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报告三
实验三 QPSK系统的解调与误码率观测
一、实验目的
1、使用DSP原理图实现QPSK调制系统的解调。
2、使用Tkplot等模块观测解调信号的波形及其眼图和星座图。
3、观测系统误码率与信噪比的关系曲线图。
二、本次实验所需器件
a.射频信号分离器:Timed Linear---Splitter RF.(用于将信号分为两路信号)b.QPSK解调器: Timed Modem---QPSK_Demod.c.误码率测量模块: Sinks---berIS.d.参数扫描:Controllers---ParamSweep.(用来扫描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率)e.时间延迟模块:Timed Linear---DelayRF.f.噪声:Timed Sources---N_Tones/Noise.g.波形观察模块:Sinks---TimedSink.(用于在DDS下观察信号的波形)
三、实验内容
建立一个完整的QPSK调制解调系统,观察解调后信号的波形,星座图,眼图,测量系统在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率。然后在加噪声和多径的条件下,观察噪声和多径对解调信号的影响(包括星座图,眼图,误码率)。
四、实验结果分析
上图是QPSK系统调制解调的一些实验结果图,S2为调制信号的频谱图(载波为70MHz,主瓣宽度大约50KHz); S4为解调信号的频谱图; T8为基波信号时域波形; T4为解调信号时域波形;
b1为接收信号中信噪比参数变化是解调信号的误码率。
从S4可以看出解调后的信号的频响范围基本在24.3KHz以下。符合滤波后的基波信号频率范围。
对比T4与T8,我们可以发现解调出来的信号基本与之前几波信号一致(一定时延),能够保持信息传递。
从b1我们可以看到当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越大,其系统的误码率也就越低。所以在设计系统是应尽量提高其信噪比。
此图验证的是噪声对信号的干扰,对比此图中的T4与上一图的T4,可以看到加了噪声的解调信号质量比没有加噪声的好。设计时应减少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此图验证的是多径对信号的干扰,对比此图中的T4与第一图的T4,可以看到信号经过距离不同的路径后被接收解调得到的信号质量比不经过多径的解调信号差。设计系统是应尽量减少多径对系统的影响。
第二篇:高等教育重庆大学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报告.
ADS 系统级仿真
-—发射机、零中频接收机与外差式接收机
课程名称 :
移动通信系统
院
系:
通信工程学院
专
业:
通信 01 班
年
级:
2013
级
姓
名:
叶汉霆
学
号:
指导教师 :
李明玉
实验时间:
016、12、22
重庆大学
一、实验目得:
1、熟悉 ADS 软件得使用、能用该软件进行原理图设计与原理图仿真。
2、?了解发射机、接收机得结构及工作原理;
3、掌握利用 ADS 中行为级模块进行系统级仿真得方法,使用如滤波器、放大
器、混频器等行为级得功能模块搭建收发信机系统
.4、运 用 S 参数仿真、交流仿真、谐波平衡仿真、瞬态响应仿真等仿真器对收发信
机系统得各种性能参数进行模拟检测。
二、实验原理 :
1.接收机
接收机将通过信道传播得信号进行接收,提取出有用信号。接收机一般具有接收灵敏度、选择性、交调抑制、噪声系数等性能参数。
接收机得实现架构可分为
:超外差、零中频与数字中频等。
接收机各部分得作用与要求如下
:
① 射频滤波器
1(FP
Fil ter1)
选择信号频段、限制输入信号带宽、减小互调失真。抑制杂散信号 ,避免杂散响应。
减少本振泄漏 ,在频分系统中作为频域相关器
.② 低噪声放大器(LNA)
在不使接收机线性度恶化得前提下提供一定得增益。抑制后续电路得噪声,降低系统得噪声系数。
③ 射频滤波器
2(FP
F ilter2)
抑制由低噪声放大器放大或产生得镜频干扰。
进一步抑制其她杂散信号。减少本振泄漏.④ 混频器(Mixer)
将射频信号下变频为中频信号
.就是接收机中输入射频信号最强得模块 ,其线性度极为重要 ,同时要求较低得噪声系数。
⑤ 本振滤波器(Inj e ction Fil ter)
滤除来自本振得杂散信号。
⑥ 本振信号源(LO)
为接收机提供本地振荡信号。
⑦ 中频滤波器(IF Filter)
抑制相邻信道得干扰,提供选择性。
滤除混频器产生得互调干扰。
如果存在第二次变频,需要抑制第二镜频。
⑧ 中频放大器(IF
AMP)
将信号放大到一定得幅度,供后续电路(如数模转换器或解调器)处理。通常需要较大得增益并实现增益控制.2.
发射机
发射机就是一个非常重要得子系统 ,无论就是语音、图像 ,还就是数字信号,要 利用电磁波传送到远端 ,都必须使用发射机产生信号,然后经调制放大送到天线.发射机一般具有频率、带宽、功率、辐射杂散等性能指标参数,发射机得实现架构可分为:超外差、零中频与数字中频等。
3.采用级联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
使用 0、25 个导波波长耦合谐振器构成得微带带通滤波器三、实验技术指标 :
1.微波带通滤波器
切比雪夫带通滤波器阶数
:4、5
中心频率 :2140MHz
3dB 带宽:
80M Hz
阻带带宽 :400MHz
带外衰减:
25dB
通带波纹:
0、1dB
插入损耗 :1dB
2.低噪声放大器
增益 :21dB
噪声系数 :2dB
3。信号源(交流功率源)
端口:1
输出阻抗 :50
功率方程 :P=polar(db mtow(RF_p wr),0)变量 RF_pwr
频率:变量 RF_fr eq MHz
4。混频器
边带:
LOWE R
转换增益:
10dB
NF:
13dB
5、本振 本振频率与输入信号频率一致。
6、移相器与功分器
四、实验内容:
1、发射机仿真电路原理图
这里发射机得设计方案将调制与上变频分开,先在较低得中频(10、7MH z)上调制,原理图中就以调制器得输出为发射机射频前端得输入 , 然后经中频放大器放大(增益
为 5dB)再将其上变频搬移到发射得载频(1950MHz)上。
二次上变频后必须再通过一个带通滤波器滤除其中得一个不必要得边带, 然后经功
放放大到发射机需要得发射功率电平上, 最后经过一个带通滤波器滤波后发射。
这里所用得两个带通滤波器一个设定为4阶切比雪夫带通滤波器,一个设定5阶得,插入损耗分别为— 1dB与-2dB。
上变频器得变频损耗为
-6 dB, 另外我们取振荡器输出功率为
+13dB, 本振频率为
196
0、7MHz。输入为1、5dBm得交流信号。
2、零中频接收机频带选择性仿真
3、零中频接收机信道选择性仿真
信道选择功能主要由中频滤波器完成,对于这里得直接下变频方案就要靠基带低通
滤波器来实现 , 仿真得电路图就就是整个零中频接收机系统得原理图。
4、零中频接收机系统预算增益仿真
第三篇: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工程实验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
姓名: 学号: 班级:通信 同组成员:
上课时间: 周二16:20-18:10
移动台主被叫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移动台主叫正常接续时的信令流程。
2、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号码为空号时的信令流程。
3、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用户关机或处于忙状态时的信令流程。
4、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用户振铃后长时间不接听的信令流程。
5、掌握移动台被叫正常接续时的信令流程。
6、掌握通话结束呼叫释放时的信令流程。
7、了解被叫用户振铃后长时间不接听时移动台被叫的信令流程。
二、实验仪器
1、移动通信实验箱 一台;
2、台式计算机 一台;
3、小交换机 一台:
三、实验原理
处于开机空闲状态的移动台要建立与另一用户的通信,在用户看来只要输入被叫号码,再按发送键,移动台就开始启动程序直到电话拨通。实际上,移动台和网络要经许多步骤才能将呼叫建立起来。以移动台和移动台进行通信为例,就包括主叫移动台和主叫MSC建立信令链接、主叫MSC通过被叫电话号码对被叫用户进行选路,即寻找被叫所处的MSC、被叫MSC寻呼被叫MS并建立信令连接过程等三个过程。本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中移动台主叫时MS和MSC之间的信令过程、以及为了完成通话连接,主叫MSC和被叫MSC之间的信令过程(即七号信令中的部分消息)。
四、实验内容
1、记录正常呼叫的过程中,移动台主叫部分和被叫部分的信令流程
2、记录被叫关机时,移动台主叫部分的信令流程
3、记录被叫振铃后无应答时,移动台主叫部分和被叫部分的信令流程
4、记录被叫号码无效时,移动台主叫的信令流程
5、记录通话结束后,呼叫链路释放的信令流程
五、实验步骤 主叫实验:
1、通过串行口将实验箱和电脑连接,给实验箱上电。将与实验箱相连的电脑上的学生平台程序打开。在主界面上双击“主叫实验”图标,进入此实验界面。
2、点击“初始化”键,看到消息框中出现“初始化”完成。再点击“开机”键,从而使移动台处于开机状态。
3、移动台主叫实验需要某一个被叫移动台的配合,在教师的协调下,选择一个作为被叫的实验箱,并了解此被叫的电话号码。
4、下面进行呼叫建立正常的实验。
(1)提示被叫通过点击学生平台上的“初始化”、“开机”键,使被叫处于开机空闲状态。
(2)主叫在学生平台上选择或输入被叫移动台的电话号码,并按动对话框边的“OK”按钮。点击界面上的“呼叫”按钮,主叫学生戴上实验箱上配备的耳机,充当话机。主叫移动台开机拨叫被叫号码。主叫学生平台上将显示移动台主叫的信令过程。
(3)由于被叫处于开机空闲状态,很快被叫学生平台的电话将振铃。(4)被叫振铃后,控制被叫学生平台的学生按动被叫实验界面上的“摘机”键,被叫学生戴上实验箱上配备的耳机。主叫学生平台上会提示“进入通话中”。
(5)通话结束,主叫主动挂断电话。主叫学生按动学生平台界面上的“挂机”,并放下实验箱上的电话。主叫学生平台会显示通话链路释放。
5、被叫无应答的情况下的信令流程
(1)提示被叫通过点击学生平台上的“初始化”、“开机”键,使被叫处于开机空闲状态。
(2)主叫在学生平台上选择或输入被叫移动台的电话号码,并按动对话框边的“OK”按钮。点击界面上的“呼叫”按钮,主叫移动台开机拨叫被叫号码。主叫学生平台上将显示移动台主叫的信令过程。(3)由于被叫处于开机空闲状态,很快被叫学生平台的电话将振铃。(4)被叫振铃后,让被叫学生不按动“摘机”键。等待1分钟后,被叫MSC释放链路的信令显示在被叫学生平台上。
6、进行被叫未开机时的信令流程实验。
(1)让被叫学生按动被叫学生平台上的“关机”键,使被叫移动台处于关机状态。
(2)主叫在学生平台上选择或输入被叫移动台的电话号码,并按动对话框边的“OK”按钮。点击界面上的“呼叫”按钮,主叫学生拿起实验箱上的话筒。主叫移动台开机拨叫被叫号码。主叫学生平台上将显示移动台主叫的信令过程。
(3)由于被叫移动台处于关机状态,主叫MSC将从被叫MSC收到ISUP RELEASE消息。
7、被叫号码无效时的信令流程。
(1)主叫在学生平台上输入教师规定的一个号码(此号码不对应任何实验箱,因此可认为是个不合法的号码),并按动对话框边的“OK”按钮。点击界面上的“呼叫”按钮。
(2)学生平台上会显示紧接着的所有的信令过程。最后会弹出对话框提示“本号码是空号,请挂机”。学生放下电话。
8、进行以上4种情况的实验时,每一实验结束后,结合实验原理中的信令流程图认真分析信令流程并做相应的记录。被叫实验
1、通过串行口将实验箱和电脑连接,给实验箱上电。将与实验箱相连的电脑上的学生平台程序打开。在主界面上双击“GSM移动台被叫”实验图标,进入此实验界面。
2、点击“初始化”键,看到消息框中出现“初始化”完成。再点击“开机”键,从而使移动台处于开机状态。
3、移动台被叫实验是同一个主叫移动台配合进行的,在教师的协调下,确定作为主叫的实验箱。
4、下面进行呼叫建立正常的实验,主要观察移动台被叫的信令过程。(1)等待主叫移动台拨叫本实验箱上的移动台。
(2)被叫MSC寻呼被叫移动台结束后,被叫MSC与被叫移动台之间的信令连接建立。过片刻,被叫实验箱振铃。
(3)按动学生平台上的“摘机”键并且佩戴实验箱上的耳机作为电话听筒。
5、下面进行通话结束呼叫释放的实验。
(1)通话结束,被叫主动挂断电话,观察学生平台上呼叫释放的信令流程。
6、下面进行呼叫建立时被叫振铃不应答的实验,观察移动台被叫的信令过程。
(1)等待主叫移动台拨叫本实验箱上的移动台。
(2)被叫MSC寻呼被叫移动台结束后,被叫MSC与被叫移动台之间的信令连接建立。
7、进行以上三种情况的实验时,每一实验结束后,结合实验原理中的信令流程图认真分析信令流程并做相应的记录。
六、实验准备以及信令流程
1、实验界面
获得本机电脑的IP地址,由此查得本机号码并记录在SYSTEM中
实验所用的软件界面:
2、主叫初始化:
分析:这个过程是主叫MSC向被叫MSC发送的最早的一条信令。当主叫MSC查询到被叫MSC的地址后,就向被叫MSC发送IAM消息,此消息中包含主叫号码、被叫号码和业务类型等。被叫MSC根据这条消息就可以知道主叫的电话号码、以及被寻呼的被叫号码。根据被叫号码被叫MSC可以在相应的位置区对被叫MS发起寻呼
3、移动台开机:
分析:经过了两个阶段:
1、接入阶段:信道请求,信道激活,信道激活相应,立即指配(建立“手机”(电脑)与BTS(BSC)建立了暂时固定的关系);
2、鉴权加密阶段:鉴权请求,鉴权响应(应答)
4、选择被叫(输入被叫号码,点击“OK”键主叫显示界面):
分析:主叫用户的身份已经得到了确认,网络认为主叫用户是一个合法用户,允许继续处理呼叫。
5、主叫呼叫、被叫接通:
分析:呼叫过程中,被叫振铃,通过按“摘机”键实现双方通信。MS发送一个SET UP 消息(携带有被叫号码和主叫标识等更为详细的信息),MSC收到此消息后,首先向VLP查询该用户的相关业务信息,VLR根据此次业务类别和开户时MS已经申请的业务信息,决定此次呼叫是否可以继续;继续的话,进行被叫分析,根据被叫号码,寻址到被叫的HLP,在经过一些信令传输过程,达到最终通话
6、被叫主动挂断:
分析: MS向被叫MSC发送ISUP PELEASE消息,这时被叫MSC就会向主叫的MSC发送ISUP RELEASE消息,收到此消息的主叫MSC就会向MS发送DISCONNECT消息,开始链路释放。实验结果显示被叫未开机
7、主叫主动挂断电话: 主机处单机“挂机”键。
分析: MS向主叫MSC发送ISUP PELEASE消息,这时主叫MSC就会向被叫的MSC发送ISUP RELEASE消息,收到此消息的被叫MSC就会向MS发送DISCONNECT消息,开始链路释放。
8、被叫未开机
主机处单机“呼叫”键,而显示被叫未开机。
分析:被叫MSC收到主叫MSC发送来的初始化地址消息ISUP INITIAL ADDRESS后,被叫MSC将根据初始化地址消息中包含的被叫用户的信息进行查询。如果被叫被开机,则向主叫MSC发送ISUP RELEASE消息,收到此消息的主叫MSC则向主叫MS发送DISCONNECT消息,进行链路的释放
9、被叫未开程序:
分析:被叫未开程序,类似于拨号时不存在此被叫号码,从而显示无法建立信令连接
七、思考题
1.实验中,若主叫无法呼叫被叫方,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答:
(1)硬件连接的问题;(2)机器问题;
(3)实验开始前未点击“初始化”;(4)被叫方关机;
(5)被叫正在与其他人进行通话;(6)系统文件配置问题。
2.实验中,小交换机的作用是什么?如果配置文件的端口和实际连接端口不符,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小交换机中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主叫与被叫两台PC之间建立连接,将主叫呼叫的信息传送给被叫一方。如果配置文件的端口和实际端口不符则会弹出警告的对话框显示无法建立与被叫的信令连接。
3.系统配置文件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由于在实验中计算机实现包括MSC、VLR、HLR、AUC等实体的网络子系统功能,所以需要在软件平台中存储用户信息,保证两台电脑上这两个数据库是完全一样的。SYSTEM文件中包括的内容有: 学生计算机的IP地址+对应学生平台的手机号码(11位)+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号+LAI定位区标识+小交换机号(实验箱跟交换机接口的序号)。
4.分析个人11位手机号码的基本组成,IMSI和TMSI各有什么作用? 答:手机号码MSISDN,共11位,N1N1N3+H1H2H3+SN,N1N2N3是数字蜂窝移动业务接入号如:移动的138、139,联通的130,131等。H1H2H3是HLR识别号,全国统一分配,SN为用户自行分配号码。
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是识别移动用户的标志,IMSI是全网和全球唯一的(非法制造商也可能造出IMSI相同的SIM卡),一般在入网和TMSI更新失败时使用。IMSI存储在SIM卡和HLR中,IMSI为15位数字,所有IMSI的前五位460(中国代码)00/02/07/01/03/05/20(移动网代码)是固定的,移动国家码和移动网号后为10位MSIN,分配为H1H2H3 9××××××。H1H2H3是HLR识别号。比如手机号:***对应的IMSI为:***。TMSI: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它是IMSI的临时“代表”,出于IMSI的安全考虑,为尽量避免在空中接口传递IMSI,由VLR给用户分配的,TMSI在当前VLR中是唯一的。TMSI,共8位,本地有效,要保证每个MS不同即可。
当用户漫游至其它VLR时,当前VLR向前一VLR查询用户TMSI,查询成功后当前VLR完成对用户的鉴权,并重新给用户分配一个新的TMSI,前一VLR将用户的过期TMSI和用户信息删除;如果查询失败,则当前VLR向用户归属HLR查询用户IMSI,完成鉴权。
5.主被叫初始化时,系统提示“完成IMSI附着”是什么意思? 答:IMSI 附着,对应用户开机,并和MSC保持着联系。
6.GSM系统中的Um接口、A接口、No.7信令在实验平台上是如何实现的? 答:实验箱上的无线射频接口相当于GSM实际系统中的Um接口,实验箱与学生平台之间的串口相当于实际系统中的A接口,MSC/VLR与MSC/VLR之间的通信信令由实验室局域网进行传输,模拟了实际系统中MSC和MSC之间的No.7信令传输系统。
八、实验心得
这次实验主要通过老师给我们演示来进行,通过此次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掌握了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移动台主、被叫的信令流程和原理,以及为了完成通话连接,主叫MSC和被叫MSC之间的信令过程等等。经过老师讲解和演示之后,我对移动通信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在实验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更好的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这样既可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也能在实践中有更多的体会。
第四篇: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班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班内序号:
一、实验目的...................................................................................................................................2
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2
2、网管操作实验.....................................................................................................................2
二、实验设备...................................................................................................................................3
三、实验内容...................................................................................................................................3
1、TD_SCDMA系统认识.........................................................................................................3
2、硬件认知.............................................................................................................................3
2.1移动通信设备......................................................3 2.2 RNC设备认知.............................................................................................................4 2.3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6 2.4 LMT-B软件................................................................................................................7 2.5通过OMT创建基站...................................................................................................8
四、实验总结.................................................................................................................................17
一、实验目的
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1.1 RNC设备观察实验 a)了解机柜结构
b)了解RNC机框结构及单板布局 c)了解RNC各种类型以及连接方式 1.2 基站设备硬件观察实验 a)初步了解嵌入式通信设备组成
b)认知大唐移动基站设备EMB5116的基本结构 c)初步分析硬件功能设计
2、网管操作实验
a)了解OMC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b)掌握OMT如何创建基站
二、实验设备
TD‐SCDMA 移动通信设备一套(EMB5116基站+TDR3000+展示用板卡)电脑
三、实验内容
1、TD_SCDMA系统认识
全称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英文对应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_SCDMA系统是时分双工的同步CDMA系统,它的设计参照了TDD(时分双工)在不成对的频带上的时域模式。运用TDSCDMA这一技术,通过灵活地改变上/下行链路的转换点就可以实现所有3G对称和非对称业务。合适的TDSCDMA时域操作模式可自行解决所有对称和非对称业务以及任何混合业务的上/下行链路资源分配的问题。
TD_SCDMA系统网络结构中的三个重要接口(Iu接口、Iub接口、Uu接口),认识了TD_SCDMA系统的物理层结构,熟悉了TD_SCDMA系统的六大关键技术以及其后续演进LTE。
2、硬件认知
2.1整套移动通信设备如下:
PS:图中蓝色为静电手环,操作时必须佩带,以免损坏设备。
2.2 RNC设备认知 TDR3000设备机框外形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
• • • • • • • • 机框主要功能如下:
支持14个板位,作为19〞机框通用背板使用。满足PICMG3.0、PICMG3.1 规范。
实现机框内以太交换双星型物理连接拓扑。对各前插板提供板位编号(HA0~7)。
对各前插板提供Fabric、Base、CLK、Update数据通路。提供对所有FRU单元的IPMB总线通路。提供-48V冗余供电通路。
ATCA机框的UPDATE CHANNEL设计规则为物理板位1与13、2与14、3与11、4与12、5与9、6与10、7与8两两之间设计UPDATE CHANNEL。
图1 机框背板功能分布示意图
图1中蓝色连线表示具有Update Channel 连线的板位分配,物理板位7,8固定为两块交换板,其余板位固定为功能板。
图2 机框背板接口后视图
机框物理上是一种13U标准的ATCA插箱,机框背板主体尺寸为ATCA标准定义部分:354.8mmX426.72mm。主体之下为背板的风扇、电源接口引入部分,风扇接口包括风扇电源和IPMI接口,背板与电源模块之间的电源接口包括两路-48V供电和四路风扇电源输入。背板与各前插板之间的电源接口采用分散供电方式,每个前插板有两路-48V供电。背板下部左右两部分中间位置各预留1英寸安装输入电源插座(-48V/风扇电源)。
单板结构
单板相关描述中,采用“逻辑板(物理板)”的描述方式,其中逻辑板为从软件功能及操作维护台显示的单板;物理板为硬件单板,其单板名称印刷在在物理单板面板下方。采用该表达方式的目的,是便于使用者能随时直观地了解逻辑板与物理板的映射关系,避免不熟悉两种单板类型映射关系的用户频繁地查找单板对应关系表。TDR3000 各种单板的类型及功能如下
机框槽位布局如下:
可以使用LDT软件查看硬件是否正常,由下图可以看出,硬件连接均正常。
其中使用的各单板功能如下:
GCPA(GMPA+SPMC+HDD)全局控制处理板完成以下功能:
全局处理板完成 RNC 全局资源的控制与处理、以及与OMC‐R 的连接。全局控制板 支持板载2.5〞 IDE 80GB 硬盘数据存储功能;
处理以下协议:RANAP 协议中的复位,资源复位,过载控制消息;SCCP 管理、MTP3B 管理、ALCAP 管理、M3UA 管理协议等;
两块 GCPA 以主备用方式工作;
RSPA(GMPA+SPMC)无线网络信令处理板完成以下功能:
处理 Iu,Iub 接口的控制面协议以及传输网络高层协议,完成无线网络协议的处理,以及呼叫处理功能;
处理的协议有:RRC 协议,RANAP 部分协议,NBAP 协议,无线资源管理;SCCP 部 分协议,ALCAP 部分协议,MTP3B 部分协议,M3UA 部分协议,SCTP 协议等; 两块 RSPA 以主备用方式工作;
ONCA/IPUA(MNPA+GEIC)板的主要功能如下:
ONCA/IPUA(MNPA+GEIC)配合GEIB 后插板完成4xFE/GE 接口功能。 网络处理器完成外部 IP 到内部IP 的转换、处理功能; TCSA(MASA)板的主要功能如下:
支持控制面 Base 交换和业务面Fabric 交换两级交换,完成业务和控制面的L2、L3 以太交换功能;
固定使用 2 个交换板槽位,即框中的第7、8 槽位;
同时完成整个机框的 ShMC(机框管理器)功能,同时兼容IPMC 功能,可根据不同 ATCA 机框进行灵活配置;
提供架框号的编码配置功能;
支持对网同步时钟的接入、分配功能; 以主备用方式工作; RTPA(MDPA)板由单板控制模块、单板以太交换模块、DSP 处理模块、电源模块、IPMC 模块组成,主要功能如下:
单板控制模块完成板内的各种控制管理功能;
单板以太交换模块实现完成 RTPA(MDPA)板内的以太数据交换;
DSP 处理模块主要由DSP 和其外围来实现,完成业务数据和协议的处理;
电源转换模块从背板接入双路‐48V 电源,经过电源转换芯片转换后,给单板提供各 种芯片正常工作的各种电压;
IPMC 模块主要完成单板上电的控制,以及温度、电压监控等功能。 PTPA(MNPA)板的主要功能如下: 完成 Iu‐PS 用户面协议处理功能;
GTPU 处理板,完成IP(OA)、UDP、TCP、GTP‐U 协议模块处理; Host 部分完成网络处理器运行状态监视、性能统计等功能。
2.3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
EMB5116 基站主要分为如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主机箱、电源单元、EMx 板卡、风机及滤网单元、功能板卡
硬件单元排布如图3所示。
图 3:1EMB5116 槽位框图
3.4 LMT-B软件
使用LMT-B软件进行网络布配,完成光纤与RRU的配置 1)单天线模式配置 配置参数见下图:
图4:
单天线模式配置详细参数
图5:单天线模式配置结果
3.5通过OMT创建基站 1准备工作
首先选择需要接入的RNC接口板,以及板上接口。记录下接口板位置,接口板对应IP地址,接口号等信息。实验时统一选择0为端口号。在OMT上配置IP端口
根据基站实际所在RNC,打开对应OMC,选择网元参数配置,在对象树中找到IP承载级—>IP协议栈子层,右键点击,选择“创建IP端口”
图6 找到IP协议栈子层+创建IP端口
图7 基本配置
图8 IP配置 在OMC上创建NodeB: 创建第一步
图9 创建STEP1
创建第二步
图10 创建STEP2 创建第三步
图11 创建STEP3 基站IUB口传输配置 登陆LMT-B,V5版本用户名superuser,密码789456,选择指定IP连接NodeB,NodeB的IP地址填写10.10.0.192,该地址根据LMT-B帮助中各站型IP地址规则可以查询到。
图12 各站型板卡和IP地址说明
登陆到LMT-B之后,选择配置管理—>传输资源管理—>传输参数配置,会出现如下界面:
图13 传输参数的设置
【设置物理端口传输参数】:通过该处可以设置各种物理端口参数;
【设置逻辑端口传输参数】:通过该处可以设置各种逻辑端口参数;
【保存配置文件】:保存已经配置好的传输配置文件,建议保存名称采用NodeB的资产编号算出的EID,这样方便以后下发本地配置文件或者盲起操作时方便。
【下发所有设置】:当所有参数设置完成后,需要选择下发所有设置,并且复位基站,同时选择生成动态配置文件。具体操作为:选择对象树—>NodeB总体—>系统配置—>设置主机复位;
【设置物理端口传输参数】
在传输参数设置主界面上点击“设置物理端口传输参数”按钮,进入设置物理端口传输参
数界面。选择设置业务以及信令Iub接口承载的物理类型: IUB接口参数设置
图14 IUB接口参数设置
【IUB接口承载业务类型】:选择IP; 【IUB接口承载信令类型】:选择IP; 【IPran下的FTP服务器IP地址】:固定选择192.166.32.8,OMCR服务器IP; 【IPran下的SNTP服务器IP地址】:固定选择192.166.32.3,OMCR服务器IP; 【IPran下的网元标示】:由RNC编号及逻辑基站ID编号组成,前4位为RNC编号,后4位为逻辑基站编号,都为16进制,将组合的16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数即为所填写的值,举例:基站EMB5116在RNC的规划数据中是:RNC ID 为1(转换为16进制值为0001),Node B ID为748(转换为16进制值为2EC),则组合的16进制值为000102EC,将000102EC转换为10进制值为66284,该值即为 “IPran下的网元标识”处需要填的值。
点击继续设置对应的IUB和接口板插槽号,选择实际使用的插槽号。
图 15:Iub接口参数插槽号
点击继续,设置NP工作模式,选择ATM模式。
图 16 Iub接口参数工作模式
以太端口配置
图 17 以太网端口配置
设置逻辑端口传输参数 IP逻辑端口
图18 逻辑端口传输参数
在传输参数设置主界面上点击“设置逻辑端口传输参数”按钮,进入设置逻辑端口传输参数界面。选择设“IP逻辑端口”;IP模式下控制面链路,SCTP链路
图 19 逻辑端口传输参数
业务设置
图 20 逻辑端口传输参数
四、实验总结
之前所学习到的知识都是课本上的字面理论,不能看到实际设备总是有一些不理解,而这次实地去了解了TD-SCDMA设备是我感觉到工程实践和理论学习之间的差距,只有亲手操作才能更加理解深化所学到的内容。实验中,老师的讲解使我们对基站通信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还近距离接触了真实的基站等设备,了解了信令交互的流程,并且经过亲自操作来对基站进行物理端口和逻辑端口参数设置及创建小区等。本次移动通信的课外实验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下午,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我对通信行业的了解,为以后的实验、工作奠定了一个好的示范。
第五篇:移动通信实验报告二
实验二 OQPSK调制解调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OQPSK调制解调原理。
2、理解OQPSK的优缺点。
二. 实验内容
1、观察OQPSK调制过程各信号波形。
2、观察OQPSK解调过程各信号波形。
三. 预备知识
1、OQPSK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
2、OQPSK调制解调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电路说明。
四. 实验器材
1、移动通信原理试验箱 一台 2、200M双踪数字示波器 一台
五.实验原理
OQPSK调制解调原理
OQPSK 又叫偏移四相相移键控,它同QPSK 的不同之处是在正交支路引入了一个码元(TS)的延时,这使得两个支路的数据错开了一个码元时间,不会同时发生变化,而不象QPSK那样产生±π的相位跳变,而仅能产生±π/2的相位跳变,避免接收解调时可能出现的相位模糊现象。±π相位的跳变消除了,所以OQPSK 信号的带限不会导致信号包络经过零点。OQPSK包络的变化小多了,因此对OQPSK的硬限幅或非线性放大不会再生出严重的频带扩展,OQPSK即使再非线性放大后仍能保持其带限的性质。OQPSK的调制解调方法同QPSK一样。
六、实验步骤
1.A方式的OQPSK调制实验
(1)将“调制类型选择”拨码开关拨为00001000、0100,则调制类型选择为A方式的OQPSK调制。
(2)分别观察并说明一个周期数据波形的“NRZ”与“DI”码、“NRZ”与“DQ”码串并转换情况。
图2-1 NRZ与DI码
图2-2 NRZ与DQ码
图形分析:(3)用示波器观察并分析说明“I路成形”信号波形与“I 路调制”同相调制信号波形、“Q 路成形”信号波形与“Q 路调制”正交调制信号波形。
图2-3 I路成形I路调制 图形分析:
(4)用示波器观察“I路成形”信号、“Q 路成形”信号的X-Y波形(即星座图)。
图2-4 Q路成形和Q路调制
图形分析:
图2-5
I路成形和Q路成形的星座图
(5)观察比较OQPSK和QPSK调制器的“调制输出”波形并加以分析说明。
图2-6 OQPSK调制输出波形 图2-7 ch1为NRZ,ch2为OPSK调制输出 图形分析: 2.B 方式的OQPSK调制实验
(1)将“调制类型选择”拨码开关拨为00001001、0001,则调制类型选择为B方式的QPSK调制。
(2)分别观察并说明一个周期数据波形的“NRZ”与“DI”码、“NRZ”与“DQ”码串并转换情况。
图2-8 NRZ和DI码
图2-9 NRZ和DQ码 图形分析:
(3)双踪观察并分析说明“DI”与“I路成形”信号波形、“DQ”与“Q 路成形”信号波形。比较说明A和B方式“I路成形”信号、“Q 路成形”信号波形有什么不同。
图2-10
DI和I路成形
图2-11
DQ和Q路成形双踪观 图形分析:
(4)察并分析说明“I路成形”信号波形与“I 路调制”调制信号波形、“Q 路成形”信号波形与“Q 路调制”调制信号波形。
图2-12 I路成形和I路调制 图2-13 Q路成行和Q路调制 图形分析:
(5)观察说明“调制输出”波形相位特点;并将B方式的“调制输出”波形同A方式的“调制输出”波形进行比较说明相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图形分析:
图2-14 B方式的调制输出波形
(6)用示波器观察“I路成形”信号、“Q 路成形”信号的X-Y波形(即星座图),分析并说明与A方式的星座图有什么不同。
图形分析:
图4-13 I路成形和Q路成形的星座图 3.A方式的OQPSK解调实验
(1)将“调制类型选择”拨码开关拨为00001000、0100,“解调类型选择”拨码开关拨为00001000、0100,(2)双踪观察并分析说明“I路解调”信号波形与“I 路滤波”信号波形;“Q 路解调”信号波形与“Q路滤波”信号波形对应关系。
图4-14 ch1为I路解调ch2为I路滤波 图4-15 ch1为Q路解调ch2为Q路滤波 图形分析:
(3)比较解调端“NRZ”波形与调制端“NRZ”波形(的一个周期长度的码型与延时)情况并进行说明。
图4-16 ch1为解调端NRZ ch2为调制段NRZ 图形分析:
4.B方式的QPSK解调实验
(1)将“调制类型选择”拨码开关拨为00001001、0100,“解调类型选择”拨码开关拨为00001001、0100,则解调类型选择为B 方式的QPSK解调。(2)双踪观察并分析说明“I路解调”信号波形与“I 路滤波”信号波形;“Q 路解调”信号波形与“Q路滤波”信号波形对应关系。
图4-17 ch1为I路解调I 路滤波 图4-18 ch1为Q路解调Q路滤波
图形分析:
(3)比较解调端“NRZ”波形与调制端“NRZ”波形(的一个周期长度的码型与延时)情况并进行说明。
图4-19 ch1为解调端NRZ,ch2为调制端NRZ
图形分析: