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维修

时间:2019-05-14 09:3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建筑的维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建筑的维修》。

第一篇:古建筑的维修

古建筑的维修,根据其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一般分为 5种类型。

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

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包括屋顶除草、勾抹;局部揭傡补漏;梁柱和墙壁等支顶加固;庭院清理整顿、室内外排水、疏导等小型工程。这类工程不改变文物现存结构、材料、外貌、装饰和色彩,一般由管理单位或使用单位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完成。

抢险加固工程

古建筑的某些部分在发生了危及文物安全险情时要进行抢救,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应急工程。这类工程需要经过技术检查,制定抢险加固方案,并经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进行。如果由于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报时,须补报备案。

重点修缮工程

古建筑进行较全面和较大规模的修缮,必须事先做好勘察测绘、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程设计要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并提出“修缮工程申请书”,按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施工。

局部复原工程

是指对存有遗址而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已损毁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此种工程必须具备详细的科学依据,根据研究确能复原局部结构或构件者,按重点修缮工程具体要求进行。

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

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而附加的排水防洪堤坝、防雨房、亭或窟檐等安全设施,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附加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按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报经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后才能施工。

板门是由数块木板拼装而成,年久易收缩开裂变形。细小裂缝可待油饰时用腻子勾抹严实。一般裂缝用干燥木条嵌补粘牢。开裂严重时,应将整扇门卸开重新安装,宽度不足部分用整板拼接,恢复原有尺寸。板门上原有门钉、门俒等铁件,如有缺损需按原样补配。门俒磨损压劈或连楹圆孔磨损扩大,会造成板门下垂。维修时在下俒外皮套一个铸铁筒,恢复原有高度。铁套筒上部伸出两块铁板,用螺柱与肘板钉牢,同时在门枕的海窝处,放置一个铁碗承托套筒,延缓门枕继续磨损。上门俒残损或连楹圆孔磨损扩大时,应在圆孔内和门俒外皮各套一个铁筒,防止门扇继续倾斜。

门扇变形,应整扇拆卸重新安装,灌胶粘牢,背面接缝处钉薄铁板加固,铁板应嵌入边框内与表面齐平。

格扇心部残缺小部分时,按原来搭接方式补配粘牢,大部分残缺的,应先将格心整体卸下,补配后重新拼装。

裙板雕饰残缺、边框糟朽等应按原样复制后重新安装,粘接牢固。

古建筑瓦顶维修技术

瓦顶维修要按照中国传统技术要求进行。根据损坏程度不同一般采用拔草勾抹,揭瓦维修两种方法。

拔草勾抹

瓦顶除草的方法有人工拔除和化学药剂灭除两种。人工除草宜在春天或初秋季节进行,一定要拔草除根。化学药剂除草,要选择有效的、对人畜无害,不损伤和腐蚀古建筑物的质地,不污染的药剂。瓦顶拔除杂草杂树后,出现瓦缝松动、勾灰脱落,要及时清扫瓦陇,“捉节夹陇”。

揭瓦维修

包括:苫背、傡瓦、调脊等项工序。揭瓦前要做文字、图示和照片的现状记录。雕花脊筒、大吻、小兽等一些艺术构件要编号,统计数量,绘制编号位置图,图上注明构件名称和编号。重新安装前,要清理和挑选瓦兽件,对具有独立文物价值并已残破的吻、兽及带有雕刻的艺术构件,可采用漆皮泥、环氧树脂等进行粘补。大型的吻、脊、兽等件亦可用铁活加固。

瓦顶苫背

有护板灰、灰泥背、青灰背 3个防护层。护板灰的厚度1~2 厘米。材料重量比为100∶3∶8。还有一种做法是在望板上先刷冷底子油一道,然后铺二毡三油防水层。凡是两坡相交处再骑缝铺一层油毡,或在望板上先刷一道沥青膏,再抹护板灰。灰泥背的灰泥为1∶3或 1∶4。泥内另掺麦草或麦壳,每100千克白灰掺草 5~10千克。明清宫庭建筑中常用麻刀替麦草。白灰、麻刀重量比为100∶5。南方建筑多用1∶2砂灰背或重量比为100∶5~10的蛎灰麻筋背。还有一种焦渣背,白灰与焦渣体积比为1∶3。青灰背厚约2~3厘米,用料比例与护板灰相同。在刷青灰浆赶压时,散铺一些麻刀,随刷随轧,增加青灰背面层拉力,防止出现微细裂缝。操作时,要自上而下,压抹光平,并就举架作出囊度,使整个层顶的曲线更加圆和优美自然。背苫完后要在脊上抹压肩灰。

傡瓦时板瓦底部用厚4~5厘米灰泥垫牢,筒瓦下需用灰泥装实。灰泥重量比为白灰∶黄土=1∶2~3。亦可在灰泥里加麦草或麻刀。焦渣背则用体积比为白灰∶焦渣=1∶2焦渣灰傡瓦。瓦傡好后,还要做好“捉节夹陇”。

调脊时,先按图纸位置拉线找好弧度,吻、兽和脊筒内预置铁或木制脊桩。用灰泥或细焦渣灰填实。不用脊桩时,在中间拉铁条或铁丝,将脊筒串起来,防止滑脱。

古建筑木结构的修缮

木结构修缮原则

我国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古代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风雨雨的考验,有些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木材作为-种生物材料,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发生劣化。加之对一些古建筑的保管使用不当,更加速了这一劣化的进程。一些人为的社会因素,也会给古建筑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因此,我国古建筑面临巨大的维修任务。

关于古建筑的维修,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古建筑“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做到下述几点:

(1)有统一规定的,一定要按照统一规定做;没有统一规定的,要按当地常见的做法做。

(2)若建筑物没有被修缮过的记录,在修缮中应尊重和保持原状,不能改动;若建筑物经后人修缮改变了原有传统做法和制式,重修时要尽可能地予以纠正,以使其符合原状。

(3)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古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手法和风格,维修时要尊重当地的技术传统和建筑物的时代特色。

木结构修缮的新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古建筑维修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必将日益深入和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如X 射线、超声波和激光等,对大木构件做无损探伤,已能精确地测定构件损害的部位、大小和损害程度等。用X 射线照相技术甚至可以确定某些木材害虫的种类。一些物理手段已成功地用于木结构和木质文物的杀菌和杀虫。

高分子材料用于腐朽和虫蛙木结构的加固,国外早在19 世纪末已实验性地做了大量工作,至20 世纪50 年代,已开始被广泛应用。而我国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才正式用于实践。实践证明,用高分子材料加固木结构,省时、省力、节约开支,加固后强度高于原来木材强度,而且加固部位还具有防腐、防蛙的效果,在古建筑维修和木质文物保护中值得推广。

木材的化学防腐处理是古建筑维修中面临的更加迫切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局限,我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没有做专门的化学防腐处理。古代工匠尽管在施工中采取了特殊的通风防潮措施,特别是选用了耐腐、耐蛙的树种,使得有些建筑物虽历千年而不腐,但毕竟木材的腐朽和虫蛙以及物理化学损害,是很难避免的自然现象。同时,我国现在森林资源严重匮乏,用于古建筑的可供选择的耐腐树种已经不多,实际上,大量使用的是不耐腐的白松和红松。因此,维修中化学防腐处理便被提到了绝对不容忽视的地位。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园林内,作为旅游景点,新建了一批仿古建筑,由于使用了不耐腐的树种,有的甚至使用了含有大量幼龄材的进口速生树种,在没有做任何防腐处理,且含水率过高(有的高达40% 以上)的情况下做了油饰,使得这样一些建筑物在建成后3-5 年内陆续发生了严重的腐朽,有些甚至已成危房。

目前,古建筑木结构的防腐处理已日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1993 年竣工的、举世瞩目的布达拉宫维修工程,以及稍后的塔尔寺维修工程,都运用了现代化的化学防腐处理。北京市园林局下属的颐和园和地坛公园等维修工程,使用了防腐处理和化学加固的方法,确保了维修工程的质量,将成倍地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大木构件的修缮

木结构的保护处理一般都是配合修缮工程,与修缮同步进行的,因此,从事保护的工作人员应该对木结构的修缮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立柱和梁架是整个木结构的重要构件,起着支撑整座建筑物的作用。它们的腐朽、虫蛙和损坏变形会严重影响木结构的承载力,从而危及整座建筑物的安全。

立柱的维修

立柱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梁架。年长日久,立柱受环境影响和生物损害,往往会出现开裂和腐朽,柱根更容易腐朽。尤其是包在墙内的柱子,由于缺乏防潮措施,有时整根柱子腐朽,严重的会丧失承重能力。柱子的损害情况不同,处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1)局部腐朽的处理: 柱子表面局部腐朽,深度不超过柱子直径的1/2,而尚未影响立柱承载力时,一般采用挖补和包镶的做法。

挖补时,先将腐朽部分剔除干净,最大限度地保留柱身未腐朽部分。剔除部分应成标准的几何形状,将洞内木屑杂物剔除干净,用防腐剂喷(或涂)至少3 遍。嵌补木块与洞的形状尽量吻合。嵌补前,木块也要用防腐剂处理。嵌补木块用胶蒙古接或用钉钉牢。

如果柱子腐朽部分较大,面积在柱身周围一半以上,或柱身周围全部腐朽,而深度不超过柱子直径的1/4 时,可采用包镶的做法。先将腐朽部分沿柱周截一锯口,剔除柱周腐朽部分,再将周围贴补新木料。剔除腐朽部分后的槽口和嵌补的新木料均应做防腐处理。嵌补木块较短时,可以用胶蒙古或钉牢,较长时需加铁箍1-2 道。箍的宽窄、厚薄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铁箍要嵌入柱内,以便油饰。

(2)开裂的处理: 木材在干燥过程中常会产生开裂。如果立柱制作时含水率过高,在使用中会产生纵向裂缝。对于细小轻微的裂缝(裂缝宽度在O.5 cm 以内),可用环氧树脂腻子封堵严实。裂缝宽度超过O.5cm,可用木条蒙古牢补严,操作与挖补方法相同。如果裂缝不规则,用凿铲等制成规则的几何形槽口,以便于嵌补。同样,要做好新、旧木料的防腐处理。由于木材的裂缝是真菌抱子很好的着生地,为此,更应作好防腐处理。

裂缝宽度在3cm以上,深度不超过直径的1/4 时,在嵌补顺纹通长木条后,还应加铁箍1-4 道。若裂缝超出以上范围,或有较大的扭转纹裂缝,影响柱子的承重时,应考虑更换新柱。

(3)高分子材料浇铸加固:化学加固是有效的木结构维护方法。柱子受白蚁危害后,往往外皮完好,内部已成中空,或由于原建时.料不当,使用了心腐木材,时间一久,便会出现柱子的内部腐朽。外皮基本完好的柱子一般均可以采用化学加固的方法。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不饱和聚脂和环氧树脂。

整柱浇铸时,与柱子结合处的梁彷棒卵等应事先用油纸包好,以避免棒卵与柱子蒙古牢,影响以后的修缮。

(4)严重腐朽部分的处理: 柱子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局部的严重腐朽,腐朽深度超过圆柱直径的1/2。这样的情况大多发生在柱脚及上部与梁枋榫卯的结合处,而其他部分立柱材质仍然完好。此时宜采用墩接的方法。

柱子的墩接方法有多种,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在墩接过程中,对新旧木料,特别是对保留的旧柱子部分应严格按照规程做好化学防腐处理。在具体施工中,往往不能将腐朽部分全部截去,而要保留内部腐朽了一部分的旧柱子。处理这部分柱子,除了必要的喷涂防腐剂外,还应做内部吊瓶防腐处理。

墩接时要注意: ①尽量将腐朽部分截掉,不得已而保留的轻微腐朽部分应妥善做好相应的防腐处理,以杀死原腐朽木材中残留的菌丝。②接头部位截面尽量吻合,墩接时用环氧树脂胶蒙古牢,或用圆钉、螺栓紧固。粗大的柱子外面可再做铁箍,铁件应涂防锈漆。③墙内檐柱墩接时,除做好必要的防腐处理外,应再涂防腐油1-2 道。

(5)柱子全部严重腐朽的处理:当整根立柱从上至下全部严重腐朽,已失去承载能力,而梁架尚属完好时,为避免大落架、大拆卸,可采取抽换柱子的方法。

柱子抽换前,首先应把柱子周围(如坎墙、窗扇、抱框及与柱子有关联的梁枋榫卯等)清理干净。然后,切实支好结杆,使原有柱子不再承受荷载。再将旧柱子撤下,把新柱子换上,就位,立直。

更换的新柱子在制作完成后,抽换前,应认真做好防腐处理。抽换过程中难免会有小的修改加工。修改过程破坏了原来木材上的防腐层,则修改处应做好补充的防腐处理。新柱子贴墙处应涂防腐油。

梁架的维修

我国古代建筑的大木构架承受着屋顶的全部重量。木结构受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子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损害,使承载能力降低。久而久之,梁架就会发生变形、下沉、腐朽、破损等情况,特别是木材的腐朽,更加速了梁架的损坏。因此,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应列为梁架修缮中重要的一环。

(1)劈裂的处理: 梁、枋、檩等构件的劈裂主要是由于木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木件制作时,含水率过高,上架后木件在干燥过程中难免产生开裂,影响构件的承载力。修缮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

轻微的劈裂可直接用铁箍加固,铁箍的数量和大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铁箍一般采用环形,接头处用螺栓或特制大帽钉连接。断面较大的矩形构件可用U 形铁兜住,上部用长脚螺栓拧牢。

如果裂缝较宽、较长,在未发现腐朽的情况下,可用木条嵌补,并用胶黏牢。若同时发现腐朽,则应采用挖补的方法或用环氧树脂浇铸加固,在浇铸前一定要把腐朽部分清除干净。

根据相关规定,顺纹裂缝的深度和宽度,在不大于构件直径的1/4,长度不大于木件本身长度的1/2;矩形构件的斜纹裂缝不超过2 个相邻的表面,圆形构件的斜纹裂缝不大于周长的1/3 时,可采用上述方法处理。裂缝超过这一限度,则应考虑更换构件。

(2)包镶梁头: 梁头暴露在室外,很容易因漏雨受潮,发生腐朽。当腐朽并未深及内部时,可采用包镶法处理。

包镶时,先将梁头腐朽部分砍净、刨光,用木板依梁头尺寸包镶、胶黏、钉牢,最后镶补梁头面板。整个过程中,均应按要求做好新、旧木料的防腐处理。

另外,包镶也可以采用环氧树脂浇铸的方法。做法是先将腐朽部分砍净剔光,用胶合板依梁头大小钉成模板,并预留浇铸孔。若梁头仅为非承重部分,可用锯末作填充料。

在更换新制大梁时,有时由于断面尺寸不够大,也可采用包镶梁头的方法,使其能与原有其他梁头取得形式上的统一。

如果腐朽严重,深及大梁内部影响承重或承重部位长期受压产生劈裂或环裂时,则应考虑更换大梁。

(3)构件拔榫、滚动等处理:我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均采用榫卯结合,往往由于年久失修,受各种因素,如地基下沉、柱脚腐朽、构件制作不精或棒卵结合不紧密等的影响,而导致整个建筑物的倾斜。构件也常伴有松散、拔棒、滚动等现象,对此,亦应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非腐朽因素造成的问题可参考有关资料按常规方法拨正和紧固。而由于腐朽造成的损坏则必须采用相应的防腐措施。

如桁条榫子腐朽,可将朽榫锯掉,在截平后的原榫位,剔凿一个较浅的银锭榫口,再选用纤维韧性好,不易劈裂的木块新做一个两端都呈银锭榫状的补榫。将较短的榫嵌入新剔的卯口,做好防腐处理,胶黏、钉牢、归位,插入原桁条搭接,也可以用环氧树脂做成补榫黏接。桁条的局部腐朽采用挖补方法处理。

(4)角梁的加固: 鉴于角梁所处的位置,易受风雨浸蚀,很容易发生腐朽和开裂。由于檐头沉陷,角梁也常伴随出现尾部翘起或向下溜窜等现象。

加固修补方法是将翘起或下窜的角梁随着整个梁架拨正时,重新归位安好,在老角梁端部底下加一根柱子支撑,新加柱子要做外观处理。

角梁头腐朽,可采用接补法处理,做法与柱子的墩接法相同。如果仔角梁腐朽大于挑出长度的1/5 时,应做整根更换。

梁尾劈裂,加固时可用胶秸补,再在桶的外皮加铁箍一道抱住梁尾,用螺栓贯穿,将老角梁与仔角梁结合成一体。

(5)橡子与飞橡:由于屋面漏雨等原因,橡子也很容易发生腐朽、劈裂和折断。通常采用加附橡子的方法做加固处理。当屋面上大多数橡子完好,只有个别几根需要更换,因受条件限制,又不易抽换时,可复制1-2 根新椽子,顺原椽身方向插进去,搭在上、下椅上,钉牢。

如椽子腐朽、折断过多,则应考虑挑修屋面,普遍更换椽子。新制椽子由于体积较小,宜用浸泡法做防腐处理,建议使用4% 的跚跚酣溶液,浸泡24h。根据木材树种和含水率的不同,可适当增减浸泡时间,原则是保证达到最低吸药量------4kg(干药)/m3(木材)。

由于所处位置易受侵蚀,飞椽也是很容易腐朽的构件。维修实践证明,往往是在椽子尚大多完好的情况下,飞橡已成严重腐朽,需要更换。连檐瓦口是由几段木料连接而成,由于受风雨浸蚀,常会发生腐朽、弯折和扭翘等。同时,在挑顶维修时,这些小件很难保持完好,往往都有损坏,一般需要换新料,更换前则需与飞椽和椽子等一并做防腐处理。

古建筑修缮用原木的贮存保管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样式和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更有一些重要的木结构建筑,已在世界上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但是,木材作为一种生物质材料,本身有着天然的缺陷,也溶液遭受微生物侵害,以及受到物理、化学扥因素的损伤。因此,古建筑在修缮中,木构件的修补和更新已成为一个重要内容。笔者根据故宫百年大修中更新用原木的选购及贮存的实践,提出在古建筑修缮中的原木保管新技术,为在木结构古建筑修缮中,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提供技术参考。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建筑所用木材的树种选择,或出于地域、气候,或出于封建体制的考虑,种类庞杂。现代的修缮欲选用与原来完全一致的树种已不太可能。特别是我国天然林禁伐后,原材料可供选择的余地更小。为达到古建筑维修的“修旧如旧”,必须采用能体现原建筑特点的原材料,通常只能选用材性相近的木材替代。因此,在古建筑修缮立项后,当务之急是选料和备料。

GB 50165-92《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中规定,维修的木构件含水率必须达到20%以下才能做油饰,但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受木材采购时间紧促、施工期短等影响,木材含水率往往高于标准规定值,造成修缮后的木构件表面饰面在短时间内发生剥落、彩绘褪色等现象,也极易发生大面积的再次腐朽。

采购的原木含水率一般在70%~80%,为保证修缮用木材的含水率符合标准要求,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提前备料,通过一定时期的气干,逐步降低木材含水率,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而原木的气干又是个很缓慢的过程,因此,必须对原木进行合理、妥善的保存,使木材在含水率降低的同时,避免在此期间发生受菌、虫的侵蚀以及开裂变形等现象,而导致原木材质下降。原木贮存期存在的问题

我国每年因原木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极大。研究和实践证明,造成木材降等大都与木材含水率有关,木材含水率在>80%或<20%时,木材材质稳定,不易遭受菌虫危害。而木材失水速度过快,也会产生开裂和变形,特别是硬阔叶树材,在贮存过程中的不当保管,木材会产生端裂,甚至爆裂成几半,失去使用价值。目前,主要是通过堆垛、封涂端头当方式控制气干速度,以减轻开裂和变形的程度。

贮存期间原木的虫蛀和腐朽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幼虫在活立木时就已经生活在树皮里面,有时还能见到洁白的菌丝,或蘑菇状的木腐菌子实体。

故宫修缮所用原木大多产自东北,东北林区常见的蛀干害虫有天牛(Cerambycidae)、小蠹(Scolytidae)、象鼻虫(Curculionidae)、粉蠹(Lyctidae)、长蠹(Bostrichidae)及窃蠹(Anobiidae)等,在北京暖温带特定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繁殖。这些害虫根据习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作为“初期性害虫”,其一般不会在木构件中继续危害,一些侥幸被带至木构件中的虫体,成虫羽化后,也不会在木构件中继续产卵繁殖,典型的如云杉黑天牛及某些小蠹科害虫;另一类被称作“次期性害虫”,在古建筑木构件中,可以继续产卵繁殖,直至将整个木构件蛀空,这一类包括大部分的蠹虫及个别的天牛科,如家茸天牛科等,是原木贮存期要重点防治的对象。

原木中的木腐菌种类繁多,主要有褐腐菌和白腐菌,如:干朽菌(Gyrophana)、地窖粉孢革菌(Coniophora puteana)、卧孔菌(Poria placenta)、洁丽香菇(Lentinus lepideus)、密粘褶菌(Lenzites trabia)、毛革菌(Stereum spp)、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血红栓菌(Tramets sanguineus)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等。这些木腐菌在树皮脱落后,继续向木材内部侵染。

如在维修我国北方某著名木质古建筑曾提前备料,当时料垛只做了简易遮阳蓬,未采取其他任何化学保护措施,原木在存放5年后已准备开工时,全部发生严重腐朽。为此,在进行提前备料的同时,应尽量选用新砍伐的木材,并有针对性地对原木采取妥善的化学保护。贮存期原木的保管

贮存期原木的保管是木材保护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和技术推广,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故宫修缮所用原木的具体情况,故宫博物馆与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合作,对所购原木采取行之有效技术保管工艺措施。

木材堆垛

码通风垛是原木有效保管的折哦个月措施之一。为便于木材的长期贮存,和防止由于保管不善引起的木材变形,要求堆垛整齐,垛底高出地面至少30㎝,既通风又防止水浸。对于未按此要求码垛,或因没有多余场地周转的木垛,可采取在木垛周围挖排水沟,作为临时补救措施,但效果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封涂端头

原木的端头是木腐菌感染浸入的重要途径。封涂端头的药剂,采用复合硼酸盐类防腐剂加入羧甲基纤维素较适合。复合硼酸盐类防腐剂具有很强的防霉、防腐及防蠹虫功效,羧甲基纤维素有较强的粘接封固作用,干燥后,在端头表面形成一层坚固的膜,阻止了木腐菌孢和害虫的浸入;也可避免在气感干过程中产生端裂。

喷药密封,熏蒸杀虫

采用喷药熏蒸杀虫的方法,目的是杀死原木树皮中存活的幼虫,也阻断了木结构虫蛀的主要来源。否则幼虫会深入木材内继续造成危害,一旦把活虫带入修缮后的古建筑木结构中,势必造成以后大范围的繁衍危害,因此,原木贮存期的杀虫是非常重要的保管措施之一。

具体工艺过程:采用具有熏蒸功能的改良复合硼酸盐类防腐防虫剂,对木材进行充分喷洒后,并应塑料薄膜严密覆盖,靠气体的透入起熏蒸作用消灭有害幼虫。熏蒸杀虫与气候有很大关系,气温高时,药剂的蒸汽压高杀虫效果好,时间短。一般在夏季,密封3~4天即可达到满意的杀虫效果;处理成本为90~100元/m3。

木垛的维护

为达到原木长期保存的目的(通常4年以上),在木垛上方搭建遮阳蓬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可防止木材遭阳光之间暴晒和雨水对药剂的冲刷。对于短期贮存的原木,则可嘉鼎药剂处理的强度,不必搭建遮阳蓬。

原木贮存期间,因木垛情况复杂,每次喷涂药剂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原木贮存2年以后,树皮会因气干而爆裂,成片脱落,露出新鲜木材,这些木材最容易附着孳生木腐菌,因此,每年常规的1~2次的喷洒打药是不可避免的。

第1次喷药宜在春天进行,此期间是害虫的成虫羽化飞出时间,可有效地杀死成虫,避免扩散,这是杜绝隐患的有效措施;同时药剂中的防腐成分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木腐菌的生长。若成虫飞出后,交尾产卵,卵孵化成幼虫钻入木材内部,此时再用药杀虫已很难凑效。

第2次喷药应视具体情况,一般安排在10月份或入冬前,日当年雨水大,药剂被大量冲刷,或树皮爆裂脱落严重,也必须进行第2次喷药。如此,在贮存期间每年都要做常规的打药处理,同时根据随时发生的情况,如局部严重腐朽,树皮大面积脱落等,还要做适当的补充处理。

多年的工作经验表明,原木贮存3年以上后,内部含水率可降至40%左右,在3年贮存期内,只要坚持按此技术要求进行处理的保管原木,一般不会发生降等现象,而没有严格按要求处理的原木则发生了不同的腐朽变质。结论1)古建筑修缮用的木材大都因含水率过高,在修缮中使用会造成木件干缩、开裂和变形,并影响油饰和彩绘。因此一定要提前选购,并经过一定时间的贮存降低木材含水率。

2)木材应选用当年砍伐的原木,采取适当的杀虫和防护措施,便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使原木保持初始的品质。

3)选用环保型防虫、防腐药剂,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用工少,操作方便易行,处理成本为90~100元/m3。

施工程序 大木施工自唐宋至明清大体相同,约可分为五个程序:

① 画杖杆。自间广、椽长、柱高,以至每一构件的长短、高厚、榫卯位置、大小,均逐一按设计用足尺画在方木杆上,同时还应画出与本构件相结合的其他构件的中线。杖杆实际上是为本工程特制的各种专用尺。每个工匠在分配到具体工作时,就给他杖杆,以便开始造作。画杖杆的工匠,是全工程的主持者,他熟知全部设计及其细节,由唐至宋都称为“都料匠”。

② 造作构件。工匠据杖杆造作构件及其上的榫卯。凡圆形截面的构件与矩形截面构件相结合的榫卯(如柱与额),均应随时为每个榫卯制出抽版或样版,某些一定的形象,如驼峰、蝉肚绰幕(雀替),则可预先制作样版,使形象一致。

抽版是出榫实样尺寸。此类榫卯,一般是在圆构件上先开好卯口,然后将此卯口的具体尺寸及其与圆柱的位置关系等,移画到抽版上,即以此制作出榫规范,务使榫卯结合严密。因此,每有一个卯口即须制作一块抽版。榫卯做完,试装无误后,在构件上标明它所在位置的编号。构件制成后,必须经过仔细核对,并将所有中线重新清晰地画在构件上。

③ 展拽(试安装)。一般在铺作构件全部制成后,在地面上试作一次总体安装。

④ 卓立、安勘(安装)。大木安装须先搭架,并准备吊装设施,再将柱子按位竖立,叫做“卓立”。然后再起吊额伏等大构件,随即依次安装。各项构件制成后已经过核对、榫卯试装、铺作试装,每一构件均已标明位置编号,与有关构件的关系均已画有明确的中线。因此总安装要点仅在于保证各项垂直线和水平线的准确性。

⑤ 钉椽、结裹。依次钉铺椽子、板栈(望板),是大木作最后一道工序。

用工用料 自宋迄清,大木作造作各种构件用工都规定有详细的定额。用工总数,在宋代以造作工为基数,分别按下述规定计算:补间铺作(包括安勘、绞割、展拽)按造作工加40%,转角铺作四、五铺加80%,六铺以上加倍。柱、梁等(包括安勘、绞割、卓立、搭架)按造作工加60%。钉椽结裹用小工数,按造作工数。清代规定总工数按造作工加10%,又按总工数加小工20%。

第二篇:太原市古建筑

太原晋祠浅述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前。周武王的次子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

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太原市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领导人来晋王祠游玩。他游完一圈后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便把晋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称晋祠。

晋祠内建筑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结构壮丽而整肃,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筑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建筑楼阁林立,小桥流水,亭榭环绕,一片江南园林风光。祠内建筑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其北为唐叔虞祠、吴天神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严密,既像庙观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宫苑。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中国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殿内有宋代的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十分生动,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工高超,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祠区北侧的唐叔虞祠,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为唐叔虞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有唐叔虞的塑像,其两侧是从别处移来的12尊塑像,她们手持笛、琵琶、三弦等不同乐器,是研究中国乐器和音乐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晋祠被称为三晋胜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为晋祠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篇。祠内的“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老枝纵横,虽已历数千年之风雨,但仍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第三篇:古建筑防火设计探讨

古建筑防火设计探讨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文物古建筑源远流长、光彩照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因此,加强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就古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并谈一谈如何搞好预防工作。

[关键词]古建筑 消防安全 探讨

[中图分类号] F326.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6-346-1

我国古建筑多为三、四级建筑结构,耐火等级低下,火灾荷载较大,如果发生火灾,火势较难控制,极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所以,古建筑的消防工作,加强对古建筑的防火管理,保护好古建筑不受火灾的侵害,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有关部门共同的职责。

1古建筑的防火必要性

我国古建筑大都采用木结构架为主的结构形式,梁、斗、柱,层层叠叠搭筑而成。古建筑的以木材为主,造成了良好的燃烧条件,而且一旦失火,室内散热差,温度升高快,容易引起轰燃。有些古建筑在半山腰或山顶,消防车无法上去。有些在城市里的,由于古建筑的特点,院套院、门连门,台阶遍布,高低错落,消防车也难以进入及时扑救。因此,做好古建筑防火安全非常重要。

2古建筑的火灾特点

2.1火灾荷载大,具有良好的燃烧条件

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大量采用木材,由于古建筑木构件受自然侵蚀多年,含水量较低、极易燃烧;在其周围墙壁之上,以木柱、木梁、斗拱等支撑巨大的屋顶,严实紧密,烟热不易散失,整个结构如架满干柴的炉膛,在燃烧中产生的高热和积聚木材分解出来的大量可燃气体使古建筑易发生轰然和倒塌。古建筑一般都有油漆彩绘以及屏风、挂画垂帘等大量可燃装饰,很可能由于电线陈旧、电气设备安装使用不当或可燃织物随风飘荡接触灯烛等原因而引起火灾。庙宇烧香拜祭、宫殿的祭祖、祭天地等宗教活动,焚香纸等用火,以及工作居住人员炊煮、取暖、照明用火,稍有不慎,都可导致火灾。古建筑的避雷设施落后,有的虽然安装了防雷设备但不符合安装要求,一旦遭受雷击,也会引起火灾。游客如带进火种或易燃易爆危险品,特别是乱丢烟头等,也可导致火灾。

2.2无防火间距,容易形成“火烧连营”

古建筑由于受到当时建筑艺术等局限性的影响,建筑物之间不符合防火安全要求,甚至有些建筑物紧密相连,没有一点间距,即无防火分隔区,又没有消防通道。多数古建筑采用“四合院”的庭院布局,形成古建筑群。

2.3消防器材少,位置偏僻,水源缺乏,火灾扑救困难

一方面,古建筑一般远离城镇,地处偏远,坐落在半山腰或山顶,而且周围没有消防水源或距离水源很远;少数在城镇的古建筑,也因院墙高大,台阶层叠,门窄、槛高,消防车无法驶入靠近,发生火灾不利扑救,往往小火酿成大灾,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方面古建筑单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般经费都比较紧张,正常的经费无保障,该购置的灭火器材、设施(如消防水泵、灭火器材和必要的自动报警、自动灭火装置等)得不到落实。甚至有的古建筑室内、外既没有消防给水设施,又无任何灭火器材,发生火灾后无法扑救。

2.4势猛,蔓延快,温度高

建筑空间高,跨度大,门窗多,空气充足,气体对流快;而屋顶严实紧密,烟热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

3建筑防火设计

如何在保证古建筑完好的前提下,又成功地保证这些建筑物的消防安全,关键性的问题是找准古建筑与消防安全的结合点,把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升级消防系统。

3.1灾自动报警系统

尽早发现火情、迅速报警、及时灭火对古建筑来说尤为重要。安装合适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值得优先采取的措施。笔者通过对文物古建筑各种火灾报警系统的对比分析认为,在古建筑安装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是比较好的实现方式之一。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由控制盘、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和警报装置组成,所有装置均装有无线电收发两用机,除控制盘外,其他装置由自带蓄电池提供电源。该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基本无需电缆布线。没有布线要求,就无须破坏建筑物结构,无需埋设任何管线,这一点对古建筑来说尤为重要。

3.2要的灭火设施

笔者认为,在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设备的设置中,可以采取确“强化室外,暂缓室内”的理念,如消火栓设置方面,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即室内消火栓外置,设置明显标志。并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同时,为防止灭火过程中带来的严重水渍损失,可用雾状水枪代替直流水枪。同样在室内配置必要的移动式灭火器、沙等扑灭初起火灾的灭火设备。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古建筑不受火灾侵害同时也不影响古建筑的美观,符合古建筑保护的观点。

3.3设置防火间距、防火分割

对扩建、改建、新建的古建筑应该注意防火间距、和防火分割,应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建立防火墙,实行防火分割。

3.4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

电气线路应采用铜芯绝缘线套金属管敷设,不得将电线直接敷设在可燃的构件上;在殿堂内禁止使用碘钨灯等大功率照明灯具和电炉、电水壶等电加热器,所用照明灯具不准靠近可燃物。

3.5雷装置

按照建筑物防雷的有关内容要求进行安装,并在每年雷雨季节之前进行检测维修,保证完好有效。

3.6内的各种木材及棉、麻、丝、毛等织物,要进行防火阻燃处理

3.7活用火场所改造:炊事用火场所

主要考虑炉灶的选址和筑造,灶房地址一定要远离古建筑或文物集中的库房,炉灶不能靠近可燃建筑物,烟囱穿过闷项或房盖时,其周围应用不燃材料隔绝,上加防火帽,炉体灶堂应用耐火材料构筑,其内不能开裂漏火,使用时必须有专人看管,周围柴草不能堆积过多,饭好后应立即清除。使用油灯、蜡烛时,不能直接靠近可燃物质,应在油灯上设置灯罩,灯罩上不能再套纸罩。油灯、蜡烛应固定在四周没有可燃物的地方,并应及时清除油垢。添加灯油时应将灯火熄灭。取暖方式主要有火炉时,对火炉设置的要求:木质地板上设置火炉时必须用砖或土坯垒成不低于14厘米厚的隔热层,炉口上部须垂吊一定厚度的隔热板。

总的来说,古建筑的防火工作应由政府牵头,消防、文物、文化、宗教、旅游、园林、城建等职能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做好防火工作。相关部门要合理编制古建筑消防设计和城市消防规划,结合城市环境建设进行相应的消防改造,拆除存在火灾隐患的旧房,彻底整治古建筑周边的火灾隐患,逐步建立规范化的消防安全环境。多方面筹措资金,在古建筑修缮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完善消防设施。

第四篇:泰山古建筑

泰山古建筑 风貌与品味

泰安市建筑技术协会理事长:侯振安

泰山作为名山,具有“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其文物古迹(碑、墓、坊、门、塔、祠、寺、庙、观、阁、殿等)众多,不仅成为山城一体的泰安———古城风貌的光辉标志,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古代精神和历史文化的缩影。泰山现有国家级文物建筑八处,省级文物建筑二十四处,市级文物建筑十处,主要集中在中溪历代帝王登封祭祀泰山的线路上,具有完整的序列性。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今天的泰山建设:一是保护修复性工程。二是恢复重建与新建工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保护与建设的矛盾显

得越来越突出,泰山这几年的建设始终把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放在首位。

坚持“修旧如旧”原则

保护修复性工程是一项科学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泰山现有古迹的维护保养、修复大都属于此类工程。作为泰山上的保护修复性建筑,首先,坚持了“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的修缮原则,把尊重历史传统及民族文化放在首位,以传统的法式、构造、材料和工艺为主进行修复,并注意修复过程的可逆性和可读性。其次,对于保护古建筑有利的新材料、新技术经论证后可用的我们也不断采用。除了正常的屋顶除草扶垄勾抹,局部揭瓦补漏等小型保养工程外,作为泰山上的每一项修复性工程,我们为了保持其内部结构,材料质地、外貌、色彩、装饰等方面的完整性,先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采用拍照、录像、临摹、测绘、拓印、制图等手段,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方案,作为保护修复性工程的依据和准则。岱 庙坊的化学新材料“有机硅”加固维修方案就是这方面成功的例子,由于从设计方案的论证到施工方案的组织实施都严格执行了上述全过程,因此整个维修过程不仅加固了岱庙坊,而且保持了原有牌坊的风貌和韵味,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因景制宜进行开发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因景制宜地开发泰山博大而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显得越来越突出,为此需要恢复重建部分古建筑,新建一些必要的服务设施。具体做法是:

首先,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文物保护法》和《泰山总体规划》等法律、法规对恢复重建与新建工程项目进行审批,严把图纸审查关和整个建设过程的督查关,杜绝违章建筑的发生,真正达到“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目的。

其次,原有景点,古迹的恢复重建工程要结合《泰山道里记》、《泰岱史记》、《岱览》等史料对基址进行周密的考证后,按它原来的式样、结构、质地和工艺进行建造,方案要忠实地反映自然和历史风貌的特征。岱顶孔子庙、玉泉寺大雄宝殿、后石坞娘娘庙和岱庙延禧门的恢复重建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证。现有古建筑周边的建设,要在划定的保护范围允许的前提下,征得文物主管部门的同意后,按照“藏而不露,隐而不现”的原则进行建设,采取外观整旧,而内部设施现代化的办法,不影响古建筑所处位置的特定氛围。岱顶玉皇庙外卫生

设施的半地下自然石结构处理,既保持了景点的原貌,又满足 了向游客服务的功能,为我们今后处理此类建设提供了经验。新景点的开辟和新项目的建设,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和生态要 求,更要着重于意境的创造,也就是要紧扣泰山雄伟庄严的主 体形象与自然造化的意境,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巧借自然,充 分体现建筑“因景而设,因境而出”的思想,建筑体量宜小不 宜大,宜成组不宜成片,宜建新如旧,不宜焕然一新,真正达 到与自然和人文景观相和谐的目的。我国第一个旅游咨询中心— ——泰山旅游咨询中心的建设,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子,该方 案紧扣泰山文化、地方风情、新不压古、修新如古的设计原则。建筑因山就势,错落有致,黛瓦粉墙;庭院环境巧借自然石,古松来布局,大园中套小园,步移景移,得到了各方面专家的 肯定和赞誉,是山地建设的典范。建成后,建设部、国家文物 局在此召开了现场会,要求予以推广。

第五篇:古建筑名词

古建筑名词解释

二画

丁头栱

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八架椽

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

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栱

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 三画

叉手

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上昂

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门屋

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

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 三朝五门

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

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四画

斗子蜀柱

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五土五谷

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 分心槽

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月牙城

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五音姓利

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方城明楼

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东西南北明楼,及至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月梁

天花下面的明栿。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代称为虹梁,宋称月梁。明代以后南方建筑尚保留此法,北方已不用 天宫楼阁

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楼阁木模型,置于藻井、经柜及佛龛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勾阑

即木制、石制的栏干,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乌头门

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横木上常安日月板。此门用于官邸之前。五画

石几筵

明清帝王陵墓内明楼前所列石刻香炉

一、花瓶

二、烛台二共五件,立于石台之上,称为石五供,象征对死者祭奠崇敬之情。

冬瓜梁

断面为圆形的梁和额枋两端圆混,如冬瓜状者,多见于赣皖一带。

平坐

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于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四阿屋顶

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

正贴、边贴

“贴”是指一榀木架,含柱、枋、梁等构件,是《营造法原》及江南一带术语。正贴为明间木架,边贴为山面木架。

平梁

宋式建筑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生起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

平棋

唐宋时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内贴络木雕华饰,并绘彩画。

平暗

唐宋时使用的一种小方格天花,规格较大方格平棋稍低,一般不做华丽的彩画。四铺、四铺作

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共五层,出两跳。六铺作、七铺作、八铺作依次类推。

瓜楞柱

采用拼邦法加粗柱子,柱身成瓜楞状,近人呼之为瓜楞柱。一般用八根小圆木拼于中间圆木上,成八楞形。石柱也有枋木柱作瓜楞形者,如江苏苏州罗汉院大殿石柱 六画

当心间

“心”即中心。“当心间”、“心间”即建筑物的中间一间。

羊马城

城墙与城濠之间所筑的小墙,高5尺,厚6尺,上立雉堞,去城墙约6丈,是城墙的外围防卫设施。五代后唐时成都罗城外曾筑羊马城。讹角斗

即方斗,四角内凹成海棠纹状。华栱

宋式斗栱上外跳之栱。

托脚

宋代建筑上个槫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槫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托脚。七画

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

宋代斗栱出一跳华栱称为“一抄”,或“出一卷头”。出二跳华栱称为两抄,或出两卷头。“抄”或写作“杪”,是因《营造法式》传抄版本不同所致。两厦

即两坡的悬山顶,宋时称两厦或“两下”、“不厦两头造”。灵寝门

明代帝陵明楼下有灵寝门,是陵区寝宫的门;或谓区划陵殿与方城明楼间的内红门,即灵寝门。

卤簿

以大盾为前导兵器旗杖队伍,始于秦汉。历代天子、后妃、王公大臣均有不同规格的卤簿 八画

佛塔顶上所立之柱及相轮、宝盖等附属物,统称为刹。原为佛祖墓顶之伞盖,示尊崇之意,至中国则安于塔顶。佛寺、佛塔也可别称为刹

衬方头

宋式斗栱最上一层出跳之木,在耍头之上,用以拉固撩檐枋及平棋枋。清式称为撑头木,上承桁椀

卷杀

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明栿

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宋代明栿常做月梁式,以增加美感。乳栿

两步架的梁,宋称乳栿,清称双步梁

驼峰

梁上垫木,用之承托上面的梁头,其状如驼峰。

明堂

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

侧脚

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抱厦

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庙谥石碑

今通称明楼碑或圣号碑,即明代帝陵中方城上的明楼中置一石碑、仅刻所葬皇帝死后谥号,并无其他碑文。

驻跸处

古制天子出入警跸清道,禁人通行,故其留止之地称为驻跸处 金厢斗底槽

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九画

栌斗

一组斗栱最下面的构件,或称大斗、坐斗

神主

木制牌位,上书死者或神只名号,供于庙堂内

耍头

斗栱衬方头下所用出挑木料,称为耍头木。清式称蚂蚱头

柱头枋

檐柱或内柱中心线上,用于联结各朵斗栱的枋料,称为柱头枋。清式称正心枋。在里跳或外跳栱上的联系枋料则称罗汉枋

转轮藏

庋藏佛教经书于八角形经柜中,柜中心有轴,上支于梁架,下承于地面,推之可转动。佛教徒认为转动此柜可获得和念经同样的功德。经柜装修华美,顶上常饰以天宫楼阁,并专建一殿,以容此经柜,称为转轮藏殿。

顺栿串

宋代建筑中沿横断面方向之串枋,与梁栿方向上下相合

草栿

在天花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草栿,是和天花下的明栿相对而言 穿插枋(挑尖随梁)

明清建筑在檐柱与老檐柱之间,用枋料加以串联,提高了木构架的稳定性,又在内柱之间用枋料加以联结故称为随梁枋

神厨神庖

即坛庙陵墓等祭祀时用作宰牲及准备祭品的场所。十画

鸱尾

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的饰物,汉时方士称,天上有鱼尾星,以其形置于屋上可防火灾,逐有鱼尾形脊饰。唐时鸱尾无首,宋时有首有吻,明清时鱼尾形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官式建筑已演变为兽吻 十一画

副阶周匝

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黄肠题凑

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

廊院

用廊子联成的院落。六朝至唐,宫殿、庙宇、宅邸常在主屋与门屋间的两侧用廊子联成廊院,园林中常见不规则的廊院

廊屋

主屋前两侧通长的东西两庑带有前廊,宋代称为廊屋。宋明常用廊屋围成封闭院落,而唐则多用走廊形走廊院

梭柱

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于江南民间建筑。

戳幕枋

位于大檐额下串联角柱与檐柱的枋料。因大檐额仅搁置于柱头上,故需用绰幕枋把檐柱联结起来,以增加其稳定性。绰幕枋向内止于心间的补间铺作上,出头作成蝉肚形,以后演变为明清雀替形式 十二画

城墙上向外一侧所设墙垛。战时可抵挡敌人矢石攻击,从孔隙中则可向敌人射箭发炮。城墙向内一侧则设矮墙,防止人马下坠。

插栱

插入柱中之半栱,一般位于檐柱上,用以承托出檐。

戟门

天子宫殿、太庙、诸州府官署、文庙、武庙大门内均可列棨戟,以示威仪,但戟数多寡有差,如宋代宫门、太庙门为24,开封府,大都督府为14。凡列戟之门均可称为戟门 铺作

狭义说是斗栱;广义说是指斗栱所在的结构层。唐宋建筑斗栱所在的铺作结构层对木构架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厦两头

宋代歇山建筑有两种称谓:在殿阁称“九脊殿”,非殿阁称厦两头造 普拍枋

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与斗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明清称为平板枋 阑额

联络檐柱(副阶柱),上承补间铺作的枋料。清代称额枋。如位于室内柱头上,则称内额,若于阑额下,再加一层枋料,则称由额。如不穿入柱头而在柱顶上放一根通长达整个建筑物立面的硕大枋料,则称为檐额,檐额下用绰幕枋承托 十三画

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槫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槫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

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门阙。天子用三出阙(即每侧用三层阙体组成),诸侯用而出阙。木质

木柱之下用扁圆形横纹木料作垫块,以阻隔地面水分上升。最早的木质建于五代华林寺大殿,宋明普遍用之。

叠瓦脊

宋代屋脊用瓦层层压叠而成,顶部覆一筒瓦,与元代以后用分段烧制的空心通脊不同。建筑物高大,脊也相应提高,用的脊瓦层数也多。

殿身

宋代建筑中重檐建筑的概念是有殿身外面包一圈外廊(称之为副阶周匝)。殿身是相对于副阶而言,指上檐所盖的那一部分空间。假如殿身7间,加副阶周匝,古代文献记录有时称此殿为9间,有时称7间

溜金斗栱

由外檐有昂而室内无天花的斗栱发展而来,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盛行于明清二代不用天花的殿宇内

错银兆域图

在铜版上用镀银法画的陵区平面图

叠涩

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腰檐

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 十四画

槏柱

窗旁的柱,或用于分隔板壁、墙面的柱,属小木作,不承重。十五画

宋代殿阁类建筑的术语,指殿身内用一系列柱子与斗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栱所在的轴线。《营造法式》载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撩檐枋

宋代斗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的枋料。此枋荷载大,故断面高度为其他枋的1倍。如用圆料,则称撩风槫,其下以小枋料或替木托之。

下载古建筑的维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建筑的维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建筑测绘

    古建筑测绘.txt24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无论是精密测绘和法式测绘都好,古建筑......

    文物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1、火灾荷载大,无防火间距 在我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 采用的大多是木构架的结构形式,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但古建筑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木制材料......

    中国古建筑

    第一次: 1、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中形成屋脊的最主要的木头叫__C _____。 A木头圆柱 B檩条 C大梁 D额枋 2、彩画中等级最低的是__D _____。 A旋子彩画 B龙凤彩画 C和玺彩画 D苏......

    武当古建筑

    武当古建筑 群,规模宠大,气势雄伟,著称于世。1994年12月17日,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武当古建筑起源追溯很早。秦汉时,就有许多隐士、道众到此结茅为庵。......

    关于成都古建筑

    关于成都古建筑(天府广场)历史变迁及保存现状的调查问卷 年级_____专业_____1. 您觉得古建筑的遭到破坏程度大吗? A.很大 B.遭到了一些破坏,但是不大,不过和以前还是有了些区别, C.没遭到破......

    古建筑施工技术[定稿]

    园林土方工程是园林工程施工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据竖向设计进行土方工程计算及土方施工、塑造、整理园林建设场地。土方工程按照施工方法又可分为人工土方工程施工和机械......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8集纪录片,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小时候生活在徽派建筑院落中的设计工作者,更是引发了许多共鸣…… 纪录片中共拍摄了100多处中国古代建筑,为我们很好的展示了中国......

    古建筑实习报告范文

    关林古建筑实习报告 本学期的古建筑测绘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实践。这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深刻了解建筑的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们亲身走进古代建筑,感受古代建筑文化的机会,同时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