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市建筑工程规划监督管理办法》2014修订版(范文)
《成都市建筑工程规划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规范和加强建筑工程规划监督管理,确保建筑工程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保证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 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 本市中心城区及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直管区域内建筑工程的规划监督检查及竣工规划核实管理。
本市中心城区及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直管区以外的各区(市)县的建筑工程规划监督检查及竣工规划核实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术语含义)本办法所称建筑工程规划监督管理 , 是指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筑工程,进行的以 ± 0.00 检查、规划抽查检查、竣工规划核实 为主要内容的规划管理活动。
第四条(管理部门)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管辖区域内建筑工程的规划监督管理。
第五条(建设单位或个人义务)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依据规划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要求进行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建设工程施工必须符合规划要求。
建设单位或个人申请办理规划条件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应向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承诺书》。
第二章规划监督检查
第六条(启动规划监督检查流程)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启动规划监督检查流程,并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附件和《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承诺书》扫描后以附件的形式上传至规划政务电子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中。
第七条(± 0.00 检测要求和内容)建筑工程施工至± 0.00 阶段时,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提前 2 个工作日 委托并通知 测绘单位进行± 0.00 检测。
测绘单位依据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平、立、剖面图、测绘技术规范等对建筑工程的平面尺寸、建筑间距及建筑退距等进行现场实测,并出具《建设工程± 0.00 检测报告书》。
第八条(± 0.00 检测成果移交)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将测绘单位出具的《建设项目± 0.00 检测报告书》在 2 个工作日内报送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为± 0.00 检查的依据。第九条(± 0.00 检查)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建设项目± 0.00 检测报告书》核查建筑工程的平面尺寸、间距及退让距离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到施工现场对建筑工程± 0.00 阶段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配合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工程的平面尺寸、间距等进行监督检查,填写《建筑工程± 0.00检查规划监督检查表》的相关内容,并将检查数据和相关材料录入信息系统。
若发现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应在 2 个工作日内向建设单位或个人发出《责令期限改正通知书》,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责令限期改正;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责令限期拆除。
建设单位或个人整改完毕后,应在 2 个工作日内通知测绘单位对建筑工程重新进行± 0.00 检测,检测结果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复核批准,发出《复工通知书》后,方可继续施工。
第十条(规划抽查检查)建筑工程施工至主体结构封顶前,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若发现建筑工程涉嫌违法建设的,应当委托并通知测绘单位进行主体断水前检测。
测绘单位依据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平、立、剖面图、测绘技术规范等对建筑工程的建筑高度、建筑层数、阳台出挑、装饰构架等进行现场实测,并出具《建设工程主体断水前检测报告书》。
测绘单位应将《建设工程主体断水前检测报告书》在 1 个工作日内报送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规划抽查检查的依据。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建设工程主体断水前检测报告书》到施工现场核验建筑工程的建筑高度、建筑层数、阳台出挑、装饰构架等实施清楚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填写《建筑工程主体断水前规划监督检查表》的相关内容,并 将抽查数据和相关材料录入信息系统。
抽查巡查中发现建设单位或个人未按照规划许可要求进行建设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 2 个工作日内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责令限期改正;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责令限期拆除。
经整改符合规划要求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发出《复工通知书》后,方可继续施工。
第三章 竣工规划核实
第十一条(竣工规划核实申请)建筑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按照建筑工程并联竣工验收的要求申请竣工规划核实。
第十三条(竣工规划核实条件)申请竣工规划核实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已按照规划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及 其附图、附件 规定的内容建设竣工 ;
(二)施工场地清理完毕,临时施工用房、围墙等建(构)筑物已拆除。
第十四条(申请竣工规划核实报送材料)申请建筑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应报送下列材料:
(一)《成都市建筑工程竣工验收申请表》;
(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附件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
(三)房屋竣工规划测绘图及建筑工程规划测绘成果报告书各 1 套;
(四)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成果报告 电子及纸质文件各 1 套;
(五)建设档案资料审核意见书;
(六)市管重要区域内的建筑项目,须提供竣工实测三维模型电子文件。
第十四条(竣工规划核实依据)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规划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 其附图、附件,对建筑工程是否符合规划予以核实。
第十五条(公示制度)建设单位或个人在申请办理竣工规划核实手续时,应将项目(不含共建配套、成产性工业项目)的规划许可及建设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 7 日,必要时应登报公告;建设单位或个人应负责将公示内容告知相关利害关系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竣工规划核实内容)建筑工程的竣工规划核实内容如下:
(一)建筑面积。建筑工程的总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地下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非住宅建筑面积、配套设施建筑面积等;
(二)配套设施。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物管用房、机动车库、非机动车库、门卫室等建设项目配套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用房、农贸市场、公厕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预留市政设施点位的实施情况;
基底面积、总绿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规划指标;
(三)周边关系。建筑工程的建筑平面尺寸、建筑层数、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界及临规划道路、河道、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围墙等;
(四)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法定规划、技术规定等 要求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竣工规划核实时限、程序及结果)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收到建设单位或个人申请后的
规定时限内完成竣工规划核实工作。竣工规划核实工作为办理规划核实和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市管重要区域内、市管重要区域外信用等级低的建筑项目,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图件核验、现场勘查等方式进行核实,市管重要区域外(信用等级低的除外)建筑项目,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图件核查方式进行核实,核发《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函复意见书》。
经核实符合规划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将项目的规划许可及建设情况予以公示及公证,完成公示及公证后,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不符合规划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按照《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函复意见书》予以整改,整改完成后将项目的规划许可及建设情况予以公示及公证 , 完成公示及公证后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公示时间和整改时间不计入规定的竣工规划核实时限。
共建配套项目和生产性工业项目可不予现场核验和规划核实公示,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图件核查方式进行核实,经核实,符合规划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不符合规划的,核发《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函复意见书》;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后,应将竣工规划核实数据和相关材料录入信息系统。第十八条(不予核实合格的情形)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在进行竣工规划核实时,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未经依法处理的,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
(一)未经规划批准擅自改变建筑立面、建筑层数、建筑高度的;
(二)未经规划批准擅自改变建筑平面尺寸、建筑退界、建筑间距等平面布局的;
(三)未经规划批准擅自增加规划条件规定的容积率的;
(四)未经规划批准擅自 改变配套设施的建筑性质、缩减建设规模的 ;
第十九条(误差、变化处理)建筑工程竣工后,其建设符合规划条件以及有关设计规范、技术规定要求,但与规划许可要求不完全一致,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可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
(一)在总平面布局、建筑层数不变的前提下,建筑平面尺寸、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界与规划许可不一致,但符合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
(二)物管用房、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用房、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用房、公厕、垃圾房、门卫室等配套设施按照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建设竣工,实际建筑面积小于规划许可面积 但符合规划条件的;
(三)地面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位满足规划许可停车位数量的前提下,涉及位置调整经公示无异议的;
(四)机动车库、非机动车库的实际建筑面积大于等于规划许可建筑面积的。
第二十条(分期竣工规划核实)建设单位或个人申请竣工规划核实时,对于一个《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的建设项目,应当遵循“一次申请”的原则;确需 分期竣工规划核实的,应 满足下列条件:
(一)建设用地被规划道路、高压线、河道等分割或者被用地性质分界线分割的;
(二)分期竣工规划核实范围内单体建筑已按照 审定 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建设竣工;
(三)分期竣工规划核实范围内的机动车位、非机动车位 等配套设施已按照 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 建设竣工;
(四)规划许可要求的物管用房不在分期竣工规划核实范围内的,应提供符合标准的临时物管用房;
(五)建成区与施工区已设置安全隔离设施;
(六)建设单位或个人已将申请分期竣工规划核实的理由、分期规划实施情况、安全隔离设施的设置等相关内容予以登报公告、现场公示,公示无异议的。
第二十一条(信用管理)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建筑工程 ± 0.00 检查、规划抽查检查、竣工规划核实时,应当将建设单位、测绘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规划信用信息 纳入城乡规划信用信息管理。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法律责任)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对其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建设单位或个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撤消,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本办法依法对建筑工程进行规划监督管理,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解释)本办法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实施)本办法自 2014 年 1 月 26 日公布,公布 30 日后施行,有效期 3 年。原《成都市建筑工程规划监督管理办法》(成规办 [2012]451号)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废止。
第二篇:成都市建筑工程规划批后管理规定
成都市建筑工程规划批后管理规定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规范和加强建筑工程规划批后管理,确保建筑工程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 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武侯区等五城区(含高新区)区域内建筑工程的规划批后管理,适用本规定。
五城区以外的各区(市)县建筑工程的规划批后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术语含义)本规定所称建筑工程规划批后管理,是指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筑工程进行的以 ±0.00 检查、规划巡查、竣工规划核实等为主要内容的规划管理活动。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五城区区域内建筑工程的规划批后管理。第五条(建设单位或个人义务)
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依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平面、立面、剖面图的要求进行施工图设计,并提交《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承诺书》。施工图设计和建设施工必须符合规划要求。
第六条(±0.00 检测要求和内容)建筑工程施工至 ±0.00 阶段时,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提前 2 个工作日通知测绘单位进行 ±0.00 检测。
测绘单位依据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测绘技术规范等对建筑工程的平面位置、平面尺寸、间距及退让距离等进行现场实测,并出具《建设项目 ±0.00 检测报告书》。
第七条(±0.00 检测成果移交)
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将测绘单位出具的《建设项目 ±0.00 检测报告书》在 2 个工作日内报送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为 ±0.00 检查的依据。
第八条(±0.00 检查)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建设项目 ±0.00 检测报告书》核查建筑工程的平面位置、平面尺寸、间距及退让距离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并填写《建筑工程批后管理监督检查表》的相关内容;若发现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应在收到《建设项目 ±0.00 检测报告书》后 2 个工作日内向建设单位或个人发出《停工通知书》或《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
建设单位或个人整改完毕后,应在 2 个工作日内通知测绘单位重新进行 ±0.00 检测,检测结果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复核批准后,方可继续施工。
第九条(规划巡查)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封顶前,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主动到施工现场对建筑工程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配合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平面、立面、剖面图对建筑工程的平面尺寸、高度、层数、公建配套等内容进行检查,并填写《建筑工程批后管理监督检查表》的相关内容。
监督检查中发现建设单位或个人未按照规划许可要求进行建设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 2 个工作日内发出《停工通知书》或《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经整改符合规划要求后,方可继续施工。第十条(竣工规划核实申请)
建筑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按照建筑工程并联竣工验收的要求申请竣工规划核实。
第十一条(竣工规划核实条件)
申请竣工规划核实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已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规定的内容建设竣工;
(二)已按照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建设竣工;
(三)施工场地清理完毕,施工用房、围墙、排栅以及规划要求应当拆除的建(构)筑物已拆除。
第十二条(申请竣工规划核实报送材料)
申请建筑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应报送下列材料:
(一)《成都市建筑工程竣工验收申请表》;
(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原件及复印件);
(三)房屋竣工规划测绘图及建筑工程规划测绘成果报告书;
(四)房产测绘成果报告(原件及复印件);
(五)建设档案资料审核意见书。
第十三条(竣工规划核实依据)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平面、立面、剖面图对建筑工程是否符合规划予以核实。
第十四条(竣工规划核实内容)
建筑工程的竣工规划核实内容如下:
(一)建筑工程的平面位置、用地范围、建筑层数、建筑高度、平面尺寸、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出入口设置等总平面布局;
(二)建筑工程的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位数量等规划指标;
(三)建筑性质、立面造型、色彩等;
(四)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物管用房、社区用房、停车(场)库、公厕、门卫室、配电房、垃圾收集点、围墙、全民健身活动场地等配套设施以及煤气、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小区内部道路等市政设施的实施情况;
(五)规划要求应当拆除的建(构)筑物的拆除情况;
(六)规划要求保护的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情况;
(七)其他需要核实的事项。
第十五条(竣工规划核实时限及结果)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收到建设单位或个人申请后的 5 个工作日内完成竣工规划核实工作。
经核实符合规划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不符合规划的,核发《规划管理函复意见书》并责令建设单位或个人予以整改;建设单位或个人按照函复意见要求整改完成后,重新申请竣工规划核实。
第十六条(公示制度)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申请办理竣工规划核实手续时,应按照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将项目的规划许可及实施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 7 日,必要时应登报公告;建设单位或个人应负责将公示内容告知相关利害关系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十七条(不予核实合格的情形)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竣工规划核实时,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未经依法处理的,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
(一)未经规划批准擅自改变建筑立面、建筑层数、建筑高度、建筑性质的;
(二)未经规划批准擅自改变建筑平面尺寸、建筑位置、建筑间距等平面布局的;
(三)未经规划批准擅自增加规划条件规定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指标的;
(四)未经规划批准擅自 改变配套设施的建筑性质、缩减建设规模的 ;
(五)未拆除规划要求应当拆除的建(构)筑物的;
(六)已实施完毕的建设用地边界与批准的规划用地红线不一致的。
第十八条(误差、变化处理)
建筑工程竣工后,其建设符合规划条件以及有关设计规范、技术规定要求,但与规划许可要求不完全一致,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
(一)建筑工程竣工后,在总平面布局、建筑层数不变的前提下,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外轮廓尺寸、建筑高度、建筑面积、建筑密度、绿地率与规划许可不一致,但符合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
(二)社区用房、物管用房、公厕、门卫室、地下车库、配电房等配套用房按照批准的施工图建设竣工,竣工面积小于规划许可面积但符合规划条件的;
(三)社区用房、物管用房、公厕、门卫室、配电房、地面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等配套用房及设施的位置调整,经公示无异议的;
(四)项目内部道路的宽度、线型发生变化,但满足通行、消防等功能以及满足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
第十九条(分期竣工规划核实)
建设单位或个人申请建筑工程分期竣工规划核实的,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已取得分期施工许可、商品房预售许可手续的;
(二)分期竣工规划核实范围内单体建筑已按照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建设竣工;
(三)分期竣工规划核实范围内的绿化、道路、停车位等配套设施已按照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建设竣工;
(四)规划许可要求的物管用房不在分期竣工规划核实范围内的,应提供符合标准的临时物管用房;
(五)建成区与施工区已设置安全隔离设施;
(六)建设单位或个人已将申请分期竣工规划核实的理由、分期规划实施情况、安全隔离设施的设置等相关内容予以登报公告、现场公示,经征求相关利害关系人意见,对公示内容无异议的。
第二十条(信用管理)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建筑工程 ±0.00 检查、规划巡查、竣工规划核实时,应当将测绘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规划信用信息纳入规划信用管理。第二十一条(法律责任)
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对其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建设单位或个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撤消,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本规定依法对 建筑 工程进行规划批后管理,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 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解释)
本规定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实施)
本规定自 2010 年 9 月 13 日 公布,公布 30 日后施行,有效期 2 年。原《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建设工程规划监督管理试行规定》(成规管〔 2004 〕 21 号)、《成都市建筑项目规划验收管理暂行规定》(成规管〔 2006 〕 75 号)、《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建筑工程放验线及巡查监督工作操作程序》(成规管〔 2004 〕 93 号)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废止。
第三篇:成都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四川省
【发布文号】成都市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179号 【发布日期】2013-07-29 【生效日期】2014-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都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79号
《成都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6月25日市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葛红林
2013年7月29日
成都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加强电梯安全监督管理,落实电梯安全责任,预防和减少电梯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电梯生产(含制造、安装、改造、修理,下同)、销售、使用、维护保养、检验检测及其监督检查,应当遵守本办法。
房屋建筑工地或者市政工程工地使用的载人施工升降机以及个人或者单个家庭自用的电梯不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职责划分)
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全市电梯的安全监察工作;各区(市)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电梯的安全监察工作。
建设、工商、房管、安监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电梯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电梯安全监察、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电梯应急处置协调机制,督促和支持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电梯安全监察、监督管理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电梯使用和安全监察、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本辖区内电梯的安全监察、监督管理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电梯使用单位的安全检查工作。
第四条(宣传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学校、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开展电梯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倡导文明乘梯,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五条(新技术应用和保险)
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和管理水平。鼓励实行电梯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第二章 电梯生产和销售管理
第六条(生产单位要求)
从事电梯制造、安装、改造、修理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行政许可,不得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许可证书或者监督检验报告。
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的生产、维护保养承担主体责任,对电梯质量安全终生负责。
电梯的安装、改造、修理,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委托的依法取得相应行政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制造单位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电梯安装、改造、修理的,应当对其进行安全指导和监控,并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校验和调试。
电梯安装、改造、修理前,施工单位应当将其取得相应行政许可的情况和拟进行的电梯安装、改造、修理情况书面告知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施工单位不得将承揽的业务进行分包或者转包。
第七条(从业人员要求)
电梯制造、安装、改造、修理单位聘用的从事电梯安装、改造、修理的作业人员应当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作业人员应当持证上岗。
第八条(产品质量要求)
电梯(包括整机和零部件)的生产质量应当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电梯出厂时,应当附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等文件。
电梯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电梯安装、改造、重大修理过程进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或者监督检验不合格的电梯,不得投入使用。
第九条(技术服务)
电梯制造单位应当向电梯使用单位提供下列技术服务:
(一)指导制定电梯排险救援应急处置预案;
(二)提供应急的电梯备品备件及相应技术支持;
(三)提供电梯管理、应急处置等知识技能培训。
第十条(销售要求)禁止销售、安装下列电梯及相关产品:
(一)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的;
(二)产品存在缺陷,可能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
(三)零部件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的;
(四)已被明令禁止、淘汰、报废或者法律、法规禁止销售的;
(五)无电梯制造许可证单位制造的;
(六)无制造单位所附电梯技术资料的。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职责)
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对电梯的安全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与电梯相关的建筑结构设施、选型配置等施工图设计,确保建筑结构符合电梯安装使用的特殊要求,确保电梯与建筑物的使用需求相适应,确保设计文件依法通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
(二)确保采购的电梯符合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承担其采购电梯的连带质量保证责任,并督促协调电梯制造、安装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履行电梯保修责任和义务;
(三)电梯投入使用时,建设单位与使用单位不一致的,建设单位应当确保向使用单位移交的电梯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并同时移交完整的安全技术档案、警示标志以及《电梯使用标志》。
第十二条(改造要求)
电梯产权所有者应当选择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委托的依法取得相应行政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改造。
原电梯制造单位已注销或者不再具有相应型式电梯制造许可的,电梯产权所有者可以选择依法取得相应行政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改造。该电梯改造单位应当更换其改造电梯的产品铭牌,并在产品铭牌、质量证明书上标明本单位名称、改造日期和本单位电梯制造、改造行政许可证件编号等信息。
电梯改造单位应当对改造后电梯的质量安全负责。电梯改造完成后,电梯改造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电梯进行校验和调试。
第三章 电梯使用管理
第十三条(使用单位的确定)
本办法所称电梯使用单位,是指对电梯使用履行安全管理义务、承担安全首负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电梯使用单位按照下列规则予以确定:
(一)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电梯,受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为电梯使用单位;
(二)未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电梯,属于单一产权所有者自行管理的,该产权所有者为电梯使用单位;属于多个产权所有者按份共有的,各产权所有者均为电梯使用单位,并按其产权份额承担电梯安全使用管理责任;
(三)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移物业使用权的,应当约定物业使用人为电梯使用单位;未约定的,电梯产权所有者为电梯使用单位;
(四)建设单位尚未移交电梯的,该建设单位为电梯使用单位。
未确定电梯使用单位的电梯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登记手续)
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在电梯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三十日内向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使用登记手续。
停止使用电梯或者电梯使用单位发生变更的,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向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报停、变更登记手续。
报废或者转让电梯的,电梯产权所有者应当在三十日内向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注销、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使用单位的安全职责)
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履行下列安全职责:
(一)建立并严格执行电梯使用和运行安全管理制度,设置电梯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完整的电梯安全技术档案并长期保存,编制电梯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救援演练;
(二)将电梯安全注意事项、警示标志和必要的相关信息置于乘客易于注意的显著位置,在电梯轿厢内或者出入口的明显位置张贴有效的《电梯使用标志》;
(三)确保电梯安全运行的通风、温度、湿度、电压等条件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电梯报警装置与值班室实现可靠、有效的联系;
(四)发生电梯困人故障时,及时采取措施,安抚乘客,组织救援。出现影响电梯使用安全的严重事故隐患时,立即停止运行电梯,组织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五)与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委托的依法取得相应行政许可的单位签订电梯修理合同,与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签订电梯维护保养合同,组织、监督并配合电梯的修理、维护保养等工作;
(六)发生电梯安全事故时,立即组织应急救援、排险和抢救,保护事故现场,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
(七)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六条(住宅小区电梯安全使用管理)
住宅小区电梯安全使用管理还应当符合下列规则:
(一)业主管理规约应当规定电梯使用、管理、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等专项经费的筹集和使用规则,以及应急维修处置预案的编制等事项;
(二)业主委员会按照业主管理规约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时,应当明确约定电梯安全使用管理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业主、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监督物业服务企业的电梯安全使用管理工作,监督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的电梯维护保养工作,监督电梯检验检测机构的电梯检验检测工作。业主委员会应当协助物业服务企业选聘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开展电梯安全知识宣传、规范乘客乘坐行为等工作;
(三)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按照住宅小区建筑区划合理配备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将电梯使用管理的相关信息向业主公示,接受业主监督;
(四)出现不能及时整改消除的安全隐患或者异常情况,需要按规定停止使用电梯时,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及时向业主公告,并向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五)物业服务企业退出项目管理前应当向业主委员会移交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电梯和完整的电梯安全技术档案。无物业服务企业继续承担电梯使用管理安全责任时,应当由业主或者业主大会报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后,由业主、业主大会或者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临时指定物业服务企业承担电梯使用管理安全责任。
第十七条(定期检验)
在用电梯定期检验周期为一年。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在《电梯使用标志》有效期届满前一个月向电梯检验检测机构提出电梯定期检验申请。
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或者未张贴《电梯使用标志》的电梯,不得使用。
第十八条(经费筹集)电梯使用单位应当依法筹集落实必要的、足额的专项经费。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电梯正常运行、维护保养及定期检验所需基本经费应当在物业服务费中列支。
电梯修理、改造、更新的经费应当依法从房屋专项维修资金中列支;没有建立房屋专项维修资金或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不足的,电梯修理、改造、更新的经费应当由电梯产权所有者协商筹集。
第十九条(乘客守则)
电梯乘客在使用电梯时应当遵守下列行为守则:
(一)阅读电梯使用安全注意事项,注意警示标志,文明规范乘梯,不从事危及电梯运行安全的行为;
(二)遇有电梯运行不正常时,按照安全指引,有序撤离;
(三)遇有电梯困人故障时,及时通过轿厢内报警装置或者电话通知电梯使用单位或者维护保养单位,服从有关工作人员指挥,积极配合救援,不采取危及自身和他人安全的行为;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行为守则。
第四章 电梯维护保养管理
第二十条(维护保养单位的资质要求)
电梯的维护保养应当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依法取得相应行政许可的安装、改造、修理单位进行。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不得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许可证书或者有关检验报告,不得将承揽的业务分包或者转包。
第二十一条(维护保养人员的资格要求)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聘用的从事电梯维护保养的作业人员应当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作业人员应当持证上岗。
第二十二条(维护保养能力的评估和确认)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签订电梯维护保养合同前,应当对拟维护保养电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维护保养所需的人员、技术、装备和备品备件供应等进行全面评估和确认,确保其有能力保障所维护保养的电梯安全运行。
第二十三条(维护保养合同内容)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应当根据其维护保养电梯的安全技术状况与电梯使用单位签订维护保养合同,以备查验。维护保养合同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一)双方在电梯维护保养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二)电梯维护保养的施工性质、内容、执行的标准;
(三)电梯维护保养起止日期和维护保养的频次;
(四)协助电梯使用单位编制电梯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的义务;
(五)故障报修和应急救援抵达时间。
第二十四条(维护保养单位的安全职责)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应当对其维护保养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履行下列安全职责:
(一)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范和电梯安装使用维护说明,制定维护保养计划,至少每十五日进行一次维护保养,如实填写电梯维护保养记录和故障情况,并归档备查;
(二)在电梯维护保养过程中,接受电梯产权所有者和电梯使用单位的监督,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告知电梯使用单位,发现严重事故隐患还应当及时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
(三)维护保养住宅小区电梯时,应当每月将电梯的安全状况、维护保养情况等信息在小区内向业主公示;
(四)设立二十四小时维护保养值班电话,保证接到故障通知后及时予以排除。接到电梯困人故障报告或者事故通知后,维修人员必须在三十分钟内抵达其维护保养电梯所在地,实施现场救援;
(五)制定电梯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每半年至少针对本单位维护保养的不同类别(类型)电梯均进行一次应急演练,并书面如实记录;
(六)终止电梯维护保养时,应当确保移交的电梯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不得干扰影响电梯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七)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章 电梯检验检测管理
第二十五条(检验检测要求)
电梯检验检测应当由经依法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进行。从事电梯检验检测的人员应当依法取得从业资格。电梯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从事电梯生产、销售,不得以其名义推荐、监制、监销电梯,或者推荐维护保养单位。
第二十六条(检验检测职责)
电梯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验检测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为电梯使用单位提供安全、可靠、便捷、诚信的检验检测服务,对知悉的商业秘密履行保密义务;
(二)及时出具检验检测报告,并按有关规定收取检验检测费用;
(三)进行电梯安装监督检验时,应当告知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并配合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电梯使用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隐患告知和报告)
电梯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验检测人员在检验检测中发现电梯存在安全隐患或者事故隐患的,应当书面告知电梯使用单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电梯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验检测人员在检验检测中发现电梯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时,应当通知电梯使用单位立即停止使用电梯,并立即向电梯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
第六章 监督管理和事故处理
第二十八条(安全监察要求)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对电梯制造、安装、改造、修理、维护保养单位的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电梯的重点安全监察,及时调查处理涉及电梯安全的举报和投诉。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筑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的有关活动和在建建筑中的电梯井道、机房等工程质量实施监督检查。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电梯从业单位市场经营活动实施监督检查。
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对物业服务企业有关活动实施监督检查,并将电梯安全管理水平纳入物业服务企业的信用监管和评优评级管理。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电梯安全监督工作。
第二十九条(隐患处置)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现电梯的生产、使用、维护保养单位或者检验检测机构存在违法行为或者在用电梯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责令有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或者停止使用存在事故隐患的电梯。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现在用电梯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应当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需要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的,还应当及时通知相关部门。第三十条(事故调查处理)
发生电梯安全事故后,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在接到电梯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处置,核实事故情况,并依法上报。
电梯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组织下开展。
第三十一条(第三方评估)
有关责任主体对电梯使用中的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等问题存在分歧时,可以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协助下,由电梯使用单位组织协调相关责任主体共同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电梯进行技术评估,评估费用由相关责任主体协商解决。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生产单位的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第(一)项、第(二)项情形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下列第(三)项情形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报有关部门撤销其相应许可或者资格:
(一)电梯安装、改造、修理单位未经电梯制造单位委托进行电梯安装、改造、修理的;
(二)电梯制造、安装、改造、修理单位安排未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从事电梯安装、改造、修理活动或者其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的;
(三)电梯安装、改造、修理单位将其承揽的业务进行分包或者转包的。
第三十三条(销售单位和安装单位的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电梯销售单位或者电梯安装单位销售或者安装无制造单位所附电梯技术资料的电梯及相关产品的,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建设单位的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建设单位未向使用单位移交完整的安全技术档案、警示标志和《电梯使用标志》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产权所有者和改造单位的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第(一)项情形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下列第(二)项、第(三)项情形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电梯产权所有者选择已依法取得相应行政许可但未经电梯制造单位委托的单位进行电梯改造的;
(二)电梯产权所有者选择未依法取得相应行政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改造的;
(三)电梯改造单位在电梯改造完成后,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电梯进行校验和调试,或者未更换其改造电梯的产品铭牌,未在产品铭牌、质量证明书上标明本单位名称、改造日期、本单位电梯制造、改造行政许可证件编号等信息的。
第三十六条(使用单位的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电梯使用单位有下列第(一)至
(四)项情形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相关电梯,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下列第(五)项、第(六)项情形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停止使用相关电梯,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并严格执行电梯使用和运行安全管理制度,或者未按规定组织应急救援演练的;
(二)电梯运行的通风、温度、湿度、电压等条件不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或者未实现电梯报警装置与值班室可靠、有效联系的;
(三)未与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委托的依法取得相应行政许可的单位签订电梯修理合同,或者未与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签订电梯维护保养合同的;
(四)未按住宅小区建筑区划合理配备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或者未向业主公告相关信息的;
(五)发生困人故障时未采取措施组织救援,或者继续使用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电梯的;
(六)未按规定组织电梯修理、维护保养的,或者委托未依法取得相应行政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修理、维护保养的。
第三十七条(维护保养单位的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电梯维护保养单位有下列第(一)项、第(二)项情形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下列第(三)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报有关部门撤销其相应许可或者资格:
(一)其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的;
(二)未将规定内容纳入维护保养合同的;
(三)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许可证书或者有关检验报告,或者将其承揽的业务进行分包或者转包的;
(四)未履行相应安全职责的。
第三十八条(其他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理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九条(责任追究)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电梯安全监管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建筑类)申请单
申请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我单位/公司在×××修建的×××项目于×年×月×日申请规划核实,现已按《成都市规划管理局规划管理函复意见》(成规验收函[ ] 号)完成,我单位/公司向你局申请核发该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
建设单位名称(签章)
年 月 日
第五篇:成都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办法
附件
成都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我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产业现代化健康发展,保障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设工程发展的意见》(成府发〔2016〕16号)等规定及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所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是指其结构构件(含预制外墙挂板和预制内隔墙板)全部或部分采用预制,在施工现场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工程。
第三条 在成都市行政区域内从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的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适用本管理办法。
第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并委托成都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具体实施。
区(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层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负责本辖区内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可委托其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以下简称监督机构)负责具体实施。
第五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依法对工程质量负责。
第六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应实行“样板先行”制度。
第七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应通过逐步推行信息化系统,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责任追溯。
第二章 质量责任
第八条 建设单位责任
(一)建设单位应根据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的特点,总体协调全面工作,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承担装配式建筑设计、构件制作、施工各方之间的综合管理协调责任,促进各方之间的紧密协作。
(二)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图设计文件委托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审查。涉及重大变更及装配率、重要建筑材料等的变更,应当委托原施工图审查机构重新进行审查备案。
(三)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及技术能力进行评估。
(四)建设单位可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环节进行驻厂监造,并支付相应费用。
(五)建设单位应当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的施工安装、机电安装等全部工程量纳入施工总承包单位管理,不得肢解发包工程,不得指定分包单位,不得违反合同约定提供建筑材料及构配件。
(六)建设单位应对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按相关规定应论证的工程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七)建设单位应当牵头建立建设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宜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物联网等从材料、设计、构件生产、施工等方面对装配式建筑实施质量控制。
第九条 设计单位责任
(一)设计单位应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明确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预制装配率、预制构件部位、预制构件种类、预制构件之间和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之间的构造做法等,并编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说明专篇,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提出设计要求。
(二)设计单位应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预制构件的生产、施工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指导。
(三)设计单位应当参加首段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样板质量验收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
(四)设计单位应当参与有关结构安全、主要使用功能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并参与制定相应技术处理方案。
(五)设计单位应明确主要预制混凝土受力构件结构性能检验要求及接缝防水构造措施。
(六)设计单位应在设计中进行信息化管理,包括BIM模型建立、管理及模型数据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第十条 施工图审查机构责任
(一)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的装配率、结构构件节点连接预留预埋等涉及结构安全和保温、防水等主要使用功能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审查。
(二)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将专家论证意见作为施工图审查依据之一。第十一条 施工单位责任
(一)施工单位应当根据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的设计文件及相关技术标准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报总监理工程师审批。
(二)施工单位应当就预制构件施工安装的施工工艺向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特别是关键工序、关键部位。
(三)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制构件进场验收制度、预制构件施工安装过程质量检验制度,构件安装作业进行全过程质量管控,形成可追溯的文档记录资料及影像记录资料,并按规定对施工安装过程的隐蔽工程和检验批进行验收。
(四)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收集整理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负责。
(五)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装配式施工人员技术培训及考核制度,对吊装、拼装及灌浆等操作人员必须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装配式施工。
(六)施工单位应进行施工过程信息化管理,包括构件标识识别、进场检验、吊装、拼装、试验检测、质量验收等方面,在施工前可进行模拟、碰撞等检查,对工程质量进行管控。
第十二条 监理单位责任
(一)监理单位应当针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的特点,编制监理规划和专项监理细则,针对装配式特点明确关键环节、关键部位、见证取样及旁站具体要求,经审批后实施。
(二)监理单位实行驻厂监造的,要加强部品、部件生产质量管控。
(三)监理单位应组织预制构件进场验收,全数检查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预留、预埋件的规格及数量,预留孔洞的数量并对电子标识进行识别检查,并组织施工单位对预制构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实体检验。
(四)监理单位应对施工安装过程进行监理,由总监组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分项工程验收。
(五)监理单位应核查施工管理人员及专业作业人员的培训情况和上岗情况,对预制构件吊装、拼装、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连接,连接部位灌浆等关键工序、关键部位实施旁站。
(六)监理单位发现施工单位违反规范规定或未按设计要求施工的,应当及时签发监理文件要求整改,未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不予验收;拒不整改的,报监督机构;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建设单位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七)监理单位应当通过信息化管理同步收集整理工程监理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负责。
第三章 施工过程控制
第十三条 装配式建筑“样板先行”制度应包括下列内容:对预制构件及拼装成果进行样板展示;对叠合构件浇筑节点、外墙挂板连接节点、灌浆套筒连接节点、保温、防水构造节点等进行样板展示;对首段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进行预拼装并形成样板段。
第十四条 预制构件进场
(一)预制构件进场应设置专用堆场,并选用合适堆放方式。
(二)大型特殊构件运输、堆放应采取保证质量的可靠措施。第十五条 预制构件吊拼装
(一)预制构件吊装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预制构件吊装和质量管理专项方案,进行技术交底。正式拼装前,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或部件进行预制构件试拼装和连接。
(二)预制构件吊装应按已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预制构件吊装就位后,按规范标准进行检验,留存文字及图像检验记录。监理单位应复核施工总承包单位检验结果。
(三)预制构件拼装完成后,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协同监理单位对其外观质量进行检验。
第十六条 预制构件连接
(一)采用灌浆连接的,灌浆连接施工前应编制具有针对性的灌浆专项施工方案;现场灌浆施工所采用的灌浆料必须与型式检验报告中的灌浆料一致。灌浆施工前,应对灌浆料的流动度指标进行测试,指标合格后方可进行灌浆作业,并形成灌浆作业记录及影像资料。
灌浆套筒等连接件的平行检验试件制作、取样、送检均应在监理见证下进行,并符合《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355)要求。
(二)采用现浇混凝土连接的,连接部位混凝土施工前应对粗糙面、键槽、套筒、连接件进行隐蔽验收;浇筑过程应连续浇筑,确保混凝土密实。
第十七条 各责任主体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信息化管理及检验手段,通过信息化平台形成相关记录,对工程质量进行管控。
第四章 工程质量验收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预制构件生产单位进行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首件验收。
第十九条 监理单位应组织预制构件进场验收,确认预制构件产品质量保证文件。进场预制构件应全数检查,并经监理单位抽检合格后方可使用;发现不合格的构件,应立即退场,并建立台账。验收内容包括构件是否在明显部位安装电子标识,标明生产单位、构件型号、生产日期;构件上的预埋件、吊点、插筋和预留孔洞的规格、位置和数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构件外观及尺寸偏差是否有影响结构性能和安装、使用功能的严重缺陷。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首个样板段质量进行验收,重点对观感质量、位置尺寸偏差、连接质量、防水构造、预留预埋件等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第二十一条 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验收由监理单位总监依据《四川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DBJ51/T054)《建筑工业化混凝土预制构件制作、安装及质量验收规程》(DBJ51/T008)《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等相关规范、标准,组织建设、设计、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分项工程进行验收,并形成验收意见。
第二十二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进行,并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施工单位验收申请报告、监理单位质量评估报告以及设计单位质量评估报告中,均应注明装配式建筑装配率等性能指标及验收意见。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质量监督机构应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实施监督。
第二十四条 对未按本办法执行的相关单位,应责令其改正,必要时停工整改。涉及违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管理办法解释权归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第二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自2017年5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