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玉树藏族自治州社会治安
【发布单位】82707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07-23 【生效日期】2001-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
《玉树藏族自治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的决议
(2001年7月23日青海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青海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玉树藏族自治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由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
(2001年5月14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2001年7月23日青海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 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和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的方针,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属地管理原则。
第三条 第三条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必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文化的和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打击、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包括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工作。主要任务是:
(一)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的犯罪分子;
(二)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三)加强对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文化、道德素质。采取措施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四)鼓励公民自觉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秩序,同民族分裂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五)加强交通要道、城镇和牧(农)民定居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的管理。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种草山纠纷;
(六)加强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挽救、改造工作,妥善安置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第四条 第四条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其标准是:社会稳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得到遏制,社会丑恶现象减少,治安混乱地区和单位的面貌改观,治安秩序良好。
第五条 第五条 本州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村(居、牧)民委员会、宗教活动场所及其它组织和公民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实行州、县、乡(镇)长责任制。州、县、乡(镇)应设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并配备相应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办理日常事务。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设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正职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并兼任组长。
村(居、牧)民委员会应由主任分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第七条 第七条 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贯彻执行上级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组织、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单位落实综合治理措施;
(四)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
(五)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六)定期分析社会治安形势,研究制定对策,总结推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验,决定表彰、批评事项,或者向主管部门、单位提出奖惩建议;
(七)办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其它事项。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的职责与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职责相同。
第八条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九条 第九条 州、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主席团应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常进行检查、监督,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第三章 治安职责
第十条 第十条 各部门、各单位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应做到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互相协调,共同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职责是:
(一)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带头贯彻执行综合治理总体部署,积极参加各项综合治理活动,经常向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反映情况、报告工作、提出建议;
(二)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破坏生态环境等犯罪活动,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加强对社会面的有效控制;
(三)及时处理公民控告、检举或扭送的犯罪嫌疑人,并保护控告、检举、扭送人的安全;
(四)预防和打击吸毒贩毒制毒、制假贩假、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打击和取缔各种邪教组织,依法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
(五)加强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非法出入境人员的管理,严格枪支弹药、民用爆炸物等危险物品管理;
(六)严格治安管理,检查指导单位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和基层治保组织、群防群治队伍的工作,落实各项治安保卫措施;
(七)结合办案,处理来信来访,提出整改建议,协助有关部门、单位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管理机制和防范机制;
(八)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结合各自业务工作,开展维护国家、集体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教育;
(九)做好防盗、防火及其他灾害事故的防范工作;
(十)做好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保外就医、假释人员的监督、改造、考察工作,做好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回访、帮教工作;
(十一)预防青少年犯罪,做好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
(十二)协助有关部门疏导调解各种民间纠纷,防止各类矛盾激化。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职责是:
(一)对本单位的职工、家属、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二)组织实施本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安全文明创建活动,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维护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
(三)协助公安、司法机关查处本单位的违法犯罪案件;
(四)排查调处本单位内部或与单位有关的矛盾纠纷;
(五)教育、管理本单位的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六)办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州、县、乡(镇)应组织民兵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联防,加强对枪支、弹药的管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村(居、牧)民委员会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和完善居民公约、村规民约,注重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安全文明村社和安全文明家庭;
(二)加强对城乡居、村民的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防盗、防火、防灾害事故教育,建立健全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和人民调解组织,做好治安防范工作,及时调解各种民间纠纷;
(三)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络,开展村社联防、农牧户联防、民兵值勤等治安联防活动;
(四)协助公安、司法机关查处违法犯罪案件,做好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以及保外就医、假释人员的监督、改造、考察工作;配合有关单位做好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
(五)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配合单位、家庭、学校做好对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工作。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每个家庭应教育家庭成员遵纪守法,做到夫妻和睦,敬老爱幼,搞好邻里关系,树立文明家风,配合社会、学校,加强对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做好家庭安全防范工作。
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其监护人要切实履行教育和监护责任。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公民应当自觉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发现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和举报,并向司法机关如实作证或提供线索,不得纵容、包庇、窝藏违法犯罪分子,公民对正在实施犯罪或犯罪后被及时发觉的、通辑在案的、越狱逃跑的、正在被追捕的人犯,应当举报或扭送公安、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第四章 社会保障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牺牲的人员,依照《 革命烈士褒扬条例》规定,逐级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烈士称号,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其家属给予抚恤金;不够烈士条件的,比照因公死亡对待,并一次性给予抚恤金。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误工的视同出勤,致伤致残符合公伤条件的,由其所在单位按公伤对待。
公民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致伤致残的,医疗单位必须及时抢救和治疗,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延误。
公安、司法机关应依照法律规定,对伤残人员的医疗、生产、补助、赔偿等费用作出处理,违法犯罪行为人确实无力承担的,由伤残人所在单位承担,没有单位的,由当地民政部门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致伤致残尚有工作能力的失业人员,劳动、民政部门和主管单位应积极安置就业。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各部门、各单位应支持、保护群众见义勇为的积极性,对打击报复见义勇为人员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州、县可以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公民。
第五章 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要把社会治安责任制同经济责任制、领导任期责任制结合起来,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同责任人的政治荣誉、政绩考核、职级晋升和经济利益挂钩,同评选文明单位、企业晋级挂钩,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一票否决的内容包括:县、乡(镇)、街道以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评选文明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上述单位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或治安责任人的评选先进、授予模范荣誉称号和晋职晋级。一票否决权由县级以上综合治理委员会提出建议,由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对一票否决可以提出建议,经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据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具体要求,每半年检查一次,全州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每年检查评比一次,并适时召开会议,兑现奖惩,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或个人,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等荣誉称号或嘉奖:
(一)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绩显著的;
(二)疏导、调解矛盾纠纷、避免重大案件发生成绩显著的;
(三)教育、挽救、改造违法犯罪人员或帮教安置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成绩突出的;
(四)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与民族分裂行为作斗争事迹突出的;
(五)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或者见义勇为,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事迹突出的;
(六)协助公安、司法机关侦破重、特大案件的;
(七)其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出重要贡献的。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部门、单位,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督促其履行,可以提出整改建议或给予通报批评,对仍不履行的,可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处分建议,接到建议的机关应在30日内将调查、处理情况送交提出建议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可以提出一票否决建议:
(一)领导不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不健全、本地区或本单位治安秩序严重混乱的;
(二)因主管领导、治安责任人不负责任,发生重、特大案件或恶性事故的;
(三)因管理松弛,防范措施不落实,发生刑事案件或治安灾害事故,使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又不认真查处的;
(四)存在发生治安问题的重大隐患,经上级主管部门、有关部门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提出警告、整改建议后,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
(五)因教育管理工作不力,本单位职工中违法犯罪情况严重的;
(六)发生重大案件或恶性案件,有意隐瞒或弄虚作假的;
(七)对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中负伤的公民不予及时抢救治疗的;
(八)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不重视,责任不落实,造成严重后果的;
(九)骗取荣誉的。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对否决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否决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否决决定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复议。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在接到提出申诉的30日内进行复查,作出是否变更否决的决定,并答复要求复查的单位或个人,复查期内否决决定暂不执行。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奖惩的审批权限:
(一)奖励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提出意见,按照管理权限分级审批。奖励应以荣誉为主,辅以适当的物质奖励,费用按现行财政体制分级负责;
(二)处罚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或公安司法机关提出意见,由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问题由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1年9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 2010年1月27日在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马福海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
2009年,省人大常委会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及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发挥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作用。
一、把握方向,明确目标,积极创新工作思路
去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非同寻常的一年,也是人大工作围绕大局、砥砺奋进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严峻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省人大常委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适应形势新变化,主动顺应人民新期待,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从人大工作的特点和定位出发,深入研究和调整完善工作思路,把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作为政治保证,把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推动民主法制建设作为重大责任,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目的,依法履职,积极作为,工作中较好地把握了以下三点:一是紧贴中心工作。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确定工作重点,把省委重要决策、政府着力推进、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作为履职之要,适时制定和调整工作计划,加强监督和立法工作,积极促进中心工作的开展。二是高度关注民生。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选择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事项,运用多种方式行使职权,推进各项工作的法制化,并及时发现和督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坚持务实创新。在严格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办事的前提下,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加强立法工作、改进监督手段、提升常委会议事决策水平等方面积极探索,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式,使人大工作更具活力、更有实效。
二、改进方法,注重质量,切实加强立法工作
常委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突出立法的地方特色、民族特点,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共制定、修订和批准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22件,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征求意见的12部法律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为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出了积极努力。
常委会坚持“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继续加强经济立法,制定了关于非税收入管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专利促进与保护等条例、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坚持“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突出抓好社会立法,制定了企业民主管理条例,修改了实施义务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特别是根据省委要求和我省实际,调整立法计划,确保急用先立,制定了宗教事务条例,及时批准了海南、黄南两个自治州的藏传佛教事务条例;坚持“改善生态、保护环境”,高度重视环保立法,分别批准了西宁市和部分自治州县有关节约用水、草原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条例;坚持“立、改、废”相结合,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共修订、批准修订、废止法规和条例13件;健全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方面的法规,修改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和省人大常委会海东地区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在立法工作中,常委会采取有力举措,推进立法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大省级立法力度,立法计划实施率明显提高。常委会发挥在全省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正确把握立法的全局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更新立法理念,加大省级立法比重,完成的省级立法项目占立法计划总数的50%,是省级立法比重最大的一年;同时,坚持适时适度提前介入,明确责任,落实制度,加强对法规起草单位和有关州市县立法工作的指导,立法计划实施率明显提高,实际立法数占立法计划项目的110%,是立法计划实施情况最好的一年。
首次开展立法效果评估工作,总结积累地方立法经验。常委会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青海省供用电条例》和《青海省农牧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法效果评估,采取多种方式,了解施行情况,客观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积累了进一步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的经验。
积极探索有效途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取得新进展。常委会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科学编制立法计划,及时调整充实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条件比较成熟的立法项目,坚持重要法规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加强立法调研和论证工作,发挥法制咨询组的作用,完善立法协调机制和统一审议制度,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科学规范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各项立法更加契合人民意愿,更加适应时代发展。
三、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努力提高监督实效
常委会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作为监督重点,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认真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听取审议“一府两院”6个专项工作报告,开展3项执法检查,并审议和审查批准计划预算和审计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视察调研等活动,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把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重大责任,加强对经济领域重要问题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听取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专项工作报告,要求政府加强指导服务,落实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解决我省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听取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了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相关工作得到改进。认真开展计划预算审查监督,并及时审查批准了省政府提出的关于发行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相应调整收支预算有关情况的报告。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主任会议成员分别对我省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集中调研,认真分析问题,提出中肯建议,对提振企业信心、搞好项目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民生改善。听取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两基”攻坚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建议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教师编制、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期实现“两基”目标。针对人大代表关注的未成年人保护和食品安全工作,组织开展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我省实施办法执法检查和食品安全法执法调研,提出了加强网吧监管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等建议。常委会还听取审议了我省“十一五”以来交通建设、体育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了交通建设要注重质量、优化结构、加强管理、提升服务,加大体育事业投入、推动体育产业化等建议。这些建议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办理,并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反馈了办理情况。
把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公平正义作为重要任务,确保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围绕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开展了森林法及我省实施办法执法检查和以“保护森林生态”为主题的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促进了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围绕司法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常委会听取了省检察院关于加强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维护司法公正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主任会议听取了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省法院集中开展清理执行积案专项活动情况的汇报,并组织省人大代表视察了清理执行积案和涉诉信访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建议。坚持主任会议成员信访接待日和邀请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制度,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633件次、1983人次,加强了综合分析、转办督办工作。依法对省政府、西宁市政府和部分自治州人大常委会的20件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确保其合法有效。
在监督工作中,常委会注重改进方法,增强实效:一是全面实施监督法及我省实施办法,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科学确定监督项目,监督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开,增强了监督工作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并督促落实;三是在依法推动有关部门改进工作的同时注重制定和完善法规,使监督和立法工作相互促进,增强了工作成效。
常委会还认真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就调整预算和召开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有关重大事项及时作出决定,并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6人次,全面履行了各项法定职责。
四、搞好服务,增强活力,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常委会充分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务。一是大力开展集中培训。先后在省内外举办了基层代表、党外代表培训班,代表履职水平得到提高。二是认真办理代表意见建议。开展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专题调研和检查,在常委会会议上听取有关部门办理代表建议情况的报告,选择重点建议由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代表建议办复率达100%,办结率达76%。三是加强和改进代表专业小组活动。发挥五个专业代表小组的作用和优势,分别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殊教育、科技进步等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和视察。四是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先后组织70余名省人大代表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部分代表还参与了省人大常委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组织的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活动。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组织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对社会保障和经济、司法工作进行了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五是坚持政情通报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为代表寄送有关信息和资料,保障代表知情知政,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
五、抓住关键,强化措施,全面推进自身建设
常委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总结省人大常委会设立30年来的工作经验为契机,认真分析把握人大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抓住关系人大工作整体效能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完善机制,强化措施,使人大工作更好地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
着力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从常委会集体议事决策的特点出发,把提高人大常委会会议质量作为增强常委会履职效能的重要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召开省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就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从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正确原则、把握关键环节、完善各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思路和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带头落实会议精神,产生了积极效果。
切实加强和改进专门委员会工作。根据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在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中的重要作用,主任会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从认识职能定位、加强指导协调、强化自身建设、优化保障服务等方面作了具体规范,并召开省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专题会议,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要求,为各专门委员会更好地协助常委会履行职责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一步深化各项工作的调查研究。常委会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和成事之道,贯穿于履职的整个过程。特别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常委会工作重点,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察实情、解民意,带动机关开展调查研究38项,形成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为常委会议事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努力提升人大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坚持常委会会议专题讲座和机关学习制度,先后举办了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全省人大干部、全省立法工作培训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坚定政治信念,提高工作能力;认真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各项后续整改措施,深入开展“抓作风建设、促工作落实”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了勤政廉洁、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建立机关有关重要工作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体参谋助手和服务保障的水平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
去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省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我们隆重举行了一系列庆祝纪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爱国热情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积极性。特别是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在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庆祝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30年来我省人大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地方人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坚持人大工作与省情相结合、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不断续写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篇章。
过去一年乃至30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取得的成绩,靠的是省委的正确领导,靠的是省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省人大机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也是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协同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感谢!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突出地方特色,扩大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使各项立法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何进一步突出监督重点,强化跟踪监督,完善监督工作机制,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如何进一步抓住事关全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如何进一步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加强服务保障工作,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等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加强和改进常委会工作,绝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人大工作,关系全局,意义重大。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依法履行职责,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作用。
一、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服务大局上要有新作为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自觉性,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定性,增强人大工作服从服务于全省大局的主动性。特别是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践,全面部署和统筹安排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更好地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保障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保障宪法和法律正确实施,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今年,省委拟召开全省人大工作会议,省人大常委会将认真做好筹备工作,特别是要配合省委深入调查研究全省人大工作和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省委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努力把握改革发展稳定新任务新要求,在依法行使各项职权上取得新成效
今年将实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地方性法规制定和清理工作的统一部署,根据省委要求和我省实际,计划制定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消防条例和省人大常委会民主立法条例,修订信访条例、旅游条例和实施节约能源法、文物保护法办法。加强对西宁市和各自治州、自治县立法工作的指导,及时审查批准有关法规和条例。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对我省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进行全面清理,着重解决现行法规中存在的明显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的突出问题,确保法规的科学统一和谐。继续开展立法效果评估工作,并同法规清理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改进立法工作。质量是法规的生命,不论制定还是修订,也不论清理还是评估,都要把提高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努力推进立法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特别是利益相关人的意见,使各项法规更加科学严谨、切实管用。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监督在地方人大工作中的分量将会越来越重。今年,根据全省工作大局,加强对民生问题的监督,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开展禁毒法执法检查,对加强法院执行工作作出相应决定,主任会议听取省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工作汇报。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监督,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和审计工作报告,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和部分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督促有关方面做好相关工作。开展以“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为主题的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继续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召开全省人大信访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人大信访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人大监督工作是代表国家和人民对“一府两院”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必须突出重点、增强实效,一方面要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了解情况“实”,分析问题“透”,提出建议“准”;另一方面要运用行之有效的监督形式,加强跟踪监督,力求监督实效,督促和支持有关方面切实改进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在密切联系群众上迈出新步伐
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根基所在,必须注重发挥代表作用,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增强代表活动实效,更好地发挥代表在立法、监督工作中的作用。要继续开展代表培训,不断提高代表依法履职能力。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完善代表建议交办和办理工作机制,认真做好代表议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和督办工作,并适时对这项工作进行视察和检查,尽最大努力把代表建议事项落到实处;坚持常委会重要工作向代表通报制度,组织代表搞好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丰富活动方式,使代表知情知政,更好地履行职责;继续邀请全国和省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与常委会重要活动。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省委的安排部署,做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的调研指导工作。
搞好代表工作,人大常委会责无旁贷,人大机关义不容辞,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务,就是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都应当尊重代表的权利,支持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特别是代表所在单位要为代表履职依法给予保障,提供必要条件。要发挥代表联系群众的优势,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广泛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反映群众意愿,为新青海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在履职能力上达到新水平
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常委会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和重点环节,进一步解决好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常委会工作质量。继续抓好关系常委会会议质量各个环节的工作,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履职能力,发挥好每一位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常委会议事决策水平;落实好常委会主任会议关于加强专委会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专业特点和工作优势,为常委会依法履职提供良好服务。同时,加强工作协调,形成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办事机构的整体合力,发挥好集体参谋助手作用。进一步加强机关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廉政和能力建设,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增强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水平。加大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研究宣传力度,加强与上下级人大的工作联系,推进全省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各位代表,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进人大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扎实做好工作,充分发挥作用,为闯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夺取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的新胜利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废止《南宁市企业
【发布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05-27 【生效日期】2005-05-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废止《南宁市企业兼并条例》等八件地方
性法规的决定
(2005年5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批准南宁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废止〈南宁市企业兼并条例〉、〈南宁市保护副食品生产基地的规定〉、〈南宁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合同管理暂行条例〉、〈南宁市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南宁市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条例〉、〈南宁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南宁市搬运装卸管理条例〉、〈南宁市城市交通管理的若干规定〉等八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
约》的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的决定
(2006年2月28日通过)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批准于1999年12月9日在第5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同时声明: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受《公约》第24条第1款的约束。
二、根据《公约》第7条第3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公约》第7条第2款规定的5项管辖权。但是,该5项管辖权不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三、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以下3项条约不在《公约》第2条第1款第(a)项所指附件的适用范围之内:
(一)1980年3月3日在维也纳通过的《关于核材料的实物保护公约》。
(二)1988年3月10日在罗马签署的《制止危害航海安全的非法行为公约》。
(三)1988年3月10日在罗马签署的《制止危害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非法行为议定书》。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太原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
【发布单位】804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8-09-29 【生效日期】1998-09-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
《太原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决定
(1998年9月29日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太原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太原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对个别条款作了修改,决定予以批准。
太原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
(1998年8月28日太原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1998年9月29日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大气资源,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下简称总量控制),是指对向大气排放的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以下简称污染物)和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污染物控制名录所列的向大气排放的其他污染物实行的管理目标总量控制。
第三条 第三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和指标。
第五条 第五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总量控制的管理和监督。
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负责本地区总量控制的管理和监督。
第六条 第六条 实行总量控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污谁付费和增产减污的原则,以达到排污总量逐步削减的目的。
第七条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大力宣传保护大气的法律法规,普及保护大气的科学知识,提高市民保护大气的意识。
第八条 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于在实施总量控制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管理和监督
第九条 第九条 本市的总量控制执行省人民政府批准下达的目标和指标;县(市、区)的总量控制目标和指标由市人民政府下达。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总量控制目标和指标,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提出各排污单位的排污种类、数量,削减排污的数量和时限,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下达。
第十条 第十条 所有排污单位必须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如实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收到排污申报登记报告后,应当监测调查核实。对不超过允许排放量指标的排污单位,发给排污许可证;对超过允许排放量指标的排污单位,应当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发给临时排污许可证。
持有临时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应当从领证之日起三十日内制定出污染物削减计划,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实施。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排污单位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允许排放量指标应当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全部或者部分收回:
(一)被吊销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
(二)关、停、并、转、迁和破产的;
(三)由于易地供热、供气等外部原因而减少排污量的。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凡已建成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投入使用并保证正常运行。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闲置或者擅自拆除。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排污单位应当在其污染源安装测试装置。
排污单位的废气排放口应当设置明显标志,并具备采样和监测条件。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从事总量控制工作的管理、监测人员和排污设施操作人员,应当经业务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填写《太原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执行情况季报表》,并在季度结束后10日内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由于突发性事故使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发生重大变化时,排污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以及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事故查清后,应当作出详细的书面报告。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的排污情况定期监测和随机抽测、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
第三章 指标转让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总量控制内的指标可以有偿转让。有偿转让在达到排放标准的前提下进行。有偿转让应当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进行。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排污单位通过治理使大气污染物实际排放量低于政府下达的允许排放量指标的,其剩余的允许排放量指标可以留做本单位发展使用或者转让给其他排污单位。转让和受让的指标,原则上应当在同类环境质量功能区之内、同种污染物之间进行。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指标,经核准并取得允许排放量指标后,方可按建设程序办理其他手续。
超过总量控制目标和指标的地区和排污单位,一般不得新建、扩建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项目;确需建设的,均应以有偿受让形式取得新增允许排放量指标。
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市总体规划的项目,不得受让允许排放量指标。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转让和受让允许排放量指标的排污单位,双方必须签订书面合同,经环境保护专项评估,并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换发新的排污许可证,方可生效。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通过有偿转让方式取得允许排放量指标的排污单位,不免除环境保护的其他法定义务。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限期改正:
(一)不报送或不按期报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计划的;
(二)不按规定安装测试装置的;
(三)不按规定在废气排放口设置标志的;
(四)不按规定填报《太原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执行情况季报表》的。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视情节轻重,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一)拒绝或者谎报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事项的;
(二)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检查或者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吊销排污许可证:
(一)排污量发生重大变化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二)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处以10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闲置或者拆除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处以5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四)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超过许可证允许排放量指标排放的,处以5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大气污染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被处以罚款的排污单位,不免除消除污染、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在执行总量控制的监督管理工作时,应当出示证件,文明执法,遵守纪律。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