是企业集团。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

一、企业由内向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演变发展的规律

(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二、中国企业发展国外投资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

(一)国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1、对外直接投资劳动商品出口

2、对外投资与国内利用外资相结合形成双向循环体制

3、开展国外投资取得短缺资源

4、获得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经验

5、开辟国外投资市场,增加外汇收入

(二)中国企业开展国外投资、拓展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和作用

1、有利条件

2、作用

(三)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不利因素

三、企业国外投资与跨国经营可能遇到的风险

(一)跨国化经营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二)跨国化经营中的风险

1、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

2、管理上的风险

3、经济上的风险、4、政治上和政权上的风险

5、社会文化方面的风险

第五篇: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分析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给全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课题。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的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断受到冲击,作为经济一体化推动力及其自然结果的跨国公司,既面对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渗透和不断融合。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们经常会遇到诸如管理制度与价值观迥异的组织如何沟通与合作,不同国籍、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员工如何共同完成工作等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被认为是企业拥有巨大经济价值的资源日益受到重视,而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理论和实践则显得相对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也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众多误区

主要表现在:

第一、管理理念上的误区。

表现在以劳动人事管理代替人力资源管理,难以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化企业的人事管理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和可激励性。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将“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

第二、吸引人才方面的误区。

一是重学历轻能力。

二是重能力,轻修养。

三是不能将引进或开发有机结合,而是偏重某一面。企业获取人才有两种途径:外部引进和内部开发。只注重外部引进,会挫伤内部职工积极性,只重内部开发,企业会失去活力。因而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三、人才使用方面的误区。

一是企业重视对人才引进和投资,但是忽略施展环境。

二是重使用而轻价值。人才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对社会和企业承担的责任以及做出的贡献,也反映出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尊重以及需要的满足。

第四、激励机制方面的误区。

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是企业常用的两种不同的激励手段。而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在激励机制上,往往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物质需求是较低层次上的需求,精神需求才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所谓留人留心,就是满足员工精神上的需求,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满足其自我发展需要,在这方面,精神鼓励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五、人员流动方面的误区。

表现在害怕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方面需要稳定的人才队伍,以维持企业正常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也要借助人才流动来调整企业人员结构。因而,保持一定比例的人员流动是正常的现象。入世后人才争夺更为激烈

加入wto以后,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将面临更大的竞争与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来自其他行业企业的人才竞争。

人才短缺是未来全球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有赖于吸引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所用,而在现实中,最让企业头痛的是发现人才和留住人才。从跨国经营的角度看,未来将缺乏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熟悉国外法律法规、懂外语、富有创造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对企业忠心耿耿的职员,优秀的管理人才和项目经理的短缺更加突出。公司培养的人才为公司效力的时间大大缩短。这对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发展将构成很大的威胁。

另一方面是来自国外同行业企业的竞争。

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大量的外国投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国内各类企业都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外国公司要在中国市场上经营,除了带来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上和管理服务外,跨国公司业务本地化的需要以及减少成本支出将会雇用大量中国员工。由于外国公司在待遇上大大高于国内同类企业,且能够提供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届时,将有相当一部分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流向外国公司,中国企业面;临的人才问题将十分严重。

人才流动加快,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同时也给企业从更大范围内选择优秀人才提供了机会。

企业若想适应市场化、全球化的要求,管理观念上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要完善,否则企业的前展前景将很渺茫,做大、多强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可现在,我国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多数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亟待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变。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观念,形式,重点上都有不同之处。所以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时应

制定科学的、具竞争力的制度 ;

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开发战略 ;

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工作体系

市场经济在发展,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本着效率最高原则,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系统研究,不断建立趋向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工作体系。

3.1 人员配置体系

3.2 薪酬分配和保障体系

3.3 绩效评估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一般目的是为取得被评估人力资源在评估基准日的公允价值。不同的企业或个人在实际操作中会有其特定的评估目的。

未来企业的资本不仅仅是物的资本和货币的资本,而是要求人的智能和发挥人才智能资本的作用。

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力资本的转化都必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也将成为企业在立足于竞争市场而处于不败之地的恒久动力。而且,拥有人力资本,将意味着再创竞争优势。因此,这将需要企业与管理着必须有意识的在工作中不断去重视、去学习、去运用,将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整合,以全面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值。

参考文献

[1] 刘群.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J].华章,2009,(22).[2] 刘春安.浅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5).[3] 田玉新.浅议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6).[4] 李凌,周应蓉.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J].新疆有色金属,2008,(03).[1]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M].人民出版社,1963

[3]樊相如彭莉:人力资源评估探析[J].国有资产管理,1999.6

[4]傅桂林 闫存岩.人力资源评估理论及方法[J],中国人力资源,2002.10

下载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

    浅析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经营将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企业跨国经营必然要面对和处理交叉文化问题。如何面对交叉文化和处理文化......

    美国全政府对华战略解析(大全)

    第 1 页 共 4 页 美国全政府对华战略解析◆全政府对华战略意指美国政府试图统一步调,动员所有资源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 ◆该战略已获立法机构配合,也吸纳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参......

    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文档

    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近年来企业并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并购大军的行列,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引起各界广泛的关注。但在这场同台竞秀中,我们却失望地......

    跨国公司战略选择(5篇范例)

    跨国公司管理D A:全球战略—IBM TCL 全球化战略又称全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从全球观点出发,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比较优势,把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和职能加以分散和配置,使它......

    跨国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模式

    跨国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模式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进军全球市场作为公司的战略目标。在进入国际市场过程中,究竟是采用全球化营销战略(或标准化战略......

    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战略分析

    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战略分析 张哲 11级工商管理 M01114168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竞争环境的逐步变化,世界知名跨国公司正在大力推行本土化战略。行之有......

    投资战略

    我国目前共有10支QDII基金 040006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 519696 交银环球精选 241001 华宝兴业海外中国 519601 海富通中国海外 183001 银华全球核心优选 486001 工银瑞信全球 0......

    韩国对华投资变化原因分析

    2002 年以来, 韩国企业在华的直接投资出现了一系列变 化, 种种情况显示,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战略在发生重大转变, 其 转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韩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